首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6单元22《孟子三章》第1课时ppt教学课件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6单元22《孟子三章》第1课时ppt教学课件

举报
开通vip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6单元22《孟子三章》第1课时ppt教学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第1课时22《孟子》三章CONTENTS教学目录学习目标01新知导入02助学资料03预习思考04初读课文05精读课文06跟踪检测071.了解孟子及其作品,把握古代议论类散文的特点;识记、积累常用的文言词句。(重点)2.掌握古今异义词,学习文中的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难点)3.正确理解并认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人才要在艰苦中造就。学习目标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社会动荡不安、...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6单元22《孟子三章》第1课时ppt教学课件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第1课时22《孟子》三章CONTENTS教学目录学习目标01新知导入02助学资料03预习思考04初读课文05精读课文06跟踪检测071.了解孟子及其作品,把握古代议论类散文的特点;识记、积累常用的文言词句。(重点)2.掌握古今异义词,学习文中的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难点)3.正确理解并认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人才要在艰苦中造就。学习目标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他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君主要广施“仁政”。他的这些主张,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发展和谐社会是有其进步意义的。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宣传其政治主张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新知导入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最有影响的大师,后人将他和孔子并称“孔孟”,有“亚圣”之称。他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仁”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并借此游说齐、梁等国,曾一度为齐国客卿。当时天下以互相攻伐,富国强兵为能,因此视其主张为迂阔,远离实际,不予采纳,因此在政治上没有什么成就。他退而讲学、著述,他的学生们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他的言行,成为《孟子》七篇。作者简介助学资料《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作者简介助学资料城:内城。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寡助之至——之:动词,到。至:极点。池:护城河。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衣。坚利:坚固锋利。米粟:指粮食。多:充足。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理解词义预习思考认真阅读课文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研读探究时解决。1.画出你认为最有哲理的句子。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整体感知初读课文注意排比对偶句的朗读节奏:(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朗读指导初读课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地理上的有利形势宜于做某事的气候条件及,比得上人心归向,上下团结内城外城围疏通文意初读课文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句首语气词得到,获得这样,却疏通文意初读课文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泛指武器装备城墙护城河指装备精良大米和小米。泛指粮食。放弃离开疏通文意初读课文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因此,所以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疏通文意初读课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少归顺,服从同“叛”,背叛疏通文意初读课文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疏通文意初读课文1.古今异义委而去之(古义:放弃。今义:委任。)委而去之(古义:离开。今义:到……去。)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限制。今义:地域。)亲戚畔之(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今义:因婚姻或血统联成的关系。)积累文言知识精读课文2.通假字亲戚畔之(同“叛”,背叛。)3.词类活用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积累文言知识精读课文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最重要的是什么?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天时、地利、人和;最重要的是人和。分析讨论精读课文为了引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作者列举了哪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分别从哪两个角度提出的?例一:城环而攻之不胜——突出地利的重要性(从进攻一方而言)例二:城高兵利粮足不守——突出人和的重要性(从防守一方而言)分析讨论精读课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都是作者的观点,哪句是本文的中心论点?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由这个中心论点得出的推论。分析讨论精读课文文章的论点是什么?又是如何用论证佐证论点的?文章开篇直接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个中心论点。然后从占据天时的攻方与获得有利地理条件的守方两个角度举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两个分论点,突出“人和”的重要性。再从理论上论证得“人和”者需“得道”,顺利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分析讨论精读课文通过列举战争实例论证了“人和”的决定性作用,得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表现了孟子推行“仁政”的治国主张。课文主旨课堂小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论据环而攻之而不胜(进攻)→天时不如地利兵精粮足却委而去之(防守)→地利不如人和类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结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天下顺之失道寡助→亲戚畔之板书设计课堂小结一、翻译下面的句子。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宜于作战的气候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时人心的团结。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跟踪检测二、孟子认为治理国家主要依靠什么?封疆之界不足以域民,山溪之险不足以固国,兵革之利不足以威天下,要想治理好一个国家,不能凭借这些客观条件上的优势,最关键的是需要“人和”。跟踪检测三、从文章来看,“人和”对战争胜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人和”在日常生活中又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影响呢?列举一些具体的事例来谈谈。示例: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共渡难关;一家人齐心协力,勤劳致富,终于盖起新楼房;拔河时大家劲儿往一处使,目标明确,终于赢得了对手。跟踪检测课堂小结1.同学们,今天你学到了什么呀?和同桌说说有什么收获。2.师生共同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反思学习情况。课后作业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谢谢观赏!再见!
本文档为【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6单元22《孟子三章》第1课时ppt教学课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6.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蓝天2000
本人长期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愿与大家共同交流,共同探讨,共同提高!
格式:ppt
大小:5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29
分类:初中语文
上传时间:2022-08-25
浏览量: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