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儒家养生的特点

论儒家养生的特点

举报
开通vip

论儒家养生的特点 断中医 年 月 第 卷第 期 文章编号 一 一 一 论儒家养生的特点 蒋力生 江西中医学院 , 江西 南目 汇关健词 养生 儒家 中圈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儒家养生与道家 、 佛家及医家养生共同构成中华传统养生 学的内容 。 但与道 、 佛 、 医相比 , 儒家养生在其长期践行过程 中 , 始终坚持以道德意识为修炼导向 , 并把 日常生活中的任何 境况都作为身心修炼的契机 , 注重 “ 事上磨练 ” 的功夫 , 崇 尚 、 推广简便易行的静坐 、 调息养生法 , 由此希望达到变化气 质 、 成就圣贤气象的...

论儒家养生的特点
断中医 年 月 第 卷第 期 文章编号 一 一 一 论儒家养生的特点 蒋力生 江西中医学院 , 江西 南目 汇关健词 养生 儒家 中圈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儒家养生与道家 、 佛家及医家养生共同构成中华传统养生 学的内容 。 但与道 、 佛 、 医相比 , 儒家养生在其长期践行过程 中 , 始终坚持以道德意识为修炼导向 , 并把 日常生活中的任何 境况都作为身心修炼的契机 , 注重 “ 事上磨练 ” 的功夫 , 崇 尚 、 推广简便易行的静坐 、 调息养生法 , 由此希望达到变化气 质 、 成就圣贤气象的境界 , 因而自成特色 , 对传统养生学的发 展产生过巨大影响 。 以道位意识为养生导向 儒家养生向来被称作身心修炼的功夫 。 这种功夫 , 不仅着 眼于身体的向度 , 而且更加留意在心性上用力 。 儒家身心修炼 所要达到的境界 , 就是变化气质而成就圣贤气象 。 《大学 》 说 “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 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 , 先齐 其家 欲齐其家者 , 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 , 先正其心 欲正 其心者 , 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 , 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 ” 在这套格物致知 、 修身齐家平天下的学问中 , 修身是最根本的 环节 。 “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 所以 《大 学 》接着强调修身要首先注重正心诚意 , 即在道德意识上下 手 。 孔子提出 “ 仁者寿 ” 、 “ 大德必得其寿 ” 的以德养生思 想 , 强调道德精神在养生中的意义 。 《大学 》还说 “ 富润 屋 , 德润身 。 ” 说明道德修养可以影响人的气质变化 。 孟子 自 称 “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 , 因而达到坚强 、 勇敢和 “ 不动心 ” 的境界 , 并活到八十四岁高龄 。 尽管我们不知道孟子养气的具 体方法 , 但从孟子对浩然之气的描述来看 , “ 其为气也 , 至大 至刚 , 以直养而无害 , 则塞于天地之间 。 其为气也 , 配义与 道 无是 , 馁也 。 是集义所生者 , 非义袭而取之也 。 ” 这种 “ 配义与道 ” 、 “ 集义所生 ” 之气的培养 , 必定是一种具有道 德意识的行为 。 孟子以后的儒者 , 尤其是宋明理学家 , 不管是 静坐功夫 , 还是调息手段 , 无不注意以道德意识为修炼导向 , 在变化气质 、 成就圣贤气象中体现出特有的精神风貌 。 宋儒吕 希哲说 “ 气象好时 , 百事 自当 。 气象者 , 辞令 、 容止 、 轻 宜 、 急徐 , 足 以见之 矣 。 ” 朱熹说 “ 九容九思 , 便是涵 养 。 ” 明代周汝登则称 “ 容貌 、 辞气 , 德之符 。 一切容仪皆 能淑懊 , 使之望而知 为我辈 人 。 ” 所谓 “ 涵养 ” 、 “ 德之 【收稿日期 一 一 若金项目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项 目 编 号 符” , 无非是经过以礼制心 、 为仁由己的内心修养 , 从而在容 仪举止上体现 出儒家的精神气质来 , “ 望之俨然 , 宽裕汪 汪 ” , 风度气派之焕然 , 足可以道貌岸然称 。 以日常生活为修炼机会 儒家身心修炼的第二个重要特点 , 就是把 日常生活的每时 每刻作为修炼的机会 。 所谓 “放手处 , 即是修炼时 ” , 不仅把 身心修炼贯穿到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 , 使修炼本身成为一种生 活形态 , 而且 日常生活的任何境况都成为身心修炼的契机 。 人生在世 , “ 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 , 世俗的尘网将它所有 的子民笼罩其中 , 人与人之间 , 构成一个广泛的关系性网络 。 作为这个关系网络中的每一个人 , 都要和周边的人发生关系 , 在脉络中互动互应 。 古往今来 , 概莫能外 。 在古代 , 有父子 、 君臣 、 长幼 、 夫妇 、 朋友的 “ 五伦 ” 关系 , 按礼则有亲 、 义 、 序 、 别和信的相处原则 , 每个人在这种 “ 五伦 ” 序列中都必须 按照礼的规定来处理好自己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 , 传统的伦理 关系和行为准则可能发生改变 , 即使是血缘关系也有可能淡 化 , 甚至消解 , 彼此疏离而间隔 。 但即便如此 , 人们绝不是互 不相关的 “孤独个体 ” , 每一个生活在现实世界的人 , 都是与 世共存 , 共他而生的 , 人我之间的相关性既无法回避也难以逃 离 。 正是这种社会关系的真实相关 , 人与人之间就难免出现利 害冲突 , 来自金钱 、 名誉 、 地位 、 爱恋的各种诱惑 , 就像毒蛇 烈火般地吞噬燃烧着每个人的灵魂 。 面对这种 “ 人间地狱 ” 的 考验 , 如何保持 “ 心灵的安宁与纯洁 ” , 维护 “ 内在的自由与 高尚” , 使自己的精神家园永远春意盎然 , 而不随波逐流 , 被 世俗的洪水所淹没卷走 , 正是儒家身心修炼所要达到的目标 。 儒家的身心修炼 , 除了 要求 对教师党员的评价套管和固井爆破片与爆破装置仓库管理基本要求三甲医院都需要复审吗 不能脱离现实的人际关系 , 要 在与人打交道的 “ 人间世 ” 去实践外 , 还十分强调 “ 事 上磨 练 ” 的功夫 。 人们的日常生活 , 既丰富多彩 , 又复杂多变 。 那 些事繁轶掌 、 千头万绪的俗务 , 那些无关宏旨却又整天缠绕身 边的切实 “ 小事 ” , 甚至是家长里短 、 灿嫂之争 , 均难免使人 喜怒哀乐失常 , 或烦恼扰心 , 或气愤填膺 , 从而影响人的身心 健康 。 那么 , 如何在 日常生活中 , 在俗事纷扰之时 , 始终保持 身心的平衡 , 才是修炼的根本要求 。 儒家养生之所以格外关注 人际关系和 日常生活 , 这是由儒家应世 、 人世或者称作现世的 价值取向所决定的 。 儒家认为 , 人际关系是一种存在论上 “ 给 定 ” 的东西 , 日常生活是一种鱼水关系 , 人不能离开人情事务 就像鱼离不开水一样 , 既不能 “息隐山林 ” 、 “ 相忘于江湖 ” 而逃遁 , 又不能退藏于密室深斋而有所消解 。 人只能在 日常生 活的根本上下功夫修炼 , 才有可能获得身心愉悦 , 以及感受生 活本身的快乐与美好 。 孺家养生之所以要在 日常生活中下功夫 , 除了追求人际关 系的和谐和内心世界的平衡以外 , 还有个重要的方面 , 就是讲 究人与自然 、 人与万物的统一 , 把处理好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 当做身心修炼不可或缺的内容 。 从孔子的舞零之乐 , 到张载的 民胞物与 从孟子的 “ 万物皆备于我 ” , 到王阳明的 “ 以天地 断中医 的 年 月 第 第 翔 「 万物为一体” 从董仲舒的三年不窥之园 , 到周敦颐的 “ 与自 家生意一般” 的后院 , 儒家极力主张 “推物及仁” , 把天地 、 山 、 河流 、 草木等外在的万事万物 , 内化为自身感觉的有机 组成 , 从而在敬畏自然 、 尊重 自然 、 爱护自然万物的情感中 , 生化升华出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 。 这种近似于宗教性的人文主 义精神 , 将自然的神圣窝寄于世俗的生活当中 , 并不断地挖掘 这种与自然为一体的神圣意义和价值 , 达到人生大化与宇宙大 化的圃融 , 从而实现人情与天道的统一 , 不仅是儒家身心修炼 的一个特色 , 也是历代孺家追求超凡脱俗的人格境界 。 以 坐调息为方便法门 静坐 、 调息是镭 、 佛 、 道三家共通的修炼方法 , 但儒家静 坐 、 调息功夫自不同于佛 、 道两家 , 特别是经过宋明理学家的 阐释和践行 最能体现儒家特色 , 成为宋明以来孺家最基本 、 最普通 、 最普追而又最持久的修炼方式 。 静坐的方法或许由孔子首创 。 《周易 · 系辞上 》提出的 “洗心 ” 、 “ 裔戒 ” , 虽然不能确定就是静坐之法 , 但肯定包 含静坐的内容 。 尤其 《周易 · 系辞上 》所述 “ 易 , 无思也 , 无 为也 寂然不动 , 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 , 其中 “ 无思 、 无为 、 寂然不动 ” , 正是习静的要领 。 《庄子 》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中记载孔子对 “ 心 斋” 、 “ 坐忘 ” 的解释 , 则可以充分证明孔子对静坐之理的把 握 。 《周易 · 良卦 》也被后世养生家视为静坐养生的一种隐喻 或象征 。 《象传 》解释说 “ 良 , 止也 。 时止则止 , 时行则 行 , 动静不失其时 , 其道光明 。 ” 说明以山为良的符号隐喻的 是静止的精神 。 而 “ 良其背 ” 正是 “ 维坐容 , 背要直 ” 的蔑 言 静坐要求的 “ 坚静若山 ” 即取源于 《反 》卦之义 。 此后 , 《大学 》关于 “定静 ” 的论述 , 似乎也为孺家的静坐之功莫定 了理论基础 , 而导致宋明理学家以静坐为身心修炼的基本方 法 。 程颐所提倡的 “半日读书 , 半 日静坐 ” 修身法 , 成为后来 孺家广为实践的方法 , 甚至流传日本 、 韩国等地 。 苏东坡是著 名的养生学者 , 有关养生论著甚丰 , 后人辑有 《东坡静坐法 》 为养生界所熟知 。 南宋朱熹虽说主张以 “敬 ” 代 “静 ” , 但对 于读书时静坐也十分强调 。 他说 “大抵人要读书 , 须是先收 拾身心 , 令身安静 , 然后开卷 , 方有所益 。 ” 不惟如此 , 朱熹 甚至还给病人传授静坐疗疾的方法 , 认为 “病中不宜思虑 , 凡 百事且一切放下 , 专以存心养气为务 。 但翔跌静坐 , 目视鼻 端 , 注心脐腹之下 , 久 自温暖 , 即见工效矣 ” 《朱子大全 · 卷五十一 》 。 明代王 阳明 、 高攀龙 、 袁黄 、 罗洪先等理学 家 , 不仅十分重视静坐功夫 , 而且个人积累了十分丰富深厚的 静坐经验 , 如袁黄著有 《静坐要诀 》 、 罗洪先有 《卫生真 诀 》、 高攀龙有 《静坐说 》等。 到了近代 , 需家的静坐养生方 法融人民间百姓的 日常生活之中 , 蒋维乔所著 因是子静坐 法 , 对静坐法的宣传普友起到了重要作用 。 儒家调息养气之法 , 发端于孟子 。 孟子所倡 “ 养浩然之 气 ” 的论述 , 奠定了先秦儒家气法修炼的基调 , 即在呼吸调理 的同时 , 注重身心交关的训练 , 而养就坚定阳刚 、 大气磅礴之 精神。 继之者荀子 , 提出 “凡治气养心之术 , 莫经由礼 , 莫要 得师 , 莫神一好 ” 的原则 , 更为偏家调息养生指明了方向。 西 汉 · 董仲舒首倡净神养气 , 提出 “君子闲欲止息以平愈 , 平 意以净神 , 净神以养气 。 气多而治 , 则养身之大者得矣 。 ” 东 汉 · 王充重视元气的作用 , 提出了气命论的观点 。 这些均为后 世习静养气之所本 。 此后历经魏晋隋唐的养生实践 , 发展到宋 明理学 , 再由周教颐 、 张载和二程的阐论发挥 , 终于培育发展 出俗家一套 “变化气质 , 气上成性 ” 并以培养圣贤气象为旨 归的调息养生的修炼功夫 。 周教颐创立太极动静图说 , 揉和擂 道心性修养之学 , 提出 “ 中正仁义而主静” 的修养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 张载 首先提出 “ 变化气质 ” 的观点 , 二程景从而极力阐扬 , 遂使养 气之说广为流行 。 朱熹著有 《调气咸 》, 对调息之法进行了高 度概括 。 明代王阳明在个人静坐经验中也对调息深有体会 。 与 王阳明同时的理学家王廷相 , 在元气一元论的思想指导下 , 充 分肯定调息养气的合理之处 , 认为通过调息炼养 , 使 “ 气不 耗 ” 、 “气不逆 ” 而 “ 气和 ” , 就能达到益寿养身延年的 目 的 。 阳明后学的五徽著 《调息法 》一篇 , 融合擂佛道三家之 说 , 而主要从偷家的立场对调息的机理进行了阐释 。 后来 , 黄 宗羲 《宋元学案 》对调息之法亦有所记载 , 但大都不出宋明理 学养气之范围。 儒家的静坐与调息修炼之所以不同于佛道两家 , 具有擂学 特色 , 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 , 无论静坐还是调息 , 始终都贯 彻着道德意识的主导因索。 濡佛道三家修身传统的最高境界都 是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 即所谓 “ 静 ” 、 “ 定 ” 之境 , 但在 儒家看来 , “静 ” 、 “ 定 ” 并不是空无一物 , 而是以道德为其 组涵 , 这种 “静 ” 、 “ 定 ” 之心即为道德之心 。 如果没有道德 作基础 , 没有德性作 “ 静 ” 、 “定 ” 的内容 , 任何平衡安宁的 心境都不可能持久 。 相反 , 只要能够充分实现 自己的道德意 识 , 就能在任何情况下保持身心的灵敏与睿智 静坐和调息只 不过通达那种境界的权宜方便而已 。 此外 , 佛道的修炼都讲究特定的状态 , 或退藏于密室 , 或 静坐于幽斋 , 而孺家的修炼并不主张一定要营造一个人为的孤 立隔离的特殊状态 , 而以 日常生活随时随地为炼养的契机 , 即 便是静坐 、 调息也只在生活中实践完成 。 儒家认为 , 在静坐的 状态下可能比较容易实现内心的平衡与稳定 。 但是 , 一旦走出 这种短暂的人为状态 , 回归到复杂多变的日常生活 , 就有可能 重新失去身心的平衡而导致前功尽弃 。 王徽讲 “譬之浊水初 澄 , 浊根尚在 , 才遇风波 , 易于淆动 。 ” 孔子讲 ‘ 居处恭 , 执 事敬 , 与人忠 ” , 就已强调在 日常生活中的身心修炼 。 朱熹谈 读书方法 , 有人间及 “ 初学精神易散 , 静坐如何 ” , 朱熹指 出 “此亦好 , 但不专在静处做功夫 , 动作亦当体验 。 圣贤教 人 , 岂专在打坐上 要随处着力 , 如读书 , 如待人处事 , 若动 若静 , 若语若狱 , 皆当存此 。 ” 可见朱熹也不把静坐当做身心 修炼的不二法门 , 更多的是强调 “ 事上磨练 ” 的功夫 。 编辑 郭挑美
本文档为【论儒家养生的特点】,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76999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15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2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2-17
浏览量: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