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世当第四章 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与再调整

世当第四章 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与再调整

举报
开通vip

世当第四章 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与再调整第4章 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与再调整 第一节 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概况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滞涨和低速发展,尽管在1983—1990年经济一度回升,但1990年7月以来,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又相继陷入经济危机,且复苏乏力。与此同时,美国、日本、西欧各国之间的经济实力对比也发生重大变化。具体而言,70年代—90年代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时期:(1)、70年代是资本主义经济由危机走向“滞涨”的时期;(2)、80年代是资本主义经济缓慢回升的相对平静的阶段。 ...

世当第四章    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与再调整
第4章 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与再调整 第一节 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概况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滞涨和低速发展,尽管在1983—1990年经济一度回升,但1990年7月以来,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又相继陷入经济危机,且复苏乏力。与此同时,美国、日本、西欧各国之间的经济实力对比也发生重大变化。具体而言,70年代—90年代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时期:(1)、70年代是资本主义经济由危机走向“滞涨”的时期;(2)、80年代是资本主义经济缓慢回升的相对平静的阶段。 一、70年代——80年代初的经济状况 1、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变化 具体表现为:第一,1973年,美元的霸主地位结束,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 解体,美日欧经济关系面临新的调整;第二,1973年的中东“石油危机”使西方廉价石油原料的时代结束,打破了长期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垄断世界经济的局面,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的发展。 2、两次严重的经济危机 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等西方国家面临着结构性经济危机和经济低速发展的困扰。1970—1982年的12年间,西方世界发生了两次严重的经济危机,即1973—1975年的以“滞涨”为特征的经济危机和1979—1982年更严重的世界经济危机。 始于1973年11月的经济危机首先发生在英国,然后迅速扩展到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前后持续了大约两年时间。危机的主要特点是: 第一,工业生产持续大幅度下降。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了8.1%,且持续的时间较长。 第二,大批企业倒闭。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中,仅资产在100万美元以上的大公司就倒闭了12万家。 第三,失业人数创战后最高纪录。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数据显示,1975年底,资本主义各国的失业总人数为1850万,达到战后30年来的最高点。 第四,固定资本投资大量缩减。日本下降幅度最大,达28%;美国的降幅最小,但也有16.6%。 第五,金融领域震荡激烈。美国银行倒闭了180多家,英国股票价格的下跌幅度超过30年代大危机的水平。 第六,消费物价上涨。1974—1975年间,联邦德国物价上涨了11.1%,英国物价的涨幅高达43.9%。 第七,除联邦德国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出现了巨额国际收支逆差。就连国际收支一向顺差的日本也出现了52亿美元的逆差。 第八,国际贸易萎缩。 1979—1982年,发生了更严重的经济危机。这次危机首先于1979年7月在英国爆发,接着波及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前后持续了3年时间,刷新了战后经济危机的持续时间。工业生产的下降幅度除日本(4.1%)和法国(7.4%)外,其他发达国家都在11.8%—22%之间。企业倒闭率和失业率均创战后新纪录。通货膨胀率和高利率也创战后最高水平。国际贸易严重萎缩,国际债务危机加深,要求延期偿还债务的国家在1980年仅6个,1982年就增加到40个。 二、80年代初——90年代初的经济状况 随着1979—1982年经济危机的结束和西方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1983—1990年,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经济恢复和快速发展的势头。1983—1990年是西方国家在战后又一个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这一期间,美国出现了连续7年半的发展,联邦德国则有连续10年发展的纪录,即使发展相对缓慢的英国也出现了振兴的势头。这一时期,通货膨胀率也明显下降。 不过,1990年7月—1992年,西方世界又爆发了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这场经济危机于1990年7月首先在美国爆发,很快蔓延至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直到1992年底,美国才走出危机,而西欧和日本还蒙受严重的危机的阴影。直到90年代中后期,日本仍受危机的困扰。 自1973—1975年的经济危机结束了资本主义经济在战后持续高涨的“黄金时代”以后,,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普遍缓慢下来,并由此进入“滞涨”时期。 三、资本主义的“滞涨” 所谓“滞涨”,是指经济低速增长率、高失业率与高通货膨胀率并存发展、相互纠结的现象。“滞胀”是战后才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以往的经济危机是由于生产过剩引起的,经济危机期间价格下跌,资金周转不畅,企业倒闭、信贷萎缩,这时可以通过膨胀信贷、刺激需求等办法来缓和危机。但滞胀时期却出现物价持续上涨、信贷不断膨胀的新特点。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主义国家处于两难境地:因为高失业率造成社会支付能力下降,而物价持续上涨和通货膨胀导致的纸币持续贬值更使得具备支付能力的社会需求的大幅度萎缩。那么,如果控制通货膨胀,就势必加剧经济衰退;如果要刺激经济复苏和繁荣,就要冒更严重的通货膨胀的危险。“滞胀”问题已成为阻碍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顽疾。 “滞涨”是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最显著的特点。一方面,从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始终低于50、60年代的水平,西欧国家这个问题更为严重,其间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不仅大大低于50、60年代的水平,而且还低于美日的同期水平。这是“滞”的表现。另一方面,1974—1975年的危机期间,英国的通货膨胀率最高,达到24%以上。危机过去之后,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仍是有增无减。1979年的消费物价上涨指数创战后新高。这是“胀”的表现。80年代中后期,资本主义的经济滞涨较之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有所缓解,主要是“胀”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西方各国的通货膨胀率呈下降趋势。但是在“滞”的方面,即生产低速增长、高失业率这方面,矛盾仍然很突出。1986年,欧共体12国的平均失业率高达11.5%。 之所以出现“滞涨”危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西方发达国家长期过度地采用凯恩斯主义调节经济。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生产社会化高度发展的需要,经过30年代罗斯福新政的实践,被大多数人接受。战后,几乎所有西方国家都走上了国家干预经济的道路。但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一定程度上是用国家政权力量人为地扩大市场容量或者强行抑制生产,以便缓和生产和市场(需求)的尖锐矛盾。这样做的结果有两个。一方面,确实在战后近30年的时间里推动西方经济快速平稳发展,减少了危机的发生。另一方面,也导致赤字财政和通货膨胀日益严重,不仅把巨额国债留给下一代,同时,高利率、高税收和高赤字也造成了严重的后患。因此,“滞涨”危机的出现表明凯恩斯主义的“能量”已经差不多耗尽。为了寻找摆脱危机的方法,西方经济理论界再次活跃起来。不少保守主义经济学派对凯恩斯主义提出严厉批评,认为国家干预政策是造成周期性生产下降、经济停滞、通货膨胀和失业剧增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新的对策,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说就是现代货币主义和供应学派的理论。 四、现代货币主义与供应学派 1、现代货币主义(货币学派) 现代货币主义又称“现代货币数量论”或“货币学派”,50年代中期首先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弗里德曼提出,70年代逐渐受到政府的重视。现代货币主义的中心思想就是“货币最重要”,反对凯恩斯主义的通货膨胀理论。 (1)、鼓吹“自由放任”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 认为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能使资本主义经济自然地趋于均衡,并且有效地推动技术革新,而政府的干预只能破坏经济的均衡发展,阻碍技术进步。 (2)、特别强调货币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认为通货膨胀就是货币供应量增加过快的结果,因而力主控制货币发行量,反对用扩大政府开支和增加预算赤字等办法来对付经济衰退和扩大就业。 (3)、主张自由效率,反对福利主义 认为实行福利主义的结果就是增加政府开支,降低劳动生产率。 现代货币主义是当代西方自由主义思潮中最重要的经济学派,它基本上肯定了19世纪古典经济学的传统理论,同时又根据时代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内容,它的产生与发展被认为是一场针对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理论革命。不过,现代货币主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西方经济矛盾之后,又逐渐在失业率、高利率、经济增长缓慢等方面暴露出新的矛盾。例如,美国采用现代货币主义的学说,把通货膨胀率从1980年的13%降到1982年的4%,但结果却创下了战后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 附:古典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是凯恩斯理论出现以前的主流经济思想学派,主要指的是从1750--1875年这一政治经济学创立时期内,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外的所有的政治经济学。古典经济学派以1776年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的出版为创立标志。这一派的著名经济学家有大卫·李嘉图、托马斯·马尔萨斯和约翰·穆勒。 古典经济学着重经济总量研究,关心国家经济问题,虽然那时候的学者也非常强调个人利益必须尊重,但他们更强调的是如何使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保持协调。斯密在讲到这一点时,总是谆谆地开导人们,国家大事相比个人更重要。 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核心是经济增长产生于资本积累和劳动分工相互作用的思想,即资本积累进一步推动了生产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发展,而劳动分工反过来通过提高总产出增加资本积累,让资本流向最有效率的生产领域。因此,古典经济学主张经济自由放任,顺从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保持资本积累的良性循环,这样便可以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 凯恩斯主义的出现结束了自由放任主义在西方经济思想史上的统治地位。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和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就是社会总需求不足,社会总需求是由总消费需求和总投资需求构成的。然而,古典主义经济理论却认为需求不足只是经济衰退的症状而不是原因。这是两派理论学说本质区别之一。凯恩斯主义的宗旨就是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具体而言,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扩大政府开支以便于政府进行公共投资,同时以各种办法刺激资本家增加投资,以扩大消费需求,增加总就业量。为了扩大政府开支,他又主张政府实行赤字预算,增发纸币,变更利率。 2、供应学派(供给学派) 供应学派也称“供给学派”,是70年代以后才在美国出现的经济学派别,但是发展很快,到80年代初开始成为发挥政治影响和提供决策理论依据的学派。供应学派和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理论正好对立,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是“需求本身会创造供应”,主张把重点放在刺激需求上,因此也被称作“需求学派”。供应学派则强调经济结构中供给方面的重要性,认为供给本身能够创造自己的需求,主张把重点放在改善生产条件也就是供应上。供应学派主张大幅度降低税率,提高企业的投资能力和积极性,取消国家干预,控制货币增长,削减社会福利,以争取逐步达到预算平衡。供应学派在70年代刚出现的时候,并不受重视。然而,随着“滞涨”难题久拖不治,便有人主张一试。1981年,里根当选美国总统后,将供应学派和现代货币主义的理论学说兼容并蓄,推出了“里根经济学”。 第二节 美 国 战后,美国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与美国经济发展的过程是一致的。以70年代初期的经济危机为分界线,美国经济经历了由经济繁荣到经济滞涨的发展历程。在经济繁荣时期,无论是杜鲁门的公平施政,还是艾森豪威尔的现代共和主义、肯尼迪的新边疆政策、约翰逊的伟大社会,在本质上都基本遵循了罗斯福新政的原则,利用凯恩斯主义,实施赤字财政政策,以扩大有效需求,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一步步发展和完善美国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7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暴露出国家干预的弊端——通货膨胀、生产停滞、巨额的收支逆差等。为找到一个克服滞涨危机的办法,70年代以后的历届政府,开始部分地抛弃凯恩斯主义,如尼克松的新联邦主义、卡特的中间道路、里根的新保守主义,都试图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但是最终还是不能彻底扭转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所以,这几届政府中成就最大的里根经济学也只是将凯恩斯主义、现代货币主义和供应学派的理论糅合到一起,用凯恩斯主义的赤字财政刺激经济发展,用现代货币主义的控制货币供应量以抑制通货膨胀,用供应学派的减税政策以刺激供应,从而使美国基本上摆脱了滞涨的困境,但又陷入了“三高一低”的局面:财政赤字高、外贸逆差高、内外债务高以及美元币值降低。 一、尼克松的内政改革与经济政策 1、“新联邦主义” 1969 年 1 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第 37 任总统。尼克松实行了经济、政治改革和外交策略的转变,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被称之为 “新联邦主义” 的内政改革和“尼克松主义”的外交政策。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联邦制 国家。政府分为联邦和州两级。联邦享有宪法赋予的权力,凡宪法未赋予联邦亦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则保留给各州。美国联邦制的实际内容随着美国经济、政治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并呈现出相应的阶段性。 自1789年新的联邦政府成立到1865年南北战争结束这段期间,联邦政府的主要作用可以说是充当各州的仆人。当时州权思想盛行,州权派不愿放弃各州主权,不愿为联邦主义所取代。第28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推行的新自由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和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推行的“新政”,有效地开创了20世纪合作联邦主义 的时代。战后,杜鲁门的“公平施政”、肯尼迪的“新边疆”和约翰逊的“伟大社会”实施的结果,大大加强了从罗斯福“新政”开始的合作联邦主义,联邦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和管制空前扩大。 不过联邦与州政府之间的这种合作,经常是强制的因素多于协作的因素。因为实行这种合作计划主要依靠联邦政府提供拨款,而联邦拨款往往都有附加条件。随着时间的推移,联邦政府附加的条件变得越来越广泛和苛刻。通过联邦拨款而进行的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之间的合作,使州政府愈来愈受制于联邦政府,独立性和积极性愈来愈小;联邦政府的作用则愈来愈大,联邦政府机构变得愈发臃肿和官僚化。总之,联邦政府的集权到60年代中期以后发展到顶峰,而联邦过分集权所造成的弊病愈来愈明显。人们开始认识到,像美国这样一个联邦制大国,企图把一切决策权集中于华盛顿是行不通的。新政后形成的以联邦政府集权为特点的政府间关系——合作联邦主义,加深了新政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危机。 尼克松在竞选总统期间, 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地利用了公众对此的不满。他公开许诺要削减华盛顿手中掌握的经济政治大权,将之还给各州和城市,以满足“美国选民要求改变华盛顿的家长式的统治的愿望”。 1969年8月8日,他在向全国发表的广播电视演说中,正式提出“新联邦主义”的口号。尼克松指出,美国正面临着城市危机、社会危机及对政府的信任危机。究其根源在于:新政以来权力和责任日益集中于华盛顿,造成了一个运转不灵、反应迟钝、效率低下的庞大官僚机构。要克服这些危机必须在各级政府之间建立一种新的伙伴关系,扭转新政以来联邦政府过分集权的趋势,此即“新联邦主义”的内政改革。 尼克松政府主要是通过税收分享计划实施“新联邦主义”的,即把联邦政府所得税的一部分直接交给各州,把新政以来联邦政府对各州的主要拨款方式——分类拨款,逐步改为整笔拨款,以此加强州和地方政府在使用联邦援助经费上的自主权,削弱联邦政府对州和地方政府的干预和控制。1972年10月,尼克松签署了国会通过的《分享岁入法》。该法案计划在5年内由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以及地方政府共同分享301亿美元的联邦岁入,其目的是扩大州和地方政府的职权和它们干预经济的作用,减少联邦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减少或消除联邦政府的财政赤字以此来克服滞涨危机。 新联邦主义虽然以“还权为州”、“还权为民”为口号,但它并不是要求州与联邦政府平起平坐,更不是要回到州权主义的老路上去,而只是要克服由于联邦政府过度集权而造成的弊病,只是把干预经济生活的权力在联邦、州和地方政府之间进行一些调整,以减轻联邦政府的负担,发挥州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使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更为有效。然而,从实施效果来看,以税收分享形式发放给州和地方政府的岁入,只相当于同期内州和地方政府开支的5%,可以说是杯水车薪。在尼克松的任内,“新联邦主义”只是雷声大雨点小,没有什么大作为。加之在尼克松第二任内时期,发生了“水门事件”的丑闻,更使得新联邦主义的成就微不足道。不过,这种以“分享岁入”为主要措施的“新联邦主义”后来为继任的福特政府和里根政府继承和发展。 为了解决失业、通货膨胀和美元危机三大难题,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政府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 2、新经济政策 主要内容——对内,部分地冻结了工资和物价,削减联邦政府开支,以抑制通货膨胀; 对外,停止外国中央银行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对进口商品增收10%的附加税。 冻结工资和物价对劳工阶层不利,因为工资容易冻结,而物价很难控制,资本家经常采 用更换商品名称的办法变相提价。从1971年11月起,开始新经济政策的第二阶段,改冻结 为管制。政府规定,物价和工资每年都只能提高5.5%。1974年,政府停止对物价和工资的 行政干预。 新经济政策还有另一方面的内容,就是克服美元危机的措施。进入70年代,美国的黄金储备从战后最高的250亿美元降为105亿美元,而这时其他国家持有的美元共达500亿,超过美国的全部黄金储备。在这种情况下,尼克松政府于1971年8月15日,宣布停止外国中央银行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同时对进口商品征收10%的附加税。西方国家对美国的做法十分不满,认为它违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美、英、法、联邦德国、日、加、意、比、荷、瑞典“十国集团”财政部长于1971年9—12月接连举行四次会议,商讨妥协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最后,美国决定改变近40年来一直未变的黄金兑换率。美元贬值8.57%,1盎司黄金价格从35美元上涨为38美元。与此同时,西德马克和日元分别升值13%和17%。尼克松政府还宣布取消10%的附加税。 1973年美元危机再次爆发。2月尼克松政府决定将美元再贬值10%,1盎司黄金升价为42.22美元。 新经济政策尽管在一定时期内抑制了急剧发展的通货膨胀,但是到1974年4月新经济政策宣告收场时,美国经济再次陷入滞涨的困境,所以,从总体上看,尼克松政府并没有找到有效解决滞涨问题的出路。 在尼克松任内,还发生了美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水门事件。 3、水门事件 所谓“水门事件”包括作案本身和案发后引起的司法问题。水门是位于盛顿的一座综合大楼,数十年来也一直是美国民主党全国总部所在地。在1972年的总统大选中,为了取得民主党内部竞选策略的情报,1972年6月17日,以共和党尼克松竞选班子的首席安全问题顾问詹姆斯·麦科德为首的5人带着外科手术手套,携带照相机、电子窃听器和无线电对话机,悄悄进入民主党总部所在地水门大厦,偷拍了民主党的档案,并在暗处安装了电子窃听器,准备偷听民主党领导人竞选策略的谈话,以便为尼克松竞选总统拟订对策。但是,他们的活动被水门大厦的警卫人员发现了。警卫人员当场将他们逮捕。在大厦外面为麦科德等三人望风的其他两人见势不妙,马上逃跑,但三个月后也被逮捕。事件发生后,尼克松曾一度竭力掩盖开脱,但在随后对这一案件的继续调查中,尼克松政府班子里的许多人被陆续揭发出来,并直接涉及到尼克松本人,从而引发了严重的宪法危机。1973年10月23日,美国众议院决定由该院司法委员会负责调查、搜集尼克松的罪证,为弹劾尼克松作准备。1974年6月25日,司法委员会决定公布与弹劾尼克松有关的全部证据。7月底,司法委员会陆续通过了三项弹劾尼克松的条款。尼克松迫于各方面的压力,于8月8日宣布将于次日辞职,从而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辞职的总统。 从1972年6月17日詹姆斯·麦科德等5人闯入位于水门大厦的民主党总部开始,一直到1974年8月9日尼克松辞职,《华盛顿邮报》的两位记者鲍勃·伍德沃德(Bob Woodward)和卡尔·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对整个事件进行了一系列的跟踪报道,正是由于他们报道的内幕消息揭露了白宫与水门事件之间的联系,从而最终促使了尼克松的辞职。在水门事件的大部分案情被揭露之后,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于1974年和1976年先后出版了两本关于水门事件内幕的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总统班底》(All the President's Men,又译《惊天大阴谋》)和《最后的日子》(The Final Days),两位记者在书中详细记录了采访、报道以及挖掘整个事件的全部过程。1976年,根据《总统班底》一书改编拍摄的同名电影在第49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获得包括最佳改编剧本奖、最佳艺术指导等在内的共计四项大奖。 尼克松下台后,由副总统福特接任总统。福特任总统后,又任命纳尔逊·洛克菲勒为副总统。这一届的正副总统都没有经过民主选举,这在美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尼克松辞职后,福特在宣誓就职时说:“我的美国同胞们,我们国家的漫长噩梦结束了。我们的宪法在发挥作用。我们伟大的合众国是法治而不是人治政府。权力属于人民。”但在一个月后,福特作出一个令大多数美国人吃惊的决定,他宣布动用总统特权,无条件赦免尼克松的所有罪行。而这些罪行本来将使尼克松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走进监狱的美国总统。福特此举不仅引发巨大争议和指责,他还因此付出巨大的政治代价。福特在就职总统时告诉美国公众,他清楚自己不是用选票选出来的总统。他显然希望能在下次竞选中堂堂正正入主白宫。但事与愿违,福特在1976年11月举行的总统选举中败给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吉米·卡特,赦免尼克松被认为是导致失利的主要因素。 关于赦免尼克松的原因,福特1974年10月在国会作证时说,“我并不是因为可怜他才赦免他,而是出于国家利益才做出这样的决定”,声称赦免尼克松的背后不存在任何交易。福特后来在他的自传中写道:“我不知道美国人是否想看到前总统坐牢。他辞职就证明他认错了,他一生都会为他所做的事感到羞耻。”随着时间的流逝,美国人才逐渐理解福特当时赦免尼克松的苦心。2002年,水门事件案发30周年,美国广播公司(ABC)实施的一份民意调查显示,60%的美国人认为宽恕尼克松是正确的决定。曾担任杜鲁门总统顾问的民主党政要克拉克·克利福德在回忆录中代言了许多美国人的心声。他说,在一个美国总统下台后把他送进监狱蹲几年,对国家不会有好处,“他(尼克松)已经蒙受了足够耻辱”。 由于尼克松作为总统不仅向公众、国会撒谎达两年之久,而且滥用职权,破坏美国宪法的三权分立原则,众议院司法委员会指控尼克松滥用职权以及给司法工作设置障碍,涉及到了对宪法基本原则的破坏,因此,该事件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宪法危机。水门事件导致美国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降到了最低点,甚至使美国人对美国的民主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感到失望、沮丧和幻灭。 不过,水门事件至今仍有不少疑点。 首先,1972年6月,正当“水门闯入事件”爆发时,尼克松的声望奇迹般地达到了最高峰。为了击败民主党总统候选人乔治·麦戈文,尼克松已不需要什么政治情报。此外,华盛顿任何一个了解内幕的人都知道,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只不过是一个空架子,有用的政治情报可到总统候选人办事处去找。既然如此,麦科德等人为什么要在此时此刻闯入水门大厦民主党总部去安装窃听器呢? 不少人认为,这跟尼克松的性格有关。尼克松生性多疑,“他把人生视为战场,确信美国到处都有执意要毁掉他的仇敌”,“他把政治生涯中的每个重大事件都视为一场危机,在这种危机中,他总是处在敌人包围之中”,连基辛格也说,“我们都深知尼克松生来不会完全信任别人的”。为了对付他的政敌,尼克松可以无视法律,为所欲为。 其次,“水门事件”告密者的真实身份。 当年揭发水门事件的两位记者伯恩斯坦和伍德沃德将这个神秘的白宫告密者称为“深喉”,意思是从事件深处传出的声音。多年来,经过媒体和当事人的反复调查,人们相信这位“告密者”一定是当年尼克松总统身边的亲信之一。但这位“深喉”究竟是何人,两位记者声称除非当事人同意或去世,否则他们永远不会说出此人的真实身份。 第三,一段被抹掉了的总统谈话录音。 1971年2月,为了防止有人泄露白宫秘密,尼克松让他的一个助手在办公室安装了一套非常隐蔽的声控录音设备。但尼克松万万没想到,正是这套设备记录了他与高级助手霍尔德曼的一段密谈,这段密谈成了他参与“水门事件”的有力罪证。事发后,尼克松在公众的压力下,将录音带交给司法机关。但调查人员发现,录音带中有一段长达18分半钟的录音记录被洗掉,而这段录音记录了1972年6月20日尼克松首次与助手讨论“水门事件”的谈话。当年,尼克松的秘书曾表示,是她不小心抹掉了这段录音。正由于缺少这段录音,人们至今不知道尼克松是否在事前参与策划了“水门事件”。不过,美国国家档案馆的声音处理专家表示,该馆已邀请有关专家进行修复工作,借助现代科技,他们也许能够恢复这段已经消失的录音,解开原来以为永远解不开的谜。 二、里根革命 1980年,共和党人罗纳德·里根以489票对49票的巨大优势击败当时的民主党总统卡特,当选美国第40任总统。里根信奉自由主义的“无为而治”,其名言是“政府并非我们的问题的解决办法,而政府则恰恰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由此证明,里根在大选中获胜,反映了膨胀型的国家干预政策已经无力解决美国的经济问题,公众希望作适度回归,通过“新保守主义”的方案寻找出路。所谓“新保守主义”是宣扬自由主义,主张联邦政府不干预私人、地方以及州权限内的社会经济事务。 1981年2月18日,里根向国会两院联席会议发表国情咨文,提出了一项庞杂的“经济复兴计划”。该计划有四大支柱——大幅度减税、削减联邦政府开支、取消不利于工商业发展的规章约束、严格控制通货流量。这个计划采用了供应学派 和货币学派 的思想精髓,被称之为“里根经济学”或“里根革命”。不过,里根的“经济复兴计划”有很多不协调的地方。比如,按照供应学派的观点,大量减税,从长远来看,有利于增加政府税收,平衡预算,但在短期内却会减少政府收入,不利于平衡预算;大量减少包括福利补贴在内的政府开支,也有利于平衡预算,但会降低群众的购买力,扩大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影响经济增长;严格控制货币的供应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通货膨胀,但也会造成经济紧缩,导致失业率上升;放松政府管制,能够调动和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但也可能使罗斯福新政实施前的各种弊端重新出现。 具体而言,里根政府的这场社会经济改革主要包括以下措施: 1、主要措施 (1)、实施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减税计划 A、《1981年经济复兴税法》 规定从1981年10月1日开始全面削减个人所得税,第一年削减5%,第二年和第三年分别削减10%,3年内的削减总幅度为23%。该法案实施的结果,一方面大大减少了政府的税收,另一方面,刺激了经济的回升,到1984年,政府的预算收支基本达到平衡。 B、《1986年税制改革法案》 1986年税制改革是美国自二战以来最为彻底的一次综合性改革,它在降低税率、拓宽税基 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个人所得税税率被压缩为15%和28%两个档次;企业所得税税率从46%减到34%;富裕阶层的所得税平均降低了16%,全国人均免税额减少了6.4%。与此同时,削减或取消对某类个人或公司的减免税特惠。 1986年的税制改革改变了美国战后税率越定越高,特惠越来越多的情况,它实际上是大规模减税和局部增税的结合,既使中产阶级得到实惠,又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调整。1986年至今20多年的实践证明,低税率、宽税基的改革原则有益于美国经济发展,并对税制进一步改革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2)、坚持紧缩性货币政策 紧缩性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给的增长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取得信贷比较困难,利率也随之提高,因此,在通货膨胀率比较高时,多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造成了两大结果: 第一,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通货膨胀 ,降低了物价。具体而言,通货膨胀率从1980年的18%下降到1987年的3%,消费物价上涨率从1980年的12.4%下降到1982年的3.9%。 第二,导致利率上涨。由于美国的高利率政策,从1985年—1986年,就有1000亿美元的海外资金流入美国,刺激了美国经济回升。但是,高利率也有负面影响。在高利率的打击下,许多企业无力借贷,因而破产的企业急剧增加,1982年,企业破产率达到战后最高水平。由于大量企业倒闭,1982年底的失业人数为1200万,创下了1940年以来的最高记录。从1982年7月开始,联邦政府在半年内连续7次降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高利率的负面影响。 (3)、放松政府对企业的行政管制 20世纪80年代以前,联邦政府对很多特种行业,就是有高度发展潜力的而且利润率较高的行业,以自然垄断的名义进行了很多管制,主要是排斥竞争的市场禁入,实际上维持了行政垄断。自里根政府开始,美国放松了行政管制,从航空业开始,电信、电力、运输等行业接二连三地进行改革,取消市场准入的禁令,规定任何人都可以进入该产业,而无须行政审批,这样就引入了竞争机制,打破了以前的行政垄断。比如电信业由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到十几家竞争商,从而使电信服务质量得到提升,电信价格下降,并且加速了电信业的技术创新。 (4)、改革社会福利保障制度 这是削减政府开支的一个重要举措。联邦政府的社会福利支出在80 年代初达到2000 亿美元,成为国家一个沉重的财政包袱。1983年4月,里根签署了国会通过的一揽子社会福利改革计划,削减一些社会保障项目,尤其是削减“随意性”的社会福利开支。比如,从1982—1985年,未成年子女家庭补助比1981年前减少了13%,医疗补助减少了5%,儿童营养补助减少了4.4%,一般就业和训练基金减少了35%,工作鼓励项目削减了33%。结果,年收入低于2万美元的家庭之中,有48%的家庭受到了影响。里根还强调,州和地方政府要承担社会保障的某些责任,并着力推动私营福利事业的发展。 (5)、推行“星球大战”计划 由里根政府于1983年出台的“战略防御计划”,由于该计划主要以太空为基地,又称为“星球大战计划”。从1985年1月4日由美国政府立项开发到2005年部署完成,估计将耗资5000—8000亿美元。 里根的经济复兴计划的四大支柱之一就是削减联邦政府的开支。在里根政府计划削减的83个项目中,从失业补助到铁路、邮政的津贴,涉及面很广。但是,这个削减政府开支的计划中并不包括国防开支。20世纪80年代初,当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战略核武器数量和质量都处于均势,走入军备竞赛的死胡同时,美国提出了“高边疆”战略。不过,“星球大战计划”绝不是一个单纯的军事战略防御计划。从历史上看,美国的几项国防战略计划,除了具有加强国防的重要作用外,还具有促进经济的职能。通过这一计划实施,来带动一大批高技术群的发展,以保持美国在经济、军事、科学技术等方面的领先地位。所以,从局部上说,“星球大战计划”是一项国防高技术和国防经济发展战略;而从整体上看,它又是一项综合而全面的国家总体战略。 然而,随着美国中情局相关冷战密件曝光,“星球大战”计划被证实是一场骗局。大多数人开始相信,“星球大战”计划只是美国政府为了拖垮苏联而采取的一种宣传恫吓的手段而已。但美国五角大楼声称,该计划没有实施,是因为存在技术缺陷。许多在“星球大战”计划中用来研究与实验的装置目前仍然在发挥作用。 2、主要成就和缺陷   “里根革命”在美国经济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自罗斯福“新政”以来,凯恩斯主义对美国经济似乎有“矫枉过正”之嫌,里根政府试图实现对经济自由主义的某种回归,对凯恩斯主义传统的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推行“货币主义”和“供给学派”的社会经济政策。一般认为,“里根经济学”挽回了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颓势,有人甚至认为,美国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强劲增长,其动力和源头可以从“里根革命”中去寻找。 里根执政之初,美国正处在1979—1982年的经济危机中,从1982年12月起,美国经济逐渐走出危机,经济复苏的势头不仅比战后历次经济复苏都强劲有力,而且在西方国家中也独占鳌头。至1988年5月,美国经济持续增长65个月,成为战后和平时期经济增长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的比重也由1980年的23%上升到1986年的25.2%。此外,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控制,失业率有所下降,企业固定资本投资增长率在1984年达到了15%。这些经济成就都使得里根离开华盛顿时比他到这里时更受欢迎。 此外,里根经济政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是放松对工商业活动的政府管制。这种政策的推行,在美国造成了有利于创新和创业的环境,使里根及其继任者布什长达十几年的执政期,成了美国高新技术领域创新、创业日趋活跃的时期。硅谷、盐湖城、波士顿128号公路等一些后来声名远播的高新技术创业带的出现及“微软”的崛起,便是其典型例子。 但是,“里根革命”的缺陷也很明显。美国经济由此陷入了“三高一低”的困境,即财政赤字高、外贸逆差高、内外债务高和美元比值降低。首先,正是里根上台后大规模扩张军事开支与大面积减税并举的政策,使得里根执政的8年里,财政赤字累计高达13382亿美元,比之前的历届美国总统在204年中累积的财政赤字总额还要多。其次,里根任内,外贸连年出现逆差,1986年,联邦德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出口国,这反映了美国商品竞争力下降。外贸逆差又使美国的国际收支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985年,美国首次沦为债务国,而且是由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变为最大的债务国。最后,在“三高”的情况下,美元步步贬值。 三、20世纪70——80年代美国社会经济改革的特点 第一,从改革的背景和任务看,在国内面对经济滞涨,要着力解决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在国际事务中,面临全球霸权的局部收缩,任务是重振西方霸主的雄风; 第二,从改革的内容看,税收政策以减税为主要内容,偶尔局部增税;货币政策和以前的膨胀货币不同,以紧缩货币,控制膨胀为主;财政政策以控制财政赤字、争取相对平衡预算为主;社会保障政策以控制社会福利规模和纠正社会福利保障的弊端,强调州和地方发挥作用为主;经济管理体制政策以放松管制,鼓励民营化为主;且更加重视能源政策、环境保护政策、高科技发展政策; 第三,从改革的指导思想来看,转向了重视货币学派和供应学派的经济理论,并兼顾凯恩斯主义,强调在联邦政府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兼顾州和地方政府的能动作用; 第四,从改革的效果来看,20世纪70年代的试验付出了代价,但积累了经验;80年代,治理滞涨的成效比较明显,但它是以高赤字、高贸易逆差和高债务为代价的。这种状况始终困扰着老布什政府,并成为老布什在1992年总统大选中败给克林顿的主要原因。 总之,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社会经济改革,体现出了和罗斯福新政不尽相同的政策模 式。尽管继承了“新政”关于联邦政府干预经济事务和实行福利保障社会化的基本精神,但着重注意的是纠正“新政”以来的各种改革弊端,并在新的条件下,吸收了胡佛强调发挥州和地方的作用、限制联邦政府过度干预的思想。 第三节 英国的撒切尔主义   一、撒切尔主义出台的背景 二战后,英国奉行凯恩斯主义,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加以行政干预。推行凯恩斯主义的结果,一方面,它为英国创造了短暂的繁荣;但另一方面,从长期看,凯恩斯主义也给英国带来了灾难。由于政府开支过大,财政入不敷出,于是导致企业税收不堪重负。之后,引起的连锁反应是:生产停滞,物价飙升,失业率反弹,通货膨胀一发不可收拾。可以说,除了战后初期的短暂繁荣外,自50年代中期后,英国经济发展日趋缓慢,出现了所谓的“英国病”,英国是这一时期内唯一没有经历过经济高速增长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面对沉疴已久的“英国病”,1970年执政的希思保守党政府、1974年执政的威尔逊工党政府以及1976 年中途接替的卡拉汉工党政府都曾采取了一些治疗措施,但收效都不大。从总体上讲,进入70年代以后,“英国病”不仅没有得到缓解,反而出现了加重的趋势。从纵向来看,如果把1970年的工业生产指数定为100,1980 年这个数字仅仅是105.1。从横向来看,英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的比重继续下跌,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尚且能排在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和法国之后,位居第五位,到了80年代初,这个比重已经低于意大利。 在英国经济江河日下、社会危机四伏的时刻,时年54岁的玛格丽特·撒切尔于1979年临危授命,出任英国首相。此后,撒切尔又分别在1983年和1987年的两次大选中获胜,一共执政11年多(1979—1990),不仅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而且是英国20世纪里第一位连任三届的首相。撒切尔主张英国应回归亚当·斯密的传统,还经济以充分的自由,使政府成为经济的仆人,而不是主人。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撒切尔夫人放弃了以往的“大政府、小社会”的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依据现代货币主义的原则,对英国经济进行了一次大刀阔斧的改革,其目的是医治“英国病”,摆脱“滞涨”危机,重振英国经济。她的政策主张被称之为“撒切尔主义”。 二、“撒切尔主义”的内容 撒切尔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烧向了货币政策,目的是控制通货膨胀。 1、紧缩货币,压缩公共开支 撒切尔上台之初,恰逢英国爆发了战后第七次经济危机,通货膨胀相当严重。因此,撒切尔政府把控制货币供应量以抑制通货膨胀,作为其经济政策的核心和首要施政目标。上任当年,为控制货币流通量,撒切尔政府一举削减了10亿英镑的国债,把最低贷款利率提高到17%。紧缩性货币政策 一时间使经济更加低迷、失业更为严重,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做法,当时人们很不理解,1981年3月30日,英国364名经济学家在《泰晤士报》联合发表公开信,对此政策加以抨击。但是,撒切尔并没有妥协,因为这个结果,早在她预料之中。 1983年3月,政府公布了一个为期四年的“中期金融战略”,宣布把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从1980年的7—11%,下调到1984年的4%—8%。与此同时,政府还通过压缩公共开支,减少货币的供应量。1983年出台的“中期金融战略”宣布,在4年内,将政府的公共开支将到4%,严格控制财政赤字。 此外,撒切尔还大刀阔斧地对政府实施了瘦身计划,以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开支。首先是废除了一些不必要的和重复的行政机构;其次,大幅度裁减公务员。 通过以上这些措施,撒切尔政府首先在控制通货膨胀方面取得了成效,通货膨胀率从1979年的13.3%下降到1985年的5.5%,到1988年,更是降低到4%。 撒切尔政府经济改革的第二把火烧向了社会福利制度。 2、控制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规模 以20世纪70年代中期为界,西方发达国家的“福利国家”制度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的过程。福利国家制度在20世纪50、60年代蓬勃发展,这是与这一时期西方经济高速增长相辅相成的。但进入70年代之后,西方国家经济增长放缓,尤其是1973-1975的经济危机导致社会福利保障体制出现财政危机,由此促使西方国家开始反思福利国家制度的弊端,并着手改革,其中以撒切尔政府的福利改革最为引人注目。 英国是一个典型的高福利国家,福利支出占政府财政支出的60%左右,“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体系,就像一张温床,人们躺在上面吃补贴,不愿劳动、不思进取,而国家财政则捉襟见肘,债台高筑。为减轻财政负担,撒切尔政府对福利制度进行了改革。 改革的内容包括: 第1, 养老金和福利津贴(社会救济)的改革 第2, 住房改革; 第3, 卫生保健改革; 第4, 教育改革。 从总体上而言,撒切尔政府福利制度改革的实质是要卸去国家在福利开支方面不必要的负担,将某些社会福利计划私人化、市场化。经过改革,私人福利的部分扩大。但是,因为福利改革的实质是社会公平与社会效率的关系问题,所以公众对福利改革比较敏感,撒切尔政府的福利改革严格来说并未取得成功,只是取得了某些有限的成就。 税制改革是撒切尔政府经济改革的第三把火。 3、税制改革 过去,为应付庞大的财政开支,英国的税率高,税负重,它抑制投资,影响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使很多人才外流。撒切尔上台后,在财政方面,实行“开源”与“节流”并举的政策,使税制改革成为可能。税制改革的主要举措就是减税。从1979年起,英国最高工资税率和投资税率分别由83%和98%下降到80年代中期的60%。在撒切尔任内,最高税率由82%降低到40%,公司税由52%减至35%。此外,政府也提高了一些间接税:增值税、高档消费品的附加税等。这样一来,国家的税收总额减少的并不多;富人愿加大投资,普通民众愿意工作,英国的人才不再因惧怕高额税负而移居他国。    除了这三把火之外,撒切尔还认为国有企业和工会是一枚贬值硬币的两面,要想使英国经济走出困境,必须对这两个问题进行纠正。 4、推行企业民营化 撒切尔主义者认为,英国企业的过分国有化是导致英国工业日趋衰落的根源之一。过 分国有化的弊端是: 第一,使企业依赖国家投资,养尊处优,失去进取心和冒险精神; 第二,国有企业机构臃肿,人员过剩,效率低,成本高; 第三,产品不适应市场需要; 第四,挤掉了私人企业的资金。 撒切尔表示,她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扭转私人和国家之间被扭曲的关系,让市场机制重新成为英国经济的发展动力。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的国有企业民营化的浪潮中英国起了推动作用。 撒切尔执政不久,就逐步出售国有企业,将国家雇佣的工作人员转移到民营部门,并以股票形式将国有企业的资产转向民营企业。从1979年开始,撒切尔政府陆续把电讯、港口、航天、汽车等12家大企业以不同的形式私有化,1979—1989年的10年间,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了私人,到1990年11月,撒切尔夫人辞职时,只有铁路公司、煤炭公司、皇家邮政三个部门没有实现私有化。与此同时,英国的持股人在1987年是900万,比1979年增加了600万。 民营化的趋势反映了国际经济竞争的加剧,也说明了新保守主义势力的抬头。 5、改革劳资关系,削弱工会权利 由于战后历届英国政府均采取工团主义政策,所以,在英国,工会的势力日益强大,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由于工会势力强大,动辄罢工成为英国社会的一个显著特点。据统计,在1968—1977年,英国每1000名职工平均每年因罢工损失的劳动日达850天之多,而同期联邦德国仅为53天。工会以罢工为武器,人为地抬高工资,导致物价上涨,而物价上涨之后,又会刺激进一步提高工资的要求,引发新一轮罢工,由此形成恶性循环。此外,工资过高还会造成生产成本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等不良后果。因此,撒切尔政府制定了《就业法》、《工会法》,对工会的职权、罢工运动,进行了严格的限制。此外,她还动用财力,与工会进行较量。1984年3月,力量雄厚的煤炭工会开始罢工,政府在预先做好准备之后与之抗衡。在僵持了362天后,煤炭工会宣告无条件复工。这是自1926年以来,英国工会遭受的最大失败,工会由此受到了沉重打击,工会运动从此一蹶不振。因增加工资的要求而引发通货膨胀的现象基本上得到遏止。 三、对“撒切尔主义”的评价 撒切尔的经济政策对医治英国病、发展英国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 控制了通货膨胀 1983——1988年,英国的通货膨胀率一直维持在5%以下,为6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 2、经济稳步增长 国内生产总值在1981—1986年连续增长,是战后持续增长最长的时期;1985年,经济增长率达到3.5%,超过美国和其他西欧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在1983—1988年,名列西方发达国家前茅。 3、 固定资本投资迅速增加 1981—1985,固定资本投资的增长率达4.9%。 4、国际收支情况好转 国际收支从1980年开始,连续6年出现盈余。 总之,撒切尔的经济政策标志着战后30多年来英国政府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发生了转变,但撒切尔政府带有自由主义色彩的改革,并不是完全放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而是要把国家干预限制在一个适当的范围内,是对国家过度干预经济的一个根本性纠正,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凯恩斯主义和福利国家主义的一些弊端,为英国资本主义的继续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提供了新经验。1997年,工党重新上台后,也不再坚持“国有化”方针,而是以“撒切尔主义”为参照系,对传统理论和政策进行了彻底改造,声称要在自由市场经济和国家干预主义之间寻找一条中间道路,维持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之间,社会效率和社会公平之间的平衡。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撒切尔主义”帮助工党完成了单靠自身力量所无法完成的变革。因此,有人将布莱尔的政策主张称为“布莱切尔主义”。 不过,由于撒切尔信奉阶级精英、个人主义和市场力量,因此,她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普通人的利益。比如,在10年私有化的浪潮中,许多国有企业被强制拆分,而原企业中的掌权人物成了新资本的拥有者和受益者。而另一方面,许多原国有企业中的职工不再是政府的雇员,将不再享有政府津贴或以往的高福利。改制后,退休金的计算成为劳资双方讨价还价的焦点,但资方牢牢把持了这方面的主导权,职工只能服从让步。此外,作为削弱工会、私有化和减少福利支出的代价,英国的失业率在1983—1986年间,一直徘徊在6%—9%之间,失业人数超过了300万。所以,一些社会学家和观察家认为,撒切尔主义实际上导致了更大的社会不平等,加深了阶级分化,并且削弱了公民对国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然而,不管怎样,撒切尔在其11年的任期内,确实给英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撒切尔主义”至今仍影响着英国,2001年,一位与布莱尔关系非常密切的工党议员曾说道:“今天,我们全部都是撒切尔主义分子。” 推荐书目: 1、陈宝森:《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从罗斯福到里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2、王皖强:《国家与市场——撒切尔主义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 3、王振华:《撒切尔主义:80年代英国内外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 即“布雷顿森林体系”。该体系实际上确认了“两个挂钩”的原则,即美元与黄金挂钩,资本主义各国货币再与美元挂钩。这样一来,美元就成为黄金的等价物,而西方各国货币只有通过美元才能与黄金挂钩,美元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国际清算的支付手段和主要储备货币。从40年代中后期一直到50年代末,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掌控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命脉。 �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权力划分,通常称为权力的纵向分立,而政府内部设立行政、立法、司法三个平等、独立而又相互制约的部门,则称为权力的横向分立。 � 合作联邦主义: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的合作,战前的合作性计划内容包括农业、公路建设、银行和铁路之类公用事业的管理。这种合作既符合州的利益,也符合由国会决定的国家政策。 � 供应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形成的西方经济学流派,它与凯恩斯主义的需求学派直接对立。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是“需求本身会创造供应”,主张把重点放在刺激需求上,而供应学派强调供给,关心的是增加生产能力,认为在不受干预的市场经济中,供给自身就能创造需求。供应学派强调,只要降低所得税的税率,资本家就愿意投资,工人愿意工作,经济自然就会高涨。 � 货币学派也是美国最具代表性的反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流派。货币学派认为,资本主义体系之所以不稳,是货币受到扰乱。货币是支配资本主义产量、就业和物价变量的唯一重要因素,极力主张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行一套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主要内容的稳定的货币政策。 � 税基即“课税基础”,具体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某种税的经济基础。例如,所得税的课税基础为所得额,房产税的课税基础为房产等等。二是指计税依据或计税标准,它包括实物量与价值量两类。例如,消费税中啤酒的吨数,营业税中的营业额。选择的课税基础宽,税源比较丰富,这种税的课征意义就大,否则,税源不多,课征意义小。 � 通货膨胀指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现象。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是不同的经济范畴,但两者又有一定的联系,通货膨胀最为直接的结果就是物价上涨。 � 紧缩性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给的增长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取得信贷比较困难,利率也随之提高,因此,在通货膨胀时,多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
本文档为【世当第四章 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与再调整】,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8304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95KB
软件:Word
页数:11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9-09
浏览量: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