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地概 简答

地概 简答

举报
开通vip

地概 简答简举地质学的主要分支: 1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方面的科学,如结晶学,矿物学,岩石学等。2研究地球的内部构造方面的科学,如构造地质学,构造物理学,区域构造学,地球动力学。3研究地球的形成演化方面的科学,如古生物学,地层学,地史学,古地理学,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等。4研究地质学的应用方面的科学,可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研究地下资源方面的分科,如矿床,石油地质学,煤田地质学,水文地质学等;其二是研究地质与人类生活环境及灾害防护方面的分科,如工程地质学,环境地质学,地震地质学等。 地球作为其研究对象具有的特点:1空间的广泛性和微...

地概 简答
简举地质学的主要分支: 1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方面的科学,如结晶学,矿物学,岩石学等。2研究地球的内部构造方面的科学,如构造地质学,构造物理学,区域构造学,地球动力学。3研究地球的形成演化方面的科学,如古生物学,地层学,地史学,古地理学,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等。4研究地质学的应用方面的科学,可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研究地下资源方面的分科,如矿床,石油地质学,煤田地质学,水文地质学等;其二是研究地质与人类生活环境及灾害防护方面的分科,如工程地质学,环境地质学,地震地质学等。 地球作为其研究对象具有的特点:1空间的广泛性和微观性。2整体性与分异性(或差异性)。3时间的漫长性与瞬间性。4自然过程的复杂性与有序性。 地球科学的研究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1野外调查。2仪器观测。3大地测量。4航空航天和遥感技术。5实验室分析测试与科学实验。5历史比较法。6总和分析。7电子计算机应用技术。 地球科学研究的工作方法:1资料收集。2归纳总和和推论。3推论的验证。 陆地地球特征:1山地。2丘陵。3平原。4高原。5盆地。 海底地形特征:1大陆边缘(大陆架,大陆破,大陆基,岛弧与海沟)。2大洋中脊。3大洋盆地。 大气的组成:1恒定组分。2可变组分。3不定组分。 大气圈的结构:1对流层。2平流层。3中间层。4暖层。5散逸层。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划分依据:地球的内部构造可以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圈层。根据次一级界面,还可以把地幔进一步划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把地核进一步划分为外地核,过渡层及内地核。在上地幔部存在着一个软流圈,软流圈以上的上地幔部分与地壳一起构成岩石圈。划分依据:是地震波在地球中传播的不连续面。 地球内部的主要物理性质:密度,压力,重力,温度,磁性及弹塑性等。 推断地球内部各圈层物质组成的主要依据:1根据各圈层密度和地震波速度与地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岩石或矿物有关性质对比进行推测。2根据各圈层的压力,温度,通过高温高压模拟实验进行推测。3根据来自底线深部的物质进行推断。4与陨石研究的结果进行对比。 引起重力异常的原因:1地面观测点并不在大地水准面上,两者有一定高差,观测点的位置越高重力值越小。2地面观测点与大地水准面之间的剩余物质所产生的附加重力值。3地球内部物质的密度分布不均匀,不像理想的那样呈密度均匀的同心层状分布。 确定相对地质年代的主要依据:1地层层序律 地层形成时的原始产状一般是水平或近于水平,并且总是先形成的老地层在下,后形成的新地层盖在上面,这种正常的地层叠置关系称为地层层序律,当地层经剧烈的构造运动,层序发生倒转时,上下关系则正好颠倒。2化石层序律 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具有不同的古生物化石组合,相同时代的地层中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古生物化石组合,古生物化石组合的形态,结构愈简单,则地层的时代愈老,反之则愈新。3地质体之间的切割律 较新的地质体总是切割或穿插较老的地质体,或者说切割者新,被切割者老。 测定地质年代必须具备的条件:1具有较长的半衰期,那些在几年或几十年内就脱变殆尽的同位素是不能使用的。2该同位素在岩石中有足够的含量,可以分离出来并加以测定。3其子体同位素易于富集并保存下来。 地质年代单位划分依据及地层单位的划分:1宙,代,纪,世。地质年代划分依据:是以生物界及无机界的演化阶段为依据。2地层单位:宇,界,系,统。 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及类型:来源包括:1地球外部能源。(太阳辐射能和日月引力能)。2地球内部能源。(重力能,地热能,地球旋转能,化学能,结晶能等)。类型:1表层地质作用。其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2内部地质作用。其包括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构造运动。 风化作用的类型及产物:类型:1物理风化作用(温差风化,冰劈作用,盐类的结晶与潮解,层裂或卸载作用)2化学风化作用(溶解作用,氧化作用,水解和碳酸化作用)3生物分化作用。产物:1物理风化作用的产物(倒石锥)2化学风化作用的产物(一,能溶于水的可迁移物质。二,难于迁移,堆积在原地的残积物)。3生物风化作用的产物(一部分是生物物理风化作用形成的矿物,岩石碎屑。另一部分是生物化学风化的产物,其特征是在物质成分上与岩石不一样)。4风化壳(土壤层,残积层,半风化层,基岩)5土壤(表土层,淀积层或心土层,母质层)。 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1气候和植被(温度,降雨量,湿度)2地形(地势高度,地势起伏,山坡的方向)3岩石特征(岩石成分,结构,构造和裂隙)。 河流的侵蚀作用按侵蚀方向分为:1下蚀作用:流动的河水具有一定的动能,由于河床底部是倾斜的,流水在动力的作用下产生一个垂直向下的分量作用于河床底部,使其受到冲击而产生破碎;另一方面河流常携带有沙石,在运动过程中对河床底部也有冲击和磨蚀作用,使其产生破坏。在长期的剥蚀作用下,河床就不断的降低,河谷加深,同时也延长。2侧蚀作用:当河水流过河湾时,河水在惯性离心力的驱使下,河水的主流线就会偏向河床的凹岸,这样就产生了河水的单向环流。在单向环流作用下,凹岸下部岩石不断破碎被掏空,同时上部的岩石也随之崩塌。破坏下来的岩石碎屑被单向环流底流搬运到河流的凸岸沉积。其作用结果是,河床的凹岸不断向谷坡方向后腿,而凸岸不断前伸,河道的曲率逐渐增加,使原来弯曲较小或教平直的河床变得更加弯曲,形成河曲。 片流与洪流的剥蚀作用:1片流剥蚀:片流是一种在斜坡上的面状流水,流速慢,水层薄,所以他的剥蚀作用弱且具有面状发展的特点故又称洗刷作用。虽然片流的剥蚀作用较弱,但是大量的风化产物剥离原地的最初动力就来自片流,河流所搬运的物质大多数是由片流提供的,片流还是大气降水形成最初的地面流水,剥蚀形成地表形态的雏形,现今许多地区出现的大量的水土流失也与片流的剥蚀作用有关。2洪流剥蚀:由于洪流的流量较大,流速快,携带沙石较多,机械的冲击很强,所以常具较强的剥蚀能力,而且以机械的方式作用为主,故又称冲蚀作用。洪流的剥蚀作用又有加深和拓宽沟谷的作用,形成的冲沟在纵剖面上坡降大,在横剖面上为陡的V字型。 搬运作用的方式:1机械搬运作用(推移,跃移,悬移,载移)2化学搬运作用(胶体溶液搬运,真溶液搬运)。 不同营力的搬运作用特点:1地面流水的搬运作用 既有机械搬运也有化学搬运,但以机械搬运作用为主,包括推移,跃移,悬移三种方式。2地下水的搬运作用 由于地下水主要是在松散沉积物和岩石空隙中运动,流速很小故其机械搬运力很弱,地下水主要以化学搬运为主。3冰川的搬运作用 首先他们是固体搬运即载移,搬运能力很大;其次,冻结在冰体内的岩石碎块不能自由移动,彼此间很少摩擦与撞击,只是岩块与岩壁之间有摩擦;再者,冰川具有较大的压力。冰川的搬运能力取决于冰川类型,流动速度,流经区岩石的性质和冰冻风化作用的强弱等。4风的搬运作用 风的密度远较流水小,所以其搬运能力比相同速度的流水小得多,它通常只能吹动砂级以内的颗粒。风的搬运能力主要决定于风速,此外还与搬运的颗粒大小,比重,形状以及地面状况有关。越移是风搬运砂粒的主要形式。5海洋(湖泊)的搬运作用 在海洋中,波浪,潮流和海流是主要搬运营力。在海滨地区以波浪为主,在海湾或潮汐通道附近以潮流为主。在半深海与深海以海流为主;湖泊的搬运作用与海洋相似,但其动能比海洋小。 河流的沉积作用发生原因以及发生场所:原因:1流速减小。2流量减小。这二者都会使河流活力降低而发生沉积。3是进入河流的碎屑过多,超出河流的搬运能力而发生沉积。场所:1是河流汇入其他相对静止的水体处,如河流入海,入湖以及支流入主流处。2是河床纵剖面坡度由陡变缓处,一般来说河流中,下游地势平坦,沉积作用明显。3是河流的凸岸,由单向环流侵入凹岸,其产生的碎屑在凸岸沉积。 河流冲积物的主要鉴别标志:1砾石成分复杂,往往具叠瓦状排列。2碎屑物质的分选型较好。3碎屑颗粒的磨圆度较高。4冲积物层理发育,类型丰富,层理一般倾向河流下游。5冲积物常成透镜状或豆荚状,少数呈板片状。6冲积物往往具有二元结构,下部为河床沉积,上部为河漫滩沉积。 洪流及片流沉积物的特点:1洪积物分布有明显的地域性,其物质成分较单一,不同冲沟中的洪积物岩性差别较大。2洪积物分选型较差,往往砾石,沙,粘土混积在一起。3洪积物的磨圆度较低,一般介于次圆状和次棱角状之间。4哄积物的层理不发育,类型单一。5洪积物不具二元结构,在剖面上,砾石,沙,粘土的透镜体相互交叠,呈现出多元结构。 坡积物与洪积物二者的区别:1由于坡积物来自附近山坡,所以坡积物一般比洪积物成分更单纯,另外坡积物中砾石含量少,洪积物砾石丰富。2片流动力弱而不稳定,故坡积物分选型比洪积物差。3坡积物比洪积物的磨圆度低,砾石的棱角较明显。4坡积物略显层状,不具洪积物的分带现象。5坡积物分布于坡麓,构成坡积裾地形,而洪积物分布于沟口形成洪积扇地貌。 冰川的沉积作用及冰碛物的特征:冰川向雪线以下流动,并不是无休止的。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冰川逐渐消融,冰运物也随之堆积,所以冰川消融是冰川堆积的主要原因。此外,冰川前进时若底部碎屑物过多或受基岩的阻挡,也会发生中途停积。冰川的沉积是纯机械沉积。冰碛物的特征:1山岳冰川碎屑成分与冰川发育区的基岩成分基本一致,大陆冰川的冰碛物成分复杂,并且细粒碎屑中不稳定的成分较多。2由于冰川为固体,无分选作用,故冰碛物分选性极差,大至漂砾,小至粘土,混杂堆积在一起,形成泥包砾的现象。3冰川中的碎屑颗粒彼此不相摩擦,碰撞,故冰碛物磨圆度极差。4岩块和砾石无定向排列,杂乱无章,亦无层理。5冰碛物表面常有磨光面或交错的钉头型擦痕,还可出现凹坑和裂隙。具冰川擦痕的砾石称为条痕石。6冰碛物内部化石稀少,常保存寒冷型的袍子花粉。 风的沉积作用:风的沉积发生在大气介质中,是纯机械的沉积作用。风在搬运过程中,因风速减小或遇到各种障碍物,风运物变沉积下来形成风积物。高空的悬浮物,遇到冷湿气团时,粉砂,微尘可作为水滴的凝聚核心,并随雨滴降落到地面。风的沉积作用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干旱的风源地区以风成砂沉积为主,在风源外围的半干旱地区则发育风成黄土。 风成砂的特征:1砂粒大多为石英,亦有长石,暗色矿物,碳酸盐等不稳定矿物。2分选性良好。3磨圆度高,石英砂的表面呈毛玻璃状,并有小的碰撞坑。4较粗的砂粒表面常有氧化铁,氧化锰析出,形成具有油脂光泽的薄膜,称为沙漠岩漆。5风成砂中有中小型交错层理,有时出现大型风成板状交错层理。6风成砂中生物遗迹较少,有时存在蒸发盐矿物。 风成黄土的特征:1各地风成黄土的矿物组成基本一致,不受下伏基岩影响。2分选性良好,大部分颗粒粒度局限在0.05至0.005mm的范围内。3由于黄土颗粒细,又呈悬移搬运,故其磨圆度差。4黄土层理不明显,发育垂直节理。5孔隙度高达44%至55%,常含钙质结核。 湖泊的机械沉积作用:湖水的机械沉积物主要来源于河流,其次为湖岸岩石的破碎产物。碎屑物质从浅水区进入深水区,由于动力逐渐减小,逐步发生沉积。从湖滨到湖心,沉积物粒度由粗变细,呈同心环带状分布。湖泊与海洋相似,粗碎屑物,也可以堆积成湖滩,沙坝河沙嘴。细小的粘土级物质被湖流搬运到湖心,极缓慢的沉积到湖底,形成深色的,含有机质的湖泥。湖底较平静,沉积物不受波浪扰动,因此发育水平层理。一般来说山区湖泊碎屑沉积物的粒度偏粗,平原区湖泊的沉积物粒度较细。 湖泊的化学沉积作用:1潮湿气候区湖泊化学沉积作用 潮湿气候区降水充沛,湖泊多位泄水湖。溶解度大的组分如K,Na,Mg,Ca等的卤化物,硫酸盐很少发生沉淀,河流及地下水带入的Fe,Mn,Al,等的胶体物质或盐类物质易受水质变化的影响,成为潮湿气候区湖泊化学沉积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些物质沉积后,常形成湖相的铁,锰,铝矿床,其中最常见的是铁矿床,矿物成分以褐铁矿,菱铁矿及黄铁矿为主。湖中的钙质以CaCO3的形式沉淀出来,并与湖底淤泥混在一起,形成钙质泥,成岩后形成泥灰岩,有时钙质沉淀较少,则形成钙质结核。2干旱气候区湖泊化学沉积作用:干旱气候区湖水很少外泄,主要消耗在蒸发上。蒸发作用使湖水的盐度逐渐增加,变成咸水湖或盐湖。在湖水逐渐咸化的过程中,溶解度小者首先沉淀,沉淀的顺序大致为:碳酸盐,硫酸盐,氯化物,据此将盐湖划分为四个阶段:碳酸盐阶段,硫酸盐阶段,氯化物阶段,沙下湖阶段。 沼泽的沉积作用:沼泽的沉积作用以生物沉积作用为主。沼泽是地表充分湿润或有浅层积水的地带,一般喜湿性植被发育。植物死亡后,堆积起来形成泥炭。泥炭沼泽可分为低位,中位和高位三种类型。低位沼泽低于地下水面,由地表水和地下水补给,植被能得到充分的养分。高位沼泽中部隆起,只能从大气降水得到补给,植物缺乏养分。中位沼泽介于上述两类型之间。低位沼泽泥炭最为发育,泥炭是褐色或暗棕色,相对密度0.7至1.05的疏松有机质,可作为燃料,亦可用于化工原料和农业肥料。 海洋的沉积作用:海洋是巨大的汇水盆地,是最终的沉积场所。海洋沉积物主要来源于大陆,河流,冰川和风等营力,每年将数百亿吨的物质搬运到海洋沉积下来。另外海洋侵蚀作用的产物,火山物质,宇宙物质等也是海洋沉积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沉积作用可进一步划分为:1滨海的沉积作用 包括海滩沉积,潮坪沉积,沙坝及沙嘴沉积,贝壳堤。2浅海的沉积作用 包括浅海的碎屑沉积,浅海的化学沉积,浅海的生物沉积。3半深海及深海的沉积作用。 简述成岩作用:由松散的沉积物转变为沉积岩的过程称为成岩作用。各种沉积物一般原来都是松散的,在漫长的地质时期中,沉积物逐渐堆积,较新的沉积物覆盖在较老的之上,沉积物逐渐加厚。被深埋的早期沉积物,由于上覆沉积物的压力,下覆的沉积物逐渐被压实,同时由于孔隙水的溶解,沉淀作用,使颗粒互相胶结。而且部分颗粒发生重结晶,最后松散的沉积物固结成为坚硬的岩石。由沉积物经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称为沉积岩。由于沉积岩是在地表或近地表条件下形成的,其形成过程及保存条件与岩浆岩或变质岩明显不同,因此沉积岩的基本外贸特征与岩浆岩或变质岩有很大差别。成岩作用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压实作用,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 火山喷出作用与喷发类型:喷出作用又称火山作用。火山喷发过程极为复杂,在不同地区以及不同的岩浆作用阶段,所喷出的物质和喷发类型各不相同。有的喷发很平静,岩浆沿裂隙通道上升,缓慢的流出地表,边流动边冷凝,有的非常强烈,岩浆喷出时具有猛烈的爆炸现象,可将大量的气体,岩浆团块和固体碎屑喷射到火山口外,在火山口上空形成巨大烟柱。由于岩浆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质,火山通道的形状及喷发环境等的不同,因此喷发类型多种多样。按火山通道的形状,可以分为裂隙式喷发和中心式喷发。 简述岩溶作用及其基本条件:通常把在可溶性岩石地区发生的以地下水为主对可溶性岩石进行以化学溶蚀为主,机械冲刷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崩塌作用等一系列过程称为岩溶作用。岩溶作用基本条件:1可溶性岩石。2岩石的透水性与流动性。3地下水的溶蚀能力。常见的岩溶地形:溶沟,石芽,落水洞,溶斗,溶洞等。 简述侵入作用以及类型:岩浆侵入地壳中但未喷出地表时称为侵入作用,侵入的岩浆冷凝后形成的各种各样的岩浆岩称为侵入体,侵入体周围的岩石叫围岩。由于承受上覆岩石的压力,因而岩浆具有向压力较低的构造软弱带侵入的趋势。岩浆在向上运动时,以巨大的机械压力沿着围岩的软弱部位挤入,同时以高温融化围岩,从而占据一定的空间。根据岩浆侵入深度的不同,可分为深成侵入作用和浅成侵入作用,相应的侵入体也分为深成侵入体和浅成深入体。1深成侵入体 深层侵入体形成时的温度和压力均较高,因而岩浆冷凝缓慢,岩石多为全晶质中粗粒结构。岩体规模较大,常见的有岩基,岩株两种。2浅成侵入体 浅层侵入体活动接近地表,岩浆冷却较快。矿物结晶颗粒细小,岩石常为中细粒结构或斑状结构。浅成侵入体的规模一般较小,可见底部边界,常见的有岩床,岩墙,岩盆,岩盖等。 变质作用及其因素与方式:变质作用是指在地下特定的地质环境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使原有岩石基本上的固体状态下发生物质成分与结构,结构变化而形成新岩石的地质作用。引起变质作用的主要因素有:温度,压力,以及化学活动流体。变质作用的方式:重结晶作用,变质结晶作用,交代作用。 变质作用的基本类型:1接触变质作用 接触变质作用是在岩浆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地带,主要由岩浆活动所带来的热量及发挥性流体所引起的一种变质作用。主要变质因素是温度及化学活动流体,压力居比较次要的低位。其温度高,一般为300至800度。发生的深度不大,通常在10km以内。接触变质作用动压力一般不明显,主要是静压力。接触变质过程中主要变质作用方式为温度和化学性流体所引起的重结晶作用,变质结晶作用与交代作用。2动力变质作用 动力变质作用是指在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定向压力作用下,岩石发生的破碎,变形以及伴随的重结晶等的作用。其主要发生在构造运动使相邻两个岩石块体间发生相对运动时的接触带上,这种接触带被称为断裂带或断层带,所以动力变质作用又称断裂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及其所形成的动力变质岩在平面上和剖面上均呈线状或带状分布,动力变质岩也称断层岩。动力变质带的宽度可从几厘米到几公里,大型甚至可达几十公里。其长度一般在几公里到几百公里。大型长达1000公里以上。动力变质带的规模往往与其发育的历史长短以及两侧岩块的相对运动强度,断层规模等有关系。3区域变质作用 区域变质作用是在广大范围内发生并由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流体等多种因素共同引起的一种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的方式包括重结晶作用,变质结晶作用和交代作用等多种,其中尤其以变质结晶作用最为普通。区域变质作用的发生常常和构造运动有关。其按照所处的压力与温度环境可分为3种类型:低压区域变质作用,中压区域变质作用,高压区域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是变质作用中最主要的类型。4混合岩化作用 混合岩化作用是由变质作用向岩浆作用过度的一种超深变质作用。其主要特征是,原岩局部或部分重熔的熔体物质与尚未重熔的固态物质发生互相交叉与混合。混合岩化作用通常是区域变质作用在地热流增高条件下,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混合岩化作用形成的岩石称为混合岩。混合岩化作用发生深度较大,温度通常很高,一般在600度以上,其中地热增温和热液增温是温度升高的重要原因。压力一般中等。混合岩一般由基体和脉体两部分组成。 论述地层的接触关系及其构造意义:地层的接触关系是指新老地层(或岩石)在空间上的相互叠置状态。最基本的地层接触关系分为:整合,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三种。整合 是指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完全一致时代连续的一种接触关系。它是在地壳稳定下降或升降运动不显著的情况下,沉积作用连续进行,沉积物一次堆叠而形成的。平行不整合 又称假整合。其特点是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基本保持平行,但两套地层的时代不连续,期间有反映长期沉积间断和风化剥蚀的剥蚀面存在。平行不整合的出现,反映了地壳一次显著的升降运动。角度不整合 其接触关系的特征为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不一致,以一定的角度相交,两套地层的时代不连续,两者之间有代表长期风化剥蚀与沉积间断的剥蚀面存在。角度不整合反映了一次显著的水平挤压运动及伴随的升降运动。 褶皱构造的要素、类型及形成时代:要素:核,翼,转折端,枢纽,轴面。类型:背斜和向斜。形成时代:褶皱的形成时代,通常是根据区域性的角度不整合的时代来确定的。基本原则,褶皱的形成年代为组成褶皱的最新岩层年代之后与覆于褶皱之上的最老岩层年代之前。 断层要素、基本类型、识别标志、形成时代:要素:断层面和断盘。基本类型: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阶梯状断层,地堑和地垒,叠瓦状构造。断层的识别标志:1构造线和地质体的不连续2地层的重复与缺失3擦痕,摩擦镜面,阶步及断层岩。4地貌及水文标志。断层形成时代:主要根据断层与地层的切割关系来确定,如果断层切过了一套地层,则断层的形成时代应晚于这套地层中最新的地层时代,当断层又被另一套地层所覆盖时,则断层的形成时代要早于上覆地层中最老的地层时代。 地震的成因类型、地震地质作用:成因类型: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诱发地震。地震地质作用:地裂缝及挤压鼓包,地震断层,喷沙冒水,山崩和滑坡。 简述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思想:1.固体地球上层在垂向上可划分为物理性质显著不同的两个圈层,即上部的刚性岩石圈和下垫的塑性软流圈;2.刚性的岩石圈在侧向上可划分为若干大小不一样的板块,它们漂浮在塑性较强的软流圈上作大规模运动;3.板块内部是相对稳定的,板块的边缘则由于相邻板块的相互作用而成为构造活动性强烈的地带;4.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控制着各种地质作用的过程,同时也决定了全球岩石圈运动和演化的基本格局。海底扩张学说的地质证据有:大洋中脊及中央裂谷带的发现、海沟及贝尼奥夫地震带、洋底地壳的新认识、海底磁异常条带、深海钻探成果和转换断层的发现。 简述板块边界类型及特点:类型:1分离型板块边界2汇聚型板块边界3平错型板块边界。特点:1分离型板块边界 其两侧板块相背运动,板块边界受拉张而分离,软流圈物质上涌,冷凝成新的洋底岩石圈,并添加到两侧板块的后缘上。2汇聚型板块边界 其两侧板块相向运动,在板块边界造成挤压,对冲或碰撞。3平错型板块边界 相当于转换断层,其两侧板块相互剪切滑动,通常即没有板块的生长,也没有板块的消亡。 煤的概念、形成条件、不利因素:煤是一种固态的可燃有机岩,是由植物残骸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物理化学以及地球化学变化而形成的。形成条件:聚煤条件和成煤作用。不利因素:1煤炭发热量较石油低,运输不变,对其他工业渗透作用不如石油强。2煤的转化技术虽已取得很大进展,但是大规模利用在经济上不合算。3在煤炭的开采,利用和燃烧过程中,容易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石油及天然气的成因及地质条件:成因: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有无机成因说和有机成因说,但目前有机成因说已被广泛承认,即认为石油和天然气是由大量有机质转化而来的。一切有机质均可为石油的原始物质,包括高等植物在内。有机质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都可转化为石油的物质成分。这些生物遗体和泥沙一起沉积在海,湖底部,逐渐形成有机质淤泥。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在一定的物理化学因素和地质作用下转化为石油和天然气。地质条件:1具有大量的有机物质来源。2有利的还原环境。3促使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因素,注意有温度,压力的影响以及细菌作用等。 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1生油气层2储油气层3盖层4圈闭5运移6保存 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利用和保护:基本特征:1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能力。2土地面积是一定的,不可增加的。3土地资源在空间上具有固定不变性。4土地资源具有时间性或季节性。造成土地资源下降的原因:1人类不合理的使用土地,导致土地贫瘠化,甚至不能耕种。2水和风的侵蚀。3土地盐碱化。4化学污染。5有些草原过度放牧,使牲畜与天然牧场之间的平衡遭到破坏,结果一些草原变成荒漠或荒漠化土地。6城市建筑,交通,采矿,修水库等工程活动的占用与破坏也使土地损失很大。保护 措施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软件质量保证措施下载工地伤害及预防措施下载关于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 :首先,对土地资源必须因地制宜综合开发利用,注意扬长避短,发挥土地的生产优势。其次,要大力加强农田的基本建设,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第三,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土地退化。 水资源的概念及特性:水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的物质之一,它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形式存在于空气,地面与地下,组成一个统一相互联系的水圈。特性:1补给的循环性。2变化的复杂性。3利用的广泛性。4利与害的两重性。 大气污染的概念、污染源、危害及保护与治理: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远远超过正常本底含量,对人体,动物,植物和物体产生不良影响的大气状况。大气污染源分为人为源和自然源。危害:首先,对人体产生直接的危害。再次,是产生“温室效应”。最后,大气污染还会造成酸雨。保护与治理:1减少或控制大气污染物的排放。2合理的城市和工业布局及规划。3发展植树绿化。 分析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和预防办法:地质灾害类型:1地震和火山 其预防办法是地震预报和临震预报。2崩塌、滑坡和泥石流 其预防办法是搞好预报研究,同时采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3地面沉降和地面塌陷 其预防办法是长期监测和前兆现象监测。4土壤流失和沙漠化 其预防办法是搞好水土保持实行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控制人口增加,制止不明智的采伐,以人工和自然途径恢复植被。 对比分析河谷,冰蚀谷和风蚀谷的基本特点:河谷:一条河流在地面上沿着狭长的谷地流动的,这个谷地称为河谷。河谷在平面上呈线状分布,在横剖面上一般为近V字形,主要由谷坡,谷底,河床组成。冰蚀谷:经山谷冰川刨蚀,改造而形成的谷地称为冰蚀谷。冰蚀谷多数是冰川原来的谷地改造而形成的。经改造后的冰蚀谷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横剖面一般为U字形,故又称U形谷。在纵向上较平直,谷底宽度从上游到下游逐渐有变窄的趋势。如果因岩性及构造的差异性,谷底还可形成阶梯状地形。在谷底或谷壁上还可发育冰溜面或冰川擦痕的岩石,有时分布众多的不对称小石丘,形如伏卧的羊群,称羊背石。风蚀谷:风蚀作用还可沿着前期其他地质作用形成的谷地发育,通过风沙流不断剥蚀谷地的谷壁及谷底,把他改造成风蚀谷。风蚀谷与冰蚀谷,河谷具有显著的不同,其特点是:在平面上无规则延伸;在横剖面上可形成上小,下大的葫芦形;谷底极不平坦,忽高忽低,没有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变低的趋势;主风蚀谷和支风蚀谷也呈无规则交汇。 论述浅海的化学沉积:浅海是化学沉积的有利地区,形成了众多的化学沉积物,其中许多是重要的矿产。地质历史时期曾发生过大量浅海化学沉积,现代浅海化学沉积主要发生在中低纬地区。浅海的化学沉积主要有碳酸盐,硅质,铝,铁,锰氧化物和氢氧化物,胶磷石和海绿石等。1)碳酸盐沉积 在浅海化学沉积中,碳酸盐类所占比重最大,主要为灰岩和白云岩。2)硅质沉积 海水中的硅质一部分来自大陆,它们以溶解硅和悬浮硅两种形式搬运;另一部分硅质来自海底火山作用,海水的溶解作用及生物活动。3)铝,铁,锰及海绿石沉积 海水中铝,铁,锰等主要来自大陆。4)磷质沉积 磷主要以HPO42-的形式存在于海水中,表层海水含磷量低,难以沉积。 简述不合理开发矿产资源引起的环境问题 矿产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是多方面的,现简述如下:①对土地资源的占用和破坏:露天采矿破坏土地;废石、尾矿堆放占用土地;地面塌陷破坏土地、矿山井下开采,由于岩石易落、地面发生大面积变形塌陷和积水,致使大量农田废弃、村庄搬迁。②对水环境的影响:矿井突水;海水入侵;地域地下水位下降;矿渣、选矿废水等对地表及地下水污染。③斜坡效应,引起滑坡、崩塌灾害。④对大气的污染:包括开采矿石、运输矿石等的粉尘颗粒以及释放的气体物质等。⑤海洋矿产开发造成的污染:如油井漏油、喷油等,固体矿产开发也会危害环境。 论述学习地球科学概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理论意义:地球科学承担着揭示整个地球的形成、演变规律的科学使命。它的研究对人类正确地认识自然界、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起着重要作用,对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具有促进和推动作用。当代自然科学的一些重大基本理论问题,如天体的起源、生命的起源等问题的最后解决也都离不开地球科学的研究。实际意义和应用意义:1)地球科学在寻找、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中起着巨大作用。2)地球科学在指导人类如何适应、保护、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以及同各种自然灾害作斗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档为【地概 简答】,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1046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4KB
软件:Word
页数:9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3-23
浏览量: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