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黄栗树水库

黄栗树水库

举报
开通vip

黄栗树水库第七节 黄栗树水库 第七节 黄栗树水库 黄栗树水库位于全椒县境黄栗树村,下距县城 23 公里,是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 水产等综合效益的水库工程。水库位于滁河支流襄河上游。坝址以上属浅山、丘陵区,控 制面积 262 平方公里。水库最终规模:按千年洪水设计,可能最大降雨校核,兴利水位 48.5 米,相应库容 1.07 亿立方米;设计洪水位 52.55 米,相应库容 1.89 亿立方米;校 核洪水位 57.15 米,总库容 3.2 亿立方米;坝顶高程 58.2 米,坝顶长度 270 米,最大坝 高 32.2 米,防浪墙...

黄栗树水库
第七节 黄栗树水库 第七节 黄栗树水库 黄栗树水库位于全椒县境黄栗树村,下距县城 23 公里,是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 水产等综合效益的水库工程。水库位于滁河支流襄河上游。坝址以上属浅山、丘陵区,控 制面积 262 平方公里。水库最终规模:按千年洪水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可能最大降雨校核,兴利水位 48.5 米,相应库容 1.07 亿立方米;设计洪水位 52.55 米,相应库容 1.89 亿立方米;校 核洪水位 57.15 米,总库容 3.2 亿立方米;坝顶高程 58.2 米,坝顶长度 270 米,最大坝 高 32.2 米,防浪墙顶高程 59.4 米,保证灌溉面积 15 万亩。设计坝型为均质土坝,但因施工质量问题,实际改为粘土斜墙防渗的土砂混合坝。泄水设施有放水涵洞、溢洪道和 非常溢洪道。水库大坝于 1959 年秋开工,1965 年 5 月黄栗树水库含放水涵洞、溢洪道基 本建成,发挥灌溉拦洪作用。1974 年因溢洪道冲刷塌方严重,进行续建护砌。“75·8”河 南特大洪水后,按照新的防洪标准,对大坝进行加固、加高,达最终规模。溢洪道进口 建闸控制,增开非常溢洪道,最终于 1979 年 8 月全部按设计要求完成。 自 1965 年 5 月水库基本建成、交付管理处运用以来,在灌溉、防洪、养殖等方面发 挥了效益。截至 1988 年底止,黄栗树水库共投资 944.8 万元,完成土方 387.2 万立方米, 石方 68.3 万立方米,砌石方 4.6 万立方米,混凝土 5715 立方米。   一、勘测 1952 年 9 月,安徽省农林厅水利局组织查勘队到襄河流域进行查勘,编写了《襄河 黄栗树水库查勘报告》。1953 年 6 月,设黄栗树水文站观察水文和气象资料,是年 11 月 又派测量队进行库区及灌区万分之一比例尺的地形测量。1953 年冬至 1954 年 10 月,治 淮委员会工程部派佛子岭水库地质人员、钻探队和灌浆队,先后到黄栗树水库坝址进行 地质测绘、钻探和水压试验等工作。后期,安徽省水利厅钻探队又进行钻探,累计钻孔 55 个,进尺 1054 米。在钻探期间,四川大学教授范文纪、南京古生物研究所所长赵金科 在工地进行了指导,并进行地质测量。1954 年 11 月,安徽省水利厅钻探队编写了《黄栗 树水库钻探报告》。1957 年春,省水利厅邀请南京大学肖楠森教授来水库查勘,6 月份南 京大学学生进行了初步设计阶段的坝址地质测量工作,编写了 《黄栗树坝区地质报告》。 1957 年 9 月,省水利厅钻探队进行第二次勘探工作,并于 1958 年 2 月完成。共完成二千 分之一工程地质测量 3.2 平方公里,岩钻 10 孔,进尺 371.7 米,槽探 5 条 438 立方米, 井探 2 个 28 立方米。 1957 年 11 月,安徽省水利厅勘测设计处进行了筑坝土料的勘测试验工作。1958 年 5 月编写出《黄栗树水库筑坝土料勘测试验报告》。为了解水库淤积情况,1984 年由省长 江修防局测量队测绘了库区五千分之一的地形图,水下部分采用回声测深仪测量,已计 算并绘制了水位和水面面积、容积的关系曲线,新库容表于 1986 年元月起批准启用。 坝基以下以奥陶纪地层为主,自上而下分别为灰岩、原层燧石、泥质燧石、薄层燧 石、硅质页岩、黑色页岩、辉绿岩。辉绿岩以岩墙形式侵入页岩和薄层燧石中,为很好 的阻水帷幕。岩层上部为松散的第四纪地层,以硬粘土、砂砾为主,河床段砂砾层厚约 8 米。坝址的岩层走向北 45°~50°东,与河床近似垂直。由于岩性坚硬程度的差别,燧石 层构成了狭谷,为天然优良坝址。坝址地段断裂构造较发育,鹰嘴石断层从左岸坝头鹰 嘴石陡崖脚下通过整个坝段,断层宽 5 米,走向北 35°,倾角 70°或更陡一些,垂直差距 大于 2 米,断层胶结很好。溢洪道下游的柳河塘断层,走向北 35°东,宽 3 米,在鹰嘴石 山脊有三个同类型断层,宽 1 米左右,角砾岩胶结较好。右岸蚂蚁山断层较少,蚂蚁山 凹断层,走向北 45°西,倾向北东,倾角 70°左右,断层角砾岩带宽有 3 米,错距 8 米左 右。坝址地段受山地降雨及深处远来地下水供给,有以层面裂隙为主要途径的地下水流, 水位低缓,并与河道沟通,河床砂砾层渗透系数较大。 坝址共选了 3 处,上游为石桥徐坝址,中间为黄栗树坝址,两坝址相距 2 公里。下 ·269· 游为石勒子坝址,距中坝址 2.3 公里,最后坝址选在黄栗树。其右岸为蚂蚁山,左岸为 老虎山鹰嘴石,山顶高程在 100 米左右,河谷宽 150 米,坝顶长度 250 米左右,是三坝 址中最窄的一处。   二、规划 1958 年元月,安徽省水利厅勘测设计处编制了《黄栗树水库灌溉工程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任务书》, 水库按 50 年一遇洪水设计,200 年一遇洪水校核,兴利水位 45.9 米,坝顶高程 51.2 米, 灌溉面积 28 万亩。是年 7 月,省水利厅勘察设计处又编制了《安徽省全椒黄栗树水库技 术设计书》。这次规划对水库不同蓄水位、年调节与多年调节的灌溉面积作了技术经济比 较,水库的设计、校核标准同前,灌溉面积 23.5 万亩,兴利水位 50.7 米,坝顶高程 54.4 米。1959 年 8 月,蚌埠专员公署(以下简称专署)水电局在省水利厅 1958 年 7 月所编的 技术设计书基础上作了局部修改,编制了《黄栗树水库扩大初步设计书》,设计、校核标 准同前。水文资料,三天暴雨 50 年一遇洪水时采用 268 毫米,200 年一遇洪水时采用 336 毫米,死水位 36.0 米,灌溉田亩 15.08 万亩,兴利水位 50.8 米,设计洪水位 53.5 米, 校核洪水位 54.33 米,总库容 2.11 亿立方米,坝顶高程 55.2 米。1959 年 10 月,大坝即 按此扩大初步设计书放样施工。 1962 年元月,省水利厅勘测设计院编制了《黄栗树水库修正设计书》。1963 年 7 月, 省水电厅以技字 2064 号文批复。水库按 500 年一遇洪水设计,2000 年一遇洪水校核,万 年一遇洪水不漫坝;多年平均径流深采用 260 毫米,灌溉田亩 16~20 万亩;死水位 39.0 米,兴利水位 46.0 米,相应库容 6600 万立方米;设计洪水位 51.5 米,相应库容 1.6 亿 立方米;校核洪水位 52.3 米,总库容 1.78 亿立方米;万年一遇非常洪水位 53.1 米,坝 顶高程 53.0 米,顶宽 6 米,坝顶筑一米高防浪墙,墙顶高程 54.0 米。1962 年 9 月至 1963 年,对黄栗树水库灌区进行了规划。有省水电厅勘测设计院编制的 《黄栗树水库灌区规 划报告》,滁县专署水电局编制的《黄栗树水库灌区工程初步设计书》、《黄栗树水库灌区 工程扩大初步设计书》等。在以上几次灌区规划设计文件中,均以 500 年一遇洪水为设 计标准,2000 年一遇洪水为校核标准,并要求万年一遇洪水时不漫坝。为满足灌溉的要 求,《黄栗树水库灌区工程扩大初步设计书》,将兴利水位抬高到 47.5 米,相应库容 8700 万立方米;死水位 41 米,死库容 1900 万立方米;设计洪水位 51.9 米,相应库容 1.69 亿 立方米;校核水位 52.7 米,总库容 1.87 亿立方米;万年一遇非常洪水位 53.4 米,相应 库容 2.05 亿立方米,坝顶高程还是 53.0 米,防浪墙顶高程 54.0 米。1964 年元月,省水 电厅以技字 0074 号文批复同意。 1964 年 10 月,省水利厅根据 1963 年 8 月海河流域暴雨后制定的《水库设计洪水计 算办法修正稿》,复核了规划数据,决定将坝顶高程提高到 54.0 米,顶宽 5 米,防浪墙 顶高程 55.0 米。1965 年 5 月,为提高水库蓄水位,省水利厅决定用小断面将坝顶高程加 高到 55.0 米,顶宽 3 米。以上两次局部修改,均未编报规划设计文件。 1974 年 4 月,滁县行署革命委员会水利局根据省水电局的布署,报送了《关于黄栗 树水库溢洪道续建及安全渡汛的报告》。续建计划按水库最终规模兴利水位 48.5 米设计, 在溢洪道进口处建闸控制,闸底高程 45.8 米,闸孔净宽 12 米,切岭段泄水槽洪水位以 ·270· 下进行护砌。五百年一遇设计洪水位 52.35 米,二千年一遇校核洪水位 53.10 米,万年 一遇洪水位 53.88 米。1974 年 5 月,省水电局以水字第 319 号文、省生产指挥组以省计 字 322 号文批准了续建计划。 1975 年 8 月,河南省洪汝河发生特大洪水后,按水电部、安徽省水利局的部署,要 求提高大型水库的防洪标准,能安全抗御“75·8”型洪水。1976~1978 年间,省水利局 先后批复了滁县行署革命委员会水利局编制的 《黄栗树水库加固工程扩大初步设计》、 《黄栗树水库加固工程修正扩大初步设计》两个文件。前一个文件是 “75·8”洪水后的 年度渡汛计划,后一个文件加固工程按千年一遇洪水设计,可能最大降雨校核。大坝按 地震裂度 7 度作抗震计算,年径流深采用 265 毫米,死水位 39.0 米,兴利水位 48.5 米, 设计洪水位 52.55 米,相应库容 1.84 亿立方米;校核洪水位 57.15 米,总库容 3.2 亿立 方米。大坝坝顶高程 58.2 米,顶宽 4 米,防浪墙顶高程 59.4 米,增开非常溢洪道。1978 年 4 月,省水利局以水基字 366 号文作了批复,指出水库兴利水位按 47.0 米控制,待加 固工程完成和妥善解决上游淹没赔偿,取得有关县的书面 协议 离婚协议模板下载合伙人协议 下载渠道分销协议免费下载敬业协议下载授课协议下载 后,再根据用水需要逐步 使兴利水位提高到 48.5 米。   三、设计 1959 年以前,对黄栗树水库曾做过几次前期工作。从 1959 年起,主要有 3 次设计, 1959 年的设计是施工的依据,大坝选用均质土坝。1962 年由于洪水标准的提高、建设规 模的修改,以及处理施工质量等问题,进行了修正设计。在确定设计原则后,土坝的设 计与施工基本是同时进行的,大坝修改为粘土斜墙防渗的土砂混合坝。1974 年溢洪道进 行续建护砌。“75·8”河南特大洪水后,为提高水库防洪标准,进行加固设计,增开了 非常溢洪道,并通过进一步摸探和调查,解决了施工中遗留的问题——上游右侧岸坡沙 层,没有用粘土铺盖封闭的遗留隐患等。 〔枢纽布置〕 枢纽工程有大坝、放水涵洞和溢洪道,“75·8”大水后又增开了非常溢洪道,另外 还有小水力发电站。根据地形、地质等条件,大坝选定在黄栗树村蚂蚁山与老虎山鹰嘴 石之间,轴线方位北 44°东。放水涵洞位于大坝右端蚂蚁山山坡岩石基础上,在放水涵洞 出口下游约 70 米处的灌溉渠左侧设 3 孔泄洪节制闸。小水力发电站建于放水涵洞出口和 泄洪闸之间。溢洪道位于左坝头老虎山背后的山凹内,距左坝头约 340 米。进口处建闸 控制,下接切岭处为弯道,出切岭后穿过上坝公路,分 4 级跌水与老河槽相接。非常溢 洪道位置选定在溢洪道左侧右灰窑山凹处,中间隔刘大山,距左坝头约 1 公里。非常溢 洪道切岭后,顺冲而下穿过全椒至黄栗树村的公路,经渔场进入老河槽。 〔大坝设计〕 根据 1958 年 7 月,省水利厅勘测设计处编制的 《安徽省全椒黄栗树水库技术设计 书》,大坝布置在蚂蚁山与老虎山鹰嘴石之间,坝轴线为北偏东 35°。1959 年施工时改为 北偏东 44°。大坝设计为均质土坝,坝基中部设截水墙深至基岩,上游为粘土铺盖,厚 1.5 米。土料采用粉质壤土或粉质粘土,含水量控制在 19%~20%。坝顶高程为 55.2 米,坝 顶宽 5 米,坝顶长度 242 米,最大坝高 29 米。 ·271· 1962 年元月,省水电厅设计院对大坝进行修正设计。设计坝顶高程 53.0 米,防浪墙 顶高程 54.0 米,坝顶宽 6 米。1962 年渡汛工程加固时,下游坡 34.0 米高程以上填筑砂 砾石,45.0 米高程以上仍填壤土。至此,将原设计的均质土坝修改成为粘土斜墙防渗的 土、砂壳混合式坝型。 1964 年 10 月、1965 年 5 月,省水利厅因华北大水后规划数据变更及提高蓄水位的 原由,两次通知水库坝高程、防浪墙高程各提高 1 米。最后水库坝顶高程达 55.0 米,防 浪墙顶高程达 56.0 米。 1977 年 7 月,水库加固工程修正扩大初步设计时,设计坝顶高程 58.2 米,顶宽 4 米。 1958 年原设计坝基沙砾石防渗采用截水墙与基岸封闭,底宽 4 米,墙深 6~8 米;施 工时因渗水大无法完成,经同意不做截水墙,仅做铺盖,在坝脚处铺盖厚度加厚到 2.5 米, 上游末端厚度为 1.2 米,铺盖长度延长为 120 米。1962 年元月修正设计时,确定采用水 中抛土增加铺盖厚度,普遍加抛 1 米。1978 年 3~7 月,经过水下钻探,发现右岸陡坡、 台地等处铺盖不连接和无铺盖,遂进行修补设计。处理范围为沿坝轴线方向宽 100 米,沿 上下游方向长 120 米,用水中抛土法施工,铺盖厚度不小于 2 米,个别处达 4~5 米,须 做土方 3.6 万立方米。 大坝上游采用块石护坡,下游筑排水体。在 1962 年修正设计、及其后几次坝顶加高, 均设计有 1 米高的防浪墙。1977 年加固设计时,由于大坝加高培厚,保留原防浪墙(墙 顶净高 3 米,墙顶高程 57.0 米,墙顶厚度 70 厘米),另在坝顶设计新防浪墙,墙顶高程 59.4 米,净高 1.2 米,形成了坝上有两座防浪墙的特殊形式。 〔放水涵洞设计〕 放水涵洞位于大坝右端,距老河槽右岸约 50 米,涵基在蚂蚁山山坡岩石基础上。1958 年设计为钢筋混凝土圆涵,直径 2 米,长 86 米,涵底高程 36.0 米,进口呈八字形。在 距进口约 30 米处建浆砌块石圆形竖井,设主、副二道钢筋混凝土平板门,各用 2 台 10 吨 螺杆启闭机联动启闭。涵洞出口建有消能池,下接总干渠。在总干渠建有 2 孔节制闸与 3 孔泄洪闸,灌溉用水流量 17 立方米每秒,泄洪流量为 30 立方米每秒;施工时因缺乏钢 筋,最后改为钢筋混凝土马蹄形涵,直径仍为 2 米,截面积不小于圆涵。 1962 年修正设计时,针对涵洞内壁混凝土蜂窝多,且有断裂、漏水现象,提出进行 喷浆加固,于 1964 年库水位较低时完成。1977 年加固修正设计时,加高了竖井,更新了 闸门及启闭机,对洞身和竖井外侧,灌水泥浆以防渗。 〔溢洪道设计〕 溢洪道位于左坝头老虎山背后的山凹内,全长 750 米,距左坝头约 340 米。1958 年 设计,溢洪道系开敞式,底高程 46.0 米,底宽 12 米。1959 年 8 月《黄栗树水库扩大初 步设计书》设计溢洪道底高程 53.5 米,底宽 15 米,进口起为 1/60 的临界坡降,坡长 150 米;进口和出口用浆砌块石护砌各长 20 米,下接跌水,利用天然岩石开挖而成。 1962 年修正设计时,对溢洪道的底宽、底高进行四种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的综合比较。最后选定溢 洪道高程 46.0 米和底宽 7 米的方案。溢洪道为开敞式陡坡溢洪道,进口为平底宽顶堰,长 30 米,以后接弯道;底坡为 1/100,断面为梯形,两侧山坡高程 53 米,以下按缓于 1∶1 坡 开挖;53 米以上按天然稳定边坡开挖。陡坡出切岭后,利用天然地形扩散消能,由土渠泄 ·272· 入原河槽。 1974 年溢洪道续建时,设计进口处建闸控制。闸底高程 45.8 米,净宽 10 米,闸下 200 米处建 2 米高滚水坝,以改善弯道段流态。在 500 米处设立三级跌水,下接老河槽。 溢洪道底和边坡均作护砌处理,护砌墙高 6 米,溢洪道两侧设撇洪沟。 1976 年 5 月加固设计时,溢洪道的侧墙护砌相应加高。 1977 年 7 月加固工程修正扩大初步设计时,对溢洪道两侧挡土墙的加固,采取分段 处理。 〔非常溢洪道设计〕 1976 年 5 月加固设计时,增加了非常溢洪道。非常溢洪道位于大坝左岸 1 公里的山 崖处,崖口高程 67.8 米。设计进口处底高程 49 米,底宽 90 米,下至 275 米处底高为 46 米,底宽为 40 米,以下接原地面。明渠边坡 1∶0.5,设计最大泄量 1650 立方米每秒,在 下 75 米处建自溃坝,坝顶高程 53 米,1977 年 6 月修正设计为 53.65 米,平百年一遇洪 水位 53.65 米时溃坝泄洪。   四、施工 1958 年 6 月,全椒县成立黄栗树水库筹建小组,组织常备民工开挖放水涵洞的基础 土石方和开采块石等工作。1958 年秋至 1959 年春,全椒县大旱,临时设抽水站提取河水 灌溉,促使水库加速开工。1959 年 9 月,成立黄栗树水库施工总指挥部,由中共全椒县 委常委、县长姜自才任书记、县委常委、副县长秦少良任指挥,由 10 个公社、镇成立民 工团组织施工。1961 年 4 月,农民因为生活发生困难,复员回乡参加生产,总指挥部改 由全椒县委常委、副书记汤家发任书记,刘永华代理指挥职务。5 月,由省水利工程总队 一支队负责大坝加固和溢洪道清碴等渡汛工程,溢洪道爆破由省水电厅机械处负责。是 年 8 月,省水利工程总队组建六支队并增调部分劳力承担大坝土方施工。1965 年 9 月,省 水利工程总队六支队完成任务后撤走。1974 年续建工程施工时,由水库管理处兼管基建 工作。1976 年 3 月,成立了黄栗树水库渡汛工程指挥部,进行大坝加高加固以及溢洪道、 非常溢洪道工程的土石方施工。 〔拦河大坝〕 1959 年 10 月,大坝全面开始填筑,铺盖填筑同时进行。先将已开挖的 2 米深截水槽 用粘土回填至河床面以上,再开始全断面施工,分层用拖拉机牵引自制的混凝土羊角碾 进行碾压。1960 年 2 月,除导流沟以外的大坝都填筑至 34 米高程。在填筑老河槽导流沟 时,因水位较高截流困难,采用水中倒土法填筑坝体和粘土铺盖,待填土超出水面后才 进行碾压,质量达不到设计要求。1960 年 3 月以后放水涵洞建成,可借以导流。为使大 坝尽快加高,采取 “先高后宽”半边成坝的施工方法,在上游面用小断面分期填筑、逐 步培厚,加快了施工进度。但压实质量不能全部达设计要求。1961 年 4 月大坝填筑到 50.5 米高程,顶宽 5 米,并完成了部分干砌块石护坡,因民工撤离工地,工程暂停。 1961 年 4 月,省水电厅派技术小组到工地检查水库安全渡汛情况。检查认为,坝身 单薄,工程质量差,溢洪道未开,不能安全渡汛。决定在大坝下游面 47 米高程以下贴坡 培厚,宽度 4 米,并在坝顶加筑 1 米高子埝,顶宽 3 米贴坡加厚,呈一道反斜墙的坝体。 ·273· 渡汛工程于是年 7 月完成,坝顶高程 51.5 米。 1962 年 7 月,大坝按年初修正设计断面施工,设计坝顶高程 53.0 米,防浪墙顶高 54 米。1964 年 10 月,大坝填筑到 50.5 米高程,设计变更,坝顶高程 54 米,坝顶宽 5 米。 1965 年 5 月,为增加水库蓄水,大坝再加高 1 米,坝顶高程达 55 米。上游粘土斜墙于 1963 年汛后开始施工,先拆除已砌好的块石护坡,按设计尺寸挖去原坝土,再用粘土回填夯 实。回填时因雨水多,库水位上涨,曾 3 次被淹,直至 1965 年 5 月才全部完成。 1977 年冬,大坝按除险加固修正设计断面进行加高培厚。上游坡从老防浪墙内侧 55 米高程起加高至 58.2 米高程 (老防浪墙不拆除,墙后用土填平至 56 米高程形成 2 米宽 平台),下游坡在 38.5 米高程平台以下用砂砾填筑培厚,平台以上用壤土填筑。大坝加 高任务于 1979 年 8 月完成。 1978 年 9 月,利用该年大旱库水位较低的机会,在老河槽段右岸坝坡向上游抛土,同 时将右岸台地按设计要求加填粘土铺盖,厚 2 米,宽 35 米,沿河槽长 120 米;并由台地 向水中抛土封闭陡坎处出露的砂层,与河槽内铺盖连接,填土厚度一般达 2 米,至 11 月 完成。至此,解决了 1961 年以前施工中遗留的铺盖不封闭问题。 大坝上共有新、老两道防浪墙。老防浪墙墙体净高 3 米,墙顶厚度为 70 厘米,于 1966 年、1969 年、1976 年分 3 次修成,墙顶高程 57 米。新防浪墙墙顶高程 59.4 米,净高 1.2 米,由 40 厘米见方混凝土管拼接,每 4 根管子为 1 组,沿上游坝肩埋设,拼接处用水泥 砂浆填封,在适当长度处留有伸缩缝,上加盖顶,表面用水泥砂浆粉面,于 1979 年完成。 大坝上游坡,在其上用混凝土预制板护砌;下游坡上部用草皮护坡,下部用干砌块 石护砌。 〔放水涵洞〕 为满足大坝导流要求,放水涵洞于 1958 年 6 月提前开工。因当时缺乏钢筋和木料, 改钢筋混凝土圆涵为混凝土马蹄形涵,直径为 2 米。为节省水泥,浇筑时掺有部分块石, 震捣不实,造成不少蜂窝,涵洞于 1960 年 3 月完成。1962 年发现洞身漏水,表面有剥落 现象,于 1964~1965 年元月进行水泥砂浆加固,但仍漏水。1980 年在洞身内壁穿孔灌水 泥砂浆加固。竖井在水库加固时一并加高,并且灌注水泥浆防渗。 〔溢洪道〕 1961 年 10 月 24 日,由省水电厅工程机械队承担溢洪道爆破任务,用 72 吨硝氨炸药 同时引爆,一炮成功,扬弃率 50%左右,经清碴整理形成底宽 7 米,边坡 1∶1,进口高 程 46 米,水平段长 30 米,末端底高程为 43.7 米的溢洪道。1966 年 6 月,在溢洪道进口 处建滚水坝,坝顶高程 47.5 米,由水库管理处组织施工。1971 年汛后,滁县行署革命委 员会领导与滁县、全椒两县领导协商,确定水库蓄水位为 47 米,滚水坝坝顶高程降为 47 米。1974 年溢洪道续建护砌,1978 年全部按计划完成。 〔非常溢洪道〕 非常溢洪道开挖段长 275 米,与下段洼冲原地面相接。切岭段用爆破法施工,最大 切岭深 19 米,由全椒县动员受益区民工 2200 人于 1976 年 9 月至 1977 年 8 月按设计断 面完成。1982 年冬,进口处临时建 2 米高土坝挡水,迎水面用干砌块石护坡。 截至 1988 年止,黄栗树共完成投资 944.8 万元,土方 387.2 万立方米,开石方 68.3 ·274· 万立方米,砌石方 4.6 万立方米,混凝土 5715 立方米。   五、管理运用 1965 年 5 月,黄栗树水库枢纽工程基本建成,交付水库管理处运用管理。据 1988 年 统计,管理处有职工 168 人 (内管理处 55 人,灌区管理所 69 人,离退休人员 44 人)。 1980 年以前,水库管理处以控制运用,维修养护,用水管理为主,兼管基建工程尾 工、零星工程的施工和完善灌区渠系建筑物配套等业务。从 1980 年开始,按水利部要求, 以确保工程安全,充分发挥效益为主,积极开展多种经营。 〔控制运用〕 每年汛前,由滁县地区防汛抗旱指挥部编制水库控制运用计划,报安徽省防汛抗旱 指挥部批准后执行。内容包括汛期限制水位、兴利水位,防洪调度运用办法,工程存在 问题及处理意见等。近 10 余年来,汛期限制水位基本上定为 47 米,超过 47 米时由溢洪 道自由溢洪。水位超过 51 米由非常溢洪道泄洪。库址处设有水文站观测水位、流量、雨 量及泄水情况等。库区内先后设有常山等 5 个雨量站,并向地区、省防汛抗旱指挥部、中 央防汛总指挥部等拍报水、雨情资料。根据 1963~1988 年 26 年观测资料统计,水库多 年平均来水量为 7470 万立方米,其中多年平均弃水量 3247 万立方米,占出库水量的 49%。 〔灌溉用水管理〕 黄栗树水库灌区 1963 年规划灌溉面积 34.1 万亩。1969 年马厂水库建成,将西干渠 二分干渠项集渡槽以下部分灌区划归马厂水库。1972 年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基本建成以 后,原水库灌溉的部分地区,成为引江灌区的一部分,水库灌区范围相应缩小。1974 年 灌溉面积为 15 万亩,1982 年“三查、三定”时,划定灌溉面积为 18 万亩。黄栗树水库 灌区和驷马山引江灌区渠道相连通,可以相互调节。据 1980~1988 年统计,水库多年实 灌面积为 20.8 万亩,高于划定的灌溉面积。用水管理实行专管与群管相结合。干渠、分 干渠的支渠口及斗门由灌区管理所、段长、管水员直接管理。干渠、分干渠进行续灌,支 渠、斗门进行轮灌,由段长、管水员确定先后次序、放水时间、放水量。支渠、斗门以 下由村队的群众管水员放水到田间。干渠采取流量包段的办法,由管理处根据需要水量 分配各管理所的流量,确定分段接头处的水位,每天进行观测和交接,并据以计算上段 交给下段的流量和水量。各段根据能使用的流量再分配到支渠口和斗门进行轮灌。灌区 用水制定了四先四后的用水原则,即先灌田、后灌塘;先水稻、后旱田;先高田、后低 田;先远后近,制定“四不准”,即不准偷水、抢水、霸水,不准拦渠筑坝,不准开缺放 水,不准擅自开闸放水。用水管理由专设的管理所、段负责;支渠以下有村、队管水员, 有专用的通讯设施,用水秩序一直比较好。 〔维修养护〕 为保证枢纽工程完好和安全运行,定期编制维修养护计划,做好经常性的安全保卫 和维修养护工作。重点对坝面经常养护以保持块石护坡、草皮护坡和防浪墙等完好,发 现损坏及时修复。1978 年 8 月,对上游坡涵洞竖井左侧的裂缝在其上游抛土予以处理。 1988 年引进日本天鹅绒草在下游坡试栽成功,还在坝后做了踏步兼搞横向排水沟和鱼池 ·275· 供水沟的防渗处理。 1972 年重新浇制了放水涵洞的主、副钢筋混凝土平板闸门,并改进了滚轮和止水橡 皮等设施;另焊制钢板浮箱门以保证主、副闸门维修时的施工质量。1985 年将涵洞手摇 启闭机改为手摇电动两用。1987 年在放水涵洞消力池右岸,用浆砌块石直墙护砌以改善 涵洞出水流态,防止山坡受冲刷。 1980 年 7 月修复被洪水冲毁的泄洪闸孔。1988 年汛后修复右岸坍塌 30 米长的边墙。 〔水工观测〕 水工观测有大坝水平位移、沉陷、渗漏等项目。1964 年曾埋设过沉陷位移标点。1974 年加固设计时,在老防浪墙、上游坝肩和 46.5 米平台埋设了 22 个沉陷点。由于未配仪 器,均没有进行观测。 渗流量观测是在大坝下游左边坡地设 1 处三角形量水堰,测量左坝头与山坡的渗流 量;但因下游鱼池和后平台向鱼池输水沟渗水的影响,资料仅供参考。 1964 年安装测压管 25 根,其中右坝头绕渗测压管 4 根,坝基扬压力测压管 11 根,坝 身浸润线测压管 10 根,但观测不正常。1978 年对测压管进行了灵敏度试验和淤积测量, 在 25 根测压管中,灵敏可以观测的仅有 11 根,占总根数的 44%。经资料分析,左坝头 确实不存在绕坝渗流问题,坝身浸润线测压管的观测资料无规律可循,坝基扬压力测压 管观测不理想。1980~1982 年安装测压管 43 根,连同 1964 年埋设尚能用的 3 根共 46 根。根据 1988 年统计,有一半以上的管子淤积达 1 米以上。右坝头绕渗管有时受雨水影 响,没有什么规律可循。坝基扬压力管的观测资料比较正常。 〔白蚁防治〕 1977 年大坝加高培厚前已有白蚁活动,但未被发现,致被埋入土坝内层,造成危害。 1979 年发现大坝上有白蚁活动,曾请外省白蚁防治人员进行检查,挖出蚁穴,清除了部 分隐患。1981 年起水库组织专业防治队伍,以挖巢为主,辅以黑光灯诱杀,找到白蚁活 动迹象后,先挖深槽找出主蚁道,然后跟踪追挖。人工挖巢效果较好,但开挖和回填费 工、费时、费用大。灯光诱杀则难以掌握时机。80 年代后期主要采用毒饵、毒粉诱杀,已 成为土坝长期防治白蚁之用,还应用过钻孔灌注毒土浆法。1978 年白蚁普查时,其危害 面积为 2000 平方米,占背水坡面积的 7%,1985 年已降至 1000 平方米,截至 1988 年底 止,共挖出白蚁 93 巢。   六、迁移安置 水库淹没区跨滁州、全椒两县(市)。建库初期的迁赔方案报经省、地、县有关部门 批准后,从 1962 年开始实行,1965 年结束。据不完全统计,1962 年、1963 年两县共迁 赔 50.5 米高程以下房屋 3590 间,竹林 530 亩,土地 1.04 万亩,共安置移民 4180 人。至 1965 年止共支迁赔经费 87 万元,移民高程已达 50.5 米,土地赔偿高程达 48.5 米。水库 自 1965 年投入运行至 1988 年已达 24 年,由于施工期较长,工程质量及迁移安置有遗留 问题,所以蓄水位一直限制在 47 米,最高洪水年水位达到 48.78 米。群众见水位长期偏 低,又在已赔偿过的土地上耕种。据 1976 年统计,全椒、滁州两县 (市)已有 585 户、 2971 人盖房 2550 间,耕种 50.5 米高程以下土地 5300 亩,这给今后抬高蓄水位增加了困 ·276· 难。   七、工程效益 〔灌溉效益〕 从 1963~1988 年止,水库向灌区供水 8.8 亿立方米,平均每年供水 3387 万立方米, 累计实灌面积 463.7 万亩(缺 1963 年、1964 年),平均每年 19.3 万亩。实灌面积最多的 是 1981 年,共灌 30.9 万亩,供水 5116 万立方米。1978 年全省大旱,全椒县全年降水量 仅 528.3 毫米,为多年平均值的 53%,水库当年共输送灌溉用水 4468 万立方米,实灌面 积 19.3 万亩,保证了灌区农业的正常生产。是年还抽取水库底水,用汽车送到黄庵等灌 区外的严重缺水地区,供应人畜用水。由于灌溉水源有了保证,灌区年水田率从 65%提 高到 90%,农业产量有较大增长。据灌区 10 个乡水稻产量的典型调查,1970 年平均亩 产量为 202~306 公斤,1988 年达到 505~601 公斤,增产幅度较大,水库提供灌溉用水 是关键因素之一。 1965 年水费标准按国务院 1965 年批转水利电力部的《水费征收、使用和 管理办法 关于高温津贴发放的管理办法稽核管理办法下载并购贷款管理办法下载商业信用卡管理办法下载处方管理办法word下载 》 及安徽省人民委员会批准的 《农田排水灌水费征收办法》执行。自流灌溉水费每立方米 为 4 厘,在渠道上提水灌溉的水费为 2 厘。1980 年经全椒县人民政府决定调整水费标准, 自流灌溉水费每立方米为 6 厘,提水灌溉为 3 厘,另收基本水费每亩 1 角 (包产田亩)。 1988 年经全椒县人民政府批准,计量水费标准不变,基本水费每亩提高到 1 元(包产田 亩)。自 1965~1988 年,平均年水费收入近 10 万元,累计达 239 万元。 〔防洪效益〕 黄栗树水库建成后,可控制襄河全流域 36%的山区来水面积,大大降低中、下游的 洪峰流量,减轻了沿河两岸圩堤和全椒县城的防洪压力,也减轻了对滁河的洪水威协。据 1962~1988 年统计,入库流量大于 300 立方米每秒的洪峰计有 11 次,洪峰削减率最小的 达 87%。1982 年 7 月中下旬,黄栗树水库 5 天降水量 201 毫米,最大入库流量 1270 立 方米每秒,而泄量只有 59 立方米每秒,洪峰削减率 95%。建库前 1954 年 7 月下旬 3 天 降水量 172.3 毫米,最大洪峰流量 1020 立方米每秒,襄河下游遭受严重水灾,全椒县城 水深达 1.5 米,损失重大。 〔水产〕 水库有可养,水面 9800 亩,设渔场负责经营,1987 年改由水库管理处领导,1980~ 1988 年,成鱼累计产量 56.4 万公斤,折合人民币 128.1 万元;还有鱼池 90 亩,除满足 水库放养所需鱼种外,还可供应外地需要。 〔林业〕 在水库管理处所管辖范围内的山坡、空地植树造林。在库中小岛上栽果树 35 亩,已 栽苹果树、梨树 1117 棵。1986 年开始挂果,当年产果 500 公斤,安排待业青年进行生产 管理,经济收入仅够发人员工资。
本文档为【黄栗树水库】,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5501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86KB
软件:Word
页数:10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1-04-15
浏览量: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