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潮汕民间亲属称谓浅探

潮汕民间亲属称谓浅探

举报
开通vip

潮汕民间亲属称谓浅探 第 19 卷 增刊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SR心仃OU U N 6 飞RS n T JO [Jl 州AL (曰呱公凶n n 粥 & SOC U山 SCIE NC ES BIM ONT日LY ) V ul . 19 , SuP p 么刃3 潮汕 民间亲属称谓浅探 陈汉初 ( 汕头 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 广东 汕头 5 1 5以 l) 摘 要 : 潮汕民间的亲属称谓是一种以父权为中心的亲属关系的集中反映 , 这一点 与我 国汉 民族的亲 属称谓关 系是一致的。 有趣的是 , 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需要 ,...

潮汕民间亲属称谓浅探
第 19 卷 增刊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SR心仃OU U N 6 飞RS n T JO [Jl 州AL (曰呱公凶n n 粥 & SOC U山 SCIE NC ES BIM ONT日LY ) V ul . 19 , SuP p 么刃3 潮汕 民间亲属称谓浅探 陈汉初 ( 汕头 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 广东 汕头 5 1 5以 l) 摘 要 : 潮汕民间的亲属称谓是一种以父权为中心的亲属关系的集中反映 , 这一点 与我 国汉 民族的亲 属称谓关 系是一致的。 有趣的是 , 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需要 , 使得 民间的亲属称谓发生了使用上的非严格 、 非系统的外化现象 , 这一现象 的原因是出于传统血缘关系的影 响 、 社会变革带来 的人际交往需要及双 民族 礼仪之邦的传统文化的浸润 Q 关健词 : 潮汕地区 ; 亲属称谓 ; 人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 : G 127 . 653 文献标识码 : A 文幸编号 : 100 卜42 2 5( 2(X) 3 )增 一00 8 1 _00 5 旧时 , 我国的广大汉民族聚居地 , 在宗法文化的笼罩下 , 其家族特点是父系 、 父居 、 父治。 子女 随父姓而不随母姓 , 这叫 “父系 ” ; 子女皆随父亲的家族同居于一经济单位下 , 而不住在母亲的家 , 这便叫做 “父居 ” ; 父亲既是家庭的中心 , 也是家族 、 家事的主持者和统管者 , 家事统于一尊 , 父权 高于一切 , 也就叫做 “父治” 。 亲属分宗亲和姻亲 。 男系亲属为宗亲 , 女系亲属为姻亲 。 宗 、 姻亲属的区分是十分清楚的 。 亲属称谓是亲属间互相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示亲疏 、 嫡庶 、 内外 、 尊卑 、 长幼 、 男女等各种关系的称呼 , 其作用在 于维系宗族与家庭间的关系 。 潮汕民间的亲属称谓 , 是这种以父权为中心的亲属关系的集中反映 , 这 与我国汉族的亲属称谓关系是一致的 。 我国汉民族亲属称谓 , 大体是由分类制转变为叙述制的 。 据王国维 《观堂集林 · 卷九 ·殷 卜辞中所 见先公先王考》记载 : 商代汉民族的亲属称谓 , 均以分类制相称 。 如与祖同辈者称为祖 , 与父同辈者 称为父 。 另 , 《精编二十六史》 (北岳文艺出版社 , 1 992 年 7 月第 2 版 ) 也谈到 , 在周朝时代 , “周公 、 召公辅王修政 , 法文武成康之治 , 任申伯 、 钟山甫 、 张仲 , 顺天下人之心 , 而更改其失礼之事 , 兴德 教 , 举逸士 。 海内翁然向风 , 诸侯复宗周 , 王化复行” 。 由于宗法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形成 , 汉民族的亲属称谓便 逐渐脱离分类制 , 并逐步过渡到叙述制 。 元刻本 《尔雅》 (宋郑樵注 ) 已对周朝民间的亲属称谓作出 明晰的记载 , 如与父同辈的有叔父 、 伯父 , 与祖同辈的有从父 、 祖父等等。 一 七姑八姨三老外 “七姑八姨三老妙” , 是潮汕讽刺那些善于攀亲附故的人的一句俗语 。 旧时潮汕地区的村落社区村 民的亲属称谓 , 亲疏 、 尊卑关系是十分复杂的 , 说也说不完 , 道也道不清 , 故借用 “七姑八姨三老 妙” 喻之 。 潮汕旧时乡村村落族群 , 有族内亲和族外亲之分。 根据血统关系的宗亲 , 就是族内亲 ; 根据婚姻 关系的姻亲 , 就是族外亲。 宗亲属下又有直系和旁系的分别 。 直系就是由自己向上追溯和向下追溯的 亲属 。 旁系是由自己的祖辈或父辈分别繁衍下去的亲属 。 姻亲则有祖母系 、 母系 、 婿系 、 媳系 , 以及 姐妹出嫁的家族族系亲属 。 姻亲不如宗亲那样亲密 。 一般情况下 , 姻亲只在二世以内有来往 , 二世以 收稿日期 : 2 (X) 3 一 11 一 05 作者简介 : 陈汉初 (l 94 8 一 ) , 男 , 广东揭 阳市人 , 汕头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 , 副研究员 。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 19 卷 2加 3 年 ) 外 , 就不那么来往了 。 但宗亲则不同 , 无论是堂的 、 同族的 、 再从 的 , 仍然认为是宗亲范围内 , 辈序 是不会乱的 , 顶多也只是在称谓之前加上名字 , 如 X X 兄 , 以示亲疏之别。 潮汕民间亲属称谓 , 大多实行叙述制 , 并按世代世系加以排列 。 大概有以下几种类型 : (一 ) 以 “我 ” 为起点 , 由本人亲生的儿女 , 男的称逗仔 , 女的称走仔 ; 逗仔的儿子称逗孙 , 逗 仔的女儿称走孙 ; 逗孙的儿子称曾孙 , 逗孙的女儿称曾孙女 ; 曾孙的儿子称玄孙 , 曾孙的女儿称玄孙 女 。 潮人称儿子为逗仔 , 称女儿为走仔 , 是很有意蕴的 。 “逗” 与 “走 ” 辞义相反 。 “逗 ” , “止也 ” ; “住也 ” 。 “住而不他往也 ” 。 所谓 “父母在 , 不远游” , 孝子也 。 “走 ” , “往也 ” ; “适也 ” 。 “走仔” , 是 指她长大后 , 必然嫁往他家 , 成为人家的媳妇 。 这是潮人重男轻女的陋习 。 新中国成立后 , 男女平 等 , 男孩子和女孩子对父母 的财产均有继承权 。 现代潮人认为 , 生男生女都一样 。 有的还说 , 生女孩 子更好 , 女孩子懂得关心 、 照顾父母 。 (二 ) 以 “我 ” 为起点 , 同父所生的兄弟姐妹 , 年龄比自己大的 , 男称阿兄 , 女称阿姐 。 阿兄的 儿子称逗孙 , 阿兄的女儿称走孙 ; 逗孙的儿子称侄孙 , 逗孙的女儿称侄孙女 ; 侄孙的儿子称曾侄孙 , 侄孙的女儿称曾侄孙女 。 年龄比 自己小的 , 男的称阿弟 , 女的称阿妹 ; 阿弟的儿子称逗孙 , 阿弟的女 儿称走孙 ; 逗孙的儿子称侄孙 , 逗孙的女儿称侄孙女 ; 侄孙的儿子称曾侄孙 , 侄孙的女儿称曾侄孙 女 。 (三 ) 以 “我” 为起点 , 生父称父亲 , 父亲的生父称阿公 , 阿公的父亲称老公 , 老公的父亲称老 祖公 ; 父亲的哥哥称阿伯 , 父亲的姐姐称阿姑 ; 阿伯的儿子称堂阿兄 , 阿伯的女儿称堂阿姐 (妹 ) ; 堂阿兄的儿子称堂逗孙 , 堂阿兄的女儿称堂走孙 ; 父亲的弟弟称阿叔 , 父亲的妹妹称阿姑 ; 阿叔的儿 子称堂阿弟 , 阿叔的女儿称堂阿妹 ; 堂阿弟的儿子称堂逗孙 , 堂阿弟的女儿称堂走孙 。 阿公的哥哥称 老伯 , 阿公的姐姐称老姑 ; 老伯的儿子称堂阿伯 , 老伯的女儿称堂阿姑 ; 阿公的弟弟称老叔 , 阿公的 妹妹称老姑 ; 老叔的儿子称堂阿叔 , 老叔的女儿称堂阿姑 ; 老公的哥哥称老祖伯 , 老公的姐姐称老祖 姑 ; 老公的弟弟称老祖叔 , 老公的妹妹称老祖姑 。 以上称呼 , 只使用在间接提及时所称或行文 中所称 。 在 日常生活中 , 比自己辈份大的尊者 , 均按 上面称呼 , 即使比自己年龄小的也如此 。 但比 自己辈份卑 、 年龄也小的 , 背称以上称呼 ; 面对面者 , 均以名字相称 。 (四 ) 对于父亲的称呼 , 一般称 “阿伯 ” 、 “阿叔 ” 、 “阿爸 ” , 也有称 “阿爹 ” 的。 但称呼也有变 异 , 如有的称父亲为 “阿兄 ” , 也有称 “阿舍 ” 、 “阿主 ” 的 , 但称 “阿叔 ” 、 “阿爸 ” 的为多 。 这种称 呼上的变异 , 与习惯 、 迷信或某一特殊原因有关 , 不一而举 。 (五 ) 对于妇女出嫁到本家族的称呼 。 长辈的 : 自己的生母称 “妈妈 ” 、 “阿姆” 、 “阿母 ” ; 母亲的 灿嫂称 “阿姆” 、 “阿婶,’; 父亲的母亲即祖母 , 称 “阿妈 ” ; “阿妈 ” 的灿嫂称 “老姆 ” 、 “老婶 ,’; 父亲 的祖母称 “老妈 ” , “老妈” 的抽嫂称 “老祖姆” 、 “老祖婶” 等等 。 与自己平辈的 : 兄弟的妻子称 “阿 嫂 ” , 或按排行称 “大嫂 ” 、 “二嫂 ” “三嫂 ” ⋯⋯ ; 自己的小字辈 : 儿子的妻子 , 即儿媳妇 , 按排行相 称 , 如称 “阿大” 、 “阿二” 、 “阿三 ” 等 ; 旧时 , 还有的称 “阿嫂” 并冠以排行 , 如 “大嫂 ” 、 “二嫂” 、 “三嫂 ” 等。 “大家” 、 “大馆 ” 对儿媳的称呼 , 直接称呼和间接称呼都一样 。 但间接称呼弟媳时 , 则称 为 “小姆 ” , 直接称 “某嫂” 。 侄媳及侄孙媳 , 直接称呼为 “某嫂” , 背称为 ‘,孙新哺” ( “新哺 ” 即媳 妇) 。 因潮人称呼侄为 “孙” , 故称呼侄孙媳为 “孙新哺” 。 (六 ) 夫妻间的称呼 , 一般都以 “喂 ” 一类口头语互相称呼 , 或许以 约定俗成 , 就物说话 , 不需 称呼 。 现时的新式叫法也有以兄妹相称 , 或称 “老公 ” 、 “老婆” 。 生儿育女后 , 不论直接称呼或间接 称呼都称 “某某的爸 ” “某某的妈 ” , 或许以 “伊 ” 代替。 别人称某某夫妻俩或夫妻间相称 , 潮州话称 为 “安者仔” “安者 ” 。 (七 ) 妻子对丈夫父母家人的称呼 , 一般随子女称呼 , 如对丈夫 的父母称为 “阿公 ” 、 “阿妈 ” . 背 陈汉初 潮汕 民间亲属称谓浅探 增刊 称 “大馆 ” 、 “大家” ; 丈夫的哥哥 、 嫂嫂称为 “大伯 ” 、 “大姆 ” ; 丈夫的弟弟 、 嫂子称为 “阿叔 ” 、 “阿 婶 ” , 背称 “小郎” 、 “小姆” ; 丈夫的妹妹 、 妹夫称为 “阿姑” 、 “阿丈 ” 等等。 这样 , 妻子对丈夫家人 的称呼与子女同 , 即所谓 “嫁于父行 , 则为母行 ; 嫁于子行 , 则为妇行 ” 。 即使是姐妹两人同嫁给另 一家的兄弟两人 , 完婚后 , 姐妹两人原有的称呼即行终止 , 另按夫家关系的规矩互相称呼 。 抽捏之间 的称谓 , 也与其子女的称谓相同。 对夫家晚辈男女的称谓 , 则称 “某兄 ” 、 “某姐 ” , 如本人年事已高 , 则可直呼晚辈的名字。 (八 ) 外族男子娶本族女子 , 以 “我 ” 为起点 , 姐姐 、 妹妹 的丈夫都称呼为 “阿郎” (姐夫 、 妹 夫 ) , 姑母的丈夫叫 “阿丈” (姑丈 ) , 并冠以排行 ; 老姑母的丈夫叫 “老丈 ” (老姑丈 ) , 等等 。 女儿 的丈夫叫 “阿郎” , 背称 “仔婿” , 孙女 、 曾孙女的丈夫都叫 “阿郎” , 背称孙婿 、 曾孙婿 。 潮汕 旧时称姐夫 、 妹夫 、 女婿 、 孙女 、 曾孙女的丈夫为 “阿郎” , 现在只是平辈称 “阿郎” , 晚辈 的普遍只称名字了 。 据翁辉东 《潮汕方言 ·卷七 ·释亲》云 : “俗称姐妹夫为 ‘阿郎 ’ , 大抵以之称娇 客 。 凡新婚者 , 皆称新郎 , 与唐朝及第者称新郎同样娇贵 。 (俗有大小登科之名 , 及第称大登科 , 新 婚称小登科。 ) ” 据翁辉东的解释 , 娶族内女子的男子称 “阿郎” , “阿郎” 的原意为娇贵客人 。 这说 明 , 潮人是十分重视新亲戚的 , “好客热情” 的待人之道 , 由此可见一斑 。 (九 ) 对于母亲母家人 (俗称母亲的家后 ) 的称呼 , 不论正面称呼或背称都加一个 “外 ” 字 , 如 “外公 ” 、 “外妈 ” 、 “外老公” 、 “外老妈” 、 “外老伯” 、 “外老姆 ” 等等。 现时 , 人们为了表示亲热 , 也 已不加 “外” 字了 。 对母亲的同辈家人 , 背称或书面函件都加 “母 ” 字 , 如 “母舅” 、 “母奸” 、 “母 姨” 等等 ; 正面称呼则不加 “母 ” 字 。 对母亲的叔 、 伯兄弟的子女 , 都加一个 “表” 字 , 如 “表兄 ” 、 “表弟” 、 “表姐 ” 、 “表妹 ” 等等 。 (十 ) 对于岳父 、 岳母的称呼 , 旧时一般都随子女称呼 ; 现时大多随妻称呼 。 背称则称 “丈人 ” 或 “丈人公 ” , “丈母 ” 或 “丈母婆” 。 对妻子家人长辈的称呼 , 一般都随妻子称呼 。 对岳父 、 岳母的称呼 , 还有称岳父为 “泰山” , 系岳母为 “泰水 ” 之说 。 “丈人 ” 、 “丈母 ” 也好 , “泰山 ” 、 “泰水 ” 也好 , 自当有典籍可稽 。 “呼妻父为岳父 , 以泰山有丈人峰乎 ? ” 另 , 古时通称长者 为丈人 。 古语还有 “丈人吉 ” (见 《周易》) 、 “遇丈人以杖荷蓓 ” (见 《论语》) 等句 。 而与之相对应的 “丈母” 、 “泰水 ” , 现查不到出处 , 大概是对应而言的牵强附会吧 。 (十一 ) 对妻子兄弟姐妹的称呼 , 旧时一般都随子女称呼 , 现时一般随妻子称呼 。 背称时 , 都加 “妻 ” 字 , 如 “妻舅 ” 、 “妻姨 ” 、 “妻妙” 等等 。 对妻子家人晚辈的称呼 , 侄儿一般称 “内侄” 。 亲属称谓 , 是一种特殊社会文化现象 。 纵观潮人亲属称谓种种 , 有明显的特征 : 一是宗亲 、 姻亲 界限明显 ; 二是对待内亲 、 外亲有别 , 对外亲比较讲客套 , 对族内人认为是 自己人 , 不那么讲究 ; 三 是对 “小字辈 ” 称 “兄 ” 、 “嫂 ” 也是旧时潮人亲属称谓的一个明显特征 。 这说明 , 潮人的 “温 ” 、 “良 ” 、 “恭 ” 、 “让 ” 、 “谦 ” 的良好思想品格 ; 四是在称谓前加 “阿 ” 的情况 比较多 。 我国从古到今 , 大江南北 , 皆有称谓加 “阿 ” 的 。 如汉武帝之陈皇后称 “阿娇 ” ; 吕蒙 , 别号吴下阿蒙 ; 曹操的乳名 称 “阿瞒” ; 三国时刘禅的乳名称 “阿斗 ” 等等 。 在称谓中加 “阿 ” 字 , 保留了古语的成份 。 翁辉东 《潮汕方言 ·卷一 释阿》里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 二 亲属称谓的外延与外化 汉语亲属称谓是标明汉民族血缘 、 婚姻关系的语言符号 。 古代汉 民族的亲缘关系可以推至 “九 族 ” 、 “六亲 ” 的范围 。 古汉语的亲属称谓系统非常复杂 。 新中国成立后 , 随着社会的发展 、 变化 , 现 在的亲属称谓系统趋于简约 、 缩略 , 但在旧时宗亲制度的影响下 , 大多数的农村村落 , 仍保留着宗亲 制度形成的称谓 , 特别是在正式函件 、 贴式中更是如此 。 虽然聚居在城市的居 民 , 因来 自四面八方 , 也不存在着宗亲关系 , 但由于旧的称呼形式的影响 , 不存在宗族关系的人仍用宗族关系称呼 。 如年龄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 19 卷 2 00 3 年 ) 与自己的父母相接近的称 “阿伯 (叔) ” 、 “阿姆 (婶 ) ” , 年龄差不多的 , 以 “兄” 、 “姐 ” 相称 , 只是 民间习惯一般是称 “大” 不称 “小” 。 大多长者为表示对外人的尊称或 以示个人的谦虚 , 往往称比自 己年轻的人为 “阿兄” 、 “阿姐 ” , 如同族 内老辈对族内下辈的称呼 。 用亲属称谓语称呼不具有亲属关系的人 , 叫做亲属称谓语的外延与外化用法 。 这种称呼方式 , 一 般都在非正式的公共场合使用 。 交际双方 , 一般是偶而相逢的陌生人 , 运用的亲属称谓语只是向对方 表示敬意的尊称 , 例如找人 、 购物 、 问路 、 乘车、 应酬 、 交谈等。 只要我们在潮汕地区的城市、 乡村 走一走 , 在日常生活 、 交往中 ,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称呼 , 例如 : “阿姨 , 现在几点啦? ” “叔叔 , 帮我一下忙。 ” “阿兄 , 请您坐这儿 。 ” “阿伯 , 去外马路怎么走 ? ” 这些话 中的亲属称谓语 , 已失去了 原有的指称意义 , 所指的对象 , 事实上与说话人并没有亲缘关系 , 只表达了对被称呼对象的尊敬 、 礼 貌意义 。 亲属称谓语的外延与外化用法 , 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 (一 ) 非系统性和非严格性 。 他没有一定的指向 , 也并不是所有的亲属称谓用语都可以外化使用 , 有一部分亲属系谓语是不能用做外化称谓的 。 如 “爸爸 ” 、 “妈妈” 、 “儿子 ” 、 “女儿” 、 “孙子 ” 等就不 能作外化称谓 , 如用此作外化使用 , 不但不是尊重人 , 而是对人不敬了 。 “姐夫” “姨夫 ” 、 ‘’姑母” 、 “姑丈 ” 等也很少用做外化称谓 。 (二 ) 外化后的称谓其词语形式 、 语义内容都发生了变化 。 亲属称谓语用来指称非亲属关系的人 , 有些是直接借用亲属称谓语的形式 , 比如 : 称呼外人 “叔叔 ” “姨姨 ” , 大多数增加了语气词 , 在原词 语后面加了 “呀 ” 、 “唉” 等语气词 , 并拉长 口气 。 比如 “阿叔呀 ” 、 “阿姨唉” 、 “阿兄呀 ” 、 “阿姆唉” 、 “阿婶呀” 等等 。 不论是哪种情况 , 语义内容都发生了变化 , 他所指对象并不表示与说话人有亲缘关 系 , 只表示了对被称呼对象的尊敬 、 礼貌意义 。 (三 ) 用法并不严格遵守亲属称谓语系统中辈分 、 年龄限定的称呼规则。 年龄和 自己父亲差不多 的男子 , 可以称之为 “阿伯 ” , 也可 以称之为 “阿叔 ” ; 长辈对陌生晚辈的称呼 , 有时也用平辈称谓 语 , 称呼男的一般用 “老弟 ” , 称呼女的一般用 “大妹 ” ; 平辈之间 , 有时也称比自己年龄小的为 “老 兄” 、 “大姐,’; 年纪大的对年龄小的同事的称呼 , 女 的称 “阿妹 ” 、 男的称 “阿弟 ” 。 但现代人 , 一般 都不喜欢人家称 “老” , 喜欢人家称 “阿兄” 、 “大哥 ” 。 这也许与现时人们的精神状态有关 。 ( 四 ) 个别亲属称谓语作为语素和其它语素共同构成并外延为新式的职业称谓语 。 在社会转型时 期 , 大量新语汇的产生成为语言层面的直观现实 , 并影响着社会称谓 。 在这些新语汇中 , 有一类职业 称谓语是以亲属称谓语 , 如 “姐 ” 、 “哥 ” 、 “嫂 ” 等 , 并和其它语素结合构成的 。 如 “空嫂 ” 这个词 语 , 就是一个典型的新称谓 。 “空 ” 这个语素保留了 “空乘人员 ” 的意义 , “嫂 ” 的语素意义是对年纪 不大的已婚妇女的泛称 。 “空嫂 ” 这一职业称谓语 , 是社会转型时期 , 妇女下岗再就业社会现象的产 物 。 与 “空嫂” 这一称谓语相似的还有 “军嫂 ” 、 “钟点工嫂 ” 等等 。 这些词语里的 “嫂 ” , 从词形上 与亲属称谓语的 “嫂” 是一样的 ; 但从语义来说 , 亲属称谓语的 “嫂 ” 指的是哥哥的嫂子 , 而这些词 语里的 “嫂 ” , 是对年纪不大的已婚妇女的泛称 。 类似 “某嫂 ” 这样的称谓语 , 还有 “服务员妹 ” 、 “空姐” 、 “司机兄 , , 、 “司机姐 ” 等 。 三 亲属称谓语外延 、 外化的原因 (一 ) 传统血缘关系的影响 。 有学者指出 : “中国传统社会制度的一个根本性的特点 , 就是 自商周 以来 , 血缘亲族一直是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深层结构 。 ” [l1 亲属称谓语外化 , 与汉民族重视血缘亲族 关系的观念分不开 。 人际关系深层结构中的这种血缘亲族观念 , 深刻影 响着人际交往 中称谓语的运 用 。 人际交往中 , 很多人尤其是中老年人认为 , 运用亲属称谓语 , 能够起到缩小说话人和说话对象之 间距离的作用 , 显得彼此更亲近 、 更容易消除障碍 。 据汕头市区调查 , 无论老年 、 中年 、 青年人 , 对 陈汉初 潮汕民间亲属称谓浅探 增 刊 和 自己父母年龄相当的熟人 , 比如街坊 、 邻居 , 父母的同学 、 同事 , 自己的同学 、 同事的父母等 , 一 般都使用亲属称谓 , 或称 “阿叔 、 阿婶 、 阿姨” , 或称 “阿伯 、 阿姆 ” 。 但是 , 对于不认识的陌生人 , 比如在商店 、 影院 、 车站 、 机场或路上相遇 , 而需要交谈的人 , 使用亲属称谓 , 就相对于熟人少 了一 些 , 但还有较大的比例 。 这雄辩地证明 , 使用亲属称谓语群体的广泛性 , 同时也表明传统观念对中老 年和青年人群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影响力 。 (二 ) 社会政治 、 经济 、 文化变革的冲击 。 称谓语与社会的政治 、 经济 、 文化联系相当密切 。 当 社会发生大的变化时 , 称谓语也会随着发生变化 。 20 世纪 50 年代学习 苏联老大哥 , 革命气氛浓烈 , 那时流行过 “同志 ” ; 六七十年代 , 流行过 “师傅 ” ; 到了 80 年代 以后 ,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 社 会政治 、 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 ,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向于多元化 、 复杂化 。 “同志 ” 、 “师傅” 等 日常 称谓用语在社会通称用语中 , 已很难扮演像以前那样重要的角色了 。 虽然大家还在用这两个称谓语 , 但是运用的频率下降了 , 使用的人数减少了 。 这种情况 下 , 产生了一部分商业性的称呼 , 如 “老 板 ” 、 “老板娘 ” 等等 ; 与此同时 , 又有一部分亲属称谓语填补了称谓语系统的部分缺环 , 与社会人际 交往中 , 很多人运用亲属称谓语称呼非亲属关系的人 ,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变革 。 (三 ) 中华民族礼仪之邦传统文化的滋润 。 中华民族是一个重礼仪的民族 , 中国人民是彬彬有礼 的人民 。 《诗经》中咏及宗法纲纪 、 亲属亲情的有 : “追琢其章 , 金玉其相 ; 勉勉我王 , 纲纪四方” ; “妻子好合 , 如鼓瑟琴 ; 兄弟既翁 , 和乐且湛 ” ; “戚戚兄弟 , 莫远具尔 ; 或肆之筵 , 或授之几 ” ; “硕 人其顺 , 衣锦装衣 ; 齐侯之子 , 卫侯之妻 , 东宫之妹 , 邢侯之姨 , 谭公维私 。 ” [ 2〕这些古语 , 道出了 周朝时代人们处理宗法 、 亲属关系的态度和准则 , 也证明早在周代以前 , 我国北方民族亲属称呼宗法 层面的多样性。 随着我国北方夏民族的南移 , 潮汕地区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是深刻的 。 亲属称谓也与中 原腹地如出一辙。 亲属称谓语的外化 , 这在潮汕 旧时是时常运用的 , 说明传统宗族观念历来就影响着 潮汕民间的亲属 、 人际关系 。 另一方面 , 也体现了潮人社会群体注重礼貌用语的社会风尚。 亲属称谓 语外延 、 外化为社会尊称用语 , 人们在称呼或被称呼时 , 根本不去联想称谓与血缘亲族的关系之间是 否统一 。 这说明 , 潮人对亲属称谓语外化使用早己司空见惯 , 并已融合到社会人际关系中去 。 相反 , 对那些随意呼喊语 , 如 “喂 ” 、 “唉” 、 “那个人” 、 “穿白衣服的那个人 ” 等等 , 被呼喊的人会认为这样 称呼人不太礼貌 , “无名无姓” , 甚至会从内心上谴责 : “无礼无貌 ” 、 “无款无套 ” 、 “无教无示 ” , 缺乏 修养 。 对这样的呼喊语 , 被呼喊的人或许置之不理 , 或许冷眼相待 , 这样的交际方式是不容易继续下 去的 。 显然 , 运用亲属称谓语代替这样的称呼语 , 就能显得礼貌一些 , 更容易被人接受 , 也能使交 往 、 交际顺利进行。 应该特别注意的是 , 亲属称谓语外延 、 外化的用法 , 也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 而是有所选 择 , 也必须注意场合的 。 亲属称谓用语的外化 , 一般只用于 日常交往 、 比较休闲等非正式场合 , 并不 适应于正式场合。 如果在正式的场合运用 , 就显得很不严肃 。 如在法庭等庄重的场合下 , 就不适合运 用亲属称谓语 。 亲属称谓语外化 , 也应该照应不同的人的不同心理状况 ; 也就是说 , 亲属称谓外化并不适应所有 的人 。 如有的人喜欢用亲属称谓语称呼外人 , 觉得这样称呼有套近乎之嫌 。 如何与陌生人进行交往 , 是人际关系中的一门学问 。 所以 , 在公共场所与陌生人交往 , 应注意区分对象 , 落落大方 。 基于这种 情况 , 在公共场合与陌生人进行交际时 , 可 以用招呼语 “您好” 、 “你好 ” 等 。 从称谓语的运用来看 , 多样化的尊称 , 已成为当今多元化社会的必然选择 , 也为称呼陌生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可能 。 参考文献 : 何新 . 神龙之谜一东西方思想文化的 比较 〔M ] , 延安 : 延边大学 出版社 , 1998 . 监本诗经 【M〕. 上海 : 上海共和书局石印 , 19 17 . [l][z] (责任编辑 : 张惠民 )
本文档为【潮汕民间亲属称谓浅探】,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88096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72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5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5-31
浏览量: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