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席勒的悲剧观

论席勒的悲剧观

举报
开通vip

论席勒的悲剧观 第24卷第3期 2003年8月 中国戏曲学院学报 JournalofColleageofChineseTraditionalOpera’ V01.24.No.3 August,2003 论席勒的悲剧观 熊元义 摘 要:席勒的悲剧观是在克服当时德国文坛存在的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它在历史的发展过 程中寻找悲剧快感产生的原因,反映了历史的进步。 关键词:悲剧 道德的目的性 历史过程 18世纪末期,德国诗人、戏剧家和美学家席勒 的悲剧理论在西方悲剧理论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 的重要地位。我们把握席勒的...

论席勒的悲剧观
第24卷第3期 2003年8月 中国戏曲学院学报 JournalofColleageofChineseTraditionalOpera’ V01.24.No.3 August,2003 论席勒的悲剧观 熊元义 摘 要:席勒的悲剧观是在克服当时德国文坛存在的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它在历史的发展过 程中寻找悲剧快感产生的原因,反映了历史的进步。 关键词:悲剧 道德的目的性 历史过程 18世纪末期,德国诗人、戏剧家和美学家席勒 的悲剧理论在西方悲剧理论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 的重要地位。我们把握席勒的悲剧观,不但对认识 西方悲剧的审美特征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建立当 代中国悲剧理论也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席勒的悲剧理论是在克服当时德国文坛存在 的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 席勒的悲剧理论和有些德国哲学家的悲剧理论 有个显著不同,就是这种悲剧理论不是为了建构某 种理论体系的需要推演出来的,而是针对当时文坛 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产生 的。 席勒在《论激情》一文中指出了当时文坛存在的 两种恶劣倾向,一是窒息人的一切真实的自然(本 性),没有刻画出人性的真相;一是表现单纯的热情 (不论是肉欲的还是痛苦的)而不表现超感觉的反抗 力量。席勒认为:“表现痛苦——作为单纯的痛苦 ——从来就不是艺术的目的,但是作为达到艺术目 的的手段,这种表现是极其重要的。艺术的最终目 的是表现超感性的东西,而悲剧艺术是通过把我们 在情感激动的状态中对自然法则的道德独立性具体 化来实现这个目的的”。①席勒以从前的法国悲剧为 前者的代表。他说:“在那里,我们极罕见或者根本 见不到受苦的自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只看见冷漠 的、朗诵式的诗人,或者只看到装腔作势的喜剧诗 人。朗诵式的冷冰冰的声调窒息了一切真实的自然 (本性),法国悲剧作家所崇尚的合式(Dezenz)使他 们完完全全不可能刻画出人性的真相。合式到处, 甚至在它处于恰当地位的地方,也歪曲自然(本性) 的表达,而这种自然(本性)是艺术所必需的。我们 · 28· 几乎不能相信法国悲剧的主人公是受苦的,因为他 让自己像冷静的人那样超脱他的精神状态之外,而 且不断注意他在别人身上产生的印象,一点也不允 许自然(本性)在他身上保持自己的自由。科尔赖勒 和伏尔泰的国王、公主和英雄,即使在最剧烈的痛苦 中一点也忘记不了自己的等级,而且在放弃他们的 头衔之前早就放弃了人性。他们就像是古老画册中 戴着皇冠躺在床上的国王和皇帝。”席勒认为希腊艺 术在表现人那种对痛苦的敏锐的感受性,那种热烈、 诚挚、真实和公开展现的自然(本性),对于所有艺术 家来说都是模仿的典范,也是希腊有非凡创造力的 天才给艺术规定的法规。“希腊人从不为自然(本 性)感到羞愧,他们容许感性保留充分的权力,并且 仍然确信自己无论如何不会被它奴役。他们深刻而 准确的理智把被低劣的审美趣味变成主要作品的偶 然的东西与必然的东西区别开来;一切不是人性的 东西,在人身上都是偶然的东西。刻画过拉奥孔、尼 奥巴和费洛克德特的希腊艺术家,不知道公主、国王 和太子的事情;他的目光仅仅停留在人身上。因此, 聪明的雕塑家舍弃衣服,而仅仅给我们裸露的体态; 尽管他清楚地知道,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 的。衣服对于他说来是某种偶然的东西,必然的东 西从来不会被放到偶然的东西后面,而体面和需要 的法则并不是艺术的法则。雕塑家应该和希望给我 们表现人,而衣服却掩藏了他;因此,他有权摒弃衣 服。正像希腊的雕塑家摒弃衣服这种无益而有碍的 负担,以便给人性广阔的活动场所,希腊的诗人也使 他的人物解除合适(Konvenienz)这种同样无益而有 碍的强制,并解除一切仅仅矫饰人和掩藏他的自然 (本性)的冷冰冰的合式法则。在荷马史诗中,在悲 万方数据 《戏曲艺术》 2003年8月 剧作家那里,受苦的自然向我们的心灵表露得真实、 坦率和透彻;一切激情都获得自由的游戏(表演),而 合适的规则也不抑制感觉。英雄们与其他人一样, 对于人类的一切痛苦都有很好的感受,而且正是他 们强烈而深切地感受了痛苦,却仍然不为此压倒,使 他们成为英雄。”席勒以当时德国的许多小说和悲 剧、特别是市民剧(介乎喜剧和悲剧之间的中间剧 种)和受人欢迎的家事图画为后者的代表。他说: “情绪激动,作为情绪激动,是某种无关紧要的东西, 而表现它,单从它来看,不会有任何美学价值;因为, 我们再重复一遍,没有什么仅仅与感性本性相联系 的东西是值得表现的。因此,不是只有一切仅使人 松弛无力的(使人熔化的)情绪激动,而是一般说来 一切无论什么情绪激动的最高程度,都在悲剧艺术 的等级之下。使人熔化的情绪激动,仅仅温柔的感 动,属于与美的艺术没有任何关系的令人愉快的东 西的范围。它们通过熔化或松弛仅仅使感觉快乐, 而仅仅与人的外在状态有联系,与人的内在状态却 没有联系。我们的许多小说和悲剧,特别是市民剧 (Drama)(介乎喜剧和悲剧之间的中间剧种)和受人 欢迎的家事图画属于这一类。它们仅仅引起眼泪流 干和感官情欲的轻快;精神却成为空空洞洞的,而人 的高尚力量全然不由此变得强大。康德说:‘正因为 此,有些人借助于传教感到自己得到高度的精神上 的快乐,然而那时在它上面无论什么也完全没有建 立。’最新流行的音乐也似乎只有以感性为目标才是 精美的,因而也迎合占统治地位的审美趣味,这种审 美趣味只需要令人愉快的搔痒的东西,不需要吸引 人、强烈感动人和提高人的东西。因此,一切使人熔 化的东西受到偏爱,而当音乐厅里喧嚷仍然那么大 时,如果一段使人熔化的轻快乐曲在演奏,那么大家 就突然产生出耳朵来。近乎兽类的感性表现通常出 现在一切人的身上,醉酒的眼神漂浮迷离,张开的嘴 巴充满情欲,肉欲的颤动攫住整个身躯,呼吸急促而 无力,总之,陶醉的一切表征都具备,这一切清楚地 证明,感官在尽情享受,但是人心中的精神或自由的 原则却成为感性印象的强制的牺牲品。我说,这一 切感触是被高尚的阳刚的审美趣味排斥于艺术之外 的,因为它们仅仅使与艺术一点关系也没有的感官 得到愉快。另一方面,所有那些仅仅使感官痛苦而 对精神没有补偿的情绪激动程度也被排除在外。它 们用痛苦压制精神自由并不比那种用肉欲的压制更 少些,因而就只能引起厌恶,却不能引起配得上艺术 的感动。”在席勒看来,“痛苦本身从来就不可能是表 现的最终目的,也从来就不可能是我们在悲剧作品 中所感到的快感的直接源泉。激情的东西,只有在 它是崇高的东西时才是美学的。但是,那仅仅来自 感性源泉和仅仅以感觉能力的激发状态为基础的活 动,从来就不是崇高的,无论它显示出多大的力量, 因为一切崇高的东西仅仅来源于理性。”④ 席勒区分了艺术的庸俗的表现和高尚的表现。 他说:“表现单纯的热情(不论是肉欲的还是痛苦 的),而不表现超感觉的反抗力量,叫做庸俗的表现, 相反的表现叫做高尚的表现。”固在《关于在艺术中 运用庸俗鄙陋事物的想法》一文中,席勒严格界定了 庸俗鄙陋的事物,并提出了艺术卓越的处理办法。 席勒认为,庸俗的事物就是一切不诉诸精神并且除 了感性兴趣以外不引起任何其它兴趣的事物。鄙陋 的事物比庸俗的事物还要低一个等级,它与庸俗的 事物的区别在于,它不是单单表现为缺乏才智和高 尚的某种消极的东西,而是表现为某种积极的东西, 即感情的粗野、恶劣的风俗和卑鄙的思想。庸俗的 事物仅仅是缺乏一种想要有的优点,鄙陋的事物却 是缺乏一种可能向每一事物要求的性质。席勒指 出:“虽然有成千的事物由于自己的质料或内容而是 庸俗的,但是,通过加工,质料的庸俗可以变得高尚, 所以在艺术中讲的只是形式的庸俗。庸俗的头脑会 以庸俗的加工作贱最高尚的质料,相反卓越的头脑 和高尚的精神甚至善于使庸俗变得高尚,而且是通 过把庸俗与某种精神的东西联系起来和在庸俗中发 现卓越的方面来实现的。”锄一个肖像画家可能庸俗 地处理自己的对象,也可能卓越地处理他的对象。 如果他把偶然的东西正好作为必然的东西来细致表 现,如果他忽视伟大的东西,却细致地描述渺小的东 西,这就是庸俗的处理;如果他善于从对象中发现有 趣的东西,把偶然的东西与必然的东西区别开来,仅 仅暗示渺小的东西却描述伟大的东西,这就是卓越 的处理。一个诗人,如果他描述微不足道的行为,却 粗枝大叶地忽略意义重大的行为,就是庸俗地处理 他的题材。如果他使题材与伟大的行为结合起来描 述,他就是卓越地处理题材。 席勒认为:“悲剧艺术的第一条法则是表现受苦 的自然。第二条法则是表现对痛苦的反抗。”固可 见,席勒的悲剧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在克服缺乏 受苦的自然的描写和缺乏道德禀赋这两种恶劣倾向 的过程中形成的。 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寻找悲剧快感产生的原因 席勒认为,艺术是以引起快乐为目的的。艺术 不担心以快乐为目的的功能会降低它们的价值,相 ·29· 万方数据 第24卷第3期 熊元义:论席勒的悲剧观 反,它们以能直接完成这种任务而感到骄傲,而其它 一切人类精神的倾向和活动却只能间接完成这种任 务。席勒说:“艺术和自然、或者更恰当地说,和自然 的创始者,抱有同一目的,即施与快乐和使人幸 福。”⑥ 1.艺术和其它一切人类精神的倾向和活动施 与快乐不同。“它们的姐妹要让我们费巨大的辛劳 才能获得的东西,它们嬉戏地就给了我们;那些只有 付出艰巨的努力才能得到的酬劳,它们却赠送了我 们。我们必须用紧张的劳动才获得的理智上的快 乐,以痛苦的牺牲换取理性的赞许,通过刻苦节制取 得感官上的愉快,或者由于过度的感官愉快而付出 一大串痛苦的代价;只有艺术供给我们享乐,不必通 过事先的劳苦,也不用做出牺牲,也不需要懊悔什么 就能得到这种享受。”∞ 2.虽然艺术供给我们享乐,不必通过事先的劳 苦,也不用做出牺牲,也不需要懊悔什么就能得到这 种享受,但是艺术用这种方式取得喜悦的功绩和那 种可怜的逗乐的功绩是不可以相提并论的。因为艺 术所引起的一种自由自在的愉快,完全以道德条件 为基础,人类的全部道德天性在这一时间也进行活 动。引起这种愉快是一种必须通过道德手段才能达 到的目的,因此艺术为了完全达到愉快——它们的 真正目的,就必须走上道德的途径。席勒深刻地把 握了艺术和道德的辩证关系。首先,席勒甄别了艺 术和道德的不同。艺术虽然总是在和道德打交道, 并且在和道德感进行密切的合作,但是,艺术的目的 不是道德的目的,而是通过道德的手段来达到它的 目的。“如果说目的本身就是道德的,这样,艺术就 失去了惟一使它产生力量的自由性,并且也失去了 使它产生普遍影响的快乐的诱惑性。于是游戏变成 了严肃的事务,而艺术正是通过这种游戏,才能最出 色地完成它们的事务。只有在艺术产生最高的审美 作用时,才会对道德形成有益的影响;但是艺术却只 是在自己发挥充分自由时,才能产生最高的审美作 用。”@然后,席勒把握了艺术和道德的辩证关系。 “艺术在道德上所起的影响作用,不仅是由于它们通 过道德手段引起了快乐,而且艺术所赐与的快感本 身也成为一种达到道德的手段。”@任何来自道德泉 源的快感,既然能在道德上改善人们,效果在这里就 必然又会成为原因。对于美的、令人感动的、伟大壮 丽的事物的乐趣会增强我们的道德感受,正如由友 善、爱情等等所引起的快感会增强我们在这方面的 倾向一样。 3.艺术所引起的自由的快感和肉体或感官上 ·30· 的快乐不同。席勒严格地区分了自由的快感和肉体 或感官上的快乐,“我所说的那种自由的快感,指的 是精神力量、即理性和幻想力,被激动起来,并通过 观念产生感受时的那种快感,相反,肉体或感官上的 快乐,却是灵魂被盲目的自然必然性所控制,感受直 接紧随着肉体上的原因而来时所产生的。”∞席勒认 为,正如引起自由的快感的源泉有多少,促使艺术达 到它目的的手段也就有多少。感官上的欢娱是惟一 被排除于优美的艺术领域之外的欢娱。“只有在这 种感官印象被艺术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所安排、所增强或者所节制, 而计划又通过观念被我们所认识的时候,才能成为 艺术。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之下。也只有能成为自 由的快感的对象的那一部分,才是属于艺术的,也就 是说,只是使我们的理智得到欢娱的、在安排上所表 现的趣味那一部分,而不是肉体上的刺激本身:这种 刺激只会娱乐我们的感性官能而已。”叫 4.在施与自由快感的艺术中,悲剧超过其它艺 术种类。席勒认为:“使我们获得无上的道德快乐的 诗艺,必须利用混合的感情,需要通过痛苦来使我们 快乐。悲剧特别能做到这一点。”凹因为“某一个自 然的目的性,屈从于一个道德的目的性,或者某一个 道德目的性,屈从于另一个更高的道德目的性,凡是 这种情况,全都包含在悲剧的领域。”席勒把悲剧的 冲突及其解决看作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而悲剧的 快感就是这个历史过程的反映。首先,悲剧属于动 人的艺术,动人的艺术与美的艺术不同,有激烈的冲 突。席勒认为:“动人和崇高在这一点上是相似的, 即它们通过不快产生快感,也就是使我们感受到事 情的目的性(因为快乐是从目的性里产生出来的,而 痛苦的产生则正好相反),这种目的性是以某一反目 的性为前提的。”∞崇高之感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 我们自觉无力,受到限制,不能掌握某一对象,另一 方面则是由于我们感到自己宏伟无比的力量,不怕 任何限制,在精神上压倒迫使我们的感性的能力屈 服的东西。这样说来,崇高的对象既然抗拒我们的 感性的能力,这种反目的性也就必然会引起我们的 不快。但是它同时又使我们意识到我们具有另外一 种能力,这种能力胜过迫使我们的想象力屈服的东 西。一个崇高的对象,正是由于它抗拒感性,因此对 理性说来是有目的的,它通过低级的能力使人痛苦, 这样才能通过高级的能力使人愉快。而感动就其严 格的意义上说来,表示一种由痛苦和痛苦引起的快 乐所组成的混合的感情,只有当一个人的不幸所产 生的痛苦相当削弱,使他也能像一个表示同情的旁 观者那样有从中感到快乐的余地时,他才能对自己 万方数据 《戏曲艺术》 2003年8月 的不幸产生感动的心情。“感动也和崇高之感一样, 包含两个组成部分,即痛苦和快感像前述的崇高之 感的情况一样,在感动的情况下,是以反目的性作为 目的性的基础的。”@痛苦不是人的命运,而人却在 受苦,这像自然界一件违反目的的事,这种反目的性 使我们感到痛苦,但是这种反目的性给予我们的痛 苦,对我们理性的天赋来说,却是有目的的,同时它 要求我们行动,因而对于人类社会也是有目的的。 这样,无目的的事物在我们心里激起的不快本身必 然会使我们感到快乐,因为这种不快之感是具有目 的性的。其次,这种冲突的解决是快乐压倒不快。 席勒认为:“要决定感动之际究竟是快乐还是不快处 在显著的地位,这就要看是无目的的观念,还是有目 的的观念占着上风。这又将取决于达到或者破坏的 目的的数量多寡,或者要看这些目的与一切目的中 最终目的之间的关系而定。”∞这就是说,在决定感 动中的快乐和不快二者之间的关系时,主要是看遭 到破坏的目的比达到的目的,或者达到的目的比遭 到破坏的目的,是否更为重要。“一切有目的的事物 中,再没有比道德的目的性更使我们关心,也再没有 什么别的东西能超过我们从道德的目的性中得到的 快乐。”∞而“道德的目的性,只有在和别的目的性发 生冲突并且占到上风的时候,才能最清楚地被人认 出来:道德法则,只有在和其他一切自然力量进行斗 争,而这些自然力量对人们的心灵都会失去力量的 时候,才显示出它的全部威力。”衄 而悲剧的冲突及其解决就是这种道德的目的性 的胜利。席勒认为:“悲剧的激情就能使我们处于这 样一种状态:我们心里道德的功能,在何种程度上, 胜过感情的功能;在同样程度上,悲惨的激情所给的 快乐,也能胜过欢乐的激情所引起的快乐。”∞ 可见,席勒就是从这种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寻找 悲剧快感产生的原因的。 三、道德的目的性的胜利在一定程度上 反映了历史的进步 道德的目的性的胜利在不同的悲剧类型中有不 同的表现。 席勒对悲剧题材大致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某 一个自然的目的性,屈从于一个道德的目的性。“牺 牲生命总是违反常理的,因为生命是一切财富的条 件;但是由于道德的意图,而牺牲性命,却是高度顺 情合理的举动,因为生命井非为了自己才显得重要; 它之所以重要,不是作为目的,而是作为达到道德的 手段。因此,在某种情况下,牺牲性命成为达到道德 的手段,生命就该服从道德才是。”凹二是一个犯罪 之徒受到良心谴责,因为越出道德法则而惩罚自己, 亲手毁掉自己的生命。“意识到人的道德上有缺陷 而产生的悲哀是合情合理的,因为这种悲哀正好和 伴随着道德上的规矩元邪的满足相对立。事后追 悔,自怨自艾,甚至于达到最严重的程度、全然绝望 的地步,这在道德上是崇高的,因为倘若在这个罪人 的心灵深处不存在一缕区别正确与谬误的正直之 感,并对自己最切身的自私利益做出批判的话,他就 永远不会追悔的。追悔是在把做过的事和道德法则 进行比较之后才产生的,它正是对这件事的否定,因 为这件事违背了道德法则。所以在追悔的瞬间,道 德法则必然是这个人心灵中的最高裁判,他必然觉 得道德法则甚至于比他犯罪得来的代价都更重要, 因为他意识到损害了道德法则,这种代价便给他的 享乐带上了苦味。把道德法则看成最高裁判的心灵 状态,在道德上是合情合理的,所以也就成为道德快 乐的一个源泉。一个人由于受不了内心法官的谴责 的声音,这些声音他不能充耳不闻,绝望之余,把人 生中所有的财富,甚至于自己的生命都弃置不顾,还 有什么能比这种英雄气概的绝望心情更加崇高 呢?”国不过,席勒认为无论是道德之士为了行动合 乎道德法则,自愿牺牲也罢,还是一个犯罪之徒受到 良心谴责,因为越出道德法则而惩罚自己,亲手毁掉 自己的生命也罢,都同样可以激发我们对道德法则 的敬意,而且尊敬的程度同样高。但如果说二者还 有什么差别的话,这种差别也是对后者有利的。三 是某一个道德目的性,屈从于另一个更高的道德目 的性。道德的快乐是以另一种道德的痛苦为代价换 取的。为了能使行动符合一个更崇高、更普遍的道 德本分,必须逾越一个道德本分。为了能正确地确 定各种道德本分与道德的最高原则之间的关系,一 种清醒的理智和不受任何自然力量,也就是说不受 任何道德冲动(只要它是本能地发生作用)影响的理 性是必要的。“往往正是在我们的理智并不同情剧 中人物的时候,我们才会认识到,我们心里顺乎本分 之感远远胜过顺乎常情之感,而和理性协调一致又 远远胜过和理智协调一致。”@例如,倘若科里奥兰 纳斯不去围困他自己的故乡之城,而是率领一支罗 马军队来到安提翁和柯里奥里城前面,倘若他的母 亲是一个佛尔西尔人,而母亲的请求对他发生一定 的作用时,那么儿子的本分在他心头奏凯,这就会对 我们发生全然相反的印象。对母亲的尊敬就会和比 这高出百倍的公民的义务处于对立的地位,在二者 发生冲突时,公民的义务是应该超过对母亲的尊敬 · 31 · 万方数据 第24卷第3期 熊元义:论席勒的悲剧观 的。一位司令官处于这样一种抉择前面:不弃城投 降,就眼见被俘的亲生子被人刺死。他决然选择后 者,因为对儿子的本分应该屈从于对祖国的本分。 虽然乍一看来,父亲的行动竟然如此违反父子的天 性和爱子之道,我们心里不禁产生反感,可是随即看 到,即使是和感情连成一片的道德冲动也不能使理 性做出错误的决定,我们又不禁钦佩不置。哥林多 人提摩莱翁,把自己心爱的但野心勃勃的兄弟提摩 芳内斯杀死,因为他的爱国观念要求他把一切危害 共和国的东西全部摧毁净尽,虽然我们看见他做了 这桩违背天性、严重违反道德之感的行动,内心不无 恐惧、厌恶,但我们的厌恶不久就化为对英雄美德的 最高敬意,因为这种美德不受爱、憎引起的外来影 响,即使在感情猛烈交战之际也能像在内心极其平 静之时那样自由自在、正确无误地做出决定。 可以说,席勒所说的某一个道德目的性屈从于 另一个更高的道德目的性这种悲剧类型是黑格尔的 悲剧理论的“先声”。 席勒在探讨“在哪些条件下,感动的快乐最有把 握产生,产生又最为激烈;不过同时也须注意,哪些 情况限制或者甚至于破坏这种快乐”这个问题时,指 出了两种感动,一种感动是既不是邪恶意志造成的, 也不是缺乏理智,而是环境所迫,不得不然。还有一 种感动超过这种感动,那就是“灾难的原因不仅不和 道德相悖,甚至于还正因为合乎道德,才可能发生这 场灾难,而双方遭受的痛苦只是由于感到自己引起 了对方的痛苦。”∞在高乃依的《熙德》一剧里,希梅 娜和罗得黎格两个人的处境都属于这一类;毫无疑 问,论到错综复杂性,这应该算是悲剧中的杰作了。 荣誉感和孝心武装了罗得黎格的手,使他横下心来 和他的情人的父亲为敌,英勇无畏地战胜了仇人;荣 誉感和孝心又使被杀者的女儿希梅娜,变成罗得黎 格的可怕的控告者和迫害者。他们两个人的行动都 违反自己的心意,他们的心意看见被迫害的对象遭 逢不幸,惊惶战栗,而他们的道德本分又使他们努力 引来这场灾难。两个人都牺牲了自己的心意,完成 一桩道德本分,因而博得我们最高的敬意;两个人都 是自愿受苦,而受苦的动机又使他们极度为人尊敬, 因而也把我们的同情心激动到最高的程度,在这里 我们的同情心不会受到不快之感的干扰,反而会在 双倍的火焰中熊熊燃烧,仅仅由于我们不能想象为 什么这样高度值得有幸福的人却遭逢不幸,仅仅是 这一点还能以一层痛苦的轻云,使我们同情的快乐 稍有逊色。 如果我们把黑格尔对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 ·32· 的分析和席勒对高乃依的《熙德》的这种分析进行比 较,就可以看出他们二人在悲剧的冲突及其解决上 的异同。 黑格尔认为,悲剧所表现的正是两种对立的理 想或“普遍力量”的冲突和调解。就各自的立场来 看,互相冲突的理想既是理想,就都带有理性或伦理 上的普遍性,都是正确的,代表这些理想的人物都有 理由把它们实现于行动。但是就当时世界情况整体 来看,某一理想的实现就要和它的对立理想发生冲 突,破坏它或损害它,那个对立理想的实现也会产生 同样的效果,所以它们又都是片面的,抽象的,不完 全符合理性的。这是一种成全某一方面就必牺牲其 对立面的两难之境。悲剧的解决就是使代表片面理 想的人物遭到痛苦或毁灭。就他个人来看,他的牺 牲好像是无辜的;但是就整个世界秩序来看,他的牺 牲却是罪有应得的,足以伸张“永恒正义”的。他个 人虽遭到毁灭,他所代表的理想却不因此而毁灭。 所以悲剧的结局虽是一种灾难和苦痛,却仍是一种 “调和”或“永恒正义”的胜利。在索福克勒斯的《安 提戈涅》这部悲剧里,安提戈涅的哥哥因争王位,借 外兵进攻自己的祖国忒拜,兵败身死,忒拜国王克瑞 翁下令禁人收尸,违令者死。安提戈涅不顾禁令,收 葬了哥哥,国王于是下令把她烧死。但是她死之后, 和她订过婚的王子,即克瑞翁的儿子,也自杀了。在 黑格尔看来,这里所揭露的是照顾国家安全的王法 与亲属爱两种理想之间的冲突,这两种理想都是神 圣的,正义的,但是处在当时那种冲突的情境里,却 都是片面的,不正义的。国王因维持他的威权而剥 夺死者应得到的葬礼,安提戈涅因顾全亲属爱而破 坏王法,每一方面都把一种片面的理想推到极端,因 而使它转变成为一种错误,所以互相否定,两败俱 伤,冲突才得解除,又恢复到冲突以前的平衡。在这 种冲突中遭到毁灭或损害的并不是那两种理想本身 (王法和亲属爱此后仍然有效),而是企图片面地实 现这些理想的人物。 席勒所说的悲剧《熙德》是主动牺牲,而黑格尔 所说的悲剧《安提戈涅》则是历史扬弃,但都是更崇 高、更普遍的道德本分或永恒正义的胜利。这就是 说,席勒认为悲剧的冲突及其解决是悲剧人物自身 完成的,而黑格尔则认为悲剧的冲突及其解决是“永 恒正义”的发展,即使悲剧人物退让或放弃,也是他 自觉地实现历史的目的。 在席勒看来,悲剧人物既不是那些脱离一切道 德的物体,像民间迷信或者诗人幻想所描绘的凶恶 精灵,以及和这些精灵相似的人;也不是那些摆脱感 万方数据 《戏曲艺术》 2003年8月 情束缚的物体,就像我们所设想的纯粹的灵秀之士, 以及一些高度地摆脱了感情束缚的凡人(这种高度 不是具有人的弱点的人所能达到的);而是介乎完全 堕落和完美无缺的人物之间。因为“一个纯粹的灵 秀之士不会痛苦,一个凡人,要是异乎寻常地接近这 种纯粹的灵秀之士,那么,在他心里也从来不可能激 起巨大的痛苦,因为他从自己的道德本性中很快就 能找到力量,抵御脆弱的感性所受的痛苦。一个没 有道德的彻头彻尾的感情生物,以及和他相似的人, 能产生可怕的痛苦,因为他们身上的感情占了上风, 但是没有任何道德感情作为内心支柱,因而完全成 了痛苦的俘虏”。∞席勒认为:“悲剧是一个行动的模 仿,这个行动把受苦中的人展现在我们面前。人这 个词在这里并不是多余的,它是用来确切地标明,悲 剧选择自己对象的界线0只有像我们自己这样的有 感情有道德的生物,才能激起我们的同情。”锄所以 悲剧诗人特别喜欢善恶交织的性格。可以说,悲剧 的冲突及其解决就是悲剧人物克服自身的缺陷。 席勒的悲剧理论不但充分地表现了他的社会平 等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也表达了他的革命要求。 席勒认为:“诗不应该使自己的道路穿过回忆的 寒冷地带,永远不应该让博学成为自己的解释者,永 远不应该让私利成为自己的代言人。它应该击中心 灵,因为它来源于心灵。它不是瞄准人中的公民,而 是瞄准公民中的人。”∞从前的法国悲剧作家所崇尚 的合式(Dezenz)使他们完完全全不可能刻画出人性 的真相。科尔赖勒和伏尔泰的国王、公主和英雄,即 使在最剧烈的痛苦中一点也忘记不了自己的等级, 而且在放弃他们的头衔之前早就放弃了人性。这些 法国悲剧遭到了席勒的极力否定。而席勒则高度肯 定了古希腊的艺术。古希腊艺术家和诗人不知道公 主、国王和太子的事情;他们的目光仅仅停留在人身 上。席勒在《关于在艺术中运用庸俗鄙陋事物的想 法》一文中指出:“还必须把思想的鄙陋与行为和状 态的鄙陋恰如其分地区别开来。前者是一切审美活 动所不屑一顾的,后者常常与审美活动相处得很 好。”∞例如,奴隶身份是鄙陋的,不过在存在着自由 的情况下,奴隶般卑躬屈节的思想是可鄙的,相反没 有那种卑躬屈节思想的奴隶职业并不是可鄙的。殴 打过曾是奴隶的埃皮克蒂特(Epictetus)的主人是在 卑鄙地行动,而被打的奴隶却表现出崇高的心灵。 真正的伟大只会从鄙陋的厄运中闪耀出更加壮丽的 光芒。席勒这种人性论要求悲剧艺术打破一切等 级、身份限定,刻画出人性的真相,这在反对封建等 级秩序中具有革命的进步作用。同时,这种抽象人 性论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革命阶级的明确诉求。这 是它的革命的不彻底的地方。 在历史上,一切进步的精神战士,或多或少都会 具有一定的革命思想。席勒精辟地概括了当时德国 的现状。他在《审美教育书简》一书中指出:“理想的 艺术必须脱开现实,必须堂堂正正地大胆超越需要; 因为,艺术是自由的女儿,她只能从精神的必然、而 不能从物质的最低需求接受规条。可是,如今是需 要支配一切,沉沦的人类都降服于它那强暴的轭下。 有用是这个时代崇拜的大偶像,一切力量都要侍奉 它,一切才智都尊崇它。在这架粗糙的天秤上,艺术 的精神功绩没有分量,艺术失却了任何鼓舞的力量, 在这个时代的喧嚣市场上艺术正在消失。”@席勒要 求人们不断进行自我修养,学会抑制自私的冲动,具 有着眼整体、忘却小我的高尚的精神状态;要求人们 具有一种清醒的理智和不受任何自然力量、也就是 说不受任何道德冲动(只要它是本能地发生作用)影 响的理性。而一个渺小的灵魂负担不起这样巨大的 想象,被压得沉人地底,或者痛苦地感到这些想象超 过他的道德的寻常限度。这就是对当时德国现状的 有力批判。即使在当下中国,也不失为一剂猛药。 因此,席勒追求道德的目的性的胜利在一定程 度上反映了历史的进步。而悲剧人物扬弃自身的缺 陷就是追求历史的进步和道德的进步的统一。 参考文献: ①《秀美与尊严》,席勒著,张玉能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 年8月版,第156页。 ②同上,第160页。 ③同上,第160页。 ④同上,第219页。 ⑤⑤④同上,第159页、第177页、第224页。 ⑥《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6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论悲剧题材产生快感的原因》,第73页。 ⑦同上第73页。 ⑧⑨⑩同上,第74页、第75页、第75页。 ⑩⑥⑩⑩同上,第75页、第78页、第76页、第77页。 ⑩⑩⑩同上,第77页、第78页、第78页。 ⑩o①⑦同上,第89页、第79页、第80页、第8l页。 ⑦④@同上,第9l页、第101页、第100—10l页。 ⑤《审美教育书简》,席勒著,冯至、范大灿译,北京大学出版 社1985年版第13页。 · 33· 万方数据 论席勒的悲剧观 作者: 熊元义 作者单位: 刊名: 戏曲艺术 英文刊名: 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OPERA 年,卷(期): 2003,24(3) 被引用次数: 1次 参考文献(3条) 1.席勒;冯至;范大灿 审美教育书简 1985 2.古典文艺理论译丛 1963 3.席勒;张玉能 秀美与尊严 1996 引证文献(1条) 1.熊元义 在历史的发展中进行道德批判[期刊论文]-河北学刊 2004(4)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xqys200303012.aspx
本文档为【论席勒的悲剧观】,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52171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591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7
分类:文学
上传时间:2011-06-15
浏览量: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