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测量系统分析.standard

测量系统分析.standard

举报
开通vip

测量系统分析.standard测量系统分析(MSA) 测量系统分析(MSA) 第1章​  通用测量系统指南 第1节​ 引言、目的和术语 1.​ 引言 1.​ 测量数据的作用: 1​ 测量数据和统计量与过程统计控制限值进行比较,确定过程是否调整。 2​ 确定每个变量间是否存在函数关系。 2.​ 测量数据的质量: 1​ 测量值与特性标准值“接近”——质量“高”。 测量值远离特性标准值——质量“低”。 2​ 数据质量好坏的表现 a.​ 偏倚——指数据相对标准值的位置。 b.​ 方差——指数据的分布。 2.​ 目的:为评定测量系统提供可选择的方法 3....

测量系统分析.standard
测量系统分析(MSA) 测量系统分析(MSA) 第1章​  通用测量系统指南 第1节​ 引言、目的和术语 1.​ 引言 1.​ 测量数据的作用: 1​ 测量数据和统计量与过程统计控制限值进行比较,确定过程是否调整。 2​ 确定每个变量间是否存在函数关系。 2.​ 测量数据的质量: 1​ 测量值与特性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值“接近”——质量“高”。 测量值远离特性标准值——质量“低”。 2​ 数据质量好坏的表现 a.​ 偏倚——指数据相对标准值的位置。 b.​ 方差——指数据的分布。 2.​ 目的:为评定测量系统提供可选择的方法 3.​ 术语 1.​ 量具——任何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装置,经常用来特指用在车间的装置:包括用来测量合格不合格的装置。 2.​ 测量系统——用来对被测特性定量测量或定性评价的仪器或量具、操作、标准、夹具、方法、软件、人员、环境和假设的集合。 3.​ 测量——赋值给具体事物以表示它们之间关于特定特性的关系。 第2节​ 测量过程 为了有效地控制过程变差,应了解: ——过程应该做什 ——什么能导致错误 ——过程在做什么 规范和工程要求规定过程应该做什么。 通过评价过程结果或参数,可获得过程正在做什么的知识,这种活动通常称为检验。其基本特性包括: 1)足够的分辨力和灵敏度。 2)测量系统是应该统计受控制的。即测量系统的变差只能是由于普通原因而不是特殊原因造成。 3)对于产品控制,测量系统的变异性应小于公差带。 4) 对于过程控制,测量系统变异小于制造过程变异。 测量精度应高于过程变异和公差带。 测量系统统计特性可能随被测项目改变而变化。 第3节​ 标准 1.​ 分类 最高标准——国家标准。 第一级标准——国家标准传递到下一级的标准。 第二级标准——第一级标准传递到下一级的标准,也称公司标准。 工作标准——用来校准生产设备中建立的测量系统。(也称生产标准)。 标准追溯性——通过一个不间断的比较链,可将单个测量结果与国家标准相联系。 2.​ 使用:可追溯标准的使用有助于减少生产者和顾客间测量结果不一致时产生的矛盾。 第4节​ 通用指南 1.​ 测量系统的评定步骤 1.​ 第一步:验证该测量系统在测量正确的变量。 2.​ 第二步:确定该测量系统应具备什么样可接受的统计特性。 2.​ 测量系统的评定 1.​ 第一阶段:了解测量过程,确定系统能否满足需要,有两个目的: 1​ 确定该系统是否具有所需要的统计特性。应在实际使用该系统之前进行。 2​ 确定对系统有显著影响的环境因素。 2.​ 第二阶段:验证测量系统应持续具有恰当的统计特性。常用“量具R和R平均值”形式。 3.​ 试验程序应文件化,包括: 1​ 选定待测项目; 2​ 收集、记录、分析数据的详细说明; 3​ 关键术语、概念的定义 4​ 引用标准的贮存、维护、使用说明; 5​ 评定的时间、机构职责、评定结果反映的方式及职责。 第5节​ 选择/制定实验程序 当选择、制定一个评定方法时,应考虑: 1.​ 尽量使用可追溯至国家标准的标准; 2.​ 采用盲测; 3.​ 试验成本; 4.​ 试验所需的时间; 5.​ 术语和定义; 6.​ 两套测量系统测量结果进行比较; 7.​ 间隔多久进行第二阶段试验。 第2章​  评定测量系统的程序 第1节​ 引言 1.​ 评价一个测量系统需确定三个基本问题: 1.​ 测量系统有足够的分辨力吗? 2.​ 测量系统在一定时间内是否在统计上保持一致? 3.​ 统计性能在预期范围内是否一致?过程分析或控制是否可接受? 2.​ 测量系统的变差类型 测量系统误差可分为五种类型:偏倚、重复性、再现性、稳定性和线性。 第2节​ 测量系统的分析 1.​ 分析目的:为了更好地了解变差的来源,及这些来源影响系统产生的结果。 2.​ 测量系统变差分布的若干特性: 1.​ 位置:稳定性、偏倚、线性 2.​ 宽度或范围:重复性、再现性。 3.​ 测量系统的分辨力: 1.​ 定义:分辨力——测量系统检出并如实指示被测特性中极小变化的能力。 2.​ 分辨力应足够:分辨力不足,无法显示过程变差,或所作分析失真,不可接受,也不能用于控制。 3.​ 不可接受的分辨力现象会在极差图中出现。 图1 过程控制图 四. 测量系统的稳定性: 1.​ 定义:稳定性——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单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总变差。 1.​ 确认:使用均值和极差控制图,该控制图可提供方法以分离影响所有测量结果的原因产生的变差(普通原因变差)和特殊条件产生的变差(特殊原因变差)。凡信号出现在控制值外点均表现“失控”或“不稳定”。 1.​  研究:绘出标准(或样件)重复读数X和R,图中失控信号即为需核准测量系统的标志。 1.​ 操作要领:必须仔细策划控制图技术(如取样时间、环境等),以防样本容量、频率等导致失误信号。 1.​ 稳定性改进 1​ 从过程中排除特殊原因——由超出的点反映。 1​ 减少控制限宽度——排除普通原因造成的变差。 图2 测量系统特性图 五.偏倚 1.定义:偏倚——测量结果的观察平均值与基准的差值。 2.操作方式: (1)对一件样件进行精密测量。 (2)由同一评价人用被评价单个量具测量同一零件,至少十次。 (3)计算读数平均值。 (4)偏倚=基准值-平均值 3.产生较大偏倚的原因 (1)基准误差; (2)磨损的零件; (3)制造的仪器尺寸不对; (4)测量错误的特性; (5)仪表未正确校准; (6)评价人使用仪器不正确。 六.重复性 1.定义:重复性——由一个评价人采用一种测量器具,多次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获得的差值。 2.测量过程的重复性意味着测量系统自身的变异是一致的。重复性误差原因是仪器自身以及零件在仪器中位置的变化,可用极差图来显示测量过程的一致性。 3.重复性或量具变差的估计: σe=5.15×R/d2 d2——常数(查表得)与零件数量、试验次数有关。 5.15——代表正态分布的99%的测量结果。 七.再现性 1.定义:再现性——由不同评价人采用相同测量器具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2.测量过程的再现性表明评价人的差异性是一致的。若评价人变异存在,则每位评价人所有平均值将会不同,可采用均值图来显示。 3.估计评价人标准偏差: σo=5.15×Ro/d2 d2——常数(查表得)与零件数量、试验次数有关。 5.15——代表正态分布的99%的测量结果。 Ro=RMAX-RMIN 由于量具变差影响该估计值,必须通过减去重复性来纠正; 校正过的再现值=√〔5.15×Ro/d2〕2-〔(5.15σe)2/nr〕 式中:n—零件数量 r​—试验次数 八.线性 1.定义:线性——在量具预期的工作范围内,偏倚值的差值。 2.非线性的原因: ①测量系统上限和下限没有正确校准; ②最大和最小值校准量具的误差; 1​ 磨损的仪器; 1​ 仪器固有的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特性。 3.线性接受准则:斜率越低,量具线性越好。 4.线性计算 y=b+ax a=〔∑xy-(∑x·∑y/n)〕/〔∑x2—(∑x)2/n〕 b=∑(y/n)—ax〔∑(x/n) 〕 式中: x=基准值 , y=偏倚 , a=斜率 。 九.零件间变差 1.在均值图中可看出零件间的变差。 图3重复性极差控制图 图4零件评价人均值图 对每一位评价人来说,子组平均值反映出零件间的差异,由于零件平均值的控制限值 以重复性误差为基础,而不是零件间的变差,所以许多子组平均值在限值以外,如果没有一个子组平均值在这些限值以外,则零件间变差隐蔽在重复性中,测量变差支配着过程变差。从上图中可以看出,由于只有30%或少于一半的平均值在限值外,本例中的测量系统不足以检测出零件间变差。 2.测量系统标准偏差估计: σm=√(σe2+σo2) 式中:σe——量具标准偏差(重复性) σo——评价人标准偏差(再现性) 零件间标准偏差: σp=√(σt2-σm2) 式中:σt——总过程变差标准偏差 σt=√(σp2+σm2) σp=(5.15/d2)RP=2.08RP (假如为5个零件) 式中: RP=RMAX-RMIN ——样品平均值极差 d2=2.48 第1节​ 测量系统研究的准备 1.​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和准备 1.​ 选择方法:直接观察或量具研究等; 1.​ 确定评价人、样件及重复读数的数量; 1.​ 评价人应从日常操作者中挑选; 1.​ 样品必须从过程中选取并代表其整个工作范围 1.​ 仪器的分辨力应为特性的预期过程变差的1/10(或公差1/3); 1.​ 确定操作规范。 1.​ 读数统计独立性的保证 1.​ 随机测量; 1.​ 读数应取至最小刻度的一半; 1.​ 应由了解研究工作重要性且仔细认真的人员操作; 1.​ 评价人应用相同方法来获取读数。 第1节​ 计量型测量系统研究指南 1.​ 确定稳定性指南 1.对各种样本单独测量并作控制图; 2.定期(天、周)测量基准样品3~5次; 3.在X-R或X-S控制图中标绘数据; 4.确定每个曲线控制限并按标准曲线图判定失控或不稳定状态; 5.计算测量结果的标准偏差并与测量过程偏差相比较,确定测量系统重复性是否适用。 1.​ 确定偏倚指南 1.独立样本法 1​ 选取一个处于中间值的产品作为“基准值”; 1​ 让一位评价人以普通方法测量该零件10次; 1​ 计算10次读数的平均值; 1​ 计算偏倚: 偏倚=观察平均值-基准值 偏倚%=偏倚/过程变差 过程变差=6σ极差 1.​ 图表法:用X-R控制图 1​ 选取一个处于中间值的产品作为“基准值”; 1​ 从图表中计算X值; 1​ 通过X减去基准值来计算偏倚: 偏倚=X-参考值 偏倚%=偏倚/过程变差 过程变差=6δ极差 1.​ 偏倚较大的原因 1​ 基准值偏差; 1​ 仪器磨损; 1​ 仪器尺寸不对; 1​ 仪器测量了错误的特性; 1​ 仪器校准不准确; 1​ 评价人操作设备不当; 1​ 仪器修正计算不正确。 1.​ 确定重复性和再现性指南 1.极差法:是计量型量具研究方法,它可迅速提供测量变异型的近似值,但不能将变异型分解成重复性和再现性。 零 件 评价人A 评价人B 极差R=(A-B) 1 0.85 0.80 0.05 2 0.75 0.70 0.05 3 1.00 0.95 0.05 4 0.45 0.55 0.10 5 0.50 0.60 0.10 平均极差(R)=∑Ri/5 =0.35/5=0.07 重复性和再现性GR&R=5.15(R)/d2=5.15(R)/1.19 =5.15(0.07)/1.19=0.303 过程变差6S =0.4 S=√∑(Ri- R)2/(n-1) %GR&R=GR&R/过程变差×100 =100〔0.033/0.40〕=75.5% 注: 1.​ 过程变差也可用容差代替 . 1.​ 接收准则: < 10% 可以接收 10%~30% 有条件接收 ≧30% 不可接收 2.均值和极差法:X-R是提供测量系统重复性和再现性估计的 数学 数学高考答题卡模板高考数学答题卡模板三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测试卷数学作业设计案例新人教版八年级上数学教学计划 方法。(1)重复性比再现性大的原因: a.仪器需要维护; b.量具应重新设计以提高刚度; c.夹紧和检验点需要改进; d.零件内变差过大。 (2)再现性比重复性大的原因 a.​ 评价人缺少培训; a.​ 量具刻度欠清晰; a.​ 需要某种夹具帮助评价人提高使用量具的一致性。 (3)进行研究(P121;P122表和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 (“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数据表”和“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报告”) a.​  10个零件组成一个样本,代表过程变差的实际或预期范围; b.​  指定评价人A、B、C,并给10个零件编号; c. 对量具进行校准; d. 让评价人A、B、C,随机测量10个零件,并记录30个数据; e. 随机重复d。 (4)结果分析——图表分析 a)​ 将每个评级人/零件组合的极差绘制在极差图中。将平均值绘制在均值图中。(见图3、图4) b)​ 计算并绘出标准控制限。 c)​ 评价图表 ​ 判定极差图表是否受控: 受控——评价人是一致的。 不受控—可能是评价人技术、位置误差或仪器一致性不好所造成。 ​ 检验平均值是否在控制限之外: 控制限内的面积代表测量误差。 如一半或更多平均值落在控制限内,则测量系统足以检查试件间变差。 (5)数值计算: 最具的重复性和再现性的计算如表7和8所示.表7是数据表格,记录了所有研究结果.表8是报告表格,记录了所有的标识信息和按规定公式进行的所有计算. 注:样表一节中提供了可复制的空白表格. 收集数据后的计算程序如下: 1)从第1、2、3行中的最大值减去它们中的最小值;把结果记入第5行。在第6、7和8行,11、12和13行重复这一步骤,并将结果记录在第10和15行(表7); 2)把填入第5、10和15行的数据变为正数; 3)将第5行的数据相加并除以零件数量,得到第一个评价人的测量平均极差Ra。同样对第10和15行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到Rb和Rc(表7); 4)将第5、10和15行的数据(Ra、Rb、Rc)转记到第17行,将它们相加并除以评价人数,将结果记为R(所有极差的平均值)(表7); 5)将R(平均值)记入第19和20行并与D3和D4(表3中的处)相乘得到控制下限和上限。注意:如果进行2交次试验则,D3为零,D4 为3.27。单个极差的上限值(UCLR)填入第19行。少于7次测量的控制下限极差值(LCLR)等于0。 6)使用原来的评价人和零件重复读取任何极差大于计算的UCLR的读数,或剔除那些值并重新计算平均值.根据修改过的样本容量重新计算R及限值RCLR.纠正造成失控状态的特殊原因.如果数据的绘制和分析是使用前面讨论过的控制图法,那么这种状态应早已被纠正了,且在这里不会出现; 7)将行(第1、2、3、6、7、8、11、12和13行)中的值相加。每行的和除以零件数并将结果填入表(表7)中最右边标有“平均值”的列内; 8)将1、2第3行的平均值相加除以试验次数。结果填入第4行的Xa格内。对6,7和8;第11,12和13行重复这个过程,将结果分别填入第9和14行的Xb,Xc格内(表7); 9)将第4,9和14行的平均值中最大值和最小值填入第18行中适当的空格处。并确定它们的差值,将差值填入第18行标有Xdiff处的空格内 (表7); 10)将每个零件每次测量值相加并除以总的测量次数(试验次数乘以评价人数)。将结果填入第16行零件平均值的栏中(表7); 11)从最大的零件平均值减去最小的零件平均值,将结果填入第16行标有RP的空格中。RP是零件受到平均值的极差(表7); 12)将R,XDIFF和RP的计算值转填入报告表格的栏中(表8); 13)在表格左边标有“测量系统分析”的栏下进行计算; 14)在表格右边标有“总变差%”的栏下进行计算; 15)检查结果确认没有产生错误。 (6)说明:各因素占总变差的百分数和不等于100% a)如果分析是以容差而不是以过程变差为基础,可将总变差改为容差。 b)量具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接收准则: < 10% 可以接收 10%~30% 有条件接收(人员培训) > 30% 不可接收 等级数ndc > 5 第1节​ 计数型量具研究(小样法) 计数型量具——把各个零件与某些指定限值相比较,如果满足限值则接受该零件,否则拒收。如:环规、塞规…… 小样法——通过选取20个零件、两评价人。然后两评价人以一种能防止评价人偏倚的方式(盲测),两次测量所有零件。如果所有测量结果一致,则接受该量具。否则应改进或重新评价量具。如不能改进该量具,则不能接受。应找一个可接受的替代测量系统。 评 价 人 A 评 价 人 B 零件 第1次 第2次 第1次 第2次 1 G G G G 2 NG NG NG NG 3 G G G G 4 G G G G 5 G G G G 6 G G G G 7 G G G G 8 NG NG NG NG 9 G G G G 10 G G G G 11 G G G G 12 G G G G 13 G G G G 14 NG NG NG NG 15 G G G G 16 G G G G 17 G G G G 18 G G G G 19 G NG G G 20 G G G G 注:1. 小样法不能代替测量系统的检测。 2. 如20个零件都合格,应有意增加不合格件来做判定。
本文档为【测量系统分析.standard】,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1662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MB
软件:Word
页数:16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1-06-25
浏览量: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