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扬州老城区街巷名称探源

扬州老城区街巷名称探源

举报
开通vip

扬州老城区街巷名称探源  扬州是一座具有2500年历史的古城,蕴涵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当今的老城区包括人们习知的“旧城”与“新城”,基本沿袭着明代的城市布局而衍变和发展起来的。它的每一条街道、每一条巷陌,其间的官府衙署、名人宅弟、寺庙祠宇、圈门牌坊、茶寮邸店、水井、古树、会馆、公所……,不论是现还存在的,抑或是早就湮没的,都散发着浓郁的人文气息。有关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社会的、宗教的、民俗的……诸方面文化内涵,都会在这些街巷构成的空间里,让人体会、怀想和追寻。     环观老城区街巷的名称,举其门类,可谓林林总总、五花八   扬州是...

扬州老城区街巷名称探源
  扬州是一座具有2500年历史的古城,蕴涵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当今的老城区包括人们习知的“旧城”与“新城”,基本沿袭着明代的城市布局而衍变和发展起来的。它的每一条街道、每一条巷陌,其间的官府衙署、名人宅弟、寺庙祠宇、圈门牌坊、茶寮邸店、水井、古树、会馆、公所……,不论是现还存在的,抑或是早就湮没的,都散发着浓郁的人文气息。有关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社会的、宗教的、民俗的……诸方面文化内涵,都会在这些街巷构成的空间里,让人体会、怀想和追寻。     环观老城区街巷的名称,举其门类,可谓林林总总、五花八   扬州是一座具有2500年历史的古城,蕴涵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当今的老城区包括人们习知的“旧城”与“新城”,基本沿袭着明代的城市布局而衍变和发展起来的。它的每一条街道、每一条巷陌,其间的官府衙署、名人宅弟、寺庙祠宇、圈门牌坊、茶寮邸店、水井、古树、会馆、公所……,不论是现还存在的,抑或是早就湮没的,都散发着浓郁的人文气息。有关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社会的、宗教的、民俗的……诸方面文化内涵,都会在这些街巷构成的空间里,让人体会、怀想和追寻。     环观老城区街巷的名称,举其门类,可谓林林总总、五花八门:     其反映明清时代衙署痕迹的有甘泉街、院大街、运司街、兵马司巷、疏理道、阴阳巷、牛录巷、馆驿前、通运街、参府街、马监巷、府东街、县学街等。     因寺庙祠宇所在而得名的有弥陀巷、三祝庵、琼花观街、旌忠寺巷、寿安寺巷、二郎庙、三文阁、观音堂巷、圆通里、灵徽庵、双忠祠、真君巷等。     因手工作坊而取名的有蒸笼巷、罗(箩)巷口、铁锁巷、明瓦巷、罗甸(螺钿)巷、夹剪桥、风箱巷、打铜巷、灯笼巷、雀笼巷、南、北矢巷、皮坊街、糖坊巷、兜兜巷、漆货巷、竹货巷、铁货巷、油货巷等。     以商业、服务行业而取名的有皮市街、马市口、彩衣街、翠花街、灯草行、石灰巷、炭箕作、香瓜巷、饺肉(饵)巷、羊肉巷、麻油巷、芝麻巷、鸡鹅巷、轿坊巷、堂子巷、磨坊巷、金鱼巷、羊巷等。     以名人宅第或纪念名人事迹而取名的有常府巷、张甲桥、卸甲桥、贤良街、亚谊巷、大儒坊、太傅街、福寿庭、田家巷、三元巷、状元巷、探花巷、地官第等。     以地形、地貌而取名的有湾子街,凹字街、犁头街、埂子街、鹅颈项湾、仙鹤 、龙背、蛇尾巷等。     以军事设施或反映战争痕迹的有教场、教场街、永胜街、得胜桥、辕门桥、东营、西营、营盘顶、挡军楼、十八家、洪水汪等。     以花卉、树木而取名的有芍药巷、双桂巷、槐树脚、(南、北)杨柳巷、石榴巷、花局巷、木香巷等。     以巷内立有镇邪祛 的标志物而得名的有如来柱、石将军巷、石狮子巷等。     以茶寮、酒馆而取名的有集贤庄、碧萝春巷、吃吃看巷、醉仙居巷、买春巷等。     以姓氏或在民间有影响的人物而得名的有李官人巷、蔡官人巷、哑官人巷、达士巷、杨(羊)胡子巷、黑婆婆巷、卢刮刮巷、巴总门、罗总门、谢总门、余总门、尹总门、薛家巷、耿家巷、梅家巷、安家巷、张四子巷、史家甸(店)、傅家甸(店)、黄家园、樊家园、沙牌坊、毛牌楼等。     以水井而取名的有四眼井、胭脂井、滚龙井、玉井巷、大板井、沙锅井、双井巷、问井巷等。     以吉祥富贵而取名的有多宝巷、五福巷、三多巷等。     以积谷仓命名的有新城仓巷、旧城仓巷。     以慈善机构或公共设施而命名的有育婴堂巷、立贞堂巷、水仓巷等。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随着岁月的飞跃流逝,古城经历了几度沧桑,一些街巷遗迹迷失了、一些名称更改了、一些街巷不见了。远的如斑竹园、薛副使巷、阮千户巷、蒋油巷等处,早就让人难以确指其具体所在,甚至连三朝阁老、九省疆臣阮元出生的白瓦巷,今人也不知究在何处。近年来由于城市改造运动的展开,诚如《老北京》作者徐城北 先生在《悠悠胡同情》里说:“老城区中每修建一片楼房就要灭掉若干胡同”,以致“胡同原先的文化功能在这里已经看不见了”。为让老城区丰厚的文化遗产永远传承下去,把扬州建设成一座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市政当局正在启动一项老城区文化解读工程,这真是一件及时而必要的大事。为此,本文特掇取老城区一些街巷得名的由来,提供人们探索和寻绎其内涵的文化渊源,聊为这项工程添上一砖半瓦,并以此求教于方家。     1、教场     明洪武四年(1371年),设置扬州卫指挥使司,卫所军士轮番在此演习弓弩枪刀,前后有门,中立将台。嘉靖以后,武备废弛,范围日渐缩小。清初,游击将军萧鸣凤就原址拓建,扩地达108亩,东界永胜街、西界杨柳巷、南界缎子街、北界望火楼。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两江总督高晋奏请移教场于西门外司徒庙神道下,旧教场便成为茶楼、酒肆、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场、卦馆、卖杂耍、玩百技的麇集场所,与南京夫子庙、上海城隍庙、苏州玄妙观齐名。     2、辕门桥     清初,扬州驻防军队在教场四周深掘濠堑,南濠正当教场的辕门,为便出入,于濠上架桥,故称辕门桥。据《扬州演武堂碑记》云:“其广四寻,其修过之,丹槛粲粲,偃如新虹。”乾隆年间坍江,移洲民城内,允许缘濠“盖佃”,后濠渐淤塞,成为市廛,逐渐成为老城区的商业中心。     3、东营 西营     扬州卫所兵营分驻教场的东西,称“东营”、“西营”,教场迁移西门外后,营地逐步成为民居,名称相沿未改。     4、参府街     清扬州参将府署设此,其宅第称“参府里”。     5、左卫街     明扬州卫辖左卫街千户所设此,因名。以街道整洁宽敞,多名人宅第。民国期间,银行钱庄,望衡对宇,一度为扬州金融中心。     6、新盛街     原名翠花街,今称新胜街。《扬州画舫录》云:“肆市韶秀、货分隧别,皆珠翠首饰铺也”,街因以名。街北侧有《画舫录》作者李斗故居。诗人金棕亭尝见梨园名家居 山与小史李秋枝寓阁内,遂以“ 秋”名其阁,并有文以记。     7、多子街     原名缎子街,街两畔多缎铺,故名。俗以谐音“断子”为不吉,遂易名“多子”。清代中叶,扬州衣着多尚新样,每货至,先归绸庄缎行,然后发铺,谓之“抄号”。乾隆时,福康安征台湾,过扬州,身着肆内樱桃红缎装,风靡一时。后世称高粱红、樱桃红为“福色”,本此。     8、钞关     挹江门又称钞关。明洪武七年(1374年),发行大明宝钞,禁民间金银交易,发行既久,流弊渐生,民间重钱轻钞,物价腾贵。明宣宗宣德四年(1429年),户部尚书郭资建议,设立专门以钞券纳税的机构,名曰“钞关”。规定店肆、门摊、塌房、店舍居商货者,以及骡马车受雇装载者悉令纳钞。凡装货的船只,则根据舟船容积及路程远近,分级纳钞,谓之“船料税。”扬州钞关的公署名曰“户部分司馆”。由御史及户部官共同监收。嘉靖六年(1527年)、主事郑淮拓建分司,关前树“户部分司”牌坊。孝宗弘治年间,通判杨 建浮桥横跨运河两岸,以便商旅纳税。     9、埂子街     明嘉靖间,以筑新城,疏浚城濠,积土隆起,故称“埂子”,以在挹江门(钞关)内,故又名钞关街。为明清时期官商行旅往来的干道,两畔多名铺,有建于明代伍少西毡铺、戴春林的香料铺、建于清代的何公盛酱园、体仁斋膏药店、杨文竹斋笔庄等,远近知名。     10、当典巷     清代曾有吉祥当典设于埂子街东侧,正对其巷口,后盘于江西人朱长龄独资经营,成为当时扬州最大的一家当典。 民国十八年(1929年),因典业工会掀起涨资风潮,申请清理闭歇,典址售与盐商萧怡丰家,建愿生禅寺。     11、古旗亭     旗亭即市楼。徐谦芳《扬州风土纪略》云:“古代亭楼通称,凡城郭两亭相对,即城楼与市楼。汉官典职,洛阳二十四桥、十二城门、门一亭,其证也。”唐代扬州坊市有地名曰旗亭坊,此或系其遗址。     12、马神庙     明代兴马政,故为马神立庙,原在牧马监东,马政罢后,祀废不举。嘉靖间,扬州营以教场北牌楼东古关帝庙祀马神,民间沿称曰马神庙。     13、三义阁     在新城辕门桥东,初名关侯庙。明嘉靖间倭患,筑新城,山西盐商建。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僧深玉重修,增祀刘备、张飞,更名三义阁。     14、三元巷     三元路前身称三元巷,明嘉靖四年(1525年),扬州知府易瓒为昌明圣学、宏开文运,将原文津坊改称状元坊,纪念宋代三位扬州籍状元,并镌刻其官讳于碑额上。他们是:吕溱,字济叔,仁宗时状元。曾先后出知徐、楚、舒和杭州。后起复为龙图阁直学士,兼知开封府尹,才识过人,不阿权贵,辩讼立断,豪猾敛迹,民间以之与包拯齐名,称为吕龙图。王昴,少以文学知名,宋徽宗时状元。官起居舍人、秘书少监。将御府书籍分经、史、子、集四类,委官校对,据以印行。这一图书分类方法,长期为后世沿用。李易,字顺之。为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在扬州钦点的状元。时因高宗赵构为金人所逼,在扬州建行在,开科举,授江阴军判官。建炎三年,兀术渡江犯江阴,他与守臣胡纺协力坚守,兀术撤围,城得保全,为世所称。     15、南(北)矢巷     在缺口街南北两侧,明扬州卫设造箭所于两巷内,监造黑漆弓及丝弦破甲箭,列为贡品。     16、康山街     明永乐间,平江伯陈 浚运河,积土成阜。正德中,康海以救李梦阳,坐交刘瑾落职,客扬州,构堂其上,与客宴饮、弹琵琶,撰杂剧《中山狼》以舒幽愤。天启、崇祯间,大理少卿姚思孝重葺,经董其昌题曰“康山草堂”。乾隆间,盐商江春重构,增设园亭池沼,蓄养名伶舞妓,礼聘蒋士铨撰《空谷音》与《四弦秋》传奇其间,所蓄春台班曾入京为清高宗祝嘏,为进京四大徽班之一。江败后,园入官。阮元领买官房,即康山正宅,街因康山得名。     17、十八家     在徐凝门内。元至正间,淮西人张明鉴聚众称青军,由含山转掠至扬州,接受元廷招安。因军粮匮乏,每日屠杀百姓充食,居民逃亡日众。明太祖朱元璋惧其四出掠食,命元帅缪大亨、耿再成统军强攻扬州,明鉴败降。“按籍城中、仅余居民十八家”,因此名巷。     18、黑婆婆巷     昔有婆媳居巷内,媳嫌其姑丑且黑,不与同处。其后,媳患恶疾,丑且甚于姑。而姑不念旧恶,悉心照料,逾于亲生,终使媳生感触,遂以孝闻。     19、羊胡巷     原名双桥巷。有砖桥二,相距仅三步,江春名之曰“三步两个桥”,刻石嵌桥旁。费轩《梦香词》云:“郎住双墙夹脊庙,妾家三步两条桥”,咏此。其后因有笛工杨胡居巷内,遂为人称杨胡子巷,“杨或又写为“羊”字。     20、田家巷     田家巷东起东关街,西迄缺口门大街。明田秀英贵妃宅第居此。崇祯元年(1628年),册为礼妃,旋加贵妃。父宏遇,以女贵,官右都督,妃性明慧,多才艺,是一位擅长书法、绘画、打球、走马、弹棋、吹箫、抚琴的才女。诗人吴梅村《永和宫词》“扬州明月杜陵花”,即咏其事。     21、常府巷     明大将常遇春于元末投朱元璋起兵反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率兵取淮东,受命任江南行省都督马步水军大元帅,赐第所在称常府巷。后因领兵转战南北,由其子常茂承袭驻守,有常府南巷、常府北巷。   22、粉妆巷     原名榆柳巷,传系常府女眷梳妆楼所在,故有此称。旧有胭脂井,水色红,传系女眷们梳妆时所染,久为居人填废,嘉庆十二年(1807),阮元搜寻古迹,有以四眼井指为胭脂井者,后汲水试验,始知其说不确。     23、禾稼巷     明代称都台巷。为常遇春帅衙所在,称“都督马步水军大元帅行台”。相传后为常府用作谷仓,故以禾稼为名。清甘泉县令何麦村曾寓此,一度称何家巷。民国年间,平儿院设其间,其地先后为市第二中学及扬中初中部校址。     24、张甲桥 卸甲桥     张甲桥又名送甲桥。相传常遇春出师与旋师,分别在该二桥上披甲、卸甲,故名。     25、四眼井     在常府巷南,有井栏四口,形如田字,可同时以四桶汲取。井底水流相通,水质清冽,常年不涸,传系常府膳食房所用。     26、甘泉街     东起大儒坊,西至太平桥。雍正九年(1731),析江都境署甘泉县,以衙署所在命名。街东有晏公祠,祀嘉靖间抗倭殉难之晏锐,今为民宅。     27、仁丰里     宋仁丰坊故址。自明迄清,多名人宅第。有前李府(明辽东巡抚李植故居)、后李府(明都御史兴化李木丹故居)及清广东巡抚署两广总督晏端书宅。晏宅内衮绣堂经名书法家吴让之篆额。     28、太傅街     清太傅阮元故居,有东第、西第,中为家庙。其地本隋曹宪故宅,旧名选楼巷,太傅于西第建隋文选楼,其东三进为居宅,太傅近支子孙所住。     29、福寿庭     清太傅阮元旧第,以道光御赐福寿二字名其庭。金雪舫《广陵近事》云:“公晚年买宅十巷,自署其居曰‘小云山馆',后毁于火。”     30、曹李巷     隋秘书学士扬州人曹宪,居家以昭明太子《文选》教授生徒;唐崇贤馆直学士李善曾师从学《文选》,以曹注简略,更博览群书,著《文选注》60卷。巷因以名,后因谐音讹称糙米巷。     31、牛录巷     毓贤街南牛录巷,牛录系满语,清代武职名,汉语称佐领。     32、兵马司巷     兵马司负责维持地方治安及市场贸易管理。     33、太平桥     隋二十四桥之一,其地称太平坊。桥西原有华大王庙,祀汉末神医华陀,为明成化间郡人马岱以家祠改建。今为广播电视报社址。     34、阴阳巷     又名海岛巷,明阴阳学衙署所在。清太谷学派周彀尝于此讲学,巷内有太谷传人李晴峰祠。文革期间改名朝阳巷,现拓为朝阳小区。     35、院大街     院大街北接北门大街、南连南门大街,为旧城市河东岸主要干道。以傍盐漕察院而得名。《嘉靖维扬志》:“都察院旧为巡按提学诸使治所。弘治间,改为巡盐御史治所。嘉清七年(1528)御史李佶拓买基地改建”。清称“两淮盐政院署”,康熙间,曹寅任两淮巡盐监察御史驻此,内有桃花泉,日与宾客觞咏其间。光绪七年(1881)两淮盐运使洪汝奎在东侧改建万寿宫,光绪十七年运使程仪洛重修。民间俗称“皇宫”。     36、讲经墩     南讲经墩在大东门街南,在街北者称北讲经墩。《高僧传》:刘宋“元嘉十八年(441),临川王刘义庆为南兖州刺史,好佛法,闻天竺高僧迦达多在建康宏法,因礼请其来广陵传授佛法”,旧有译经台。     37、天心墩     《甘泉县续志》云:“大东门外江(姜)家墩,古称天心墩”。据《嘉庆扬州府志》引唐人《幽怪录》:“唐开元十八年(730)上元夜,天师叶法善引明皇游广寒宫,驻五色云中,奏霓裳羽衣舞曲,下土皆仰瞩以为异。明皇亦解所佩玉 ,坠之地以识之。越数日,扬州表奏其事,遂名其地为天心。”     38、寿宁街     《扬州画舫录》引《宋大城图》:“迎恩、小市二桥之东为寿宁街。街北有章武殿。寿宁街即今天宁寺后街,章武殿即在今建隆寺内”。宋建炎元年(1127)十月,高宗赵构自南京(今商丘)来扬州驻跸,以寿宁寺供太庙神主。     39、弥陀巷     以巷北端弥陀寺而得名。其东段旧称小花园巷,巷内“朱草诗林”为扬州八怪之一的罗聘故居。其后甘泉县令震钧因慕罗聘之为人,筑室其旁,曰“朱草诗邻”,今不存。     40、螺丝结顶     地在缺口门内。《扬州画舫录》云系浴池之名。取巷形曲折回旋如螺纹,浴池适当顶端,故名。或云形其水沸成涡之状。     41、洪水汪     原名红水汪。相传明末史可法守扬州,城破,不屈就义,军民投入巷战,清兵屠城泄愤,死者血流成汪,因以为名。     42、扫垢山     原名骚狗山,北起西门外二钓桥的都天庙,南迄荷花池口的社稷坛。费轩《梦香词》:“走马试来骚狗地,听莺宜近美人桥”,咏此。清将多铎于顺治二年率兵从西北隅攻扬州,史可法督师西门,架炮抗击,清军遗尸山积,毙骁将岱纳,云骑尉祖应元、参领金应得。战后丛葬于此,明人詈之曰骚狗,后因触犯时忌,改称扫垢山。     43、仙鹤月素     扬州城郭形似仙鹤,城西北角雉埤突出处如鹤月素。费轩《梦香词》云:“北郭寒烟凝鹤月素”,即此。其西炮子寨,传为史可法架炮抗击清兵处。有谍者向清帅献策,谓“城形似鹤,扼其月素,城可破也”。清军遂集重兵来攻,城因以破。诗人费密诗:“栖鸟绕堞噪黄昏,火攻犹见旧烧痕。”     44、买卖街     《画舫录》:“天宁门至北门,沿河北岸建河房,仿京师长连、短连、廊下房及前门荷包棚、帽子棚做法,谓之买卖街。令各方商贾辇运珍异,随营为市,题其景曰“丰市层楼”。买卖上街在路北,一名丰乐街,其下岸长春巷称买卖下街。     45、宵市桥     一名小市桥,为隋二十四桥之一。地有隋丰乐酒库,清诗人宗元鼎有诗云:“丰乐名存酒库荒,隋家遗迹堡城旁。河桥尚忆繁华夜,小市春灯煮百羊。”     46、疏理道     其地后名怀远坊。雍正《扬州府志、公署志》:“疏理道在利津门(今东关)内,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设以疏通盐法,未几裁并。”原址建有大准提寺。     47、臣止马桥     地在东关街。明正德十四年(1519),武宗朱厚照巡幸扬州,自利津门入城,百官迎驾,至此下马,故名。清诗人蒋超伯有诗追述:“龙舟飞渡汜光湖,直到扬州市河里。斗牛绣蟒何亭亭,遮阳帽缀天鹅翎。到桥下马各无语,惟见四镇前驱行。”后音讹称陈芝麻桥。     48、马监巷     《嘉靖惟扬志》:“江都县牧马监在府城大东门外,洪武十三年(1380)建。”后因筑新城,遂处东关城内。巷内有怀清井,俗称七姑奶奶井,咸丰兵燹,有妇女七人同时投井殉难。     49、安家巷     康熙间,盐商安岐,字麓村,朝鲜人。从贡使入都,为宰相明珠行盐扬州,累资钜万,居宅在巷内,时称安公店。有安氏园,曾刻孙过庭《书谱》,以二千金求袁枚题跋,为世所传。园后荒废,部分售与黄个园家,隙地逐步僦为民居,曲折多歧,至有七十二条安家巷之称。     50、哑官人巷     地在东关街,现改称雅官人巷。清内阁中书刑部主事汪懋麟居巷内。园内旧有百尺梧桐、千年枸杞,并有朱砂井一、墨池一。相传 五月五日 午时,井水色红,类胭脂。懋麟工诗、古文辞,有《百尺梧桐阁集》。郑板桥题其所居曰:“百尺梧桐阁,千年枸杞根。”     51、书院巷     嘉靖五年(1526),巡盐御史雷应龙建维扬书院于府城西门内仰止坊,遂为巷名。     52、大儒坊     地当南柳巷口,旧有牌坊纪念汉大儒董仲舒。董时任江都王相,对王多所匡正,倡“正谊明道”之说,以实现其政治理想。     53、贤良街     “贤良街为运司前一层”,以运署为汉儒董仲舒故宅,汉武帝即位,广延四方豪俊,郡国诸侯,公选贤良修洁博习之士,仲舒以贤良对策称旨,任江都王相,故街以名。     54、南柳巷 北柳巷     原统称杨柳巷,自大儒坊迄贤良街西口为南柳巷,逾此至龙背,为北柳巷。有董子祠,其地先为正谊书院,明正德间改祀汉丞相董仲舒,清康熙赐“正谊明道”额。     55、彩衣街     “彩衣街为运司后一层”,旧设有制衣局,其后绣货、戏服、估衣等铺麇集街内,故名。     56、螃蟹巷     乾隆《江都县志》:“四望亭北有螃蟹巷,民尼某尝得一蟹,……听其郭索于家,……其妻与所私者杀尼某,埋于床下。次日,县令方升堂听讼,忽见蟹缘阶而上,因令衙役随蟹至其家,蟹直入床下,发地得尸,因置妇及其所私于法。居人异其事,以砖镌蟹,嵌于巷壁”,故名。     57、苏唱街     明清时代,扬州盛行昆曲,苏昆艺人多集中寓居于此,建有老郎堂,祀奉祖师老郎神,兼作业内议事之所,称为“梨园总局”。《扬州画舫录》云:“每一班入城,先于老郎堂祷祀,谓之挂牌;次于司徒庙演唱,谓之挂衣。”     58、大树巷     清初巷内有大树堂,为盐商聚议之所,传石涛寓此作画处,巷因以名。     59、水致祥巷     在教场街东侧,系“水字墙”之谐音。旧于巷内墙上以擘窝大字书写一水字,取水能克火之义,以辟火灾。     60、莲花桥     地在宋大城内东隅,古旗亭巷口东北,为莲花庵故址,巷首嵌有莲花石刻,故名。巷内有古井一,原在于六鸥宅中,凿于宋嘉熙四年(1240),井栏题字犹存。1987年开拓琼花路时,建设莲花街坊。 61 、土坝桥    南门外西南隅有土山,俗称土山坝。为明万历间浚河积土而成,今其地名土坝。 62 、仓巷    新、旧城各有仓巷,新城仓巷旧有江都县积谷仓,旧城仓巷为扬州卫军储仓所在。 63 、如来柱    《扬州风土纪略》云:“在昔官河堤一带,多竖如来柱以镇恶,迄今扬城蒋家桥西南、地藏寺东,犹各存其一,必后周以前物”,巷因以名。 64 、正谊成仁之井    在运署内,明两淮运使杨振熙共史可法守城,清兵破城后,杨公及家属多人投井殉难,谥节愍。道光十七年 (1837) ,运使姚莹树碑井前,题曰“正谊成仁之井”。 65 、引市街    明代盐法,边地盐商领取官府掣给的盐引,转卖给内地运商,凭引赴盐场支盐,其买卖盐引的场所称曰引市,街因以名。 66 、太平马头    徽商余观德、行九,居埂子上,创设小东门水仓,乾隆六十年 (1795) ,以修通龙头关河道,建太平马头,以集游船。林苏门有诗纪盛云:“此地不容人系马,举头是岸问津先。二分明月一弯水,箫鼓声声夜泊船”。宣统末年 (1911) ,岸上建有“大舞台”戏院。 67 、馆驿前    地在安江门外,旧称皇华亭,为明广陵驿故址。嘉靖六年 (1527) ,扬州知府王松建。专供往来官员及传递公文的信使歇宿与转换车、船、舆、马,是一所颇具规模水陆相兼的馆驿。清末,裁驿废站,馆舍倾圮,现仅存馆驿前街、馆驿后街地名。 68 、马摆渡    广陵驿畔渡口,分踞运河东西两岸,以船载马,渡达彼岸。自此渡河经清凉铺可达扬子桥和瓜洲渡,为昔日重要交通孔道。 69 、缸巷    在南门外街,原名遗爱坊。明正德十四年 (1519) ,武宗南巡,随从多扰民,扬州知府蒋瑶刚正不阿,多所裁抑,民赖以安,为建蒋公遗爱祠于巷口,故名。后因其地多缸行,遂称缸巷。扬州学派代表人物汪中年少时尝居此。 70 、贮草坡    《扬州画舫录》:“草草馆在中埂上岸,本南门草厂。瓜洲人编载江芦,谓之芦商;其船谓之柴 ,至此为柴 马头,先驳运上岸,地名贮草坡。坡上为南门街之西、多屋舍以寓芦商。” 71 、琼花观街 ? 摇 琼花观,汉为后土祠,祀奉 后土 夫人。宋政和间易名蕃厘观,以长有琼花一株,俗称琼花观,街以此得名。清淮南书局设于街西南侧,曾奉旨编《全唐文》一千卷,故址后为笃材小学,今为东关中心小学。 72 、观巷    以在琼花观右侧,故名。巷内有小倦游阁。嘉庆丙寅 (1806) ,书法家包世臣寓居观巷天顺园后楼,得溧阳史氏所藏北宋枣版阁帖十卷,以襄阳所刊定本校之,条列其真伪,成《小倦游阁法帖》三卷,为世所称。 73 、南河下 ? 摇北河下    明季未筑新城前,市肆多在城外,称河下街,筑新城后,遂圈入城内。自钞关至徐凝门为南河下;徐凝门至缺口为中河下 ( 后改称康山街 ) ;缺口至东关段为北河下,均多盐商宅第。 74 、问亭巷    宋扬州太守欧阳修在后土祠琼花树侧,筑无双亭,巷名问亭用以指人路径。 75 、元老府    地在北河下,为明大学士李春芳宅第所在,《画舫录》存其名。 76 、状元巷    歙县洪莹,肄习于扬州梅花书院,中嘉庆十四年 (1809) 殿撰,尝寓巷内,因名。 77 、探花巷    以康熙丁丑科 (1693) 武探花胡琨居此,故名。 78 、曾家垣    旧城小三巷昔名曾家垣,在三元巷南侧,为明总制三边兵部侍郎曾铣故宅。铣有胆略,长于用兵。督兵山陕期间,多次击退鞑靼侵扰,并积极作收复河套的布置。因忤权相严嵩,被谗弃市。隆庆间得昭雪,谕葬金匮山,在梅花岭畔建曾襄愍祠以祀。 79 、开明桥    原横跨市河上,与通泗桥、太平桥、新桥同在二十四桥之列。唐时桥畔多药材肆,明清期间桥上有花市。 80 、弥勒庵桥    今称花井南巷,有明代名妓李亚仙墓。《扬州揽胜录》载郡志云:“亚仙墓在弥勒庵桥,石碣题‘亚仙之墓'分书四字,清光绪间在北河下流水桥王宅西墙阴,掘出此碣,旋复埋故处。” 81 、亚字桥    在小东门桥南,跨龙头关河道上,桥栏作亚字图形,故名。桥畔有明代名妓李亚仙梳妆楼,故又名亚仙桥。以与唐代名妓李亚仙同名,每被误传。 82 、黄金坝    《嘉靖惟扬志》称黄巾坝。《扬州画舫录》:城河“北出大东门水关至高桥,有坝蓄水,与官河隔,谓之黄金坝,此古市河也”。又云:“淮南鱼盐甲天下,黄金坝为郡城鲍鱼之肆。行有二:“曰卤货、曰腌切。坝上设八鲜行,八鲜者:菱、藕、芋、柿、虾、蟹、虫车虫敖、萝卜。 83 、湾子街    嘉靖间筑新城,街道多横平竖直,为便东北隅商旅赴钞关纳税,遂铺设斜街,自东北斜贯西南,取名湾子街,或云系依其后已形成的走势而得名,旧多木梳作坊,为维扬特产。 84 、马市口    在湾子街中段。明代山陕客商寓此设肆,出售马鞍、辔头、马镫、马鞭、革存勒……等马匹上的装备皮件,因以得名。 85 、旗杆巷    相传昔有县衙书吏朱某,人称朱二癞子,为人醇谨,常为人排难解纷,劝人和解息讼,尝笑谓邻居说:“我死当为本坊土地,”其后无疾而终。人为立土地庙于巷内,祷者常有灵验,为置旗杆一对树立庙前。称曰“灵土地庙”,久之旗杆林立,连街跨巷。清王锦云《望江南》词云:“扬州忆,灵验土神坛。一月酬香三十日,两街树帜百千竿,拜跪祷平安。” 86 、砂锅井    东圈门附近砂锅井,井栏以赭砂石凿成,口小腹大,形似砂锅,地因井得名。 87 、兜兜巷    地在广储门。“巷甚隘,而路径甚多,居此巷者,妇人多以做兜兜为业,而门面又相似,故行人多歧误焉”,清诗人费轩《梦香词》云:扬州好,年少记春游。醉客幽居名者者,误人小巷入兜兜,曾是十年留”。旅法女画家潘张玉良童年居此巷内。 88 、碧萝春巷    碧萝春系教场内茶肆,巷以此得名。清画家汪 居宅在巷内。 字研山,精赏鉴,工诗文,擅书画,海内名士过扬者,必往造访。所著《扬州画苑录》为研究绘画史的重要资料。(待续) 89 、木香巷    在渡江路西侧,通达士巷。巷内栽有木香树,故名。今 5 号宅,为清爱国疆吏广西巡抚张联桂故居,后迁至左卫街。 90 、花山涧    《扬州画舫录》称西门“二钓桥跨子城外市河,桥下即花山涧,与南湖通处。”俗称牛大汪,今名柳湖路。 91 、厨子巷    系褚子巷之音误。唐褚河南之子“得机杼之巧于广陵”,教民机织,后世奉为机神。明筑新城,机坊匠户建祠巷内,名“褚子祠”。 92 、玉井巷    巷内有泉清冽,名曰玉井。井栏八面镌有卦爻,俗称八卦井。扬州学派代表人物汪中,初居旧城缸巷,后迁居仪征,继复返扬州住戴家湾,寻移居至玉井西偏、自题门联曰:“催租无吏至、载酒有人来”。 93 、仁寿里    在玉井巷西,汪中曾自玉井巷迁此,其与赵味辛书云:“本月中已移寓玉井之仁寿巷,在旧居西南半里”。 94 、驼岭巷    原名西方寺巷,以地处骆驼山,改今名。西方寺为唐代古刹,原在江边,名避风庵,唐顺宗永贞元年 (805) ,移建现址。乾隆间,画家金农曾寓寺内,现为扬州八怪纪念馆。 95 、秋雨庵    原名扫垢精舍,始建于清初,康熙间,浙僧戴公以灵隐寺桂树种籽五粒,种于院内,长成后,花开皆红黄色,粒粒如金粟,因名金粟庵。两淮都转卢见曾,极爱其地,改名秋雨庵。 1952 年,建苏北农学院,庵被拆除,其地遂因庵而得名称秋雨庄,后被谐音称求雨庄,今拓建为秋雨新村。 96 、元宝巷    元初行钞法,禁民间用银。至元十四年 (1277) ,占领江南后,将搜刮的白银在扬州设局铸造元宝,巷名以此。 97 、大 ( 小 ) 草巷    原名马草巷,明代牧马监草料场设此,因名。宣统二年 (1910) ,美国圣公会美汉中学迁巷内。 98 、大 ( 小 ) 梅家巷    《嘉庆扬州府志、冢墓》载,梅公墓在小梅家巷,葬前朝殉节的梅度。 99 、务本巷 ( 桥 )    乾隆间,徽州盐商在北柳巷建有务本堂,取《论语》:“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之义,作为办公、议事之所。有堂商司其事,凡有关盐务银钱出入费用,皆在此办理。并对业内闭歇中落之家,按月发放恤贫补助。堂侧务本巷、巷西务本桥,皆因堂而得名。 100 、通江门    旧城南门外,原筑有拦马墙一道,自南门西首起,迄运河边止。清同治初,因城防需要,两端置门,西曰挡军楼,在运河边的曰通江门,不在新、旧城十三城门之列,民国十六年 (1927) 拆除。今二道沟闸至响水桥口地段,约十余户门牌,仍沿称通江门。 101 、巴总门    地在引市街东侧,有清徽州盐商巴源绶宅第。源绶子树恒承父业,运盐场灶,多奇计。源绶弟慰祖,工画山水花鸟及八分书,收藏金石最富,亦居巷内,世为巴氏族居之地。 102 、张回子巷    淮海路北段西侧张回子巷,有明代将军张忻宅第,因张忻系回民,故名。近年,此巷与梅家巷、书院巷、集贤庄等处,统被拆除,改建集贤小区。 103 、通泗街 ( 桥 )    通泗街原名府东街,地居旧扬州府署之东故名。其地有通泗桥,为隋二十四桥之一,明洪武七年 (1374) ,扬州卫指挥马於开重建,东西跨市河。 1952 年,填河筑路,府东街改称通泗街。 104 、串殿巷    巷在今富春茶社东侧,北起得胜桥,南通三义阁。串殿系穿店之谐音,清诗人林苏门云:“扬城运盐之家,虽土著百年,而厮仆皆呼其旗曰某某店,故高门大屋非店而亦曰店也。间有贫落大家,零星卖屋,数十家分而居之,前后门竟为通衢矣,故曰穿店。” 105 、板井巷    位于皮市街西侧,以巷内板井得名。井底系以铁栗木铺成,故称板井。巷内有兼诗人、画家、剧作家、导演于一身的许幸之故居。其成名诗作《大板井》及他所执导的《风云儿女》,一直名重文坛与艺林。 106 、缺口街    明嘉靖三十四年 (1555) ,倭寇自沙溪口渡河,突破西岸哨所,窜扰城区,其后筑新城,置城门曰通济门,俗称此处曰缺口,街因以名,今为江都路。 107 、文昌楼 ( 阁 )    明弘治九年 (1496) ,扬州府同知叶元,为沟通市河两岸,以便直达府学,在河上建文津桥,市河因亦称文津河,或曰文河。万历十三年 (1585) ,经两淮巡盐御史蔡时鼎倡导,在桥上增建文昌阁,祀奉文昌帝 君,以资宏开文运、昌明圣学。阁后毁于火。万历二十四年 (1596) ,江都知县张宁,就原址重建。其后迭经修葺,倍加壮丽,保持迄今。 1952 年,填河筑路,文津桥湮埋地下,阁仍矗立于汶河路上,成为老城区主要标志。 108 、四望亭    《万历江都县志》引宋《宝礻右志》云:“四望亭在州治南。宁宗嘉定年间,特授直宝谟阁、权发遣扬州事、主管淮东安抚司事崔与之建。当时系为城守需要,年久毁圮。明嘉靖三十八年 (1594) ,于江都县学 ( 今西门街小学 ) 西,建魁星阁,又称奎楼,是县学的一所辅助建筑,但民间仍沿袭宋四望亭之名。 109 、系马桩    地在西门集贤庄,相传明末史可法镇守西门时,扣马于此,以音讹,俗称鸡毛庄。 110 、盛世岩关    地在东关街西段,有砖砌圈门,高约两丈,石额题曰“盛世岩关”,明代于此设有查验场盐的稽合机构,盐商凭引自盐场提盐,运扬入仓,等候稽合,然后始可转运各岸销售。关久不存,但地名仍留存在老人们的记忆里。 89 、木香巷    在渡江路西侧,通达士巷。巷内栽有木香树,故名。今 5 号宅,为清爱国疆吏广西巡抚张联桂故居,后迁至左卫街。 90 、花山涧    《扬州画舫录》称西门“二钓桥跨子城外市河,桥下即花山涧,与南湖通处。”俗称牛大汪,今名柳湖路。 91 、厨子巷    系褚子巷之音误。唐褚河南之子“得机杼之巧于广陵”,教民机织,后世奉为机神。明筑新城,机坊匠户建祠巷内,名“褚子祠”。 92 、玉井巷    巷内有泉清冽,名曰玉井。井栏八面镌有卦爻,俗称八卦井。扬州学派代表人物汪中,初居旧城缸巷,后迁居仪征,继复返扬州住戴家湾,寻移居至玉井西偏、自题门联曰:“催租无吏至、载酒有人来”。 93 、仁寿里    在玉井巷西,汪中曾自玉井巷迁此,其与赵味辛书云:“本月中已移寓玉井之仁寿巷,在旧居西南半里”。 94 、驼岭巷    原名西方寺巷,以地处骆驼山,改今名。西方寺为唐代古刹,原在江边,名避风庵,唐顺宗永贞元年 (805) ,移建现址。乾隆间,画家金农曾寓寺内,现为扬州八怪纪念馆。 95 、秋雨庵    原名扫垢精舍,始建于清初,康熙间,浙僧戴公以灵隐寺桂树种籽五粒,种于院内,长成后,花开皆红黄色,粒粒如金粟,因名金粟庵。两淮都转卢见曾,极爱其地,改名秋雨庵。 1952 年,建苏北农学院,庵被拆除,其地遂因庵而得名称秋雨庄,后被谐音称求雨庄,今拓建为秋雨新村。 96 、元宝巷    元初行钞法,禁民间用银。至元十四年 (1277) ,占领江南后,将搜刮的白银在扬州设局铸造元宝,巷名以此。 97 、大 ( 小 ) 草巷    原名马草巷,明代牧马监草料场设此,因名。宣统二年 (1910) ,美国圣公会美汉中学迁巷内。 98 、大 ( 小 ) 梅家巷    《嘉庆扬州府志、冢墓》载,梅公墓在小梅家巷,葬前朝殉节的梅度。 99 、务本巷 ( 桥 )    乾隆间,徽州盐商在北柳巷建有务本堂,取《论语》:“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之义,作为办公、议事之所。有堂商司其事,凡有关盐务银钱出入费用,皆在此办理。并对业内闭歇中落之家,按月发放恤贫补助。堂侧务本巷、巷西务本桥,皆因堂而得名。 100 、通江门    旧城南门外,原筑有拦马墙一道,自南门西首起,迄运河边止。清同治初,因城防需要,两端置门,西曰挡军楼,在运河边的曰通江门,不在新、旧城十三城门之列,民国十六年 (1927) 拆除。今二道沟闸至响水桥口地段,约十余户门牌,仍沿称通江门。 101 、巴总门    地在引市街东侧,有清徽州盐商巴源绶宅第。源绶子树恒承父业,运盐场灶,多奇计。源绶弟慰祖,工画山水花鸟及八分书,收藏金石最富,亦居巷内,世为巴氏族居之地。 102 、张回子巷    淮海路北段西侧张回子巷,有明代将军张忻宅第,因张忻系回民,故名。近年,此巷与梅家巷、书院巷、集贤庄等处,统被拆除,改建集贤小区。 103 、通泗街 ( 桥 )    通泗街原名府东街,地居旧扬州府署之东故名。其地有通泗桥,为隋二十四桥之一,明洪武七年 (1374) ,扬州卫指挥马於开重建,东西跨市河。 1952 年,填河筑路,府东街改称通泗街。 104 、串殿巷    巷在今富春茶社东侧,北起得胜桥,南通三义阁。串殿系穿店之谐音,清诗人林苏门云:“扬城运盐之家,虽土著百年,而厮仆皆呼其旗曰某某店,故高门大屋非店而亦曰店也。间有贫落大家,零星卖屋,数十家分而居之,前后门竟为通衢矣,故曰穿店。” 105 、板井巷    位于皮市街西侧,以巷内板井得名。井底系以铁栗木铺成,故称板井。巷内有兼诗人、画家、剧作家、导演于一身的许幸之故居。其成名诗作《大板井》及他所执导的《风云儿女》,一直名重文坛与艺林。 106 、缺口街    明嘉靖三十四年 (1555) ,倭寇自沙溪口渡河,突破西岸哨(接上页)所,窜扰城区,其后筑新城,置城门曰通济门,俗称此处曰缺口,街因以名,今为江都路。 107 、文昌楼 ( 阁 )    明弘治九年 (1496) ,扬州府同知叶元,为沟通市河两岸,以便直达府学,在河上建文津桥,市河因亦称文津河,或曰文河。万历十三年 (1585) ,经两淮巡盐御史蔡时鼎倡导,在桥上增建文昌阁,祀奉文昌帝 君,以资宏开文运、昌明圣学。阁后毁于火。万历二十四年 (1596) ,江都知县张宁,就原址重建。其后迭经修葺,倍加壮丽,保持迄今。 1952 年,填河筑路,文津桥湮埋地下,阁仍矗立于汶河路上,成为老城区主要标志。 108 、四望亭    《万历江都县志》引宋《宝礻右志》云:“四望亭在州治南。宁宗嘉定年间,特授直宝谟阁、权发遣扬州事、主管淮东安抚司事崔与之建。当时系为城守需要,年久毁圮。明嘉靖三十八年 (1594) ,于江都县学 ( 今西门街小学 ) 西,建魁星阁,又称奎楼,是县学的一所辅助建筑,但民间仍沿袭宋四望亭之名。 109 、系马桩    地在西门集贤庄,相传明末史可法镇守西门时,扣马于此,以音讹,俗称鸡毛庄。 110 、盛世岩关    地在东关街西段,有砖砌圈门,高约两丈,石额题曰“盛世岩关”,明代于此设有查验场盐的稽合机构,盐商凭引自盐场提盐,运扬入仓,等候稽合,然后始可转运各岸销售。关久不存,但地名仍留存在老人们的记忆里。(汤杰)
本文档为【扬州老城区街巷名称探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7456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0KB
软件:Word
页数:19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7-08
浏览量: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