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阿毗达摩玛欣德尊者最后版第17讲六个杂心所中的精进心所

阿毗达摩玛欣德尊者最后版第17讲六个杂心所中的精进心所

举报
开通vip

阿毗达摩玛欣德尊者最后版第17讲六个杂心所中的精进心所将录音整理成文字的工作,由众多贤友共同努力完成,但尽管这样,也不能保证里面完全没有错漏,未经尊者最后校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不宜公开。 第三期宝峰禅寺止观禅修营 阿毗达摩第十七讲 六个杂心所中的精进心所 玛欣德尊者2009.05.03讲于江西佛学院 大家请合掌,一起来礼敬佛陀。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三遍)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 (三遍) 各位贤友、大德们,晚上好! 昨天晚上我们开始一起学习了杂心所当中的寻、伺、胜解,接着...

阿毗达摩玛欣德尊者最后版第17讲六个杂心所中的精进心所
将录音整理成文字的工作,由众多贤友共同努力完成,但尽管这样,也不能保证里面完全没有错漏,未经尊者最后校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不宜公开。 第三期宝峰禅寺止观禅修营 阿毗达摩第十七讲 六个杂心所中的精进心所 玛欣德尊者2009.05.03讲于江西佛学院 大家请合掌,一起来礼敬佛陀。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三遍)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 (三遍) 各位贤友、大德们,晚上好! 昨天晚上我们开始一起学习了杂心所当中的寻、伺、胜解,接着又开始学习了精进(vãriya)。在讲到精进的时候,就讲到对于精进来说,需要有正确的方法。只要有正确的方法,精进被视为是获得一切成就的根本。对于我们作为佛陀的弟子来说也是这么样,我们应当要努力精进的修行佛陀的教法、实践佛陀的教法。现在有一些人,他们认为说:“现在这个时代已经不可能再证得圣道、圣果了”,有些人认为说:“现在这个时代不可能证得禅那了”,由于他们拥有了这样的邪见,所以他们往往会放弃自己的精进。 那怎么样我们才能够证明说:“现在这个时代不可能再证得圣道、圣果呢”?有两种方法可以证明: 第一种就是在这个时代从来都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证得圣道、圣果,那个时候你才可以说:“这个时代真的不可能证得圣道、圣果了,不能再解脱了”。 还有另外一种,如果你终其一生都很精进地依照佛陀的教法来修行,而且很多人很精进地修行,他们也不可能证得圣道、圣果,不可能证悟涅槃,那你才能够很肯定地说:“这个时代已经不可能证入圣道、圣果”。 然而,往往不是这样。对于我们来说也是,惟有我们终其一生的修行、终其一生的精进努力,实践佛陀的教法,我们通过一年、三年、五年、七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乃至到我们最后一口气,我们都不放弃精进,假如那个时候你仍然不可能证入涅槃,那你才可以说“也许你是属于没有具足足够的资粮的、没有足够的巴拉密的”。 现在很多人往往是没有付出足够的精进或者说只是虎头蛇尾,刚开始很精进,精进了不久就放弃了、泄气了。然后他就说:“这个时代不可能证悟”,或者说自己是二因结生。不要轻易地把失败的原因赖在外部的条件,往往我们要看自己(本身)。 我们必须得相信,现在还是正法的时期。正法的时期有一个很明显的标准,就是说这个时代还可以证悟。也就是说,在这个时代还有教、还有行、还有证。所谓的正法时期是在我们佛弟子的身上体现出来的。现在我们也看到,有些上座部佛教的教区,显现的那些景象就是末法相。例如说,有的人连持戒都没有,那些出家人只是懂得诵经,他们也不持戒也不修行,更何况谈得上证果了,是不是?这个是末法相。对于我们也是,我们不要认为只是懂得诵经,只是懂得背诵一些经典,然后(就认为)这个是修行。我们还必须得持戒清净,还要勤修止观,惟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证果。当我们能够证得涅槃,证得圣道、圣果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代表佛陀正法住世的这种标记。为了我们在今生当中能够证悟涅槃,能够证得圣道、圣果,为了能够真正让佛陀的教法仍然伫立于世间,我们应当付出足够的精进。 付出足够的精进并不是一时半时,而是应当持恒、持续地努力。就好像我们说到的精进就要犹如烧一大锅的开水一样,有些人的锅大一点,有些人的锅小一点,有些人本身就是一锅温水,所以他稍微再加一加火,就可以开。但是有些人本身就是一锅冷水,甚至都是一锅冰块,这个时候他要烧火的时间就更加久了,我们把精进比喻成持续不断地烧火。我们朝着正确的目标,依照正确的方法来修行。 什么是正确的目标呢?就犹如佛陀教导的,作为出家人来说是沙门。佛陀说什么是沙门呢?就是为了能够断除贪、断除嗔、断除痴而努力的人称为沙门。对于我们在家的居士来说也是这么样。我们应当要致力于断除烦恼、要致力于灭除诸苦。 什么是正确的方法呢?正确的方法就是我们要精进。要用到恰到好处,不要用错了方法,正确地努力我们称为正精进。 什么是正精进呢?佛陀在《大念处经》里面这么样说:“诸比库,什么是正精进呢?诸比库,于此,比库为了未生之恶、不善法不生起,生起意欲、努力、激发精进,策励心、精勤;为了已生之恶、不善法的断除,生起意欲、努力、激发精进,策励心、精勤;第三为了未生之善法的生起,生起意欲、努力、激发精进,策励心、精勤;第四为了已生起的善法的住立、不忘、增长、广大、修习、圆满,生起意欲、努力、激发精进,策励心、精勤。诸比库,这称为正精进。” 这四种,为了要达到这四种目标所做的努力我们称为正精进。有时候在三十七菩提分里面又称为“四正勤”。 四正勤,这里的‘勤’就是勤勉、勤奋的意思。所以我们应当要做到这四样:第一提防未生之恶;第二去除已生之恶;第三使未生起之善生起;第四培育已生起之善乃至圆满。 在这里,我们想再讲一讲,依善和恶两种来讲一讲如何来培育精进。 我们先讲已生之恶。对已经生起的恶,我们要努力地去除、断除它,为了断除已经生起的恶所做的努力称为正精进。 什么是已经生起的恶呢?我们从现在这一刹那开始,以前所造的种种的恶业称为已经生起的恶。它包括我们在今生曾经造下的恶和我们过去生所造下的恶业。这种恶业有的已经生起而且已经成熟、已经带来了果报。这就造成了我们在过去生无量、无始劫以来都堕落到恶趣、堕落到苦道,甚至(堕落)在地狱。但有很多业,我们过去已经造下了,它们仍然还没有机会成熟。就正如说,好像一头羔羊,它已经跑进了狼群里面,到处都是虎视眈眈的狼,随时伺机要袭击这只羊,我们现在所获得的人的生命就是这样。我们过去所造的恶业,如果它有形有相的话,堆积起来比须弥山还高,这个大地甚至都不可能容受,是不是?我们在过去生所造的恶业,(如)杀人、偷盗、杀生、邪淫种种的恶业,假如这些恶业造下来它有个形象的话,真的大地都不可能容得下。然而这些恶业只要造下,它不断地成熟,然后使我们不断地在恶趣当中轮回。但很多业仍然还没有机会得到成熟,它仍然伺机,一旦我们现在的福报已经消尽了,或者我们人生现在已经结束了,那么这些我们过去所做的恶业,一旦遇到机会它就能够生起,它就能够带来它们的果报。对于这方面,我们要如何才能够去除已经生起的恶业?如何去除呢?靠忏悔?靠礼拜?靠持咒?靠念经?靠什么?我们可以从因果法则来讲一讲。 只要我们造下了恶业,那这种因已经种下了。只要因种下了,就必须得要具有因缘才能够成熟,没有因缘它不可能成熟,我们不可能通过其它的一些外在的行为或者借助外力,或者说用一些好像外道的苦行,用外道一些祭祀的方式,把这些业因去除掉。我们所做的只是去防止它的缘成熟,要防止它的缘成熟,我们必须得很好的守护自己的心。然而即使这么样,当果报一旦遇到因缘,遇到时节因缘成熟的时候,我们仍然应当要受(报)。在过去我们造了很多的恶业、不善业,这些不善业,在我们过去的轮回当中,一而再、再而三的令我们堕落到恶趣、苦道、地狱。可以说,无论是你、无论是我乃至到现在已经证悟涅槃的那些圣者们,他们在过去,经常都光顾地狱。甚至我们可以说,对于那些愚痴无闻的众生来说,地狱是他们的家。他们只是偶尔地来光顾一下人间,然后立刻又回到他们自己的家里去。我们不用笑他们,我们自己也是这么样。只要这些恶业遇到因缘成熟,它就能够带来果报。如果我们造的是拥有贪、嗔、痴的恶业,这些恶业任何一种我们所造下,过去乃至今生,在这一刻之前、这一刹那之前所造下的恶业,一旦遇到因缘它就能够使我们堕落到苦道、恶趣去。 在什么时候,所造的这些业,它才没有力量令我们再堕落到恶道呢?在什么时候?我们要知道,业的成熟带来果报,还必须得要有后面一种力量在支助着,这种力量是什么?这种力量能够使一个众生堕落到恶趣的最强的力量是“邪见”,或者称为sakkàya-diññhi‘我身见’‘有身见’,就是‘我见’。 只要一个人、一个众生还没有断除‘有身见’sakkàya-diññhi,无论他现在是统治世界的转轮圣王,或者说是处于极乐的Sakka天帝(帝释天王)或者说梵天王也好,他都不可能避免再堕落到恶趣、苦道的这种命运、这种结果。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还有‘有身见’。也就是说,好像有一个,只要你的家里还有一个炸弹,定时炸弹,随时它都可以爆炸。同样的,只要一个众生还没有断除有身见,任何过去所造的恶业,一旦遇到因缘就可以使这个众生堕落到恶趣去。为了要断除过去所造作的不善业、恶业使我们仍然能够堕落到恶趣里面去,我们为了断除这些机会,为了不再堕到恶趣,惟有致力于断除邪见、断除有身见。所以我们可以说,为了要断除过去已经造作的不善业,不再使我们堕落到恶趣,为了我们要断除这些邪见,应当要修行,应当要依照佛陀的教法去修行、去实践。 第二是为了提防未生之恶。这里讲到的未生之恶就是从我们现在这一刹那开始,一直到今生乃至到未来世所造的恶。应当要守护好身、语、意。由于我们仍然还有邪见,所以我们未来还会造恶,即使在今生我们是佛弟子,我们不会故意去犯这些戒,但是,往往这些是不确定的,我们能够确保今生,但是不能确保来生。今生我们可以说很幸运能够遇到佛法、能够修行,能够六根健全。但是,由于我们对于佛陀、对于法、对于僧的信仰还没有完全地坚固,我们的正见还没有(建)立起来,我们对于戒行还不是作到完全的清净,同时我们还没有断除有身见。在以后的轮回当中,我们可能还是会随着那些恶业而轮回到其它的趣里面去。也就是说,只要一个人、一个有情还没有断除邪见、还没有断除有身见,他始终在未来还会造作使他堕落到恶趣、苦道、地狱的恶业。或者如果一个人,只要他还没有断除无明、没有断除贪爱,他还是会追随着烦恼、追随着贪、嗔、痴而造业,造不善业。只要一个人还没有断除这些烦恼、这些造恶的根——贪、嗔、痴的根,那不善业、恶业在未来还有机会造。即使你现在拥有了禅那,你进入禅那,禅那可以镇伏烦恼,可以使烦恼不现行。但是,由于造恶业的根没有断除,烦恼没有断除,有身见没有断除,一旦你的定力退失,或者说由于见到了一些可意、可爱、可喜的目标,你的烦恼又生起了。这个时候,你的定力就只能够在你入定的时间把烦恼镇伏。但一旦由于你的不如理作意,烦恼又重新生起,你又再重新造恶。所以,惟有我们真正的断除了邪见,那个时候我们才可以说:“我们已经努力的能够使未生之恶,这些恶,可以导致我们投生到恶趣、苦道、地狱的恶业,把它断除”。我们惟有完全地把无明、贪爱连根断除,那个时候就不可能再造任何的恶业了。因此,为了要断除邪见、断除有身见,大家应该要努力要精进,使未生之恶不再生起。为了断除贪、嗔、痴,为了断除导致生死轮回的根本的无明,我们应当要培育精进、努力。 我们再看第三,使未生之善生起。如何使未生之善生起呢?这里讲到的善到底是什么呢?善即是戒、定、慧或者七清净。 我们这里讲到的善,有两种善: 一种是以今生为起点的善; 另外一种是以无始轮回以来所培育的善。 我们先讲以今生为开端的善。使未生之善生起,如果现在大家还没有持戒,那我们就应当要守持戒律。当你守持戒律,那么就可以说是使未生之善生起。因为你在持戒的时候,你是戒行清净,是不是?对于在家人来说、在家居士来说,五戒是他们的常戒。也就是说,对一位在家的佛弟子来说,五戒是他们永恒应该持守的戒,这里的常当然是指在尽寿、终生应该持的,而八戒和十戒是你们有机会就应该持守的戒。对于出家众来说,如果是受了具足戒的人来说,那么佛陀制定的一切律仪都是我们的常戒,只要我们的身份还是受具戒者,包括比库,包括比丘、比丘尼,这些是我们的常戒。因为我们受了,只要我们还有这个身份在,这些戒都还在起作用,都还在守持着,所以这是我们的常戒,就是永恒、恒常的戒,当我们持戒清净,这是还没有生起的善已经生起。 对于定来说也是,在以今生为起点,只要大家还没有证得禅那,那么我们可以说这种定的善还没有培育起来,我们应当努力培育定力。我们为了要培育定力证得禅那所付出的精进努力,这个就是使未生之善生起。 对于慧来说,可以分为世间慧和出世间慧。世间慧就包括了四种世间的清净:即见清净、度疑清净、道非道智见清净和行道智见清净。还有作为出世间的智见清净。 这五种清净包括了世间慧和出世间慧。 世间慧有四种清净:即见清净、度疑清净、道非道智见清净跟行道智见清净。 出世间慧,在清净当中只有一种清净即智见清净,或者说又可以分为八种,即八种出世间心,惟有这种慧才是属于出世间的慧。 其他的你能够分析而见到究竟法的那个属于世间慧。见到究竟名法、色法的,或者再严格地来说,只要你还没有见到究竟色法、究竟名法,那个连这里讲到的世间慧的范畴你还没有达到。为什么呢?见清净就是见到究竟色法、究竟名法,那时你所见到的不再是这个是人,这个是男人、女人,这个是我、你、他。然后才能够讲到度疑清净。 第二个度疑清净就是你已经有能力观照你的过去世、你的未来世,你可以了解三世的因果了,已经用你的如实知见亲见了三世的因果,那个时候你才达到第二种世间清净,叫做度疑清净。因为你对三世因果的因如实地照见了,你不会再怀疑的。之后才开始修vipassanà,在这个基础上,你再观照五蕴、观照名色法以及名色法的因,它们都是无常、苦、无我的,从而培育道非道智见清净和行道智见清净,这些都是属于世间慧的范畴。 如果我们还没有这种智慧,应当努力地培育这种智慧,使这种还没有培育起来的智慧令它培育起来,这个称为使未生之善令(它)生起。当然能够断除烦恼的是属于出世间慧。所以,只要我们还是凡夫,还没有证得出世间智、出世间慧,我们为了要证得出世间智、出世间慧,我们所付出的精进和努力,这个也是属于使未生之善令生起。 这是对于今生来说的善。 对于在无始生死以来我们所培育的善,可以说我们在座每一个人都曾经在过去生生起某一定程度的善法。例如:过去生我们曾经持守过戒律,在有佛陀的时代我们可能也守过五戒、也守过八戒,在过去佛的时代,或者有时候我们也守持一些世间的善戒,对于这种来说,就是我们过去生起的那些善。定呢?在无始的轮回以来,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曾经拥有过定力,这种是我们过去曾经拥有的定的善法。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每一个人在过去生都曾经证得过禅那,相不相信?相信么?请回答,相信么?不相信?!相信呐,说出个理由来。在过去很漫长地轮回以来,我们每一个人必定曾经证得禅那,也许各种禅那我们都曾经证得过。甚至我们现在踩死的虫子,看到路上爬的蚂蚁,现在开了灯飞过来的飞蛾,它们在过去生都曾经可能是证得过禅那的人。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现在我们虽然轮回为人,或者说那些众生们轮回为畜生,但是在过去生我们都曾经做过天人、做过梵天人,惟有证得了禅那才能够投生到梵天。而且在世界毁坏的时候,众生都投生到梵天界,没有禅那是不可能投生到梵天界的,是不是?一个劫,一个世间、世界有生存必定会毁坏,都经过了成——成住、坏——坏住,或者简称成、住、坏、空。周而复始,一切世界必然是这么样的。世界不知道成、坏多少次了,在坏的时候这个大地已经不可能再承载众生,那个时候众生在哪里?我们在哪里?所以我们知道在过去轮回当中,我们不知道投生到梵天界多少次了,我们也不知道证得禅那多少次了。但是,为什么现在还在轮回呢?为什么现在还在生死苦海里浮沉呢?因为这些善还是属于世间善,这些定是属于世间定。这些定不能成为我们的巴拉密,因为它不是导向解脱的,它只是导向轮回的。 所以现在我们需要培育的就是能够导向出世间的善法,要令它生起。而对于慧来说,也是这么样。在过去无始的轮回以来,我们都曾经生起智慧过。在所有的智慧当中,最易遇的智慧就是业果智,也就是说一个人相信业果的智慧,这一种智慧即使在外道都有,是不是?我们看很多的印度教徒、婆罗门教徒,他们就有这种业果智,他们也相信轮回、也相信业、也相信果报,这就是一种业果智。 在没有佛陀的时代,我们最多只能够生起这种业果智。但是有佛陀的时代,也许过去生我们曾经听闻过过去的佛陀或佛陀的弟子所说的法,我们也许曾经修习过某一种程度的慧,但是这种慧,也许在过去佛的时代,我们并没有很精进地修行,使它达到出世间慧的范畴,我们现在仍然还在轮回。但是如果我们在过去佛的时代,能够修多少、能够做多少,至少现在仍然是我们今生乃至于未来,可以证悟涅槃的巴拉密(解脱的资粮、正觉的菩提的资粮)。因此,为了要证得出世间的善,为了要证得出世间的戒、定、慧,我们应当要精进,努力使未生起之善令之生起。 第四就是培育已生起之善乃至圆满。对于大家现在已经所持守的戒,应当好好地守护它。不要因为失去了正念,不要因为自己的烦恼现前而轻易地破了自己的戒、犯了自己的戒,使我们的戒行越来越清净。我们可以通过学习、通过询问、通过持守而使我们的戒慢慢地增长乃至圆满。 对于已经拥有定力的禅修者,他应当要精进努力,使他的定力越来越强,越来越深,越来越敏锐,越来越敏捷。对于拥有观智的禅修者来说,他必须得要持续地修行观智,修行观智一直到他的观智不退的地步。什么样的观智才能够做到不退呢? 观智可以分为几种:一种是世间的智,一种是出世间的智。我们说的观智都是属于世间智的范畴,出世间智称为“道智”和“果智”。在修行观智的时候,如果一个禅修者修到了缘摄受智,这种人称为小入流。也就是说,由于他已经能够见到了究竟名法、究竟色法,他不会再很顽固地执取五蕴、名色法或者这个身心就是‘我’、就是‘人’。同时,他由于如实地观照了三世的因果,他了知今生是有因的,因就是过去的无明、爱、取、行、业,由于过去的因造成现在的果报、现在这堆五蕴。同时由于今生所造的业,由于今生的烦恼驱使他造业,这种业在成熟了之后使他带来未来的果报。他了知、他知道了这三世的因果。这三世的因果不是通过听闻,不是通过思维,不是通过看书,而是通过如实地知见,于是他已经没有了对三世因果的怀疑。由于他已经暂时性地断除了疑,所以他暂时性地断除了邪见,暂时性地断除了疑,我们称为小入流,或者有人又称为小须陀洹。在这个时候,他下一生不会再堕落到恶趣。如果一个人再继续在这个基础上修行,培育观智直到行舍智的阶段。他到了行舍智,可以保证下一生不会再退堕到恶趣。但是,他不能够保证在未来的漫长轮回当中,仍然不会堕落到恶趣,只能够保证他的下一生。 那在什么情况下才肯定下一生不会堕落到恶趣呢?惟有他的观智一直修到成熟,道智现前,把邪见和对佛、法、僧,对三宝、对缘起的疑连根的剪掉、拔除、砍断,那个时候才可以肯定他在未来不再堕落到恶趣、苦道、地狱,那就是入流道,这种道智才能够断除邪见、断除有身见。 如果我们现在已经拥有了戒,应当要让戒持的更清净、更圆满。我们拥有了定力,应当速速地培育定力,让我们的定力能够越来越强、越来越殊胜。当我们有了慧之后,我们一直就修行观慧,直到我们的出世间慧生起。惟有出世间的慧才能够断除烦恼,世间慧不能断烦恼,世间慧只能镇伏烦恼,这就是出世间智慧的功德。 当我们拥有了出世间慧之后,我们再继续修行乃至到断除一切烦恼,那个时候,我们可以说生死之根才能够连根拔除,烦恼之根才能够完全地拔除,那个时候我们才可以说圆满了。圆满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应该修的已经修了,应该做的已经做了,应该学的已经学了。那个时候才叫做三学圆满——戒、定、慧都圆满了。 所以,只要我们在戒定慧还没有圆满的时候,必须得持恒地努力,不管我们还要多长时间努力,一年、两年、三年、五年、七年、十年、十五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六十年,惟有我们这样持恒地、持续地努力,才能够使我们的(三学圆满)。只要能够使我们的三学圆满,使我们已经培育起来的善达到增广、圆满,那么就要为此目的而付出努力,付出精进。惟有我们通过这四种方法,持续地、持恒地努力,我们可以说这叫做正精进。 对于精进来说,我们除了要为圆满戒、定、慧付出努力这样的精进之外,同时我们知道,精进也必须得符合中道。如果不符合中道的精进的话,那么精进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精进不足,一种是精进过度。精进不足就是有些人刚开始看上去好像很精进,但是他的精进不持久,之后很快就陷入了懈怠、懈堕、放逸;而另外一种精进是过度地精进,过度地精进最明显的表现就是犹如外道的苦行,摧残自己、折磨自己,这种是邪精进,这就是盲目的精进,这种也是无用的精进。 什么样才是中道的精进呢?中道的精进必须得达到五根的平衡。 五根是哪五根呢?请回答!大家不知道?第一是什么根?信根。第二?精进根。第三?念根。第四?定根。第五?慧根。对!信、精进、念、定、慧。就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这称为五根。 在这五根当中可以分为两组:精进根与定根是一组;信根与慧根是一组。精进根偏于动的,定根偏于静的,惟有动静相宜才是平衡的;信根与慧根又是一组,信根是偏于感性的,慧根是偏于理性的,惟有感性和理性达到平衡,才叫做中道。 如何才能够做到五根达到平衡呢?我们可以看一看《清净道论》当中这么样说,在《清净道论》的第一册第六十二段里面讲到“信强而慧弱则成迷信,信于不当之事。慧强而信弱则偏于虚伪一边,犹如由药引起的病般不可救药。惟有两者平等,才能信于正当之事”。 在这五根当中,精进根和定根要达到平衡。精进根是指努力或者说内心的活力、冲劲;而定根是指内心的平静。如果一个禅修者过度地精进,会使人躁动不安,心没办法平静。在我们修入出息念的时候,如果禅修者精进力过度,他会造成头晕、会头涨,会身体发紧,或者说他的心很烦躁,躁动不安;但如果定根太强而精进根不够,人就变得会懒洋洋的,无精打采,心沉滞不前,也就是过度的平静,静到不能够动了,定过头了,这样的话就变成是定根与精进根不平衡。定根和精进根的平衡,其实就是说我们要达到在内心平静的前提下不断地精进。如果没有平静为前提的精进,它就变得过度地躁动。但如果只有平静而没有精进,心就过度的懒洋洋变得没有活力、没有冲劲。 对于另外一组,信根和慧根也是这么样。如果一个人的信根过强,他就很容易变成迷信,变成会搞个人崇拜,变成会宗教狂热。例如说,有哪位大师来了、哪位上师来了,听说他懂得加持,他能够帮你消业障,他很灵验,他还会帮你看相算命,大家就一窝蜂的涌过去、盲从,这种叫做信根过度而慧根不足。 但是,对于我们学佛的人来说,慧根过度也不行,就好像有些学者一样,他满腹经纶,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引经据典、寻章摘句。但是,你叫他安下心来坐一下,他就象猴子一样坐不住了。你要叫他真正去禅修,他就没办法坐。但是你叫他评论、评头品足,他可以帮你说的上,整天整夜都会帮你讲。如果一个人慧根过强,他会变得很容易批评,他的逻辑性太强、思辩性太强而变得批判性也很强。因此在禅修的时候,精进根和定根要达到平衡,而信根和慧根也要达到平衡,就是动和静、情与理都要达到平衡。 不过对于修定者来说,在培育定力的阶段,即使信强也是适当的,如此依相信、信心将证得安止。于定、慧中,对于修定者来说,一境性强是适当的,如此他可证得安止。也就是说,在定和慧当中,在培育定力和培育慧的过程中,对于培育定力的禅修者来说,定根强是适当的,因为这样他可以证得安止。对于修观的人来说,慧强是适当的,如此他获得通达无常、苦、无我相。但两者平衡才能够得到安止,这句话也就是说,我们说到的五根要平衡,即精进根和定根要平衡,信根和慧根要平衡。但是在我们培育止观,修止培育定力,修观培育慧的时候,它们也略有侧重点。在修定的时候,信根强一点,信根强一点而慧根稍微弱一点是适当的。为什么呢?因为信根是偏于感性,它的心更容易投入。而慧根,由于慧根往往它的相就是要抽离出所缘来看,它才能够看得清楚。这样的话,如果人的心一直都是属于抽离对象的状态,他能够达到心一境性么?他的心能够很好地投入到对象么?能够么?能还是不能?不能。为什么?因为我们说到的定力是心跟对象、跟所缘的结合、融在一起,是不是?而慧呢,往往它是保持一段的距离。因此在修定的阶段,信根强是适当的。有些禅修者问说:为什么女众禅修更容易成功,而男众更不容易成功呢?为什么?知道么?为什么在现在这个时候,很多女众的修行反而比男众好啊?这个在第一期的佛学问答里面已经回答了,为什么?知道么?因为女性相对于男性来说是偏于感性的,所以她的信根强嘛!正是这样,所以她很容易、很恭敬地依照业处导师给的指示去做、去实践、去禅修,所以她就上得快喽。但是,为什么那些爱批判、爱批评的人,一辈子修都不可能成功呢?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心没办法投入,他的心始终都是处于一种跟所缘背离的状态。他既不肯、也不能把他的心完全融入于所缘,他怎么有可能培育出定力出来呢?是不是?你叫他培育定力,例如说,我们对于那些思辩性过强的人说,我们叫他:“你要单纯、要平静,你一定要单纯!”那好!他听了:“哦,要单纯!”也许他可以写出几万字,甚至一本书来说《论单纯》,是不是?这种人就是这么样,他可以引经据典什么叫“单纯”?单纯的经典怎么说,有些人怎么做,有些人怎么解释,他可以这么样,但是他的内心就不可能单纯的。既然不能单纯,有可能培育出定力来么?不可能。所以在培育定力的阶段,感性强一点更好。特别是我们现代人,我们大家很多的人都受过高等教育,很多的人都是生活在大都市里面、生活的方式都是很理性的。所以,为什么现在大家在禅修营当中,很多人对于慈心很有感受呢?为什么?知道么?知道为什么吗?是我知道不告诉你,是吧?所以大家保持沉默。就是因为过度的理性会障碍禅修,有时候把感性发出来、培养出来。正是因为如此,为什么在禅修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的时候,我很少教大家修三十二身分,反而更多的是教大家修慈心和教大家修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为什么?知道么?就是因为要大家培育出信根,信根再强一点。 当然了,如果到了修观的时候,修Vipassanà的时候,那个时候慧根要强,信根不能够太强。慧根强,我们才能够很客观、很平静地观照,也就是很如实地观照。如果涉入了过多的感情成分的话,我们反而变成不可能很如实,因为修观是不能靠想象的。你看到怎么样就是怎么样,你就怎么去观照它,所以那个时候慧是应该很强。也就是说,定是要我们的心和所缘结合在一起,而慧是要让我们的心抽离出所缘,最后抽离出诸行法才能够解脱。明白么?所以我们讨论的还是心和所缘的关系。信和慧、定和慧的关系是处于这样的关系。 如果心过度地排斥所缘,你不能培育定力。如果心过度地黏着所缘,你的慧不能够生起。不过,无论是信、慧组也好,无论是精进和定组也好,‘念’在一切处强都是适当的,‘念’可以保护心避免因为倾向于掉举的信、精进、慧而陷于掉举,及因为倾向于懈怠的定而陷于懈怠。也就是说,‘念’在一切时都适合的。就好像我们说到盐,盐放在汤里也可以,放一点在饭里面也可以,放在菜里面也可以,是不是?它是适合一切的。我们调味,放点盐都是适合的,同样的,对于正念也是这么样。无论在培育信根、培育精进根、培育慧根或者培育定根的时候,我们都需要有念,念就是把心沉入到所缘当中。无论培育定力需要这种念的保护,培育慧也需要这种正念的保护。惟有我们达到了五根平衡,平衡才能够取中道,在平衡的前提下、在内心平静的前提下,我们付出的努力才是中道的精进。 同时,五根的平衡和七觉支也息息相关,七觉支的觉支就叫bojjhaïga,它是由bodhi再加aïga组成,正确地说叫做正觉支或者等觉支sambojjhaïga,sambodhi是正觉,aïga是因素、条件。导向正觉的条件或因素称为觉支。觉支一共有七种,即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与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 这里的择法觉支属于智慧的范畴,它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在修行的时候,我们先要有择法觉支,有了择法觉支,我们才不会迷信、才不会盲从。例如说,在禅修的时候,我们首先要知道这种方法是正确还是错误,没有了择法觉支为前导的话,我们修行了错误的方法,还一味地把身心投进去,这样的话一切都是枉然。 所以说,无论我们修行也好、学习也好,都要以正见为前导。 同时,在我们禅修的时候、禅修的过程中,有时候适当地能够分辨一下,现在这个时候,我们是提升精进还是要让内心平静。我们有时在专注的过程,稍微用一下择法觉支还是有必要的,而且是正确的、正当的。而不是说,当我们的心过度地沉滞。例如说,在禅修的时候昏昏欲睡,你再继续保持下去,这个时候。没有择法觉支去平衡、去提醒你提升精进,那我们的心会变得一直地钝下去、沉滞下去。如果是在修行的时候,过度的紧,身心的不舒服,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择法觉支,让择法觉支生起。我们应当再培育平静、再培育定根,而让精进根稍微减弱一点。这个时候,择法觉支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 而精进觉支就是为了达成目标付出的努力;喜觉支就是对于所缘要有兴趣,对修行的目标有兴趣,或者说我们喜欢禅修;轻安觉支就是身心的轻安、轻快、舒适;定觉支就是心的平静、心一境性、心的单纯、专一;舍觉支就是心的平等,内心处于一种中舍的状态,不会偏于任何一边,既不会过紧也不会过松,既不会过动也不会过静、不会极端、不会过度、恰到好处,这是舍觉支。这是属于择法、精进、喜、轻安、定和舍。这一共有两组。 其中,择法、精进与喜属于一组,这一组跟我们在讲五根当中的精进根比较相应。而轻安、定和舍跟定根比较相应。但是,它仍然跟五根的平衡一样,念觉支在一切时都是需要的,念觉支就是把心投入到所缘当中,沉入到所缘当中而不动,不会忘失禅修的对象,这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和喜觉支,它是属于偏动的一边;它要和轻安觉支、定觉支和舍觉支达到平衡。如果我们在禅修的时候,感觉到心比较烦躁、比较躁动,或者身心感觉比较紧,这个时候我们不应该培养择法觉支、精进觉支与喜觉支,而应该培养轻安觉支、定觉支和舍觉支。 就好像佛陀在《相应部》里举了个例子,我们要熄灭熊熊燃烧的火,如果想要熄灭熊熊燃烧的火,我们在这火堆里面添加干柴、牛粪、干草等等,想要让火熄灭可以么?不可以。我们这个时候应该要洒些水,要撒些沙、泥土等等,这个时候才能够把火熄灭。同样的,当心躁动不安的时候,烦躁的时候,我们应该培养轻安觉支、定觉支和舍觉支。那个时候我们要让内心平静,先让身体放松,要达到身的轻安,然后再让心达到平静,这是定。(之后心不要去作意那些)保持心不要过度,要平衡、要平等。这个时候,应该培育的是轻安觉支、定觉支和舍觉支。 而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假如修行的心很钝、没有力,有时候想打瞌睡,或者感觉心过度的舒服,处于一种似梦非梦,半梦半醒的状态。有时候你坐在那里感觉到很舒服,一会儿一坐就过去了,这时是定过度,心没有活力。在这个时候,如果培养轻安觉支、定觉支和舍觉支是不适当的,而应该培养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和喜觉支。就好像我们要把即将熄灭的火让它燃烧起来,这个时候你在火堆里面洒水,撒一些泥土、撒些沙子,火就不可能燃烧起来了。我们应该放些干柴、干的草、干的牛粪,火就能够烧起来。同样的,当我们的心感觉没有活力的时候,应该提升活力。例如:当你的心好像钝钝的时候、要昏沉的时候,我们有时候教大家去思维些法义、心里默念一些经典,这个时候是属于偏于择法觉支或者提升精进力,让你的心打起精神来,这是精进觉支;你可以再转修一些佛随念,或者其它的、慈心等等,让你的心提升喜觉支;或者有时候叫大家去想一些令你很欢喜的事情、很高兴的事情,让你的心充满活力。这个时候,其实就是让大家在培养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和喜觉支。 在修行的时候,就是这么样运用的,惟有达到平衡的精进才是中道的精进。在大家禅修的时候,如果精进用到恰到好处,那是很管用的。这样的话,大家尽管可以很放心地修行。如果过度地精进,容易使一个人变得躁动不安,甚至很容易一旦由于精进过度,如果他付出的努力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会失去信心。惟有在中道的内心平衡的精进当中持恒地努力、锲而不舍,这种精进才是正确的精进,这种精进才是中道的精进。 那好,我们今天讲精进,就先讲到这里。明天再一起来学习。 下面,大家一起来做回向。 Idaü me pu¤¤aü,àsavakkhayà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ü,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pu¤¤abhàgaü labhantu. 愿我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我此功德,为证涅槃缘! 我此功德分,回向诸有情, 愿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萨度!萨度!萨度! PAGE 22
本文档为【阿毗达摩玛欣德尊者最后版第17讲六个杂心所中的精进心所】,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6901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86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9-07
浏览量: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