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濒危的民间戏剧_青海河湟地区皮影戏艺术的人类学田野个案调查

濒危的民间戏剧_青海河湟地区皮影戏艺术的人类学田野个案调查

举报
开通vip

濒危的民间戏剧_青海河湟地区皮影戏艺术的人类学田野个案调查 2008年第 1期 青 海 社 会 科 学 2008年 1月 No11, 2008 Q inghai Social Sciences January, 2008 濒危的民间戏剧 ———青海河湟地区皮影戏艺术的人类学田野个案调查 毕艳君 鄂崇荣   【摘要 】皮影戏是我国民间融戏剧、文学、音乐、美术为一体的一种古老而奇特的戏曲艺术 ,素有“银 灯映照千员将 ,一箱容下百万兵 ”的美称。上世纪 80年代以前 ,皮影戏在青海河湟地区甚为流行 ,但时至 今日 ,曾经在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的这一民间艺术正...

濒危的民间戏剧_青海河湟地区皮影戏艺术的人类学田野个案调查
2008年第 1期 青 海 社 会 科 学 2008年 1月 No11, 2008 Q inghai Social Sciences January, 2008 濒危的民间戏剧 ———青海河湟地区皮影戏艺术的人类学田野个案调查 毕艳君 鄂崇荣   【摘要 】皮影戏是我国民间融戏剧、文学、音乐、美术为一体的一种古老而奇特的戏曲艺术 ,素有“银 灯映照千员将 ,一箱容下百万兵 ”的美称。上世纪 80年代以前 ,皮影戏在青海河湟地区甚为流行 ,但时至 今日 ,曾经在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的这一民间艺术正在淡出人们的视野 ,濒临绝迹。本文 在大量参考前人调查研究的文献资料基础上 ,运用人类学参与观察、访谈调查等田野调查方法 ,以平安县 灯影队为典型个案 ,对河湟地区的皮影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考察。   【关键词 】河湟地区 ;皮影戏 ;田野调查   【中图分类号 】J8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2338 (2008) 01—0088—05   皮影戏又名“灯影戏 ”、“皮影子 ”,是我国民间融戏 剧、文学、音乐、美术为一体的一种古老而奇特的戏曲艺 术。一块白布就是舞台 ,尺把长的小人在幕后被演员操 作得得心应手 ,当灯光穿过皮影 ,白布另一侧便显现出 色彩明艳、栩栩如生的人物、花鸟、楼宇等各种动态人物 和静态事物 ,人物动作娴熟、花鸟形象逼真 ,素有“银灯 映照千员将 ,一箱容下百万兵 ”的美称。上世纪 80年代 以前皮影戏在青海河湟地区很是流行 ,但这支历经百年 曾一度繁荣的民俗文化艺术奇葩 ,随着农村文化生活水 平的不断提高和电视、电影的大量普及已逐渐衰落 ,目 前正在淡出人们的视野。皮影戏 ,这个曾在古代戏剧圈 内占据着重要地位的民间艺术 ,在现代化的城市几乎无 立足之地而在农村又日趋衰落 ,现实残酷地告诉人们 , 它正从人们的视野渐行渐远、濒临绝迹。 一、青海河湟地区皮影戏历史流变 及主要分布地区   河湟皮影戏的流行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宁、大通、湟 中、平安、互助、乐都、化隆、贵德及湟源、民和、循化等县 市。①关于皮影戏传入河湟地区的具体时间 ,民间说法不 一。据早期著名艺人褚照德谈 :“明朝时候就有唱的 ”。 青海著名皮影大师刘文泰谈 ,青海皮影戏是乾隆时期由 陕西传来的 ,约有 200年历史。②另据大通著名皮影艺人 包世英介绍 ,清朝道光五年左右 ,皮影戏由陕西省凤翔 县传入河湟地区。③由此可推知 ,河湟地区的皮影戏是随 着明清时期大量移民的涌入而传入河湟各地区的。河 湟皮影戏在经历了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后 ,已在河湟大 地培育了其滋生发展的土壤 ,并逐渐成为河湟地区群众 一项主要的文娱活动。它不仅和当地庙会、集市贸易、 赛马会、花儿演唱会、耍社火等时令节日、民俗风情紧密 相联 ,而且形成了具有浑厚、强烈、古朴、粗犷的乡土艺 术 ,具有浓郁的高原特色。皮影戏的演出不仅为节日庙 会增添了喜庆色彩 ,而且群众也习惯以“唱皮影 ”祭祀神 明 ,以祈求丰年、灭灾降福来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 皮影戏多分布在河湟地区的农村 ,并且都是业余戏 班 ,他们以农为主 ,农闲搭班演唱。演出形式有以下几 种 :村民自筹经费请戏班演出 ;庙会上个人出钱以“还 愿 ”形式为众人演出 ;富贵人家结婚 ,祝寿喜庆仪式 ,请 戏班助兴。戏班的组成以影箱为单位 ,一般拥有影箱的 箱主领头组成戏班。也有一家成员组成的“家庭班 ”,还 有“官办 ”、“村办 ”的影箱 ,到时请戏班演出。1949年以 前 ,青海皮影戏影班共有 20多家 ,西宁地区约有 10家。 一般职业影班有五、六个人 ,所有的蓬、围、杆、杖、影箱 , 加上演员的行李 ,用一头毛驴一驮便可走乡串村到各地 演出。它道具小 ,演出方便 ,且不受场地限制 ,演员也不 需要正规训练 ,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在皮影戏盛行的 地区 ,一提起这种轻便的艺术形式 ,有人还会亲切地称 它为“一担挑 ”。皮影戏各影班都有习惯的演出地区 ,和 当地订有长期的演出契据 ,规定每年演出日期和场次。 每当农闲时节即秋后农历十月到来年三月 ,皮影艺人便 88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赶着毛驴、驮上戏箱跋山涉水、走乡串户。每逢集市庙 会、婚丧嫁娶、祭神还愿 ,各村镇都约定俗成地必请皮影 戏班来唱几天 ,以安神祭祖 ,祈求五谷丰登、消灾降福。 如湟中地区的二月二庙会 ,正值当地农村春播之前 ,要 演“青苗戏 ”,有祈祷风调雨顺、祝愿神灵保苗防灾、保佑 秋后丰收的意思。在这个活动中 ,头场戏必演《出天 宫 》,内容是天官下界 ,察看人间善恶 ,唱词中都是消灾 降福、赐福祝寿等内容 ,台下观众还喜放爆竹 ,有的还为 戏班“挂红 ”,赠送彩礼。④看似小小人影 ,但在表演者的 拿捏下 ,表现武斗时影人枪来剑往、上下翻腾 ,热闹非 常 ;表现文戏时音乐与唱腔或激昂或缠绵 ,声情并茂 ,动 人心弦。 1951年 ,青海成立“青海省灯影工作委员会 ”,会长 由平安县老艺人刘文泰担任 ,委员由包世英、杨生辉二 人担任。此后 ,平安、大通、湟中等县成立皮影班。1951 年至 1965年 ,一些皮影艺人新创了几部现代戏和新编 历史剧 :《小二黑结婚 》、《王腿儿增产 》、《李自成进京 》、 《鱼肚山 》、《打灯州 》等。与此同时 ,青海省文化部门多 次组织戏曲、音乐工作者 ,对河湟皮影戏影本、音乐等进 行了搜集整理。这一时期青海皮影名家荟萃 ,褚照德、 祁永昭、贺连芳、刘文泰、王生玉、崔生有等著名皮影艺 人 ,经常下乡演出 ,满足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娱乐需 求。同时 ,也使这一时期成为青海皮影戏发展史上的一 个繁荣期。 “文革 ”期间 ,由于破“四旧 ”,一些珍贵的明清皮影 戏箱被毁 ,皮影艺人也遭受严重打击。但“有价值的东 西决不会因为一场斗争而消失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 皮影艺术在河湟地区复苏 ,并吸引了许多有文化的年轻 爱好者从艺 ,沉寂了一段时间的皮影又开始流行于河湟 地区的乡土村落。上世纪 90年代左右 ,河湟皮影戏有 了新发展 ,由汉藏皮影艺术家通力合作的关于讲述文成 公主与松赞干布故事的皮影戏《千里迎亲 》,不仅将皮影 推向了广大牧区 ,而且也使青海皮影在“全国皮影木偶 汇演 ”中荣获优秀演出奖、影人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奖、操作表演奖、音 乐设计奖四个专项奖。 二、河湟皮影戏的主要演唱形式及剧目内容 河湟皮影的四肢、头部可动 ,用细长竹竿牵制表演。 演出时 ,通常都用一块白布作屏幕 (屏幕大小根据场地 而定 ,基本像小电影的银幕 ) ,操作演员站在屏幕下 ,把 皮影贴到屏幕上 ,灯光从背后打出 ,观众坐在灯光方向 观看。“把式 ”(演员 )只有 1人 ,端坐前台 ,其中的生、 净、丑、旦、打、念、唱、做等技艺均由其完成 ,且要瞻前顾 后、纵览阵容 ,号称“手提千军万马 ,口表三教九流 ”、“一 口道尽千年事 ,双手对舞百万兵 ”。一个皮影 ,要用五根 竹棍操纵 ,艺人手指灵活 ,操纵得心应手 ,常常玩得观众 眼花缭乱。“后台 ”(乐队 ) 4人 ,每人能操 3 - 4件乐器 , 甚至是件件精通的“全手 ”,乐器有干鼓、战鼓、小锣、三 弦、四胡、唢呐、喇叭、笛子、扬琴、大钩锣、铰子、梆子、盏 儿等 20多件 ,因操演乐器的不同 ,与“把式 ”所坐距离、 位置的不同 ,分别称为“上手 ”、“中手 ”、“下手 ”、“扬琴 手 ”,分别操作管弦、打击乐器以及喊段儿帮腔。 河湟皮影戏一般都没有现成的剧本 ,而是一代一代 老艺人口传心授 ,那一本本的戏词、故事 ,全装在心里 , 张嘴就来 ,出口成戏。有学者将这种存在艺人脑海中全 靠口传心授的无形剧本称之为“无本之本 ”,认为它是较 为原始古老的影戏剧本形态。据说它曾以流口影的方 式普遍流行于河北、北京、东北等地区 ,现在仅存于河南 桐柏、青海河湟地区。⑤把式的肚子里装不下二三十部 戏 ,就唱不出去 ,这般本事 ,不但要有天赋 ,而且要下功 夫 ,非一朝一夕之功。以前常见剧目上百种 ,现在留存 的只有 50多种。其形式可分为三种 :一是“大传戏 ”,也 叫连台本戏 ,可连续上演十天半月。以历史剧为主 ,根 据《杨家将 》、《三国演义 》、《封神演义 》、《西游记 》、《白 蛇传 》等历史故事改编。还可以分为历史演义戏、民间 传说戏、武侠公案戏、爱情故事戏、神话寓言戏、时装现 代戏等 ,可以说无所不有。二是单本戏 ,河湟地区的群 众叫“窝窝戏 ”,多是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其次是折子 戏 ,以优美的雕刻造型和河湟地区的地方唱腔“影子腔 ” 相结合 ,用乡土方言道白。折子戏、单本戏的剧目繁多 , 数不胜数 ,常见的传统剧目有《天官赐福 》、《三打白骨 精 》、《盗宝扇 》、《双龙会 》、《花园会 》、《王七怕老婆 》、 《法门寺 》、《忠孝图 》等等。一出出皮影戏宛如电影 ,引 人入胜 ,令人迷醉。小小人影 ,尤如小小精灵 ,欢喜时可 让人心舒气爽 ,悲痛时能让人潸然泪下 ,称其有鬼斧神 工之妙也不为过。尤其是在电视、VCD等现代化的东西 未普及之前 ,皮影曾经是无数个少年心中的梦。 三、河湟皮影的造型与音乐艺术特色 (一 )造型艺术 河湟地区的皮影人偶一般是侧身平面彩绘造型。 整个人偶通常由头部、上身、上臂、下臂、大腿、小腿、手 脚等 13部分组成。人偶的身体可通用 (特殊的角色除 外 ) ,只需将头部替换即可。马偶由六件组成 ,这样提袍 甩袖、拉马拽蹬、击鼓上堂、沙场点兵等场面过程才能栩 栩如生、活灵活现。影人通常高 20厘米左右 ,当然也有 更高或较低的。一般头大身小 ,身段上窄下宽 ,手臂过 膝 ,全身头、胸、手、腿等部分用牛筋连接。皮影人物一 般没有前后的区别 ,只有上下位置的区分。皮影的着色 以黑、红、黄、绿为主。发型、头饰、巾帽和服装 ,是按人 物的行当身份来设计的。皮影人偶的服装大多数是可 以通用的 ,只要换一个相应身份的头饰 ,就变成了另外 一个人物。影人造型精细秀丽、俊俏大方 ,外轮廓挺拔 分明 ;镌刻精细流畅 ,重视图案的装饰效果 ;着色对比强 烈明快。皮影人物角色有很强的戏曲成分 ,也分为生旦 净末丑五类。每一类皮影都有自己的归类 ,皮影的头部 造型称为“梢子 ”,收在“高盔 ”包。“梢子 ”越多 ,角色就 越全 ,演的剧目就越多。神仙、鬼神等收在神包知鸡包 ; 98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帝王将帅、王爷、内侍、丞相、状元、御吏等放在官包 ;小 生、小吏、士兵等皮影的脸部线条简洁 ,收在杂角包 ;村 姑、女将都收在坤包 ;桌子、凳子、花草、树木收到场面 包 ;刀枪战旗等兵器收在把罐子。 河湟皮影人的造型特点往往是整体清晰简洁 ,而形 体的内部装饰比较纷繁复杂 ,内外对比的手法使作品有 着朴实的讲究。戏中影人大多为侧影 ,这是因为皮影在 演出时是贴着白布通过灯光来展示它的影像 ,所以侧面 脸较之正面脸更适合表现剧情。脸谱外形除了个别丑 角、鬼怪之类为四分之三半侧面 (即七分脸 ) ,一般都是 正侧面 (即五分脸 ) ,其中也有少数是正面。皮影造型往 往用相对朴实的手法概括出角色的特点 ,如以平肩和皱 眉区分阳刚和阴柔 ,丑角多用圆嘴、吊眉和冲天鼻等 , 善、恶、忠、奸往往通过几条线就交代得清清楚楚 ,远远 看去 ,形象夸张又生动 ,活灵活现。又由于皮影靠透光 表演 ,造型也必须避免大块黑影 ,凡整片处必设法用镂 空线性花饰来调剂视觉。镂空的面部线条有如“拉丝 ”, 雕得细如发丝、犀利剔透、圆润流畅 ,工艺水平十分高 超。 从河湟地区现存皮影的造型手法上看 ,有不少都能 显示出农耕文化的庄重、有序 ,游牧文化的粗犷豪放等 特色。尤其是河湟地区的牛皮影人具有稚拙、粗犷、浑 厚、朴实的品格 ,雕刻精细 ,操作灵活 ,不论生旦净丑人 物 ,还是风景、厅堂、楼阁 ,或是奇禽异兽、神妖鬼怪 ,无 不精美华丽 ,不仅古朴典雅、玲珑剔透 ,而且蕴涵着浑厚 朴实的内涵 ,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 )音乐特色 河湟皮影戏的音乐是戏曲的“板腔体 ”(板式源于同 一腔调 ,分别由原板、慢板、快板等组成唱腔 ) ,主要曲调 有 :善于叙事的阳腔 ,其特点是高亢明快 ;长于抒情的阴 腔 ,其特点是优柔委婉。其它如“顿时归 ”、“滚板 ”、“道 情调 ”约 30余支 ,还有“点绛唇 ”、“大摆队 ”、“东方朔 ” 一整套唢呐古曲牌 40余支。在庙会敬神祭祖唱神戏之 时 ,当地民间艺人又吸收了“阴阳 ”、“法师 ”诵经超度和 祭祀神灵的曲调特点 ,还将花儿的一些唱法融进了皮影 戏的唱腔 ,久而久之 ,多种音乐元素达到了绝妙完美的 结合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河湟皮影音乐特色。因此仔细 听河湟皮影 ,既有陕西秦腔的腔调 ,也有夹杂陕西方言、 青海方言的朴实演唱。这种既有陕西秦腔的高亢激昂 , 又有河湟地区阴阳、法师的婉转悠扬 ,还有花儿长长拖 腔的河湟皮影 ,其唱腔旋律优美 ,节奏明快 ,或委婉流 畅 ,或高亢激昂。总之曲调有高有低、唱腔有长有短 ,是 蕴涵河湟文化底蕴的音乐表现形式 ,在河湟大地上具有 广泛的群众基础。 四、河湟皮影的选材及工艺制作 流程 快递问题件怎么处理流程河南自建厂房流程下载关于规范招聘需求审批流程制作流程表下载邮件下载流程设计 河湟皮影制作工艺几乎囊括了所有河湟地区的造 型工艺元素 ,如剪纸、窗花、门画、工艺美术、雕刻等 ,从 选皮到影人成形上戏 ,有许多工艺技巧。皮影的雕刻制 作 ,最初是用纸剪的 ,后来才改成用皮刻制。一个皮影 人物的制作过程极为繁琐 ,要经过选皮、制皮、落样、镂 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七八个基本步骤。百年 来 ,皮影艺人们结合河湟地区自然气候、物产等条件 ,不 断改进工艺手段 ,在继承传统造型特征的同时 ,对影人 脸谱、服饰及道具在造型、图案纹样装饰以及敷彩等方 面 ,吸收了河湟民间美术的表现手法和装饰特色 ,逐渐 形成了浑厚、强烈、质朴、粗犷的艺术风格和高原乡土特 色。 选皮 :原料选用皮板薄厚适中、质坚而柔、透明显 色、适用性强、经久耐用的黄牛皮 ,其中尤以夏季六、七 月份新宰杀的黄牛皮为最佳。黄牛皮比牦牛皮质细 ,透 明度好 ,比羊皮、骆驼皮厚 ,不容易破损。夏季牛肥毛 短 ,经水泡 ,易脱毛。老牛皮皮厚发黄 ,放置时间久的皮 子过硬 ,都不易泡软铲薄。一些艺人特别禁忌用驴皮制 作 ,认为用驴皮做皮影那是对神的亵渎 ,是最为不恭和 不吉利的。 制皮 :将选好的皮子在洁净的凉水中浸泡八、九天 (浸泡时间的长短根据气温、牛皮和水的具体情况掌 握 ) ,其间常换水 ,不断翻转揉搓。皮子泡好后 ,取出皮 子用铲刀刮制。第一道工序是先刮去牛毛 ;第二次再刮 去皮的肌肉油脂 ;第三次是逐渐刮薄 ,刮去里皮。每刮 一次用清水浸泡一次 ,直到第四次精致细作 ,把皮刮薄 泡亮为止。铲皮的铲刀要锋利 ,皮子的干湿要得当 ,用 力得均匀 ,用力过猛会将皮子划破。当皮子刮好后 ,用 水洗后 ,撑在木架上 ,阴干 ,最后用木托磨平磨光。 落样 :在制作时 ,巧妙地利用“镂空 ”为主的剪纸手 法 ,先将准备雕刻的师传或自绘的各种样稿 (有白描图 谱或彩色图谱 ,包括脸谱、服饰、道具等 )放在处理好的 牛皮下面 ,再把皮子放在枣木或梨木板上用铁笔在皮子 上划出拷贝的纹样 ,画纹样时要细心准确 ,注意不走形。 然后将皮子用湿毛巾包好 ,雕刻时保持湿软 ,容易走刀。 一般薄而透亮的成品皮 ,用于头、胸、腹这些显要部位 ; 较厚而色暗的成品皮 ,用于腿部和其它一般道具上。这 样既可以节约原料 ,又可以提高皮影质量 ,同时也使皮 影人物形成上轻下重的结构 ,在挑签表演和静置靠站时 安稳、趁手。 雕刻 :雕刻是全部制作工序中最重要的一环 ,也是 显示一个皮影雕刻艺人技艺娴熟、独具匠心的标志。皮 影人物的造型都具有头大身小、身段上窄下宽、手臂过 膝的特点。雕刻时 ,不仅男女有别 ,而且人物身份性格 不同则相貌各异。 要求 对教师党员的评价套管和固井爆破片与爆破装置仓库管理基本要求三甲医院都需要复审吗 工匠的手艺必须熟练 ,否则刮出 来的皮薄厚不均就只能废弃。雕刻工具可分铲刀、切 刀、斜刀、圆刀和各种大小不同的半月凿子等 ,对雕刻艺 人的要求很高 ,必须熟练各种刀具的雕、镂、刻、凿等多 种技法。雕刻方法多用“推皮触刀法 ”,讲究下刀准确、 用刀自如、刀法流畅、刀路清晰。所刻线条上下刀口齐 整 ,宽窄均匀 ,线条刚劲有力。在图案纹样的镂空装饰 方面 ,要求疏密得当 ,连接自然巧妙。据说一个皮影人 09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要刻 3000多刀 ,多时要用 30把以上刀具。 敷彩 :皮影雕好后 ,经平整 ,磨平打光后就可上色。 上色用透明色 ,光照效果好。早期用色用皮胶调制 ,颜 色附着力强。敷彩多用纯色 ,以黑、红、黄、绿为主 ,冷暖 色对比强烈 ,极少调和 ,使投影在亮幕上的影件颜色纯 正绚丽。多用平涂方法 ,有时也根据对象 ,采用勾线和 晕染。例如山石的凹部、动物身上表现结构的部位 ,色 彩烘染较深 ,增加了形体的立体感。戏曲人物脸谱和服 饰色彩按程式进行 ,同时也考虑色彩的协调和对比。皮 影色彩以黑和深色为主调 ,在光的照射下 ,形体清晰、色 彩浓艳 ,强烈醒目 ,装饰性很强。 发汗熨烫 :把上好色的影形烫平熨展 ,达到平整定 形。如果不平展 ,演出时 ,屏幕上出现的光影就虚实不 清 ,变形失真。过去用土法熨烫 ,用土坯或砖块搭成人 字形 ,下面用麦秸烧热 ,将要熨烫的影形用白布包起 ,夹 在两片烧热的砖之间 ,经过一定的压力和受热 ,压平皮 影使其脱水发汗。脱水发汗的成败关键在于掌握火候。 过去艺人们掌握火候的土办法叫“弹指点水 ”,就是用手 指蘸水或唾液弹滴在熨具上 ,观察水的变化 ,判断温度 高低。既看水点所起泡沫大小的变化 ,也看水分蒸发的 速度快慢。也有的采用火熨斗或电熨斗熨烫 ,一般认为 采用火砖会使影形两面同时受热 ,效果比较好。 缀结合成 :是皮影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 ,把已做好 的各个部件加以联结和固定。皮影人物是影戏主体 ,它 的结构是颇具巧思的。为了动作灵活无碍 ,一个完整的 皮影人物形体 ,从头到脚通常有头颅、胸、双腿、双臂、双 肘、双手等十余个部件。头部包括颜面、帽、须及颈部 , 下端为楔子 ,演出时插入胸上部装置的卡口内 ,不用时 则卸下保管 ,还可以根据角色需要进行调换。与胸上侧 同点相结的有两臂 ,各分为上下臂两节 ,小臂下有手相 联。腹部上面与胸相联 ,腹下与双腿相联 ,腿部与足为 一个整体。皮影人物各个关节部分都要刻出轮盘式的 枢纽。待全身各部件连接好后 ,加操纵杆。在影人颈部 加一根主签 ,两手腕处各加一根活动签 ,一个完整的皮 影就算完成。 五、河湟皮影戏演出和生存状况 ——— 以平安县农民业余皮影剧团为个案   虽然河湟皮影追根溯源并非出自河湟本土 ,但经过 几百年的传唱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 ,成为河湟 地区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面对当前日趋衰落的局 面 ,对其实施必要的抢救措施、进行深入研究已是刻不 容缓。 2005年 11月 17日和 2006年 1月 6日下午 ,笔者先 后与中国国际友协和青海省外事办国际交流处主要领 导 ,考察平安县灯影队因邀到奥地利演出之前的专场预 演。在 4个小时的时间里 ,灯影队先后演出《杨家将 》选 段《秦香莲告状 》、《斩黄袍 》、《下河东 》、《金沙滩 》,《三 国演义 》选段《回荆州 》、《出五关 》,《封神演义 》选段《虎 狼关 》、《反五关 》。整个演出相当精彩 ,给人留下了深刻 的印象。该团保留着过去长不足 2米、宽 1米左右的小 影窗 ,角色 (影偶 )多 ,采用强功率的白炽灯为光源 ,光线 强 ,影偶、影景透明度好 ,色泽鲜艳 ,所以从屏幕上看起 来影像清晰、色彩鲜亮 ,影偶生动逼真。该团乐器伴奏 仍然采用传统的干鼓、战鼓、小锣、三弦、四胡、唢呐、喇 叭、笛子、扬琴、大钩锣、铰子、梆子、盏儿等 20多件乐 器 ,“后台 ”4人 ,每人能操 3 - 4件乐器 ,甚至是件件精通 的“全手 ”。我们在与演员的座谈中 ,了解到了该团曾有 过的辉煌与目前艰难的生存状况。 青海省平安县灯影队 ,前身是由解放前青海省著名 皮影艺人刘文泰、祁永昭等组成的皮影队 ,没有具体名 称。该团曾在 1954年时赴朝鲜为抗美援朝志愿军慰问 演出 ; 1955年代表青海参加文化部组织的全国皮影文艺 调演 ,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热情 接见和一致称赞。“文革 ”时 ,刘文泰等老艺人遭受批 斗 ,祁永昭收藏的一些珍贵的明清皮影被毁烧。灯影队 恢复于 1978年 5月 ,目前灯影队共有 5人组成 ,平均年 龄 45岁 ,其中最大年龄 57岁、最小年龄 40岁。像所有 演出皮影戏的团队一样 ,他们也有一副皮影箱子 ,这副 箱子里有数百个不同的影人头和百八十个影人身 ,另有 帝王将相、神仙妖怪、山石草木、飞鸟鱼虫、亭台楼阁近 百个。该灯影队自恢复以来一直活跃在群众舞台上 ,为 当地广大农牧民群众及国内外游客表演 2000多场。主 要演员有 :祁之韶 (把式 ) ,现年 53岁 ,祁永昭之子 ,从小 跟随父亲表演 ,得到真传 ,并进行创新 , 23岁时开始独立 表演 ;刘亦清 (中手 ) ,现年 57岁 ,刘文泰之族孙 ;严耀德 (上手 )、祁之学 (下手 )、祁之沛 (扬琴手 )。他们表演的 皮影戏唱腔多样 ,剧目繁多 ,影人雕刻造型精美 ,深受当 地群众喜爱。该队目前能表演的文戏、武戏剧目有 50 多种 ,其中最为精彩的武戏选段有 :《斩黄袍 》、《下河 东 》、《金沙滩 》(《杨家将 》选段 ) ;《回荆州 》、《出五关 》 (《三国演义 》选段 ) ;《虎狼关 》、《反五关 》(《封神演义 》 选段 )。在座谈中 ,演职员们除对过去的辉煌怀着眷恋 之情外 ,更多地都是对当前皮影艰难处境的深深忧虑。 上世纪 90年代以前 ,由于广大农村电视、录像、电 影、网络等现代化的东西不多 ,河湟地区农村农民的文 化生活不丰富 ,具有地方特色的皮影戏大受群众欢迎。 据“中手 ”刘亦清介绍 ,那时皮影队收入比较好 ,每人每 天能挣 20元 (那时一个泥瓦匠一天能挣 7 - 8元钱 ) ,把 式除了抽取与他人相等的一份酬劳 ,还要抽一份“箱子 钱 ”(即道具 )。90年代以后 ,由于电视、VCD的普及 ,请 唱皮影戏的人不但少了 ,而且收入还是原来的价码 (现 在一个泥瓦匠能挣 30 - 40元 )。因此 ,许多唱皮影的都 不得不自行解散 ,谋求更好的生财之路。有的艺人到西 宁打工 ,有的到牧区挖虫草、淘金。总之 ,皮影陷入了一 个低谷。当我们问“把式 ”祁之韶 20出头的儿子是否愿 意继承父亲做皮影的技术时 ,这个憨厚的青年笑着摇头 说 :“唱这连肚子都吃不饱 ,学这有什么意思。”对儿子的 19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这种态度祁之韶只有无奈的苦笑。 一种文化形式是和一种发展阶段相对应的。中国 的大多数民间艺术形式与传统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方 式分不开。当各地的民间艺人都奔着更“发达 ”的生产 生活方式前进时 ,非物质的、没有现实的“使用价值 ”的 艺术注定要进入困境。河湟皮影人目前的困境也正在 于此。 六、结语 皮影戏对于河湟地区乡土社会而言是一种文化的 表征 ,在不同的历史时空与社会情景中 ,代表着不同的 文化内涵与社会意蕴。目前河湟皮影与其它地区皮影 一样 ,在国内外正成为一种热门的民间艺术收藏 ,但这 并非是件好事。正如一些学者所认为 :刻工再精美、历 史再久远的皮影 ,如果无人会操纵表演 ,无人给其血液 般的唱腔 ,它只能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 ,虽然有价值但 却没有生命 ,就如同珍稀动物的标本 ,留给后人最多的 只有遗憾。虽然皮影戏在作为典型的口头和非物质文 化遗产在青海西宁、海东等地日益受到重视 ,如 2006 年 ,青海省海东地区结合“花儿 ”、皮影、秦腔等民间艺 术 ,建起有特色的文化中心户 226户 ,给予政策等方面 的一些扶持 ; 2007年 7月 ,传统手工技艺河湟皮影制作 技艺被列入青海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 危险化学品名录2015版移出经营异常名录申请移出理由安徽省民营医院名录危险化学品名录实施指南危险固体废物名录 ,但总体上 讲包括河湟地区在内的皮影均处于濒危状态 ,亟待抢救 和保护。 古老的皮影戏在“一张牛皮居然喜怒哀乐 ,半边人 脸收尽忠奸贤恶 ”的美言和“隔帐陈述千古事 ,灯下挥舞 鼓乐声 ”的赞语中带给我们的不止是单纯的快乐 ,它还 勾起我们对于一种古老文化的缅怀。然而 ,如前所述 ,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皮影已被越来越多的现代化 的东西所替代 ,而且 ,随着皮影艺术的衰弱 ,从事皮影艺 术的民间艺人也越来越少。如果还要振兴皮影艺术 ,留 住这朵艺苑奇葩 ,除了恢复和保留已有剧目的演出外 , 就一定要找到适应群众娱乐需求的表现形式 ,在原有基 础上结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 ,创造出适合现代人的皮影 艺术 ,继续发挥它在形态、色彩、动作、意蕴、光影与表演 上独特的艺术魅力 ,重新发展它广阔的群众舞台。只有 这样 ,才可能使皮影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焕发新的活 力 ,并长久地在河湟大地保存下去。 【注释 】 ①赵宗福 1论河湟皮影戏展演中的口头程式 [ J ]1文艺 研究 , 2000, (4) 1 ②谢承华 1青海民间文化风情 [M ] 1西宁 :青海人民出 版社 , 2002, 1501 ③包世英 1大通县灯影艺术的发展概况 [A ] 1大通文史 资料 :第 1辑 [ C ]11985, 701 ④赵继光 ,林山 1河湟地区的皮影艺术 [ EB /OL ]1 ht2 tp: / /www1qhai09721cn /dispbbs1asp? board ID = 67&ID = 1967&page = 112006111 ⑤卜亚丽 1 中国影戏剧本概况 [ EB /OL ] 1http: / / www1cich1org1cn /wenhua /A rticle /ShowA rticle1asp? A rticle ID = 6441200711 【参考文献 】 [ 1 ]赵继光 ,林山 1 河湟地区的皮影艺术 [ EB /OL ]1http: / /www1qhai09721cn1 [ 2 ]黄新华 1浅谈青海皮影戏 [ J ] 1中国土族 , 2004, (4) 1 [ 3 ]范晓峰 1青海灯影音乐概述 [ J ] 1中国音乐 , 1998, (3) 1 [ 4 ]青海省艺术研究所 1青海民族民间文化 [M ]1西安 : 陕西旅游出版社 , 20041 [ 5 ]陈邦彦 1解放前西宁的戏剧活动 [A ] 1青海省政协 学习和文史委员会 1青海文史资料集萃 ·教育文化 卷 [ C ]120011 [ 6 ]王建民 1艺术人类学理论范式的转换 [ J ] 1民族艺 术 , 2007, (1) 1 【作者简介 】 毕艳君 ,女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 :民族文化与文学评论。 鄂崇荣 ,男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 :宗教人类学、法律人类学。 29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本文档为【濒危的民间戏剧_青海河湟地区皮影戏艺术的人类学田野个案调查】,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12655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40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5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7-11
浏览量: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