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古诗三首二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古诗三首二

举报
开通vip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古诗三首二第4单元教材简析本单元由4篇课文、“口语交际”“习作”和“语文园地”组成。课文包括《古诗三首》《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和《金色的鱼钩》。《古诗三首》包括《马诗》《石灰吟》《竹石》3首表现诗人品格和人生志向的诗篇;《十六年前的回忆》讲述了革命先烈李大钊先生遇难前后的故事,通过对人物外貌、言行的描写,刻画了一个坚贞不屈、对革命充满信心的先驱者的形象;《为人民服务》从死的意义、接受批评和实现解放三个方面阐述了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金色...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古诗三首二
第4单元教材简析本单元由4篇课文、“口语交际”“习作”和“语文园地”组成。课文包括《古诗三首》《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和《金色的鱼钩》。《古诗三首》包括《马诗》《石灰吟》《竹石》3首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诗人品格和人生志向的诗篇;《十六年前的回忆》讲述了革命先烈李大钊先生遇难前后的故事,通过对人物外貌、言行的描写,刻画了一个坚贞不屈、对革命充满信心的先驱者的形象;《为人民服务》从死的意义、接受批评和实现解放三个方面阐述了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金色的鱼钩》讲述了红军长征过草地时,老班长为带着三个病号走出草地钓鱼给他们吃,自己却牺牲在草地边缘的故事,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口语交际”的主题是“即兴发言”。“习作”的主题是“心愿”。“语文园地”由“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3个栏目组成。学情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了解高年级学生对“革命”的心理认知、对“志向”的看法,及其与本单元主题存在的距离,从而选择合适的教学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攻破难点,并在教学中巩固学生已养成的良好习惯。其中,教师一方面要采用批注交流、查阅资料等方法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在阅读中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批注交流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另一方面要注重通过朗读体会、借助表格、对比等方法引导学生读出作者的观点,学习用口头表达、书面表达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说出自己的理由,体会交流和习作的乐趣。目标导向知识与技能1.掌握本单元要求会写的字,理解课文中的生词、难句。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3.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4.习作时,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表达。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把查阅资料、表格与课文、图片相结合,让学生在朗读交流和查阅资料中理解课文内容,抓住神态、言行等描写体会人物的伟大志向,并获得革命理想教育的熏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借助各种方式,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与即兴口头表达的能力,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志向。2.带领学生品读课文,查阅资料,解析句子,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教法与学法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应把握通过查阅资料感受人物品质、通过外貌言行描写等领悟文章主旨这两条主线,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以“阅读、画记、批注、交流”为基础,从古诗、故事和演讲稿中了解不同时期的人们服务社会的远大志向,感受他们不同的做法背后相似的内心品质,激发学生对树立远大志向的追求。此外,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自己信息查找和收集的能力。课时安排本单元建议用11课时安排教学。(每篇精读课文2课时,略读课文1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1课时,“语文园地”2课时)第10课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掌握要求会写的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根据注释理解古诗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事物,感受其被赋予的诗人的人格志向。3.体会三首古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重点、难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根据注释理解古诗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事物,感受其被赋予的诗人的人格志向。突破方法(A案)多层次、多角度诵读古诗,想象诗中描写的事物。(B案)诵读古诗,运用资料交流、填表等方法自主走进诗中描写的事物。难点查阅资料,体会诗歌的写法。突破方法(A案)通过朗读,想象诗中描写的事物,体会诗中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B案)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和课中填表等方法体会诗歌的写法和表现出的人物志向。教法与学法教法(A案)情景教学法、点拨法。(B案)引导法、点拨法。学法(A案)体验法、自读自悟。(B案)自读自悟、合作探究。教学准备(A案)多媒体 课件 超市陈列培训课件免费下载搭石ppt课件免费下载公安保密教育课件下载病媒生物防治课件 可下载高中数学必修四课件打包下载 、课前查阅资料。(B案)多媒体课件、石灰、课前查阅资料。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A案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掌握要求会写的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根据注释理解古诗内容。3.查阅资料,加深对诗中事物的理解。一、朗读课题,板书课题1.谈话引入,板书课题。师:在中国的古诗花园里,有一类古诗格外引人注目,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咏物诗。(板书:咏物诗)2.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咏柳》《咏鹅》《梅花》《风》等古诗,告诉学生:歌咏某一事物的诗歌就是咏物诗。3.今天学习的《古诗三首》就是由三首咏物诗组成。读读题目,你们一定能猜到诗中所咏的事物。(板书三首古诗的题目,学生说诗中歌咏的事物)二、质疑诗歌,朗读诗歌1.提出疑问。师:读了题目,你们心中一定有了疑问,对吗?(学生提出“为什么歌咏?”“歌咏它什么?”等疑问)2.朗读诗歌。 师:要想解决疑问,先得读好诗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两遍)3.教师指名读,学生齐读。4.师:大家已经读准了字音,达到了朗读古诗的一级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现在试着把古诗的节奏朗读出来吧。5.教师指名有节奏地朗读诗歌。教师引导评价:你喜欢谁的节奏?6.师:古诗是按照平仄规律创作的,请听吟诵。(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吟诵音频,出示三首诗的平仄,然后学生依照“平长仄短入声促”的规则尝试吟诵,齐诵。建议:一般情况,“–”短平读一拍,“―”中平读两拍,“—”长平读三拍。“∣”仄声在二四六字的位置时读一拍,一三五字位置时读半拍。“∣”入声读得短促有力)马诗石灰吟竹石∣∣–—|      –—∣∣∣–—       ∣∣–—∣∣―    大漠沙如雪,千锤万凿出深山,咬定青山不放松,–—∣∣―      ∣∣–—∣∣—       ∣—–∣∣–—燕山月似钩。烈火焚烧若等闲。立根原在破岩中。–—–∣∣      ∣∣∣—–∣∣       –—∣∣–—∣何当金络脑,粉骨碎身浑不怕,千磨万击还坚劲,     ∣∣∣–—      ∣—–∣∣–—      ∣∣–—–∣―快走踏清秋。要留清白在人间。任尔东西南北风。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歌1.借助注释,默读诗歌。师:三首诗分别描写了什么事物?请借助注释,将诗中描写的事物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并适当批注。2.学生默读,想象批注。3.交流:(1)问题1:《马诗》描述了一匹怎样的马?它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之中?①第三、四句诗是说,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这是一匹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的骏马。②第一、二句诗说,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是一幅战场景色图,悲凉肃杀。这匹骏马就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这正是它可以建立功勋的环境,内心的渴望一定更大。(2)问题2:《马诗》中的马儿驰骋于什么季节?“清秋”时节,草黄马肥,正好驱驰,冠以“快走”二字,可见这匹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恰好是可以万里横行的壮年。(3)问题3:《石灰吟》里的石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①“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第二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烧炼的就是石灰石。这是不怕磨砺的石灰。②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石灰烧制图”,引导理解“粉骨碎身”的含义。感受石灰不怕牺牲的特性。③学生观看石灰图片或者真正的石灰,感受石灰清白的特点。(4)问题4:《竹石》中的竹子长在哪里?它是什么样的?①前两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环境不好,但基础牢固。后两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折磨,多大的打击,它们仍然坚定强劲。②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郑燮不但写竹写得好,而且他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请看插图。图里的竹子哪些地方和诗歌里的竹子是相似的?4.朗读诗歌,加深印象。师:咱们再读诗歌,将诗中事物的样子牢牢记在心里吧。(学生齐诵诗歌)5.指名诵读。四、学习生字,规范书写过渡:通过朗读,三首古诗的内容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现在我们来学习本课的生字。1.观察生字,互相提醒。师:仔细观察这4个生字,你觉得哪个字在书写时需要提醒大家?2.学生交流:“凿”字下边里面是“羊”字少一横。“络”字左右同高,“锤”字左低右高。“锤”字左窄右宽,左边的第一横对准右边撇和第一横中间,左边第二横对准右边第一二横中间,左边第三横对准右边第二三横中间,左边的竖提的“提”对准右边第三横左侧。“焚”字下边的“火”字第一、二笔点和撇在上边“林”字两竖的下面。3.教师板书,学生观察后书写生字。4.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分析其由来。“焚”的本义是古人为垦地耕作而引火烧毁荒草野林;后来引申为“燃烧”,如“焚化、焚毁、焚书”等。“凿”的本义是捶打钢钻,在木石等材料上挖孔钻洞,如“开山凿洞”;后来引申为痕迹深刻的,确切而无法消除的,如“言之凿凿”;还有用以凿洞的工具,如“凿齿、凿子、方凿、斧凿”等。五、默写古诗,小结课堂1.背诵课文。2.默写《竹石》,并打开书对照是否有误。3.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首咏物诗,并且通过对照注释和查阅资料了解了诗中所描写的事物。下节课我们再来研究,诗人为什么要歌咏这些事物。六、课后作业查阅三位诗人的生平故事。板书设计10 古诗三首咏物诗马诗  石灰吟 竹石为什么歌咏?歌咏它什么?课时作业一、我会填空。《古诗三首》中每一首诗都( 歌咏 )了一个事物,我们叫它们( 咏物 )诗。二、解释诗句。1.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匹马何时才能戴上镶金的辔头,尽情驰骋在这秋高气爽的战场上? 2.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3.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能让它屈服。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查阅有关诗人生平的资料,加深对古诗的理解。2.体会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一、复习诵读,再读古诗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古诗的平仄,教师领读,学生齐诵。2.同桌互听诵读。二、交流资料,探究志向1.了解咏物诗。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三首咏物诗所歌咏的事物。其实,咏物诗也不单单是咏物,它们更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这就是“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2.学生自读批注,找出诗中所言之志向。师:三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请找出相关诗句,并作好批注。(学生自读批注)3.批注交流要点:(1)《马诗》“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中的“金络脑”表示对自己的期望很高,自己是一匹骏马,应当装备精良。“快走踏清秋”表明自己乐于效力,定然不负所望的决心。一个“踏”字写出马之矫健,然而前面冠以“何当”两字,却使热烈的期盼化为一声长叹。“金络脑”是贵重的鞍具,象征马受重用,显然,这是作者希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作者的志向就是投笔从戎,驰骋沙场,建功立业。(2)《石灰吟》中“烈火焚烧”指的是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还象征着诗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粉骨碎身”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的过程,而“浑不怕”三字又使人感受到其中不怕牺牲的精神。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诗人以石灰自比,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3)《竹石》中的一个“咬”字,写出了竹子的顽强。“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坚韧不拔的品质,一个“任”字,又写出了竹子无畏无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刚正不阿、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也写无数地位低下条件不佳的劳动者,在恶劣的环境中顽强生存的品格。4.过渡:以上探究的诗人的志向,我们都是从诗歌中读出来的。现在我们交流一下同学们课后查阅到的诗人的生平资料,也许能更深刻地理解他们在诗中表达的志向。5.交流诗人的生平:(1)李贺少有才名,本来想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但是被人嫉妒放出流言,进士的“进”和其父亲李晋肃的“晋”谐音,古代对于避讳很看重,所以经过有心之人的传播,说李贺不能考进士,要不然就是对其父不敬、不孝。所以李贺一生是很失意的,所作诗词多有愤愤不平之意,《马诗》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其人本是一匹有远大理想的千里马,渴望“金络脑”和“快走踏清秋”。(2)相传有一天,于谦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据说此时于谦才十二岁,他写下的不只是石灰的形象,更是他日后的人生追求。于谦少年时十分仰慕文天祥,除了读书,还努力钻研古今治乱兴衰的道理,慨然有“以天下为己任”之志。于谦相貌英伟,善谈吐,声音洪亮,每次奏对时言辞极有条理,引起了明宣宗的注意。他忘身忧国,性格刚强,才思畅通敏捷,考虑周到仔细,一时没有人能比得上,再加上他看不起怯懦无能之辈,在朝中颇遭忌妒。但于谦很受宣宗和后来的英宗器重,大小事情均按他意思办理。他主持兵部工作时,正值明朝内忧外困之时,他采取正确方针,化解了危机。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正是“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3)诗人郑燮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作者73岁所作《竹石图》,就是他这种傲岸和刚直人格的写照。在他为官期间,做了不少益民利众的好事,深得人民爱戴,但他在荒年为百姓请求赈济,却得罪了知府和地方豪绅。他刚正不阿、心系民众和“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性格,耻于折腰,便藐视权贵,解绶挂印,毅然辞官而归,回扬州卖画为生。“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反映的就是他的正直倔强、铮铮铁骨。6.师:了解了诗人的生平,我们对于这三首咏物诗一定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对于诗人高尚的人格和高远的志向有了更多的敬意。再读这三首诗,我们看到的就不只是这三个事物了,我们分明还看到了隐藏在诗歌背后的、和这个事物有着相同品格的诗人了。请带着这样的感情诵读《古诗三首》。三、小组交流,感悟写法1.探究写法:师:诗人的志向我们已经清楚,那么这三首诗在表达的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2.小组讨论。3.全班交流:(1)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2)诗人运用象征、比拟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揭示作品的主旨。(3)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画,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四、拓展延伸,积累古诗(一)拓展延伸一蝉[唐]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①朗读古诗,探究志向。师:《蝉》一诗歌咏的是什么?描写了蝉的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志向?②学生交流:诗中所描写的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响亮的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它写明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助力(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③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资料:虞世南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以博学多能、高洁耿介名动一时,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二)拓展延伸二咏煤炭[明]于谦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①朗读古诗,探究志向:师:《咏煤炭》一诗歌咏的是什么?描写了煤炭的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志向?②学生交流:前四句描写煤炭的形象,写尽煤炭一生:黑色的煤炭出生于混沌的地层,燃起的火炬如春风,烈焰照破黑夜。后四句有感而发,抒发诗人为国为民,竭尽心力的情怀。全诗以物喻人,托物言志。诗人一生忧国忧民,以兴国为己任,其志向在后四句明确点出,其舍己为公的心志在后两句表现得尤为明显。综合全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这样的志向:铁石虽然坚硬,但依然存有为国为民造福之心,即使历尽千辛万苦,自己也痴心不改,不畏艰难,舍身为国为民效力。五、小结课堂,布置作业师:咏物诗是我国古诗中的一大类别,数量丰富,请课后再积累三首自己喜欢的咏物诗,了解诗人的生平故事,加深对诗人志向的理解。古人不仅在诗中表达志向,画里也常有乾坤,请看55页单元导语中的插图。“岁寒三友”——松竹梅,这三种植物在寒冬时节仍然可以保持顽强的生命力,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尚人格的象征。课后,同学们还可以找来这样的诗文画作来欣赏,感受作者高尚的品格。板书设计10 古诗三首咏物诗托物      言志马——驰骋沙场   建功立业石灰——不怕牺牲  坚守情操竹——正直倔强   铮铮铁骨课时作业一、背诵古诗,说说志向。《马诗》借咏( 马 )表达了诗人李贺( 驰骋沙场、建功立业 )的志向;《石灰吟》借咏( 石灰 )表现了诗人于谦( 不怕牺牲、坚守情操 )的志向;《竹石》是一首咏物诗,也是一首( 题画 )诗,刻画竹子的同时表现了诗人郑燮的( 正直倔强、铮铮铁骨 )。二、总结写法。咏物诗是运用( 托物言志 )写法的诗歌,通过对某一事物的歌咏,表达诗人的( 人生志向 )。三、朗读诗歌,分析。青松陈毅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这首诗歌咏的对象是( 青松 ),诗中的青松处于大雪重压之下,但却依然( 挺拔笔直 ),表现了诗人陈毅( 坚韧不拔、宁折不弯 )的高洁情操。教学反思《古诗三首》中选编的三首古诗都是托物言志的诗歌。在教学时,我从整首诗入手,让学生感知大意,借助书中注释和课外查阅的资料,始终让学生处于积极的探索学习当中,身处其中,方能心知其味。这三首咏物诗按时代顺序编排,从唐朝李贺,到明代于谦,最后是清朝郑燮,有写于年轻时的,有写于古稀之年的,有落魄的文人,也有大功于社稷的功臣。教学过程中,我紧紧抓住咏物诗的体裁特点,从朗读入手,先解决字词问题,再质疑古诗,借助注释理解句意,最后联系诗人生平故事,走进诗人,了解写作手法,从而品味诗歌传达出来的诗人的志向。逐层深入的方法,让学生不仅打好了扎实的基础,理解了诗句意思,而且能理解诗中的情感,能学习并运用诗人所用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中,我多次运用查阅资料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课外资料加深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想象诗中描写的事物的特点,并用问题引导贯穿学习,适时点拨,降低学习的难度,尽可能照顾中层学生和潜能生,使他们也能感受到学习古诗的乐趣。  总之,讲授具有时代气息的文本时,需要更多地借助课外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人物,因此课前我需要对学生的心理认知和他们与文本的距离有清晰的了解,从而从学生的角度设计出真正的“生本课堂”。B案第一课时 环节 学案 教案 设计意图 独立学习 一、探究新知  1.我会看:观察本单元的主题页,了解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  2.我会读:正确地、有节奏地朗读《古诗三首》。  3.我会写:  络 锤 凿 焚 一、谈话导入  1.师:请观察第四单元的主题页。  (1)主题图为“岁寒三友”松竹梅,这三种植物在寒冬时节仍可保持顽强的生命力,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尚人格的象征。  (2)从人文主题“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可知这一单元的课文都在描述高贵的人格、高远的志向。  (3)语文要素为:第一,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第二,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第三,习作时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表达。  2.介绍咏物诗:在中国的古诗花园里,有一类古诗格外引人注目,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咏物诗。(板书:咏物诗)。  3.师:今天学习的《古诗三首》就是三首咏物诗,读读题目,你们定能猜到诗中所咏的事物。(学生说诗中歌咏的事物)二、组织学生自主朗读  1.学生自主读古诗。  要求:学生边读边注意标注读音的字,看拼音读准生字,遇到不懂的地方标记出来。  2.学生分小组互读、互查、互相解疑。教师巡回指导,了解学生的生字认读情况。  3.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络、锤”等4个生字。  (1)教师示范书写。  “凿”字下边里面是个“羊”字少一横  “络”字左右同高,“锤”字左低右高  “焚”字下边的“火”字第一二笔点和撇在林”字两竖的下面。  (2)学生 练习 飞向蓝天的恐龙练习非连续性文本练习把字句和被字句的转换练习呼风唤雨的世纪练习呼风唤雨的世纪课后练习 书写,教师巡回指导。  4.学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要求:回顾以前的读诗方法,采用合适的节奏尝试朗读。  5.学生分小组交流诗人的生平故事,加深对诗人人生志向的理解。  (1)各组派代表分别讲一位诗人的生平故事。  (2)联系故事,交流体会。   观察单元导语有助于学生了解单元学习目标,在明确的目标导引下,高效地进行学习。  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识字、写字,从整体上把握三首诗的内容。  通过让学生认字和读字,帮助学生掌握本课中易写错或易认错的字。  了解诗人的生平对于理解诗歌、体会感情有着重要的意义。 合作探究 二、探究思考题  一边读,一边思考:  1.歌咏某一事物的诗歌就是咏物诗。古人很喜欢咏物,那么读完这三首古诗,你一定有了自己的疑问。说说你的疑问。  2.三首古诗分别歌咏了什么事物?诗中描写了这个事物的什么特点?参考答案:  (见右边的表格) 三、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并展示探究成果  (一)合作探究  1.学生自主朗读古诗,质疑。  2.交流疑问,教师重点引导交流:诗人为什么选取了这个事物来写?这个事物和诗人之间有什么关联?  3.学生分小组交流,集体讨论。  (1)三首诗分别歌咏了什么事物?  (2)圈出诗中相关的词语。  (3)诗中的事物有什么特点?  4.完成表格。诗题事物词语特点 (二)小组展示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讨论结果。  2.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并总结。诗题事物词语特点马诗马金络脑快走清秋受重用轻捷矫健草黄马肥石灰吟石灰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要留清白开采不易不怕磨砺不怕牺牲洁白竹石竹千磨万击坚劲任尔坚定强劲毫不畏惧  3.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三种事物以及查到的诗人生平和三种事物的资料交流谈体会。  4.教师出示诗歌的平仄,教学生诵读。  要求:仔细听,感受“平长仄短”的规律,反复练习诵读。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为年代久远,学生必定有诸多疑问,在引导质疑后确定本节课研究的目标,使学生感受到自主学习的快乐,从而主动进行研究。 实践应用 三、随堂练习  1.给画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燕山( yàn yān )  坚劲( jìn jìng )  2.默写《竹石》。参考答案:  1.yānjìng    2.略。 四、课堂基础过关训练  完成“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主要针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而设计,是为让全体学生达标的基础训练。 自我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的问题是: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读了《古诗三首》,同学们都十分认真,很短的时间就读好了古诗,并借助表格分析了古诗歌咏事物的特点。但这只是对古诗粗浅的认识,我们还需要对作者加以了解,通过查阅诗人的生平故事、古诗的创作背景和咏物诗的特点,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   好的课堂小结,既能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对古诗学习的兴趣。第二课时 环节 学案 教案 设计意图 独立学习 一、探究新知  1.我知道。  咏物诗不单单是咏物,它们更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2.我会总结。  什么叫“托物言志”? 一、谈话导入  师:咏物诗不单单是咏物,它们更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时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含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师:像这样借所咏之物表现诗人自己的志向、态度、愿望等的方式就叫“托物言志”。二、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1.自读批注,找出诗中所言之志向。  2.学生分小组互读、互相解疑。教师巡回指导,了解学生的理解情况。   本节课的课前谈话其实就是对“咏物诗”的直接介绍,像介绍一个重要人物的出场一样。 合作探究 二、探究思考题  1.三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呢?请找出相关诗句,并作好批注。  2.思考:三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志向?  3.三首诗在表达的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参考答案:  1.《马诗》中诗人的志向就是投笔从戎,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石灰吟》中诗人以石灰自比,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竹石》写诗人刚正不阿、正直倔强的性格,以及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2.(见右边的表格)  3.(1)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2)诗人运用象征或比拟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3)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画,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 三、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并展示探究成果  (一)合作探究  1.学生交流字句。  要求:找到含有拟人化的诗句或运用了象征手法的诗句,联系整首诗体会其中隐含的诗人的人生志向。  2.完成表格。词句事物词语特点金络脑快走象征受到重用驰骋沙场建功立业若等闲浑不怕要留清白象征比喻从容不迫不怕牺牲坚守情操咬定还坚劲任尔象征比拟从容不迫不怕牺牲坚守情操  3.诗人通过描写这三个事物,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和品格,这样的事物在古诗中有一个独特的名字——意象。那么,这三个意象都有什么含义呢?  (1)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相关诗句。  ①写竹的诗句:朱淑真《咏直竹》:劲直忠臣节,孤高烈女心。四时同一色,霜雪不能侵。  刘孝先《咏竹》:竹生荒野外,梢云耸百寻。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②写马的诗句: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曹植《白马篇》: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2)小组讨论三个意象的含义。  (二)小组展示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讨论结果。  2.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并总结。  ①意象:竹(因其四季苍翠,枝干挺拔,有宁折不屈之气概,象征着诗人坚贞不屈、刚直有节)  ②意象:马(宝马用于战争,对马的咏叹,实际上包含着诗人对于建功立业的憧憬)  ③意象:石灰(象征着坚强不屈、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等高贵品质)  3.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4.学生讨论交流咏物诗的共同特点。   在诗歌中,学生难理解的词语不多,但是诗歌的内涵,诗人隐藏在其中想说而未说的话,那才是我们需要追寻的光明。  表格的运用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诗歌,是学习诗歌的一个好方法。学生可以在这样的分析中将诗歌理解得更透彻。  通过阅读描写同一事物的诗句,再与课文进行联系,在意象中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诗中所言志向之高远。 实践应用 三、随堂练习蝉[唐]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咏煤炭[明]于谦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两首诗歌咏的分别是什么?描写了这一事物的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志向?参考答案:《蝉》一诗中所描写的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响亮的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它写明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助力(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  《咏煤炭》一诗的前四句描写了煤炭的形象,写尽煤炭一生:黑色的煤炭出生于混沌的地层,燃起的火炬如春风,烈焰照破黑夜。后四句有感而发,抒发诗人为国为民,竭尽心力的情怀。全诗以物喻人,托物言志。诗人一生忧国忧民,以兴国为己任,其志向在后四句明确点出,其舍己为公的心志在后两句表现得尤为明显。综合全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这样的志向:铁石虽然坚硬,但依然存有为国为民造福之心,即使历尽千辛万苦,自己也痴心不改,不畏艰难,舍身为国为民效力。 四、课堂基础过关训练  完成“随堂练习”。   上节课进行了基础的训练,这节课的“随堂练习”旨在进行拓展延伸,对课堂的学习进行迁移巩固,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自我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的问题是: 五、课堂小结  师:本节课我们知道了咏物诗的写法和特点,可以运用象征,可以运用比喻,也可以运用拟人,根据事物的特点使用恰当的方法表达自己的志向、愿望等。   这次总结是对两堂课的学习的总结,主要总结方法和主旨。资料链接郑燮吟诗讽才子“乌纱掷去不为官”的郑板桥,曾遇到过一帮秀才宴饮赋诗,他也挤进去看热闹。这帮并无真才实学的酸儒,个个喝得醉意酩酊,各自长吟短咏,卖弄风骚。蹲在墙角的郑板桥听了他们的大作后,觉得俗不可耐,禁不住流露出鄙夷的表情。一个秀才见他衣衫褴褛,相貌也平平常常,便没好气地问道:“你也懂诗吗?”板桥答:“略知一二。”那秀才便叫板桥吟一首,并指明以炉子上的水壶为题。板桥略一思索便高声吟道:嘴尖肚大柄儿高,才止饥寒便自豪。量小不能容大物,二三寸水起波涛。众秀才一听诗有所讽,但又写得贴切隐晦,只好忍住气问姓名。板桥通了姓名,秀才们目瞪口呆,原来蜚声南北的郑三绝就在眼前,个个流露出敬慕的神色。教学反思《古诗三首》中编选的三首古诗都是咏物诗,虽然所写年代不同,所咏之物不一,所走之道亦不同,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这是咏物诗的通用法则。六年级已经具备一定的诗歌学习的知识,因此在集体交流前,我主要设计了四个层次的问题,将其核心内容嵌入四个表格,帮助学生快速抓住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写作手法以及所传达出的诗人的人生志向。两节课都以学生自学研讨为主,集体交流和教师补充为辅,更好地帮助学生自主地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翁。在这样的课堂里,我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而绝非指导者和主导者。但是,我对学生所要交流的内容能做到心中有数,在学生出现一边倒走弯路时及时引导,力挽狂澜,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本文档为【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古诗三首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有米之炊
多年从事教育线上和线下教育,分享总结经验。
格式:doc
大小:82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20-03-07
浏览量: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