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传统节日整理

中国传统节日整理

举报
开通vip

中国传统节日整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秋节我国农历八月十五,称为中秋节。在我国历法中,八月十五正好是一年的秋季,在一年四季中,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第二个月,而且又是八月中旬,故中秋节又称“仲秋节”、八月半、团圆节、月夕节等,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传统节日。中秋季的来历说法很多,很多学者研究认为,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我国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月亮的习俗,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农历八月中旬,又是秋粮收获之际,人们...

中国传统节日整理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秋节我国农历八月十五,称为中秋节。在我国历法中,八月十五正好是一年的秋季,在一年四季中,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第二个月,而且又是八月中旬,故中秋节又称“仲秋节”、八月半、团圆节、月夕节等,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传统节日。中秋季的来历说法很多,很多学者研究认为,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我国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月亮的习俗,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农历八月中旬,又是秋粮收获之际,人们为了答谢神祗的佑护而举行一系列仪式和庆祝活动,称之为“秋报”。此外,中秋时节天高气爽,月朗中天,正是观赏月亮的最佳时令。祭月、赏月活动,是中秋节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祭日、秋祭日的社制,民间也有中秋祭月之风。随着时间的变化,人们将赏月之俗逐渐重于祭月,祭奉已变成轻松愉快之事。中秋节演变过程中,又与众多神话传说以及中华传统文化中其他诸多因素结合在一起,形成内涵丰富的这一重要节庆。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围绕月宫的神话,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唐明皇游月宫等。此外,还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等。中秋节历史悠久,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形成发展起来的。早在《周礼》中就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周代就有祭月活动;汉代以前,秋祭月已列入朝廷典章;唐朝初年,中秋节已成为固定的日子,中秋赏月宴饮之俗已颇盛行,但还没有在民间广泛流行;北宋太宗年间,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在民间流行,其赏月之风盛行;明清时期,中秋之夜宫廷和民间的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传统节日,日益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甚至在东南亚等地也逐渐传播开来。中秋节习俗丰富多彩,我国自古就有中秋节之夜祭月、赏月之俗,人们在庭院摆上供桌,供上多种瓜果、月饼等,家庭主妇率儿女,向月宫娘娘许愿(因月属于阴性,所以主持拜月的多为女性),也有的全家人参加拜月;中秋之夜,我国各地习俗多样,有走月、行月、听月、拜月、跳月、偷月、闹月等民间赏月习俗。中秋节习俗发展到现在,已有一些变化,月下游玩、拜月习俗,没有过去盛行,但馈赠月饼、瓜果等礼品,走亲访友以及和家人团聚,设宴赏月,共度美好生活,已成为主要内容。月饼注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我国古代祭拜月神的供品,以后逐渐演变为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月饼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是我国月饼的“始祖”。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是军队的祝捷食品。据记载,唐高宗时,大将李靖征讨匈奴得胜,于八月十五而归,当时吐鲁番商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叫“胡饼”。此后长安等地,便有从事生产的饼师,出现了糕饼铺。北宋时,皇家中秋节喜食一种叫“宫饼”,民间称之为“小饼”等;南宋已出现了“月饼”一词。明代时月饼更受宠,中秋节民间吃月饼逐渐流传开来,已成为中秋节必备食品,并以月饼馈赠亲友。清代,月饼制作工艺进一步发展,已达到花色、品种极为丰富的程度。月饼发展到现在,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而异。月饼象征团圆,最初是用来祭拜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成为中秋节的礼品。雷泽上古时期菏泽市及周边邻县部分地区有四泽,即雷泽,大野泽(或叫巨野泽,唐代时期湖面还很大,南北300多里,东西100多里,淤积后北部即为梁山泊),菏泽(菏泽市城东南、定陶城东北,南北约十里,东西约20里,是联通中国东西南北水上交通的中枢),孟渚泽(曹县城东北、单县城西南)。五水(有记载十水)即:菏水、济水、洑水、雍水、丹水、沮水等。由于水陆交通十分发达,自春秋战国至西汉初期800余年,以定陶为中心的菏泽地区,是诸侯四通、天下交通贸易商品集散中心,被《史记》作者司马迁称之为“天下之中”,至西汉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黄河决口多次流经菏泽,四泽、五水(或十水)逐渐淤塞为平地(大野泽北部仅留东平湖),继而逐渐消失了“天下之中”的地位。现根据有关专家学者研究的资料简述如下。(因雷泽及源远流长的文明,主要涉及上古、中古时期,故有些专家学者研究结论不一。)一、雷泽及变化:雷泽(又称华夏泽等)位于菏泽城东北60里,鄄城东南30里,郓城西南60里,雍、沮二水会同于此泽,距今已有8000多年。雷泽盛水期又与东边90里的大野泽相沟通,水面数百里。古代大亦曰夏,这一带又是夏后氏鲧、禹氏族的发祥之地,故雷泽又称雷夏泽。经数千年的黄河淤积,到北魏时仅有东西20余里,南北15华里。唐代以后逐渐受到黄河泛滥淤积的影响,至金、元、明三代被黄河泥沙淤积为平地。至今牡丹区的辛集、都司等地人们仍称北大洼。二、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华胥是我国母系社会6400年前生活在雷泽一带的部落领袖,是中华先民第一个有姓氏的始祖母。她在雷泽边踏了雷神(注)的脚印而怀孕,生下了伏羲和女娲(有些学者认为伏羲出生在甘肃天水)。伏羲是中华民族第一个有姓名的男性始祖,也是中华民族乃至东亚不少民族共同敬奉的始祖。伏羲开创了父系社会,教民结网捕鱼,驯养牲畜,发明八卦,倡德治、造文字,建立婚姻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女娲心灵手巧,抟黄土作人,炼无色石以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伏羲、女娲兄妹二人结婚,生息繁衍,成为中华民族的始祖。雷泽是“华夏民族”、“华夏文明”的渊源。帝尧、帝舜又都与雷泽息息相关。鄄城谷林有尧王墓(也有学者认为墓在雷泽旁的尧王寺),有“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海滨”的记载(历山在雷泽西南岸,今鄄城县闫石口镇历山庙村,陶河滨在定陶西)。尧帝、舜帝是中华先民由蒙昧走向文明国家的圣祖。因此雷泽地位神圣,是中华先民的重要发祥地,也是华夏文明历史长河的重要源头(近代研究认为中华文明为多源头)。生于雷泽的伏羲是首位《周易》著作人。《周易》也称易经,列儒家经典之首,是一本推天道以明人事之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此书继上古之伏羲首画八卦后,中古周文王重八卦为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周公则作爻辞;下古孔子又作十翼。经过数位圣人之手而成,《周易》在中国、韩国等国乃至世界文化史、思想上具有极高的地位。注:雷神:雷泽等四泽和十水中有鳄鱼,鳄鱼群居于水中,每遇雷雨,群吼如雷,被先民奉为雷神。端午节端午节在夏历五月五日。端是“开端”,与“初”同义,“端午”本叫“端五”,因夏历以地支纪月,一月为寅,顺至五月为端,五月为午月,午与五相通,故五月五日为端午。端午节又称端午、五月节、艾节、午日节、夏节、天中、重五等,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时至今日,端午节在中国人民心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节日。2006年,该民俗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确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我国端午节的一些习俗,也流传到日本、朝鲜、韩国和东南亚等地。端午节起源和习俗有多种说法,除了源于古代的“避恶日”传说外,主要有:祭祀纪念说:爱国诗人屈原因政治主张不被采纳,反遭小人诬陷,于大约公元前278年夏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人们担心其躯体被江里水族分食,将粽子(当时叫角黍)扔到江中,以保护屈原遗体,并泛舟打捞尸体。在江浙一带,有认为端午节为纪念蒙冤屈死,后被吴王阖闾抛尸江中的忠良伍子胥。还有纪念孝女曹娥于五月五日投江寻父之说,官府并为其树碑立传,广为传播。另外,还有纪念伏彼将马援、东汉苍梧太守陈临等历史人物等传说。天中节说(端午节在古代被称为天中节):天中即夏至,这一天太阳改变位置,直射北回归线;端午节实际上是一种节气,是农耕文化长期观察积累的农时知识。古时,人们在这一天举行庆祝活动,庆祝丰年已过。此外,还有祭龙说,认为五月五日为龙的生日;还有消灾免疫说;趋吉避凶说;防疫保健说等多种说法。在众多的传说中,流传最广,并广为人们所接受的是纪念屈原之说。屈原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也为端午节赋予了更深的精神文化内涵。魏晋时期端午开始和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到宋代时,屈原被追封“忠烈公”,谕令在五月五日颁布,各地官府要组织纪念屈原。端午节因为与屈原沉身汨罗江的日子联系起来,又有了划龙舟、吃粽子等的风俗,更丰富了节日的内涵,渐渐演变成一个重要节日。端午节习俗很多,南北各地不尽相同,有不同的地域特色。一般说来,北方起自五月是恶月,端午是驱邪避恶之日;南方则起自越民族的龙图腾祭祀和龙舟竞渡。作为传统节日习俗,这一天不可缺少的有食粽子、赛龙舟、插艾叶、佩香囊、悬艾虎、饮雄黄酒或菖蒲酒等。食粽子:无论南方和北方过端午节的风俗有多大差异,但粽子是端午节普遍食品。西晋时五月五日就有吃粽子的习俗;隋唐以后,粽子的形式和花样不断增多。每到端午,人们将自己制作的粽子,互相馈赠、品尝等。近代粽子制作更加精致,品种更多,质量也更高。食粽子习俗有利于人体健康,中医认为包粽子的苇叶及荷叶,均是清热解暑良药,糯米有益气生津、清热之功效,是药食同源的降暑良“药”。有关专家认为,端午节食粽子源于纪念屈原的说法,是百姓对爱国诗人屈原的一种怀念和爱戴,是民间一种约定俗成的文化现象。龙舟竞渡:龙舟竞渡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习俗,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就有龙舟记载。关于龙舟竞渡的起源,流传最广的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自沉汨罗江,楚人怜之,纷纷驾舟争逐相救。民间赛龙舟的习俗,在唐代已盛行,人们倾家而出,观看龙舟竞渡。到了宋代龙舟竞渡夺标盛景非凡,龙舟竞渡以夺标为胜,杆上挂着的锦旗,就是奖品。这就是今天“锦标”一词的由来。龙舟竞渡带有浓厚的娱乐性,激烈的竞技性,还带有强烈的健身性。千百年来,龙舟竞渡习俗经久不衰,尤其在江南水乡,更是持续不懈,形成了龙舟体育文化。国家把龙舟竞渡,正式列为全国性比赛项目,设置“屈原杯”奖。日、朝、加、澳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先后从我国引入龙舟活动。百里不同俗,我国各地龙舟竞渡异彩纷呈,各领风骚。插艾叶、悬艾虎、带五色线、佩香束、饮雄黄酒或菖蒲酒等也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尤其在北方更为重视。有些学者认为端午节的形成,流行于古代的“避恶日”,远在战国时期,我国北方已经把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端午在时间上与夏至临近,阳气最盛,且时逢“重五”,有极阳之义。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阴阳和谐,对于这种阳气极盛的日子,一般认为不吉利。各种蚊虫大量出现,恶疾病疫泛滥。因此五月五日端午节,人们采取以上习俗活动,以驱邪保安康。其习俗也由来已久,汉代端午节,以青、赤、黄、白、黑五色合成的五色线系于手背,认为可以避兵、驱瘟、除邪、除恶气。隋唐时期朝廷和文武百官争相赠送五色线,并由避鬼邪演变为长寿、欢乐之义。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在门上挂艾叶的习俗,艾叶有香味,能治疗多种疾病,很受人欢迎;北宋以前已出现了门前悬艾虎的习俗。五代宋元以来,端午节有佩香束习俗(内含朱砂、艾叶等),主要用来避邪。喝菖蒲酒,在唐朝已形成习俗,最初为预防五毒(指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叮咬和外伤发炎,后演化为和平、长寿之义。送蛋送福气:传说很久以前,天上有个瘟神,每到端午节都要下界害人,多为小孩,女娲知道后与瘟神理论,决定每年端午年,在小孩胸前挂上一只蛋兜,以保平安。后来发展为互相送蛋、送福之义。送蛋送福气的习俗,已延续2000多年,蕴含着人文交际艺术和传统文化。端午节和春节、中秋节、清明节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其文化内涵丰富,习俗亦因地域而异。五月十三“关老爷磨刀与雨季”传说农历五月十三日为雨季,又称下雨季、竹醉日,传说是黄帝诞辰日。山东等地又传说这天是关公(注)单刀赴会前磨刀之日,所以要下雨。民间有大旱不过五月十三之说,如果下雨,则预示全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如果这天不下雨,骄阳似火,预示这年要大旱,作物要欠收,影响民生。对此过去民间要举行祈雨仪式,上至知县,下至百姓都参加,仪式很隆重。祈雨仪式多种,最常见的是把关老爷的塑像抬出来,在烈日下晒一段时间(俗称晒关老爷),以求关老爷显灵下雨。我国各地普遍都建关帝庙,每年五月十三,有祭祀关公的习俗,其形式多种多样,届时还要举行庙会,民间有多种娱乐活动,其场面特别热闹。梨园界也要演戏,剧目多为《过五关》、《华容道》、《单刀会》等,热闹非凡。关公信仰注据资料记载,关公原是三国时期蜀国刘备手下五虎上将之首,字长生,后改为云衣。出生在山西解州,在家因为为民除害,杀死恶霸外逃。公元183年,他在河北涿郡与刘备、张飞结为异姓兄弟,称桃园三结义。从此辅助刘备重兴汉业,屡建奇功,威震华夏,官历“前将军”、“汉寿亭侯”。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吴将吕蒙攻破荆州,后关羽被杀,孙权将关羽头颅献给曹操,曹操以沉香木为躯厚葬于洛阳;孙权只好也以厚礼将其身躯葬于当阳。关羽死后谥号“壮繆侯”。因为他为人忠直仁义,深受百姓爱戴,死后则广受民间崇敬,尊称为“关公”、“关夫子”。历代封建统治阶级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关羽当作忠义的化身,其地位被越抬越高,“由侯而王”、“旋而进帝”、“由帝到神”,并同玉皇大帝、孔夫子等同起同坐,称为武圣人;又与财神同等看待,亦称为武财神。我国各地都有关帝庙,其供奉关帝的时间,除了夏历元旦之外,以五月十三日最为普遍。传说五月十三是关公单刀赴会磨刀的日子,也有传说是关公磨刀杀曹操的日子,谓之“磨刀雨”。如果这天不下雨,又适逢干旱,则把关老爷塑像搬出来转几圈祈雨;如果还不下雨,就把塑像放到太阳下晒几天,以求下雨。这种习俗,或许与五月十三经常下雨,或许与道家所说的关帝的前身为雷首山泽的老龙有关。我国过去最大商帮——晋商,在各地都建有山西会馆,规模宏大,正殿都供奉着关公塑像,视关公为保护神,学习弘扬关公义气为重,诚信为本的精神,以求生意兴隆。六月六日我国的六月六日,是一个盛暑之日,几乎重要节令活动,都围绕着避暑气,禳热毒、祁丰收、祭神明等展开,并融合了“伏月”的特点,内涵丰富,流传遍及全国。六月六日,最早的传说是大禹的诞日,是日祭奉。北宋真宗时,改称此日为贶(读kuang,四声,赠、赐之意)节。此节源于宋真宗耻于澶渊之盟,乃由王钦若伪托梦见神明,于六月六日降天书于京师及泰山,欲借天书,封禅泰山诸地,镇服四方。于是诏定六月六日为天贶节,并于岱庙修建了天贶殿。至南宋时,又将此日作为崔府君诞辰,宫廷差使臣降香设醮(读jiao,四声),都人士女至关献香。此活动多为避暑之游,宋代以后,各地敬神朝香的对象,越具地方性,习俗不同。如江苏敬荷花神,山东荣城敬藤将军等。明清以后,六月六节更具有生活色彩,逐渐形成晒衣、晒书、洗獚(读huang,二声,狗)、猫等习俗。六月六日,时值盛暑,万物极易霉烂。旧时从皇室至黎黍,均有规模不等的晾晒和洗浴等活动,有的庙宇则举行“晾经会”。民间认为,此日晒衣衣不虫蛀,晒书书不虫蛀;妇女这天洗头,可保一年头发“不腻不垢”;家畜洗澡则不生虱子、寄生虫等;这天五更初时,到井中汲水储存起来,用于酿造酱、醋,认为不发霉,不长醭(bu,二声,旧时读pu,醋、酱油等表面上长得白色的霉);皮货行业在这天也大规模进行晾晒活动,以防霉防蛀;剧团是日,也要把所有戏装暴晒,谓之“亮箱”。广大农民,在这一天观察庄稼的长势,故有六月六看谷秀之说。六月六是一年的中间,被称为小“中秋”;有的地方这天家家户户要把早熟的粮食等煮熟尝新,同时也给家畜一碗,谓之“尝新节”。有的地方谓此日为“虫王节”,在田间庭院祭之,以防虫灾。六月六请姑姑。此俗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以后演变为每逢六月六日,农村家家户户都要请回已出嫁的老少姑娘;沿袭到现在,不仅邀请姑娘一家,还要给外孙送羊(现在为代用品),教育外孙像“羊羔跪乳”那样孝敬。六月六日,在古代还是个赶庙会和避暑、游玩的日子,此俗在宋代已盛行。六月六日,也是我国许多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活动内容不同,都饶有情趣。如侗族的“洗牛节”;水族的“洗澡节”等。六月六日习俗之举,多为利于人们的卫生、健康、祥和并企盼农业丰收。七夕节在我国农历七月七日的夜晚,俗称“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女儿节”,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的日子,是中国传统文化节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被文化部录入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七夕节源于古人对“七”的崇拜,古人对“七”有一种神秘感情,也与数字崇拜有关。据《太平御览》记载:七月黍熟,七日为阳数,故以糜为珍,七月七日为良日,故把它作为庆祝秋收的吉庆日子。魏、晋时已把这天作为集会游乐的日子。古人对“七”的崇拜是一个普遍的文化现象。传说这一天还是天宫神仙聚会的日子,《继齐谐记》载:七月七日织女渡河,诸仙悉还宫。但更多的是把这一天视为相爱之人会面的日子,以牛郎、织女的相会期,被王母钦定为七月七日的夜晚,俗称“七夕”。七夕,实际是人们对“七”,更是对“七七”所包含美好意蕴的希望。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烁,一道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银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就是牵牛和织女星。七夕节是织女和牛郎一年一度,在鹊桥相会之时。怎样在夜空中寻找牛郎星和织女星呢?天文学家介绍,在这天晴夜(不受城市灯光影响的地方,天黑后2小时左右,约晚上9时以后)人们仰望夜空会发现,在两颗星的中间隔着一条横穿南北的白茫茫的天河(即银河),其中牛郎在河东,织女在河西。织女星的下方有四颗较暗的星,组成小平行四边形,即传说中织女编制云霞和彩虹的棱子。牛郎星是微黄色的亮星,在它两边的两颗小星,叫扁担星,是传说中牛郎挑着的一双儿女。还有报导,在沂河的源头沂河县,至今仍能看到隔沂水河相望的织女洞、牛郎庙等历史遗存。织女洞中有织女仙宫,宫中织女凭窗端坐,含情脉脉与牛郎庙相望。此洞始建于唐宗时期,历代文人墨客频频登临浏览。在织女洞所在大贤山下,有牛郎庙,牛郎庙就位于该村。据该村老人讲,牛郎本名叫孙守沂,到他这一代已是二十代传人了,他这个庄的人大多姓孙,都是牛郎的后代。每年七夕节都到织女洞、牛郎庙上香,村民们仍沿袭着男耕女织的生活习俗。有的学者对此有不同看法。“七夕”节的文化内涵,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品质和坚贞的爱情观,对于构筑和睦家庭、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又称鬼节、盂兰盆节、七月半,是我国三大冥节之一,也是我国颁布的二十三个传统节日之一。七月十五,由于处于半年月圆之际,备受先民的重视,同样也被宗教看好。道教把七月十五称之为“中元节”,俗称“鬼节”。传说七月初一开始,阴间打开鬼门,放出孤魂野鬼,到人间接受奉祀。人间为免受鬼神干扰伤害,便在七月十五日,设“中元普渡”供奉祭品,焚烧冥纸,以安抚那些无主的孤魂。佛教则把七月十五日,称为“盂兰盆会”,是佛祖被目莲的孝心所感动,授予目莲盂兰盆,目莲用此盆于七月十五日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使被饿鬼折磨的母亲得到了食物。这个节日,从佛教传入民间。从气象角度看,有七月十五定旱、涝和过了七月节夜寒白天热之说,以预估年景丰欠,增添衣物。民间认为七月十五日,主要是纪念先人的日子,人们这天普遍有上坟祭祀的习俗。重阳节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九是奇数,属阳数,九月初九,日月并阳,二阳相重,故称“重阳”。古人认为重阳是值得庆贺的日子,它在岁时中,占有重要位置。早在春秋战国时就已提到;三国时期已出现重阳饮宴;魏晋时期重阳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明代重阳节,皇宫上下一起食花糕以庆祝,皇帝要到万寿山登高,以畅秋志。此俗一直延续到清代。重阳节习俗丰富多样,此时正值仲秋季节,秋风送爽,气候宜人,民间有登高的风俗,故也称“登高节”,此俗始于西汉。重阳插茱萸的风俗,西汉时已经出现,到了唐朝已经很普遍。茱萸是一种中药植物,插茱萸,可以防止恶浊邪气侵袭,燃熏后可避虫咬,起到避邪消灾作用。重阳插茱萸,形式多样,或佩戴于臀,或作香袋,或带头上等。多为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因此这一天也称“茱萸节”。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季节,民间有观赏菊花,饮菊花酒的风俗,把九月称之为“菊月”。此俗始于晋朝;北宋时,京师开封赏菊花之风盛行;清代以后,赏菊之俗不限于九月九日,但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此俗一直延续到现在。重阳节人们还有带菊花的习俗,唐代已盛行,历代如此。重阳节吃重阳糕,又叫菊糕,因“糕”与“高”谐音,寓意登高,步步高升。封建时代,皇帝在重阳日,还以花糕赐给群臣。重阳节是一个家人团聚的日子,以示合家和谐;重阳节也是一个纪念祖先的时刻,旧时要扫墓,为先人焚化冬衣等活动,以示不忘祖辈。“九九”与“久久”同音,包含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1989年我国把每年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给传统节日赋予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内涵。寒衣节农历十月一日,为三冥节之一。此时天气渐变冷,生者人们由御寒加衣,联想起死者防寒的需要,故在祭祀先人时,除一般供物外,还有一件不可缺少的供物,即冥衣。祭祀时将冥衣焚化,供祖先避寒。由此,这天也叫“烧衣节”、“祭祖节”。十月一日寒衣节,明代就有了。它的来源说法很多,民间俗说,这一天是开鬼门的日子,在阴曹地府禁锢的鬼魂,都给回到自己的坟墓,收取越冬的衣物和钱粮。但流传最典型的是孟姜女新婚燕尔,丈夫就被抓去修万里长城。秋去冬来,孟姜女历经艰辛,千里迢迢为丈夫送衣御寒,得知丈夫死在工地,埋在城墙之下。孟姜女悲痛欲绝,指天哀号呼喊,感动上天,哭到长城40里,滴血认亲,找到了丈夫的尸骨,用带来的棉衣,将其重新装殓安葬。人们敬佩孟姜女千里寻夫的勇气和坚贞不屈的爱情精神,由此产生了送寒衣的习俗。据学者考证《左传》中记载春秋时期,齐庄公四年秋(公元前550年),齐国将军杞梁率兵攻打莒国,不幸身亡。其妻孟姜迎柩至郊外,悲痛万分。到西汉刘向撰《说苑》《烈女传》中,增加孟姜女哭城六十日,而城倒塌,葬夫后投淄水求死。唐代,又和秦始皇修万里长城联系起来,增加了孟姜女送寒衣的情节。宋代以后,孟姜女的故事,改编为话本、杂剧等,广为流传。宋、元、明时代,各地建有孟姜女庙,上自朝廷官员,下至平民百姓,前去烧香拜庙,孟姜女成了贞烈女神。杞梁妻孟姜,即孟姜女传说的原型,流传至今已有2500多年,其影响遍及全国。如济南市长清境内的长城村边,就有孟姜女哭到长城后投水自尽的红石江(孟姜女投水后河水变红而改名),村里建有孟姜女庙。莱芜市莱城区茶业口镇上王庄村,发现明代石碑,该碑位于齐长城黄石关南侧,记载着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还有一种传说,人们根据送寒衣时主要祭品为纸,又把这个节日和蔡伦造纸与蔡莫烧纸联系起来。据传,蔡莫跟蔡伦学习造纸,所造纸差,卖不出去。其妻慧娘心生一计而装死,蔡莫不知是计,便在其棺木前哭泣烧纸。此时慧娘大声呼喊,阳间烧的纸,在阴间可买东西,小鬼和阴曹官收到我的钱,放我还阳,成为活人。在场的人听后,信以为真,一传十,十传百,很快蔡莫积压的纸,销售一空。此后就出现了在祭祀祖先时烧纸和用纸做衣服给先人的习俗。寒衣节的习俗,遍及全国各地;孟姜女故事的影响远至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各国。随着时间的演变,现在十月一日,上坟烧纸、送寒衣的习俗已淡化,形式也有变化,但孝敬老人,不忘本的优良传统依然浓厚。冬至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消寒节”、“交至”、“亚岁”等,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也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已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定出来的一个。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白天一天一天变长,天气进入最寒冷的阶段。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早在周朝,冬至日便有“天子率三公九卿迎岁”,以郊祀祭天的记载。《周礼》中规定,在冬至日要举行“致天神人鬼”的祭祀仪式。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汉朝以后,冬至节开始称为民间的一种节日。唐、宋时代,冬至的地位更为重要,视“冬至”与“岁首”并重。明、清时代,冬至节盛行不减,民间有“肥冬瘦年”之说;皇帝要亲自举行郊祭(祭天),百官要进表朝贺等隆重活动。过冬至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过冬至节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南方、北方各异。北方主要以食饺子为主,至今广泛流传,有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的说法,饺子形成的传说有多种,据考证,饺子原名“娇耳”,是东汉名医张仲景,为了治疗南阳地区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被冻烂的疾病,发明了形似耳朵的“娇耳”,煮成祛寒的娇耳汤,病人服用后,浑身发热,两耳变暖,服一段时间,烂耳朵就好了。此后,人们便仿“娇耳”样式,做出的食品于冬至吃,以纪念张仲景舍药物为穷苦百姓治病的精神。至今,南阳地区仍流传着冬至不吃饺子,冻掉耳朵无人问的传说。饺子的形成也经过漫长发展过程,其中有称月牙馄钝、馄钝、角儿、扁食,清朝始称饺子。至今,饺子已成为我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八日,俗称腊八节,是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春节的序幕。腊八节起源于古代的腊祭,其由来有多种传说。传说我国农业的兴起始于炎帝发明农具,树艺五谷。五谷丰收后,炎帝年终十二月作腊祭,以祝祷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到了商代,人们每年举行春、夏、秋、冬四次大祀,以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求来年丰收,避灾迎祥。其中的冬祀最为隆重,后来将冬祀称为“腊祭”,这一天称为“腊日”。最初的腊日不固定,有时在十二月,有时在下一年的一月。从周代起,民间已普遍称农历十二月为腊月;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在每年的年终,用干物进行腊祭,随将腊祭之月的十二月定为腊月。到了南北朝时,才将农历十二月初八日固定为“腊八节”。腊八这一天,我国民间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的由来,源于祭祀。祭祀是祀八谷星神,用干物敬献,表示庆丰收之意。干物称腊,八是八谷星神,故称“腊八”。每年的腊月初八,用干物祭祀八谷星神,进行祷祝,称为腊八祝。祝与粥同音,用腊八粥谐音腊八祝。我国腊八这天吃“腊八粥”的习俗已有1000多年,早开始于宋代,逢腊八这一天,无论朝廷、官府、寺院,还是民间均要做腊八粥。到了清代更盛行,连宫廷里都要将腊八粥赐给大臣和侍从宫女。在民间家家户户都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合家团聚食用,馈赠亲朋好友。这个习俗迄今流行不辍。传统腊八粥,讲究一点的有八种主料,八种辅料,以与八的数字相吻合。但各地所用材料的品种和数量不尽相同。一般有米、枣、花生、葡萄干、糖、豆类等,花样甚多。关于腊八的来历,还有一种传说,释迦摩尼在腊月初八这天,得道成佛,佛徒们称腊月初八为成道节。为纪念此事,每逢腊月初八,寺院僧众使用谷物等煮粥供奉,曰“腊八粥”。有学者研究认为,释迦摩尼成道在公元前500多年,印度使用的是印度历而不是阴历,在印度佛教戒律中有“腊数”之称,但佛教之腊是在夏季(雨季),而不是在冬季(旱季)……实与中国的腊月无关联。
本文档为【中国传统节日整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5.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美珍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431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农业
上传时间:2019-09-08
浏览量: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