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双拥书籍文本

双拥书籍文本

举报
开通vip

双拥书籍文本军 军 视人民为父母 把驻地当故乡 全国抗震救灾模范陈宏事迹简介 成都军区某部 编者按:在汶川“5.12”抗震救灾行动中,我县子弟兵陈宏功勋卓著,荣立一等功,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称号,同时还被中共中央组织部表彰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并荣获团中央授予的“五四”奖章。 陈宏家居天龙屯堡,来自黔军著名抗日将领陈蕴瑜将军故里,是将军的第四代族孙。 历史有诸多巧合—— 1937年,陈蕴瑜声张民族大义,壮怀激烈,率部开往抗日前线,参加了惨烈的南京保卫战;2007年,陈宏舍却个人小家,含泪忍悲,...

双拥书籍文本
军 军 视人民为父母 把驻地当故乡 全国抗震救灾模范陈宏事迹简介 成都军区某部 编者按:在汶川“5.12”抗震救灾行动中,我县子弟兵陈宏功勋卓著,荣立一等功,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称号,同时还被中共中央组织部表彰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并荣获团中央授予的“五四”奖章。 陈宏家居天龙屯堡,来自黔军著名抗日将领陈蕴瑜将军故里,是将军的第四代族孙。 历史有诸多巧合—— 1937年,陈蕴瑜声张民族大义,壮怀激烈,率部开往抗日前线,参加了惨烈的南京保卫战;2007年,陈宏舍却个人小家,含泪忍悲,奉命奔赴什邡灾区,投入了悲壮的汶川大救援。 1938年5月,陈蕴瑜血染苇楼,一心为击倭卸侮,可歌可泣; 2007年5月,陈宏泪洒川西,执意要抗震救灾,堪敬堪钦! 一个将军,一个士兵;一个是抗日救国英雄,一个是抗震救灾模范。相隔四代人,相距70年。从陈蕴瑜到陈宏,我们看到了平坝人的那种以国家民族为己任的伟大精神。 “5.12”大地震,迄今已逾三载;当年的抗震救灾英模,现亦解甲荣归。但昔日的伤痛,稍一触及,仍会让人肝肠俱裂。我们不忍打扰陈宏,只好将部队当年的请功材料谨附于此,以表敬心。 陈宏,男,汉族,贵州平坝人,1975年7月出生,1996年12月入伍,2001年3月入党,现为成都军区坦克修理大队卫生队卫生员,三级士官军衔。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陈宏与什邡市红白镇家中失去联系。14时40分左右,大队驻地师古镇党委书记前来求援,请求部队紧急出动救援镇中心小学被教学楼废墟掩埋的100多名师生。他放弃请假回家探望的念头,主动请战参加大队救灾抢险突击队。在救援现场,他不顾余震不断、废墟随时可能再次坍塌的危险,用手刨,用锹铲,一刻不停搜救被埋人员,经过7个多小时的艰辛努力,成功营救出2名幸存学生,并充分发挥自身卫勤专业技术专长,为29名伤员现场实施紧急救护。17时10分左右,一名小男孩被救出,因胸部受挤压伤导致呼吸困难,生命体征微弱,他不顾孩子嘴里流出的血污和满脸尘土,立即进行人工呼吸,使他暂时脱离危险,赢得抢救时间。13日凌晨6时,他又随部队冒着大雨参加救援什邡市龙居中心小学被埋师生行动,救出1名幸存学生,清理出遇难者遗体4具。下午l4时左右,正在为受伤学生包扎伤口的陈宏接到岳父辗转托人带来的口信,得知家中受灾惨重,房屋全部倒塌,妻子和十个月大的儿子等6名亲人在地震中遇难。听到这一噩耗,他顿时失声痛哭。单位领导当即安排他回家处理善后,他含泪说:“人死不能复生,现在最重要的是挽救更多活着的生命,我是卫生员,这里的伤员更需要我。我的妻儿在天有灵,也一定会支持我这样做。”抹去脸上的泪水和雨水,他毅然坚持继续参加营救,借着微弱的手电光,为38名伤员包扎、输液,一直奋战到14日凌晨。 14日下午,什邡市人民医院因地震造成停电,无法为从灾区转移来的重伤员做手术,请求大队紧急支援照明设备和野战帐篷。正准备回家探望的陈宏得知这一情况,再次带头申请执行任务。在帮助医院恢复供电,搭建好帐篷后,他看到由于伤员数量太多,医护人员实在忙不过来,主动找到医院领导,加入医院救护组,协助医生救治伤员,并带领6名战友两次冲进已倾斜开裂的医疗大楼,搬运出10余箱医疗器械。在转运点、手术室、伤员帐篷之间一趟趟往返,连续三天三夜战斗在救护一线,先后救护、转运伤员140余人,协助医生成功为30多名危重伤员施行手术。领导多次要求他回队休息,他摇摇头说:“我不能救自己的妻儿,就让我多救护几名伤员吧。” 18日上午,陈宏才回到家中处理亲人后事。短暂停留4个小时,他就泪别年迈的岳父母,又火速赶到什邡市救灾物资捐赠中心,参加装卸、转运救灾物资工作。3个小时内和3 9名战友搬运了300吨饮用水,手肿得连筷子都拿不起来。5月19日开始,身心已极度疲惫的他顾不上休息,又跟随部队投入到“进村入户”搜救解困任务中,共为群众消毒地面2800平方米,抢种抢收油菜、小麦9.7亩,抢摘木耳2000余袋,抢修危房1000余平方米。5月2 8日,他在赴京参加解放军电视中心主办的“情满汶川,我们在行动”全国社会组织抗震救灾募捐义演晚会返回后,得知大队受命将组建保障分队配属北线装备综合保障基地执行任务,第四次主动请战,作为卫勤人员奔赴北川、安县,多次随部队深入灾区村寨,为受灾群众送医送药、洗消防疫,至今仍战斗在救灾一线。 平凡中的伟大 ---记全省“十佳民警”戚辉 平坝县公安局政工室 “每个人的一生中或多或少会遇到困难和逆境,但是如果你不放弃努力和拼搏,一份奇迹和幸运就会降临到你的身上。”这是一位帮助困难和逆境群众的民警说的,然而他自己也收获了感动和幸运;2009年荣获贵州省公安厅全省公安机关爱民实践活动十佳民警称号,安顺市公安局十佳人民警察称号,荣立个人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他就是平坝县公安局乐平派出所民警戚辉。(这一段是从网上下载的) 戚辉、男、现年45岁,系平坝县公安局乐平派出所补陇责任区民警兼高原村副支书。2006年7月,从贵航集团三Ο三医院保卫处转制到平坝县公安局乐平派出所工作,在领导和同志们的帮助下,3年多的驻村警务工作,让他从不适应到适应,从陌生到熟悉,从群众对他不了解到赢得群众的理解、支持和信赖,这其中,有苦,也有乐,但是通过与战友们共同努力,扎扎实实为民办的点滴“小事”,警民关系一步步融洽了,他的心里比蜜还甜。 一、治安稳定的守护人。营造和谐社会环境,让百姓安居乐业,是公安机关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民警戚辉的最大心愿。高原村等村地处偏远,邻里纠纷、土地纷争、偷鸡摸狗等是村民引发矛盾常见因素,戚辉同志到责任区后,其首要任务是维护责任区治安稳定。他通过积极走访群众,熟悉辖区群众,利用上门与群众谈心,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做好事等工作方式,赢得了群众的信赖。他主动了解到群众家中事、心中事,以及对辖区治安状况、群众对民警的新期待、新要求,悉心听取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农村实际,他积极加强责任区村支两委协调沟通,采取每季度举办法制讲座或走家串户发放法律宣传单等形式开展法律服务宣传教育工作,增强群众自防意识,提高群众参与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积极性,并依托乡党委政府、派出所、村委会,对一般性纠纷就地化解,耐心劝导,不拖、不推,有效防止矛盾的激化,对涉及到复杂的矿群矛盾纠纷,保证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做好群众工作,避免事态的扩展。在矛盾纠纷处理中采取跟进走访、跟进疏导、跟进解决的办法,积极协调,做好善后工作,有效防止矛盾纠纷蔓延恶化,并积极引导群众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在村民之间形成了和谐的新风尚。同时他又强化了该村的群防群治机构,加强指导治保会治安防范工作,构建起点线相连、条块结合的治安巡逻网络,最大限度地消除各类治安隐患,其管理的责任区今年以来仅发刑事案件6起,未发生影响社会整治稳定的案(事)件,进一步增强了群众安全感,受到了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 二、感知冷暖,群众眼中的贴心人。提起民警戚辉,在其工作的责任区可谓是家喻户晓,人人都竖起大拇指称他是心系群众疾苦,专门帮助百姓做好事的好民警、好党员。2008年,按照上级公安机关文件精神,为方便群众生活,公安机关加大宣传力度,广大群众普遍申办第二代居民身份证。由于乐平众多村寨地处偏远、人口居住分散,戚辉同志走村窜户,田间地头,为百姓照相、办证、送证上门一条龙服务,(在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开展义务为百姓照相、办证、送证上门一条龙服务)为辖区群众上门办证1200余个,送证上门500余个。从此,民警戚辉的名字也深深烙在了当地百姓的心中。自开展“公安机关开展爱民实践大走访活动”以来,戚辉同志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数十起,提供咨询服务数百人次,为群众实际减负3万余元。 三、情牵民生,尽力办民办实事。民警戚辉坚持把解决民生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服务群众、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心为民,情系群众,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做,积极为辖区群众办好事、解难事、做实事。2009年5月,戚辉在进村入户时了解到高原村大房头组、水井冲组、鸡猫洞组、砂药冲组进村公路由于连日暴雨,山体滑坡,泥石将公路堵断,这条公路是该村70多户村民进村的必经之路,公路不通严重影响了村民的正常生活。得知这一情况后,戚辉积极协调村支两委,带领村民一起投工投劳,还专门拿出了500元用于修路,花了整整一月时间才基本将公路修通,大大缓解了因公路不通给村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和学生上学带来的不便。公路暂时恢复畅通,但这只是解决了燃眉之急。为避免类似情况的再次发生,戚辉将情况向派出所领导反映后,所领导协同戚辉立即将道路存在的隐患向乡党委、政府进行了详细汇报。乡党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目前准备投资4万余元重修公路。这一举动得到村民的高度赞扬,村民都异口同声的说:上级给我们带来了一位好民警,这是我们的福气。村民们用朴素的语言表达着对民警戚辉的信任、肯定和支持。 四、用诚心、热心、耐心和细心俯身服务群众。 用诚心与群众交朋友。群众与干部交流最怕心不诚、打官腔。有一次,他到高原村一老汉家走访,老汉蹲起抽旱烟,不理不睬。他就蹲下来坐在土坎上,(也)卷起旱烟“吧嗒吧嗒”地抽了起来,老汉一看,只说了一句话:“你这样的警察少咯!来嘛,进家头坐。”。其次用热心帮助群众。2008年底,大田坝村70余岁老人李世芬的儿子突发胰腺炎病危,当时他正在村上,听说后赶紧到李世芬家,二话不说用随身警用大衣将病人包裹好后,联系车辆将其第一时间送到了三Ο三医院,利用曾在医院工作过,人比较熟的优势,第一时间帮助办理入院手续,并为经济拮据的李家申请办理了医药费减免。没想到,此事在寨子传开,村民说:“噫,来的这个警察还热心呢!”。 用耐心倾听心声化纠纷。做事有耐心,说着容易,做起(来)难!因为自己的甲亢病(戚辉患有甲亢病,这种病)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发病时心烦意乱,情绪反复无常。无论是在农户家、电话里、村委办还是调解室,每次在调解村民间的邻里纠纷、治安案件时,都要忍着发病时的疼痛,耐心地听完当事双方的陈述,让群众获得充分的尊重感,继而再进行调解,从而获得最佳效果。 用细心观察体民情。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他的想法就是关心群众,力所能及地及时解决群众(他们的)困难。2008年5月,在为村民送证上门的途中,发现村民杨启波家的房屋有裂缝,他就进屋查看,发现杨家夫妇已外出打工,家里留有4名小孩和2位老人,屋内破败不堪,四面漏雨,而且随时有垮塌的危险。事不宜迟,他马上请来村支两委干部实地查看。经协调,村委当即决定在危房旁边建一间平房供这一家6口老小居住。在新房建好后,两位老人噙着泪对他讲了一句话——“你是有良心的警察嘞!”。 点点滴滴,一些琐琐碎碎的小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是,扎根基层,扎扎实实为群众排忧解难,为百姓安宁撑起一片蓝天,为警民和谐架起一座座桥,这便是他——一名驻村民警最大的幸福和无悔的追求。 戚辉同志从警以来,助人为乐的事迹还有很多很多,看起来也很平凡不起眼,但这恐怕正是他的难能可贵之处:为群众解决了许多可以说完全不在他的职责范围之内的困难,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戴。可以说,戚辉是新时期平坝公安精神的一个缩影,在这个多次被评为“全国公安局”的先进群体中,多少年来,有无数个像戚辉这样的优秀干警,在模范地履行着人民警察的神圣职责,在认真地实践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从警准则。  民拥军意比泰山重,军爱民情似东海深 ——武警平坝中队与驻地人民携手共育“双拥”之花掠影 肖树西 黔中大地,屯堡之乡,驻守着一支英雄的部队,军旗舞动,军歌嘹亮,军魂激扬。这支部队的人民子弟兵,多少年来,情注山乡,爱洒驻地,真心为民,竖起了一座座拥政爱民的丰碑,为“手拉手、心连心,我们同呼吸,我们共命运。军爱民,民拥军,团结如一人,阔步向前进”这首感人至深、传唱不衰的红色经典老歌作了新时代最好的诠释…… 这支部队,就是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驻平坝中队。 1 当历史的镜头定格在二十一世纪,伴随着共和国土地上发生的一次次惨绝人寰、举国同悲的天灾人祸,武警平坝中队的官兵们弹剑而起,扶困解危,与人民群众风雨同舟,相濡以沫,获得掌声如雷,赞歌如潮。 镜头一:2008年1月,春节即将来临。此时黔中大地,冰雪肆虐。电停了!水停了!路封了!家里的米缸见底了!油盐酱醋告罄了!柴草煤炭烧光了!外面的人回不到家,在家的人出不了门,亲人咫尺天涯,望眼欲穿,群众忍饥受冻,备受煎熬…… 驻地受灾,群众遭难,让武警平坝中队的官兵们忧心忡忡,心急如焚。然而中队几十个人都有更重要的执勤任务在身,抽不出人,更出不了远门。无奈之下,只好尽其所能,利用换岗的间隙,在驻地周围为群众排忧解难。突如其来的雪凝灾害,使平坝城区主要交通干道陷入全面瘫痪的状态,街道路面结冰,市民出行困难。中队官兵每天天刚蒙蒙亮,就拿起扫帚、铁锹等工具走上街头扫雪、除冰。因天气严寒,一些居民楼结起冰柱,危及楼下行人安全,中队官兵高空作业,将冰柱悉数清除。受持续凝冻天气影响,不少旅客滞留北门汽车站,中队官兵寒冬送温暖,将中队后勤的食品加工做熟,免费提供给旅客。城北村上百户村民,因持续的雪凝天气,自来水管被冻结,大多数村民家里都无水可用,中队官兵给居民们送去了用水。驻地周围农民多,不少人家青壮年外出打工,春节将至,却因雪凝阻碍,有家不能回,家中的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断水断粮,生活凄苦。于是,中队官兵出钱将生活用品买好,定时送上门去…… 镜头二: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一个全世界震惊的时刻;中国四川汶川,一个全世界瞩目的地方,伴随着一阵阵山崩地裂、天摇地动,昔日美好的家园瞬间毁于一旦,近十万鲜活的生命之花一下凋谢,父母失去了儿女,孩子失去了父母,人民失去了温暖的家……在电视上目睹此情此景,中队官兵流泪了,痛哭了,悲伤、恐惧、焦急的空气充满着军营的每一个角落。行动起来,为国分忧,为民解困,为灾区人民奉献一片爱心,即刻成了全体官兵的共同心声。他们迅速组织起了捐款捐物活动,很多官兵一下捐出自己当月的津贴。第二天,在中队队长谭刚的带领下,中队五名官兵走上街头,与共青团平坝县委联袂开展募捐活动。许多市民一看站在募捐箱旁边的是最可信赖的人民子弟兵,都纷纷慷慨解囊,半天不到,募捐箱中就装满了钞票。其间还有一个小插曲,一个民营企业老板开车路过时下车捐了一千元。他上车走出几步想想不对:这伙人是在冒军队的名义骗取群众信任搞诈骗活动吧!就拿出手机拨打张天勇副县长的电话举报,请张副县长带人来查处此事。待张副县长驱车赶到现场一核实,这位老板才知道误会啦!他当即向中队官兵作了诚恳的道歉,责怪自己不该怀疑子弟兵,并当场又拿出四千块钱放进了募捐箱,说是为了表示诚意。 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但军人的天职是与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利益连在一起的。当灾难骤然降临,灾情就是命令。 中队里有一名四川峨眉籍战士叫胡朝学,地震发生时,他正在家乡探亲休假。当得知本地部队收拢集结兵员,准备开赴什邡灾区救援时,他于13日凌晨1点半主动赶到部队集结地,拿出自己的士兵证对带队领导说::“我是休假在家的贵州武警战士,作为军人,我有责任救援灾区人民,让我跟部队一起去救灾吧! ”在胡朝学的强烈要求下,他被特许以志愿者身份加入到抗震救灾队伍中。 到一线灾区后,胡朝学第一个申请加入到抗震救灾突击先锋队。5月13晚8时25分,在什邡市八角镇杉木林村抢救被压埋于危房下的村民何大爷时,胡朝学又是第一个主动请战,与突击队12名战友冒雨冒险奋战两个半小时,把何大爷成功救出。5月14日,在跟随抗震救灾突击先锋队转战八角镇五马村执行搜救任务的过程中,胡朝学不慎被狗咬伤手指,但为能尽早把受困村民搜救出去,他完全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毅然坚持随队把整个村落全部搜救结束,才匆忙前往医务站打了狂犬疫苗。 5月16日,胡朝学的假期即将结束,面对是离开灾区满目疮痍的惨景,他通过电话向中队领导请示,要求继续留在灾区抗震救援。带队抗震救灾的乐山预备旅炮兵团领导曾这样评价胡朝学:“他在灾区一线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优秀士兵的本色。”二十多天后,胡朝学才带着一身的疲倦,风尘扑扑地回到武警平坝中队,他在抗震前线的事迹受到全队官兵的交口称赞和广泛传诵,鉴于他的出色表现,上级给他记了二等功。“胡朝学是我们中队培养的兵,我为他而骄傲!”中队谭刚队长掩饰不住满腔的得意。 镜头三:2009年到2010年冬春之交,祖国大西南地区旱魔跋扈,历史罕见,烈日炎炎,无情地炙烤着焦渴的土地。被誉为山里江南的黔中平坝也是在劫难逃:河湖干涸见底,大地板结龟裂,庄稼颗粒无收,人畜饮水连连告急,老百姓在饱尝着炼狱般的磨难! 天灾无情人间有大爱!在严峻的旱情考验面前,武警平坝中队的官兵与驻地人民群众众志成城,团结协作,奏响了一曲曲携手抗旱保民生的“战天歌”。 中队有针对性地开展了“节约用水就是做奉献”活动。中队本来也属于特种用水单位,但中队全体官兵决心以自身的行动来相应各级党委政府“抗旱保民生”的号召,采取节水措施,厉行节约,效果十分显著,使中用水量仅为原来的40%。中队全体官兵积极响应支队组织的“让爱滋润大地”抗旱救灾捐款活动,共捐款三千余元送到灾区群众手中,得到了群众好评。中队官兵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灾区群众服务的宗旨,积极为驻地周围几个村寨的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和残疾困难户排忧解难,每天坚持派人送水到家…… 有个诗人说,眼泪是人世间的最后一滴水。在这个60年一遇的大旱之年,老天爷仿佛连这最后一滴水也不放过。然而,在每一个酷日炎天的日子里,我们的武警官兵,却用自己的一腔热忱,一片爱心,全力去滋润着当地百姓的心田。 2010年4月12日早上,依旧是艳阳高照,万里无云。在队长谭刚、指导员杨勇的带领下,武警平坝中队的18名官兵每人扛着一箱矿泉水,急行军十多公里来到白云镇马硐村引水沟渠水源点施工现场。霎时间,枯黄的山坡陡增了一抹象征生命的绿意。官兵们顾不得擦去脸上的汗水,就和村民们大干起来。由于子弟兵的参与,原本进度缓慢、施工了两天还没有完成一半的引水沟渠疏浚 工程 路基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工程量增项单年度零星工程技术标正投影法基本原理 ,半天不到,就全部完工,看着涓涓甘泉汇入了农田,流进了千家万户,官兵们的心比吃了蜜还甜。 下午,官兵们就着矿泉水啃了几个随身带来的馒头,又列队来到田间地头为村民们拔除了十几亩因干旱眼看已经没有收成的油菜杆。看看天色尚早,他们顾不上休息,来到该村道路施工现场,帮助村里平整了一千多米的道路…… 镜头四:还是在2010年。进入六月,伴随着雨季的姗姗来临,肆虐了半年多的旱魔终于遁去。从二十五日伊始,老天爷像捅破了似的,沥沥下了一个星期的暴雨。七月一日凌晨,雨势不知怎么的越发大了起来,一阵又一阵的倾盆大雨从天而降,平坝县城顿时变成了水乡泽国。 中午,中队值班室电话铃声急促地响了起来。原来是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打过来的告急电话,告知县城南端平交路口的尧南村出现严重内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请求中队派员支援。时间就是生命,险情面前,刻不容缓,中队长谭刚、指导员杨勇立即集合尚在午餐的全队官兵,带着救灾工具冒雨趟水直奔尧南村。 到达现场后,参战官兵迅速展开抢险救援工作。此时整个村子已是一片汪洋,水深已达一米多,好多人家一楼已漫进大水。由于是正午,大多数人家的青壮年都不在家,急得部分逃避不及的老人和孩子都爬上楼顶避险,使救援行动十分困难。参战官兵用大约三十来米长的尼龙绳拉起一条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线,身着救生衣的官兵跳入齐胸深的水中,抬着十几块门板搭起一座救生桥,成功将五十余名受困群众转移出来,随后将村内的八十多头牲畜和部分财产转移到安全地带。 下午,雨势渐小,积水消退,几十名官兵用铁铲将洪水冲过街面而残留下的沙石铲成小堆装车运走,因为沙石多,工程难度大,官兵长时间劳作,中午饭都还没顾及吃,身体透支大,很多战士的手都被磨破了,但没有一名战士叫一声苦叫一声累,而是奋力拼搏,争先恐后的铲沙石,直到夜幕降临,才将十余吨沙石全部清理干净…… 是啊!这每一个镜头,都伴随着每一个令人心悚的灾难,不堪回首,不堪回首!但每一个镜头,都展示了武警平坝中队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彰显了中队官兵们不愧是党和政府的忠诚卫士、国家的钢铁长城和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哪里有险情,他们就出现在哪里!他们不愧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他们用自身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当代革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和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铮铮誓言,兑现了中队“驻守平坝做贡献,誓保平坝更平安”的庄严承诺。 2 巍巍群山,滔滔江水,共同见证,人民军队人民爱,人民军队爱人民。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更见之于平凡工作,方能彰显军民亲密无间,真情无疆,真爱无痕。 武警平坝中队的官兵们,视人民为父母,把驻地当家乡。在忠于职守,履行使命,完成训练和执勤任务的同时,积极走出军营,加强与驻地各级党委政府、各机关单位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共同学习,相互支持,大力支援驻地建设,积极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为社区添彩。 中队与平坝县地税局是军民共建对子。这些年来,中队与地税局的共建关系发展良好。中队定期派员到地税局开展义务劳动,为该局的干部职工进行军事训练和国防教育,提高了广大干部职工的身体素质和国防意识。而地税局也是投桃报李,每逢重大节日,领导都要在百忙中抽空带领职工带着慰问品和精心排练的节目来看望慰问官兵,并先后为中队添置了上万元的训练设备和文体器材,大大改善了中队官兵的物质文化生活,给中队创造了拴心留人的环境,激发了官兵争先创优的热情。中队与地税局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培育出了色彩艳丽的双拥共建之花 2007年八一前夕,中队要排练庆祝建军八十周年的节目到支队参加文艺汇演,其中有一个指定节目是集体舞,可中队官兵大多数来自农村,根本就没有舞蹈基础。正在一筹莫展之际,有人向中队推荐了平坝雪丹舞蹈工作室的张雪丹老师。中队的杨勇指导员就打电话给张老师,没自报家门就急着问她能不能过来帮忙给排练一个舞蹈节目。张老师从早到晚都要给学生授课,一个学生上一节四十分钟的舞蹈课收费几十元,如果一走开,经济上损失肯定不小,所以在电话里她没有答应就把手机挂了。杨指导员急得不行,他亲自赶到了雪丹工作室。张老师一看是武警中队的,二话没说,就答应了杨指导员,每天下午停下半天课赶到中队,免费指导中队排练了一个精彩的舞蹈节目,后来在支队表演时得了奖,为中队争得了荣誉。 国无防不立,民无军不安,国防军事教育要从青少年抓起。中队的广大官兵深知,对青少年进行国防军事教育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中队主动出击,深入中小学、幼儿园为孩子们义务宣讲国防军事知识。每年九月,平坝一中、平坝二中、集圣中学等学校都要请中队派官兵给刚入学的新生进行军事素质训练和国防教育。中队还主动邀请学校带孩子们到军营参观学习,体验军旅生活,感受军人风貌,学习军人品质,给孩子们表演队列和军事体操、枪支拆卸与组装等科目,搭建军人与孩子们交流的舞台,增强了他们的国防意识、爱国意识、拥军意识。 2008年9月初,新学期开学第一个星期,应平坝县第一中学的请求,中队长谭刚指派胡班长带领三位战士前往该校为高一年级新生进行军事训练。一天在点名时发现一名在平时训练中各科目表现都非常优秀的刘华江同学没有到来。后来从班主任处得知这名农村同学是以较高分数考上高中的,但由于家庭贫困一直凑不齐学费钱,最后只好打道回府了,像他这种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学生全校还有好几个。胡班子听到这种情况,心情非常沉重,他想到自己也是因家庭贫困没上高中,为减轻家庭负担,就来当兵了,结果自己的大学梦到现在还没有实现。下午,他当即赶回中队,向中队长汇报他在学校了解到的情况。谭队长听后也非常同情,他当即表示要尽中队的力量给予帮助。第二天,他亲和胡班长来到学校,与校方联系确立几名品学兼优的家庭贫困生作为资助对象,并建立长期帮扶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从那以后,每学期开学前,中队都将队里开源节流节省下来的和大家捐助的生活费和学习用品带过去…… 大手牵小手,有爱就有希望。两年过去了,受中队官兵资助的学生共达12人,有4人已考上大学,但官兵们的绵绵真爱依然传承不息…… 2008年9月29日,首届中国安顺—平坝清真饮食文化节在县人民广场隆重开幕。美食飘香之处,前来观瞻的国内外宾客多纷至沓来,前后达十多万人。奉命担负外围执勤安保任务的中队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会议,认真研究部署,周密制定安保预案,科学部署兵力,集中官兵召开誓师安保大会,有力激发了全体官兵的政治热情和责任感、使命感。在参与执勤过程中,广大官兵通力合作,恪尽职守,士气高昂,以一流的动作、一流的水准圆满完成了此次执勤安保任务。执勤中,中队领导以身作则,坚持到一线组织指挥,用实际行动影响和鼓舞官兵。在为期一个星期的执勤中,由于时令已是中秋,早中晚温差很大,上午和晚上,官兵们在凛冽的秋风中瑟瑟发抖,中午却又在骄阳的炙烤下汗流浃背,衣裳内外湿透,却没有一人叫苦叫累。广大官兵挺起胸膛,充分发扬不怕苦不怕累、听从指挥、英勇善战的精神,始终依法执勤、文明执勤,有效防止了拥挤踩踏和意外事件发生,维护了现场的正常秩序。 2009年6月14日,中队进行野外拉练训练。当他们返程慢跑至平坝中医院门口,看见停放在那里的采血车时,全体官兵立即停下脚步,列队操着正步来到车前,齐刷刷地把袖子往上一锊,露出手臂伸到了医务人员面前。医生见他们一个个累的气喘吁吁,脸上还直冒汗珠,就劝他们先回去休息,改天再到县中心血站献血。可官兵们都拍着胸脯说身体棒得很,不碍事。医生只好把针筒扎进了那一只只结实的手臂……中队官兵用献血这种方式表达了中国军人对社会的奉献和责任。 中队积极响应各级党委政府提出的“三创三建”活动。除以“三创三建”标准扮靓自己的军营外,中队还以实际行动参与周边的“三创三建”活动,争做创建活动模范先锋。 由于驻地地处城乡结合部,人员往来复杂,部门管理缺位,道路坑洼不平,脏乱差现象严重,是县城“创卫”工作的重难点,所以长期以来,中队每周周末都坚持组织官兵走上街道,用半天时间清理垃圾,打扫卫生,修补路面,清除城市“牛皮癣”,疏通下水道,演绎着一幕幕拥政爱民的动人画面,被周边群众誉为“永不消失的活雷锋”。 中队每年春天都要组织全体官兵来到县城周围的荒山上,投入到植树造林这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中,大力支持驻地环境建设,为“创建绿色平坝、环保平坝和生态平坝”做出了积极贡献…… 险境中,力挽狂澜,做人民群众的“保护神”;困难时,伸出援手,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安保中,尽职尽责,做“流星剑”,这就是武警平坝中队官兵的本色。 3 火热的军营,铁血的忠诚,在悠悠的岁月长河中,绽放着青春。由此引来了一个老人十几年如一日的拥军情结。那军民鱼水情深,团结一家亲,一路走来,尽显时代风流。 中队官兵情倾奉献驻地为人民的精神,感动着驻地的父老乡亲,博得了他们的衷心拥护和爱戴。 平坝县城北门,中队驻地附近半公里处。陈德智,这位年逾六旬、右手残疾的老人看见我们一行人走进他家的院落,脸上满是疑问的神情。待那个最后进门的武警小战士迈着雄健而坚定的步伐走过来时,老人脸上顿时绽开了慈祥而温情的笑容。他热情地招呼大家坐下,略带歉意地说:“怠慢怠慢,真对不起!原来是中队的客人呀!对了,这时候中队都吃过午饭了,老规矩,我来安排。就几位先坐下喝口热茶,我马上吩咐老太婆淘米做饭,菜都是买好现成的,要不了半小时就好!” 听了老人的话,我们几个都莫名其妙地对望了一下。那小战士笑着说:“陈大爷,不用了,我们都吃过饭了。这几位同志是来采访您老的。”他转身对我们解释说:“我们中队和陈大爷家不分彼此,平时不管哪边来客人如果碰巧不方便都是带往对方那里去呢!” 陈德智摆摆手,爽朗地笑了:“应该的,军民鱼水一家亲嘛!”他看着我:“一看你,就知道是个文人。要我说什么,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我说:“那就请您老谈谈您和中队的军民鱼水一家亲吧!” “这个呀,说来话就长喽!”陈德智喝了一口茶,满怀深情地叙说起来。 原来,这陈德智早就和中队结下了不解之缘。还是让时光回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吧!当时陈德智在490厂(就是现在的平水厂)当工人,当时他的手还未残疾。那时候他家和中队比邻而居。他听说中队官兵训练和执勤任务非常繁重,生活却很艰苦,尤其是中队外省籍战士居多,他们许多人刚来时都吃不惯本地的饮食,所以每当从厂里下班回家,他就动员精通厨艺的爱人和他一起到中队,义务为中队做饭,并随时变换伙食口味,使官兵们每周能吃上几顿可口的饭菜。后来,爱人把自己的厨艺无偿地传授给了中队的炊事员,使官兵们再也不被一日三餐所烦扰。农闲之余,他和爱人带领中队官兵在驻地侧边开垦了几亩荒地,指导战士们种上了蔬菜瓜果,从此大家就每天都能吃上新鲜的时令蔬菜了。陈德智还在自家本来就非常狭窄的房子里笼养了一大群鸡鸭,逢年过节就拎上个三五只给中队送去,让官兵们打打牙祭。除夕夜,他拿出微薄的工资割上几斤肉,扛上自家地里出产的小麦磨制的面粉,叫上爱人,到中队和官兵们包饺子,吃年夜饭,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共度中华民族的美好佳节。端午节,他和爱人不顾正值夏令农活繁忙,提前一天买来了糯米、馅儿和粽叶,连夜包了几百个不同口味的粽子,第二天一大早送到中队。粽子飘香处,让远离家乡和亲人的官兵们感受到了端午节的温馨。遇到中队有重大任务连续执勤几天,爱人就把官兵们无暇侍弄的衣服被子带回家拆洗晾干熨平钉好再送回去…… 陈德智一家对中队的浓浓情意,使官兵们感动不已。这些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表达谢意的方式依旧是如同他们的前辈那样纯朴:收获的季节,搞完日常必修课训练后,官兵们顾不上休息,除执勤的而外,大家都带上劳动工具,来到田间地头,半天功夫,陈德智家的几亩庄稼就给收割完毕。每逢队里搞活动,陈德智一家往往都是首席座上嘉宾,军民一齐放声高歌,其乐融融,其情浓浓。活动结束,大家往往要在一起聚餐,这时各个省籍的战士们纷纷走上前来,以茶代酒,代表家乡以及家乡的父老乡亲给陈德智老两口敬酒,感谢老人如生身父母般对全体官兵的关爱和照顾。 “铁打的银盘流水的兵”,队里哪个老兵服役期限满了,几天后就要退伍返回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此时,他们都要到陈德智家去,与老人亲切话别,互诉衷肠,互祝平安。有的战士甚至与老人抱头失声痛哭,其依依难舍的心情让陈德智也是百感交集,涕泪横流。他温言抚慰战士们说:好男儿志在四方,回到家乡要永葆军人本色,不等不靠,自食其力,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未来…… 2009年,陈德智不幸遭遇车祸,右手下段被截肢,被定为三级残疾而从厂里提前退休。虽然身体不便,收入也比以前少了一大截,但陈德智关心中队的热情丝毫不减。退休了,空闲时间就更多了,每天往中队跑就成了他的主要工作。哪天不到中队转悠转悠,他心里就闷得慌。好长时间没有给中队送上点东西了,他就感觉好像亏欠了战士们什么似的。几个已经成年的孩子埋怨说,你和我妈把家里的什么好吃的好用的尽往中队送,我们还要不要生活?我们还要不要成家?老人听了只是笑笑,没有搭理孩子们。 是的,陈德智年纪大了,几个孩子也已到了成家立业的年龄,可他家一家五口人还挤在中队旁边那间风雨飘摇的茅草屋里。中队官兵看在心里急在心头,大家一合计,决定捐款投劳为老人改善一下居住环境。可是,大多数官兵每个月的津贴也就两三百元,除去正常花费,所剩无几。大家伙把口袋都翻了个遍,所筹集的钱还不够打一间房子的地基呢!当他们愧疚地把钱凑在一起托中队司务长给陈德智送去讲明原委时,却被骂了个狗血淋头,说我盖房还要你们掏腰包哇?把我陈德智看成是什么人了?没办法,只好就此打住。后来,在外打工几年的孩子寄钱回家让陈德智建房子,他才在离中队一华里的自家自留地处申请了一处宅基地,开始建起房子来。这下机会来了,中队战士早上一个班,下午一个班,轮流到工地上义务打零工,不喝一口茶,不吃一口饭,不吸一支烟……一月不到,三间小平房就完工了。 陈德智乔迁新居后的2008年11月,一天晚上,房子不知怎么搞的燃起了冲天大火,霎时间鸡飞狗叫,牛嘶马鸣,两口子从睡梦中惊醒,连忙披上外套逃出门外。邻居劝他赶紧打119报警,他却掏出手机拨起了中队的号码,按完号还没有呼叫出去,中队的几十名官兵早带着救火工具风风火火地赶到了,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勇往直前,有的抬水灭火,有的转移贵重物品,两三分钟就控制了火势,使老人家避免了重大财产损失……事后,有个战士才知道自己手被烧出了血泡,眉毛也被烧焦了…… 就这样,朝来夕往,十多个春秋过去了,中队的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陈德智也早已从不惑之年跨进如今的花甲之岁,但陈德智和中队仍一如既往地维系着那一份特殊的感情,这份感情是一壶陈年的佳酿,弥久愈浓,弥久愈香。 用陈德智自己的话说:“和中队交往,我不图名,不图利,我是打心里乐意帮助这些当兵的……” “那您图的是什么呢?”我忍不住打断了老人的话。 “小时候每每看到战争题材的影片,我心中就会莫名的激动。当兵穿军装上战场英勇杀敌就是我那时最大的梦,可惜这个梦一直没有实现。但多年来,我的这种 ‘军人情结’越来越深,越来越割舍不下。也许是这个情结在冥冥中的影响,后来我就和中队官兵走在了一块,算是圆了我这个梦吧……”老人顿了顿说,“不管怎样,我已成了中队的一员,这辈子我是和他们分不开了!” 街坊邻居为陈德智与中队的亲密无间表示羡慕。陈德智幽默地对他们说:“羡慕啊,那就入伙啊!” 在陈大爷的带动下,这些年来,周围的群众纷纷走进军营,一个个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感人故事正在不断演绎着:公交车司机李福友开车路过中队门口都上停半分钟,为的是顺便免费搭载进城办事的中队官兵;郁香源饮食城的老板王俊十年来“雷打不动”:每年初冬都要来中队一趟,为官兵们送上十多吨自办煤场出产的取暖煤;为民诊所的何正元医师长年累月为官兵看病,治疗费全免,仅收几块钱的药本;农民工王秀华定期带上工具上门免费为中队维修训练设备和办公设施…… 驻地周围的几个村(居)委会开村(居)民大会,都要邀请中队官兵列席,军民欢聚一堂,其乐融融,畅叙军民情谊,共商发展大计…… 是啊,老百姓把战士当作亲人,战士视人民为父母,军民一家,军地共建,谱写着一个个新时期鱼水情深的新篇章…… (肖树西,平坝县逸夫小学教师) 那些平凡而动人的记忆 ——平坝县马场镇双拥工作纪实 王乃燕 马场镇位于平坝县东部,是安顺市的东大门。全镇总面积183.5平方公里,辖28个村1个居委会,共134个自然村寨,260个村民组。全镇共有人口4.8余万人,其中复员军人103人,“两参”人员100人,现役军人家庭56户。辖区内有武警贵阳市支队三大队十中队(羊艾监狱驻监部队)和成都军区78421部队。此外,在与贵阳市花溪区交界的地方,还有原磊庄机场空军部队、武警贵州边防总队等。马场党委政府历年来一直高度重视双拥工作,将双拥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并适时及时调整充实双拥组织机构,紧紧围绕年初目标,扎实、有序地开展工作。 马场镇党委政府对双拥工作的重视,不仅仅体现在每年的双拥 工作总结 关于社区教育工作总结关于年中工作总结关于校园安全工作总结关于校园安全工作总结关于意识形态工作总结 和情况汇报中,也不只是那些国家给予优抚对象补助的数据罗列,而是在积极做好优待金发放工作、保证优抚经费按时足额发放、确保政策兑现的同时,尽力做好优抚对象和现役军人家属的思想工作,让现役军人致力于国防事业,让家属鼓励亲人安心服兵役。每年春节、元旦、“八一”建军节等重大节日,他们在做好走访慰问驻军和军烈属工作的同时,召开军烈属、伤残军人和驻军代表等参加的座谈会,研究双拥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多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县双拥办的领导下,马场镇人民政府积极为辖区内的两个部队搭建军民共建点,结成了许多帮扶对子,形成了军民和谐、合力搞建设的良好局面,而最令人感动和难以忘怀的是那些平凡的记忆。 一 在马场镇老政府(拆区并乡建镇时的小马场镇政府)的大院里,住着一位八十多岁高龄的老复员军人张敏贤。张敏贤老人于1951年5月5日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上,他的耳朵不幸被炮弹震伤,听力极差。1958年7月复员以后,在平坝县城住了两年,靠政府每月供应的八斤玉米维持生活,而后回到马场镇,他觉得自己应该自食其力,不能老指望政府的补助,便自学了木工手艺,每天从他那间低矮的瓦房里早出而后晚归,所得的收入足以维持他一个人的生活。 如今,走进马场镇宿舍大院,那间低矮的瓦房不见了,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两间整洁的小平房,刷得白白的墙壁,洁净明亮的窗户开着,平房的门口还装着自来水管。此前,张大爷的瓦房年久失修,偶尔还会漏雨(遇到恶劣天气就透风漏雨),老人(膝下无儿无女),多年来都是孤身一人,年纪大了,没有能力自己维修,却又不肯给不地政府添麻烦。(可他却又不肯向当地政府求助,说是不能给国家添麻烦。)马场镇党委政府和民政部门了解到这一情况以后,立即下拨资金,重新(在原址)修建了现在的两间约50平方米的平房,同时安排镇水利站负责管理水厂的工作人员,免费帮老人把自来水管安装到了家门口。作为“两参”人员,张大爷理所应当享受了政策规定的优抚补助,除此而外,镇民政办还按时为他供应粮食,上面下发的救济物资,也尽量优先安排给老人,让他衣食无忧,生活得到了很好的保障。 二 二OO八年一月,我省遭遇了几十年一遇的雪凝灾害,处于黔中地带的平坝,自然难于幸免这场罕见的灾难。公路一度被封冻,电线杆被压倒,镇村无法正常供水供电,一切仿佛都因凝冻而凝固了一般。寒风呼呼地刮着,扑面而来,像刀割得脸生痛,空气冷得几乎要结冰。山野里,落光叶子的树上,挺立着冰枝,路旁的小草披着满头的冰丝,树林里的松叶散成数不清的冰针,刺蓬上细碎的冰叶,都闪着冰冷的光。​数九寒天的冰冻,阻挡了公路上行走的车辆,却阻挡不了奔忙的脚步,更阻挡不了怀揣着关爱的一颗颗热切的心。 农历腊月二十八的上午,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在马场镇政府所在地通往普贡村的路上,有几个身影在结冰的路上缓慢移动着,他们是平坝县纪委书记、县委副书记杨文惠,马场镇党委书记毛敬芳和马场镇民政办主任龙超海等几位领导,(。)为了在春节前将慰问金和慰问品送到军人家属的手中,此时正冒着严寒,在冰冻的道路上艰难地行进着。尽管他们的鞋底绑着厚厚的稻草,行走仍然困难,一步一滑前行着。(走起来仍然是一步三滑,一不小心就会载到在地。)走了近两小时,才到达目的地普贡村普贡组。当杨书记他们敲响现役军人家属韦世豪家的门时,开门看见满面风尘仆仆的领导们,肩膀上沾着几片即将融掉的雪花,脚上还残留着些许稻草,连忙把领导请进家里,接着紧紧握住领导们的手,感动得热泪盈眶,直说:“感谢党和政府,感谢领导们的关心!”(他们径直来到现役军人家属韦世豪的家,敲响了大门。当主人开门看见风尘仆仆而来的领导们,一个个脸都冻得通红,头发上、衣服上都挂满了晶莹剔透的冰花时,感动得热泪盈眶。他连忙把几位领导请进屋里,紧紧握住他们的手,连声说:“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领导们的关心!”) 三 二OO九年冬天至二O一O年春天,我省遭受到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连续几个月来不曾有过有效降雨,河流渐渐干涸,各地的水源也慢慢枯竭。(河湖干枯,大地焦渴,许多地方人畜饮水连连告急。)直至二O一O年三月底,干旱仍在继续,灾情不断加重。(原本水量较丰的)马场镇集镇自来水厂的岩脚坡水源点(也)干(枯)了,整个集镇供水管网如同虚设,没有丝毫作用,群众(只好)四处寻找水源,用农用车、摩托车等运输工具到边远有水源的村寨去拖水饮用,暂时缓解用水需求。 情况最为严重的是,(令人揪心的是,)马场中学师生的饮水源刘家河已经枯竭,(也断流见底,河底淤泥板结开裂,)无水可抽,近1200名师生(其中有住校学生650名)的生活饮用水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全校师生的生活、工作、学习受到严重影响。面对灾情,(此情此景),(令马场)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忧心如焚,他们赶紧(紧急)联系了(向)离我镇较近的成都军区78421部队(求助)。(部队及时)组织了3辆送水车,每天为学校师生送水。3月29日(那天)上午,部队送水车到达学校,干部战士(部队官兵)和马场镇党委政府领导一起亲自拉起水管,为学校师生接水。当官兵们打开水龙头,清澈的水喷涌而出,不断流进学校的水池时,(当一股股清泉从水龙头汩汩喷涌而出,不断流进学校的蓄水池时,)在场的师生们深切地感受到:“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人民的子弟兵,哪里就有我们最可爱的人”。 3月30日下午,在平坝县团委的联系下,武警贵州边防总队的官兵们情系灾区,为学校师生送来了1400件纯净水,可维持全校师生一周的生活饮用,及时缓解了学校师生因长期干旱造成的饮水困难。 四 进入马场中学的大门,首先跃入我们眼帘的是——马场镇烈士陵园。修葺一新的围墙,参天大树枝繁叶茂,园内清洁的小石径旁,两排冬青树整整齐齐的排列着。走近威严耸立(庄严肃穆)的烈士纪念碑,碑上是原马场中学老校长杨济中老师所撰的烈士墓碑铭: 夫芸芸众生中死者多矣,然未有如我五十三位忠士之烈也,昔者诸烈士为全国之解放而挥戈入黔,清匪反霸,转战我区,不幸于一九五零年三月弹尽援绝,身陷匪窟,或战斗至最后一息而饮弹自尽,或临死不屈而喋血青山,其凛然正气足以振顽起懦,惊天地泣鬼神,拼其一腔碧血,铸八个大字:生为工农,死为工农。永昭青史,震烁古今,殉难以来又三十八年矣。中共马场区委区公所尊民意、毕夙愿,集资万余元于我军诞辰六十周年之际,修葺烈士陵园,建纪念亭,亭名浩然,暮曰五星。独撑天宇,稳占鳌矶,雄跨四县,永镇南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先烈鏖战于斯、成仁于斯、安息于斯,江山之幸也。铭曰:高风亮节,千古同钦,以身殉国,虽死犹生,铮铮铁骨,耿耿丹心,煌煌功业,巍巍丰碑,继往开来,责在后昆,再鼓雄风,革故鼎新,振兴中华,万众一心,频传捷报,告慰忠魂,馨萍洁藻,以志哀忱。 一九五O年,新生的共和国和人民政府面临着重重困难,美蒋不甘心失败,一边是美国再次将战火烧到我东北鸭绿江边,一边是国民党残余部队潜伏大陆的阴暗角落,与地方土匪及反动势力相勾结,破坏人民政权。(一九五O年,新生的人民政府面临着重重困难,整个国家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尤其是中外反动势力不甘心失败,妄图把年轻的共和国扼杀在摇篮之中。在国外,美帝国主义将战火烧到我东北鸭绿江边;在国内,国民党残余部队尚未肃清,大量反动特务潜伏在各个阴暗角落,他们与地方土匪及民间反动势力互相勾结,破坏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地处黔中腹地的平坝广顺一带,以曹绍华为首的匪患尤为猖獗,他们采取胁迫民众参匪,收买留用的旧政府人员等手段,随时(准备)向我人民政府和革命干部伸出魔爪。于一九五〇年三月八日(,他们终于)在平坝、广顺一带发动了“三八暴动”。当时在平坝县五区(马场区)有一个留用的旧政府人员叫曹玉清,他伪装进步混进支前委员会,(还被人民政府委任)担任五区盐泉乡乡长。(他接受)匪首曹绍华的密令,(于当天)率匪徒数百人在马场抓捕和杀害革命干部和马场征粮队的同志,攻打马场区政府,匪徒们把抓到的人捆绑着押到加禾(嘉禾)寨的一个叫川洞的地方全部杀害,直到当年的八月份,县里才找到这些烈士的遗骸。这次马场匪乱,共牺牲三十八位同志,大多是南下干部。一九五一年七月马场区委区公所收拾烈士遗骸,将他们合葬于刘家寨后面的黄土坡上,并将三十八座墓冢排列成五星状,名曰“五星坟”,陵园内还立有纪念碑两块,上书烈士英名及事迹。  一九八七年春夏时期,经时任马场区委书记的黄德荣和时任马场中学校长的杨济中的倡议和多方奔走求援,筹集资金修建了“五星坟烈士陵园”围墙,并在园内建了一座“浩然亭”及纪念碑亭。此次集资单位有中国人民解放军59968部队、平坝县人民政府、平坝县人民武装部、平坝县民委、马场区人民政府、马场中学等等。一九九O年十月,平坝县民政局又从平坝县境内其他地方迁来烈士墓二十余座,之后,又先后有在抗洪救灾中和平暴排险中牺牲的烈士入葬五星坟烈士陵园。 一九九O年,五星坟烈士陵园被确定为平坝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九九七年十月,五星坟烈士陵园再次进行重修,并修建烈士纪念碑一座,此次重修得到了平坝县民政局、平坝县老干局、中国人民解放军56327部队、平坝县公安局、马场镇派出所、平坝县关工委几个单位的出资赞助。二〇〇九年九月,由平坝县民政局出资,重修了陵园北面围墙。 马场镇烈士陵园作为平坝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马场中学作为德育资源充分利用,开展相关活动。每年清明,平坝县委、政府和马场镇人民政府都组织各单位职工,以及马场中小学师生,到烈士陵园进行扫墓活动,表达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和敬仰,让我们牢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应当珍惜,并且以革命烈士们的精神激励自己,为建设我们美好的明天更加努力。    (王乃燕,马场镇水利站干部) 部队旁边那个村 张成益 背 景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在平坝县高峰镇与马场镇交界的高峰山脚下,来了两支工程兵部队,8733部队和4759部队,他们是来修建大油库的。到七十年代末,油库修好了,工程兵部队撤走,驻守部队来了。驻守部队的番号换了几次,开始叫59435部队,现在叫78421部队。 部队周围,靠高峰这边有王家院村和白岩村,靠马场那边有大陇村和嘉禾村。 部队前边两里地,有个寨子叫庄上,是属于王家院村的一个村民组。 听老人们说,庄上这个寨子,并不古老。这个地方原是高峰山万华寺的田庄,解放前只有四家人居住,解放后没收庙产,住户从各地辗转迁徙而来,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二十多户,八零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时,三十一户,现在发展到六十五户,苗、彝、汉杂居。当地人说,这个村子的住户多是“辗家户”,根基不深,没有积累,与附近的村寨比,比较贫穷。贫穷的另一面,就是人规矩、善良。有人发现了一个现象,凡寨子中有百年老树的,就是古老的村寨,古老的村寨根基深厚,殷实的人家比较多。想想,再走走,看看,果然附近村寨大抵如此,庄上没有百年老树。 庄上因为地理位置和贫穷的关系,与部队结下了一种缘。 电 灯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对“共产主义”的一种简单的向往。因为那时候,家家油灯如豆,能照亮的就是灯前两三尺的距离,稍远就模糊一片。“闲敲棋子落灯花”只是古代文人的一种闲适,为生计奔忙的农家感受不到那份消闲自在。点菜油多用一个破碗,一根粗粗的棉花灯芯横躺在油里,火苗较大,点菜油灯芯易烧起硬壳,起壳后火苗变小,光线变暗,得把硬壳剥掉或剪掉,光线才会明亮起来。李商隐有“何当共剪西窗烛”之句,“剪烛”就是剥掉灯芯的硬壳。点菜油灯很费油也费灯芯,贫穷人家或饥饿年代,谁舍得用菜油点灯?吃完饭早早灭灯睡觉。历史上有钱人家可在菜油灯里放两根灯芯,光线就很明亮。《儒林外史》描写财主严监生临死不能说话,伸出两个手指头不肯闭眼,待小老婆灭掉一根灯芯后才肯收手闭目离世。财主尚且如此,穷人又怎能承受点菜油灯的开支呢?点蜡当然很好,蜡芯不会起硬壳,但工业不发达的年代,蜡是稀缺之物,难以买到,且价格昂贵,一般人家只在操办红白喜事时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电灯普及之前,煤油灯盛行。一个墨水瓶,铁皮卷根小管插在瓶盖上,穿上棉灯芯就是一盏煤油灯。家家户户赶乡场多是提着叮叮当当的瓶子去买煤油,价格适当,所以普及。我小时常提个大玻璃瓶去买煤油,省着点,两斤能点半月。还记得读小学时点着煤油灯看书,困到睡着后,油灯点燃了床铺草,烧着衣服,疼醒后扑灭了蔓延的火苗,差点酿成一场火灾,可惜我过冬的棉衣烧了个大洞,母亲将棉衣补好,衣服上有了一个疤,我愧疚得心里也有了一个疤,那煤油灯让我心有余悸,很庆幸我家的草房没被我烧毁,也没有殃及邻居的草屋。 那时候,点油灯,烧柴火,用竹子铺的楼层及楼上的屋顶都变得油黑,房内楼上茅草灰吊满屋,油烟长期熏染,常滴下黑水,沾上衣服就洗不掉。所以那时有个习俗,家家在腊月底,砍来两三根细竹,留下稍(梢)部的枝叶,打扫房上灰尘,俗话“打扬尘”,然后干干净净过年。 忽然有一天,从部队架上了一排简易木电杆,(从部队驻地那边架过来一排简易木电杆,)通到了寨子里,漆黑的寨子突然变成了白昼,十五瓦的电灯泡比二十盏煤油灯还亮。人们喜形于色、奔走相告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村子里的小孩,小孩们的父辈,父辈的父辈,全村的心,都被那电灯照亮了,照温暖了,照柔和了。现在回味起来,还有一种温馨。空中那两根长长的细线,第一次成了部队与村庄的纽带,村庄与部队,有了情分。 电 影 那时候,即使(是)住在铁路公路旁的村寨,也好像停留在久远的年代,乡村的白天夜晚都处在一种宁静之中,不像现在这样繁华、浮躁与喧嚣。人们劳累一天之后,晚饭之余,朗朗的月光下,老人们闲聊,孩子们起劲的捉迷藏,半夜不归,直到大人们高声叫唤,才回家睡觉。 后来部队放起了电影。两个部队营房挨在一起,电影轮流放,每周少时一二场,多时四五场。先是8733部队那边有个大戏台,戏台前是个细沙铺就的大露天坝子,戏台有高大的屋顶,一面向露天坝子敞开。看电影时许多连队排着整齐的队形,操着正步,喊着一二一入场。他们很严肃,我们很敬佩。坝子中间是坐得整整齐齐的战士,
本文档为【双拥书籍文本】,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5272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MB
软件:Word
页数:517
分类:文学
上传时间:2011-08-27
浏览量: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