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上册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上册

举报
开通vip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上册 初级中学校八年级物理教学计划 一、基本情况: 总的特点来讲,同学们爱学习,对学习有一种执着的追求;学生们的思想能力已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由表象向内部延伸;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他们能懂得一个问题、一种现象不单从一个方向去思索,而是多角度、多侧面去寻求答案。但由于学生思维维能力、认识水平、学习基础等发展不平衡,导致有些学生的成绩很差,历次的考试都不能及格,这就给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然而,做为一名教师,应该要看到学习的积极的一面,对于消极的一面要扬长避短,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整个班级的物理教学成...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上册
初级中学校八年级物理教学计划 一、基本情况: 总的特点来讲,同学们爱学习,对学习有一种执着的追求;学生们的思想能力已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由表象向内部延伸;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问题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他们能懂得一个问题、一种现象不单从一个方向去思索,而是多角度、多侧面去寻求 答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填图题岩土工程勘察试题省略号的作用及举例应急救援安全知识车间5s试题及答案 。但由于学生思维维能力、认识水平、学习基础等发展不平衡,导致有些学生的成绩很差,历次的考试都不能及格,这就给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然而,做为一名教师,应该要看到学习的积极的一面,对于消极的一面要扬长避短,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整个班级的物理教学成绩。 二、指导思想: 从这一个学期开始,学生要增加一门新学科——物理。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跟平时的实际生活比较接近,所以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先从兴趣着手,本着“生活中的物理”这一思想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形象生动中体会到物理的乐趣,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工作目标: 1、每一个学生能将教材中的所有实验进行熟练地操作,使他们基本上具有一般物理知识的操作能力; 2、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多各种类型的计算题目,能运用多种途径进行解答; 3、学生能运用所的物理知识去解答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得到提高; 四、工作措施: 1、认真学习教学大纲,领会本科目在教学中的具体 要求 对教师党员的评价套管和固井爆破片与爆破装置仓库管理基本要求三甲医院都需要复审吗 。新教材虽然不同于过去的要求,看似难度降底了,但因为新教材其灵活性加强了,实践性变得更为明确了,学生涫习的难度反而增加了。教师必须认真领会其精神实质,对于每一项要求要落到实处,既不能拔高要求,也不能降底难度。 2、注重教材体系,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新教材不仅在传授文化知识,更注重于培养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各类实验,做到一个一个学生过好训练关,凡是做不好一律重做,直到做到熟练为止。每一个实验都要写好实验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写好实验体会。并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要求每一个学生根据已有的材料,做好有关的物理制作。 3、讲求教学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不能默守陈规,应该要时时更新教学方法。本期我要继续实践好兴趣教学法,双向交流法,还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让科学进入物理课堂,让新的理念武装学生头脑。使得受教育的学生:学习的观念更新,学习的内容科学,学习的方法优秀。 4、严格要求学生,练好学生扎实功底。学生虽逐步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也会学习,爱学习,但终究学生的自制力不及成人。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严格要求,不能放松任何一个细节的管理。做到课前有预习,课后有复习,课堂勤学习;每课必有一练,杜绝学生不做作业、少做作业,严禁学生抄袭他人作业;教育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学习成为自己终身的乐趣。 5、开展好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课外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在狠抓课堂教学的同时,要注重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教学活动。如进行野外考察、下农村进行实验调查、到工厂去进行劳动实习等。以此达到培养学生的能力,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6、加强教师自身的业务进修,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本期我在教学之余,要认真学习大学有关的物理课程,扩大自己的学识范围,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增进教学艺术。多听课,吸取他人教学之长,全期力争听课达20节以上,还要上了一堂教学观摩课。 7、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教材中有许多科学家、爱国人士、唯物论者,他们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从小就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爱科学、爱祖国等优秀品质。 五、课程安排: 全期从2016年9月至2017年1月,按20周计算: 第一周至第三周:(1)学习《科学之旅和第一章《声现象》的新课,(2)复习与检测;共6课时。 第四周至第六周:(1)学习第二章《光现象》的新课,(2)复习与检测;共7课时。 第七周至第九周:(1)学习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的新课;(2)复习与检测;共7课时。 第十周:期中复习与考试。 第十一周至十三周:(1)学习第四章《物态变化》的新课;复习与检测;共5课时。 第十四周至十六周:(1)学习第五章《电流和电路》的新课;(2)复习与检测;共6课。 第十七周至十九周:期末复习与综合练习。 第二十周:学生自由复习,教师作应试指导。 (本学期新课计划32课时,复习与检测20课时,共计52课时) 科 学 之 旅 课题:引言 科学之旅—《探索物理》 课时:1课时 目的:(1)知道物理学研究的内容; (2)通过观察体会物理学的趣味性; (3)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更进一步体会物理学的趣味性; (4)用STS的观点理解物理学的巨大作用; (5)初步掌握一点学习物理的方法。 重点: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初步掌握一些学习物理的方法。 难点:注重学生实验的可操作性、可观赏性,达到预期效果。 教具:教材中图0.1—1至0.1—4及0.1—9、0.1—10的实验装置,三棱镜一付,小石子一枚,开水和带盖的空矿泉水瓶。 教程: 一、导入语:(衔接式、启发式) 1、上节我们对大家学习物理做了一些基本的要求。我们说物理是非常有用的,非常有趣的。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会更进一步体会物理学的趣味性? 2、不过大家可要大胆回答问题,踊跃做实验哟!咱们看谁做得最好了! 二、关于“有趣有用的物理”的引导性学习: 1、物理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 声、光、热、电、力现象。 2、教师演示实验: (1)、“冷水使热水沸腾”实验; 指导:我们将在热现象、力学综合内容中学习。 (2)、“会跳舞的小人”实验; 将在第一章学习到: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3、想想做做学生趣味实验; (1)“放大镜只能放大物体吗?” 我们将在“色彩斑斓的光现象”第三章中学到。 (2)“乒乓球为什么不会掉下?”实验; 我们将在三年级的力现象中学到。 4、物理是有用的: (1)、电是怎么产生的?如何保存? (2)、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 (3)、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月亮、星星和人造卫星为什么不会掉下?(牛顿的猜想性实验—三个宇宙速度) 三、怎样学习物理: 既然物理这么有趣,又这么有用。那么我们如何学好物理呢?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很多物理知识都是通过认真的观察,多次的实验,然后经过认真的思索而总结出来的。(讲一个“糖醋液”的故事) 比如:①图0.1—7中变速自行车变速时的作用? 《简单的机械》一章中我们会学到。 ②冰棒冒出的“白气”是什么东西。向上还是向下?③鸡蛋在淡水中会下沉吗?在盐水中呢? ④气球为什么能把“开水烫过的杯子“吸住? (“开水烫过的空矿泉水瓶”为什么会变瘪?)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多动脑子,凡事多问个“为什么?”用怀疑的眼光看待各种现象,还要在细心、安全的情况下,大胆探究 我们不知道的物理规律。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学习物理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物理为人类造福的。 ①了解“和平间谍”的故事; ②了解“二十世纪最糟糕的发明—塑料” 四、STS:伽利略的“摆的等时性原理” 观察—疑问—猜想—证实。 五、小结: “科学之旅”—就是人类永无止境的探究历程。 六、作业: 1、课外做书中的或布置的实验 2、预习第一章内容,同时准备实验仪器:橡皮筋,钢尺等。 附:板书设计: 第一节 科学之旅 一、有趣有用的物理: 1、物理学研究声、光、热、电、力等现象; 2、物理是有趣的,物理是有用的; 二、怎样学习物理?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三、探究物理: 观察—疑问—猜想—证实 第一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关 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器材:电脑、音叉、鼓、闹钟、真空罩等。 教材分析:1、本节研究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因此要求尽可能利用实验、 周围现象去进行教学。可以利用课本外的实验、现象去 进行教学。 2、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指导学生归纳出正确的结论,并 能利用所学知识去解释有关的现象。 教学过程: 前提测评:无————因为暂无相关内容 导学达标: 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 种各样的声音。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1、声音的产生 演示实验:(1)、敲打音叉— —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 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4)、扩展:录制声音 2、声音的传播: (1)、得出:固体、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2)、实验14页图1-4示: 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 同水波进行对比。 3、声速: 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4、回声:声音的反射。 <0.1秒 三、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四、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套餐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 外练习。 五、课后活动: 练习:物理套餐的部分内容。 作业:16页1、2、3题。 教学后记: 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学习目标:1、知道人耳的构造。 2、知道声音在人耳的传播过程。 3、了解“双耳效应”,能分析一些有关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1、人耳怎样听到声音的?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清楚双耳效应。 关 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器材:电脑、音叉。 教材分析:1、本节是了解性常识,而且比较简单,学生基本上一看就 懂,所以课堂教学基本上让学生主动去完成,教师加以必 要的纠正即可。其他时间可以讨论上节课的练习。 教学过程: 前提测评: 1、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 , 不能传声。 3、声音在 、 体中比 体中传播的快。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 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直接给出问题,引入课 题“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在学生了解 耳朵的结构的基础上,解释耳朵 听到声音的过程 利用骨传导听到声音 3、双耳效应 三、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四、教后记 第三节、声音的特性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 2、知道什么是频率?频率的应用。 3、利用实验去探索影响声音特性的原因。 重、难点:(重)1、人耳怎样听到声音的?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清楚双耳效应。 关 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器材:电脑、音叉。 教材分析:1、本节是了解性常识,而且比较简单,学生基本上一看就 懂,所以课堂教学基本上让学生主动去完成,教师加以必 要的纠正即可。其他时间可以讨论上节课的练习。 教学过程: 前提测评: 1、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 , 不能传声。 3、声音在 、 体中比 体中传播的快。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 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为什么我们可以区分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1、音调:声音的高低 试验:研究音调与振动快慢的关系 课本如图示 结果: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结论:(1)、频率:物体一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越高, 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人的听觉范围:20Hz~20000Hz 学生阅读课本图示 2、响度:声音的强弱 试验:研究响度与振动幅度的关系 课本如图示 结果: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结论:(1)、响度与振幅有关 (2)、用dB表示声音的强度,学生阅读材料: 了解一些环境的响度。 3、音色:声音的一个特征 音色表示什么? 三、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四、教学后记 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噪声控制的途径 难点: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器材:多媒体电脑、闹钟、纸盒 四、教法与学法:分组讨论法、阅读法 五、教学过程: 放一段录像,先放出一段优美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杂的声音。 然后引入课题:优美的声音使人心情愉快,而杂乱的声音则令人心烦意乱。那么,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对人有没有危害?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这些声音的产生和或者削弱它呢? 1、噪声的来源 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分别从物理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找出噪声的含义 (2)分组讨论:在你的周围,有哪些是噪声?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噪声的含义: 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环境保护角度) 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找出噪声的等级是按什么划分的 (2)不同的噪声的等级对人们所产生的危害又是怎样的? (3)认真阅读P26的噪声分类表。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三条界线: >90dB,会破坏听力; >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 3、控制噪声 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 (声源发生处) (声音的传播过程) (人耳) 演示实验: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时间后,把纸盒将闹钟罩住,让学生比较前后声音的不同。 学生活动 (1)观察书本P 26图1.4-4,指出控制噪声的措施分别在哪里实施的; (2)分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治理噪声的实际例子 综合实验和学生活动内容,总结得出控制噪声的途径: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3)观看录像。加深对噪声的了解 课堂小结:噪声的来源和危害有哪些? 怎样防治噪声? 布置作业:调查学校周围有哪些噪声源,学校应该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 教学后记: 第五节、声的利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生活中利用声的例子 三、教学器材:多媒体电脑 四、教法与学法:阅读自学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1)自由说出所了解的利用声的现象; (2)观看相关的录像; (3)讨论对以上的应用例子怎样归类 在此基础上,老师综合学生所举的例子和初步的分类方法,进行总结性的讲解。 1、声与信息 计算:小明向较远的高山大喊一声,经过1.2s听到回声,请问:小明距离高山多远?(当时气温是15℃) 学生算出结果后,清楚回声可以测出距离。 (1)介绍蝙蝠采用回声定位来确定目标的位置 (2)介绍声呐技术产生的背景以及现代声呐技术的应用方面 (3)介绍B超在医学上的应用 (4)超声波测出金属内部的伤痕 2、声与能量 介绍超声波清洗精细机械;超声振动除结石。 课堂小结:声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 教学后记: 第二章、光现象 第一节、光的直线传播 颜色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是不同的。 2、过程和方法 阅读“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宇宙的信息。 探索色光的混合和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亲身的体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亲身的体验与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探索的积极性。 重、难点: 光的直线传播的内容。 分析解释有关现象。 知道颜色、颜料之迷。 教学器材: 激光源、玻璃杯、水、烟雾、三棱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无……前面无相关内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物体有光线射 入我们的眼睛。例如:阳光、日光灯、电视等。 ②学生探讨:光线是如何传播的? 进行新课: 1、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例如:……………………学生举例 上面的光源能分成几种类型? (1)、自然光源 (2)、人造光源 2、探究:光的传播 演示试验①:图片……阳光穿过树林 演示试验②:激光在水中穿过 演示试验③:激光在烟雾中穿过 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应用:影、排队、射击、日食、月食…… (可以让学生先讨论,部分现象要解释) 3、光的速度: 讨论:光有没有速度? (有,非常大) 在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为 c=3×108m/s,是宇宙中 最快的速度。 利用对比说明:34页图示 在其他介质中的速度都比在真空中小 4、阅读:我们看到了古老的世界 问答:(1)我们为什么看到了古老的世界? (2)什么是光年?它是什么物理量? 5、颜色: (1)、试验:光的色散……说明什么问题? 结论:白光是由各种颜色的光组成的,不同颜 色的光混合后会变成其他颜色。 不同颜色的光分散的过程叫光的色散。 (2)、颜色之迷: 不透明物体: 透明物体: (3)、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4)、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 3、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套餐内容。 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第二节、光的反射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光在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知道光路可逆。 知道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试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体验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探索光的反射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索光的反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密切联系实际,提高应用能力。 重、难点: 理解光的反射规律的内容。 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教学器材: 激光源、平面镜、纸、角度测量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说明光是沿 传播的。 2、闪电与雷声虽然同时产生的,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而后 听到雷声,这说明了什么? 3、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需要8min的时间,那么太阳到 地球的距离是多少?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物体有光线射 入我们的眼睛。例如:蜡烛、日光灯、电视等。 ②学生探讨:许多物体本身并不发光,我们为什么也 可以看的见? 进行新课: 1、任何物体表面都可以反射光。 许多物体本身并不发光,我们也可以看见,是因为这 些物体反射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 举例说明:不同表面,光的反射情况不同,那么,光 的反射有没有什么规律呢?光的反射是不是任意的呢? 2、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器材:有什么器材?如何使用? 方法、步骤:如何做?(可以参考课本步骤……P39) 结果:填入下表 角i 角r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结论如下: 3、光的反射规律: i r 镜面、入射光线、反射光线: 法线:垂直镜面的直线(虚线?实线?) (1)、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演示试验:光路可逆,得到结论如下: (2)、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练习:物理套餐P30作图题 4、试验:两种反射,得到定义如下 (1)、漫反射:表面凹凸不平的反射 (反射光线朝各个方向) (2)、镜面反射:光滑镜面的反射 (平行光线射入,光线平行射出) 探讨:在漫反射中,是否遵守上面的反射规律? (学生讨论后,作图证明) 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规律。 5、光的反射的应用:学生举例(注意黑板反光问题) 3、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光的反射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00字以上) 教学后记: 第三节、平面镜成像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光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初步了解图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和方法 经历“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学习对试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观察试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学习,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 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平面镜成像原理。 教学器材: 蜡烛、平面镜、纸、玻璃、球面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光是沿 传播的。 2、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3、 作图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试验:平面镜可以成像,为什么? ②学生探讨:平面镜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③讨论:把镜后面的水银去掉,还能成像吗? 进行新课: 1、学生试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器材:蜡烛、纸、玻璃、尺 步骤:①试验装置如何?步骤如何? ②要策什么数据?要注意什么问题? ③能得出什么结论? 分析、讨论、归纳结论: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现象:水面成像……(可详细讲解) 3、平面镜成像原理: S (1)、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2)、讨论:水银面起什么作用?窗户上的玻璃能否 成像?如何成像? 4、球面镜: (1)、凸面镜:可以使光线发散,可以开阔视野,常 用作观后镜。成什么像? (2)、凹面镜:可以使光线会聚,常用作太阳灶、汽 车灯…… 成什么像? 学生讨论:球面镜的应用 3、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套餐本节内容。 完成课本后习题。 写出平面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00字以上) 教学后记: 第四节、光的折射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光的折射的现象。 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的偏折规律。 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重、难点: 掌握光的折射规律的内容。 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教学器材: 激光源、透镜、水、纸、角度测量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说明光是沿 传播的。 2、光在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另一种介质,就会在介质表 面发生 ,其反射角 入射角。 3、作出反射光线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现象:筷子折了、图像通过玻璃后变形了? 是 什么原因? ②光的直线传播……均匀介质,如果介质不均匀, 光的传播不是直线吗?同学们猜一猜 进行新课: 1、试验: 空气 界面 水 (先让学生猜想:光线会往哪边折?) 结果: 空气 界面 水 2、光的折射规律: (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 线向法线偏折。 (2)试验: 空气 其他介质 结果:在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 (3)、试验: 光垂直界面射入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4、有关现象: (1)、水中的物体上升:做图说明 (包括水变“浅”、筷子“折”等……) (2)、海市唇楼:做图说明 3、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课本练习。 光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实例(200字以上) 教学后记: 第五节、看不见的光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初步了解太阳光谱和看不见的光。 初步认识红外线及其作用。 初步认识紫外线及其作用。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红外线、紫外线的作用。 通过收集、交流关于红外线、紫外线的资料,获得处理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影响。 初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有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重、难点: 知道太阳光谱的内容。 知道红外线、紫外线的定义及其作用。 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白光是由各种 混合而成的,把白光分解成各色光 的过程叫 。 2、完成光路图: 空气 A 水 B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利用三棱镜,可以把阳光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可见 光:…… 红、 橙、 黄、 绿、 蓝、 靛、 紫 进行新课: 1、把这些色光按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 在红光、紫光外还有人眼看不见的光,分别是: 不可见光 可见光 不可见光 红外线 红、 橙、 黄、 绿、 蓝、 靛、 紫 紫外线 2、红外线: 、阅读课本50页的内容,并归纳。 、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 、红外线的热作用强,各种物体吸收了红外线后温度升高。 红外线的穿透云雾能力比较强。 学完上知识后,让学生讨论红外线可以有什么用途? (教师注意指导) 3、紫外线: (1)、阅读课本51页的内容,并归纳。 (2)、紫外线的来源? (3)、紫外线的化学作用强,很容易使相片底片感光。 (4)、紫外线的生理作用强,能杀菌。 (5)、荧光效应。 学完上知识后,让学生讨论红外线可以有什么用途? (教师注意指导) 3、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完成物理套餐内容。 (2)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 第一节 透镜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教学重点: 1、知道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2、知道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解释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教学用具:凸透镜、凹透镜、纸(相当于光屏) 德育教学目标: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教学过程: 一、提问引入: 提问:请戴眼镜的同学摸一摸自己的眼镜,看看它有何特点? (透明、有厚度且厚度不匀)我们把它叫做透镜。它有哪几种?各有何作用?这节课,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下。 二、传授新课: (一)透镜的种类: 1、透镜分为两类:凸透镜和凹透镜。(如P56 图3.1—1) 2、中间厚而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中间薄而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 (二)透镜的主光轴、光心: 1、主光轴:通过两个折射球面的球心的直线。 2、光心:是主光轴上一点,光线通过它不改变方向。大致在透镜的中心。(如P56 图3.1—2) (三)透镜的焦点、焦距: 1、实验:①拿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直到纸上的光斑变得最小;最亮。(如P56 图3.1—3) ②测量这个光斑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焦距),并记录下来。 ③换一个凸透镜,重做上述实验。 ④换一个凹透镜,重做上述实验,纸上能得到最小;最亮的光斑吗? (不能) 2、实验结论:①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射到地面的光线是互相平行的,叫平行光。 ②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近轴光线会聚到主光轴一点,这个点叫做凸透镜的焦点,(如 图1)是实焦点;凹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近轴光线发散,其反向延长线会聚于主光轴的一点,这个点叫做凹透镜的焦点,(如 图2)是虚焦点。(都有两个) ③焦距:光心到焦点之间的距离。(都有两个,如图) 三、练习、作业: 四、教学后记: 第二节 生活中的透镜 教学目标: 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了解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教学重点: 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制作照相机,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教学用具: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自制的照相机。 德育教学目标: 1、能模拟照相机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3、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提问引入: 提问:①照相机,同学们都看到过,你若仔细观察一下,看看它有何特点?②教室中的投影仪,你观察过没有?③我们在“有用有趣的物理(前言)”中曾经做过有关放大镜的实验,你还记得它吗?它成的像有何特点?这节课,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下这些日常生活中的透镜。 二、传授新课: (一)照相机: 1、(出示照相机实物)让同学们观察,得出认识:照相机前面有一个镜头,它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2、照相机原理: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缩小的像。(如P58 图3.2—1)胶卷上有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卷上,经显影、定影,成为底片,再经洗印就是相片了。 3、同学们自己制作模型照相机。(可讨论,5分钟)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完成任务后,请注意:半透明纸上的人像是不是头朝下(倒立)的。(是) 4、讨论: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简称“物距”用“u”表示)在什么范围内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大于2倍焦距用“f”表示时) (二)投影仪: 1、展示实物:(如P59 图3.2—4) 2、演示实验:把投影仪上的平面镜(反光镜)取下,投影片放到载物台上。调节镜头,在天花板上就能看到投影仪片上图案清晰的像。 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成像原理:①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投影仪片上的图案通过这个凸透镜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 ②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射向天花板的光能在屏幕上成像。 4、讨论: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简称“物距”用“u”表示)在什么范围内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大于焦距、而小于2倍焦距时) (三)放大镜: 1、展示实物:(如P59 图3.2—5) 2、演示实验:把放大镜放在物体的上方,适当调节距离,我们就能看清物体的细微之处。 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3、成像原理:放大镜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物体通过这个凸透镜成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 4、讨论: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简称“物距”用“u”表示)在什么范围内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小于焦距时) 三、练习、作业:P59 1;2;3; 答:1、手持凸透镜在窗户和白墙之间移动,在某个位置时,窗户外的景物能在墙上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2、能。有两个位置。离灯泡较近的位置,像是放大的;离灯泡较远的位置,像是缩小的。两个像都是倒立的。 3、在透明的玻璃板或塑料片上滴一滴水,这样小水滴就成为一个凸透镜。用它来观察书本上的字,字被放大了。 四、教学后记: 第三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目标: 1、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了解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教学重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难点:1、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教学用具:光具座,蜡烛,光屏,凸透镜。 德育教学目标: 1、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3、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探究问题的提出:①像的大小、正倒与物体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②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越来越小,像的大小位置如何变化? 二、猜想和假设:①像的大小可能与物体及像的相对位置有关; ②像的正倒可能与它跟物体是否在同侧有关; 三、探究实验步骤: 1、在阳光下测定你所拿凸透镜的焦距。 让阳光透过凸透镜在纸上成一个最小的亮点,亮点到凸透镜的距离即为焦距,用f表示。(f最好在20~30cm之间) 2、 一支蜡烛作物体,研究蜡烛所成的像。 3、用光屏来承接烛焰的像(如P61图3.3—2)(注意:蜡烛、凸透镜、光屏应在同一直线上、且在同一水平高度) 4、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地方,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距),使烛焰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分别测量物体、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5、把蜡烛移近到距凸透镜大于焦距而小于2倍焦距的位置,重复上述步骤(4)。 6、继续把蜡烛移近到距凸透镜小于焦距的位置,观察像的大小、正倒、虚实。 定义: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简称“物距”用“u”表示;焦距用“f”表示;像到凸透镜的距离,简称“像距”用“v”表示 四、结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物距u 像距v 像的大小 (放大或缩小) 像的正倒 像的虚实 物与像是否在同侧 应用 u>2f f<v<2f 缩小 倒立 实像 异侧 照相机 f<u<2f v>2f 放大 倒立 实像 异侧 投影仪 u<f v>2f 放大 正立 虚像 同侧 放大镜 五、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它可以在光屏上显现出来,可使照相机底片感光;虚像:是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像,它不能在光屏上显示,也不能使照相机的底片感光。 六、练习、作业:P62 1;2; 1、玻璃瓶相当于一个柱面透镜。当铅笔由靠近水瓶的位置向远处慢慢移动时,会看到铅笔尖逐渐变长,到某一位置时,铅笔尖突然改变方向。而用凸透镜做实验时,会看到铅笔逐渐变大,而形状保持不变,到某一位置时,铅笔尖也会突然改变方向。(原因:铅笔由焦点以内经焦点移到焦点以外时,凸透镜所成的像由放大、正立的虚像变为倒立的实像) 2、“傻瓜相机”也有光圈和快门,也需要调焦。只不过它们都装在机身里,其内部增加了一些电子、机械设备可根据光线的明暗程度自动调整光圈、快门,也能自动调焦,不需要人工调节。 七、教学后记: 第四节 眼睛和眼镜 教学目标: 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2、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教学重点: 眼睛是怎样看物体的;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教学难点:1、知道近视眼、远视眼的特点及其矫正方法; 2、眼镜的度数。 教学用具:模拟眼球、几种镜片。 德育教学目标: 1、让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2、初步具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我们靠眼睛看物体,你知道它是如何看到物体的吗? 二、新授: (一)眼睛:1、构造:(如P63图3.4—1) 2、成像原理:来自物体的光,通过晶状体和角膜的作用,像凸透镜一样把光线会聚到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信号传给大脑,我们就看到了物体。眼睛通过睫状体来改变晶状体的形状,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比较平,远处物体射来的光线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到远处的物体;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比较凸,近处物体射来的光线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到近处的物体。 (二)近视眼及其矫正: 1、症状: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2、原因:①晶状体太凸,折光能力太强;②眼球前后方向上太长。这样,来自远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到达视网膜已不是一点而是一个光斑了。(如P63图3.4—3 甲) 3、矫正:在眼睛前放一个凹透镜。 (三)远视眼及其矫正: 1、症状: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2、原因:①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②眼球前后方向上太短。这样,来自近处物体的光,还没有会聚成一点就到达视网膜了,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模糊的光斑。(如P63图3.4—3 乙) 3、矫正:在眼睛前放一个凸透镜。 二、眼镜的度数: 1、透镜焦距f的倒数叫做透镜焦度,用Ф表示。即:Ф=1/f 2、眼睛的度数:镜片的透镜焦度×100 ,单位:m-1 如:100度远视眼镜片的透镜焦度是1 m-1 它的焦距是1 m 。 3、凸透镜(远视镜片)的度数是正数;凹透镜(近视镜片)的度数是负数。 三、练习、作业:P64 1;2;3; 1、甲是正确的; 2、远视镜片是凸透镜;近视镜片是凹透镜。度数深的眼镜片镜面比较凸,度数浅的眼镜片镜面比较平。 3、正常眼、近视眼、远视眼的近点各不相同。近视眼的明视距离比正常眼要短;远视眼的明视距离比正常眼要长。 四、教学后记: 第五节 显微镜和望远镜 教学目标: 1、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2、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原理。 教学重点: 知道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1、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原理; 2、各种镜片的组合使用。 教学用具:显微镜、望远镜。 德育教学目标: 1、尝试运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分析概括能力; 2、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你知道放大镜的成像原理吗?(物体在凹透镜焦点以内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二、新授: (一)显微镜: 1、构造:展示实物(如P65图3.5—1)分别介绍它的各部分及其作用。 重点:显微镜的镜筒两端各有一组透镜(其作用相当于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叫做物镜。 由支架、镜筒、目镜、物镜、反光镜等组成。 2、成像原理: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通过物镜后成一个正立、放大的实像,(成像在目镜焦点以内)目镜的作用则是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经过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到的物体了。 (二)望远镜: 1、构造:展示实物(如P66图3.5—2)分别介绍它的各部分及其作用。 重点:望远镜的镜筒两端各有一组透镜(其作用相当于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叫做物镜。 由镜筒、目镜、物镜等组成。 特别注意:天文望远镜也常用凹面镜作物镜。 2、成像原理:物镜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成在目镜焦点以内);目镜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 3、物镜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成在目镜焦点以内)但为什么使用望远镜时会感到物体被放大了? 原因:我们能否看清一个物体,与视角有关。物体对眼睛所成的视角大小不仅和物体本身的大小有关,还和物体到眼睛的距离有关。(如P66图3.5—3)望远镜的作用就是使视角变得很大了,因而感觉到物体被放大了。 4、望远镜物镜的直径加大,是为了会聚更多的光,使所成的像更加明亮。 三、远视眼及其矫正: 1、症状: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2、原因:①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②眼球前后方向上太短。这样,来自近处物体的光,还没有会聚成一点就到达视网膜了,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模糊的光斑。(如P63图3.4—3 乙) 3、矫正:在眼睛前放一个。 二、眼镜的度数: 1、透镜焦距f的倒数叫做透镜焦度,用Ф表示。即:Ф=1/f 2、眼睛的度数:镜片的透镜焦度×100 ,单位:m-1 如:100度远视眼镜片的透镜焦度是1 m-1 它的焦距是1 m 。 3、凸透镜(远视镜片)的度数是正数;凹透镜(近视镜片)的度数是负数。 三、练习、作业:P64 1;2;3; 1、甲是正确的; 2、远视镜片是凸透镜;近视镜片是凹透镜。度数深的眼镜片镜面比较凸,度数浅的眼镜片镜面比较平。 3、正常眼、近视眼、远视眼的近点各不相同。近视眼的明视距离比正常眼要短;远视眼的明视距离比正常眼要长。 四、教学后记: 第四章、物态变化 第一节、温度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温度的概念。 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 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 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的物理规律。 重、难点: 设计测温度的仪器(温度计) 正确使用温度计 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杯、冷热水、温度计、体温计 教学课时:2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无……前面无相关内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欣赏一段有春、夏、秋、冬的影片 问题:你知道物质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如何转化? 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学生猜想:〔 …… 〕 教师:刚才有同学说“温度”(热),下面我们就来学习 有关温度的知识 → 温度计 进行新课: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1)、试验:课本70页试验:图4.4-1示 结论:人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温度往往不可靠, 必须采取其他较好的办法。 (2)、探究:有什么方法可以较好的判断出这哪杯水的 温度比较高? 学生结论〔 …… 〕 (3)、教师引导:拿出自制的温度计(图4.1-2示), 可否判断温度高低? 学生讨论 如何判断? 这仪器有什么缺点?如何改正? ↓ (加刻度、缩小体积……得到准确的测温度的仪器) 2、温度计:测量温度的仪器 实物观察……各种温度计 结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分类: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实物、录像观察) 3、试验用温度计的使用: 探究:怎样使用?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总结: (1)使用前 观察量程……所测温度不能超过量程 认清分度值……每小格代表的数值 (2)使用时 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壁 ② 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 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继续留在被 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让学生读数,把结果写出来)……单位 4、摄氏温度:字母C代表摄氏温度 ℃是摄氏温度的单位,读做摄氏度;它是 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零摄氏度,把 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分成100等份,每1份 就是1℃。低于0℃用负数表示 例:37℃读作 -45℃读做 0℃读做 5、体温计: 结构、量程、分度值 使用 3、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第二节、熔化和凝固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重、难点: 试验探究熔化、凝固的规律。 正确得出熔化、凝固的规律。 教学器材: 杯、水、温度计、海波、蜡、酒精灯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温度是用来描述物体__________的物理量。常用的液体温 度计是根据_________ 性质制成的,把_______________ 规定为0℃,把___________ 规定为100℃。 2、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根据待测物体温度变化范围,选择_________合适的温度计。 (2)、使用时应把温度计的玻璃泡跟被测物体________,不要碰 到容器的_______,待温度计的示数________后方可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__________,视线必须与温度计 的___________相平。 3、用一支原来示数为38℃的体温计,未经下甩,便去测量一 个正常人的体温,如果当时气温是35℃,那么体温计的示数 为(  ) A、38℃;B、37℃ C、36℃ D、35℃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你知道物质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可以转化? 学生回答、并举例,教师总结: 1、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 固体 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 1 6 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 2 5 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 液体 气体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 4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 下面我们先学习……熔化与凝固 试验:课本75页 ( ) ……提出问题 ( ) ……猜想与假设 ( ) ……设计试验 如何进行、需要器材、注意事项 仪器安装、酒精灯的使用等 ( ) ……进行试验 数据记录: 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9 海波的温度/℃ 蜡的温度/℃ 温度/℃ 温度/℃……分析和论证 (海波) (蜡) ……评估 ……交流和合作 利用数据作出图像……然后说明凝固的过程,并在坐标 中作出海波、蜡的凝固图像。 ……学生探究、寻找规律,教师总结如下: 2、熔化和凝固: 固体 晶体:在熔化时温度不变,晶体熔化的温度叫熔点 非晶体:在熔化时温度不断上升,没有熔点。 晶体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非晶体没凝固点,同一晶体的熔点=凝固点。 不同晶体熔点不同……77表,记住冰的熔点。 熔化时吸热,凝固时放热。 3、介绍一些常见的熔化和凝固现象。 3、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第三节、汽化和液化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2、过程和方法 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的物理规律。 重、难点: 蒸发、沸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分析一些常见的汽化、液化引起的现象。 教学器材: 杯、水、温度计、酒精灯 教学课时:2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叫做________。物质从固 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_______,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 叫_____。 2、一切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晶体的熔化温度叫_______; 晶体的凝固温度叫__________;同一晶体的熔化温度和凝固 温度是______的。 3、铝的熔点是660℃,那么温度为660℃的铝是: ( ) A、液态; B、固态; C、固液共存;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无……前面无相关内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晒在太阳下的衣服一会儿就干了,衣服上的水那 里去了? 学生猜想:〔 …… 〕 进行新课: 1、探究:水的沸腾 ( ) ……提出问题 ( ) ……设计试验 如何进行、需要器材、注意事项 仪器安装、酒精灯的使用等 ( ) ……进行试验 数据记录: 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9 海波的温度/℃ 蜡的温度/℃ ……评估 温度/℃ ……分析和论证 ……交流和合作 利用数据作出图像,学生探究、寻找规律,教师总结如下: 2、沸腾: (1)、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液体要达到一定的温度才沸腾,沸腾时温度不 变,液体沸腾的温度叫沸点。 (3)、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 问题:衣服干了是否沸腾现象? 3、蒸发: (1)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 (2)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 沸腾与蒸发都是汽化现象,都要吸热,可以使温度下 降,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分析一些常见的汽化现象:课本81页的想想做做。 4、液化: 举例说明:降低温度可以使气体液化 压缩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 (1)、降低温度与压缩体积是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 (2)、液化要放热 3、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第四节、升华和凝华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重、难点: 判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解释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学器材: 可密封的玻璃瓶、酒精灯、碘 教学课时:1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物质由_______转变为_______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两种方 式是________和________。 2、物质由_____转变为_____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过程______ 热量。居民使用的液化石油气,就是在常温下用_________ 的方法,是石油气变成液体储存在钢瓶里的。 3、关于蒸发和沸腾,下列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必须在一定温度下进行; B、蒸发不需要吸热,沸腾需要吸热; C、蒸发是液体表面汽化的现象,沸腾则是在液体内部进行的 汽化现象; D、蒸发是缓慢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剧烈的汽化现象。 4、夏天扇扇子,人感到凉爽,主要是因为扇来的风:( ) A、 降低了周围的温度; B、 降低了人的体温; C、 加快了人身上的汗水的蒸发; D、 赶走了人体周围的热空气。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雪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猜想:〔 …… 〕 进行新课: 1、试验:碘的升华和凝华 结论:(1)、注意“直接”。 (2)、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解释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 雪的形成 卫生球变小 灯壁变黑 固体 3、小结本章内容: 液体 气体 3、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第五章、电流和电路 第一节、电流和电路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初步认识电流、电路及电路图。 知道电源和用电器。 能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连接电路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动脑筋找出新的连接电路的方法。 重、难点: 知道电流、电路的基本概念。 能认识、使用电路图。 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小灯泡、门铃、电源、导线 教学课时:2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无……前面无相关内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给出小灯泡、小电动机、电源、开关导线,分先 后两次连接电路,使小灯泡亮、小电动机转,看 谁最快最好! 任何情况都不能把电源的两端直接连在一起!!!! 问题:你在实验中有什么收获和体会?由有什么疑问? 教师:刚才我们实际上安装了一个简单的电路,其实收 音机、电视机、冰箱、照明……这些看是复杂的 东西都是由最简单的电路组成的,让我们走进神 秘的电的世界吧! 进行新课: 1、电流与电路 刚才的灯泡会亮、电机会转,是因为有电流流过它们。 电流是怎样形成的?……录像(电子运动) (1)、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 从录像可知,要出现电流,还需要: 电池、发电机这样的电源;灯泡、电动机这样的 用电器;导线的连接;开关的控制。 (2)、电路: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按照一定的顺 序连接起来,就组成了电路。 画图时……画实物麻烦又不清楚…… 2、电路图:利用规定的符号代替实物,把电路表示出来的 就是电路图。 学生观察“几种常用的元件及其符号” 学生动手:对照刚才的电路,画出电路图 教师更正、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如下: 3、电源和用电器: 要产生不断的电流,就需要一定的装置提供能量来维 持 ……录像(电源) (1)、电源:提供电能的装置。如电池、发电机 电源提供的电能哪去了: ……录像(用电器) (2)、用电器:消耗电能的装置。如电灯、风扇把电能 转化成我们所需的能量。 4、导体和绝缘体: (1)、导体: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导体。 (2)、绝缘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讨论:为什么导体容易导电? 常见的导体有哪些?绝缘体有哪些? 结论:观看录像(导体),总结结论。 5、电流的方向: 观看录像(电流的方向),得到结论: 电流方向:正极→用电器→负极 简介电灯、二极管的电流方向。 3、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第二节、并联和串联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能连接简单的串联和并联电路。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探究,用实验的方法了解串、并联电路的区别。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说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并联电路的实例,发展观察能力。 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 知道串联、并联电路的区别。 会画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及连实物图。 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 教学课时:1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无……通过讲解上一节课的练习纸复习前面所学知识。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课本p95“想想议议”:一个电源和两个灯泡,要 使两个灯泡同时发光,有几种接发? ↓ 思考并讨论 ↓ 画出电路图 ↓ 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并分析规律、结论 任何情况都不能把电源的两端直接连在一起!!!! 三、进行新课: 总结上探究: 1、串联和并联 (1)、串联:电源、用电器、开关等元件 按照一定的顺序首尾相连。 电路图 如图所示: 特点:电路中没有分支,电流沿一条路径从正极到负 极;电路某处出现问题,影响整个电路。 (2)、并联:用电器、开关等元件并列 相连,连在电路中。 电路图 如图所示: 干路:所有电流流经的线路 如图所示 支路:部分电流流经的电路 特点:电路中有分支,电流沿不同分支从正极到负 极;各支路互不影响。 2、简介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简单的串、并联电路: (1)、日常生活中的电路及电路图 (2)、给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增加开关等元件进行连接、 画电路图,熟悉所学知识。 3、练习:课本97页“动手动脑学物理” 3、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四、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五、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六、课本后练习。 七、教学后记: 第三节、电流的强弱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会连接电流表,会读电流表上的读数。 2、过程和方法 通过灯泡的明亮程度,间接地分析电路中电流的强弱。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重、难点: 会连接电流表。 能正确读出电流表的示数。 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流表 教学课时:1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通过讲解上一节课的练习纸复习前面所学知识。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实验:一个电池和一个灯泡,使灯泡发光;然后 ↓ 两个电池串联使它发光。 思考:亮度不同,说明什么? ↓ 结论:电流大小不同……如何判断、测量? 进行新课: 1、电流的强弱 电流: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符号I 单位:安培,符号A,还有毫安(mA)、微安(µA) 1A=1000mA 1mA=1000µA 例:12mA= A= µA 2、电流的测量:用电流表,符号A (1)、电流表的结构:接线柱、量程、示数、分度值 (2)、电流表的使用: 电流表必须和用电器串联(等于一条导线) 电流必须从正极流进,从负极流出 选择合适的量程(如不知道量程,应该选较大的量程,并进行试触。) 边讲边演示一遍 (3)、读数: 确定量程……选择示数 确定分度值…… 读数,写上单位 例:投影图片……让学生读数 练:给出图片……让学生读数 3、动手做: (1)、让学生连一串联电路,并连上电流表测电流 (2)、读出电流的大小。 3、达标练习:课本后100页“动手动脑学物理” 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第四节、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训练连接电路和使用电流表的技能。 2、过程和方法 科学探究全过程的切身体验,领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重、难点: 连接串联、并联电路,作出电路图。 能用电流表测出各点的电流。 教学器材: 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流表 教学课时:2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画出由两个灯泡组成的串、并联电路的电路图。 串联电路 并联电路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1、 在串联电路中(如上图),A、B、C三点的电 流有什么关系? 2、 在串联电路中(如上图),A、B、C三点的电 流有什么关系? 进行新课: 1、探究:串联电路中各点电流关系 (1)、学生猜想: IA=IB=IC IA>IB>IC ………… (2)、设计实验:把电流表分别接入A、B、C三点,测 量出通过的电流,就可以找出规律。 (3)、作出对应的电路图(共三个) (4)、进行实验:把结果记录在下表 A点的电流IA B点的电流IIB C点的电流IIC 第一次测量 第二次测量 (5)、分析实验结果,寻求规律: 教师总结:在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 即IA=IB=IC (6)、讨论结果,你还能得到什么结论? 2、探究:并联电路中各点电流关系 (1)、学生猜想: IA=IB+IC IA>IB>IC ………… (2)、设计实验:把电流表分别接入A、B、C三点,测 量出通过的电流,就可以找出规律。 (3)、作出对应的电路图(共三个) (4)、进行实验:把结果记录在下表 A点的电流IA B点的电流IIB C点的电流IIC 第一次测量 第二次测量 (5)、分析实验结果,寻求规律: 教师总结:在并联电路中,干路的电流等于各支 路的电流之和 即I总=I1+I2 (6)、讨论结果,你还能得到什么结论? 3、利用水流说明上面电流的规律 计算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 3、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第五节、家庭电路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家庭电路的组成,了解安全用电常识。 2、过程与方法 观察家庭和教室的实际电路,能简单描述家庭电路的主要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提高安全用电的意识。 重、难点: 知道家庭电路的组成。 能分析家庭电路的各组成部分。 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家庭电路的样板、电源、试电笔、保险丝 教学课时:1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根据电路作出电路图或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电流小于0.5A) 2、根据电路画电路图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家庭电路与我们前面所学的电 路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吗?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吧! 进行新课: 1、家庭电路的组成 问题:① 保险丝有什么作用? ② 什么是空气开关? ③ 用电器如何安装? 按照顺序逐一分析电路中的各部分,并让学生讨论 如何连接用电器?同时作出相应的电路图。 2、火线和零线 ①火线: ②零线:与地面相连 ③试电笔: 结构:说明流经试电笔的电流很小 使用方法:通过演示说明 3、两种类型的触电及急救 触电:一定要形成通路 观看106页图形…… 急救:①断电源 ②隔离带电物 4、三线插头和漏电保护 三线:火线、零线、地线 思考:什么是地线?有什么作用? 讨论地线如何起保护作用的? 漏电保护开关:原理、使用 3、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学生活动: 欣赏影片,回忆情景并思考问题。进行猜想???? 进行一些振动发声实验,讨论声音产生的共同特征。 学生活动: 课本14页的探究实验 观察分析 学生活动: 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 学生活动: 如何证明液体可以传声? 学生活动: (1)、看15页的表格内容 (2)、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速度谁快? 学生活动: 对着远处的高山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听不回声? 学生活动: 观看录象,讨论双耳效应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活动: 1.通过看书,了解人耳的结构。 2.进行一些有趣的实验去体验骨传导。 例咬住音叉,把耳朵捂住,敲击音叉,是否听到声音。 � EMBED PBrush \* MERGEFORMAT ��� � EMBED PBrush \* MERGEFORMAT ��� PAGE 1
本文档为【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上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北溟愚鱼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09KB
软件:Word
页数:37
分类:初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9-01-18
浏览量: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