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护理ppt课件

中医护理ppt课件

举报
开通vip

中医护理ppt课件 中医辩证施护 兰州中医骨伤科医院 范华 中医护理 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以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为特点,结合预防保健、康复、医疗活动,对病人及老幼病残等健康及亚健康者加以照料,并实施以独特的护理技术,以保持和促进健康的护理方法。 中医护理的起源:夏-春秋 “头有疮则沐,身有疡则浴” “饮食必时”、 “洒扫庭内”、 “土厚水深,居之不疾”、“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初步形成:战国-东汉 《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 ...

中医护理ppt课件
中医辩证施护 兰州中医骨伤科医院 范华 中医护理 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以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为特点,结合预防保健、康复、医疗活动,对病人及老幼病残等健康及亚健康者加以照料,并实施以独特的护理技术,以保持和促进健康的护理方法。 中医护理的起源:夏-春秋 “头有疮则沐,身有疡则浴” “饮食必时”、 “洒扫庭内”、 “土厚水深,居之不疾”、“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初步形成:战国-东汉 《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 华佗 中医护理发展史 发展阶段: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 孙思邈《千金方》首创葱管导尿法、灌肠等 充实阶段:宋金元 食疗养生、调护 成熟阶段:明清 李时珍《本草纲目》 当代护理学的蓬勃发展 1959《中医护病学》第一本中医护理专著 中医护理发展史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辨证施护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 统“内属以脏腑,外络于肢节” 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四时气候与人体 地区方域与人体 昼夜晨昏与人体 整体观念 辨证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有关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辨清病因、病位、病性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何病、何证。 施护是在辨证的基础上,确立相应的施护原则和方法。辨证是决定护理的前提和依据,施护是护理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辨证施护 辩证施护的特点 中医护理不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病机或证的不同。 “异病同护”:不同疾病有相同的病机或证可采用基本相同的护理方法。 “同病异护”相同的疾病有不同的病机或证要采用不同的护理措施。 所谓“证同护亦同、证异护亦异” 运用望、闻、问、切四诊方法收集辨证资料 运用望诊了解疾病的本质 运用闻诊辨别疾病的虚实 运用问诊全面了解病情 运用切诊探明疾病的性质 辨证的一般方法 观察病人的神志、形态、皮肤、五官、舌苔以及分泌物、排泄物的异常变化,测知内脏病变的情况,了解疾病的本质。 如观察病人的精神状态、面部表情、目光神态以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的好坏。 运用望诊了解疾病的本质 通过听声音、嗅气味两个方面辨别病证的寒热虚实,病位深浅。 运用闻诊辨别疾病的虚实 详细询问病人的主诉、现病史、既往史、治疗情况、生活习惯、饮食爱好、情志状态等,为辨证施护提供可靠的依据。 如疼痛的程度和性质,只能由问诊得到资料。 运用问诊全面了解病情 运用切诊探明疾病的性质 包括脉诊、按诊两个方面,判断疾病的部位、性质和邪正盛衰以及病变局部的部位、性质、大小等。 辩证施护观察的内容和特点 观察的基本内容    对病情的观察在中医护理中尤为重要,通过神色、精神、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睡眠、饮食的观察提供施护依据,观察还要重视病情的主要病证,在一系列病证中最令病人痛苦或最易导致恶变的症状是观察的重点。 围绕主证的观察而作为观察病情的重点是辨证施护的又一特点。  舌象 舌象是中医观察病情的重要内容,尤其在外感热病的辨证施护中更为重要。舌为心之苗,舌的血管和神经分布极其丰富,其粘膜上皮薄而透明,乳头反应灵敏,故机体一般情况,消化系统和体液变化均可在舌上迅速地反映出来。包括观察舌质、舌苔两个方面。 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 辩证施护观察的内容和特点 舌质  淡红舌:舌体颜色淡红润泽,白中透红。 临床意义:正常舌苔或表证初起。  淡白舌:较正常舌色浅淡,白色偏多、红色偏少 临床意义:气血两虚、阳气虚衰  红绛舌:较正常舌色红,呈鲜红色者,称为红舌,呈深红色者,称为绛舌。 临床意义:实热证,苔黄燥或芒刺,因热邪亢盛,热入气分而舌红 热入营分而舌绛。 虚热证,苔少或无苔,多为热病伤阴或阴虚火旺所致。  青紫舌:淡兰为青,黑赤为紫。为气血运行不畅,主血瘀、寒极、热极。 临床意义:绛紫而干枯少津,属热盛伤津,气血壅滞。 淡紫或青紫湿润者,多为寒凝血瘀。 舌青紫而暗,有瘀斑点,为淤血内阻,脉络不畅。 舌苔 正常的舌苔是由胃气上蒸所生,故胃气的盛衰,可从舌苦的变化上反映出来。 病理舌苔的形成,一是胃气夹饮食积滞之浊气上升而生;一是邪气上升而形成。 望舌苔包括苔质和苔色两方面的变化。 (一)苔质:    ①厚薄:厚薄以“见底”和“不见底”为标准。凡透过舌苔隐约可见舌质的为见底,即为薄苔。由胃气所生,属正常舌苔,有病见之,多为疾病初起或病邪在表,病情较轻。不能透过舌苔见到舌质的为不见底,即是厚苔。多为病邪入里,或胃肠积滞,病情较重。    ②润燥:舌面润泽,干湿适中,是润苔。表示津液未伤;若水液过多,扪之湿而滑利,甚至伸舌涎流欲滴,为滑苔。是有湿有寒的反映,多见于阳虚而痰饮水湿内停之证。若望之干枯。扪之无津,为燥苔,由津液不能上承所致。    ③腐腻:苔厚而颗粒粗大疏松,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揩之可去,称为“腐苔”。常见于痰浊、食积,且有胃肠郁热之证。苔质颗粒细腻致密,揩之不去,刮之不脱,上面罩一层不同腻状粘液,称为“腻苔”,多因脾失健运,多见于痰饮、湿浊内停等证。    (一)苔质: ④剥落:患者舌本有苔,忽然全部或部分剥脱,剥处见底,称剥落苔。若全部剥脱,不生新苔,光洁如镜,称镜面舌、光滑舌。由于胃阴枯竭、胃气大伤、毫无生发之气所致。无论何色,皆属胃气将绝之危候。若舌苔剥脱不全,剥处光滑,余处斑斑驳驳地残存舌苔,称花剥苔,是胃之气阴两伤所致。   ⑤有根苔与无根苔:无论苔之厚薄,若紧贴舌面,似从舌里生出者是为有根苔,又叫真苔;若苔不着实,似浮涂舌上,刮之即去,非如舌上生出者,称为无根苔,又叫假苔。有根苔表示病邪虽盛,但胃气未衰;无根苔表示胃气已衰。 (二)苔色:   ①白苔:一般常见于表证、寒证。由于外感邪气尚未传里,舌苔往往无明显变化,仍为正常之薄白苔。若舌淡苔白而湿润,常是里寒证或寒湿证。但在特殊情况下,白苔也主热证。如舌上满布白苔,如白粉堆积,扪之不燥,为“积粉苔”是由外感秽浊不正之气,毒热内盛所致。常见于温疫或内痈。再如苔白燥裂如砂石,扪之粗糙,称“糙裂苔”,皆因湿病化热迅速,内热暴起,津液暴伤,苔尚未转黄而里热已炽,常见于温病或误服温补之药。   ②黄苔:一般主里证、热证。由于热邪熏灼,所以苔现黄色。淡黄热轻,深黄热重,焦黄热结。外感病,苔由白转黄,为表邪入里化热的征象。若苔薄淡黄,为外感风热表证或风寒化热。或舌淡胖嫩,苔黄滑润者,多是阳虚水湿不化。   (二)苔色: ③灰苔:灰苔即浅黑色。常由白苔晦暗转化而来,也可与黄苔同时并见。主里证,常见于里热证,也见于寒湿证。苔灰而干,多属热炽伤津,可见外感热病,或阴虚火旺,常见于内伤染病。苔灰而润,见于痰饮内停,或为寒湿内阻。   ④黑苔:黑苔多由焦黄苔或灰苔发展而来,一般来讲,所主病证无论寒热,多属危重。 脉诊:是医生用手指对患者某些特定部位的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据此以了解健康或疾病,辨别病证的一种诊察方法。 脉象:就是医生用手指感觉出来的脉搏形象,它包括动脉搏显现部位的深浅、速率的快慢、强度的大小、节律的均匀与否等等。 脉动与心脏的搏动、心气的盛衰、脉管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以及各脏腑功能的协调作用密切相关。 正常的脉象是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中和有力、节律均匀的,称作“平脉”(正常脉象)。 辩证施护观察的内容和特点 常见病脉 (一)浮脉 脉象: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 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为脉位浮浅。 主病:表证。亦见于内伤久病。 生理变异:瘦人偏浮,秋脉偏浮,亦有六脉皆浮者。 (二)沉脉 脉象: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沉行筋骨,如水投石。为脉位深沉。 主病:里证。有力为里实,迟而无力为里虚 生理变异:肥人脉偏沉,冬季脉偏沉,或六脉皆沉细而无病,称“六阴脉”。 (三)迟脉 脉象: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 主病:寒证,迟而有力为实寒,迟而无力为虚寒。 生理变异:长期体力劳动者或运动员,脉迟而和缓;常人入睡,脉亦见迟。 (四)数脉 脉象:脉来急促,一息五到六至(不及七至)。脉率较正常为快。 主病:热证。有力为实热,迟而无力为虚热 生理变异:情绪激动、各种运动、婴幼儿等均可见数脉。 常见病脉 (五)洪脉 脉象:脉体宽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 滔滔满指,状若波涛汹涌。 其脉位浅显(浮),脉体宽大(大),搏动有力(强)。 脉来汹涌盛满,去较势缓力弱。 主病:热盛,多见于阳明气分热证。 生理变异:洪为夏令之平脉。(阳气亢盛,腠理开泄,气血向外。) (六)细脉 脉象:脉细如线,应指明显。 脉道狭小,应指起落明显。 主病:气血两虚,湿病。 脉理:营血亏虚,脉道不充,或气虚运血无力,脉道充盈度减小,则脉细小无力。湿邪阻遏脉道,气血运行不利,脉亦细小而缓。 常见病脉 (七)滑脉 脉象: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正气盛而血管张力小,弹性大。) 主病:痰湿,食积,实热。 青壮年的常脉;妇女孕脉。 生理变异:滑而和缓,多见于青壮年;妇女停经后见滑脉,多为妊娠,均为气血充盛之象。但过于滑大则为有病 (八)涩脉 脉象:脉形细而迟,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至数不匀,大小不均,三五不调。 主病:气滞血瘀、精伤血少。有力为实,无力为虚。 常见病脉 (九)弦脉 脉象: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脉势较强,脉道较硬,挺然指下,直起直落。轻虚似滑,如按琴弦,如张弓弦,如循刀刃,其弦硬程度轻重不同。 主病:肝胆病,疼痛,痰饮,疟疾。 亦见于老年健康者 (十)结脉 脉象:脉来缓慢,时有中止,止无定数。 脉率迟缓,脉律不齐。 主病:阴盛气结,痰滞血瘀,真瘕积聚。 亦见于气血虚衰。 相似脉——代脉 脉象: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还。 脉律不齐,止歇有规律,止歇时间较长,脉势软弱。 主病:主脏气衰微,亦见于疼痛、惊恐、跌仆损伤者。 常见病脉 辨——辨认,辨别。 证——证候。是疾病处于某一阶段的病因、病位、病变性质以及邪正双方力量对比等各面的病理概括。 症——症状,疾病在某一个阶段中反映的个别、表面、外在的现象。 辨证过程 八纲辨证—各种辨证的总纲 脏腑辨证—各种辨证的基础,用于内科病 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的补充 卫气营血辨证 三焦辨证 外感病的辨证 六经辨证 病因病机辨证——针对病因病机辨证 辨证 归纳为阴证、阳证、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八类基本证候群。 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八纲辨证——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经过分析综合,把疾病表现的类别、部位、性质、邪正盛衰情况,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八纲辨证是概括其他辨证的纲领,它是根据病人的整体证候表现之总和概括出来的规律。 疾病的临床表现虽然错综复杂,但基本上可以用八纲来加以归纳,找出疾病的关键,掌握要领, 从而确立治疗护理的依据。 表里——辨别病变部位、病情轻重、病势趋向的纲领。 1、表证—外感病初起阶段 特点:起病急,病位浅,病程短 病因病机:外邪从皮毛或口鼻而入 主证:恶寒(恶风)发热,舌苔薄,脉浮 兼证:鼻塞、头痛、咳嗽、身疼项强、咽喉肿痛 辨证要点:恶寒发热、苔薄、脉浮 一、表里 2、里证—病在脏腑、气血、骨髓 特点:病位深,病势重,病程长 病因病机: ①表不解内传入里;②外邪直中; ③脏腑功能紊乱。 主证:不恶寒,苔不薄,脉不浮,以脏腑证候为主 一、表里 3、半表半里证 特点:病邪既不在表又不在里,而在半表半里 病因病机:邪气不盛,不能直入于里,正气不足,不能拒邪于外 主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脉弦 一、表里 v 表证与里证的鉴别 一、表里 病因 起病 病程 病位 病情 证候特点 表 外感六淫邪气 急 短 浅 轻 发热、恶寒、苔薄、脉浮 里 ①脏腑功能失调;②表不解内传入里 ③外邪直中 缓 长 深 重 脏腑证候为主,不恶寒,苔不薄,脉不浮 二、寒热 寒热——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阴阳盛衰的具体表现(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1、寒证 特点:机能活动衰减的证候 病因病机: ①感受寒邪;②久病伤阳;③素体阳虚阴盛。 主证:恶寒或畏寒喜暖,肢冷倦卧,面色煞白,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溏泄,舌淡苔白而润滑,脉迟或紧。 2、热证 特点:机体机能活动亢进的证候 病因病机:①感受热邪;②素体阳盛阴虚;③七情过激;④饮食劳倦;⑤房事不节。 主证:恶热喜凉,渴喜冷饮,面红目赤,烦躁不宁,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 二、寒热 寒证与热证的鉴别 二、寒热 寒热 渴否 面色 四肢 小便 大便 舌象 脉象 寒证 恶寒畏寒 口淡不渴或喜热饮 苍白 不温 清长 溏稀 舌淡 苔白润 脉迟 热证 发热喜凉 口渴喜冷饮 红赤 灼热 短赤 秘结 舌红 苔黄干 脉数 三、虚实 虚实——辨别邪正盛衰的纲领 概念: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机能活动 正气:机体抗病能力 对环境的适应力 自身修复力 邪气:破坏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导致疾病发生的 各种因素。 1、虚证 特点:为机体正气不足的表现 病因病机:①先天禀赋不足;②后天失养。 主证:由于有气、血、阴、阳不足之别,现分述如下表。 三、虚实 虚证类型表 三、虚实 类型 主 证 病因病机 血虚证 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麻木、妇女月经量少衍期或闭经、舌质淡、脉细无力。 血液不足、不能濡养脏腑经脉组织器官。 气虚证 面白无华、少气懒言、语声低微、疲倦乏力、自汗、动则诸证加剧,舌淡脉虚弱。 全身或某一脏腑机能减退而致。 阴虚证 午后潮热、颧红、盗汗、手足心热、小便短黄、舌红少苔、口干少苔、脉细数 机体阴液亏损所致 阳虚证 形寒肢冷、面色白、神疲乏力、自汗、口淡不渴、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弱 机体阳气不足 2、实证 特点:为邪气过盛反映的症候——邪正斗争激烈阶段 病因病机:①外邪侵入正气未伤;②内脏功能失调,代谢障碍病理产物。 主证:体形壮实,精神亢奋,声高息粗,腹痛拒按,大便秘结或下痢热重,小便短赤,舌苔厚腻,脉实有力。 三、虚实 虚证与实证的鉴别 三、虚实 病程 形 态 疼痛 二便 舌象 脉象 虚证 多见久病 表现为不足:精神萎靡、身倦乏力、气弱懒言、消瘦。 隐隐痛喜按 便溏、尿清长 舌淡嫩 细弱 实证 多见新病 表现为有余亢盛、兴奋顽躁、形体壮实、声高气粗。 剧痛 便秘、尿短赤 苔厚腻 实而有力 四、阴阳 阴阳—辨别疾病类别的纲领 阴阳是辨证的总纲,既概括整个病情,又可分析一个证候,并且可以概括其他六纲。 辨别阴证阳证的关键在于辨别寒热。 寒热定阴阳:寒—阴 热—阳 1、阴证 特点:阳气衰微,正气不足 病因病机:①机体的阳气虚衰;②寒邪凝滞。 主证:精神萎靡,面色苍白,畏寒肢冷,气短息低,口不渴或喜热饮,便溏尿清,舌淡苔白,脉沉迟微弱 四、阴阳 2、阳证 特点:阳气亢盛,正气不衰 病因病机:①阳气亢奋;②热邪雍盛。 主证:精神烦躁,面赤身热,气壮息高,口渴喜冷饮,便秘尿短赤,舌红绛,苔黄,脉滑数洪实 四、阴阳 阳证与阴证的鉴别(八纲辨证简表) 四、阴阳 症 状 舌象 脉象 阳证 表证:恶寒(恶风)发热 苔薄 浮 热证:恶热喜冷、精神烦躁、面红目赤、渴喜冷饮、小便秘结。 实证:体形壮实、精神亢奋、息高气粗、烦躁不安、腹痛拒按、二便闭塞。 舌质红苔 舌苔厚腻 数实有力 阴证 里证:不恶风寒(详脏腑辨证) 舌红苔黄干 脉数 寒证:恶寒或畏寒、喜暖、肢冷倦卧,面色苍白,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稀溏。 虚证:体形消瘦、精神萎靡、短气懒言、自汗盗汗、腹痛喜按、便溏溺清。 舌淡苔白润 舌质淡嫩苔白 迟或紧 虚无力 亡阴、亡阳 1、亡阴证 特点:阴液欲竭 病因病机:①邪热炽盛或阴液被灼;②高热大汗、剧烈呕吐或失血过多使阴液大量亡失,又不能及时补充使肝血、肾精、阴液枯竭形成亡阴之变。 主证:汗出而粘,呼吸气促,肌肤热,手足温,烦躁不安,渴喜冷饮,面色潮红,舌红而干,脉细数无力 2、亡阳证 特点:阳气欲脱 病因病机:阳气衰微迅速亡失 主证:大汗淋漓,汗凉清稀,呼吸气微,肌肤凉,手足冷,精神萎顿,口淡不渴,面色灰白,舌淡苔白润,脉微欲绝。 亡阴亡阳是危重证候,除原发病证加重之外,均有不同程度的汗出。 亡阴亡阳可以相继出现。 亡阴、亡阳 辩证施护的方法 1.扶正祛邪:是指通过各种护理手段达到扶助正气、祛除病邪的目的,根据不同病情采用扶正为主或祛邪为主等护理措施。 2.急则护标、缓则护本:“标”与“本”是相对而言,根据病情的主次轻重,护理上遵循“急则护其标,缓则护其本”的原则,在标本并重的情况下,可采用“标本同护”的方法。 辩证施护的方法 3.同病异护、异病同护:同一种病,在病程发展的不同阶段,出现不同证候时所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为同病异护;而不同疾病在病程某一阶段出现相同证候时,采取相同的护理措施为异病同护。 4.正护与反护:正护与反护是根据临床治则(正治与反治)为依据所采取的护理措施。 辩证施护的方法 5.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时令、气候、地理环境及病人年龄、性别、体质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 6.预防为主:护理中以“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为原则,掌握疾病传变途径,防止并发症,在疾病康复期防止病情反复。突出了中医在病因、观察病情、诊断、治疗、护理、预防中的整体观和现代、社会、生物、心理的医学模式特点。 情志护理的概念 情志与健康的关系 影响情志变化的因素 情志致病的特点 情志护理的目的 情志护理的原则 情志护理的方法 预防七情致病的方法 情志护理 情志护理的概念 情志护理是指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护患关系为桥梁,应用科学的护理方法,改善和消除患者不良情绪状态,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目的一种方法。 情志与健康的关系 中医认为人有七情变化,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和现象所作出的不同情志反应,在正常情况下是不会使人致病的。但如果情志过极超出常度,就会引起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 情志正常,脏器调和。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体内脏腑、气血、阴阳调和的反映,同时又能反作用于人体,调达脏气,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对维护人体的健康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影响情志变化的因素 社会因素:如人们社会地位和条件变迁、家庭成员生死离别、不协调、社会动乱等。 环境因素:如喧嚣、杂乱、无序的生活环境等。 病理因素:如内脏病变,五脏虚实不同等。 个体因素:如体质方面、性格方面、年龄方面、性别、情绪等。 情志致病的特点 直接伤及内脏:由于生理上情志与五脏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七情过激往往直接损伤相应的内脏。一般认为,喜、惊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忧伤肺,恐伤肾。从临床上看心、肝、脾三脏为多见,其中心在七情发病中起主导作用,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七情发生之处,故七情太过首先伤及心神,然后影响到其他脏腑,而引起疾病,所以心是很重要的 影响病情变化:患者因自身脏腑气血功能失调,产生不良心境,引起情志的异常波动,而较大的情志波动,反过来又能加剧脏腑的失调,使疾病加重。 影响脏腑气机: 1、怒则气上:指过度愤怒使肝气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临床可见头痛头晕,面红目赤,或呕血,甚至昏噘。 2、喜则气缓:指过度喜乐,使心气涣散,神气不能收持,出现精神不能集中,喜笑不休等。 3、悲则气消:指过度悲忧,可耗伤肺气,常见精神萎靡,意志消沉等。 4、恐则气下:指过度恐惧,可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常见下肢酸软无力、二便失禁等。 5、惊则气乱:指突然受惊,导致心气紊乱,心神矢常。常见心悸、失眠多梦等。 6、思则气结:指思虑过度,导致脾气郁结、运化失常。常见出现纳呆等。 情志致病的特点 情志护理的目的 1.预防疾病发生 人的精神情志受到外界不良刺激,使脏腑气血失调,就会产生疾病。对患者进行情志疏导,消除各种不良的情志刺激,可预防疾病的发生。如高血压患者若能避免大怒,则可降低中风的发病率。 2.促进疾病康复 在疾病过程中,情志的异常变化往往能影响病势的发展与变化。护理人员在治疗护理疾病的同时,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调护,可改善其不良心境,促进疾病的康复。 情志护理的原则 1、诚挚体贴,全面照顾。如了解患者日常生活情况,对疾病的看法、存在的思想问题,帮助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协助患者适应新的社会角色,顺便注意室内环境、饮食、睡眠等。 2、因人施护,有的放矢。如可根据患者的遗传禀赋、性别年龄、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精神因素等待点因人施护。 3、乐观豁达,怡情养性。如平时可加强修身养性,保持心情舒畅,乐观豁达的心情可以促进疾病的康复。 4、避免刺激,稳定情绪。如安静的环境、平时行动与工作中可做到四轻: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 调摄精神:要使病人保持情绪安定,不要暴喜暴怒,以免引起气机紊乱,脏腑功能失调,要精神宁静、乐观、豁达,应做到节制情欲,避免情绪波动,护理人员要区别不同情况,做好劝导安慰工作,让病人解除思想负担,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使脏腑气血功能旺盛,而疾病早日痊愈。 情志护理的方法(一) 谈心释疑: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通过与病人谈心可以了解病人对疾病的认识,病人在患病后的心理状态,平时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以及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谈心了解以上情况以后,就可以根据病人的心理状态进行解释,以解除病人不必要的疑虑,减轻紧张、恐惧的心理。 情志护理的方法(二) 避免刺激:病室环境要保持整洁、安静、空气新鲜、光线充足,使病人心情愉快和身体舒适,能促使病人睡眠充足和增加食欲,有利于健康恢复。病人的家属亲朋来探视,要提醒其不可给病人以不良的刺激,危重病人在抢救过程中,应谢绝探望,以免增加病人思想负担而贻误病情。对危重病人的病情恶化消息,不可传给其他病人,轻、重病人应分室安置,以免恶性刺激。 情志护理的方法(三) 解决困难:要关怀和体贴病人,关心病人的需要,主动帮助解决病人的实际困难,尤其是老人、儿童、活动不方便及重病的病人,在生活上有很多问题,需要照顾。要做到主动照料,不怕脏和累,使病人感到亲切温暖,精神愉快,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对病人提出的要求,有条件能做到的,应该尽量予以满足,对于现有条件不可能办到的事情,应加以耐心地解释,并表示今后会努力去做。 情志护理的方法(四) 暗示法:暗示指利用语言、动作或其他方式,也可结合其他治疗方法,使被治疗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暗示的影响,从而不加主观意志地接受心理医生的观点、态度或指令,解除心理压力和负担。如言语暗示、药物暗示、手术暗示、情境暗示等。 情志护理的方法(五) 顺情从欲法:指顺从患者的意志、情绪,满足患者心身需要的一种治疗方法。如患者不高兴时可让患者毫无保留地进行倾诉,将不愉快情绪发泄出来,以达到解除心理负荷的目的。 情志护理的方法(六) 移情相制法: 移情:就是将注意力转移,相制:即以一种情志抑制另一种情志,达到淡化,甚至消除不良情志,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的一种情志护理方法。 恐胜喜、怒胜思、喜胜悲、 悲胜怒、思胜恐。 情志护理的方法(七) 药食法:可选用适当的方药或食物,调整五脏虚实、养心安神,以达到调节情志活动的目的。 情志护理的方法(八) 预防七情致病的方法 1、保持心情舒畅:可通过各中情趣高雅、动静相参的娱乐活动,如音乐欣赏、书法绘画、种花养鸟等,以远离疾病。 2、避免七情过激:稳定的和谐的情绪一般不会致病,而且有利于人体的生理机能,情志只有在过激时才会成为致病因素。因此,调和情志,避免七情过激是护理人员预防和治疗患者七情内伤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饮食四性五味 中医饮食的四性疗法 中医饮食的五味疗法 中医饮食调护的基本原则 食物的功效 服药饮食调护的忌宜 饮食护理 饮食物四性:寒热温凉 “性”或“气”是指食物有寒凉温热等不同的性质或气质,中医称为“四性”或“四气” 食物五味:酸苦甘辛咸 中医饮食四性五味 凡适用于热性体质和病症的食物,就属凉性或寒性食物,寒性食物如:马齿苋,蒲公英,苦瓜,连藕,蟹,番茄,柿子,紫菜,西瓜,香蕉,黄瓜 凉性食物如:茄子,白萝卜,冬瓜,梨,薏米仁,鸭蛋等。 凡适于寒性体质和病症的食物,就属于温性或热性食物。 热性食物有:芥子,肉桂,辣椒,花椒 羊肉 狗肉等。 温性食物:韭菜,小茴香,葱,香菜,蒜,南瓜,木瓜, 酒,醋,龙眼肉,杏仁,鸡肉,牛肉等。 平性食物的性质介于寒凉和温热性质食物之间,一般体质或寒凉,热性病症的人都可选用,平性食物多为一般营养保健之品。 平性食物:洋葱,南瓜子,土豆,香椿,玉米,百合,葡萄,猪肉,蜂蜜,青鱼,牛奶等。 中医饮食四性五味 寒者热之: 寒症宜忌 感受寒邪的实寒证:宜温热性食物 阳虚阴虚的虚寒证:宜温补性食物 无论实寒还是虚寒:忌寒凉生冷之品 中医饮食的四性疗法 热者寒之:热证宜忌 感受热邪的实热证:宜寒凉性食物 阳盛阴虚的虚热证:宜滋阴性食物 忌辛辣,温热之品 中医饮食的四性疗法 虚者补之:虚证:阴阳气血亏虚所引起的一 类病证 阴阳亏虚:补益阴阳,阳虚者忌寒凉,宜温补类食物,阴虚者忌温热,宜淡薄润食物 气血亏虚:补益气血 原则:虚多少补多少,虚什么补什么 中医饮食的四性疗法 实者泻之 实证宜忌 外感病实证:风寒风热,宜辛散食物 内伤病实证:痰壅水停,食积瘀血等, 宜疏利消导,活血化瘀食物 中医饮食的四性疗法 中医饮食五味疗法 1、五味对应五脏 酸-----肝 苦-----心 甘-----脾 辛-----肺 咸 -----肾 2、五味适度养五脏五味过度伤五脏 3、原则:谨和五味以调之,以平为期 辛味入肺,过辛伤肺 性味:辛散行气通经,香燥易耗气伤津 代表食物:姜葱蒜花椒等 宜:外感,瘀血,脾胃气滞 忌:气虚自汗,津亏,失血等证 多食:便秘,胃溃疡,痔疮 中医饮食五味疗法 甘味入脾,过甘伤脾 甘味食物的性味,和中缓急,补益解素 代表食物:蜂蜜,饴糖,甘草,大枣 宜:诸虚劳损,脏腑不和,拘挛疼痛等 忌:脾胃气滞(治宜行气,不宜补益) 多食:肥胖,动脉硬化,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 中医饮食五味疗法 酸味入肝,过酸伤肝 酸性食物:食醋,山楂,乌梅,石榴 宜:泄泻,汗证,遗精,带下 忌:溃疡,龋齿 多食:易疲劳,记忆减退,脾胃失调 中医饮食五味疗法 苦味入心,过苦伤心 苦味食物的性味,清热,燥湿,消炎抗菌 代表食物:苦瓜,杏仁,马兰 宜:热证,心烦,湿证,咳喘 忌:脾胃虚弱,恶心呕吐 多食,伤胃,吐泻 中医饮食五味疗法 咸味入肾,过咸伤肾 咸味食物性味:软坚,散结,润下 代表食物:海带,海蛰,海藻 宜:瘰疬,痰核 忌:高血压,水肿,多食:高血压,心脏血管疾病,肾病 中医饮食五味疗法 肝病忌辛,心病忌咸,脾病忌酸,肾病忌甘,肺病忌苦,以及水肿病忌食盐,黄疸泄泻忌鱼,以常头晕,失眠,性情急躁忌胡椒,辣椒,韭菜,即如《金匮要略》中所言:“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补体,为害则成疾,另外,应注意病人脾胃强弱,即使是相宜的食物不能强迫进食,再一种是病后胃气初复,如贪图口腹可导致食复的发生,即《景岳全书》中所说:“不欲食者,不可强食,强食则可助邪,新愈之后,胃气初醒,尤不可纵食。 中医饮食五味疗法 中医饮食调护的基本原则 1、饮食有节 2、饮食有方 3、谨和五味 4、荤素搭配 饮食有节 饮食要有节制,不可过饥过饱,过饥则气血来源不足,过饱则易伤脾胃之气。进食要有规律,三餐应定进、定量、遵循“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的原则,切忌饥饱不调,暴饮暴食,以免伤及脾胃。 中医饮食调护的基本原则 饮食有方 饮食要有正确的方法,进食时宜细嚼慢咽,不可进食过快或没有嚼烂就下咽,食物应软硬恰当,冷热适宜,不要一边时食一边干其他的事情,食后不可即卧,应做散步等轻微活动,帮助脾胃的运化,晚上临睡前不要进食。饮食不洁可导致胃肠疾病或加重原有病情,食物要新鲜、干净、禁食腐烂、变质、污染的食物及病死的家禽和牲畜。 中医饮食调护的基本原则 谨和五味 饮食应多样化,合理搭配,不可偏食。《素问.藏气法时论》中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补精益气。”这就是说人体的营养应来源于粮、肉、菜、果等各类食品,所需的营养成分应多样化。只有做到饮食的多样化和合理搭配才能摄取到人体必须的各种营养,维持气血阴阳的平衡。 中医饮食调护的基本原则 荤素搭配 荤素搭配是饮食的重要原则,也是长寿健康秘诀之一。饮食应以谷物、蔬菜、瓜果等素食为主,辅以适当的肉、蛋、鱼类,不可过食油腻厚味。 中医饮食调护的基本原则 服药饮食宜忌 一般忌口:服药期间、忌食生冷、肉、酒、 腥臭等不易消化,有刺激性的食物。 特殊忌口:服补药后,忌食浓茶和萝卜。 皮肤病, 忌食海腥食物。 疮痈肿毒,忌食虾、蟹、羊 肉、辣椒等刺激性食物。 食物的功效 有降脂降压、防止血管硬化作用的食物:海藻、山楂、黑木耳、茶叶、荷叶 有消炎作用的食物:大蒜、冬瓜籽、菠菜根 有解毒作用的食物:番茄、绿豆、生姜、醋 有降糖止渴作用的食物:南瓜、山药、茭白、苦瓜 有清热解毒作用的食物:西瓜、冬瓜、黄瓜、苦瓜、绿豆、扁豆 有祛湿利水作用的食物:西瓜皮、冬瓜皮、赤小豆、鲤鱼 有强健脾胃作用的食物:生姜、鸡内金、麦芽、陈皮 有补益作用的食物:大枣,花生、桂圆、荔枝 有润肠通便作用的食物:核桃仁、芝麻、香蕉、蜂蜜 有镇咳祛痰作用的食物:梨、萝卜、橘子、白果 有止血作用的食物:花生内衣、黄花菜、藕 有涩肠止泻作用的食物:大蒜,焦麦芽、炒陈皮、莲子、炒山药 有驱虫作用的食物:槟榔、南瓜子、椰子、胡萝卜 有生奶作用的食物:鲫鱼、猪蹄、鱼头、生南瓜子 谢 谢
本文档为【中医护理ppt课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7.91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机构认证用户
金水文库
鑫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经营:PPT设计 、课件制作,软文策划、合同简历设计、计划书策划案、各类模板等。公司秉着用户至上的原则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格式:ppt
大小:1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医药卫生
上传时间:2019-01-23
浏览量: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