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

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

举报
开通vip

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     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病虫害知识 我县水稻主要病虫害有:稻瘟病、纹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稻曲病、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瘿蚊等。下面将一一介绍。 一、病害 (一)稻瘟病 1、症状简介: 急性型病斑:有暗绿色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叶片两面都产生褐色霉层,条件不适应发病时转变为慢性型病斑。 慢性型病斑:叶上产生暗绿色小斑,渐扩大为梭形斑,常有延伸褐色坏死线。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外有淡黄色晕圈,叶背有灰色霉层,病斑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 白点型病斑:感病嫩叶有白色近圆形小斑,不产生孢子...

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
     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病虫害知识 我县水稻主要病虫害有:稻瘟病、纹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稻曲病、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瘿蚊等。下面将一一介绍。 一、病害 (一)稻瘟病 1、症状简介: 急性型病斑:有暗绿色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叶片两面都产生褐色霉层,条件不适应发病时转变为慢性型病斑。 慢性型病斑:叶上产生暗绿色小斑,渐扩大为梭形斑,常有延伸褐色坏死线。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外有淡黄色晕圈,叶背有灰色霉层,病斑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 白点型病斑:感病嫩叶有白色近圆形小斑,不产生孢子,气候条件利其扩展时,转为急性型病斑。 穗颈瘟:初形成褐色小点,扩展后使穗颈部变褐,也造成枯白穗。发病晚的造成秕谷。枝梗或穗轴受害造成小穗不实。 节瘟:稻节上有褐色小点,后渐绕节扩展,使病部变黑,易折断。发生早形成枯白穗。仅在一侧发生造成茎秆弯曲。 苗瘟:病苗基部灰黑,上部变褐,卷缩而死,湿度较大病部有灰黑色霉层。 转 褐点型病斑:高抗品种或老叶上产生针尖大小褐点,只产生于叶脉间,较少产孢,叶舌、叶耳、叶枕等部位也可发病。 2、发生规律: 病菌在稻草和稻谷上越冬。第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稻株上,萌发侵入寄主向邻近细胞扩展发病,形成中心病株。病部形成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播种带菌种子可引起苗瘟,适温高湿,有雨、雾、露存在条件下有利于发病。菌丝生长温度范围8-37℃,最适温度26-28℃。孢子形成温度在10-35℃、湿度90%以上最适合。孢子萌发需有水存在并持续6-8小时。适宜温度才能形成附着胞并产生侵入丝,穿透稻株表皮,在细胞间蔓延摄取养分。阴雨连绵,日照不足或时晴时雨,或早晚有云雾或结露条件,病情扩展迅速。偏施过施氮肥有利发病。放水早或长期深灌根系发育差,抗病力弱发病重。主要为害叶片、茎秆、穗部。 3、防治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 (1)因地制宜种植2-3个适合当地抗病品种。 (2)无病田留种,处理病稻草,消灭菌源。 (3)按水稻需肥规律,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后期做到干湿交替,促进稻叶老熟,增强抗病力。 (4)种子处理:用强氯精消毒。 (5)抓住关键时期,适时用药。早抓叶瘟,狠治穗瘟。 4、药物防治及药名: (1)20%三环唑(克瘟唑)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2)40%稻瘟灵(富士一号)乳油1000倍液。 (3)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4)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5)40%克瘟散乳剂1000倍液。 (6)5%菌毒清水剂500倍液。 用法:喷雾。叶瘟要连防2-3次。时间:发病初期,穗瘟要着重在抽穗期进行保护,特别是在孕穗期(破肚期)和齐穗期是防治适期。(蛾(二)水稻纹枯病 纹枯病是世界上水稻产区普遍发生的重要病害之一,我国各稻区自70年代以来发病呈上升趋势。据统计,目前全国发病面积达2亿亩以上(占总面积的2/5),与稻瘟病、白叶枯病构成水稻的三大病害。 我县稻区纹枯病是从80年代初才逐渐发展上升为主要病害的,近年由于水稻连作面积大,种植密度加大,病害发生仅次于稻瘟病。 纹枯病可使植株茎秆、叶鞘干枯至腐烂,引起结实率下降,千粒重降低,甚至植株倒伏(导致绝收)。 1、症状 苗期至抽穗后均可发生,以分蘖期和抽穗期危害最重。发病部位主要在叶鞘、叶片,严重时能伸入茎秆,向上扩展至穗部。 叶鞘发病,先在植株基部至水面处出现暗绿色水浸状小斑点,逐渐扩大成椭圆形病斑,病斑边缘褐色到深褐色,中部黄白色-灰白色,病斑相互连接后形成云纹状大斑,叶鞘枯死至腐烂。 叶片发病与叶鞘上病斑相似,病斑灰绿色,谷粒不实,甚至整穗枯死。发病严重时,常导致植株倒伏或成簇枯死。 在植株基部叶鞘、叶片上长有白色菌丝状物,丝状物之间生有褐色萝卜籽状小颗粒-菌核。后期在病部表面(或叶鞘内侧)有时看到一层白色粉状物,为病菌有性阶段的子实层(担子和担孢子)。 2、病害循环 (1)侵染来源: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和菌核在病稻草和其他寄主残体上越冬。上年或上季水稻收获后遗留田间的菌核数量与当年或当季发病程度关系密切,一般每公顷遗留的菌核约150万粒,重病田约900-1200万粒,发病特别严重的田块可达到3000-4500万粒。菌核的生活力极强,土表或水层中越冬的菌核存活率达96%以上,土表下9-25厘米的菌核存活率也达88%以上。在室内干燥条件下保存8-20个月的菌核萌发率达80%,保存11年的菌核仍有28%的萌发率。 (2)传播 田间传播主要是通过流水传播,春季灌水时,菌核浮在水面随水流传播。插秧返苗期,菌核漂浮在稻株基部叶鞘上,温度适宜时,菌核萌发成菌丝,由叶鞘内侧表面侵入,在叶鞘表面长出气生菌丝继续向四周扩展反复侵染。从叶鞘向茎内侵染,一般是呈H形垂直侵染。最后,菌核落入土中或随病残(叶鞘、稻根)越冬。 3、发病条件 纹枯病的发生发展与菌源基数、品种抗性、气候及栽培管理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菌源基数:主要与菌核残留数量关系密切。凡上年轻病田,或当年移栽前灌水时打捞较彻底的地块,发病轻;反之菌核越冬数量大,发病重。 品种抗性:糯稻病重于籼稻,籼稻重于梗稻;矮秆品种重于高秆品种;早熟品种重于晚熟品种。 气候条件:在温度适宜条件下,阴雨天病重。 栽培管理:主要是肥水管理影响大。浅水浇灌、适时晾田的病轻;长期深水灌田,病重:一是深水影响根系发育,植株抗病性差,二是稻丛中湿度大,有利于菌的扩展;肥料的管理中,以氮肥影响大:氮肥过多,易徒长,抗病性差发病重。 4、病害防治 应采用加强栽培防病和压低菌源基数为主,配合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 清除菌源:这是一项有效的措施:一般应在稻田第一次灌水整地时进行,此时大多数菌核漂浮在水面上,可彻底打捞被风吹或冲至田边或地头的浪渣,带出田外烧掉。浮核萌发率在80%以上,沉核当年萌发率仅在30%左右。所以打捞浮核可有效地控制当年病情。同时还应及时清除田边杂草及病稻草等。 栽培防病:施肥上主要掌握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增强植株抗病性,水的管理应掌握湿润灌溉,适时晒田,控制田间湿度。 药剂防病:药剂防病是目前防治纹枯病重要措施。根据病情发展情况,及时施药,控制病害扩展,过迟或过早施药,防治效果均不理想。一般在水稻分蘖末期丛发病率达15%,或拔节到孕穗期丛发病率达20%的田块,需要用药防治。前期(分蘖末期)施药可杀死气生菌丝,控制病害的水平扩展;后期(孕穗期至抽穗期)施药,可抑制菌核的形成和控制病害的垂直扩展,保护稻株顶部功能叶不受侵染。每公顷喷施40-60毫克/升的井冈霉素药液1100千克。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3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也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甲基砷酸钙、甲基砷酸铁胺等有机砷药剂,仍是防治纹枯病的有效药剂,但应在孕穗期前施用,以免发生药害。 (三)水稻细菌性条斑病 1、症状:又称细条病、条斑病。主要为害叶片。病斑初为暗绿色水浸状小斑,很快在叶脉间扩展为暗绿至黄褐色的细条斑,大小约1×10mm,病斑两端呈浸润型绿色。病斑上常溢出大量串珠状黄色菌脓,干后呈胶状小粒。白叶枯病斑上菌溢不多不常见到,而细菌性条斑上则常布满小珠状细菌液。发病严重时条斑融合成不规则黄褐至枯白大斑,与白叶枯类似,但对光看可见许多半透明条斑。病情严重时叶片卷曲,田间呈现一片黄白色。 2、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主要由稻种、稻草和自生稻带菌传染,成为初侵染源,也不排除野生稻、李氏禾的交叉传染。病菌主要从伤口侵入,菌脓可借风、雨、露等传播后进行再侵染。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害发生。台风暴雨造成伤口,病害容易流行。偏施氮肥,灌水过深加重发病。 3、防治方法:(1)加强检疫,把该菌列入检疫对象,防止调运带菌种子远距离传播。(2)选用抗(耐)病杂交稻,如等。(3)避免偏施、迟施氮肥,配合磷、钾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忌灌串水和深水。(4)药剂防治。 (四)稻曲病 稻曲病又名谷花,是危害水稻穗部的重要病害,我县早晚稻均有不同程度发生。近年来由于优质稻种植面积的扩大,此病害逐年加重。一般田块穗部发病率1-3%,严重田块达40-50%,单穗病粒少的1-2粒,多的10余粒,直接影响粮食生产及稻米的质量。 1、发生特点:稻曲病只在穗部发病,一般在水稻开发至乳熟期发病,受侵染的谷粒,病菌在颖壳内生长,形成直径1厘米左右的稻曲代替米粒。稻曲病病菌萌发、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5-30℃,34℃以上或12℃以下病菌不能生长。稻曲病病菌可侵染水稻的花和幼颖。病菌侵染的主要时期为水稻孕穗中期,破口扬花后则很少侵入。在孕穗末期至水稻抽穗期,如遇到湿度大,温度适宜,日夜温差小的气候条件,极有利于该病的发生流行,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同时该病在品种之间的抗性有明显的差异,如汕优、博优903等属感病品种,该病的发生与施氮肥不合理呈正相关,氮肥偏多,水稻中后期生长嫩绿的田块,低洼湿度大的田块,发病重。 2、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选用较抗病品种,适当疏植,抛秧栽培一定要注意疏抛,培育强壮的有效穗;合理施肥,控制氮肥用量,增施磷、钾肥,早施追肥促早发,控制穗肥用量,改传统的施肥方法为平衡促进法,使稻株后期自然落黄,增强稻体抗病能力;合理灌水,适时适度搁田、晒田。 (2)药剂防治:在水稻破口前7天左右亩用20%瘟曲灵50克喷雾,如果在水稻破口期施药则效果较差,喷药后当天如遇下雨第二天主要补喷、若水稻抽穗期遇长期阴雨天,则在始穗期再用药1次,就可以有效地控制稻曲病的发生。 二、虫害 (一)二化螟 1、为害特点:水稻分蘖期受害出现枯心苗和枯鞘;孕穗期、抽穗期受害,出现枯孕穗和白穗;灌浆期、乳熟期受害,出现半枯穗和虫伤株,秕粒增多,遇刮大风易倒折。二化螟为害造成的枯心苗,幼虫先群集在叶鞘内侧蛀食为害,叶鞘外面出现水渍状黄斑,后叶鞘枯黄,叶片也渐死,称为枯梢期。幼虫蛀入稻茎后剑叶尖端变黄,严重的心叶枯黄而死,受害茎上有蛀孔,孔外虫粪很少,茎内虫粪多,黄色,稻秆易折断。别于大螟和三化螟为害造成的枯心苗。 2、形态特征:成蛾雌体长14-16.5mm,翅展23-26mm,触角丝状,前翅灰黄色,近长方形,沿外缘具小黑点7个;后翅白色,腹部灰白色纺锤形。雄蛾体长13-15mm,翅展21-23mm,前翅中央具黑斑1个,下面生小黑点3个,腹部瘦圆筒形。以4龄以上幼虫在稻桩、稻草中或其他寄主的茎秆内、杂草丛、土缝等处越冬。气温高于11℃时开始化蛹,15—16℃时成虫羽化。低于4龄期幼虫多在翌年土温高于7℃时钻进上面稻桩油菜等冬季作物的茎秆中;均温10—15℃进入转移盛期,转移到冬季作物茎秆中以后继续取食内壁,发育到老熟时,在寄主内壁上咬l羽化孔,仅留表皮,羽化后破膜钻出。有趋光性,喜欢把卵产在幼苗叶片上,圆秆拔节后产在叶宽、秆粗且生长嫩绿的叶鞘上;初孵幼虫先钻入叶鞘处群集为害,造成枯鞘,2—3龄后钻入茎秆,3龄后转株为害。该虫生活力强,食性杂,耐干旱、潮湿和低温条件。主要天敌有卵寄生蜂等。 3、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合理安排冬作物,晚熟小麦、大麦、油菜、留种绿肥要注意安排在虫源少的晚稻田中,可减少越冬的基数。对稻草中含虫多的要及早处理,也可把基部10-15cm先切除烧毁。灌水杀蛹,即在二化螟初蛹期采用烤、搁田或灌浅水,以降低化蛹的部位,进入化蛹高峰期时,突然灌深水10cm以上,经3-4天,大部分老熟幼虫和蛹会被灌死。 (2)选育、种植耐水稻螟虫的品种,适时用药防治。采取狠治一代,挑治2代,巧治3代。第一代以打枯鞘团为主,第二代挑治迟熟早稻、单季杂交稻、中稻。第三代主防杂交双季稻和早栽连作晚稻田的螟虫。在早、晚稻分蘖期或晚稻孕穗、抽穗期螟卵孵化高峰后5-7天,枯鞘丛率5-8%或早稻每亩有中心为害株100株或丛害率1-1.5%或晚稻为害团高于100个时,每亩应马上用80%杀虫单粉剂35-40g或25%杀虫双水剂200-250ml、50%杀螟松乳油50-100ml、90%晶体敌百虫100-2008兑水75-100kg喷雾、喷洒1.8%农家乐乳剂(阿维菌素B1)3000—4000倍液、42%特力克乳油2000倍液。也可选用5%锐劲特胶悬剂30ml或20%三唑磷乳油100ml,兑水50一75kg喷雾或兑水200—250kg泼浇。也可兑水400kg进行大水量泼浇,此外还可用25%杀虫双水剂200-250ml或5%杀虫双颗粒剂1-1.5kg拌湿润细干土20kg制成药土,撒施在稻苗上,保持3-5cm浅水层持续3-5天可提高防效。此外把杀虫双制成大粒剂,改过去常规喷雾为浸秧田,采用带药漂浮载体防治法能提高防效。杀虫双防治二化螟还可兼治大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等,对大龄幼虫杀伤力高、施药适期弹性大。 (二)三化螟 三化螟是亚洲热带至温带南部的重要水稻害虫。在我国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主要稻区,特别是沿海、沿江平原地区为害严重。三化螟只为害水稻,以幼虫钻蛀稻株,取食叶鞘组织、穗苞和稻茎内壁,造成枯心苗、死孕穗、白穗等为害状,严重影响水稻生产。 1、形态特征:成虫体长9-12毫米,翅展21-25毫米。雌蛾前翅长三角形,淡黄白色,中央有1明显黑点;腹末有黄褐色绒毛一丛。雄蛾前翅淡褐色,中央有1个小黑点,翅顶角斜向中央有一暗褐色斜纹,外缘有7个小黑点。卵产成块,长椭圆形,初产时蜡白色,孵化前灰黑色,卵块有几十至一百多粒卵,上面盖黄褐色绒毛。 2、生活史:三化螟在赣南地区一年发生4-5代,以幼虫在晚稻的稻茬(禾头)内越冬。第二年春,发育化蛹,再羽化为成虫。螟蛾白天多潜伏于稻株下部或叶背,夜间活动,有趋光性,喜欢在生长茂盛嫩绿的稻株上产卵。秧田期卵多产在叶片正面近叶尖处,本田期多产在叶片背面中上部,每头雌蛾产卵2-3块。孵化后蚁螟就在卵块附近的植株上蛀茎为害,造成“枯心团”或“白穗团”。幼虫能转移为害,为害孕穗的水稻时,先在穗苞里咬食嫩粒,抽穗后再蛀入上部茎节造成白穗。水稻在分蘖期和孕穗期易受害,圆秆期和齐穗后蚁螟不易侵入。在我县一般为害晚稻,特别是在抽穗期,易造成白穗。 3、综合防治措施: (1)消灭越冬虫源。在螟蛾羽化前,全面处理虫源田稻茬。晚稻收割前对明年有效虫源田内的白穗群撒白灰标记,冬季及时挖除白穗稻茬;只挑选螟害轻的田块作绿肥留种田;春季,掌握在越冬幼虫化蛹初期(即在“惊蛰”前后),灌水浸田5-7天,淹死幼虫和蛹。 (2)栽培治螟。减低混栽程度,缩减三化螟碾转增殖为害的桥梁田;调整品种和栽植期,使易受害期避开蚁螟盛孵期,可减轻为害。 (3)根据预测预报抓准在蚁螟盛孵期施药。每亩用18%杀虫双250-300毫升、40%乐果200-250毫升、50%杀螟硫磷75-100毫升、90%敌百虫结晶125-150克或30%乙酰甲胺磷乳油150-250毫升,兑水喷雾或撒毒土,施药后保持3-5厘米浅水层2天以上。据研究,每亩用150克有效成份的杀虫双、杀虫单、杀虫环、巴丹作水稻根区施药,可以有效地防治秧田或本田三化螟的危害。 (三)稻纵卷叶螟 1、分布与为害:稻纵卷叶螟是一种迁飞性害虫,分布广泛,我国各稻区均有发生。初孵幼虫取食心叶,出现针头状小点,随虫龄增大,吐丝缀稻叶两边叶缘,纵卷叶片成圆筒状虫苞,幼虫藏身其内啃食叶肉,留下表皮呈白色条斑。为水稻主要害虫,还为害麦子、玉米、谷子、红薯等作物及稗、马唐、狗尾草等本科杂草。 2、形态特征:成虫长7-9毫米,淡黄褐色,前翅有2条褐色横线,曲线间有1条短线,外缘有一暗色宽带;后翅有两条横线,外缘也有宽带。卵约1毫米,椭圆形,初产白色透明,近孵化时淡黄色。幼虫老熟时长14—19毫米,低龄幼虫绿色,后转黄绿色,成熟幼虫红色。蛹长7—10毫米,初黄色后转褐色,长圆筒形。 3、特征特性 (1)趋光性:在闷热、无风黑夜,扑灯量很大,且以上半夜为多。雌蛾强于雄蛾,在灯下雌蛾可占58-88%,且多数系怀卵雌蛾。 (2)栖息趋荫性:白天,成虫都隐藏在生长茂密荫蔽、湿度较大的稻田里,如无惊扰,很少活动,有的还能在早上飞向稻田附近,生长荫蔽茂密的瓜菜园,棉田、薯地、屋边、甘蔗地以及沟圳边、小山上的杂草、灌木丛中栖息,至晚上又飞回稻田产卵。 (3)产卵趋嫩绿性:成虫产卵喜趋生长嫩绿繁茂的稻田,受卵量可比一般稻田高几倍至十几倍。由于卵量不同,各类型水稻的为害程度差异也很大。 (4)趋密性:成虫喜食花蜜及蚜虫分泌的蜜露,作为补充营养,以延长寿命,增加产卵量。因此,在密源多的附近稻田,卵量较大,为害也较重。 4、发生规律:稻纵卷口十螟是一种迁飞性害虫,自北而南—年发生1~11代;南岭山脉一线以南,常年有一定数量的蛹和少量幼虫越冬,北纬30°以北稻区不能越冬,故广大稻区初次虫源均自南方迁来。成虫有趋光性,栖息趋荫蔽性和产卵趋嫩性。初孵幼虫大部分钻入心叶为害,进入2龄后,则在叶上结苞,孕穗后期可钻入穗苞取食。幼虫一生食叶5-6片,多达9-10片,食量随虫龄增加而增大,l-3龄食叶量仅在10%以内,幼虫老熟多数离开老虫苞,在稻丛基部黄叶及无效分孽嫩叶上结满茧化蛹。稻纵卷叶螟发生轻重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适温高湿情况下,有利成虫产卵、孵化和幼虫成活,因此,多雨日及多露水的高湿天气,有利于猖獗发生。 5、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选用抗(耐)虫水稻品种,合理施肥,使水稻生长发育健壮,防止前期猛发旺长,后期恋青迟熟。科学管水,适当调节搁田时间,降低幼虫孵化期田间湿度,或在化蛹高峰期灌深水2-3天,杀死虫蛹。 (2)保护利用天敌,提高自然控制能力:我国稻纵卷叶螟天敌种类多达80余种,各虫期均有天敌寄生或捕食,保护利用好天敌资源,可大大提高天敌对稻纵卷叶螟的控制作用。卵期寄生天敌,如拟澳洲赤眼蜂稻螟赤眼蜂,幼虫期如纵卷叶螟绒茧蜂,捕食性天敌如蜘蛛、青蛙等,对纵卷叶螟都有很大控制作用。 (3)化学防治:根据水稻分蘖期和穗期易受稻纵卷叶螟为害,尤其是穗期损失更大的特点,药剂防治的策略,应狠治穗期受害代,不放松分蘖期为害严重代别的原则。药剂防治稻纵卷叶螟施药时期应根据不同农药残效长短略有变化,击倒力强而残效较短的农药在孵化高峰后1-3天施药,残效较长的可在孵化高峰前或高峰后1-3天施药,但实际生产中,应根据实际,结合其它病虫害的防治,灵活掌握。同时必须掌握虫情、苗情和天气特点,抓紧幼虫在进入3龄以前(即叶尖初卷时)施药,亩用25%杀虫双水剂200-250毫升,或90%巴丹可湿性粉剂100克,或50%乙酰甲胺磷100-150毫升,或58%稻虫净可湿性粉剂100克,兑水50-60公斤喷杀。施药时间,在一天内以傍晚及早晨露水未干效果较好,晚间施药效果更好,阴天和细雨天全天均好。 (四)褐飞虱 全国稻区均有发生,长江以南发生较多,为害较重,目前是我国及亚洲许多国家水稻生产上的首要害虫。其食性专一,只有取食水稻和野生稻才能完成发育。取食时,成虫和若虫群集稻丛基部吸汁为害,唾液中分泌有毒物质,因而稻株不仅被吸食耗去养分,使谷粒千粒重减轻,秕谷粒增加,而且在虫量大时,引起稻株基部变黑、腐烂发臭,短期内水稻成团、成片死秆倒伏,导致严重减产或绝收。其吸汁或产卵造成的伤口,有利水稻小球菌核病的侵染并助长其扩展。 1、识别 成虫:雌雄均有长、短两种翅型。长翅型体长(连翅)4~5毫米,淡褐色至黑褐色,有油状光泽。翅褐色,半透明,前翅有翅斑。后足胫节端距有小齿30-36个。雌虫色较淡,体较大,腹部肥胖,末端尖。雄虫腹部细瘦,末端呈喇叭筒状。短翅型雌虫体长3.5-4毫米,雄虫2-2.5毫米,翅长不超过腹部,其余同长翅型。 卵:长约0.8毫米,香蕉形,初产时乳白色,渐变淡黄色,较细的一端出现1对紫红色眼点。10-20粒卵排列成行,卵帽与产卵痕相平,微露。 幼虫:共5龄,3-5龄若虫褐色,近椭圆形,腹部第3、4节背面各有1个“山”字形蜡粉状白斑,以后各节都有3-5个近三角形的浅色纹。 褐飞虱抗寒力弱,具远距离迁飞习性,冬季低温和食料是限制其越冬的两个关键因子,某一地区冬季能否种植水稻,可作为其能否越冬的“生物指标”。我国北纬25°以北的广大稻区无越冬虫源,初次虫源来自南方,每年随春夏暖湿气流,由南往北逐代逐区迁入,到秋季又回迁到南方。我县每年可发生4-5代。常年长翅型成虫(初次虫源)在6月下旬迁入,7月上、中旬为成虫高峰,称为第一代成虫。第2代若虫在7月中、下旬,第3代若虫在8月中、下旬,第4代若虫在9月中旬至10月上句,4代若虫盛期为害最严重。田间还可发生5代若虫,大多不能完成发育而死亡。 长翅型成虫具趋光性,有趋嫩绿习性,处于分蘖盛期-乳熟期,且生长嫩绿茂密的稻田虫量大。卵多产在水稻叶鞘肥厚部分的中部,产卵痕呈长条形,初期像开水烫过的暗绿色,后变褐色。短翅型成虫在温暖高湿、食料营养丰富的条件下,出现就多。由于短翅型雌性比例大、寿命长、产卵量多,因此,稻田内短翅型成虫的大量出现,为褐飞虱虫量将迅速增加的预兆,必须引起警惕。 褐飞虱发育适温为24-28℃,相对湿度80%以上,“盛夏不热、晚秋不凉”,是它大发生的气候条件。近年来,提高了水稻复种指数,田间可取食的水稻的生育期延长;扩大种植耐肥、丰产的矮杆品种,特别是杂交稻,因生长繁茂、叶绿质嫩,容易招致其产卵与为害。褐飞虱重要天敌有稻虱缨小蜂、褐腰赤眼蜂等卵期寄生天敌;若虫和成虫期寄生天敌有螯蜂、线虫、白僵菌等。捕食性天敌有多种稻田蜘蛛、黑肩绿盲蝽、蝇蝽等,对其发生有重要抑制作用。 2、防治 (1)农业防治技术:①加强田间管理:如适时烤田、搁田,浅水勤灌;施肥要做到促控结合,防止水稻前期猛发、封行过早,后期贪青晚熟和倒伏等。②合理布局:相同和同一生育期的水稻连片种植,可防止褐飞虱扩散转移,且便于集中统一进行防治。③培育与推广抗虫品种:我国以ir26为恢复系培育成的杂交稻汕优6号、威优6号等抗虫品种,具有防虫和高产性状。 (2)化学药剂防治:采取“压前控后”和狠治主害代的策略,掌握在百丛虫量1000头,2、3龄若虫盛期用药。①喷雾: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25%速灭威可湿性粉剂,10%叶蝉散可湿粉300倍液,80%敌敌艮乳油800倍液,喷雾,均可有较好效果。②泼浇:可选用1o%吡虫啉或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每亩40克;40%久效磷乳油,每亩50毫升,用大水泼浇,每亩用水400千克。③撒颗粒剂或毒土:亩用3%呋喃丹颗粒剂或4%叶蝉散颗粒剂2-3千克撒入稻田;也可用80%敌敌畏乳油150克,加适量水稀释,拌细土20~25千克撒施。④滴油扫杀:仅在分蘖期适用,后期不能用。亩用轻柴油或废机油0.75-1千克,装在竹筒等盛器内(器底开小孔)将油均匀滴入田内,也可将油拌砂15~30千克撒施,待油扩散后,拉绳使稻株上的褐飞虱落水触油而窒息死亡。 (五)白背飞虱 分布较褐飞虱广,广布于国内各稻区,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受害尤重。主要危害早稻、中稻和一季晚稻。近年来长江中下游及华南稻区其发生程度上升,对晚稻亦有严重危害,发生面积已超过褐飞虱而成为稻飞虱类首要害虫。 1、为害对象:为害对象较褐飞虱多,最喜为害水稻,亦为害野生稻、菰、甘蔗、稗草、狗尾草、看麦娘、游草、麦等禾本科植物。 2、为害特点:与褐飞虱相似,但成、若虫在稻株上的分布位置较褐飞虱稍高。虫口大时,受害水稻大量丧失水分和养料,上层稻叶黄化,下层叶则粘附飞虱分泌的蜜露而孳生烟霉,严重时稻叶变黑枯死,并逐渐全株枯萎。被害稻田渐现“黄塘”、“穿顶”或“虱烧”,造成严重减产或颗粒无收。 3、形态特征: 成虫有长、短两种翅型。雌虫长翅型连体长4-4.6毫米,短翅型约3.5毫米;雄虫一般为长翅型,连体长3.2-3.6毫米,短翅型罕见,长2.7-3毫米。成虫头顶、前胸背板、中胸背板中域黄白色,整体上头胸部背面看起来有一黄白色的纵带;头顶长方形,长度为基部宽度的1.33倍,额以中部最宽。前胸背板侧区在复眼后方具新月形暗褐色斑,前翅具黑褐色翅斑。雄虫中胸背板侧区为黑褐色,面部额、颊、唇基黑色,脊黄白色,胸部腹面及整个腹部亦为黑色。雌虫中胸背板侧区黄褐色或橙红色,整个面部、胸、腹部腹面为黄褐色。 卵长椭圆形,数粒至数十粒成单行排列成卵条,位于叶鞘和中脉组织内。各卵顶端较褐飞虱卵尖且相互间分开,不露出或稍露出稻株组织,产卵痕微裂。卵初产时乳白色,后淡黄色,具红色眼点。 若虫5龄,体灰褐色至灰黑色,各龄若虫体长分别为1.1毫米、1.3毫米、1.4-2毫米、1.5-2.2毫米和2-3.1毫米,此外,腹背斑纹和翅芽是区分各龄的主要特征。1龄若虫各节间和中线色淡,呈较清晰的“丰”字形斑纹;2龄若虫后胸两侧略向后延伸,虫腹背灰褐色,第二、三腹节淡褐色,各节间和中线仍淡色、较清晰,以后各龄该特性仍保持不变;3龄若虫翅芽明显出现,第三、四腹节背面各嵌有1对乳白色近三角形斑纹;4龄若虫前后翅芽长度相等,乳白色三角形斑纹清楚;5龄若虫前翅芽尖端超过后翅芽尖端,斑纹同4龄若虫。 4、发生规律:同褐飞虱一样,是一种长距离季节性迁飞的害虫,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不能越冬,初始虫源均系异地迁飞而来。迁飞与东亚季风关系密切。春季随西南或偏南气流从中南半岛迁入我国,夏季同样随西南或偏南气流向北延伸,间歇出现的东西气流使该虫从东部地区迁入我国西部地区;秋季东北或东南气流又使该虫自北往南、自东往西回迁。海南岛南部终年繁殖区一年发生11~12代,往北发生代数减少,我县一年发生5-6代。 成虫有强趋光性和趋嫩性。在温度25-29℃下,卵历期6-9天,若虫历期10-15天,雌虫寿命约20天,雄虫寿命约15天。雌虫产卵期一般10-19天,每雌产卵180-300粒,其在稻株上的产卵部位随水稻生育期延迟而逐渐上移,分蘖期多产于稻茎下部叶鞘,孕穗期多产于稻茎中部叶鞘,黄熟期则多产于倒数第一、二叶中肋。 同褐飞虱一样,外来虫源区白背飞虱的发生程度与迁入的虫源数量密切相关,同时还取决于当地的水稻生育期、品种抗虫性、水肥管理、气候、降水量和天敌数量等因素。若条件适宜,白背飞虱易迅速大量增殖,暴发成灾。 水稻不同生育期中,以分蘖盛期至孕穗抽穗期营养最为适合,黄熟期则不适于其生活。品种抗虫性是影响白背飞虱大发生的关键因素。近年来,该虫数量迅速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面积应用感虫杂交水稻的结果,而且,当前大力推广的优质稻,多数对白背飞虱的抗性较差,极易进一步诱发该虫的发生。 白背飞虱对温度的适应性比褐飞虱强,耐寒力也强于褐飞虱,生长适温范围为15-30℃,宽于褐飞虱。对湿度要求亦较高,适宜相对湿度为80-90 %。生产上在白背飞虱主害代,前期多雨、后期干旱的条件是大发生的预兆。如长江中下游6-7月份大量产卵和繁殖期,若降水量较多,相对湿度在85-90%,则多为重发年。水肥管理直接影响稻田间小气候,若肥水管理不当,稻苗贪青,不但吸引成虫产卵,还因植株茂密、田间荫蔽度高、湿度大而有利于白背飞虱的发生。天敌对白背飞虱的影响同褐飞虱一样,是抑制该虫发生的重要因子,天敌种类亦与褐飞虱相同。 5、防治方法:充分利用农业增产措施和自然因子的控害作用,创造不利于害虫而有利于天敌繁殖和水稻增产的生态条件,在此基础上据具体虫情,合理使用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 (1)农业防治: ①实施连片种植,合理布局,防止白背飞虱迂回转移为害。 ②健身栽培。科学管理肥水,做到排灌自如,防止田间长期积水,浅水勤灌,适时搁田;同时合理用肥,防止田间封行过早、稻苗徒长荫蔽,增加田间通风透光度,降低湿度,创造促进水稻生长而不利于飞虱孳生的田问小气候,是控制飞虱危害的重要环节。 ③利用抗虫品种。我国目前有一大批抗飞虱的水稻品种育成和得以推广,成为治理飞虱的关键措施。但注意避免长期、大规模地依赖少数几个抗虫品种,否则飞虱对抗虫品种极易适应,产生新的“生物型”,导致原有抗虫品种不再抗虫。 ④保护利用自然天敌。除减少施药和施用选择性农药以外,可通过调节非稻田生态环境提高天敌对稻田害虫的控制作用,主要是在稻田周围(包括田埂)保留合适的植被(如禾本科杂草)。但在一些以周边杂草为中间寄主或越冬寄主的害虫(如稻蝽类、稻甲虫类等)发生较重的地区,此法的选用应酌情取舍。 (2)药剂防治:采用“突出重点、压前控后”的防治策略,选用高效、低毒、选择性农药。目前对飞虱的防治主要有两种特效农药-扑虱灵和吡虫啉。 扑虱灵又名优乐得、噻嗪酮,是一种昆虫表皮几丁质合成抑制剂。飞虱若虫对该药的敏感性随虫龄增加而降低,对成虫可缩短寿命,降低产卵量和卵孵化率,因此在低龄若虫阶段施用效果最好。该药具有长效、高效但显效较慢的特点,用药后3-5天才开始显示效果,15天后效果最明显,可持续1个月。一般发生年份每亩用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5克,重发生年份可提高到20-25克,加水50-60升喷雾。 吡虫啉的速效性远好于扑虱灵,持效期更长。一般年份每667㎡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20克,大发生年份可提高到30-35克,可用常规喷雾、粗水喷雾或撒毒土等方法,药后3天防效即可达90%以上,7-25天防效最好,持效期达1个半月。 另外,每亩用5%锐劲特胶悬剂30-40毫升,防效在90%以上,持效期达1个月,同时还可兼治其他飞虱及二化螟、三化螟等多种害虫。 上述农药尤其前两种是目前防治飞虱的当家品种,但大面积、长期依赖少数农药极易诱发飞虱的抗药性,以往用于稻飞虱防治的一些高效、低毒的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仍应该是目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能完全舍弃的农药品种。有机磷农药可选用马拉硫磷、敌敌畏等低毒药剂,特别是这两种农药与有机磷杀菌剂稻瘟净混用可明显提高防治飞虱的效果,还兼治稻瘟病,一举两得。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可选用叶蝉散(扑灭威)、巴沙(扑杀威)、速灭威等,它们有良好的选择性,毒性低,只是因药效期较短,在大发生时需多次用药。当然,还应注意一些稻区飞虱对马拉硫磷和叶蝉散有中等抗药性,在这些地区避免使用相应农药。因此,各稻区可根据当地飞虱的发生规律和用药历史,将不同类型药剂合理搭配、轮换使用,并严格控制各类农药的施用次数,避免和延缓飞虱抗药性种群的出现,延长农药的使用寿命。 (六)稻瘿蚊 1、基本情况:别名稻瘿蝇。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云南、贵州、海南、江西、湖南、台湾。寄主有水稻、李氏禾等。 2、为害特点:幼虫吸食水稻生长点汁液,致受害稻苗基部膨大,随后心叶停止生长且由叶鞘部伸长形成淡绿色中空的葱管,葱管向外伸形成“标葱”。水稻从秧苗到幼穗形成期均可受害,受害重的不能抽穗,几乎都形成“标葱”或扭曲不能结实。 3、形态特征:成虫体长3.5-4.8mm,形状似蚊,浅红色,触角15节,黄色,第1、2节球形,第3-14节的形状雌、雄有别:雌虫近圆筒形,中央略凹;雄蚊似葫芦状,中间收缩,好象2节。中胸小盾板发达,腹部纺锤形隆起似驼峰。前翅透明具4条翅脉。卵长0.5mm左右,长椭圆形,初白色,后变橙红色或紫红色。幼虫末龄幼虫体长4-4.5mm,纺锤形;蛆状。幼虫共3龄,1龄蛆形,长约0.78mm;2龄纺锤形长约1.3mm;3龄体形与2龄虫相似,体长约3.3mm。蛹椭圆形,浅红色至红褐色,长3.5-4.5mm。 4、生活习性:稻瘿蚊在我县一年发生7-8代。以幼虫在田边、沟边等处的游草、再生稻、李氏禾等杂草上越冬。越冬代成虫于3月下旬-4月上旬出现,羽化后成虫飞到附近的早稻上为害,该虫从第二代起世代重叠,很难分清代数,但各代成虫盛发期较明显。一般1、2代数量少,3代后数量增加,7-10月,中稻、单季晚稻、双季晚稻的秧田和本田很易遭到严重为害。成虫羽化的当晚即交配,雄虫多次交配,雌虫仅1次,卵散产在近水面嫩叶上,每雌产卵100-150粒,雌虫有趋光性,因此诱虫灯上出现的高峰日就意味着田间产卵高峰日。初孵化幼虫借叶上湿润的露水下移,从叶鞘间隙或叶舌边缘侵入,开始为害生长点,生长点受害后心叶停止生长,叶鞘伸长成管状,即“标葱”出现,这时管里幼虫已化蛹。羽化前蛹体头部向上,蛹上升到葱管顶端,用额刺破顶而出,在出口处留有白色的蛹壳。该虫喜潮湿不耐干旱,气温25-29℃,相对湿度高于80%,多雨利其发生。生产上栽培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复杂,单、双季稻混栽区,稻瘿蚊发生严重。天敌有蜘蛛、螨类、蚂蚁、步行甲、青蛙、黄柄黑蜂等。 5、防治方法:防治稻瘦蚊的策略是“抓秧田,保本田,控为害,把三关,重点防住主害代”。 (1)选用抗虫品种。 (2)春天及时铲除稻田游草及落谷再生稻,减少越冬虫源。把单、双季稻混栽区因地制宜改为纯双季稻区,调整播种期和栽插期,避开成虫产卵高峰期。 (3)注意防止秧苗带虫,可用90%晶体敌百虫8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800倍液浸秧根后用塑料膜覆盖5小时后移栽。 (4)晚稻播种时,每亩撒3%呋喃丹颗粒剂3kg,也可在秧苗移栽前7-8天,用40%乐果乳油250ml,拌细干土20kg制成毒土撒施有效。 (5)加强农业防治和自身控害栽培。夏收夏种季节,及时耙沤已收早稻田块,铲除田基、沟边杂草,用烂泥糊田埂等,可消灭蓉草、稻根腋芽及再生稻上的虫源,减少虫口基数。不在早稻本田中播晚稻秧,提倡集中统一播育晚稻秧苗,推广水播旱管、旱育稀播等抗蚊育秧方式。防止夏、秋时节田间禾苗青黄并存或“一路青”的稻田生态等。注意保护利用天敌。 (6)科学用药。秧田用药防治主要采用毒土畦面撒施方法。于秧苗起针到二叶一针期或移栽前5-7天,每亩用10%益舒宝或5%爱卡士、3%米乐尔颗粒剂1.25-1.5kg,也可用3%呋喃丹或3%甲基异硫磷颗粒剂3.5-4kg拌土10-15kg均匀撒施。施药秧田要保持浅薄水层,并让其自然落干,让田土带药,为了防止秧苗带虫,用90%晶体敌百虫8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500倍液浸秧根后用薄膜覆盖5小时后移栽。在成虫盛发至卵孵化高峰期田间开始出现大肚秧时,每亩用90%晶体敌百虫200g加40%乐果乳油100ml,拌土20kg后撒施。也可用3%呋喃丹颗粒剂3kg,进行深层施药,保持3cm浅水层。 本田防治在本田禾苗回青后到有效分蘖期,即播后7-20天内施药。一般只对有效分蘖期与稻瘿蚊入侵期相吻合的田块实行重点施药防治。药肥兼施,以药杀虫,以肥攻蘖,促蘖成穗。用药方法同秧田期,但应适当增加用药量。注意选用内吸传导性强兼杀卵的杀虫剂。用工农16型喷雾器加满水加入30%杀虫王5ml或加入20%杀敌宝5ml喷洒,也可选用40%氧化乐果或40%乐果、36%克蜗蝇乳油1000-1500倍液喷洒,每亩喷对好的药液50-60kg,防治稻瘦蚊,兼治稻秆蝇,防效90-95%。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一)主要技术 1稻田耕沤灭螟技术 在螟虫越冬代化蛹高峰期(赣南3月20日),翻耕冬闲田、绿肥田,灌深水浸沤,使螟虫不能正常羽化,达到杀蛹灭螟、降低发生基数的目的。冬种田在收获后及时耕沤,也有一定灭螟效果。 2选用抗病品种防病技术 选用抗(耐)稻瘟病和稻曲病品种,淘汰抗性差、易感病品种,及时轮换种植年限长的品种,是预防稻瘟病和稻曲病的根本措施。 3种子消毒预防病虫技术 早稻预防恶苗病和稻瘟病,用25%咪酰胺乳油2000—3000倍液间歇浸种24—36小时,直接催芽播种;中晚稻预防秧苗期稻蓟马、稻飞虱和稻瘿蚊,用吡虫啉拌芽谷,用量为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克拌稻种2.5公斤。 4秧田超级送嫁药预防大田病虫害技术 秧苗移栽前2—3天,喷施超级送嫁药,预防或减轻大田病虫的发生为害。早稻亩用40%三唑磷乳油100毫升或5%氟虫腈悬浮剂60毫升加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60克兑水30公斤喷雾,预防螟虫和稻瘟病等;中晚稻亩用40%三唑磷乳油100毫升或5%氟虫腈悬浮剂60毫升加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0克兑水30公斤喷雾,预防稻蓟马、螟虫。 5稻鸭共育治虫治草技术 在水稻分蘖盛期,每亩稻田放养15日龄鸭子12-15只,破口前收鸭。通过鸭子的取食和活动,减轻纹枯病、稻飞虱和杂草等发生为害。 6性引诱剂诱杀二化螟技术 使用二化螟性引诱剂诱杀二化螟雄蛾,使雌蛾不能正常交配繁殖,减少下代基数,减轻发生为害。在二化螟主害代蛾期,亩放一个诱捕器,内置诱芯一个,每代放一次,诱捕器应高出水稻30厘米。 7灯光诱杀害虫技术 每30-50亩稻田安装一盏频振式杀虫灯,杀虫灯底部距地面1.5米,诱杀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多种水稻害虫。在4月中旬-10月上旬,每晚天黑至夜间12点开灯。 8生物农药应用技术 推广使用生物农药防治水稻病虫害,用井冈霉素或井冈霉素和蜡质芽孢杆菌的复配剂防治纹枯病、稻曲病;用枯草芽孢杆菌或春雷霉素防治稻瘟病;用农用链霉素防治细菌性条斑病;用苏云金杆菌、阿维菌素防治螟虫、稻纵卷叶螟。 生物农药要比化学农药提前2-3天使用,避免高温干旱时使用。 9保护利用天敌治虫技术 保护利用稻田天敌,发挥天敌对害虫的控制作用。常用措施有:田埂种豆保护利用蜘蛛等天敌,保护青蛙、释放赤眼蜂等。 10科学用药技术 根据不同作物不同病虫害,正确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对路化学农药品种,做到对症下药。螟虫用三唑磷、丁烯氟虫腈、氟虫腈等;稻纵卷叶螟用丙溴磷;稻飞虱用噻嗪酮、噻虫嗪;稻瘟病用三环唑、稻瘟灵;纹枯病、稻曲病用苯醚·甲环唑;细菌性条斑病用噻菌酮、三氯异氰尿酸。 在药液中加增效剂,增强农药粘着、扩散和渗透性能,提高药效,减少农药用量。常用增效剂有氮酮、有机硅等。 在水稻破口期,采用混合用药统防统治,减少用药次数,提高防治效果。早稻主要防治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稻瘟病等;晚稻主要防治螟虫、稻飞虱和稻曲病等。 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应在害虫低龄幼虫期和病害发病初期施药。穗期施药,应执行安全间隔期。   (二)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效果评估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效果评估表 绿色防控技术 效    果 螟虫 稻纵卷叶螟 稻蓟马 稻飞虱 稻瘿蚊 稻瘟病 纹枯病 稻曲病 细菌性条斑病 恶苗病 耕沤灭螟 ★★                   选用抗(耐) 病品种           ★★★   ★★★     种子消毒     ★★ ★ ★ ★       ★★★ 秧田超级送嫁药 ★★   ★★ ★★ ★★ ★★         性引诱剂 ★                   稻鸭共育       ★★     ★       频振式杀虫灯 ★ ★   ★ ★           生物农药 ★★ ★★       ★ ★★★ ★★ ★★   保护利用天敌 ★ ★   ★             高效低毒低残留对路化学农药 ★★★ ★★ ★ ★★ ★★★   ★★★ ★★★ ★★ ★★   农药增效剂 ★ ★★ ★★ ★   ★★ ★ ★ ★★   注:效果分三级,★代表一般;★★代表较好;★★★代表好。 综合应用以上各项技术效果更好。 (三)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操作流程 (一)早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操作流程 非化学防控   灯光诱杀害虫:每30-50亩稻田安装一盏频振式杀虫灯诱杀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害虫。   耕沤灭螟:螟虫越冬代化蛹高峰期(赣南3月20日前)翻耕稻田,灌深水浸沤。 性引诱剂诱杀二化螟:在二化螟蛾期,亩放一个诱捕器,减轻发生危害。     稻鸭共育:减轻纹枯病、稻飞虱和杂草等发生危害。     选用抗耐病品种:预防稻瘟病   生物防治技术:用井冈霉素或井冈霉素和蜡质芽孢杆菌的复配剂防治纹枯病、稻曲病;用枯草芽孢杆菌或春雷霉素防治稻瘟病;用农用链霉素防治细菌性条斑病;用苏云金杆菌、阿维菌素防治螟虫、稻纵卷叶螟;保护利用蜘蛛、青蛙等天敌。   时间 3/中 3/下 4/上 4/中 4/下 5/上 5/中 5/下 6/上 6/中 6/下 7/上 7/中 7/下 生育期 播种前 播种期 秧苗期 移栽期 分蘖期 拔节期 破口期 齐穗期 乳熟腊熟期-黄熟期 化学防控   种子消毒:用咪酰胺浸种预防稻瘟病和恶苗病等。   超级送嫁药:秧苗移栽前2-3天,亩用40%三唑磷或5%氟虫腈加75%三环唑喷雾,预防螟虫和稻瘟病等; 保苗:用三唑磷、丁烯氟虫腈、氟虫腈等防治一代螟虫;注意预防稻瘟病,可用三环唑、稻瘟灵等。 预防纹枯病用苯醚·甲环唑         混合用药保穗:用丙溴磷加三环唑或稻瘟灵加吡虫啉防治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稻飞虱; 重点防治穗瘟、稻飞虱等。 注:1、各种技术措施综合运用,科学合理施药,效果更好。施用生物农药要比化学农药提前2-3天使用,避免高温干旱时使用生物农药;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应在害虫低龄幼虫期和病害发病初期施药。穗期施药,应执行安全间隔期。施药时应在药液中添加氮酮、有机硅等农药增效剂,提高药效,减少农药用量。 2、有机大米、AA级绿色大米只能采用非化学防控绿色植保技术;A级绿色大米、无公害大米可采用非化学防控和化学防控相结合的绿色植保技术。 (二)晚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操作流程 非化学防控 选用抗耐病品种:预防稻曲病、稻瘟病   灯光诱杀害虫:每30-50亩稻田安装一盏频振式杀虫灯诱杀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害虫。     及时翻耕早稻田,暴晒稻草,降低螟虫基数。 性引诱剂诱杀二化螟:在二化螟蛾期,亩放一个诱捕器,减轻发生危害。     稻鸭共育:减轻纹枯病、稻飞虱和杂草等发生危害。       生物防治技术:用井冈霉素或井冈霉素和蜡质芽孢杆菌的复配剂防治纹枯病、稻曲病;用枯草芽孢杆菌或春雷霉素防治稻瘟病;用农用链霉素防治细菌性条斑病;用苏云金杆菌、阿维菌素防治螟虫、稻纵卷叶螟;保护利用蜘蛛、青蛙等天敌。   时间 6/中 6/下 7/上 7/中下 8/上 8/中 8/下 9/上 9/中 9/下 10/上 10/中 10/下 生育期 播种前 播种期 秧苗期 移栽期 分蘖期 拔节期 破口期 齐穗期 乳熟腊熟期-黄熟期 化学防控   种子消毒:用吡虫啉拌芽谷预防秧苗期稻蓟马、稻飞虱和稻瘿蚊等。   超级送嫁药:三唑磷或氟虫腈加吡虫啉预防稻蓟马、螟虫和稻飞虱等。 保苗:用三唑磷、丁烯氟虫腈、氟虫腈等防治螟虫;注意预防稻飞虱等。 用苯醚·甲环唑预防纹枯病、稻曲病         混合用药保穗:用三唑磷加噻嗪酮防治稻纵卷叶螟、稻飞虱; 重点防治稻飞虱等。 注:1、各种技术措施综合运用,科学合理施药,效果更好。施用生物农药要比化学农药提前2-3天使用,避免高温干旱时使用生物农药;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应在害虫低龄幼虫期和病害发病初期施药。穗期施药,应执行安全间隔期。施药时应在药液中添加氮酮、有机硅等农药增效剂,提高药效,减少农药用量。 2、有机大米、AA级绿色大米只能采用非化学防控绿色植保技术;A级绿色大米、无公害大米可采用非化学防控和化学防控相结合的绿色植保技术。   稻鸭共作技术   1稻鸭共作中水稻品种的要求 稻鸭共作的水稻品种,必须筛选株高中上、株型集散适中,茎粗叶挺、分蘖较强、抗性好的优质新品种。不进行半旱苗移栽、盘育苗抛秧或直播育苗,均要按照培育壮秧要求进行浸种消毒、催芽,适期适量播种,通过浅湿水、巧施肥和轻度化学调控,育成秧龄适中(20-25天)、根旺、茎粗、叶绿(4-5叶龄)的矮壮秧。 2鸭子的品种选择 首先应选用适于稻间放养的江西大余鸭、绍兴麻鸭等。这些鸭小中型个体,成年鸭只重1.25-1.5公斤,放养稻间穿行活动灵活,食量较小,成本较低,露宿抗逆性强,适应性较广;公鸭长肉快,肉质鲜嫩;母鸭产蛋率高。 3稻鸭共作的增产原理 (1)稻鸭共作可改善稻田土壤通透性和培土增肥。一是鸭在稻间不断活动,具有明显的中耕和浊水效果,能疏松表土,使田间水层经常保持混浊状态,促进土壤气体交换,改善土壤通透性,增加田间水层中的溶解氧含量,减少稻田还原物质,可提供土壤氧化还原电位;二是鸭经常在稻行间行走,具有明显的壅泥培土作用,宽行窄株密植方式作用更为明显,有增强水稻后期抗倒伏能力;三是鸭的排泄物具有显著的增肥效应。据测定,一只鸭子在稻间两个月的排泄物湿重达10公斤,相当于氮47克、磷70克、钾31克,起到很好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和追肥效应。 (2)稻鸭共作可控制稻田病虫草的危害。一是由于鸭子活动抑制了水稻后期无效分蘖和加速基部枯黄叶片脱落,因而明显改善了水稻群体基部的通风透光条件,使纹枯病的蔓延和危害程度减轻;二是鸭子放入稻田后,可降低害虫的产卵量,并对稻飞虱、叶蝉等害虫具有捕食作用;三是由于鸭子的踏踩和采食,稻田杂草难以生长。 (3)稻鸭共作能促进水稻生长发育。 一是由于鸭子身体的机械碰撞、摩擦和啄食等作用抑制了水稻部分无效分蘖的发生和生长,从而起到控制苗峰和提高分蘖成穗率的效果;二是由于稻鸭共作田鸭的“役禽”效应,使水稻后期的无效分蘖明显减少,增加了低位分蘖成穗的比例,使穗型增大,每穗粒数增多,产量提高;三是水稻绿叶数多,叶面积大,叶绿素含量高;四是水稻群体通风透光性能好;五是光合性能好,生物产量高;六时水稻根量大,活力强。 4稻鸭共作阶段的关键技术 (1)适期移栽、放养。连作早稻由于育秧前期气温较低,秧苗生长较慢,秧龄要30-35天,晚稻20-25天可长成4-5片叶龄的壮秧,移栽后扎根返青快,10天左右开始分蘖,雏鸭就可以放到稻丛间过野生化生活。为了使放养的鸭子适龄、适应性强、成活率高、生长发育快,必须掌握在水稻移栽前38-42天,将受精鸭蛋进箱孵化,经28天孵出雏鸭,在室内培育10-14天放养到稻丛间过野生化生活,才能兼顾双方的适宜生长发育要求。 (2)合理密植。水稻的种植方式和密度,既要有利于鸭在稻间穿行活动时少伤害稻苗,又要兼顾当地种植习惯,因此早晚稻以宽行窄株的密植方式为宜。一般采用移栽,不采用抛栽或直播的方式。假若有采用抛栽或直播的稻田,由于没有行株距可分,水稻生长前期,鸭子在稻丛(株)间的觅食活动,会不同程度伤害一些稻苗。为了补足苗数,除了适当推迟放养时间外,还要多抛些基本苗,或多播些芽谷。 鸭子在稻丛间的放养密度,既要考虑稻间饲料能保证鸭的生育需要,又要考虑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一般以每亩放养15只左右、8-10亩放养120-150只组成一群,这样既有利于避免过于群集而踩伤前期稻苗,又能分布到圈定范围稻间各个角落去寻找食物,达到较均匀地控制田间害虫和杂草地目的。在放养雏鸭时,最好一群鸭中放养3-4只1-2周龄地幼鸭,以起到遇外敌时能预警,回躲风雨棚时能领头地作用。但是必须注意,不能在将大于1-2周龄地群鸭放入小雏鸭,以免幼鸭受到虐待。为了增强雏鸭地抗病能力,放养前每只鸭子还必须注射预防鸭瘟等的疫苗。 (3)适宜运筹肥水。鸭属水禽,在稻间觅食活动期间,田面要有浅水层,使鸭脚能踩到表土的水层,以利于鸭脚踩混田水,起到中耕松土,促进根、蘖生长发育的作用。大田丰产沟要挖得深些,并在沟内始终保持3-5厘米深的水层,供鸭子洗澡之需。通过分片搁田的办法,解决鸭在田内饮水和觅食需要。为了不影响鸭在稻间觅食生长,最好在水稻移栽前一次性施足肥料,以腐熟长效的有机肥、复合肥为主,施肥量视土质优劣而定,追肥用鸭的排泄物和绿萍腐烂还田代替。 (4)生物防治病虫草。稻间害虫主要靠鸭捕食,辅以高效的生物农药。如螟虫和稻纵卷叶螟可在其低龄期,亩用8000毫克/公斤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200-300克进行防治,或每60亩安装一盏频振式杀虫灯诱杀螟虫和稻纵卷叶螟成虫,以降低害虫产卵量;稻瘟病可在叶瘟发生初期和水稻始穗、齐穗期,亩用2%春雷霉素水剂75-100毫升,或2%灭瘟素乳油60-80毫升,或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75-100克兑水45公斤喷雾;纹枯病可亩用20%井冈霉素悬浮剂25-40克,或12.5%井·腊芽水剂50-75毫升兑水45公斤喷雾。由于鸭在稻间不断采食和踩踏,田间杂草明显减少,对3叶期前的稗草,由于苗矮嫩,根未扎深,易被鸭踩入泥中或浮于水面而死亡,所以不必防治。 (5)搞好辅助添饲料。从提高野养鸭自食其力的能力,降低成本考虑,放养后尽可能少添饲料,特别是不喂带有激素成分的配合饲料。但是,刚放养10天左右的雏鸭觅食能力差,早晚要添补一些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饲料,以便满足早期生长发育的需要。可在稻田一角或田边渠道空地上建个坐北朝南能避风雨的添饲料简易棚,放置浅底盛水和饲料容器若干个,每天早晚一边把水和碎米、麦、菜等新鲜饲料放入容器,一边呼喊(或敲锣击桶),培养鸭子“招之即来”的采食习性。鸭放到稻间20天左右,把桥梁田繁殖的绿萍放养到稻间,形成稻、鸭、萍的自然生态体系,作为鸭的直接补充饲料,又能引来部分食萍昆虫,增加鸭的动物性饲料,绿萍还有固氧功能,老化腐烂后是水稻优良的有机追肥。 (6)防止外敌伤鸭。稻田放养的鸭群,除了空中的鹰、乌鸦等飞鸟有时袭击幼鸭外,地面的黄鼠狼、蛇类、鼠类、野猫、狐狸和狗等也会危害鸭子。可用3-4指规格的塑料丝网沿田埂围隔,成本较低,既可防鸭外逃,又可防外敌侵害。围的高度以0.5-0.8米为宜,并按每2米左右插一根小竹竿支撑。 (7)后期管理。一是水稻乳熟期收鸭,以防鸭子吃稻穗。为方便收鸭,平时喂养时就养成鸭子听到某种声音集拢的习惯;二是收回的鸭子可田间舍内或家中圈养,待水稻收割后,及时回田放鸭,让鸭子啄食失落于水田中的谷子和虫子。 (8)注意事项。一是建议使用低毒、高效、低残留农药对水稻病虫害进行防治,尽可能不使用农药;二是田间鸭舍建造时,应考虑防止鼠类侵害;三是稻田施药期间,应及时收鸭回舍,待安全间隔期后,再放鸭下田;四是稻田使用安全间隔期内,鸭子饮用水与稻田应分开,防止鸭中毒和鸭产品污染。   欢迎您下载我们的文档,后面内容直接删除就行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致力于合同简历、论文写作、PPT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书、策划案、学习 课件 超市陈列培训课件免费下载搭石ppt课件免费下载公安保密教育课件下载病媒生物防治课件 可下载高中数学必修四课件打包下载 、各类模板等方方面面,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主要经营:网络软件设计、图文设计制作、发布广告等, 公司秉着以优质的服务对待每一位客户,做到让客户满意! 感谢您下载我们文档
本文档为【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机构认证用户
金水文库
鑫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经营:PPT设计 、课件制作,软文策划、合同简历设计、计划书策划案、各类模板等。公司秉着用户至上的原则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格式:doc
大小:121KB
软件:Word
页数:34
分类:医药卫生
上传时间:2019-01-31
浏览量: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