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联通移动基站电磁辐射环评报告

中国联通移动基站电磁辐射环评报告

举报
开通vip

中国联通移动基站电磁辐射环评报告中国联通贵州省分公司2013年度新建基站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贵州省分公司2013年度新建基站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目 录 11 前言 32 编制依据 32.1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32.2相关的标准和技术导则 42.3评价委托 42.4评价范围和环境保护目标 42.4.1评价因子识别 42.4.2评价范围 52.4.3环境保护目标 52.5评价标准 52.5.1公众总的受照射剂量 62.5.2单个项目导出限值 62.6评价技术路...

中国联通移动基站电磁辐射环评报告
中国联通贵州省分公司2013年度新建基站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贵州省分公司2013年度新建基站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目 录 11 前言 32 编制依据 32.1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32.2相关的标准和技术导则 42.3评价委托 42.4评价范围和环境保护目标 42.4.1评价因子识别 42.4.2评价范围 52.4.3环境保护目标 52.5评价标准 52.5.1公众总的受照射剂量 62.5.2单个项目导出限值 62.6评价技术路线和评价工作重点 62.6.1评价技术路线 62.6.2评价工作重点 83 工程概况 83.1工程名称、地点、性质 83.2建设规模 83.3工程分布 83.3.1行政区域分布 93.3.2环境特征分布 93.4本期工程主要技术参数 93.4.1基站主设备 103.4.2天馈系统 103.4.3天线塔架 113.4.4工作频段 124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124.1移动通信基站组成及工作原理 124.1.1电磁波传播方式 124.1.2 GSM基站 134.1.3 WCDMA基站 154.2工程分析 154.2.1工艺流程及环境影响环节 154.2.2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164.2.3运行期环境影响分析 204.3产业政策相符性和规划相符性 204.3.1产业政策相符性分析 204.3.2规划相符性分析 215.项目所在地区域环境概况 215.1自然环境概况 215.2社会环境概况 225.3环境质量概况 225.3.1大气、水、声、固体废物环境 235.3.2辐射环境 246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246.1监测目的 246.2监测因子 246.3监测布点原则与监测方法 256.4监测仪器 256.5监测时间及监测环境条件 256.6监测单位及测试人员 256.7典型基站的选取原则 286.8质量保证 296.8.1质量保证管理及组织措施 296.8.2质量保证技术措施 306.9典型基站监测结果与评价 306.9.1典型基站监测结果统计 416.9.2典型基站监测结果评价 456.9.3现状监测结果小结 467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467.1电磁辐射环境影响预测计算 467.1.1电磁辐射类比分析 487.1.2功率密度预测 517.1.3辐射控制距离计算及控制距离要求 547.1.4典型基站副瓣方向辐射影响预测 567.1.5共建共享基站相互影响及叠加效应分析 597.1.6投诉基站的环境影响 607.2声环境影响分析 607.3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617.4固废环境影响分析 617.5景观环境影响分析 638公众参与 638.1第一次信息公示 638.2第二次信息公示 718.3公众参与调查 718.3.1公众参与调查概况 788.3.2公众参与调查分析 809 环境管理及污染防治措施 809.1环境管理 809.1.1施工期环境管理 809.1.2运行期环境管理 819.2污染防治措施 829.3竣工验收 829.3.1验收重点 829.3.2竣工验收监测内容及其范围 839.3.3验收方法 8410 环境风险评价 8410.1环境风险识别 8410.2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8511 经济损益分析 8511.1经济损益分析 8511.2环境效益分析 8612 结论 8612.1项目概况及其建设的必要性 8612.1.1项目概况 8612.1.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8612.2项目与政策及规划的相符性 8612.2.1与产业政策的相符性 8612.2.2与规划的相符性 8612.3环境质量现状与环境保护目标 8612.3.1大气、水及声环境质量现状 8712.3.2电磁环境质量现状 8712.3.3环境保护目标 8712.4污染防治措施 8812.5环境影响预测结果 8912.6环境风险 8912.7公众参与 8912.8结论 附 图 附图一 贵州地理位置分布图 附 件 附件一 中国联通贵州分公司关于本期工程的批复 附件二 评价委托书 附件三 现状监测委托书 附件四 监测单位计量认定证书 附件五 监测单位实验室认可证书 附件六 测试仪器校准证书 附件七 贵州联通废旧物资(蓄电池)回收处置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附表 附表一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贵州省分公司2013年度新建基站工程基站技术参数表 附表二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贵州省分公司2013年度新建基站工程典型基站环境保护目标一览表 附表三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贵州省分公司2013年度新建基站工程环境保护控制距离一览表 附表四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贵州省分公司2013年度新建基站工程公众问卷调查公众信息统计表 1 前言 近年来,随着贵州省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各界对通信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用户数量和业务量呈现了快速增长趋势,同时用户对通信质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贵州省分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联通贵州分公司)作为区内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大型企业,始终坚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坚持规模发展,不断满足广大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通信需求。 中国联通贵州分公司经过多年发展,业务类型日趋丰富,网络规模日趋庞大,用户数量呈现高速发展态势。目前,公司一、二级传输干线光缆已覆盖全省各市州、移动通信网络已覆盖全省镇以上城区及主要道路沿线、风景区,村镇覆盖率达到95%。2012年8月,贵州省人民政府与中国联通签署“推进建设智慧贵州”战略合作 协议 离婚协议模板下载合伙人协议 下载渠道分销协议免费下载敬业协议下载授课协议下载 ,全力加大在贵州省的通信基础网络设施建设投资,充分发挥中国联通3G网络速率快、商用网络广、手机终端丰富、业务应用成熟的优势,加快提升贵州省信息化发展水平,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发挥更大作用。 根据本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要求(附件一),中国联通贵州分公司2013年度新建基站工程建设基站278个。基站分布于贵州省九地市州:安顺市28个,毕节市28个,六盘水市28个,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西南州)28个,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东南州)28个,贵阳市55个,遵义市28个,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南州)28个,铜仁27个。本期工程的建设,可以进一步扩大网络覆盖区域,优化网络资源配置,提升联通通信服务技术和服务水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第77号令、2003年9月1日起施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253号令,1998年11月29日发布施行)、《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局第18号令、1997年3月25日发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第2号令,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的相关规定,中国联通贵州分公司委托具有广电通讯类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的国电环境保护研究院(国环评证甲字第1905号)对本期工程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并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我院接到任务后,收集了本项目的相关技术资料,征求了工程所在地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对工程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现状进行了调查,确定典型基站的环境保护目标;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监测单位进行电磁辐射环境现状监测。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工程电磁辐射环境现状监测结果的分析,对基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进行了预测及评价,提出了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根据我国相应的环影响评价技术规范及导则的要求,编制了本期工程的环境影响报告书。 本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得到了贵州省环境保护厅、各地市州环保局、中国联通贵州分公司及各地市州分公司等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2 编制依据 2.1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2号令、1989年12月26日起施行);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第77号令、2003年9月1日起施行); 3)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253号令、 1998年11月29日发布施行); 4)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第2号令、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 5) 《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局第18号令、1997年3月25日发布); 6)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6[28 号],2006年2月14日施行); 7) 《关于加强城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环办〔2008〕70号,2008年9月18日施行); 8) 《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国务院,2011年10月17日施行); 9) 《贵州省环境保护条例》(十一届第3号,2009年6月1日起施行); 10) 《电磁辐射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有关问题的复函》(环函[2003]75号); 11) 《关于切实加强风险防范严格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通知》(环发〔2012〕77号)。 2.2相关的标准和技术导则 1) 《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 2) 《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标准》(HJ/T10.3-1996); 3) 《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HJ/T10.2-1996); 4) 《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方法》(试行)(环发〔2007〕114号); 5) 《通信工程建设环境保护技术暂行规定》(YD5039-2009)。 2.3评价委托 2013年5月,中国联通贵州分公司委托国电环境保护研究院开展中国联通贵州分公司2013年度新建基站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附件二)。 2.4评价范围和环境保护目标 2.4.1评价因子识别 基站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分为施工期的环境影响和运行期的环境影响。施工期的环境影响主要表现为、施工扬尘、施工生活垃圾、施工噪声等。运行期的环境影响主要表现为基站天线向周围环境发射无线电信号产生电磁辐射;基站空调设备外机运行时产生的噪声。由于所有基站均为无人值守,基站运行期间不存在废水、废气排放。移动通信基站环境影响因素识别详见表2.4-1。 表2.4-1 移动通信基站环境影响识别表 序号 评价要素 环 境 影 响 施工期 运行期 1 生态环境 落地塔施工征用土地 征用土地、对景观有一定影响 2 声环境 施工噪声 空调噪声,影响很小 3 大气环境 施工扬尘 没有影响 4 水环境 施工废水,排放量很小 没有影响 5 固体废物 建筑垃圾,排放量很小 废旧蓄电池、由生产厂家统一回收 6 电磁环境 没有影响 电磁辐射 由表2.4-1可知,基站环境影响评价因子主要为:施工期扬尘、施工期噪声、施工期生态影响及运行期的电磁辐射。 2.4.2评价范围 根据《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标准》(HJ/T10.3-1996)中第3.1.2款规定: 评价范围为以天线为中心:发射机功率P≤100kW时,半径为0.5km。 对于有方向性天线,按照天线辐射主瓣的半功率角内评价到0.5km,如高层建筑的部分楼层进入天线辐射主瓣的半功率角以内时,选择不同高度对该楼层进行室内或室外的场强测量。 根据《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方法》(试行)(环发〔2007〕114号)中5.3节监测点位的选择规定:监测点位一般布设在以发射天线为中心半径50m的范围内可能受到影响的环境保护目标。 根据上述规定,确定本期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为:以天线为中心500m,重点关注50m范围内的环境保护目标。 2.4.3环境保护目标 根据现状调查,本期工程基站主要建设在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本期工程环境保护目标确定为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为主要功能的建筑物。重点关注基站周围50m范围内的环境保护目标。 本期工程选取的198个典型基站周围环境保护目标见附表二。 2.5评价标准 2.5.1公众总的受照射剂量 根据《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第2.2.2款规定:公众在一天24h内,环境电磁辐射场的场量参数在任意连续6min内的平均值应满足表2.5-1的要求。 表2.5-1 公众照射导出限值 频率范围(MHz) 电场强度(V/m) 磁场强度(A/m) 功率密度(W/m2) 0.1~3 40 0.1 (4.0)1) 3~30 67/ 0.17/ (12/f)1) 30~3000 (12)2) (0.032)2) 0.4 3000~15000 (0.22 )2) (0.001 )2) f/7500 15000~30000 (27)2) (0.073)2) 2 注:1)系平面波等效值,供对照参考。 2)供对照参考,不作为限值;表中f是频率,单位是MHz;表中数据作了取整处理。 本期工程基站发射的电磁波频段(下行)范围为954~960MHz,1840~1850MHz,2130~2145MHz。根据《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确定本期环境影响评价以环境电磁辐射功率密度公众照射导出限值40μW/cm2作为公众总的受照射剂量的评价标准。 2.5.2单个项目导出限值 根据《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和标准》(HJ/T10.3-1996)第4.2款规定:为使公众受到的总照射剂量小于GB8702-88的规定值,对单个项目的影响必须限制在GB8702-88限值的若干分之一。在评价时,对于由国家环境保护局负责审批的大型项目可取GB8702-88中场强限值的1/ ,或功率密度限值的1/2。其他项目可取场强限值的1/ ,或功率密度限值的1/5作为评价标准。根据本工程特点,取GB8702-88规定的功率密度限值的1/5作为单个项目评价标准。 综上所述,中国联通贵州分公司2013年度新建基站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执行标准见表2.5-2。 表2.5-2 本期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执行标准一览表 评价项目 评价标准(μW/cm2) 公众照射导出限值 40 单个项目导出限值 8 2.6评价技术路线和评价工作重点 2.6.1评价技术路线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关于电磁辐射项目环境管理有关问题的复函》(环函[2003]75号)文件精神,本期评价采用了典型基站评价的方法,以环境现状评价为主,分析现有电磁环境情况,结合基站的技术参数等资料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提出基站工程的环保措施和管理要求。 2.6.2评价工作重点 本期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重点包括: 1)选取198个典型基站进行环境现状监测和现状评价; 2)根据典型基站现状监测结果,分析区域电磁环境情况。 3)通过理论模式计算,预测建设项目的电磁辐射环境影响的程度和范围,从电磁辐射环境保护角度分析电磁辐射环境保护措施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4)根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的要求,公开环境信息,征求公众意见,对公众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分析,给出采纳与否的建议,对于公众合理化的建议严格纳入基站全过程管理。 在上述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对本期工程的环境影响作出评价结论,论证其环境可行性,提出本期工程基站在运行及维护管理过程中需要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及环境监测计划等。 3 工程概况 3.1工程名称、地点、性质 工程名称:中国联通贵州分公司2013年度新建基站工程 建设地点:贵州全省9地市州:安顺市、毕节市、六盘水市、黔西南州、黔东南州、贵阳市、遵义市、黔南州及铜仁市。 建设性质:新建 3.2建设规模 截至2013年5月,中国联通贵州分公司2013年度新建基站工程建设基站278个,其中,已建基站275个,拟建基站3个。基站具体信息见附表一。 工程投资:4376万元。 3.3工程分布 本期工程基站分布于省9地市州:安顺市、毕节市、六盘水市、黔西南州、黔东南州、贵阳市、遵义市、黔南州及铜仁市境内。贵州地理位置图见附图一。 3.3.1行政区域分布 本期工程建设基站278个,基站行政区域分布情况见表3.3-1。 表3.3-1本期工程基站分布情况一览表(按行政区域分类) 序号 地市州 城区基站数量(个) 乡村基站数量(个) 该行政区域基站总数(个) 占本期基站总数百分比(%) 1 安顺 18 10 28 10.1 2 毕节 18 10 28 10.1 3 六盘水 18 10 28 10.1 4 黔西南 18 10 28 10.1 5 黔东南 18 10 28 10.1 6 贵阳 35 20 55 19.7 7 遵义 18 10 28 10.1 8 黔南 18 10 28 10.1 9 铜仁 17 10 27 9.6 合计 178 100 278 由表3.3-1可知,本期工程建设基站以贵阳市最多(占基站总数的19.7%)。 3.3.2环境特征分布 本期工程建设基站278个,基站环境特征分布情况见表3.3-2。 表3.3-2 本期工程基站分布情况一览表(按环境特征分类) 序号 环境特征 基站数量(个) 占基站总数百分比(%) 1 居民区 119 42.8 2 商业区 25 9.0 3 行政办公区 15 5.4 4 文教卫生区 19 6.8 5 工业区 4 1.4 6 交通区 9 3.3 7 农村地区 87 31.3 合计 278 由表3.3-2可知,本期工程基站分布于居民区、商业区、行政办公区、文教卫生区、工业区、交通区及农村地区。以农村地区最多(占基站总数的42.8%),工业区最少(占基站总数的1.4%)。 3.4本期工程主要技术参数 4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4.1移动通信基站组成及工作原理 4.1.1电磁波传播方式 移动通信是通过电磁波的传播来实现的,而电磁波传播方式和频率有很大的关系,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其传播方式也不同。移动通信基站采用直射波辐射的方式传播。直射波辐射指电磁波通过空间直射波和地面反射波的途径到达接受点,它是超短波和微波传播的主要方式,其频率范围为30MHz~300000MHz。其特点为:天线高度远大于工作波长;通信距离通常在视线距离之内。 4.1.2 GSM基站 4.1.3 WCDMA基站 4.2工程分析 4.2.1工艺流程及环境影响环节 移动通信基站建设过程、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分别见图4.2-1和图4.2-2。 图4.2-1 移动通信基站建设流程图 图4.2-2 移动通信基站工艺流程及环境影响环节示意图 由图4.2-1和图4.2-2可知,基站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施工期环境影响影响和运行期环境影响。 4.2.2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根据2.4.1节分析可知,施工期的环境影响主要包括: (1)施工噪声 施工期的噪声主要来自场地平整、楼面设备基础安装、挖土填方、土建、钢结构及设备安装调试等阶段,由于施工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2周),合理布置施工机械作业区,施工时间,加强施工管理,必要时在施工现场周围设置隔离板,以减少施工噪声对周围居民的影响。 (2)施工废水 施工期废水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施工时混凝土搅拌废水,由于机房建筑面积一般为12~15m2,产生的废水量很少,施工场地清理后,其影响可以忽略;二是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施工人员一般不在工地现场居住,而临时租用当地民房居住,少量生活污水纳入当地已有的化粪池处理即可。 (3)固体废物 基站施工期间固体废物主要为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施工期间产生的生活垃圾由施工人员及时清理后纳入就近垃圾收集点。建筑垃圾由施工单位运至指定地点妥善处理。 (4)土地征用及植被影响 本期工程25.5%的基站采用落地塔方式建设,基站的塔基和机房需要永久占用小部分土地,但其建设规模小,施工面积一般在50~80m2左右,对周围环境影响有限。施工时要合理取土、合理弃土。施工结束后,应采取必要的防治水土流失等环保措施,如对施工基面遗留的废弃碎石等进行清理,对硬化地面进行翻松,以便原有植被的恢复。 本期工程98.9%的基站已经投入运行,1.1%的基站正在建设。通过对典型基站现场环境调查及对基站周围公众访问获悉,对于已建基站,站址周围已无施工痕迹,生态环境良好。对于拟建基站,调查结果表明,建设方在基站建设过程中,施工组织措施得力、施工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合理,能够合理安排施工时间、施工顺序。施工噪声、施工扬尘等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4.2.3运行期环境影响分析 4.2.3.1天线结构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A、天线方向性 移动通信的天线按方向性分为全向天线和定向天线。全向天线一般应用于覆盖范围较大的农村和乡镇,站址通常建于覆盖范围的中心,系统容量小,对环境的影响也就小。定向天线一般应用于市区、郊区的扇区站,用户密度大,频率利用率及系统容量均较高,基站通常建于覆盖范围的顶点。 本期工程基站全部采用定向天线,天线对环境的辐射影响与天线方向性相关。 B、天线主副瓣 在天线辐射的方向示意图(图4.2-3)中,包含最大辐射方向的波瓣称为主瓣,主瓣反方向位置称为后瓣,其它方向统称为副瓣。主瓣的宽度越窄,说明天线的方向性越好,后瓣和副瓣越小,则天线可能出现的窜扰就越小。 图4.2-3(a) 定向天线水平波束示意图 图4.2-3(b) 定向天线垂直波束示意图 天线的波瓣宽度决定了无线通信电磁波对周围环境可能造成的辐射影响范围。定向天线具有强度较大的主轴效应,主瓣方向的电磁辐射明显大于非主瓣方向。但天线产生的能量也不是完全集中在天线轴向(最大辐射方向)上,其它方向也有一定的能量向环境辐射。天线在架设时要合理设置水平半功率角度及天线方向角,尽量避免天线主瓣方向直接照射到敏感建筑物上。当天线副瓣近距离覆盖环境保护目标时,该方向的辐射影响亦不可忽视。 C、天线增益 天线增益是天线方向性系数与天线效率的乘积,是综合衡量天线能量转换和方向特性的参数,它表示天线集中辐射的程度。本期工程天线增益15.5~18dBi,相同输入功率条件下,增益越高,在主瓣方向辐射强度越强,辐射的影响距离越远,对环境的影响也就越大。 4.2.3.2天线架设方式对环境影响分析 A、天线架设方式、塔型结构、天线挂高 天线架设方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基站周围环境及天线所需架设高度。本期工程楼顶塔方式架设的基站207个,占基站总数的74.5%,落地塔方式架设的基站71个,占基站总数的25.5%。采用落地塔方式建设的基站塔基或机房由于需要占用一定面积的土地,一般位于建筑密度较小的农村地区、高山及道路边。这种天线由于挂高较高,一般在30~60m,而周围的建筑物一般高度较低,因而其电磁辐射对覆盖范围内的人群影响较小。在建筑密度较大的城市区域,天线一般采用楼顶塔的架设方式,这类塔架一般位于城市建筑物的楼顶,天线挂高相对于地面或周围其它低层建筑物的高度较大,因而对地面及低层建筑物内的人群产生的电磁辐射影响相对较小,对所在楼顶空间区域或邻近的高层建筑物而言,由于天线的相对高度较低,可能受到电磁辐射影响。因此,对于楼顶塔而言,选择适当的天线挂高和合理的方向角,以尽量降低对楼顶及邻近高层建筑物的电磁辐射影响。 本期工程天线塔架类型有单根抱杆、组合抱杆、角钢塔及美化天线。单根抱杆191个,占基站总数的68.7%;组合抱杆7个,占基站总数的2.5%;角钢塔48个,占基站总数的17.3%;美化天线32个,占基站总数的11.5%。以上不同类型的基站在布设及环境影响方式上略有差异,单根抱杆和美化天线一般布设于建筑物女儿墙边,相对于楼顶的高度较低,且有一定的机械下倾角,因而可能造成天线发射电磁波的副瓣覆盖所在建筑物的部分楼层,使部分楼层受到电磁波的辐射影响。组合抱杆相对于楼顶的高差较大,一般布设于建筑物楼顶,3个扇区的天线一般间隔均匀分布,对位于天线下方的楼层影响较小,但可能对位于主瓣方向的邻近建筑造成较大的电磁辐射影响;角钢塔一般布设于乡镇及农村地区,其架设高度较高,覆盖范围较广,由于周围的房屋一般较矮,因此对居民生活影响很小。 本期工程天线对地高度在5~173m,总体上讲,天线挂高不仅与天线架设方式、塔架类型有关,还有周围环境的地形、地貌有关。一般市区的基站高度一般比周围建筑物的平均高度高10m左右。基站高度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基站高度过高容易导致越区覆盖、对相邻基站构成干扰。基站高度过低达不到预期的覆盖效果,造成覆盖盲区。在郊区和乡镇的基站,基站间距一般在1km左右,天线挂高一般比周围建筑物的平均高度高15m以上;农村和高速公路,要求基站覆盖的距离尽可能远,因此天线挂高很高,一般安装在附近的高山山顶或山坡上。 B、天线下倾角 本期工程天线下倾角为0~11○,天线下倾角是控制基站覆盖范围的有效措施。在高话务量的市区通过增加基站天线下倾角使天线主瓣方向的照射范围向基站安装位置收缩,从而达到缩小基站的覆盖范围,减少对相邻基站的干扰,提高网络容量。对话务量低的农村及乡镇,通过减小天线下倾角扩大基站覆盖范围,以节约投资。 通常城市基站天线下倾角较郊区和农村基站天线下倾角大,天线下倾角越大,对基站垂直方向的覆盖范围越大,因而垂直方向的辐射区域越大。 C、共址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通知》(工信部联通〔2008〕235号)要求,各电信企业应积极贯彻落实政府倡导的基础设施共享共建和节能减排政策,大力推进网络建设中铁塔、机房等基础设施资源的共建共享。 本期工程基站共建共享情况见表4.2-1。 表4.2-1 本期工程基站共建共享情况统计表 序号 共址情况 类型 基站数量(个) 占基站总数的百分比(%) 1 单站 GSM900 7 2.5 2 WCDMA 203 73.0 3 GSM900、WCDMA 42 15.1 小计1 252 90.6 3 共站 联通、移动 16 5.8 4 联通、电信 6 2.2 5 联通、移动、电信 4 1.4 小计2 26 9.4 合计 278 100.0 基站共建共享可以节约空间资源、共享公用设备,减少建设成本。因而,近年来,各大运营商的合作力度在不断加强。由表4.2-1可知,本期工程9.4%的基站与移动及电信基站共址。 4.2.3.3天馈系统损耗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图4.2-4为基站天馈系统组成示意图,移动通信基站天馈系统的路径一般如下:基站→1/2跳线→避雷器→7/8馈线→短跳线→天线。除了天线系统有一定增益外,其它线路或者器件都有一定的损耗。GSM900系统损耗为:1/2跳线损耗7dB/100m,7/8馈线损耗4.03dB/100m,连接接头损耗0.05dB/个接头,避雷器损耗约0.5dB,基站天馈系统损耗约为2.25dB;WCDMA天馈系统损耗为:1/2馈线损耗10.77dB/100m,基站天馈系统损耗约为3.3dB。同等情况下,基站天馈系统损耗越大,到达天线口的辐射功率越小,对环境的辐射影响越小。 图4.2-4 基站天馈系统组成示意图 4.3产业政策相符性和规划相符性 4.3.1产业政策相符性分析 本期工程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第9号令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自2011年6月1日起施行)的“第一类鼓励类”中的第二十八项第8款:“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建设”鼓励类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4.3.2规划相符性分析 《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三十章加快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以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和数据共享平台建设为重点,加快“数字贵州”建设,加强信息资源开发、传播共享和有效利用,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提高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 本项目建设符合《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项目广泛征求了当地政府各部门的意见和建议,使项目建设符合城市发展规划的要求。 此外,本项目的建设将有利于改善当地通讯系统结构,提高移动通讯能力和和移动通讯的可靠性,改善通讯质量,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5.项目所在地区域环境概况 5.1自然环境概况 贵州省,简称“黔”或“贵”,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东毗湖南、南邻广西、西连云南、北接四川和重庆,资源富集,发展潜力巨大。全省辖6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共有88个县(市、区、特区)。东西长约595km,南北相距约509km,国土面积17.6万km2,其中民族自治地方占全省总面积的55.5%。 贵州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种基本类型,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贵州气候十分舒适宜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暖风和、雨量充沛、雨热同季。贵州秀丽古朴、风景如画,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有最绚丽多彩的喀斯特景观。贵州的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通常最冷月(1月)平均 气温多在3℃~6℃,比同纬度其他地区高;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一般是22℃~25℃,为典型夏凉地区。降水较多,雨季明显,阴天多,日照少。受季风影响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境内各地阴天日数一般超过150天,常年相对湿度在70%以上。受大气环流及地形等影响,贵州气候呈多样性,“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 贵州植被丰厚,具有明显的亚热带性质,组成种类繁多,区系成分复杂。全省维管束植物(不含苔藓植物)共有269科、1655属、6255种(变种)。贵州矿产资源丰富。境内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分布广泛,门类齐全,储量丰富,且成矿地质条件好,是著名的矿产资源大省。截至2002年底,全省已发现矿产110多种,其中有76种探明了储量,有多种保有储量排在全国前列。贵州是我国的能源大省,水、电、煤多种能源兼备,犹以水力和煤最为突出,水火互济。“黔电东送”是南方电网中“西电东送”的主力。 5.2社会环境概况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全省有3个民族自治州、11个民族自治县,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9%。其中世居民族有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畲族、毛南族、满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等18个民族。根据《贵州省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贵州省常住人口为3474.6468万人,汉族人口为2219.8485万人,占63.89%;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254.7983万人,占36.11%。 2011年贵州省生产总值5701.84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26.22亿元,增长1.2%;第二产业增加值2334.02亿元,增长20.7%;第三产业增加值2641.60亿元,增长14.2%。2012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其中第一产业增长6%、第二产业增长20%、第三产业增长1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0%;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实际利用外资增长30%,引进省外到位资金增长30%,进出口总额增长30%。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和谐社会建设呈现新局面。 5.3环境质量概况 5.3.1大气、水、声、固体废物环境 2012年,根据对全省13个城市空气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贵阳、遵义、六盘水、安顺、凯里、铜仁、都匀、兴义、毕节、清镇、赤水和仁怀市12个城市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福泉市因二氧化硫超标为国家三级标准。 2012年在我省纳入监测的44条河流85个监测断面中,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以Ⅰ~Ⅲ类水质为主,其中:达到或优于规定水质类别的断面71个占83.5%,比上年提高了10.6个百分点;Ⅰ~Ⅱ类水质断面49个占57.6%,比上年提高了7个百分点;Ⅲ类水质断面21个占24.7%,与上年持平;Ⅳ类水质断面2个占2.4%,比上年降低了3.5个百分点,Ⅴ类水质断面2个占2.4%,与上年持平;劣Ⅴ类水质断面11个占12.9%,比上年降低了3.6个百分点。 2012年全省9个城市进行了道路交通噪声监测,监测频次为1次/年,平均等效声级范围为65.6—69.3dB(A)。其中,贵阳67.5dB(A)、遵义67.4dB(A)、六盘水68dB(A)、安顺69.3dB(A)、都匀66.4dB(A)、凯里68.9dB(A)、铜仁68.6dB(A)、毕节66.7dB(A)、兴义65.6dB(A)。根据道路交通噪声监测数据分析,3个城市(安顺、凯里、铜仁)声环境质量较好;6个城市(贵阳、都匀、兴义、毕节、遵义、六盘水)声环境质量好。 2012年,全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7835万t。综合利用量4839万t(其中利用往年量20万t);贮存量938万t;处置量2067万t(处置往年量3万t)。 5.3.2辐射环境 2012年,全省辐射环境质量总体良好,环境电离辐射水平同往年相比无明显变化,环境电磁辐射水平监测结果保持稳定,省内电离辐射及电磁辐射污染源监测结果表明未对周围环境造成辐射污染。 A、环境电离辐射 全省9个市(州)陆地γ辐射水平与累积γ辐射水平较往年无明显变化;环境土壤中放射性核素含量水平与上年基本保持一致;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总α、总β活度浓度均低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规定的限值;城市大气氡浓度与上年持平;全省地表水水体中放射性核素含量水平与上年处于同一水平。 B、环境电磁辐射 贵州省环境电磁辐射水平监测结果同往年相比无明显变化,均远低于《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中有关公众照射参考导出限值。 6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为反映本期工程电磁辐射环境质量现状及其空间变化趋势,掌握电磁辐射防护规律,为基站建设、电磁辐射环境管理、电磁辐射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根据《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方法》(试行)(环发〔2007〕114号)的要求,开展本期工程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工作。 6.1监测目的 本期工程通过对基站周围电磁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掌握基站周围电磁环境现状及其变化规律,为基站建设、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6.2监测因子 《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方法》(试行(环发〔2007〕114号)中第5.2款规定,“根据移动通信基站的发射频率,对所有场所监测其功率密度(或电场强度)”。本期工程环境影响评价选择功率密度为监测因子,功率密度由电场强度换算得到。 6.3监测布点原则与监测方法 根据《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方法》的要求,本期工程监测点位布设在以基站发射天线为中心半径50m范围内可能受到影响的保护目标。具体点位根据建设方案,优先布设在公众可以到达的距离天线最近处。移动通信基站发射天线为定向天线时,监测点位的布设原则上设在天线主瓣方向上。 根据上述规定,并结合本次评价基站的天线主瓣方向和周围环境保护目标情况,确定本次评价监测点位的布设原则: (1)监测点位布设在在以发射天线为中心半径50m范围内的天线主瓣方向和其他方向的环境保护目标,具体点位考虑设置在公众可以到达的距离天线最近处,如天线方向侧的房间窗口、阳台以及楼梯间窗口等处; (2)在测试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处于天线主瓣方向的环境保护目标进行水平或垂直方向布点监测; (3)对于楼顶的测试以能否轻易登上(经常有人活动)为判断标准,巡测出楼顶场强最大值处。 移动通信基站的电磁辐射监测要求:测量仪器探头(天线)尖端距地面(或立足点)1.7m,根据不同监测目的,调整测量高度;每个测点连续测5次,每次检测时间不小于15s,并读取稳定状态下的最大值。若检测读数起伏较大时,适当延长检测时间。 6.4监测仪器 本期工程使用2套电磁辐射宽频测量仪及1套电磁辐射选频测量仪进行监测,监测仪器型号见表6.4-1。仪器主要技术参数见监测报告。 表6.4-1 本期工程监测仪器型号一览表 序号 仪器名称 主机型号/出厂编号 探头型号/探头编号 1 电磁场测量仪 PMM8053B/262WL00312 EP300/000WX91112 6.5监测时间及监测环境条件 监测时间:2013年5月16日至2013年9月12日; 监测时段:8:00~20:00; 监测环境:温度19~32℃;相对湿度36~72%。 6.6监测单位及测试人员 本期工程现状监测工作委托南京电力设备质量性能检验中心承担(CMA证书号2012100224D),现状监测委托书见附件三,现状监测共安排2组工作组,每组安排2名工作人员。 6.7典型基站的选取原则 根据原国家环保总局局函《关于电磁辐射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有关问题的复函》(环函[2003]75号):“可以采取抽测的方法。抽测的基站,应主要考虑环境敏感区域的基站、可能在公众活动区域造成较大电磁辐射水平的基站以及优势地点架设多部基站等具有代表性的基站”及贵州省环保管理部门的要求:“按照城区站全部检测,乡村站20%的抽检比例进行本次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有投诉基站、有反对意见的基站及辐射控制距离内有居民分布的基站等较敏感的基站应重点评价”开展电磁辐射现状监测。结合本期工程基站的行政区域分布、环境功能特征及工程技术特点,本期工程共选取了198个具有行政区域代表性、环境特征代表性及工程技术特征代表性的基站作为典型基站。 (1)典型基站的选取充分考虑了基站行政区域分布特征。 本期工程典型基站行政区域分布比例见表6.7-1。 表6.7-1 典型基站行政区域分布比例表 序号 地市 典型基站数量 (个) 所在行政区域 基站总数(个) 城区典型基站选取比例(%) (1)/(4) 农村典型基站选取比例(%)(2)/(5) 典型基站占所在行政区域基站总数的百分比(%) (3)/(6) 城区站 (1) 乡村站(2) 小计(3) 城区站(4) 乡村站(5) 小计(6) 1 安顺 18 2 20 18 10 28 100.0 20.0 71.4 2 毕节 18 2 20 18 10 28 100.0 20.0 71.4 3 六盘水 18 2 20 18 10 28 100.0 20.0 71.4 4 黔西南 18 2 20 18 10 28 100.0 20.0 71.4 5 黔东南 18 2 20 18 10 28 100.0 20.0 71.4 6 贵阳 35 4 39 35 20 55 100.0 20.0 70.9 7 遵义 18 2 20 18 10 28 100.0 20.0 71.4 8 黔南 18 2 20 18 10 28 100.0 20.0 71.4 9 铜仁 17 2 19 17 10 27 100.0 20.0 70.3 合计 198 278 71.2 表6.7-1表明,典型基站的选取包括了工程所涉及全部区域,占基站总数的71.4%。同时根据贵州省环保管理部门对基站抽测的具体要求,对城区站全部进行了检测,对乡村站按20%的比例进行了抽测。因此,从基站的行政区域分布特征来看,典型基站的选取具有区域代表性。 (2)典型基站的选取具有环境特征代表性 本期工程典型基站环境特征分布比例见表6.7-2。 表6.7-2 典型基站环境区域分布比例表 主要环境特征 典型基站数量(个) (1) 典型基站总数(个) (2) 占典型基站总数的百分比(%) (3)=(1)/(2) 该环境特征基站数量(个) (4) 占该环境特征基站总数的百分比(%) (5)=(1)/(4) 基站总数(个)(6) 该环境特征基站占基站总数的百分比(%) (7)=(4)/(6) 居民区 119 198 60.2 119 100.0 278 42.8 商业区 25 12.6 25 100.0 9.0 行政办公区 15 7.6 15 100.0 5.4 文教卫生区 19 9.6 19 100.0 6.8 工业区 4 2.0 4 100.0 1.4 交通区 9 4.5 9 100.0 3.3 农村地区 7 3.5 87 8.0 31.3 合计 198 278 表6.7-2表明,所选典型基站覆盖了基站分布的所有环境功能区。对于人口密度较大的居民区、商业区及周围环境保护目标较多的区域,典型基站的选取比例均达到100%,从基站所处环境功能特征来看,典型基站的选取具有环境特征代表性。 (3)设备类型、技术参数具有代表性。 本期工程基站采取楼顶塔和落地塔2种架设方式。塔架类型包括单根抱杆、组合抱杆、角钢塔及美化天线。典型基站天线架设方式分布比例见表6.7-3,典型基站主要技术参数分布比例见表6.7-4。 表6.7-3 典型基站天线架设方式分布比例表 技术参数 典型基站数量(个) (1) 典型基站总数(个) (2) 占典型基站总数的百分比(%) (3)=(1)/(2) 该类型 基站数量 (4) 占该类型 基站总数的百分比(%) (5)=(1)/(4) 基站 总数 (6) 该类基站占基站总数的百分比(%) (7)=(4)/(6) 天线架设方式 楼顶塔 174 198 87.9 207 84.0 278 74.5 落地塔 24 12.1 71 33.8 25.5 塔架形式 单根抱杆 150 75.8 191 78.5 68.7 组合抱杆 3 1.5 7 42.9 2.5 角钢塔 14 7.0 48 29.2 17.3 美化天线 31 15.7 32 97.0 11.5 表6.7-3表明,典型基站的选取包括了楼顶塔及落地塔,由于楼顶塔相对于落地塔而言,楼顶塔周围环境保护目标较多,因此,提高了楼顶塔基站的选取比例,占典型基站总数的87.9%。本期工程17.3%的基站为角钢塔,68.7%的基站为单根抱杆。由于角钢塔大部分位于农村地区,选取比例相对较低;城区站大部分采用了单根抱杆的塔架形式,因此提高了单根抱杆的选取比例,占典型基站总数的75.5%。 表6.7-4 典型基站技术参数分布比例表 技术参数 典型基站系统数量(个) (1) 典型基站系统总数(个) (2) 占典型基站系统总数的百分比(%)(3)=(1)/(2) 该类型基站系统数量 (4) 占该类型基站系统总数的百分比(%)(5)=(1)/(4) 基站系统总数 (6) 该类基站系统数占总数的百分比(%)(7)=(4)/(6) 收发信机标称功率(W) 20 226 233 97.0 314 72.0 324 96.9 45 7 3.0 10 70.0 3.1 收发信机型号 BTS3900 13 5.6 31 41.9 9.5 DBS3900 81 34.7 102 79.4 31.5 MBI5 19 8.2 23 82.6 7.1 9326+9341 117 50.2 160 73.1 49.4 A9100-U900 3 1.3 8 37.5 2.5 天线 摩比 148 63.5 202 73.3 62.3 京信 85 36.5 117 72.6 36.2 表6.7-4表明,典型基站技术参数包括了所有收发信机及天线类型。本期工程发信机型号以9326+9341和DBS3900为主,收发信机标称功率以20W为主,天线主要为摩比天线。因此,加大了这类基站选取比例。因此,从设备类型及技术参数的选择来看,典型基站的选取具有工程特征代表性。 (4)有投诉基站、有反对意见的基站。 经与各地市环境管理部门、建设单位的核实及现场调查,本期工程中下列基站存在环保投诉或公众反对现象: 表6.7-5 有投诉或反对意见基站一览表 序号 地市(州) 所属 区县 基站名称 基站存在问题 1 铜仁 碧江区 铜仁碧江区便水门 有环保投诉 2 铜仁 碧江区 铜仁碧江区气象局 有环保投诉 3 黔东南 雷山县 雷山县望丰路口 有公众反对 4 遵义县 务川县 务川自治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有公众反对 群众投诉或反对的意见主要是担心基站建成投运后产生的电磁辐射会对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为了消除群众心中疑虑,本次针对有投诉和反对意见的基站进行了现场监测和重点评价,以分析基站运行过程中对周围环境保护目标产生的电磁辐射环境影响。 综上所述,本期工程典型基站的选取包括了所有行政区域、包含了所有环境特征、涵盖了所有基站工程技术特点,并对各重要行政区域、重要环境功能区、主要类型基站提高了抽检比例,使得典型基站的选取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且包含了有投诉基站、有反对意见的基站及辐射控制距离内有居民分布的基站等较敏感的基站。据此可以以典型基站的电磁辐射水平预测中国联通贵州分公司2013年度新建基站工程其余基站的电磁辐射环境现状情况。 6.8质量保证 根据《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方法》中关于质量保证体系的要求,本期工程制定了可靠、可控、可执行、操作性强的质量保证措施。质量保证措施采取全过程动态管理。基站现状监测方案要求目的明确、可操作性强;监测人员要求符合从业资格;监测方法要求符合技术标准规范;监测仪器要求在仪器有效校准期内;监测数据要求真实、准确、具有较好的重现性。 6.8.1质量保证管理及组织措施 (1)监测机构通过实验室国家认可。 本期工程现状监测委托南京电力设备质量性能检验中心进行。南京电力设备质量性能检验中心经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认定,资质认定证书编号:2012100224D(附件四)。南京电力设备质量性能检验中心经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实验室认可,CNAS资质认定证书编号:L2311(附件五),具备执行此报告中所描述的测试能力。 (2)监测机构体制健全,监测计划及监测方案具有可操作性。 本期工程现状监测委托南京电力设备质量性能检验中心进行,该机构体制健全。本期工程现状监测有明确的项目负责人、具体的项目执行人员、监测机构实行垂直管理;监测计划有明确的操作流程、操作流向清楚,对于监测计划中的相关节点作了明确布署;对于监测工作中出现的可能突发事件有明确的防范措施。 6.8.2质量保证技术措施 (1)监测所用仪器与所测对象在频率、量程、响应时间等方面相符合。 本期工程监测所用仪器技术参数见监测报告,测试基站频率范围为954~960MHz,2130~2145MHz,测量仪器工作性能满足待测场要求,所用仪器与所测对象在频率、量程、响应时间等方面相符合。 (2)监测仪器经计量部门检定合格,均在有效期内。 本期现状监测时间均在监测仪器有效校准期内。仪器校准证书见附件六。 (3)监测人员持证上岗 本期工程现状监测委托南京电力设备质量性能检验中心进行,现场监测有4名工作人员(共2组),工作人员均持证上岗。 (4)监测点位的选取具有代表性。 本期工程选取198个典型基站进行现状监测,选取的典型基站包括了所有行政区域、包含了所有环境特征、涵盖了所有基站工程特征,并对城区站全部进行了监测,对乡村站的选取比例达到20%,满足贵州省环保管理部门“按照城区站全部检测,乡村站20%的抽检比例进行本次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要求,典型基站的选取具有代表性。 (5)为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性,本期工程现状基站监测结果经不直接参与此项工作的专业人员复审。 (6)本期工程现状基站监测结果有完整的文件资料。监测方案、监测布点图、监测原始数据均存档,以备复查。 6.9典型基站监测结果与评价 6.9.1典型基站监测结果统计 本期工程典型基站周边环境概况及电磁辐射现状监测结果详见检测报告。典型基站监测结果统计见表6.9-1。 表6.9-1 本期工程典型基站电磁辐射现状监测结果统计表 序号 地市(州) 基站名称 建设性质 监测最大值 周边有无辐射源 电场强度(V/m) 功率密度(μW/cm2) 出现位置 1 安顺 平坝孙家坡 已建 0.52 0.07 天线北侧4F商铺3F窗口   2 安顺 平坝黄家街 已建 0.89 0.21 天线北侧5F居民楼5F楼梯间窗口   3 安顺 平坝宏大小区拉远 已建 0.72 0.14 天线西南侧6F居民楼6F窗口   4 安顺 平坝谢华寨 已建 0.31 0.03 天线北侧最近汽车站旁   5 安顺 普定双龙桥 已建 0.39 0.04 天线西侧最近公路旁   6 安顺 关岭世纪路 已建 0.85 0.19 天线西南侧6F商住楼6F窗口   7 安顺 关岭万绿城假日酒店 已建 0.59 0.09 天线西北侧道路旁   8 安顺 镇宁公安路 已建 0.34 0.03 天线东南侧4F办公楼4F窗口   9 安顺 镇宁顺城街 已建 1.41 0.53 天线南侧5F商住楼5F窗口 移动 10 安顺 镇宁廉租房 已建 1.81 0.87 天线西北侧6F商住楼6F阳台 移动 11 安顺 西秀洞口牛 已建 0.37 0.04 天线西侧电力公司变电站门口   12 安顺 西秀庭华山庄 已建 1.23 0.4 天线西北侧2F食堂旁   13 安顺 西秀西航路复烤厂 已建 1.98 1.04 天线西南侧5F商住楼5F窗口   14 安顺 西秀双阳莲花大道 已建 0.25 0.02 天线西北侧2F民房2F窗口   15 安顺 西秀对门寨 已建 0.19 0.01 天线西南侧最近民房处   16 安顺 西秀新安小区 已建 0.17 0.01 天线南侧最近民房处   17 安顺 西秀加州明园 拟建 0.38 0.04 天线西南侧4F居民楼3F窗口   18 安顺 紫云新客车站 已建 0.33 0.03 天线东侧最近公路旁   19 安顺 紫云供电局 已建 0.67 0.12 天线西南侧3F民房3F窗口   20 安顺 紫云大洞街 已建 1.05 0.29 天线东北侧2F民房2F窗口   21 黔西南 兴义睿驰 已建 0.54 0.08 天线西南侧7F商住楼601室窗口   22 黔西南 兴义桔丰路 已建 2.41 1.54 天线西南侧5F商住楼5F楼顶平台   23 黔西南 兴义一中宿舍 已建 1.92 0.98 天线北侧6F宿舍楼6F窗口   24 黔西南 兴义康定元 已建 3.11 2.57 天线东南侧7F商住楼(A-1栋)7-2北侧窗口   25 黔西南 兴义州医院2 已建 0.87 0.2 天线西北侧5F办公楼5F窗口   26 黔西南 兴义帝都 已建 0.97 0.25 天线东北侧6F商住楼5F窗口   27 黔西南 兴义金水北路 已建 2.58 1.77 天线西南侧4F商住楼4F平台   28 黔西南 兴义大山村 已建 0.85 0.19 天线西北侧6F华宇世纪学苑6F窗口   29 黔西南 兴义莱蒙帝景3栋 已建 1.87 0.93 天线西侧8F居民楼8F顶平台 移动 30 黔西南 兴义莱蒙帝景19栋 已建 2.93 2.28 天线东南侧18F居民楼(18栋)18F楼顶平台   31 黔西南 兴义幸福路安居小区 已建 1.03 0.28 天线东南侧7F商住楼7F窗口   32 黔西南 兴义富康街 已建 1.03 0.28 天线西南侧6F宾馆6F窗口   33 黔西南 兴义盘江路派出所 已建 3.81 3.85 天线北侧5F派出所办公楼5F平台 移动 34 黔西南 兴义敬南街上 已建 0.52 0.07 天线西北侧1F民房门口   35 黔西南 兴义则戎2 已建 0.41 0.04 天线东北侧1F民房门口   36 黔西南 兴义建安公司 已建 3.25 2.8 天线西北侧3F办公楼3F走廊   37 黔西南 兴义沐客会(木贾安置区) 拟建 1.21 0.39 天线东南侧5F商住楼5F窗口 移动 38 黔西南 兴义宝山街 已建 1.43 0.54 天线东南侧6F商住楼6F平台   39 黔西南 兴义消防 已建 0.71 0.13 天线所在楼9F休息室窗口   40 黔西南 兴义新时代花园1期 已建 0.74 0.15 天线东南侧7F居民楼7F楼梯间窗口   41 毕节 毕节七星关花牌坊 已建 1.61 0.69 天线西南侧6F商住楼6F窗口   42 毕节 毕节七星关交警队 已建 0.91 0.22 天线东南侧6F居民楼6F楼梯间窗口   43 毕节 毕节七星关水井坡后 已建 0.98 0.25 天线西南侧5F教学楼5F走廊   44 毕节 纳雍气象局 已建 0.41 0.04 天线东侧4F民房4F平台   45 毕节 纳雍交通局 已建 0.91 0.22 天线西北侧7F居民楼7F窗口 移动 46 毕节 织金民政局 已建 0.53 0.07 天线西侧4F商住楼4F窗口   47 毕节 黔西金凤大道 已建 0.87 0.2 天线东北侧5F商住楼5F平台   48 毕节 黔西三中 已建 0.56 0.08 天线东北侧2F民房2F窗口   49 毕节 大方卫校 已建 0.85 0.19 天线东北侧4F民房4F窗口   50 毕节 大方云贵中学 已建 0.5 0.07 天线东北侧2F民房2F窗口   51 毕节 大方四中 已建 3.26 2.82 天线西侧6F民房6F卧室窗口   52 毕节 赫章后河加油站 已建 0.61 0.1 天线东南侧5F民房5F窗口   53 毕节 赫章供电局宿舍 已建 1.13 0.34 天线西南侧7F商住楼7F窗口   54 毕节 威宁大明医院 已建 3.24 2.78 天线西北侧5F民房5F平台 移动,电信 55 毕节 威宁三小 已建 1.73 0.79 天线南侧7F居民楼5F卧室窗口   56 毕节 金沙县交通局 已建 0.95 0.24 天线北侧5F商住楼5F平台 移动 57 毕节 金沙人民医院宿舍 已建 0.45 0.05 天线西北侧7F居民楼13栋7F楼梯口   58 毕节 金沙曙光路 已建 1.42 0.53 天线东北侧7F商住楼5F客厅窗口   59 毕节 威宁五里岗 已建 0.21 0.01 天线西北侧最近公路边 电信 60 毕节 毕节田坝街 已建 0.51 0.07 天线西北侧2F商住楼2F走廊   61 六盘水 盘县城关红石岩L 已建 1.28 0.43 天线东北侧5F商住楼4F平台   62 六盘水 盘县城关徐霞客小学 已建 0.51 0.07 天线南侧4F商住楼4F窗口   63 六盘水 盘县城关断桥 已建 0.55 0.08 天线西北侧5F居民楼5F楼顶平台   64 六盘水 盘县干沟桥汉林大酒店 已建 0.67 0.12 天线西侧7F在建楼7F楼梯间窗口   65 六盘水 盘县财政局 已建 1.53 0.62 天线东南侧2-3F幼儿园1F门口 移动 66 六盘水 盘县红果兴成学校 已建 0.56 0.08 天线北侧3F居民楼3F楼道   67 六盘水 盘县红果职中宿舍 已建 0.19 0.01 天线东南侧道路旁   68 六盘水 盘县南城小区 已建 0.75 0.15 天线西北侧6F商住楼6F窗口   69 六盘水 盘县红果迎旭小区 已建 0.64 0.11 天线西南侧1F商住房旁   70 六盘水 盘县干沟桥税务局 已建 0.87 0.2 天线西侧5F办公楼5F窗口   71 六盘水 水城玉舍蔬菜基地 已建 0.45 0.05 天线东侧2F居民楼2F窗口   72 六盘水 水城都格河边煤矿 已建 0.71 0.13 天线东侧3F商住楼3F窗口   73 六盘水 六枝平寨阳光学校 已建 0.54 0.08 天线西侧2F商住楼2F住户走廊   74 六盘水 六枝平寨东方龙城 已建 0.87 0.2 天线南侧6F商住楼6F楼梯间窗口   75 六盘水 六枝平寨街区统计局 已建 1.44 0.55 天线所在楼7F楼顶东北侧平台 移动,电信 76 六盘水 六枝寨营盘机场 已建 0.67 0.12 天线西南侧6F商住楼6F窗口   77 六盘水 六枝平寨新七中 已建 0.23 0.01 天线东侧公路旁   78 六盘水 六枝平寨9中 已建 0.19 0.01 天线西北侧公路旁 电信 79 六盘水 六枝平寨710家属区 已建 0.87 0.2 天线南侧3F居民楼前   80 六盘水 六枝平寨消防队 已建 1.34 0.48 天线东南侧3F商住楼3F楼顶平台   81 黔东南 雷山县望丰路口 已建 2.56 1.74 天线西南侧4F民房4F窗口   82 黔东南 榕江县一中 已建 0.83 0.18 天线北侧空地 电信 83 黔东南 榕江县城西信用社 已建 1.35 0.48 天线北侧5F商住楼5F阁楼   84 黔东南 黎平县开泰购物广场 已建 1.89 0.95 天线所在楼7F北侧阁楼 移动 85 黔东南 黎平县德凤镇派出所 已建 1.95 1.01 天线东南侧6F民房6F窗口   86 黔东南 锦屏县六街新村 已建 0.66 0.12 天线西侧2F民房2F窗口   87 黔东南 锦屏县地税局 已建 2.37 1.49 天线西南侧7F居民楼7F窗口   88 黔东南 剑河县革东老街 已建 1.15 0.35 天线西北侧7F居民楼7F窗口 电信 89 黔东南 台江县老油库 已建 0.72 0.14 天线东北侧3F民房楼前   90 黔东南 岑巩县二中 已建 0.89 0.21 天线东南侧6F商住楼6F平台   91 黔东南 镇远县朝阳坝安置区 已建 0.72 0.14 天线东南侧4F民房4F阳台   92 黔东南 黄平重安中学 已建 0.67 0.12 天线东北侧4F商住楼4F窗口 93 黔东南 凯里市人防宿舍 已建 0.92 0.22 天线西南侧3F民房3F走廊   94 黔东南 凯里市州委 已建 1.47 0.57 天线西南侧5F楼顶平台   95 黔东南 凯里市南丰厂 已建 0.67 0.12 天线西南侧空地   96 黔东南 凯里市五中 已建 1.15 0.35 天线西南侧4F居民楼4F楼梯间窗口   97 黔东南 凯里市永丰小区 已建 0.57 0.09 天线东南侧7F居民楼7F阳台   98 黔东南 凯里市二中 已建 0.87 0.2 天线东南侧4F商住楼4F阳台   99 黔东南 凯里市新生路口 已建 0.69 0.13 天线东侧2F民房2F窗口   100 黔东南 麻江坝芒医院 已建 1.57 0.65 天线南侧5F信用社办公楼5F窗口   101 贵阳 金阳贵阳第一实验中学 已建 0.68 0.12 天线西侧1F商铺门口   102 贵阳 金阳中天会展城路口 已建 1.33 0.47 天线西北侧观山东路边   103 贵阳 金阳茶饭村 已建 2.31 1.42 天线西侧院中 移动 104 贵阳 金阳下麦村水口寺 已建 0.56 0.08 天线南侧2F居民楼2F窗口   105 贵阳 金阳上麦村金麦生态园 已建 0.41 0.04 天线东侧道路边   106 贵阳 金阳碧海花园丽阳天下大门口 已建 1.31 0.46 天线北侧1F商铺门口   107 贵阳 金阳二浦村委会 已建 0.68 0.12 天线西侧3F商住楼3F窗口   108 贵阳 金阳林东卡子山廉租房 已建 0.25 0.02 天线西南侧民房处   109 贵阳 金阳交技大门口 已建 1.99 1.05 天线东南侧4F商铺4F窗口   110 贵阳 金阳阳关村堰塘组 已建 0.89 0.21 天线西南侧4F商住楼4F平台   111 贵阳 金阳金鸭村马王街 已建 0.75 0.15 天线南侧3F商住楼2F窗口   112 贵阳 小河上河城小区 已建 1.02 0.28 天线所在楼西南侧7F住户阳台   113 贵阳 小河鑫中路 已建 1.25 0.41 天线东北侧2F商住楼2F楼顶平台   114 贵阳 花溪御林名苑 已建 0.82 0.18 天线北侧2F别墅区门口   115 贵阳 小河枫叶控股 已建 1.93 0.99 天线东南侧3F居民楼3F平台   116 贵阳 花溪开发大道 已建 0.72 0.14 天线东北侧1F活动板房旁   117 贵阳 小河奇瑞汽车制造公司 已建 0.71 0.13 天线东南侧3F商住楼3F窗口   118 贵阳 南明电池厂后门 已建 0.93 0.23 天线西北侧3F商住楼2F楼梯间窗口   119 贵阳 南明青山小区14栋 拟建 0.68 0.12 天线所在楼西北侧平台   120 贵阳 南明花果园杨家山隧道 已建 0.41 0.04 天线南侧2F板房2F走廊   121 贵阳 南明下寨路蔡家关营业厅 已建 0.81 0.17 天线南侧4F商住楼4F窗口   122 贵阳 南明沙冲绿苑小区综合农贸市场 已建 0.58 0.09 天线东北侧32F居民楼28F楼梯间窗口   123 贵阳 南明军体校后门 已建 1.45 0.56 天线东北侧8F商住楼8F窗口   124 贵阳 南明劳动力人才市场 已建 1.42 0.53 天线所在楼西南侧平台   125 贵阳 南明花香村花香巷 已建 0.65 0.11 天线西北侧仓库门口   126 贵阳 云岩瀑布商厦 已建 0.65 0.11 天线南侧4F商住楼4F窗口   127 贵阳 云岩公安厅交通医院 已建 1.71 0.78 天线南侧8F商住楼6F楼梯间窗口   128 贵阳 南明省医内科大楼 已建 0.52 0.07 天线北侧2F办公楼楼前   129 贵阳 南明西湖巷15号 已建 1.19 0.38 天线西北侧8F商住楼8F楼顶平台   130 贵阳 白云艳山红乡政府 已建 0.73 0.14 天线西南侧11F居民楼11F楼梯间窗口   131 贵阳 白云景宏工业园 已建 0.89 0.21 天线北侧4F办公楼4F窗口   132 贵阳 白云麦架小河边 已建 0.75 0.15 天线东侧3F商住楼3F平台   133 贵阳 云岩东山中天世纪新城4组团B3栋 已建 1.21 0.39 天线东北侧6F居民楼6F阳台   134 贵阳 云岩渝安新城G组团 已建 1.85 0.91 天线东北侧9F居民楼9F楼梯间窗口   135 贵阳 云岩东山护士学校 已建 1.01 0.27 天线北侧5F商住楼5F平台   136 贵阳 乌当创业路 已建 2.84 2.14 天线东南侧3F商住楼3F走廊   137 贵阳 乌当区083幸福里小区 已建 0.24 0.02 天线东南侧路边   138 贵阳 乌当云锦 已建 0.89 0.21 天线东南侧4F商住楼4F窗口   139 贵阳 乌当083菜场 已建 0.95 0.24 天线北侧8F居民楼8F窗口   140 遵义 汇川高桥沙坪村 已建 0.66 0.12 天线南侧3F商住楼3F楼顶平台   141 遵义 红花岗温州路还房小区 已建 1.1 0.32 天线东北侧7F商住楼7F窗口 移动 142 遵义 红花岗福源山庄 已建 0.91 0.22 天线东北侧3F商住楼3F楼顶平台   143 遵义 仁怀桃水田 已建 0.82 0.18 天线西南侧6F商住楼6F楼梯间窗口   144 遵义 习水马临医院 已建 0.75 0.15 天线北侧空地   145 遵义 习水武装部 已建 0.87 0.2 天线东南侧空地   146 遵义 习水环城路 已建 1.56 0.65 天线东南侧3F商住楼1F门口 移动 147 遵义 遵义县南白邮政局 已建 1.03 0.28 天线东北侧4F博雅幼儿园3F休息室窗口 移动,电信 148 遵义 遵义县商贸城转盘 已建 1.54 0.63 天线东北侧商住楼楼前   149 遵义 遵义县南白收费站 已建 1.21 0.39 天线北侧7F商住楼5F楼梯口   150 遵义 遵义县南白东大街还房小区 已建 0.68 0.12 天线西北侧天桥上   151 遵义 遵义县南白九鼎车厂 已建 0.41 0.04 天线东侧3F办公楼2F窗口   152 遵义 遵义县团溪车站 已建 0.78 0.16 天线东北侧2F商住楼2F窗口   153 遵义 凤冈四中 已建 0.94 0.23 天线西南侧2F商住楼2F走廊   154 遵义 凤冈阳光驾校 已建 0.75 0.15 天线北侧7F在建商住楼6F窗口   155 遵义 务川南山小区 已建 0.95 0.24 天线南侧9F商住楼8F窗口   156 遵义 务川防疫站 已建 0.57 0.09 天线北侧1F宿舍门口   157 遵义 道真东升驾校 已建 0.51 0.07 天线北侧空地   158 遵义 正安锦绣园 已建 1.76 0.82 天线南侧8F居民楼8F平台   159 遵义 正安消防大队 已建 0.65 0.11 天线东南侧3F民房3F阳台   160 黔南 龙里森林溪畔2 已建 0.19 0.01 天线西侧马路边   161 黔南 贵定港边 已建 0.53 0.07 天线南侧2F民房2F平台 移动 162 黔南 贵定高坡 已建 1.33 0.47 天线西侧2F民房2F楼顶平台   163 黔南 瓮安复烤厂 已建 0.71 0.13 天线北侧4F办公楼4F窗口   164 黔南 瓮安恒源酒店 已建 0.83 0.18 天线所在楼北侧平台   165 黔南 瓮安二中 已建 0.67 0.12 天线西南侧5F食堂5F窗口   166 黔南 瓮安新区安置区 已建 1.09 0.32 天线北侧7F商住楼7F窗口   167 黔南 瓮安灵江大酒店 已建 0.18 0.01 天线东南侧最近民房处   168 黔南 福泉马场坪燃汽站 已建 0.92 0.22 天线西南侧2F民房2F楼顶平台   169 黔南 福泉马场坪向家桥 已建 0.51 0.07 天线西侧商铺门口   170 黔南 三都中和2 已建 1.68 0.75 天线北侧2F商住楼2F楼顶平台   171 黔南 三都三洞2 已建 0.72 0.14 天线所在楼4F顶平台   172 黔南 独山南园 已建 0.63 0.11 天线东侧4F商住楼4F住家走廊   173 黔南 独山工商局 已建 0.82 0.18 天线北侧3F商住楼3F平台活动板房门口   174 黔南 独山一桥 已建 1.32 0.46 天线所在楼3F楼顶平台东侧   175 黔南 罗甸沁香村 已建 1.19 0.38 天线东侧5F民房5F顶平台   176 黔南 罗甸环城路 已建 2.01 1.07 天线所在楼6F顶平台西北侧   177 黔南 惠水二中 已建 0.54 0.08 天线东南侧4F宿舍楼4F走廊   178 黔南 惠水步行街 已建 1.08 0.31 天线东南侧5F商住楼楼顶平台 移动 179 黔南 惠水教师新村 已建 1.11 0.33 天线东侧6F宾馆6F窗口 移动 180 铜仁 松桃县蓼皋镇桂花村 已建 0.17 0.01 天线东南侧在建高速路边 移动 181 铜仁 印江县木黄镇政府 已建 2.64 1.85 天线西北侧4F商住楼4F楼顶平台 电信 182 铜仁 印江县石油公司 已建 0.75 0.15 天线西侧5F居民楼5F露台   183 铜仁 印江县刑侦队 已建 1.15 0.35 天线东北侧7F居民楼6F窗口   184 铜仁 印江县小河安置区 已建 0.65 0.11 天线南侧6F居民楼6F楼顶平台   185 铜仁 印江县人事劳动局 已建 0.69 0.13 天线东南侧空地 电信 186 铜仁 印江县办公楼 已建 0.66 0.12 天线西侧道路边   187 铜仁 思南县塘头税务所 已建 0.95 0.24 天线所在楼6F东南侧楼梯口   188 铜仁 石阡县五德镇新华 已建 0.29 0.02 天线东南侧最近民房处 移动,电信 189 铜仁 铜仁碧江区便水门 已建 0.68 0.12 天线所在楼7F窗口   190 铜仁 铜仁开发区菜市场 已建 1.11 0.33 天线所在楼7F窗口   191 铜仁 铜仁市万山区通达驾校 已建 0.86 0.2 天线西北侧5F在建民房3F窗口   192 铜仁 铜仁市万山区谢桥熊家屯 已建 2.01 1.07 天线东侧3F民房3F窗口   193 铜仁 铜仁市万山区谢桥罗家湾 已建 1.1 0.32 天线东南侧5F居民楼5F窗口   194 铜仁 铜仁碧江区气象局 已建 0.62 0.1 天线西南侧5F办公楼5F窗口   195 铜仁 德江县青龙镇纸箱厂 已建 1.11 0.33 天线西侧5F民房5F走廊   196 铜仁 德江县青龙镇打磨丫 已建 0.18 0.01 天线西侧道路边   197 铜仁 沿河县汽车检测站 已建 0.55 0.08 天线东北侧3F办公楼3F窗口   198 铜仁 沿河县人事劳动局 已建 0.41 0.04 天线西南侧空地   6.9.2典型基站监测结果评价 6.9.2.1监测数据最大值分析 2013年5月16日至2013年9月12日南京电力设备质量性能检验中心对安顺、毕节等9个地市(州)所辖区域共抽取了198个典型基站进行电磁环境现状监测。监测结果见表6.9-1,典型基站监测数据最大值见表6.9-2及图6.9-1。 表6.9-2 本期工程典型基站监测数据最大值一览表 序号 地市 功率密度 最大值 (μW/cm2) 占单个项目功率密度评价标准值的百分比(%) 占环境总的功率密度评价标准值的百分比(%) 1 安顺 1.04 13.0 2.6 2 毕节 2.82 35.3 7.1 3 六盘水 0.62 7.8 1.6 4 黔西南 3.85 48.1 9.6 5 黔东南 1.74 21.8 4.4 6 贵阳 2.14 26.8 5.4 7 遵义 0.82 10.3 2.1 8 黔南 1.07 13.4 2.7 9 铜仁 2.80 35.0 7.0 图6.9-2典型基站监测数据最大值分布图 表6.9-1、表6.9-2及图6.9-1表明,典型基站监测最大值3.85μW/cm2 ,占单个项目功率密度评价标准值8μW/cm2的48.1%,占环境总的功率密度评价标准值40μW/cm2的9.6%。电磁辐射环境满足《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1988)对公众照射导出限值40μW/cm2的标准限值要求及单个项目功率密度8μW/cm2的标准控制值的要求。区域电磁环境质量良好。 6.9.2.2电磁辐射水平方向环境影响分析 以金阳中天会展城路口基站为例,该基站为落地美化天线,位于贵阳市金阳观山东路与长岭南路交口。基站周围环境概况及天线主瓣方向监测点位布置见图6.9-2。水平方向电磁辐射变化趋势见图6.9-3。 图6.9-2 金阳中天会展城路口基站周围环境概况及天线主瓣方向监测点位图 图6.9-3 金阳中天会展城路口基站功率密度水平方向变化趋势图 由图6.9-3可知,金阳中天会展城路口基站电磁辐射监测值随着测点逐渐靠近天线轴向,电磁辐射值呈增加趋势。测点位置到达天线轴向位置后,随着测点远离天线辐向,电磁辐射呈衰减趋势,距离越远,受到的电磁辐射影响越小。 6.9.2.3电磁辐射垂直方向环境影响分析 以印江县木黄镇政府基站为例,该基站为楼顶单根抱杆,位于铜仁市印江县木黄镇政府门口商住楼顶。基站周围环境概况见图6.9-4。由图6.9-4可知,基站西北侧约29m处的4F居民楼位于天线主瓣方向,该座居民楼垂直方向监测点位布置示意图见图6.9-5,垂直方向电磁辐射变化趋势见图6.9-6。 图6.9-4印江县木黄镇政府基站周围环境概况示意图 图6.9-5印江县木黄镇政府基站西北侧29m处居民楼监测点位置示意图 图6.9-6 印江县木黄镇政府基站西北侧29m处居民楼垂直方向功率密度变化趋势图 由图6.9-6可知,印江县木黄镇政府基站产生的电磁辐射值随楼层降低呈衰减趋势。天线与楼层的高差越大,垂直方向受到的电磁辐射越小。 6.9.3现状监测结果小结 本期工程现状监测委托南京电力设备质量性能检验中心承担,监测单位于2013年5月16日至2013年9月12日对本期工程198个典型基站进行了抽测。典型基站监测最大值3.85μW/cm2 ,占单个项目功率密度评价标准值8μW/cm2的48.1%,占环境总的功率密度评价标准值40μW/cm2的9.6%。电磁辐射环境满足《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1988)对公众照射导出限值40μW/cm2的标准限值要求及单个项目功率密度8μW/cm2的标准控制值的要求。区域电磁环境质量良好。 本期工程典型基站的选取包括了所有行政区域、包含了所有环境特征、涵盖了所有基站工程特点,并对各重要行政区域、重要环境功能区、主要类型基站提高了抽检比例,使得典型基站的选取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因此,可以以典型基站的电磁辐射现状监测结果代表本期工程所辖区域电磁环境情况。 7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本期工程建设基站278个,根据现状监测抽取的198个基站的现状监测结果,结合电磁辐射类比分析和理论模式计算,以此分析、评价本期工程新建基站电磁环境影响状况。 7.1电磁辐射环境影响预测计算 7.1.1电磁辐射类比分析 7.1.1.1类比对象选择及相符性分析 本期工程建设基站278个,其中共有3个拟建基站,拟建基站的技术参数见表7.1-1。为了预测拟建基站投运后的电磁辐射水平,本次评价选择中国联通贵州省分公司2013年度新建基站工程中已运行的兴义新时代花园1期等3个基站进行类比,类比基站监测结果见表7.1-2,类比基站相符性分析见表7.1-3。 表7.1-1 拟建基站技术参数表 序号 基站名称 建设 区域 钢塔桅 类型 基站类型 收发信机 型号 标称功率(W) 天线增益(dB) 天线离地高度(m) 环境特征 1 西秀加州明园 安顺 楼顶美化天线 WCDMA DBS3900 20 18 19 居民区 2 兴义消防 黔西南 楼顶美化天线 WCDMA DBS3900 20 18 37 行政办公区 3 南明青山小区14栋 贵阳 楼顶美化天线 WCDMA 9326+9341 20 18 29 居民区 7.1.1.2类比基站监测结果 选择兴义新时代花园1期等3个基站进行类比分析,类比基站监测结果见表7.1-2。 表7.1-2兴义新时代花园1期等3个基站类比监测结果 序号 基站名称 建设 区域 标称 功率(W) 收发信机 型号 钢塔桅类型 监测时间 监测结果(μW/cm2) 1 兴义新时代花园1期 黔西南 20 DBS3900 楼顶美化天线 2013年7月18日16:55~17:15 0.04~0.15 2 遵义县南白邮政局 遵义 20 9326+9341 楼顶美化天线 2013年9月10日8:45~9:18 0.08~0.28 3 南明西湖巷15号 贵阳 20 9326+9341 楼顶美化天线 2013年8月26日8:10~8:35 0.03~0.38 表7.1-3 兴义新时代花园1期等3个类比基站相符性分析 序号 基站名称 建设 区域 钢塔桅 类型 基站类型 收发信机 型号 标称 功率 (W) 天线增益(dB) 天线离 地高度(m) 环境特征 相符性分析 1 兴义新时代花园1期 黔西南 拉线塔 WCDMA DBS3900 30 18 25 居民区 (1) 本期工程拟建基站收发信机标称功率以20W为主,类比对象与本工程相符。 (2) 本期工程拟建基站均为楼顶美化天线,类比对象与本工程相符。 (3) 本期工程拟建基站天线对地高度以19~30m为主,类比对象与本工程相符。 (4) 本期工程拟建基站天线增益均为18dB,类比对象与本工程相符。 (5) 本期工程拟建基站位于人口密集的居民区和行政办公区,类比对象与本工程相符。 2 遵义县南白邮政局 遵义 拉线塔 WCDMA 9326+9341 20 18 21 行政办 公区 3 南明西湖巷15号 贵阳 拉线塔 WCDMA 9326+9341 20 18 30 居民区 7.1.1.3类比基站监测结果分析 表7.1-2表明,类比基站功率密度值为0.03~0.38μW/cm2,功率密度最大值占环境总的功率密度评价标准值40μW/cm2的0.95%,占单个项目电磁辐射功率密度评价标准值8μW/cm2的4.75%。因此,通过类比基站分析,可以预测本期工程新建基站采取报告书确定的污染防治措施后,电磁辐射环境满足《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1988)对公众照射导出限值40μW/cm2的标准限值要求及单个项目功率密度8μW/cm2的标准控制值的要求。 7.1.2功率密度预测 根据本期工程天线技术参数,依据近场区公式L=2d2/λ(其中,d为天线长度,λ为波长,L为近场区距离)计算,天线周围的近场区距离在8~10m范围内。根据现场调查情况,基站周围的环境保护目标一般位于远场区,需要对远场区天线的电磁辐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为了计算本期工程新建基站对周围环境可能造成的电磁辐射影响,根据《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HJ/T10.2-1996)中远场轴向功率密度的计算公式: 式中:P—天线口功率(W); G—天线增益(倍数); r—天线与预测点之间的轴向距离(m); Pd—轴向功率密度W/m2。 依据不同基站的天线口功率及天线增益,核算出天线轴向不同距离处的功率密度值。 根据本期工程基站技术参数特点,我们对不同频段、不同发射功率下的基站功率密度进行理论计算。基站功率密度计算参数取值见表7.1-4,基站功率密度计算结果见表7.1-5,基站功率密度变化趋势见图7.1-1。 表7.1-4 基站功率密度计算技术参数取值表 序号 类型 标称功率(W) 天馈系统损耗(dB) 天线最大增益(dB) 1 GSM900 20 2.25 17 45 2.25 17 2 WCDMA 20 3.3 18 表7.1-5 基站功率密度理论计算结果表 单位(W/m2) 轴向距离(m) GSM900 WCDMA 20W 45W 20W 8 0.74 1.67 0.73 9 0.59 1.32 0.58 10 0.48 1.07 0.47 11 0.39 0.88 0.39 12 0.33 0.74 0.33 13 0.28 0.63 0.28 14 0.24 0.55 0.24 15 0.21 0.48 0.21 16 0.19 0.42 0.18 17 0.16 0.37 0.16 18 0.15 0.33 0.15 19 0.13 0.30 0.13 20 0.12 0.27 0.12 21 0.11 0.24 0.11 22 0.10 0.22 0.10 23 0.09 0.20 0.09 24 0.08 0.19 0.08 25 0.08 0.17 0.08 26 0.07 0.16 0.07 27 0.07 0.15 0.06 28 0.06 0.14 0.06 29 0.06 0.13 0.06 30 0.05 0.12 0.05 31 0.05 0.11 0.05 32 0.05 0.10 0.05 33 0.04 0.10 0.04 34 0.04 0.09 0.04 35 0.04 0.09 0.04 36 0.04 0.08 0.04 37 0.03 0.08 0.03 38 0.03 0.07 0.03 39 0.03 0.07 0.03 40 0.03 0.07 0.03 41 0.03 0.06 0.03 42 0.03 0.06 0.03 43 0.03 0.06 0.03 44 0.02 0.06 0.02 45 0.02 0.05 0.02 46 0.02 0.05 0.02 47 0.02 0.05 0.02 48 0.02 0.05 0.02 49 0.02 0.04 0.02 50 0.02 0.04 0.02 图7.1-1(a) GSM900基站功率密度变化趋势图 图7.1-1(b) WCDMA基站功率密度变化趋势图 由表7.1-5及图7.1-1可知,天线轴向功率密度均随着与天线轴向距离的增加而迅速衰减,对于本期工程GSM900和WCDMA的基站而言,基站功率密度衰减到8μW/cm2的评价标准值时,需要的最大控制距离分别为37m和26m。对于不同功率和增益的基站而言,功率密度衰减到评价标准值以下所需要的距离有所不同。比较以上不同发射功率的基站周围功率密度值可以看出,在天线轴向距离相同的点位处,基站的发射功率越大,增益越大,产生的功率密度也越大。 7.1.3辐射控制距离计算及控制距离要求 7.1.3.1水平控制距离 根据《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HJ/T10.2-1996)中远场轴向功率密度的计算公式,可以推算出功率密度与天线轴线方向距离的关系,即: 式中:d — 离天线直线距离m; P— 天线口功率W; G— 天线增益(倍数); Pd — 轴向功率密度W/m2。 7.1.3.2垂直控制距离 根据公式h=dsin(α+θ/2); 式中:d—根据模式预测的天线轴向距离,m; α—天线俯仰角,o; θ—垂直半功率角,o; h—同时考虑天线俯仰角和垂直半功率角的垂直控制距离,m,级差为0.5m。 7.1.3.3基站控制距离要求 天线的水平控制距离和垂直控制距离示意图如下: 图7.1-2 基站满足控制距离示意图 如图7.1-2所示,图中阴影部分为基站产生的电磁辐射值可能超过标准限值的区域,只要天线周围的环境保护目标位于水平控制距离或垂直控制距离之外,即可保证天线对其产生的电磁辐射值在标准限值之内。 7.1.3.4水平控制距离和垂直控制距离计算 根据7.1.2节、7.1.3.1节及7.1.3.2节辐射控制距离计算公式,水平控制距离和垂直控制距离的计算采用2种方法:(1)参数选取保守值:假定各环境保护目标均处在天线发射方向轴线距离之上,按照发射功率对各典型基站距离天线不同位置处的功率密度进行预测计算。(2)在上述理论模式计算的基础上,对个别环境保护目标在水平控制距离或垂直控制距离划定空间内的基站,按照天线方向图及环境保护目标在空间中的相对位置对控制距离进行核算。(3)分析基站水平控制距离与垂直控制距离,最终确定该基站的控制距离。(4)若天线周围的环境保护目标位于水平控制距离或垂直控制距离之外,即可保证天线对其产生的电磁辐射值在标准限值之内。(5)若天线若天线周围的环境保护目标位于水平控制距离或垂直控制距离之内,且位于天线的副瓣范围内,也可保证天线对其产生的电磁辐射值在标准限值之内;若天线若天线周围的环境保护目标位于水平控制距离或垂直控制距离之内,且位于天线的主瓣范围内,需要对基站提出电磁辐射控制措施。 经计算,本期工程基站的水平控制距离和垂直控制距离见附表三。 7.1.3.5基站辐射控制距离要求及控制距离分析 根据附表三计算结果,将典型基站的水平控制距离和垂直控制距离与典型基站环境保护目标表(附表二)对照,本期工程典型基站周围的环境保护目标均位于水平控制距离或垂直控制距离的范围之外,由基站引起的电磁辐射水平能够满足评价标准的要求。 根据建设方的核实,本期工程未监测的基站控制距离所划定的范围(附表三)内没有居民区、学校、医院等环境保护目标,由基站引起的理论预测电磁辐射水平小于8μW/cm2的单个项目评价标准限值要求,对基站采取控制距离的措施在技术和经济上都是可行的。 7.1.4典型基站副瓣方向辐射影响预测 为预测基站副瓣方向范围内的环境保护目标能否满足相应评价标准值的要求,必须考虑天线方向性函数,计算公式如下: 上式中, 为天线主瓣轴线方向与水平坐标面的夹角; 为天线主瓣轴线方向与水平坐标轴正向的夹角; 为天线的水平、垂直面归一化方向性函数在预测点方向的取值。 实际中, 和 不仅与天线自身的水平半功率角、俯仰角有关,而且与环境保护目标与天线的位置关系、水平距离及高差有关。结合天线水平方向波束图、垂直方向波束图对不同环境保护目标处的增益进行修正,确定 的取值,计算得到各天线在同一环境保护目标处的功率密度,并进行叠加。由于环境保护目标为具有一定体积的实体,其上各点与天线的距离和高差均存在差异,实际在确定天线对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时,选择可能受到天线影响最大的点(亦即保护目标上天线增益最大的点)进行预测。 7.1.3.1水平方向 由于天线副瓣范围内的建筑物高度可能会超过或接近天线的架设高度,从而会受到天线水平方向副瓣辐射影响。以兴义莱蒙帝景3栋基站为例进行水平方向副瓣辐射影响分析,该基站位于黔西南州兴义市下午屯镇莱蒙帝景小区3栋楼顶,东北侧约36m处的20F商住楼可能会受到天线水平方向副瓣辐射影响。该基站相关计算参数见表7.1-6。天线水平波束叠加与敏感点位置关系见图7.1-3。 表7.1-6 兴义莱蒙帝景3栋基站技术参数表 类型 标称功率 (W) 天线方向角 (°) 载频数 天线 增益 (dBi) 增益归一化值(dBi) 天馈系统损耗(dBi) WCDMA 20 0/100/270 1/1/1 18 -5 3.3 图7.1-3 天线水平波束叠加与敏感点位置关系示意图 由图7.1.3可知,基站西北侧约36m处的10F民房位于方向角0°的100°的WCDMA天线的副瓣范围内。经计算,天线到达该敏感点处产生的功率密度最大值为2.17μW/cm2,小于8μW/cm2的单个项目评价标准值要求,可见天线在水平方向的辐射影响主要在主瓣方向,对副瓣的辐射影响较小。 7.1.3.2垂直方向 楼顶抱杆天线位于高层建筑物的楼顶,架设于楼顶女儿墙边,这种天线与所在建筑物的高差小,加之天线下倾角的存在,导致天线所在建筑物顶楼靠近天线的窗口处可能会受到天线垂直方向副瓣的辐射影响。 以云岩东山中天世纪新城4组团B3栋基站为例,对处于副瓣的敏感点进行理论预测。基站的基本参数见表7.1-7,天线垂直方向波瓣图与敏感点位置关系如图7.1-4所示。 表7.1-7 云岩东山中天世纪新城4组团B3栋基站技术参数表 类型 标称 功率 (W) 天线俯仰角 (°) 载频数 天线 增益 (dBi) 天线对地高度(m) 增益归一化值(dBi) 天馈系统损耗(dBi) GSM900 20 10/7/11 2/2/2 17 27 -27 2.25 WCDMA 20 10/7/11 1/1/1 18 27 -27 3.3 该基站天线到顶楼室内的垂直距离约6m。根据表7.1-7参数计算,可以得出在不考虑墙壁、窗户等阻隔作用的情况下,天线运行期间其垂直方向副瓣产生的电磁辐射到达楼顶室内处的的功率密度值约为0.52μW/cm2,小于8μW/cm2的单个项目评价标准值要求。 由图7.1-4可知,当天线的俯仰角不同时,天线增益在下方建筑物处衰减值也不同,俯仰角越大,下方建筑越接近天线主瓣方向,天线增益衰减值越小,受到的电磁辐射影响就越大。因此,对于此类天线,一方面应避免天线架设于窗户的正上方并采取较小的天线俯仰角,另一方面应适当提高其架设高度,最大限度地减轻对基站所在顶楼室内的辐射影响。 图7.1-4 天线垂直波束与天线下方建筑物位置关系示意图(天线下倾角10°) 7.1.5共建共享基站相互影响及叠加效应分析 本期工程建设基站278个,9.3%的基站与移动及电信基站共址。一般情况下,移动GSM900及GSM1800标称功率为40W,TDSCDMA标称功率为40W(5W/通道);电信CDMA标称功率为20W。 基站共建共享可以节约空间资源,节约建设成本,但其对环境的叠加影响需要在建站时统一考虑。移动,联通及电信全部共址建设的的可能性不大,为最大限度说明基站共址的叠加影响,以上述各运营商基站共址为例进行叠加效应分析。 表7.1-8 基站不同频段功率密度叠加影响技术参数取值表 序号 运营商 类型 标称功率(W) 天馈系统 最低损耗 (dBi) 天线增益 (dBi) 机械下倾角(°) 垂直半功率角(°) 1 移动 GSM900 40 2.19 15 7 13 2 GSM1800 40 2.73 15 7 13 3 TDSCDMA 40 1 15.5 7 7 4 联通 GSM900 20 2.25 17 7 13 6 WCDMA 20 3.30 18 7 7 7 电信 CDMA 20 2.56 15 7 13 表7.1-9 基站不同频段功率密度叠加理论计算结果表 天线轴向距离(m) 功率密度(W/m2) 移动 联通 电信 叠加 GSM900 GSM1800 TDSCDMA GSM900 WCDMA CDMA 8 0.95 0.84 1.40 0.74 0.73 0.44 5.76 9 0.75 0.66 1.11 0.59 0.58 0.34 4.55 10 0.61 0.54 0.90 0.48 0.47 0.28 3.68 11 0.50 0.44 0.74 0.39 0.39 0.23 3.04 12 0.42 0.37 0.62 0.33 0.33 0.19 2.56 13 0.36 0.32 0.53 0.28 0.28 0.17 2.18 14 0.31 0.27 0.46 0.24 0.24 0.14 1.88 15 0.27 0.24 0.40 0.21 0.21 0.12 1.64 16 0.24 0.21 0.35 0.19 0.18 0.11 1.44 17 0.21 0.19 0.31 0.16 0.16 0.10 1.27 18 0.19 0.17 0.28 0.15 0.15 0.09 1.14 19 0.17 0.15 0.25 0.13 0.13 0.08 1.02 20 0.15 0.13 0.22 0.12 0.12 0.07 0.92 21 0.14 0.12 0.20 0.11 0.11 0.06 0.84 22 0.13 0.11 0.19 0.10 0.10 0.06 0.76 23 0.11 0.10 0.17 0.09 0.09 0.05 0.70 24 0.11 0.09 0.16 0.08 0.08 0.05 0.64 25 0.10 0.09 0.14 0.08 0.08 0.04 0.59 26 0.09 0.08 0.13 0.07 0.07 0.04 0.55 27 0.08 0.07 0.12 0.07 0.06 0.04 0.51 28 0.08 0.07 0.11 0.06 0.06 0.04 0.47 29 0.07 0.06 0.11 0.06 0.06 0.03 0.44 30 0.07 0.06 0.10 0.05 0.05 0.03 0.41 31 0.06 0.06 0.09 0.05 0.05 0.03 0.38 32 0.06 0.05 0.09 0.05 0.05 0.03 0.36 33 0.06 0.05 0.08 0.04 0.04 0.03 0.34 34 0.05 0.05 0.08 0.04 0.04 0.02 0.32 35 0.05 0.04 0.07 0.04 0.04 0.02 0.30 36 0.05 0.04 0.07 0.04 0.04 0.02 0.28 37 0.04 0.04 0.07 0.03 0.03 0.02 0.27 38 0.04 0.04 0.06 0.03 0.03 0.02 0.26 39 0.04 0.04 0.06 0.03 0.03 0.02 0.24 40 0.04 0.03 0.06 0.03 0.03 0.02 0.23 41 0.04 0.03 0.05 0.03 0.03 0.02 0.22 42 0.03 0.03 0.05 0.03 0.03 0.02 0.21 43 0.03 0.03 0.05 0.03 0.03 0.02 0.20 44 0.03 0.03 0.05 0.02 0.02 0.01 0.19 45 0.03 0.03 0.04 0.02 0.02 0.01 0.18 46 0.03 0.03 0.04 0.02 0.02 0.01 0.17 47 0.03 0.02 0.04 0.02 0.02 0.01 0.17 48 0.03 0.02 0.04 0.02 0.02 0.01 0.16 49 0.03 0.02 0.04 0.02 0.02 0.01 0.15 50 0.02 0.02 0.04 0.02 0.02 0.01 0.15 图7.1-5 基站不同频段功率密度叠加影响变化趋势图 表7.1-10 基站不同频段叠加控制距离一览表 运营商 类型 控制距离(m) 水平 垂直 移动 GSM900 29 5.5 GSM1800 27 5 TDSCDMA 35 6.5 联通 GSM900 26 5 WCDMA 26 5 电信 CDMA 20 4 叠加 29 5.5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基站在建设时是否适宜采用多频共址方式,需要结合本地区环境容量,考虑多频共址基站对环境的叠加影响。在基站优先满足《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1988)的相关标准的前提下,可以考虑基站多频共址,实现资源共享,减少基站占用空间资源的可能性。 7.1.6投诉基站的环境影响 存在投诉史的基站历来是公众关注的对象,也是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重点。经与各地市环境管理部门、建设单位的核实及现场调查,本期工程中有部分基站存在群众投诉史,主要投诉基站的投诉解决情况和监测最大值见表7.1-11。 表7.1-11 投诉基站电磁辐射监测最大值 序号 地市(州) 所属 区县 基站名称 投诉解决情况 监测最大值 电场强度(V/m) 功率密度(μW/cm2) 1 铜仁 碧江区 铜仁碧江区便水门 已解决 0.68 0.12 2 铜仁 碧江区 铜仁碧江区气象局 已解决 0.62 0.10 根据典型基站的选取原则,本期工程中的投诉基站全部作为典型基站进行了监测。监测结果表明,2个投诉基站的监测值均满足电磁辐射环境满足《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1988)对公众照射导出限值40μW/cm2的标准限值要求及单个项目功率密度8μW/cm2的标准控制值的要求。 本次评价中投诉基站的建设运行能够满足相关辐射防护规定,但建设单位还应加强宣传和疏导,积极配合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防止矛盾激化,做好维稳工作。 7.2声环境影响分析 在移动通信基站的施工及运行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噪声,可能对附近居民的工作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 施工期的噪声影响主要表现为施工机械使用、设备安装,调试等过程产生的各类噪声。运行期的噪声主要来自于空调室外机。 7.3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贵州生物种类繁多,植物资源有森林、草地、农作物品种、药用植物、野生经济植物和珍稀植物等六类。全省森林覆盖率已达30.8%,人均森林面积0.14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达2 .1亿立方米。有70种珍稀植物列入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全省有野生动物资源1000余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4种,占全国同类动物总数的13%;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69种,占全国同类动物总数的25.7%。 本项目的建设主要是塔架和机房占地,采用楼顶塔架设方式的基站一般建于已有建筑物的楼顶,不需要新征土地,对生态环境没有影响;采用落地塔的基站需要征用部分土地建设机房和钢架(杆),这类基站的建设由于需要占地因而可能会对所占用土地的土壤和植被产生一定的影响。据调查,本期工程采用落地塔架设的基站有71个,站址大多位于山顶或山坡上,不占用基本农田。基站占地面积约为1065m2,站址周围生态环境良好。建设方在基站施工过程中,能够合理取土、弃土。施工结束后,能够及时恢复地表植被,并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因此,本期工程基站生态影响较小,是可以接受的。 7.4固废环境影响分析 基站建设和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少量的固体废物。 基站施工期间固体废物主要为施工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垃圾处理是否妥当会对环境带来一定影响。 本期工程每个基站均配备备用电源,选用免维护密封蓄电池组,杜绝了基站运行过程中漏液现象。因此,在基站运行过程中不会散发硫酸雾,不产生废水和废气。废旧蓄电池均由有相应资质的厂家回收处置(见附件七)。 7.5景观环境影响分析 根据基站所处环境不同,其对环境景观的影响一般分为对自然景观的影响和对城市景观的影响。对于处于农村及偏远地区的基站一般采用落地塔方式建设,由于落地塔基站外观高大,可视性及景观阈值均较高,这类基站应避让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等较为敏感区域。对于因通信需求而无法避让,必须在这些区域建设的基站,应采用美化方案,突出基站与环境的协调性(图7.5-1)。 图7.5-1 落地塔基站对景观的环境影响 对处于城市和乡镇的基站,该类基站架设方式主要为楼顶塔,楼顶塔基站由于建于建筑物楼顶,其与周边环境并不十分协调,该类基站应根据站址周边环境特点,采取美化方案(图7.5-2),如基站外观设计成空调外机形状、烟囱形状等,以突出基站与景观的协调性,尽可能降低基站外观对人类视觉的负面冲击。 图7.5-2 楼顶塔基站对景观的环境影响 基站的建设对景观的环境影响应引起建设方的充分重视。经调查,本期工程中未有建设于风景区的基站。为最大限度减少基站外观与环境的不协调及对公众视觉的负面影响,本期工程共有33个基站采取了美化措施。这些基站外观设计做到了与环境相协调及充分融合。 为提高建设方在基站的设计、建设阶段尽可能多的综合考虑基站对景观的影响,优化对不同区域基站塔型选择最优化、环境影响最小化,建议建设方作到以下几点: ①对需要在环境可视性较强的环境功能区建设基站,如居民区、文教区建设的基站,应尽可能采取美化措施,如基站外观设置成烟囱、空调等形式,以减少基站外观对公众的心里影响。 ②对需要在商业区建设的基站,优先选用路灯塔,尽可能不选拉线塔、单管塔; ③对需要在景观区域建设的基站,优先选用美化天线,如美化树等,尤其要做到基站外观色彩与景观区域的一致性,不破坏景观区域的天然美。 ④对需要在农村地区建设的基站,由于农村地区基站需要覆盖范围大,优先选用角钢架,但此类基站的建设要尽可能的少征用耕地,同时要避免建在居民楼附近,以减少基站对公众的心理影响。 8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是建设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公众参与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公众对本工程的意见和建议,对公众的合理化建议将在基站今后的建设及运行等环节中具体落实,以使移动通信事业健康、持续、快速、和谐发展。 8.1第一次信息公示 根据原国家环保总局2006年2月14日环发2006[28号]《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的要求,我们于2013年5月8日在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贵州省分公司网站刊登了本项目的第一次信息公示(图8.1),以便公众了解本期工程的建设。 在公示期间,未收到公众的电话、书面信件或其他任何有关对本期工程的反馈意见。 8.2第二次信息公示 为了使公众更好地了解本期工程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我们于2013年11月15日在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贵州省分公司网站上刊登了本项目的第二次信息公示及简本链接地址(图8.2-1),并于2013年11月15日~30日在项目所在地进行了现场公示(图8.2-2~3)。在公示期间,未收到关于本期工程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图8.1 本期工程第一次信息公示(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贵州省分公司网站) 图8.2-1 本期工程第二次信息公示(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贵州省分公司网站) 图8.2-2 本期工程现场公示内容 图8.2-3 本期工程现场公示照片 8.3公众参与调查 8.3.1公众参与调查概况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本期工程对项目所涉及的安顺、黔西南等九地市州开展公众意见调查,调查方式以发放问卷调查表为主,重点调查基站周围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对本期工程的意见和和建议,同时,向公众讲述工程概况、工程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以及所采取的主要污染防治措施和效果。 本期工程公众调查发放了7份团体公众意见征询表和86份个人公众意见征询表,回收7份和86份,回收率均为100%。团体公众问卷调查显示:71.4%的受访单位支持本工程建设,14.3%的受访单位对本工程持无所谓态度,14.3%的受访单位反对本工程建设。个人公众问卷调查显示:69.8%的受访公众支持本工程建设,29.0%的受访公众对本工程持无所谓态度,1.2%的受访公众反对本工程建设。 本期工程公众意见征询统计结果见表8.3-1~2和图8.3-3~4。公众意见征询表示例见图8.3-1~2。参与团体公众意见征询的单位基本信息及所持态度见表8.3-2。参与问卷调查的个人基本信息及其对本工程的态度见附表四,反对意见公众名单见表8.3-3。 表8.3-1 基站公众意见征询(团体)结果统计表 内 容 调查结果 个数 百分比(%) 贵单位对本地区通信质量是否满意: 很满意 3 42.9 较满意 4 57.1 不满意 0 0 很不满意 0 0 贵单位是否知道或了解本期建设的联通基站项目: 不了解 2 28.6 知道一点 4 57.1 很清楚 1 14.3 贵单位认为联通基站对环境质量造成的影响是: 严重 0 0 较大 0 0 一般 1 14.3 较小 4 57.1 不清楚 2 28.6 从环保角度出发,贵单位对联通基站工程持何种态度: 支持 5 71.4 无所谓 1 14.3 反对 1 14.3 表8.3-2 基站公众意见征询(个人)结果统计表 内 容 调查结果 人数 百分比(%) 您对本地区通信质量是否满意: 很满意 19 22.1 较满意 61 70.9 不满意 2 2.3 很不满意 4 4.7 您是否知道或了解本期建设的联通基站项目: 不了解 20 23.3 知道一点 59 68.6 很清楚 7 8.1 您认为联通基站对环境质量造成的影响是: 严重 0 0 较大 1 1.2 一般 24 27.9 较小 50 58.1 不清楚 11 12.8 从环保角度出发,您对联通基站工程持何种态度: 支持 60 69.8 无所谓 25 29.0 反对 1 1.2 图8.3-1 公众意见征询表(团体)示例 图8.3-2 公众意见征询表(个人)示例 图8.3-3 本期工程基站公众意见征询(团体)结果图 图8.3-4 本期工程基站公众意见征询(个人)结果图 表8.3-3 本期工程公众意见征询(团体)单位信息 表8.3-4 本期工程反对意见公众(个人)名单 8.3.2公众参与调查分析 8.3.2.1公众参与调查结果 本次回收的7份有效团体公众意见问卷调查表中: (1)对本地区的环境质量现状42.9%的受访单位很满意,57.1%的受访单位较满意,没有受访单位不满意或很不满意; (2)贵单位是否知道或了解在该地区建设的联通基站工程:28.6%的受访单位不了解,57.1%的受访单位知道一点,14.3%的受访单位很清楚; (3)联通基站对环境质量造成的影响:没有受访单位认为严重或较大,12.5%的受访单位认为较大,14.3%的受访单位认为一般,57.1%的受访单位认为较小,28.6%受访单位认为不清楚; (4)对联通基站工程所持态度:71.4%的受访单位支持,14.3%的受访单位无所谓,14.3%的受访单位反对。 本次回收的86份有效个人公众意见问卷调查表中: (1)对本地区的环境质量现状22.1%的受访公众很满意,70.9%的受访公众较满意,2.3%的受访公众不满意,4.7%的受访公众很不满意; (2)公众是否知道或了解在该地区建设的联通基站工程:23.3%的受访公众不了解,68.6%的受访公众知道一点,8.1%的受访公众很清楚; (3)联通基站对环境质量造成的影响:没有受访公众认为严重,1.2%的受访公众认为较大,27.9%的受访公众认为一般,58.1%的受访公众认为较小,12.8%受访公众认为不清楚; (4)对联通基站工程所持态度:69.8%的受访公众支持,29.0%的受访公众无所谓,1.2%的受访公众反对。 8.3.2.2 公众参与调查反对意见分析及其意见采纳与否说明 本期工程公众问卷调查显示:有1位公众(团体)和1位公众(个人)对本期工程持反对意见,这些公众的基本信息及其反对意见见表8.3-3和8.3-4。 公众的反对意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为了让公众对基站的建设及运行带来的环境影响有个科学、客观的认识,建设单位应作好电磁辐射相关知识的宣传,可以利用地方电视台对基站建设过程、运行过程和辐射产生机理进行宣传;利用便民日进行面对面宣讲,扫除公众对电磁辐射认识上的盲区,克服恐惧心理和不科学的认识。 8.3.2.3公众参与调查针对性分析 本期工程建设基站覆盖贵州安顺市、黔西南州等九地市州。为确保公众对基站建设的知情权、广纳公众对基站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本期公众参与调查共发放团体问卷7份、个人问卷86份,问卷发放对象主要为基站周围50m范围内的单位和个人,公众参与调查突出了目的性,针对性,使公众参与调查结果的实用价值得到了有力提高。 9 环境管理及污染防治措施 9.1环境管理 中国联通贵州分公司应在基站选址、建设、运行及维护全过程严格遵守国家的环保法律、法规,积极履行建设项目相关环保手续,建立环境保护管理规章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 9.1.1施工期环境管理 本期工程已建基站275个,拟建基站3个。对于已建基站,通过对施工期采取的各项环境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管理办法及相应的污染防治措施调查,施工期各项环境管理制度、管理办法、防治措施落实到位,行之有效;对于拟建基站,建设方应在招标过程中对投标单位提出施工期环保要求,并在施工设计文件中详细说明施工期应注意的环保问题。建设方应在施工期间设专人负责环境管理工作。 9.1.2运行期环境管理 根据基站的环境特点配备专业(兼职)环保管理人员及环保技术人员。基站维护人员上岗前应进行电磁辐射基础知识、《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及有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培训和考核。上岗人员的职责为: (1)贯彻执行国家与地方制定的有关环境保护法规和政策,制订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实施各项环境监督管理计划; (2)配合环境监测部门进行基站环境监测工作,建立环境监测数据档案; (3)密切关注基站周围的环境变化和基站设备的运行情况,及时处理出现的相关问题; (4)配合上级主管部门进行环保监督性检查工作; (5)作好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工作,提高职工及基站周围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6)协助环保部门,负责纠纷基站的调查和处理。 随着地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城区规模不断扩大和高层建筑不断增多,中国联通贵州分公司应设立专门的电磁辐射管理机构或兼管部门,由专职工作人员定期向当地环保局呈报其所辖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现状;应将电磁辐射环境管理工作纳入企业议事日程;应将基站的建设纳入城市发展规划体系,使基站选址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使基站的建设更加科学化、更大程度上符合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理念;在天线水平控制距离内,如新建具有居住、学习、工作等功能的建筑物,建筑物高度应低于天线挂高的垂直控制距离;在通信网络发展过程中,应优化基站选址。 如果基站因故需要扩容或搬迁时,中国联通贵州分公司应及时到环保部门履行相关环保手续。 9.2污染防治措施 本期工程为已建工程,施工期已结束,通过现场调查,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随着施工期的结束而消失。本报告书对基站运行及日常管理提出以下污染防治措施要求。 (1)建设方应配备电磁辐射环境监测仪器,配备专职或兼职的电磁辐射监测人员。电磁辐射监测工作要由被动监测向主动监测过渡,由主动监测向例行监测转变,电磁辐射监测应纳入联通公司例行工作。对人口密集区的基站应加大监测频次。为使基站电磁辐射状况可知、可控,联通公司电磁辐射监测工作要重点做到“定期监测、定期分析、定期向基站周围公众公布”。 (2)建立基站设备运行工况与电磁辐射相关性分析体系。基站工作人员要定期检查基站设备及其附属设施的性能。在确保通信质量的前提下,要尽可能从发射功率、载频、话务量等因素调整设备技术参数,把基站对环境的电磁辐射贡献值降到尽可能低。 (3)每个基站配备有备用电源,选用免维护密封蓄电池组,杜绝漏液现象,废蓄电池由生产厂家回收。建设单位应与电池厂家落实废蓄电池回收事宜,制定《蓄电池使用及管理办法》,加强蓄电池日常维护工作,延缓蓄电池容量普遍下降过快,使用寿命较短的现象;对蓄电池的使用及管理采取全过程动态控制,要求备案蓄电池生产厂家,使用数量,已使用年限,制定《废弃蓄电池处置管理办法》。 (4)基站采用的空气调节设备为一般的家用分体式空调,运行噪声在出厂时已符合产品标准,建设单位在设备运行过程中,应定期检查这些设备运行状况,监测噪声水平,以确保基站设备噪声长期可控,符合相关噪声标准值要求。 (5)按照《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53号)第十二条规定,建设项目的规模发生变化时,应重新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并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批。 (6)作好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工作,提高职工及基站周围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 (7)本期工程新建基站278个,基站辐射管理约束控制距离应满足报告书附表三要求。 (8)为提高建设方在基站的设计、建设阶段尽可能多的综合考虑基站对环境的影响,优化对不同区域基站塔型选择最优化、环境影响最小化,建议建设方作到以下几点: ①对需要在环境可视性较强的环境功能区建设基站,如居民区、文教区建设的基站,应尽可能采取美化措施,如基站外观设置成烟囱、空调等形式,以减少基站外观对公众的心里影响。 ②对需要在商业区建设的基站,优先选用路灯塔,尽可能不选拉线塔、单管塔; ③对需要在景观区域建设的基站,优先选用美化天线,如美化树等,尤其要做到基站外观色彩与景观区域的一致性,不破坏景观区域的天然美。 ④对需要在农村地区建设的基站,由于农村地区基站需要覆盖范围大,优先选用钢塔架,但此类基站的建设要尽可能的少征用耕地,同时要避免建在居民楼附近,以减少基站对公众的心里影响。 9.3竣工验收 为加强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监督落实环境保护设施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投产、同时使用,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根据《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及《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等相关文件要求,建设方应积极作好本期工程环境保护竣工验收工作。 9.3.1验收重点 (1)核查验收范围 (2)确定验收标准 (3)核查验收工况 (4)核查验收监测结果 (5)核查验收环境管理 (6)验收结论 9.3.2竣工验收监测内容及其范围 根据本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的评价范围和评价因子,确定验收监测内容及范围见表9.3-1。 表9.3-1 本期工程竣工验收监测内容及范围 环境影响类别 监测内容 监测范围 电磁环境 功率密度 室外宏基站天线周围50m范围。 生态环境 现场调查塔基周围水土保持、植被恢复、施工基地恢复情况。 9.3.3验收方法 根据《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及《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等相关文件要求进行。 10 环境风险评价 10.1环境风险识别 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是分析项目建设和运行过程中潜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预测这些危险和有害因素对人身安全和环境的影响,提出合理的防范、应急和减缓措施。 基站施工过程中不使用危险爆炸品和化工产品,产生环境风险的可能性为设备运行发生异常或设备的屏蔽不够完善可能造成电磁波的泄漏和不必要的损耗。 10.2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根据环境保护部《关于切实加强风险防范严格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通知》(环发〔2012〕77号)件精神要求,严格筛选环境风险因子,确定环境风险有效防范措施。 本期工程基站设备运行发生异常或设备的屏蔽不够完善造成电磁波的泄漏和不必要损耗的可能性很小,对于此类风险事件,主要从管理措施上进行防范,加强设备的检查与维修,保证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进一步减小事故发生概率。 11 经济损益分析 近年来,我国无线通信业务发展迅猛。至今,国内移动电话用户达到世界第一,电话用户总数(包括固定电话)达到世界第二,中国联通在此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随着国际、国内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城市、乡村建立完善的移动通信体系是社会文明、技术进步的必然趋势。实现贵州无盲点的网络覆盖,不仅是移动通信行业追求的目标,也是广大公众工作和生活的迫切需要。无疑,移动通信事业促进了信息的交流,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中国联通贵州分公司在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国民经济繁荣发展和实现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1.1经济损益分析 本项目实施后的环境损失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土地占用:位于农村或空旷地区的地面铁塔塔基和机房将永久占用土地,改变了原有土地的利用性质,该类形式的基站对附近区域的土地开发和利用产生一定的限制,降低了原有土地的利用价值。 环境影响:本项目施工期间将产生轻微噪声环境影响,此类影响随着施工和安装活动的结束而消失;本项目运行期间对周围产生电磁辐射环境影响,经过现场测量、理论计算可知,这类环境影响程度较小,范围有限,不会对周围居民的生产和生活产生干扰。 本项目建成运行后,提高移动通讯能力和和移动通讯的可靠性,改善通讯质量,对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而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综上所述,本项目的建设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能为当地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起重要作用。 11.2环境效益分析 中国联通贵州分公司为贵州移动通信事业的发展、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移动通信在给社会和公众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环境影响。随着基站的科学选址、技术不断进步及网络资源的全面优化配置,中国联通贵州分公司不断加大基站环保资金投入力度,环保资金全盘列入项目成本,与基站整体建设形成“统一设计、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维护”的全新格局。基站周围的电磁辐射状况总体处于可接受水平,其环境代价是有限的,利益远大于代价。 12 结论 12.1项目概况及其建设的必要性 12.1.1项目概况 12.1.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本期工程的建设可以更好的提升网络质量,优化网络资源配置,提升移动通信服务技术和服务水平,对于国家利用信息化手段、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推进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2项目与政策及规划的相符性 12.2.1与产业政策的相符性 本期工程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第9号令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自2011年6月1日起施行)的“第一类鼓励类”中的第二十八项第8款:“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建设”鼓励类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12.2.2与规划的相符性 本期工程的建设符合《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三十章加快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以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和数据共享平台建设为重点,加快“数字贵州”建设,加强信息资源开发、传播共享和有效利用,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提高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 12.3环境质量现状与环境保护目标 12.3.1大气、水及声环境质量现状 2012年,全省12个城市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全省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以Ⅰ~Ⅲ类水质为主。2012年全省9个城市声环境质量好或较好。 12.3.2电磁环境质量现状 贵州主要电磁辐射源为高压输变电系统、民用移动通讯系统、广播电台发射系统及有关军用通信发射系统。 本期工程现状监测委托南京电力设备质量性能检验中心承担,监测单位于2013年5月14日至2013年8月20日对本期工程198个典型基站进行了抽测。监测单位于2013年5月16日至2013年9月12日对本期工程198个典型基站进行了抽测。典型基站监测最大值3.85μW/cm2 ,占单个项目功率密度评价标准值8μW/cm2的48.1%,占环境总的功率密度评价标准值40μW/cm2的9.6%。电磁辐射环境满足《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1988)对公众照射导出限值40μW/cm2的标准限值要求及单个项目功率密度8μW/cm2的标准控制值的要求。区域电磁环境质量良好。 12.3.3环境保护目标 根据现状调查,本期工程基站主要建设在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本期工程环境保护目标确定为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为主要功能的建筑物。重点关注基站周围50m范围内的环境保护目标。 12.4污染防治措施 (1)建设方应配备电磁辐射环境监测仪器,配备专职或兼职的电磁辐射监测人员。电磁辐射监测工作要由被动监测向主动监测过渡,由主动监测向例行监测转变,电磁辐射监测应纳入联通公司例行工作。对人口密集区的基站应加大监测频次。为使基站电磁辐射状况可知、可控,联通公司电磁辐射监测工作要重点做到“定期监测、定期分析、定期向基站周围公众公布”。 (2)建立基站设备运行工况与电磁辐射相关性分析体系。基站工作人员要定期检查基站设备及其附属设施的性能。在确保通信质量的前提下,要尽可能从发射功率、载频、话务量等因素调整设备技术参数,把基站对环境的电磁辐射贡献值降到尽可能低。 (3)每个基站配备有备用电源,选用免维护密封蓄电池组,杜绝漏液现象,废蓄电池由生产厂家回收。建设单位应与电池厂家落实废蓄电池回收事宜,制定《蓄电池使用及管理办法》,加强蓄电池日常维护工作,延缓蓄电池容量普遍下降过快,使用寿命较短的现象;对蓄电池的使用及管理采取全过程动态控制,要求备案蓄电池生产厂家,使用数量,已使用年限,制定《废弃蓄电池处置管理办法》。 (4)基站采用的空气调节设备为一般的家用分体式空调,运行噪声在出厂时已符合产品标准,建设单位在设备运行过程中,应定期检查这些设备运行状况,监测噪声水平,以确保基站设备噪声长期可控,符合相关噪声标准值要求。 (5)按照《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53号)第十二条规定,建设项目的规模发生变化时,应重新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并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批。 (6)作好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工作,提高职工及基站周围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7)基站周围评价范围内各环境保护目标应位于基站控制距离所划定的环境保护空间区域(见附表三)之外。 (8)为提高建设方在基站的设计、建设阶段尽可能多的综合考虑基站对环境的影响,优化对不同区域基站塔型选择最优化、环境影响最小化,建议建设方作到以下几点: ①对需要在环境可视性较强的环境功能区建设基站,如居民区、文教区建设的基站,应尽可能采取美化措施,如基站外观设置成烟囱、空调等形式,以减少基站外观对公众的心里影响。 ②对需要在商业区建设的基站,优先选用路灯塔,尽可能不选拉线塔、单管塔; ③对需要在景观区域建设的基站,优先选用美化天线,如美化树等,尤其要做到基站外观色彩与景观区域的一致性,不破坏景观区域的天然美。 ④对需要在农村地区建设的基站,由于农村地区基站需要覆盖范围大,优先选用钢塔架,但此类基站的建设要尽可能的少征用耕地,同时要避免建在居民楼附近,以减少基站对公众的心里影响。 12.5环境影响预测结果 本报告书按照规范采用电磁辐射模式校核计算的方法对基站的电磁环境进行了预测计算,对基站副瓣敏感点电磁环境进行理论分析,并对基站控制距离提出了具体要求。理论计算结果表明,基站采取报告书确定的污染防治措施后,环境保护目标均不在基站水平控制距离或垂直控制距离所划内的空间区域内。由基站引起的电磁辐射环境能够满足《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1988)对公众照射导出限值40μW/cm2的评价标准值要求及单个项目功率密度8μW/cm2的评价标准值的要求。 12.6环境风险 基站设备运行发生异常或设备的屏蔽不够完善造成电磁波的泄漏和不必要损耗的可能性很小,对于此类风险事件,主要从管理措施上进行防范,加强设备的检查与维修,保证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进一步减小事故发生概率。 12.7公众参与 按照《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本次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采取发放公众调查表、媒体公示、网站公示等形式进行。本期工程在各类媒体上进行了2次信息公示,在公示期间,未收到公众的电话、书面信件或其他任何有关对本期工程的反馈意见。 本期工程公众调查发放了7份团体公众意见征询表和86份个人公众意见征询表。团体公众问卷调查显示:71.4%的受访单位支持本工程建设,14.3%的受访单位对本工程持无所谓态度,14.3%的受访单位反对本工程建设。个人公众问卷调查显示:69.8%的受访公众支持本工程建设,29.0%的受访公众对本工程持无所谓态度,1.2%的受访公众反对本工程建设。持反对意见的公众主要担心基站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电磁辐射会危害身体健康。根据现状监测结果及理论预测,基站落实报告书各项污染防治措施后,基站在环境保护目标处产生的功率密度能够满足相应电磁防护标准的要求。 12.8结论 (1)本期工程建设基站278个基站分布于贵州全省九地市州,其中已建基站275个,拟建基站3个。工程总投资46242万元。本项目选址和建设符合贵州全区城市规划的要求,是国家鼓励发展的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2)本期工程198个典型基站现状监测结果表明,电磁辐射环境均可以满足《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1988)对公众照射导出限值40μW/cm2的评价标准要求及单个项目电磁辐射功率密度8μW/cm2的评价标准值的要求。 (3)本报告书按照规范采用电磁辐射模式校核计算的方法对基站的电磁环境进行预测计算,对基站副瓣敏感点电磁环境进行理论分析,并对基站控制距离提出了具体要求。理论计算结果表明,基站采取报告书所确定的电磁辐射控制措施后,环境保护目标均不在基站控制距离所划内的空间区域内。 (4)本期工程采取报告书提出的风险防范及应急措施的条件下,该项目的环境风险可以接受。 综上所述,本期工程在落实报告书提出的各项污染防治措施的前提下,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贵州省分公司2013年新建基站项目是可行的。 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经验。我们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夺取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和灾后恢复重建重大胜利,妥善处置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在十分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党和人民经受住严峻考验,巩固和发展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十年来,我们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人们公认,这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的时期,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得到实惠更多的时期。我们能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靠的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深厚基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在这里,我代表中共中央,向全国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爱国人士,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和台湾同胞以及广大侨胞,向一切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各国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全党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二、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全党同志一定要埋头苦干、顽强拼搏。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扶持力度,支持这些地区加快改革开放、增强发展能力、改善人民生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四、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一)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建设。加快改革财税体制,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构建地方税体系,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维护金融稳定。(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重大技术瓶颈。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三)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国内市场规模。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需求导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提高大中型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采取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五)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创新开放模式,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强化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推动对外贸易平衡发展。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打胜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把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的水平。五、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经验,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一)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要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依法行使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职权,加强立法工作组织协调,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提高基层人大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比例,降低党政领导干部代表比例。在人大设立代表联络机构,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健全国家权力机关组织制度,优化常委会、专委会组成人员知识和年龄结构,提高专职委员比例,增强依法履职能力。(二)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更好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加强同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增强民主协商实效性。深入进行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三)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方式。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范围和途径,丰富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民主权利。发挥基层各类组织协同作用,实现政府管理和基层民主有机结合。(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五)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改革,深化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推进政府绩效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减少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善体制改革协调机制,统筹规划和协调重大改革。(六)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发挥思想库作用,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七)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凝聚各方面力量,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要法宝。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巩固统一战线的思想政治基础,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促进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人士担任各级国家机关领导职务。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和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更大贡献。落实党的侨务政策,支持海外侨胞、归侨侨眷关心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团结亿万人民共同奋斗的正确道路。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沿着这条道路前进,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六、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三)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开展“扫黄打非”,抵制低俗现象。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增强国有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完善经营性文化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繁荣文化市场。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造就一批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七、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三)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深化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保护劳动所得。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四)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社会福利制度,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切实保障残疾人权益。健全社会保障经办管理体制,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服务体系。(五)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办医。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提高医疗卫生队伍服务能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改革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人民身心健康。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强化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信访制度,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切实肩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捍卫者的职责使命。深化平安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司法基本保障,依法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工作机制,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敌对势力的分裂、渗透、颠覆活动,确保国家安全。全党全国人民行动起来,就一定能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八、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九、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我国面临的生存安全问题和发展安全问题、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要求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有一个大的发展。必须坚持以国家核心安全需求为导向,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按照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构想,加紧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力争到二〇二〇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必须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党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要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安全战略新要求,着眼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贯彻新时期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与时俱进加强军事战略指导,高度关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安全,积极运筹和平时期军事力量运用,不断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坚持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军,持续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永葆人民军队性质、本色、作风。坚定不移把信息化作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发展方向,推动信息化建设加速发展。加强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建设,加快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深入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增强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加大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力度,推动正规化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紧跟世界新军事革命加速发展的潮流,积极稳妥进行国防和军队改革,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坚持以创新发展军事理论为先导,着力提高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深入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化武装警察力量。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提高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质量。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加强国防建设的目的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和平发展。中国军队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将一如既往同各国加强军事合作、增进军事互信,参与地区和国际安全事务,在国际政治和安全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十、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香港、澳门回归以来,走上了同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宽广道路,“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中央政府对香港、澳门实行的各项方针政策,根本宗旨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必须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维护中央权力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发挥祖国内地坚强后盾作用和提高港澳自身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中央政府将严格依照基本法办事,完善与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坚定支持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政府依法施政,带领香港、澳门各界人士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切实有效改善民生、循序渐进推进民主、包容共济促进和谐,深化内地与香港、澳门经贸关系,推进各领域交流合作,促进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在爱国爱港、爱国爱澳旗帜下的大团结,防范和遏制外部势力干预港澳事务。我们坚信,香港同胞、澳门同胞不仅有智慧、有能力、有办法把特别行政区管理好、建设好,也一定能在国家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共享做中国人的尊严和荣耀。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和平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实现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坚持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全面贯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我们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大陆和台湾虽然尚未统一,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国家领土和主权从未分割、也不容分割。两岸双方应恪守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对台湾任何政党,只要不主张“台独”、认同一个中国,我们都愿意同他们交往、对话、合作。我们要持续推进两岸交流合作。深化经济合作,厚植共同利益。扩大文化交流,增强民族认同。密切人民往来,融洽同胞感情。促进平等协商,加强制度建设。希望双方共同努力,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商谈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稳定台海局势;协商达成两岸和平协议,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前景。我们要努力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理应相互关爱信赖,共同推进两岸关系,共同享有发展成果。凡是有利于增进两岸同胞共同福祉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做好。我们要切实保护台湾同胞权益,团结台湾同胞维护好、建设好中华民族共同家园。我们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图谋。中国人民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势力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祖国分割出去。“台独”分裂行径损害两岸同胞共同利益,必然走向彻底失败。全体中华儿女携手努力,就一定能在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十一、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条件。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局部动荡频繁发生,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历史昭示我们,弱肉强食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无法带来美好世界。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我们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平等互信,就是要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尊重主权,共享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包容互鉴,就是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道路多样化,尊重和维护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决不会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我们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秉持公道,伸张正义。中国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反对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颠覆别国合法政权,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干涉别国内政,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中国将坚持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中国将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通过深化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中国致力于缩小南北差距,支持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中国将加强同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通过协商妥善解决经贸摩擦。中国坚持权利和义务相平衡,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全面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我们将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关系,拓宽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我们将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我们将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正当权益,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永远做发展中国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我们将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支持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我们将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维护我国海外合法权益。我们将开展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友好往来,加强人大、政协、地方、民间团体的对外交流,夯实国家关系发展社会基础。中国人民热爱和平、渴望发展,愿同各国人民一道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而不懈努力。十二、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我们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党坚强有力,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国家就繁荣稳定,人民就幸福安康。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全党必须牢记,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居安思危、勇于进取,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是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一)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学习党的历史,深刻认识党的两个历史问题决议总结的经验教训,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坚定政治立场,明辨大是大非。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二)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持实干富民、实干兴邦,敢于开拓,勇于担当,多干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下决心改进文风会风,着力整治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政风民风。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更好反映群众呼声,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三)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创造活力。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体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营造党内民主平等的同志关系、民主讨论的政治氛围、民主监督的制度环境,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提高工人、农民代表比例,落实和完善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试行乡镇党代会年会制,深化县(市、区)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实行党代会代表提案制。完善党内选举制度,规范差额提名、差额选举,形成充分体现选举人意志的程序和环境。强化全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完善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完善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完善党员定期评议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等制度,推行党员旁听基层党委会议、党代会代表列席同级党委有关会议等做法,增强党内生活原则性和透明度。(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使各方面优秀干部充分涌现、各尽其能、才尽其用。全面准确贯彻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提高民主质量,完善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促进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健全干部管理体制,从严管理监督干部,加强党政正职、关键岗位干部培养选拔,完善公务员制度。优化领导班子配备和干部队伍结构,注重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拓宽社会优秀人才进入党政干部队伍渠道。推进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提高干部素质和能力。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重视培养选拔女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鼓励年轻干部到基层和艰苦地区锻炼成长。全面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五)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是保证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之举。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重视实用人才培养,引导人才向科研生产一线流动。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积极引进和用好海外人才。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建立国家荣誉制度,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六)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党的基层组织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要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强化农村、城市社区党组织建设,加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力度,全面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加强城乡基层党建资源整合,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制度。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健全党员立足岗位创先争优长效机制,推动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严格党内组织生活,健全党员党性定期分析、民主评议等制度。改进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提高发展党员质量,重视从青年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优化党员队伍结构。(七)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自觉遵守廉政准则,严格执行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既严于律己,又加强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约束,决不允许搞特权。严格规范权力行使,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健全反腐败法律制度,防控廉政风险,防止利益冲突,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加强反腐败国际合作。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纪检监察体制,完善派驻机构统一管理,更好发挥巡视制度监督作用。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坚决查处大案要案,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不管涉及什么人,不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严惩不贷。(八)严明党的纪律,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党的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所在,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加强党的纪律建设,越要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一定要自觉遵守党章,自觉按照党的组织原则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办事,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组织之上。要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保证中央政令畅通,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加强监督检查,严肃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对违反纪律的行为必须认真处理,切实做到纪律面前人人平等、遵守纪律没有特权、执行纪律没有例外,形成全党上下步调一致、奋发进取的强大力量。同志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的理想和夙愿。在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斗中,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付出了最大牺牲,书写了感天动地的壮丽史诗,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使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新的征程上,我们的责任更大、担子更重,必须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顽强的努力,继续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必须增强宗旨意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是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的五年,是我们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五年。十七大对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作出全面部署。为贯彻十七大精神,中央先后召开七次全会,分别就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制定“十二五”规划、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等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和部署。五年来,我们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十二五”规划,各方面工作都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二〇一一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四十七点三万亿元。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连年增产。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基础设施全面加强。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效显著,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等实现重大突破。生态文明建设扎实展开,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农村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现代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健全,财税、金融、价格、科技、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事业单位等改革稳步推进。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改善民生力度不断加大,城乡就业持续扩大,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家庭财产稳定增加,衣食住行用条件明显改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农村扶贫标准大幅提升,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持续提高。民主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政治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基层民主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成绩显著。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壮大。行政体制改革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取得新进展。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创作生产更加繁荣,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推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国防和军队建设开创新局面。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取得重大成就,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协调推进、全面加强,军事斗争准备不断深化,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能力显著增强,出色完成一系列急难险重任务。港澳台工作进一步加强。香港、澳门保持繁荣稳定,同内地交流合作提高到新水平。推动两岸关系实现重大转折,实现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签署实施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形成两岸全方位交往格局,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外交工作取得新成就。坚定维护国家利益和我国公民、法人在海外合法权益,加强同世界各国交流合作,推动全球治理机制变革,积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进一步增强,为改革发展争取了有利国际环境。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继续推进,思想理论建设成效明显,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重要成果,党的建设改革创新迈出重要步伐。党内民主进一步扩大。干部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人才工作开创新局面。创先争优活动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深入进行,基层党组织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效。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进一步认真加以解决。过去五年的工作,是十六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年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十年,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重大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我们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发展步伐,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坚定不移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前进过程中,我们战胜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认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时提出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开拓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广阔空间。二〇〇八年以后,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发展遭遇严重困难,我们科学判断、果断决策,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企稳回升,积累了有效应对外部经济风险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经验。我们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夺取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和灾后恢复重建重大胜利,妥善处置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在十分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党和人民经受住严峻考验,巩固和发展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十年来,我们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人们公认,这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的时期,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得到实惠更多的时期。我们能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靠的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深厚基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在这里,我代表中共中央,向全国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爱国人士,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和台湾同胞以及广大侨胞,向一切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各国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全党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二、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实践充分证明,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经验。我们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夺取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和灾后恢复重建重大胜利,妥善处置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在十分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党和人民经受住严峻考验,巩固和发展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十年来,我们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人们公认,这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的时期,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得到实惠更多的时期。我们能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靠的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深厚基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在这里,我代表中共中央,向全国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爱国人士,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和台湾同胞以及广大侨胞,向一切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各国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全党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二、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全党同志一定要埋头苦干、顽强拼搏。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扶持力度,支持这些地区加快改革开放、增强发展能力、改善人民生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四、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一)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建设。加快改革财税体制,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构建地方税体系,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维护金融稳定。(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重大技术瓶颈。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三)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国内市场规模。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需求导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提高大中型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采取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五)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创新开放模式,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强化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推动对外贸易平衡发展。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打胜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把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的水平。五、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经验,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一)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要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依法行使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职权,加强立法工作组织协调,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提高基层人大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比例,降低党政领导干部代表比例。在人大设立代表联络机构,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健全国家权力机关组织制度,优化常委会、专委会组成人员知识和年龄结构,提高专职委员比例,增强依法履职能力。(二)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更好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加强同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增强民主协商实效性。深入进行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三)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方式。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范围和途径,丰富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民主权利。发挥基层各类组织协同作用,实现政府管理和基层民主有机结合。(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五)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改革,深化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推进政府绩效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减少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善体制改革协调机制,统筹规划和协调重大改革。(六)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发挥思想库作用,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七)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凝聚各方面力量,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要法宝。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巩固统一战线的思想政治基础,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促进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人士担任各级国家机关领导职务。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和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更大贡献。落实党的侨务政策,支持海外侨胞、归侨侨眷关心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团结亿万人民共同奋斗的正确道路。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沿着这条道路前进,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六、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三)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开展“扫黄打非”,抵制低俗现象。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增强国有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完善经营性文化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繁荣文化市场。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造就一批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七、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三)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深化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保护劳动所得。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四)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社会福利制度,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切实保障残疾人权益。健全社会保障经办管理体制,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服务体系。(五)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办医。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提高医疗卫生队伍服务能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改革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人民身心健康。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强化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信访制度,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切实肩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捍卫者的职责使命。深化平安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司法基本保障,依法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工作机制,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敌对势力的分裂、渗透、颠覆活动,确保国家安全。全党全国人民行动起来,就一定能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八、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九、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我国面临的生存安全问题和发展安全问题、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要求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有一个大的发展。必须坚持以国家核心安全需求为导向,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按照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构想,加紧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力争到二〇二〇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必须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党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要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安全战略新要求,着眼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贯彻新时期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与时俱进加强军事战略指导,高度关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安全,积极运筹和平时期军事力量运用,不断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坚持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军,持续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永葆人民军队性质、本色、作风。坚定不移把信息化作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发展方向,推动信息化建设加速发展。加强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建设,加快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深入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增强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加大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力度,推动正规化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紧跟世界新军事革命加速发展的潮流,积极稳妥进行国防和军队改革,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坚持以创新发展军事理论为先导,着力提高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深入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化武装警察力量。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提高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质量。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加强国防建设的目的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和平发展。中国军队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将一如既往同各国加强军事合作、增进军事互信,参与地区和国际安全事务,在国际政治和安全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十、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香港、澳门回归以来,走上了同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宽广道路,“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中央政府对香港、澳门实行的各项方针政策,根本宗旨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必须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维护中央权力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发挥祖国内地坚强后盾作用和提高港澳自身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中央政府将严格依照基本法办事,完善与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坚定支持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政府依法施政,带领香港、澳门各界人士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切实有效改善民生、循序渐进推进民主、包容共济促进和谐,深化内地与香港、澳门经贸关系,推进各领域交流合作,促进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在爱国爱港、爱国爱澳旗帜下的大团结,防范和遏制外部势力干预港澳事务。我们坚信,香港同胞、澳门同胞不仅有智慧、有能力、有办法把特别行政区管理好、建设好,也一定能在国家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共享做中国人的尊严和荣耀。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和平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实现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坚持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全面贯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我们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大陆和台湾虽然尚未统一,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国家领土和主权从未分割、也不容分割。两岸双方应恪守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对台湾任何政党,只要不主张“台独”、认同一个中国,我们都愿意同他们交往、对话、合作。我们要持续推进两岸交流合作。深化经济合作,厚植共同利益。扩大文化交流,增强民族认同。密切人民往来,融洽同胞感情。促进平等协商,加强制度建设。希望双方共同努力,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商谈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稳定台海局势;协商达成两岸和平协议,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前景。我们要努力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理应相互关爱信赖,共同推进两岸关系,共同享有发展成果。凡是有利于增进两岸同胞共同福祉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做好。我们要切实保护台湾同胞权益,团结台湾同胞维护好、建设好中华民族共同家园。我们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图谋。中国人民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势力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祖国分割出去。“台独”分裂行径损害两岸同胞共同利益,必然走向彻底失败。全体中华儿女携手努力,就一定能在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十一、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条件。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局部动荡频繁发生,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历史昭示我们,弱肉强食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无法带来美好世界。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我们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平等互信,就是要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尊重主权,共享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包容互鉴,就是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道路多样化,尊重和维护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决不会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我们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秉持公道,伸张正义。中国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反对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颠覆别国合法政权,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干涉别国内政,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中国将坚持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中国将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通过深化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中国致力于缩小南北差距,支持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中国将加强同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通过协商妥善解决经贸摩擦。中国坚持权利和义务相平衡,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全面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我们将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关系,拓宽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我们将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我们将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正当权益,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永远做发展中国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我们将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支持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我们将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维护我国海外合法权益。我们将开展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友好往来,加强人大、政协、地方、民间团体的对外交流,夯实国家关系发展社会基础。中国人民热爱和平、渴望发展,愿同各国人民一道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而不懈努力。十二、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我们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党坚强有力,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国家就繁荣稳定,人民就幸福安康。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全党必须牢记,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居安思危、勇于进取,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是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一)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学习党的历史,深刻认识党的两个历史问题决议总结的经验教训,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坚定政治立场,明辨大是大非。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二)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持实干富民、实干兴邦,敢于开拓,勇于担当,多干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下决心改进文风会风,着力整治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政风民风。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更好反映群众呼声,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三)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创造活力。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体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营造党内民主平等的同志关系、民主讨论的政治氛围、民主监督的制度环境,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提高工人、农民代表比例,落实和完善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试行乡镇党代会年会制,深化县(市、区)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实行党代会代表提案制。完善党内选举制度,规范差额提名、差额选举,形成充分体现选举人意志的程序和环境。强化全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完善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完善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完善党员定期评议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等制度,推行党员旁听基层党委会议、党代会代表列席同级党委有关会议等做法,增强党内生活原则性和透明度。(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使各方面优秀干部充分涌现、各尽其能、才尽其用。全面准确贯彻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提高民主质量,完善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促进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健全干部管理体制,从严管理监督干部,加强党政正职、关键岗位干部培养选拔,完善公务员制度。优化领导班子配备和干部队伍结构,注重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拓宽社会优秀人才进入党政干部队伍渠道。推进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提高干部素质和能力。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重视培养选拔女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鼓励年轻干部到基层和艰苦地区锻炼成长。全面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五)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是保证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之举。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重视实用人才培养,引导人才向科研生产一线流动。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积极引进和用好海外人才。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建立国家荣誉制度,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六)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党的基层组织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要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强化农村、城市社区党组织建设,加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力度,全面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加强城乡基层党建资源整合,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制度。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健全党员立足岗位创先争优长效机制,推动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严格党内组织生活,健全党员党性定期分析、民主评议等制度。改进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提高发展党员质量,重视从青年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优化党员队伍结构。(七)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自觉遵守廉政准则,严格执行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既严于律己,又加强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约束,决不允许搞特权。严格规范权力行使,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健全反腐败法律制度,防控廉政风险,防止利益冲突,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加强反腐败国际合作。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纪检监察体制,完善派驻机构统一管理,更好发挥巡视制度监督作用。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坚决查处大案要案,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不管涉及什么人,不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严惩不贷。(八)严明党的纪律,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党的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所在,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加强党的纪律建设,越要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一定要自觉遵守党章,自觉按照党的组织原则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办事,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组织之上。要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保证中央政令畅通,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加强监督检查,严肃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对违反纪律的行为必须认真处理,切实做到纪律面前人人平等、遵守纪律没有特权、执行纪律没有例外,形成全党上下步调一致、奋发进取的强大力量。同志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的理想和夙愿。在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斗中,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付出了最大牺牲,书写了感天动地的壮丽史诗,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使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新的征程上,我们的责任更大、担子更重,必须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顽强的努力,继续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必须增强宗旨意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是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的五年,是我们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五年。十七大对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作出全面部署。为贯彻十七大精神,中央先后召开七次全会,分别就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制定“十二五”规划、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等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和部署。五年来,我们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十二五”规划,各方面工作都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二〇一一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四十七点三万亿元。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连年增产。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基础设施全面加强。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效显著,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等实现重大突破。生态文明建设扎实展开,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农村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现代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健全,财税、金融、价格、科技、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事业单位等改革稳步推进。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改善民生力度不断加大,城乡就业持续扩大,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家庭财产稳定增加,衣食住行用条件明显改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农村扶贫标准大幅提升,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持续提高。民主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政治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基层民主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成绩显著。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壮大。行政体制改革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取得新进展。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创作生产更加繁荣,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推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国防和军队建设开创新局面。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取得重大成就,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协调推进、全面加强,军事斗争准备不断深化,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能力显著增强,出色完成一系列急难险重任务。港澳台工作进一步加强。香港、澳门保持繁荣稳定,同内地交流合作提高到新水平。推动两岸关系实现重大转折,实现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签署实施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形成两岸全方位交往格局,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外交工作取得新成就。坚定维护国家利益和我国公民、法人在海外合法权益,加强同世界各国交流合作,推动全球治理机制变革,积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进一步增强,为改革发展争取了有利国际环境。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继续推进,思想理论建设成效明显,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重要成果,党的建设改革创新迈出重要步伐。党内民主进一步扩大。干部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人才工作开创新局面。创先争优活动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深入进行,基层党组织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效。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进一步认真加以解决。过去五年的工作,是十六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年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十年,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重大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我们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发展步伐,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坚定不移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前进过程中,我们战胜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认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时提出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开拓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广阔空间。二〇〇八年以后,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发展遭遇严重困难,我们科学判断、果断决策,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企稳回升,积累了有效应对外部经济风险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经验。我们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夺取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和灾后恢复重建重大胜利,妥善处置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在十分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党和人民经受住严峻考验,巩固和发展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十年来,我们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人们公认,这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的时期,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得到实惠更多的时期。我们能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靠的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深厚基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在这里,我代表中共中央,向全国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爱国人士,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和台湾同胞以及广大侨胞,向一切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各国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全党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二、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实践充分证明, 选址 设计 建设基站机房 租用基站机房 天线架设 设备安装 调试验收 正式运行 中心机房 光/电缆 基站机房 天线 空调噪声 废旧蓄电池 电磁辐射 景观影响 20F商住楼 36m N N 6m 6F居民楼 未采取美化措施的基站 采取美化措施的基站 未采取美化措施的基站 采取美化措施的基站 国电环境保护研究院 I 025-58630841 _1317107230.unknown _1340006724.unknown _1340006731.unknown _1347260591.unknown _1334472337.unknown _1334475448.unknown _1339684580.unknown _1334472354.unknown _1324974553.unknown _1324976537.unknown _1317107227.unknown _1317107229.unknown _1317107226.unknown
本文档为【中国联通移动基站电磁辐射环评报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7.91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机构认证用户
金水文库
鑫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经营:PPT设计 、课件制作,软文策划、合同简历设计、计划书策划案、各类模板等。公司秉着用户至上的原则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格式:doc
大小:4M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9-01-31
浏览量: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