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王志纲战略思想库06 财智时代《财智时代》

王志纲战略思想库06 财智时代《财智时代》

举报
开通vip

王志纲战略思想库06 财智时代《财智时代》 第一印象策划师工作文档 《丙方的观点》 作品相关 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 为什么叫财智时代?财智时代是相对于西方知识经济时代的中国式解读。西方所谓知识经济时代,而在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并存的中国,恐怕财智时代才是其更为形象贴切的表达方式。它既非纯粹的知识经济社会,也不同于往昔财为主、智为仆的所谓财富时代,而是一个财智平等、以财求智、以智生财、智财相融的...

王志纲战略思想库06 财智时代《财智时代》
第一印象策划师工作文档 <财智时代——王志纲的观点> 《丙方的观点》 作品相关 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 为什么叫财智时代?财智时代是相对于西方知识经济时代的中国式解读。西方所谓知识经济时代,而在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并存的中国,恐怕财智时代才是其更为形象贴切的表达方式。它既非纯粹的知识经济社会,也不同于往昔财为主、智为仆的所谓财富时代,而是一个财智平等、以财求智、以智生财、智财相融的特别时期——财智时代。 作为中国顾问咨询业的拓荒者,作者在书中沉淀了上百个企业成败的案例精华,精彩呈现了王志纲工作室思维的轨迹、探索的历程、生存的状况、工作的方法,它将告诉你怎样避开商海暗礁和险滩。这同时也是一部中国版的人生规划指南,它将告诉你如何认识社会的奥秘,怎样把握成功的玄机…… 《丙方的观点》 作品相关 作者简介及博客 作者简介 王志纲,中国著名战略咨询专家。 生于贵州,毕业于兰州大学。曾在社科院从事经济理论研究3年,后在新华社任记者10年。1994年10月从新华社下海,成为独立策划人并创办王志纲工作室。 他领导的王志纲工作室作为中国本土最具影响力的战略策划研究机构和民间商业思想库,一直处于行业的领跑者地位。该工作室自1994年创办以来已经积累了上百个成功案例,出版了10本专业著作,如今已在北京、上海、深圳设有常驻机构和专业咨询团队。 王志纲现任广东私企商会首席顾问、浙商研究会学术顾问以及四川成都、安徽黄山、云南丽江、浙江绍兴、福建厦门、重庆等多个城市的发展战略顾问。 王志纲工作室网站:http://www.wzg.net.cn 王志纲工作室博客:http://blog.sina.com.cn/m/wzgoffice 《丙方的观点》 作品相关 我们共同走过 我们共同走过 ——有感于《王志纲战略思想库》首发 文库首发公告:由人民出版社出版,10本一套的《王志纲战略思想库》终于出齐,近日书库全套礼品装即将面市,敬请关注。 一个人,一个团队 十本书,一个时代 这是《城变》中的《大盘时代》 这是《找魂》中的《城市中国》 《行成于思》执《丙方的观点》 《策划旋风》起因《谋事在人》 全面再现中国风云激荡的二十年改革史 感悟中国知识分子知行合一的实践人生 《财智时代》的《财智论语》 ——王志纲工作室战略思想库 20年,我们共同走过 从珠三角到长三角到环渤海,从泥沙俱下到经济腾飞到大国崛起 这是中国的三十年。 风云变幻,斗转星移,不逊西方三百年。 从宏观到微观到中观,从地产大盘到城市运营到旅游休闲 这是一个人的二十年和一支团队的十年。 二十年,计划走向市场,市场改变中国。 二十年前,王志纲作为新华社记者纵横中国。那时候活跃在中国舞台上的白云山、健力宝们,今天或成为历史的祭品,或转手多人奄奄一息;那时候奔走于全中国的温州商人们,今天已成为生龙活虎的红蜻蜓、奥康……。蝌蚪如何变为青蛙?他观察,他记录,这些都在他的笔下。 十年前,香港回归中国,中国走向世界;王志纲转型为策划人,依然天马行空。 那时候,今天的中国首富刚刚穿上了鞋子,“碧桂园”的神话成就了杨国强也成就了王志纲;那时候,闽南、江浙闻风而动,当年的创业者们今天已是一方巨贾,当年的“王大侠”今天也已带出了一支队伍。他们分析,他们推动,这些也在他们笔下。 十年来,大江南北,暑热寒凉,他们一直在时代的潮头,在急行军的路上。 冲浪时代,是一种超越的激情;在路上,是一种探索的心态。 改革初期翻涌的浪潮鼓噪着我们亢奋和焦虑,改革前线记者的身份催促着王志纲行走和思考。行与思的起承转合,作为这支团队的精神延续下来,也由《行成于思》留存下来。 知识分子赶潮下海,不只典当灵魂这华山一条道。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岂能只在书斋寻找?坚持做与政府和市场合而不同的第三方,《丙方的观点》是王志纲的独特视角和制胜法宝。 在路上,他和他们并不孤单。《南风窗》的主创谭启泰先生记录下了王志纲跨界初期的惊人手笔和背后的艰难抉择,许多朋友因之认识到了《谋事在人》的力量并奉行之收获了成功;一些朋友更加入了用智慧创造财富的行列,使这个队伍不断壮大。 《策划旋风》则实况再现了王志纲1997岁末在广州、南京、天津、上海、杭州和深圳六大城市的巡回演讲,此次再版更加入了近年来一些重要演讲。有问必答的对话式风格曾轰动一时,真实性、互动性与现场感仍一脉相承。 十年后,沿海已在反思检省,内陆仍在翘首期盼。华南板块的地产鏖战已硝烟散去,《大盘时代》已由尝试而变为常规。然而,一场泛地产革命绝不仅仅是惊雷平地起,任何庞杂的领域都需要理论,客观事物总有规律可循。温故世纪初那场余音犹在的大盘之战,透过中国房地产这个万花筒般的多棱镜,或许你会对诸多领域有新的体悟。 历史的聚光灯在旋转,从珠三角扫过长三角,再向环渤海;从西部到东北,再向中部。 到处都有一支队伍的身影,他们在幕后,却又一直在台前。 城市化是中国前进的必由之路,坎坷有之但不可绕过。世上本没有路,时代呼唤开路者。 今日,城市运营商们踩在“高速公路”上顾盼如飞,铺路人们却隐身在《城市中国》里。这里,有他们在中国城市经济最活跃的主要板块和节点城市一斧一凿的点滴印记,而《城变》更毫无保留地和盘托出了他们参与和见证成都这个典型传统城市细胞再造的全过程。安逸闲适到骨头里的第四城,旧貌原来这样换新颜。 十年,他们做了什么,他们正在做什么,他们还要做什么?他们在总结,他们在《找魂》。 这不仅是一部中国本土民间战略机构的创业史,你或许能从中找到为什么一个在政府、学者和专业规划机构眼里总是不按常理出牌的工作室,经过十年的磨砺却能愈发骨肉丰满的奥秘。他们在给城市、区域、产业找魂的同时,也找到了自己的魂,他们发现中国的本土哲学和东方智慧是我们共同的魂,在海纳百川的时代尤其不能丢的魂。 鲁迅赞叹司马迁著《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太史公若眼见如今这个时代不知将何等艳羡。不必依附权贵,不再受精神奴役,今天的知识分子真的可以财智双收地独立生存。这是一个《财智时代》,智慧不再是财富的仆人,而是财智平等、以财求智、以智生财、财智相融。在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并存的中国,需要《财智论语》般的心灵智慧。 一个金戈铁马的时代即将远去,制度渐成,格局初定。有人争列封神榜,有人以实践写历史。 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慢慢逝去,成败似乎看出些端倪,而意犹未尽。当人们开始回忆,他们又已不知所踪。 这是一部大时代特有的众生相,这是一部哈佛学不到的中国案例库.以人为鉴,可以知兴衰;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弄潮于当下的人们,不可不知过去。 20年,我们共同走过。历经中国巨变的阵痛,目睹英雄与枭雄的挣扎;感受风起云涌的变幻,体验激越而丰富的生活;膨胀着大国崛起的豪情,奋战在激流险滩的漩涡。你找不到他们,他们一直都在。在中国的一山一水,一城一镇,他们就在你的身边,我们一起共同走过! 《丙方的观点》 作品相关 目 录 目录 总序 原版 作者 序言 第一篇走进财智时代 财智时代宣言 站在时代的壶口瀑布上 我们还是策划人 我们的探索与价值 财智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市场化解读方式 知识经济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和两翼 中国人向来不缺智慧 中西智业的关系 我们的策划方法 知识创造财富 思路决定出路 观念也是生产力 智慧与网络嫁接 迎接财智时代的挑战 我们正进入财智时代 财智时代催生了中国策划业 中国策划业的变化 知识的五个层次 挑战与机遇 我们的“三大法宝” 我看网络经济 知识改变命运 网络经济初探 我的试验田 走进财智时代——我们的探索与实践 策划面临一个转折点 何谓财智时代 我们的实践与思考 客户究竟从我们这里得到了什么 社会为什么对策划服务需求如此之大 中国策划之我见 穿越时空的对话——关于中西顾问咨询业的讨论 第二篇兵法与剑法 第三篇策划就是生活 第四篇“食脑”者自白 原版作者后记 《丙方的观点》 作品相关 原版(1) 原版 尽管当时这看起来似乎有点堂吉诃德式的自不量力,但我们坚持了,而且走出来了。总结这二十年来极富传奇色彩的历程,我越来越感觉到,这条路不仅有,而且有着广阔的空间。这套文库正是从不同侧面完整地反映了我和我的团队作为一个中国本土战略策划机构的成长经历,生动展示出全球化竞争浪潮中东方智慧的运用之道。 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人们对于智力行业在认识上所经历的一次次洗礼,显现出中国顾问咨询业的发展脉络。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战略思想库,一直是我们始终不渝的追求。 自1996年以来的十年间,我们已有十几本著作出版,把每一阶段的收获和心得无偿地奉献给社会。 也许正是这种“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精神,也许正是对于团队“既是公司,也不是公司”的独特定位,才使我们一不小心蹚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战略咨询新路,找到了更符合中国国情、更经得起实践考验的东方策划和东方哲学的奥妙与神韵。 可喜的是,这种奥妙和神韵不但已被许多企业家所接受,使他们获得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我们也得到了社会和市场的高度认可。无论是从冰天雪地的黑河到四季如夏的三亚,还是从巫山云雨的三峡到十里洋场的上海,都有热心的企业老板和政府官员拿出工作室的著作让我签名。最令我惊喜的还是,许多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地方经济的发展思路因此而得到提升。 同时,无数的读者也强烈地渴望我们能尽早出版一套完整的文库,把我和工作室这二十年来的探索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和总结。 当国内众多的出版社纷纷找上门来时,我选择了与国内最权威的人民出版社合作。在北京的一次工作场合,人民出版社的黄书元社长曾当面向我表达了对这套文库的重视。我也不无调侃地回应道:一个既非政要,也非显贵的草根之人,竟也能获此殊荣,这真是“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而这一切的背后正是思想的力量在起作用。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文库的出版作为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要无愧于时代和读者的厚望。因此我们秉承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从过去的十几本著作中精心挑选了最具代表性的七本,经过重新编辑再次奉献给读者,另加入最近撰写的三部新作,共合成十本,取功德圆满之意。 我们的宗旨就是要使这套文库既尊重历史的原貌,又富有时代的气息。不但使读者能完整地看到王志纲从一个媒体人到一个策划人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与那个金戈铁马的时代;而且还能全面了解一个中国本土战略策划机构的理论探索、哲学思考和在实践中所展现出来的东方智慧。《谋事在人》作为第一本浓缩我个人人生经历和策划实录的著作,1996年刚一问世就不胫而走,成为当年最火暴的畅销书之一,以至于我在美国看到只要有华文书店的地方就有《谋事在人》。 甚至直到今天,我在各地做项目的时候,还能遇到好多人把珍藏已久的这本书拿出来请我签名。这次的再版除了是应广大读者的强烈要求外,我还要谨以此书献给作者谭启泰先生,以告慰他英年早逝的在天之灵。谭启泰先生是复旦大学新闻系的高才生,是当年在上海滩与余秋雨先生齐名的大才子。作为名噪一时的《南风窗》杂志的主要创办人,谭先生同我因约稿而相识,因切磋而相知,因相知而萌生了写作《谋事在人》一书的冲动和激情。后来的事实证明,《谋事在人》作为启泰先生生命的绝响,不愧为大师手笔。 《谋事在人》的社会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同时期写明星的任何一本畅销书。它的风行不仅将我推到了“中国策划家”的地位,更给中国的策划市场大大添了一把火。面对市场的巨大需求以及各地、各界大众的渴望和盛情邀请,终于有了我在1997年岁末的中国巡回演讲之行,随之也就有了《策划旋风》的诞生。《策划旋风》全景式地记录了我在1997年岁末短短半月中在广州、南京、天津、上海、杭州等几大城市进行的旋风般巡回演讲的实况。其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对当时我所开创的对话式演讲风格进行了实录性的展示。演讲中最具特色、大胆且具轰动效应的部分是现场的有问必答。坚持真实性第一,《策划旋风》还是保持了原貌。这次再版又加入了最近一年来我在全国各地一些重大场合的演讲内容,使之更加富有时代气息,也更加具有启发意义。树有根、水有源,人的所作所为是有渊源的。《行成于思》是我在新华社当记者的十年间所撰写的重大文章的一次结集。 那十年,正赶上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时代,社会巨变,面临诸多新问题,迫使我去思考,而且是超强度的思考,从而强化了我的思维能力,为我日后从事头脑产业奠定了基础。各种文体的文章几乎涵盖了邓小平改革开放时代主要的热点问题,透过这些文章,不仅可以重温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还可以清晰地看出我的思想轨迹和观察思维方式,希望对读者有所裨益。 《丙方的观点》 作品相关 原版(2) 知易行难。中国知识分子最大的弱点就是在形而上时是巨人,在形而下时却是侏儒。工作室在广东华南板块之战中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一战例和反思结集于《大盘时代》一书,今天一并纳入文库推出。这场后来被载入中国房地产教科书的经典大会战,不仅吹响了中国地产走向大盘时代的号角,其对中国房地产发展走势、乃至对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和意义,已经远远超越出了广州、广东而波及全国。同时,也使沉闷多年的广州地产再一次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预示着中国地产开发从此走进了战略时代。财智时代,是我对知识经济在中国的独特解读。通过阅读《财智时代》这本书,读者能在对昨天的回顾和对明天的展望中,透视历史发展的脉络,从而对财智时代的理解会更为深刻。《城市中国》是我们对中国城市化的感悟和总结。 一个成功的实践胜过一千打纲领。今天,当城市经营还是一个理论问题,甚至还是一个争论不休的时尚话题的时候,长期潜行于市场经济深海之中的工作室,已经在这个几乎是包罗万象的领域奋力耕耘了5年的时间。《城市中国》就是工作室这5年来实践的一次毫无保留的总结和告白。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我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尽管已走出体制外,但我却始终保持着相对超然和独立的立场。这种既不属于甲方也不同于乙方的立场和观点,使我具备了与“狼”共舞、同流而不合污的观察便利,由此便产生了《丙方的观点》一书。读者将会在《丙方的观点》中看到我对企业家、商帮、文人等诸多社会群体和社会现象的解剖与针砭、观察与思考。《找魂》作为工作室的第一本战略性著作,融会了我们这个团队十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经历。但也绝不只是一部中国本土战略策划机构的创业史,更重要的还是想告诉国人,当我们在海纳百川的时候,千万不能丢了自己的本,不能把中国博大精深的哲学、智慧和文化丢在脑后,只有根植在中国的大地上,只有对整个东方文化的神韵、哲学有相当的理解和体验,并辅之以西方的 经验 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宣传工作经验交流材料优秀班主任经验交流小学课改经验典型材料房地产总经理管理经验 和理论,我们才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才能更有效地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诸多疑难杂症。三年前,工作室曾有幸参与了大成都城市战略的制定,后来的岁月中又介入了成都所属的十几个区县发展模式的探索,得以亲身参与并目睹了大成都是如何破蛹化蝶的每一个细节。《城变》这一崭新的著作,就是对这个过程详尽而全景式的展现。它所和盘托出的,是中国一个传统城市在经历了惊世之变后所揭示出的社会经济学意义。图像可以到达语言无法到达的地方,思想可以到达时空无法到达的地方。 这套文库还有一个十分值得推荐的靓点,就是《财智论语》这本新作。它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浓缩了我二十年来的思想精华。无论是格言妙语、轶闻趣事,还是地域解读、人生感悟,都短小精悍、喜闻乐见。它正如一碗由无数黄豆磨成的豆浆,经过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过程,细细品来一定别有一番滋味。二十年的积淀,终于迎来了这套文库的付梓。 当我把这些思想成果结集成这十本书,毫无保留地奉献给社会时,心里感到了一种莫大的欣慰。很久以来,我就把工作室定位为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战略思想库。所以我们更注重在理论、思想和文化上的积累,常常去做一些别人不愿意做或是没有先例可循的事业。 因此,我们总是要求自己做一个“自选动作”的创造者,当这个“自选动作”创造出来以后,就会把它毫无保留地传递给社会,去“唤起工农千百万”。看起来这似乎是一种很矛盾的选择,这不是犯了“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大忌了吗?我的解释是,这叫做“教会徒弟,饿瘪师傅”。只有肚子随时处于饥饿状态,才会去觅食,才会去努力,才会去奋斗。 天道酬勤,因此我们常常有幸能沉淀下一些东西,能够不断地有精神产品和精神成果奉献给社会。我一直强调“我们既是公司,也不是公司”,我们之所以敢于去实现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战略思想库这样一个梦想,也是基于对身处的这个时代的感悟和认识。当这个伟大的时代相对平静下来的时候,真正的价值还是体现在文化上,将会有大量的东西供后人消化和整理。尽管我们正处于一个喧嚣的时代,但喧嚣过后的三五十年内,我预感到,中国很可能真正出现一批巨匠和大师。他们为什么能成为巨匠和大师呢?正是因为有我们这样一批探索者,留下了很多素材、气氛和环境,使他们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所以从这点讲,可能我们只是一批探路者、一批过渡性的人,但我们充分燃烧了自己,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借这套文库即将付梓之际,写下这些话,愿与广大读者共勉。二○○七年元月于北京 《丙方的观点》 作品相关 序 言 序言 我从来都认为自己是一个不愿意管人,也不愿意被别人管的人;我从来不曾想过自己有朝一日既能过上体面的生活,又丝毫无损于知识的尊严;我从来相信一支笔可以抵得上千军万马,文化的力量将始终超越于物质之上……但市场改变了这一切。一切都是从七八年前下海的那一刻开始的。七八年的时间,我从当年的“独行侠”渐渐地带出了一个团队——一个靠知识生存和寻找自我的团队;从一个信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知识分子变成了一个在市场经济的惊涛骇浪里不断冲浪的人;从一个自命“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喜好纵论风云的新华社记者,变成了一个发现问题更敏锐、分析问题更深刻、解决问题更有效的边缘人;从一个名副其实的体制内的“圈养动物”变成了一个货真价实的“野生动物”。 一句话,脱胎换骨。 这本书,就是这些年来脱胎换骨的精神结晶。知识分子下海,靠脑袋吃饭是历史的必然。中国的顾问咨询业萌芽于混沌、无序的市场经济之中,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在一条没有航标的河流上,在沧海桑田般巨变的社会转型期,每天都有很多全新的问题等待着人们去解决。我和我的团队就像一支冰山抢险队,更像一群远洋的水手,在烟波浩渺的大海上,在潮起潮落的风口浪尖上,很多人以为我们被风浪吞没了、消失了,可没多久这条船又从波谷冲到波峰,又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一次次的消失,一次次的出现,而每一次的出现又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 此刻,当我重新检阅这些文字的时候,不禁一次次地感受到,正是在实践中不断打磨出来的理论,是古老的东方智慧,是科学的方法论和哲学观,使我们挺立潮头而不至于迷失方向,并且生命力越来越强。 当我们用这些理论武器去帮助企业成长、去整合各种资源的时候,这种长期磨炼出来的独特视野和思维方式,使我们在从必然王国通往自由王国的大路上,终于蹚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足迹,形成了一套自认为同西方的顾问咨询公司相比也不会感到惭愧的理论体系、方法论和哲学观。 《丙方的观点》 作品相关 总 序 总序 这些年来,高速运转的每一个日日夜夜,空中飞人式的行旅生活,全神贯注的思考和探索,台前幕后的刀光剑影,让我感慨万千。正是这种极其紧张而刺激的生活方式,才孕育出了今天这二十多万字的结晶。当我静下心来回望走过的路程的时候,不禁浮想联翩,连自己都觉得有些震撼和惊讶了。我扪心自问:究竟是什么力量使我和我的团队一路爬高山、涉险滩走到了今天? 我想,也许正是一贯坚守的“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精神,也许正是对于团队“既是公司、也不是公司”的独特定位,才使我们一不小心蹚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顾问咨询业的新路,找到了一种更符合中国国情、更经得起实践考验的东方策划业和东方哲学相结合的奥妙与神韵。 可喜的是,这种奥妙和神韵已被许多企业家所接受,在他们获得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我们也得到了社会和市场的认可。 我们发现,我们所追求的“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商业思想库”的梦想不是空中楼阁,也不会遥不可及,而是正在一天天地变成现实。站在中国的舞台上,我们可以充满自信地同西方著名的顾问咨询公司进行平等的对话和 交流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班主任工作中的交流培训班交流发言材料交流低压配电柜检验标准小王子读书交流分享介绍 。天道酬勤。这些年的路没有白走,市场的回报和思想的日趋成熟使我们感到深深的幸福。我们感谢大地的恩情,感谢风云激荡的时代给我们提供了实践的机会,感谢不断“洗牌”、复杂纷呈的世界使我们每天都面临着新的挑战,感谢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和古老的东方文化,感谢所有过去的经历使我们能够厚积薄发,泰然地应对这一切。通过这本书,我相信你读到的不只是一个知识分子的人生体验,更是一个知识分子团队、一个致力于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商业思想库团队的身影。 他们渴望在没有路的地方走出路来,并且把这个过程中的所感、所思、所沉淀的精神财富奉献给每一个不懈追求的人。如果你是个企业家,我相信当你看完这本书的时候,在自己的事业中会少走弯路,因为这里沉淀了数百个成功案例的精华;如果你是个准备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搏击或正在冲浪的知识分子,你会从中找到新的航标和方向,从而找到自身和市场更有效的对接点;如果你是个理论研究者,你也可以看到在学和术的中间,还有一个承上启下、奥妙无穷的道;如果你希望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你也将会从中看到一种差异化生存的美,一种超越于仕途和经商之外的第三种生存,人生尽管有限,但你完全可以去寻找一种永恒的活法。 当然,如果你还是一个读过《谋事在人》或者《王志纲工作室策划文库》的人,那么你将会发现,这本书是在一个更高的层面和更广阔的视野上,展现了一幅更为丰富多彩、更为耐人寻味的画卷,你将会或多或少地看到一些对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历史和我们这个时代的独特看法,感受到一个长期浸润在市场经济最前沿而又不失其本色的知识分子的真正灵魂。二○○一年八月三十一日于南国玫瑰园 《丙方的观点》 节选(一) 财智时代宣言 走进财智时代 今天的中国既非纯粹的知识经济时代,也不同于往昔财为主、智为仆的所谓财富时代,而是一个财智平等、以财求智、以智生财、财智相融的特别时代——财智时代。 财智时代宣言 本文为《财智时代》一书首次刊登,写于2001年6月。倏忽间,时光的脚步渡过了20世纪的长河,转眼又是一个春天,一个鼓噪而寂寞的春天。窗外依然是夜色下日复一日的喧嚣,屋子里柔和的灯光下,一群年轻的朋友聚在我身旁,围绕“财智时代”这个话题展开了讨论。记得早在一个世纪前梁启超先生曾预言,20世纪是没有英雄的世纪,因为人人都可以成为英雄,并称之为“真文明”。英雄往往出于市场经济的草泽之中,当历史的车轮悄然驶入21世纪的时候,我深信,一个真正的文明终于到来了。这种文明的特点,我把它概括为:财智时代。 《丙方的观点》 节选(一) 站在时代的壶口瀑布上(1) 站在时代的壶口瀑布上 其实“财智时代”的说法,对于有些先行一步的人来说,已经没有多少新意了,知识的价值早已被世人所承认,由此而勃发的知识产业也说明了智慧的力量。但在知识和财富的天平上,能够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并且有效地发挥各自的作用,同时又能在人生中不迷失自己的方向,恐怕并不像我们日常所理解的那么简单。这也是我为什么还要说几句的原因。今天每一个成功的人,都会在心里赞美自己所处的这个时代。的确,这是一个人性空前解放的时代,也是一个人人都有机会获得成功的时代。 作为一名在市场经济的海洋里已经泡了十几年的知识分子,我深深感到自己的确遭遇到了一个非常伟大的时代,正所谓数千年未遇之变局,就像万里黄河一样,经过历史的九曲十八弯,到了秦晋高原的时候,突然遇见了壶口奇观,于是奔腾直下三千尺,挟泥裹沙,气势磅礴。 中国历史的发展长期处在一个量变的过程,是积累的过程。我越来越强烈地认为,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就文化和精神层面而言,真正能够与今天相媲美的时代只有一次,就是群星灿烂的春秋战国时代。所谓春秋战国,按照中国的分代史来说,正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换的前夜。正是因为这个转换,才有了小国八百、诸侯三千,才有了合纵连横、诸子百家、百家争鸣,产生了很多非常伟大的思想和实践。当这些伟大的思想和实践沉淀下来的时候,几乎构成了今天中华民族赖以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精神和文化财富的基础。相比起春秋战国这个高峰,可以说几千年下来,大都是平缓的河流,都是一种传承,但今天我们终于有机会又遇到了一个黄河壶口,也就是中国从一个封闭的社会走向了开放的社会,从一个物质极其匮乏和短缺的社会走向了一个相对富裕的社会,从一个几乎只能够纵向传承文明的时代到了一个像喇叭口一样交融互动的、八面来风的新时代。正是在这个大交汇、大冲突、大整合的背景下,终于孕育出了一个新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到来了。 站在历史的舞台上,我们越来越看到两股力量的强大,一个是财富,一个是智慧。这两者的联姻、碰撞、交融,共同演奏出一阙动人心魄的交响乐。通过历史发展的脉络回顾昨天、展望明天,也许我们会理解得更为深刻一些。如果说目前的中国,正掀起一个疯狂的财富浪潮,大概不会有多少人反对。以美国《财富》杂志在中国上海所举办的财富论坛为最高标志,在这个背景下,几乎中国所有的传媒都开辟了冠以“财富”字头的周刊、专栏。“财富”从人们避之不及的“肮脏”字眼一夜间变得分外夺目璀璨,而中国的新闻界,每年最热闹的大戏之一,就是美国的《福布斯》一旦公布中国富人排行榜的时候,就会在整个中国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新闻狂炒和追逐财富的浪潮。 在这场前所未有的财富运动、富翁竞逐中,鱼龙混杂,回过头来看,中国从早期的《福布斯》介绍十大富翁到现在,有多少泡沫富翁,又有多少纸扎的富翁啊。而据我了解,由于首富具有无穷的含金量,一些“聪明过人”的老板竟跑到美国去“作秀”,把自己包装成富翁,通过洋人以夷制华,再返销到中国来。当然,选择这一“终南捷径”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空手套白狼”的致富梦想。这说明:第一,这的确是一个追求财富的时代,压抑了几千年的逐利之心不再耻于言利了;第二,几乎是所有世俗的人都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财富高,以财富来界定一个人是否成功,以财富的多少来界定一个人成功的大小。 在这样一种坐标之下,整个社会都发生了一场非常剧烈的变革,包括人们的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无意于对这一变迁进行道德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但却像观察一个因加入添加剂正发生着剧烈化学反应的烧瓶一样,庆幸自己赶上了这个十分难得的有效观察和认识人类社会及历史文化的大时代。在这场财富时代的洪流中,很多知识分子也勇敢地跳进去,以至于我们的学者守不住清贫的课堂,以至于我们的艺术家纷纷挽着裤腿下海,开始彻底地扬弃、迅速地别离以往所谓的自尊和清高。 当所有的人都开始渴望尝试一个共同的选择的时候,这就预示着时代要改变了,时势要出英雄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在广东省曾当过七八年的记者,有幸目睹和经历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孕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曾经帮过最早下海的老板们,他们曾经是农民包工头或城市贫民,或是游离于传统体制外门槛外的边缘人,为了改变命运,他们最先商海弄潮。站在推动中国市场经济的立场,我充满激情地帮助他们,在帮助他们致富的同时还为他们讴歌。何处是农村,何处是城市,我发自内心地为他们的富有和成功礼赞。 《丙方的观点》 节选(一) 站在时代的壶口瀑布上(2) 但是后来,我又非常难堪地看到,当这些并不代表社会精英阶层的人登上了市场经济的主流舞台的时候,给整个社会带来了道德滑坡,使沉渣泛起。更可悲的是,当这些人成了主流的时候,我看到很多知识分子,不惜纡尊降贵以附骥尾,更有甚者,甘于随波逐流,还自喻为“狗群里学狼叫”,自嘲“只有先流氓化,然后才能绅士化”。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我开始反思:自己昨天的歌颂是否错了?第二个使我反思的是,中国的明天会是什么样子?光靠这批“贵在大胆”来夺取财富的所谓代表有没有出路?当我看到很多知识分子也把这种暴发户获得成功的道路当成必然之路、当成“终南之道”的时候,我就不禁开始为这个民族担心,为这个国家的前途而担心。但理智又告诉我,中国的知识分子必须下海,只有通过下海来显示自己的实力和价值以后,才能再来引导这个时代,使中国早一点走出浊浪滚滚的江流,走上一条健康的、良性的、高雅的道路,在这个基础上才有可能重建文明、重建文化。 也就是说,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种背景注定了我们这代人下海的目的不能与纯粹的暴发户等量齐观,一切不只是为了钱。所以当初我下海的时候就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经济压力并不大,金钱只是顺带的结果。下海不为钱是假的,只为钱又迷失了自我。当顺带获得了财富的时候,我主要获得了什么呢?事业越成功,我越忘不了要三省其身,扪心自问。我一直坚信这么一句话:“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来摧毁。”这些年混迹商海,颇感欣慰的一点是,我不仅维护了个人的自尊,也维护了知识的尊严。事实证明,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微妙的时代。当知识女神与所谓的财神进行沟通的时候,她已经不只是一个仅为婢女的陪衬了。一叶知秋,财神对缪斯的礼拜,我从自身感受到了,也从王志纲工作室这个知识分子团队的身上感受到了。正当我们这支知识先遣队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跋山涉水的时候,令人始料不及的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从美国的硅谷和华尔街,一个个脚踩数码和风险资本风火轮的、信息时代的“红孩儿”杀进了中国。这些大把烧钱的知识精英被媒体称为“知识英雄”,当这些数码英雄进入中国大地的时候,北京中关村发出了新的宣言:知本家时代到来了,资本家时代过去了。人人都为它感到震动并欢呼不已,很多青年人热血沸腾。当张朝阳作为中国的民族英雄登上《财富》论坛演讲的时候,许多年轻人都认为,挣大钱实在是天底下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了。这个时候,整个社会进行了一次重新的洗牌,传统行业——首先是传统的媒体行业,已经留不住人了,大批的人为了期权都纷纷地进入网络行业,报纸上成天充斥着这样的豪言壮语——我们将造就多少个亿万富翁,真是“粪土当年万户侯”。 一句话,知识分子的春天来了。也许是比年轻人多了一分冷静和保守,当时我就觉得很奇怪,天上不会掉馅饼,世上没有白吃的午餐,网络经济真有那么神吗?但简单的批判无济于事,于是我就用一个最笨的办法,学当年被毛泽东贬官、但不信一亩地能打出数万斤粮食的彭德怀在自己的院子里开了半亩试验田一样,索性也做了个工作室的网站,还有中国智网。经过反复折腾,几乎是施了最好的“肥”,用了最好的“良种”,到秋后一算账,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做B2B,什么叫做B2C,什么叫做门户网站,什么叫做垂直网站……一句话,什么叫做网络经济。我也同彭大将军一样,好不容易弄明白了新型化肥可使亩产多500公斤粮食,但不可能多产5000公斤这个浅显的道理。于是,在2000年初数码还甚热的当儿,我在国内一次颇具规格的网络国际论坛上发表了自己对网络经济的看法:第一,互联网绝不是对传统经济的颠覆,它只是一种工具及手段。二者的差别就好比传统经济是蒸汽机车,而互联网添加的新经济是磁悬浮列车一样。第二,互联网作为一种泡沫,再也吹不下去了。我估计最迟在2001年,将会有大批的网站破产,精神病院里面将会增加一些被称为CEO的病人。可以想象,我的断言如同一勺水浇到油锅里,自然引起了很大的争论和不满。 没想到不幸而言中!今天可以看到一个个泡沫破灭了,知识英雄们一夜之间又成了悲剧人物,光环消失了。当新经济的梦破灭以后,很多人又开始怀疑,是不是说知本家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又像哈雷彗星一样,同我们擦肩而去了?当别人欢呼的时候,我常常保持一分冷静;而当别人困惑的时候,我又多了一分自信。我的答案是:恰恰相反,知识经济时代真正到来了。但我不喜欢用知本家、知识经济这些概念。我认为是双重本位——财富和智慧的互相为用,构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知识经济时代。财富是生产力之母,智慧是生产力之父,只有这两者的搭配和作用,才能生出一窝活泼可爱的新生产力的时代产儿来,也就进入了我所讲的财智时代。 《丙方的观点》 节选(一) 我们还是策划人(1) 我们还是策划人 在这个全新的时代,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我离开新华社“军转民”以来,已经十几个年头了。记得我刚开始下海的时候,曾把自己的职业定位为“独立制片人、自由撰稿人、市场策划人”,以至于有朋友戏谑道:“嗬,要独立,要自由,还要挣票子,天下的好事哪能都让你给占了?!”商海浮沉,九九归一。经过这些年的折腾,策划于我来说已不单纯是一个找饭吃的借口、一个职业,而且还成了一个极具成长性的行业。在很多认识和不认识我的人眼里,我不仅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策划人,而且还是一个有代表性的人物。仿佛是一场梦,策划本身也经历了一个大起大落的过程,直到今天,很多人一提起策划竟会流露出不屑一顾的神情来。一会儿捧到天上,一会儿踩到地下,策划也没有逃过这个轮回。也许是策划这个词与智慧的距离太近了吧,从它一诞生起,就注定要惹来无数的是非和纠葛,毕竟中国人对于自己的智慧历来是有一点自负的。正因如此,策划作为一个行业,也从来没有平静过。曾经不止一次地有人关心我说,别再提策划了,你从事的其实是战略和策略层面的事情,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策划,该给自己换个称谓了。是啊,在这个新概念满天飞的时代,换个说法又有什么难的呢?策划就像一件被人们弄脏了的衣服,谁还愿意披着它呢?每当听到这样的劝告,我的心就像打翻了五味瓶,“天之苍苍,其正色耶?”我也想问一句:策划,你怎么了? 记得当初我试图去把握、界定和概括自己的职业和所要探索的领域的时候,作为一个中国人,自然首先会从祖先留给我们的知识和智慧的宝库里去寻找一种最贴切的语言和词汇,来界定这个全新的领域和职业。我呢,就相当于一个赶海的小孩,看到了一个非常漂亮的贝壳,把它捡回来。这个贝壳当时不叫策划,可是我发现现有的词汇都很难概括我所正在从事的工作,CI、广告、创意、市场调查、咨询、点子、营销……都不是,正好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给了我一个很大的启发,于是,我找到了“策划”这两个字来概括和体现我们所从事的职业。策,策动、政策、谋略、计策;划,谋划、规划、计划。这两个字组合起来非常神奇,可以说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然而富有戏剧性的是,策划一夜之间竟如阿拉丁神灯,突然焕发出无穷无尽的魔力来,令很多人都头晕目眩、欢呼雀跃。 《丙方的观点》 节选(一) 我们还是策划人(2) 记得我曾看过一个美国电影,大概情节是这样的:一个成天做着发财梦的西部牛仔,在自家的沼泽丛林中打猎时,伴随“嘣”的一声枪响,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地壳被震开了,“哗”的一声石油喷了出来,他一下子就发达起来,成了阿拉伯酋长式的富翁。策划业的情形也很有些类似,由于社会的发展正好到了一个临界点,也就是财智时代的前夜,很多先富起来的人已经开始意识到要寻找外脑了,正在这个时候,油井打开了,推动石油开采的就是企业家和市场的力量。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策划开始风靡中国了。做一个策划人,又是一件多么骄傲的事情啊。在这种背景下,几乎所有从事与这个行业有关的人,都好像是听到了一声口令——“向左转”,什么广告、创意、CI、营销等,都在各自的名字里加上了“策划”,全部转正。就像鲁迅先生笔下的未庄,革命党来了,一夜之间来了个策划时代,所有的报纸、媒体都充斥着对策划的赞美之声。 “点子大王”、“公关大师”也成了策划大腕,很多人都往这边靠。接着又评出了十大策划人,我一不小心也成了其中的一员。从良性的一面看,说明策划这个包裹含金量极高,而且很好用。它几乎可以囊括所有智力行当,甚至连阴阳八卦也能厕身其间。非良性的一面,就是巫婆神汉、东邪西毒、南拳北腿,纷纷往里面拥。到这个时候,肯定是一个“五胡乱华”的时代到来了。一边是企业家们对策划的求贤若渴,一边是市场的极大空缺。大浪淘沙,直接的结果是一些求贤若渴的企业尝够了假革命党的欺骗,而的确也有一些策划人不争气,把心思都用在别的上面了。接下来就是反弹,新闻界首当其冲,又来个180度大转弯,拼命地讨伐策划。在这个过程中,我只有坐在城头观山景,听得城外乱纷纷,看潮起潮落,云卷云舒。 令人感到好笑但又笑不起来的是,有的人像演戏的小丑一样,当策划这个行业吃香的时候,纷纷地投靠“革命军”,所有的人都“剪辫子”,后来“张勋”来了以后,又纷纷地把“猪尾巴”给留起来,然后拼命地说:“是他叫我剪的。” 当时策划业的投机者们有不少正急匆匆把“策划”这两个字抛在一边,好像跟自己从来就没有发生过关系一样。这就是围绕策划上演的一幕幕时代的人间喜剧。但当今天很多人急不可待地同“策划”划清界限的时候,当很多人觉得“策划”这两个字已经人老珠黄的时候,我反而要说:“我还是一个策划人。我们所从事的,还是策划。”倒不是存心做一个逆潮流而居的“遗老”,促使我不愿意改个说法的原因也很简单:至今我仍认为,只有这个概念最能够概括中国文化和智慧的神韵,只有这个概念才能够有效地从外延到内涵把握和概括我们所从事的几乎一切已知、未知的领域和行为。如果有更合适的词汇,我倒也想试一试。 遗憾的是,现在我还没有找到。既然策划本身并没有什么不是,我们这些策划人,更要通过自身丰富的实践,通过自己不断的探索,最终给中国式的策划这个神奇的概念赋予应有的丰富内涵,使那些投机者、钻营者、攻击者无计可施,让这个现在有点讨人嫌的词最终变成一个褒义词,至少是一个中性的词,还策划一个本来面目。 也就是说,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种背景注定了我们这代人下海的目的不能与纯粹的暴发户等量齐观,一切不只是为了钱。所以当初我下海的时候就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经济压力并不大,金钱只是顺带的结果。下海不为钱是假的,只为钱又迷失了自我。当顺带获得了财富的时候,我主要获得了什么呢?事业越成功,我越忘不了要三省其身,扪心自问。我一直坚信这么一句话:“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来摧毁。”这些年混迹商海,颇感欣慰的一点是,我不仅维护了个人的自尊,也维护了知识的尊严。事实证明,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微妙的时代。当知识女神与所谓的财神进行沟通的时候,她已经不只是一个仅为婢女的陪衬了。一叶知秋,财神对缪斯的礼拜,我从自身感受到了,也从王志纲工作室这个知识分子团队的身上感受到了。正当我们这支知识先遣队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跋山涉水的时候,令人始料不及的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从美国的硅谷和华尔街,一个个脚踩数码和风险资本风火轮的、信息时代的“红孩儿”杀进了中国。这些大把烧钱的知识精英被媒体称为“知识英雄”,当这些数码英雄进入中国大地的时候,北京中关村发出了新的宣言:知本家时代到来了,资本家时代过去了。人人都为它感到震动并欢呼不已,很多青年人热血沸腾。当张朝阳作为中国的民族英雄登上《财富》论坛演讲的时候,许多年轻人都认为,挣大钱实在是天底下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了。这个时候,整个社会进行了一次重新的洗牌,传统行业——首先是传统的媒体行业,已经留不住人了,大批的人为了期权都纷纷地进入网络行业,报纸上成天充斥着这样的豪言壮语——我们将造就多少个亿万富翁,真是“粪土当年万户侯”。 一句话,知识分子的春天来了。也许是比年轻人多了一分冷静和保守,当时我就觉得很奇怪,天上不会掉馅饼,世上没有白吃的午餐,网络经济真有那么神吗?但简单的批判无济于事,于是我就用一个最笨的办法,学当年被毛泽东贬官、但不信一亩地能打出数万斤粮食的彭德怀在自己的院子里开了半亩试验田一样,索性也做了个工作室的网站,还有中国智网。经过反复折腾,几乎是施了最好的“肥”,用了最好的“良种”,到秋后一算账,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做B2B,什么叫做B2C,什么叫做门户网站,什么叫做垂直网站……一句话,什么叫做网络经济。我也同彭大将军一样,好不容易弄明白了新型化肥可使亩产多500公斤粮食,但不可能多产5000公斤这个浅显的道理。于是,在2000年初数码还甚热的当儿,我在国内一次颇具规格的网络国际论坛上发表了自己对网络经济的看法:第一,互联网绝不是对传统经济的颠覆,它只是一种工具及手段。二者的差别就好比传统经济是蒸汽机车,而互联网添加的新经济是磁悬浮列车一样。第二,互联网作为一种泡沫,再也吹不下去了。我估计最迟在2001年,将会有大批的网站破产,精神病院里面将会增加一些被称为CEO的病人。可以想象,我的断言如同一勺水浇到油锅里,自然引起了很大的争论和不满。 没想到不幸而言中!今天可以看到一个个泡沫破灭了,知识英雄们一夜之间又成了悲剧人物,光环消失了。当新经济的梦破灭以后,很多人又开始怀疑,是不是说知本家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又像哈雷彗星一样,同我们擦肩而去了?当别人欢呼的时候,我常常保持一分冷静;而当别人困惑的时候,我又多了一分自信。我的答案是:恰恰相反,知识经济时代真正到来了。但我不喜欢用知本家、知识经济这些概念。我认为是双重本位——财富和智慧的互相为用,构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知识经济时代。财富是生产力之母,智慧是生产力之父,只有这两者的搭配和作用,才能生出一窝活泼可爱的新生产力的时代产儿来,也就进入了我所讲的财智时代。 《丙方的观点》 节选(一) 我们的探索与价值(1) 我们的探索与价值 策划,说到底是一门实践科学、应用科学。它既然来自于实践,就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实践的烙印。如果不了解中国的国情,不能准确地把握中国文化的底蕴和精髓,策划往往会南辕北辙。策划本身又是一个系统工程,绝不是什么传说中的灵丹妙药,任何一个成功的案例背后,都隐藏着某种必然性。 客观地说,策划在实践中的作用往往是一种催化剂、添加剂、引爆剂,但这种作用通常只有落实在战略的层面上,转化为功能和具体的操作,才更能显出它的价值。在多年的策划实践中,我们更擅长于战略和策略方面的制定和引导,我想我们用自己的行动表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战略,也可以是实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战略是靠一套科学的方法论和思维方式来支撑的,而方法论的探索和实践又是最艰难的,也是最令人着迷的。纵观中国几千年来,在知识领域往往有两个极端,一个是学,一个是术。所谓“学”,就是高楼深院里搞学问。它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自成一家、自成体系、自圆其说。 中国自古就不缺少经邦济世之学,也不缺少孤影青灯含辛茹苦治学的人。学而优则仕。学本身是个体面的职业,也同时是一个跃龙门的途径。当然,弄不好就会成为鲁迅笔下的孔乙己。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很多知识分子觉得光靠秀才人情纸半张,难以在物质上充实,难以解决营养不良的问题,于是出现了下海的现象。当知识分子从精神的象牙塔里走出来的时候,常常又会束手无策,因为他不得不面对另外一个东西——术。没有功能之术,就无法在市场上生存,这也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以至于不少人为术而伤学,因术而弃学,常常术是获得了,但文化人最宝贵的独立精神和操守却被典当了。当然也有不少如鱼得水的,他们大多是治术之人,比如广告设计,或者本来就是商人的料,但因历史所限,误入“歧途”治了学。为术要伤学,囿于学又难展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知识持有者有没有“外圆内方”的生存之道呢?我认为有,它可以被归结为“道”。它介乎学与术之间,是一个承上启下、左右逢源,即承学之上启术之下,左右逢源于各种社会经济要素的十字路口和超级平台。根据这个认识,工作室解决任何实际的前提,都要先破解“道”的问题。“道”运用于实践,又可以分为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大势把握。如果没有对规律的把握,难以说“道”,对于一艘没有航向的船来说,任何方向的风都是逆风。对于一个盲从者来说,就好像一个蹩脚的冲浪运动员,可能还没起来就早已被浪打翻了,看你怎么把握这个潮涨潮落,然后顺势而为。接着呢,是理念创新、策略设计、要素整合、操作监理。 这些东西都涉及到对学和术的整合,所以我们既不能小看学,也不能小看术,但仅有这两个极端,没有中间的层面是很尴尬的,因此才有了我们对理论的高度重视和把握。正是因为这个听起来有点玄的“道”,常常使我们的行为和风格有些与众不同。有的人觉得从我们这里找到了梦寐以求的东西,也有的人则不免有些失望。实际上,没有任何一种“道”能够包打天下,只不过我们的策划更接近事物的本源罢了。于是,就产生了个疑问。很多与我们合作过的企业家们,包括一些关心我们的人,在心满意足于我们提供的服务之余,常常还不太明白我们的作用和意义。前不久在广东私企商会的一次高层会议上,不少商界巨头“逼”着我这个商会首席顾问为我的职业属性解码。这一“逼”竟逼出了一个皆大欢喜的结论来。我的回答是:企业是鸡,项目是蛋,任何蛋都是鸡下的。策划人不能贪功,也无法贪功。但企业老板在卧榻之旁,为何却允许他人(即我们这些策划人)酣睡呢?如果一定要回答你们的话,我可以告诉大家,我们的工作就是帮你们换“芯片”,我们“孵”你们的脑袋。同样是这个脑袋,同样是这个机制,同样是这些资源,当我们帮你把思路换了以后,你就从电脑的486、586变成了奔腾三、奔腾四,仅此而已,这就叫做财智时代。 其实,任何一个企业家之所以能成为企业家,他都是非凡人物,或者说,他本身就具备策划人的素质,就像一个好的导演同时也常常是一个好的编剧一样。他之所以能不断地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肯定是把握住了现实中的某种规律。但他们为什么需要我们呢? 这是分工协作所使然,也是信息爆炸、机会风险频生的知识经济所使然。作为企业分外看重的外脑机构,我们之所以能为企业家所倚重,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我们获得了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特权。我们同企业家合作的第一课就是消化企业家。 由于我这个特殊的职业,使我常常能够在两三个小时里吸纳和消化企业家用血肉、灵魂数十年打拼出来的精华,再转化为我的能量。 但是也许有人要问:你们凭什么能够消化企业家呢?首先,要有一套非常独特的方法论。这个方法论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提升、强化、发展的。其次,要有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 《丙方的观点》 节选(一) 我们的探索与价值(2) 所谓临床经验就是个案对象,没有两位企业家是一样的:南派、北派、国有、民营、国内、国外;有的处于原始积累时期,有的处于灿烂发展时期,有的处于衰亡再生阶段;有的长于公关,有的长于整合,有的长于管理……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再次,未来是个整合时代,所以要有一套非常科学的思维方式。 简单地说,就是要变线性思维为发散性思维,变封闭性思维为开放性思维,变“量入为出”思维为“量出为入”思维。打个比方,就像一个木桶中有长板,也有短板,一般人的做法都是取长补短。其实恰恰错了,按整合思维,最佳的处理方法是以企业核心能力,即以最长的桶壁为据,到市场上去整合其他的资源,是扬长补短,而不是截长补短。最后保证木桶与最长的板一般高,也就是说,通过我们的方法论以及具体的操作推进,企业家得到的绝对是满满一桶水。同样的资金,同样的力量,结出的是完全不同的花朵。在工作室多年的积累中,可以说每一个成功的案例背后,都可以琢磨出一套相对先进的方法论和思维方式来。正是这个法宝,既解决了人的有限性,同时又释放了自身的无限性。消化企业家,再造企业家,也许是工作室在跟市场经济对接时一个鲜明的特点。在错综复杂的现实中,人的因素始终是第一位的。这也充分体现了财智时代的特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仅有智,没有企业家的长袖善舞等于纸上谈兵。仅有财富,没有智慧的加盟,财富也走不远。然而千金易得,一智难求,没有哪一个人和机构是天生的万事通。所以像工作室这样的团队,更注重在理论、思想和文化上的积累,常常去做一些别人不愿意做或是没有先例可循的事业。 因此,我们总是要求自己做一个自选动作的创造者,当这个自选动作创造出来以后,就会把它尽可能无保留地传递给社会,成为标准动作,唤起工农千百万。看起来这似乎是一种很矛盾的选择,这不犯了“教会师傅,饿死徒弟”的忌了吗?我的解释是,这叫做“教会徒弟,饿瘪师傅”。只有肚子随时处于饥饿状态,才会去觅食,才会去努力,才会去奋斗,天道酬勤,因此我们常常有幸能沉淀下一些东西,能够不断地将精神产品和精神成果奉献给大家。知识私有易,公有难;秉持后者,我们也获得了一种新的价值。很久以来,我就把工作室定位为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思想库,并且一再强调“我们既是公司,也不是公司”。之所以敢做这个梦,是基于对身处的这个时代的感悟和认识。 当这个伟大的时代相对平静下来的时候,真正有价值的还是体现在文化上,将会有大量的东西供后人消化和整理。尽管我们正处于一个喧嚣的时代,但喧嚣过后的三五十年内,我预感到,中国很可能真正出现一批巨匠和大师。他们为什么能成为巨匠和大师呢?正是因为有我们这样一批探索者,留下了很多素材、气氛和环境,使他们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所以从这点讲,可能我们只是一个探路者、一批过渡性的人。这是历史的宿命,也是命运的安排。路漫漫其修远兮,在这个风云变幻、潮起潮落的财智时代里,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也许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丙方的观点》 节选(一) 知识经济时代的市场化解读方式 财智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市场化解读方式 编者按:1999年8月29日,深圳市五洲宾馆。作为世界瞩目的深圳市“高新科技交易会”的序幕即中国知识经济论坛第五次大会正式开幕。就在这国内外经济学家汇集的讲台上,王志纲作为特邀嘉宾,发表了题为《财智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市场化解读方式》的演讲,针对知识经济,结合中国国情,第一次公开提出了其关于“财智时代”的观点。 以下是其此次演讲的内容。很荣幸能在这么一个神圣、权威的讲台上给大家讲一些感受。我在中国参与过很多演讲,但都是演独角戏,一个人包全场,似此种作为配菜的情况还是第一次(主持人:是主菜不是配菜)(笑)。此种场合为什么参与得较少呢?因为我是属于在野的人。当然,配菜在此并无贬义。这里作为知识经济论坛,肯定会有很多专家权威、各家各派从自己的角度来进行应有的探索。 我以前是学经济学的,而且后来又从事过经济学研究,最后到新华社干了10年记者,现在自创工作室从事所谓的策划,但我一直在从某个角度思考一个问题,即中国发展到今天,知识如何才能变成经济,才能推动经济。我深感这一问题的重大。对此问题,我们除了进行理论上的研究和探索之外,可能还涉及到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即如何使知识再创,使其在市场这个超级变压器中能够转变为真正的财富,转变为生产力,让财富像泉涌一般喷发出来。正是基于这种考虑,5年前我离开了体制,光着屁股跳到了海里,在实践中探索这一问题。今天我演讲的题目就叫做《财智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市场化解读方式》,简洁点、通俗点说,也可以叫做《知识如何能经济》。 我主要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来讲,可能有偏颇之处,希望大家能理解。1999年8月29日,王志纲在深圳市五洲宾馆中国知识经济论坛上演讲。 《丙方的观点》 节选(一) 知识经济的标准和两翼 知识经济的标准和两翼 人们对知识经济的解释方式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怎样解释,有一点是不能忽略的。按托夫勒的说法,人类经历了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是农业经济时代,那个时候的资源和财富表现方式,用中国古话来说就是“广土众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就是农业文明的经济状况。到了工业文明时代,即商品经济时代,主要指以西方为代表的工业经济时代,衡量经济实力的标准是制造业。而到了所谓的知识经济时代,有的人从信息爆炸的角度去谈它,有的人从高新科技的角度去谈它,有的人从IT行业即以美国为代表的信息高速公路的角度去揭示它,这都没错。但有一点,即知识经济时代,它的标志究竟是什么? 我想它的一个简单标志是,知识从经济的配角变成了经济的主要推动力量,此即知识经济最典型的一个表现方式。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我们通过自身若干年的感受和实践,深深地感觉到,知识经济时代为知识分子事业的发展开创了广阔的天地。我认为今天的中国,我们讲到知识经济、信息革命、高新科技,已谈得比较热闹了,但在这个热闹过程中,有一个偏差,即要么视知识经济为高新科技,要么视知识经济即为数字化经济,即网络经济,比如深圳市即将举行的这个高新科技交易会。 这没错,但有缺陷。最近有很多高新科技公司来找我,他们所从事的是IT业、网络开发、软件开发或者是网络建设,他们发展到今天,技术问题基本解决之后,却都成了迷途的羔羊。有这么一位博士找到我,他是中国第一代电脑方面的博士,参加了中国中经网的开发。他经过十余年的开拓之后,可以说在网络与软件开发方面有很多非常成功的东西,但也有很多困惑,极不愿碰到的,但碰到了,有时他必须像建筑建材行业的商人一样去求爹爹告奶奶,去敲开一个个大门。因为尽管他是高科技人才,开发了许多软件,但这些软件作为产品同样面临一个市场推广的问题。这时,不管他愿意与否,他都必须成为推销者。 他不得不被今天的社会现实所左右、所改造:他不愿与老板们洗桑拿,他也必须去;他不愿请吃请喝搞勾兑,他也得搞;他不愿同流合污也得同流合污,而且还得为人家站岗放哨。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非常大的困惑。本来他们是非常开放的,他们从事的是高新科技开发工作,他们的聪明才智应保留在高新科技里面,但现在却不得不做很多不是他们应该做的事情。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涉及到第二个问题,也就是说今天的中国,既然是知识经济时代,既然是以IT行业为代表的网络为王、数字化生存时代,首先进入这些领域、从事这些行业的人常常都是理工科出身的、从事电脑研究的人,近水楼台先得月嘛。他们有非常高的天赋、非常敏捷的反应,率先进入这一行业。今天的中国与美国相比,在IT行业,在技术层面上,基本上可以说没有落后,不管是平台设计,还是软、硬件开发,起点都不低。但是,一旦这些开发工作完成以后,摆在所有开发者面前的问题,就像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指出的那样,产品就要面临那惊险的一跳,即怎么实现市场的问题。马克思曾经讲过,商品经济最根本的一个东西就是产品价值实现的问题。如果这惊险的一跳不能跨越,摔坏的不仅是商品本身,还有商品生产者。我们的高级知识分子们如要不被摔坏,他们就必须面对市场;要面对市场,他们就面临诸多困惑和尴尬,这些困惑和尴尬是怎么造成的呢? 我认为,任何一个市场化过程,包括我们讲的以IT行业和网络经济为代表的知识经济时代,都必须有两翼。知识经济是中心;两翼,一翼是科学技术开发问题,一翼是市场化过程。只有两翼平衡,知识经济这只大鸟才会飞得更高、更远。但我们现在所缺的就是市场化这一翼。现在网络业的情况,就好比在高速公路上用奔驰车拉土豆:车是好车,路也不错,但没好东西可拉,网络的尴尬就在于缺乏信息增值服务。如果能使我们的信息更具含金量,能使信息高速公路和一流的硬件设备与信息本身相匹配,相得益彰,那么我们的知识经济就会更上一个新台阶,而这恰是网络目前最大的困惑。许多人把比尔·盖茨当成知识经济时代的典范,也有的人骂他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暴发户。 我看,不应是简单的赞与骂。我觉得对比尔·盖茨的评论有一点偏差,人们一般都认为他是个网络天才,也就是所谓“软件之神”。 我认为他其实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商业魔鬼、商业之神,并不是开发之神。包括他来中国推销的所谓“维纳斯计划”,我相信绝非盖茨的创意,也不是他亲手开发的,说不定出自聪明的中国人的脑袋,但只有盖茨能把它变成商业行为,变成一种旋风行动,所以说盖茨最强的是其商业头脑,同时这可能与美国特殊的社会环境有关,只有这样的环境才能创造出这样的巨无霸企业。 从这点上我们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个哈佛大学的肄业生,能够成为这个时代的超级巨无霸。其原因不在于他有开发头脑,而在于他能看出市场的潮流,有一流的市场整合手段与整合能力,而这恰恰是中国目前所缺乏的。如果这个不能解决,再好的东西也只能束之高阁,我们知识分子还是免不了摧眉折腰事权贵,免不了同流合污,像许多包工头一样地通过勾兑、通过人格的降低去获取订单。这位博士企业家找我时,我们长谈了一个晚上。我说市场的过程是一个点、线、面的过程,点、线都做好了,产品开发得不错、相应的行业关系也理顺了,但你就缺面——没有自己的市场网络,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解决,你就永远得去做那些你极不愿做的事情。 这位博士脑袋很灵,回去以后把企业做了个大的战略调整,要来参加高交会。这样的企业有很多,我们已经开始接触了,这个接触的过程,说实话,也是个教学相长的过程,一方面我们在帮人家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我们也在思考中国的许多困惑。这又与今天的主题相关,即在知识经济时代如何使知识市场化的问题。推动市场化过程有很多手段与方法,表述方法也不同,比如说整合营销、广告运动、CI导入、包装推广、品牌塑造,可以说有很多层面和要素。这些重不重要?都重要。 但是,缺少一个灵魂,这个灵魂是什么呢?用中国文化所表述出来,概括性较强的就是策划这个行业。我认为,在今天的中国,无论策划、广告、营销、资本运营,包括各种各样的顾问咨询,这些用智力服务于企业、进行市场运作的公司和机构,虽然不是高科技,但也应该属于知识经济的范畴。因为这些社会科学知识作为添加剂、催化剂,运用于市场和企业的整合、运营,不仅有学术意义,而且确实产生了相当大的市场效益。如果做得好,对中国的知识经济,对中国的MBA课程将会是个积极的补充。 《丙方的观点》 节选(一) 中国人向来不缺智慧 中国人向来不缺智慧 以策划为代表的智力服务行业(即智力产业)在今天的中国为什么这么受欢迎,为什么能上演一个又一个人们几乎认为不可能的神话?因为财智时代给他们创造了充分的天地和条件,更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成就了他们。大家回头看看,一部《三国演义》,三国之争,虽是曹、孙、刘三人唱主角,但最后突出的却是智慧的化身——诸葛亮。一部流传千古的作品,其中必然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文化追求。这部书从文化的层面上反映出以下两点: 第一,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不缺智慧; 第二,中国人对智慧的化身非常推崇。但千百年来,中国文化人都只是“学得文武道,售与帝王家”,为官场服务。而今天,在知识经济时代,正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广大的知识分子有着广阔的空间,完全可以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施展自己的才能。的确,今天在中国已有许多知识分子凭自己的智慧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市场化过程有诸多表述语言和手段,如CI导入、广告运动、整合营销等,而这诸多市场化要素的先行者应该是策划。中国智业已经创造了诸多市场奇迹,在未来的岁月中肯定会更有作为,完全可以成为知识经济的市场化之翼,帮助中国高科技“君临天下”。 《丙方的观点》 节选(二) 中西智业的关系 中西智业的关系 那么,在我们这一行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即如何看待中国的智业与国外的顾问咨询业。关于这个问题,因为时间有限我只简单地把它概括一下。关于智业,我把它概括为:在知识经济时代,运用创造性的见解加之市场化的整合运营,最终获得市场效益的一种商业化的智慧力量。依据这一尺度,我们可以看出智业由浅入深的过程:广告、CI、品牌培育和品牌管理,市场调查、营销代理,企业战略、管理、投资、资本运营等顾问咨询,无论战略策划、战术监理,都将大有所为。 国外主要以顾问咨询为代表,即管理顾问。这就是今天在中国MBA如此热闹的根源。在西方,MBA学成出来很大一批人从事顾问咨询业,另一些则成为企业高级经理人员。随着中国市场化步伐的深入、中国市场对外脑需求的越来越高,今天,国外大批的顾问咨询公司也纷纷抢滩中国,麦肯锡、安达信、罗兰贝格,至于诸多广告公司就不说了。在这过程中就产生许多新闻,其中一个新闻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国内某家保险公司号称花了一个多亿去请麦肯锡,这自然是天价,但据说这价在国外算低的,算给中国人面子。大家想想,一个顾问咨询策划,能够收一个多亿,这是个什么概念?不管我们对此事服不服气,起码它能说明一点,那就是知识的价值。在社会转型时期,顾问咨询行业作为智业的代表,它必定值这个钱。我接触过这家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我也见过麦肯锡的顾问人员,他们中的很多人是台湾过来的,还有很多中国的留学生,就是学完工商管理硕士回来的。当时我曾经同这家公司的高层人士进行过沟通,当他们在报纸上大肆宣传花一个多亿请麦肯锡的时候,我说了三句话:第一句话,可钦可佩,你们敢于第一个吃螃蟹,敢于用这么多钱来请这么一个外脑机构,说明你们承认知识的价值、智业的价值。第二句话,你们肯定是打掉牙齿往肚子里咽,80%以上的钱是打水漂的,其作用与你们的期望值相比能达到20%就不错了。第三句话,你们现在拼命对外宣传和张扬,是想“堤外损失堤内补”,花了一亿多以后觉得很亏,但又不能吭声,如何弥补呢?于是就通过报纸进行炒作,第一显示自己的实力,第二展示自己的形象。我说这话可能难听了一点,但是我想问问你们是不是这样的。后来有一个当事人说我讲得完全正确。 他问,你为什么看得这么清楚呢?我说很简单。中国正处于一个千年难遇的转型时期,巨变所引发的矛盾冲突、所面对问题的复杂纷呈是前所未有的。西方社会的发展过程从农业经济时代到商品经济时代,再到所谓的知识经济时代,它是一个继起的过程,尽管这个节奏在不断加快。而我们中国可以说是三个时代叠加在一起,正在进行一种前所未有的转型和跨越。很多带有中国特色的问题,不是大鼻子洋人能说清楚的。他们对中国国情的了解很浅,解决问题的方式用他们以往的经验公式来量化,显然有些也是不适用的。比如说,这家保险公司的老总只是一个驾驶员出身的人,却能在短短时间内呼风唤雨,做出一个令全世界都很看好的百亿规模的企业,这在西方简直是不可思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果离开了中国这个特殊的“天时、地利、人和”的环境,是很难认清这些问题的。但是他们为什么还能解决20%的问题呢?解决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是他们的长项。他们有上百年的经验,就相当于一位七八十岁的老人对一个五六岁的孩子说,上坡的时候要想不摔跤,重心得往前;下坡时要想不摔跤,重心得往后。 这是一个老人根据他的经验就可以提供给孩子的,包括企业内部管理、人才培训、财务制度、分配制度以及股份化、资本运营等,我相信在这些方面他们都能做得很好,但是前面的70%~80%问题是他们无法解决的。 后来他们承认,确实是这样的。经过百余年发展历程的西方顾问咨询业的成熟程度与优势所在是显而易见、不容否定的。与之相比,中国智业才十几年的历史,可谓“小荷才露尖尖角”,其稚嫩可知;但正如沧海朝阳,其辉煌可待。一味崇洋是不足取的,在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与后工业文明三个时代叠加在一起的中国,其国情的复杂与微妙是西方人士难以解读明白的,他们至多能解决20%的问题。破译中国国情密码,主要还是要依靠中国智业界。所以就得出一个结论,在中国,正因有庞大的智业需求,以至于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国外大量的顾问咨询公司纷纷抢滩中国,就反映了这么个大前提。但是仅凭这个力量是有限的,那么怎么办呢?我们的祖宗有这么一句话,叫做“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毛泽东有句话叫做“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我想,在将来中国的顾问咨询业、智业中,肯定也是这么个结构,也就是中西合璧。中国的智业公司通过对中国深层次的认识和把握,在揭示出它的特性的同时,一定要虚心地、以开放的眼光和意识,借助西方成功的东西,通过有效的嫁接,也许我们就会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智业发展之路。从这点来讲,我认为中国的智业前途无量。 《丙方的观点》 节选(二) 我们的策划方法 我们的策划方法 中国策划业要能成为中国知识经济扶摇直上九重天的巨翼之一,应该注意把握四个运作环节:一是趋势把握,略似孙子所谓的“知天知地,胜乃可全”,大势不明,一事无成;二是策略设计,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三是市场要素整合,取天下之财,为我所用,充分利用分工协作的优势和便利;四是操作监理,协助被策划者实施策划方案,以保成功。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和完善,对策划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早期靠一招一式可能推出一种产品、救活一个企业,现在除了要求策划更加科学和系统之外,对策划的前瞻性和创新性的要求更大大增加了策划的难度和挑战性。我们集多年的策划实践,总结了一套特有的方法,希望通过这套方法使策划的过程更加具有可操作性,能更好地控制和把握策划的效果。我们一般将策划的过程分四步来把握。第一步:大势把握第一个过程叫做大势把握。如果我们对一个行业没有一个宏观的趋势的把握,我们是很难对这个企业进行准确定位的。比如说IT行业,现在敲我们的门了。 原来我们做房地产和区域策划,但现在IT行业来找我们的人越来越多,就促使我们的商业思想库成天去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从而对中国IT行业的缘起、现状和未来趋势已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了解了它的长处和短处。 这个趋势把握住之后,才是第二步:企业的策略设计。第二步:策略设计很多企业介入IT这个行业,背景和方式都不一样。比如说在深圳市很多企业是通过有线电视、通讯行业进去的,而有一些企业包括联想则是通过PC机开始进入网络世界的。另外还有一些,比如TCL是从彩电行业进入的。它们的介入方式都不一样,这叫做百川归海。 在此过程中,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如何对它们进行量身定造,这就需要一个能扬长避短的策略设计。一个政党需要有政策和策略,在商场中、在企业里同样需要有策略设计,你选择怎样一种发展策略,关乎企业的成败、兴衰。这个问题解决之后,就涉及第三步,即要素整合。第三步:要素整合两百多年前,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在古典经济学理论中就提出了这么一个观点: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最伟大的力量就是专业化的分工与协作,这是它之所以能打败自然经济的原因。分工是协作的前提,协作是分工的保证。 任何企业和个人都不可能包打天下,必须突出你的核心能力。你的核心能力明确后,还必须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来整合相关资源,使自己在市场经济竞争中,能够处于一种主动的战略地位,甚至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处于一种无竞争状态。 比尔·盖茨现在为什么能够大小通吃,像原来的英帝国主义殖民者一样到处圈地?就是因为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直到现在,他几乎是处于一种无竞争状态。因此,他既是运动员,又是竞赛规则制定者。包括他和美国司法部打官司,一提到反垄断问题,才发现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反托拉斯法”中关于反垄断的条文没法对今天他这个巨无霸、这个超级怪物进行界定,因为知识经济时代从外延到内涵提出了很多全新的理念,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在往后的两三年中,比尔·盖茨还是可以愉快地大量圈地。这种机会在社会转型期是大量存在的。 怎么抓住机遇实现转型,在这一过程中迅速而有效地实现自己的原始积累,奠定你的江湖地位,成为行业的龙头,这是知识经济时代为我们很多企业提供的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要素整合在这一过程中尤为重要。第四步:操作监理第四步是操作监理。现在我们一年服务几十家企业,各个行业都有,每年直接和间接推动的经济规模是上百亿。很多人都很奇怪地问我们怎么能做这么多事情,其原因在于,我们在提供策划方案后主要的工作方式是顾问监理。企业家务实往前走,我们务虚。虽然我们一般并未参与具体操作,但企业却觉得作用非常大,为什么?这恐怕是由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但这个“清”需要厚积薄发的功夫。 其一,因为我们前期介入很深,对企业有了较深的了解和分析,顾问期大家虽角度不同,但由于频率已经调到了一起,于是可以同频合拍,更有教学相长之妙。其二,由于我们的客户遍布东西南北,项目各式各样,使我们具有广阔的视野。我们相当于中央气象台,我们的客户相当于我们在昆仑山口、在西伯利亚、在内蒙古草原、在南海群岛设立的气象站,任何气候的变化,不论是西伯利亚冷空气也罢,南太平洋的暖气流也罢,都会通过这些企业感受并反馈、集中到我们这儿来,使我们对整个中国下一阶段的企业发展态势有一个比较直观和比较准确的把握。其三,由于我们接触的是大量实战案例且多是原创性或具有挑战性、前瞻性的项目,使我们更加贴近市场,能够掌握最新行情和动态,大量高质量信息的汇总和临床经验的积累使我们能够始终立于市场经济的潮头,把握企业发展的脉搏。 《丙方的观点》 节选(二) 知识创造财富 知识创造财富 列宁曾说过:“一个成功的革命实践,胜过一千打纲领。”说一千道一万没有用,要想用知识创造财富,必须做一点事情出来。转型期的中国为知识分子提供了市场这个大舞台,但自己的政策还得靠自己落实。我离开新华社下海搞策划,5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要解决生存问题。王志纲个人怎么生存?我是1994年8月离开新华社的,可以说当时是孑然一身。 当时是鉴于三个判断才决定离开的。第一,邓小平同志既然已将中国从计划经济领入了市场经济的道路,这就意味着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法则运行,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开弓没有回头箭,中国就此走入了市场经济的不归路。在此情况下,知识分子的全面介入,乃至整个中国的下海将是一个必然的过程。第二,我在当记者时就深感很多企业的成功和发展偶然性因素太多,必然性因素太少。他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困惑和难题,急需高层次外脑机构的指点和帮助,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市场,不去开拓这个市场,是一个很遗憾的事情。这对我也是一个绝好的机会点。第三,我想自己进行一个生存实验,我自认在知识分子中能力是较强的,如果我都不能够靠自己的智慧生存,那么中国的知识分子就没救了。如果我能够生存下去,我相信我能够通过自己的实践让更多的知识分子在这个行业中更好地展示他们的聪明才智。下海干什么呢?无意中我找到了策划——一个身无长物的知识分子进入市场的最佳切入点。 现在江湖上很多人说,王志纲是专门搞房地产策划的。这话也对也不对。为什么对呢?的确,我是靠房地产策划的成功而得到社会承认的。 说它不对又是什么意思呢?因为当初房地产是常见病、多发病,使我这个医生刚从医学院一出来,就接触了大量这样的病人,于是乎成了这种流行病的专家。但说到底,策划是个思维方式的问题,是个方法论的问题。进入其他行业,道理也是一样的。感谢社会给了我们这个机会。通过碧桂园的成功,理论指导实践,反过来实践又上升为理论,传播到全中国,开启了房地产策划业的广阔市场。策划成功以后,老板赚了大钱,王志纲也从耻于言利的文人锻炼出了以智生财的本事,体现了知识的价值,为自己落实了政策。于是全中国一夜之间冒出了不计其数的策划人,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这是后话。第二个阶段,王志纲工作室。 碧桂园策划成功以后有很多人找上门来,病人太多,一个人忙不过来,于是王志纲个人就变成了王志纲工作室,王志纲有了一批追随者,有博士、硕士,还有当过老板的人。曾经有位客户的太太也要求到我们这儿来义务打工。我说你们已经拥有了几十亿的家产,很成功了,还来学什么呢?她老公亲自出马来找我,让我给她创造个条件,要不她就到美国读博士去了,他认为到我这里学习,比去国外读博士强。 于是她每天开着奔驰来上班,有时怕完不成任务,就调她的秘书过来帮忙。这些事像天方夜谭似的,但都发生在我们的生活里面。 在工作室五周年大庆时,她特来祝贺,专门从很远的地方飞过来,说了一通很感慨的话,说“这一年我学了不少东西,现在感到已经开始得心应手了”。她学到了什么呢?不是一个个简单的招式,而是一套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怎样结合中国国情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这说明,在今天的社会转型时期,人们都开始意识到思路决定出路,认识到科学思维方式的重要性和重大价值。第三个阶段,即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思想库。工作室现有二三十人,刚到深圳市的时候,要给深圳市一个见面礼,于是我们做了两件事,一件事是把政府项目“联合广场”从死火状态中解救出来;另一件事是帮一个企业做市场。此后,还有不少地产企业都来找我们,而我们都谢绝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角色定位决定了我们的选择方式。我们的特长在于开创新的领域,兴奋点在于迎接新的探索和挑战。好比是登山运动员,我们登完这座山之后,不是当山大王,更不是以常规的做法不断地拷贝、克隆,不断地扩大规模、追求效益最大化,而是要闯出一条路,告诉人们——这座山是可以攀过去的,大家都来攀吧。我们则去攀更高的山。 这可能是由于我个人的价值观与特点使然。我认为,必须通过我的实践,让老板承认知识的价值,但知识的价值又不只是体现在个人获取物质财富的多少,我更加看重的是精神财富的积累和思想的传播。所以,我们的目标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思想库。 《丙方的观点》 节选(二) 思路决定出路 思路决定出路 为此,我们的策划还涉足了很多探索性的行业,比如参与了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的策划。当时作为民间策划机构与政府签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搞合作可能还没有先例。老实讲,主办人顶着很大的压力,直到云南省委接受了我们的方案,他才松了一口气。现在大家看到世博会产生了巨大效益,都感到眼热。但殊不知,早在1997年,云南省世博局的代表专程到深圳找我们时,对这一赔钱的政治任务深感头痛,考虑的只是如何能填补巨大的财政窟窿。云南省从上到下对世博会也多持悲观态度,并不看好。 后来,经过我们对云南省资源的梳理,提出用世博会撬动云南省经济板块的经营思路,被云南省委第一书记令狐安同志接受,由此世博会成为云南省在社会转型时期重塑形象、整合资源的一个大工程。思路决定出路。思维方式的转换,使做同一件事的视野扩大了,方法更新了,结果也完全不同了,经济和社会效益都大大提高了。这个报告出来以后为了唤起工农千百万,使大家转变思路、统一认识,1998年大年初七,我应世博会的邀请专门到云南对他们的中高级干部和企业家就世博会的策划进行了一次演讲,近200元一张门票,与会者近2000人,门票收入当场全部捐给世博会。当时有一个人在会场问我:“我们对世博会根本不看好,劳民伤财,你却为它到处呐喊,你是不是在为它卖广告?”我说:“你说得非常好,我是在为你们卖广告。 但我感到非常遗憾,你们作为云南人却不着急,简直是守着金山讨饭吃,历史上千载难逢的机会摆在面前,你们还浑然不觉,真是太可惜了。” 当时我预言,世博会操作得好将会使云南省提前成为一个旅游大省和绿色产业王国,将使昆明市提前10~15年变成一个既有浓郁的边陲风情同时又有国际色彩的一个现代化城市。但是,如果不预留管线,不进行产业开发和运作,世博会也有可能会给云南省留下非常严重的后果,等世博会结束以后,大量搭车赶建的星级宾馆将会空置而成为大包袱。现在看来,正如我们期待的那样,世博园作为支点、世博会作为超级杠杆,确实起到了撬动整个云南这个经济板块的作用,加速了云南省从烟草大省、有色金属这类夕阳工业大省转变成一个旅游和绿色产业大省的步伐。我们给云南省定位的两句话——“彩云之南,万绿之宗”(彩云之南是指云南省作为旅游大省的神奇缥缈,万绿之宗是指云南省是中国绿色资源的源头),已成为云南省在全世界招商的最好广告。这就是策划的力量,是思想转化为财富的极好例证。 《丙方的观点》 节选(二) 观念也是生产力 观念也是生产力 曾经由我们介入策划的一个运输公司,已被交通部确定为改革典范和试点。这家个体运输公司,靠勤奋从几辆车发展到上百辆车后,感到风险越来越大,成天提心吊胆,已经走不动了。为什么走不动?管理跟不上,司机偷油,吃里爬外;沿途的地方保护主义;长途奔波,被打劫,被敲诈,事故频繁疲于应付。在这种情况下,这家公司找到我们。 鉴于这个老板本身很有悟性,又很迫切和诚恳,同时,我们也想对其他行业进行些尝试,就答应介入了这个行业。经过对运输业的调查和对企业的分析,我们提出了几条对策。现在想起来好像很冒险。但正是这种超常的策略,使这个企业摆脱了困境,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成为同行的旗帜和样板。其实说起来很简单,就是把车卖掉,集中资金和精力做营销网络,做品牌,做管理软件,拓展市场。 而硬件——运输车,以特许加盟的形式参与营运。如此,有了网络和品牌,货源迅速扩大,牵住了市场的牛鼻子。用了短短一年的时间,远方快运从长江三角洲到珠江三角洲,成了最有战斗力的一支队伍,现在在时效上已超过了火车,他们还提出口号要挑战飞机。现在民航快运很糟糕,一封快件从上海市到深圳市至少3天,而它却只花40个小时就可以将货物从上海市运到深圳市。现在它有了一流的品牌,在运输业中,远方快运“货达四海,志在远方”,已经小有名气。重要的是使老板从烦琐的硬件管理中超脱出来,可以从事有效的软件开发和货运网络的经营管理。结果是,它的规模不仅没有因为卖了车而减小,反而有很多汽车大户带着人车加盟。 就如民歌中所唱的“带着你的嫁妆还有你的妹妹坐着那马车来”。前一段时间,这位老板曾打电话来给我报喜,说在运输淡季里,有很多运输公司倒闭,而他的营业额却翻了两番,因此非常感谢我们。为什么当时敢出这么一个冒险的招数呢?就是基于对大势的把握。 自从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中国走上市场经济之路以后,经过两三年的超速增长,整个中国提前进入了过剩经济时代。一夜之间,好像什么都卖不出去了,工厂主们失去了对市场的主动权,而必须接受经销商的游戏规则。随之制造业及其他许多行业也相继进入过剩时代。彩电大战、冰箱大战、VCD大战,一个个大战,消灭了一批批的企业,只有强者才能生存。在这个背景下,传统的运输行业也是过剩。以后不缺生娃娃的肚子即生产厂,缺的是市场、品牌、营销网络。 因此,当时我劝他扔掉硬件,经营软件;扔掉有形,经营无形。果然现在形象树立起来以后,这家公司一改以前靠拉单生存的方式,客户主动找上门来了,其中包括许多国际性大公司。为什么?因为安全、快捷、运力强、有信誉。在交通部召开的一次大会中,所邀请的都是如中国远洋运输集团之类几十亿规模的大企业,唯一的个体户就只有他。看来,观念也是生产力,它所引起的核裂变效应,确实令人刮目相看。 《丙方的观点》 节选(二) 智慧与网络嫁接 智慧与网络嫁接 在网络大潮袭来时,我们做了什么呢?工作室也开始探索产业化的道路。不是我们想不想做的问题,命运之神会来敲你的门。我们的新理念叫做“引领时代潮流,享受冲浪乐趣”。就是说你看准市场潮流以后,顺潮流而上,就可以像夏威夷海岸那些快乐的年轻人一样,踩着冲浪板,被海浪推着向前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样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有两个行业来找我们,一个是网络行业,另一个是教育产业,我们躲都躲不掉的。要了解网络,跟上网络时代的步伐,有人投资,我们正在搞一个中国智网。为什么叫中国智网?这与开头我已讲的问题有关,今天的中国已有了不亚于西方的信息高速公路,但路上却缺乏好东西。花大价钱修的公路,运送的大都是低值货。要真正做到网络就是新生活,需要为网络增值,需要我们做一些开拓。许多有识之士已认识到这个问题并已纷纷进入这个行业。但是在智业方面、外脑行业,还没有人做这个事情,因此我们现在从事这个工程。 我们搞了五个板块,一个是智业总汇,将智业资源集中在一起,条分缕析,清清楚楚。然后是财智速配,在网上进行智力产品交易。 知识分子有成果却无钱推广,我们就将扮演一个超级媒婆的角色。有的老板有钱找不到好的项目,他们找到我,我对他说,你这个靓男找到我,可我手头没有靓女呀。另有很多企业有很好的项目来找我,但我们精力有限。如果能给他们做非常男女的速配不是很好吗?所以我想在网上提供一个财与智速配的空间。另外,我们有个《财智周刊》,专门探讨智业机构怎么为企业服务,还有远程咨询,最后还准备办网上的策划学院。因为找我们策划的单位非常多,我就像一个会说话的包裹一样,经常被我的助手们打包托运,每年有一半时间满天飞。我个人能力再强,也不能解决全中国的这么多问题。怎么办?只有唤起工农千百万。让更多的人能够受益于这个时代,让更多的人能够为它提供服务,这是我们中国智网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我想如果这个东西能够成功的话,也是我们自己发展过程的战略性转换。在此过程中,我相信,可能在深圳市这个地方,有很多先行一步的IT行业的公司可能成为我们的服务对象,也可能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有关教育产业,现在我们也有所接触。我有一个明确的观点,教育之所以成为产业,必须把学生当成适销对路的商品来开发,而学生入学也是对自身进行投资。而考核你这个产业化成不成功,有两个必备的标准:一是学生出校后是否奇货可居;二是出校后的学生被市场认可的增值幅度是否超过了他的投资额。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才叫做“教育产业化”。 此外,教育产业化需要整合社会上各方精英力量,我想我们介入教育产业,必将有力地推动这个进程,并更好地显示知识和知识分子在财智时代的地位,也将会推动智慧转化为财富,加速知识的市场化进程。 《丙方的观点》 节选(二) 迎接财智时代的挑战 迎接财智时代的挑战 编者按:2001年1月1日上午9点,首届中国策划艺术博览会在北京军事博物馆隆重召开。这次活动由文化部及有关方面主办,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文元、原《经济日报》总编艾丰等文化界知名人士出席了博览会开幕式。王志纲先生作为特邀嘉宾第一个发表了题为《迎接财智时代的挑战》的演讲。王志纲工作室则向前来参观的专业人士和对策划业感兴趣的观众,介绍了工作室的概况、定位、性质和业绩,并利用投影仪展示了工作室的网站。尽管此次博览会像王志纲所形容的那样,有些骡马大会的味道,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但我们仍然可以感觉到策划作为一门新兴行业的生命力和对社会的强大的推动力。尤其是看到一群群驻足于展位前不停地询问、抄写着的大学生们,更使我们可以感到策划业的希望和所担负的事业的严肃性。 从另一面也可以看到,此次博览会组织的仓促和无序,恰恰也真实地反映了策划业本身的规范程度和社会形象。人们对于这个行业的理解还停留在很粗浅的层面,特别是在北方和内陆,常常把策划与点子、公关等混为一谈。应该说,策划作为一门科学,还没有在大多数人的头脑中扎根。策划,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丙方的观点》 节选(二) 我们正进入财智时代 我们正进入财智时代 为什么叫做“财智时代”呢?我认为,“财智时代”是相对于西方“知识经济时代”的中国化的解读方式。在西方,人类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中国的知识分子正热血沸腾,只有深深扎根于脚下的这片沃土、深谙中国国情并不断实践的人才能够实现知识向财富的转换,完成智慧和财富的对接,无愧于财智时代。当西方已经完成工业化过程、正昂首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时候,古老的中国则像一条正在穿越时空隧道的巨龙,尽管龙头已经开始和世界对接,探向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而龙身还在完成工业化的过程中,至于龙尾则尚处在落后的农业时代。巨龙翻身,三种文明同时升腾、激荡。怎么充分认识这种国情,怎么从战略上把握大势,把握社会、经济的内在规律和文化底蕴,是策划业能否扎根中国、开花结果的前提。对于西方所谓的知识经济时代,在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并存的中国,财智时代才是其更为准确贴切的表达方式。它既非纯粹的知识经济社会,也不同于往昔财为主、智为仆的所谓财富时代,而是一个财智平等、以财求智、以智生财、财智相融的特别时代。 《丙方的观点》 节选(二) 财智时代催生了中国策划业 财智时代催生了中国策划业 对于策划的理解,可谓见仁见智。根据我们10年来的实践和经验,我们认为,所谓策划,就是运用创造性的见解加之市场化的整合运营,以获得市场效益的一种商业化的智慧力量。策划不应仅仅停留在操作层面上,而应注重战略创新、理念开发,策划人应该是精神工程师。创新是策划的本源。策划的最大价值,不是克隆已有的东西,而是采用超常规的战略思维,避免同质化竞争,找到一条通向目标的最佳路径。在没有路的地方开辟出路来,是策划人的职责。 那么,怎么看今天的策划业呢?可以说,“小荷才露尖尖角”,前途无限。我们的团队为什么叫做王志纲工作室呢?我是把自己作为一个试验品,介入市场经济同企业结合,从一个人到一个班组,从一个班组到一个团队,每年直接、间接推动的经济规模达人民币上百亿元。由此可见,市场对策划的需求量很大,我本人只是沧海一粟,将有更多的人介入这个行业。王志纲工作室作为一个品牌,讲的是公信力。作为一个团队,我们已发展到三十多人,博士、硕士一大批,脚踏实地,从理论探索到策划实践,再到编写适合中国国情的策划教材和操作软件。 我刚才说过,中国的策划业,“小荷才露尖尖角”,大有可为。虽然这一两年策划界同室操戈,热闹不断,但争论背后值得反思的是:第一,中国的策划业还很稚嫩,认识还有一个过程,还有许多要开拓的道路,其间有一些经验教训是不可避免的。第二,尽管如此,策划业在中国本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策划是财智时代的生力军。第三,随着WTO的临近,中国策划业的未来出路在哪里,怎样在中国的大地上开花结果?我们认为,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互补。现在国外的很多顾问咨询公司已进入中国,找我们合作,只有通过我们特有的对中国趋势性问题的把握,才能准确而有效地解决问题。这也正是我们的优势所在。 《丙方的观点》 节选(二) 中国策划业的变化 中国策划业的变化 回顾中国策划业的发生、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几个特点: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由散到合,由形到神。10年来,策划已经从公关、创意、广告等主要解决表层性问题的领域,发展到侧重于解决企业转型、企业再上台阶等问题的战略、策略层面,使得策划必须运用多种手段为客户提供总体的服务。策划人作为个体户,各称大王、独战江湖的时代已经过去。 策划机构必须按照市场的需求优势互补,强强合作。时代需要交响乐,而不是独奏。只有在联合的基础上进行社会各种资源的整合,才能完成历史赋予策划人的使命。随着策划内容的扩大,策划的复杂度、挑战性不断增强,但这更能展现出策划的奥妙精深和智慧的无穷魅力。昨天的策划通过为企业导入CI、广告推广、公关活动提高了企业的外在形象;而今天,策划要通过解决企业最深层次的问题,使企业从形似到神似。所以,如何把握住社会文化的神韵、经济板块的神韵、企业发展的神韵,是对策划人的考验。 《丙方的观点》 节选(二) 知识的五个层次 知识的五个层次 勤学多思,是策划人的天性。思考正是策划人和策划行业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泉。策划人应该努力进行知识创新。我将广义的知识总结为这样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信息一个没有掌握信息的人,是封闭的人,是没有启蒙和开化的人。是否掌握信息、掌握信息的多少,是衡量知识水平、区分现代人与蒙昧人最基本的指标。 人要摄取信息并相互交流,但掌握信息并非目的,而是为了变为自己的活知识。不然有的人虽然是博士毕业了,但还是“傻博士”一个。 他们顶多是“知道分子”,只是将拿到的信息摆入了自己的肚子这个“书橱”。第二个层次——经验经验是对生活的历练,是撞了南墙知道回头。有些人饱读诗书,但终其一生,一无所用。 为什么呢?因为不善于积累和总结经验。要让知识活起来,就要善于总结经验。就像毛泽东说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当然,总结经验也有正反两种,一种是变得更为油滑,去迎合、适应社会,甚至采取偷奸耍滑的办法;另一种人恰恰相反,在经历过这个过程以后,他发现了这个社会结构中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就积极地改造它。 第三个层次——智慧传达室的老大爷、田间种地的农民,也有自己的智慧。对知识阶层来说,智慧更是建立在前两个层次基础之上的升华,是决定一个人能否厚积薄发、有所创新的关键。第四个层次——思想思想就是有独立见解,不是人云亦云。能够独立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有所启发。能够达到这个水准的人有1%就不错了。 第五个层次——理论这种人有自己的理论体系,自成一派,并对社会有指导性。能在某一领域建立起自己的学说,就是这一领域的大师。我们现在做策划的同时,更重要的工作就是在大量实战案例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归纳出规律,建立一套理论体系。同时通过不断地挑战自我,希望自己从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这五个层次,可作为策划人进行知识创新的借鉴。 《丙方的观点》 节选(二) 挑战与机遇 挑战与机遇 当今策划业经过了风风雨雨,虽然面临巨大的挑战,但也面临无数的机遇。在这个历史的转折点,能够不断调整、超越自我、迎接挑战者必将渐入佳境,进而羽化登仙;而自以为是、耍小聪明者,将很快被淘汰出局。策划界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局面将随着大浪淘沙的过程而有所转变。我将其总结为五大挑战、四大机遇。五大挑战狼来了。随着中国工业品消费市场的开放和成为世界各财团的必争之地,巨大的知识、智力消费市场也初露端倪。近年来,国外智力服务的商业机构纷纷抢滩中国。 面对“西洋军团”的入侵,尚处于成长期、弱小稚嫩的本土策划机构感到了生存的威胁,很多人忧虑地大呼:“狼来了!” 此话不无道理。西方顾问机构的优势是明显的,他们是百年老店,有大量工业文明经验的积累,有系统、成型的操作模式,有深厚的市场经济、商业文化背景,有广博的世界资源和信息渠道。所以,国内策划机构如盲目模仿、仓促应战,就如一个轻量级的拳手跳上擂台与泰森对垒,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但我们是不是因此就缴械投降、放弃阵地了呢?不!在分析了对手的优势、积极学习的同时,我们更应了解他们的劣势,发挥我们的长处。现在国外的咨询机构主要还是为外资企业服务,而为中国国内企业服务,他们往往水土不服。我们凭借对中国国情的深刻了解及博大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等优势,并与西方顾问咨询公司的工业化、标准化手段有效地嫁接,完全有实力迎接西洋军团的挑战。老板成了策划人。10年前,中国尚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企业家,很多老板的座右铭是“贵在大胆”。 经过大浪淘沙,一轮轮的淘汰,能活到今天并不断发展的企业老板绝不是等闲之辈。实际上成功的企业家不仅是企业的管理者,在企业决策运作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扮演了策划的角色。当策划人找上门,向他们贩卖一招一式的老套路时,老板经常会反过来问:“到底是谁教谁啊?”老板们越来越精明,意味着策划的门槛越来越高,这是好事。“自然法则”将帮助策划界进行优胜劣汰的“生物进化”。不能同中国的企业家一起成长的策划人,早晚会被淘汰出局。而大多数的所谓“策划”,将更多地转向功能性的操作层面,成为分工越来越细的专业服务公司,从而结束一哄而上、都往策划上靠的混乱局面。真正的策划品牌将浮出水面,靠自己的成功案例、理论和思想,确立策划的公信力。“克隆”的终结。创新是策划的灵魂,“克隆”的效益越来越有限。在今天这个快速变换的时代,照搬以往的经验模式和靠提前半步把从国外或沿海学来的东西拿到国内贩卖的时代过去了。 南北、东西的差距在逐渐缩小,高度的信息化使打时间差的天地越来越小。如何保持策划机构持续的创新能力是我们面对的最大挑战。时代跳起“迪斯科”。当今时代的节奏已不是慢三步,而是“迪斯科”。怎么把握时代的脉搏、预测未来的趋势,是对策划人的考验。这种功夫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厚积薄发。企业需要“交响曲”。策划人“一招鲜,吃遍天”已成为过去。一招一式早已满足不了现代企业的需求。 现代企业运营就像演奏一部交响曲,策划最有价值的作用是与企业家一起创作交响乐的总谱,帮助整合乐队,并作为舞台总监协助企业家演奏出波澜壮阔的乐曲。在这个领域有广阔的天地,要求更高,挑战性更强。四大机遇知本造就“知本家”。前不久,深圳私人企业商会邀请我担任商会的首席顾问。广东省前省委书记任仲夷在聚会时对商会的会长们说:“你们不要做资本家,而要做知本家。”会长们指着我说,我们这里真正的“知本家”只有王志纲可算一个。对于这种评价,我感到很高兴。 常有一些知识分子老是感到怀才不遇,而我常庆幸自己赶上了这个“千年未遇之变革”的财智时代。知识正从财富的奴仆,变为财富的主人,为我们这些靠头脑打天下的人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策划业正是生逢其时。政府呼唤策划人。1997年正是策划最火暴的时候,我在上海策划峰会上就讲,这是因为整个社会都面临转型。企业要转型,区域、政府要转型,个人也要转型,从而引发出对策划的巨大市场需求。 但是当时还是民营企业反应最敏锐,所以他们是我们的主要客户。1998、1999年陆续有昆明、武夷山等地的项目找上门来。世博会可以说是中国第一个政府同民间智业机构签约的项目。他们都是先行者,直到现在,更多的区域和政府部门才醒悟过来,意识到策划是地区发展战略中不可缺的重要环节。现在这个趋势越来越明显,这方面的客户明显增加。这个信息反映了只要真正走入市场经济,政府就不可避免地需要借用外脑,关键是我们是否做好准备,能不能让政府信服。新产业更需策划。近年来,IT业的兴起,商业模式的不断更新和教育、传媒、会展经济的产业化为策划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这些领域都是我们关注和正在接触与研究的对象。 新经济更需要注入策划的因素。我们现在有两个网站,一个是中国智网,它是一个整合智力资源的平台,智慧产品电子交易的平台。 另一个网站是王志纲工作室,里面有很多内容,提供思想性的东西。策划市场全球化。中国要走向世界,世界正向中国走来。中国即将进入WTO,这将大大地缩短我们和世界的距离。新的机会层出不穷,就看我们有没有能力把握。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我们根本没精力和时间纠缠在是是非非当中,只想将自己的路走得更稳、更扎实。 《丙方的观点》 节选(二) 我们的“三大法宝” 我们的“三大法宝” 明天的路怎么走?进入财智时代要上台阶,培养自己的核心能力。根据我们的实践,总结出工作室在策划界立足的“三大法宝”——创新力、预见力、整合力。创新是策划的灵魂。在这个一切都过剩的时代,创新是最稀缺的资源。过去资金是企业经营的上帝,现在更多地应该看到,“智本”的力量越来越强大。创新制造差异化,使我们的技术、产品、品牌、制度、理念、战略具备唯一性、排他性和权威性,从而能够超越克隆、超越常规、超越行业、超越有形。对企业价值增长起主导作用的创新,正呈现出由技术与流程创新到产品与服务创新、管理与营销创新、形象与品牌创新、组织与制度创新、理念与战略创新演进的趋势。品牌、制度、理念等无形因素的创新正逐渐领先于有形因素的创新,发挥主导作用。世界正进入一个“大道无形,兵法制胜”、“无形驾驭有形”的时代。 在财智时代,技术创新只有通过理念、战略等无形因素的创新才能真正发挥它的市场价值。预见是策划的源泉。创新源于对大势的把握。没有对大势的预见,理念与战略创新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为失去方向的航船。 创新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建立在对规律的把握及对未来趋势科学、准确的判断基础之上的。太超前要跳楼,不超前就不能掌握竞争的主动权。 如何适度超前,引领时代潮流,是大学问。“条条大路通罗马,策划就是寻找最近的那条路。”“最近”是指离大势最近,离规律最近。 趋势的潜流就在现实平静的海面之下,策划就是要找到它的流向,通过创新让企业之船适度超前地顺应它的流向,像冲浪者那样立于潮头之上,成为规则的制定者。整合是策划的血脉。整合是实施创新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支撑。要素不齐,创新理念和创新战略就无法有效推进和实施。整合是各种创新的集成,是各种优势资源的集中与互补,是各种市场要素的配置与重组。 整合要跳出行业、专业的视野分析问题。跨越行业、专业甚至国家的界限整合资源。整合的原则应是确保三性——唯一性、权威性、排他性的建立,创造双赢甚至多赢的结局。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一个企业能否持续发展,能否打造百年老店,不在于它一时的技术领先或市场的占有率,关键在于它能否审时度势,在一个又一个时代的转折点上,及时调整企业的航向,由大势推拥向前。 我们认为不同阶段的企业有不同的做法——小老板做事、中老板做市、大老板做势。这里有一个案例——奥林匹克花园的“奥林匹克之龙计划”。 这个项目通过有效地将体育和房地产嫁接,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地产开发模式。在一个广州奥园成功的基础上,又投资十几亿元,分别在北京、上海等地搞连锁开发,展开一个庞大的“奥林匹克之龙计划”。未来将有数个上千亩的大盘在全国各地崛起。财智时代,怎么有效结合社会的各种资源,把握社会经济发展大势,是策划业能否得到社会认可的关键之所在。 《丙方的观点》 节选(二) 我看网络经济 我看网络经济 编者按:王志纲应福州市政府的邀请,于2000年5月27—30日前往福州市参加了“海峡首届网络项目招商会”。在会上,王峻涛、宋俊德等十几位网络精英进行了专题演讲。王志纲作为唯一一位被邀请的业外人士,从策划人的独特视角,在演讲中发表了对网络经济的看法。今天的中国,大家都认为知识经济的时代已到来了,知识分子的狂欢节到来了,以至于以北京中关村为代表的很多知识分子欣喜若狂地把知识经济提升为“知本家”时代,这是中国知识分子千百年来所梦寐以求的。但我认为这种乐观还为时过早,在目前,中国应是“资本”与“知本”共同的天下,通俗一点叫做“财智时代”。财富是生产力之母,知识是生产力之父,只有这两者的有效组合,才能促进经济的大发展。 《丙方的观点》 节选(三) 知识改变命运(1) 知识改变命运 前不久有记者在报上总结了四个王志纲,可能你们今天看到的是第五个王志纲。我是1982年大学毕业的,学的是经济学。到现在,弹指一挥18年,经历了几次职业转换。2000年5月,王志纲在海峡首届网络项目招商会上接受记者采访。五个王志纲第一个王志纲是学者,在广东省社科院做了三年经济学研究,发表了一些论文,奠定了一个比较厚实的理论研究基础,其中有些论文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但中国传统的理论研究单位多是脱离实际的、坐而论道式的研究方式,使我常常感到这地方不宜久留。 但这种地方有个好处,能锻炼人严密的逻辑思维和分析、把握社会问题的能力。三年后,我准备放弃学者身份,有很多朋友拉我去深圳经商,我也曾考虑出国,为此我参加了出国培训班,有出去的机会。但经过筛选后,我确定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种生活方式。要想有点作为,必须解读中国,读透中国这本大书,我才有可能参与市场经济的博弈。 最后我选择了新华社记者这个职业,这是第二个王志纲。在新华社10年(1984~1994年),我几乎跑遍了中国,采访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首脑以及基层的三教九流,目睹了从蝌蚪到青蛙的企业发展历程,经历了经济的潮起潮落,领悟了千般人生,所以对现在的中国有点发言权。到1994年,当我完成了第三部著作即《中国走势采访录》之后,我觉得应离开新闻界了。新闻记者虽是个很好的职业,但它只是过渡性职业,如果以新闻记者为终身职业,也许是个悲剧。因为,我判断中国新闻记者“铁马金戈”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未来几年将不会有大的作为。1984~1994年,我经历了中国风云变幻的时期,包括小平同志的第一、第二次南方讲话,我认为自此之后会是很平淡的一个时期。如果记者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只是一种生存方式,而不是一种事业,那么我觉得够了。加之感到体制的约束已经限制了我的发展,最后干脆选择“下海”。我一介书生,在商海中能干什么?有什么资源? 用什么和市场进行交换?那时IT行业可没这么兴旺,没有网络经济,更谈不上网站。那时的老板多半文化不高也看不起文化人。在他们心目中,知识分子不就是写字的嘛。干什么呢?当时在广东省学工科的可以做“星期六工程师”,就是星期六到企业去解决技术问题,老板把你的脑袋掏空后,给你几百元津贴,你就高兴得不得了。但我下海的目的不是为了谋生,我必须改变这种现实,我必须自己创造市场。由此,我给自己的定位有三项:第一是独立制片人。那一段时间我曾主持拍摄了几部大型专题片——《大潮涌珠江》、《北方的躁动》、《南方的河》、《跨世纪的冲刺》和《老板你好嘢》,而且经济和社会效益都不错,我可以通过制片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 《丙方的观点》 节选(三) 知识改变命运(2) 这可以算是第三个王志纲——电视人。但这还不够,要提高生存质量,必须有经济效益,独立策划人可以实现这个目的,也就是向老板宣布:知识、智慧是有价的。这还不够,我的人生定位不单单是为了钱,我还有根深蒂固的文化情结,所以我给自己的第三个定位是自由撰稿人,我希望自己还能继续笔墨生涯。中国知识分子最大的弱点是“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讲起来是一套套的,就是不懂如何操练,这也是很多老板看不起文化人的一个深层次的原因。通过大跨度、大主题的调研,整合各路人马拍片,客串为老板们出谋划策,这些“天上飞”、“地上爬”、“水里游”的各种磨炼,锻炼了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作为第四个王志纲——策划人,从1994年下半年,我以独立策划人的身份从事策划;1995年初创办王志纲工作室;1996年中移师深圳市开始正规化公司运作;1999年涉足IT行业,现在已形成策划实战与商业思想库建设两个业务重心。策划中心在广州,有十七八个人,有博士、硕士,专门从事房地产、区域和企业策划,已形成了一套较成熟的操作模式。另一个中心,网络和商业思想库,两者并重放在深圳市,它是个研究中心,是个战略中心,现在它并不挣钱,但要完成作为商业思想库所要解决的一系列问题。在这期间我们也尝试着办了两个网站,一个是中国智网,另一个在中国智网的基础上,作为餐桌上第一道有特色的菜,就是王志纲工作室网站。这也许是第五个王志纲——冲浪者,也就是进入网络世界的王志纲。我到这里面来有外行的感觉,是来学习的,这是真心话!厚积薄发总结这五个王志纲使我感到:人生知识财富的积累是一个不断叠加的过程,每一次转型不是对前一次的废弃,而是以它为基础再上一个台阶。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网络信息时代,最急需的是复合型人才。很多人,不是不努力、不聪明,但不成功,原因是什么?始终在低层次转换,学的和做的许多事互相没有关联,深入不下去,功力不够是个原因。中国有句话叫做“厚积薄发”,就是指有了扎实的功底才能实现裂变效应。1994年下海,我靠房地产策划挖到了第一桶金。那时中国房地产正处于转型时期,早期的房地产炒作已经结束,特别在朱镕基总理宣布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以后,很多楼盘死火,老板们束手无策,我觉得机会来了。 通过救活一个1800亩地的死火楼盘,我导入了一套全新思维,在人们都认为不可能情况下,使它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从而证明了“市场不是等来的,也不一定是找来的,而是做出来的”。这句话对网络经济同样适用,当所有的人对形势都不看好的时候,都在等、靠、望时,也许对有远见的人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在经济转型期间,我们这些原本不是经商的人,却扮演了经济人物的角色。但我们给自己的定位并非利润最大化,我们既是公司又不是公司:首先是公司,必须要挣钱,要有效益;另一半不是公司,我们致力于创建中国特色的商业思想库。我们网站的理念是“创新天地、整合平台”,创新是我们每天考虑的,怎么创新、超越。整合,就是建立一个平台整合各种资源,共同把事情做好。 《丙方的观点》 节选(三) 网络经济初探(1) 网络经济初探 关于网络经济,我是1999年才开始把它作为课题认真研究并投资做网站的。当时网络已到了神话的地步。有企业追着我们投资做网站,但我相信天上不会掉馅饼,所以我要种一块自己的试验田。我们介入网络还是与我们的本行结合。我们开发了“中国智网”,希望办成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与服务的平台,是连接财富与智慧,并促使财智相互转化的平台,是知识产品的电子商务平台。中国的互联网经济已经初具规模,策划在网络中的作用已开始显现出来。在传统产业中要做两三年,才会出效益,才算策划成功。网络不这样,往往你只要把虚拟的概念和商业模式构想设计出来,就可以吸引投资者,甚至可以拿到股市上去套钱。 中华网的成功,就是借用了中国这个大的概念,拉上一批美国华尔街的证券商,包括美国在线和中国香港新世界集团等组合,靠卖“大中华”的概念,一下子空手套白狼,几十亿元现金就到手了,对中国的互联网经济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000年上半年中国香港的“小超人”也是这样,把一个虚拟的故事、一个概念卖出去,套了上千亿元的资金。反过来再用这些钱迅雷不及掩耳地收购了中国香港电信,然后装到虚的壳子里,实现了以虚套实,再以实充虚的转换。其资本的迅速积累和扩张,令中国香港地区传统的大富豪们瞠目结舌,更令网络界兴奋莫名。但是,清醒的人明白,这种奇迹是以其背后的实力、信誉和背景做抵押的,其他人是不可能模仿的。网络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我把网络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发烧友阶段。正如社会发展和转型期间的其他新兴行业一样,率先进入这个行业的,往往是社会的边缘人,而不是主流人士。网络在中国的应用与推广,网虫们功不可没。其中少数人更经历了从蝌蚪到青蛙的蜕变过程,成了领军人物。 第二,概念炒作阶段。最典型的是在1998年和1999年上半年,网络概念股市兴风作浪后,画了无数个饼,似乎风险投资唾手可得,中华网的成功上市就是最好的典型。这时甚至出现了许多仅有概念、计划书而无实体的互联网公司。很多传统的上市公司也到处寻找网络概念,希望经过包装后,摇身一变成为高新技术产业,最后在股市上捞钱。到1999年底、2000年初“纳斯达克”一打“喷嚏”,很多互联网公司得了“重感冒”。 第三,战略调整阶段。网络泡沫开始散去后,2000年进入战略调整阶段。标志是有大批的传统行业像巨鲸般地浮出海面,开始进入了主航道。 典型的如联想、TCL及三九集团,凭着雄厚的实力,进入了互联网世界。它们有几个特点:其一,它们经过传统产业市场的磨炼,有丰富的企业和市场运作经验,有资金实力、资本运作能力,有营销网络包括品牌能力等各种优势;其二,它们有传统产业为后盾,进入互联网时做好了长期打算,三五年不赚钱撑得住,可蓄积能量等待革命高潮的到来;其三,虽然网络本身没有效益,但对其原有产业可产生推动作用,为其发展提速。网络是为传统经济提速互联网实际上只是一种手段和工具。 《丙方的观点》 节选(三) 网络经济初探(2) 新经济并不是把旧经济和传统经济彻底革命了,而是必须建立在传统经济的基础上,它才有旺盛的生命力,才有存在价值。新经济为传统经济提速,好比将蒸汽机变成日本的新干线、磁悬浮式子弹列车,它的意义就在于提速,提高十倍、百倍都有可能。如果没有这些,网络经济、新经济就没有市场支撑点。今天中国的网络经济正处在一个调整时期,如果所有人都指望风险投资,指望“纳斯达克”就非常危险了。网络要想获得利润,前提是进入成熟期而非炒作概念、卖预期。网络经济成熟的标志我认为,中国的网络经济会逐渐走向成熟,成熟的标志有三点: 第一,当我们说网络就是新生活时,利用网络已不简单地是为了赶时髦,也不是为了纯粹的消遣,而必须转变为以消费为主。消遣可有可无,消费则是我们生活必需的。按统计,中国网民现有1000万人,1999年是750万人,其中80%是20~28岁的年轻人,本来就不是消费的主力,而他们上网又主要是消遣,很少消费。中国的互联网要成熟必须从消遣型转向消费型。 第二,消费者和参与者必须从时尚人变成主流人。我问过很多企业老板,你们为什么不上网?他们说,我也试图上网,担心被淘汰,但网上都是大路货,要用很多时间去筛选,我们时间很宝贵,在网上的时间泡不起。所以我认为,未来在中国也许只有一两个大的综合性门户网站就够了,一个门户进去后,一般性需求全能满足。而其他网站也不是没有出路。它们所要考虑的应该是如何办出特色,要做市场研究,进行策划,使自己的网站具有唯一性、排他性、权威性,使自己的网上资源成为不可缺少、不能替代的资源,真正能使企业和网民提高效率和带来效益,网站本身才能产生效益。市场经济是残酷的。现在很多人都不能静下心做事,都想当“CEO”,但最终的结果,天下大事分久必合。随着一些网站的关门,很可能会使一大批“CEO”失业。所以不要人人都想当老板,最后市场会筛选出来你到底能当老板还是职业经理、编程人员。市场最终会有效地分类,如果你通过市场检验找到自己的位置,符合自己的能力,你就是成功的人。 第三,互联网要由“耗时型”变为“效益型”。网络真要赚钱,有两个前提:首先,网络生活必须傻瓜化。上网再不是什么复杂的事,而是像看电视一样,老太太按个按钮就可以操作一切。其次,网络生活要走向大众化。网络必须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以致成为生活不可缺少的东西。不仅政府上网、企业上网,家庭也要上网。最主要的是,网络功能及内容的提升。届时围绕网络将会形成一个很大的产业,包括基础设施、网络设备、软件开发、内容提供、服务配送等,只有更多的人加入网络世界,中国才称得上步入网络经济。 《丙方的观点》 节选(三) 我的试验田 我的试验田 我们为什么触网?在策划领域我们有优势,但涉足网络还是1999年的事。说起来,起因还是在福州市。你们这里一位年轻人找到我极力怂恿我搞网站,认为我们的东西如果能与网络结合将产生更大效益。我接受了这个建议。但我们的做法不是做概念,急着上股市套钱,而是把它作为一项研究。我们给自己的定位是:引领时代潮流,享受冲浪乐趣。所以当一种新经济兴起的时候,我们必须要关注它、研究它,并且参与进去,种一块自己的实验田。这样不管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我们才有发言权。 建网十六字法通过做网站对中国的互联网发展由关注到研究之后,我们提出网站的做法应该是什么呢?我将之概括为四句话、十六个字。 第一句话是“上下结合”,也就是不能就互联网谈互联网,不能就网站谈网站,必须发挥原有传统行业中的核心优势,网上、网下结合。第二句话是“长短相依”,长计划,短安排,每一步都要有阶段性的目标和成果。要亏得起,以能亏多少为底来做,而不是等靠外援。第三句话是“雅俗共赏”,“雅”是什么呢?“雅”的目标是老板、企业家、经济界等诸多有识之士。 “俗”是什么呢?就是能够对网站感兴趣的大众。我们的做法是先提高再普及,不片面追求点击率。使上网的人不仅了解信息,更重要的是掌握知识,开启智慧,能够提高自己,解决问题。我们将推出独家案例解析和理论与实践的探索。第四句话是“内外互动”,内就是网站,外是什么呢?外就是我们今天所正在从事的顾问咨询行业、策划行业。市场对策划的需求太大了,我们今天只能解决其中的千分之一。 市场有巨大的需求,需要我们去帮助,但是我们做不到。我想网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手段、工具和平台,我希望通过工作室的网站,让诸多对我们感兴趣的人,企业家也罢,发烧友也罢,还有年轻的学者也罢,会通过上网来访问,然后把他们的很多想法反馈在网上,这时候,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交流,最后实现与财智的最佳结合。网上财智“速配”我认为,知识经济市场化的解释就是财智时代,为什么叫做财智时代?一边是企业家,他们是财富的代表;一边是知识人士。 智的一边不仅有IT等行业的技术专家,我认为还应包括许多为市场经济服务的经济及社会科学的优秀人士,他们都是智慧的代表。我们要在财富与他们之间建一座桥梁,为知识产品的出卖、知识产品的服务搭建一个平台。借用时髦的说法,就是财智速配,它是知识产品的电子商务。 一边是以财求智,另一边是一流的策划和顾问咨询公司,包括资本营运、品牌管家、市场营销、广告代理公司和一些很到位的战略与策略公司,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立体式服务的这么一种阵容。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在中国智网的平台上,我们只是一个撮合者,也就是一个中介,为财智的门当户对找到一种撮合的机缘。既减少企业家对时间的浪费,又防止企业家受骗上当,同时也给中国优秀的知识分子、外脑机构找到市场的切入点。中国智网这个平台如果说相当于桌子,桌子摆起来以后,我们放什么菜呢?首先推出的就是王志纲工作室网站,上面有工作室的详尽介绍。我们是谁?我们做什么? 我们怎么做?现在网络内容和人名都可以是假的,男人可以装女人,女人可以装男人,但是我告诉大家,我们这个网站绝对是透明的,是经得起检验的。王志纲工作室是怎么回事?没有一句假话,希望通过我们让大家对顾问咨询行业、策划业有一个真实的认识。网站除了介绍我们理论、实践和思想上的探索,还有一块是远程咨询、热线问答互动性栏目。欢迎大家上网提问。在网站上还有“王志纲时空”这一栏目,是我自己的世界。我们目前做网站还处于摸索阶段,也许自己的实验田种好了,对其他人才有启发性。 《丙方的观点》 节选(三) 我们的探索与实践 走进财智时代——我们的探索与实践 编者按:1999年11月18日,由《人民日报》社华东分社主办,《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东方电视台、上海电视台、上海有线电视台协办的中国第二届策划峰会在上海浦东新亚汤臣大酒店召开。中国企业联合会副会长艾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局长李泊溪、国家信息局副主任胡小明、日本野村证券负责人、法国罗兰贝格顾问公司负责人等国内外专家也参会并进行了发言。以下是王志纲在大会上发言的整理稿。这次大会本应是中国的策划业总结反思、继往开来、再上台阶的一次转折,但却发生了个别人因排名问题而扰乱会场的闹剧。其后不久何阳入狱,紧接着是媒体的讨伐,行内人的倒戈,策划界寒流滚滚。 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策划界的悲哀。面对这纷乱的场景,王志纲虽然深感痛心,耻与某些败类为伍,之后仍借用马克思的这样一段话来表述自己当时对策划的心志:当黑格尔被奉上圣坛的时候,我是坚定的黑格尔批判者;当人们把黑格尔当落水狗来打的时候,我却要说——我是黑格尔的学生。当人们蜂拥而入时,我如履薄冰;而今天当很多人急不可待地与“策划”划清界限时,我反而要说——我还是一个策划人。 8年后的今天,策划师已经被正式列为一个新兴的职业。尘埃落定,再看当年,应有新的感受。1999年11月18日,王志纲在中国第二届策划峰会专题研讨会上发言。当回首中国市场的发展时,我发现全中国在转型期所呈现出的各种各样的复杂问题越来越多,各种各样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各种各样需要策划人、顾问咨询行业、外脑产业的从业人员大展身手的领域和课题也越来越多。在回首我们所走过的路程时,我感到越来越欣慰:有相当一批极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在很多具体的领域里面,已经越来越强大、越来越专业、越来越让中国的企业界和经济界人士刮目相看。在这么一个转型过程当中,中国最早一批从事策划这个行业的人们,不仅已经开始被市场落实政策,而且也开始被官方落实政策。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转换期,率先进入一个新兴行业的人们,大多是边缘人,由此,刚进入的时候往往是不能进入殿堂的,但是只要他们所做的与市场规律相吻合,只要他们能够有自己的操守,用自己的实力来不断地展现自己,最终将会汇入主流社会。这一次峰会与上一次峰会相比,有两个最大的差别:第一个差别,产、官、学一体化开始初具雏形。“产”就是我们的企业界;“官”就是包括我们的《人民日报》还有上海市政府和市人大的领导;“学”就是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已经不单是我们这些孤军奋战的策划人、广告人、市场营销这么一批人,而且还有三部分人已经充分介入其间。比如说今天在座的有国务院发展中心、专门为国家制定宏观战略政策的专家李泊溪局长,还有一些比较市场化的、备受企业和经济界 欢迎的、能给企业的宏观和微观发展提出很多针对性意见的经济学家。第二个差别,与前次峰会不同,这次的峰会增加了国际色彩。 国外的许多顾问咨询公司也参加进来,比如说野村证券、罗兰贝格,本来还有许多西方非常有名的顾问机构都纷纷表示想参加,因为种种原因而没有到齐。但是他们在表示深深遗憾的同时也发出了强烈的要求,说如果下一次再有这样的机会,千万不要忘记向他们打个招呼。 《丙方的观点》 节选(三) 策划面临一个转折点 策划面临一个转折点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几个结论:第一,中国顾问咨询行业正在以其特有的方式、正凭着顽强的生命力、以方兴未艾的势头蓬勃发展。第二,转型期社会对策划的需求日益增大,巨大的中国市场为中外这一行业的从业者释放自己的才能提供了机会和舞台。第三,在这种背景下,如何使这个行业更健康、更良好、不断超越,从而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不断地往前发展,更是摆在我们所有同业人员面前的一个非常现实和严峻的课题,策划正面临一个转折点。 出于此种考虑,当《人民日报》提出要创办第二次峰会的时候,我们积极地响应,不仅积极地响应,而且还积极地参与。作为策划人之一,我想贸然地在这个地方以策划人共同的名义并从策划这个行业角度提出一个殷切的希望:我希望这次峰会能够成为中国的策划业,也就是中国特色的顾问咨询行业,从稚嫩走向成熟的里程碑。它的标志是以下两点:第一是产、官、学开始初步一体化;第二,峰会既然作为一个行业的超级平台,就一定要上档次。 上档次的标志体现在“三性”:第一是国际性。也就是这样的活动必须同国际接轨。WTO对中国国人一直都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下楼人”,中国人好像有一点麻木了。正在人们昏昏欲睡时,一夜之间中国入关了。所谓入关,就是美国这一关,双边协议签署了。这个签署意向就像中国当初加入联合国一样,一旦尼克松访华,那么马上就是急风暴雨,整个世界就都争先恐后来同中国建交。WTO也是这样,一旦美国不拦路,把门打开,马上就会产生雪崩式效应,整个国际经济界将会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方式重新碰撞整合。 最敏感的股市已充分反映出来。这个运动就如地壳的造山运动,当喜马拉雅山崛起的时候,马上就有印度次大陆、四川盆地的形成。 在这种过程中,我们的企业家、策划者、从事顾问咨询行业的人们面对的又将是一片前景广阔的天地。学海无涯,贵在超越。面对每天层出不穷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我们策划业,作为有中国特色的顾问咨询行业、中国外脑行业的代表,的确是身负重任,任重道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多少优秀的知识分子、经济学家、各类专业人士加入这个行业都不为多,都不为过。 在这个行业中无高低贵贱之分,引用毛泽东的一句话叫做“只有革命分工的不同”。商品经济的发展,说白了就是分工。在今天的社会已经表现得很典型,分工表现得越来越精细,同时分工的结果必然造成合作与协作。那么怎么协作?不仅我们策划人之间、各个行业之间,有上游、中游、下游的关系,有战略、策略、战术的关系,更有广泛的合作者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行业的人应有效地确定自己的核心能力,在确定自己的核心能力的时候兼顾其他,我相信这是下一阶段我们必须遵循的规则。但是在做好这些事的同时,我们必须要有气魄、肚量和谦虚的精神,同西方顾问咨询行业进行对话,我们既反对妄自菲薄、崇洋媚外,也反对妄自尊大、自以为是。 我们必须以一个泱泱大国的心态,以一种宽广的、包容的、谦虚的而不是自私的态度,同西方的咨询顾问公司进行同台的交流和合作。第二是权威性。刚才我们已经说了,产、官、学一体化,需要政府的充分认可和传媒的大力支持,还需要行业专家的积极参与和扶持。包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门为国家制定宏观战略政策的专家李泊溪局长以及国家信息局胡晓明局长。 更典型的像艾丰先生,原来是新闻界的风云人物,也是部级领导,虽然不是专职但实际上也是真正大手笔的策划家。“中国质量万里行”、名牌战略等,哪一个不是大手笔的策划?今天他参加会议,明天上午国务院还有他的发言,他今天晚上就得飞回北京,然后再飞回来主持会议。按他的说法:“我这把老骨头豁出去了。”大家对这个活动的重视,说明大家对策划这一行业都非常看好。 由此,我们这些策划人应该感到欣慰和自豪。第三是包容性。作为一个策划人员,在同市场对接的时候,我发现市场的需求太大了,不仅是企业界,包括很多省、市的政府,甚至于国家级项目,都纷纷找到我们,这时我深感分身乏术,对一些超大型项目更是老虎吃天——无从下手。我深深地感谢社会对这个行业的殷切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仅少数几个人是不能包打天下的,好比昨天的张屠夫。今天,杀猪的专管杀猪,有专人负责刮皮、剔骨、切精瘦肉、切白肉、洗猪下水。 从这一个意义上讲,当我们面对市场这一头猪的时候,我们的三山五岳、各个行业的人都可以在这头猪上发挥自己的专业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这头猪杀好,像庖丁解牛一样,游刃有余,才能真正显现出中国策划行业的专业特点和专业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超越自己和扬弃自己,使这个行业从方兴未艾到走向辉煌。 《丙方的观点》 节选(三) 何谓财智时代 何谓财智时代 为什么叫做财智时代?大家知道,不久前在上海刚刚举办了一个备受世界瞩目的财富论坛。江泽民总书记也亲自到会,世界的若干巨头也都到了会。这个活动的背景可以说有两个: 第一个,全世界包括整个中国,已经感受到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财富越来越向高知识产业集中。知识经济的浪潮,不仅在拍打着太平洋彼岸,也拍打着太平洋的此岸。 第二个,当知识经济到来的时候,数字英雄们一夜成为亿万富翁的神话,令很多人特别是北京的新闻界或一些中关村从事IT业的人士们欣喜若狂,无不为知识经济的到来鼓掌欢呼。网络为王、知识英雄、中关村英雄,乃至最近炒得最热闹的一本书《知本家风暴》,似乎一夜之间,中国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这有其部分积极的表征意义。几千年来,中国的知识分子一直处于社会的边缘。在当代社会,即知识如何才能成为经济?拥有知识的人,如何才能成为主流社会的代表,如何才能确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自持这样的“五自”?如何才能改变千百年来形成的文人无行、同室操戈、文人相轻的种种弊端?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认为知识经济给今天的中国送来的第一个大礼就是,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找到自信了。根据我们对中国经济和企业界的策划实践,我深刻地感到,今天的中国,既不是简单的财富时代,也不是简单的知识经济时代,它应该是财智时代。财与智的结合将推动社会的转型与发展。其中包括我们智业、知识界对企业经济界的全力投入和服务。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曾说过一句话:“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 那么,今天我们借用这一说法,财富如果是生产力之母,智慧则是生产力之父。这两者犹如亚当和夏娃一样,只有他们的互相的结合,才有人类的繁衍,谁也离不开谁。由此知识分子将成为平分天下的另外一半,才有了今天我们得以同企业、老板以一种非常平等的方式同频合拍,推动社会进步。在中国古代,有一种说法:“用师者帝,用友者霸,用奴者亡。” 这句话,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仍很有道理。我相信只要我们以一种开放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态度去面对市场的挑战,去为社会服务,那么,在21世纪将产生中国自己的、真正“哈佛学不到的”东西。很多真正让世界刮目相看的东西,将会在中国这个大市场和在中国的商业实践当中体现出来。从这个方面讲,我们对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感到非常自豪,也充满信心。 《丙方的观点》 节选(三) 我们的实践与思考(1) 我们的实践与思考 我们是如何为企业提供服务的我们每一年可能要为二三十个客户提供服务,对于合作客户与合作方式,我们是有所选择的。从介入深浅度上讲,一般分三种情况:第一种是战略咨询,第二种是局部介入,第三种是深入合作。我们所涉及到的领域和行业,除了房地产外,还会接触到其他许多行业,碰到方方面面的问题,牵涉到各种不同所有制,从中央级项目到省市级项目以及乡镇级的项目都有。我想选几个小的项目来谈一谈。但它们的道理相似,可以以小见大,举一例而见一般。它们可以反映出我们是怎么做的,我们提供了哪些东西,企业家认可了我们什么东西。公务酒店的启示我们最近做了一个酒店的策划,一个四星级的酒店——广州大厦。这是广州市政府投资几个亿的一个现代化酒店。酒店建成运营后,就开始亏本。我们为什么愿意进入这个行业? 因为对我们来说,可以增加一个新的社会观察点。当我带着我的助手们介入这个行业时,经过深入了解,我考虑到三个问题:第一,今天的酒店行业,不可避免地遭遇各种冲击,特别在广州市,四星级以上的酒店有好几十家。因此,当酒店严重过剩的时候,所有酒店采取的方法只有一个——倾销,而倾销使整个酒店行业元气大伤。第二,这个酒店还有一个弱点,即它是政府的招待所转型过来的酒店,这样的酒店以及这样的企业,在我们中国有几千家,包括北京、北戴河、黄山、泰山……所有风景点的酒店,都是一种翻版。这些带有招待所性质的大型酒店,尽管评了星级,但可能从设施到服务还是低档的招待所。 如何实现转型?这是个大问题。第三,政府招待职能与商业化经营始终存在着矛盾,广州大厦也避免不了这样的问题。他们在计划经济时还能靠山吃山,但是面对市场经济他们怎么办呢?一般方式,就是从市场中找一家专业公司来打理。当时他们请来了一家打理过中国大酒店的酒店总经理们所组成的商业机构,签订了一份很优惠的合同,然而,经营两年下来,严重亏损,该商业机构自动退出。广州市政府没办法,只好又从政府的接待干部中选了一位女老板。她接管酒店的时候,公司账上只有四万元。在这个时候,她找到了我们,虽然做这种项目对我们来说经济效益不高,也很麻烦,但我们还是接受了。为什么呢?我们要想保持旺盛的活力,站在市场的潮头,不仅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而且还要建立各种观测站,就像中央气象台一样,必须要有遍布各地的气象站。我们设在各行业各地的顾问点,也给我们提供大量的信息反馈,帮助我们进行动态的把握,同时通过与各个行业的老板和朋友交心、碰撞,我们才有可能对整个中国各行业的趋势了如指掌,在给企业进行策划和把脉的时候,不至于信口雌黄。 我们工作室开始与广州大厦的合作后,分几个阶段来开展工作。首先,给整个广州甚至整个中国的酒店行业把脉。结论是:在中国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酒店业,特别是星级酒店,将遭遇过剩时代,竞争将会愈演愈烈。在这个背景下,客户取向、客流细分将会越来越清晰。不只是你是四星、我是五星这一种标准,因为除了这些部颁标准之外,可能还有其他标准——特色变得越来越重要。由此,最根本的是对广州大厦进行度身定造。它的弱点很明显,优势也很明显,但他们从来没有意识到这种优势,反而把它当成弱点。这个弱点是什么呢?就是它是政府招待宾馆。因此,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将这家企业重新定位为:公务酒店。 这在中国是没有的。现在中国只有商务酒店,没有公务酒店这个概念。什么叫做公务酒店?当各地区、市、县官员到广州来时,都需要一个休息安顿之处。“我在广州有个家”,这句广告词拉近了他们与广州大厦的距离。但是,马上又提出一个问题,即如何实现承诺,使人们找到在家的那种感觉。星级酒店舒适化,应该是前提。与其他酒店不同,广州市市委书记、市长经常要到这个地方来,那么当地方干部到这儿来了以后,与上级领导沟通、交流的机会就会增加。此外,作为一种公务酒店,当地方官员到这里办事的时候,酒店专业的公关部门完全可以为他们提供方便,使他们提高效率,少走弯路。经过这位女老板一年的打理,1999年这家酒店已上交广州市政府2000万元,而这才只是开始。这位女企业家由此产生了一种自豪、自信和一种冲动。当时我就对她讲:“我们帮你,说实话,看重的不仅是你把这个酒店盘活,或者赚了多少钱,我们更看重的是希望你能成为成功转型的先锋。 就像当初,我帮碧桂园老板的时候,并不是看重他成为亿万富翁,而是在于能为中国房地产开发提供一套成功经验,引领时代潮流。对广州大厦来说也面对这种机遇。”她听后很自信,也有冲动,那么怎样实现这种梦想?敢问路在何方? 我就告诉她,从眼前来说,仅是广州市政府积压的四星级乃至五星级酒店的资产就有几十亿元。 不仅是广州,在深圳、在北京都有广州大厦,如果通过建立这种软件,操作成功了,她可以连锁经营,延续到北京,延续到深圳。这样,她既为政府排忧解难,同时在中国,又率先走出困境,走出一条把这种带招待所性质的酒店转化为一种比较适合市场经济需要的酒店的路来,我们把它叫做公务酒店。 《丙方的观点》 节选(三) 我们的实践与思考(2) 另外,我说她们还有更大的优势,目前在中国,各部委、各省市在计划经济时代,沉淀和积压下来的亏损资产、招待所和宾馆,起码有上千亿。如果她走出一条路来,仅是输出这个服务软件,就像今天的许多酒店管理机构输出软件一样,我想将会大受欢迎。她把这个事情做好了,我觉得我们的策划才真正发挥了作用,这才是我们帮助她们最想实现的目标。现在第一步已经跨出,我相信这个企业家以后能完全具备实现这种设想的可能性。现在凭她良好的形象、出色的成就,广州市政府已把她从酒店总经理,提升为广州市政府接待处处长。现在我们是酒店的长年顾问,要扶上马送一程。 复合型地产下面这一特殊案例,我想在座的即使不是搞房地产的,也会很有启发,对于搞房地产的更有启发。1999年,在中国房地产最火暴的广州市,爆发了一场惨烈的大战。这个大战可以用两个概念来表述,一个是民族矛盾大战,也就是郊区楼盘挑战市内楼盘,市内楼盘一败涂地。据统计,1999年广州市市内很多楼盘损失掉的市场份额,大概达30%。而这些买家都被吸引到了广州郊区的一个板块,就是广州到番禺的交界——洛溪桥头,以至于新闻界惊呼:房地产的郊区化时代到来了,城市空心化时代到来了。这些评价有自己的道理,但是事实上并没有这么简单。在番禺洛溪大桥十几个楼盘之中,冒出两个超级明星楼盘。一个是知名度很高、大家都熟知的、我早期曾服务过的广州碧桂园,另一家是我近年来参与策划的金业集团开发的奥林匹克花园。 广州碧桂园借助顺德碧桂园5年来所积累起来的经验、品牌和雄厚的实力,进军广州,兵临城下,一鼓作气,轻易夺冠。由此也印证了5年前我帮碧桂园策划时的预测:一个企业一旦完成了“五出”的过程——出成果、出机制、出人才、出品牌、出网络,将会在一个新的台阶上取得更大的发展。这是评价标准,一旦达到这五个标准,就可以发动淮海战役,可以挥师广州。1999年一开年,碧桂园就在广州的洛溪桥头下,一下子圈地1000亩,先开发400亩,一次投资十几个亿。然后以非常规的做法启动:不做宣传,不做广告,首先是70栋楼同时起建,几百台吊车同时操作,在整个广州和广东省造成一种神秘之感。 人们在想,纷传碧桂园这个巨无霸进城了,那他们又在干什么?在这样的背景下面,很多广州人停止购买,等着看碧桂园。因为碧桂园放出风来,以品牌夺市场,号称价格最低、质量最好、设计最到位。没有人怀疑它的可靠性。就在这时,1999年农历大年初一,有一个年轻的老板,三十多岁,他也是我们的客户,就是曾在《成事在天》一书中介绍过的郭先生找到我,我们开着奔驰车到碧桂园这一带转了一圈后又从洛溪大桥开进广州。走完一圈以后,他忧心忡忡地对我说:“我们正在做一块地,380亩,凭我的操作和王老师的介入,碧桂园肯定不是我的对手,但是让他们抢了先。”他看见人们像买菜一样排着长队去碧桂园买楼的时候,感到很震惊,马上想到以后的市场会不会这么火下去,很担心客户都被碧桂园抢了去。然后,他希望我能为他策划。 我对他说,今天的王志纲已经不是昨天的王志纲了,不可能再重复我的昨天,如果我参与了他的策划,新闻界就把我当成了卖点,就成了今天的王志纲打昨天的王志纲了。所以这个事情我只可以在背后帮他把握。据我看,奥林匹克这个概念不错,体育与房地产嫁接可以吸引30~40岁的白领家庭,所以我建议他就按照他设想的这条路走下去,上半年是碧桂园独领风骚,下半年就会是他引领潮流。事后,证明果真如此。1999年8月8日,奥林匹克花园正式开盘。一开盘就人流涌动,三百多套房子一天认购一空,买楼就像买菜一样的盛况,由碧桂园转到了奥林匹克花园。最近推出的三百多套又是一抢而空,而且房子的价格从当初的2800元一平方米卖到了4200元一平方米。而这期间广州碧桂园的房价则从当初的每平方米三千多元往下掉,回落到2800元。 最后广东省新闻界纷纷发表评论,有这么一句话讲得非常深刻,说:奥林匹克花园对碧桂园的胜利,是一个新时代对过去一个时代的胜利,是“复合型地产对单一型地产的胜利”。广州奥林匹克花园的成功就是在于体育健康产业和房地产进行了有效嫁接。为了这个课题,1998年工作室和金业集团一起策划、研讨、摸索、准备了半年。我们认为根据社会发展趋势这将是一个能够体现21世纪在中国领先的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全新的房地产开发模式。因为中国的房地产发展到今天,尤其是在南方发达地区,已经基本完成了住宅仅作为一种满足于解决安身立命这一基本需求的阶段。随着房地产业的日渐成熟,目前的竞争更加严酷,已到了比小分的程度,比户型、比外立面、比中庭、比园林设计,可以说招数全部出尽。连国外的很多的设计公司、房地产开发商到了广州市、深圳市后,也认为中国的房地产开发水平和西方都已经相差无几了。世界上许多著名的设计公司都在抢滩中国。 《丙方的观点》 节选(三) 我们的实践与思考(3) 单说上海市,就有占全世界30%的高架吊车。 中国这么一个偌大的舞台给发展商们提供了一个广阔天空,而诱人的蛋糕又使想分享的人们蜂拥而至,任何一个项目的成功很快就引来大批的效仿者和克隆者,从而引起价格战与恶性竞争,加大了开发风险。在这种情况下,是不是房地产就没有前途了呢?不对。就在这个背景下我们提出一个理论,即21世纪房地产将会进入一个“泛地产时代”。这就是我们提出的第二个概念。 所谓“泛地产”就是把房地产的开发从满足人们的基本居家需求扩展到更广泛的领域。从广义上说,人们所从事活动的地方都是房地产,比如我们今天开会这个地方是不是房地产?比如说,医院是不是房地产?还有度假村、疗养院、体育场所等。由此唤发出人们对住宅只是简单地具有居住功能以外,还可能具有的其他功能的潜在需求,从而催生出更多的购买行为。为此我们设计了一个“中华养生园”的项目,提出了“生命加油站”、“人体大修厂”的概念,而奥林匹克花园作为这个大项目的试验项目,已初见成效。 辉煌战略昨天我们刚到,马上有一家公司来找我们,他们是江苏省淮阴市的辉煌太阳能集团。他们的一席话使我非常感慨。他们的总经理、常务副经理此次找我,是来汇报一下他们的成就。就在两年前,为这家企业所做的咨询是我参加首届上海策划峰会的副产品。当时,与会代表中有这么一个小公司,这个公司的老总是个科技人员,他开发了一种太阳能热水器,当初只有几百万的规模。他们在策划峰会上认识了我们,当场就提出希望工作室为他们策划。我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会议一完,马上从上海坐了几个小时的汽车,到淮阴待了两天,对整个企业进行了摸底和分析后,最后对企业的战略和策略进行了一番展望和设计。 这次与他们沟通时他们讲了三件事,我听后感到很欣慰。第一件事,就是自我们走了以后,他们的销售额已经从1000万元发展到8000万元,到年底的目标是一亿元,几乎是一年翻了两个跟头,他们说这也有我们的功劳,尽管他们的企业很小,但是他们走出来了。 第二件事,就是按我当时讲的做,的确做对了,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一,我要他们必须把产权梳理清楚,他们现在由于产权清晰,所以在大步往前走的时候就没有受到这方面的纠缠,而且还调动了大多数人的积极性;其二,我让他们借网打鱼,这个他们做到了;其三,我讲今后中国类似的产品技术差异不会太大,关键是销售网络、服务网络的建立和网络维护与管理,他们认为这真是太对了。他们说,正像我分析的那样,他们这种企业,在苏北这个地方的产品优势不在于资源和技术,而在于他们吃大苦、耐大劳,给别人提供超值的服务,他们确实就靠这个东西赢得了顾客的信赖。在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布网的同时,包括客户回访、售后服务承诺保证,做得非常到位,因此他们的客户更多的是回头客。人们尝到甜头后,回过头来推荐给他们更多的客户,由此他们就有了一个非常有效的客户网络。他们借助这个网络,得以迅速发展起来。第三件事,当初给他们策划的时候我说,下一阶段太阳能热水器最大的市场将是与房地产捆绑开发,让他们挖掘这方面的潜力。实践证明,他们70%的销量是靠这种方式获得的。 从我自己来说,当时我为他们提出这一建议是基于这样一种考虑,即房地产商开发房地产时,他们总是要寻找卖点,包括送厨具、送空调、送冰箱什么的,但是我认为最有价值的是送什么呢,是送太阳能,送绿色家具,送环保家具。 房地产商通过这个方式可获取更大利润。对房地产商来说,一套房子30万元,这套设备3000元,摊到每套房子上合每一平方米只是几十块钱,但是却给房地产商提供了绝好的卖点、树立了环保形象,其作用是不可小看的。通过这些措施再加上他们的产品改进和不断更新,他们的市场越做越大。我提醒他们,下一步要考虑怎么规避风险、怎么锁定市场,防止别人产权侵犯、品牌侵犯,这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丙方的观点》 节选(三) 客户究竟从我们这里得到了什么 客户究竟从我们这里得到了什么 经常有人问我们能为客户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有很多人不清楚我们是提供品牌呢,还是提供营销?我们是帮客户卖矿泉水呢,还是帮客房做广告创意?他们还会问:好像没干什么呀!你们怎么收这么多钱,企业家怎么会认你们呢?我想在中国策划业发展的过程当中,不管我们是有意还是无意,市场这个筛子已经给我们定了位,这个定位我想也正是市场所最需要的,还很远很远。 《丙方的观点》 节选(三) 后 记 后记 2006年岁末,当我结束了大三峡旅游战略的考察之旅,风尘仆仆甫抵京城的时候,这套《王志纲战略思想库》的初稿已放到我的案头,十本书,二十年。这套文库,不仅从特殊的视角记载了我们国家天翻地覆的二十年风云史,也是我个人脱胎换骨,从一个人到一个团队,知行合一、与时俱进的精神结晶;同时也是解读时代,研究转型之中的中国最鲜活的读本。回首这二十多年的社会变迁,知识分子下海,可以说是这段风起云涌、潮涨潮落的岁月中情节最为精彩、最富有戏剧性、也最耐人寻味的时代乐章。市场经济在彻底改变了中国文人几千年宿命的同时,却又提出了巨大的时代悖论。 当无数昨天还坚守着自己精神家园的知识分子们受时代的感召,义无反顾地扎进市场经济大潮中时,首先要面对的就是生存问题,要生存首先要学会与“狼”共舞,既在市场中兑现知识、智慧的价值,而又不被“狼”群所同化。 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那么,知识分子到底有没有可能走出一条既财智双赢而又不扭曲自身人格的道路呢?这套文库真实地记录了我作为其中的一员,在时代洗礼和市场历练中的苦苦追寻和长久探索。从下海的第一天起,我就试图探寻和破解知识分子的市场化生存之道,在几乎无时无刻不与市场的力量博弈、与商人过招、与政府官员对话之时,我始终在思考和求证着这个命题。 第一印象网络策划有限公司 第1页 共16页 电 话:022-66200166 传 真:022-66200277 Delsen Network Planning Co.,Ltd 网 址:www.delsen.cn E-mail:lujf@delsen.cn
本文档为【王志纲战略思想库06 财智时代《财智时代》】,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9156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14KB
软件:Word
页数:48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8-09-11
浏览量: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