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GIS教案第11章 地理信息可视化

GIS教案第11章 地理信息可视化

举报
开通vip

GIS教案第11章 地理信息可视化第11章 地理信息可视化 可视化的基本含义是将科学计算中产生的大量非直观的、抽象的或者不可见的数据,借助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等技术,以图形图像信息的形式,直观、形象地表达出来,并进行交互处理。地图是空间信息可视化的最主要和最常用的形式。在地理信息系统中,可视化则以地理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地图学、认知科学、信息传输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并通过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动态,直观、形象地表现、解释、传输地理空间信息并揭示其规律,是关于信息表达和传输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一门学科。 地理信息系统中的空间信息可视...

GIS教案第11章 地理信息可视化
第11章 地理信息可视化 可视化的基本含义是将科学计算中产生的大量非直观的、抽象的或者不可见的数据,借助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等技术,以图形图像信息的形式,直观、形象地表达出来,并进行交互处理。地图是空间信息可视化的最主要和最常用的形式。在地理信息系统中,可视化则以地理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地图学、认知科学、信息传输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并通过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动态,直观、形象地表现、解释、传输地理空间信息并揭示其规律,是关于信息表达和传输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一门学科。 地理信息系统中的空间信息可视化从表现内容上来分,有地图(图形)、多媒体、虚拟现实等;从空间维数上来分有二维可视化、三维可视化、多维动态可视化等。本章侧重介绍空间信息可视化的基本形式和技术。 11.1 空间信息输出方式与类型 11.1.1 空间信息输出方式 目前,一般地理信息系统软件都为用户提供三种主要的图形图像输出和属性数据报表输出方式。屏幕显示主要用于系统与用户交互式的快速显示,是比较廉价的输出产品,需以屏幕摄影方式做硬拷贝,可用于日常的空间信息管理和小型科研成果输出;矢量绘图仪制图用来绘制高精度的比较正规的大图幅图形产品;喷墨打印机,特别是高品质的激光打印机已经成为当前地理信息系统地图产品的主要输出设备。表11.1列出了主要的图形输出设备。 表11.1 主要图形输出设备一览表 设备 图形输出方式 精度 特点 矢量绘图机 矢量线划 高 适合绘制一般的线划地图,还可以进行刻图等特殊方式的绘图。 喷墨打印机 栅格点阵 高 可制作彩色地图与影象地图等各类精致地图制品。 高分辨彩显 屏幕象元点阵 一般 实时显示GIS的各类图形、图像产品。 行式打印机 字符点阵 差 以不同复杂度的打印字符输出各类地图,精度差,变形大。 胶片拷贝机 光栅 较高 可将屏幕图形复制至胶片上,用于制作幻灯片或正胶片。 1. 屏幕显示 由光栅或液晶的屏幕显示图形、图像,常用来做人和机器交互的输出设备。将屏幕上所显示的图形采用屏幕拷贝的方式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下来,以在其他软件支持下直接使用。 由于屏幕同绘图机的彩色成图原理有着明显的区别,所以,屏幕所显示的图形如果直接用彩色打印机输出, 两者的输出效果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就为利用屏幕直接进行地图色彩配置的操作带来很大的障碍。解决的方法一般是根据经验制作色彩对比表,依此作为色彩转换的依据。近年来,部分地理信息系统与机助制图软件在屏幕与绘图机色彩输出一体化方面已经做了不少卓有成效的工作。图11.1为通过屏幕输出的地图。 2. 矢量绘图 矢量制图通常采用矢量数据方式输入,根据坐标数据和属性数据将其符号化,然后通过制图指令驱动制图设备;也可以采用栅格数据作为输入,将制图范围划分为单元,在每一单元中通过点、线构成颜色、模式表示,其驱动设备的指令依然是点、线。矢量制图指令在矢量制图设备上可以直接实现,也可以在栅格制图设备上通过插补将点、线指令转化为需要输出的点阵单元,其质量取决于制图单元的大小。 在图形视觉变量的形式中,符号形状可以通过数学表达式、连接离散点、信息块等方法形成;颜色采用笔的颜色表示;图案通过填充方法按设定的排列方向进行填充。 常用的矢量制图仪器有笔式绘图仪,它通过计算机控制笔的移动而产生图形。大多数笔式绘图仪是增加型,即同一方向按固定步长移动而产生线。许多设备有两个马达,一个为X方向,另一个是Y方向。利用一个或两个马达的组合,可在8个对角方向移动。但是移动步长应很小,以保持各方向的移动相等。 3. 打印输出 打印输出一般是直接由栅格方式进行的,可利用以下几种打印机。 ①点阵打印机:点阵打印是用打印机内的撞针去撞击色带,然后利用印字头打将色带上的墨水印在纸上而达成打印的效果,点精度达0.141mm,可打印比例准确的彩色地图,且设备便宜,成本低,速度与矢量绘图相近,但渲染图比矢量绘图均匀,便于小型地理信息系统采用,目前主要问题是解析度低,且打印幅面有限,大的输出图需进行图幅拼接。 ②喷墨打印机(亦称喷墨绘图仪):是高档的点阵输出设备,输出质量高、速度快,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与价格的降低,目前已经取代矢量绘图仪的地位,成为GIS产品主要的输出设备(见图11.3)。 ③激光打印机:是一种既可用于打印又可用于绘图的设备,是利用碳粉附着在纸上而成像的一种打印机,由于打印机内部使用碳粉,属于固体,而激光光束又不受环境影响的特性,所以激光打印机可以长年保持印刷效果清晰细致,印在任何纸张上都可得到好的效果。绘制的图像品质高、绘制速度快,将是计算机图形输出未来的基本发展方向。 11.1.2 地理信息系统输出产品类型 地理信息系统产品是指由系统处理、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可以直接供研究、规划和决策人员使用的产品,其形式有地图、图像、统计图表以及各种格式的数字产品等。地理信息系统产品是系统中数据的表现形式,反映了地理实体的空间特征和属性特征。 1. 地图 地图是空间实体的符号化模型,是地理信息系统产品的主要表现形式(如图11.4), 根据地理实体的空间形态,常用的地图种类有点位符号图、线状符号图、面状符号图、等值线图、三维立体图、晕渲图等。点位符号图在点状实体或面状实体的中心以制图符号表示实体质量特征;线状符号图采用线状符号表示线状实体的特征;面状符号图在面状区域内用填充模式表示区域的类别及数量差异;等值线图将曲面上等值的点以线划连接起来表示曲面的形态;三维立体图采用透视变换产生透视投影,使读者对地物产生深度感并表示三维曲面的起伏;晕渲图以地物对光线的反射产生的明暗使读者对二维表面产生起伏感,从而达到表示立体形态的目的(见图11.5)。 2. 图像 图像也是空间实体的一种模型,它不采用符号化的方法,而是采用人的直观视觉变量(如灰度、颜色、模式)表示各空间位置实体的质量特征。它一般将空间范围划分为规则的单元(如正方形),然后再根据几何规则确定的图像平面的相应位置,用直观视觉变量表示该单元的特征,图11.6、11.7为由喷墨打印机输出的正射影像地图和三维模拟建筑图。 3. 统计图表 非空间信息可采用统计图表表示。统计图将实体的特征和实体间与空间无关的相互关系采用图形表示,它将与空间无关的信息传递给使用者,使得使用者对这些信息有全面、直观的了解。统计图常用的形式有柱状图、扇形图、直方图、折线图和散点图等。统计表格将数据直接表示在表格中,使读者可直接看到具体数据值。见图11.8,11.9,11.10。 图11.11表示统计图表与地图的综合使用所形成的专题地图。 随着数字图像处理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制图系统以及各种分析模拟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的广泛应用,数字产品成为广泛采用的一种产品形式,提供信息作进一步的分析和输出,使得多种系统的功能得到综合。数字产品的制作是将系统内的数据转换成其它系统采用的数据形式。 11.2可视化的一般原则 11.2.1 符号运用 空间对象以其位置和属性为特征。当用图形图像表达空间对象时,一般用符号位置来表示该要素的空间位置,用该符号与视觉变量组合来显示该要素的属性数据。例如,道路在地图上一般用线状符号表达,通过线型如线宽来区分不同的道路级别,如粗实线表示高等级公路,而细实线表示低等级公路。 地图符号系统中的视觉变量包括形状、大小、纹理、图案、色相、色值和彩度。形状表征了图上要素类别。大小和纹理(符号斑纹的间距)表征了图上数据之间的数量差别,例如,一幅地图可用大小不同的圆圈来代表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色相、色值和彩度,以及图案则更适合于表征标称(nominal)或定性(qualitative)数据,例如,在同一幅地图上可用不同的面状图案代表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 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在符号运用上不尽相同。对栅格数据而言,符号的选择不是问题,因为无论被描述的空间对象是点、线还是面,符号都是由栅格象元组成。另外在视觉变量的选择上,栅格数据也受限制。由于栅格象元的问题,形状和大小这两个视觉变量并不适合于栅格数据,纹理和图案可用于较低分辨率的制图要求,但象元较小时就不适合。因此栅格数据的表达就局限在用不同的颜色和颜色阴影来显示。 运用符号表达空间对象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⑴ 符号的定位 地图上常常以符号的位置表达其实际空间位置,这就是常说的符号定位问题。符号定位的一般原则是准确,保证所示空间对象在逻辑和美观上的和谐统一。但有时由于实际空间对象的位置重叠或相距很近,当用符号表达时,容易产生拥挤现象,破坏了图形的美观性和易读性。这时可保留重要地物的准确位置,而其他次要地物可相对移动,如图11.12所示。点状符号、线状符号的定位可参见地图学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籍。 图11.12 符号移位 符号定位中,较困难的是点的定位,特别是在点描法地图中。例如一个点代表1000人,某区有10000人,意味着在该区应布置10个点。如何在该区布置10个点是一个比较难解决的问题。采用随机布点或均匀布点可能导致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地图。这种情况下,一般要参照其他的资料来进行点位的确定,例如人口普查图中的布点,可参考人口普查街区图或人口普查地图来进行。 ⑵ 易读性 空间对象属性通过符号的视觉变量来进行区分,视觉变量包括形状、大小、方位、色调、亮度和色度等六类。空间对象的属性可通过视觉变量的不同组合来表达,因此,符号的布局、组合和纹理直接影响到图面的易读性。一般情况下,线状符号比较容易分离,图案、形状、颜色和阴影要截然不同,并且形状要清晰可辨。 符号的可见性还涉及符号自身的可见性。如果线状符号比较容易识别,其宽度就不必很大。不同颜色的组合也可改变符号的可辨性。经典的例子就是交通符号,形状各异的交通符号可以使行人和驾驶员不必读文字而获得交通信息。 ⑶ 视觉差异性 图形元素和背景、相邻元素的对比是符号运用中最为重要的一点。视觉上的差异性可以提高符号的分辨能力和识别能力。符号运用过程中,要尽量使用符号视觉变量的不同组合来提高易读性,但过多的符号差异会导致图面的繁杂,也不利于符号的识别。 ⑷ 绝对数据与派生数据制图中的符号配置 属性数据根据加工与否可分为两类,即原始数据和派生数据。原始数据是通过测量或调查而得到的数据,如人口调查中的一个县的人口数量;而派生数据一般是指经过加工的数据,如人口密度等。对原始数据和派生数据的符号配置需要考虑图形的可比性。这里以人口制图为例进行说明:人口密度是人口数与区域面积的比值,该值不依赖区域的大小。对于人口数相同而面积不同的两个区域来说,其人口密度就不同,如果用等值区域图以人口数量来进行制图,则区域面积的大小差异会严重影响图形的可比性。因此一般建议等值区域图用来进行派生数据的表达,而分级符号图用来进行原始数据的制图。 11.2.2 颜色运用 地图中颜色的运用为地图增添特殊的魅力,一般条件下制图者都会首选制作彩色地图,其次才是黑白地图。实际上地图中色彩的运用经常被误解与错用。地图制作中色彩的运用首先必须理解色彩的三个属性,即色相、色值和彩度。 色相(又称色别)是一种色彩得以与另一种色彩相区别的性质,如红色与绿色即为不同的色相。色相也可定义为组成一种颜色的光的主波长。一般将不同的色相与不同类型的数据联系起来。色值是一种颜色的亮度或暗度,黑色为低值而白色为高值。在一幅地图上通常感到较暗的符号更重要。彩度又称之为饱和度或强度,指的是一种颜色的丰富程度或鲜明程度。完全饱和的颜色为纯色,而低饱和度的颜色则偏灰。通常,颜色饱和度越高的符号其视觉重要性也越大。 地图上色彩的运用遵循一定的经验法则,一般有以下几个原则: ⑴ 感情色彩:色彩与人的情感有广泛的联系,而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和背景又赋予色彩以各自的含义和象征。制图中色彩一般分为暖色和冷色两种,例如红色为暖色而青色为冷色,与色相相结合,则有干湿之分,例如浅黄色象征干燥,而蓝色象征湿润。制图中要充分考虑人的感情色彩和情绪,使得效果更人性化。 ⑵ 习惯用色:在长期的研究实践中,制图人员总结出一系列的习惯用色,有的已约定成俗,有的已形成规范。数据表达中,要充分考虑人们在长期阅图中形成的习惯和专业背景。 ⑶ 色彩方案:色相是适于表征定性数据的视觉变量,而色值与彩度则更适合于表征定量数据。定性数据属于标称数据(nominal data),而定量数据则属于需用排序(ordinal)、区间(interval)和比率(ratio)等尺度来量度的数据。对一幅定性地图而言,找到10种或15种易于相互区别的颜色并不难。如果一幅地图需要更多种颜色,则可将另一种定性的视觉变量一一图案,或者文字,与颜色组合在一起形成更多的地图符号。 色彩的配置方案主要是通过色相、色值(亮度)和彩度(饱和度)的综合运用来表达不同制图对象的属性信息,按色彩有单变量、双变量和三变量的颜色之分,按变量性质有定性方案、二元方案、顺序方案、分支方案四种等,它们又可组成不同的色彩配置方案。 ①单变量色彩方案 定性方案:单变量的定性方案主要表示不同性质的种类,方案中的色彩亮度应该相似而不相等; 二元方案:单变量的二元方案也是定性数据的一种表达,数据一般被分为两个相对的种类,例如是/不是、出现/不出现等,一般通过中性色、单一颜色或两种颜色来表达,但应选取相反的亮度,如灰-白、红-白、淡蓝-深蓝等; 序列方案:序列化方案用来表达有高到低分类的序列化数据,可用序列化的色彩亮度来表示。通常低值采用亮色而高值采用深色,若背景较暗时,这个关系也可倒过来。无论用何种,必须保证采用颜色所形成的亮度序列与数据类的顺序相关。 分支方案:分支方案也称为两极方案,主要用来强调由关键点(平均值、中值、零点)向两侧扩散的量化数据显示,可用向两侧扩散的亮度阶来表示。 ②双变量色彩方案 在交互可视化探索中,二变量色彩方案可以进行更详细的分类对比。 定性/二元方案:此方案中把一系列色彩的亮暗两阶同时制图,其中亮暗对应二元方案中的两个量。增加要强调的二元变量所对应所有色相的饱和度可以增强地图的视觉强调性和一致性。 定性/序列方案:定性变量可采用几个颜色来表达,序列变量采用对应色的序列亮度阶来表示。 序列/序列方案:两个序列化方案的组合在地图学中是最引人注目的。此方案可以表达同一位置或区域的两个变量。可以认为序列/序列方案是两个序列方案中所有颜色组合的逻辑混合,因此方案是以两个颜色为基础,如果两种颜色完成交叉将产生一个中性的对角线和不饱和过渡色。在整个方案的构造中,应包含系统的亮度差异,不应依靠色彩来揭示量级上的差异。 分支/二元和分支/序列方案:这两个方案具有相似的视觉特征。此方案的成功应用应依靠可用的大亮度反差范围,一般大亮度色阶是用在二元和序列化变量上,在色彩变化支持下的小亮度色阶用来表达方案中每个大亮度色阶内的分支变量。 分支/分支方案:此方案是二变量方案中唯一一个不是由单变量方案直接叠加而成的方案,因为此方案需色彩差异来表达两种变量。 ③三变量色彩方案 三变量色彩变量通常用于表达构成百分比的和为100%的三个变量。 11.2.3 注记运用 每幅地图都需要用一定的文字或者注记来标记制图要素,制图者把字体当作一种地图符号,因为与点状、线状、面状符号一样,字体也有多种类型。运用不同的字体类型表征出悦目、和谐的地图是制图者所面临的一项主要任务。 字体在字样、字形、大小和颜色方面变化多样。字样指的是字体的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特征,而字形指的是字母形状方面的不同。字形包括了在字体重量或笔画粗细(粗体、常规或细长体)、宽度(窄体或宽体)、直体与斜体(或者罗马字体与斜体)、大写与小写等方面的不同变化。 ⑴ 字体变化:字体变化可以像视觉变量一样在地图符号中起作用。字样、字体颜色、罗马字体或斜体等方面的差异更适合于表现定性数据,而字体大小、字体粗细和大小写等方面的差异则更适合于表现定量数据。例如,在一幅显示城市不同规模的地图上,一般是用大号、粗体和大写字体表示最大的城市,而用小号、细体和小写字体表示最小的城市。 ⑵ 字体类型:在选择字体类型的时候要考虑可读性、协调性和传统习惯性。注记的可读性必须与协调性相平衡。注记的功能就是传达地图内容。因此注记必须清晰可读但又不能吸引过多的注意力。通常可以通过在一幅图上只选用1~2种字样,并选用另一些字体变化用于标注不同要素或符号来取得协调美观的效果。例如在制图对象的主体中较少采用修饰性字体,但在图名和图例等部分习惯用修饰性字体。已经形成的习惯有:水系要素用斜体,行政单元名称用粗体,并且名称按规模大小有字体大小的区分,太多的字体类型会使得图面显示不协调。 ⑶ 字体摆放:地图上文字或标注的摆放与字体变化的选择同样重要。一般遵循以下规则:文字摆放的位置应能显示其所标识空间要素的位置和范围。点状要素的名称应放在其点状符号的右上方;线状要素的名称应以条块状与该要素走向平行;面状要素的名称应放在能指明其面积范围的地方。 SHAPE \* MERGEFORMAT SHAPE * MERGEFORMAT 图11.13 注记的运用与对比,上图字体变化繁多,使得图面协调被破坏, 下图是调整后的注记,字体均匀,图面要协调许多 GIS中的标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标注的基本要求是清晰性、可读性、协调性和习惯性,然而制图要素的重叠、位置上的冲突等都使得这些要求难以满足,一般需要进行多次、交互式的、基于思维的反复调整才能最终确定(图11.13)。 11.2.4 图面配置 图面配置是指对图面内容的安排。在一幅完整的地图上,图面内容包括图廓、图名、图例、比例尺、指北针、制图时间、坐标系统、主图、副图、符号、注记、颜色、背景等内容,内容丰富而繁杂,在有限的制图区域上如何合理地进行制图内容的安排,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一般情况下,图面配置应该主题突出、图面均衡、层次清晰、易于阅读,以求美观和逻辑的协调统一而又不失人性化。 ⑴ 主题突出 制图的目的是通过可视化手段来向人们传递空间信息,因此在整个图面上应该突出所要传递的内容,即地图主体。制图主体的放置应遵循人们的心理感受和习惯,必须有清晰的焦点,为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焦点要素应放置于地图光学中心的附近,即图面几何中心偏上一点,同时在线划、纹理、细节、颜色的对比上要与其他要素有所区别。 图面内容的转移和切换应比较流畅。例如图例和图名可能是随制图主体之后要看到的内容,因此应将其清楚的摆放在图面上,甚至可以将其用方框或加粗字体突出,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图11.14所示)。 SHAPE \* MERGEFORMAT SHAPE \* MERGEFORMAT 图11.14 图面内容与图例转换 ⑵ 图面平衡 图面是以整体形式出现的,而图面内容又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图面设计中的平衡,就是要按照一定的方法来确定各种要素的地位,使各个要素显示的更为合理。图面布置得平衡不意味着将各个制图要素机械性的分布在图面的每一个部分,尽管这样可以使各种地图要素的分布达到某种平衡,但这种平衡淡化了地图主体,并且使得各个要素无序。图面要素的平衡安排往往无一定之规,需要通过不断的反复试验和调整才能确定。一般不要出现过亮或过暗,偏大或偏小,太长或太短、与图廓太紧等现象(如图11.15所示)。 图11.15 视觉的平衡 ⑶ 图形-背景 图形在视觉上更重要一些,距读者更近一些,有形状、令人深刻的颜色和具体的含义。背景是图形背景,以衬托和突出图形。合理的利用背景可以突出主体,增加视觉上的影响和对比度,但背景太多会减弱主体的重要性。图形-背景并不是简单地决定应该有多少对象和多少背景,而是要将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在图面的主体上。例如,如果在图面的内部填充的是和背景一样的颜色,则读者就会分不清陆地和水体(图11.16)。 图11.16 图形-背景关系 图形-背景可用他们之间的比值进行衡量,称之为图形-背景比率。提高图形-背景比率的方法是使用人们熟悉的图形,例如分析陕北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时,可以将陕西省从整体中分离出来,可以使人们立即识别出陕西的形状,并将其注意力集中到焦点上。 ⑷ 视觉层次 图11.17 插入法图形配置 视觉层次是图形-背景关系的扩展。视觉层次是指将三维效果或深度引入制图的视觉设计与开发过程,它根据各个要素在制图中的作用和重要程度,将制图要素置于不同的视觉层次中。最重要的要素放在最顶层并且离读者最近,而较为次要的要素放在底层且距读者比较远,从而突出了制图的主体,增加了层次性、易读性和立体感,使图面更符合人们的视觉生理感受。 视觉层次一般可通过插入、再分结构和对比等方式产生。 插入是用制图对象的不完整轮廓线使它看起来像位于另一对象之后。例如当经线和纬线相交于海岸时,大陆在地图上看起来显得更重要或者在整个视觉层次中占据更高的层次,图名、图例如果位于图廓线以内,无论是否带修饰,看起来都会更突出(图11.17) 再分结构是根据视觉层次的原理,将制图符号分为初级和二级符号,每个初级符号赋予不同的颜色,而二级符号之间的区分则基于图案。例如在土壤类型利用图上,不同土壤类型用不同的颜色表达,而同一类型下的不同结构成分则可通过点或线对图案进行区分。再分结构在气候、地质、植被等制图中经常用到。 对比是制图的基本要求,对布局和视觉层都非常重要。尺寸宽度上的变化可以使高等级公路看起来比低等级公路、省界比县界、大城市比小城市等更重要,而色彩、纹理的对比则可以将图形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如图11.18所示。 不论是插入法还是对比法,应用过程中要注意不要滥用。过多的使用插入,将会导致图面的费解而破坏平衡性,而过多地对比则会导致图面和谐性的破坏,如亮红色和亮绿色并排使用就会很刺眼。 图11.18 对比法突出制图主体和重要性(陕西省) 11.2.5 制图内容的一般安排 (1)主图   主图是地图图幅的主体,应占有突出位置及较大的图面空间。同时,在主图的图面配置中,还应注意以下的问题: ①在区域空间上,要突出主区与邻区是图形与背景的关系,增强主图区域的视觉对比度。 ②主图的方向一般按惯例定为上北下南。如果没有经纬网格标示,左、右图廓线即指示南北方向。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果区域的外形延伸过长,难以配置在正常的制图区域内,就可考虑与正常的南北方向作适当偏离,并配以明确的指向线。 ③移图 制图区域的形状、地图比例尺与制图区域的大小难以协调时,可将主图的一部分移到图廓内较为适宜的区域,这就成为移图。移图也是主图的一部分。移图的比例尺可以与主图比例尺相同,但经常也会比主图的比例尺缩小。移图与主图区域关系的表示应当明白无误。假如比例尺及方向有所变化,均应在移图中注明。在一些表示我国完整疆域的地图中,经常在图的右下方放置比例尺小于大陆部分的南海诸岛,就是一种常见的移图形式。 ④重要地区扩大图 对于主图中专题要素密度过高,难以正常显示专题信息的重要区域,可适当采取扩大图的形式处理。扩大图的表示方法应与主图一致,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图形数量。扩大图一般不必标注方向及比例尺。 (2)副图 副图是补充说明主图内容不足的地图,如主图位置示意图、内容补充图等。一些区域范围较小的单幅地图,用图者难以明白该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需要在主图的适当位置配上主图位置示意图,它所占幅面不大,但却能简明、突出地表现主图在更大区域范围内的区位状况。内容补充图是把主图上没有表示、但却又是相关或需要的内容,以附图形式表达,如地貌类型图上配一幅比例尺较小的地势图,地震震中及震级分布图上配一幅区域活动性地质构造图等。 (3)图名 图名的主要功能是为读图者提供地图的区域和主题的信息。表示统计内容的地图,还必须提供清晰的时间概念。图名要尽可能简练、确切。组成图名的三个要素(区域、主题、时间)如已经以其他形式作了明确表示,则可以酌情省略其中的某一部分。例如在区域性地图集中,具体图幅的区域名可以不用。图名是展示地图主题最直观的形式,应当突出、醒目。它作为图面整体设计的组成部分,还可看成是一种图形,可以帮助取得更好的整体平衡。一般可放在图廓外的北上方,或图廓内以横排或竖排的形式放在左上、右上的位置。图廓内的图名,可以是嵌入式的,也可以直接压盖在图面上,这时应处理好与下层注记或图形符号的关系(如图11.19)。 图11.19 图名位置的安排 (4)图例 图例应尽可能集中在一起。虽然经常都被置于图面中不显著的某一角,但这并不降低图例的重要性。为避免图例内容与图面内容的混淆,被图例压盖的主图应当缕空。只有当图例符号的数量很大,集中安置会影响主图的表示及整体效果时,才可将图例分成几部分,并按读图习惯,从左到右有序排列。对图例的位置、大小、图例符号的排列方式、密度、注记字体等的调节,还会对图面配置的合理与平衡起重要作用(图11.20)。 图11.20图例位置的安排 (5)比例尺 地图的比例尺一般被安置在图名或图例的下方。地图上的比例尺,以直线比例尺的形式最为有效、实用。但在一些区域范围大、实际的比例尺已经很小的情况下,如一些表示世界或全国的专题地图,甚至可以将比例尺省略。因为,这时地图所要表达的主要是专题要素的宏观分布规律,各地域的实际距离等已经没有多少价值,更不需要进行什么距离方面的量算。放置了比例尺,反而有可能会得出不切实际的结论。 (6)统计图表与文字说明 统计图表与文字说明是对主题的概括与补充比较有效的形式。由于其形式(包括外形、大小、色彩)多样,能充实地图主题、活跃版面,因此有利于增强视觉平衡效果。统计图表与文字说明在图面组成中只占次要地位,数量不可过多,所占幅面不宜太大。对单幅地图更应如此。 (7)图廓 单幅地图一般都以图框作为制图的区域范围。挂图的外图廓形状比较复杂。桌面用图的图廓都比较简练,有的就以两根内细外粗的平行黑线显示内外图廓。有的在图廓上表示有经纬度分划注记,有的为检索而设置了纵横方格的刻度分划。 11.3可视化表现形式 11.3.1 等值线显示 等值线又称等量线,表示在相当范围内连续分布而且数量逐渐变化的现象的数量特征。用连接各等值点的平滑曲线来表示制图对象的数量差异,如等高线、等深线、等温线、等磁线等等。 等高线是表示地面起伏形态的一种等值线。它是把地面上高程相等的各相邻点所连成的闭合曲线,垂直投影在平面上的图形。一组等高线可以显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形态和实际高度,根据等高线的疏密和图形,可以判断地形特征和斜坡坡度。 用等高线法表示地形,总体来说立体感还是较差的。因此对等高线图形的立体显示方法研究一直在不断地进行,明暗等高线法是其中的一种。明暗等高线法是使每一条等高线因受光位置不同而绘以黑色或白色,以加强其立体感。还有粗细等高线法,它是将背光面的等高线加粗,向光面绘成细线,以增强立体效果。 等值线的应用相当广泛,除常见的等高线、等温线以外,还可表示制图现象在一定时间内数值变化的等数值变化线(如年磁偏角变化线、地下水位变化线)、等速度变化线、表示现象位置移动的等位移线(如气团位移、海底拾升或下降)、表示现象起止时间的等时间线(如霜期、植物开花期)等(图11.21,11.22)。 图11.21 明暗等高线图(左)和粗细等高线图(右) 图11.22 交通为五分钟的交通等距线 11.3.2 分层设色显示 分层设色法是在等高线的基础上根据地图的用途、比例尺和区域特征,将等高线划分一些层级,并在每一层级的面积内绘上不同颜色,以色相、色调的差异表示地势高低的方法。这种方法加强了高程分布的直观印象,更容易判读地势状况,特别是有了色彩的正确配合,使地图具有了一定的立体感。 设色有单色和多色两种。单色是利用色调变化表示地形的高低,现在已经很少采用。多色是利用不同色相和色调深浅表示地形的高低。设色时要考虑地形表示的直观性、连续性以及自然感等原则。要求每一色层准确地代表一个高程带,各色层之间要有差别,但变化不能过于突然和跳跃,以便反映地表形态的整体感和连续感。选色尽量和地面自然色彩相接近,各色层的颜色组合应能产生一定程度的立体感。色相变化视觉效果显著,用以表示不同的地形类别,每类地形中再以色调的变化来显示内部差异。如平原用绿色,丘陵用黄色,山地用褐色;在平原中又以深绿、绿、和浅绿等三种浓淡不同的绿色调显示平原上的高度变化。色相变化也采用相邻色,以避免造成高度突然变化的感觉。 目前普遍采用的色层是绿褐色系。陆地部分由平原到山地为:深绿—绿—浅绿—浅黄—黄—深黄—浅褐—褐—深褐;高山(5000米以上)为白色或紫色;海洋部分采用浅蓝到深蓝,海水愈深,色调愈浓。这种设色使色相色调相结合,层次丰富,具有一定象征性意义和符合自然界的色彩,效果较好。(图11.23) 图11.23分层设色图 11.3.3 地形晕渲显示 晕渲法也叫阴影法,是用深浅不同的色调表示地形起伏形态,如图11.24。按光源的位置分直照晕渲、斜照晕渲和综合光照晕渲;按色调分墨渲和彩色晕渲。 图11.24 由DEM产生的地面晕渲图 晕渲法的基本思想是:一切物体只有在光的作用下才能产生阴影,才显现得更清楚,才有立体感。由于光源位置不同,照射到物体上所产生的阴影也不同,其立体效果也就不同。晕渲法通常假定把光源固定在两个方向上,一为西北方向俯角45°,一为正上方与地面垂直。前者称为斜照晕渲,后者称为直照晕渲。当山脉走向恰与光源照射方向一致时,或其他不利显示山形立体效果时,则适当的调整光源位置,这种称为综合光照晕渲。它们的光影特点如图11.25所示。 图11.25 三种不同光源的光影 斜照晕渲的立体感很强,明暗对比明显,与日常生活中自然光和灯光照射到物体上所形成的阴影相似。光的斜照使地形各部位分为迎光面、背光面和地平面三部分。 斜照光下,每一地点的明暗又因其坡度与坡向而有所不同,且山体的阴影又互相影响,改变其原有的明暗程度,使阴影有浓淡强弱之分。斜照晕渲的光影变化十分复杂,但也有一定的规律,即:迎光面愈陡愈明,背光面愈陡愈暗,明暗随坡向而改变,平地也有淡影三分。斜照光下,物体的阴影随其主体与细部不同而不同。主体阴影十分重要,它可以突出山体总的形态和基本走向,使之脉络分明,有利于增强立体效果。 斜照晕渲立体感强,山形结构明显,所以多为各种地图采用。其缺点是无法对比坡度,背光面阴影较重,影响图上其他要素的表示。 直照晕渲又叫坡度晕渲。光线垂直照射地面后,地表的明暗随坡度不同而改变。平地受光量最大,因而最明亮。直照晕渲能明显地反映出地面坡度的变化。其缺点是立体感较差,只适合于表示起伏不大的丘陵地区。 综合光照晕渲是斜照与直照晕渲的综合运用。或以斜照晕渲为主,或以直照晕渲为主,另一种来补充。它具备了两种晕渲的优点,弥补了两者的不足。 墨渲是用黑墨色的浓淡变化来反映光影的明暗。由于墨色层次丰富,复制效果好,应用广泛。印刷时用单一的黑色作晕渲色的很少,印成青灰、棕灰、绿灰者居多。 彩色晕渲又分为双色晕渲、自然色晕渲等。双色晕渲,常见的有阳坡面用明色或暖色系,阴坡面用暗色或寒色系,高地用暖色,低地用寒色,或制图主区用近感色,邻区用远感色等。主要是利用冷暖色对比加强立体感或突出主题。这种方法效果好,常被用于一些精致的地图上。自然色晕渲是模仿大自然表面的色调变化,结合阴影的明暗绘成晕渲图。这种方法主要是把地面色谱的规律与晕渲法的光照规律结合起来,用各种颜色及它们的不同亮度来显示地面起伏。如用绿色调为主晕染开发的平原,以棕黄色调为主晕染高原和荒漠,山区则有黄、棕、青、灰等色的变化,再加以明暗的区别,可构成色彩十分丰富的图面。 11.3.4 剖面显示   剖面是指地面沿某一方向的垂直截面(或断面),它包含地形剖面图和地质剖面图等。 地形剖面图是为了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以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转绘成的。它沿等高线地形图某条线下切而显露出地形垂直剖面(如图11.27所示)。从地形剖面图上可以直观地看出地面高底起伏状况。 图11.27地形剖面图 地质剖面图是用来显示地质构造的一种特殊地形图。(图11.28) 图11.28地质剖面图 11.3.5 专题地图显示 专题地图,是在地理底图上,按照地图主题的要求,突出面完善地表示与主题相关的一种或几种要素,使地图内容专题化、形式各异、用途专门化的地图。 专题地图具有下列3个特点: (1)专题地图只将一种或几种与主题相关联的要家特别完备而详细地显示,而其他要素的显示则较为概略,甚至不予显示。 (2)专题地图的内容广泛,主题多样,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中,除了那些在地表上能见到的和能进行测量的自然现象或人文现象外,还有那些往往不能见到的或不能直接测量的自然现象或人文现象均可以作为专题地图的内容。 (3)专题地图不仅可以表示现象的现状及其分布,而且能表示现象的动态变化和发展规律。 专题地图按照表现方式来分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点位符号法:用点状符号反映点状分布要素的位置、类别、数量或等级。下图为使用点状符号反映要素分布的专题地图,左图中用点的密度来表示各城市人口数量,右图使用分级符号来表现各城市人口数量: 图11.28使用点位符号法的专题地图 ②定位图表法:在要素分布的点位上绘制成的统计图表,表示其数量特征及结构。常用的图表有两种,一种是方向数量图表,一种是时间数量图表。 ③线状符号法:用线状符号表示呈线状、带状分布要素的位置、类别或等级。如河流、海岸线、交通线、地质构造线、山脊线等,左图表示某地区湖泊水的流向情况,右图表示某地区不同级别河流的分布状况: 图11.28使用线状符号法的专题地图 ④动态符号法:在线状符号上加绘箭头符号,表示运动方向。还可以用线条的宽窄表示数量的差异,也可以用连续的动线符号表示面状分布现象的动态。 ⑤面状分布要素表示法:面状符号表示成片分布的地理事物。如下图所示,表现了北美各地区商业发展状况: 图11.28使用面状符号法的专题地图 此外,在专题地图上还常使用柱状图表、剖面图表、玫瑰图表、塔形图表、三角形图表等多种统计图表,作为地图的补充。上述各种方法,经常是配合应用的。 下图所示为使用柱状图来表示某地区每个城市各个年龄段的人口比例: 图11.28 使用柱状图的专题地图 专题地图按照其内容要素的不同性质,可以划分为自然地图、社会政治经济地图、其他专题用图三个基本类型: ①自然地图包括如地质图、地球物理图、地震图、地势图、地貌图、气候气象图、水文图、海洋图、环境图、植被图、土壤图和综合自然地理图等。 ②社会政治经济地图包括如政治行政区划图、交通图、人口图、经济地图、文化建设图、历史地图、旅游地图等。下图为上海行政区划专题图: 图11.28上海行政区划专题图 11.3.6 立体透视显示 GIS的立体透视显示可以实现多种地形的三维表达,常用的包括立体等高线图、线框透视图、立体透视图以及各种地形模型与图像数据叠加而形成的地形景观等等。 (1)立体等高线模型 平面等高线图在二维平面上实现了三维地形的表达,但地形起伏需要进行判读,虽具有量测性但不直观。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可以实现平面等高线构成的空间图形在平面上的立体体现,即将等高线作为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函数H = f (x , y)的空间图形,投影到平面上所获得的立体效果图(图11.29)。 图11.29 平面等高线(左图)与立体等高线(右图) (2) 三维线框透视模型 线框透视图或线框模型(Wireframe)是计算机图形学和CAD/CAM领域中较早用来表示三维对象的模型,至今仍广为运用,流行的CAD软件、GIS软件等都支持三维对象的线框透视图建立。线框模型是三维对象的轮廓描述,用顶点和邻边来表示三维对象,其优点是结构简单、易于理解、数据量少、建模速度快,缺点是线框模型没有面和体的特征、表面轮廓线将随着视线方向的变化而变化、由于不是连续的几何信息因而不能明确地定义给定点与对象之间的关系(如点在形体内、外等)(图11.30)。 图11.30 DEM三维线框透视图 (3)地形三维表面模型 如前所述,三维线框透视图是通过点和线来建立三维对象的立体模型,仅提供可视化效果而无法进行有关的分析。地形三维表面模型是在三维线框模型基础上,通过增加有关的面、表面特征、边的连接方向等信息,实现对三维表面的以面为基础的定义和描述,从而可满足面面求交、线面消除、明暗色彩图等应用的需求。简言之,三维表面模型是用有向边所围成的面域来定义形体表面,由面的集合来定义形体。 若把数字高程模型的每个单元看作是一个个面域,可实现地形表面的三维可视化表达,表达形式可以是不渲染的线框图,也可采用光照模型进行光照模拟,同时也可叠加各种地物信息,以及与遥感影像等数据叠加形成更加逼真的地形三维景观模型(图11.31)。 三维模型 叠加河流网络后的三维模型 图11.31 DEM三维透视模型 11.3.7 空间信息的三维建模 三维地GIS中空间三维信息的直接获取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尽管摄影测量与遥感和计算机视觉等领域在多源影像数据利用和自动三维重建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激光扫描技术、干涉雷达测量技术和高分辨率卫星图像技术等的应用,为大范围三维景观模型的快速获取提供了可能。由于各种应用的不同,多种途径的三维信息获取技术混合使用的状况将会延续相当长的时间。 (1)LOD模型 所谓LOD(levels of detail,LOD)模型,是指对同一个场景中的物体采用具有不同细节水平(或称精细程度)的一系列模型。它广泛使用于控制场景的复杂程度并加速三维复杂场景的实时可视化描绘中。其类似于栅格影像数据处理中的多分辨率概念,即影像金字塔。 LOD技术是指计算机在生成视景时,根据该物体所在位置离视点距离的大小,分别调入详细程度不同的模型参与视景的生成(如图11.35 )。其实现方法如下 图11.35 地形场景简化(据陈刚等,2001) ①为物体建造一组详细程度不同的模型 利用模型的简化方法或工具,对目标进行简化分级,形成一组详细程度有别的LOD(为便于描述,以下引进LOD的概念进行说明)数据模型。将一组LOD模型根据细节的详细程度从多到少进行排序,并用序列号(1,2,…,n)给以标识(图11.36)。 图11.36 某物体一组详细程度不同的数据模型 ②立体模型与视距间的关系约定 通过计算视点与目标点间的距离求出目标的视距,为每一个被观察目标建立一组有关视距的阈值,用阈值把视距划分为不同的视距段。在选择LOD模型参与视景生成的计算时,首先判断目标的当前视距处于哪个视距段,再找到该视距段所对应的该目标LOD数据模型的标识号,调用标识号所指向的LOD模型来代表该目标参与视景生成。还可以在最近和最远处增设两个视距段,当视距小于最近视距段或大于最远的视距段时,认为该目标处于不可见位置。 (2)多分辨率建模方法 根据不同细节层次建模需要,可以分别采用以下不同的数据源和建模策略重建三维场景模型。 1 根据DEM重建逼真的地形表面形态,通过叠加正射影像数据生成真实感很强的虚拟景观。 2 直接使用CAD、3DS、3DMAX等设计数据,逼真表示规划设计成果的精细结构和材质特征;这种方法可以达到较高水平的细节程度,不仅能表示目标外观,而且还能充分展现目标的内部形态。 3 利用摄影测量、激光扫描或其他地面测量手段采集的三维编码数据和实际影像纹理逼真表示建筑景观的现状;该方法一般不表示实体内部特征,根据不同分辨率的图像可以达到各种细节水平,广泛用于大范围场景模型的快速重建。 4 根据建筑物的底部边界线(传统的二维线划数据如GIS中的DLG)和相应的高度属性进行三维重建,表面纹理则可以采用纹理材质数据库中的简单数据直接生成,该方法主要用于表现较低细节水平的景观轮廓特征。 基于上述不同细节层次模型的混合表示,便可以满足多尺度表示的需要。因此,可以从远处纵观整个地区的概貌,也可以深入一条街道、甚至一幢建筑物内部明了其周围的细部特征。摄影测量与遥感方法便于大范围三维模型的快速重建,但不便实现“真三维”,难以进入建筑物内部,重建复杂三维模型的能力尚且不足,还需运用更多的计算机图形学知识,亟待CAD技术的强力支持。而基于各种距离的三维激光扫描得到的离散点数据建立各种复杂的表面模型正成为多分辨率建模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3)CAD与三维GIS的集成 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领域广泛应用着基于CAD的三维建模与编辑方法。将这种方法产生的三维模型数据纳入GIS、实现CAD数据与GIS数据的集成有两个重要意义: 一是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普遍采用CAD生产,CAD数据广泛可得; 二是CAD在三维模型创建与编辑上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一些复杂而难于创建、但很实用的地物模型(如城市中的艺术建筑、交通导航所使用的航标等)利用CAD系统创建和编辑往往比较方便。因此,三维GIS的成功应用迫切需要与CAD进行有机的集成。 基于计算机图形学对三维形体的绘制与渲染方法,以下两种数据模型在CAD系统中具有较广泛的代表性: ①结构实体几何模型(CSG):此模型在CAD领域中的应用最为广泛。其基本思想是:将预先定义好的简单形体(通常称为体元或体素,如立方体、球、圆柱、圆锥等)通过正则的集合运算(并、交、差)和刚体几何变换(平移、旋转)形成一有序的二叉树(称CSG树),以此表示复杂的几何形体。 ②边界表达模型(BR):理论上能够建立较大区域范围内的三维模型。 当然,不同的数据模型与数据结构各有其优点和不足,采用单一的数据模型难于对各种类型的空间实体进行有效的描述,不同模型之间的结合被认为是必要和实用的方法。因此,一个CAD系统往往利用了几种不同的数据模型,通过对几种数据模型的组合与集成化应用,CAD系统基本上能够构造各种各样的几何对象,能对这些对象进行方便的交互式操作(编辑、修改、重绘),同时还能对模型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 CAD系统中数据模型的选取与构造,目的只是为了交互操作(模型创建与编辑)的方便性,很少注意到对象之间的拓扑关系,但在GIS中这无疑是一个欠缺;更重要的是在GIS中的几何对象需要同时具备几何属性和语义属性,但CAD模型几乎不具备语义属性。另一方面,CAD系统一般只需考虑单个模型的空间表达,追求模型在视觉上的逼真与美观,不必关心其数据量。在GIS中需要大量的三维几何模型,如不加以一定的优化和简化处理,就会带来许多问题,如数据的调度与管理、重绘刷新速度与浏览平滑度等。 11.3.8 三维景观显示 (1)基于纹理映射技术的地形三维景观 真实地物表面存在着丰富的纹理细节,人们正是依据这些纹理细节来区别各种具有相同形状的景物。因此,景物表面纹理细节的模拟在真实感图形生成技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将景物表面纹理细节的模拟称为纹理映射技术。  纹理映射技术的本质是:选择与DEM同样地区的纹理影像数据,将该纹理“贴”在通过DEM所建立的三维地形模型上,从而形成既具有立体感又具有真实性、信息含量丰富的三维立体景观。以扫描数字化地形图作为纹理图像,依据地形图和DEM数据建立纹理空间、景物空间和图像空间三者之间的映射关系,可以依据真实感图形绘制的基本理论生成以地形要素地图符号为表面纹理的三维地形景观。 (2)基于遥感影像的地形三维景观 各类遥感影像数据(航空、航天、雷达等)记录了地形表面丰富的地物信息,是地形景观模型建立主要的纹理库。 基于航摄相片生成地形三维景观图的基本原理是:在获取区域内的DEM的基础上,在数字化航摄图像上按一定的点位分布要求选取一定数量(通常大于6个)的明显特征点,量测其影像坐标的精确值以及在地面的精确位置,据此按航摄相片的成像原理和有关公式确定数字航摄图像和相应地面之间的映射关系,解算出变换参数。同时利用生成的三维地形图的透视变换原理,确定纹理图像(航摄相片)与地形立体图之间的映射关系。DEM数据细分后的每一地面点可依透视变换参数确定其在航摄相片图像中的位置,经重采样后获得其影像灰度,最后经透视变换、消隐、灰度转换等处理,将结果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生成一幅以真实影像纹理构成的三维地形景观(图11.40)。 图11.40 (航空)正射影像+DEM 基于航天数据的处理方法与航摄相片的方法基本相同(如图11.41)。不同的是由于不同遥感影像数据获取的传感器不同,其构像方程、内外方位元素也各异,需要针对相应的遥感图像建立相应的投影映射关系。 图11.41 (遥感)正射影像+DEM 需要说明的是,对大多数工程而言,用于建立地形逼真显示的影像数据只有航空影像最合适,因为一般地面摄影由于各种地物的相互遮挡,影像信息不全,地面重建受视点的严格限制;而卫星影像由于比例尺太小,各种微小起伏和较小的地物影像不清楚,仅适合于小比例尺的地面重建。航空影像具有精度均匀、信息完备、分辨率适中等特点,因而特别适合于一般大比例尺的地面重建。 (3)基于地物叠加的地形三维景观 将图像的纹理叠加在地形的表面,虽然可以增加地形显示的真实性,但若是能够在DEM模型上叠加地形表面的各种人工和自然地物,如公路、河流、桥梁、地面建筑等,则更能逼真地反映地表的实际情况,而且这样生成的地形环境还能进行空间信息查询和管理。 对于这些复杂的人工和自然地物的三维造型,可利用现有的许多商用地形可视化系统(如MultiGen)开发的专门进行三维造型的生成器Creator,可先由该三维造型生成器生成各种地物,然后再贴在地形的表面;另外还可利用现有的三维造型工具(如3DMax)来塑造三维实体地物,然后再导入到地形可视化系统中;对于简单的建筑物,可以将其多边形先用三角剖分方法进行剖分,然后将其拉伸到一定的高度,就形成三维实体;而对于河流、道路、湖泊等地表地物,由于存在多边形的拓扑关系,如湖中有岛,这时的三角形剖分就要复杂得多,但约束Delaunay三角形可以保证在三角形剖分过程中,将河流或湖泊中的岛保留,同时还能保留了多边形的边界线,以及保证剖分后的三角形具有良好的数学性质(不出现狭长的三角形)。 11.3.9 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是计算机产生的集视觉、听觉、触觉等为一体的三维虚拟环境,用户借助特定装备(如数据手套、头盔等)以自然方式与虚拟环境交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获得与真实世界等同的感受以及在现实世界中难以经历的体验。随着三维信息的可得和计算机图形学技术的发展,地理信息三维表示不仅追求普通屏幕上通过透视投影展示的真实感图形,而且具有强烈沉浸感的虚拟现实真立体展示日益成为主流技术之一(图11.32)。 图11.32 虚拟现实技术场景图 VR基本特征包括多感知性(multi-perception)、自主性(autonomy)、交互性(interaction)和临场性(presentation)。自主性指VR中的物体应具备根据物理定律动作的能力,如受重力作用的物体下落;交互性指对VR内物体的互操作程度和从中得到反馈的程度。用户与虚拟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当人的手抓住物体时,则人的手有握住物体的感觉并可感物体的重量,而物体应能随着移动的手移动而移动。现在一般把交互性(interaction)、沉浸感(immersion)和想象力(imagination)“3I”作为一个虚拟现实系统的基本特征(图11.33)。 图11.33 虚拟现实技术工具 生成VR的方法技术简称VR技术。VR技术强调身临其境感或沉浸感,其实质在于强调VR系统对介入者的刺激在物理上和认知上符合人长期生活所积累的体验和理解。 VR技术正日益成为三维空间数据可视化通用的工具。VR系统把地理空间数据组织成一组有结构、有组织的具有三维几何空间的有序数据,使得VR世界成为一个有坐标、有地方、有三维空间的世界,从而与现实世界中可感知、可触摸的三维世界相对应。 VR建立了真三维的景观描述的、可实时交互作用、能进行空间信息分析的空间信息系统。用户可以在三维环境里穿行,观察新规划的建筑物并领会其在地形景观中的变化。VR技术通过营造拟人化的多维空间,使用户更有效、更充分的运用GIS来分析地理信息,开发更高层的GIS功能。 虚拟现实技术与多维海量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结合起来,直接对多维、多源、多尺度的海量空间数据进行虚拟显示,建立具有真三维景观描述的、可实时交互设计、能进行空间分析和查询的虚拟现实系统,是今后虚拟现实系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虚拟场景与真实场景的真实感融合技术-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也正在日益成为GIS与VR集成的重要方向。基于GIS信息融合技术、GPS动态定位技术以及其它实时图像获取与处理技术,便可以有机地将眼前看到的实景与计算机中的虚景融合起来,这将使空间数据的更新方式和服务方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11.3.10 三维动态漫游 三维景观的显示属于静态可视化范畴,在实际工作中,对于一个较大的区域或者一条较长的路线,有时既需要把握局部地形的详细特征,又需要观察较大的范围,以获取地形的全貌。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就是使用计算机动画技术,使的观察者能够畅游于地形环境中,从而从整体和局部两个方面了解地形环境。 为了形成动画,就要事先生成一组连续的图形序列,并将图像存储于计算机中(图11.43)。将事先生成的一系列图像存储在一个隔离缓冲区,通过翻页建立动画;图形阵列动画即位组块传送,每幅画面只是全屏幕图像的一个矩形块,显示每幅画面只操作一小部分屏幕,较节省内存,可获得较快的运行时间性能。 对于地形场景而言,不但有DEM数据,还有纹理数据,以及各种地物模型数据,数据量都比较庞大。而目前计算机的存储容量有限,因此为了获得理想的视觉效果和计算机处理速度,使用一定的技术对地形场景的各种模型进行管理和调度就显得非常重要,这类技术主要有单元分割法、细节层次法(LOD)、脱线预计算以及内存管理技术等,通过这些技术实现对模型的有效管理,从而保证视觉效果的连续性。 图11.43 三维校园(四帧图像) 专业术语 晕渲图 正射影像地图 等高线 可视化 分层设色 专题地图 立体透视显示 地形三维表面模型 细节层次模型 纹理映射技术 三维景观模型 虚拟现实 � 图11.1 计算机屏幕显示地图� � � 图11.3 喷墨绘图机� � � 图11.5 晕渲地形图� � � 图11.4 普通地图� � � 图11.7三维模拟建筑图� � � 图11.6 正射影像地图� � � 图11.8 ARCVIEW制作的统计表格与直方图� � � 图11.10 直方统计图� � � 图11.9 圆饼状统计图� � � 图11.11 GIS输出的专题地图 (以统计符号表示人口与GDP值)� � 坡度分级图� � 坡度分级图� �
本文档为【GIS教案第11章 地理信息可视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0380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MB
软件:Word
页数:3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8-09-05
浏览量: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