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河县古今区划及所辖村名来历

新河县古今区划及所辖村名来历

举报
开通vip

新河县古今区划及所辖村名来历新河县古今区划及所辖村名来历明嘉靖年间,新河县编户里社12个:在城社、太平社、乐平社、冀丰社、长乐社、阎庄社、永安社、安宁社、丰盈社、升平社、千家庄社、大兴社。村33个:保居庄村、朱家庄村、马圈村、六户村、碗庄村、张砖村、沙井村、傅家庄村、申家庄村、神首村、北杜兴村、塔子口村、梁家庄村、小接头村、亭子头村、苏田村、秋口村、阎仙庄村、牙家寨村、南杜兴村、荆家庄村、沙穵村、辛章村、西流村、南马庄村、陈海庄村、董夏村、千家庄村、城招村、抛南村、杨马庄村、王府村、曹庄村。清初袭明制,至光绪年间全县分为13社24官村172村...

新河县古今区划及所辖村名来历
新河县古今区划及所辖村名来历明嘉靖年间,新河县编户里社12个:在城社、太平社、乐平社、冀丰社、长乐社、阎庄社、永安社、安宁社、丰盈社、升平社、千家庄社、大兴社。村33个:保居庄村、朱家庄村、马圈村、六户村、碗庄村、张砖村、沙井村、傅家庄村、申家庄村、神首村、北杜兴村、塔子口村、梁家庄村、小接头村、亭子头村、苏田村、秋口村、阎仙庄村、牙家寨村、南杜兴村、荆家庄村、沙穵村、辛章村、西流村、南马庄村、陈海庄村、董夏村、千家庄村、城招村、抛南村、杨马庄村、王府村、曹庄村。清初袭明制,至光绪年间全县分为13社24官村172村庄。13社:在城社、乐平社、长乐社、冀丰社、丰盈社、大兴社、阎庄社、永安社、安宁社、太平社、升平社、千家庄社、额丰社。24官村(172村庄):东顺城官村(魏家庄、宋亮庄、前保居庄、后保居庄、安家庄),六户官村(沙圪塔村、六户村、白穴口村),张碗官村(孙村、十户村、碗庄、郜宋张砖村、郝苗张砖村、前周张砖村、东张砖村、后周张砖村、望腾村),仁让里官村(仁让里村、徐冯招村、小南庄、阵冯招村、袁家庄、台家庄、宋家寨),梁家庄官村(前梁家庄、中梁家庄、后梁家庄、东梁家庄、河沟村),亭则头官村(亭则头村、西边仙庄、雷家岗、李家洼、东边仙庄、董村、九门村),辛章官村(辛章堡、小高庄、大高庄、黄家庄),千家庄官村(东千家庄、西千家庄、董家庄、东王家庄),西顺城官村(西小庄、马圈村、尹家庄、西赵家庄、葛家庄、邢家庄、西小屯、时家庄、刘家庄、王家庄、里八庄),傅家庄官村(大贾家庄、小贾家庄、张家庄、西郑家庄、杜家庄、傅家庄、池家庄、北郑家庄、大田庄、候家庄),神首官村(夏神首村、王神首村、傅神首村、白神首村、张神首村、小铺上村、官道李家庄),陈阎官村(暴贾家庄、大阎仙庄、贾阎仙庄、盖阎仙庄、大塔则口、小塔则口、北陈海堡、中陈海堡、南陈海堡、周家庄、小周家庄),荆家庄官村(李家寨、傅兴庄、芝芳头村、来远庄、平头楼村、东葫芦湾、中葫芦湾、西葫芦湾、西杨家庄、埝城村、荆家庄),井口官村(尧头村、沙井村、尼家庄、尧李庄、刘湫口庄、吴湫口村、聂湫口村、菜园村、邢湫口村、耿湫口村、信湫口村、郑湫口村),曹马官村(曹庄、西李家庄、仙庄、西马庄、寻葫芦村、殷家庄、牛家庄、王家庄、杨庄、桃园村、西小漳、柏家庄),王府堡官村、南顺城官村(李家庄、朱家庄、齐家庄、南宋家庄、王里铺村、南赵家庄、东张化庄、北张化庄、南张化庄),申家庄官村(东十里铺、西十里铺、安庄、杨家庄、苗家庄、白杨林村、申家庄),团里官村(东团里村、西团里村、北杜兴村、南安家庄、牙家寨村、九柳树村、南冯招村),杜董官村(董夏村、南尧上村、南杜兴村、南魏家庄、南庄、王村、郎家屯村),苏田官村(故现村、东苏田村、西苏田村、南小屯、苏章村、冯家庄、毛家庄),西马官村(南马庄、田村、陈村、梨园村、西流堡),沙洼官村(前沙洼村、后沙洼村、小寨村、东尧上村),城招官村(城招村、邢彦村、齐果召村、吕家庄、许家庄、齐家屯、八里庄、师家庄)。民国年间,据民国17年(1928年)《新河县志》载,全县编分为4区25官村11里99个村庄。新河县民国17年(1928年)编村区分表表1—3—1第一区编订村名户数主村名称户数附村名称户数城里239西街98东街南街8556南关里193东关里169西关里110西关里94城西村16赵宋五村115南赵家村47南宋家村王里村4424朱李齐村130齐家村55朱家村南李家村4332张化村171北张化村83南张化村东张化村6523保安村204前保居村138东安家庄村66保亮村119宋亮村58沙圪塔村后保居村3823白穴口村238六户村244十户村139挽村189孙村147魏家庄124郝苗张村114郝张村60苗张村54四维村132郜宋张村106周张村26车张村104望邢村168三望腾村101邢家桔67北郑家村101续表编订村名户数主村名称户数附村名称户数大田村190候池村97候家村82池家村15护家村100葫芦村189后葫芦村83前葫芦村西葫芦村7234杜刘村82刘家村43杜家村39三友村167西小村80西王家村里八村4740葛赵尹村80赵家村42尹家村葛家村299贾张马村127大贾家村57马圈村小贾家村小张家村5497郑夏村135西郑家村78夏神首村57傅王村135傅神首村125王神首村10白神首里165白神首里153小铺村12张神首村105来傅村111来远村63傅兴村48三秋口村239刘秋口村106吴秋口村聂秋口村7459菜园里175尧尼李村181尧头村117尼家村尧李村4321沙井村120姬家圈村31第二区编订村名户数主村名称户数附村名称户数辛章里407张南村226南小村163张家尧村63高家村155东高村83西高村72黄家村145董家村200东千家村211东千家村170东王家村41西千家村178台家村68冯召村202徐冯村76冯召南村陈冯村7056宋袁村158袁家村107宋家村51牙家村177九柳村123东良家村129后良家村219南良家村250中良家村112河沟村前良家村9642亭头村209仁让里337东边仙村258九门村157和霭村91东李家村76雷家村15西流里393后沙村333前沙村128第三区编订村名户数主村名称户数附村名称户数荆家村401杨家村206埝城村83北陈海村217北陈海村147中陈海村70南陈海村153周家村144大周家村121小周家村23西李家村247王府村284仲家村250仙村65西小漳村190西小章村172柏家村18桃园村184南阳村196郎家村189牛王村251牛家庄168王家村83三民村199寻葫芦村84西马村殷家村8134塔则口村213四权村259贾阎仙村113盖阎仙村暴贾家村小塔则口村665129阎仙村204平楼村168香远村159官李村68芝芳村李家村4744四秋口村354邢秋口村166郑秋口村信秋口村耿秋口村806642第四区编订村名户数主村名称户数附村名称户数苏田里378西苏田里323东苏田里55张家村103董村376田园村144田村103梨园村41南马村124陈村110许品邢村237邢彦村169吕家村许家村4622城召村138齐果召村96师家村77齐家村80八里村71苏章村263王府195毛家村109故现村111冯家村133团里村414东团里村256西团里村158杜安村159北杜兴村106南安家村53南杜兴村255南杜兴村202南村53周魏村136周家尧村95南魏家村41董夏村183西边仙村351杨苗村114杨家村57苗家村57十里村156东十里村82西十里村74白杨村193白杨林村111安村82申家村237民国28年(1939年),新河县抗日政府成立后,全县划分为城关、辛章、荆家庄、苏田4个区。民国(1940年)改划为六个区,城东为一区,城西为二区,城西南为三区,城南为四区,城东南为五区,一区和五区以东为六区。民国31年(1942年)6月,又将6个区合并为3个区,即一、六区并为第一区,四、五区并为第二区,二、三区并为第三区。是年冬,冀县所辖82个村庄,由新河代管,为冀特区。民国34年(1945年)全县由原4个区调整为5个区。11月,调整为3个区。民国37年(1948年)9月,又由3个区调整为4个区。新河县民国34年(1945年)区划表表1—3—2区别所辖村名一区郝苗张砖、孙村、魏家庄、挽庄、六户、徐十户、杨十户、东十户、白穴口、沙圪塔、安家庄、前保居、后保居、宋亮庄、仁让里、后良家庄、中良家庄、前良家庄、东良家庄、袁家庄、宋家寨、北冯召、台家庄、南冯召、西千家庄、东千家庄、董家庄、黄家庄、辛章、九柳、雅家寨、河沟、亭则头、东边仙庄、西边仙庄、和艾村、西董村、东董村、九门村、西流、张家尧、前沙洼、后沙洼、南小寨、西高庄、东高庄二区朱家庄、李家庄、齐家庄、五里铺、南赵庄、宋家庄、东张化、南张化、尼家庄、沙井、尧李、西团、东团、杨家庄、西铺、东铺、安庄、白杨林、故现、申家庄、苏田、南小屯、梨园、田村、南马庄、陈村、邢彦、吕家庄、城召、许家庄、齐果召、冯家庄、苏章、毛家庄、沙里王、南庄、南魏家庄、南杜兴、北杜兴、南安家庄、信秋口、刘家庄、周家屯、董夏、郎家屯三区大贾、小贾、马圈、老虎张庄、葛赵庄、尹家庄、杜有庄、北刘家庄、王家庄、八里庄、前葫、后葫、来远庄、李家寨、西小屯、傅兴庄、白神首、张神首、芝芳头、官李庄、西小铺、傅神首、夏神首、贾家庄、西郑、尧头、吴秋口、暴地贾、聂秋口、刘秋口、菜园、耿秋口、邢秋口、郑秋口、殷家庄、寻湖路、南王家庄、牛家庄、寻寨、东小漳、南阳庄、桃园、柏家庄、西小漳、曹庄、王府、西李家庄、仙庄、小周家庄、大周家庄、西马庄、南陈海、中陈海、北陈海、小塔则口、大塔则口、盖家村、贾家村、阎仙庄、西杨家庄、荆家庄、埝城、平头楼注:1.新河城内东关、西关、南关、三街区划情况不详,未在以上3区之内2.民国31年(1942年)冬至民国34年(1945年)冬冀特区所属冀县82个村庄由新河县代管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旋即解决了历史遗留下来的县境外飞地。县政府仍辖仁让里、西流、寻寨、白神首4个区。1950年2月,全县将4个区划为西流、寻寨、城关3个区。6月,又撤销城关区,改为寻寨、西流2个区。1953年4月,区下建乡,寻寨、西流两个区下辖1镇25乡,即城关镇、望腾乡、宋亮庄乡、子林乡、仁让里乡、雅家寨乡、辛章乡、南小寨乡、西流乡、邢彦乡、北冯召乡、东边仙庄乡、苏田乡、西铺村乡、北张化乡、白神首乡、尧头乡、西小屯乡、西杨家庄乡、王府乡、贾家村乡、北陈海乡、南杜兴乡、寻寨乡、东小漳乡、南阳庄乡。1954年7月,寻寨、西流两个区被撤销,1镇25乡隶属县政府。1956年3月,全县合并为1镇10乡,即城关镇、望腾乡、白神首乡、尧头乡、北陈海乡、寻寨乡、西小漳乡、西铺乡、西流乡、辛章乡、仁让里乡。6月,改西铺乡为苏田乡。7月,增建六户乡,全县成为1镇11乡。1958年2月,撤销西小漳乡、六户乡,全县成为1镇9乡。8月,全县1镇9乡,合并为新升、河东两个人民公社。1958年11月,新河县并入宁晋县。1961年5月,由宁晋县分出划归南宫肥。1962年3月,新河与南宫分开,恢复新河县建制。县人民委员会下辖14个人民公社172个行政村。1984年3月,新河县辖14个乡,169个行政村。9月,城关乡改为城关镇。1988年仍辖1镇13乡,169个行政村。新河县1988年区划表表1—3—3乡镇行政村名新河镇三街、西关、东关、南关、芦家庄、八里庄、王家庄、杜家庄、葛家庄、尹家庄、北刘家庄、大贾家庄、马圈村、贾家园、李家庄、朱家庄、齐家庄、北张化、东张化、南张化、五里铺、南赵家庄、南宋家庄望腾乡候家庄、望腾、护驾村、大田村庄、车张砖村、郜宋张砖、池家庄、北郑家庄、邢家庄白神首乡白神首、后葫芦湾、西葫芦湾、前葫芦湾、李家寨、来远庄、西小屯、芝芳头、官李庄、张神首、西小铺、付兴庄、付神首、夏神首荆家庄乡荆家庄、埝城、西杨家庄、平头楼、阎仙庄、贾家村、盖家村、北陈海、中陈海、南陈海、小塔则口、大塔则口王府乡王府、西小漳、大周家庄、小周家庄、西李家庄、曹庄、仙庄东小漳乡东一、东二、东三、郎家屯、南阳、桃园、牛家庄、南王家庄、西马庄寻寨乡寻寨、周家尧、董夏、沙里王村、南庄、南魏家庄、南杜兴、北杜兴、刘家庄、南安家庄、耿秋口、郑秋口、邢秋口、信秋口、殷家庄、寻湖路尧头乡尧头、西郑家庄、暴地样、吴秋口、聂秋口、刘秋口、尧李庄、菜园、沙井、尼家庄、西团村、东团村苏田乡苏田、安庄、苗家庄、杨家庄、西铺村、故现村、东铺村、白杨林、申家庄、毛家庄、南小屯、东团地邢彦乡邢彦、田村、陈村、冯家庄、吕家庄、齐果照、城召西流乡西流、河沟村、亭则头、西董村、东董村、九门、梨园、南马庄辛章乡辛章、雅家寨、西千家庄、东千家庄、董家庄、九柳、黄家庄、后沙洼、前沙洼、东高庄、西高庄、张家尧、南小寨仁让里乡仁让里、徐十户、杨十户、宋家寨、袁家庄、北冯召、后良家庄、南冯召、台家庄、西国仙庄、和艾村、东边仙庄、中良家庄、东良家庄六户乡六户、郝苗张砖、挽庄、子林、魏家庄、前保居庄、安家庄、沙圪塔、后保居庄、宋亮庄、白穴口城镇乡村县城新河县城,座落在县境偏北部的中心地带,始建于元代,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哆嗦。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因旧城(今城西10余公里之埝城附近)毁于洪水,县尹刘大雷迁县城于今址。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县尹阎思齐加修城垣,规模初具。至正年间王完开始修筑城墙和护城河,周长7里有余,但因 工程 路基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工程量增项单年度零星工程技术标正投影法基本原理 宏大而未完成。今城外官堤即为其遗址。明正德六年(1511年)加修四门四角,设置了城楼,外面疏通护城河,增设了吊桥,使县城有了屏障。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复建砖门3楼(时已无北门),东门叫“迎旭”,西门称“养晦”,南门为“薰蒸”,并加修城墙砖垛口1242个,还建有角楼、魁星楼、敌台、腰楼等设施。至此,城墙周围长3里又38步,基宽2丈,顶宽1丈,高3丈2尺,具备了保护县城低御外敌的的规模,气势十分壮观。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鸠资重修,并改三门名为“望瀛”、“瞻岳”、“迎薰”。民国17年(1928年)3门又改名为“平等”、“自由”、“中山”。自元朝到民国,城池不断修葺,规模较大的就有20多次。城内主要有东街、西街和南街3条主干街道,呈“丁”字形布局。建筑主要有县衙、坛祠和庙宇。县衙,位于今南大街北侧城关粮站和粮食局招待所驻地,建于元代至元年间,后历代加修,到汪末民初时,建有大堂、二堂、三堂和官宅;大堂前东西厢为各科房,前为仪门和县衙大门,衙门口迎面有照壁一堵。衙署东侧房为衙神庙、关帝庙、教育局(原捕厅署)和马号、马王庙等;西侧房为监狱、他房和花厅、大仙楼等。在城内和关厢,建有社稷坛、风云雷雨山川坛、先农坛、神祗坛、邑厉坛、文昌阁、魁星阁,名宦祠、乡贤祠、忠义孝悌祠、节孝祠和城隍庙、文庙、药王庙、花神庙及保宁寺等30多座。旧时商业不够发在,店铺、商号不过数十家,多小本经营,唯祥宁、福利兴、盐店等数家,营业日臻茂盛。民国28年(1939年)2月9日,日本侵略军占领新河之后,因修工事,建岗楼、筑碉堡,城内建筑被毁坏殆尽。新中国成立后,县城得到了重新改造和建设,辟建了以南大街为主干的12条街道,铺设了柏油路面,种植了槐、柳或泡桐,架设了路灯,挖造了地下供水和排污水道,增筑了商业、金融、服务业、文教、卫生、交通等方面的设施。如今,楼房、建筑物鳞次栉比,傍街林立,新辟的振堂贸易市场,门市相连,摊点相接,买卖兴隆。城区东部辟为工业区,有较大工厂15家,高大的厂房,矗立的烟囱,为新河城带来现代化气息。1987年,县人民政府集资50多万元,完成了县城排水系列工程;后又集资30万元,整修了南大街2万多平方米人行道。居民宅舍也大都翻新,自来水已流入各家。1988年末,有城区人口11746人,面积1.8平方公里,面貌一改旧观,人民安居乐业。附:堂阳古城和新河旧城城址座落说明堂阳古城治高祖十一年(前196年)正月,封功臣孙赤为堂阳哀候,始置堂阳县。其治见诸籍栽者有三说:1.《广宗县志》、清道光《南宫县志》、光绪《新河县志》均称在“南宫县西(一称西南)20里”;2.民国《新河县志》称在“武邑县西65里”(《畿辅通志·金石门》);3.《中国历史地图集》则标明堂阳县城在今新河县城西北3公里之护驾村附近,滏阳河北岸。堂阳古城究竟在何处,至今仍无遗迹可寻,其他情况也因无口碑流传和文字记载而无从查考。新河旧城宋仁宗皇祜四年(1052年)升新河镇为新河县,盖因新河镇濒临新河(漳河几经更迭,俗有“新河”之称)而得名,为今县名之始。新河故城在今荆家庄西北1公里处,元太宗四年(1232年)建,后因毁于洪水而迁于今址。迁址时间一说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一说至元二十年(1283年),孰是孰非,留待考证,今且存其二说。故城遗址现仍依稀可辨,呈不规则圆形,面积约0.25平方公里,高出地面1米左右,肿古残砖碎瓦裸露。其南濒临滏阳河,西近宁晋泊,地势较平,但与新河整个地势相对来说,仍属低洼地带。其他情况因无资证可依,故无所知。镇乡1988年底,全县辖1镇13乡。新河镇镇政府驻县城西城墙街南端北侧,全镇面积23平方公里。人口16418人,其中农业人口10324人,非农业人口6094人。除汉族外,尚有回族1人,苗族1人,满族3人,辖23个行政村,1个居民委员会,是新河县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建国前后辖于第四区,1953年4月始设城关镇,1958年8月并入新升人民公社,1958年11月并入宁晋县后改属新升人民公社,1961年5月划归南宫县后又改属新河工委。1962年3月,新河县建制恢复,辖于城关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建为城关乡,9月改为城关镇,1988年4月为新河镇。全镇南北狭长,西略高于东,有耕地20792亩,其中水浇地10500备。南半部沙壤质潮土较多,北半部属轻壤质潮土。滏阳河、滏东排河流于北,跃进渠穿于南,水利条件较好。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棉花、玉米、谷子等作物。果林业较发达,年产鲜果254.4吨。北张化的鸭梨,畅销国内外,声誉斐然。有针织、汽修等主要镇办企业4有,年产值318.4万元,实现利润32.5万元。镇内三街、三关之居民,充分利用城镇集市贸易之便,兼营工商、运输、建筑、饮食、服务等行业,1988年人均收入394元。该镇每逢家历一、六为集日,上集人数逾万人,为全县集市之最。交通亦堪称方便,青(岛)石(家庄)公路、辛新公路、巨新公路在境内交汇,直通北京、天津、石家庄、邢台及邻县的长途汽车频繁往来。建国初期,城内仅有简易初级师范学校1所,在校学生(含附设2个初中班)230人;小学3所,在校学生400多人。现在县办中学1所,镇办中学2所,小学20所,在校学生4998人。镇内有县医院、县中医院、县卫校各1所,还有个体开业行医29家。城东南隅建有110千伏变电站1座,城内和全镇各村均通了电。望腾乡乡政府驻地候家庄位于县城北偏西3.8公里处。西、北与冀县柏芽庄乡、阎家寨乡相连。总面积13平方公里,人中6199人,除壮族1人外,均为汉族。辖9个行政村。建国前后,该乡所辖村庄属第四区,1953年4月始建望腾乡,1958年8月改属新升人民公社,1961年5月又改属新河工委。1962年3月原望腾乡改称望腾人民公社。1984年3月又改称望腾乡。其间的1966年冬,因根治海河工程施工,望腾村搬迁,乡政府移驻候家庄,但乡名称未变。该乡地势较平垣,耕地14608亩,其中水浇地8163亩。土质由北向南,轻壤质底粘潮土、轻壤质中度底粘潮土、沙壤质潮土各占1/3。滏阳河、滏阳新河和滏东排河,以及滏阳新河左右两条大堤构成的行洪道,均由该乡境内通过,水利灌溉条件优越。经济以农为主,主要种植小麦、棉花、谷子、玉米和花生。粮食亩均产量居全县前列。主要乡办企业有6个,年产值150万元,其中汽车“五阀”产品创部优,销往全国各地。有乡办初中1所,村办小学8所,在校学生1068人。有乡卫生院1所,医疗点9个,在册个本开业行医者14家。白神首乡乡政府驻地白神首位于县城西偏南4.5公里处。北连宁晋县候口乡和冀县耿家庄乡。总面积20平方公里,人口8381人,除满族1人外,均为汉族。辖14个行政村。建国前后,该乡所辖村庄属第四区,1953年4月始建白神首乡,1958牛8月隶于新升人民公社,1961年5月改属新河工委,1962年3月改称白神首人民公社,1968年2月曾一度将“白神首”改为“红星”,1984年3月又改称为白神首乡。全乡有耕地22485亩,其中水浇地8250亩,土质多属沙壤质潮土和轻壤质盐化潮土,西北部有部分轻壤质体粘潮土。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谷子等作物。利用沙荒岗丘地植有果林,年产鲜果34.7吨。乡办企业主要有地毯厂、砖厂等,总产值70万元,利润8.1万元。青(岛)石(家庄)公路从中部穿过,巨(鹿)新(河)公路于东南部同青石路相接。滏阳河、滏阳新河和滏东排河均从北部流过。该交通、水利条件较好。有乡办中学1所,村办小学12所,在校学生1411人。有乡卫生院1所,村医疗点10个,并有在同个体开业行医者12家。荆家庄乡乡政府驻地荆家庄位于县城西偏南11公里处。西和北与宁晋艾辛庄乡、候口乡为邻。总面积39平方公里,人口12933人,辖12个行政村。建国前后,该乡所辖村庄属第四区,1961年5月始建荆家庄人民公社,属新河工委,1962年3月新河县人委复建,仍称荆家庄人民公社,1984年3月又改称为荆家庄乡。全乡地势较为平垣,西南部稍低洼。共有耕 地44588亩,其中水浇地29730亩。西和北面属轻壤质体粘潮土,南和东面轻壤质重度盐化潮土较多。主要种植小麦、棉花、谷子和玉米等作物,尤以小麦著称全县。近年来又发展了果林业,年产鲜果14131吨。乡办企业有面粉加工厂、钢球厂两家,年产值15.2万元。青(岛)石(家庄)公路横贯东西。滏阳河、滏阳新河、滏东排河,以及滏阳新河左右两条大堤构成的行洪道,均从该乡境内通过。跃进渠也源于该乡中部。交通、水利条件优越。有乡办中学1所,村办小学12所,在校学生2038名。有乡医院1所,村医疗点12个,在册个体开业行医者19家。王府乡乡政府驻地王府位于县城西南偏北13.7公里处。南、西两面与宁晋县长路乡、孟家庄乡接壤。总面积27平方公里,人口8333人。辖7个行政村。建国前后,该乡所辖村庄属村庄属第三区,1953年4月始建王府乡,后被合并。1961年5月复建,称王府人民公社,属新河工委,1962年3月改属新河县人民委员会。1968年2月曾一度将“王府”更名“东风”,1984年3月改称为王府乡。该乡地势较平垣,西部稍低洼。有耕地30735亩,其中水浇地23000亩。土质西南部多轻壤质体粘潮土,东北部多轻壤质潮土。滏阳新河右堤和滏东排河沿境西部和北部而过,东风集渠横穿南部,水利条件颇佳。主要种值小麦、棉花、谷子等作物。近年来果林业有所发燕尾展,年产鲜果162吨。乡办企业有砂轮厂等3家,年产值101万元,实现利润7万元。有乡办中学1所,村办小学6所,在校学生1207名。有乡卫生院1所,村医疗点7个,在册个体开业行医者14家。刘公堤遗址在境内西部。西李家庄为宁都起义将领董振堂烈士故里。东小漳乡乡政府驻地东小漳位于县城西南偏南12.2公里处。南与巨鹿县楼张镇乡相接。总面积22平方公里,人口10506人,除满族1人、壮族1人外,余皆为汉族。辖9个行政村。建国前后,该乡所辖村庄属第三区,1953年4月始建东小漳乡,1956年3月被合并。1961年5月复建东小漳人民公社,属新河工委管辖。1962年3月直属新河人民委员会,1984年3月又改为东小漳乡。全乡有耕地28616亩,其中水浇地10550亩。土质除东南部轻壤质潮土较多外,其余多为轻壤质盐化潮土。东风渠横贯东西,为水利灌溉提供了方便条件。主要种植小麦、谷子、棉花、花生和山药等作物。近年来发展了果林业,年产鲜果21吨。有纺织配件厂等乡办企业3家,年产值15万元,实现利润2万元。有乡办中学1所,村办小学9所,在校学生1931名。有乡卫生院1所,村医疗点9个,在册个体开业行医者15家。寻寨乡乡政府驻地寻寨位于县城西南偏南10.5公里处。南与南宫县独水张家庄乡、大村乡相接。总面积33平方公里,人口13568人,附和壮族1人外,余皆为汉族。辖16个行政村。建国前后,该乡所辖村庄属第三区,1953年4月始建寻寨乡,1958年8月隶于新升人民公社,1961年5月改称寻寨人民公社,属新河工委,1962年3月改属县人委。1984年3月改杜建乡为寻寨乡。全乡有耕地31347亩,其中水浇地17600亩。地势西平东不平,土质南部和北部多属轻壤质潮土,东部为沙壤质潮土,地面布有起伏的沙丘。东风渠由境内中部横穿而过,为水利灌溉提供了方便条件。经济以农为主,主要种值小麦、谷子、棉花、花生、山药等作物。果林业较发达,年产苹果、梨、枣等鲜果987.8吨,居县前列。主要乡镇企业有农机修配厂、榨油厂等3家,年产值172万元,实现利润20万元。有县办和乡办中学各1所,村办小学16所,在校学生1875名。有县级地段医院1所,村医疗点16个,在册个体开业行医者22家。驻有公安派出所、法庭、邮电所、工商所、棉站、粮站、煤站等单位。巨(鹿)新(河)公路纵贯境内南北,交通称便。尧头乡乡政府驻地尧头位于县城西南4.1公里处。总面积21平方公里,人口8339人。辖12个行政村。建国前后,该乡所辖村庄属第二区,1953年4月始建尧头乡,1958年8月隶于新升人民公社,1961年5月改称尧头人民公社,属新河工委,1962年3月直属新河县人委。1984年3月改社建乡为尧头乡。地势西部较平垣,东部沿沙带边缘有起伏的沙丘。全乡有耕地20770亩,其中水浇地12700亩。西部为轻壤潮土,东部属沙壤质潮土,适种小麦、谷子、棉花和花生等作物。跃进渠横贯东西,为水利灌溉提供了方便条件,粮、棉亩产均居县前列。该乡果林业发达,年产鲜果1250吨。主要乡办企业有齿轮厂等3家,所产胶木齿轮为部优产品,企业年产值203万元。有乡办中学1所,村办小学10所,在校学生1694名。有乡卫生院1所,村医疗点10个,在册个体开业行医者13家。驻有变电站、地震台、黄牛改良站和原种场等单位。苏田乡乡政府驻地苏田位于县城南偏藻7.2公里处。南和西南与南宫县独水张家庄乡相接壤。总面积31平方公里,人口11742人。辖12个行政村。建国前后,该乡所辖村庄属第二区。1956年7月由西铺乡改高产田苏田乡,1958年8月隶于河东人民公社,1961年5月改称苏田人民公社,属西流工委,1962年3月属新河县人委。1984年3月改社建乡为苏田乡。该乡大部居于县境内的沙带区,沙丘起伏,地势不平。有耕地23945亩,其中水浇地6190亩。土质以沙壤质潮土为主,东南部分土地为轻壤质潮土。西沙河由西南至东北方向过境,跃进渠由西来境入西沙河,且挖有申家庄水库1座。该乡利用沙荒地多的特点,植有大量果木,年产鲜果1070吨,居县前列。农作物主要植有小麦、棉花、谷子、花生、山药等。乡办企业有塑料制品厂、蜜枣加工厂等4家,年产值40多万元。有乡办中学1所,村办小学11所,在校学生1887名。有乡级卫生院1所,村医疗点11个,在册个体开业行医者18家。驻有变电站、教师进修学校。该乡为新河婆枣的主产区。青(岛)石(家庄)公路穿境而过。邢彦乡乡政府驻地邢彦位于县城南偏东12.5公里处。东与南宫县大召乡为邻,南和西南与南宫县陈村乡、大召乡和独水张家乡相接。总面积16平方公里,人口5817人。辖建国前后,该乡所辖村庄属第二区。1953年4月始建邢彦乡。1956年3月被合并。1961年5月复建邢彦人民公社,属西流工委,1962年3月直属新河县人民委员会。1984年改社建乡为西流乡。该乡地势平坦,有耕地28043亩,其中水浇地7280亩,南部土质多为轻壤质潮土,北部轻壤质盐化潮土较多。西沙河之水灌溉,水利条件较好。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棉花、小麦、玉米、谷子、等作物,为县境内有名的棉花产区。果林业近年也发展起来,年产鲜果77.5吨。乡办企业主要有塑料制品厂等,年产值40多万元。有乡办中学1所、,村办小学8所,在校学生1314名。县级医院驻该乡,还有村医疗点8个,在册个体行医开业者22家。该乡还驻有公安派出所、法庭、工商所、税务所、邮电所、电管所、煤站和县第一没棉厂等。青(岛)石(家庄)公路由境内穿过,交通便利。辛章乡乡政府驻地辛章位于县城东偏南14公里处。东邻冀县徐家壮庄乡和枣园乡,南接冀县北漳淮乡.总面积35平方公里,人口11331人除侗族1人外,与皆为汉族。辖13个行政村。建国前后,该乡所辖村庄属第二公里,人口1953年4月始建辛章乡。1958年8月隶于河东人民公社,1961年5月改称辛章人民公社,属西流工委,1962年3月,直属新河县人民委员会。1984年改社建军乡为辛章乡。该乡为县境东南部的边缘乡,地势较平坦,共有耕地30013亩,其中水浇地10113亩,土质多为轻壤质潮溉,少量沙壤质潮土。通过后沙31支渠和辛章32支渠,引西沙河之水进行田间灌溉,,共建扬水站4个。经济以农为主,主要种棉花、小麦、谷子、玉米等作物。部分村庄有果林,年产鲜果302.5吨。乡办企业有纺织机械配件、皮毛加工、暖气片、服装等7家,年产值217万元,实现利润31万元。有乡办中学1所,村办小学13所,县办后沙中学驻该乡,共有在校学生2124名。乡卫生院1所,村医疗点13个,在册个体开业行医者26家。仁让里乡乡政府驻地仁让里位于县城东偏北6.9公里处。北邻冀县付官乡、码头李乡和阎家寨乡。总面积43平方公里,人口14628人,除蒙古族1人、满族1人外,其余均为汉族。辖15个行政村。建国前后,该乡所辖村庄属第一区。1953年4月始建仁让里乡,1958年8月隶于河东人民公社,1961年5月称仁让里人民公社,属西流工委,1962年3月直属新河县人民委员会。1984年3月改社建乡为仁让里乡。全乡有耕地33394亩,其中水浇地13205亩,大部处在县境沙带内,多有起伏的小沙丘,土质以沙壤质潮土为主,地力较为瘠薄。境域北端靠滏东排河,东南边缘有西沙河流过。利用近河优势,挖有杨十户20支渠、仁让里21支渠、袁家庄24支渠和北冯召24支渠,构成仁让里灌区,建有台家庄节制闸和8座扬水站,干旱现象始得治理。主要种植有小麦、棉花、谷子、花生和山药等到作物,尤以山药种植面积大、产量高,闻名全县。用山药粉制条一直为4个良家庄的传统手工业。果林业发达,年产鲜果386.6吨。乡办企业有印刷厂等3家,年产值35.5万元。有乡办中学1所,村办小学龄前15所,在校学生2317名。乡卫生院1所,村医疗点15个,在册个体开业行医者26家。六户乡乡政府驻地六户位于县城东3.3公里处。总面积21平方公里,人口8894人,除回族2人外,其余皆为汉族。辖11个行政村。建国前后,该乡所辖村庄多属第一区。1956年7月始建六户乡,1958年2月被撤并。1961年5月复建六户人民公社,属西流工委,1962年3月直属新河县人委。1984年3月改社建乡为六户乡。全乡地势平坦,种植条件较好,有耕地24261亩,其中水浇地12475亩,土质多为轻壤质潮土,稍有沙壤质盐化潮土。滏阳新河、滏东排河由境北部流过,境内渠道纵横,灌溉已成网络。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棉花、谷子、小麦、玉米等作物,部分村庄有果林,年产鲜果48吨。乡办企业主要有化工厂、砖瓦厂等3家,年产值134万元。有乡办中学1所,村办小学10所,在校学生1585名。有乡卫生院和兽医院各1所,村医疗点11个,在册个体开业行医者17家。第三节村1988年底,县辖自然村175个,行政村169个。新河镇(辖自然村26个,行政村23个)。三街元世祖至元二年始建县城时,城内形成三条三街,习称三街时,辖从事农业的村民。1982年地名普查时,正式定名三辖。有284户,1103人,1389亩耕地。西关元世祖至元二年建县城后所建。贾姓由北京打磨厂迁来,张、信二姓则来自山西洪洞县,逐渐形成居民村,因位于县城西门外,故名西关。有176户,760人,耕地983亩。东关初建于元世祖至元年间,因位于县城东门外,故名东关。有260户,1054人,1619亩耕地。小北关辖于该村。南关明万历年间,祖姓由山西江洞县迁来立庄,名祖家庄。后民宅逐渐与南城门相接,故改名南关。有216户,903人,1718备耕地。芦家庄明万历年间,芦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建庄,名芦家庄。原辖于冀县,1966年9月13日划归新河。位于新河县城西北偏南4.8公里处。有140户,578人,1388亩耕地。八里庄明万历年间,李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建庄,因距县城八里,故名八里庄。1966年因挖滏阳新河,村址北迁,现位于县城西北偏北4.5公里处。有72户,297人,899亩耕地。王家庄明万历年间,王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占产建庄,名王家庄。1966年因挖滏阳新河,村址向西北移迁,现位于县城西北偏北4.2公里处。有90户,371人,1100亩耕地。杜家庄明成历年间,杜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占产建庄,名杜家庄,位于县城西北偏北2.7公里处。有88户,338人963亩耕地。葛赵庄原为两个自然村,赵家庄为赵姓祖居之地,葛家庄为葛姓迁此所建。两村逐渐扩展相接,于1956年合并为一村,取名葛赵庄,位于县城西北偏北1.8公里处。有46户,365人,582亩耕地。尹家庄尹姓14户自冀县水泊张家庄迁此建庄,名尹家庄,位于县城西偏北1.8公里处。有46户,171人,603亩耕地。北刘家庄明万历年间,刘浩江、刘浩义兄弟兄二人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占产建庄,名刘家庄。1982年地名普查时,为区别寻寨乡的刘家庄,加方位改称为北刘家庄。位于县城西北偏北2公里处。有100户,471人,627亩耕地。大贾家庄贾姓30余户由北京打磨厂迁来立庄,名贾家庄。后有7户贾姓迁出于村北半里处又建一小庄,名小贾家庄,此村遂有大贾家庄之称。1958年,大、小贾家庄和老虎张家庄合并为一个行政村,总称大贾家庄。位于县城西偏南1.5公里处。有99户,354人,1011亩耕地。马圈村古时村东曾有一演武厅(赛马场),赛马前后,许多马匹在此停歇,故借此意命村名为马圈村。位于县城西南偏北1.4公里处。有80户,304人,851亩耕地。贾家园清乾隆间,贾贵山由大路贾家庄迁此看管枣树园子,后成一庄子,名贾家园。位于县城西南偏北2.4公里处。有24户,81人,165亩耕地。李家庄明万历年间,李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名李家庄。位于县城南偏西1.5公里处。有47户,203人,638亩耕地。朱家庄明万历年间,朱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村名热水器家庄。位于县城南偏西1.8公里处。有73户,276人,638亩耕地。齐家庄明万历年间,齐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占产建庄,名齐家庄。位于县城南1.8公里处。有120户,418人,844亩耕地。北张化明初有一姓张名化者,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建庄,名张化庄。后其他各姓也相继迁入,分居三片,因本片居北,故名北张化。位于县城南偏西3公里处。有171户,741人,1226亩耕地。东张化村名来历同张化庄,因本片居东,故1982年地名普查时,正式定名为东张化。位于县城南偏西3公里处。有70户339人,692亩耕地。南张化村名来历同张化庄,因本片居南,故1982年地名普查时,正式定名为南张化。位于县城南偏西3.9公里处。有114户,494人,827亩耕地。五里铺明万年间,华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因村距县城五里,又设为巡铺,故名五里铺。位于县城东南偏南2.4公里处。有58户,220人,571亩耕地。南赵家庄明万历年间,赵姓三兄北迁此占产建庄。因庄址在城南,故名南赵家庄。位于县城南偏东2.4公里处。有52户,220人,571亩耕地。南宋家庄明万历年间,有宋姓一家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村址在城南,故名南宋家庄。位于县城东南偏南3公里处。有53户,229人,626亩耕地。望腾乡(辖自然村9个,行政村9个)。候家庄明永乐二年,候姓由山西洪洞县迁址占产建庄,名候家庄。位于县城北偏西3.8公里处。有110户,450人,824亩耕地。望腾传说,西汉末年刘秀为王郎所赶,在此急速逃走时,忘拿催马的藤鞭,后由谐音演化为望腾村,原村址分前、后、东三片,又后有三望腾之称。1966年根治海河时,由现址东南一里处迁来,位于县城北偏西4.2公里处。有180户,786人,2012亩耕地。护驾村原名傅家庄。明永乐二年,耿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落户,因同族先人汉东光候耿纯曾护卫光武帝刘秀,故改村名为护驾村。于1966年开挖滏阳新河时,由正南半里处迁现址。位居县城西北偏北4.7公里处。有175户,706人,1762亩耕地。大田庄县城内堡程姓来此建房种田,习称种田的庄子。后庄西修“大”家形交叉路,遂命其为大田庄。明永乐二年,翟、张两姓由山西迁来,人口繁衍兴旺,遂成庄内大族。位于县城北偏西5公里处。有277户,1178人,3586亩耕地。车张砖村相传王郎赶刘秀时,刘秀在屋檐下避雨房上(张)下来一块砖,借此意命村名张砖。明永乐二年,车红一家由山西迁来定居,人烟兴旺,遂改村名为车张砖村。县城北偏东4.8公里处。有151户,625人,1536亩耕地。郜宋张砖“张砖”之说同车张砖村。明永乐二年间,郜宋二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落户,后以姓氏加故事改村名为郜宋张砖。1966年开挖滏阳新河时,由东南时许迁现址。位于县城东北偏北5.4公里处。有216户,968人,1659亩耕地。池家庄明永年二间,山西一池姓迁来与西关一女成家建村,名池家村。1966年开挖滏阳新河时,由西南1公里处迁现址。位于县城北偏西3.3公里处。有34户,157人,313亩耕地。北郑家庄明永乐二年,山西洪洞郑子玉迁来在城北建庄,名北郑家庄。1966年开挖滏阳新河时,由正南1公里许迁现址。位于县城北偏西3.8公里处。有146户,648人,1742亩耕地。邢家庄明永乐年间,邢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立庄,名邢家庄。位于县城正北1.8公里处。有160户,605人,1106亩耕地。白神首乡(辖自然村14个,行政村14个)。白神首刘秀过堂阳,于此筑有“光武台”,又称“神首台”。明永乐年间,白姓由山西迁来定居后,命村名白神首。位于县城西偏南4.5公里处。有240户,988人,2741亩耕地。后葫芦湾古有葫芦河,该村座落在河之北,故名后葫芦湾。位于县城西北偏南6公里处。有130户,539人,1262亩耕地。西葫芦湾古时村庄座落在葫芦河之北、后葫芦湾西,故名为西葫芦湾。位于县城西弟兄偏南7.5公里处。有72户,350人,728亩耕地。前葫芦湾座落于古葫芦河之南,故村名为前葫芦湾。位于县城西北偏南6公里处。有169户,658人,1828亩耕地。李家寨相传刘秀被王郎赶到此地,无处藏身,一农民伪装往犁上加木楔(寨儿),把刘秀藏入土沟,以保其性命。故名犁加楔,后正名为李家寨。位于县城西偏北7.1公里处。有107户,421人,1550亩耕地。来远庄王姓于明永年间,由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来。按远来之意,名高产田来远庄。位于县城西偏北6.5公里处。有158户,669人,2140亩耕地。西小屯明永乐年间,宋、李等姓10余家,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夸大西建庄,故名西小屯。位于县城西偏北3.3公里处。有216户,840人,1831亩耕地。芝芳头相传刘秀被王郎赶到此处,追兵向一农夫问其去向,农夫虚指远处一所房子,引开追赶兵,保护了刘秀,借此定村名为指房头。后据谐音雅化为芝芳头。1966年开挖滏阳新河时,由西北里许处迁现址。位于县城西偏南6.3公里处。有98户,398人,1301亩耕地。官李庄明永乐年间,李姓由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北有一条通往保定府的官道,故名官道李家庄,后简化为官李庄。位于县城西偏南6.2公里处。有135户,570人,1501亩耕地。张神首明永乐年间,张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庄,因附近有光武台(神首台),故名张神首。位于县城西5.1公里处。有274户,1027人,2817亩耕地。西小铺明初在白神首村南里许,有一人在小地铺里看庄稼。时死于瘟疫者甚多,唯此人无恙。后人迁此建村,名小铺村。因居城西,又改称西小铺。位于县城西偏南4.8公里外。有37户,150人,344亩耕地。付兴庄明代,付姓由本县平头楼迁此建村,取兴旺之意,名付兴庄。位于县城西偏北3.5公里处。有92户,366人,1034亩耕地。付神首明永乐年间,付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庄,近有“神首台”(光武台),故名付神首。位于县城西南偏北3.9公里处。有210户,863人,2235亩耕地。夏神首明永乐年间,夏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庄,近有“神首台(光武台),故名夏神首。位于县城西偏南3.5公里处。有95户,415人,1137亩耕地。荆家庄乡(辖自然村12个,行政村12个)。荆家庄传说古一帝王从此经过,故取村名经驾庄,后演变为荆家庄。位于县城西偏南11公里处。有603户,2353人,9454亩耕地。埝城村址座落在刘公堤和古堂阳城址中间,故名埝城。位于县城西偏南10.2公里处。有149户,654人,1107亩耕地。西杨家庄明永乐二年,杨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来建庄,名杨家庄。因座落城西,并别于城南杨家庄,后改为西杨家庄。位于县城西偏南9.9公里处。有371户,1536人,4608亩耕地。平头楼村名来历待考。付姓来于山东济南府长清县,刘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吴姨由吴秋口行来。位于县城西偏南8.1公里处。有326户,1414人,5495亩耕地。阎仙庄相传北宋年间,村内有一阎容,修道成仙,故取村名阎仙庄。位于县城西偏南7.2公里处。有297户,1298人,4045亩耕地。贾家村明妆贾姓由北京打磨厂迁至阎仙庄南里许建村,名贾阎仙庄。因居民增多,分片居住,曾称大、小贾家村,后并为贾家村。位于县城西偏南7.7公里处。有250户,1025人,2866亩耕地。盖家村明朝一盖姓,在此为段家看守坟地,后在此定居建村,名盖家庄,后演变为盖家村。位于县城西南偏北7.8公里处。有99户,401人,1486亩耕地。北陈海原村址在一个高地上,周围皆水,名落凤坡。村民日多,以土垫村台,又曾名“店上”。按方位分南、中、北三村,似陈列于海,明代村中有集,故又称陈海集。该村居北,名北陈海。位于县城西南偏北10.8公里处。有275户,1077人,4416亩耕地。中陈海村名演变同北陈海,因居中,故名中陈海。位于县城西南偏北10.5公里处。有94户,408人,1364亩耕地。南陈海村名演变同陈海,因居南,故名南陈海。位于县城西南偏北10.8公里处。有232户,915人,3596亩耕地。小塔则口村名来历待考。位于县城西南偏北8.1公里处。有58户,260人,918亩耕地。大塔则口村名来历待考。位于县城西南偏北8.7公里处。有342户,1360人,4801亩耕地。王府乡(辖自然村8个,行政村7个)。王府明阉刘瑾为皇家征收籽粒钱粮,驻于此,故名大皇庄,后改王府堡。民国末年堡城圯废,遂称王府。位于县城西南偏北13.7公里处。有488户,1950人,7237亩耕地。西小漳明永乐年间,李、董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在古小漳河西侧定居建村,故名西小漳。后来柏家庄与西小漳并为一村。位于县城西南偏北14公里处。有376户,1501人,5645亩耕地。大周家庄原为西周家庄,后因此村大于东周家庄,改称大周家庄。位于县城西南偏北12公里处。有240户,956人,3250亩耕地。小周家庄原为东周家庄,后因此村大于东周家庄,改称小周家庄。位于县城西南偏北11.9公里处。有60户,238人,636亩耕地。西李家庄明初李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建庄,名李家庄。后因水灾,村民迁至刘公堤左右居住,又名骑埝李家庄。为与其他李家庄相区别,又座落县境西部边缘,故定名西李家庄。位于县城西南偏北14.3公里处。有432户,1720人,6319亩耕地。该村为宁都起义将领、红五军军长董振堂烈士故里。曹庄明初曹氏迁来立庄,名曹庄。后因水患村民迁至刘公堤左右,亦称骑埝曹庄。清代中叶仲族兴旺起来,又改称仲家曹庄。现定村名为曹庄。位于县城西南偏听偏北15.3公里处。有348户,1392人,5932亩耕地。仙庄古为先汪庄,生因大堤溃决,房倒屋塌惨重,遂村址西移,另培台建村,改名仙庄。但于县城西南偏北17.4公里处。有115户,448人,1715亩耕地。东小漳乡(辖自然村7个,行政村9个)。东小漳村址在古小漳河东侧,故名东小漳。位于县城西南偏听偏南12.2公里处。1961年该村划分为东一、东二、东三3个行政村。东一:有328户,988人,2854亩耕地。东二:有289户,938人,2698亩耕地。东三:有272户,897人,2592亩耕地。郎家屯原名小屯。明永年二年,有郎十一、李彦举、王大节、武家四姓迁来定居,而郎姓迁来较早,故改村名为郎家屯。位于县城西南偏南14公里处。有397户,1429人,3820亩耕地。南阳此地西北原有一小杨庄,后搬迁现址改名杨庄。为区别于其他杨家庄改称阳庄。因居县南边陲,建国后又改名南阳。位于县城西南偏南14.9公里处。有542户,1429人,5938亩耕地。桃园明末,张、刘两姓在此定居立庄,时因果树较多,故名桃园。位于县城西南偏南15.6公里处。有275户,1190人,3590亩耕地。牛家庄明永乐年间,牛、郭二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建村,因牛姓迁来较早,故定村名牛家庄。位于县城西南偏北朝鲜11.3公里处。有272户,1061人,3157亩耕地。南王家庄明初,王姓一家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立庄,名王家庄。1982年地名普查时,为与新河之王家庄相区别,定名南王家庄。位于县城西南偏北朝鲜11公里处。有145户,606人,1782亩耕地。西马庄昔日村西赛马场,借此意名为马庄。为与城东南之马庄相区别,改称西马庄。位于县城西南偏北11.1公里处。有152户,595人,2185亩耕地。寻寨乡(辖自然村子16个,行政村子16个)。寻寨相传后周世宗柴荣押运粮草过此,推车掉一木楔(寨儿),后寻至此处发现,留名寻寨。位于县城西南偏南10.5公里处。有750户,2940人,6045亩耕地。周家尧明永乐年间,周、刘两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因村南有一砖窑,名南窑上村。后周姓为多,遂改称周家窑。之后,又将“窑”改“尧”。位于县城西南偏南11.7公里处。有160户,605人,1551亩耕地。董夏原为董庄、何庄、宋庄三村,后因水灾并为一村,董、夏二姓族大人众,遂改名董夏。位于县城西南偏南12.5公里处。有360户,1540人,4232亩耕地。沙里王村原名王村,因四周皆沙,故改称为今名。位于县城南偏西10.1公里处。有315户,1339人,2699亩耕地。南庄明朝李姓兄弟由钜鹿县田庄迁来,在南杜兴村南建村,取名南庄。位于县城南偏西9.9公里处。有100户,406人,954亩耕地。南魏家庄明永乐年间,魏世民由山西洪洞迁此立庄,名魏家庄。1982年地名普查时,为区别于六户乡之魏家庄,改为南魏家庄。位于县城西南偏南11.1公里处。有66户,275人,564亩耕地。南杜兴原有一条运粮古河流经此地,村址在渡口以南,名南渡口。后村民益增,取其兴旺之意,改称南渡兴。后来“渡”又演变为“杜”字。位于县城西南偏南9.3公里处。有360户,1464人,3167亩耕地。北杜兴原有一条运粮古河流经此地,村址在渡口以北,名弟兄渡口。后村民益增,取其兴旺之意,改称北渡兴。后来“渡”又演化为“杜”字。位于县城南偏西8.1公里处。有195户,900人,1585亩耕地。刘家庄清初,刘姓由南宫果照村迁此建庄,名刘家庄。位于县城西南偏南9公里处。27户,89人,172亩耕地。南安家庄明永乐年间,安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名安家庄。为区别城东安家庄,于1946年改称南发家庄。位于县城南偏西8.1公里处。有160户,591人,1272亩耕地。耿秋口村址靠近古湫河,名张湫口。光绪年间,乡绅耿光耀易名耿湫口。后“湫”简为“秋”。位于县城西南偏南8.3公里处,有80户,308人,873亩耕地。郑秋口明永年间,郑姓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因村址靠近古湫口,故名郑湫口。后“湫”简化为“秋”。位于县城西南偏南8.7公里处。有138户,578人,1691亩耕地。邢秋口原为涧湫口,因近靠古湫河而得名。明永乐年间,邢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落户,遂改村名为邢湫口。后“湫”简为“秋”。位于县城西南偏南8.1公里处。有230户,955人,2748亩耕地。信秋口原为孟湫口,因近靠古湫河而得名。后来售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并益成大族,遂易名信湫口。后“湫”简为“秋”。位于县城西南偏南8.4公里处。有90户,374人,1053亩耕地。殷家庄清没治年间,殷姓发展为大族,故名殷家庄。位于县城西南偏北9.6公里处。有85户,292人,955亩耕地。寻湖路原为东、西二村,中间隔一湖泊,若到此湖,二村为必经之路。后二村合并,取名寻湖路。位于县城西南偏北10.2公里处。有170户,625人,1786亩耕地。尧头乡(辖自然村12个,行政村12个)。尧头尧姓在此定居建村,因人少村小,故名尧头。位于县城西南4.1公里处。有185户,678人,2051亩耕地。西郑家庄明永乐年间,郑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庄,因居城西,故名西郑家庄。位于县城西南偏北3.2公里处。有140户,580人,1461亩耕地。暴地贾原为暴贾韩村,后改称暴贾家庄。1940年曾称暴贾村。1958年定名暴地贾。位于县城西南偏北6.5公里处。有72户,300人,98
本文档为【新河县古今区划及所辖村名来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7755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3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21-07-02
浏览量: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