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年高考真题集锦--12003高考生物学试题分析及2004高考复习建议

历年高考真题集锦--12003高考生物学试题分析及2004高考复习建议

举报
开通vip

历年高考真题集锦--12003高考生物学试题分析及2004高考复习建议 http://www.kaotibao.com 2003高考生物学试题分析及2004高考复习建议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100032) 林祖荣 李晓晖 2003年高考在新旧课程交替、多种高考模式并存的情况下进行的。生物学考试既有单科性的,也有包含在理综卷和大综合卷中的,其中采用单科卷的有江苏、河南、广东、广西等省,不同的是江苏、河南是新课程卷,广东、广西是旧课程卷。河南、广东、广西是“3+大综合+1”的模式,江苏采用的是“3+1+1”的模式。不论采用哪种高考模式,使用的是新课程还是旧课程,高考命题的指...

历年高考真题集锦--12003高考生物学试题分析及2004高考复习建议
http://www.kaotibao.com 2003高考生物学试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分析及2004高考复习建议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100032) 林祖荣 李晓晖 2003年高考在新旧课程交替、多种高考模式并存的情况下进行的。生物学考试既有单科性的,也有包含在理综卷和大综合卷中的,其中采用单科卷的有江苏、河南、广东、广西等省,不同的是江苏、河南是新课程卷,广东、广西是旧课程卷。河南、广东、广西是“3+大综合+1”的模式,江苏采用的是“3+1+1”的模式。不论采用哪种高考模式,使用的是新课程还是旧课程,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在不同卷试题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本文仅以单科(新课程)卷为例,对20003年高考生物学试题作评析,并就2004年的高考复习提出建议。 一、2003年高考生物学试题的分析 1、重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近年来高考命题已从知识立意转向了能力立意,但重视能力,并不等于要削弱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力是建立在基础之上的,没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力也就失去了基石。高考改革在重视能力考查的基础上,也在加强能力与知识的有机结合,力图使能力的考查依附于基础知识这一载体。2003年的高考生物卷,基础性的特点是非常鲜明的,不少试题其背景和答案都可以在课本上找到。但从考生答卷上反映的情况看,基础题并不一定得分高,这说明了考生基础知识方面的欠缺。 【例1 】(第22题)自生和共生固氮微生物可以将( ) A.大气中的N2转化为NH3 B.大气中的N2转化为NO3- C.土壤中的NH3转化为NO3- D.土壤中的NO3-转化为N2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选修教材中生物固氮的概念。教材对生物固氮的概念有清楚的陈述:“生物固氮是指固氮微生物将大气中的氮还原成氨的过程”,不论是自生固氮微生物还是共生固氮微生物,只要是固氮微生物,就应该符合这个概念。 这只是一道识记性的试题,但从抽样的情况来看,此题的难度为0.397。本应该是一道很简单的识记题,却变成了一道难题。有36.1%的考生选择了B,有18.6%的考生选择了C,有5.5%的考生选择了D。这些错误,一方面反映了考生没有掌握生物固氮的概念,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对硝化细菌的作用,生物固氮的意义等知识没有掌握。如果考生掌握硝化细菌功能,就不会选C,如果了解氮循环中氮气的形成,就不会选D。 【例2】(第13题)真核生物染色体DNA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过程,在细胞质中进行的是 ( ) A.复制 B.转录 C.翻译 D.转录和翻译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对DNA遗传信息传递过程和这些过程进行场所的理解。DNA遗传信息通过复制而在亲子代细胞中得到传递,通过在合成蛋白质过程中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得到表达。真核生物染色体中的DNA在细胞核中,复制和转录过程都是以DNA为模板的,所以这两个过程都应在细胞核中进行。翻译过程则是以信使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是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中进行的。 本题的难度为0.587,有4%的考生选A,11.4%的考生选B,25.9%的考生选D。这些考生或不了解传递和表达的含义,或不了解复制、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和场所,从而造成了错选。应该说,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是教材中的核心内容之一,理应会得到教师和考生的重视,但本题的得分率并不很高,说明了考生基础知识是不够扎实的。 【例3】(第15题)豌豆灰种皮(G)对白种皮(g)为显性,黄子叶(Y)对绿子叶(y)为显性。每对性状的杂合体(F1)自交后代(F2)均表现3:1的性状分离比。以上种皮颜色的分离比和子叶颜色的分离比分别来自对以下哪代植株群体所结种子的统计?( ) A.F1植株和F1植株 B.F2植株和F2植株 C.F1植株和F2植株 D.F2植株和F1植株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对基因分离定律以及种子形成过程的理解。题目告知,F1自交后代的F2均表现为3:1的性状分离比,可见都是符合基因分离定律的。3:1的分离比应该出现在F2代。本题的障碍在于,在种子的结构中,胚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而种皮是由珠被直接发育而来的。在同一颗种子中,胚和种皮的世代是不相同的,种皮是当代的,其基因型与母本完全相同;而胚的基因型则与双亲的基因型相关,是下一代的,即:亲代上所结的种子,其胚是F1代的,而种皮是亲代母本的类型;在F1植株上所结的种子,其胚是F2的,而种皮则是F1代母本的类型;在F2植株上所结的种子,其胚是F3的,而种皮是F2代母本的。 本题考倒了一大批考生,难度达到0.153,选A的23.2%,选B的35.3%,选C的26.2%。选A的考生考虑到了F2的种子应结在F1植株上,没有注意到种皮与子叶的形成上的区别。大多数考生选择了B,只是简单地认为F2的特征一定是在F2植株上出现,没有考虑到对于植物体而言,不同的特征是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体现的。选C的考生则是混淆了种皮与胚的起源。 2、突出了能力的考查 2003年高考生物试题仍然体现了以能力考查为主导的指导思想,从多方位多角度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和完成实验的能力以及分析综合能力。 (1)以基础知识为载体考查对概念原理的理解能力 【例4】(第4题)下列关于细胞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分化使各种细胞的遗传物质有所差异,导致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 B.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的分裂、分化和死亡对于生物体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C.细胞分裂存在于个体发育整个生命过程中,细胞分化仅发生于胚胎发育阶段 D.多细胞生物细胞的衰老与机体的衰老总是同步进行的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对细胞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知识的理解。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在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一般不会发生改变,细胞形态和功能的改变,是细胞选择性表达的结果;细胞的分化贯穿于生命的始终,但在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这是细胞分化的特点之一;对多细胞生物来说,不论是年幼的个体,还是年老的个体,都有着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的过程,细胞衰老的过程与个体衰老的过程并不总是同步的。所以A、C、D选项都是不正确的。生物体内的绝大多数细胞,都要经过未分化、分化、衰老、死亡这几个阶段,是一种正常的生命现象,对于生物体来说都是有积极意义的,所以选项B正确。 本题的难度为0.526,有16.6%的考生选择A,19%的考生选择C,11.6%的考生选择D。选A的考生未能理解细胞分化的含义,也没有真正理解细胞的全能性,否则从细胞全能性的角度也可分析得出分化的细胞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的结论的,细胞所以有全能性正是由于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的缘故。选择C的考生误把分化达到最大限度的胚胎时期当作是分化的全部了。选D的考生则是没有分清细胞生命过程与生物体生命过程的区别。 【例5】(第32)发酵工程的第一个重要工作是选择优良的单一纯种。消灭杂菌,获得纯种的方法包括( ) A.根据微生物对碳源需要的差别,使用含不同碳源的培养基 B.根据微生物缺乏生长因子的种类,在培养基中增减不同的生长因子 C.根据微生物遗传组成的差异,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比例的核酸 D.根据微生物对抗菌素敏感性的差异,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的抗菌素 【答案】ABD 【分析】本题考查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的配制的知识以及对这些知识的理解能力。要消灭杂菌,获得纯种,可以看作是配制选择性培养基。这是多项选择题,因此必须逐一考虑每一选项是否符合要求,对于各个选项,分析考虑能否找到相应的实例来印证。不同的微生物对碳源的需要是不同的,自养型微生物能利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因此培养基中不需要加入碳源,可见,是否加入碳源可用于分离自养型和异养型微生物,选项A正确。在微生物所需的营养成分中,并非所有的微生物都需要生长因子的,而且各种不同的微生物所需的生长因子的类型也是不同的,所以在培养基中增减不同的生长因子也是可以分离细菌的,选项B正确。在微生物所需的营养物质中,不包括核酸,核酸的合成成分可以通过碳源、氮源、生长因子等来提供,选项C不正确。不同微生物对抗菌素敏感性不同,酵母菌和霉菌对青霉素是不敏感的,而细菌对青霉素敏感,所以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的抗菌素可以用于分离微生物,选项D正确。 本题难度为0.288。错误最多的是选ABCD,因对微生物营养类型的理解不透而多选了C。其次是选择BD的,漏选了A,这部分考生把微生物所需的营养和培养的成分混淆了,所有的微生物都需要碳源,但有些微生物的培养基不需要加碳源,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2)通过图、表、文字等多种形式考查获取信息和分析推理能力。 【例6】(第9题)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答案】B 【分析】本题在知识上主要考查兴奋在突触上的传导,要求掌握突触的结构组成,递质在突触释放和作用的途径。但题干中已将递质的释放和作用明确化了,实际上在知识上已降低了考查的要求,解题时只需根据题干所提供的信息作推理分析,就可得出正确答案了。因此本题考查的主要是分析推理能力。 根据题干可能得到两个信息:一是递质是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事实上该信息即使不提供,也是应该掌握的;二是该递质属于兴奋性递质,这是题目条件必须提供的。递质包括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只有明确了递质的具体类型,才能知道突触传递的是兴奋还是抑制。本题已明确告诉这是属于一种兴奋性的递质。某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所以递质就可持续存在并作用于突触后膜,这样突触后膜将持续兴奋。这是一个简单的分析和推理过程。 本题的难度为0.583,选A的有9.9%,选C的有12.1%,选D的有19.7%。除基础不扎实外,缺少基本的分析推理能力,是造成本题失分的重要原因。 【例7】(第20题)在温室中混合播种不同比例的大麦和燕麦,结果如下表: 播种量的比例 收获种子的产量 大麦 燕麦 大麦 燕麦 0.2 0.4 0.6 0.8 0.8 0.6 0.4 0.2 42 81 98 105 133 56 32 13 如果在温室中,混合播种50%的大麦和50%的燕麦,其他条件不变任其发展,若干年后温室中的植株数( ) A.大麦和燕麦各占一半 B.大麦远远多于燕麦 C.燕麦远远多于大麦 D.大麦和燕麦均减少 【答案】B 【分析】本题联系生产实际,考查对信息的获取以及分析推理能力。考生只需要读懂表中信息的含义,作分析推理就可得出结论。表中信息告诉我们,随着大麦种子播种比例的增加,收获的大麦种子的产量也相应增加;随着燕麦种子播种比例的减少,收获种子的产量也相应减少。当混合播种50%的大麦和50%的燕麦的情况下,第一年收获的大麦种子应介于81—98之间,收获的燕麦种子介于56—32之间,显然收获的大麦种子要多于燕麦种子。由于大麦种子的数量增多,所占比例增大,若干年后,大麦的植株数必然远远大于燕麦。在生存斗争中,大麦占居了优势的地位。 没有读懂表中信息的含义,分析不出各50%的种子混合播种时收获的种子量,不会根据图示信息对种子收获情况进行分析和推理是本题失分的主要原因。本题的难度为0.746,其中选A的4.2%,选C的5%,选D的16.2%。 【例8】(第36题)某种哺乳动物的心脏形状、大小和很像人的心脏,有可能成为人体器官移植的重要来源,但会遭到人体的强烈排斥,这主要是因为该动物有一对纯合的基因(AA)能表达GT酶,从而使细胞表面具有一种多糖类物质。人体能够识别该多糖类物质,从而确定该心脏是外来的异种器官。经过科学家多年的努力,目前得到了编码GT酶的一对基因中有一个丧失表达功能的一些新型个体(Aa)。请回答: (1)人体对该动物心脏的排斥,是人类 系统起作用的结果,其本质是人体的 与该动物的 相互作用。 (2)上述新型个体能否作为人体器官移植的来源?为什么? (3)今后用常规的杂交方法能否获得GT酶一对基因都丧失表达功能的个体?说明理由。 【答案】(1)免疫,抗体、抗原 (2)不能,因为该新型个体控制GT酶的一对基因中仍有一个具有表达功能。 (3)能,因为现有新型个体的一对GT酶基因中,有一个丧失表达功能,所以杂交的后代会出现一对GT酶基因都丧失表达功能的个体。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是免疫、基因分离定律,能力要求主要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推理。根据题目条件,人体所以会对该动物的心脏产生排斥,是因为含有一种人体能够识别的多糖物质,而该多糖物质的合成需要GT酶的催化,GT酶的合成则受基因(AA)的控制,即AA(基因)→GT酶(蛋白质)→多糖物质。显然这种多糖物质属于抗原,而人体产生的排斥该抗原的物质属于抗体,这是人体免疫系统所起的作用。 科学家得到的新型个体,其基因型是Aa,根据基因显隐性的关系可知,它仍然含有一个具有表达功能的显性基因,因此仍然能合成GT酶,这样仍然能合成具有抗原性的多糖类物质,依然不可以作为人体器官移植的来源。 如果运用常规的杂交方法,让具有Aa的新型个体雌雄交配,后代的基因型有AA、Aa、aa三种类型,其中aa不再具有控制合成GT酶的功能,因此也就不会再合成具有抗原性的多糖物质了。 本题难度为0.361。本题共8分,5分以下的占了78.7%。 (3)联系实际考查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例9】(第39题)现有三个番茄品种,A品种的基因型为AABBdd,B品种的基因型为AabbDD,C品种的基因型为aaBBDD。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并且分别控制叶形、花色和果形三对相对性状。请回答: (1)如何运用杂交育种方法利用以上三个品种获得基因型为aabbdd的植株?(用文字简要描述获得过程即可) (2)如果从播种到获得种子需要一年,获得基因型为aabbdd的植株最少需要几年? (3)如果要缩短获得aabbdd植株的时间,可采用什么方法?(写出方法的名称即可) 【答案】(1)A与B杂交得到杂交一代,杂交一代与C杂交,得到杂交二代,杂交二代自交,可以得到基因型为aabbdd的种子,该种子可长成基因型为aabbdd植株。 (2)4年 (3)单倍体育种技术 【分析】本题要求运用杂交育种的原理,设计通过杂交获得新品种的方案。在知识上涉及杂交育种和单倍体育种,能力上侧重考查把所学知识用于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的应用能力。 要求用杂交育种的方法获得aabbcc,显然需要利用基因重组的原理。通过杂交过程中的基因重组,可把不同个体中的基因组合到一起;通过自交,可从自交后代中筛选出纯合体的类型。根据题目条件,第一年:三个品种中任何两种品种间相互杂交,就能得到含两种隐性基因的杂合体种子;第二年:把第一年得到的杂交种与第三个品种杂交,得到含有三种隐性基因的杂合体。第三年:把第二年得到的杂种自交,就可从自交后代中选出aabbcc的种子。如果要得到植株,还需要再继续播种,这样还得一年的时间。所以共需4年时间。 根据所学的育种知识,要缩短育种年限的 办法 鲁班奖评选办法下载鲁班奖评选办法下载鲁班奖评选办法下载企业年金办法下载企业年金办法下载 可利用单倍体育种技术。 本题的难度是0.562。由于平时涉及的杂交育种一般只有两对相对性状,面对三种相对性状的杂交育种,不少考生就不知道如何处理了。有些考生回答是让三个品种间进行互相杂交,如何互相杂交?思路上不清晰。有些考生不知道用自交的方法可在杂交后代中获得纯合体。也有的考生用测交的方法来判断杂交后代中的个体是否纯合。测交确实可以用来判断未知个体的基因型是否纯合,但对植物体而言,通过测交知道了某植物是纯合体,可是测交后获得的种子已是杂合的了,是不可能再留种的了,显然测交的方法是不可行的。第(2)小题中,获得基因型aabbcc所需的年限许多考生都算错,从3年到8年,各种各样的都有。选3年的考生显然是忽略了题目中的一个重要条件,假设“从播种到获得种子需要一年”的时间。 【例10】(第38)艾滋病(AIDS)是目前威胁人类生命的重要疾病之一。能导致艾滋病HIV病毒是RNA病毒。它感染人的T淋巴细胞,导致人的免疫力下降,使患者死于广泛感染。请回答: (1)该病毒进入细胞后,能以 为模板,在 酶的作用下合成 ,并整合于人的基因组中。 (2)整合后它按照 原则进行复制,又能以 为模板合成 ,并进而通过 过程合成病毒蛋白。 (3)如果将病毒置于细胞外,该病毒不能繁殖,原因是 。 【答案】(1)RNA 逆转录酶 DNA (2)碱基互补配对 DNA mRNA 翻译 (3)病毒本身缺乏繁殖所需的原料、能量和酶。 【分析】本题以人类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艾滋病为背景,考查考生运用遗传的相关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题目告知,艾滋病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而且能侵入人体细胞。当进入人体细胞后能整合于人的基因中。人的基因是DNA的片断,病毒的RNA显然是不能直接整合在人基因上的,必须转化为DNA后才能整合于人的基因中。从RNA到DNA的过程,应该是逆转录的过程,该过程以RNA为模板,在逆转录酶的催化下完成。整合到人的基因中的DNA发生什么变化呢?它与人的基因一起,可以通过DNA的复制而使遗传信息得到传递,也可通过转录和翻译,合成病毒的蛋白质。病毒是非细胞结构的生物,其成分简单,只能依赖于寄主完成。 本题难度0.657,相对容易。不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特定的问题情境中去,是本题失分的主要原因。 (4)以实验为背景多角度考查实验能力 【例11】(第33题)分别在A、B、C三个研钵中加2克剪碎的新鲜菠菜绿叶,并按下表所示添加试剂,经研磨、过滤得到三种不同颜色的溶液,即:深绿色、黄绿色(或褐色)、几乎无色。 处理 A B C SiO2(少量) + + + CaCO3(少量) - + + 95%乙醇(10毫升) + - + 蒸馏水(10毫升) - + - 注:“+”表示加;“-”表示不加。 试回答:(1)A处理得到的溶液颜色是 ,原因是 。 (2)B处理得到的溶液颜色是 ,原因是 。 (3)C处理得到的溶液颜色是 ,原因是 。 答案:(1)A 黄绿色,部分叶绿素受到破坏。 (2)B 几乎无色,叶绿素不溶于水。 (3)C 深绿色,大量叶绿素溶于乙醇中。 【答案】 【分析】本题以课本实验为基础,对课本中的实验进行了拓展和重组,既需要考生掌握课本相关知识,又需要有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分析能力。根据教材中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加SiO2是为了使研磨充分,加CaCO3是为了防止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破坏这些在高中课本中都有说明。乙醇是有机溶剂,可以溶解色素,其作用类似于丙酮。事实上,在叶绿体色素的分离和提取实验中,是可以用酒精代替丙酮的。对此,不少学生不清楚,但初中光合作用的有关实验中,多次用到酒精对绿叶进行脱色处理,利用的就是酒精对色素的溶解原理,只要初中做过有光合作用的实验应该会有印象。A的处理中,叶绿素可得到充分的溶解,但未加CaCO3因此叶绿素会被部分破坏,所以颜色应是黄绿色的。B的处理中,没有加入乙醇,色素溶解不了,所以几乎无色。C的处理,可使大量色素溶解于乙醇中,叶绿体中的色素以叶绿素为主,叶绿素是绿色的,所以溶液呈深绿色。 如果我们不记得课本实验的相关内容,也可以通过实验的结论来进行分析推理:溶液如果无色,一定是没有溶解色素,或者是色素全被破坏,但后者的可能性不大,最可能是没有溶解。色素是不能溶于水的,我们吃的蔬菜,含有大量的叶绿体色素,但我们吃的炒菜,并没有见到菜汤呈绿色的。溶液呈深绿色还是黄绿色,显然取决于溶液中叶绿素的含量,前者含量多,后者含量少,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区别只在于有没有加CaCO3,联系CaCO3有防止色素被坏的知识,就可作出正确的判断。 根据统计数据,本题是全卷难度最大的试题之一,难度为0.264,其难度系数仅次于第41、42题。其中0分占28%,仅得1分的占32.8%,满分占3.9%,得分率之低,大大出乎意料之外。不少考生对实验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灵活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存在欠缺。 【例12】(第41题)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简称胸苷)在细胞内可以转化为胸腺密啶脱氧核糖核苷酸,后者是合成DNA的原料,用含有3H—胸苷的营养液,处理活的小肠黏膜层,半小时后洗去激离的3H—胸苷。连续48小时检测小肠绒毛的被标记部位,结果如下图(黑点表示放射性部位)。 请回答: (1)处理后开始的几小时,发现只有a处能够检测到放射性,这说明什么? (2)处理后24小时左右,在b处可以检测到放射性,48小时左右,在c处检测到放射性,为什么? (3)如果继续跟踪检测,小肠黏膜层上的放射性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4)上述实上述实验假如选用含有3H—尿嘧啶核糖核苷的营养液,请推测几小时内小肠黏膜层上放射性出现的情况将会怎样?为什么? 【答案】(1)小肠黏膜层只有a处的细胞能进行DNA复制和细胞分裂。 (2)a处的细胞连续分裂把带有放射性标记的细胞推向b处,直至c处。 (3)小肠黏膜细胞上的放射性将会因为细胞的衰老、死亡、脱落而消失。 (4)在小肠黏膜层的各处都可以检测到放射性,因为小肠黏膜层上的细胞不断进行mRNA的合成。 【分析】本题以实验现象为背景,综合考查考生利用所学知识以及利用题中给予的信息,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需要具备的知识是:分裂的细胞进行DNA的复制,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是DNA复制的原料;生活细胞都要进行RNA的合成,尿嘧啶核糖核苷酸是合成RNA的原料。题中给出的背景知识是:胸苷可以在细胞内转化为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从而成为DNA复制的原料。 要解答好本题,仅有上面所述的知识是远不够的,更需要有较强的分析推理能力。本题实际上涉及两个问题:一是放射性的胸苷的变化途径,二是放射性尿苷的变化途径。随时间的推移,放射性胸苷依次出现在a→b→c处,这是题目告诉的实验结论。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出现顺序呢?题目提示了,胸苷转化成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是DNA合成的原料,因此,理应从题目条件入手进行分析:在a处能检测到放射性是由于该处的细胞进行了DNA的复制,DNA复制是在细胞分裂过程中进行的。放射性所以能陆续出现在bc处,说明含放射性标记的细胞移到了bc处,这说明了是a处的细胞进行分裂,将放射性物质推移到了bc处。随着时间的进一步推移,放射性物质将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可有两种推测:一是在c处长期存在,但a处的新细胞还在不断合成,还在不断由a处向b、c处推进,按此种推测小肠绒毛会不断长长,这不符合事实,也不符合细胞的生长特点和规律。另一种推测:小肠黏膜细胞上的放射性将会因为细胞的衰老、死亡、脱落而消失。这一推测是可以合理地解释实验现象的。第(4)小题,用的实验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是放射性标记的尿嘧啶核糖核苷,这是RNA的合成原料,在DNA的复制过程中无疑是需要合成RNA的,不进行DNA复制的细胞是否需要RNA呢?生活细胞都需要蛋白质,而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必需要有RNA,因此,所有的生活细胞都将有RNA的合成,也即在小肠黏膜层的各处都可以检测到放射性。 本题是全卷中难度最大的一道题,难度为0.097,0分率占到了61.9%。大多数考生读不懂图的含义,一开始分析的思路就偏离了正确的轨道:认为放射性腺苷从a依次出现在b、c处是吸收和运输的结果。如果这样,那么题目所给的腺苷可以作为合成DNA原料的条件就失去了价值。作为对一种现象的思考,我们应该有广阔的思路,尽可能想到各种可能性。作为解题,则必须充分运用题目给定的条件,这是解题的基本技能之一。命题者正是通过这些给定的条件,考察你在特定条件下的思维能力的。 【例13】(第42题)某实验小鼠适宜生活在25℃左右的环境中,为探究低于适宜温度的环境(如10℃)对小鼠能量代谢的影响(能量代谢的强弱用单位时间的耗氧量表示),请依据所给的实验装置(如图)、实验材料和用品,在给出的实验方法和步骤的基础上,继续完成探究实验,预测可能的实验结果和结论,并回答问题。 实验室温度:25℃左右 材料和用品:小鼠、冰袋、秒表等 方法和步骤: 步骤1:将小鼠放入广口瓶的笼子内,加塞密闭。打开夹子(A)、(B)、(C),片刻后关闭夹子(B),用注射器抽取10毫升氧气备用。关闭夹子(C),打开夹子(B),使水检压计液面左右平齐。 步骤2: 步骤3: 结果预测和结论:① ② ③ 该实验最可能的结果和结论应是 。原因是 。 【答案】步骤2:待小鼠安静后,关闭夹子(A),记下时间,将注射器向前推进5毫升(推进数量合理即可),水检压计液面左侧升高,关闭夹子(B),待水检压计的液面左右平齐时,记录时间。得到在25℃环境中小鼠消耗5毫升氧气所用时间。 步骤3:将冰袋放在广口瓶周围,调节距离,使瓶内的温度稳定在10℃,待小鼠安静后,重复步骤1、2中的有关操作。得到在10℃环境中小鼠消耗5毫升氧气所用时间。 ①消耗5毫升氧气所用的时间10℃少于25℃,说明小鼠的生活环境从25℃降为10℃时,能量代谢会加强。 ②消耗5毫升氧气所用的时间10℃多于25℃,说明小鼠的生活环境从25℃降为10℃时,能量代谢会减弱。 ③消耗5毫升氧气所用时间10℃等于25℃,说明小鼠的生活环境从25℃降为10℃时,能量代谢不受影响。 最可能的结果和结论是:消耗5毫升氧气所用的时间10℃少于25℃,说明小鼠的生活环境从25℃降为10℃时,能量代谢会加强。因为小鼠是恒温动物,在10℃比25℃下维持体温所消耗的能量多。 【分析】本题考查实验的设计、分析、预测等实验能力,同时需要有较高分析综合能力。涉及的生物知识很简单,只要知道小鼠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释放的二氧化碳可以被氢氧化钠吸收就可以了。 解答实验题时,首先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思路,这必须充分依赖实验的目的和条件来确定。首先,实验是要探究低于适宜温度的环境对小鼠能量代谢的影响,因此,涉及的变量肯定应是温度,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是:通过低于适宜温度和适宜温度两种情况下小鼠能量代谢的强度的比照来得出结论。在操作上,低于适宜环境的温度,可以通过题目给定的冰袋来解决。其次,能量代谢的强弱是通过单位时间内耗氧量来表示的,所以实验设计要检测的是不同温度条件下氧气的消耗。氧气的消耗如何测定呢?仔细分析实验装置中各结构的作用:氧气袋是供氧的,本身没有刻度指标,无法度量,当然不能作为耗氧量的判断依据。注射器是有刻度的,可以用来测量,但我们只能通过它知道注入广口瓶中的氧气量,而无法知道这些氧气有多少被小鼠消耗。实验装置中的水检压计是干什么用的呢?显然,这个装置中液面的改变是可以反映广口瓶中气压的变化的,而这个气压的变化正是小鼠消耗氧气导致而成的(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吸收,因此广口瓶中二氧化碳不会影响气压的变化)。但水检压计上是没有刻度的,怎么知识小鼠在不同情况下耗氧量的变化呢?题目告知,测定的方法是用单位时间内的耗氧量表示,且在材料用品中给出了秒表。根据此实验,我们难以通过相同时间内的耗氧量来表示小鼠的呼吸强度,因为水检计上没有刻度,但换个思路,我们可以测定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消耗等量的氧气引起水检计刻度相同变化所需的时间。水检压计左右液面原来是平衡的,当给广口瓶中注入氧气后,液面就会发生变化,左高右低,随着小鼠对氧的消耗,水检压计的左右液面会趋于平衡,达到平衡需要的时间,是可以测定的。这样,在不同温度条件小鼠消耗相同体积的氧气量,就可以通过水检压计液面恢复左右平衡的时间来表示。当然,有了这个实验设计的思路,还需要对实验的过程进行准确描述,这需要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 实验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比较两种情况下的耗氧量无非有三种结果:相等,大于或小于。根据这三种结果,分别说明三种结论,这是比较简单的。反过来思考也可以:温度对小鼠的能量代谢可能是没有影响的;可能是使小鼠代谢活动加强的,也可能是使代谢活动减弱的。 由于小鼠是恒温动物,在低温件下需要更多的能量来维持体温,因此低温下的代谢会加强,消耗相同的氧气所需的时间在低温下要比高温下少。 本题也属于难题,难度为0.220,0分率占61.9%。相当多的考生面对这个复杂的实验背景无从下手,不善于根据实验目的形成实验的基本思路,不能有效地利用题中给出的实验装置及初步的实验步骤设计实验的步骤。此外,不少考生在表述实验步骤时,丢三拉四,如何把等量的氧气注入到广口瓶中?什么时候打开夹子?什么时候关闭夹子?如何利用冰袋?什么时候用秒表?对这些细节不能表达清楚。此外,对实验的预测应该是对实验可能结果的表述,不少考生直接表述的是氧气消耗量的多少,而不是从耗氧所需的时间上去表达。 二、2004复习建议 1、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结构。 以能力考查为主导,是高考的基本理念。但能力离不开基础知识,没有基础知识,能力只能是空中楼阁。当前的复习中存在着一种偏向,强调了能力,忽略了基础,甚至把课本都丢在了一边,沉于题海,训练所谓的能力。这样基础没有打牢,能力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以知识为载体,考查考生的能力,处理好试题中能力和知识的关系,是试题质量高低的一个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那么,在复习过程中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也是复习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准。 (1)基础知识的理解要到位。对于生物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原理,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只有理解了的知识,才能纳入到相应的认知结构中去,才能随时提取和灵活运用。 例如,“发酵工程简介”中介绍了利用发酵工程原理生产味精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配制培养基→灭菌、接种→发酵→分离提取等步骤。复习时可围绕下面的一些问题进行思考和理解。 ①培养基的成分有哪些?这些成分分别提供了哪些营养素?这属于什么培养基?配制培养基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②为什么要进行灭菌处理?如果不进行灭菌处理可能会有什么后果? ③接种的菌种是哪些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的代谢类型是何种类型?根据什么来判断?如果要获得优良的菌种,你认为有哪些方法? ④在发酵罐的装置上,搅拌器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要通过空气?如果溶氧不足会有什么后果? ⑤为什么要有冷却装置?在发酵过程中温度升高的原因是什么?温度过高会给发酵过程带来什么影响? ⑥PH检测装置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发酵过程中PH会发生改变?PH的改变会给产物带来什么影响? ⑦你如何判断发酵罐中发酵的进程? ⑧在发酵过程中不断加料和放料有什么意义? ⑨从放料口获得的成分需要通过哪些步骤才能获得味精?为什么要加入Na2CO3? (2)知识要结构化。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是提高学习能力的根本。结构化的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前提,知识结构化、网络化,才能在解决问题时迅速地、有效地提取知识,当一条路走不通的情况下,能根据网络结构找到其他的途径。 知识结构化的途径有多种,抓住核心的知识内容,以此为中心进行辐射,是形成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之一。比如,以氮循环的过程为核心,可联系以下知识:生物固氮,化能合成作用,植物对离子的吸收与运输,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合成与分解,微生物的代谢与作用,等等。 抓一个主线,将与之相关知识串珠,也是知识结构化的一条重要途径。比如,以植物的生长过程为主线,可联系:种子的结构——种子的萌发(种子萌发的条件,种子萌发过程中水量的变化、有机物总量的变化、有机物种类的变化、营养成分的变化、能量的变化等)——植物生长(吸水方式的变化,有机物和能量代谢,激素的调节)——种子的形成。 把分散的知识归类整理,也可以使知识结构化。比如,教材中多次涉及水,可将水的成分含量、水在细胞和生物体中的分布及特点、植物体对水分的吸收和散失、动物体内水分的平衡与调节、水污染等相关知识整理在一起。 2、落实训练,拓展思维,提高能力。 训练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技能和能力形成的重要途径。没有训练,技能是不可能形成的。如同游泳,你懂得了游泳的要领,但如果不经过训练,跳到水里必然要被淹。要把学到的理论应用于实践,就必须经过训练才能完成。训练有助于形成灵活、广阔、缜密的良好思维品质。高考的问题情境一般都是新的,平时没有见过的,面对这种新的问题情境,如果没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往往会显得一筹莫展。如何进行有效的训练呢? 一是做题要精而不要滥。可在教师的指导下,挑选质量比较高的练习,如果教师已为你选配了适量的练习,那就可以了,题目必须做,但绝不是做得越多越好。二是要重视变式训练。在训练过程中,要善于对题目的条件和要求进行变换,这样不仅可以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而且可以培养自己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例如,2003高考第7题:葡萄糖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最常利用的物质。将一只实验小鼠放入含有放射性18O2气体的容器内,18O2进入细胞后,最先出现的放射性化合物是( ) A.丙酮酸 B.乳酸 C.二氧化碳 D.水 做完此题后我们不妨想一想:  (1)如果用植物替代小鼠进行类似的实验,放射性同位素会在什么物质中首先出现?以后又将会在什么物质中出现呢? (2)如果在这个装置中加放一株植物,其他条件不变,结果将如何呢? (3)如果将实验中的其他元素进行同位素标记,如葡萄糖中的碳、氧进行标记呢,结果又将如何? 通过这些变换,就可以将呼吸作用以及光合作用过程,以及在这些过程中各种物质以及元素的来胧去脉弄清楚。此外,复习中,还要注意归纳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3、重视科学探究素养的培养。 科学素养包括多方面,但对高考来说,主要涉及的是科学的方法和思想。生物学的知识结构是通过科学探究得出的,科学探究是生物学科发展的基石,应此也理应是生物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近几年来的高考,突出了对设计和完成实验能力的考查,这是符合生物学科特点和当前教学改革要求的。 (1)重视课本实验的复习。考试说明明确提出了,要求“理解所学实验的实验内容,包括实验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术”。这一要求,在2003高考中也得到了体现,如第33题,考查的就是对课本实验的理解。 (2)挖掘课本知识点中所蕴含的实验因素。生物学的每一个知识结论都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的,都包含培养实验能力的基点,在平时的复习中要注意多挖掘知识结论中所蕴含的科学思想和方法。例: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中,涉及生长素产生的部位、感光的部位、反应的部位、运输的方向等。这些都可以思考如何设计实验来证明,比如: ①如何设计实验证明尖端产生了生长素? ②如何证明感光部位是在尖端? ③对植物向光性的解释你否觉得还有其他可能?比如,是否可能是因为光破坏生长素或影响了生长素的合成,导致了向光性呢?是否会是生长素有趋光性,导致向光侧浓度高抑制了生长呢?怎样设计实验来探究? ④生长素产生后能够从尖端向下运输,那么这种运输的动力是什么呢?是重力的作用吗?怎样设计实验来探究? (3)要尽量多动手做实验。实验的目的是加深对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的理解,不仅仅是实验技能的熟练。比如,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中,镜头的长短与放大倍数的关系,放大倍数与视野大小及明亮程度的关系、与物镜与玻片间的距离的关系,显微镜下物体的移动方向,视野中污点存在位置的判断等等,都可以通过亲手实验来加深理解。 此外,要注意考试说明中提出要“理解探索性实验的一般方法;能够制订课题研究的初步计划”的要求,高考实验命题中也出现了从验证向探究变化的趋势(如42题就带有一定的探究性)。因此,要认真思考和完成教材中有关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切实提高自身进行探究研究的能力。 nana6321 考题宝 题库首页 公考题库 教师题库 事业题库 邮政题库 信合题库 水电题库 银行题库 卫生题库 补考重修 考-题.宝 海量题库 每日更新 考题宝 考题宝 www.kaotibao.com 考!题,宝 劳逸结合 注意休息 考题宝 祝你天天开心 考`题~宝 考=题+宝 考0题1宝 考题宝 � EMBED PBrush ��� � EMBED PBrush ��� PAGE 第 16 页 共 1 页 考题宝 www.kaotibao.com
本文档为【历年高考真题集锦--12003高考生物学试题分析及2004高考复习建议】,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8933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42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高中物理
上传时间:2018-09-08
浏览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