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科教研组建设的思考(2014.2)

学科教研组建设的思考(2014.2)

举报
开通vip

学科教研组建设的思考(2014.2)新课程背景下学科教研组建设思考角色热心服务者学习创新者引领先行者合作交流者教研组长在教研组中扮演的角色教研组长在教研组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引领先行者  教研组是校本研修的重要阵地,就像部队的基层连队,是一个集教学、教研、科研、培训于一身的实体,教研组长是这个实体的“领头羊”,是校本研修制度建设的中坚力量。教研组长要引导教研组的每位成员树立学习意识,学习教育方针政策和教育理论,学习课程标准,学名家,学同行,研究教材教法,有序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在不断的反思中帮助教师提高业务水平,从而创设一种...

学科教研组建设的思考(2014.2)
新课程背景下学科教研组建设思考角色热心服务者学习创新者引领先行者合作交流者教研组长在教研组中扮演的角色教研组长在教研组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引领先行者  教研组是校本研修的重要阵地,就像部队的基层连队,是一个集教学、教研、科研、培训于一身的实体,教研组长是这个实体的“领头羊”,是校本研修制度建设的中坚力量。教研组长要引导教研组的每位成员树立学习意识,学习教育方针政策和教育理论,学习课程标准,学名家,学同行,研究教材教法,有序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在不断的反思中帮助教师提高业务水平,从而创设一种民主、和谐、团结、协作的校本教研氛围。●合作交流者  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加强合作,寻找共同研究的课题,团结协作进行研究,相互了解,相互支持,共同提高。这就要求教研组长是一个合作者。教研组长上有众多中层干部,下有众多教师组员,处于中间位置,这就要求他是一个交流者。●热心服务者  教研组长,还应该是一个关注组内教师的利益重于己,以关注学校大发展为核心顾全大局的人,通过他的努力能使青年教师迅速走向成熟;通过他的努力,中老年教师可以不断地消除“职业倦怠”,焕发青春,迈向专家的行列。总之,校本教研制度下的教研组长应该具有服务意识。此外,教研组长还要协助校行政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努力调动教师关心学校、关心教研组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合作意识,发扬团队精神,开展“传、帮、带”工作,才能使整个教研组内可以互通信息,交流体会,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形成真诚合作、共享成果、共同提高的团结协作的教研氛围。●学习创新者  新形势下,属于教师队伍中骨干力量的教研组长和其他教师一样面临着新的挑战、新的困惑,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和其他教师一样,几乎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教研组长要在课程改革的跑道上继续“领跑”,自身迫切需要进修提高。这些都要求教研组长要有学习意识与行动,应把学习作为自己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努力促成本组老师学习意识的养成,不然搞好校本教研就是一句空话。教研(备课)组建设的动力——“四气”压阵以“教学研究”搭台以“教研活动”优化以“教研成果”压阵有朝气有学术气有志气有底气以发展“目标”引路以“教学研究”搭台 教研组:研究主课题;备课组:确立子课题;教师:承担具体研究任;研究课题决定教研活动的方向、价值、深度和效果;针对性;价值性;可行性以发展“目标”引路 争创市区优秀教研组;教学质量;课题研究;学科竞赛论文获奖;学生竞赛获奖;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 要细化量化,切合实际,便于通过努力而达成。以“教研活动”优化 活动有针对性、有效性、学术性,克服有量无质、有形式无内容的现象;有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有主题、全员参与、高质量以“教研成果”压阵 教学质量、课题成果、教学论文、业务竞赛、专业成长、集体荣誉;资料成果:(学习资料、教案资料、参考资料;试题资料、 课件 超市陈列培训课件免费下载搭石ppt课件免费下载公安保密教育课件下载病媒生物防治课件 可下载高中数学必修四课件打包下载 及课堂实录资料)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方式教研组(备课)组建设的抓手——开展校本教研无论实施素质教育、还是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学校教研组建设都不能局限于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层面上;都不能局限于听课、说课、评课、观摩等教研活动的层次上;都不能局限于少数“精英”作秀、多数人捧场的活动形式上;都不能局限于为单纯教学质量而教研的目标上。教研组应该是校本研究的推进者、实施者,是学校教学创新的“孵化器”,因此抓好教研组建设必须以校本教研为支点,落实到教师研究并进行实践的层面。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要在学校中发现真实的教学问题,并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有现实的意义。怎样开展校本教研?我认为校本教研应该体现四个主要特点:一是以解决本校教学自身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为研究目的;二是以本校的教师为研究骨干;三是选用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学研究方法和有效的教学改革措施,在本校教学活动中进行系统的改革实践;四是及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促进本校教学发展的生产力。因此,校本教研的出发点、过程和落脚点都要体现“以学校为本”、“以教改为本”、“以成效为本”的指导思想。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教师必须学会经常反思,从学校教学实践中碰到的问题出发,通过共同研究,达到解决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教研组(备课)组建设的抓手——开展校本教研 有效性是组织策划教师研修活动的重要目标。反映研修活动有效性的指标主要有:  1.研究主题与形式的针对性。  教师参加研修的目的就是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如果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没有这样的意图与愿望,研修活动就会流于形式。因此,提高研修活动的针对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教研活动的针对性首先表现在问题的针对性。有效的活动必须是有的放矢的,而且能准确把握教学改革背景,切中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其次,教研活动的针对性表现在对不同教师群体的需求有准确的把握。不同年龄、不同基础、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工作环境的教师在研修活动中的需求是不同的,教师研修活动在组织上要有“观众意识”。  2.活动过程的可参与性。  有效的活动,应让参加者真正融入其中。而要让众多现场的参加者跟随组织策划者参与进来却并不容易。这既需要具有以“参加者”为核心的意识,也需要许多操作性的设计。人的学习往往需要一定的任务驱动。有任务作介质,教师才能跟着动起来。因此,研修活动的策划应该善于设置让不同层次的教师思考或行动的参与点,并尽可能为大家提供及时交流共享的机会。此外,教研活动中平等、合作与分享的氛围也是影响参与效果的重要因素。这对组织策划者和参加者的角色定位都有相应的要求。既要规划好活动的具体环节,也要把握好话语主动权的调控,以避免无价值的交流与参与。  3.解决实际问题的建设性。  教师研修活动的收获与成效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认识上的进步,二是行为上的改进。我们常把研修比作教师成长与进步的“扶手”,而“蹬阶”的关键是在研究活动后是否能够形成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行为的理解与建议。如果活动中大家或人云亦云,或激烈争辩,却没有形成明确共识的话,明天的教学就还会是“原来的星星”和“原来的月亮”。研修活动的有效性必须要看它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是否具有建设性。当然,研究的共识并不同于行政会议的“决议”,它不是狭义的大家共同接受的结论,更多时候它表现为大家对多种行为的具体分析。只有将研究共识转化为进一步的教学建议,转化为具体教学行为的改进才是教师研修的目的。也就是说,教师研修既要达成研究共识,也要关注行为跟进。 4.研究主题的连续性与渐进性。 试图通过一次活动就解决问题是不切实际的。要达到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行为的目的,需要坚持对某一主题进行多方位的持续研究。每次活动的过程是否能做到持续研究,可能是决定教研活动成效的关键。因此,成功的教研活动策划就要善于使教研活动的影响扩展到平时的工作实践中,将若干系列性与连续性的表面相异而实质相关的研究活动联系在一起。对某一主题的阶段性的连续研究,应该体现“螺旋式上升”的特点,它是“形成共识——行为跟进——进一步认识——进一步改进”的“螺旋式上升”。它可以是大主题下的小专题的深入“剥笋”,也可以是分工研究的共享交流。  5.关注过程的生成性。  研修活动的策划,既要有充分的准备,更要尊重真实的生成。任何活动都要精心准备,但过度准备,墨守计划,把教学研修当作预设节目的流畅表演则是不应提倡的。充分准备是为了促进教师交流的“火花”,“预设”是为“生成”服务的。只有当研修活动能够起到激活“生成”的作用,活动才是成功的。教师研修活动的创新,必须克服传统培训单向信息传输的弊端。要让活动过程中可参与性的机制优势充分发挥,这种机制优势的更重要的意义是,它可能会产生超越预设的新的生成。这种生成,既有个体意义,也有共同意义。教师研修活动的有效性常常反映在对这种生成的敏感、驻留与利用上。  教师研修的目标达成没有明确的起点与终点。它是真实参与后的无形提升。研修活动中不必采用及时评价来观察和 检测 工程第三方检测合同工程防雷检测合同植筋拉拔检测方案传感器技术课后答案检测机构通用要求培训 教师的进步,而要鼓励大家真实投入,要相信大家对过程的真实投入就必然会有真实回报。  6.理论结合实践的指导性。  教师培训与教师研究都应把沟通教师的理论与实践作为着眼点。我们的目标并不在于显示理论研究的深奥,而在于教师能讲出教育教学的朴素道理。教师研修是促进教师学习理论与应用理论的链接”与“导引”。如果能够通过理论的学习与运用,根据自己对教育教学规律的理解,抽象化或系统化为更高层次的理论雏型,那就是教育教学研究的较高境界。教师研修活动的水平与质量也反映在能否很好地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否帮助教师形成基于实践的理论。抓教学反思Addyourtextinhere抓理论学习抓集体备课抓教材培训抓课题研究抓总结提炼教研组(备课)组建设的抓手——开展校本教研抓课例研究一、研什么解决自己的问题人手:1.抓理论学习。校本教研是“一种理论指导下的研究”。不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不可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校本教研。为此,我们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或要求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自觉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特别是学习《课程标准》的一些新理念、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新经验等。2.抓集体备课。在教师个人认真备课的基础上,再组织同年级段同学科教师进行集体备课。3.抓教材培训。教材是教师赖以施教的依据,而对于新教材,很多教师还不懂怎么教,这就急需进行教材培训。通过培训,使教师能够吃透教材,用好教材。4.抓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是将教研与科研有机融合的教研活动形式,其操作程序大致为:(1)选择课题。应以问题为中心,从学校或教师实际需要出发。把教学实践中的疑问、困惑进行归纳、筛选,确定一个讨论专题,组织交流讨论,求得问题的解决。(2)围绕课题搜集材料,选择、整理材料。(3)开展课题研究。在学习和研究中注意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教师研究与专家指导等相结合。(4)课题研究结题。教师要完成课题的研究报告或论文,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并反思教学中的不足,今后进一步进行探讨。5.抓沙龙研讨。沙龙研讨是一种由教师自愿参加的可以自由发言的针对教学实际问题的讨论会。在这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教师不拘形式地探讨教学中的问题与困惑。通过讨论、争论,各种观点互相碰撞,使自己在不同的见解中提高认识,同时也促进教师不断地进行探索,从而提高教师科研水平。6.抓课例研究。课例研究是以一两节课例展示的形式开展的一种教研活动。研讨内容包括:听课、执教教师谈教学设想与意图以及教后反思。听课教师对所听的课进行评议,肯定好的、可借鉴的地方,提出建设性意见等。7.抓教学反思。反思是一种教师改进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好方法,是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素养的过程。为此,我们强调教师勤写教后反思或随笔,及时记录教学过程成功、失败之处,记录课堂意外收获,做好课后“备课”。教后反思书写形式上灵活多样,篇幅上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一定要有实效性。8.抓总结提炼。抓总结提炼对教师升华认识很有好处。要求教师要善于总结经验、提炼经验。把自己对新课程的认识、体验、感悟写出来与同伴交流;把教学过程成功的案例记录下来,并用新理论加以剖析与同事共享;把教学过程经验总结出来、教学成果撰写成论文形式呈现出来与同行们共同切磋交流,从而不断从实验过程中总结出经验,并用它去指导平时教学实践,以提升自己业务水平。教研组(备课)组建设的抓手——开展校本教研校本教研的实施策略(一)学习提高,努力做好校本培训工作。1、培训工作日常化。把校本培训当作学校常规工作来抓,与平时的教研活动、业务学习相结合;与青年教师的培养相结合;规定每周业务学习时间,使校本培训工作制度化、日常化。2、培训内容广泛性。培训内容力求做到全面、丰富、翔实。具体有课程通识培训、各科课程标准的学习、实验教材培训、教科研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等。3、培训形式多样化。在校本培训中,力求做到形式多样,贴近教师工作实际。具体有专家讲座、案例分析、反思教学、参与式讨论等研讨形式,在培训效果上体现了“新、活、实”三个字:内容新,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标准的目标、教学方式和新型的师生关系;方法活,采用专家讲座、案例分析、反思教学、参与式讨论等研讨形式;效果实,备课时要想到、教学中要做到、课后要反思到。2.反思交流,积极开展多形式的教研活动教研组(备课)组建设的抓手——开展校本教研(二)反思交流,积极开展多形式的教研活动。1、教研行为自主化。制度上保证:学校规定教研日,教研活动中要求做到“三个有”,即有主题、有中心发言、有活动记录。组织上到位:教研组是开展校本教研的中间力量与基本组织。学校应重视教研组的建设,明确各教研组长的职责,加强对教研组的指导与考评。行为上跟进:要求教师主动参与各类教研活动,主动与同事交流实验中的成功与失败。广大教师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被动研究”变为“主动研究”,学校教研氛围日渐浓厚。2、教研主题专题化。在开展教研活动时,我们要求事先定好计划、确立研究主题,做到“两个结合”。一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即学校各级教研活动要与课题研究相结合,要与课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相结合。二是与校本培训相结合。根据培训主题、培训内容开展教研活动,如课程通识培训、实验教材培训等。3、教研内容系列化。开展系列的主题教研,有助于教师更加深入系统地研究问题。为了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要求老教师、优秀教师给青年教师上好示范课,青年教师上好汇报课,课题研究上好研讨课。4、教研形式多样化。从教研性质上分有注重操作的参与式研讨、同课异构的比较式研讨(师徒上对比课)、自我申报的沙龙式研讨、提高层次的课题式研讨、诸多学科的交叉式研讨(音美合科教学研讨)、多渠道多反馈的交流式研讨等。具体组织形式有课堂观摩、说课评课(实话实说)、主题沙龙、课题研究、观点展示(头脑风暴)、热点评说、读书交流等。5、教研科研一体化。教研科研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而服务,为了实现学校、教师、学生三者的最大发展而服务。为了提高教研科研的实效,应做到教研活动科研化、科研活动教研化。教研组(备课)组建设的抓手——开展校本教研(三)同伴协作,大力开展集体备课制。学校积极探索备课制度改革,试行集体备课制,可以按照“分块备课、集体评议、个人修改、注重反思”的原则进行。即教师先分块备课,然后是教研组集体评议,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实际修改,课后必须要有反思。反思要把课堂中的闪光点与失败处、学生的错例、二次教学建议等都记录下来。这样既加强了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做到资源共享,同时又减轻了老师的工作负担,提高了备课实效。教研组(备课)组建设的抓手——开展校本教研专业引领,搭建教师学习对话的平台。没有专业引领的研究活动,教师的研究很难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或者至少耗费比较多的时间。除了教师个人的学习钻研之外,还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给教师提供学习机会。1、校内:开展新老教师传帮带活动。一是采用新老挂钩师徒结对的方式,年青教师必须拜一名老教师为师,全面学习老教师的优秀经验和敬业精神。二是成立校学科指导组,校长任学科指导组组长,全面负责各学科的教学指导工作。学校实行“推门听课制”,并定期汇报交流教学情况。形成大家都深入课堂,研究教学的良好氛围。2、校外:走出去请进来。一是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尤其是青年教师在政策上要给予倾斜。对于一些优秀青年教师则让其出去参加学习,让他们接受高层次、全方位的系统培训,促使他们尽快成长。二是给青年教师搭建一个展示锻炼的舞台,让他们在一些大型研讨会上展露风采等。请进来,学校邀请校内外的各级专家、优秀教师来校作讲座。教研组(备课)组建设的抓手——开展校本教研(五)资源整合,教研、科研、培训一体化。教研、科研、培训三者并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有机的整合。要把教研、科研、培训统一纳入校本教研的范畴,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并要结合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开展工作。教研组(备课)组建设的抓手——开展校本教研激励保障,发挥学校服务导向功能。1、组织到位。形成一个校长亲自抓、分管校长负责抓、教导处具体抓、教研组协同抓的校本教研的管理网络。2、制度到位。学校要制定各项教学常规制度、听课评课制度、青年教师学校提高制度、教师外出学习汇报制等,从制度上保证并激励了教师参加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活动质量。3、人员到位。一是实施教研活动组长负责制、学校领导联系制。二是学科指导组成员要深入课堂、研究教学,全面负责各学科的教学指导工作。4、经费到位。为了提高校本教研的成效,学校在经费上予以大力支持,做到四个保证:保证实验经费、保证课题研究经费、保证外出学习经费、保证校内奖励经费。5、激励到位。学校制定科研奖励实施办法,用于奖励在教学、科研方面有贡献的教师。鼓励教师向“科研型、学者型”教师转变。教研组(备课)组建设的抓手——开展校本教研搞好校本教研工作的几点做法(一)、形成良好教研组工作氛围,是搞好校本教研的前提。教师教学创新需要教研组营造创新氛围,让新教学理念,新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技术成为教研组新的方向,使教研组成为教师教学创新的心理安全港和精神加油站。教师在教研组中通过集体备课、互相听课、集体研讨等活动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同伴有效互助,实现经验共享。确实加强了教研组间教师之间的亲密沟通,真诚合作,形成伙伴式的工作关系,把教研组建成一个学习型的教学团队。(二)、建立规范的校本教研制度,是做好校本教研的保障。为了保证校本教研有序开展,还制定并完善了相关的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使之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如:1、建立理论业务学习制度,增强全体教师的研究意识。学校以实施新课程为契机,把课改实验、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紧密结合,建立业务学习制度。学校每周安排不少于半天的学习时间,用于教师的理论学习或教学研讨。要增强教师的研究意识,鼓励教师讲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相结合,集体交流与个人自学相结合,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规定学习方式是集体学习和自由学习相结合,每学期记学习笔记一万字,每月两篇教学随笔。领导每月对教师学习笔记和教学随笔检查一次,并做到及时总结。2、建立学校教研活动制度,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如确定每周的“校本教研日”,以学科组、年级组、课题组及专项研究为单位,总结、交流、反思本周教研情况,思考、研讨下周教学内容。采取集体备课、教学研讨、教学观摩、说课、评课、教学反思与交流、案例分析、问题会诊、教师与专家对话、专题研讨、教育沙龙等多种形式,开展形式新颖、实效性强的教学研究活动,在观念的碰撞与交流中达成新的共识,在实践的摸索与总结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3、建立学校教研激励机制,定期奖励教学研究成果。通过教学论文、教学案例和课堂教学评比,对先进的教研成果和有突出成绩的教师要及时予以奖励和表彰,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学校根据实际,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教学示范活动、课改开放日活动、课改经验交流活动、课改成果展示活动等,为教师展示自身才华、共享研究成果创设良好的平台。4、建立完善的课题研究管理制度,营造浓厚的学校教育科研氛围。课题研究是深化校本教研的重要措施,要研究切实可行的的学校管理办法,关注课题研究过程行和实效性。学校针对课程改革中遇到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定研究专题,把课题研究和凸现办学特色、提高办学品位相结合,做到研究目标明确、教师人人参与、研究扎实有效,促进课程改革和学校教学研究不断走向深入。5、建立专业引领制度,探究新型教学指导模式。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是校本教研不可缺少的因素。学校定期邀请专业研究人员到学校指导、参与学校教研工作,以提高校本教研水平,避免校本教研囿于同水平反复。教研员要与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通过专题讲座、理论学习指导、教学专业咨询、课堂教学诊断、课堂教学论断、课题论证等方式,参与指导校本教研活动,努力发挥专业引领作用,为学校和教师提供确实有效的帮助。教研员应尊重教师的劳动,努力建立教师建立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虚心向教师学习,在课程改革实践中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6、建立教师发展性评价制度。学校积极改革教学评价方法,致力于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在评价方式上,建立了由学校评价和教师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双向教育评价制度,引导教师主动参与,注重教师未来的发展,尊重教师的个性和专业价值;在评价内容上,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反映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性质和角色转换的要求,应将教师的教学研究、教改实验、校本课程开发以及新型师生关系引入评价的内容。(三)、校本教研活动按需组织,是校本教研发展的动力。1、组员参与制定教研组教研主题,明确教研目标。教研组工作的开展需要每位成员的积极参与,这是做好校本教研工作的保证。让教师参加教研组教研主题的制定,就是学习和研究的开始。我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是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课题研究的生命力,在于给实践以指导,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因此,在组织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中,鼓励广大教师把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发挥集体力量联合攻关。组内可以把从学生当中收集来的问题及每位组员把自己关注的问题在组内进行分析交流,最后达成共识的问题确定为教研组主题,主题是自下而上形成的。制定主题的过程就是教师分工合作、探究交流的过程。2、参与教研主题研究,发挥教研组集体智慧的作用。主题确立后,教师就应分工合作,进行相关资料搜集,实施前要分析学生、教师的强项、弱项、资源保障、学校计划等,进行调查对比等准备工作。在具体研究过程中,教研组内要及时了解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困惑,不断地进行自我监控,反馈指导、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这个过程始终贯穿于课题研究之中,不断循环往复、螺旋上升。通过一个阶段的研究,教研组要及时进行课题总结,把自己教研的过程的故事讲出来与大家分享,同时听听同伴的声音,进行改进。这个过程体现了“计划――行动――反思――评价”的研究过程。在行动研究过程中,有时会遇到一些难于解决的问题,这时需要寻求指导,寻求的对象可一视同仁、学生、家长、领导、专家,体现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作用。这种资源来自校内、或校外。几年的校本教研实践,基本形成了校内学科之间、教研组之间、教师之间走出去、请进来的开放式教研氛围。3、推广研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教研的目的是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教师的素质,也是教研组的职能,在教研的一系列工作中,体现了这一点。靠集体智慧研究出的成果,因为它的真实而有价值,将成果推广到其他年级,会更有意义,可能会产生新的问题,相关教师需要重新反思、交流、研究来解决,这种研究的过程同样达到提升教师研究能力的目的。教研组教研主题的研究对学校教研氛围的创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教师对学校的工作有了新的认识,把自己当主人,行使主人的权利。学习研究渐渐地成为他们的一种职业生活方式。(四)、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做好校本教研的灵魂。教师互助合作是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在一个教师群体中,能够有不同的思想、观念、教学模式的交流与冲突,是非常宝贵的。校本教研强调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专业切磋、协调合作,共同分享经验,相互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校本教研是在“本校”展开的,是围绕“本校”的事实和问题进行的,但他不完全限于本校的力量,专业研究人员参与是校本教研不可缺少的因素。专业人员的参与是校本教研的源头活水,是校本教研向纵深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北师大教授,英语教材的编委等来我校进行课改调研工作。学校利用此机会,请他们做报告,与他们共同研讨。部分教师上了研讨课。请他们现场指导,受益匪浅。教师理论水平提高,智慧和思维得到启迪,思想和理论得到提升。(五)、科学评估校本教研工作,是做好校本教研的关键。督导检测法。领导分别深入各教研组,督促指导各教研组平时的教研情况,时间的保证,活动的落实、全员参与,这体现了重过程性的评价。教研成果展示法。把本组所进行的活动或者是课题研究等内容以自己认可的方式和全校教师进行交流。成果展示使教研组受益匪浅。如:(自学笔记展示,获奖论文展示、或教研记录展示等),活动体现了分工、合作的主人翁意识,体现出权力的下放为教师带来的欣喜。几种评估方法在操作中会互相渗透、有机结合,这样产生的效果会具有更强的吸引力。教研(备课)组建设的方向——以课题研究引领以课题研究促进教研组建设开展课题研究是教研组建设的一项重要活动。新课程指出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也应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的教学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没有以研究为依托的提高和深化,那么无论是对教学的发展,还是教师的发展都是极其不利的。一、基本要求(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围绕课题开展教研组的各项学习活动和实践研讨活动等,实现教研和科研的紧密结合,提高教研活动的针对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以促进教师业务和教科研水平以及学科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二、现实意义(解决“想不想”的问题)第一、是教研组建设走出困境的需要。学校教研组建设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一是教研组活动内容比较随意。由于教研组没有一个具体的实施计划或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每次教研活动大多是由教研组长根据学校统一部署或临时从杂志上、书籍上信手拈来的一些内容组织学习,从而导致学习内容针对性不强,没有系统性,缺乏科学性对于教师缺乏较强的思辨性和指导性。二是活动形式比较简单。教研活动更多地成为一些教育法规政策、教育教学理论等内容的说教活动,或者是其他一些形式化的活动。三是活动主体比较单一。每次教研组活动的主体是主持学习的教研组长或上实践课的教师,其他教师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参与积极性不高,效果甚微。(如何让每一个老师都参与,如何调动每一位叫的积极性?)  第二,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需要。《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广大教师要积极参加教学实验和教育科研。当前新的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师作用观: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也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研组活动课题化将能促进教师角色的根本性转变,把广大教师推向教学研究的前沿,真正实现教研和科研的结合。  第三,是教师不断成长的需要。一方面,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能够使广大教师产生一种开放的心理,在研究过程中学会欣赏他人,从他人那里获得更多的帮助,同时也学会欣赏自己,发现自己惊人的创造力,并经过一个重新发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另一方面,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能够使广大教师不断地增强信心。在研究过程中,你会发现许许多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有很多人在支持你,帮助你,在同你做同样的一件事,你会发现你在做一件符合时代潮流的事情,你会感觉到你一定会取得成功。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会使你成为一个充满热情、希望,焕发青春活力的开拓者,会是你拥有一种吸引被人的魅力。(列举具体的人和事加以说明。)教研(备课)组建设的方向——以课题研究引领“教研组活动课题化”的实施策略1、精心选择课题。一个主导教研组活动的课题,往往决定着教研活动的方向、价值、深度和效度。实践表明,选择和确定一个课题必须注重三方面的思考:一是必须具有较高的价值性。所选择的课题要符合当前课改的基本精神和理念符合素质教育深化、学科教学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和学科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二是必须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应与教研组成员的实际水平(知识、经验、研究能力等)、现有的教学相关条件以及有关材料的掌握情况相适应,能够达成预定目标;三是必须具有较大的开放性,使教研组每个成员都有发挥自己专长的空间。一个好的课题从何而来?我们认为,各教研组要围绕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在较好地把握当前学科的发展态势的基础上,根据学科特点,从促进学校学科教学建设的角度把教学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从而增强研究的针对性。 2.注重过程研究。课题仅仅是教研组活动的载体,一个再好的课题,如果没有扎实、有效的过程研究,那也只能成为一种装饰。当课题确定后,只有加强过程性研究,才能有效发挥课题对教研组活动的主导作用,促进教研组建设水平的提高。 加强过程性研究必须注重以下几方面的管理工作。(1)在课题确定之后,必须及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课题研究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和具体可操作的“课题化的教研组活动方案(计划)”,这是使研究课题具体化的中心环节,是保证教研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展研究活动的必要措施,是教研组开展检查和自我检查的依据。(2)要加强学习,统一认识,合理分工。要及时组织对两份方案的学习,使教研组全体成员明确该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具体的研究内容和范围、具体可行的研究目标和要求以及各教研组成员的分工和职责。(3)要扎扎实实地开展各项研究活动。为保证课题化教研活动的质量,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活动时间、内容、人员三落实;二是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相结合,以理论指导教学实践,以教学实践来深化对有关理论的理解和内化;三是活动形式多样化,要把理论学习、实践活动、合作讨论与交流等形式紧密结合,精心组织,提高每次活动的实效性;四是要通过分工等形式以及有效的机制促使全体成员主动参与到研究活动中;五是加强组织领导和管理,以保证研究活动有序开展等。(4)要加强情报资料的收集和研究材料的积累工作。针对课题研究的需要,合理分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广泛收集、筛选有关资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提高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同时必须注重研究材料的收集积累工作,全面反映教研组的活动过程和研究成果。3.加强总结反思。研究过程中加强对研究工作的总结和反思,这是保证课题研究取得预定目标的有效举措之一。如何才能充分发挥“总结反思”对研究活动的定向、监控和调节的功能呢?首先,“总结反思”应贯穿于整个研究活动的全过程;其次,要弄清究竟要总结反思什么,如何开展总结反思?就课题研究而言,我们认为,总结反思的内容和方法主要有:课题组织领导(或教研活动负责人)围绕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在研究中不定期地及时总结前阶段研究的成果,反思前阶段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在后阶段研究过程中应采取的相应对策;每次研究活动后及时对活动的具体操作和效果进行总结和反思,以提高每次教研组研究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研组成员根据教学实践加强案例(包括教学案例和学生个案等)分析,以教育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同时通过教学实践来进一步深化对教育教学理论的理解和内化,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教研(备课)组建设的方向——以课题研究引领三、加强教研活动管理教研活动涉及学科多,同一学科之间还有不同的年级段,几乎学校所有的教师都参加各种教研活动,这些多方面的因素给学校教研活动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教研活动管理中,我们不妨可以改变一下传统管理方式,采用以下几种管理模式,以不断提升学科教研水平。“菜单式”管理——每次教研活动之前,教研组长都应该有一个预案,即先大致确定每次活动的程序和主要内容,特别要明确教研活动中要研讨的内容和教师在活动中应该做哪些准备工作,提前将活动的内容和要求告之每位教师,让教师心里有数,并要求教师针对不同的环节有所准备。这样就能解决在教研组活动中教师无动于衷、研究问题不着边际的情况了。“插入式”管理——教研组一些重点工作安排是通过学校教导处和教科室协同进行的,但学校部门的工作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事务性的层面。为了提高对学科教研活动的管理,学校有关部门可以采用“插入式”管理模式。学校教导处和教科室成立“学科教研工作协助小组”,教研协助小组成员由学校行政人员、学科骨干教师和教研组长共同组成,在每一次的教研活动中,教研协助小组成员深入各个学科教研组了解教研活动的开展情况和实施效果,并及时将意见反馈到学校部门,从而切实提高教研活动实效。“引领式”管理——对于学科教研工作而言,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根据教师和学校的发展需要,引领学科教研的方向。学校可以从制度建设和评价方面来达到引领的目的,如制定《教研组工作规范》、《教研组工作考核和奖励办法》、《优秀教研组评选条例》、《教研组长工作职责和要求》等,让学科教研工作走向科学、规范的轨道。“过程性”管理——因为教研工作是一个长期开展的工作,所以重视过程比重视结果更加重要。无论是教师个人、教研组长和教学管理人员,都要重视学科教研活动的过程,注重对学科教研过程的监控和管理,通过实施过程性管理,树立教研先进人物典型,引领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综合性”考核管理——学校对教研组工作进行考核时应注重科学性、全面性和综合性。在对教研组工作进行考核时应有效实施“三个结合”:1、把教研组的活动情况和取得成绩及产生效果相结合;2、把教研组职责履行和任务完成情况相结合,既要落实常规性的工作任务,也应参与扩展性任务的相关工作;3、把教研组的考核结果结合到对教研组长的考核中去,以增强教研组长的工作责任感和成就感。总之对教研组的考核必须既能对教研组工作实效作客观合理的评价,又能起到监督鼓励促进作用,不能为了管理而管理,而应通过管理促进教研组工作的开展,调动教研组长的工作主动性和责任感,促进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整体实力的提高。期初制订教研(备课)组学期或学年工作计划,确定教研(备课)组活动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工作内容、活动时间、具体方法等;平时按照计划组织开展日常教学教研活动;期末进行工作总结。学习研究学科课程标准和学科教学用书;研究课堂教学内容的更新;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研究学科教学质量的评价方法;组织开展学科教学质量测试的命题、阅卷及质量的分析工作。组织开展教育理念、学科知识、教学实践的学习研究活动;关注学科领域的改革动向;定期举办宣讲型、共享型的交流活动。123教研(备课)组建设的关键——职责明确教研(备课)组是学校落实教学工作、开展教研、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最基础的组织,教研(备课)组的活动由教研(备课)组组长具体领导和组织。因此在教研(备课)组建设中关键的是让教研(备课)组组长明确职责。组织开展学科组集体备课、相互听课观摩学习活动;承担对外公开课教学的筹备、组织和接待工作;做好学科教师外出听课学习的组织工作。发现、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确定学期(学年)教研专题,制定研究方案,组织开展实践研讨活动;及时做好研究课题的申报、研究资料的积累、研究专题的总结及阶段性成果的评估、推广工作。主动、积极地关心、支持、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鼓励不同类型的教师不断超越自我、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456教研(备课)组建设的关键——职责明确参与校内外学科竞赛活动的筹划组织和学生参赛的指导工作。努力完成学校交给的各项教学研究任务;带领全组教师认真学习、贯彻、执行学校制定的教学教研常规要求;在教务处、教科室的组织下,定期检查、评估本组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课内外辅导及学习教研等工作绩效,对每位教师的教学情况做到心中有数。78教研(备课)组建设的关键——职责明确教研(备课)组建设的目标——打造“四型”教研组教研组(备课)组建设的重要工作——集体备课活动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独自备课能力(1)材料占有能力:包括信息的获得、资料的搜集、积累、分类、加工和使用等等。可以说材料占有越多,备起课来越会从容裕如,备课质量会越高。(2)教材驾驭能力:能否在深入分析和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站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的高度驾驭教材,是达到优化并转化教内容为教学内容的关键。不能很好地驾驭教材也就谈不上正确地处理教材和有效地组织教材。因此这又是一个重要能力。(3)教学决策能力:一堂课教什么,怎样教,确立什么样的教学目标?虽有大纲、教参为指导,有教材、学生为依据,但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个人的决策能力。教学决策集中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学策略的选择上。(4)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设计是为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规划蓝图。教学设计既要符合教学论的一般原则,又要讲究艺术性、创新性;既要体现教材内容的内在逻辑性,又要切合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性、现实性。是教师教学理论修养和教学经验技巧的集中体现。(5)了解学生能力:教学决策及教学设计离不开对学生、学情的了解分析,否则只是一种闭门造车的行为而已。了解学生至少包括三个层面:①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或阶段特点;②学生的学法类型及其现实适应性;③学生的知识、智力和思想品德等方面的现实水平或状态,包括集体的和个人的。了解学生要靠平时大量细致的观察、对话及教学反馈,也要靠理论学习和理性分析。教研组(备课)组建设的重要工作——集体备课活动1.明确集体备课是落实新课改的重要策略落实课程改革,仅靠一些理论讲座学习甚至纸上谈兵式的空洞的说教是远远不够的。集体备课能有效地完成课改新理念与教学实践的对接,解决当前很多教师课改理念与教学实践“两张皮”的困惑,有效地帮助教师把课改理念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把新课标要求贯彻到每章每节每课的教学细节,其优势在于其更多地在操作层面探索和推进课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与策略,确保新课改实实在在地进入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和各个环节。这是当前学校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2.明确集体备课是教师校本研修的有效途径集体备课为教师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提供了便利与机会,促使教师在日积月累的教学实践中学习、思考、反思,针对一般性的通识培训活动,更注重“实战”与“演练”,更注重感悟和提升,“实践出真知”,从而更为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更受老师们的欢迎。3.明晰集体备课是推进学科建设的重要措施实施均衡、优质、特色、持续的学科建设总体目标,必须确立各时期的阶段目标、年段目标乃至单元目标及其实施策略,并通过集体备课等活动形成共识并循序渐进地组织实施。4.明了集体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力保障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关键取决于课前备课的深度和广度。集体备课的实践无不让教师深切地体悟到“聚焦课堂,提高质量”离不开集思广益的有效的集体备课,从而使之成为教师自觉自愿的长期的职业工作方式。但是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一开始就自觉意识到集体备课的意义,尤其是推行集体备课的初期,畏难和应付心理是普遍存在的,这就需要学校管理者采取有力的措施和策略予以规范、激励和引导。教研组(备课)组建设的重要工作——集体备课活动落实集体备课程序是关键集体备课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需要一定的周期。一般应有下列环节:1.个人初备(光而全)。教师初备时要备课标、备教材、备教学手段、备教法、备学法。特别是认真学习研究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参及其他相关材料,要抓住教学重点、难点。教师做好教学前侧、摸清学情,以便掌握学生基础,教学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准备把握教学的起点。在此基础上必须写出备课提纲,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提出具体的教学目标(认知、情感目标),写出教学预案,以便资源共享。同时,初备时要提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以便会诊,排除困难。2.集体研讨(共研讨)。整体备课,纵横联系,第一次集体备课时,一定要对本学期的课程进行整体规划,简要地写出学期的计划,并制定好单元计划。备课教师在集体备课时,分别陈述各自的备课方案,最好采用“说课”形式,进行比较,扬长避短,统一思想,达成共识。集体备课要确定一个中心发言人。对中心发言人的选择,不能老是老教师、教学水平高的教师,要做好“传帮带”工作。老教师要带好青年教师,但不能越俎代庖,尤其要想办法让青年教师担任中心发言人,使得他们能广泛收集材料,大胆钻研业务,这样才能迅速成长起来。中心发言人在集体备课前要深入钻研教材和课标,反复阅读教学参考书及有关资料。集体备课时详细介绍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及前后联系,单元教学目的,三维教学要求,教材重点难点,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每课课时分配,作业与练习配备,教学方法的设想等。在集体备课时,有时也可邀请备课组外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给组内老师进行专题讲座,以扩大交流的空间。3、完善教案(取众长)。在集体备课中,中心发言人说课,老师们共同探讨、相互补充,使得教案内容更加充实、完善。各任课教师根据集体备课的备课提纲和各班的学情,撰写教案。此时,在不离开“五统一”(统一单元教学目的,统一教学重点、难点,统一课时分配和进度,统一作业布置和三维训练,统一单元评价测试)的前提下,各位科任教师在这一教案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行实施,最终形成对某一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4、效果反馈(再论证)。经过备课组研讨过的教案是否可行还有待于考证,因此,有必要进行跟踪听课进行检验,以便得到总结、提高,备课组成员之间要互相听课、取长补短。5、课后反思(成资源)。一个完整的备课过程应有五个阶段:准备阶段,分析阶段,创造阶段(编写教案),提高阶段(二次备课,调整和修改教案),总结阶段。教师应重视通过教学行为研究来提高自身的水平。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才能扬长避短,才能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写教学后记是教师反思自身教学的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教师通过对集体备课后的教学方案付诸课堂实践,并进行评判性反思、研究、总结而得出的材料为教师日后教学提供了最基本的原始资料,为后继教学积累经验奠定了基础。课后反思,就是对备课的总结阶段。备课组教师在集体备课情况下授课,要进行交流,对教学进行反思,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以促进今后教学的进一步开展。教研组(备课)组建设的重要工作——集体备课活动处理好“四个关系”是保障1.个人钻研与集体讨论的关系。集体备课,不仅仅是集中讨论,一般采取集中讨论与个人钻研相结合的形式。如果仅仅依靠听中心发言人的说课,讨论是不能成功的。要发动全组成员认真钻研课标和教材,讨论的时候才可能各抒己见,百花齐放。所以,个人钻研是前提。集中讨论时,组长要善于引导,把大家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解读集体备课2.备课与试讲的关系。备课是讲课的基础,讲课以备课提纲为指导。集体备课之后,由一人或几人进行试教,每次教后及时组织评课。执教者发挥自己的特长,上出自己的风格。备的内容统一,教的风格可以百花齐放,方法可以各有不同。概括地说,备课要统一,上课在不离开备课提纲的情况下,可以百花齐放,不能搞成“千篇一律”的局面,否则就会遏制教师的专业发展。3.骨干领路与培养新教师的关系。集体备课的中心发言人一般挑选本组骨干教师。一来有把握,二来组长也省心。备课是贯穿于每学期的全过程,从培养新教师的角度出发,也应给年轻教师压压担子,让年轻教师来当“中心发言人”,然后逐步放手。这样可以一举数得。4.整体与局部的关系。集体备课站在整体上思考,按照“全册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的思路,通览教材,把握整册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局部上要明晰每一个教学内容在整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准确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依据学情确定教法。用“把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作好就是不平凡”的心态来对待集体备课。二、新方式新课堂的教学模式和课堂目标: ①一线: 确立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提升(基本模式,熟练以后各环节可灵活) ②三点: 激发兴趣 掌握方法 提升能力(这三点核心价值是课堂改革的着力点。) ③目标:自主、扎实、灵活、高效新方式新课堂,教师设计目标,应该体现知识性,思维活动和实践性。既有学生自主完成部分,也有合作完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操作一:先画出一组图形(一个长方形和两个圆形),剪下看是否能围成一个圆柱体。操作二:重复操作一,直到围成一个圆柱体。《圆柱体表面积》的探究目标思考1、你画的长方形和圆形需满足什么条件才能围成一个圆柱体?2、推导出圆柱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要写出详细的过程,思路)举例数学科的目标设计:《放大与缩小》课前预习 预习建议: 1、请你观察上面四组长方形图片的变化,哪一组变化符合数学意义上的“图形放大”?说说你的想法。 2、这组放大的图形,原来的长方形图片是按()∶()放大的,说说你的想法。 3、如果把原来的长方形图片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方形图片有多大? Pre-learningWorksheet Unit1.AE家长签字: 按听写五部曲 听写五步曲: 边听边指一次 边听边读一次 听完整篇后,自己指读一次:标出不会读的单词、句子 整篇听读:重点关注自己不会读的单词、句子 自读一次:标出大写,标点符号,缩写形式 听读Unit1A部分内容,并在书上完成批注。 把会读的单词(句子)和不会读的单词(句子)写下来 Icanread: Ican’tread: c.请把A课文中出现的形容词划出,如short。 d.写出下列形容词的反义词。至少再找出3组形容词和反义词。 heavy--fast--strong-- short------ e.根据动词过去式的发音规则,各找出至少两个学过的同类发音词 1.-ssocks 2.-esshoes 3.-essunglasses f.认真阅读A部分的句子,找出句子中的重点部分,并仿照A部分的句子,把第3,4副图的对话补充完整举例英语课的目标设计:语文科根据班情设计的探究目标: 《冬阳﹒童年﹒骆驼队》 1、你会读、会写、能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吗? 2、课文描写了哪些场景和画面?从这些场景和画面中让你接受到了哪些信息? 3、你能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吗? 4、你了解林海音吗?请读一读林海音的作品,你对她会有更多地认识。《冬阳·童年·骆驼队》1、你积累了哪些生字新词,准备考查大家哪些难记难懂的字词?2、课文围绕着“骆驼队”写了哪几件童年的趣事?3、你觉得最有趣、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件事?你觉得哪里有趣?它让你感受到什么,联想到什么?4、请选择最喜欢的某一句段细细品读,然后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展示朗读,并说明选读的理由及感悟。5、你的童年又是什么样的滋味的呢?你联想到什么?想说点什么?可以借助自己喜欢的歌曲、诗歌或文章中的语句表达出来。 我们一直在思考: 1、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3、如何辅导待优生获得进步? 经过两年的实践,我们把一线中教师所要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1.教给学生熟读文本的方法。课本中有一些基础知识的来源,都是很重要的,任何的学习和拓展都不能脱离文本,学生要学会把握文本,阐释文本,思考文本的方法。例如,语文的语言知识,阅读及写作方面的基本方法,数学计数、空间,综合等学习方法,英语词汇,阅读,语法等学习方法。学生掌握理解文本的方法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持之以恒才能巩固下来。2.教给学生收集信息的方法。我校新课堂学习的内容是丰富的,课本仅仅是学习的一扇窗口,更重要是从课本引申辐射到课外,拓宽学习的知识渠道。如:什么内容需要找资料,资料又哪里来,是从参考书上还是网络上查找?学生在收集、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就是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走进社会、走进自然,并将课外搜集的信息补充于展示提升这个环节上。因此,要引导学生采用多渠道捕捉信息,提高信息检索力。其次,处理资料的能力更要精心练就。重、难点能把握好吗?学生应该由繁杂的资料堆里挑出有用的、有价值的内容,实现从繁到简的过程。3.教给学生交流讨论的方法。新课堂中讨论和交流的环节大部分以小组为单位,因此学生要明了自己在小组中的角色,明确自己可以讲什么,应该怎么讲?要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教师在分配小组的时候,应该注意各层次学生的相互搭配,才能起到互补互惠的作用。同时教师在课外应该注重对小组长的培训,让组长担负落实好分工、组织好讨论及辅导好组员的工作。4.教给学生展示成果的方法。各组汇报学习成果的过程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拿出你自己的问题与大家交流”,经常告诉学生“讲给别人听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刚开始,教师在展示前,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些展示的方法,让学生尝到成功的滋味。当学生能够掌控自如后,再追求创新,此举能让学生对课堂保持旺盛的兴奋度和较强的学习兴趣。经过小组分工以后,学生要熟悉展示的内容,所以教师要给予充分的准备时间。展示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精神面貌、仪表礼仪、声速及音质、节奏流畅等。在别人汇报展示时,学生必须要学会专心倾听,经大脑的对照分析,对知识作出理解,结合已有知识的积累,综合对比。评监知识的对错,拿出自己的见解,提问台上或台下的学生。这个过程要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学生自身能力的锻炼和素质的提升。学会倾听才会思考,才能出现有效的讨论。新课堂就是要让思考成为一种习惯,让讨论成为一种常态。5.教给学生倾听质疑的方法。以上五个方面,是一个整体的过程,需要老师耐得住性子,长抓不懈,一点一滴,手把手地教会学生。学生由不会到慢慢掌握,到最后自主、自觉地完成,时间大约需要2-4个月。要深知:教是为了不教,新课堂正体现了新的教学观念,不是直接教给学生知识,而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同时新课堂时刻关注的就是学生的学习经历。这种学习经历从理论角度上保证了以学生为本,因此较为合理、完善的课堂模式应该如此:①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以实践性为主体。②传授式和发现式相结合,以发现式为主体。③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感谢您的耐心聆听!教研组长在教研组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引领先行者  教研组是校本研修的重要阵地,就像部队的基层连队,是一个集教学、教研、科研、培训于一身的实体,教研组长是这个实体的“领头羊”,是校本研修制度建设的中坚力量。教研组长要引导教研组的每位成员树立学习意识,学习教育方针政策和教育理论,学习课程标准,学名家,学同行,研究教材教法,有序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在不断的反思中帮助教师提高业务水平,从而创设一种民主、和谐、团结、协作的校本教研氛围。●合作交流者  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加强合作,寻找共同研究的课题,团结协作进行研究,相互了解,相互支持,共同提高。这就要求教研组长是一个合作者。教研组长上有众多中层干部,下有众多教师组员,处于中间位置,这就要求他是一个交流者。●热心服务者  教研组长,还应该是一个关注组内教师的利益重于己,以关注学校大发展为核心顾全大局的人,通过他的努力能使青年教师迅速走向成熟;通过他的努力,中老年教师可以不断地消除“职业倦怠”,焕发青春,迈向专家的行列。总之,校本教研制度下的教研组长应该具有服务意识。此外,教研组长还要协助校行政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努力调动教师关心学校、关心教研组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合作意识,发扬团队精神,开展“传、帮、带”工作,才能使整个教研组内可以互通信息,交流体会,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形成真诚合作、共享成果、共同提高的团结协作的教研氛围。●学习创新者  新形势下,属于教师队伍中骨干力量的教研组长和其他教师一样面临着新的挑战、新的困惑,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和其他教师一样,几乎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教研组长要在课程改革的跑道上继续“领跑”,自身迫切需要进修提高。这些都要求教研组长要有学习意识与行动,应把学习作为自己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努力促成本组老师学习意识的养成,不然搞好校本教研就是一句空话。以“教学研究”搭台 教研组:研究主课题;备课组:确立子课题;教师:承担具体研究任;研究课题决定教研活动的方向、价值、深度和效果;针对性;价值性;可行性以发展“目标”引路 争创市区优秀教研组;教学质量;课题研究;学科竞赛论文获奖;学生竞赛获奖;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 要细化量化,切合实际,便于通过努力而达成。以“教研活动”优化 活动有针对性、有效性、学术性,克服有量无质、有形式无内容的现象;有计划、有主题、全员参与、高质量以“教研成果”压阵 教学质量、课题成果、教学论文、业务竞赛、专业成长、集体荣誉;资料成果:(学习资料、教案资料、参考资料;试题资料、课件及课堂实录资料)无论实施素质教育、还是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学校教研组建设都不能局限于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层面上;都不能局限于听课、说课、评课、观摩等教研活动的层次上;都不能局限于少数“精英”作秀、多数人捧场的活动形式上;都不能局限于为单纯教学质量而教研的目标上。教研组应该是校本研究的推进者、实施者,是学校教学创新的“孵化器”,因此抓好教研组建设必须以校本教研为支点,落实到教师研究并进行实践的层面。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要在学校中发现真实的教学问题,并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有现实的意义。怎样开展校本教研?我认为校本教研应该体现四个主要特点:一是以解决本校教学自身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为研究目的;二是以本校的教师为研究骨干;三是选用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学研究方法和有效的教学改革措施,在本校教学活动中进行系统的改革实践;四是及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促进本校教学发展的生产力。因此,校本教研的出发点、过程和落脚点都要体现“以学校为本”、“以教改为本”、“以成效为本”的指导思想。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教师必须学会经常反思,从学校教学实践中碰到的问题出发,通过共同研究,达到解决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有效性是组织策划教师研修活动的重要目标。反映研修活动有效性的指标主要有:  1.研究主题与形式的针对性。  教师参加研修的目的就是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如果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没有这样的意图与愿望,研修活动就会流于形式。因此,提高研修活动的针对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教研活动的针对性首先表现在问题的针对性。有效的活动必须是有的放矢的,而且能准确把握教学改革背景,切中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其次,教研活动的针对性表现在对不同教师群体的需求有准确的把握。不同年龄、不同基础、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工作环境的教师在研修活动中的需求是不同的,教师研修活动在组织上要有“观众意识”。  2.活动过程的可参与性。  有效的活动,应让参加者真正融入其中。而要让众多现场的参加者跟随组织策划者参与进来却并不容易。这既需要具有以“参加者”为核心的意识,也需要许多操作性的设计。人的学习往往需要一定的任务驱动。有任务作介质,教师才能跟着动起来。因此,研修活动的策划应该善于设置让不同层次的教师思考或行动的参与点,并尽可能为大家提供及时交流共享的机会。此外,教研活动中平等、合作与分享的氛围也是影响参与效果的重要因素。这对组织策划者和参加者的角色定位都有相应的要求。既要规划好活动的具体环节,也要把握好话语主动权的调控,以避免无价值的交流与参与。  3.解决实际问题的建设性。  教师研修活动的收获与成效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认识上的进步,二是行为上的改进。我们常把研修比作教师成长与进步的“扶手”,而“蹬阶”的关键是在研究活动后是否能够形成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行为的理解与建议。如果活动中大家或人云亦云,或激烈争辩,却没有形成明确共识的话,明天的教学就还会是“原来的星星”和“原来的月亮”。研修活动的有效性必须要看它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是否具有建设性。当然,研究的共识并不同于行政会议的“决议”,它不是狭义的大家共同接受的结论,更多时候它表现为大家对多种行为的具体分析。只有将研究共识转化为进一步的教学建议,转化为具体教学行为的改进才是教师研修的目的。也就是说,教师研修既要达成研究共识,也要关注行为跟进。 4.研究主题的连续性与渐进性。 试图通过一次活动就解决问题是不切实际的。要达到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行为的目的,需要坚持对某一主题进行多方位的持续研究。每次活动的过程是否能做到持续研究,可能是决定教研活动成效的关键。因此,成功的教研活动策划就要善于使教研活动的影响扩展到平时的工作实践中,将若干系列性与连续性的表面相异而实质相关的研究活动联系在一起。对某一主题的阶段性的连续研究,应该体现“螺旋式上升”的特点,它是“形成共识——行为跟进——进一步认识——进一步改进”的“螺旋式上升”。它可以是大主题下的小专题的深入“剥笋”,也可以是分工研究的共享交流。  5.关注过程的生成性。  研修活动的策划,既要有充分的准备,更要尊重真实的生成。任何活动都要精心准备,但过度准备,墨守计划,把教学研修当作预设节目的流畅表演则是不应提倡的。充分准备是为了促进教师交流的“火花”,“预设”是为“生成”服务的。只有当研修活动能够起到激活“生成”的作用,活动才是成功的。教师研修活动的创新,必须克服传统培训单向信息传输的弊端。要让活动过程中可参与性的机制优势充分发挥,这种机制优势的更重要的意义是,它可能会产生超越预设的新的生成。这种生成,既有个体意义,也有共同意义。教师研修活动的有效性常常反映在对这种生成的敏感、驻留与利用上。  教师研修的目标达成没有明确的起点与终点。它是真实参与后的无形提升。研修活动中不必采用及时评价来观察和检测教师的进步,而要鼓励大家真实投入,要相信大家对过程的真实投入就必然会有真实回报。  6.理论结合实践的指导性。  教师培训与教师研究都应把沟通教师的理论与实践作为着眼点。我们的目标并不在于显示理论研究的深奥,而在于教师能讲出教育教学的朴素道理。教师研修是促进教师学习理论与应用理论的链接”与“导引”。如果能够通过理论的学习与运用,根据自己对教育教学规律的理解,抽象化或系统化为更高层次的理论雏型,那就是教育教学研究的较高境界。教师研修活动的水平与质量也反映在能否很好地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否帮助教师形成基于实践的理论。一、研什么解决自己的问题人手:1.抓理论学习。校本教研是“一种理论指导下的研究”。不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不可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校本教研。为此,我们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或要求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自觉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特别是学习《课程标准》的一些新理念、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新经验等。2.抓集体备课。在教师个人认真备课的基础上,再组织同年级段同学科教师进行集体备课。3.抓教材培训。教材是教师赖以施教的依据,而对于新教材,很多教师还不懂怎么教,这就急需进行教材培训。通过培训,使教师能够吃透教材,用好教材。4.抓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是将教研与科研有机融合的教研活动形式,其操作程序大致为:(1)选择课题。应以问题为中心,从学校或教师实际需要出发。把教学实践中的疑问、困惑进行归纳、筛选,确定一个讨论专题,组织交流讨论,求得问题的解决。(2)围绕课题搜集材料,选择、整理材料。(3)开展课题研究。在学习和研究中注意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教师研究与专家指导等相结合。(4)课题研究结题。教师要完成课题的研究报告或论文,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并反思教学中的不足,今后进一步进行探讨。5.抓沙龙研讨。沙龙研讨是一种由教师自愿参加的可以自由发言的针对教学实际问题的讨论会。在这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教师不拘形式地探讨教学中的问题与困惑。通过讨论、争论,各种观点互相碰撞,使自己在不同的见解中提高认识,同时也促进教师不断地进行探索,从而提高教师科研水平。6.抓课例研究。课例研究是以一两节课例展示的形式开展的一种教研活动。研讨内容包括:听课、执教教师谈教学设想与意图以及教后反思。听课教师对所听的课进行评议,肯定好的、可借鉴的地方,提出建设性意见等。7.抓教学反思。反思是一种教师改进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好方法,是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素养的过程。为此,我们强调教师勤写教后反思或随笔,及时记录教学过程成功、失败之处,记录课堂意外收获,做好课后“备课”。教后反思书写形式上灵活多样,篇幅上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一定要有实效性。8.抓总结提炼。抓总结提炼对教师升华认识很有好处。要求教师要善于总结经验、提炼经验。把自己对新课程的认识、体验、感悟写出来与同伴交流;把教学过程成功的案例记录下来,并用新理论加以剖析与同事共享;把教学过程经验总结出来、教学成果撰写成论文形式呈现出来与同行们共同切磋交流,从而不断从实验过程中总结出经验,并用它去指导平时教学实践,以提升自己业务水平。校本教研的实施策略(一)学习提高,努力做好校本培训工作。1、培训工作日常化。把校本培训当作学校常规工作来抓,与平时的教研活动、业务学习相结合;与青年教师的培养相结合;规定每周业务学习时间,使校本培训工作制度化、日常化。2、培训内容广泛性。培训内容力求做到全面、丰富、翔实。具体有课程通识培训、各科课程标准的学习、实验教材培训、教科研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等。3、培训形式多样化。在校本培训中,力求做到形式多样,贴近教师工作实际。具体有专家讲座、案例分析、反思教学、参与式讨论等研讨形式,在培训效果上体现了“新、活、实”三个字:内容新,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标准的目标、教学方式和新型的师生关系;方法活,采用专家讲座、案例分析、反思教学、参与式讨论等研讨形式;效果实,备课时要想到、教学中要做到、课后要反思到。(二)反思交流,积极开展多形式的教研活动。1、教研行为自主化。制度上保证:学校规定教研日,教研活动中要求做到“三个有”,即有主题、有中心发言、有活动记录。组织上到位:教研组是开展校本教研的中间力量与基本组织。学校应重视教研组的建设,明确各教研组长的职责,加强对教研组的指导与考评。行为上跟进:要求教师主动参与各类教研活动,主动与同事交流实验中的成功与失败。广大教师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被动研究”变为“主动研究”,学校教研氛围日渐浓厚。2、教研主题专题化。在开展教研活动时,我们要求事先定好计划、确立研究主题,做到“两个结合”。一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即学校各级教研活动要与课题研究相结合,要与课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相结合。二是与校本培训相结合。根据培训主题、培训内容开展教研活动,如课程通识培训、实验教材培训等。3、教研内容系列化。开展系列的主题教研,有助于教师更加深入系统地研究问题。为了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要求老教师、优秀教师给青年教师上好示范课,青年教师上好汇报课,课题研究上好研讨课。4、教研形式多样化。从教研性质上分有注重操作的参与式研讨、同课异构的比较式研讨(师徒上对比课)、自我申报的沙龙式研讨、提高层次的课题式研讨、诸多学科的交叉式研讨(音美合科教学研讨)、多渠道多反馈的交流式研讨等。具体组织形式有课堂观摩、说课评课(实话实说)、主题沙龙、课题研究、观点展示(头脑风暴)、热点评说、读书交流等。5、教研科研一体化。教研科研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而服务,为了实现学校、教师、学生三者的最大发展而服务。为了提高教研科研的实效,应做到教研活动科研化、科研活动教研化。(三)同伴协作,大力开展集体备课制。学校积极探索备课制度改革,试行集体备课制,可以按照“分块备课、集体评议、个人修改、注重反思”的原则进行。即教师先分块备课,然后是教研组集体评议,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实际修改,课后必须要有反思。反思要把课堂中的闪光点与失败处、学生的错例、二次教学建议等都记录下来。这样既加强了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做到资源共享,同时又减轻了老师的工作负担,提高了备课实效。专业引领,搭建教师学习对话的平台。没有专业引领的研究活动,教师的研究很难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或者至少耗费比较多的时间。除了教师个人的学习钻研之外,还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给教师提供学习机会。1、校内:开展新老教师传帮带活动。一是采用新老挂钩师徒结对的方式,年青教师必须拜一名老教师为师,全面学习老教师的优秀经验和敬业精神。二是成立校学科指导组,校长任学科指导组组长,全面负责各学科的教学指导工作。学校实行“推门听课制”,并定期汇报交流教学情况。形成大家都深入课堂,研究教学的良好氛围。2、校外:走出去请进来。一是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尤其是青年教师在政策上要给予倾斜。对于一些优秀青年教师则让其出去参加学习,让他们接受高层次、全方位的系统培训,促使他们尽快成长。二是给青年教师搭建一个展示锻炼的舞台,让他们在一些大型研讨会上展露风采等。请进来,学校邀请校内外的各级专家、优秀教师来校作讲座。(五)资源整合,教研、科研、培训一体化。教研、科研、培训三者并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有机的整合。要把教研、科研、培训统一纳入校本教研的范畴,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并要结合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开展工作。激励保障,发挥学校服务导向功能。1、组织到位。形成一个校长亲自抓、分管校长负责抓、教导处具体抓、教研组协同抓的校本教研的管理网络。2、制度到位。学校要制定各项教学常规制度、听课评课制度、青年教师学校提高制度、教师外出学习汇报制等,从制度上保证并激励了教师参加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活动质量。3、人员到位。一是实施教研活动组长负责制、学校领导联系制。二是学科指导组成员要深入课堂、研究教学,全面负责各学科的教学指导工作。4、经费到位。为了提高校本教研的成效,学校在经费上予以大力支持,做到四个保证:保证实验经费、保证课题研究经费、保证外出学习经费、保证校内奖励经费。5、激励到位。学校制定科研奖励实施办法,用于奖励在教学、科研方面有贡献的教师。鼓励教师向“科研型、学者型”教师转变。搞好校本教研工作的几点做法(一)、形成良好教研组工作氛围,是搞好校本教研的前提。教师教学创新需要教研组营造创新氛围,让新教学理念,新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技术成为教研组新的方向,使教研组成为教师教学创新的心理安全港和精神加油站。教师在教研组中通过集体备课、互相听课、集体研讨等活动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同伴有效互助,实现经验共享。确实加强了教研组间教师之间的亲密沟通,真诚合作,形成伙伴式的工作关系,把教研组建成一个学习型的教学团队。(二)、建立规范的校本教研制度,是做好校本教研的保障。为了保证校本教研有序开展,还制定并完善了相关的管理制度。使之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如:1、建立理论业务学习制度,增强全体教师的研究意识。学校以实施新课程为契机,把课改实验、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紧密结合,建立业务学习制度。学校每周安排不少于半天的学习时间,用于教师的理论学习或教学研讨。要增强教师的研究意识,鼓励教师讲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相结合,集体交流与个人自学相结合,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规定学习方式是集体学习和自由学习相结合,每学期记学习笔记一万字,每月两篇教学随笔。领导每月对教师学习笔记和教学随笔检查一次,并做到及时总结。2、建立学校教研活动制度,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如确定每周的“校本教研日”,以学科组、年级组、课题组及专项研究为单位,总结、交流、反思本周教研情况,思考、研讨下周教学内容。采取集体备课、教学研讨、教学观摩、说课、评课、教学反思与交流、案例分析、问题会诊、教师与专家对话、专题研讨、教育沙龙等多种形式,开展形式新颖、实效性强的教学研究活动,在观念的碰撞与交流中达成新的共识,在实践的摸索与总结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3、建立学校教研激励机制,定期奖励教学研究成果。通过教学论文、教学案例和课堂教学评比,对先进的教研成果和有突出成绩的教师要及时予以奖励和表彰,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学校根据实际,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教学示范活动、课改开放日活动、课改经验交流活动、课改成果展示活动等,为教师展示自身才华、共享研究成果创设良好的平台。4、建立完善的课题研究管理制度,营造浓厚的学校教育科研氛围。课题研究是深化校本教研的重要措施,要研究切实可行的的学校管理办法,关注课题研究过程行和实效性。学校针对课程改革中遇到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定研究专题,把课题研究和凸现办学特色、提高办学品位相结合,做到研究目标明确、教师人人参与、研究扎实有效,促进课程改革和学校教学研究不断走向深入。5、建立专业引领制度,探究新型教学指导模式。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是校本教研不可缺少的因素。学校定期邀请专业研究人员到学校指导、参与学校教研工作,以提高校本教研水平,避免校本教研囿于同水平反复。教研员要与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通过专题讲座、理论学习指导、教学专业咨询、课堂教学诊断、课堂教学论断、课题论证等方式,参与指导校本教研活动,努力发挥专业引领作用,为学校和教师提供确实有效的帮助。教研员应尊重教师的劳动,努力建立教师建立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虚心向教师学习,在课程改革实践中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6、建立教师发展性评价制度。学校积极改革教学评价方法,致力于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在评价方式上,建立了由学校评价和教师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双向教育评价制度,引导教师主动参与,注重教师未来的发展,尊重教师的个性和专业价值;在评价内容上,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反映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性质和角色转换的要求,应将教师的教学研究、教改实验、校本课程开发以及新型师生关系引入评价的内容。(三)、校本教研活动按需组织,是校本教研发展的动力。1、组员参与制定教研组教研主题,明确教研目标。教研组工作的开展需要每位成员的积极参与,这是做好校本教研工作的保证。让教师参加教研组教研主题的制定,就是学习和研究的开始。我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是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课题研究的生命力,在于给实践以指导,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因此,在组织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中,鼓励广大教师把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发挥集体力量联合攻关。组内可以把从学生当中收集来的问题及每位组员把自己关注的问题在组内进行分析交流,最后达成共识的问题确定为教研组主题,主题是自下而上形成的。制定主题的过程就是教师分工合作、探究交流的过程。2、参与教研主题研究,发挥教研组集体智慧的作用。主题确立后,教师就应分工合作,进行相关资料搜集,实施前要分析学生、教师的强项、弱项、资源保障、学校计划等,进行调查对比等准备工作。在具体研究过程中,教研组内要及时了解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困惑,不断地进行自我监控,反馈指导、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这个过程始终贯穿于课题研究之中,不断循环往复、螺旋上升。通过一个阶段的研究,教研组要及时进行课题总结,把自己教研的过程的故事讲出来与大家分享,同时听听同伴的声音,进行改进。这个过程体现了“计划――行动――反思――评价”的研究过程。在行动研究过程中,有时会遇到一些难于解决的问题,这时需要寻求指导,寻求的对象可一视同仁、学生、家长、领导、专家,体现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作用。这种资源来自校内、或校外。几年的校本教研实践,基本形成了校内学科之间、教研组之间、教师之间走出去、请进来的开放式教研氛围。3、推广研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教研的目的是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教师的素质,也是教研组的职能,在教研的一系列工作中,体现了这一点。靠集体智慧研究出的成果,因为它的真实而有价值,将成果推广到其他年级,会更有意义,可能会产生新的问题,相关教师需要重新反思、交流、研究来解决,这种研究的过程同样达到提升教师研究能力的目的。教研组教研主题的研究对学校教研氛围的创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教师对学校的工作有了新的认识,把自己当主人,行使主人的权利。学习研究渐渐地成为他们的一种职业生活方式。(四)、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做好校本教研的灵魂。教师互助合作是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在一个教师群体中,能够有不同的思想、观念、教学模式的交流与冲突,是非常宝贵的。校本教研强调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专业切磋、协调合作,共同分享经验,相互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校本教研是在“本校”展开的,是围绕“本校”的事实和问题进行的,但他不完全限于本校的力量,专业研究人员参与是校本教研不可缺少的因素。专业人员的参与是校本教研的源头活水,是校本教研向纵深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北师大教授,英语教材的编委等来我校进行课改调研工作。学校利用此机会,请他们做报告,与他们共同研讨。部分教师上了研讨课。请他们现场指导,受益匪浅。教师理论水平提高,智慧和思维得到启迪,思想和理论得到提升。(五)、科学评估校本教研工作,是做好校本教研的关键。督导检测法。领导分别深入各教研组,督促指导各教研组平时的教研情况,时间的保证,活动的落实、全员参与,这体现了重过程性的评价。教研成果展示法。把本组所进行的活动或者是课题研究等内容以自己认可的方式和全校教师进行交流。成果展示使教研组受益匪浅。如:(自学笔记展示,获奖论文展示、或教研记录展示等),活动体现了分工、合作的主人翁意识,体现出权力的下放为教师带来的欣喜。几种评估方法在操作中会互相渗透、有机结合,这样产生的效果会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以课题研究促进教研组建设开展课题研究是教研组建设的一项重要活动。新课程指出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也应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的教学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没有以研究为依托的提高和深化,那么无论是对教学的发展,还是教师的发展都是极其不利的。一、基本要求(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围绕课题开展教研组的各项学习活动和实践研讨活动等,实现教研和科研的紧密结合,提高教研活动的针对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以促进教师业务和教科研水平以及学科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二、现实意义(解决“想不想”的问题)第一、是教研组建设走出困境的需要。学校教研组建设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一是教研组活动内容比较随意。由于教研组没有一个具体的实施计划或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每次教研活动大多是由教研组长根据学校统一部署或临时从杂志上、书籍上信手拈来的一些内容组织学习,从而导致学习内容针对性不强,没有系统性,缺乏科学性对于教师缺乏较强的思辨性和指导性。二是活动形式比较简单。教研活动更多地成为一些教育法规政策、教育教学理论等内容的说教活动,或者是其他一些形式化的活动。三是活动主体比较单一。每次教研组活动的主体是主持学习的教研组长或上实践课的教师,其他教师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参与积极性不高,效果甚微。(如何让每一个老师都参与,如何调动每一位叫的积极性?)  第二,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需要。《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广大教师要积极参加教学实验和教育科研。当前新的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师作用观: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也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研组活动课题化将能促进教师角色的根本性转变,把广大教师推向教学研究的前沿,真正实现教研和科研的结合。  第三,是教师不断成长的需要。一方面,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能够使广大教师产生一种开放的心理,在研究过程中学会欣赏他人,从他人那里获得更多的帮助,同时也学会欣赏自己,发现自己惊人的创造力,并经过一个重新发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另一方面,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能够使广大教师不断地增强信心。在研究过程中,你会发现许许多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有很多人在支持你,帮助你,在同你做同样的一件事,你会发现你在做一件符合时代潮流的事情,你会感觉到你一定会取得成功。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会使你成为一个充满热情、希望,焕发青春活力的开拓者,会是你拥有一种吸引被人的魅力。(列举具体的人和事加以说明。)“教研组活动课题化”的实施策略1、精心选择课题。一个主导教研组活动的课题,往往决定着教研活动的方向、价值、深度和效度。实践表明,选择和确定一个课题必须注重三方面的思考:一是必须具有较高的价值性。所选择的课题要符合当前课改的基本精神和理念符合素质教育深化、学科教学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和学科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二是必须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应与教研组成员的实际水平(知识、经验、研究能力等)、现有的教学相关条件以及有关材料的掌握情况相适应,能够达成预定目标;三是必须具有较大的开放性,使教研组每个成员都有发挥自己专长的空间。一个好的课题从何而来?我们认为,各教研组要围绕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在较好地把握当前学科的发展态势的基础上,根据学科特点,从促进学校学科教学建设的角度把教学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从而增强研究的针对性。 2.注重过程研究。课题仅仅是教研组活动的载体,一个再好的课题,如果没有扎实、有效的过程研究,那也只能成为一种装饰。当课题确定后,只有加强过程性研究,才能有效发挥课题对教研组活动的主导作用,促进教研组建设水平的提高。 加强过程性研究必须注重以下几方面的管理工作。(1)在课题确定之后,必须及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课题研究方案”和具体可操作的“课题化的教研组活动方案(计划)”,这是使研究课题具体化的中心环节,是保证教研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展研究活动的必要措施,是教研组开展检查和自我检查的依据。(2)要加强学习,统一认识,合理分工。要及时组织对两份方案的学习,使教研组全体成员明确该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具体的研究内容和范围、具体可行的研究目标和要求以及各教研组成员的分工和职责。(3)要扎扎实实地开展各项研究活动。为保证课题化教研活动的质量,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活动时间、内容、人员三落实;二是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相结合,以理论指导教学实践,以教学实践来深化对有关理论的理解和内化;三是活动形式多样化,要把理论学习、实践活动、合作讨论与交流等形式紧密结合,精心组织,提高每次活动的实效性;四是要通过分工等形式以及有效的机制促使全体成员主动参与到研究活动中;五是加强组织领导和管理,以保证研究活动有序开展等。(4)要加强情报资料的收集和研究材料的积累工作。针对课题研究的需要,合理分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广泛收集、筛选有关资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提高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同时必须注重研究材料的收集积累工作,全面反映教研组的活动过程和研究成果。3.加强总结反思。研究过程中加强对研究工作的总结和反思,这是保证课题研究取得预定目标的有效举措之一。如何才能充分发挥“总结反思”对研究活动的定向、监控和调节的功能呢?首先,“总结反思”应贯穿于整个研究活动的全过程;其次,要弄清究竟要总结反思什么,如何开展总结反思?就课题研究而言,我们认为,总结反思的内容和方法主要有:课题组织领导(或教研活动负责人)围绕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在研究中不定期地及时总结前阶段研究的成果,反思前阶段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在后阶段研究过程中应采取的相应对策;每次研究活动后及时对活动的具体操作和效果进行总结和反思,以提高每次教研组研究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研组成员根据教学实践加强案例(包括教学案例和学生个案等)分析,以教育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同时通过教学实践来进一步深化对教育教学理论的理解和内化,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三、加强教研活动管理教研活动涉及学科多,同一学科之间还有不同的年级段,几乎学校所有的教师都参加各种教研活动,这些多方面的因素给学校教研活动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教研活动管理中,我们不妨可以改变一下传统管理方式,采用以下几种管理模式,以不断提升学科教研水平。“菜单式”管理——每次教研活动之前,教研组长都应该有一个预案,即先大致确定每次活动的程序和主要内容,特别要明确教研活动中要研讨的内容和教师在活动中应该做哪些准备工作,提前将活动的内容和要求告之每位教师,让教师心里有数,并要求教师针对不同的环节有所准备。这样就能解决在教研组活动中教师无动于衷、研究问题不着边际的情况了。“插入式”管理——教研组一些重点工作安排是通过学校教导处和教科室协同进行的,但学校部门的工作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事务性的层面。为了提高对学科教研活动的管理,学校有关部门可以采用“插入式”管理模式。学校教导处和教科室成立“学科教研工作协助小组”,教研协助小组成员由学校行政人员、学科骨干教师和教研组长共同组成,在每一次的教研活动中,教研协助小组成员深入各个学科教研组了解教研活动的开展情况和实施效果,并及时将意见反馈到学校部门,从而切实提高教研活动实效。“引领式”管理——对于学科教研工作而言,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根据教师和学校的发展需要,引领学科教研的方向。学校可以从制度建设和评价方面来达到引领的目的,如制定《教研组工作规范》、《教研组工作考核和奖励办法》、《优秀教研组评选条例》、《教研组长工作职责和要求》等,让学科教研工作走向科学、规范的轨道。“过程性”管理——因为教研工作是一个长期开展的工作,所以重视过程比重视结果更加重要。无论是教师个人、教研组长和教学管理人员,都要重视学科教研活动的过程,注重对学科教研过程的监控和管理,通过实施过程性管理,树立教研先进人物典型,引领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综合性”考核管理——学校对教研组工作进行考核时应注重科学性、全面性和综合性。在对教研组工作进行考核时应有效实施“三个结合”:1、把教研组的活动情况和取得成绩及产生效果相结合;2、把教研组职责履行和任务完成情况相结合,既要落实常规性的工作任务,也应参与扩展性任务的相关工作;3、把教研组的考核结果结合到对教研组长的考核中去,以增强教研组长的工作责任感和成就感。总之对教研组的考核必须既能对教研组工作实效作客观合理的评价,又能起到监督鼓励促进作用,不能为了管理而管理,而应通过管理促进教研组工作的开展,调动教研组长的工作主动性和责任感,促进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整体实力的提高。教研(备课)组是学校落实教学工作、开展教研、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最基础的组织,教研(备课)组的活动由教研(备课)组组长具体领导和组织。因此在教研(备课)组建设中关键的是让教研(备课)组组长明确职责。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独自备课能力(1)材料占有能力:包括信息的获得、资料的搜集、积累、分类、加工和使用等等。可以说材料占有越多,备起课来越会从容裕如,备课质量会越高。(2)教材驾驭能力:能否在深入分析和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站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的高度驾驭教材,是达到优化并转化教内容为教学内容的关键。不能很好地驾驭教材也就谈不上正确地处理教材和有效地组织教材。因此这又是一个重要能力。(3)教学决策能力:一堂课教什么,怎样教,确立什么样的教学目标?虽有大纲、教参为指导,有教材、学生为依据,但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个人的决策能力。教学决策集中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学策略的选择上。(4)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设计是为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规划蓝图。教学设计既要符合教学论的一般原则,又要讲究艺术性、创新性;既要体现教材内容的内在逻辑性,又要切合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性、现实性。是教师教学理论修养和教学经验技巧的集中体现。(5)了解学生能力:教学决策及教学设计离不开对学生、学情的了解分析,否则只是一种闭门造车的行为而已。了解学生至少包括三个层面:①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或阶段特点;②学生的学法类型及其现实适应性;③学生的知识、智力和思想品德等方面的现实水平或状态,包括集体的和个人的。了解学生要靠平时大量细致的观察、对话及教学反馈,也要靠理论学习和理性分析。1.明确集体备课是落实新课改的重要策略落实课程改革,仅靠一些理论讲座学习甚至纸上谈兵式的空洞的说教是远远不够的。集体备课能有效地完成课改新理念与教学实践的对接,解决当前很多教师课改理念与教学实践“两张皮”的困惑,有效地帮助教师把课改理念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把新课标要求贯彻到每章每节每课的教学细节,其优势在于其更多地在操作层面探索和推进课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与策略,确保新课改实实在在地进入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和各个环节。这是当前学校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2.明确集体备课是教师校本研修的有效途径集体备课为教师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提供了便利与机会,促使教师在日积月累的教学实践中学习、思考、反思,针对一般性的通识培训活动,更注重“实战”与“演练”,更注重感悟和提升,“实践出真知”,从而更为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更受老师们的欢迎。3.明晰集体备课是推进学科建设的重要措施实施均衡、优质、特色、持续的学科建设总体目标,必须确立各时期的阶段目标、年段目标乃至单元目标及其实施策略,并通过集体备课等活动形成共识并循序渐进地组织实施。4.明了集体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力保障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关键取决于课前备课的深度和广度。集体备课的实践无不让教师深切地体悟到“聚焦课堂,提高质量”离不开集思广益的有效的集体备课,从而使之成为教师自觉自愿的长期的职业工作方式。但是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一开始就自觉意识到集体备课的意义,尤其是推行集体备课的初期,畏难和应付心理是普遍存在的,这就需要学校管理者采取有力的措施和策略予以规范、激励和引导。落实集体备课程序是关键集体备课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需要一定的周期。一般应有下列环节:1.个人初备(光而全)。教师初备时要备课标、备教材、备教学手段、备教法、备学法。特别是认真学习研究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参及其他相关材料,要抓住教学重点、难点。教师做好教学前侧、摸清学情,以便掌握学生基础,教学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准备把握教学的起点。在此基础上必须写出备课提纲,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提出具体的教学目标(认知、情感目标),写出教学预案,以便资源共享。同时,初备时要提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以便会诊,排除困难。2.集体研讨(共研讨)。整体备课,纵横联系,第一次集体备课时,一定要对本学期的课程进行整体规划,简要地写出学期的计划,并制定好单元计划。备课教师在集体备课时,分别陈述各自的备课方案,最好采用“说课”形式,进行比较,扬长避短,统一思想,达成共识。集体备课要确定一个中心发言人。对中心发言人的选择,不能老是老教师、教学水平高的教师,要做好“传帮带”工作。老教师要带好青年教师,但不能越俎代庖,尤其要想办法让青年教师担任中心发言人,使得他们能广泛收集材料,大胆钻研业务,这样才能迅速成长起来。中心发言人在集体备课前要深入钻研教材和课标,反复阅读教学参考书及有关资料。集体备课时详细介绍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及前后联系,单元教学目的,三维教学要求,教材重点难点,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每课课时分配,作业与练习配备,教学方法的设想等。在集体备课时,有时也可邀请备课组外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给组内老师进行专题讲座,以扩大交流的空间。3、完善教案(取众长)。在集体备课中,中心发言人说课,老师们共同探讨、相互补充,使得教案内容更加充实、完善。各任课教师根据集体备课的备课提纲和各班的学情,撰写教案。此时,在不离开“五统一”(统一单元教学目的,统一教学重点、难点,统一课时分配和进度,统一作业布置和三维训练,统一单元评价测试)的前提下,各位科任教师在这一教案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行实施,最终形成对某一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4、效果反馈(再论证)。经过备课组研讨过的教案是否可行还有待于考证,因此,有必要进行跟踪听课进行检验,以便得到总结、提高,备课组成员之间要互相听课、取长补短。5、课后反思(成资源)。一个完整的备课过程应有五个阶段:准备阶段,分析阶段,创造阶段(编写教案),提高阶段(二次备课,调整和修改教案),总结阶段。教师应重视通过教学行为研究来提高自身的水平。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才能扬长避短,才能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写教学后记是教师反思自身教学的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教师通过对集体备课后的教学方案付诸课堂实践,并进行评判性反思、研究、总结而得出的材料为教师日后教学提供了最基本的原始资料,为后继教学积累经验奠定了基础。课后反思,就是对备课的总结阶段。备课组教师在集体备课情况下授课,要进行交流,对教学进行反思,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以促进今后教学的进一步开展。处理好“四个关系”是保障1.个人钻研与集体讨论的关系。集体备课,不仅仅是集中讨论,一般采取集中讨论与个人钻研相结合的形式。如果仅仅依靠听中心发言人的说课,讨论是不能成功的。要发动全组成员认真钻研课标和教材,讨论的时候才可能各抒己见,百花齐放。所以,个人钻研是前提。集中讨论时,组长要善于引导,把大家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解读集体备课2.备课与试讲的关系。备课是讲课的基础,讲课以备课提纲为指导。集体备课之后,由一人或几人进行试教,每次教后及时组织评课。执教者发挥自己的特长,上出自己的风格。备的内容统一,教的风格可以百花齐放,方法可以各有不同。概括地说,备课要统一,上课在不离开备课提纲的情况下,可以百花齐放,不能搞成“千篇一律”的局面,否则就会遏制教师的专业发展。3.骨干领路与培养新教师的关系。集体备课的中心发言人一般挑选本组骨干教师。一来有把握,二来组长也省心。备课是贯穿于每学期的全过程,从培养新教师的角度出发,也应给年轻教师压压担子,让年轻教师来当“中心发言人”,然后逐步放手。这样可以一举数得。4.整体与局部的关系。集体备课站在整体上思考,按照“全册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的思路,通览教材,把握整册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局部上要明晰每一个教学内容在整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准确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依据学情确定教法。用“把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作好就是不平凡”的心态来对待集体备课。
本文档为【学科教研组建设的思考(2014.2)】,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36.9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真诚文档交流
本人从事临床麻醉五年有余,工作兢兢业业,拥有丰富的临床麻醉经验及临床医学资料,并取得了助理医师资格。
格式:ppt
大小:1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高中其他
上传时间:2020-02-18
浏览量: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