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表格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表格教案

举报
开通vip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表格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数学 三 年 级 下 册 教 案 执教者:胡利文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一、教学内容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 例1 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例2 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表格教案
. 人教版新课标数学 三 年 级 下 册 教 案 执教者:胡利文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一、教学内容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 例1 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例2 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例3 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例4 使学生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例5 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三、教学建议 注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方位的知识。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的掌握还是比较抽象的,学生需要大量的感性支柱和丰富的表象积累。因此,在教学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想像、描述、表示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丰富对方位知识的体验。 教学课时:6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东、南、西、北 第1课时 教 学 目 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学难点 东、南、西、北卡片、指南针 多媒体 课件 超市陈列培训课件免费下载搭石ppt课件免费下载公安保密教育课件下载病媒生物防治课件 可下载高中数学必修四课件打包下载 。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参加过升旗仪式吗?你们知道太阳是从什么位置升起的吗? 2、揭示课题:东南西北 (二)展示目标(见教学目标1) 二、愉快体验,探究新知 1.观察主题图 (1)出示第2页彩图。 (2)我们现在来到了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你们看见了哪些建筑物?愿意当小导游为大家介绍一下吗?同桌之间互相解说。 2.学习例1:出示第3页彩图。 (1)图上画的是小明和他的学校,你能告诉老师他在干什么吗?大家想和他一样去我们的操场上认识这四个方向吗? 早上太阳在什么方向?面朝太阳,我们面对的是什么方向?背对的方向是什么方向? 学生相互说说自己前面的和后面的方向。 现在同学们像老师一样伸开两臂,我们左手指的方向是北,右手指的方向是南。 (2)让学生说说学校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建筑物。提问学校的教学楼等建筑物在操场的哪一面? (3)请4位同学面朝4个方向背对背站好,让他们说说自己面对的方向。引导其他同学观察和发现东西两个方向的同学背对背,南北两个方向的同学背对背。 强调东西相对,南北相对。 (4)回教室填写例1。 三、课堂小结 今天大家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回家按照4个方向观察房间的摆设,明天来告诉大家。 四、达标训练 1、早晨当你面对着太阳,你的后面是( )面,你的右面是( )面,你的左面是( )面。 2、傍晚当你面对太阳时,你的后面是( )面,你的左面是( )面,你的右面是( )面。 3、晚上当你面对北极星,你的后面是( )面,你的右面是( )面,你的左面是( )面。 4、填空 五、堂清检测(1-3题必做,4题选做,5题思考题) 1、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我面向太阳,我的后面是( )方,左边是( ),右边是( )方。 2、傍晚,夕阳西下,我面向太阳,我的后面是(  ),左边是(   )方,右边是(  )方。 3、看图回答问题: 体育场 阳光超市 少年宫 学校 人民公园 (1)上图中学校的北面是(  ),学校的南面是()。阳光超市的东面有(    )、(    )。 (2)少年宫的西面有(    )、(     )。 4、坐在自己的座位看看你的东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板书设计 认识东、南、西、北 北 北                            西          东 南   当你面向北时,后面是南,左面是西,右面是东。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认识地图上的方向 第2课时 教 学 目 标 1、知识与技能:在熟悉生活环境中辨认方向,体验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培养方向感,发展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在指出一个方向的条件下,会辨认其余三个方向,了解地图上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辨认方向的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根据所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 2、能准确运用词语正确描述行走路线,理解地图上规定方向的方法,分辨地图上物体所处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 1、根据所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 2、能准确运用词语正确描述行走路线,理解地图上规定方向的方法,分辨地图上物体所处的相对位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次备课 一、目标导学 (一)导入新课 1、新学期,我们重新安排了座位,现在请你看一看你座位的前、后、左、右是谁?我们的教室在第几层?楼上是几年级的教室,楼下是几年级的教室? 2、揭示课题:认识地图上的方向 (二)展示目标(见教学目标1) 二、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提纲 1、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1)说一说,太阳在哪里,太阳从什么地方升起来。 (2)晚上太阳落山在什么方向?指一指西边在哪里。 (3)请同学们面向太阳升起的方向。 你们现在是面对什么方向站的?你们背对的方向是哪里?左手指的方向是哪里?右手指的方向是哪里? (4)请你向旁边的同学说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5)讲述前、后、左、右与东、南、西、北的联系。 (二)学生自学(学生对照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4页例2,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学生自学,教师在不干扰学生的前提下巡回指导,发现共性问题,以掌握学情) (三)自学检测 指出校园内的四个方向。 (1)说一说,我们学校的校门朝向什么方向。 (2)面向你家所在的方向站好,观察:家所在东西方向的同学他们是如何站的?家所在南北方向的同学他们又是如何站的? (3)由此我们发现东与西,南与北是相对的, (4)说一说,你与谁家的方向是相对的。 (5)一幅地图,人们通常是按上( )下(  )、左(   )右(   )来绘制的。 三、合作探究 (一)小组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同桌或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把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计算,鼓励学生分工合作,探索交流,教师巡回辅导,发现学生不同的解法) (二)师生互探 1、解答各小组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 2、教师有针对性地请不同方法的同学汇报自己的观察思路与方法。 3、完成校园示意图。 (1)讲述地图上的方位。(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把教室内的黑板看作地图,指出北在什么位置。(我们可以把上方定为北) 师在教学楼的上方贴出卡片“北”。 (3)提问:现在我们确定了位置北,你能不能辨认出其他三个方向?指名到黑板上贴出相应的位置。 (4)用语言描述建筑物的具体方位。 (5)问:如果我们把上方确定为其他方向行不行,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请你们尝试着做一做,并说出其他方向。 四、达标训练 操 场 教学楼 足球场 宿 舍 宿 舍 宿舍 1、看图回答问题。 (1)操场的北面是(  )、南面是(   )、西面是(   )、东面是(   )。 (2)宿舍的东面是(   )和(    )。 (3)教学楼的北面是(   )和(   )。 2、地图通常是按上(  )、下(   )、左(   )、右(   )来区分方向的。 3、你家在学校的哪个方向?你的同桌在你家的哪个方向? 课堂小结:通常情况下,地图都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律来绘制的,这样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统一,简单清楚。当我们看一幅地图时,一定先看清所给的方向,然后再根据所给方向,辨认出其他方向。 五、堂清检测 说出下面每句话所包含的方向。 1、“北极熊,你们那里冷吗?” (北) 2、“小燕子,春天来了,你们快回来吧!” (南) 3、“太阳公公,晚安!” (西) 4、“太阳公公,起床了!”(东) 5、当你从南往北走时,左手方向是(   ),右手方向是(   )。 6、东和( )相对,南和( )相对。 板书设计 认识地图上的方向 北 西          东               南 当你面向北站立时,后面是南,左面是西,右面是东。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简单的路线图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会辨认地图上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用东、西、南、北描述行走的路线。 2、过程与方法:在给定的条件下,会确定物体在直线上的位置,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培养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在图上辨认东、南、西、北 ,能用四个方向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 教学难点 会在图上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能用四个方向描述简单行走路线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次备课 一、目标导学 (一)儿歌铺垫,引出新课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上节课学习的儿歌吗? 读了这首儿歌,你们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你们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吗?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简单的路线图) (二)展示目标(见教学目标1) 二、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提纲 自学提纲(快速浏览教材P5例3内容,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1、请你观察这幅图,看看能不能找到四个方向。并且说说你是从哪里找到的。 2、 找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方法是什么? 3、说一说街区内各建筑物的位置,并提出相应的问题。 你还能想出什么问题,问问你的同桌,看看他的回答是否正确。 (二)学生自学(学生对照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5页例3 ,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学生依据自学提纲自学,教师在不干扰学生的前提下巡回指导,发现共性问题,以便掌握学情。) (三)自学检测 观察例3情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小明从电影院到体育场该怎样走? (2)小丽从商店到电影院该怎样走? (3)叔叔从医院到少年宫该怎样走? 三、合作探究 (一)小组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同桌或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把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他的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二)师生互探 1、解决小组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 2、教师点拨,学生纠错。 四.达标训练 观察P5页“做一做”图片,完成以下问题。 1、小红从家向东走了120米,又向 走了 米到游泳馆? 2、说一说,小红、肖兰、小明上学的路线? 3、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课堂小结:掌握方位、确定方向,就能够看准简单的线路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堂清检测 (一) 出示检测题。 1、学习与巩固P3页1、2题。 板书设计 简单的路线图 向东再向北 向西再向北 向南再向西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除了东、西、南、北这四个方向外,还有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2)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借助各种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识别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八个不同的方向,学会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方向 教学难点 识别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八个不同的方向,学会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方向 教学准备 本校模拟图、卡片、地图 教学过程 第二次备课 一、目标导学 (一)谈话导入 1、(出示课本情境图) 通过前几堂课的学习小明学会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今天他带了一个指示方向的工具,再次来到校园中的操场上,准备继续学习更多与方向有关的知识。你们猜他带的是什么?( 指南针)好!课前我们已经查找了有关指南针的资料,现在我们就来了解指南针的历史和使用方法(出示指南针图)由学生汇报交流预习1收集的资料,教师给予归纳,并重点指导怎样利用指南针辨别方向: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磁石制作了指示方向的仪器——司南,后来又发明了罗盘。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指南针盘面上的指针受地球磁场的影响,红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北,白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南。人们根据这一原理利用指南针来辨别方向。 2、(揭示课题)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二)展示目标(见教学目标1) 二、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提纲 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8例题,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认真观察情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多功能厅在学校的哪个方向? (2)什么的方向是东北方向? (3)食堂在操场的什么方向? (4)其他两个方向呢?说说你的理由。 (二)自学检测 1、根据指南针现在的指示说说校园里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 2、借助指南针盘面上的标记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 问:多功能厅、食堂分别在校园的什么位置?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生归纳:从“东”出发,东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北,东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南。从“西”出发,西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北,西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南。 3、找出校园的东南方和西北方有什么建筑。 三、合作探究 (一)小组互探 (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同桌或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把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他的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二)师生互探 (1)解决各小组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 (2)体验方向的重要性。 四、达标训练 1、给出一个方向由学生讨论后制成方向板。 2、利用方向板辨认教室中的八个方向。 3、坐在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4、出示我国行政区域图,问:这是哪国的地图?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让学生找出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和厦门的位置,说说厦门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北京在厦门的什么方向?接下来让学生独立填写: (1) 厦门在北京的_____方向。 (2) _____大致在北京的西北方向,_____大致在北京的西南方向。 (3)北京的东南方有_____省市。 课堂小结:1、今天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出色,谁来谈谈你自己的收获 ? 2、交流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五、检测 1、介绍学校的内部方位:如果来宾来参观我们学校,你怎样用方向的知识为他们导游呢? 2、说出你们家在学校的哪个位置?老师家呢? 3、指导看课本。 细读课本第10页练习二第2题的要求,你能解决吗? 4、地图上的方位。 让学生观观察课本第11页第4题图。 你能找出福建在中国地图的什么方向吗?你去过其他的哪些地方?它在中国的什么方向? 5、看图回答问题。 北 (1)吉林大致在北京的( )方向。 (2)上海大致在北京的( )方向。 (3)广东大致在北京的( )方向。 (4)四川大致在北京的( )方向。 (5)青海大致在北京的( )方向。 作业布置 练习二1-4题。 板书设计 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从“东”出发,东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北, 东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南。 从“西”出发,西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北, 西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南。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认识路线 第5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根据线路图说出走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在生活中学习知识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简单的线路 教学难点 用语言描述行走的方向 教学准备 幻灯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们坐过公交车吗?有没有独自乘公交车去到动物园玩过?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再次到动物园游玩,那么,我们现在就出发,好吗? 2、揭示课题:认识路线。 二、自主探索,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1、引入:师出示1路车路线图。         师:有了这张路线图,你们一定能很快知道各个站点在动物园的哪个方向,谁来说一说? 师:小朋友观察真仔细,你能在小组内说一说1路车的行车路线吗? 从火车站出发向       行驶…… 先引导学生在组内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师:谁还能说一说你想从哪个站点出发到哪个站点的路线? 2、出示动物园的导游图。 3、师:我们乘坐1路车来到动物园,这里的动物可真不少,谁来说一说有哪些动物? 4、你最喜欢哪种动物,它在动物园的什么位置?请你在小组内说一说。 师:猴子在熊猫的什么方向?狮子在大门的什么方向?学生指名回答。接下来由学生提问,学生指名回答。 5、小朋友真聪明,我这儿还有一个要求:我想从大门出发去看完所有的动物,再从大门出来,我应该先去哪儿,再去哪,请帮我安排一条路线吧。 a)同桌合作完成路线图。b)指名介绍路线图。c)集体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 三、达标训练 1、我来当导游:通过下面的路线图说说从甲地到乙地是如何行进的?途中经过哪些地方? 火车站 影院 中心广场 百盛 商业遗址 人民公园 博览中心 广场 艺术馆 2、解决问题。 乘坐1号游览车从火车站出发,向( )经过( )站,到达中心广场;再向( )经( )站到达商城遗址;然后向( )经( )站到达博览中心,再向( )经( )站到达艺术馆。 四、课堂小结:我们在说行走路线的时候,要用上我们学过的方位词语,这样就可以说得更清楚。 五、检测 少年宫1、根据线路图找线路。(熟悉线路) 火车站 商 店 医 院 图书馆 游泳馆 动物园 邮 局 站前街 2、从动物园向( )走到电影院,然后,又向( )走到少年宫。 3、从火车站向( )走到站前街,又向( )走到商店。 4、从游泳馆向( )走到图书馆。又向( )走到医院。 作业布置 教材P10-12页1—6题。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位置与方向整理与复习 第6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在观察公园线路图、公交车站牌、城市平面图等活动中,认识路线图,并会运用方向描述行走路线。(2)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位。 2、过程与方法: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运用生活经验帮助思考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位。认识路线图,会描述行走路线。 教学难点 能用四个方位词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 教学准备 多媒体、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二次备课 一、目标导学 (一)导入新课 1、地图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动手找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手控一下,找出四个方向。 2、揭示课题:位置与方向整理与复习 (二)展示目标(见复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 1、出示复习提纲: (1)认识东、南、西、北方向,结合具体情境,辨认其余的四个方向。 (2)会找线路图,根据图,描述线路图。 2、围绕提纲,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自学教材P2页---14页中的方向和线路。 3、对照自学提纲,自主学习。 4、检测题: (1)一幅地图人们通常是按上( )下( )、左( )右( )来绘制。 (2)站在操场中间,指明北边是( ),南边是( ),左边是( ),右边是( )。 (3)小明坐在教室的中间,他的北边是( ),南边是( ),左边是( ),右边是( )。 三、合作探究 (一)小组互探 联系生活,强化方向和线路图的关系。 (二)师生互探 1、解答各小组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2、有针对性地请不同学生回答学习效果。 3、我们的教学楼在北面,大门在( ),东北是( ),东南是( ),西南是( )。 四、达标训练 1、通常说的四面八方指的是( )、( )、( )、( )、( )、( )、( )、( )八个方向。 2、为了进一步加深理解,给学生充分提供交流的机会,使学生更清楚、明白。 课堂小结:谈谈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还有问题吗? 五、检测 1、看一看,填一填。 (1)小熊从家出发向( )方向走( )米,再向( )走( )米来到运动场,运动场在小熊家的( )方向。 (2)小狗从家出发,向( )方向走( )米,再向( )方向走( )米到森林诊所,森林诊所在小狗家的( )方向。 (3)小鹿家在运动场的( )方向,两处相距( )米。 小狗家 小鹿家 小熊家 森林诊所 小商店 运动场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一、教学内容 1、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口算除法、笔算除法。   课题 内 容 口算除法 例1 用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用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 例2 除法估算 基本的笔 算除法 例1 一位数除两位数(被除数各位上的数都能被整除) 例2 一位数除两位数(被除数十位上的数不能被整除) 例3 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且有余数) 除法估算 除法的验算 例4 用乘法验算除法 有关0的除法 例5 有关0的除法 例6 商的中间或末尾有0(1)(一位数除三位数、商三位数) 例7 商的中间或末尾有0(2)(一位数除三位数、商三位三数) 本单元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1)它是在表内乘、除法,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2)它为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 2、本套教材整数除法的教学内容安排在三个年段进行。 年 段 内 容 二年级下学期 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 三年级下学期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四年级上学期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 2、使学生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3、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习惯。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三、教学建议 1、加强学生的自主活动,重视对算理和计算规律的探求。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材既没有注明一般的口算思路,也没有出示笔算除法的法则,为的是避免学生在不理解算理的情况下,机械地记忆口算过程、套用计算法则。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计算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计算的算理和算法。 ⑴激活学生已有的口算经验,使之顺利迁移到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中。 学生已有的与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相关联的口算经验有:表内除法和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这些口算经验是帮助学生解答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基础。因此,教学时,应采取积极措施,激活学生已储存的相关口算经验,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并将它灵活运用在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这样一个新的情境中。 ⑵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接着干什么──最后干什么”的程序思考方法探索笔算除法的算理和计算规律。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除法口算的经验,结合一定的直观操作活动,使学生养成一种有序地思考和操作的习惯,从而自主概括出笔算除法的计算规律。 ⑶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思考过程。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口算除法和笔算除法的过程,实际上是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运算程序、运算规律的过程,它是计算活动过程的提炼和升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创造条件,给学生一个宽松的说话空间。首先,让学生在思考每个例题时,自言自语地、轻声地说出 自己的思考过程。其次,让学生在小组(或与同桌)说自己的思考过程。最后,提供说的范例。让说得较好的学生在班上交流,或者教师根据多个学生的表述概括出班上学生的不同解题策略。通过有层次地说过程、说算理,使学生自主归纳出口算或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同时学会用简洁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 2、拓宽主题图的情境视野。 为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材设计了学生熟悉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从中引出需要用除法解决的若干问题。但是,这些素材远不能满足广大城乡师生的需要。因此,实际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当地情况和学生的需求,将除法的学习与人的生活环境、健康成长、交通、体育、娱乐、饮食、科普知识等等联系起来,使枯燥乏味的除法计算植根于人类的一切活动之中,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探究性。 3、把估算放在与口算、笔算同等重要的地位。 “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是《数学课程标准》为学生提出的关于估算的学习目标。要落实这一目标,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该有如下变化:(1)充分认识估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广泛应用,认识估算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具有的重要意义。(2)将估算、口算、笔算的教学结合起来。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不失时机地将估算笔算结合起来应用,使学生真切感受不同计算方法的作用,感受估算的应用价值。(3)适当补充一些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估算内容,加大估算应用的力度,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4、加强乘除法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简单推理能力 乘法和除法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从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入手,将乘法运算的思维方法迁移到除法当中。如教学60÷3=( )时,可引导学生思考3×( )=60。又如,教学除法的验算时,可依据乘除法之间的互逆关系,引出用乘法验算除法的检验方法。这样,通过从矛盾着的双方入手,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既掌握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计算,又培养了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课时:13课时 教学内容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口算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用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迅速地进行口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过程,使同学们进一步感受口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口算和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口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口算的算理,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次备课 一、复习 1、口答。  (1)24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84呢?  (2)42个十是多少?90个十是多少? 2、口算。 36÷3=   24÷2=   30÷3=   60÷6= 48÷4=   84÷4=   80÷2=   90÷3= 3、揭示课题: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口算 二、亲身实践,学习新知 (一)出示教科书第13页的主题图 1、根据你的观察,你看看这幅图里面有哪些数学信息? 2、你能用你已有的知识解决图中提出的问题吗?试一试:3次就能运完这60箱,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你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 (二)提出问题 引入新知 (1)反馈不同的问题 (2)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真不少,我们一个一个地解决,好吗?我们先解决“赵伯伯平均一次运多少箱黄瓜”,怎样解决呢? A、学生反馈用除法做,60÷3=20(箱) B、那“60÷3=20”,有谁知道他是怎样算出来的呢? 三、思考交流 探索新知 1、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先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2、小组反馈 学生汇报: 我们是这样想的:20×3=60,那么60÷3=20。 60里有6个十,6个十平均分成3份,1份就是2个十,就是20。 60÷3=20,能不能这样想:先想口诀“二三得六”。就是算60÷3=20。 我们小组的算法与我们以前学习的口算乘法差不多。先不管60里的那个“0”,算完6÷3=2,再在商20的末尾添上0就行了。 2、小结: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在计算时可以如何思考? 可以想口诀,还可以用以前学的乘法运算来思考,还可以用数的组成知识来解决。只要能正确地计算,什么方法都可以。 四、达标训练(1--2题必做,3题选做,4题思考题) 1、口算。 40÷2= 120÷4= 320÷8= 180÷9= 25÷5= 3600÷9= 600÷2= 2100÷7= 2、算一算,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80÷4= 32÷8= 49÷7= 800÷4= 320÷8= 490÷7= 8000÷4= 3200÷8= 4900÷7= 我发现: 3、小明和小英进行打字比赛。小英3分钟打了270个字,小明2分钟打了200个字。谁的打字速度快?每分钟快多少个字? 4、思考题:按要求写算式。 (1)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200,你能写出几个? (2)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40,你能写出几个? 课堂小结:谈谈自己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学生总结不到位的,教师可作补充总结) 五、检测 1、填空。 (1)口算320÷4时,可以把320看成( )个十除以( )得( )个十,商就是( )。还可以想成4×( )=320,所以商是( )。 (2)口算2400÷6时,可以把2400看成( )个百除以( )得( )个百,商是( ) 2、口算。 350÷7= 4800÷8= 420÷7= 1500÷5= 作业布置 P17页1-2题。 板书设计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口算 60÷3= 解题思路: (1)想口诀二三得六2×3=6 6÷3=2 60÷3=20 (2)20×3=60 60÷3=20 (3)把60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0。60÷3=20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除法的估算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性,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过程与方法:①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的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习惯。②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知道什么时候要估大些、什么时候要估小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知道什么时候要估大些、什么时候要估小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次备课 一、复习 1、口算。 60÷6= 240÷8= 320÷4= 420÷7= 450÷9= 630÷7= 360÷6= 400÷5= 120÷3= 160÷4= 280÷7= 540÷9= 2、列出各题的算式。 (1)有124箱货物,李叔叔他们三人开了三部车。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 (2)离西湖223千米,行驶4小时到达,平均每小时约行多少千米? (3)每瓶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瓶饮料? (4)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 请学生逐一说出这四道算式的意思,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决要用除法估算来完成。 3、揭示课题:除法的估算 二、亲身体验,学习新知 1、引入新课 (1)有124箱货物,李叔叔三人开了三部车,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 (2)到西湖有223千米,客车行驶了4小时,平均每小时约行多少千米? (3)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4)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让学生根据除法的含义列出各题的算式。 124÷3 223÷4 100÷3 182÷4 提问:请学生逐一说出上面四道算式的意思,在说算式意思的过程中,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要用除法估算来完成,理解除法估算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 2、出示教科书第13页主题图,同时出示例题2。 教师:要求“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列式是:124÷3。 教师:大约是什么意思? 教师:怎样进行除法估算?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结果。 第一种方法 第二种方法 124≈120 124=120+4 120÷3=40(或3×40=120) 120÷3=40 平均每人大约运40箱 剩下的4箱每人还可运1箱,每人大约运41箱。 引导学生对以上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比较: ①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都正确的。 ②两种结果虽然有微小的差异,但都接近准确值,不影响问题的合理解决,可以说,这样的差异在本题的解决中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3、让学生独立进行估算。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223≈200 223=200+23 223≈240 200÷4=50 200÷4=50 240÷4=60 平均每小时约行50千米、55千米、 60千米。 教师:以上3种结果都对,说明汽车的速度每小时在50~60之间,当然以55最佳,因为它更接近准确值。 小结:归纳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一般是把被除数看成整百(整十)或几百几十(几前几百)的数,除数不变,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进行计算。 4、再现问题: (1)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2)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 组织学生讨论: ①在解决第一题的时候,能将100估成120吗?为什么? ②在解决第二题的时候。将182估成160合适还是估成200合适? 5、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的讨论,让大多数人明白:在第一题中,只有100元钱,所以估算时不能将100估大,只能估小;在第二题中,已知灾民182人,在考虑所需帐篷数时,应将182看成200,这样才能保证有足够的帐篷让灾民度过困难期。3、方法总结: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一般把被除数看成整百(整十)或几百几十(几千几百)的数,除数不变,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进行计算。 三、达标训练 1、把260个桃子装在4个筐里,平均每筐大约装多少个? 2、估算。 78÷4≈ 470÷8≈ 178÷6≈ 83÷9≈ 360÷5≈ 410÷7≈ 3、思考题: 青蛙大约活6年,海龟大约活128年,比目鱼大约活64年。 (1)海龟的寿命大约是青蛙的多少倍? (2)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四、课堂小结:谈谈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还有问题吗?(学生总结不完整的地方,教师要适当补充总结) 五、检测 (一)出示检测题(1、2题必做,3题选做,4题思考题) 1、估算。 71÷8≈ 181÷2≈ 359÷6≈ 440÷9≈ 138÷7≈ 323÷4≈ 2、用你喜欢的方法估一估。 125÷2≈ 378÷5≈ 435÷7≈ 297÷4≈ 469÷8≈ 194÷6≈ 3、思考题:( )里最大能填几? 40×( )<162 60×( )<245 80×( )<324 70×( )<423 作业布置 P17页3-4题。 板书设计 除 法 的 估 算 例2:124÷3≈ 方法1:124≈120 方法2:124=120+4 120÷3=40 120÷3=40 4÷4=1 40+1=41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除法(1)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方法。②能正确地进行一位数除两位数笔算计算。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一位数除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②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一位数除两位数 教学难点 理解算理和除法竖式的正确书写 教学准备 课件 小棒 教学过程 第二次备课 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 1.口算 600÷6 27÷3 240÷8 160÷4 2.笔算 9÷3 37÷9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P19植树情境图,让学生说图意。 2.引导观察: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演)42÷2 52÷2 3. 42÷2等于多少(生:42÷2=21)你是怎么想的? 三、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1、教学例2 :52÷2 (1)学生独立计算后反馈。 (2)你们同意哪一种算法?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讨论后得出:第一种是先口算出26的,应该用第二种方法才正确。 (3)师:让我们借助小棒来验证(师生共同摆小棒,让学生讲解,若学生有困难师边演示边讲解,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说,充分说。) 师指第二个竖式,被除数十位上余下的“1”,这个1是怎么来的?表示多少?指商个位上的 “6”,这个6是怎样得来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4)我们再看一看电脑是怎样算的?(电脑演示)谁愿意当小老师把电脑演算的过程再说给大家听听?(指名学生叙述计算过程) 2、教学例42÷2=21 (1)刚才我们口算,那么用竖式计算,你们会吗?试试看 学生独立计算后,反馈 (2)比较一下,你喜欢哪一种算法?说说理由。 学生发表意见:(学生多数会喜欢地一种算法,简单、竖式短,很少有学生喜欢第二种也就是课本例题的形式) 师:其实第二种方法有自己的优势,它能让大家很清楚地看出计算过程。 (3)师边用电脑演示边讲解:笔算除法的计算顺序和口算一样,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请哪位用第二种方法做的同学上来讲解一下。(师配合补充) (4)让学生质疑(还会有一部分学生会提出第一种竖式也很清楚地看出计算过程.) 3、比较例1和例2笔算竖式的区别,强调:笔算除法时,如果十位上除后有余数怎么办?余数和除数有什么联系? 4、指导看书质疑 四、达标训练(1、2题第一横行必做,2题第二横行选做,3题思考题) 1、课本第21页第二题前两个。 2、笔算。 46÷2 63÷3 55÷5 48÷4 26÷2 93÷3 3、三年级二班有学生48人,每两人用一张课桌,一共要用多少张课桌?把这些课桌平均摆成4行,每行摆多少张? 课堂小结:谈谈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还有问题吗?(学生总结不完整的地方,教师要适当补充总结) 五、检测 (一)出示检测题(1题第一横行、2题必做,1题第二横行选做,3题思考题) 1、笔算。 66÷6 64÷2 96÷3 28÷2 63÷3 68÷2 2、列式计算。 (1)被除数是84,除数是4,商是多少? (2)99是9的几倍? (3)3除36等于多少? 3、思考题。 试做:用竖式计算38÷2。 板书设计 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除法(1) 例1: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 42÷2=21(棵) 答:平均每班种21棵树。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除法(2) 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学会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②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笔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和思考,经历“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形成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的直观与简约美,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与同伴交流、合作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掌握笔算除法的步骤和商的书写位置 教学难点 理解每求出一位商后,如果有余数,应该与下一位上的数和在一起继续除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 刻度尺 教学过程 第二次备课 一、复习 1、口算。 27÷3= 40÷2= 240÷8= 2、笔算。 18÷3= 12÷2= 32÷8= 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笔算的? 揭示课题: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除法(2) 二、亲身体验,学习新知 1、谈话:我们已经学过了用竖式计算比较简单的表内除法,现在我们学习稍复杂一点的笔算除法,既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 2、出示教科书第19页的主题图。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画面内容,并用自己的话口述画面的内容。 教师根据画面内容,编一道除法应用题。 3、出示例1 三年(1)班和三年(2)班参加植树活动,共种42棵树,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 (1)提问: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想一想这道题该会怎样列式:(学生列式:42÷2。) (2)42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谁会口算42÷2?怎样想?得多少? (3)出示小棒,摆好42根小棒,怎样把四个十和两个一各平均分成两份?要分得又对又快。 (4)笔算:42÷2。 教师:刚才用分小棒的方法说明同学们口算对了,如果这道题用笔算怎样算?笔算除法的顺序和口算一样,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怎样用竖式计算除法。 师一边讲解一边板书:先写除法的竖式,被除数十位上的数表示4个十,4个十除以2商2个十,要在商的十位上写2,用除数2去乘2个十,积是4个十,表示从被除数中已经分去的数,把4写在42的十位下面,4减4得0,表示十位上的数已经分完了,个位上还有2,要落下来继续除,2除以2得1,要把商写在个位上,再用除数2去乘1,积是2,表示从被除数中分去的数,写在上面落下来的被除数2的下面,2减2得0,表示个位上的数也分完了。 提问:做笔算时,先从哪一位除起,每次除得的商写在什么位置上? 笔算除法,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4、出示例题2。 四年(1)班和四年(2)班参加植树活动,共种了52棵树,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 (1)先让学生独立分析,然后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2)让学生自行动手操作,弄清算理。 教师:52平均分2份,让我们一起拿出52根小棒来试着分一分。 ①先分5捆,每份2捆,共分去4捆,还剩1捆,余下的1捆怎样分? ②把余下的1捆拆开,与2根小棒合并起来是12根,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 ③先分得的2捆,就是2个十,再分得6根,一共分了26根。 教师:用竖式该怎样计算呢?我们在动手操作时,是先分整捆,也就是用2去除被除数十位上的5,商是2,写在被除数十位上面,还剩1(余1捆),余下的1和除数比较,余数比除数小,余下的1表示1个十,个位上的2落下来,1个十连同个位上的2合起来是12,再把12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写在被除数个位的上面,正好分完,余数是0。 (3)比较例题1和例题2的异同。 相同:都是从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要写在那一位上面。 不同:例2是被除数十位上还有余数,余下的数要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除。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4)小结: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除法竖式的笔算方法,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面。如果求出一位商后还有余数,余下的数要与被除数个位落下来的数合并后,继续除。每次除后余下的数要比除数小。 三、达标训练 1、赛一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课本20页的“做一做”1题。 2、课本20页的“做一做”2题。 四、课堂小结:谈谈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还有什么问题? 五、检测 (一)出示检测题 1、列竖式计算 91÷7= 69÷8= 58÷2= 78÷6= 56÷4= 74÷2= 2、填一填。 被除数 72 80 56 78 96 64 除数 3 5 4 6 8 2 商 作业布置 课本练习四的3、4题。 板书设计 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除法(2) 52÷2=26(棵) 2 6 2 5 2 余下1个十,和2个一合并,再用2除. 4 1 2 1 2 0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笔算除法练习课 第5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竖式的写法,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爱好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第二次备课 一、复习: 1、怎样笔算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 2、笔算除法要注意什么? 二、达标训练: 1、第21页练习四第1题 (1).看作业比较上下两行的异同。 (2).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2、练习四第2题 (1).读题。 (2).小组合作练习。说说错在哪里?分头进行改正。 (3).全班订正。 (4).作补充练习。 3、练习四第3题 (1).看图说清题目意思。 (2).说一说还能想到的问题。 (3).画出要摆的形状,再说说解答这类问题要用什么方法。 (4).解答后集体订正。 4、练习四第4题 (1).读题,审题。 (2).找问题、条件、解答问题,评讲。 三、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除法 第6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学会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通过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掌握计算法则和试商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商的最高位的位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照片) 教学过程 第二次备课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18÷ 6 24÷4 360÷6 35÷7 12÷6 360÷3 72÷8 90÷9 810÷9 2、计算: 9)81 4)84 3 )39 6 )54 提问: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81÷9的商为什么要写在个位上? 54÷6你是怎样算的? 二、合作体验,获取新知 1.谈话:通过刚才的复习,同学们初步掌握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笔算的顺序和商的书写位置。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笔算除法,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2.教学例3。 出示教材第22页的例3及挂图,让学生说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想一想该怎样列式。 列式:238÷6 提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你能估算一下大约要插多少页吗?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如果列竖式计算该怎样算呢?先从被除数的哪一位除起?被除数百位上的数2除以6,商够一百吗?我们该怎么办? 23个十除以6商的最高位“3”为什么要在十位上呢?23除以6为什么商是3而不是4? 提问:我们在进行除法运算时,每次除后余下的数都要和除数比一比,你会发现什么? 教师:23减18等于5,这个5表示什么?然后把个位上的8落下来,与5个十合并起来是58。58除以6商是几?为什么商是9? 3.教师:刚才大家先用估算的方法,估计这些相片大约要插40页,而现在通过计算得出39页余4张,这4张也要用一页,所以,插这些相片要39加1等于40页。 列式:238÷6=39(页)……4(张) 答:这些相片需要插40页。 教师:本题的解答我们必须根据实际生活来进行回答。 4.小结:除数是一位数的竖式除法,我们应该怎样算? (1)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每次用除数先试被除数的前一位数,如果他比除数小,再试除前两位数。 (2)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 (3)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顺口溜:除数是一位,先看前一位,一位不够看两位,除到哪位商那位,每次除后要比较,余数要比除数小。 5.想一想,如果一本相册有24页。(本相册能插下这些相片吗?2本呢?)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结果,最后由教师进行最后的评判。 板:6×24=144(张) 因为44张<238张,所以一本相册不够插, 板:6×24×2=288(张) 因为288张 > 238张,所以2本相册够插。 三、达标训练 1、基本练习。                               2、改错:说出错误原因,并改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五、检测   1、216÷3    369÷6    426÷6 216÷6    369÷7    426÷8 2、(1)3除81的商是多少? (2)278除以5,商是多少,余数是多少?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用一位数除的综合练习课 第7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掌握一位数除三位数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并把估算和笔算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挂图、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二次备课 一、基本练习 1.练习五第4题:学生在书上填写(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指名选择其中的题说说口算方法。 2.练习口算(口算卡片) 二、达标训练 1.练习五第5题:先判断再改正,并说说笔算方法。 2、练习五第6题: (1).说清楚题目的意思,完成第一问。 (2).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并解答。 (3).分组汇报讨论结果。 3、练习五第7题: (1).说说题目意思。 (2).启发学生用不同方法解答。 4、练习五第8题 (1).说说题目意思。 (2).完成题目后集体订正。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检测。 1.口算 300÷2= 560÷8= 7200÷9= 3200÷4= 210÷7= 96÷3= 2.先判断商是几位数,再列竖式进行计算。 7650÷6= 2874÷3=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除法的验算 第8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乘法验算除法(含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逐步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经历探索验算方法的过程,体会验算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除法验算,沟通乘、除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检验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除法(含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次备课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42÷6 36÷9 56÷7 64÷8 6×7 4×9 7×8 8×8 2、18÷6 27÷9 8×8 想:( )×6=18 ( )×9=27 ( )×7=63 3、说一说下面各题的商是几位数,再进行计算。 3)246 2)246 4)488 8 )488 二、亲身体验,学习新知 1.教师:我们已学过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口算,为了使我们能发现计算中的错误,就需要我们为除法计算进行验算,这样容易发现自己计算中的错误,并给于及时纠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除法的验算。 2.教学例题4。 出示教科书第25页的例题4及挂图。 (1)蓝笔记本每本5元,小明有100元钱,可以买多少本? 学生列式:100÷5=20(本) 提问:请说出除数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如果把商20与除数5乘起来,比较一下除法和乘法算式,发现什么? 发现:商 × 除数 = 被除数。 教师:如果我们要检查除法算得对不对,大家就可以用商和除数相乘的方法来验算。 (2)红色笔记本每本7元。小明有100元,可以买多少本?还剩下多少元? 学生独立列式:100÷7 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 100÷7=14(本)……2(元) 提问100、7、14、2各表示什么? 教师:用14和7相乘表示什么? 14本需要98元,那小明付了多少钱? 3、小结:验算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三、达标训练(1、2题必做,3题选做,4题思考题) 1、根据左边的算式,直接填出右边算式的得数。 126×7=882 882÷7=( ) 7056÷9=784 784×9=( ) 2、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148÷2= 656÷4= 223÷6= 45÷8= 209÷3= 856÷7= 3、我会选。 A、水上电影每张票12元; B、激流涌进每张票9元; C、水上飞毯电影每张7元; D、水上火车每张票8元。 (1)王老师带领他们班的小朋友玩一个项目,刚好用去342元,请问王老师带小朋友玩的是什么项目?王老师班上有多少位小朋友? (2)王老师带574元钱,够买几张水上飞毯的票? (3)一列水上火车可以坐9人,小明排在第125位,陈玉排在第57位,他们分别坐在第几列水上火车上? 4、※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四、课堂小结:谈谈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还有问题吗?(学生总结不完整的地方,教师要适当补充总结) 五、检测 (一)出示检测题(1—2题必做,3题选做,4题思考题) 1、填空。 ( )÷8=6 ( )÷8=6……4 ( )÷7=14 ( )÷7=14……5 2、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148÷2= 656÷4= 223÷6= 3411÷9= 576÷5= 45÷8= 209÷3= 856÷7= 3、□÷□=13……8,当除数最小时,被除数是( )。当商是三位数时,□里最小填( ),当商是两位数时,□里最大填( )。 4、找出相同的被除数。 □÷4=□……3 □÷5=□……3 □÷6=□……3 六、作业布置 教材P26页练习六第1、2、3题。 板书设计 除法的验算 100÷5=20(本) 100÷7=14(本)……2(元) 商×除数=被除数 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除法验算练习 第9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熟练的计算除法和用乘法验算除法。 2.过程与方法:提高学生的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数学的情感和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第二次备课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300÷6 560÷8 320÷4 810÷9 210÷3 280÷7 500÷7 学生口算度说说是怎样想的。 2、第26页练习六第3题: (1).理解题目意思后学生独立完成。 (2).说说能被2、3、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二、达标训练: 1、第26页练习六第4题: (1).学生读题审题。 (2).分小组讨论解题方法。 (3).汇报解题方法。 2、第26页练习六第5题: (1).出示挂图。 (2).笔算比赛。 (3).讲评。 3、第26页练习六第6题: (1).出示图表,学生读题审题。 (2).分小组进行估算和计算。 (3).集体讲评。 4、第26页练习六第7题: (1).学生读题审题。 (2).讨论解题方法。 (3).讲评。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被除数是0的除法 第10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掌握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 2、过程与方法:围绕学生感兴趣的《西游记》中的唐僧四徒展开情节,以生动有趣的“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为背景,教学“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②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良好习惯,计算能力得到提升。 教学重点 掌握“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 教学难点 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是得0”。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第二次备课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28÷2= 240÷8= 36÷3= 84÷7= 32-0= 48+0= 0×2= 3×0= 0×9= 8×0= 0+25= 29+0= 2、不计算,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商是几位数。 2)292 6)358 7)2147 5)605 3、出示:14、104、140。 提问:0在后面两个数中的位置有什么不同,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二、快乐体验,学习新知 1、出示教科书第28页的主题图。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四幅图。 教师:四个西瓜,孙悟空打算怎么分?而猪八戒是怎样分的?那还剩多少个西瓜?平均分给唐僧、孙悟空和沙僧怎样分?什么都没有怎样表示? 如果列算式,该怎样列算式呢? 0÷3等于多少?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汇报:(1)根据刚才分的情况发现0÷3=0 (2)根据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要求0除以3得几的?就想哪个数和3相乘得0? 因为0×3=0,所以0÷3=0。 2、练习:完成教科书第28页的“做一做”。 0÷2 0÷4 0÷5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鼓励学生多思考。 总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3、出示例题6 (1)要求:李思平均每月用电多少千瓦时,该怎样列式? 学生列式:309÷3 让学生列竖式,问:你想怎样计算,自己试着算一算,看一看计算过程中发现什么情况? 讨论:除到十位时是“0”,0除以3等于多少?在那一位上面商0?为什么?这个不写行不行? 教师:商十位上的这个0必须写,它起占位作用。 小结:根据一位数除法笔算方式,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要在那一位上写上商,所以这一道题的0要写在十位上,这个0不能不写,他起占位作用。 (2)要求万青平均每月用电多少千瓦时。 学生独立列式:420÷3 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然后教师提问:你在计算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学生回答后,教师再给于指导。 教师借助竖式指道学生正确地列竖式计算。 提问:商的个位上是0不写行吗?为什么? 小结:在做除法时,如果被除数前面一位或几位的数正好除尽,后面数位上还有0,可以不要再除下面了,只要在商的末尾写上0就可以了。 4、练习。(完成教科书第29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练习后,教师讲评,重点要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和为什么0要写? 比较: 2)402 和 4)750 有什么相同点? 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写商,如果商不够1,要写上0占位,不能漏写。 三、达标训练(1--2题必做,3题选做,4题思考题) 1、口算下面各题。 350÷5= 400÷8= 320÷4= 75÷5= 240÷3= 1600÷8= 210÷7= 900÷3= 2、填空。 (1)360÷9商是(          )位数。 (2)5703÷5商是(         )位数。 (3)300除以(        )商是两位数。 (4)300除以(         )商是三位数。 (5)估算381÷9可以将(      )看成(      )然后再计算。 3、学校舞蹈队将小演员按6人一组去分,146人可以分成几组,还剩多少人? 4、国庆节,公园对学生半价开放,9位小朋友共花207元,每位小朋友花多少元?平时票价多少元一张? 四、课堂小结:谈谈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还有问题吗?(学生总结不完整地方,教师要适当补充总结) 五、检测 (一)出示检测题(1—2题必做,3题选做,4题思考题) 1、夺红旗。 (1)8÷2= 30÷2= 40÷4= 0÷4= 64÷2= 80÷2= 39÷3= 48÷2= 84÷4= 63÷3= (2)800÷2= 0÷3= 500÷5= 6000÷2= 69÷3= 88÷8= 8000÷2= 82÷2= 96÷3= 77÷7= 2、一个压力锅180元,一个碗6元。一个压力锅的钱可以买几个碗? 3、小明和妈妈要整理88张照片,每页可以放6张。至少需要多少页? 4、家兔能活8年,马的寿命是家兔的6倍,马能活多少年? 作业布置 教材P28页做一做。 板书设计 被除数是0的除法 (1) 309÷3=103 (2)420÷3=140 简便写法: 简便写法: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1) 第1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商中间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笔算除法的计算能力,养成验算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商中间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熟练正确计算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第二次备课 一、复习引入 1、不计算,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商是几位数。 2)292 6)358 9)407 2)420 2、( )里最大能填几? ( )×8<67 7×( )<58 ( )×5<48 70>9×( ) ( )×9<73 50>8×( ) 3、列竖式计算。 320÷8 408÷4 960÷6 804÷4 二、快乐体验,学习新知 1、出示例题7的第⑴题:星光小学83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天文馆。平均每批有多少人? ①学生自己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再列式。 列式:532÷4 ②想一想:商是几位数,并尝试列竖式计算?提问: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时,十位上的3去4,商够不够1呢?不够1怎么办? ③教师:当求出商的最高位上的数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在那一位上写0占位。 此时,教师边说边板书:十位上商0以后,用除数4乘0得0,把0写在3的下面。 3减0得3,与被除数个位上落的2合在一起就是32,32除以4商8,8写在个位上。 观察竖式:哪一步可以省略不写?为什么?(板书简便竖式) ④小结:今天我们学习商中间有零的除法,当我们在求出商的最高位上的数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对着被除数的那一位上写0占位。 2、练习:完成教科书第31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针对具体的题目提问,为什么商要写0? 3、出示例题7的第⑵小题,56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克隆鼠展览。平均每批有多少个,还剩多少人? ①学生独立读题,分析数量关系后列式。 列式:562÷4 ②提问:这道题商的最高位是什么?为什么?商是几位数?让学生试算。 ②讨论:十位上商是4表示什么?这时被除数的十位已除尽,个位上的2除以6够商1吗?怎么办?在商的个位上为什么要写0?被除数个位上的3是什么? 三、达标训练(1--2题必做,3题选做,4题思考题) 1、算一算。   3)615    6)624 5)517    4)826 2、列式计算。 480÷4= 408÷4= 900÷6= 3、当一回小医生(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1 0 1                1  7      5)5 1 5     4)4 2 8        5                4             5                2 8        5                2 8         0              0 4、笔算804÷4 与750÷5,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课堂小结:今天同学们表现得很出色,谁来谈谈自己的收获? 五、检测 (一)出示检测题(1—2题必做,3题选做,4题思考题) 1、列式计算。 609÷3= 570÷3= 707÷7= 310÷8= 840÷7= 604÷2= 2、用一根208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边长多少厘米? 3、飞机每小时约飞行900千米,汽车每小时约行驶90千米,人每小时约行5千米。飞机的速度是人步行速度的几倍?还能提出别的问题吗? 4、3位老师带50名学生去参观植物园。怎样买票合算?票 价成人10元 学生6元 团体6元 作业布置 教材P30页1、2、3题。 板书设计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1) 309÷3=103 420÷3=140 1 0 3          1 4 0      3)3 0 9   3)4 2 0       3              3             9               1 2          9               1 2          0                0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如果商不够1,要写0占位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2) 第1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一位数除多位数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的一般方法。②能正确计算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除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讨论交流让学生理解一位数除多位数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的算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②培养学生类比迁移、自主探究新知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一位数除多位数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商中间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以及被除数十位上的数为什么要移下来。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次备课 一、目标导学 (一)导入新课 1、口算。 0÷5= 50+500= 0×8= 8-0= 3000÷5= 8000÷2= 0÷10= 0+12= 2、解答题。(只列式不计算) 游泳帽每顶8元,游泳衣每件112元。一件游泳衣的钱可以买几顶游泳帽? 3、揭示课题: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2) (二)展示目标(见教学目标) 二、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提纲 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31页例7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1、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你想提什么问题? 3、说一说用什么方法来解决例7第(1)题?并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 4、说一说用什么方法来解决例7第(2)题?并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 (二)学生自学(自学教材P31页例7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三)自学检测 练一练。 408÷4= 306÷3= 654÷4= 242÷6= 209÷3= 923÷9= 三、合作探究 (一)小组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同桌或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把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引导学生进行口述表达,鼓励学生分工合作,探索交流,教师巡回辅导,发现学生自学情况) (二)师生互探 1、教师有针对性地请不同方法的同学汇报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算法1: 算法2: 2 0 8        2 0 8      4)8 3 2   4)8 3 2       8              8          3               3 2         0                3 2         3 2 0 3 2      0      2、师生交流。 (1)商中间为什么写0?(3÷4不够商1,所以写0) (2)为什么可以省略3÷4这一步?(简便) (3)你喜欢哪种写法?为什么?(两种写法都是正确的,但第2种方法,可以提高我们的计算速度)。 (4)你认为商末尾有0的这种类型的除法计算要注意什么? 3、巩固训练:做课本31、32页的做一做。 四、达标训练 练习八第1题。板书:除的过程中哪位不够商1就在那一位上商0占位。最高位是除数的倍数,十位比除数小商中间一定有0。 课堂小结:谈谈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还有问题吗?(学生总结不完整的地方,教师要适当补充总结) 五、检测 (一)出示检测题(1--2题必做,3题选做) 1、 2、练习“做一做”。 505÷5= 204÷2= 560÷4= 720÷6= 3、选择题。   ⑴346÷6商的最高位是(  )。 ①百位 ②十位 ③第二位 ⑵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 )。   ①两位数 ②三位数 ③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两位数 ⑶被除数中间有0,商的中间( )。   ①一定有0 ②没有0 ③无法确定 板书设计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2) 算法1: 算法2: 208        208      4)832   4)832       8             8          3              32         0               32         32 0 32      0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整理与复习 第13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通过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回顾和整理,使学生形成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认识、结构,掌握口算、估算、笔算的基本方法。②通过判断商的位数,估算近似值等练习,进一步掌握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掌握商中间、末尾有零的除法特点。③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灵活选择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合理性以及熟练程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口算和估算的方法,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口算、估算和笔算的能力,认识除法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商的中间、末尾有零的除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次备课 一、目标导学 1、导入新课 整理和复习可以使学过的知识更条理、更系统。这节课我们来复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这一单元。 2、板书课题: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整理与复习 3、展示复习目标(见复习目标“知识与技能”) 二、自主学习 (一)出示复习提纲 (快速浏览课本第13页------32页内容,并完成复习提纲,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提示:学法指导--------画、记、练、思”) 1、四人为一组,用适当的方式将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作一个概括性的整理。可以用文字、表格或图表等方式表示出本单元的知识结构。(提示整理知识的一般方法) 2、看谁说得又对又快。 (1)口算240÷3= 90÷3= 80÷2= 270÷9= 15÷5= (2)在估算时,通常用( )法,把两、三位数看作和它接近的( )、( )数来计算。 3、估算。 440÷9≈ 181÷2≈ 323÷4≈ 71÷8≈ 194÷6≈ (完成上面的习题并说说估算的方法) 4、计算。 576÷3= 567÷9= 672÷6= 399÷7= (想一想: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5、大众电影院楼下有924个座位,是楼上座位的3倍,楼上有多少个座位? 6、一个城市去年建了216个人工鸟巢,今年建的人工鸟巢是去年的2倍,今年建的人工鸟巢有多少个? (二)学生自主复习:(学生对照复习提纲,快速浏览课本13——32页内容,并完成复习提纲的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三、合作探究 (一)小组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学习小组互相交流,把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它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二)师生互探 让学生先展示自己整理的内容,让全班学生看,然后大家对展示的内容给予适当的评价。 教师将自己整理的本单元知识结构图向学生展示,对着结构图,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所学知识。 1、解答各小组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 2、组织学生质疑、释疑并交流整理知识的体会。 3、笔算除法是一位数的除法要注意什么? 4、被除数中间、末尾有零的除法怎么计算?商中间、末尾有零的除法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四、达标训练 1、完成课本第35页“整理和复习”第2------3题。 2、丁小林家到学校有450米,他每天上学大约走8分钟,他每分钟大约走多少米? 3、三年级的225名学生要乘5辆车去春游,如果每辆车坐的人一样多,每辆车应该坐多少人? 注意第2题“大约”表示什么?应该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全班讲评。 课堂小结:谈谈自己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检测 (一)出示检测题(1—3题必做,4题选做,5题思考题) 1、直接写得数。 36÷4= 0×7= 84÷6= 180÷3= 96÷8= 560÷8= 0÷25= 280÷4= 542÷6= 640÷8= 810÷9= 627÷9≈ 481÷6≈ 812÷9≈ 2、计算。 1240-168÷7 675+301×6 454÷6 435÷5×9 (333-125)÷8 116×(926-919) 852÷6 278÷4 3、服务部运来8盒乒乓球,每盒12个, 4天卖完,平均每天卖出多少个? 4、一辆小轿车可坐5人,一辆大客车比小轿车多坐35人,一辆大客车坐的人数是小轿车的几倍? 5、要使余数最大,被除数、余数各应填几? ( )÷21=20……( ) 作业布置 课本练习九第1----6题。 板书设计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整理与复习 (1)口算除法:估算 整理与复习 (2)笔算除法:一位数除两、三位数 (3)除法的验算:利用乘法验算除法 (4)被除数中间、末尾有零的除法、商中间、末尾有零的除法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 统计 一、教学内容 1、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包括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或多个单位)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加以解决。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此外,教材在这儿还介绍了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本单元分为两小节,内容结构如下: 2、课标教材:根据课标的要求,安排在第一学段教学。加强了对统计作用的进一步认识及对平均数在统计学意义上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三、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教学。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统计知识,会看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所以,教学本单元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确定适当的教学起点,尽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达到教学目标。例如,学生在二年级下册已经认识了一格表示5个单位的纵向条形统计图,在本单元出现一格表示5个单位的横向条形统计图以及一格表示10个、100个或更多单位的纵向条形统计图,可以让学生通过迁移类推进行学习。 2、注意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作用。 学生在二年级下册已经学会利用统计结果进行合理的预测,能初步理解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要使用统计,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例如,在进行一项决策时,对已有的数据进行统计学上的分析,其结果便能对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这就体现了统计的一个主要功能:通过有限样本的数据分析来推断总体样本的大致情况。 3、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以前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上,而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很少提及。实际上,平均数作为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量数,是统计学中应用最普遍的概念,它既可以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作为不同组数据比较的一个指标,教学时要注意体现这一点。例如,坐公共汽车时,身高在110厘米以下的儿童可以免票,这里的“110厘米”就是根据某一年龄儿童的平均身高得到的,体现了平均数在制定政策中的作用。 课时安排:5课时 教学内容 简单的数据分析(1)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它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②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过程与方法: ①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②进一步感受到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③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加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②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 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它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教学准备 每人一张空白的统计图(纵向),四人小组一张空白的格子图。教师准备一些空白统计图(横向)。 教学过程 第二次备课 一、 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出示:某商店6月3日-10日销售四种矿泉水的统计表: 品牌 A B C D 统计/箱 30 45 25 10 教师:我们怎样表示才能使四种矿泉水的销售情况一目了然?(画条形统计图) 生动手制作条形统计图。 分析:从统计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二、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1、(利用复习题)教师:条形统计还可以用这样画。 比较:这两张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教师:上一张数据标在纵轴上,矿泉水的品牌在横轴上,而下一张数据标在横轴上,矿泉水品牌标在纵轴上,我们把这样的统计图称为横向统计图,现在请同学们把横向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教师:我们在画纵轴和横轴时,都画上了一个箭号,表示纵轴和横轴都可向上和向右无限延长。 根据这张条形统计图,你想了解什么?把你想了解的内容在四人小组里交流。 2、小结:大家在画条形统计图时,想采用纵向条形统计图还是横向条形统计图,可根据大家需要自由选择。 三、达标训练 1、练习十1题。 A:看横向统计图,说说统计图各部分表示的意思。(同桌交流) B:根据统计图,回答题后的三个问题。 2、练习册P28第三单元评价1题。 根据图中的信息,将表格填完整。并说明理由。 3、练习十5题(思考题)。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你对自己、同学这节课学习的表现如何评价? 五、检测 (一)出示检测题(1题必做,2题选做) 1、练习册P20页练习与巩固题。 2、练习册P20提高与创新题。 板书设计 简单的数据分析(1) 横向统计图:横轴代表数量 纵轴代表项目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简单的数据分析(2)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看起始格与其它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感受到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看起始格与其它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会分析各种不同的统计图。 教学难点 起始格与其它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第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老师非常关心同学的身体健康状况,如体重,身高等如果老师想要了解三(1)班第一组5位同学的身高的情况,你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一眼就看明白? 姓名 李明 王芳 赵兰 刘玉 李琴 身高/厘米 141 138 139 143 142 体重/千克 35 33 32 40 36 提问:请你制作一张这一组同学身高的条形统计图,你想怎样制作,把你们的想法告诉大家(先让学生以4人为一个小进行讨论) 汇报:如果每一格代表1厘米的话,这张条形统计图要画得非常大,如果每一格用10厘米和更大单位的话,不容易体现这五个同学身高情况,因为他们的身高情况,因为他们的身高数据都集中在一个段里,只相差几厘米。 教师:大家提出的问题,老师想个办法帮你们解决。 二、亲身实践,学习新知 1、制作身高统计图: 教师:我们即要使每个同学的身高情况,看得很清楚,又不至于把图画得太大,教师建议大家0-137 厘米这一段的长度用一格子表示。那画时候,第一格不能画成线段,而应画成波浪线,意思表示我们中间省略许多小格。 出示示意图,第一小组学生身高统计图。你能把它补充完整吗? 学生动手制作,然后教师出示示意图讲评。 2、制作体重统计图: 教师:你能根据刚才的身高统计图制作一张体重条形统计图吗? 小组合作完成,评价交流。 3、看书了解: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 提问:根据前两张的统计图和这张统计表,你得到了哪些信息?有什么合理的建议? 三、达标训练 教材40——41页2题、3题。 四、课堂小结:通过完成这一份统计图。你得到了哪些信息?进一步体会统计的作用。你想对这些同学说些什么?谈谈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还有问题吗? 五、检测 (一)出示检测题 (练习十4题必做,5题选做) 板书设计 简单的数据分析(2) 纵向统计图: 横轴代表项目 纵轴代表数量 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 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可以不一致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平均数(1)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熟练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掌握求一组数据平均数的方法,理解统计的意义。(2)通过求平均数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统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计算与统计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统计过程中提高运算的正确率。 教学准备 小黑板,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次备课 一、谈话引入、初步感知平均数 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平均数的信息。 2、师提问:为什么你们认为平均年龄、平均工资、人均住房面积这些都是平均数呢?能解释一下它是什么意思吗? 3、师:看来大家对“平均数”或多或少都有些了解。这节课,我们就去数学王国探索一下有关“平均数”的奥秘。 板书:平均数  你想了解平均数的哪些知识呢? 4、师:看来同学们对平均数充满了好奇,一起进入迷宫探秘。 二、构建新知 1.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观察棋子,提出问题。师提问:看着你面前的棋子,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还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感悟“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动手操作:以小组为单位研究怎样才能使三排棋子同样多。 师提问:现在每排棋子都是几个?这个数,你能给他取个名字吗? 这个平均数4与原来每排棋子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呢? 3、探索求平均数的不同方法。 师:四人小组合作,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可以求出平均数,并且把你们小组独特的方法取个名字!等一下我们来评选最佳创意奖和最佳命名奖。比一比,哪个小组最爱动脑筋! ①小组活动讨论。 ②汇报交流。(移多补少! 先假设后均分。先求和再均分。) 三、达标训练 四川汶川地震后,三年级全体学生向灾区捐款,三(1)班捐款138元,三(2)班捐款117元,三(3)班捐款96元,三(4)班捐款125元,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 四、课堂小结:谈谈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还有问题吗? 五、检测 (一)出示检测题 根据下面两个统计表回答问题 四所小学植树情况统计表(单位:棵) 实验小学 绿光小学 解放小学 英才小学 106 145 150 203 英才小学参加植树的班数统计表(单位:个)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3 2 2 1、平均每所小学植树多少棵? 2、英才小学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 作业布置 教材P44页练习十一1、2、3题。 板书设计 平均数(1) (14+12+11+15)÷4 =52÷4 =13(个) 答:平均每人收集13个矿泉水瓶。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平均数(2) 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学准备 小黑板、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次备课 一、复习引入 三年级二班分成三组投小篮球,第一组投中28个,第二组投中33个,第三组投中23个,平均每一组投中多少个? 提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要求平均每一组投中多少个?应该怎样列? 提问:(28+33+23)÷3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把投中的总数以3表示什么? 二、快乐体验,学习新知 1、出示教科书第43页的例题2。 提问:从这两张统计表中,大家发现了什么? 在一场篮球比赛中,除了技术因素以外,还有什么因素也比较重要? 场上哪一个对的身高占优势,我们能根据个别队员来作判断吗?我们要看整个对的平均身高。现在就请大家算一算,哪一个对的平均身高占优势。 2、学生动手列式计算。 3、教师:从这两个平均数,能反映出这两个队除技术外的另一个实力,说明平均书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于不同数据的总体情况,这是我们学习平均数的一个重要的作用。 三、达标训练 1、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要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一些问题。 2、做课本练习十一第4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检测 (一)出示检测题 课本练习十一第5题。 布置作业 练习册27页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总体身高 ÷ 人数 = 平均身高 欢乐队 开心队 平均数 能较好地 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平均数 (2)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统计整理与复习 第5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复习巩固简单的数据整理,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会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②熟练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③利用所学的知识绘制横向、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过程,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学会求平均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绘制简单的横向、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图或者统计表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小黑板、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次备课 一、目标导学 (一)导入新课 整理复习可以使学过的知识更条例、更系统,本节课我们针对这一单元进行整理复习。(揭示课题:统计整理与复习) (二)展示课堂目标(见教学目标1) 二、自主复习 (一)出示复习提纲 复习提纲(快速浏览教材38—43页内容,并完成复习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1、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点,看谁整理得既全面又准确。 (选派整理较好的学生进行展示,不足之处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完善) 2、教材P44页练习十一中的第二题 3、新华小学为西部“希望小学”捐书情况统计表: 年级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数量∕本 199 318 205 244 125 259 (1)新华小学平均每个班级捐书多少本? (2)二年级平均每人捐3本,这个年级共有多少人? (3)请你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教师在不干扰学生的前提下巡回指导,发现共性问题,以掌握学生学情) (二)学生自主复习(学生对照复习提纲,浏览教材 页内容,并完成复习提纲问题,将不会问题做标注) 三、合作探究 (一)小组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同桌或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把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在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他学习小组成员或教师帮助解决)。 (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鼓励学生分工合作,探索交流,教师巡回指导,及时了解学情) (二)师生互探 1、解答各小组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 (分组方法:异质分组,汇报顺序: 3、4号先汇报,1、2号作补充,不同的方法说出每一步的思路) 2、教师有针对性地请不同方法的同学汇报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3、在求平均数时应该注意什么,简述思路。 (可举例说明,也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这是个难点) 四、达标训练 三年级4个班同学收集废纸情况统计图: 班 级 一 二 三 四 数量∕千克 13 9 6 11 (1)平均每个班收集( )千克废纸。 (2)( )班和( )班收集废纸的数量超过平均数。 (3)三班比平均数少( )千克。 (4)如果每千克废纸能卖6角钱,他们收集的废纸一共可以卖多少元钱?(选做题) (5)分别画出表格相对的横向、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思考题) ★课堂小结:谈谈自己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学生总结不到位的,教师可作补充总结) 五、检测 (一)出示检测题(1题必做,2题选做,3题思考题。) 1、练习册P28第一题。 2、练习册P29第四题。 3、练习册P29第五题。 作业布置 练习册P28——29页2、3题。 板书设计 统计整理与复习 纵向统计图:横轴代表项目 纵轴代表数量 横向统计图:横轴代表数量 纵轴代表项目 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课后反思 第四单元 年、月、日 一、教学内容 1、学生已经在三年级上学期学习了时、分、秒,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内容中,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有关年、月、日等时间单位和24时计时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 本单元结构如下: 2、义务教材这一部分内容安排在六年制第六册的第三单元。本单元在结构上与义务教材大体相同。 3、实践活动:制作年历(1)调查。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2、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三、教学建议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时间。 由于年、月、日都是较大的时间单位,让学生理解一年或者一个月的时间有多长需要借助一定的想像力。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教材选用了许多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如一些有意义的日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北京申奥成功等日子,生活中处处可见的年历、月历。练习十二中让学生制作月历,小组猜生日活动等等。教学时,教师就要充分运用这些素材,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对事件与时间关系的体验,逐步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 2、为学生创设自主建构知识的活动和思考空间,放手让学生探究。 年、月、日和24时计时法是在时、分、秒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但是年、月、日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的过程。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年、月、日之间的关系,教材内容的设计注意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平台,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如观察年历时,让学生思考“一年有几个月”等问题,通过观察钟面探索外圈和内圈的关系等等。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来了解年、月、日之间的关系和24时计时法。 3、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钟表模型等教具、学具的作用。 由于学生平时很少使用24时计时法,因此在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午几时或晚上几时时,学生往往感到不太习惯。教学时,应加强对钟面的观察,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一日时针正好走两圈,体会钟面外圈与内圈的数的关系,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学习24时计时法。在教学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时,让学生通过观察钟面和直观演示,从出发时刻开始,转动分针到到达时刻,把直观观察和线路图对应起来,并口算得出经过的时间。 4、实践活动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进行分工合作,学会交流。 在实践活动中除了让学生学习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合作,学会交流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小组制作年历的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对各个小组进行指导,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特长进行分工合作,如教材上展示的“谁设计花边”“谁写每一月份的日期”“谁标重要节日”等等。另外,在制作活动完成之后应进行制作成果的展示与交流,在展示中,学生既可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可以欣赏、借鉴别人的优点,培养承认他人、向他人学习的意识。 (2)注意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年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可以通过教师的提问来进行,如教材上所举的“你们的年历还能做什么”,引起学生的讨论与思考。除书上提到的两个方面应用外,还可引导学生去探索更多应用。 教学课时:7课时 教学内容 年 月 日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时间单位年 月 日;知道大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记住各月的天数和平、闰年判断方法。 2、过程与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究年 月 日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求知识的精神;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 月 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发现并掌握平、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准备 不同年份的年历卡、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次备课 一、激趣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件东西,请同学们猜一猜是什么东西? 1、课件出示: 一物生来真稀奇,身穿三百六十五件衣;每天给它脱一件,脱到年底剩张皮。 学生不难猜出是“日历”。随后,教师出示2004年日历。 2、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学习、生活了一天,就在日历上撕下一页。一天也叫做一日。 说着,教师随手板书:“日”字。 (2)从1月1日开始,到撕下1月31日这一页,要经过多长时间? 学生答问后,教师板书:“月”字。 (3)当我们撕下这本日历的最后一页,经过了多长时间?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年”字。 揭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年、月、日和我们已经学过的时、分、秒,都是常用的时间单位。时、分、秒是表示时间较短的单位,年、月、日是表示时间较长的单位。 二、 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1、 认识年历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年历卡片,认真观察:你可以从年历卡片上面了解到哪些知识? (1)放开让学生独自观察。 (2)4人小组讨论,互相交流。 (3)汇报观察讨论的结果。 (如:国际儿童节是几月几日?国际劳动节是几月几日?国庆节呢?教师节呢?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哪一年成立的?香港回归是哪一年?我的生日,有纪念意义的日子等) (4)你能根据2003年的年历回答问题吗?(教师从计算机中调取万年历来让学生们逐月观察,提问学生并指名回答。) 一年有几个月? 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 二月有多少天?一年有多少天? 板书: 31天:一、三、五、七、八、十、十二 大月(7个) 1年 12个月 30天:四、六、九、十一 小月(4个) 28天 29天 二月 特殊月 2、 记忆大、小月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1年有12个月,其中有7个大月,4个小月,1个特殊的二月。那么怎样记住一年中的大月和小月呢? (1)课本上介绍了一种好方法,可以在左拳上数,怎么数呢?请同学们看书本48页最上面一段话。教师检查学习情况,电脑显示:左手拳头图。全班齐数一次。 (2)师:老师再介绍一首儿歌,帮你记住一年中的大月。(出示儿歌)教师讲解儿歌,让学生自由记忆儿歌。 (3)游戏练习。老师任报一个月份,是大月就请男生起立,是小月就请女生起立,谁站错,站慢就算输了  三、达标训练(1题必做,2题选做,3题思考题) 1、小组合作,完成统计表。观察统计表,发现规律。 1997——2008年二月的天数统计表 年份 二月的天数 平年还是闰年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在闰年年份后面画“√”。 2004年( ) 2000年( ) 1998年( ) 2600年( ) 1962年( ) 2030年( ) 3、思考题:我的生日月份数是最小的两位数,日子数比月份数少4。 我的生日是几月几日? 四、课堂小结:谈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温馨提示:说说“四年一闰”、“四百年一闰”的道理) 五、检测 (一)出示检测题(1、2题必做,3题选做,4题思考题) 1、摘取机智水蜜桃 (1)一年有365天。 ( ) (2)凡是单数的月份都有31天。 (   ) (3)小明出生于1988年2月29日。 ( ) 2、 摘取智慧苹果。 (1)15个月=( )年( )个月。 (2)8月1日的前一天是( )月( )日。 (3)3月30日的后一天是( )月( )日。 3、摘取聪明葡萄。 (1)小红在外婆家连续住了62天,正好是两个月,你知道小红是哪两个月在外婆家的吗? (2)一个人出生以后过了10个生日,猜猜他可能是多少岁? 4、思考题: (1)在367个同一年出生的儿童中,至少有几人在同一天过生日? (2)2005年的10月1日是星期六,2006年的10月1日是星期几? 作业布置 1、看一看今年的日历,那几个日子有特别的意义? (1)教师节是( )月( )日,星期( )。 (2)中国共产党的生日是( )月( )日,星期( )。 (3)儿童节是( )月( )日,星期( )。 (4)我的生日是( )月( )日,星期( )。 (5)你还知道那些节日,在星期几? 2、小强2006年满10岁,只过了2个生日,他是( )年( )月( )日出生的。 3、1995年是( )年。 4、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2009年一共有365天。 ( ) (2)2007年2月只有28天。 ( ) (3)1994年是闰年。 ( ) (4)2008年11月份有4个星期零2天。 ( ) (5)今年9月份有31天。 ( ) 板书设计 年 月 日 31 天:一月、三月、五月、七月、 八月、十月、十二月。 一年12个月 30 天:四月、六月、九月、十一月平年365天 28 天(平年) 29 天(闰年)闰年366天 二月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二十四时计时法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理解1日=24时;知道24时计时法;能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不同,并会进行两种计时方法的互换。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建立较强的时间观念,学会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 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教学难点 区别两种计时方法,并能进行互换。 教学准备 钟表、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康夫一家和小婧一家寒假到中国北京旅游。前一晚通了电话:康夫一家买了第二天8时的飞机票,约小婧一家在飞机场等。可是第二天一早小婧一家在机场等了很久康夫一家没到,你们猜猜是怎么回事?(康夫买的是晚上8时的飞机票) 2、一天中还有不同的8时吗?生活中怎么来区分两个不同8时而不造成误会呢?  3、我们平时用的12时计时法,还有别的表示方法吗? 二、激活经验,形成方法 1、介绍钟面,知道一天有24时 ①质疑:钟面上明明只有12个数,这18是从哪来的呢?和同桌说说看。 ②你们想一想在一天的时间里,钟面上的时针正好走几圈?一共是几小时? ③小结:对呀,一天等于24小时,所以,人们也会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方法来表示时间,称为24时计时法。 2、学习24时记时法 ①介绍普通计时知识:为了区分某一时刻,一般用“凌晨”、“早晨”、“上午”等来描述一天从0时起到中午12时止这段时间里的时刻;用“下午”、“晚上”、“夜里”等来描述一天从中午12时起到晚上12时止这一段时间里的时刻。 ②教师拨钟,指名用普通计时法说,再指名用24时计时法说。其余当评委纠错。 ③你转换得真快,有什么好办法吗?举例说说看。 ④拨钟验证。拨一拨。说一说。(一人说普通计时法,一人说24时计时法) ⑤小结:中午12时以前的时刻,比如:凌晨4时,时刻不变;中午12时以后的时刻,我们可以加上12,用24时计时法表示。 三、达标训练。 练1:观察生活素材,发现时间信息,在四人小组里对两种计时方法进行转换。 练2:模拟训练——约朋友。 反馈练习 (1)P53做一做,练习十三第1题。 (2)用24时记时法表示出下面的时刻。 下午3时 上午10时 晚上9时  下午6时 晚上10时 下午2时 (3)用普通记时法表示下面的时刻。  6时 12时 5时30分 24时 16时 18时45分 四、课堂总结:谈谈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还有问题吗? 五、检测。 1、P53上面“做一做”。 2、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8时就是下午8时。 ( ) 工人上午8:00上班,下午16:30下班。 ( ) 深夜12时就是24时,也是第二天的0时。 ( ) 3、用24时计时法表示出下面的时刻。 下午3时( ) 上午10时( )晚上10时( ) 4、用普通计时法表示下面的时刻。 6时( ) 12时( ) 5时30分( ) 24时( ) 23时59分( ) 16时( ) 作业布置 P54练习十三。 板书设计 24时计时法 普通计时法 24时计时法 上午9时 9时 下午5时 5+12 17时 17-12 夜里12时 12+12 24时(第二天0时) 晚上8时 20-12 20时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实际,自主探究计算经过时间的算法,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进行有关计算。 2、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感知和体验时间,逐步建立时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灵活地进行经过时间的计算。 教学难点 灵活地进行经过时间的计算。 教学准备 课件、钟表图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换算。 2、动画片是在18:30分开始,小民应该什么时候去看? 二、计算经过时间 1.下面是电视节目时间表(部分)。 7:30金色年华 17:20儿童 英语 关于好奇心的名言警句英语高中英语词汇下载高中英语词汇 下载英语衡水体下载小学英语关于形容词和副词的题 9:00动画城 19:00新闻联播 10:00 电视剧 19:45阳光剧院 …… 21:00晚间新闻 请你回答: ①从《儿童英语》节目开始到《阳光剧院》节目开始经过了多长时间? ②小明下午3:40放学,路上要花费1小时15分,到家是什么时候? ③星期六,小明7:10起床,他准备收看《金色年华》节目,最多还有多少时间?起床后,小明必须完成三件事:刷牙洗脸(5分)、烧早饭(10分)、听早间新闻(10分),小明能准时收看《金色年华》节目吗?你能不能替小明想个办法? 三、达标训练 1、填空 17时---下午( ) 晚上9时10分----( ) 155分=( )时( )分 20:30---晚上( ) 下午1时----( ) 凌晨1时--( ) 2、解决问题 (1)一画展每天开放时间是8:00---17:00,此每天展出多长时间? (2)一场球赛从19时30分开始,进行了155分钟,什么时候结束?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都学会了哪些新知识?还有什么疑问? 五、检测 1、观察下表,计算出火车运行的时间填在表中。 车次 始发站 开点 终点站 到点 运行时间 T11 北京 10:22 沈阳 19:29 T21 北京 18:00 上海 第二天8:00 T42 西安 17:48 北京 第二天7:23 2、阳阳每天晚上9时睡觉,第二天6时起床,她一共睡了多长时间? 3、课外活动从16:30分开始,经过1小时20分,几时几分结束? 营业时间: 中午 11:00 — 14:00 晚上 17:00 — 20:304、春风饭馆。 (1)春风饭馆一天共营业多长时间? (2)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板书设计 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1)普通计时法计算:17时45分=下午5时45分 下午5时45分-下午2时40分=3时5分 (2)24时计时法计算:下午2时40分=14时40分 17时45分-14时40分=3时5分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制作年历 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年、月、日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应用年、月、日的知识,体验数的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讨论交流意识和互相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点 制作年历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制作过程中,从年具体到月再具体到日 教学准备 整本年历、单张年历、台历、书历等 教学过程 第二次备课 活动一: 1、今年是2018年,明年是( ),我们一起来制作2018年的年历,好吗? 2、回忆:关于“年、月、日”,你都知道了什么? 介绍不同的年历。 活动二: 1、制作1月月历 下面请同学们用书上第51页表格试做一张2018年1月的月历。 2、反馈、交流 ①同学们都制作好了,谁来说说你们的制作过程。 ②刚才我们制作了一个月的月历,如果制作一年的年历,你会吗? ③那谁能说说制作2018年一年的年历时应注意什么?你有什么问题? ④你知道哪些节日呢? 3、计算每月1日是星期几 ①这是明年每月1日的星期数,可是少了几个,你们有办法补完整吗?计算后,在小组中交流、开始。 ②小组汇报 4、动手制作年历 ①指导学生用尺在16开纸上分割出12个月。 ②展示教师制作的年历。 ③学生动手写清每个月和每个月第一行写好星期几。 排列:日 ———— 六 一 ———— 日 5、交流、并展示。 活动三: 1、大家制作的年历如此精美,那么,我们可以用它来做什么呢? 2、通过这节课的制作、交流、欣赏,你一定有许多的收获,请你说一说。 四、达标训练(1——3题必做,4题选做) 1、想一想,填一填。 (1)一年有( )个月,其中大月有( )个,每月有( )天,小月有( )个,每月有( )天。闰年全年有( )天,合( )个星期零( )天。平年二月有( )天,闰年二月有( )天。 (2)元旦是( )月( )日,这个月有( )个星期零( )天。 2、判断。 (1)小刚的生日正好是在2月30日。 ( ) (2)1900年、1996年、2008年和2009年都是闰年。 ( ) (3)制作年历第一步是先确定1月1日是星期几。 ( ) 3、把2014年9月份的日期填完整并标出教师节这一天。 2014年9月 4、春节期间到北京旅游前后用了5天,这5天日期表示的5个数之和正好是55,小明到家的这天是几日? 总结年历的作用。 问题:大家制作的年历如此精美,可以用他来做什么? 预设: 1、查日期,了解时间。2、制定学习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3、将全班同学的生日圈起来,到时候送去祝福。 五、检测 (一)出示检测题 1、将2016年2月份的日历补充完整。 2016年2月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1949年10月1日成立的,到今年10月1日是( )周年。 中国共产党是1921年7月1日成立的,到今年7月1日是( )周年。 李叔叔是1972年3月3日出生的,到今年3月3日,他是( )岁。 小红的妈妈到2016年刚好40岁,但她只过了10年生日,猜猜小红的妈妈是( )月( )日出生的。 板书设计 制作年历 制作年历的步骤: 调查、收集各种类型的年历 讨论与制作:首先要确定1月1日是星期几,然后确定整体的形式,每列4个月排3行,最后用颜色区别出休息日。 展示与交流 运用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年、月 、日整理与复习 第5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充分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2)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进一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2、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来了解年、月、日之间的关系和24时计时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直观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时间,从而体会时间的可贵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1、掌握年、月、日等方面的知识。 2、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间。 3、能进行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的转换 教学难点 1、简单的判断方法。2、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教学准备 小黑板、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次备课 一、目标导学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引入:第四单元学了哪些知识?现在对本单元进行整理与复习。2、揭示课题:年、月、日整理与复习。 (二)展示教学目标 二、自主复习 (一)出示复习提纲 复习提纲(快速浏览教材第47页——57页内容;并完成复习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出标注) 1、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点,看谁整理得既全面又准确。 2、年、月、日的基本知识。 (二)填空: 1、一年有( )个月,其中( )个大月,( )个小月,大月有(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月,都有( )天;小月有( )月,( )月、( )月、( )月,都有( )天;平年二月有( )天,闰年二月有( )天。 2、公历年是( )的倍数一定是闰年。平年全年有( )天,闰年全年有( )天。 3、公元2000年共有( )天,这一年共有( )个星期零( )天。 (三)学生自主复习:对照复习提纲自主复习,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三 、合作探究 (一)小组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同桌或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把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二)师生互探 1、解答各小组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 2、教师有针对性地请不同方法的同学汇报自己的解题思路方法。 四、典例示范 例1: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面的时刻: 上午7 时:( ) 中午12时:( ) 下午4 时:( ) 晚上10时:( ) 晚上12时:( ) 凌晨2 时:( ) 例2:用普通计时法表示下面的时刻 9 时: ( ) 12时:( ) 24时:( ) 21时:( ) 13时:( ) 11时:( ) 让生比较两种计时法的相同点、不同点。 课堂小结 相同点:凌晨、上午、中午时数相同。 不同点:下午、晚上时数不相同,要把时数加12就是相对应的24时计时法的时数。13时至24时的时数减去12就是普通法的时数,但要加上“上午、下午”等词。 五、检测 (一)出示检测题(1—3题必做,4题选做。) 1、填空 (1)3年 =( )个月 28天=( )个星期, 36小时=( )天( )小时 (2)2000年是( )年,全年共有( )天,合( )个星期零( )天。2011年2月有( )天。 (3)采用0到24时的计时法通常叫做(      )。 (4)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转换。 16:00 (   )   7 :00( )  14:00( ) 2、我来当裁判。(对的打√,错的打╳) (1)小东出生于1998年2月29日。   ( ) (2)爸爸出差到9月31日才能回来。   ( ) (3)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定是闰年。 ( ) (4)小方从17:00开始做作业到18:10完成,小军从18:00开始到18:30完成,两人做作业花的时间一样长。 ( ) 3、解决问题。 (1)填表 节目开始时刻 21:30 8:45 节目结束时刻 22:10 16:20 所用时间 1小时40分 2小时30分 (2)甲乙两地相距320千米,一辆汽车上午9时从甲地出发,下午2时到达乙地,这辆汽车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3)新华书店平均每天卖出《十万个为什么 》20本,照这样计算,10月份一共可以卖出多少本? (4)小强说:我的生日比国庆节晚一天;小华说:我前天过的生日。 你能猜出每个人的生日是哪一天? 板书设计 年、月、日整理与复习 我们学过的常用时间单位有:( )、( )、( )、( )、( )、( )。 公历年份是( )倍数的是闰年。 一年有( )个月, 每个月31天的有( )、( )、( )、( )、( )、( )、( )共有七个月, 每月有30天的有( )、( )、( )、( )共四个月, 二月份平年有( )天,闰年有( )天,平年全年有( )天,闰年全年有( )天。 课后反思 第五单元 两位数乘位数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本单元的口算乘法主要包括两项内容,第一项内容是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它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第二项内容是估算,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它是在学生学过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和掌握了乘法的基本口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估算的基础。教材先安排口算,在扩大学生的口算范围的同时,为学生学习新的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做好必要的准备。并且,在估算和笔算教学活动中,又可以进一步巩固口算。这样,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本单元的笔算乘法的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接着,编排进位的,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需要进位的笔算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 本单元加强了“解决问题”的教学。首先,把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如送报纸(送信)、估座位、购书等。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然后,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有意义的、联系生活的情境材料,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是十分有利的。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建议: 1、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掌握计算方法。 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只有扎起解决问题的具体情景中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作用。教材为学生学习计算提供了相应的生活实例和问题情景。让学生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于一体,学习材料饱含生气,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讨计算方法,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为什么要计算,切实体会到计算的意义和作用。 2、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课程标准》倡导的重要改革理念之一。本单元教材根据学生已有基础,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乘法口算、估算、笔算方法的具体问题情境,同时也设计了自主探索、合作、谈论鹅学习情境。旨在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已有的计算方法,探索新的计算方法。教学时,要留有充裕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尝试,探讨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尝试、探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恶化笔算方法。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适时组织讨论、交流,以完善学生对计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经历乘法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计算方法理解,在这个探索过程中学生也能逐步学会用数学手段去解决问题,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3、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估算是《课程标准》中要加强的计算教学内容,本单元教材不仅在口算乘法中专门安排了估算的教学内容,还在笔算的乘法中展示了估算方法。切实体现了“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改革理念。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扎扎实实地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会估算的方法。老师要有意识、有计划地给学生提供估算是机会,让学生运用估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运用估算检查计算结果,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学习估算的必要性,逐步形成估算的意识,提高估算的能力。 教学课时:5课时 教学内容 口算乘法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通过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正确计算的习惯,能正确、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口算乘法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口算的能力和认真口算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教学难点  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教学准备 挂图、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二次备课 一、复习学过的口算方法        1、口算下面各题。         30×4       50×5      30×4       23×3       11×7        2、说一说30×4、300×7、12×4的口算方法。   二、快乐体验,探索新知      1、教科书第58页例题1的。    (1)运用挂图呈现邮递员送报纸、送信的情景。  (2)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的内容,想一想可以提什么问题。   (3)教师:大家提了很多问题,那如果邮递员工作了10天,他要送多少份报纸?如果工作30天呢?   出示例题 1:邮递员平均每天送300份报纸,工作了1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工作了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   2、研究口算的方法。  (1)请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出算式: 300×10   300×30  (2)小组讨论:怎样想出得数?         (3)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小结:整百数乘整十数,口算是采用把整百整十数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这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再在所得的积后面添上几个0,这一种方法最为简便。        3、出示例题1的后半题:邮递员平均每天送60封信,工作了10天,要送多少封信?工作了30天要送多少封信?学生独立列式并口算出正确的结果,教师讲评时要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小结:整十数乘整十数,口算是采用把整十数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这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再在所得的积后面添上几个0。         4、练一练:完成教科书第58页的做一做         先由学生独立口算,然后集体订正。         讲评时提问:80×10你是怎样算的,说一说口算过程。   12×200你是怎样算的,说一说口算过程。    三、达标训练:        1、教材第60页的练习十四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提问:你是怎样算的,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2、游戏。(完成教科书第60页的练习十四第2题)贴出香蕉摘下来。最后,比一比哪一组摘的香蕉多。         3、教材第60页的练习十四第3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在学生完成后,请几位说一说这一道题解题过程和结果。 4、教材第60页的练习十四第4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前一个问题。然后教师讲评。  (2)第2个问题要我们求什么?要求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知道邮递员一天的工作时间。  邮递员每分钟行100米,那2小时大约行多少千米?如何解答这一道题,请同学们以4人为一个小组讨论一下。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检测 1、口算 50×10 70×20 40×40 500×70 300×12 130×20 90×3 11×20 2、填一填 1、口算32×40,先算( )×( )=( ),然后在得数后面添加( )个0,得数是( ),所以32×40=( )。 2、15×40的积是( ),12的70倍是( )。 3、( )×30=900 40×( )=2000 板书设计 口算乘法 整十、整百数学乘整十数 300×10=300(分钟) 200×20=4000(分钟) 发现:先用十位上的数或百位上的数相乘,再在乘得的数末尾添上两个0或三个0.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结合具体情景,在积极参与和讨论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乘法的估算,会说明估算的思路。(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估算方法的探究过程,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估算知识的空间,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简便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会进行乘法的估算,会说明估算的思路 教学难点 会进行乘法的估算,会说明估算的思路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1、你能说出下列各数的近似数各是多少吗?        39、74、68、99、17、44         2、下列算式,你能估算各题的结果吗?你是怎么想的?        28×4      62×7      89×7        12×8      37×3      81×6        二、亲身经历,探索新知        1、出示例题2的主体图。 引导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叙述一下主体图向我们提供了有关多媒体教师里的哪些信息?   2、教学例题2。   教师:根据画面的内容,口头编一道应用题。   出示例题2:多媒体教室一共有18排,每排22个座位,现在有350名同学来听课,能坐得下吗?  (1)教师:这一道题只要我们判断多媒体教师能否坐得下350名同学,因此不用大家计算,只要估一估就可以了,大家想应什么方法估算?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   (2)汇报:要判断350名学生能否坐得下,必须估算出多媒体教室大约有多少个座位。   方法一:18≈20  22≈20  20×20=400(个)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  方法二:18≈20  22×20=440(个)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  方法三:22≈20  18×20=360(个)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   小结:大家根据已学在估算知识,想出了三种方法,通过这一道我们知道估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3)总结出估算的方法:估算时,先把两位数看成最接近它的整十数,然后再进行计算。  三、达标训练   1、完成教科书第59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清题意,独立完成。然后教师讲评。  提问:你是怎么估算的。  2、完成教科书第61页练习十四的第7题。  (1)引导学生观察图,说说你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  (2)独立完成,将估算结果写在课堂本上。然后教师讲评。 3、完成教科书第61页练习十四的第8题。  (1)理解题意,根据题目画面的内容说说从“学生已经种了93棵树苗”中,你可得到什么信息?  (2)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检测 1、想一想、填一填 22×30 ≈( ),可以这样想,51 ≈( ),( )×30 ≈( )。 89×50 ≈( ),可以这样想,89 ≈( ),( )×50 ≈( )。 2、估算 22×18 ≈ 89×30 ≈ 24×39 ≈ 32×48 ≈ 63×29 ≈ 71×80 ≈ 52×68 ≈ 41×71 ≈ 3、在○里填上“>”“<”“=”。 15×60 16×60 280×4 28×40 78 17×13 28×19 30×19 5×6 50×60 96+127 100×2 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 18 ≈20 18 ≈20 22 ≈20 22 ≈20 22×20=440 18×20=360 20×20=400 很可能坐得下 可能坐得下 肯定坐得下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综合练习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估算方法,提高口算速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估算步骤的推导,初步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能正确进行口算,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促进思维条理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形式多样的练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淀数学意识;人人参与口算,使学生佯称积极动脑、认真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第二次备课 一、口算练习 1、练习十四第6题。 比一比,那组摘得多? 2、练习十四第9题:夺红旗小游戏。 以小组为单位,按箭头号所指的方向开始计时。请优胜组代表说一说你怎样估算的。 3、练习十四第12题。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二、达标训练 1、练习十四第7题。 (1)出示统计表,提出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 (3)全班交流。 2、练习十四第8题。 (1)理解题意。 (2)小组合作,收集估算所需要的数据,估算结果。 (3)全班交流。 3、练习十四第11题。 (1)指导看图,弄清题意。 (2)独立完成。 (3)组织交流。 三、课堂小结:通过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检测 1、直接写得数。 32×30= 11×50= 20×40= 40×5= 40×21= 40×50= 2、62×39 ≈ 72×90 ≈ 58×69 ≈ 31×61 ≈ 43×28 ≈ 32×42 ≈ 3、解决问题 一间会议室有40排座位,每排28个做位。估一估,这个会议室能不能容纳1000人开会?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笔算乘法(不进位) 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第二次备课 一、复习引入 1、计算 提问:用一位数乘多位数,我们该怎样计算? 小结:在计算一位数乘多位数时,用这个一位数依次去乘第一个因数的哪一位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口算 27×20 82×40 52×60 12×90 18×30 24×50 19×70 53×20 提问:两位数乘整十数你是怎样口算的。 二、快乐尝试,探索新知 1、出示教科书第62页的例题1。 (1)出示主体图,根据画面内容,口头编一道题例题1:妈妈到书店买了一套书,共12本,每本24元妈妈一共要付多少钱? (2)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要求妈妈一共要付多少钱?该怎样列式? 4×12(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教师:24乘2,我们已经回算,23乘12我们还没学过,这是用两位数乘的乘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提问:谁能把24乘12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知识呢?以4人为一小组讨论。 (3)汇报:一种可以把12本书分成10本和2本两部分,我们可求出10本书多少钱,再求出2本书多少钱,然后把这两部分的钱加起来的就是妈妈要付的钱。 教师:刚才我们求妈妈买12本书用288元,计算时一共用了3个竖式,大家想一想,我们能不能把这3个竖式给并起来写成一个竖式呢? (4)讲解24乘12竖式 刚才的一不我们是先算什么?怎样算?教师讲评时用纸把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盖住。那计算2乘24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2乘4表示8个一,再算2乘2表示4个十,合起来是48,在48的旁边注明24×2的积。此时,教师揭去盖在第二个因数十位“1”的纸,并问: 第二步要再算什么?怎样算?(第二步算的是10本书一共多少钱,用10乘24,得240,在240的旁边注明24×10的积) 教师对着竖式说明:十位上的1表示10,所以用十位的1乘24就是用10乘24,先用10乘4得40,4要写在十位上,个位写0,再用10去乘2,得20,但这个2表示2个十,10乘2得到的20应该表示20个十,20个十就是200,所以这个2必须写在百位上,因此,要在240的旁边主抿4×10的积。 第三步算的是什么?(把10本书的钱和2本书的钱加起来,也就是把48和240加起来,得288。) 说明:在把两个乘积加起来的时候,个位上是计算8加0,0只起占位作用,为了简便,这个零可以省略不写,边说边把0擦掉。 请一个同学复述一遍竖式计算的过程。 (5)提问:这个竖式同前面的三个竖式有没有联系?哪种方法更简便? 2、议一议:怎样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3、引导小结,归纳笔算方法。 三、达标训练 1、完成教科书第63页的做一做。 (1)先看23×12,提问,两个因数分别是多少? 69是用哪位数与第一个因数相撤的积,下一步应该用哪位数去乘第一个因数?乘出的积是多少? 23乘13得多少? (2)其余的题目独立完成,要求列竖式,最后教师讲评。 2、练习十五第1题。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五、检测 1、填空。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com (1)14的20倍是( )。 (2)两个因数都是23,积是( )。 (3)1个桃子重33克,22个这们的桃子重( )克,32个这样的桃子重( )克。 2、算一算。 12×31= 43×22= 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口算 笔算 2 4 × 1 2 24×2=48 4 8 ……24×2的积 24×10=240 2 4 0 ……24×10的积(个位的0不写) 48+240=288 2 8 8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不进位笔算乘法练习课 第5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能解决用乘法计算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方法正确地计算。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第二次备课 一、基本练习 口算下面各题 15×3 19×4 53×8 61×7 14×10 20×42 50×60 80×30 700×20 71×20 56×40 47×30 二、达标训练 1.计算:21×32,要求学生列竖式计算 提问: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第一步先算什么?第二步再算什么?第三步再算什么? 提问:42表示什么?竖式中,63表示什么? 2.用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 3.看谁算的快 完成教科书第64页练习十五的第2题。 学生完成后,教师讲评,重点要让学生说出计算的过程。 4.教科书第64页的第3题 根据画面内容,把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找出来,并想一想要求一共有多少只羽毛球,该怎样列式? 12×14 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 5.完成教科书第64页的第4题。 自己分析画面内容,根据题目的问题,列式解答。 并提问:你是怎样计算的? 三、课堂总结 通过练习,你进一步学会了什么? 四、检测 1、列竖式计算 23×31= 14×22= 32×13= 21×42= 2、李老师为学校买回12副羽毛球拍和12副乒乓球拍。羽毛球拍每副32元,乒乓球拍每副24元。 (1)买乒乓球拍要多少元?(2)买羽毛球拍要多少元?(3)一共花了多少元?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笔算乘法(进位) 第6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2.过程与方法: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认真细心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教学难点 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提出问题 1、口算 14×40 30×24 12×20 50×24 20×90 37×100 500×10 36×30 19×20 80×20 91×20 35×40 2、列竖式计算 24×12 78×11 33×21 19×9 提问:前三道题和最后一道题有什么不同?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3、课件呈现下围棋画面,介绍有关围棋赛的事例(或战绩)。 放大棋盘,让学生观察棋盘结构。使学生了解到:围棋的棋盘面由纵横19道线交叉组成。接着,把棋子放在纵横线的交叉点上,引出问题:“棋盘上一共有多少个交叉点?” 请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列出算式19×19。 二、亲身体验,探讨计算方法 1.各组讨论:怎样计算19×19。 请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 2.组织交流。 各组展示本组的算法。不容易说清楚的,就写在黑板上。 3.师生评议。 (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2)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作以肯定或补充。使学生了解每一种算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例如:估算的方法能很快算出大约有400个交叉点,但它不能满足解决问题的要求。 (3)重点评议笔算。 用检查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式,再现笔算过程。在此基础上,夸赞学生:能用刚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解决今天的新问题。并且,能正确解决乘的过程中的进位问题。你们真棒! 三、达标训练 1.尝试练习。 用竖式计算第65页“做一做”中的4道题。可以让几个组的学生做前2道,另几个组的学生做后2道题。完成计算后,组织交流。说出笔算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笔算过程的了解。 2.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 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根据班上出现错题的情况,和学生一起讨论错误的原因,请学生订正错题。请学生注意:计算时要认真仔细。 3.解决问题。 请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3题。 完成后,请学生向全班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4.游戏。 贴出写有算式的南瓜卡片。用语言描述菜园里收南瓜的情境,请同学们帮助菜农收南瓜。 让学生自由选择卡片,算对的就收获了这个南瓜。完成后,先检查是不是算对了,再比一比哪组学生收获的南瓜多。奖励优胜组。 四、课堂小结 1.请学生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交流。 2.教师强调:用竖式计算时,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那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 五、检测 1、填空不困难,全对不简单。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com (1)37个28的和是多少?列式( )。 (2)16×48的积是( )位数,24×56的积是( )位数。 (3)最大的两位与最大的一位数的积是( );最大的三位数与最小的三位数的和是( )。 2、我是小法官,对错我来判。 (1)80乘75的得数的最高位是百位。( ) (2)800乘20的得数末尾有两个0。( ) (3)两个因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 ) 3、改正下面各题中的错误。 1 8 4 3 × 2 4 改正: × 3 6 改正: 7 2 2 5 8 3 6 1 9 1 0 8 4 5 8 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 1 9 × 1 9 1 7 1 1 9 3 6 1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笔算乘法练习课 第7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过程与方法: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口算方法和笔算方法的理解,并加强应用,培养世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经历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乘法计算的运用价值。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教学难点 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第二次备课 一、口算 23×30 40×30 60×700 32×40 80×70 90×42 65×100 700×2 60×72 48×20 37×20 87×30 二、计算 完成教科书第76页练习十六的第5题。 让学生用竖式的方法独立完成,然后教师讲评,讲讲时要提醒学生哪一位上满几十要想前一位进几。 三、解决问题 完成教科书第67页练习十六的第7、8题。 让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讲评时要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和计算的过程。 提醒:第8题,求的是56套明信片共卖多少钱?和每套明信片有12张,有没有联系?要让学生分析出每套12张是一个多余的条件。 四、游戏活动 完成教科书第67页练习第6题。 根据班级具体情况,可多增加一些题目,有几道算式的结果要相同,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拿到一道算是二。算式的结果与蜜蜂身上的数相同的就可认为蜜蜂停在这朵花上。 五、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整理和复习 第8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回顾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基本归纳、整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体现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第二次备课 一、教学教科书第68页 出示哥伦布竖鸡蛋的故事,让学生读一读故事内容,再请学生说一说这一篇故事主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提问:这篇文章大约有多少字?你想用什么办法解决?(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 汇报:(1)一个字一个字地数,就能数出这篇文章一共有多少个字,但如果文章长的话,就不太适用。 (2)先数每行有多少个字,一共有几行,就可以。 教师:两种方法第二种比较适用,现在我们就采用第二种方法,算一算文章大约有多少个字? 学生动手操作: (1)每行最多有22个字,但有许多行的字数都比22少,估算每行大约20个字左右,本篇文章共有13行,所以列式为20×13=260,这篇文章大约用260个字。 提问:20×13你是怎样口算的? (2)每行最多有22个字,一共13行,列式:22×13。 提问:两位数乘两位数,列竖式怎样算? 二、达标训练 1、完成教科书第69页练习十七的第1题。 学生口算后教师讲评。 提问:整十整百数乘数十数应该怎样算呢? 2、完成教科书第69页练习十七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提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笔算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 3、解决问题 完成教科书练习十七的第3、4题。 通过题目已知条件和问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分析,列式解答,对于学生的列式,要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 三、课堂小结 四、检测 1、快来帮我找朋友。 468 18×18 324 47×58 754 29×26 2726 26×18 663 54×14 756 39×17 2、亲自练一练,动笔算一算。 41×36= 71×15= 3、我是列式计算小专家。 (1)13个56是多少? (2)12的40倍比200多多少?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口算乘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 估算乘法 笔算乘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 进位笔算乘法 课后反思 第六单元 面积 一、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以及它们的周长的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包括以下内容: 1、面积与面积单位。教学时要充分利用直观,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教学活动。 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对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正确的表象。教材还特别安排了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的比较,以免混淆面积和周长的计算。 2、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部分内容很重要,它是学生以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积计算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找出面积与边长的关系,从而总结出面积计算公式,让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3、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这里教材内容包括单位间进率和简单的换算,学好这个内容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每个面积单位大小的印象,而且又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公顷、平方千米。这一内容主要是介绍教大的面积单位,它常用测量土地面积,我们有时称它为“地积单位”。认识这两个面积单位,对以后的生活、生产劳动有很大的帮助。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对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起正确的表象,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解答,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2、能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增强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4、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重难点、关键 1、重点:理解面积的含义,建立正确的常用的面积单位的表象,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 2、难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单位的推导过程。 3、关键:教师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认真观察,找出面积与边长的关系。 教学建议: 1、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加强直观教学。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增加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特别是通过动手操作,掌握相关知识,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地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还应注意选择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根据教学内容恰当选择教具或课件,从中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真实的感受,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更有利于表象的形成。 2、变机械的学习为有意义的学习。 机械的学习往往体现在概念教学中,机械的学习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数学概念的描述、符号,却不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不理解有关概念的联系,更不会灵活地运用。有意义的学习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概念的描述或符号,而且能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了解相关数学概念的实质性联系,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例如教学“面积单位”可以从三个方面促进学生理解概念:一是初步感知为什么选用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的形状;二是指导每个面积单位是怎样规定的;三是了解面积单位与相应长度单位的内在联系。 3、让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结论。 在本单元中,有些内容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不叫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操作,因此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适宜让学生探究的课题,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教学内容的特点,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 4、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估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本单元的教材对面积的估算给予较多的关注,不仅在“做一做”中有所体现,在练习中也有较多反映,如很多计算面积的练习,都要求学生先估计,再测量计算出面积。所以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面积和面积单位------------------------2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3课时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1课时 公顷、平方千米------------------------2课时 教学内容 面积和面积单位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在操作探究中,使学生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2、过程与方法: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并正确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单位概念。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初步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概念。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初步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概念。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常用面积单位模型,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次备课 一、揭示课题 教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个新的知识--面积和面积单位。板书:面积和面积单位。 二、实践经历,探究新知 1、面积的含义。 (1)教师:同学们都知道,每个物体都有它的表面,黑板有黑板的表面,桌子有桌子表面,课本有课本的表面,我们的脸面有它的面。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 学生:用手摸脸、桌面、书面,感受物体的表面。 教师:①黑板的表面和桌面,哪个大?②数学课本和练习本的封面,哪个小? 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动脑分析,回答后教师小结: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 板书: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黑板的表面比较大,我们就说黑板的面积比较大,练习本的封面比较小。我们就说;练习本的面积比较小。 (2)出示图形: 教师:观察这3个图形,说说哪个大?哪个小?(学生很容易看出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教师:通过以上比较我们知道围成的平面图形也有大小,我们把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也叫做它的面积。 板书: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3)概括面积含义。 教师:什么叫面积呢?请同学们将这两句话合起来,用一句话来表示,想一想应该怎么说? 学生:讨论、交流、发言。 最后归纳面积概念。板书: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面积单位。 (1)出示一组图形(教材71页图),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 (2)教师: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我们不能全部靠眼睛看,或者用重叠的方法,我们要学会用其它方法。 教师:我们能用什么办法知道它们面积的大小呢?(方格纸量) 小组动手操作。 汇报交流:哪个面积大?为什么? 学生:第2个面积大,因为它含有15个小方格。而第1个只含有14个小方格。 老师:如果我们不用统一大小的正方形纸片行不行?如果用统一大小圆片行不行? 通过实验进行检验,得出不行? 教师: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3)常用的面积单位。 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 板书: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这几个面积单位到底有多大呢? ①平方厘米的认识。 教师:我们先来认识平方厘米(板书:平方厘米)。1平方厘米是 多大呢? 引导学生明确: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然后要求学生: 第一:打个手势,来表示一下平方厘米的大小。 第二:举例说明,哪些物体的表面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第三:估一估,橡皮擦的正面(一个面)大约有多少平方厘米。 笔盒上面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厘米。 教师: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量课桌面积。你有什么看法?怎么想?(不方便。最好用大一点的面积)。 ②平方分米的认识。 教师:比平方厘米打一点的面积单位就是平方分米。 然后让学生明确: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教师也可以在黑板上画一个示意图, 怎样要求学生做到: 第一,用手势来表示一下1平方分米的大小。 第二,举例说明。哪些物体的表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第三,估一估,桌面大约有多少平方分米。窗户上一块玻璃大约有多少平方分米。 教师: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量教室地板的面积,你有什么看法,怎么想? 学生:不妨边。要用大一点的面积单位。 ③平方米的认识。 猜一猜:比平方分米大一点的面积单位是什么? 教师:什么样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刚好是1平方米? 教师:你们能用手势做一个1平方米的大小吗? 学生要4个人,4双手合围才能做出一个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的图形。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面积积大约是1平方米的正方形,然后也让学生估一估黑板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估一估教室地板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四、达标训练 课本第74页的“做一做”。练习十八的第1、2题。 五、检测 1、填空。 (1)物体的( )或( )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 )、( )、( )。 (3)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化为( )的面积单位来比较。 (4)把4个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这个大正方形的边长是( )分米,周长是( )分米。 2、选择题 (1)大拇指的指甲盖最接近( )。 A、1平方厘米 B、1平方分米 C、1平方米 (2)学校教室的面积大约是60( )。 A、平方米 B、平方分米 C、平方厘米 (3)把一个边长是9厘米的正方形平均分成三个形状相同的长方形,三个长方形的面积( )。 A、不一样大 B、一样大 C、无法比较 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面积单位: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比较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理解面积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明确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区别和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合作学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含义,明确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难点 进一步理解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含义,明确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准备 常用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模型。 教学过程 第二次备课 一、复习引入 1、上一节课,我们都学到了哪些面积单位?它们时多大?你能用手势来分别表示它们大约有多大吗? 2、我们学过的常用的长度有哪些,它们是多长?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常用的面积单位:厘米、分米、米。 二、分析比较 1、教学例1。 (1)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 出示1厘米和1平方厘米的图形,让学生认真观察,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1厘米 1平方厘米 让学生明确:1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是一条线段。它可以用来表示一个物体有多长,(有多少厘米);1平方厘米是一个面积单位,是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它可以用来表示一个物体表面有多大。(有多少平方厘米) 说一说:要测量笔盒的一条边有多长,应该用什么为单位? 要测量笔盒的上面有多大,应该用什么为单位? (2)比较1分米和1平方分米。 学生分组讨论并动手操作。 汇报交流:你是怎样做的?它们有什么不同? (3)比较1米和1平方分米。 学生分组合作交流,再全班汇报。 2、引导小结: 三、达标训练 1、课本第75页的“做一做”第1、2、3题。 2、数学游戏:教材75页。 3、练习十八的第3、4题。 第3题是面积的甲酸和周长的计算。 四、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问题吗? 五、检测 1、单位名称我来填。 (1)桌面长大约80( )。 (2)手帕周长大约8( )。 (3)办公桌面积大约是2( )。 (4)一本日记本封面的面积大约是300( )。 (5)一个舞台的面积大约是80( )。 (6)一个操场长大约是150( )。 2、用6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拼成下面的图形,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它们的周长呢? 面积: 面积: 面积: 周长: 周长: 周长: 板书设计 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 度量物体的长度:厘米、分米、米 度量物体的面积: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能利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进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通过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模型(符号例题要求)等 教学过程 第二次备课 一、复习引入 1、教师提问: (1)什么叫面积?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大约有多大(用手势来表示,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2、教师:你知道2平方厘米有多大吗?你怎么想? 要求学生:(1)用手比划大约有多大。 (2)说出想法。(包含有2个1平方厘米) 那么,6平方厘米有多大?2平方米有多大?你怎么想? 二、探索发现,获取新知 1、引导探究。 取出一个长方形学具: (1)请同学估一估,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 (2)取出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排一排、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小正方形? 这个长方形包含有几个1平方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启发谈话:如果要求长方形的面积,我的每一个都用面积单位来排一排,数一数,看它包含有几个面积单位,这样的方法可以吗?假如要计算较大操场的面积,我们应该怎么办?能不能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长方形面积计算问题呢?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板书课题: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3、教学例2。 (1)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3厘米。你能求出它的面积吗? (2)公式推导: 教师 :这个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如果沿着长摆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可以摆几个?沿着宽能摆几个?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引导小结:沿着长摆,摆的个数与长的厘米数相同;沿着宽摆,摆的排数与宽的厘米数相同。 说一说: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你是怎么想的? 板书:长的厘米数×宽的厘米数=长方形面积 这个推断对不对呢?其它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这样来计算呢?我们自己拿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看看。 通过自己的操作你发现了什么?(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用公式计算: (3)即时训练:计算长方形的面积:长15厘米,宽10厘米。 4、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1)出示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特征?这个图形面积是多少? (2)想一想:怎样来算它的面积?正方形面积公式可以怎么表示? 引导小结并板书: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5、指导看书,熟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 三、 达标训练 1、完成教材78页“做一做”。 2、课本练习十九的第1、2题。 3、练习十九第3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检测 1、练一练,动笔算一算。(求下左边两个图形的面积) 3 3 8 12 2、兰兰家有一块长方形地,长10米,宽2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想一想,上右图形的面积和周长是多少?(单位:分米) 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应用 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理解面积的意义,能正确使用公式求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 2、过程与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明确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和周长计算的区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正确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第二次备课 一、复习引入 1、用红色涂下面图形的面积,用蓝色涂出周长。 2、长方形周长=   正方形周长= 长方形面积=   正方形面积= 3、给第1题的长方形、正方形各边标出长度,让学生计算面积和周长。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出示例3 (1)学生尝试完成。 (2)交流方法 你从题里发现那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求这块玻璃的面积是多少其实就是求什么? 2、练一练:教材78页“做一做”。 (1)摸摸数学课本的面积,请你估计一下它的面积是多少? (2)摸摸数学课本的周长,请你估计一下它的周长是多少? (3)请测量并计算它的面积和周长。 3、讨论交流: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 (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意义不同、计量单位不同、计算方法不同。 三、达标训练 1、练习十九第4题。 (1)先估计面积,然后动手测量并计算面积。 (2)全班交流想法。 (3)要求它的周长怎么办? 2、练习十九第5题。 学生先估计,然后测量并求它的周长和面积,全班交流。 3、练习十九第6、7题。 四、课堂小结: 全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认为计算面积要注意什么? 五、检测。 1、求下面图形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 (2) 2、算一算,表格填一填。 3、解决问题。 (1)一块广告牌长6米,宽2米,如果每平方米用油漆2千克,这块广告牌一共用多少千克油漆? (2)一块长方形草坪长200米,宽160米。中间留下3500平方米的地方做喷水池,其余的种草皮。种草皮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应用 长方形周长=  正方形周长= 长方形面积=  正方形面积=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第5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准确地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教学难点 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白纸一张,一面画出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小格,学生每组准备一个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和若干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第二次备课 一、猜测引入: 谈话:我们已经学习了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学生回答,同时依次在屏幕上出现表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 猜一猜: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请同学们猜测一下。(分四人小组,猜测,然后反馈:我们认为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我们认为是100。……) 看来各小组讨论,得出意见难以一致,下面我们就来动手动脑,探究一下“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请同学们把学具袋拿出来。 二、引导探究,发现新知 (一)推导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请同学们拿出红色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1分米,谁来说一说它的面积是多少?(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1=1平方分米)。 2、如果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用平方厘米做单位,是多少平方厘米呢?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发挥四人小组合作的力量,动手做一做实验。 (1)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2)请各小组汇报实验的结果: ①我们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在红色的正方形上,横排每排摆10个,竖排每排摆10个,一共可以摆10×10=100个,所以这个红色正方形的面积是100平方厘米。 师:你们是用推导长方形面积公式用的“摆”的方法,主意不错!还有别的想法吗? ②我们用直尺去量红色正方形的边,边长正好是10厘米,所以它的面积就是10×10=100(平方厘米)。 师:果然方便了不少,你们真聪明,大家同意他们的意见吗? ③老师告诉了我们这个红色正方形边长是1分米,1分米=10厘米,这个红色正方形面积是10×10=100(平方厘米)。 师:这种方法真妙! 大家想的方法都很好,有的用摆,有的用量,还有的直接将分米换算成厘米来计算。同学们真聪明。但不管用什么方法,这个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如果用平方厘米做单位都是 ……(100平方厘米)。 师:同一个正方形,我们用平方分米作单位是1平方分米,用平方厘米作单位是100平方厘米,那么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呢。 板书: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二)知识迁移 1、启发:从上面的实验过程中,我们知道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分米,那么同学再想一想:边长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以分米作单位,它的面积又是多少平方分米?教师出示边长1米的正方形,并提出两个问题: (1)边长1米的正方形纸,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如果把它划分成边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形,可以划分多少个?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你们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讨论,自行解决,进行汇报。 板书: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3)那么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2、区分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间的进率,进一步强化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长度单位:两个长度单位间进率是10。 面积单位:两个面积单位间进率是100。 三、达标训练 (1)练习填空:(出示投影片)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1平方米=(  )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2)83页“做一做”。 8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5平方米=(  )平方分米 3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评价时请学生说出想法。 (3)改错:7平方分米=70平方厘米  1800平方米=18平方分米 四、全课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检测。 1、在括号填上适当的数 (1)3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2)4平方米=( )平方分米 (3)8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4)15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5)12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6)90000平方厘米=( )平方米 2、判断。 (1)一张方桌的边长是9平方分米。( ) (2)一个长方形的宽是50厘米,长是宽的2倍,它的面积是50平方分米。( ) (3)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 ) (4)边长是4米的正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 (5)5平方分米=50平方厘米。( ) 3、解决问题。 (1)一个长方形的宽是6厘米,长是宽的3倍,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一间房子长18米,宽15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用面积是9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地砖铺地,需要多少块? 板书设计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10 10 长度单位:米 分米 厘米 100 100 面积单位:平方米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公顷、平方千米 第6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土地面积单位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 教学难点 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第二次备课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体育场的图片,你们有什么感想?(体育场太大了) 那还能用我们前面学过的面积单位进行测量了?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比平方米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出示课题) 二、感受体验,获取新知 1、通常我们在测量土地面积时,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 它们到底有多大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2、体验 (1)阅读课本知识,同桌交流自己的收获。 汇报强调: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 边长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干米。 (2)实际感受 ①带领学生到操场进行实际测量,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标杆及绳子把这100平方米围起来,或让学生手拉手,围站在正方形土地的四周看一看。教师向学生说明,100块这样大的土地就是1公顷。 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000平方米,就等于1公顷。 打个比方,我们的教师面积大约是50平方米,那200个教室的面积就是1公顷。 板书:1公顷=10000平方米 ②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相当于100公顷。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足球场的面积约7000平方米,那就有140个足球场面积是1平方千米。 板书:1平方千米=100公顷 3、了解生活中的相关知识。 四人小组先了解课本中的“生活中的数学”,再互相说说你在那见过1公顷、1平方千米。 4、换算(生独立完成,交流自己的想法): 30公顷=( )平方米 6平方千米=( )平方米 80公顷=(  )平方米 5平方千米=(   )公顷=( )平方米 70000平方米=( )公顷 4000公顷=( )平方千米 三、达标训练 1、练习二十第2、3题。 2、练习二十第1、4题。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检测 1、填一填。 (1)4公顷=( )平方米 (2)150000平方米=( )公顷 (3)9平方千米=( )公顷 (4)6000公顷=( )平方千米 2、在 里填上“>”“<”或“=”。 18平方分米 18平方米 70500平方米 7公顷 9公顷 9000平方米 5平方千米 502公顷 3、一个果园的长是200米,宽是150米,每公顷有20棵果树。 (1)这个果园的面积是多少公顷? (2)这个果园一共有多少棵果树? 4、一个正方形鱼池,周长是1600米,这个鱼池占地多少公顷? 板书设计 公顷、平方千米 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 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整理和复习 第7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意义,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正确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准确地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探索有关面积相关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教学难点 会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第二次备课 一、基本练习 1、说一说:①什么是面积? ②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什么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更大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什么是1公顷、1平方千米? ③怎样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2、涂一涂、算一算:用不同的颜色涂出下面每个图形的面积和周长,并算出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单位:厘米)      15                  30          36            30 议一议: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 3、填一填: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1千米=(   )米 5平方米=(   ) 平方分米 9平方分米=(   ) 平方厘米 6平方千米=(   ) 平方米  3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40公顷=( )平方米 80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5平方千米=(   )公顷=( )平方米   4000公顷=( )平方千米 二、达标训练 1、教材练习二十第5题。 (1)学生独立做。 (2)交流方法:你计算中你知道了什么? 2、教材练习二十第8题: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3、教材练习二十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4、练习二十第6、7题。 三、检测 1、填空不困难,全对不简单。 (1)3平方千米=( )公顷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com (2)5平方米=( )平方分米 (3)100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平方米 (4)北京的故宫是世届上最大的宫殿,占地面积是720000平方米,合( )公顷。 (5)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面积约44公顷,合( )平方米。 (6)一个长方形长是15米,宽是12米,周长是( )米,面积是( )平方米。 2、选择题。 (1)一所学校的面积约是150000( )。 A、平方米 B、公顷 C、平方千米 (2)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是( )。 A、10000 B、100 C、1000 (3)一块菜地长5米,宽1米,面积是( )。 A、5平方米 B、5平方厘米 C、50平方厘米 3、快来帮我找朋友。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10 10 长度单位:米 分米 厘米 100 100 面积单位:平方米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课后反思 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感知小数的含义,会读会写一位小数、二位小数,学会比较简单的小数大小,学会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学会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在时间生活中加以应用,而且可以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小数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 2、学会读、写一、二小数。 3、学会比较简单的小数大小。 4、掌握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计算。 5、通过直观演示,观察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关键 重点:小数的读、写法;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难点:小数的含义的解答。 教学建议: 1、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知识,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 小学生的很多生活经验,以及他们前面所学的整数及其加、减法的有关知识,都恩能够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激活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和相关知识基础,促进学习的正迁移,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形成会学的能力。 2、把握好小数初步认识的学习要求。 作为小数的初步认识,其教学要求应当注意把握三点:一是本单元不要求离开观察背景和具体的量,抽象地讨论小数;二是小数的认、读、写,仅限于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三是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原则上仅限于一位小数,而且结合元、角进行计算。 3、放手让学生探究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算法。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一个比较适合学生自行探究的学习内容。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潜能要有信心。教学时,应尽可能的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计算,验证答案,并引导他们自己总结计算要点。从而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教学课时:5课时 教学内容 小数的读法、写法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学会读、写简单的(一位、二位)小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练习活动,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小数的读法、写法,领会0.1.0.01的含义。 教学难点 小数的读法、写法,领会0.1.0.01的含义。 教学准备 物品价格标签、直尺等。 教学过程 第二次备课 一、复习引入 1、看图写分数。 2、填空: (1)把1条线段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1份占全长的( )/( );其中的2份占全长的( )/ ( )。 (2)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1份占全长的( )/( );其中的5份占全厂的( )/( );其中的15份占全长的( )/ ( ) (3)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1米=(  )厘米 1元= (  )角   1角= (  )分 二、引导探究,发现新知 1、揭示课题。 同学们已经学习认识了整数、分数。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一种新的数--小数 板书:小数的初步认识 2、小数的认识。 (1)请同学们随便取出一本书,找出单价,说一说是多少钱?(我的数学课本价钱是4元6角或4.6元) (2)投影出示课本第88页的主体图。 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回答,并填表。 引导观察5.98、0.85、2.60这几个数有什么特点? 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说明:①像5.98、0.85、2.60以及刚才同学们看到的书本的单价)等,这样的数叫做小数。“.”叫做小数点。 ②在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中,不够1元的,要用0占位。 3、小数的读法。 教师告诉学生:以小数点为界,小数点左边的数部分按整数来读,小数点右边的数(是小数部分)按数字的顺序一个一个地读出数字名,小数点读做“点”。如:5.98读作五点九八, 0.86读作零点八六,2.60读作:二点六零,10.23读作:十点二三,25.07读作:二十五点零七。 试一试:下面几个小数怎么读。 1.23 0.92 0.05 2.40 12.04 4、小叔的写法。 教学例1。 (1)一位数的写法。 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每份是1分米,每份是1/10米) 课件演示说明:①每份是1分米也就是1/10米。1分米=1/10米。②1/10米还可以写成0.1米。③0.1米是小数,她表示1米的十分之一。 教师:其中的3份是多少分米?(3分米)是多少米?写成小数应该怎么写? 4分米、5分米、6分米。。。。是多少米?(小数)。 (2)二位小数的写法。 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每份是1厘米,每份是1/100米) 教师:用小数怎么表示1/100米?(写成0.01米) 0.01与0.1相比较,有什么不同?(0.01有二位小数,0.1只有一位小数)。 教师:0.01米就等于1/100米,等于1厘米,表示1米的百分之一。3厘米、5厘米、18厘米呢? 试一试。 15厘米=( ) /( )米=( )米 30厘米=( )/ ( )米=( )米 提出问题:像0.1、0.3、0.01、0.05、0.18这些小数它们的整数部分(小数点左边的数)为什么都是0?(因为它们都不够1米,所以整数部分要写“0”来占位) (3)1米30厘米,写成小数应该是多少米? 由于1米30厘米比1米多。整数部分不能写0,应该写1,写成1.30米。 三、达标训练 1、课本第89页的“做一做”。 2、把下面各数量用小数表示。 2米40厘米=( )米 1米8厘米=( )米 7角7分=( )元 1元7角7分=( )元 3、练习二十一的第1、2题。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检测 1、填空不困难,全对不简单。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com (1)像4.69、0.47和9.70这样的数叫做( ),“.”叫做( )。 (2)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即 米,还可以写成( )米。 (3)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厘米,即 米,还可以写成( )米。 (4)5分米是 米,还可以写成( )米。 (5)38厘米是 米,还可以写成( )米。 (6)一枝铅笔8分钱,写成小数是( )元,也是( )角。 2、读出下列各数。 0.81米可读( )米。 9.25厘米可读成( )厘米。 33.45克可读成( )克 3、写出下列各数。 零点零四元可写成( )元。 三点二九元可写成( )元。 五点零四米可写成( )米。 板书设计 小数的初步认识 像5.98、0.85、2.60这样的数叫做小数。“.”叫做小数点。 5.98读作五点九八 0.85读作零点八五 2.60读作二点六零 3分米是米,写成0.3米;8厘米是米,写成0.08米.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小数大小的比较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内容来学会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养成会写的能力,从而逐步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掌握比较小数大小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作用 教学重点 会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掌握比较小数大小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作用 教学准备 直尺 教学过程 第二次备课 一、复习引入 1、读一读下面各数 0.8 0.66 1.3 1.25 1.05 2、写出下面各数 三点二 零点三五 零点零七 六点八七 3、用小数表示下列各数量。 1米3分米=( )米 1米3厘米=( )米 1米12厘米=( )米 50厘米=( )米 1元3角=( )元 2元15分=( )元 二、亲身经历,探索新知 1、引入谈话 同学们都喜欢参加体育活动,现在老师想了解一下你们的体育成绩,请你们汇报一下跳高的成绩(以米为单位,用小数表示)。 2、教学例2。 幻灯投影例2题目:老师这里有4位同学跳高成绩纪录表。 单位:米 姓名 小明 小刚 小强 小林 成绩 0.9 1.2 1.15 0.88 (1)读一读,各个同学的跳高成绩。 小明0.9米 小刚1.2米 小强1.15米 小林0.88米 (2)教师:请给他们排出名次: 学生都知道跳高运动,因此都知道数据越大,跳得越高,成绩也越好,所以,要学会比较这几个小数大小。 (3)提出问题,让学生放手探索。 教师:你们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它的大小? 小组讨论法,然后汇报比较过程、结果。 (4)排列大小。 不管学生用哪一种方法进行比较,其结果都应该要求学生自己写出排列顺序。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四名 (1.2米)>(1.15米)>(0.9米)>(0.88米) 三、达标训练 1、课本第90页的“做一做” 首先要使学生弄清一个正方形表示多少,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再结合图形与数字,使学生懂得一个正方形在这里表示1。 2、课本练习二十一的第3、5题。 第3题,让学生借助数轴看图比较大小。类似于“课堂活动”第2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第5题,是要求学生根据题目给出的成绩进行比较,得出四位学生的跳远名次和50米跑步的名次,这里要注意引导学生懂得,跳远成绩的小数越大,成绩越好,名次越向前,而跑步成绩的小数越大,则成绩越差,名次越向后。 3、练习二十一第4题。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五、检测 1、在 里填上“>”“<”可“=”。 3.27元 2.37元 0.52元 5.2元 0.04元 0.40元 7.06元 7.60元 0.4元 0.08元 4.20元 4.2元 2、判断。 0.05=0.50 ( ) 3.2元<4.1米 ( ) 3.20>3.2 ( ) 3、你能比较四种玩具价钱的高低吗?快排一排吧! 板书设计 小数的大小比较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四名 (1.2米) > (1.15米) > (0.9米) > (0.88米) 1.2> 1.15 > 0.9 >0.88 方法:换算单位、图形比较、数轴比较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一位、两位小数的含义,读写法,一位二位小数的大小比较练习课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了解常见小数的含义,并掌握他们的读法,写法。 2、过程与方法:能结合实例,较熟练地进行一位、二位小数的大小比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练习,加强环境保护教育。 教学重点 会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掌握比较小数大小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作用。 教学准备 米尺、直尺 教学过程 第二次备课 一、基本练习 1、读出下面各数。 0.2 0.67 0.03 1.28 2.03 3.40 15.56 2、写出下面各小数。 课本第93页的第8题(看图片和题目,然后要求学生写一写,教师巡视检查,最后展示汇报结果)。 3、用小数表示下列各数。 3分米=( )米 4厘米=( )分米 8厘米=( )米 12厘米=( )米 1米6分米=( )米 2米30厘米=( )米 6米3厘米=( )米 5分=( )元 2元5角=( )元 4元6分=( )元 20元4角5分=( )元 3米1分米5厘米=( )米 二、课堂活动 课本第93页的第7题。 分别量出课本,练习本和铅笔盒的长和宽,把量得的数写成分米来做单位的小数 先要求学生测量长度,并纪录下来,然后再要求写成用分米来作单位的小数。 三、小数大小的比较 1、课本第94页的第9题 请学生比较它们的价格,这里没有要求从大到小还是从小到大排列,所以,只要学生能按一定的顺序说出来就可以。 (1)从钱贵的到便宜的:15.15元 13.60元 8.8元 (2)从便宜的到贵的:8.8元 13.60元 15.15元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到在小数大小的比较中,如果从整数部分可以看出大小,那么就不必要再看小数部分。 2、课本第94页的第10题。 (1)先让学生比较人均绿地面积,说一说哪个国家首都人均绿地面积最大,哪个国家首都人均绿地面积最小? 德国 柏林最大,人均绿地面积是50.0平方米。 中国 北京最小,人均绿地面积是8.18平方米。 (2)按照人均绿地面积,从大到小排列。 ( )>( )>( )>( )> ( )>( ) (3)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同样,这一题的大小比较也只要看整数部分就可以确定,不必再看小数部分。 (4)从这些数据中,你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 从数据中看到北京人均绿地面积与表中其他城市相差很大,也可以想到我国人均绿地面积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城市规划,城市建设要注意环境保护,要加强绿化建设。 3、补充练习。 五位同学身高统计表 单位:米 小刚 小王 小芳 小红 小明 1.08 1.10 0.98 0.97 1.02 请比较他们的身高。 四、达标训练 课本第93页的第6题。 要求学生高商店了解一些指定商品的价钱,输了课本中指定的商品外,还可以增加一些指定商品,如体育用品,家电等等,要求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来表示,其目的是促进学生平常能注意观察身边的小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进一步知道了什么? 五、检测。 1、在 里填上“>”“<”可“=”。 0.30元 3.0元 8.00元 8元 4.32元 4元3角2分 3元2角 3.20分 2、快来帮我找到家。 3、想一想。 1、大于0而小于1的一位小数有( )个,它们是( )。 2、大于1.1而小于1.2的两位小数有( )个,它们是( ) 板书设计 小数的认识及大小比较练习课 小数的大小比较: 整数部分比较:位数相同,从最高位比起,相同数位上的数谁大这个数就大;位数不同,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小。 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小数部分,小数部分第一位大的那个数就大;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第二位上的数,依次类推。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一位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并掌握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 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次备课 一、复习引入 1、说一说。 (1)1.28表示( )元( )角( )分 0.03表示( )元( )角( )分。 2.50表示( )元( )角( )分 0.48表示( )元( )角( )分 (2)1.25米表示( )米( )分米( )厘米 , 0.30米表示( )米( )分米( )厘米。 0.05米表示( )米( )分米( )厘米 2.40米表示( )米( )分米( )厘米 2、算一算。 112+16 25+18 138-25 35-12 说一说:(1)整数加法,减法的计算法则。(2)计算中,要注意什么? 二、经历探究,获取新知 1、揭示课题。 教师:教师:同学们已经学过了整数的加、减法,也学会了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现在,我们又认识了小数,请猜一猜,我们也应该学习小数的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出示主体图。(用幻灯投影或挂图) 请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获取了哪些信息?(学生到商店里买学习用具。从图中可以知道一些商品的单价:铅笔盒6.8元,书包25.8元,练习本2.6元,橡皮擦0.5元,卷笔刀0.8元,铅笔0.6元,水笔 1.2元)。 3、教学例3 1个卷笔刀和1枝铅笔,一共多少钱? (1)卷笔刀多少钱?铅笔多少钱? 要计算一共多少钱?必须用什么方法计算?(加法) (2)你们认为怎么算?是怎么想的? 放手让学生探究方法,尝试计算。 学生经过讨论、交流,一般会出现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化角为单位计算;另一种是以元为单位,直接用小数计算)。 学生汇报计算结果后,教师引导全体学生一起探究用小数直接计算的方法。 (3)要点分析。 ①验证答案:1.4元=1元4角,结果正确 ②观察算式: 特征1:小数点对齐。(相当于整数加法的数位对齐) 这里不仅要求二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而且要强调和小数点要和加数的小数点对齐。 特征2:计算过程,方法与整数加法相同。 4、教学例4。 (1)提出问题:一个卷笔刀比一枝铅笔贵多少钱? (2)探究计算,引导用小数直接计算。 0.2元=2角 8角-6角=2角结果正确 (3)出示例4 一枝水笔比一枝铅笔贵多少钱? ①要求学生用小数直接计算。 ②尝试计算,汇报结果。(展示演示板) 1.2-0.6=0.6元 ③说一说计算要点。 两点:一是小数点对齐;二是减法退位,方法于整数减法退位是一样的。 5、课堂小结 (1)教师说明直接用小数计算的简便情况,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认识掌握小数计算的重要性。 (2)学生说明小数计算要点。 三、达标训练 1、课本第96页的“做一做” 第(1)题是小数加法。学生独立完成。 第(2)题既有小数加法知识,又有小数大小比较知识。 第(3)题,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引导学生提简单的加、减法计算问题,并进行计算。 2、补充问题。 图中“找你6角”,猜一猜:小红给售货员多少钱,可能,买了什么商品? 启发:找出购买商品的钱数尾数有4角的。 3、练习二十二的第1-3下列各题。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五、检测。 1、口算顶呱呱。 9.5-3.6= 5.8-2.6= 8.9-4.7= 7.3+2.5= 4.5+5.7= 3.9+7.1= 2、姐姐去超市买杯子,看到玻璃杯每个13.6元,陶瓷杯每个10.2元,塑料杯每个6.1元。 (1)买一个玻璃杯和一个塑料杯共多少元? (2)一个陶瓷杯比一个玻璃杯便宜多少元钱? (3)三种杯子各买一个,30元够吗? 板书设计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例3 0.8+0.6=1.4(元) 例4 1.2-0.6=0.6(元) 0 . 8 1 . 2 + 0 . 6 - 0 . 6 1 . 4 0 . 6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练习课 第5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掌握一位小数的加法,减法计算,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运算。 2、过程与方法:能运用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 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计算 教学难点 运用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第二次备课 一、基本练习 1、说一说,这几种体育用品各是几元几角几分。 2、提出问题。 (1)一个篮球和一个排球,一共多少钱? (2)一个篮球和一个足球,一共多少钱? (3)一个羽毛球拍比乒乓球拍贵多少钱? (4)20元钱,能买到什么东西?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要求学生也能从简单问题入手,(学会判断加法的进位与不进位,减法的退位与不退位计算。) 二、指导练习 1、下面的计算对吗?不对的请改正过来。(题目见板书)说一说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要点。 (1)小数点对齐。 (2)按整数方法来计算,注意进位加与退位减的计算。 通过回顾,总结,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的加、减法计算。 2、算一算:12.4+7.6=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汇报结果。 提问:“12.4+7.6”结果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从小数含义来说明,去掉小数点后面的0。小数的大小不变,(不要讲小数的基本性质。) 3、想一想:5-1.3怎么算?你是怎样想的? 让学生讨论、交流、然后说出见解。 (1)整位怎么对齐? 按照整数减法法则:1.3哪一位是个位? 按照小数减法要点:5的小数点在那里? (2)退位怎么退? 把5看成5.0然后按整数中的退位减来计算。 三、达标训练。 课本练习二十二的第4、5、6题 第4题是小数加法,先让学生读懂这幅统计图,说一说题目提供的信息,然后再要求提出问题,并解答。 值得注意的是要让学生理解,这里只能提“什么比什么多”或“什么比什么少”的减法计算问题,而不能提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如:求“上海和北京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一共是多少”是没有意义的,教师应该予以简要说明。 第5题是小数加法问题,先让学生说说从题目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1)小红是在哪一站?(儿童乐园) (2)小红要坐到哪一站下车?(光明街) (3)从儿童乐园到光明街要坐几站?(12站) (4)票价怎么计算?(10公里以内票价1元,后2公里,1公里加0.5员,这样一共是2元) 第6题是小数减法,大小比较问题,第(1)小题用10岁时的体重减去7岁时的体重,既增加的重量。第(2)小题应该分别算出7-8岁,8-9岁。9-10岁体重增加了多少,然后再进行比较。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五、检测。 1、口算 3.5+2.4= 5.3+4.2=  6.8-4.5= 7.4-5.2= 5.8+4.5= 7.5+4.7= 6.3-3.4= 7.5-4.9= 2、列式计算。 (1)3.2与4.5的和是多少? (2)已知两个加数的和是9.6,一个加数是5.5,另个加数是多少? 3、下表是小明和他爸爸订做衣服用布的米数。 上衣 裤子 合计 爸爸 2.4米 1.3米 小明 1.8米 0.9米 (1)请把表格填完整。 (2)你还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请解答出来 板书设计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练习课 4 . 3 8 . 2 3 + 3 - 4 - 1 . 9 4 . 6 7 . 8 2 . 1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要点 (1)小数点对齐。 (2)按整数方法来计算,注意进位加与退位减的计算。 课后反思 第八单元 解决问题 一、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多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以及万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编排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乘法(或除法)、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除法和减法(或加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关键 1、重点:理解、掌握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获得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的体验,感受数学就在生活中。通过合作、交流,养成良好的学习品格。 2、难点: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3、关键:理解解决问题的过程,懂得每一步算式解决于什么问题。 课时安排: 本单元可用5课时进行教学。 教学内容 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 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 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次备课 一、回顾,解决简单问题 教师亲切谈话:请同学们认真听、仔细想,看谁能很快解决下面的问题。 接着,口述下面的问题。 三(2)班一些学生为布置教室做纸花。每两位小朋友一小组,每位小朋友做3朵花,8个小组一共做了多少朵花? 待学生解决问题后,请两、三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师评价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探讨解决新的问题。 二、自主探索,解决新问题 1、创造情景,引出问题。 展示运动会开幕式上广播操表演情境,吸引学生“进场”。接着,定格在表演广播操的一个方阵上(与例1一致),由小精灵提出问题(画外音)。 2、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请学生独立观察画面,收集解决问题的信息数据,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允许遇到困难的学生与伙伴交流意见。 3、组织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在“说”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的理解,并获得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自主解决问题 1、请学生独立解决教科书第99页“做一做”中的问题。 注意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2、.组织交流。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由于学生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收集到的数学信息不同,思考探索的解决方法也就不同。解决“一共有多少个?”的方法可能会出现多种。例如, ①5×6×8    ②5×6×(5+3)  ③5×6×7+5×6 ④5×6×7+30  ⑤30×8       ⑥30×5+30×3 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答案正确,就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达标训练。 1、学生解决练习二十三的第1、3、4题。 (1)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可以不受习题顺序的限制,想先解决哪个问题,就先解决哪一个。 解决问题时,如果有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问同学和老师。 (2)适时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组织交流。 ①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表达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学习活动。 ②各组推出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 2、请学生联系身边的事,提出需要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五、课堂小结 1、请学生说一说收获和体会。 2、教师强调: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希望每个同学都能注意观察,发现、提出身边的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每个同学都越来越聪明、能干。 六、检测。 1、一本书共102页,每页24行,每行23个字,共有多少个字? 2、精装相册有36页,每页能放4张照片,妈妈买了5本这样的相册,一共可以放相片多少张?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解法一: 10×8=80(人)  10×8×3=240(人) 80×3=240 (人) 解法二: 3×8=24(行) 8×3×10=204(人) 10×24=240(人)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乘法两步计算应用题练习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让生进一步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 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观察找出题目中数学信息并独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使学生学会观察找出题目中数学信息并独立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次备课 一、基本练习 3×86   710×2   532×4  4×5   63×8   25×6   78×2   310×3 二、专项练习 1、一个工人1小时加工零件5个。按这样计算: (1)一个工人2小时加工零件多少个?8小时呢?(理解加工零件的个数与时间有关系)。 (2)2个工人l小时可以加工零件多少个?(理解加工零件的个数与人数有关系)。 如果是8个工人,那么1小时可以加工零件多少个? (3)8个工人2小时可以加工零件多少个?(理解加工零件个数不仅与人数有关系,而且与加工的时间有关系)。 5×8×2=80(人) 那么5×8表示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5×8×2(再乘2)解决了什么问题? 表示8个工人2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 5×2×2的每一步各表示什么? 2、练习二十三第5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评价,激发学生权极性,增强自信心。 三、达标训练。 1、课本练习二十三的第6、7、8题。 (1)、学生独立解决问。 (2)、交流评价:你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进一步知道了什么? 五、检测。 1、每筐苹果20千克。每筐梨40千克,6筐苹果和3筐梨一共多少千克? 2、一头大象一天要吃300千克食物。照这样计算,3头大象一周(7天)要吃多少千克食物? 3、三(1)班有50名同学,如果每个同学每周节约6张纸,这个班的同学一个月(按4周算)可节约多少张纸?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练习课 分析题意,收集整理需要的信息。 解决问题的步骤 找出“中间问题”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列式解答,检验。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理解解决问题的每一步过程。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在不断探索和创造的气氛中努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理解每一步过程解决的问题 教学难点 学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理解每一步过程解决的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次备课 一、复习引入 1、计算。 72÷4÷3  96÷2÷6  135÷3÷5   168÷7 2、解答问题。 (1)学校图书馆买来《海底世界》系列丛书24本,放在3张阅览桌上,平均每张放几本? (2)商店里有90千克苹果,平均分装在6个水果箱里,每个水果箱装多少千克? (3)学校有60个同学参加运动会团体操表演。表演时平均分成二个方块,每个方块有多少人? 二、经历探究,获取新知 1、教学例2 出示例题图,让学生在情境中观察解决问题。 (1)观察图像,收集信息数据。 ①一共有60人表演团体操,②平均分成2个方块,③每个方块里又分成5个小圈。(或一共有10个小圈),④也可能出现,每个小圈有6人。 (2)提出问题。 让学生自己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依据以往的知识,结合”旧知铺垫”的准备题,可能提出:①每个方块有多少人?②每个小圈有多少人?③也可能提一共有多少个小圈? (3)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对同学们刚才提出的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重点解决“每个小圈有多少人?”这个问题,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①60÷2=30……每个方块有多少人。 30÷5=6……每个小圈有多少人。 可以把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吗?通过引导,得出60÷2÷5=6(人) ②5×2=10……每个方块有5个小圈,2个方块有10个小圈。 60÷lO=6每个小圈有多少人。 (4)组织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在说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并获得成功体验。 三、达标训练。 1、课本第100页的“做一做”。 这是一个图文结合的情境题,要提醒学生认真观察画面。 (1)收集信息数据。 (2)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确定第一步要解决什么问题。 960÷6÷8=20   960÷(6×8)=20 先解决“一共可以装多少盒”,或先解决“一箱装多少个杯子”,再解决可以装几箱。 2、练习二十三的第10、14、15、16题。 ①认真审题,收集信息数据。②独立解决问题,并能说出每一步解决了什么问题。③列综合算式计算。完成后,展示解决方法。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检测。 1、图书馆里有960本故事书,平均放在3个书架上,每个书架有8层,平均每层放多少本书? 2、一本故事书250页,丽丽2天看了60页。按这个速度,丽丽一星期能看完吗?如果借阅期只有一周,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3、张老师家有4口人,上周一共用电56度。平均每人每天 电多少度?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有60人表演团体操,平均分成2个方块,每个方块里又分成5个小圈。 60÷2=30(人) 60÷2÷5=6(人) 30÷5=6(人)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乘加(减)、除加(减)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运用乘加(或减),除减(或加)两步计算解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教学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习题中的事例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保护益鸟益虫、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解答问题方法,为学生选择简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打下基础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解答问题方法,为学生选择简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打下基础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次备课 一、复习 1、口算 320×3   6×7   4×61   5×4    60×4 20÷4   36÷6   84÷4   600÷3   306÷3 2、计算 20×3+6   88-15×3    72×2-100    20-45÷3 60÷3+50   99÷3-25    4×8+3X6    2×9+5×4 要求:①观察算式,说一说运算顺序。 ②计算结果,鼓励学生用口算。 二、探究新知 1、导人谈话。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需要我们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今天,老师这里又有一个数学问题,你们可以帮助老师来解决吗?想想看吗? 2、乘法和加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课本第101页的第2题) (1)出示题目:看图观察,把学生带人生活情境。 (2)提示问题。 可同时接待多少位客人? (3)收集信息:①圆桌有7张,方桌有6张;②每张方桌可以坐4人,每张圆桌可以坐4人。 (4)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自放手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再进行汇报。学生的方法可能有: ①     4×7+4×6==52(人) ② 4×(7+6)或(7+6)×4=52(人) 每种方法,要求学生说明理由。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方法,了解各种方法的特点,为选择简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打下基础。 (5)及时训练:课本第103页的第9题。 ①说一说,题目描述的情景。②整理题目的信息,所求问题。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④汇报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果,教师要进行简要总结。 3、除法和精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课本第104页的第11题) (l)出示题目:学生观察,结合题目情境对学生避行环保敏育,说明益鸟益虫的好处。 (2)提出问题:小鸟比青量导天多吃多少只害虫? (3)收集信息数据,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4)让学生独立思考确定解诀问题脚步骤方法,切实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 后,让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达标训练。 1、课本练习二十三第12题(这是一道解决购物时常遇到的实际问题)。 ①先让学生收集题目的信息数据:两种规格的牙刷一种是8枝买32元。另一种是1枝买4元。 ②提出问题:“买哪一种便宜”,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比较? 让学生独立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汇报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获得成功的体验。 学生可能有几种不同的方法。 第一种:32÷8=4元 4元5角一4元=5角 第二种:4元5角×8=34元 34元一32元=2元 第三种:32÷8=4元 4元<4元5角 2、课本练习二十三的第13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检测。 1、三辆卡车5次运煤120吨,平均和每辆卡车每次运煤多少吨? 2、 有108台电脑,装在3辆大卡车内,每辆大卡车内有6个大箱子内,平均每个大箱子里有多少台电脑? 3、学校有220名同学参加跳绳活动。老师将其中的40名男同学归为一组,余下女同学平均分成6组。女同学平均每组有多少人?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步骤: 一、了解信息、数量。 二、分析信息、数量之间的关系。 三、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运算的步骤。 四、列出算式,计算结果。 五、检验,写出答案。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实践活动:设计新校园 第5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设计活动,进一步巩固学生已经学习的有关知识,让学生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学校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培养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并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的能为。 教学难点 培养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并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的能为。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次备课 一、活动准备 在课前教师要先让学生为本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1、以调查形式写出本校和其他学校都有什么。调查的内容,可以用平面图的形式画出,也可以用文字来记录。最好要说明位置。 2、教师要准备一些平面图。 (1)小组设计时用的。 (2)教师讲解时用的。 二、活动过程 揭示课题,教师宣布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板书:设计校园。 2、讨论: 在课前同学们已经调查了本校和其他学校都有什么,现在大家讨论学校应添设什么? 三、过程要求 1、分组讨论,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 2、要求: (l)与其他学校相比较。 (2)根据本校教师,学生的日常实际需要。教材中提出了一些范例,给学生以参考,结合平常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需求而提出合理的要求。 ①操场上应该添设花圃;②学校应该扩大车棚,增添老师专用车棚;③要扩大校园面积,增设运动操场,建有跑道;④校内要增添游泳场;⑤校门口要增设一个雕塑。等等举。 3、设计新校园。 (1)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要求学生以本校当前的情况为基础进行创新设计,如学校的教学楼、图书馆、食堂、厕所等大件(或固体的大型)建筑物不能擅自改变。引导学生在原基础上进行再创作。而不是在一张图纸上画一个新的,理想化的学校平面图。 (2)应该进行实地测量。 在设计过程中会涉及到一些需要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的问题,如场面大小,添设设备的形状和大小等等,这些都需要学生去进行实际测量。 (3)画出设计图:①确定方向(画出“北”方向标);②画出一些大型的不能变动的物体平面位置;③画出新设计东西的方位、形状、大小等平面图;④写上图示说明。 4、展示设计图。 设计活动完成后,请每个小组的设计平面图挂到黑板上进行展示与交流。 (1)全部一次挂出,便于比较展示; (2)请学生自己进行评价,说出每一幅图的优点、缺点; (3)评选出最喜欢的新校园设计图; (4)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评价内容要注意评价的激励性,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课外练习 1、对家庭的客厅或书房进行重新设计,并画出平面图。 2、对自己所在的社区公共场所,并画出平面图。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 1、 教材分析: 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行〉》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本册教材注重体现这一要求,教材除了在有关单元渗透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外,专门编排了“数学广角”这一单元来介绍集合和等量代换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教材包含集合和等量代换。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借助直观图,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并能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能借助直观图,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重难点、关键: 1、重点体会集合,等量代换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 2、难点用集合圈(韦恩图〉表示事物(元素)。 3、关键充分利用学具,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辅助手段,用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课时安排:本单元可用2课时进行教学。 教学内容 集合的思想方法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集合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集合的数学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 利用教具,学具等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过程 第二次备课 一、导入谈话 今天老师将把同学们带人“数学广角”,让同学们去认识体会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读懂统计表。 教师用电脑课件出示统计表,列出参加语文兴趣小组和数学兴趣的学生名单。 说一说:从统计表中,你收集到哪些信息? 议一议:三(1)班共有多少人参加了这两个课外兴趣小组? 教师引导:看来同学们已经发现了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们可以用圈来表示: (2)认识集合圈。 ①用多媒体课件分别出示两个集合圈。 ②让学生先在练习本上画出集合圈,填上相应的学生姓名,然后再汇报结果。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多媒体显示填写内容。并让学生说一说两个图中所表示的意义。 ③提出问题: 有的学生姓名在两个集合中都有,应该如何来表示才能更直观、更形象、更简单呢? 教师利用电脑课件再出来二个空白集合,并填上学生姓名再合并。 问:你们知道这个图的意思吗?(让学生大胆猜想,说出自己的想法)。 填写完成后,再让学生说一说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义,然后再引导学生将集合圈和统计表进行比较。 (3)列式计算。 通过以上分析、讨论,学生已经明白杨明、李芳、刘红这三位学生既参加了语文兴趣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兴趣小组,所以是重复的,在计算点人数时只能计算一次。 学生列式计算,并说说算式的意义。 三、达标训练。 1、课内外作业: 练习二十四的第1、2题。 第1题,首先要求学生根据动物的不同属性“"会游泳的”和“会飞的”把它们进行分类。然后再要说一说中间位置“表示什么”。 第2题,可以引导学生先把两天进的货中重复的部分找出来,然后再计算两天一共进了多少种货。学生计算的时候可以用加法进行计算,也可以直接点数。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检测。 1、三(1)班有48人,语文得优的有32人,数学得优的有27人,所有人至少有一科得优,语文和数学都是优的有多少人? 2、某学校的学生订纸报和杂志,订报纸的有150人,订杂志的有70人,两者都订的有30人,全校一共有多少人订了报纸或杂志? 板书设计 重叠问题 语文小组 数学小组 王志明 于 丽 周 晓 陶 伟 卢 强 朱小东 杨明 李芳 刘红 陈东 丁爱华 张伟 丁 旭 赵军 既参加语文小组,又参加数学小组 8+9-3=14(人)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 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利用天平或跷跷板的原理,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 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天平、相应的物体模型等 教学过程 第二次备课 一、教学准备:认识天平 1、取出天平,让学生认识天平及法码。 2、在天平的左边放一个物体,称其重量。 理解只有当天平平衡时,左右两边的物体的重量一样重,右边法码是多少克(或千克〉,左边物体的重量也是多少克(或千克〉。 二、亲身经历,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例2第一幅图,学生观摩天平,教师提问: (1)天平左右两边保持平衡说明了什么? (2)1个西瓜重多少千克?你怎么想的? 2、出示第2个图: 观察:天平左右两边是否平衡,这说明了什么?4个苹果重多少千克?你怎么想的? 3、这时让学生观察第1、2两个图:从这两个图例中,你们还可以收集到哪些信息? 4、出示第3个图: (1)学生观察天平,领会图示的意义,然后自己提出问题:几个苹果与1个西瓜同样重? (2)小组讨论:①让学生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的答案想法。②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3)汇报结果,思想交流。 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基本懂得思想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全体学生明确:16个苹果与1个西瓜同样重。 三、达标训练。 1、课本第109页的“做一做”。 (1)、观察图例,领会题目意图。 (2)、明确题目所提出的问题2头牛和多少只羊同样重。 (3)、带着问题进行探究活动。 2、练习二十四的第3、4、5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检测。 求 、 、 所代表的数。 (1) + =45 (2) + =85 = + + =50 =? = + =? =? =? =?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十单元 总复习 复习的重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统计,面积以及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其他内容也比较重要,也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数学广角”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学生只要初步体会集合、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就可以了,所以只在练习中出现,加深了解。 复习目标: 1、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进一步提高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2、通过练习,使学生的计算能力、数感、空间观念、统计思想,以及应用意识等得到提高与发展。 3、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复习重点:有关除法、乘法计算,统计知识、面积,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复习难点:能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以及统计观念、空间观念的培养与加强。 复习课时:5课时 教学内容 除数是-位数的除法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存在问题,并通过反思进行自己正。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一定的练习使学生提高计算能力,达到计算熟练,实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第二次备课 一、宣布本节课复习内容。 二、基本练习 l、口算练习。 60×20= 24×10= 23×20= 40×90=  60÷3= 150÷5= 800÷4= 9000÷3= 要求:(1)直接说出答案。 (回答语句要说完整)(2)说一说口算的方法。 2、估算练习。 79×30 14×39 35×19 61×80 79÷4 12÷3 83÷9 430÷7 要求:(l)直接说出答案,学生回答语句要完整。 (2)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估算的方法。比如除法中121÷3。可以把121看作120,120÷3=40,所以,121÷3坦40383÷9可以把83看作81,81+9=9所以83÷9估算时,不一定都把被除数看成接近的整百整十数。) 3、笔算练习。 22×14 11×25 45×34 86×13 91÷7 8÷6 609÷35 62÷4 要求:(l)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思考,计算。(2)汇报结果,说一说计算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结合题目,归纳出注意点:乘法计算中:(1)要注意进位问题;(2)要注意积的书写位置。 除法计算中: (1)商的书写位置;(2)除数与商的积的书写位置(数位对齐);(3)被除中间有O的除法计算;(4)商的中间,末尾有的除法。 三、知识梳理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说一说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中,你都学到了什么?你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进行交流后、回答、教师板书:因数末尾有O的口算、口算乘法、估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笔算乘法、进位笔算、被除数末尾有O的除法口算、口算除法、估算、笔算除法、有余数的除法及验算。 计算:856÷7   2309÷3   2832÷4 四、课堂活动 1、计算2346÷5并验算 要求:先观察题目,判断商是几位数。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独立计算。汇报结果,并说一说除法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在验算中,要注意什么? 2、课本第112页的第2、3、4题。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五的第1~4、13题。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等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正确地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并能正确、合理地使用常用的面权单位。 2、过程与方法:能理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运算。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第二次备课 一、揭示课题 二、知识梳理 教师:同学们。你们在面积这一单元中都学到了哪些知识?你们知道了什么?让学生充分发言,说一说学到了什么,自己掌握了哪些知识,教师结合学生发言,进行引导、归纳。 板书:面积与面积单位、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三、要点复习 1、面积与面积单位。 (1)什么是面积?(或你所知道的面积是什么样的?) 学生结合具体事物(如:书面、桌面等)说明什么是面坝,然后教师出示面积概念。 幻灯出示: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物体表面"学生可以理解,对于”封闭图形"教师可画出一些图形让学生判断。如:哪些图形可以表示面积。 通过练习,使学生明确"封闭图形"的含义,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 (2)面积与周长的比较。 教师取一个长方形模型,用手摸四周的边长。问:要求这一周的长度,是计算面积吗?为什么? 使学生明确“封闭图形”的含义,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 2、简单换算。 2平方米=(  )平方分米, 5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3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808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地积单位进率:l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3、长、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1)请学生说一说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板书长方形面积=长×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2)面积计算。 出示图形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校对。 完成后,让学生再算一算它们的周长。然后提出问题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相等吗?为什么?先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再由教师进行分析、总结。 四、课堂活动 课本第114页的第7、8题。 请学生先估算,并把估算结果填在表中,然后再进行测量和笔算。最后将测量并计算的结果与估算进行比较,看看误差多少。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五第8、9题。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统计、小数的初步认识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加强统计观念的培养。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能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进一步体会小数的含义,掌握小数的读写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运算。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第二次备课 一、统计知识点 1、出示:某地区1994~2003年沙尘天气情况统计表。 2、学生取出方格纸,按照统计表数据制作统计图。 (1)教师出示图例,引导学生制作。 某地区1994~2003年抄尘天气情况如下图,读懂统计图。 横轴上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使学生明白横轴上表示年份,纵轴表示沙尘的天数) (3)指导画图。 ①纵轴上每格表示多少天?1996年的13天应该怎么表示?(使学生懂得这里每格表示2天。但是这不是确定的,也可以改成每格表示1天) ②学生尝试画图,教师巡视辅导。 3、回答问题。 (1)从表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你有什么感想?(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从表中得到的信息。如近十年,每年都有沙尘暴) 2003年沙尘暴天气最多达20天,近几年沙尘暴天气逐步增加。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算出这个地区10年中平均每年的沙尘天数。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汇报答案,说出想法。 二、小数的初步认识 1小数的读法 教师:你们都认识这些数吗?是什么数? 2.54   0.09  4006.57   5.6   7.089  123.59  800.9    22.709 (1)请学生读出这些小数。 (2)你还知道哪些小数?说一说,让同学写一写。 2、小数大小比较。 (1)出示两组小数让学生比较大小。 ①1.02〇0.98元  0.69元〇0.7元  4分米〇3.8分米 l.2米〇 0.12米 ②四名同学身高统计表(单位:米) 姓名 王凤 李娟 刘丽 李芳 身高 146 150 135 148 (2)让学生说一说想法和比较后的体会。 虽然学生根据小数的含义进行,但是也可以让学生明白一些简便的比较方法,比如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小的,这个小数就小。 3、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5+4.3= 1.8+0.4= 1.1一0.4= 先计算,说一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三、课堂活动 1、练一练:课本第115页的第9、10题。 2、课内外作业:课本第117页的第5、10、11、12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复习,你进一步知道了什么?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位置与方向 年、月、日 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几个方向。 2、过程与方法:学生进一步掌握用方向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使全体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全面掌握所学过的时间单位和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进一步掌握经过时间的计算。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第二次备课 一、揭示课题 宣布本节课的复习内容。 二、要点复习: 1、位置与方向 (1)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四面八方”是指哪几个方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东、南、四、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2)方向辨认。 ①以教室为中心,辨认出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各在什么方向。 ②说一说,你们家的方向。 请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家在学校的哪个方向。也可以不以学校为中心。如:我家在××广场的××方向等。只要学生能正确描绘自己家的方向即可。 (3)路线图。 图示:教材112页第1题: ①填一填:书店在小明家方向,学校在书店的方向。小冬家在小桥的方向,小桥在小冬家。 ②根据示意图,回答问题:说一说小冬上学的路线;说一说小冬到小明家的路线;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2、年、月、日。 (1)请学生回顾。说一说在年、月、日这一单元中都知道了哪些知识? 通过学生的回答,进行整理:一年有几个月,一年有多少天,平年多少天,闰年多少天?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二月份有多少天,你是怎么记的(拳头、歌诀帮助记忆。) 还可以整理出:一年分几个季度,各个季度有哪几个月份;一年大约有几个星期;一个月的上、中、下旬是怎么分的。 (2)、练一练:教材第114页第6题。 三、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五的第6、7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复习,你进一步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吗?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用乘法、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第5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乘法、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运算。 2、过程与方法:了解用乘法、除法可以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第二次备课 一、基本练习 1、口算(出示口算卡)。 50×10 8×200 400×310 5×6 800÷ 8 25÷5 204÷2 55÷5 2、计算。 (1)20×30×7(2)50×6×12(3)400÷8÷5 (4)450÷6÷3 要求:(1)学生独立计算。 (2)汇报结果,并说一说计算的步骤、方法。 (3)全班交流评价。 二、要点复习 1、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出示题目:图书馆里有16个书架,每个书架有5层,每层放8本,书架一共可以放几本书?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出示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2)根据题中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计算。 (3)在学生解答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巡视,有目标地启发,引导有困难的学生达到基本要求。 (4)鼓励学生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和问题,选择正确的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答。一般情况下学生解答方法有: 8×5×16 8×(16×5) =40×16 =8×80 =640 =640 (5)组织交流。 ①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表达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学习活动。 ②各小组推出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 2、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出示题目:某送奶站共有3个送奶小组,每个小组有4人。每天要送牛奶816份,每个送奶员要送多少份? (1)学生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 (2)启发、引导有困难的学生达到基本要求。 (3)组织交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表达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学习活动。 ②各小组推出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说明每-步解决了什么问题 (4)教师小结。 三、课堂活动 课本第115页的第11、12题。 让学生了解题意,根据题目中绘出的条件和问题,选择正确的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 四、课堂作业 课本第120页的第14、15、16题。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致力于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为大家助力 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欢迎您下载我们的文档 173 .
本文档为【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表格教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8.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机构认证用户
金水文库
鑫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经营:PPT设计 、课件制作,软文策划、合同简历设计、计划书策划案、各类模板等。公司秉着用户至上的原则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格式:doc
大小:684KB
软件:Word
页数:169
分类:高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9-05-09
浏览量: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