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苏省自考《学前教育基础理论28043》辅导

江苏省自考《学前教育基础理论28043》辅导

举报
开通vip

江苏省自考《学前教育基础理论28043》辅导指定教材目录第一章学前教育的历史发展及价值第二章儿童观、教育观、教师观第三章生态环境与幼儿教育第四章学前教育目标第五章学前儿童体格、体能发展与教育第六章学前儿童智能发展与教育第七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第八章学前儿童的美感发展与教育第九章学前课程第十章学前教育活动第十一章学前儿童的游戏主要参考文献《学前教育学》考试大纲第1章学前教育的历史发展及价值第1节教育与学前教育1、教育(1)教育的界定1)教育的定义: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活动。(广义: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体健康、思想品德的形式和发...

江苏省自考《学前教育基础理论28043》辅导
指定教材目录第一章学前教育的历史发展及价值第二章儿童观、教育观、教师观第三章生态环境与幼儿教育第四章学前教育目标第五章学前儿童体格、体能发展与教育第六章学前儿童智能发展与教育第七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第八章学前儿童的美感发展与教育第九章学前课程第十章学前教育活动第十一章学前儿童的游戏主要参考文献《学前教育学》考试大纲第1章学前教育的历史发展及价值第1节教育与学前教育1、教育(1)教育的界定1)教育的定义: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活动。(广义: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体健康、思想品德的形式和发展的各种活动(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2)教育的主要功能(教育具有促进个体适应和成长的功能。(教育具有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教育具有选择功能2、学前教育(1)定义: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项社会活动。(广义:泛指一切形式、一切场合的学前教育,包括机构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等。(狭义:主要指机构教育,即托儿所、幼儿园的教育(2)学前教育的种类及其特点与功能1)家庭教育,或称家庭学前教育、学前家庭教育主要特征:1、时间上的首施性和延续性2、方式、方法上的个别性和多样性3、目标上的随意性和差异性2)社会教育,或称社会学前教育、社区学前教育(含义:指家庭以外的其他社会机构、社会团体、政府部门及私人创办的为学前儿童提供的非正式的教育(主要特点:1、接纳对象的社会性2、社会教育具有娱乐性3、教育活动的群体性3)机构教育含义:有正规的学前教育机构对入学前儿童所实施的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教育分类:1.5~3岁阶段的教育称婴儿教育,也称托儿所教育3~6岁阶段的教育称幼儿教育,也称幼儿园教育主要特点:(1)手国家有关法规、政策的约束和指导,有统一的管理体系,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2)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旨在促进幼儿的身心在原有水平上全面地、和谐地发展(3)符合一定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的房舍、设备及场地,能确保儿童最基本活动的展开(4)有专业人员承担教育工作,机构中的各类工作人员不同程度地受过专业训练,尤其是教师,大多是接受过师范教育或通过教师资格证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的考试的。第2节学前教育理论的形势及发展1、学前教育学(1)学前教育学的界定(1)定义:学前教育学是教育学科的一个年龄分支学科,这是一门研究学前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目的与内容、途径与方法的特性与规律的科学。(2)分类:可以分解为学前教育基本原理、学前教育课程论、学前教育活动论三个分支或三个研究领域。(3)核心问题:教什么和怎么教师一个明显的价值问题,站在什么立场上,赋予何种价值就有可能引发学前教育相关要素及要素间的关系特性的变化,即表现出来的特别性的差异(2)学前教育学的性质1、独立性2、应用性3、综合性2、学前教育理论的形式和发展(1)学前教育理论的萌芽 代表人物 著作 观点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 “外象内感” 古希腊柏拉图 《理想国》 首先,学前社会公育观;其次是学前教育目的观;再次是学前教育方式观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政治论》 按人的身体成熟状况划分年龄段的设想(2)学前教育理论的形式1、促使中国学前教育理论形式的主要人物及思想 人物 思想 陶行知 对儿童实施六大解放:解放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时间 陈鹤琴 常人对于儿童的观念之误谬,以为儿童是与成人一样的,儿童的各种本能都通成人一色的,所不同的,就是儿童的身体比成人的小些罢了2、促使西方学前教育理论形式的主要人物及思想 人物 思想 夸美纽斯 提出普及教育,认为教育的对象是从婴儿到成年的不同年龄对象 卢梭 人得天赋都是善良的,如果顺任天性发展,罪恶就可以消灭,教育就是要使儿童归于自然,从而形成了教育史上的自然主义教育 福禄贝尔 第一,他认为万物是由神而来,神是万物之源第二,教育必须遵循儿童发展的阶段特点,并使儿童获得和谐地发展第三,教育的任务是促进儿童内在的自我活动和自动的态度第四,他认为学前教育课程的内容是宗教内容,认为这是所有内容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第五,在教学方法上,他主张尊重儿童自由,重视游戏价值;使用恩物(三)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 人物 著作 观点 杜威 《儿童与课程》《我的教育信条》《经验与教育》《教育上的关系与努力》 1、消除福禄贝尔主义中的恩物的形式主义的影响,强调建立一个彻底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方案2、儿童是教育的中心和起点 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法》《教育人类学》《蒙台梭利 手册 华为质量管理手册 下载焊接手册下载团建手册下载团建手册下载ld手册下载 》《高级蒙台梭利法》《儿童的秘密》《人的形成》 1、教育的目的在于发现儿童“生命的法则”2、教育的根本原则是使儿童获得自由3、教师的作用在于提供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环境 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 《儿童期与社会》《同一性:少年和危机》 他们之间理论上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弗洛伊德较多地强调生物本能决定论,而埃里克森在接受弗洛伊德的理论影响的同时,反对其生物本能决定论,强调社会文化生活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班图拉 《青少年的攻击行为》《社会学习与人格发展》 一是强调个人和环境因素对学习的影响二是儿童通过直接体验和观察产生学习三是强调教师和成人的素质 皮亚杰 一是认为儿童的智力是一种认知结构;二是他把儿童认知结构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三是认为影响儿童认知结构发展的因素是神经系统的成熟,对物质环境的经验、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在活动中经过自我调节所不断取得的主客观的平衡(3)儿童观、教育观、教师观2、儿童观(3)儿童观的界定定义:指人们对儿童的根本看法、态度(4)儿童观的形态4、社会主导形态(2)定义:指一定社会中的政府机构、法律机构及其他剧支配地位的人们所持的对儿童的看法、态度。(3)特点:不但具有法律性,而且阐述概括、简约。(5)学术理论形态的儿童观3、定义:哲学、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人类学等学术领域的研究人员在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基础上所持的儿童观。4、特点:与具有法定性的社会主导形态的儿童观不同,学术理论形态的儿童观不具有法律效应,且在一定的时期具有明显的多元性。第2节大众意识形态的儿童观4、定义:指广大国民对于儿童的根本认识和态度,这是一种最具实际意义的儿童观,因为儿童就是在这种现实的儿童观的作用和影响下生活和成长的5、分类:形成性儿童观或理念性儿童观(面向现实)实质儿童观或功效儿童观(面向儿童素养及技能)4)儿童观的结构3、自然层面——儿童是自然的存在4、社会层面——儿童是社会的存在5、精神层面——儿童精神的存在5)科学的儿童观的内涵主要观点:1、儿童是稚嫩的个体,身心各方面尚不完善,需要科学地、合理地照顾和保护2、儿童是独立的个体,应有主动活动、自由活动和充分活动的机会和权利3、儿童是完整的个体,除了健全的身体外,还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必须高度重视其在身体、认知、品德、情感、个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4、儿童是正在发展中的个体,除了有充分的发展潜能,还存在发展的个体差异,应该循其身心发展规律,承认个体差异,充分发掘其潜能。5、儿童是天生具有性别属性的个体,应杜绝性别歧视6、儿童是成长在一定自然、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个体,应注重给他们提供指向环境的体验、交往、操作、思考的机会。6)儿童观的演变第3节“国”本位的儿童观第4节“家”本位的儿童观第5节“神”本位的儿童观第6节“人”本外的儿童观第2章教育观一、定义:主要指学前教育观,是指人们对学前教育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二、学前教育价值观4、价值与学前教育价值的内涵教育价值是指主体的教育需求通过教育客体得到满足,是主客体之间以教育为纽带的一种利益关系。所谓学前教育价值观则是在哲学意义上对学前教育价值关系中主客体之间关系的性质、类型的确认和定位。5、学前教育价值观的演变在西方的文化价值论中,把价值的本质归结为“期望性观念”在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历史上,学前教育价值观也经历了一再的变异从世界范围看,学前教育价值观也在发生变革。从让幼儿“学会生活”到“学会学习”,再到“学会关心”,体现了人们根据社会的发展变革在不断调整,完善自己的学前教育价值观。三、学前教育目的观(3)学前教育目的观的内涵学前教育目的观指的是对于学前教育目的的根本认识和看法。(4)学前教育目的观与价值观的关系教育的目的与教育的价值往往是紧密相关的,有的思想家明确地认为教育价值是教育目的的指针、准则。2)学前教育环境观(一)环境观的内涵指的是对于学前教育环境的根本认识(二)影响人的发展的环境一类是人际的、社会的环境,另一类是自然的、物质的环境。3)学前教育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一)总称:学前教育实践观(二)三级水平一是直接地利用创设的教育环境与幼儿个人或集体发生的互动并施加影响;二是监督教育方案的执行并指对教育成效的测定和分析;三是研讨特点年龄教育方案并加以文字化、类别化、操作化的工作。(三)三方面观点的内涵(3)学前教育课程观指的是对学前教育课程的根本认识。(4)学前教育教学观是对学前教学本质及过程的根本认识(5)学前教育评价观“学”的结果评定就涉及评价,评价观涉及为何要评价、根据什么评价、怎么评价等问题。4)当前教育观的主要观点2、幼儿教育观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更好发展的活动,必须认真地、科学得加以组织。3、幼儿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要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打基础。因此必须以促进幼儿在健康、认知、社会性、情感、个性等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4、幼儿教育是一种追求效率的整体性影响活动。因此,必须注重教育内容的适宜性和联系性,并合理地、有效地、系统地和综合地使用各种教育方法和手段。5、幼儿教育是一门科学,必须充分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遵循对幼儿进行教育、教学的规律,幼儿教育必须关注每个幼儿的需要、发展的可能和潜力6、幼儿教育是一项社会事业,它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协调、支持和配合,幼儿教育应充分利用自然、社会、文化中的教育资源。7、幼儿教育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艺术,它的本质不是灌输,二十创造一种轻松、愉快而富含有效刺激的环境,引导幼儿在全身心参与的诸多活动中得到发展。3、教师观(2)内涵指对教师的看法、态度。(3)教师观的层次考察教师观可以再两个层次上进行:一是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考察教师观;二是在教育过程中考察教师观。(4)当前教师观的主要论点(4)幼儿教师才是我国教师队伍中一股朝气蓬勃的力量,是儿童发展的促进者,应受到全社会的关心和尊重。(5)幼儿教师是幼儿健康和安全的保护着,是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引导者,他们的劳动是崇高、伟大而艰巨的。(6)幼儿教师从事的是幼儿早期启蒙的工作,是一项需要全身心投入且必须具有广博的学识的工作,因此,她们从事的是保育和教育工作,也是科学和艺术工作。(7)幼儿教师从事的是一项需要童心、爱心和责任心的工作,她们的工作关系到幼儿的未来、社会的未来。(8)幼儿教师是研究者、开创者,应关注儿童、了解儿童、理解儿童、研究儿童,并以创新的精神与儿童互动、对话。(9)幼儿教师是一份专门的职业,需要掌握不断更新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没有科学的武装就不会有科学的成效。第3章生态环境与幼儿教育第3章生态环境与教育的生态环境第7节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4、生态环境含义:指各种生态因子综合而成的影响某种生物(包括人类)的个体、种群或某个群落的环境。(二)生态系统含义:指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联系。(6)教育的生态环境(一)关系:教育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的现象和活动,也有与其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的生态环境,且彼此间存在着协同进化的联系。(二)含义:多层次的环境与多层面的中心构成教育及其构成要素在内的自然的、社会的及精神的多方面的联系和协调,这便是教育的生态环境。(三)分类:自然环境社会环境(7)生态环境是研究幼儿教育与发展的新视角重视环境和因素的影响是近年来学前教育研究和实践的一个重要特点。8、自然生态环境与幼儿发展(5)生态圈6、含义:生物圈是由生活在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土壤圈中的生物构成的一个有生命的圈层,是地球的表层、外套,呈不规则形状。7、组成部分:上层为大气圈的一部分,生物圈的中层是水圈,下层是土壤圈(岩石圈)8、作用:生物圈中大气圈、水圈及土壤圈的生态条件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发展。(5)自然生态环境的结构、作用与幼儿的发展自然生态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非生物环境是指高山、丘陵、平原、极地、沙漠、江河、湖泊、海洋等;生生物环境是指森林、草原、苔原、微生物区原、动物种群、植物群落等。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又是人类认识、利用和开发的对象。对于幼儿来说,自然生态环境不只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还有重要的教育内容。总之,自然生态环境有利于净化、美化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有利于陶冶幼儿的性情,有利于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有利于激发幼儿对自然的热爱。7、社会生态环境与幼儿发展1、社会圈、智慧圈、技术圈 提出者 观点 智慧圈 维尔纳茨 认为人类是改变生物圈的一个重要因素,自从人类出现以后,生物圈进入了一个新的状态叫智慧圈 社会圈 马宁 社会圈是物质世界发展的高级阶段,是物质、能量与信息交换的新的特殊形式 技术圈 费尔斯曼 认为它是人类社会的技术子系统2、社会生态环境的结构和作用1、社会政治、经济环境是一种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学前教育性质、发展水平的环境。2、聚落环境是影响到学前教育机构的布局、教育形式和组织等方面。3、规范环境是指人类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特有的态度、风气、观念等。4、社会心理环境主要是指直接影响到对幼儿进行教育的人际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幼儿园环境、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环境及社会成员与幼儿园之间的环境等。第3节人类发展生态与幼儿教育(6)围观系统(5)含义:是发展中的个体在特定的环境中对活动、角色及人际关系的体验范型(6)构成要素(4)活动(含义:它是一种处于不断发展中的行为,具有自己的动量,且为环境中的参与者所意识到(主要要素3、活动内容4、个体参与这种活动的心理要素5、活动的目标结构的复杂程度(5)角色含义:是指在社会中处于一定地位的个体及与之相关的其他成员所期望的一系列活动和联系。(6)人际关系,或人际结构含义:同时指当一个人在某一环境中对他人的活动加以注意或参与其中时所获得的与他人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存在为双人关系的存在确定了最起码的条件和界定性条件,双人关系对于发展的重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构成了个体发展的关键背景;二是微观系统中更大的人际结构——三人关系、四人关系等的基础,双人关系有三种作用形式:1、观察性双人关系2、共同活动双人关系3、主要双人关系6、中间系统、外系统和宏观系统5)中间系统指两个或更多的直接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是随着人进入新的生活环境而形成和扩展的。6)外系统指本人并没有参与其中的一个或更多的环境,这些环境中所发生的事件痛影响发展中的个体的直接环境中发生的事件产生相互影响。7)宏观系统指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和外系统中的一些共同的因素。6、学前教育机构环境的创设(4)生态学上的学前教育机构(10)幼儿园作为学前教育的主要执行机构,其环境的创设是十分重要的(11)作为一种社会机构,幼儿园又是社会生态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12)幼儿园作为一个具有特定任务的机构,其自身就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中有物质的、规范的、情感的、技术的层面,而这些层面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协调的过程,就是幼儿园各项工作运行的过程。(5)幼儿园教育环境的特性7)幼儿园教育环境应具有安全性5、心理上的安全(幼儿园中色调鲜艳、明快的环境(幼儿与教师及其他工作人员的关系(幼儿同伴之间的关系6、身体上的安全教师应对幼儿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5、幼儿园教育环境应具有可操作性可操作性是指可引发并实际具有幼儿与之相互作用的特性幼儿园的环境,一方面应具有观赏性,生动有趣、富有美感的环境可引起幼儿的视觉作用,引发幼儿的喜爱、兴趣;另一方面,幼儿园的环境不能只局限于幼儿的视觉感受,还应让幼儿充分地与之相互作用。6、幼儿园教育环境应具有童趣性童趣性是指要具有儿童的趣味。有两层意思:一、指幼儿园的教育环境应具有趣味性;二、幼儿园的环境应是幼儿的环境,环境要反应幼儿的趣味性,而非成人的趣味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趣味性也意味着环境的年龄适宜性。7、学前教育目标第4节学前教育目标的意义和依据8)教育目标的界定含义:是一种给教育活动、教育过程设定的要在受教育者身上反应的规格指标,它陈述的是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7)是以广义的教育为基点的一般性教育目标这种教育目标的确定者可以是家长、教师,可以是某一个利益集团,也可以是整个社会。这种教育目标是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的。(8)是狭义的教育基点上的教育目标反映了一定社会对未来一代的要求、期望,一般来说,它能较为科学地反映受教育者可能发生的裱花,以及最终应该发生的变化。第4章学前教育目标的意义9、学前教育目标具有对幼儿教师思想和观念的规范作用10、学前教育目标对教育过程的指导和控制作用11、学前教育目标最本质的意义是对幼儿发展具有规范、评价(标准)作用第8节学前教育目标的依据5、首先是儿童了解儿童身心各方面的发展是确定教育目标必不可少的工作。6、其次是社会7、最后是学科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学科是很重要的目标生长点。但对学前教育来说,其重要性要低一些。(8)学前教育目标的层次和结构3、学前教育目标的层次7、学前教育目标的计划性、目的性(7)学前教育机构的学前教育目标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和执行,具有明确地计划性和目的性(8)学前社会教育的其他机构的学前教育目标(9)学前家庭教育目标第4章学前教育目标适用的范围和层次(6)学前教育目标是由国家制定的并通过法规或其他行政性文件颁布,是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指导价值的目标(7)学前教育目标是针对国家确定的目标,考虑某一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现实,以及师资及学前教育设施的状况,确定适合本地特点的、对本地的学前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学前教育目标。(8)学前教育目标是针对幼儿园教育的实际及幼儿园所在社区的自然、人文环境确立的适合特定幼儿园的学前教育目标。7、学前教育目标的可操作性程度学前教育木匾的层次不同,其可操作性就有区别。越是具体的、下位的目标越具有可操作性。上位目标一定要分解为下位目标才能得以实施。1、它是幼儿园教育总体目标。2、它是幼儿园课程目标3、它是幼儿园年龄阶段目标4、它是单元目标5、它是教育活动目标,也称教育行为目标(6)学前教育目标的结构(13)学前教育目标的不同结构(6)从教育的基本内容的角度确定学前教育目标即把学前教育的目标分为体育的目标、智育的目标、德育的目标和美育的目标。这四育的目标相互联系、有机结合,形成了学前教育目标的基本结构。(7)从学前教育目标的现实媒体——相关大的学科或领域表现教育目标相关的领域表现的教育目标有健康领域的目标、自然领域的目标、社会领域的目标、艺术领域的目标、语言领域的目标等等。(8)从幼儿身心发展的角度确定学前教育目标(14)布鲁姆的学前教育目标的分类他再教育目标的分类学中,提出了以感情、认知、动作技能三个领域的个体发展构架来确定相关的教育目标,其实质是教育目标“心理化”,以人的身心发展整体结构为出发点和归宿。分类如下:5、情感领域6、认知领域7、动作技能领域6、我国学前教育目标的发展8)清末《奏定蒙养院章程》中的学前教育目标本世纪初,清朝政府颁布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奏定蒙养院章程》,这个《章程》提出了3—7岁幼儿保育教育的要旨,即保育、教育目标。9)建国以来我国的学前教育目标建国以来,我国在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提出了三个学前教育目标9、、1952年政务院颁发了《幼儿园暂行规程》(试行草案)10、、1979年,教育部颁发《城市幼儿园工作条例》(试行草案)11、、1996年国家教委发布《幼儿园工作规程》(7)国外学前教育目标简介7、日本学前教育目标日本文部于1990年3月组织制定了《幼儿园教育要领》P87—888、美国学前教育目标美国全国州长协会于1990年2月底在华盛顿会议上正式通过,在由布什总统签署《全美教育目标的报告》中提出了迈向21世纪的全国6大目标和21个具体要求。9、法国学前教育目标法国幼儿的教育目标,主要在促进儿童的情绪成熟与社会化,以及身体与认识的发展10、苏联学前教育目标苏联于1984年颁布的《幼儿的教育和教学标准大纲》中提出主要目标P90第五章学前儿童体格、体能发展与教育第1节体格、体能发展的内涵体格、体能发展的状况和水平是衡量个体身体发展与健康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1、体格和体格发展6、体格的内涵体格是指人体外表可观察或测量个体的形态、结构。包括人体生长发育的水平,身体的整体指数和比例(体型),以及身体的姿态等。7、体格发展、发育体格发展:指体格的生长发育广义:指个体在其一生中身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生长发育的变化过程狭义:指身体发展的状况,如身高、体重、胸围、头围、脊柱弯曲的特征和限度、肩胛角的间距、足弓的测量指数、背力、左右手的握力、肺活量、心率指数、心搏量等发展、变化情况。8、衡量体格发展的主要标志体重比=(体重kg/身高cm)*100胸围比=(胸围kg/身高cm)*100坐高比=(坐高kg/身高cm)*100柯普指数=(体重kg/身高cm)²*10000(适用于幼儿)2、体能和体能发展4、体能的内涵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技能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5、体能发展指人体各器官系统技能能力的不断增强和提高3、体格发展和体能发展的关系9)体格发展与体能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10)强健的特哥是发展体能的物质基础。11)身体素质的良好发展也影响着体格的发展。12)人体基本活动能力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身体的生长发育和身体的体型及姿态。第二节学前儿童的体格发展8、体型特征婴儿期的儿童,头大、躯干长、腿短,显得头重脚轻。幼儿期,腿部生长加快,头部只占身体的六分之一左右,身体各部分比例逐渐接近成人。9、足弓特征年龄较小的孩子,因皮下脂肪较多,故而脚掌心的内凹不明显,形成生理性平足。到3岁左右,因连接小骨的韧带和肌肉逐渐发达起来,脚掌心明显内凹。足弓的初步形成能避免因运动中振动而可能导致的对幼儿身体的损伤或其他潜在的不良影响,10、运动系统的特征学前儿童运功系统的特点表明,科学地开展学前儿童的体格训练是什么必要的。11、循环系统的特征在幼儿期,该系统的机能已得到较大的发展和不断完善。12、呼吸系统的特征幼儿期,幼儿呼吸系统的机能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没分钟呼吸频率由3岁时的约26次下降到4—7岁时的约22次,呼吸深度逐渐提高,肺换气量增加1—1.5倍,氧消耗量增加将近一倍。13、神经系统的特征幼儿期,儿童的神经细胞的数量和体积不断增多、增大,胸重量不断增加。第3节学前儿童的体能发展1、身体素质的发展特征1、幼儿的力量素质较差2、幼儿的耐力素质较差3、幼儿的调整素质较差调整素质是指力量和耐力素质以外的其他基本的身体素质的总称,主要包括平衡性、柔韧性、速度、灵敏性和协调性的能力2、基本活动技能的发展特征P100第4节学前儿童体格、体能发展的教育8、学前儿童体格、体能发展教育的目标1、发展身体的目标10)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11)培养身体的正确姿势12)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使他们动作协调、姿势正确13)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2、发展认知的目标11、帮助幼儿掌握身体活动的最基本知识和技能,发展有关概念,丰富他们的认知和经验12、提高幼儿智力活动的技能和品质,促进他们智力的发展3、发展社会性和道德品质的目标8、发展幼儿团结友爱、相互合作、负责、服务、宽容、热爱集体等良好的社会情感和态度9、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10、培养幼儿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爱护公物等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习惯11、发展幼儿勇敢、坚强、不怕困难、刻苦耐劳、持之以恒等良好的意志品质4、发展个性的目标8、培养幼儿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9、初步养成幼儿自觉和独立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能力10、培养幼儿活动开朗的性格9、学前儿童体格、体能发展教育的内容身体练习是体格、体能发展教育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手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基本动作、基本体操、排队和变换队形10、学前儿童体格、体能发展教育的原则1、身体全面发展原则2、合理的运动负荷原则3、从实际出发的原则4、循序渐进的原则5、多样化原则11、学前儿童体格、体能发展教育的途径和方法(9)利用自然因素积极锻炼幼儿的身体(10)以游戏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积极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和身体素质(11)利用基本体操全面锻炼幼儿的是身体(12)建立良好的生活和活动环境(13)制定和执行合理的作息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和严格的卫生保健制度(14)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15)重视安全教育(16)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17)重视合理的营养第6章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第一节智能概述1、智能的涵义及智能理论(1)智能的涵义1、智能:也称智力或智慧它是人们在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或特征2、智能结构即智能是怎样组织和构成的(2)智能理论1、普通智能论主张智能是单一完整的能力,是统一的通用能量2、群因素论设想智能可以描写为一组数量不多,但比较重要的常见因素3、J.P.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模型设想智能活动有三个维度:操作、内容及成果4、P.E.弗农的层次结构说认为智能结构是有层次的,从较大的一般因素(一般智能),通常群因素到越来越特殊的小因素5、R.卡特尔的智能结构理论认为智能包括两种一般因素:晶体智能和流体智能6、皮亚杰的智能观智能是由运算结构决定的7、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发展基本的就是智能的发展,传统的智能车测验并不能反映大多数人的智能水平,智能是由相对独立的功能性领域组成的并提出了八种不同的智能:言语智能、音乐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动作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内省智能、博物智能8、新皮亚杰主义的智能发展理论2、儿童智能的年龄特点和性别特征(1)儿童智能的年龄特点(1)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智能的稳定性逐渐也加强(2)智能核心随着儿童年龄的不同而产生变化(2)儿童智能的性别特征男女幼儿在不同的智能因素的发展方面是不同的,或不平衡的,男性幼儿在数的推理与空间判断能力发表面有优势,而女性幼儿在言语流畅、机械记忆方面有优势3、智能发展的影响因素1、遗传决定论认为智能发展主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高尔顿和高达德分别进行的名人研究和谱系研究是遗传决定论中两个较为典型的研究2、环境决定论这是一种与遗传决定论相对立的学说,强调环境在智能发展中的决定作用3、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说第2节学前儿童智能的发展1、0~6周反射的动作2、6周~4(5)个月婴儿已发展了协调的“原始循环反应”,或称最初的适应3、5~8(9)个月这时显著的特点是婴儿的意向性出现了4、9~12个月这阶段称为第二图式(习得行为)的协调及其在新的情况中的运用阶段5、12~18个月这阶段称为通过积极试验发现新方法的阶段6、18~24个月这阶段称通过心理组合创造新方法的阶段二、幼儿期(2—6、7岁)智能的发展(一)象征功能的发展(二)思维的发展1、自我中心的思维特征2、单维注意及思维的不可逆性3序列、分类和内涵关系第3节学前儿童智能的培养1、学前儿童智能培养的目标P1272、学前儿童智能培养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1)处理好知识获得与智能养成的关系(2)把握幼儿的智能发展水平,有效地促进幼儿智能的发展(3)以感知觉的培养为基础,促进幼儿智能的协调发展(4)应注重幼儿各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11、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8)学前儿童社会性教育概述第2节社会性的涵义社会性是人得一种心理行为特征,它是指人在形成自我意识、进行社会交往、内化社会规范及道德准则,进行自我控制及表现其他社会行为时的心理行为特征。第3节社会性教育的意义社会性发展是人得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社会性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方面学前阶段是进行社会性教育的重要的时期,幼儿的许多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要在这一时期形成并发展,为终身的社会性发展打下基础。第4节学前儿童社会性教育的目标(10)引导幼儿形成初步的自我意识(11)引导幼儿观察、接触和关心周围的社会生活环境、社会事件及社会成员(12)引导幼儿逐步适应并喜欢集体生活,使幼儿关心集体,逐渐形成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13)引导幼儿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使幼儿习得必要的社会行为规范8、学前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和教育(9)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指主体对自身特性以及自身与他人及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第5节自我意识的主要表现形式14)自我认知幼儿的自我认识是指幼儿对自身的特点,特征的认识,这种特点和特征涉及生理心理及社会诸方面15)自我概念幼儿的自我概念是幼儿自我认识的结果,是幼儿关于自身特点和本质的反映,是幼儿关于自己的比较稳定的看法16)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个体对自己特性的判断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趋势:13、从轻信和运用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的评价14、从带有极大主观情绪性的自我评价道初步比较客观的自我评价15、从笼统不分化的评价到比较具体细致的评价16、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17、从局部的评价到比较全面的评价12、自我控制自我控制简称自控。指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能够控制自己的情感冲动和行为。13、独立性独立性也就是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7、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应注意的方面13)根据幼儿的心智水平和知识积累水平,设计和组织一些多种形式的有利于幼儿认识自己身体外形特征的活动14)引导幼儿形成自我概念,尤其是心理和社会层面的自我概念15)帮助幼儿形成正确自我评价的态度和方法16)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17)注重培养幼儿的独立性(18)学前儿童对他人的认知4、学前儿童对他人认知的内容(9)外形特征的认知(10)心理状态的认知(11)群体中地位的认知5、对他人认知方面的教育应注重的方面(15)教育幼儿尤其是中班以上的幼儿,认识各种情景下别人的情绪和情感,使幼儿知道别人什么情况下产生高兴等积极感情,什么情况下产生伤心等消极感情(16)培养幼儿独立的判断能力,培养幼儿积极向优秀的榜样学习的习惯,并努力表现榜样的行为,努力使自己成为榜样4、学前儿童的自尊心自尊心是指由自我评价引起的自我肯定,并期望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情感5、学前儿童的同情心同情心是对于他人的不幸或困难所持的关心、爱护的态度,是人道主义的一种表现。6、羞愧感是一种个体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对他人(身体、情感)或规范造成了伤害或违背后所产生的负罪感,这是一种以自己的行为、观点、人格为对象的道德情感活动。7、责任感、集体荣誉感、爱国感12、学前儿童社会行为、技能的发展和教育社会行为是指依社会情境而转移的个体行为,其基本表现形式有表情、姿态、言语、活动等。社会行为可分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其区别在于行为对别人、对社会是否有利。社会性交往是指两人或两人以上为了交流认识经验和情绪评价性的信息而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三个基本要素:信息发送者、信息通道和信息接受者。3、学前儿童社会性交往的类型第5章婴儿与母亲的交往第6章婴儿与父亲的交往第7章婴幼儿与同伴的交往4、学前儿童社会性交往的阶段大量研究证实,婴儿早期交往的发展以一种固定的程序展开:第5章以客体为中心阶段第6章简单交往阶段第7章互补性交往阶段5、社会性交往的培养12、注重婴儿早期的交往需要和交往实践13、注重幼儿社会交往技能的培养14、注重一些社会交往技能缺乏,活在人际关系中手忽视的孤立儿童的交往9、助人(1)助人行为助人就是对有困难或急需帮助者提供各种形式的帮助(2)培养幼儿的助人行为1、要求幼儿提供帮助的是幼儿力所能及的事,且通过具体的活动而非口头进行教育和训练2、要及时鼓励幼儿的助人行为,使幼儿的行为得到正确的、积极地强化。3、分享(1)分享和分享行为分享是一种与他人共同活动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利他行为,也是与人相处过程中很重要的技能(2)分享行为的培养P171第9节合作(1)合作与合作行为合作是一种集体行为。是两个人或两人以上共同活动、协同实现活动目标的行为(2)合作行为的培养P172—1715、攻击性行为8、攻击性行为与成因攻击性行为是指以直接的或间接的方式有意损害他人身心的行为9、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应注意的方面1、要进行环境控制2、帮助幼儿掌握解决相互之间矛盾和冲突的技能3、设计一些使幼儿专心致志、充满兴趣的活动(7)学前儿童的美感发展与教育(9)美、美感和教育12、美第8章美的含义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美,作为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指能引起人们美感的客观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的抽象概括。第9章美的表现形式美可以分为现实美与艺术美两种表现形式15、现实美包括自然美和社会美两个方面(9)、自然美是自然事物表现出来的美。自然美又包括自然形式的美和自然内容的美(自然形式美是指自然界中美的事物一般都有突出鲜明的形式(自然内容美是指人们在欣赏自然美时所产生的联想和情感活动(10)、社会美是社会中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相互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构成的社会活动的美(社会美是社会关系的美(社会美是社会生活的美8、除了有自然美和社会美所构成的现实美外,还有艺术美。艺术美作为美的变形形态之一,它是指艺术作品的美。(14)美感美感是一种由审美对象引起的认识感受和反映,是一种能引起人们情感上愉悦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它涉及感知、联想、想象、思维、情感等多方面。第6节美感的主要特征17)美感的直觉性18)美感的情感性19)美感的功利性第7节审美与审美过程审美是主体对客观事物能引起人们美感的某些性质、特征的审辨、感受、体验、判断、评价和能动创造。审美过程的三个最核心的要素:1、审美主体2、审美客体3、审美活动(15)美育18)美育与美育的实质第10节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第11节美育的实质:18、美育的实质是陶冶、塑造性情19、审美教育的实质是形成和完善受教育者的审美心理结构19)美育的实践与研究(12)学前儿童美感的发展和美育的目标6、学前儿童美感发展的特点13、学前儿童美感发展的基础学前儿童美感的发展是以一定的生理和心理发展为前提的14、幼儿美感表现的特点(10)幼儿的美感表现具有模仿性(11)幼儿的美感表现具有活动性(12)幼儿的美感表现具有表面性7、学前儿童美育的目标美育的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层次:9、幼儿美育为幼儿将来成为一个完整的、理性的人打基础。即幼儿美育以奠定一个完整的人、理性的人的基础为目的10、幼儿美育是为了促进幼儿逐步形成的审美心理结构。这是由审美心理结构的特征及其功能决定的。11、幼儿审美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幼儿对美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幼儿感受美的能力和表现美以及初步创造美的能力。这一层次的可操作目标,是以上两个层次目标的深入。(17)学前儿童美感的培养10、审美教育的过程8、审美教育过程的内涵和特点内涵:审美教育史在审美目标的引导下,借助一定的什么媒介,陶冶、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心理结构的过程。特点:14、审美教育过程是按一定的审美理想对儿童的审美感受加以引导,定向控制,使之符合审美规律15、审美教育过程是借助各种各样的审美媒介展开的,必须充分发挥审美媒介的影响作用。9、审美教育的创造性11、审美教育的途径第8章通过园所环境开展审美教育(19)园所物质环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场院环境(廊道环境(室内环境(20)心理环境是园所精神环境之一方面第9章通过大自然开展审美教育第10章通过社会生活进行审美教育第11章通过艺术作品进行审美教育(10)学前课程13、学前课程概述学前课程是一个所指较广的概念,它涉及学前教育机构(正规的及非正规的)以及机构以外的学前非机构教育的课程16、课程的定义17、从力新在《课程的研制》一书中,对课程的三种主要定义做了归纳:1、课程是知识2、课程是经验3、课程是活动18、学前课程主要指幼儿园课程(11)活动课程强调以儿童的经验或活动为中心组织课程(12)学科课程苏联的学前课程是较为典型的学科课程,它是以系统化知识及相关技能传授为主要目的,以适合儿童思维的可能性(不是现有水平,而是最近发展区)为基本前提的一种教育组织方案,其主要形式是“作业”。(13)我国的学前课程在我国,幼儿园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幼儿园课程指为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而组织安排的全部教育活动,或指规定的全部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和进程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指某一门学科课程。9、学前课程的性质20)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全面性、启蒙性21)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生活性、浅显性22)幼儿园课程结构的整体性、综合性23)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活动性、经验性24)幼儿园课程的特殊性、不可替代性12、学前课程的理论与模式(8)进步主义课程理论及其影响代表人物:杜威杜威课程思想中倡导的注重儿童自身的经验、活动、兴趣和需要,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和创造精神等主张在当今西方以及我国学前课程论中仍有重要的影响。我国当前的综合教育课程、主题教育课程、单元课程、甚至分科课程均不同程度地反映了进步主义课程思想的影响(9)学科中心课程论学科中心课程,在我国也称分科教育课程,它是一种与经验主义(进步主义)课程相对立的课程。(10)结构课程理论代表人物:布鲁纳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遭到了批判,在学校教育实践中也表明其不是成功的课程方案。但他有关学科结构的课程及其转化的思想,对于我们设计学前课程具有借鉴意义的。(11)皮亚杰主义的认知课程理论及其模式第10章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12、智慧及其组成部分13、影响智慧发展过程的因素14、智慧发展的阶段15、知识的类型第11章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皮亚杰主义认知课程理论的建立和发展影响5、注重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的特点,注重的个别差异,注重各类知识的作用,发挥影响认知发展的各种因素的作用,形成合理的课程结构6、皮亚杰关于构成智慧的认知结构、认知功能及认知内容的思想,关于影响智慧发展因素的思想,以及智慧发展阶段特征的学说,对于学前课程的实施进程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第12章皮亚杰主义认知课程方案20)行为主义课程理论及其模式(13)行为主义课程理论行为主义作为一种心理学的理论流派,其最基本的观点是:人的行为是对外界刺激反应的结果,强调外部的影响是形成人的行为的重要原因,故行为可以通过外部强化方式(条件发射、强化、消退等)加以塑造和改变,这也就是儿童达到发展目的的原理反应(14)行为主义课程论教育实践20、任务分析21、教学行为(16)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实践和改革我国的学前课程是伴随着学前教育现象的出现而出现的第8节分科课程我国的分科教育课程是对苏联学前课程的移植和发展的产物。从20世纪50年代初至80年代初的三十年中,分科教育课程是我国幼儿园唯一的课程模式分科教育课程,也称学科教育课程,是一种强调学科及学科体系的课程第9节领域课程与学科相比。领域是一种组织知识较为广泛的形式。一个知识领域可能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第10节综合课程综合课程是80年代初回归我国幼儿园的一种课程。它是我国长期的学前教育实践、学前教育工作者对学前课程的历史和现实的思考与当代世界人文学科尤其是教育科学最新成就相结合的产物。第十章学前教育活动第一节学前教育活动的意义和类型一、学前教育活动的意义从整个学前教育的设计和组织系统开看,学前教育活动是整个学前教育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学前教育的一些基本观念都要在学前教育活动中加以体现,学前教育目标也要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转化为幼儿行为目标,并通过一定的媒介和手段加以贯彻。从幼儿发展的角度上看,学前教育活动是幼儿发展必不可少的活动,也是一个幼儿自觉、主动参与的活动,是幼儿身心高度投入的活动,也是幼儿不断同物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二、学前教育活动的类型1、学前教育活动的含义广义:幼儿园由儿童参与的一切活动都对儿童具有影响作用,都可称为教育活动狭义:专指由教师专门设计、组织和倡导的为了某些特定的目的而进行的专门活动2、主要类型(1)上课:这是一种最为典型的教育活动形式,也是我国学前教育领域一贯倡导的主要的教育活动形式(2)游戏:这是一种基本(主要)的活动形式,也是一种由儿童的内在需要引发的愉快的活动,它对儿童具有特殊的价值(3)参观:这是一种引导幼儿用感官了解周围生活中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事件、设施等活动(4)活动:这是一种使儿童体验劳动和培养简单劳动和培养简单劳动技能的活动(5)操作:是儿童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从事的发现探究和建构活动第二节学前教育活动的有关理论一、苏联心理学中的活动理论把人的活动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是苏联心理学理论的一个特点,这种理论认为,人是在活动中得到生存和发展的,活动是社会的范畴,动物只有生命活动,表现为机体对环境要求的生物学适应,人的特征在于有意识地从自然界中把自己区分出来,给自己提出目的,意识到激励他去进行积极活动的动机代表人物:列昂节夫主要观点:8、活动总是指向一定的对象的,对象性原则是活动理论的核心9、需要是具体活动的前提、内部条件,同时又是活动的调节器10、活动可以分为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这两种活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即内化和外化11、人得活动对象本身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所以人得活动是一种具有丰富社会历史内容的过程。6、皮亚杰的活动观点皮亚杰是瑞士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主要论点:第4节儿童是主动活动的第5节活动就是人和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7、人类发展生态学的活动论点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的主要建构者是美国生态心理学布朗芬勃伦纳主要论点:6、活动的要素及特征1、人类活动的要素2、促进人类发展活动的特征7、角色承担及角色活动8、人际结构及人际活动8、学前教育活动理论的指导意义P258~25916、学前教育活动的因素及相互作用第5节学前教育活动的主要因素7、教师8、幼儿9、内容10、方式11、环境和材料12、组织形式第6节学前教育活动的相互作用6、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互动7、幼儿与幼儿间的互动8、幼儿与环境、材料之间的互动9、幼儿与知识、经验、规则之间的互动12、学前教育活动的设计原则(12)目标性原则4、注重教育活动目标的科学性5、注重教育活动目标的全面性6、注重幼儿教育活动目标的顺序性7、注重幼儿教育活动目标的实践性(13)整合性原则14、注意把单个幼儿教育活动的设计整合到整个课程的活动设计之中15、注重教育活动内容的整合16、注重教育活动形式的整合17、注重教育环境的整合(14)活动性原则基本含义:幼儿教育活动设计应以幼儿直接参与具体活动为基本形式,尤其应注重游戏的形式第5节注重幼儿的实践活动,保证幼儿愉快、有益地进行自由活动第6节注重幼儿的主动活动,应引导幼儿充分活动第7节把游戏作为基本活动(11)学前儿童的游戏14、学前儿童游戏概述第6节人类游戏的产生第7节含义:从一般意义上说,有意是指行为主体在消遣性活动中得到生理、心理的满足广义:就是儿童“玩”的各种活动狭义:指幼儿园中教师设计、提供或引导儿童自发进行的“玩”的活动,如角色游戏、建筑游戏、表演游戏等学龄前阶段是出现游戏活动的高潮阶段,也是游戏研究的一个重要阶段第8节游戏产生的基本前提一个是人类的出现,这使活动具有了是在的主体;二是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发展,这为游戏活动提供了现实的内容。人类最早的游戏产生于原始社会,并且游戏的产生同劳动紧密相关。第9节原始社会的劳动特点:一是这个时期的劳动与动物活动已有本质的区别,这时的劳动既是满足物质需要的活动,又是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自然的活动;二是这种劳动指表现了较低程度的创造性第10节人类游戏早期发展的特点:(模仿的直接性(模仿的神秘性(模仿的混合性第7节游戏的理论(14)早期游戏理论19、剩余精力说代表人物:德国思想家席勒和英国学者斯宾塞主要论点:生物体都有维护自己生存的能力,生物体进化得越高级,这种能力越强20、松弛说代表人物:德国学者拉察鲁斯和帕特里克主要论点:游戏不是剩余精力的发泄,而是为了精力的恢复21、复演说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霍尔主要论点:游戏是人类生物遗传的结果,儿童游戏是重视祖先生物进化的过程,重视祖先进化过程中产生的动作和活动22、生活预备说代表人物:德国的心理学家格罗斯主要论点:游戏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无意识的准备23、成熟说代表人物:荷兰心理学家、生物学家拜敦代克主要论点:游戏是儿童操作某些物品进行活动,是幼稚动力的一般特点的表现,而不是单纯的一种机能,如儿童经常表现出运动的无方向性、冲动性、好动等。24、影响早期游戏理论上基本肯定了游戏是儿童的一种重要活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仍有局限性,如较多地受到生物进化论的影响,基本上都是从本能、欲望,从生物的角度来解释和分析游戏,这些理论具有一定思辨性,但缺乏科学研究的基础。(15)现代游戏理论(15)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和艾里克森主要论点:认为一切生物生存的基础都是一些与生俱来的原始冲动和欲望,这种冲动和欲望在动物界是可以赤裸裸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如可以随意争抢,甚至可以随意发生性行为。艾里克森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称自我宇宙阶段,婴儿以自己的身体为宇宙第二阶段称微观阶段,学步儿用小型玩具和物体来表现主题,学会在微观水平上操纵和驾驭世界第三阶段成宏观阶段,儿童与他人共享这个世界(16)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代表人物:皮亚杰主要论点:游戏是儿童学习新的复杂的客体和事件的一种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和技能的方法,是思维和行动想结合的方法,也是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皮亚杰把儿童游戏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练习性游戏(0—2岁),即感知运动阶段(象征性游戏(2—7岁),即前运算阶段(规则性游戏(7岁—11、12岁),即具体运算阶段(17)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也称维鲁列学派 代表人物 主张 维果茨基 游戏是社会性的活动,是在真实的实践之外,在行动上再造某种生活现象 艾利康宁 角色游戏的产生与社会生产力、与儿童在历史发展个阶段中的社会地位有关:游戏是社会性的活动,内容是社会性的,主题来自儿童的生活条件;角色游戏是儿童主要的游戏,是较发达的一种游戏形式 列昂节夫 游戏的特点是游戏行为的动机不在于行为的结果而在于行为过程本身10、学前儿童游戏的功能和类型(17)学前儿童游戏的功能13、游戏有利于儿童动作技能和身体素质的发展14、游戏有利于儿童智能的发展21)游戏有利于儿童探索行为的发展22)游戏有利于儿童语言的发展23)游戏有利于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25)游戏有利于儿童社会性的发展26)游戏对幼儿情感发展也起到了积极地作用(18)游戏类型22、根据幼儿游戏水平的发展及每一个发展阶段的游戏主题划分游戏的类型16、现在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莉莉`佩勒提出了四组游戏主题(四种类型)第一组游戏,游戏使儿童有能力去幻想并控制行动第二组游戏,游戏帮助儿童控制情感上对失去母亲的恐惧第三组游戏,游戏充当了儿童适应成人的关系,幻想成人角色的中介第四组游戏,儿童开始面向现实,并倾向于集体依恋而不是前一时期的恋母集点17、伊丽莎白`赫劳克以松散的描述性的分类方法描绘游戏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探索阶段第二阶段玩具阶段第三阶段学龄儿童的游戏阶段第四阶段白日梦阶段18、萨拉`斯米兰斯基也界定了游戏的四个阶段23、根据游戏的关键特性对游戏进行分类根据游戏的关键特性可将游戏分为两类。一是创造性游戏;二是规则游戏24、根据幼儿在游戏中的主要行为表现分类根据幼儿行为表现又可以把游戏分为:动作性游戏、探索性游戏、表现性游戏、建筑性游戏、角色扮演性游戏等。25、根据所涉及的教育领域分类可把游戏分为音乐游戏、体育游戏、社会性游戏(以角色游戏为核心)、语言游戏、科学游戏、数学游戏等。第12节生态学视野中的儿童游戏(13)童年期与游戏儿童处于成人的保护状态下,处于人类生态的避护地,可以尽情游戏。正式儿童的游戏,为人类认识自身提供了钥匙,童年期不仅是文化进步的源泉,也是文化的影响因素。(14)人类生态学框架中的游戏微观系统中不仅应鼓励儿童游戏,给予儿童爱抚,还应教导儿童如何进一步开展包括游戏在内的其他活动,以满足儿童的生活需要。中间系统在儿童面前的展现,意味着正在发展中的儿童开始体验更为复杂的现实。中间系统的丰富程度有微观系统间的关联量、价值认同程度及差异水平来衡量。外系统是对儿童生活产生更大影响的一些背景。它对儿童游戏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如果外系统使父母、教师的生活变得更轻松,则可促进儿童的发展;另一方面是某些决策因素。中间系统和外系统常常被嵌入大范围的思想意识体系和某一特定文化、亚文化的制度和模式之中。(15)生态心理学关于游戏的探索生态心理学家关于游戏的探索采取了非常简单地理论推论和非严格的实验设计的方式,他们更多地采用对自然,状况下儿童的游戏行为作为客观记录和描述,在对这些记录采用结构分析的方法。生态心理学家较为注重对儿童游戏行为的单元分析和研究。15、学前儿童游戏的指导9、角色游戏(18)含义也称象征性游戏,是一种幼儿自己创造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是幼儿的一种典型的、有特色的游戏。(19)主要特点12、儿童角色游戏具有独立自主性13、儿童的角色游戏是一种特殊的想象活动(20)构成要素10、角色扮演11、对物质材料的假想12、对游戏动作的假想13、对角色互动的假想(21)角色游戏的指导第11节引导幼儿开发游戏主题第12节使幼儿学会分配和扮演角色第13节提供不同性质的游戏材料10、结构游戏(21)含义也称建筑游戏,是幼儿利用各种建筑结构材料,如积木、积塑、沙、土、金属部件等进行建筑、构造的游戏。(22)主要特点10、与幼儿的智慧发展水平紧密相关11、结构游戏是以建筑与构造为基本活动的及物活动12、此外,延伸出的一点就是结构游戏场地的多样性(23)构成要素第12章对结构材料的选择第13章对游戏主题——最后建构物的假想第14章最后建构物的建构第15章对最后建筑物功能的假想与实现(24)结构游戏的指导(3)丰富幼儿对最后建构物实体的感性经验(4)提供丰富、多样的建构材料(5)注意培养幼儿从事建构活动的基本技能PAGE1
本文档为【江苏省自考《学前教育基础理论28043》辅导】,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xxj758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01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20-07-07
浏览量: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