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doc】刘邦项羽新论

【doc】刘邦项羽新论

举报
开通vip

【doc】刘邦项羽新论【doc】刘邦项羽新论 刘邦项羽新论 第24卷第2期苏州科技学院(社会科学版) 2007年5月Suzhou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SocialScience) Vo1.24No.2 May.2007 刘邦项羽新论 赵儒迎 (渤海大学历史系,辽宁锦州121000) 摘要:《史记》对刘邦和项羽的描写,其基本感情倾向是抑刘扬项.司马迁运用高超的文学手法,对历 史上的刘邦和项羽巧妙地进行了整体上的重塑,奠定了刘邦流氓无赖和项羽刚烈英雄的基本格调,千百年来 产生...

【doc】刘邦项羽新论
【doc】刘邦项羽新论 刘邦项羽新论 第24卷第2期苏州科技学院(社会科学版) 2007年5月Suzhou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SocialScience) Vo1.24No.2 May.2007 刘邦项羽新论 赵儒迎 (渤海大学历史系,辽宁锦州121000) 摘要:《史记》对刘邦和项羽的描写,其基本感情倾向是抑刘扬项.司马迁运用高超的文学手法,对历 史上的刘邦和项羽巧妙地进行了整体上的重塑,奠定了刘邦流氓无赖和项羽刚烈英雄的基本格调,千百年来 产生了巨大影响.透过《史记》的描写,拔云见日,可得刘邦和项羽两人的历史真实面目,而太史公如此定调, 亦自有其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是"情不自禁"而为之. 关键词:刘邦;项羽;文学手法;个人感情;扭曲 中图分类号:l<2o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695(2007)02—0086—07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刘邦是标准的"市井无 赖",而项羽是典型的"悲剧英雄",人们甚至认 为刘邦缺乏基本的人性,项羽具有仁爱之心.这 种情感倾向,可以说是受了《史记》的莫大影响. 一 代又一代的史家和文人墨客,都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出了这样 的情感倾向.如杜牧的"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 忍耻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 知."表面上看是对项羽不能屈伸的批评,实际 上是对项羽的"刚烈"表达了极度的崇敬和惋惜 之情.李清照说得更直截了当:"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对项 羽的崇敬赞美之情,显得毫不吝啬.由于一遍又 一 遍地被崇敬与赞美,项羽也成了"不以成败论 英雄"的最典型的注脚.历史上的刘邦和项羽, 真的一个是无赖帝王,一个是悲剧英雄吗?我们 可以透过《史记》的描写,联系秦末农民大起义 和楚汉相争的情势,以及司马迁本人的遭遇以及 由此而形成的内心深处的情感倾向,更深入地认 识刘邦和项羽. 一 ,刘邦新论 《史记》中奠定刘邦"无赖"这一形象特点 ,"好酒及 的,主要有三件事或者说三次描写:一 色";二,在逃跑途中,不止一次地把孝惠和鲁元 推下车;三,在项羽要烹太公时,谈笑自若,不以 为意,而且还大言不惭地要"幸分我一杯羹". 我们不妨逐条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 一 ,"好酒及色".刘邦初为泗水亭长,是一 个基层的小官吏.作为基层的小官吏,好酒色的 恐怕非刘邦一人.当然我们不能因此而肯定 "好酒及色",但这一点实在不能从根本上构成 刘邦的"无赖"性格.项羽就一定不"好酒及色" 吗?不见得.刘邦的"好酒及色"之所以被如此 看重,是因为司马迁作为史官写本朝开国皇帝, 敢于直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这一点,是需要非凡的勇气的,从而使 人们觉得刘邦的好酒色也是"非凡的",要不然 怎么值得太史公冒着极大危险去写呢?而且在 后世的封建道德标准中,好酒色是绝不可轻视的 道德败坏.这样,刘邦的"好酒及色"对其形象 的负面影响无形中被扩大了.此外,《高祖本 纪》中说,刘邦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 侮"[】叫"无赖"性格.于此又见一斑.实际 上,刘邦的性格是一种很典型的帝王性格.刘邦 见秦始皇出行,感其威仪,叹日:"嗟乎,大丈夫 当如此也!"…一个人,在潜意识里想做人主, 那他的表现就可能不同于常人.普天之下,莫非 王臣;率土之滨,莫非王土.人际关系上的这种 狂放不羁(包括他喝酒不给钱),虽然不是什么 好事情,但唯其如此,才使得刘邦成为豁达大度 的刘邦,才使刘邦知人善任,从谏如流,不吝封赐 而"与天下人共利".也就是说,刘邦在人际关 系上的这种狂放不羁,与他能够知人善任,从谏 ?收稿日期:2006—12—28 作者简介:赵儒迎(1969一),男,山东省沂源人,渤海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战国 秦汉史研究. 86 如流,"与天下人共利"是一种性格中的两个方 面,只不过表现的具体方式不同而已.高兴了可 以奖赏,不高兴了可以责罚,这就是刘邦的帝王 心理.刘邦的这种心理,可以说在"廷中吏无不 狎侮"中初见端倪.项羽没有这种心理.他没 有刘邦那样不事产业,喝酒赖账,狎侮他人的狂 放不羁,也同样没有刘邦的知人善任,从谏如流 和"与天下人共利"的豁达大度.重复一句上面 的话:这是一种性格的两个方面,或者说两种表 现.刘邦的胜与项羽的败,如果从性格上来讲, 这恐怕是很关键的一点. 二,推孝惠和鲁元下车.在逃命途中,把自 己的亲生子女推下车去,这确实是不近人情的. 但反过来看,载着孝惠和鲁元而全部被项羽捉住 好呢,还是撇下他们自己逃掉好呢?显然是后者 好.自己跑了,让孝惠和鲁元恢复自由还有某种 主动权;如果父子都作了阶下囚,那么就连这一 点点主动权也没有了.因此,情急之中作出的这 种选择是情有可原的.所以推孝惠和鲁元下车, 从某种角度讲是明智的. 三,"幸分我一杯羹".项羽要烹太公,意在 胁迫刘邦,而刘邦不怕,项羽又奈其何?最终还 不是说说而已?当然,刘邦的"不怕"是装出来 的,否则他就不会念念不忘迎回太公了.?但此 时和项羽说好话有用吗?难道真的要拿胜负之 势去交换太公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就算刘 邦愿意,他手下的文臣武将能干?因此,除了装 得不怕,也并无别计可施."幸分我一杯羹"之 类的话,确实显得无赖,但也对项羽造成了强大 的心理攻势:烹杀太公,要承担很多严重的后果! 你想,刘邦真的想"幸分我一杯羹"吗? 综上所述,奠定刘邦"无赖"形象的三件事, 都是经不起推敲的.笔者认为,刘邦是一个有情 有义的历史人物. 首先,他很注重亲情.刘邦是个孝子.《高 祖本纪》正义日:"太上皇时凄怆不乐,高祖窃因 左右问故,答以平生所好皆屠贩少年,酤酒卖饼, 斗鸡蹴鞠,以此为欢.今皆无此,故不乐.高祖 乃作新丰,徙诸故人实之.太上皇乃悦."…孵刘 邦虽贵为皇帝,然侍奉其父,不可谓不小心翼翼, 竭尽所能.《高祖本纪》又载:"六年,高祖五日 一 朝太公,如家人父子礼.太公家令说太公日: '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 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 威重不行.'后高祖朝,太公拥蒂,迎门却行.高 祖大惊,下扶太公.太公日:'帝,人主也,奈何 以我乱天下法!'于是高祖乃尊太公为太上 皇."…抛人主与人臣,父与子,确实是一对矛盾. 刘邦用自己的智慧,巧妙解决了这个难题,他并 没有因自己是皇帝而突破"孝"这一道德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 在出生入死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刘邦始终没 有忘记自己的家人.当项羽分封天下,诸侯各引 兵归去的时候,刘邦采用韩信之计,"决策东向, 争权天下","因王陵兵南阳,以迎太公,吕后于 沛."L】]3.刘邦在向项羽发难之初,并没有置 家人于不顾.及其兵败,也是如此:"汉王之败 彭城而西,行使人求家室,家室亦亡,不相 得."…"及其在军事上取得一系列胜利,使项羽 限于困境而不得不提议停战,双方以鸿沟为界 "中分天下"的时候,刘邦顺势提出的条件就是 放归其家人.我们在认识刘邦这个人物的时候, 不能对这些事件视若无睹. 值得一提的是,刘邦所封皇室,并非全是己 出.他的兄侄如代王刘仲,吴王刘濞,较为疏远 的荆王刘贾,燕王刘泽等也同样得到重封.?这 似乎是微不足道的事情,但细细品味,刘邦的性 格却由此可见一斑.他是在通过"齐家"而达到 "治国,平天下"的目的.他所利用的是亲情,他 所相信的也是亲情.这与后来及后世的皇族同 室操戈形成鲜明的对比. 有一个戏剧性的场面,很值得玩味.《高祖 本纪》载:"未央官成.高祖大朝诸侯群臣,置酒 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日:'始 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 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大笑 为乐."[】.盯刘邦在大朝诸侯群臣的时候,没 有忘记请出自己的老父亲.君臣父子,幽默诙 谐,无拘无束,恣情同乐,这不是很让人感动吗? 有人说这体现了刘邦的无赖性格,笔者却感受不 到这一点.相反,通过这段话,笔者倒觉得刘邦 这个人生活得很真实,谈不上"无赖".笔者还 想说一点,就是《史记》中的"无赖",与我们现在 ?放归太公,最终还是成了刘项讲和的一个条件. ?刘贾,刘泽等跟随刘邦作战,有军功.然若非皇族,功 不及封王. 87 所理解的"无赖",恐怕在意思上是不一样的.? 《史记》中所用"无赖"一词,或许是人们认为刘 邦"无赖"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对于功臣故旧,刘邦也是一个情义中 人.至于王侯多反,乃情势使然,不以刘邦的意 志和性格为转移.而且,"所诛大臣多吕后 力."…这话一点也不假. 反王当中,最具影响力,结局最典型的要数 韩信了.韩信为楚王,有人告发韩信谋反,刘邦 用陈平计,生擒韩信.刘邦并没有治韩信的罪, 而是作了宽大处理,降封为淮阴侯.这说明在刘 邦的心目中,还是要善待功臣,和诸功臣共享天 下的.但韩信仍反心不灭,最终被诛.但又是谁 诛杀了韩信呢?是吕后.当时刘邦正领兵在外. 如果当时刘邦在朝,会不会杀韩信呢?这个可以 做点具体分析.刘邦听说韩信被杀后,"且喜且 怜之".[】]2"喜"的当然是除掉了一个反王,那 "怜"的又是什么呢?从这里可以看出,刘邦对 韩信还是顾念旧情的.人一旦不忘旧情,还能绝 情吗?不能忽视的事实是,所有被杀的反王,没 有一个是刘邦亲自下令诛杀的.回过头来再看 看吕后的行为,她为什么赶在刘邦回来之前就杀 了韩信并夷其三族呢?恐怕是考虑到等刘邦回 来,自己就下不了手了. 反王卢绾很值得一提.刘邦和卢绾有世交 之谊,两人又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私人感情极其 深厚,受到刘邦的宠幸,就连萧何,曹参之属,都 不能与其相比.在刘邦发出了"非刘氏而王,天 下共击之"的誓言之后,在卢绾的战功并不怎么 突出的情况下,刘邦还是硬封了卢绾一个燕王. 刘卢之间,有点像后来的刘关张结义.但最终卢 绾听信谗言,背叛了刘邦.当年刘邦破格封他做 了王,难道就是为了杀他吗?其他的异姓王都是 势不得不封,而卢绾呢?不过这个卢绾在反叛的 过程中也念念不忘要与刘邦重修旧好.刘邦发 兵击卢绾,卢绾带宫女妻子亲兵待于长城之下, 准备等刘邦病好后亲自入朝向刘邦请罪.可惜 刘邦死了,他才亡人匈奴.卢绾应该深知刘邦的 为人,他在刘邦发兵攻打自己时仍然相信他和刘 邦之间的感情,这不正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刘邦 是一个情义中人吗? 《史记》中与刘邦有关的内容,通读下来,这 样的例子很多. 88 贯高,是刘邦的女婿赵王张敖的相国,因为 刘邦辱骂张敖,贯高气愤不过,要谋刺刘邦,被刘 邦发觉.结果赵王和贯高一块被逮至长安.贯 高大义凛然,承担了罪责,赵王得免.刘邦敬慕 贯高的高义,也赦免了贯高. 魏王豹反复无常,初归项羽,后从刘邦.从 刘邦后又叛,刘邦使韩信击虏魏豹.刘邦不仅没 有杀魏豹,还让他守荥阳. 梁王彭越的结局有点戏剧性.陈稀造反,刘 邦亲征,征兵于彭越,彭越称病不往.而彭越的 太仆这时也告发彭越谋反,于是刘邦擒拿了彭 越.有司要治彭越谋反之罪,这就意味着彭越将 被杀头.而刘邦赦彭越为庶人,使之居于蜀地. 彭越在去蜀地的途中,碰到了吕后.彭越竞鬼使 神差地向吕后哭诉起来.结果吕后又把他骗回 洛阳,劝刘邦把他杀了,并夷其宗族.没有吕后, 彭越能死吗? 刘邦招降田横,而田横自刭,以其头送刘邦. 刘邦叹道:"嗟乎,有以也夫!起自布衣,兄弟三 人更王,岂不贤乎哉!"并"为之流涕".?J拍耜帝王 有泪而弹,恐怕不是矫揉造作,而是动了真感情. 《留侯世家》中有这样一段话很有意思:"留 侯日:'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 日:'雍齿与我故,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 功多,故不忍."]总之是刘邦用张良之计, 封雍齿做了侯,平息了诸将的反叛之心.刘邦憎 恨雍齿,"群臣所共知",雍齿不可能不知道,那 雍齿为什么还死心塌地地跟着刘邦,并"其功 多"?如果刘邦是个无情无义之人,雍齿能这样 做吗?刘邦不是不想杀雍齿,而是"为其功多, 故不忍."虽憎恨而不忍诛杀有功之人,难道刘 邦没有"不忍"之心吗? 其三,由于刘邦是个有情有义的人,因此他 处理起事情来,就很有人情味. 刘邦为亭长时,"为县送徒郦山,徒多道 亡."面对这种情况,刘邦干脆在夜里把众徒都 放了,自己"抑从此逝矣"【11347.这当然是一个 明智之举,也是一个人性化之举. ?《史记?高祖本纪?集解》第387页有如下文字:"许 慎日:'赖,利也.'无利人于家也.或日江淮之问谓小儿多诈狡 猾为'无赖'."辛弃疾词有"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削莲蓬". 《史记>中的"无赖"到底应作何理解,读者诸君自作体会. 刘邦率先西人关,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 颈以组"…而投降.如何处理秦王子婴,这是 一 个重大的问题.很多将士主张杀了子婴,刘邦 对这个问题却有着清醒的认识:"始怀王遣我, 固以能宽容,且人已降服,又杀之,不祥."…刘 邦深刻理解为什么当初怀王让自己"西略地", 而让项羽领兵"北救赵".如果此时杀了子婴, 还能得到天下的民心吗?"且人已降服,又杀 之,不祥."在刘邦的心目中,这个"不祥"有什么 含义?这是值得我们细细去体味的.总之,刘邦 在处理子婴这一问题上,作了人性化的处理.这 是当时的情势使然,是刘邦的谋略使然,也是刘 邦的性格使然. 公元前197年,赵相国陈稀反于代地,刘邦 闻知,说:"稀尝为吾使,甚有信.代地吾所急 也,故封稀为列侯,以相国守代,今乃与王黄等劫 掠代地!代地吏民非有罪也,其赦代吏民."… 这段话是很有人情味的,遗憾,愤怒,宽容三味俱 全."稀将赵利守东垣,高祖攻之,不下.月余, 卒骂高祖,高祖怒.城降,令出骂者斩之,不骂者 原之."[1].鼯可谓恩怨分明.这事如果搁在项 羽身上会怎样?不杀他个片甲不留,无一遗类那 才怪呢! 刘邦临死前的几个月,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秦始皇帝,楚隐王,陈涉,魏安趋王,齐缗王,赵 悼襄王皆绝无后,予守冢各十家,秦皇帝二十家, 魏公子无忌五家."[11391完全可以把刘邦所做的 这些说成是政治手段,但与刘邦充满人性化的性 格一点关系也没有吗? 刘邦在他死的这一年,率军平叛,"过沛, 留.置酒沛宫,悉招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 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 诗日:'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 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 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谓沛父兄日:'游子悲 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且 朕自沛公以诛暴逆,遂有天下,其以沛为朕汤沐 邑,复其民,世世无有所与."…这段话情之所 至,感人至深.率土之滨,莫非王土,作为帝王, 是神圣的,不需要也不应该有故乡情怀;而刘邦 在做神圣的皇帝的同时,并不能割舍自己的故乡 情怀,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游子身份."慷慨伤 ."原来叱诧风云,君临天下的皇帝 怀,泣数行下 刘邦,也有魂牵故里,柔情似水的一面. 唱着《大风歌》,刘邦走完了他戎马倥偬的 一 生.从结果来看,刘邦开创了雄居于世界东方 的一代强盛王朝;从过程来看,刘邦打天下历尽 千辛万苦,坐天下也历尽千辛万苦.每有叛乱, 他都是亲自率军征讨.这与那些天下未定就俨 然做起了太平皇帝的历史人物,显得截然不同. 刘邦初登帝位的时候,萧何作未央宫.刘邦生气 地说:"天下匈匈苦战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 宫室过度也!"…这与人咸阳,占秦宫,欲享受 时的刘邦及起初"好酒色,不治产业"时的刘邦,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说明刘邦的性格,人格也 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在反秦夺天下的斗争 中,随着权盛势隆,刘邦的人格也产生了一个向 上的变化.这不同于某些封建帝王,随着权势的 上升而人格向下变化,比如隋炀帝,后唐庄宗李 存勖等.我们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刘邦. 二,项羽新论 《史记》中奠定项羽悲剧英雄这一形象特点 的也主要有三件事:一,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二, 鸿门宴上不杀刘邦,心怀仁慈;三,垓下被围,不 肯过江东.这三件事确实是够英雄,够悲壮的, 若果真是这样,则项羽不愧为悲剧英雄.但历史 事实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这样. 先说破釜沉舟,背水一战.项羽能够在宋义 逡巡不进,诸侯不敢纵兵与秦接战的情况下,抱 必死之心与秦军决战并取得胜利,这确实是值得 称道的壮举.项羽之所以能够成为人们心目中 的英雄,在很大程度上亦基于此.不过我想说的 是,从本质上讲,项羽是个刚愎自用,意气用事的 人.他能够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不是因为他有 雄才大略,也不是因为他精于兵法,而正是他的 刚愎自用和意气用事起了作用.如果项羽有雄 才大略,那他就不会葬送自己的霸业;如果他精 于兵法,那《史记》就不会说他对兵法"略知其 意,又不肯竞学"-】]了.就像刘邦的"狎侮廷 吏"和"与天下人共利"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一 样,项羽的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和他的刚愎自用, 意气用事也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一件事情的 表面或许会深深地隐藏着最本质的内容而不易 为人所觉察. 再说项羽的心怀仁慈.在刀光剑影的鸿门 89 宴上,项羽怎么就那么心软,不把刘邦这个后来 自己的掘墓人杀掉呢?真的是因为他有仁慈之 .项羽并没有所谓的"妇人之 心吗?不是的 仁",他一点也不心软.且看《项羽本纪》中的一 段话: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 守通谓梁日:"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 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 桓楚亡在泽中.梁日:"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 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局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日:"请 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日:"诺."梁召籍入.须臾,梁 晌籍日:"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o[112'~ 会稽守殷通串通项梁造反,结果项梁,项羽 爷俩把殷通杀了,自己扯起了造反大旗,你说殷 通死得冤不冤!在这里,项羽在项梁以目示意之 下,手起刀落,毫不含糊地就让殷通人头落地了, 哪里有什么"妇人之仁"的影子!这与鸿门宴上 的"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示之者三,项王 默然不应"1,反差多大啊! 不惟如此,项羽攻下城池,往往要屠城;投降 过来的士卒,往往被坑杀.更残忍的是,项羽说 烹人就烹人.举几个例子来看.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成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 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日: "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 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日:"富贵不归故乡,如衣埔 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日:"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 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就因为大不了的一句话,说者就被烹了. 及汉王之还攻项籍,陵乃以兵属汉.项羽取陵母置 军中,陵使至,则东向坐陵母,欲以招陵.陵母既私送使 者,泣日:"为老妾语陵,谨事汉王.汉王,长者也,无以 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遂伏剑而死.项王 怒.烹陵母.[1】2? 项羽连一个已死的老母都烹,你说他是个什 么样的人呢? 纪信改扮成刘邦,而让刘邦逃脱,项羽捉住 纪信,烧杀纪信;周苛不肯投降,项羽烹周苛.更 有甚者,项羽竟欲烹刘邦的父亲,迫使刘邦就范. 也只有这一次,项羽只是做了做样子.综观项羽 的烧,杀?,坑,烹,都是在他得势的时候做的. 项羽欲烹杀刘邦父亲的时候,正处于困境,在这 个时候,他是不敢真的烹杀刘邦之父的. 鸿门宴上,项羽也得势,为什么没杀刘邦呢? 9O 先从逻辑上说明一点:项羽的烧杀都是在他得势 的时候做的,并不是说只要一得势,他就得烧杀. 鸿门宴上,刘邦卑词厚礼,亲自向项羽请罪. 实际上,项羽叩关西人咸阳,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在项羽的心目中,天下要裂土分治,诸侯可并立, 一 如先秦.自己做周王那样的霸王,而不是做秦 始皇那样的帝王.既然刘邦已经服软,那就没有 杀他的必要了.这是项羽不杀刘邦的基本原因. 况且,刘邦先人关中,按约应王关中,此时杀了刘 邦,诸侯将会离心.杀一刘邦,天下如刘邦者又 不知有几人.因此,可以说,在这一点上,项羽并 没有犯糊涂.再者,如果杀了刘邦,刘邦手下有 的是能人,悬于几十里地之外的他那十万大军怎 么收拾?项羽大概没有忘记新安坑卒的教训吧. 所以,放走一个驯服的刘邦,比留下十万大军与 自己为敌要强.还有,项羽也没有打心里含糊刘 邦.因此,从表面上看,项羽没杀刘邦是个错误; 但如果真的杀了刘邦,又会怎样呢? 有的学者认为,项羽不杀刘邦,是在沽名钓 誉,这未免把项羽看得太简单了.在生死利益和 "名誉"面前,项羽是不会犯傻的.他放掉刘邦 不是为了沽名钓誉,而是源于对刘邦的把握,对 时局的认识和自己的理念.毛泽东的"宜将剩 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一诗,不一定真的 表明毛泽东认为项羽沽名钓誉,而有可能是毛泽 东借用项羽的典故,激励解放军作战到底的士气 罢了. 总之,《史记》通过鸿门宴一节所确立的项 羽有仁慈之心的形象特点,是立不住脚的. 第三,关于垓下被围,不肯过江东.看《项 羽本纪》的记载: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橇船待,谓项王 日:"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 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日:"天 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 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日:"吾知公长者.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 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 数百人.… 项羽带领所剩二十六骑,本欲渡乌江,为什 么见到"乌江亭长槎船待"的好机会,反而不渡 ?杀义帝,杀秦降王子婴. 了呢?这要看前面的情节: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 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日"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 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1】3 刚刚有一个田父欺骗了自己,现在又有一个 亭长来渡自己过河,可信吗?项羽的疑心是比较 重的.?汉军四面楚歌,项羽则疑汉军已尽有楚 地;陈平略施反间计,项羽则深疑范增而不用;章 邯降,项羽则疑其卒哗变,乃坑之.大凡刚愎自 用者,往往多疑.项羽不信亭长,乃是情理之中 的事.况且纵使渡过乌江,又能如何?渡了一次 淮河,八百多人剩下了一百多人;陷人大泽中,一 百多人只剩下了二十八人;及至逃到乌江,还有 二十六人跟随自己.这时只有一只船,能够跟随 自己逃过乌江的,又有几人?二十几个人眼睁睁 地看着你自己去逃命,做得到吗?假使当时不是 一 只船,而是很多船,项羽能不过江?因为他本 来"欲东渡乌江"嘛!项羽是实实在在地感到自 己已陷入绝境,"自度不得脱",此时不做自杀式 的最后一拼,也别无更好的出路. 项羽把自己的爱骑送给亭长,乃是不得已而 为之,因为"不忍杀之".与其让它落人敌人手 中,还不如送给眼前这个不认不识的亭长.项羽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 军数百人."…连夜突围,一路冲杀,已是人困 马乏,此时项羽还能杀汉军数百人吗?这显然是 夸张之辞. 项羽死了,太史公充满深情地写道:"吾闻 之周生日'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 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 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 尺寸乘孰,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路诸侯灭 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 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11338-339太 史公对项羽的爱怜,推崇之情,跃然纸上.但太 史公心目中的勇猛豪侠,心慈手软的"悲剧英 ,与真实的项羽是有很大距离的. 雄"项羽 三,《史记》的文学手法和感情倾向 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一 点也不假,《史记》的文学价值一点也不亚于它 的史学价值,其在展现人物性格方面表现出高超 的艺术造诣.《史记》中刘邦和项羽形象的失 真,也正出现在这里.更确切地说,太史公不露 声色地用文学手法对历史上的刘邦和项羽进行 了某种程度的重塑. 清人金圣叹说:"马迁之为文也,吾见其有 事之巨者而隐括焉;又见其有事之细者而张皇 焉;又见其有事之缺者而附会焉;又见其有事之 全者而轶去焉,无非为文计,不为事计也."'2也 就是说,金圣叹认为,太史公由于艺术上的需要, 对某些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了放大或缩小,附会 或删节,这个看法是很有见地的. 台湾着名学者李长之也指出,司马迁有时为 了艺术而不惜牺牲史实.|3】2如 偏离史实,更重要的原因不在于艺术,而在 于个人感情.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 况发奋着书,意旨自激,……恨为弄臣,寄心纸墨, 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 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惟不拘于史法,不囿 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故能如茅坤所言:"读 《游侠传》即欲轻生,读《屈原贾谊传》即欲流涕,读《庄 周》,《鲁仲连传》即欲遗世,读《李广传》即欲立斗,读 《石建传》即欲俯躬,读《信陵》,《平原君传》即欲养士" 也.[4】5.一 太史公的"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所产生 的感染力确实是巨大的,读项刘本纪,又何尝不 让人欲效项羽之刚烈而直斥刘邦之无赖呢? 刘邦和项羽,作为秦亡后逐鹿天下的两大对 立集团的核心人物,他们两人自然有许多可比的 地方.而太史公也正是有意无意地对两人进行 了对比. 首先,都是通过三个能够展现人物性格特征 的主要事件,来奠定人物形象的基础.而这三件 事的对比效果,又是极其强烈的.用刘邦"好酒 色"的流氓形象,衬项羽的"背水一战"的英雄形 象;用刘邦推孝惠,鲁元下车的无情无义的形象, 衬项羽鸿门宴上不忍杀刘邦的仁慈形象;用刘邦 的笑对烹太公的无赖形象,衬项羽"不肯过江 东"的刚烈形象.仅这三个对比,人物形象的特 点就已鲜明无比了.再加上太史公那富有感染 力的语言,由不得人们不认为刘邦是无赖天子, 项羽是悲剧英雄. ?《史记?陈丞相世家》第2055页"大王诚能出捐数万 斤金,行反问,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 诛."从.I-下文来看,"意忌信谗"之"忌",乃猜忌,猜疑之义. 9l 其次,在两人起事前到两人一生结束,有三 次带有明显的阶段性对应的对比.一是写项羽 见到秦始皇时叹道:"彼可取而代也!"…而写 刘邦见到秦始皇,叹道:"嗟乎,大丈夫当如此 也!"?二是写项羽称霸天下,向劝自己都关中 的人说道:"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缟夜行,谁知之 者!"…而写刘邦君临天下后,向自己父亲夸耀 道:"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 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盯三是写项 羽身陷重围,自度不得脱,唱道:"力拔山兮气盖 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 兮奈若何!"…而写刘邦平叛归来,行将崩,过 故里,唱道:"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 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种对比,是太史公 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为之,我们不得而知.不过 从文学角度来讲,这确实是对比手法的高超运 用. 第三,在刘邦和项羽的身世上进行了对比. 写刘邦的身世,神乎其神,目的是为了神化皇权, 不这样写也不行,而写项羽的身世,则猜i贝0说项 羽是古代圣王之后,没有神秘主义气息,但满含 着爱怜之情.写刘邦的身世,或不得已而为之; 写项羽的身世,则纯粹是太史公个人有意而为 ,《史记》拔高项羽的地位,给项羽 之.有人认为 立本纪,是为了说明汉王朝的合法性.实际上, 汉王朝的合法性是不需要项羽来说明的.《史 记》说得很清楚,刘邦斩蛇起义,乃是赤帝子斩 白帝子,汉承秦运,中间没有项羽的份.《史记》 的纪年,也是秦亡的那一年为汉元年.因此说, 《史记》给项羽立本纪,主要是因为太史公对项 羽的崇敬,或者说偏爱,当然也有与刘邦进行对 比的意味.惟有对比,才能更好地凸显刘邦和项 羽两人的性格.写刘邦的身世于前,突出刘邦帝 位的天授;赞项羽的身世于后,突出表现项羽悲 剧英雄的人生特征和对项羽的崇爱之情. 笔者强调《史记》的文学性,无非是想说明, 《史记》在重现刘邦,项羽这两个历史人物时,高 超地运用了文学手法,因自己的好恶之情而使这 两个人物的本来面目受到了某种程度的掩饰,使 《史记》中的刘邦和项羽有了一定的文学形象的 成分,虽不像《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那样被 露骨地扭曲,却也是被太史公作了很大程度上的 巧妙的扭曲. 92 太史公为什么扭曲了刘邦和项羽的形象呢? 是他有意失之于公心吗?不是,有主客观两方面 的原因,是"情不自禁"而为之. 从客观方面来讲,刘邦和项羽两人的性格因 素和两人的某些作为使太史公产生了好恶之情. 刘邦多智谋,善于因势而变,容易让人觉得奸诈; 项羽少谋略,常恃一己之私力,容易让人觉得耿 直.刘邦经常骂骂咧咧,轻侮别人,容易让人觉 得有流氓习气;项羽出言恭敬,讲究客套(从鸿 门宴上对樊哙的称谓和赐之酒肉就可见一斑), 容易让人觉得有仁爱之风.刘邦曾在逃跑路上 推孝惠和鲁元下车,而项羽曾在鸿门宴上免刘邦 一 死.诸如此类,容易让人产生错觉. 更重要的是主观方面的原因.太史公因李 陵之祸,身遭腐刑,这对太史公来说,比死还难以 接受."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 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 也."j2遭此巨变,太史公的思想感情会产生 一 个巨大的变化;对历史人物与事件也会有一个 重新的认识;对当朝最高统治者,无疑也会产生 一 种深深的难以名状的幽怨.透过雄才大略,刻 薄寡恩的汉武帝,太史公似乎看到了乃祖刘邦的 影子,自然而然地对刘邦产生了抵触情绪.而刘 邦的对手项羽,由起兵攻秦,称霸天下,到最后兵 败自刎,其悲剧人生自然而然地会引起也同样具 有悲剧人生的太史公的同情.怀着无比巨大的 心灵创伤,怀着对汉武帝波及到刘邦的深深的幽 怨,怀着对项羽的深深的同情,太史公在撰写 《史记》的过程中,心中的这些思想感情,不可能 不渗透于叙述之中.于是,刘邦和项羽,被太史 公运用高超的艺术手法,不露痕迹地分别塑造成 了让人鄙视的"流氓天子"形象和让人同情的 "悲剧英雄"的形象.实际上,我们大可不必去 鄙视刘邦;而项羽的悲剧性结局,也没有多少值 得让人同情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吴子林.叙事:历史还是小说?——金圣叹"以文运事","因 文生事"辨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3,(1):166—170. [3]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M].上海:三联书店,1984. [4]鲁迅.汉文学史纲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5]班固.汉书?司马迁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 (责任编辑:小田)
本文档为【【doc】刘邦项羽新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6221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8KB
软件:Word
页数:17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0-06
浏览量: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