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学语文(第三版 孙昕光)课件课件-散文-前赤壁赋

大学语文(第三版 孙昕光)课件课件-散文-前赤壁赋

举报
开通vip

大学语文(第三版 孙昕光)课件课件-散文-前赤壁赋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职高专教育)三十五、前赤壁赋    1.联系苏轼的生平与思想,理解该文所表现的作者的人生态度。  2.体会该文在写作上景、情、理交融的艺术特色。  3.结合该文学习,了解和掌握文赋的特点。三十五、前赤壁赋  一、课文的写作背景  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拘捕。亲友惊散,家人震恐,苏轼自己也作了死的准备。后因苏辙和其他大臣的多方营救,方得免死罪,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名为朝廷命官,实际是个囚犯,生活艰难,行动亦受到监视。后...

大学语文(第三版 孙昕光)课件课件-散文-前赤壁赋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职高专教育)三十五、前赤壁赋    1.联系苏轼的生平与思想,理解该文所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的作者的人生态度。  2.体会该文在写作上景、情、理交融的艺术特色。  3.结合该文学习,了解和掌握文赋的特点。三十五、前赤壁赋  一、课文的写作背景  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拘捕。亲友惊散,家人震恐,苏轼自己也作了死的准备。后因苏辙和其他大臣的多方营救,方得免死罪,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名为朝廷命官,实际是个囚犯,生活艰难,行动亦受到监视。后来他回忆当时处境,还心有余悸,说自己是“惊魂未定,只影自怜。”身经如此重大打击,苏轼锐气渐失,苦闷难诉,便一面从佛老思想中寻求解脱,一面到自然山水中获取安慰。有相者云:一双学士眼,半个配军头。1082年7月和10月,他先后两次泛游黄州赤壁,写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一般称第一篇为《前赤壁赋》。  黄岗赤壁名赤鼻矶,当地传说为三国时吴魏交战的赤壁(实际不是,那个赤壁在湖北嘉鱼县东北),苏轼假托其传说为真,以神来之笔,描绘了赤壁秋夜清幽旷渺的优美景色及夜月泛舟的飘逸兴致。然后以主客问答的方式,抒发对宇宙人生的见解,特别是通过对明月与江水变与不变的议论,表现了开朗的胸襟和达观的生活态度。  三十五、前赤壁赋  二、课文的思想内容  《前赤壁赋》反映了作者在这个政治失意时期复杂的心态。文中主客二人由乐到悲、又由悲到喜的感情变化过程,其实就是苏轼自己在这一时期思想演变过程的一个缩影。  苏轼的思想深处是矛盾的。怎样看待被贬逐的不幸遭遇?对仕途上的这一重大挫折何以自处?文章所表达的“冯虚御风,遗世独立,羽化登仙”的感受,实质上反映了苏轼在贬谪初期寻求超脱现实的强烈愿望。而由“而今安在”引起的怀古伤今的苦闷,以及“哀吾生,羡长江。挟飞仙,抱明月”之人生无常的悲叹,都是作者消极出世思想的表现。但最终还是从悲观颓丧的消极情绪中振作起来,自己否定了虚无的人生观,以旷达乐观的态度对待现实,身处逆境却忘怀一时得失,仍然热爱生活。文章在无挂无碍、宠辱皆忘的乐观情绪中结束,表现了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苏轼的乐观态度从何而来?主要来自于“自其不变者而观之,物与我皆无尽”的观点。这种观点,本质上就是庄子“万物齐一”的思想,齐得失,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这一超然物外,听任自然的人生态度,又与佛家的与世无争、随缘自适之义相通。所以,苏轼用以自我解脱的药方,主要是佛道两家的哲学。  三十五、前赤壁赋    《前赤壁赋》的外在形式,似乎是一篇游记。开头就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由(泛舟)。下面从出游到赏景、箫歌、怀古、伤今、议论、醉酒、天明,完全按照时间顺序一路写来。而且以“月出”起,以“月落”收,在起结安排上也突出了时间因素。但在时间线索之外,还有一条情感的内在脉络。此文并非以记游为主,而重在抒情议论。人物的感情变化,经历了“乐一悲一喜”的过程,全文也就可以分为三大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羽化而登仙”,写因泛舟江上而生乐。用勾勒和概括的笔法,为下面的抒情议论作铺垫。  第二段:从“于是饮酒乐甚”到“托遗响于悲风”,写因箫声呜咽而兴悲。开头一句中的“乐”字,点明上段的感情基调,接着“扣舷而歌”的歌词,已蕴含着哀怨之情,客吹洞箫,又把哀怨之情推进了一步。楚辞体歌词起到了感情由乐到悲的过渡作用。“苏子愀然,正襟危坐”,以人物神态举止的改变表示人物心情的变化,于是展开了主客问答。客的议论,即景生情,怀古伤今,生发出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喟叹,这正是悲的根源。末句“托遗响于悲风”中一个“悲”字,点明了第二段的感情基调。  三十五、前赤壁赋    第三段:从“苏子曰”到结束,写因得到解脱而复喜。苏子借眼前之水、月、风作譬,分两步反驳客的悲观论调。先以“水与月”领起,反驳客“羡长江”的议论;再以“且夫”一转,反驳客“抱明月长终”的感慨。“客喜而笑”,表明主客认识取得一致,一个“喜”字,点明了感情的再一次转变。“洗盏更酌”、“相与枕藉”,则把这种喜悦心情化成了具体形象的生活画面。  “乐”-“悲”-“喜”,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悲”是对“乐”的否定,“喜”是对“悲”的否定。始游赤壁时主客陶醉于自然美景之中,固然得到了遗世独立之乐,但这一瞬间的快乐,并没有从精神上摆脱现实处境的束缚,所以立刻由乐转悲。主客辩论后,终于体悟了人生的意义,从肉体到精神都回归到自然的怀抱之中,这是确认了生命价值之后思想上的升华,当然是一种比遗世独立之乐更高层次的喜悦。  三十五、前赤壁赋  三、课文的艺术特点  1、景、情、理三者融为一体。文章虽从记游写起,但重点不在模山范水,探幽寻胜,而在抒发人生感慨,辩论人生意义,因而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哲理性。但这种哲理性并不是用抽象的哲学语言和纯粹的逻辑思辨来体现,苏轼采用的是因景生情、借物喻理的手法,达到了写景、抒情、说理的统一。首段描写江上秋景,是因景生情。第二段客的议论,是借物喻理。苏子反驳,深入浅出地说明了事物具有变与不变两重性的道理。全篇文章,议论赋予景物以微妙的哲理内蕴,写景使哲理呈现了生动可感的形象,而抒情又成了文章的内在脉络,三者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呈现出理趣之美。  2、主客问答的创造性运用。中国古代赋体,常用主客之间相互问答、最终抑客而扬主的表现手法。本文也继承了这一表现手法,但作了很大改造。这里的客,不必确指某人,主客双方,其实是作者为展开辩论而虚设的两个思想对立方面,主客驳难就是作者内心矛盾斗争的独白。最终主说服客,反映了作者思想深处积极一面战胜了消极一面,潇洒超脱、返归自然的情怀取代了政治失意、人生无常的苦闷。  三十五、前赤壁赋    3、句式错落有致,用韵疏密相间。抒情小赋自唐朝起已代替西汉的大赋成为赋的主流,并且逐渐趋向散文化,成为韵散交织的更为自由的文体。在形式上,这篇赋既抛弃了通常作赋的架势,除了“若夫”“尔乃”“是以”等通常赋体中常用的辞语,使感情的流动转折十分畅遂。本文在句式和用韵方面是很典型的。就句式而言,全文既有不少散句,又运用了大量排比句和对偶句,有整有散,起落有致。在散句之中,穿插了一些似对实不对的偶句,如“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颇有韵味悠长之感。有些句子,似散而实整,如“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有些句子,似整而实散,如“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既白”,散句与偶句如此交互使用,显得舒卷自如,颇有行云流水之妙。就用韵而言,都在有意无意之间,如出天籁,只在每节的结束略加强调。随着文情的抑扬起伏,文句的整散错落,用韵也时疏时密,有时隔句押韵,有时则三、四句押韵。尤可注意的是,如句末是虚字,有时韵脚不在句末一字,而在虚字前一字押韵,如“顺流而东也”和“固一世之雄也”中,就在“东”和“雄”两字上押韵。这样处理,声调显得和谐优美,而终归于散文那种行云流水般的自然。  三十五、前赤壁赋  前赤壁赋  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苏子和客人荡着小舟,在赤壁下面游览。清风缓缓地过吹来,水面上不起波澜。举起酒杯,劝客痛饮,一边吟诵着《陈风·月出》的诗篇。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南斗星和牵牛星之间徘徊。白茫茫的雾气横锁江面,水光与天色连成一片。任凭苇叶似的小舟随意飘荡,飘浮在茫茫的万顷江面。浩浩荡荡地,就像凌空驾风,不知道停向何处;飘飘忽忽地,又如离开人世而独立,生出翅膀去升天成仙。  这时候,酒喝得高兴极了,就敲击着船帮唱起歌来:“桂树做的棹啊,木兰制的桨,拍打着水中的月光啊,在光闪闪的水波上逆流而上;我的胸怀啊,想得是那么遥远,心上的人儿啊,仿佛在天的那一方。”客人中有个吹洞箫的,按着歌声的节拍伴奏起来。箫声鸣呜,像哀怨,又像思慕;像哭泣,又像倾诉。尾声悠长婉转,像那似断非断的丝缕。简直能使潜藏深渊的蛟龙闻声起舞,又可以使孤舟上的寡妇哀泣悲苦。  三十五、前赤壁赋    苏子闻声凄然变色,不禁正襟危坐,向客人问道:“为什么箫声如此悲凉?”客人答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章吗?这里西望是夏口,东望是武昌,山围水绕,郁郁苍苍,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当曹孟德攻破荆州,打下江陵,顺长江东下的时候,战舰千里相接,旌旗遮蔽天空,对江酌酒痛饮,横矛吟诵诗章,真是一代英豪啊,可如今又在何方?何况你与我只是打鱼砍柴,生活在江边的沙洲,与鱼虾作伴,和麋鹿为友,驾一只树叶似的小舟,举着酒杯相互劝酒,像大海中的一粒米,像蜉游寄生在宇宙。哀叹生命是如此短促,羡慕那长江不停奔流。想要同飞仙一起遨游,想要和明月一样不朽,我知道这一切不可能一下子得到,只好在秋风中借箫声寄愁。”  三十五、前赤壁赋    苏子说:“你也知道那流水和月亮的道理吗?逝去的就像那流水,而大江从不曾流走;时圆时缺的就像那明月,而明月始终并没有减少和增长。要是从变动的一面看,天地间的事物竞连片刻都不能存留;要是从不变的一面看,那么万物和我们都是无穷尽的,还羡慕什么呢?况且天地之间,万物各有其主;如果不是属我所有,即使一丝一毫也不应当去取。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就成为悦耳的声音,眼睛看到就成为悦目的颜色;获取它没有人会禁止,用起来也永远不会竭尽。这才是自然界的无尽宝藏,是你我可以共同享受的清福。”  客人高兴地笑了,于是洗净酒杯,重新痛饮。菜肴和果品全部吃完,酒杯和盘子东歪西倒。主与客相互枕靠着在船中呼呼大睡,不知道东方已露出了白色。  三十五、前赤壁赋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宋•苏轼《自评文》)  余作《南征赋》,或者称之,然仅与曹大家辈争衡耳。惟东坡《赤壁》二赋,一洗万古,欲仿佛其一语,毕世不可得也。(宋•唐庚《唐子西文录》)  此赋学《庄》、《骚》文法,无一句与《庄》、《骚》相似,非超然之才,绝伦之识,不能为也。萧洒神奇,出尘绝俗,如乘云御风而立乎九霄之上,俯视六合,何物茫茫,非惟不挂之齿牙,亦不足入其灵台丹府也。  余尝中秋夜泛舟大江,月色水光与天宇合而为一,始知此赋之妙。(宋•谢枋得《文章轨范》)  予尝谓东坡文章仙也。读此二赋,令人有遗世之想。(明•茅坤《宋大家苏文忠公文抄》卷二十八)  欲写受用现前无边风月,却借吹洞箫者发出一段悲感,然后痛陈其胸前一片空阔。了悟风月不死,先生不亡也。(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  三十五、前赤壁赋    起道一段,就风月上写游赤壁情景,原自含共适之意。入后从渺渺抒怀,引出客箫,复从客箫借吊古意,发出物我皆无尽的大道理。说到这个地位,自然可以共适,而平日一肚皮不合时宜都消归乌有,哪复有人世兴衰成败在其意中。尤妙在江上数语,回应起首,始终总是一个意思。游览一小事耳,发出这等大道理。遂堪不朽。(清•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  以文体论,似赤壁记也,然记不用韵,而赋方用韵,此盖以记而为赋者也。故文带叙带赋,忽用韵,忽不用韵,古赋如《风赋》,如《色赋》,皆此类也。以文法讲,纯得吹箫一段生波,下乃发出如许妙理。公尝参神学佛,故号东坡居士;其笔墨之飘洒,成趣之活泼,又似于仙,故世号坡仙。此文前乐、中悲、后乐,有似王右军《兰亭叙》;其藉客发慨,不必实有其言,亦如昌黎之《进学解》,乃巧为譬忌也。《辑注评》:风只作线索,悲乐作转,挟引曹孟德为赤壁设色,服应点缀,杼轴亦工,篇中凡十二用韵。(清•李扶九原编、黄仁黼重订《古文笔法百篇》)  三十五、前赤壁赋    一、苏轼采用的是因景生情、借物喻理的手法,达到了写景、抒情、说理的统一。  二、完全按照时间顺序一路写来。而且以“月出”起,以“月落”收,在起结安排上也突出了时间因素。但在时间线索之外,还有一条情感的内在脉络,以人物的感情变化所经历的“乐一悲一喜”的过程来写;这里的客,不必确指某人,主客双方,其实是作者为展开辩论而虚设的两个思想对立方面,主客驳难就是作者内心矛盾斗争的独白。  三、正当主客陶然其中正感到一个“乐”字时,扣舷而歌却又引出了缠绵悲凉的洞箫声,刹那间情绪转向了莫名的惆怅。这是借景生情,景是情的外观;情由景生,情是景的内涵。  四、1、脱离尘世。2、使……起舞;使……哭泣。3、忧愁。4、本来。5、渺小。  三十五、前赤壁赋  《前赤壁赋》赏析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历经坎坷,思想上常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失意时每能达观自解,始终保持积极进取、欲有所为的精神。元丰二年,因被诬作诗“诽谤朝廷”,遭御史弹劾,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坎坷的经历、艰难的处境、复杂的心态,诸种因素在胸中积淀日久,终于酝酿成这一千古传诵的《前赤壁赋》。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年苏轼在黄州,曾于七月十六日,十月十五日两游赤壁,写下两篇以游赤壁为题的赋。赤壁,既黄州的赤鼻矶,当地人因音近而称“赤壁”,并非是三国时赤壁之战场旧址。  《前赤壁赋》行文有如天马行空,空灵飘逸,笔端遄飞,如有神助;自然流畅,随物赋行,如行云流水。从整篇观之,你会觉得自己处于一种月光水色的笼罩之中,聆听一个哲人向你阐述人生的道理。文中人只有苏子、客;物有舟、酒、箫,背景则是浩渺的江水,明亮的月光,把我国古代文人能够抒怀吟哦的一切道具、环境都摆了出来,来迎接一段惊人警人之语。  三十五、前赤壁赋    本文从泛游大江之乐写起,文章首段的景物描写,空灵澄澈,丹青难描,“《赤壁赋》‘清风徐来’,‘水落石出’,此类如殊仲所谓费尽丹青,只这些画不成”(宋  俞文豹《吹剑四录》)但其意义决不限于模山范水,而是因景生情,借景喻理。江水、清风、明月,这三个自然意象,在文中贯串映现,或引启遗世独立的遐想,或引发惆怅哀怨的悲情,或喻指万物皆具“变”与“不变”的两重性,生发出即使在坎坷之中,有为的生命仍有其永恒价值的人生哲理。形象性、情感性和哲理性的统一使文本充盈着诗情画意和理趣之美。  文章转到顾念人生之悲,再复归于精神解脱的愉悦,在悲、乐转换之中,提出了人生有何意义这样一个哲理命题,表现了作者虽然身处逆境,却能忘却一时得失、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客人中有一位吹洞箫的,随歌声伴奏着;萧声呜呜,好像幽怨,好似爱慕,像在哭泣,又像在倾诉。客人于是道出曹氏往事,指出人生易逝,不如江月的无穷。  文章在展开情绪和心理变化时,继承了赋家常用的“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表现手法。主与客之间的一难一解、互相辩驳,实则代表了作者内心矛盾的两个方面:借客之口宣泄政治失意、人生无常的苦闷;借主之口表达潇洒超脱、返归自然的情怀。这一艺术构思,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创造。  三十五、前赤壁赋    他对明月秋水的沉思与精当论解是跨越时空的。“‘风月’二字是一篇张本”(《苏长公合作》卷一引邵宝语)正因这样才使一篇《前赤壁赋》成为闪耀中华文坛的一颗明星。  文中的“客”应该是一个伤心之客,开篇时便在急行的小舟上狂歌,到了一个仙境般的氛围中,面对的是自己的友人和皎洁的月光、清亮的江水,此时此刻,掩饰不了心中的不快和对人生的感慨,于是客便以箫和歌,奏起心曲,“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在苏看来,与客饮酒正在兴头,客却忽起悲曲,于是“正襟危坐”问客:“何为其然也?”引出问题没有一丝拖泥带水。“‘月明星稀,乌雀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客人的思路是因“月”而开,进而联想到赤壁之役,想到曹孟德,一代枭雄的英姿,“而今安在哉?”哀叹人生之短暂,自己之渺小,感叹人生不比江河,做人不似“飞仙”,可望能与江水同存,与明月长终,惋惜人生得到太少,留给后世的只是空空一番倾诉,感到悲观,厌倦了生活。苏轼一翻旷达乐观的解述征服了“伤心客”。苏轼把高深抽象的理论变得直白而易于接受,仍然是水与月,客既然伤心因月因水而起,仍以月以水来冲刷客的哀愁。苏轼一语定天下:“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但“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月缺月圆,只是形式的变化而已,而其真正的实体却一点也没有变。人生亦是如此,虽然人有悲欢离合,生老病死,而人的一生也将有其恒久不变的一面。若从其变化一面来看,天地只不过是一瞬间而已,若从不变的一面来看,万物将与我永存,何必去羡慕他们明月江水呢?消极中含有一种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这也许是苏轼能处世宠辱不惊的原因吧。他再次劝诫友人:“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如此美景,要好好享用,莫为一些不必要的事情伤心。及时行乐,在某些场合,有时候是可以的,但这不能成为一生的处世态度。这不是一种消极避世,而是人的涵养达到最高境界的一种体现。  三十五、前赤壁赋    苏东坡继《前赤壁赋》之后,在同年的十月,又写了《后赤壁赋》其间相隔了三个月,而江山的景色,却有极大的变化。对照前后两赋,可以看出他心境的转移,由悟境而进入仙境,呈现一种豁然开朗的乐趣。所以有人说“读赤壁两赋,胜读一部庄子”。  文赋是一种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文体。作者在行文中大量运用了排比和对偶,不但句式时骈时散,用韵时疏时密,在参差错落之中,见出行文的舒卷自如,声调的和谐和优美。故虽是赋体,而终归与散文那种行云流水般的自然。  
本文档为【大学语文(第三版 孙昕光)课件课件-散文-前赤壁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2.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科技制造的艺术美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1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9-11-26
浏览量: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