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世界经济概论(第二版)教学课件汇总整本书电子教案全套教学教程

世界经济概论(第二版)教学课件汇总整本书电子教案全套教学教程

举报
开通vip

世界经济概论(第二版)教学课件汇总整本书电子教案全套教学教程导论学习目标教学内容重点与难点学习目标导论部分也可称为绪论,对这门课程的内涵、研究对象、主要内容以及学习这门课的意义进行界定和概括。掌握世界经济的概念并明确其内涵;区分世界经济与国际经济的不同;了解世界经济这门学科重点研究的问题、本课程的研究对象,以及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世界经济的概念与内涵;世界经济与国际经济的区别与联系;学习本门课的意义。本章难点是世界经济的内涵。教学内容第一节世界经济的内涵第二节世界经济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第一节世界经济的内涵世界经济的概念及内涵世界经济与国际经济的区别世界...

世界经济概论(第二版)教学课件汇总整本书电子教案全套教学教程
导论学习目标教学内容重点与难点学习目标导论部分也可称为绪论,对这门课程的内涵、研究对象、主要内容以及学习这门课的意义进行界定和概括。掌握世界经济的概念并明确其内涵;区分世界经济与国际经济的不同;了解世界经济这门学科重点研究的问题、本课程的研究对象,以及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世界经济的概念与内涵;世界经济与国际经济的区别与联系;学习本门课的意义。本章难点是世界经济的内涵。教学内容第一节世界经济的内涵第二节世界经济的研究对象和研究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第一节世界经济的内涵世界经济的概念及内涵世界经济与国际经济的区别世界经济的概念世界经济是以各国国民经济为主体,通过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及国际劳务合作等各种纽带相联结,在世界范围内所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的总和。——超越于民族国家界限的全球经济体系。内涵:1、世界经济系统的独立性,有着自身的运行规律。2、世界经济的微观主体包括世界各国消费者、各国企业和跨国公司、各民族国家和国家集团、各区域性和国际性经济组织。3、跨国公司是世界经济的重要主体。4、政府对本国经济的控制能力正在减弱;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和国际经济组织对世界经济乃至各国经济的影响程度和协调能力日益增加。截止到2008年底,跨国公司的数量达到约82000家,至少有81万家海外分支机构。这些海外分支机构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举足轻重,它们的出口额占到了世界货物和服务出口的三分之一,雇员人数2008年达到7700万。(世界投资报告2009)讨论题:有人说跨国公司是一群羊——领头羊,也有人说,跨国公司是一群狼——恶狼,请问你如何理解?世界经济学与国际经济学区别世界经济学(WorldEconomics,本书称“世界经济概论”)与国际经济学(InternationalEconomics)这两者的研究对象不同:世界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世界经济的特殊矛盾和运动规律的科学。而国际经济学是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的一门分支学科。它是在传统的国际贸易学和国际金融学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世界经济学研究的是包括国际经济关系在内的全球性的经济问题,而国际经济学主要研究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理论与政策。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1)国际贸易纯理论和国际贸易政策理论。(2)国际金融理论。主要包括外汇市场的汇率决定理论、国际收支调整理论和对各种货币体系的分析等。(3)有关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国际转移的理论,以及对跨国公司的分析,等等。——存续性世界经济作为全球性的经济实体,即使在国家消亡之后,仍将继续存在和发展下去,所改变的只是这一经济实体的性质、形态和结构。国际经济是以民族国家国民经济的存在为前提的,没有国家关系就没有国际经济关系,国际经济将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第二节世界经济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世界经济的研究对象世界经济的研究方法学习世界经济这门课程的意义世界经济的研究对象世界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世界经济的特殊矛盾和运动规律的科学。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研究作为世界经济组成部分的各国国民经济;世界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研究一体化世界经济的运行;研究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与平衡增长;研究一体化世界经济中的相互依赖与国际协调世界经济的研究方法研究世界经济学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注重理论的研究;历史的和现实材料的分析研究;将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与世界经济的现实以及国别经济的发展加以结合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学生通过世界经济成长的历史和现状、世界经济的运行与协调、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制度变迁等问题,有助于思考我国如何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如何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以推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学习世界经济学能够使学生正确了解国际形势,理解对外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你知道跨国公司选择投资目的地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吗?(先作为问题提出,学生讨论回答后,再给出如下答案供参考)跨国公司在选择投资对象国的时候,主要根据如下6项标准来决定,即政局稳定、经济增长、要素成本低廉、资本回报率优厚、软硬投资环境良好、市场容量大。第二章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其发展学习目标重点与难点教学内容学习目标学习本章,学生应了解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的原因及其给世界经济所带来影响;能够掌握的重要理论、了解并分析主要的区域经济集团,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形成、发展和影响。学习重点与难点难点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分类及区别重点是了解世界主要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教学内容第一节区域经济一体化概述第二节主要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第一节区域经济一体化概述一、区域经济一体化含义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分类一、区域经济一体化含义定义:区域经济一体化亦称区域经济集团化,通常是指一些地缘邻近的国家或地区,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为了谋求本地区的共同利益联合起来,在彼此自愿地约束自己的部分经济主权甚至相互对等地分享或让渡部分国家主权的条件下,通过签订 协议 离婚协议模板下载合伙人协议 下载渠道分销协议免费下载敬业协议下载授课协议下载 、规章组建国际调节组织和实体,使部分或全部生产要素在成员国间自由流动,使资源在成员国内得以优化配置。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指成员国之间经济活动中各种人为限制和障碍逐步被消除,各国市场得以融合为一体,企业面临的市场得以扩大;另一层含义是指成员国之间签订条约或协议,逐步统一经济政策和措施,甚至建立超国家的统一组织机构,并由该机构制定和实施统一的经济政策和措施。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分类(一)根据市场的融合程度,分为:优惠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经济一体化优惠贸易安排这是经济一体化中最低级和最松散的一种形式成员国间,通过协定或其他形式,对全部商品或一部分商品给予特别的关税优惠。具有代表性的优惠贸易安排有1932年英国与一些大英帝国以前的殖民地国家之间实行的英联邦特惠制。自由贸易区各成员国在区内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各个成员国保持独立的对非成员国的贸易壁垒。(无共同的对外关税)实践中通常采取“原产地规则”以区分来自成员国与非成员国的产品代表:北美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成员国之间完全取消关税或其他壁垒建立对外的统一关税成员经济体之间的产品流动无需再附加原产地证明代表:欧洲经济共同体共同市场成员国之间市现了商品的自由流动,建立了对外共同关税实现了技术、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代表:欧洲统一市场经济同盟成员国之间商品和生产要素可以完全自由流动,建立统一对外关税成员国制定并执行一些共同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逐步取消各国在政策方面的差异代表:欧洲联盟完全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高级形式成员国在经济、金融、财政等政策上完全统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形式及其主要特征特征优惠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经济一体化关税减让是是是是是是商品自由流动否是是是是是共同对外关税否否是是是是要素自由流动否否否是是是协调经济政策否否否否是是统一经济政策否否否否否是(二)按照成员国构成的不同进行分类第一,发达国家为主要成员,是发达国家组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典型的代表如欧洲联盟(EuropeanUnion,简称EU)。第二,发展中国家为主体,是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如东盟自由贸易区(ASEANFreeTradeArea,简称AFTA)。第三,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结成的南北型,即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成员是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建的,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orthAmericaFreeTradeAgreement,简称NAFTA)。(三)按照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形成的动因差异进行分类1.以产业内部分工为动因的区域一体化组织。2.以发展民族工业为动因的区域一体化。3.以南北合作为动因的区域一体化。第二节主要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实践二、美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践三、亚太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践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实践(一)欧洲联盟1.西欧经济一体化的起步与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煤钢共同体自1952年7月25日正式运营2.欧洲共同体的建立;1)1957年3月在罗马签订了《罗马条约》,根据条约,六国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2)1967年7月1日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煤钢共同体合并,改称“欧洲共同体”,3)主要内容:欧共体工业品关税同盟共同农业政策其他方面的政策:共同竞争政策;共同运输政策;地区政策和社会政策3.欧共体内部大市场的建立与货币一体化1)内部大市场的建立:1993年1月1日正式运转2)货币联盟的建立:1972年2月,欧共体部长理事会通过了《经济与货币联盟报告》,提出从1971~1980年间分三阶段实现货币联盟的目标。1989年欧共体通过了关于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的《德洛尔报告》,报告提出分三阶段建设经济与货币联盟,核心目标是建立欧洲中央银行,发行单一货币,协调各国经济政策。4.欧洲联盟的建立(简称欧盟,EuropeanUnion--EU)1991年12月11日,欧共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了以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为目标的《欧洲联盟条约》,亦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共体更名为欧盟。5.欧盟东扩6.欧元的诞生与发展欧盟的统一货币为欧元(euro),1999年1月1日正式启用。除英国、希腊、瑞典和丹麦外的11个国家于1998年首批成为欧元国。2000年6月,欧盟在葡萄牙北部城市费拉举行的首脑会议批准希腊加入欧元区;2006年7月11日,欧盟财政部长理事会正式批准斯洛文尼亚在2007年1月1日加入欧元区。2002年1月1日零时,欧元正式流通。(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1960年1月4日,奥地利、丹麦、挪威、葡萄牙、瑞典、瑞士和英国在斯德哥尔摩签订《建立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公约》,即《斯德哥尔摩公约》。该公约经各国议会批准后于同年5月3日生效,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正式成立(三)欧洲经济区 欧洲经济区于1994年正式成立,现时由欧盟28个成员国及挪威、冰岛和列支敦士登三国组成。二、美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践(一)北美自由贸易区(NorthAmericanFreeTradeArea,NAFTA)1.简介1989年,美国和加拿大两国率先签署了《美加自由贸易协定》1992年8月12日,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签署了一项三边自由贸易协定——《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即NorthAmericaFreeTradeAgreement)。1994年1月1日,该协定正式生效。特征:南北合作大国主导减免关税的不同步性战略的过渡性2.《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基本内容纺织品和成衣方面;汽车产品;农产品;运输业;通讯业;金融保险业;能源工业3.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就第一,规模经济效益第二,实现优势互补第三,改善投资环境4.北美自由贸易区发展对跨区域合作的启示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以来,虽然对其发展的成果评价不一,存在较大争议,但无论支持者和反对者,对自由贸易区建立后美、加、墨三国由于取消贸易壁垒和开放市场,实现了经济增长和生产力提高是基本肯定的。尤其是墨西哥的加入,使得NAFTA成为十年来南北区域经济合作的成功范例,国际间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能否通过自由贸易实现经济的共同增长、迈向经济一体化的疑问基本得到消除。(二)美洲自由贸易区(FreeTradeAreaofAmericas,FTAA)1.美洲自由贸易区简介美洲自由贸易区的设想是在1994年美国迈阿密西半球首脑会议上提出的,目的是于2005年初在西半球建立一个世界上面积最大、年GDP总值达14万亿美元、拥有8亿人口的自由贸易区。FTAA成立后,将是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2.美洲自由贸易区进程及前景展望FTAA从1994年12月迈阿密第一次美洲国家首脑会议启动以来,其间经过圣地亚哥和魁北克两次首脑会议和多次贸易部长级会议,2003年11月19日~21日,FTAA第8次部长级会议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举行。此次会议上各成员国均采取了较为灵活、务实的态度。FTAA能否如期启动尚面临一系列挑战;到2003年底,已历经九年,但进展甚微(三)南方共同市场1991年3月,阿根廷、巴西、乌拉圭和巴拉圭4国总统在巴拉圭首都亚松森签署《亚松森条约》,宣布建立南方共同市场(也称南锥体共同市场),1995年1月正式运行。(四)加勒比共同体和共同市场1973年7月,巴巴多斯、圭亚那、牙买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四国总理在查瓜拉马斯签订条约,宣布建立新的加勒比共同体和共同市场,同年8月条约生效。三、亚太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践(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东盟自由贸易区(ASEANFreeTradeArea,简称AFTA)于1992年提出,现包括原东盟6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文莱)和4个新成员国(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进程与现状1967年8月8日东盟成立。1992年1月在新加坡举行了由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文莱等东盟六国参加的东盟贸易部长会议,会议签署了设立东盟自由贸易区(ASEANFreeTradeArea,简称AFTA)的协议。AFTA自1992年提出,但由于各国意见分歧导致成立之初发展相当缓慢。在新加坡及马来西亚的积极主导下,现己逐步向较具组织化的运作模式发展,而且会员国之间经济合作范围也有日趋多元化的趋势。(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酝酿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至1980年)半官方协商阶段(1980~1989年)官方协调阶段(1989年以后)四、可能重塑世界经济新秩序的协定(一)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rans-PacificPartnershipAgreement,TPP)1.背景与概况由亚太经济合作会议成员国中的新西兰、新加坡、智利和文莱四国发起,从2002年开始酝酿的一组多边关系的自由贸易协定,原名亚太自由贸易区,旨在促进亚太地区的贸易自由化。TPP目前有12个成员国,而中国没有被邀请参与TPP谈判。2.面临的主要问题随着加入谈判的国家越来越多,面临着的经济多样性程度也越来越高,谈判的复杂性大大提高。3.建立TPP的战略意图美国主导的TPP不仅将规定取消或降低商品的关税,还将涵盖安全标准、技术贸易壁垒、动植物卫生检疫、竞争政策、知识产权、政府采购、争端解决,以及有关劳工和环境保护的规定,标准之高和覆盖领域之广远超一般自贸区协议。(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ransatlanticTradeandInvestmentPartnership,简称TTIP)1.协定产生的背景2013年6月,美欧正式宣布启动TTIP谈判。美国推进TTIP,实际上,并非仅仅因为经济因素,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美国欲推动经济转型,并重夺国际贸易规则制定的主导权。美国通过主导欧亚大陆的政治、经济秩序,最终实现称霸全球的战略目标。2.TTIP协议谈判的重点与难点重点:致力于解决市场准入和监管法规、非关税壁垒以及市场规则等三个关键性问题。难点:首先是立即或在一定时期内,将产品关税从目前的平均3%-5%降至零;第二是在服务和采购上扩大市场准入;第三是处理双方市场内部的监管和国内标准;第四是将食品安全、转基因生物、音像制品等行业问题上观念的差别消弭或达成一致。(三)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egionalComprehensiveEconomicPartnership,简称RCEP)1.概况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以下简称RCEP)由东盟十国发起,邀请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参加,建立16国(“10+6”)统一市场的自由贸易协定。2.成立原因第一,巩固和发展东盟在区域合作中的主导作用第二,整合和优化东盟与中、日、韩等6国已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第三,应对美国主导的TPP和中日韩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建自贸区而带来的新变化第四,通过RCEP进一步密切各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关系,提升该区域的凝聚力3.预期目标2013年初启动谈判,2015年底完成谈判,之后进入实施阶段1.美洲自由贸易区官方网站.http://www.alca-ftaa.org/2.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官方网站http://www.apec.org/3.欧洲联盟http://www.europa.eu/第三章经济全球化及其发展趋势学习目标重点与难点教学内容学习目标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内涵与成因,认识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理解经济全球化的现实意义,深刻分析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和不同利益集团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学习重点与难点深刻分析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和不同利益集团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教学内容第一节经济全球化概述第二节经济全球化的积极意义第三节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第一节经济全球化概述一、经济全球化的内涵二、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形式一、经济全球化的内涵经济全球化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相互融合的过程。二、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形式(一)贸易自由化(二)生产国际化(三)金融全球化。(四)科技全球化。(五)国际经济协调机制逐步形成第二节经济全球化的积极意义一、经济全球化为后进国家的崛起提供了机遇二、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开辟了和平共处的新时代一、经济全球化为后进国家的崛起提供了机遇19世纪末美国在欧美先进国家里后来居上,战后满目疮痍的日本在不到20年中一跃而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亚洲“四小龙”在短时间里成为新兴工业体,中国令世界瞩目的迅猛崛起等,除区位、国情等内部因素作用外,都有效地引进和利用了国际资金、技术和经验,都积极地参与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二、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开辟了和平共处的新时代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经济合作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经济主权互让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讨论题:经济全球化的代价仅供参考:一、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将成为一种常态。二、各国经济主权的独立性正面临日益严峻的考验。三、全球范围内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第三节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一、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二、生产方式变革趋势三、生产布局调整趋势四、国际贸易体制变革趋势一、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主要新兴市场国家纷纷加大在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领域的技术研发投入和推动产业化进程,抢占未来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二、生产方式变革趋势(一)智能数字技术相融合,呈现生产个性化趋势(二)能源技术与网络技术相融合,出现能源利用网络化趋势(三)制造业与服务业相融合,呈现二、三产业界线模糊化趋势三、生产布局调整趋势(一)产业分布全球价值链化趋势(二)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制造业的新趋势(三)服务业全球化趋势四、国际贸易体制变革趋势(一)谈判议题多元化(二)区域合作多元化(三)协定方式多元化讨论题:经济全球化与我们的生活。网站链接:1.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http://www.un.org/zh/ecosoc/2.世界贸易组织官方网站http://www.wto.org第四章全球性经济问题与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学习目标重点与难点教学内容学习目标了解世界各国(地区)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禀赋情况,明确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大意义。掌握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发展中国家人口剧增对其经济及世界经济的影响、可持续发展提出的背景及其内涵。学习重点与难点重点: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难点:发展中国家人口剧增对其经济及世界经济的影响教学内容第一节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由来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第一节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由来一、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产生二、世界经济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一、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产生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单纯或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工业化战略的普遍实施,的确获得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但是也引发了一些严重的全球性问题,如环境污染、工业废物积累、自然资源枯竭、粮食短缺、居民公害病症增多,以及城市人口拥挤、交通阻塞、毒品泛滥、艾滋病蔓延等众多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具有全球普遍性二、世界经济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一)人口问题1.人口发展的历史在人类漫长的历史时期,世界人口增长是缓慢的。但自从第一次产业革命之后,人口增长显著加速。人口的急剧增长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一段时间内,主要发生在先进资本主义国家,近几十年的人口爆炸则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2.发展中国家人口剧增及其影响发展中国家承受着巨大的人口压力人口增长过快给发展中国家造成的消极影响人口过快增长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3.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的持续下降及其影响在发展中国家为人口增长过快而担忧的同时,发达国家却在为人口增长率的持续下降和老龄化加剧而烦恼。人口老龄化给各有关国家带来了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劳动力的年龄结构老化。(2)劳动力短缺。(3)社会保障负担加重。4.世界人口的素质及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人口素质主要体现在人口的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两个方面。(1)世界人口身体素质状况目前,世界各国公认的衡量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标志是婴儿死亡率和平均预期寿命。从这两个指标看,现在世界人口的身体素质与过去相比有了显著提高。(2)世界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状况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是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最主要标志。(二)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所谓环境恶化当然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恶化,但这里所说的主要是自然环境。(三)资源危机1.水资源2.土壤3.能源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一、经济发展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二、可持续发展从理论走向实践三、低碳时代的到来与世界经济一、经济发展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背景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发达国家醉心于经济高速增长,刚刚获得独立的那些发展中国家也专心于经济增长。因此,反映到经济理论上就是把增长与发展等同起来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发展理论发生了变化。一方面,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弊端逐渐显露,严重的污染事件频频发生;另一方面,石油危机的冲击使人们醒悟过来,认识到资源并不是无限的。关于经济发展的新理论应运而生。新理论认为,增长不等于发展,发展是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系统工程,中心思想是把发展与人口增长、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等因素综合起来分析。(二)经济增长极限论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美国未来学家丹尼斯·梅多斯等人题为《增长的极限》的报告,提出了著名的“零增长”模式。该报告认为,经济增长已临近自然生态极限,单纯注重经济增长将无可回避地导致贫富悬殊、人际失衡和生态无序等全球性问题。(三)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1987年以布伦特兰夫人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标志可持续发展理论大体形成。二、可持续发展从理论走向实践(一)理论付诸实践的探索1973年,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之后,立即专门成立了环境规划署。1983年,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可持续发展至少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态持续;二是经济持续;三是社会持续;四是强调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都要注意代际平等和代内平等。一句话:“可持续发展就是能长期延续的发展”。(二)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行动为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特别是环境保护问题,各个国家,主要是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采取措施,如加强立法,规定企业排放废气、废水等的标准,增加资金投入。到了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冷战”结束后,可持续发展问题才提到了国际议事日程的首位。三、低碳时代的到来与世界经济(一)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低碳经济”的提出要追溯到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二)低碳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未来低碳经济将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低碳经济将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危机后带动新一轮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大力量。(三)低碳经济的现状和发展趋势1.美国将低碳产业作为重振经济的战略选择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低碳经济法案》。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国选择以开发新能源、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应对危机、重新振兴美国经济的战略取向2.欧盟将低碳经济视为“新的工业革命”2007年3月,欧盟委员会提出一揽子能源计划,带动欧盟经济向高能效、低排放的方向转型。3.日本将低碳社会作为发展方向2007年,日本环境部提出了低碳规划,提倡物尽其用的节俭精神,通过更简单的生活方式达到高质量的生活,从高消费社会向高质量社会转变。4.巴西大力推动生物燃料业的发展5.韩国制定了《低碳绿色增长的国家战略》6.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前景广阔网站链接:1.上海社科院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http://www.cesd-sass.org/2.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网.http://www.china-sds.org/第五章国际贸易及多边贸易体制演变学习目标重点与难点教学内容学习目标了解国家贸易产生及发展历程;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变化;掌握国际贸易政策的演变;理解并掌握国际贸易政策选择的影响因素;了解多边贸易体制从GATT到WTO的演变学习重点与难点重点:国际贸易政策的演变以及国际贸易政策选择的影响因素难点:国际贸易政策的演变教学内容第一节国际贸易的产生及发展第二节国际贸易政策演变第三节多边贸易体制的演变第一节国际贸易的产生及发展一、国际贸易的产生二、前资本主义时期国际贸易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国际贸易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贸易一、国际贸易的产生国际贸易的产生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剩余的产品可以作为商品进行交换;二是商品交换要在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之间进行。从根本上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是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阶级和国家,商品流通超出国家的界限,国际贸易应运而生。二、前资本主义时期国际贸易(一)奴隶社会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地中海沿岸的各奴隶制国家间就开展了国际贸易,出现了腓尼基、亚历山大、希腊、罗马等贸易中心。用于交换的商品数量很少,以交换为目的的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微乎其微。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主要是奴隶和用于满足奴隶主需要的奢侈品。从国际贸易的地理范围来看,带有明显的地域性(二)封建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国际贸易的地理范围明显扩大。进入封建社会,用于对外交换的商品种类有所增加。由于受到生产方式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国际贸易在商品种类、规模和地理范围等方面都相当有限,国际贸易在国民经济中不占重要地位。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国际贸易16世纪到18世纪中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这一时期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工厂手工业的发展和地理大发现。18世纪后叶到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进入到自由竞争时期,国际贸易在这一时期得到迅速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进入垄断阶段,国际贸易的规模仍保持扩大,但增长速度下降,低于同期世界生产的增速和自由竞争时期国际贸易的增速。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贸易第一,战后国际贸易增长迅速,具体表现为国际贸易增长速度不仅高于战前,还远远高于物质生产的增长速度。第二,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日益高级化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高级化首先表现在国际货物贸易结构的高级化。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高级化也表现在国际服务贸易结构的高级化。全球服务贸易结构变化单位:10亿美元项目出口额比重(%)进口额比重(%)20131980200020132013198020002013全球服务贸易总额4720100.0100.0100.04499100.0100.0100.0其中:运输90636.823.219.2116541.728.625.9旅游118428.431.925.1107226.930.123.8其他服务262634.844.855.6220431.441.249.0资料来源:WTOInternationaltradestatistics2013注:由于未分配的服务贸易(unallocatedservices),服务贸易总值并不等于各分类项目的加总。第三,国际贸易地区分布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国际贸易,改变了过去过去由发达国家一统天下的局面,但发达国家继续在国际贸易中居优势地位。在发达国家间,日本和欧洲的贸易地位上升较快,美国的贸易地位相对下降。发展中国家中,新型工业化经济体在国际贸易中地位上升是二战以后国际贸易格局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全球贸易仍然以区域贸易为主。2012年区域集团内部贸易占比单位:十亿美元;%出口进口总额域内贸易域内贸易占比总额域内贸易域内贸易占比NAFTA2371101348.53191107933.8ASEAN125332525.9122027322.4MERCOSUR3404914.43254814.8资料来源:WTOInternationaltradestatistics2013第四,国际贸易内容和范围的扩大除了传统的货物贸易,国际服务贸易和国际技术贸易在二战后获得了快速发展。“乌拉圭回合”谈判后,长期游离于关贸总协定之外的农产品贸易和纺织品贸易,服务贸易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及投资都纳入了多边贸易体制的管辖下。第二节国际贸易政策演变一、对外贸易政策概述二、国际贸易政策演变一、对外贸易政策概述(一)对外贸易政策的含义及内容国际贸易政策是各国在一定时期内对进口和出口贸易所实行的政策,是各国政府为了某种目的而制定的对外贸易活动进行管理的方针和原则。从一国或地区的角度看,国际贸易政策就是对外贸易政策。对外贸易政策的内容:首先是对外贸易总政策,其中包括进口总政策和出口总政策其次是对外贸易国别(或地区)政策第三是商品进出口政策(二)国际贸易政策的类型及影响因素类型:以国家对外贸的干预以及程度为标准,可以把对外贸易政策归纳为两种基本类型: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自由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对商品进出口不加干预,对进口商品不加限制,不设障碍;对出口商品也不给以特权和优惠,使商品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输出和输入,在世界市场上实现自由竞争和合作,使资源达到最优配置。保护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对商品进出口积极加以干预,利用各种措施限制商品进口,保护国内市场和国内生产,使之免受国外商品竞争;对本国出口商品给予优待和补贴,鼓励扩大出口。影响因素1.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商品的国际竞争力2.本国的经济状况3.利益集团的矛盾和斗争二、国际贸易政策演变(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保护贸易政策16世纪至18世纪中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也是西欧各国开始走向世界市场的时期。为了加速资本原始积累,各国纷纷采取重商主义对外贸易政策。重商主义分为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重商主义作为西方最早的国际贸易理论,在历史上曾起过积极作用。它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发展。在国际贸易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国际贸易政策各有不同。(二)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自由贸易政策居于主导地位自由贸易政策主张形成于18世纪末,在19世纪70年代达到高峰。最早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和航海业发达的荷兰是全面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国家。这一时期,英国推行的自由贸易措施主要有:第一,废除谷物法第二,废除航海法第三,取消外贸公司特权第四,改革关税制度,包括降低关税税率、减少纳税的商品项目和简化税法第五,与外国签订贸易条约(三)二战前的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超保护贸易政策各国垄断资产阶级为了垄断国内市场和争夺国外市场,纷纷要求实行保护贸易政策。尤其是1929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的爆发,成为超保护贸易政策的催化剂。主要特点是:第一,保护的对象不再是国内幼稚工业,而是国内高度发达或出现衰落的垄断工业;第二,保护的目的不再是培植国内工业的自由竞争能力,而是垄断国内外市场;第三,保护的手段不仅仅是关税壁垒,而且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非关税壁垒和限进奖出的措施。(四)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贸易自由化政策时期贸易自由化浪潮出现的原因:第一,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成为贸易自由化的积极倡导者和推行者。第二,1947年,GATT的签订,有力地推动了贸易自由化。第三,日本和西欧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愿意彼此放松贸易壁垒扩大出口。第四,二战后,跨国公司迅速兴起,促进了资本在国家间的流动,加强了生产的国际化,客观上要求商品、资本、劳务的跨国界自由流动。第五,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分工形式日益多样化,使商品交换的范围扩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贸易自由化倾向主要表现在大幅度削减关税和降低或撤销非关税壁垒。(五)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新贸易保护主义第一,保护的范围扩大第二,保护措施由关税壁垒转向非关税壁垒第三,保护的重点由限制进口转向鼓励出口第四,贸易保护从国家贸易壁垒转向区域贸易壁垒,实行区域内的共同开放和区域外的共同保护第五,从贸易保护制度转向系统化的管理贸易制度第三节多边贸易体制的演变一、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二、世界贸易组织一、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一)产生在美国倡导下,由23个国家于1947年10月30日在日内瓦签定并于1948年正式生效的一项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缔约国对外贸易政策和调整它们权利和义务关系的国际多边贸易协定。1947年关贸总协定的产生(二)宗旨:缔约各国政府认为,在处理它们的贸易和经济事务的关系方面,应以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巨大持续增长、扩大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发展商品生产与交换为目的。(三)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关税保护和关税减让原则。取消数量限制原则。透明度原则。公平贸易原则。合理保障原则。(四)关贸总协定的积极作用第一,关贸总协定为各成员国规范了一套处理它们之间贸易关系的原则及规章。第二,总协定为解决各成员国在相互的贸易关系中所产生的矛盾和纠纷提供了场所和规则。第三,关贸总协定通过大幅度地削减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奠定了战后国际贸易迅猛发展的基础。第四,总协定努力为发展中国家争取贸易优惠条件。(五)关贸总协定的局限性第一,关贸总协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经济组织。第二,总协定的有些规则缺乏法律约束,也无必要的检查和监督手段。第三,总协定中存在着“灰色区域”,致使许多规则难以很好地落实。第四,总协定的争端解决机制不健全。二、世界贸易组织世界贸易组织(WorldTradeorganization,简称WTO)于1995年1月1日正式成立并开始运作(一)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及目标WTO的宗旨:本协定各参加方认识到在处理它们在贸易和经济领域的关系时,应以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大幅稳定增长以及扩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和贸易为目的,同时应依照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最优运用世界资源,保护环境,并以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各自需要的方式,加强采取各种相应的措施;积极努力,保证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其中的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获得与其经济发展需要相当的份额WTO的具体目标:建立一个完整的、更具活力和永久性的多边贸易体制,以巩固原来的关贸总协定为贸易自由化所作的努力和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的所有成果。(三)世界贸易组织的机构(二)世界贸易组织的职能1.方便世界贸易组织协定的实施、管理和运作,促进协定目标的实现,并为诸边贸易协定提供实施、管理和运用的体制。2.在相关协议处理的事项方面,为成员间多边国际贸易关系的谈判提供场所;为成员间国际贸易关系的进一步谈判提供场所,并为谈判结果提供实施框架。3.实施争端解决制度。4.实施《贸易政策审议机制》。5.为实现全球经济决策的更大一致性,WTO应酌情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及其附属机构进行合作。WTO的结构图(三)世界贸易组织的机构(四)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以来取得的成果第一,落实乌拉圭回合协议与推进新协议谈判。第二,解决成员之间的贸易争端。图5.11995-2013年WTO争端数量资料来源:WTOAnnualReport2014第三,帮助最不发达国家成员解决贸易发展问题。第四,贸易政策审议机制积极发挥监督作用。根据《WTO年度报告2014》(anrep14),截止2013年底,TPRB(TradePolicyReviewBody)共完成384次的贸易政策审议,覆盖了WTO159个成员中的147个,接受审议的成员方数目占WTO成员总数的92.5%。讨论题:GATT通过八轮谈判成功的降低了各成员方货物贸易中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为什么还要成立世界贸易组织?网站链接:1.联合国贸发会议官方网站http://unctad.org/2.中国商务部http://www.mofcom.gov.cn/3.世界贸易组织官方网站.http://www.wto.org/4.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http://www.ccpit.org/5.香港贸易发展局.http://www.tdctrade.com/第七章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发展学习目标重点与难点教学内容学习目标掌握国际直接投资及其特征;了解国际直接投资的类型;了解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历史;理解并掌握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变化;了解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掌握跨国公司及划分标准;了解跨国公司的发展。学习重点与难点重点:跨国公司及划分标准。难点: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变化。教学内容第一节国际直接投资及其发展第二节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第三节跨国公司及其发展第一节国际直接投资及其发展一、国际直接投资的概念及特征二、国际直接投资的类型三、国际直接投资产生及发展变化一、国际直接投资的概念及特征概念:国际直接投资(InternationalDirectInvestment),是指投资者为了在国外获得长期的的投资收益并得到对企业的控制权,通过直接建立新的企业、公司或并购原有企业等方式进行的国际投资活动。国际直接投资的形式:一是在国外创办新企业;二是购买外国企业股权达到一定比例以上;三是以利润进行再投资。特征:第一,投资者的目的是拥有所投资企业的控制权。第二,国际直接投资能够实现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而且往往是“一揽子”要素的国际转移。第三,国际直接投资的投资周期长、风险大。第四,国际直接投资主体是跨国公司。二、国际直接投资的类型(一)按照投资者参与企业产权的程度分为独资经营、合资经营、合作经营、合作开发等形式(二)以国际分工方式进行划分,国际直接投资可分为水平型投资、垂直型投资和混合型投资(三)按照投资目的,国际直接投资可以分为资源导向型投资、出口导向型投资、生产要素导向型投资、研究开发型投资三、国际直接投资产生及发展变化产生:19世纪70年代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形成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制造业和殖民地国家的原材料生产业的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深化和发展,加深了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大大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为了进一步促进国际贸易发展和为“过剩资本”寻找出路,西方国家纷纷开始了向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资本输出。国际贸易的大发展和资本输出的出现,进一步深化了国际分工,加强了各国间的经济联系,国际直接投资应运而生。表7.1各主要西方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存量(1914年)发展:第一阶段,国际直接投资的起步阶段(1870-1914)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瑞士瑞典投资存量(百万美元)65002650175015001250所占百分比(%)44.618.612.010.39.6第二阶段,国际直接投资缓慢发展阶段(1915-1945年)两次世界大战、国际金本位的崩溃、世界经济危机等,世界经济发展缓慢,个别年份甚至出现停滞甚至倒退第三阶段,国际直接投资的快速发展阶段(1946-至今)第一个时期为恢复增长期,从1946年到1960年。第二个时期为高速增长期(1961年-至今)。国际背景:20世纪60年代后,在联合国、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多边机构的协调和维护下,国际经济与政治局势相对稳定,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恢复与发展,世界经济快速增长。特征:第一,国际直接投资规模迅猛增长第二,国际直接投资地区分布变化1)发达国家一直是国际资本流动的主体。2)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和吸收外资都急剧上升,在国际直接投资中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尤以新兴工业化经济体表现更突出。3)在发达国家中,美国的地位相对下降,日本、西欧(现在欧盟)的地位相对上升。第三,国际直接投资部门结构的变化战后,国际直接投资的部门结构发生了由初级产品向制造业转移和由制造业再向服务业的投资转移。第二节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一、国际直接投资主流理论二、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三、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最新发展一、国际直接投资主流理论(一)垄断优势理论背景:美国学者海默(Hymer,1960)在其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运用西方微观经济学中关于厂商垄断竞争的原理来说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提出了“垄断优势论”,指出大企业凭借其特定的垄断优势从事对外直接投资。该理论后来经过其导师金德尔伯格(Kindleberger)的补充发展,现称之为“海默一金德尔伯格传统”(H-KTradition)。内容:垄断优势论系统论证了垄断优势和国内国际市场的不完全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性因素。垄断优势论认为市场不完全是跨国公司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不完全竞争出发,在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企业才能够拥有垄断优势,这种垄断优势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一般来说,跨国公司拥有如下垄断优势:先进技术优势、资金优势、规模经济优势、先进管理经验等。评价:垄断优势论研究的对象只是实力雄厚、具有明显垄断优势的美国跨国公司。根据该理论,没有垄断优势的企业无法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没有垄断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兴起,则对此理论提出了质疑。另外,垄断优势理论也无法解释产品出口、技术转让与对外直接投资三种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适用条件。(二)内部化理论背景:背景:英国学者巴克利(PeterJ·Buckley)与卡森(MarkO·Casson)在1976年合作出版的专著《跨国公司的未来》中系统提出了内部化理论;加拿大学者拉格曼(A.M.Rugman)在1981年出版的著作《跨国公司的内幕》中又作了进一步的完善。主要内容:市场的不完全性是导致企业从事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直接原因。该理论强调市场的不完全性如何使企业将垄断优势保留在企业内部,并通过企业内部使用而取得优势的过程。当这一过程超越国界便会形成跨国企业。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完全性和中间产品(尤其是专有技术、专利、管理及销售技术等信息与知识产品)价格难以确认,造成市场交易成本过高。跨国公司只有通过企业内部建立市场,以企业内部市场代替外部市场,从而解决由市场不完善带来的供需交换不能保证进行的问题。这样才能减少交易成本,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司的利润。评价:内部化理论的重要意义在于将市场交易内部化原理引入到国际直接投资领域,着重强调了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企业竞争的重要意义,从而使理论分析更接近跨国公司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现实,在一定程度解释了二战后的各种国际直接投资活动。但是内部化理论侧重于从跨国公司的主观方面考虑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对国际经济环境变化考虑不够,使该理论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三)边际产业扩张理论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日本学者小岛清(KiyoshiKojima)运用比较优势原理,把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结合起来,以投资国和东道国的比较成本为基础,着重分析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果,提出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产业转移理论。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的基本核心是:境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依次进行。这些比较劣势产业也是对方国家具有比较优势或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从边际产业开始进行投资,可以使东道国因缺少资本、技术、经营管理核能等未能显现或未能充分显现出来的比较优势显现出来或增强起来,从而扩大两国间的比较成本差距,为实现数量更多、获益更大的贸易创造条件。局限性:一是只能解释经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以垂直分工为基础的投资,难以解释经济发达国家之间的以水平分工为基础的投资。二是该理论以投资国为主体而不是以跨国公司为主体,难以解释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所有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三是低估了发展中国家接受高新技术的能力,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固定在静止状态。(四)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生:美国哈佛大学学者弗农(R.G.Vernon)于1966年5月在《经济学季刊》上发表的《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首次提出了独具特色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后来经过威尔斯(LouisT.Wells)和赫希哲(Hirsch)等人的发展而逐步完善。主要内容:弗农认为产品比较优势和竞争条件的变化是驱使美国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决定因素。他把产品的生命周期划分成三个阶段:产品创新阶段、产品成熟阶段、产品标准化阶段,以解释企业根据生产条件和竞争条件作出的对外直接投资决策。在产品的新阶段,由于产品的特异性或垄断优势价格的需求弹性低,而收入弹性大,企业有选择在国内生产的倾向;在产品成熟阶段,由于需求量变大,技术扩散和竞争者加入,成本因素呈现出重要性,对外投资比产品出口更有利,因而企业倾向于到海外需求类型相同的地区投资设厂,开展对外投资;在产品的标准化阶段,技术因素退居次要地位,竞争变成了以价格为主,故企业倾向于把生产转移到劳动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而原来的创新国逐渐变成了产品进口国。缺陷:该理论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美国向西欧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研究得出的,对其他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缺乏普遍意义;许多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并不符合产品的周期模式,它们在新产品创新时期就在国外组织生产和销售,甚至通过子公司在东道国研制新产品。(五)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产生: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欧、日三足鼎立的跨国公司投资格局形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综合创造了条件。英国里丁大学教授邓宁(JohnH.Dunning)于1977年发表了其著名论文《贸易、经济活动的区域和跨国企业:折衷理论探索》,提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试图全面探讨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投资决策、投资方向三个主要问题。1981年,邓宁出版了名为《国际生产与多国企业》的论文集,对其折衷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阐述主要内容:折衷理论认为,企业从事国际直接投资是由该企业自身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三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所谓OIL(Ownership-Internalization-Location)模式。所有权优势主要指企业拥有或能够得到它国企业没有或者无法得到的无形资产和规模经济优势。内部化优势,指企业在通过对外投资将其资产或所有权内部化过程中所拥有的特定优势;区位优势是指生产地点的政策和投资环境等方面的相对优势所产生的吸引力。邓宁认为,企业只有同时拥有了这三项优势,才能够进行跨国投资。John.H.Dunning理论归总:企业优势方式选择所有权内部化地理优势√╳╳许可证转让√√╳出口√√√FDI评价: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迄今最完备的、被人们广泛接受的综合型国际生产模式,被称为国际生产领域里的“通论”。该理论的创新之处在于其看到了在企业跨国投资动因中,包含了区位优势。缺陷:(1)该理论的研究对象仍是发达自家的跨国公司,很难解释那些并不具备独占性技术优势的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境外直接投资行为。(2)该理论将所有权、内部化、区位优势三种因素等量齐现,缺乏主次之分且无动态变化分折,这与形式多样、变化频繁的跨国投资实践是有较大差距的。二、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一)小规模技术理论提出:美国哈佛大学研究跨国公司的著名教授刘易斯•威尔斯(LouisT.Wells)1983年出版了《第三世界跨国企业》一书,该书被学术界认为是研究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开创性成果。主要内容:该理论主要从3个方面分析了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企业的比较优势:(1)拥有为小市场需要提供服务的小规模生产技术。(2)发展中国家在民族产品的海外生产上颇具优势。(3)低价产品营销战略。(二)技术地方化理论产生:英国经济学家拉奥在1983年年出版了《新跨国公司:第三世界企业的发展》一书,提出用技术地方化理论来解释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行为。内容: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技术特征尽管表现为规模小、使用标准化技术和劳动密集性技术,但这种技术的形成却包含着企业内在的创新活动。正是这种创新给引进的技术带来了新的活力,给引进技术的企业带来了新的竞争优势,从而使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当地和邻国市场具有竞争优势。(三)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理
本文档为【世界经济概论(第二版)教学课件汇总整本书电子教案全套教学教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春哥知识店铺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3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363
分类:理学
上传时间:2022-03-06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