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与哲学全册教案

生活与哲学全册教案

举报
开通vip

生活与哲学全册教案前言(第1课时)一、学习哲学的重要性:二、《生活与哲学》课程的基本性质:三、《生活与哲学》教材的设计思路:四、《生活与哲学》模块四单元之间的逻辑联系:五、《致同学们》:一共有六个自然段:1、引入:由书名引入到了哲学与生活之间是否存在在一定的关系这个问题。2、回答:生活与意识存在着一定的辩证关系,由此而肯定了生活与哲学的关系,因为生活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3、递进:仅仅有生活还不足以形成哲学,因为哲学是在生活与实践中经过不断的思索而形成的。4、递进:任何哲学不管是还是错的,它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升华,但...

生活与哲学全册教案
前言(第1课时)一、学习哲学的重要性:二、《生活与哲学》课程的基本性质:三、《生活与哲学》教材的设计思路:四、《生活与哲学》模块四单元之间的逻辑联系:五、《致同学们》:一共有六个自然段:1、引入:由书名引入到了哲学与生活之间是否存在在一定的关系这个问题。2、回答:生活与意识存在着一定的辩证关系,由此而肯定了生活与哲学的关系,因为生活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3、递进:仅仅有生活还不足以形成哲学,因为哲学是在生活与实践中经过不断的思索而形成的。4、递进:任何哲学不管是还是错的,它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升华,但是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正确的,因为它能够正确的探究到自然、人类社会与人的思维的一般规律。5、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6、热情的口吻号召大家学习哲学。六、我们如何阅读这本教材单元导语:告诉我们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本单元的目的、意义。课文导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本课的目的、意义。生课文:学习的主体内容:框构:框是构成课文的基本单位,它由若干目构成。作为量化教学内容的基本单位,每框大体按1学时安排—。目是构成框的基本单位,包括正文和辅助文两部分,也是展示课文的基本步骤和环节。活与——单元:哲学探究活动目标综合探究:探究活动建议理论评析探究路径参考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2-16课时)一、综合解说【地位作用】本单元在全书中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是全书的起始课。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哲学在社会发展中有什么作用?这些问题的探究与学习,有助于我们在掌握本单元基本理论的同时,为全书的学习打下基础。从身边的哲学入手,通过对哲学概念和哲学基本问题的体会,有助于我们划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以科学的世界观指导我们现在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对我们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主要内容】根据最新课程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的要求,本单元分为三课: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第一课包括两个框题:生活处处有哲学;关于世界观的学说。第一框共两个目题:第一目从我们的生活入手,说明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第二目讲了两个问题:一是哲学的本义爱智慧;二是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二框共两个目题:第一目讲哲学概念的基本含义。第二目主要讲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相互关系。通过本课学习,使同学们了解什么是哲学、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等。引导同学们进入生活与哲学的学习。第二课包括两个框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第一框共两个目题:第一目从哲学研究的问题入手,指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进而分析了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第二目分析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从两个方面进行探究。第二框,首先探究唯物主义,指出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三种基本形态;其次分析唯心主义,指出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并说明了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最后指出虽然哲学史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但从基本派别来看则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阵营。通过本课学习,使同学们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掌握什么是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吸收前人的智慧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第三课包括两个框题: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第一框共两个目题:第一目从历史事实入手,设置探究,引导学生感悟社会存在对哲学思想的决定性作用。第二目进一步阐释哲学思想对社会变革的反作用。第二框共三个目题:第一目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论证其出现的必然性。第二目在对比的基础上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性革命,把握其基本特征。第三目依循历史脉络,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通过本课学习,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自觉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增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积极性。哲学就在我们身边二、知识结构:生活处处有哲学美好生活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的向导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为什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基本观点百舸争流的思想: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生活智慧与三种基本形态近代形而上学时代精神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客观唯心主义时代的精神的总结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和升华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时代精神社会变革的先导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三、单元导语: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第2-5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哲学的含义(2)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含义(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4)哲学与方法论的关系◇理解:(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2)哲学的本义和任务(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分析:(1)联系身边的生活分析其中的哲学思想(2)列举人们具体的世界观并分析哲学的含义(3)用史实分析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相互关系(4)分析马克思、恩格斯、黑格尔等哲学家的哲学思想2、能力目标:(1)通过对身边的哲学的分析,培养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2)通过对哲学思想的历史渊源的分析,培养跨学科的综合能力(3)通过对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具体知识三对关系的分析,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4)通过对身边生活事例、哲理故事、哲学家观点的体悟,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哲学的产生、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的分析,增强我们对哲学的体悟和思想认同(2)通过对哲学概念、世界观概念的分析,激发自觉树立科学世界观、自觉增强哲学修养的热情(3)通过对哲学与具体知识的学习,增强我们以哲学为指导,学好具体知识的自觉性二、【重点、难点】1、哲学与爱智之学2、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3、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三、【整体感知】:通过本课学习,同学们将从生活中的哲学思想人手,体验哲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而了解哲学概念,为开始全书的学习做好思想准备。四、【方法点津】:(1)运用比较法,理解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2)运用辩证的方法,全面地理解哲学与具体知识的关系。(3)利用网络平台,搜集、整理哲理故事。(4)理论联系实际,用科学的世界观自觉地指导学生的学习。五、【课文导语】:第一框题生活处处有哲学教学过程及板书等详见 课件 超市陈列培训课件免费下载搭石ppt课件免费下载公安保密教育课件下载病媒生物防治课件 可下载高中数学必修四课件打包下载 第二框题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教学过程及板书等详见课件本课小结:在生活逻辑的基础上,本课解决了一个核心问题——哲学的概念。从知识逻辑上讲,围绕哲学概念,主要讲了三个关系:哲学与世界观、哲学与方法论、哲学与具体科学。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第6-8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哲学的基本问题(2)唯物主义及其表现形式(3)唯心主义及其表现形式◇理解:(1)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2)正确认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3)区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分析:(1)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2)从古今中外著名思想家的著作、论断来分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3)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判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2、能力目标:(1)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2)比较、分析的能力(3)抽象思维能力3、态度、价值观目标本课学习,了解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二、【重点、难点】:1、哲学的基本问题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三、【整体感知】:同学们学习本课,将通过认识哲学的基本问题来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一直贯穿着哲学发展的历史。通过对古今中外著名哲学家的言论中,感受哲学思辨的独特魅力,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四、【方法点津】:(1)列举古代思想家的著名言论,进行分析、判断(2)从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具体做法来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3)结合事例说明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性。(4)结合当地政府的政策、举措分析是否坚持了唯物主义。(5)分析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言行并结合本课知识进行归类、总结。五、【课文导语】:第一框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过程及板书等详见课件第二框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教学过程及板书等详见课件本课小结:本课从哲学的基本问题人手,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进而分析唯物主义及其三种基本形态,并对其全面看待,然后分析唯心主义及其两种基本形式,最后揭示在哲学发展史上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是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大派别的。第9-10课时:过本单元1、2课 资料 新概念英语资料下载李居明饿命改运学pdf成本会计期末资料社会工作导论资料工程结算所需资料清单 书及课时作业。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第11-14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理解:(1)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2)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分析:(1)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述哲学思想与社会变革的关系(2)运用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2、能力目标(1)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2)透过社会现象把握本质规律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哲学与时代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发展及基本特征等内容的学习,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自觉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增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积极性二、【重点、难点】:1、哲学与时代的关系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三、【整体感知】: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从总体上把握哲学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条件、基本特征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从而为后边具体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四、【方法点津】:(1)结合典型事件,说明哲学思想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2)运用对比方法,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的区别,理解其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的基本特征。(3)联系历史事实,理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与发展的基本线索,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条件,把握其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五、【课文导语】:第一框题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教学过程及板书等详见课件第二框题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教学过程及板书等详见课件本课小结:本课从宏观层面上勾勒出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貌,逻辑上由一般到具体。首先,教材辩证地分析哲学思想与社会变革的关系:一方面,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另一方面,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继而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常识:追溯其历史渊源,阐释其基本特征,介绍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本课板书设计: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精神上的精华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社会变革的先导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理论来源科学性实践性革命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16-17课时:第一阶段考试试卷讲评第二单元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第18-31课时)一、综合解说【地位作用】本单元开始真正涉及哲学基本问题,它对学好以下几个单元起了基础性作用。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懂得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人脑的机能、物质的反映、人的意识有能动作用。它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世界的过程,也就是追求真理的过程,这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地追求真理,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内容】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单元分为三课: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四课分为两个框题:世界的物质性;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第一框分为两个目题:第一目由“上帝创世说”引发学生思考,从而论证得出自然界的物质性;第二目从人的起源开始探究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第二框分为两个目题:第一目从《易传》里的一段话引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第二目通过元素的发现经历探究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我们应按客观规律办事。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助于同学们了解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应按客观规律办事。第五课分为两个框题:意识的本质;意识的作用。第一框分为三个目题:第一目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个方面论证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第二目从意识的生理基础讲述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第三目是从意识反映的对象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第二框分为三个目题:第一目从人与动物的比较,重点讲述了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第二目通过“面对石头与电脑”的问题探究,讲述了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第三目实际上是讲了方法论的运用,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第六课分为两个框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第一框分为两个目题:第一目从实践含义入手,引出实践的三大特征;第二目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四个方面讲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二框分为三个目题:第一目重点讲了真理是客观的;第二目是讲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第三目从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认识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三、单元导语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18-20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自然界的物质性(2)物质的含义(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4)运动的含义(5)静止的含义(6)规律的含义(7)运动是有规律的(8)规律是客观的◇理解(1)世界的物质性(2)自然界是物质的,不足上帝和神创造的(3)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4)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5)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6)物质和运动的关系(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8)规律的客观性◇分析(1)联系当前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2)联系我国当前的社会改革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用课本知识分析,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4)结合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收集和分析材料,培养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4)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2)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二、【重点、难点】: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2、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三、【整体感知】:通过本课的学习,将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在本上都是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又运动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四、【方法点津】:(1)运用比较分析法,理解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律与现象的区别与联系。(2)通过社会调查,了解目前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在哪些违背客观规律的现象。五、【课文导语】:第一框题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过程及板书等详见课件第二框题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过程及板书等详见课件本课小结:本课先从自然界的物质性人手,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又是运动的,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运动又是物质的运动,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和静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而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尽管规律是客观的,但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并且能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第21-25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意识的含义(2)意识的作用◇理解:(1)意识根源于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反映(2)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方法论意义的哲学依据(5)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应注意的问题◇分析:(1)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分析说明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2)运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并联系现实,说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3)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结合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分析说明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4)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辩证统一2、能力目标:(1)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2)通过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能分清框题中的层次(4)通过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学习,从理论上提高理解能力,从实践上提高分析能力,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的角度提高对哲学的学习运用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世界客观性的认识,初步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世界观(2)思考人类对世界的各种创造活动,深刻体会意识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二、【重点、难点】:1、意识的本质2、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3、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三、【整体感知】: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进一步理解意识的基本概念,认识到人不仅能通过意识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能够在意识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四、【方法点津】:(1)读教材,概括出意识的含义、作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意义(2)深入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3)结合“是先有电脑,还是先有人们关于电脑的设计”的讨论,说明意识能正地认识和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4)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说明应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五、【课文导语】:第一框题意识的本质教学过程及板书等详见课件第二框题意识的作用教学过程及板书等详见课件本课小结:本课从意识的含义人手,讲解了意识的含义和能动作用两大意识谁是第一性的问题,二是物质和意识有没有统一性的问题。因此,要树立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正确的可知论,就必须要明确意识的本质和意识的作用,明确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而学习哲学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学会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因此,要认真学习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26-3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实践(2)真理◇理解:(1)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4)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5)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6)认识具有反复性(7)认识具有无限性(8)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分析:(1)列举历史上对实践观点的不同理解,分析说明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与以上观点的不同(2)结合相关名言,分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3)结合实用主义者关于真理观点的理解,分析说明什么是真理(4)结合欧几里得定理,说明真理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分析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5)结合“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事件,分析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2、能力目标(1)通过对实践概念的学习,特别是与旧唯物主义关于实践含义理解的比较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2)结合实践三个基本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综合能力(3)在讲述实践对认识的作用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习辩证思维的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4)结合真理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5)在讲述真理具体的有条件的及认识真理是一个过程这一知识点时,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及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结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观点的学习,引导学生理解实践第一的观点,充分发挥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2)联系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这一观点,弓I导学生学会在一定的条件和范围内认识真理(3)通过对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观点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在实践中不断认识、丰富和发展真理的思想二、【重点、难点】:1、实践的基本特征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3、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三、【整体感知】: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了解实践的含义、特征及作用,理解在实践在追求和发展真理。四、【方法点津】:(1)在教材中对实践的含义除了给出含义外只是略作解释。以此为据还不能完全把握实践的内容。因此在只有深入理解实践的基本特点,才能深刻理解实践的含义。在实践的三个特点中,“客观物质性”与“社会历史性”都不是实践所独有的性质,不能充分体现实践的根本特点,只有“主观能动性”最能体现实践的本质。因此对这个特点尤其要着重分析以便深刻理解实践的含义。(2)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要从认识的来源、发展的动力、检验标准和最终目的四个方面全面理解,缺一不可,在学习中必须注意这四点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是前两个。(3)结合欧几里得定律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真理来理解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4)结合美国“哥伦比亚号”飞机失事并没有阻碍人类探索太空的脚步来理解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五、【课文导语】: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框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过程及板书等详见课件第二框题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教学过程及板书等详见课件本课小结:第一框讲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容,强调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特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科学的前提,围绕实践这个中心,本框分为两个目题进行讲述,第一目讲实践的含义和三个特点。第二目讲实践在认识中所起的决定作用,也就是说本框讲述了实践的三个观点: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二框讲述有关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内容,首先强调了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后讲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从而得出结论,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应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32-课时)一、综合解说【地位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它是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如实地反映世界的状况。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方法。联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勇于批判,不断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因此,本单元在全书中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学习唯物辩证法原理就是分清什么是唯物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形成辩证的思想方法,树立创新意识。【主要内容】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设计为四课: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第七课包括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两个框题。第一框共设三个目题:第一目论证联系的普遍性,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第二目论证了联系的客观性,证明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第三目说明联系的多样性。第二框共设两个目题:第一目强调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第二目强调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总之,通过本课的学习,就是要求同学们理解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第八课包括以下两个框题: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第一框设有两个目题:第一目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领域证明了发展的普遍性。第二目结合实例说明了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第二框设有两个目题:第一目论证了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第二目论证了事物的发展总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既要做好量变的准备,又要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质变。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需懂得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个总特征。只有正确把握发展的实质.了解发展的普遍性,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才能正确认清事物发展的方向、道路和趋势.自觉抵制各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观念。第九课包括以下两个框题: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第一框下设两个目题:第一目论证了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第二目论证了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这一关系原理的现实意义。第二框下设两个目题:第一目说明了主次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矛盾主次方面及其相互关系.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第二目论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要进一步明确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第十课包括两个框题。第一框题下设两个目题:第一目主要证明了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是“扬弃”,这簧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第二目主要强调了唯物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第二框题下设三个目题:第一目论证了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了更广阔的劳动对象,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二目强调了创新推动了生产关系和社会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变革。第三目论证了创新既推动着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又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总之,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必须牢牢把握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涵.这样才更有助于我们自觉地树立创新意识,有助于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三、单元导语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32-35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联系的含义(2)联系的特点及其方法论要求(3)整体与部分的含义(4)系统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5)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理解:(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3)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1)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2)联系自己学习的实际.说明怎样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材料归纳基本观点的能力2)培养同学们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观察、说明问题的能力,培养同学们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二、【重点、难点】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2、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3、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4、掌握系统优化的思维方法;三、【整体感知】: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联系的相关知识和要求,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四、【方法点津】:(1)阅读教材,概括出联系观点的原理内容。(2)结合联系的三特征,深入领会联系观点的方法论要求,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3)搜集具体事例,说明怎样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五、【课文导语】:第一框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过程及板书等详见课件第二框题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过程及板书等详见课件本课小结:本课从联系的含义人手,首先介绍了联系的特征等世界观原理内容,又分析了联系观点的方法论要求。特别强调了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第36-39课时:第二单元和第一单元复习(准备第二次阶段考试)第40-44课时:印发复习资料,学生自由复习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发展的普遍性(2)运动的基本形式(3)事物发展的道路◇理解:(1)发展的实质,发展的方向、道路和形式(2)联系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3)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4)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分析:(1)联系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运动的具体事例.分析说明发展的几种形式(2)结合现实问题,分析说明事物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2、能力目标(1)运用基本观点、基本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2)比较辨别易错易混点的能力(3)综合分析实际问题,运用演绎、归纳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4)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体系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正确认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前进性、曲折性,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2)促进新事物成长壮大(3)深刻理解“勿以善小而不为”,要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二、【重点、难点】:1、发展的实质;2、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3、准确地理解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三、【整体感知】: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明确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个总特征,把握发展的实质.了解发展的普遍性,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方向、道路和形式。四、【方法点津】(1)发展的普遍性这一知识点,要从三个层次分析,即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全面把握发展。(2)结合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的有关事实,说明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3)结合历史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具体事例,分析说明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五、【课文导语】:第一框题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学过程及板书等详见课件第二框题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过程及板书等详见课件本课小结:从整体上把握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即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要求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以上两点又分别讲述了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实质,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等知识。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矛盾的含义(2)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3)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含义(4)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含义◇理解(1)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2)矛盾普遍性原理(3)矛盾特殊性是区别不同事物、区分事物发展不同阶段的根据(4)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5)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6)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7)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分析(1)联系实例,分析矛盾含义和矛盾普遍性含义(2)联系生活实例,分析矛盾特殊性含义及方法论意义(3)运用实例说明,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及方法论意义(4)结合现实生活,分析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2、能力目标(1)通过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含义的学习,提高比较分析能力(2)学会用矛盾普遍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问题,以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3)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4)提高全面的、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的能力(5)提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2)培养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的意识(3)自觉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分析现实问题(4)坚持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识事物二、【重点、难点】:1、茅盾的概念;2、茅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3、主次茅盾与茅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三、【整体感知】:通过学习,同学们将明确矛盾即对立统一观点、矛盾普遍性原理、矛盾特殊性原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以及与之相应的方法论,从而学会全面的、辩证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四、【方法点津】:(1)可联系当地发展经济的实例,分析如何体现所学原理。(2)结合当前我国经济、政治等领域的重要事例,运用本课原理分析说明。五、【课文导语】:第一框题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学过程及板书等详见课件第二框题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过程及板书等详见课件本课小结:本课共分两框四目,每一框每一目都是从具体的事例人手提出问题,起到统领本框的目的。本课主要讲矛盾分析法,而矛盾分析法先从矛盾含义讲起,接着讲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分析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这些内容始终离不开矛盾,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辩证否定的含义(2)形而上学否定观(3)肯定一切(4)否定一切(5)“扬弃”的含义(6)创新意识◇理解(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1身的否定(2)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3)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4)肯定中有否定,否定中有肯定(5)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分析(1)运用辩证否定观,分析说明怎样对待民族传统文化(2)运用辩证否定观,分析说明怎样对待外来文化(3)运用辩证否定观,分析说明社会主义改革(4)运用辩证否定原理,分析说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火系(5)结合现实例子说明创新的重要性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理解两种不同的否定观,提高分析比较能力(2)通过学习,培养辩证思维能力(3)通过分析事例,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初步树立辩证的思维观念、反对形而上学的思维观念(2)初步树立立公民要为创新作努力的观念,为民族进步而创新(3)懂得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不断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壮大二、【重点、难点】:1、辩证否定观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三、【整体感知】:作为世界观,辩证法昭示我们,世界是一个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世界;作为一种思维方法,辩证法要求我们以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对待周围的世界。把握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涵,有助于我们自觉树立创新意识,有助于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四、【方法点津】:(1)学习辩证的否定观,要把它与形而上学否定观加以对比,通过比较加深理解。(2)要结合一些具体事例,从制度创新、理论创新、科技创新等方面说明创新的重大意义和作用。(3)注意搜集、整理教材内、教材外与本部分内容有关的成语、俗语、名言,加以提炼其中蕴涵的哲学道理。五、【课文导语】:第一框题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教学过程及板书等详见课件第二框题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教学过程及板书等详见课件本课结论:任何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归根到底都与创新密切相关。创新是对真理的发展,没有创新,我们就失去了追寻真知的可能;创新是对实践的推进,没有创新,我们就不能在变化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是时代的引擎,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一、综合解说【地位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板块组成。前三单元重在讲述辩证唯物主义部分。而本单元则转向历史唯物主义,主要追索社会生活的本质,探究社会历史的规律,寻觅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对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探索和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自然,而对自然的认识和利用是为了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讲,本单元是整个教材的落脚点和归宿,起到概括和总结全书的作用。【主要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设计为两课: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第十一课包括两个框题: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历史的主体。第一框共设两目:第一目主要分析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从而深入理解社会的物质性特征。第二目分析了两大社会基本矛盾,通过这一发现,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在社会历史领域彻底坚持了唯物主义。第三目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这一总趋势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中实现的。第二框共设两目:第一目主要讲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教材从社会财富的创造、社会变革的力量角度分析论证了该观点。第二目是在前一目的基础上得出的方法论思想,要自觉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同学们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纷繁芜杂的社会现象归根到底就由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组成的。明确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了解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在实践中实现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推动社会前进。第十二课主要讲了人的价值是什么,价值观具有哪些导向作用及如何实现人生价值,共分三框。第一框共设两目:第一目“人的价值”,主要讲了三个问题。首先,阐述了哲学意义上的价值;然后,引发出人的价值问题,重点讲了人的价值是什么;最后,概括了如何评价人的价值。第二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首先阐释了什么是价值观,然后重点讲述了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的导向作用及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的导向作用。第二框共设两目:第一目“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主要讲了人们进行正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第一个标准,即“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第二目“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主要阐述了进行正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利益出发点: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第三框“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共设三目:第一目“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主要论述了人的价值必须在劳动中、在奉献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第二目“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主要阐述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因此,要实现人生价值,必须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价值。第三目“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主要讲述了实现人生价值应具备的主观条件,即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三、单元导语: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2)两大社会基本矛盾(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4)人民群众的含义(5)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理解:(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分析:(1)联系社会实际,说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2)联系我国调整生产关系的实际,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3)分析社会现实,说明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4)联系历史和现实,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能力目标:(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3)提高辩证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的物质性,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投身实践与群众实践相结合二、【重点、难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4、社会发展的总趋势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三、【整体感知】: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认识我们生活的社会可划分为物质生活即社会存在和精神生活即社会意识两大部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是客观的,决定了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这一趋势是人民群众在实践中不断解决社会的基本矛盾实现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四、【方法点津】:(1)运用对比方法认识几种社会生活概况。(2)联系社会实际对社会的物质性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加以理解。(3)撰写论文,深入理解某一知识点。五、【课文导语】:第一框题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过程及板书等详见课件第二框题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过程及板书等详见课件本课结论:本课首先讲了社会的真谛,整个人类社会尽管纷繁复杂,但最终可划分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两大部分。然后分析了二者的辩证关系;最后从唯物史观出发,要求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第十二课实现人生价值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价值的含义(2)价值观的含义(3)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含义◇理解:(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2)正确进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基本要求(3)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利益的关系(4)人生价值实现的途径◇分析:(1)联系实际,说明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2)结合史实,分析说明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3)联系实际,分析说明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利益的关系(4)分析说明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2、能力目标(1)在占有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培养抽象思维能力以及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2)理论联系实际,能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辩证思维能力,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分析说明正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形成及人生价值的实现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树立起在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人生价值观,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自觉为社会创造价值,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二、【重点、难点】:1、人在劳动中创造价值2、在创造和奉献中实现价值3、价值观的内涵与特征4、人民利益是最高价值标准三、【整体感知】: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认识到人生的真正价值是什么,我们应怎样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并进而明确人的价值是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的,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的,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四、【方法点津】:(1)结合具体领域事物的价值,深入领会价值、人的价值及价值观等概念。(2)搜集任长霞、牛玉儒等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感悟人生的真正价值所在及人生价值实现的途径。(3)深入实际调查并了解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感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4)运用课堂讨论会、辩论会、演讲比赛等形式,深化对人生价值的理解,树立奉献意识。五、【课文导语】:第一框题价值与价值观教学过程及板书等详见课件第二框题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教学过程及板书等详见课件第三框题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教学过程及板书等详见课件本课小结:本课以人生价值的实现为中心分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讲一般意义上的价值、价值观及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另一条是讲人的价值,人生价值两个方面的内容及人生价值的实现。《生活与哲学》原理及方法论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2、〖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二、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三、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1)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2、〖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错误倾向〗: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四、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2)〖方法论〗: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  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错误倾向〗: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五、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内容〗: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2、〖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错误倾向〗: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六、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2)〖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3)〖错误倾向〗: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七、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内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还要坚持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八、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  (1)〖原理内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方法论〗:(1)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
本文档为【生活与哲学全册教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8.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夏末之后
资深品质组长,擅于团队管理,表单制作等。
格式:doc
大小:111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21-07-07
浏览量: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