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

举报
开通vip

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大头医生编辑整理其他辅助检查合并心肌炎时心电图示:心律不齐、T波低平、ST段压低。诊断根据流行情况及接触史,以及腮腺肿大的特征,诊断并不困难。如遇不典型的可疑病例,可按上述实验室检查方法进一步明确诊断。鉴别诊断1.化脓性腮腺炎常为一侧性,局部红肿压痛明显,晚期有波动感,挤压时有脓液自腮腺管流出,血象中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2.颈部及耳前淋巴结炎肿大不以耳垂为中心,局限于颈部或耳前区,为核状体,较坚硬,边缘清楚,压痛明显,表浅者活动。可发现与颈部或耳前区淋巴结相关的组织有炎症,如咽峡炎、耳部疮疖...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大头医生编辑整理其他辅助检查合并心肌炎时心电图示:心律不齐、T波低平、ST段压低。诊断根据流行情况及接触史,以及腮腺肿大的特征,诊断并不困难。如遇不典型的可疑病例,可按上述实验室检查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进一步明确诊断。鉴别诊断1.化脓性腮腺炎常为一侧性,局部红肿压痛明显,晚期有波动感,挤压时有脓液自腮腺管流出,血象中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2.颈部及耳前淋巴结炎肿大不以耳垂为中心,局限于颈部或耳前区,为核状体,较坚硬,边缘清楚,压痛明显,表浅者活动。可发现与颈部或耳前区淋巴结相关的组织有炎症,如咽峡炎、耳部疮疖等,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3.症状性腮腺肿大在糖尿病、营养不良、慢性肝病中,或应用某些药物如碘化物、保泰松,异丙肾上腺上腺上腺素等可引致腮腺肿大,为对称性,无肿痛感,触之较软,组织检查主要为脂肪变性。鉴别诊断4.其他病毒所引起的腮腺炎已知1.3型副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A型柯萨奇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淋巴脉络膜丛脑膜炎病毒,巨细胞病毒均可引起腮腺肿大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需作病原学诊断。5.其他原因所致的腮腺肿大过敏性腮腺炎、腮腺导管阻塞,均有反复发作史,且肿大突然,消肿迅速。单纯性腮腺肿大多见于青春期男性,系因功能性分泌增多,代偿性腮腺肿大,无其他症状。6.其他病毒所致的脑膜脑炎腮腺炎脑膜脑炎可发生在腮腺肿大之前(有的始终无腮腺肿大),难与其他病毒所致者相鉴别,可借助于上述血清学检查、病毒分离以及流行病学调查来确诊。治疗隔离患者使之卧床休息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注意口腔清洁,改食以流质、软食为宜,避免酸性食物,保证液体摄入量。中医中药采用内外兼治。内服以普济消毒饮方为主随证加减。局部外涂可用紫金锭或青黛散醋调外涂,每日数次,也可用金黄散、芙蓉叶各30g研末,菊花9g浸汁加蜂蜜适量拌和,2次/d外涂,或用蒲公英、鸭跖草、水仙花根、马齿苋等捣烂外敷,可减轻局部胀痛。一般抗生素和磺胺药物无效。治疗抗病毒药物疗效不定,干扰素似有一定疗效,但不缩短病程;利巴韦林等可能有抗腮腺炎病毒作用,对危重患者似可试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尚无肯定效果,对重症或并发脑膜脑炎、心肌炎或睾丸炎等时可考虑短期使用。氦氖激光局部照射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对止痛、消肿有一定的效果。高热、头痛、呕吐等可给予对症治疗,包括脱水剂。并发症按病情处理。男性成人患者在本病早期应用己烯雌酚,1mg/次,3次/d,口服,可能有预防睾丸炎发生的功效。预后多良好。个别伴有严重并发症。如重型脑膜脑炎及心肌炎、肾炎等必须慎重处理,积极抢救。预防及早隔离患者直至腮腺肿完全消退为止。接触者一般不一定检疫,但在集体儿童机构(包括医院、学校)、部队等应留验3周。对可疑患者,应立即暂时隔离。流行性腮腺炎减毒活疫苗:鸡胚细胞培养减毒活疫苗,国外自1966年开始大量使用,其预防感染的效果小儿可达97%,成人中可达93%,腮腺炎活疫活疫苗与麻疹、风疹疫苗同时联合使用,结果满意,三者之间互不干扰。免疫后腮腺炎病毒的中和抗体至少可保持9.5年。预防流行性腮腺炎活疫活疫活疫苗除皮内注射、皮下注射外,还可采用喷鼻或气雾吸入(在气雾室内进行)效果也良好。我国材料 证明 住所证明下载场所使用证明下载诊断证明下载住所证明下载爱问住所证明下载爱问 ,免疫半年后儿童免疫组发病率(7.4%)明显低于相应的对照组(78.5%),成人免疫组的发病率(0.33%)也低于相应的对照组(4.6%),均无不良反应。针对我国本病发病率高、病情重的情况,应有计划地安排腮腺炎疫苗的使用(包括成人)。普遍免疫可明显减少发病。腮腺炎活疫活疫苗不能用于孕妇(以防病毒经胎盘感染胎儿造成不良后果),先天或获得性免疫低下者以及对鸡蛋蛋白过敏者(因此活疫苗系从鸡胚中所得)。预防一般免疫球蛋白、成人血液或胎盘球蛋白均无预防本病的作用。恢复期患者的血液及其免疫球蛋白或特异性高价免疫球蛋白可能有用,但来源困难,不易获得,且用后保护时间短,仅2~3周,故使用不多。英文名称mumps,epidemicparotitis别名anginaparotidea;epidemicparotitismumps;蛤蟆瘟;流腮;腮腺炎;痄腮类别感染内科/病毒性感染ICD号B26概述流行性腮腺炎(epidemicparotitismumps)简称腮腺炎或流腮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腮腺的非化脓性肿胀疼痛为突出的病征,病毒可侵犯各种腺组织或神经系统及肝、肾、心、关节等几乎所有的器官。因此,常可引起脑膜脑炎、睾丸炎、胰腺炎、乳腺炎、卵巢炎等症状。流行病学流行性腮腺炎为世界各地常见的传染病。全年均可发病,在温带地区以春、冬季最多,夏季较少,但也可发生流行。在热带无季节性差异。呈流行或散发,在儿童集体机构、部队以及卫生条件不良的拥挤人群中易造成暴发流行。国外文献中曾提及在普遍使用疫苗前本病每隔七八年有周期大流行的倾向,显然是易感人群累积的后果,在不断改善生活条件的同时如有计划地开展对易感人群的预防免疫,这种周期性流行情况即可防止。流行病学自1967年前后开展本病的预防免疫以来发病率已大大下降。但近10多年来我国流腮有逐步上升趋势。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门诊中流行性腮腺炎的病例自1978年以来有增多趋势。1978~1984年7年中共有18990例,全年发病,以4~7月为流行高峰。该院1982年1月~1993年12月门诊病例38517例,其中病情较重或出现各种并发症而收治入院者1783例。并发症的构成比见表1。资料发现流行高峰持续两三年后有1年较低,而后迅速进入更高的另一高峰期的规律,观察12年中共有3次。流行病学传染源为早期患者和隐性感染病例,根据血清免疫学试验(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血清抑制试验等)的测定结果,证明隐性感染病例,尤其在流行时所占比例大(国内外统计为30%~50%),但由于本身无症状,故易被忽略而不予隔离,因此传播广。病毒存在于患者唾液中的时间较长,自腮腺肿大前6天至肿后9天均可检出,因此在此2周内有高度传染性。本病通过飞沫经呼吸道感染。人群对本病有普遍易感性,但由于l岁以内婴儿体内尚有经胎盘获自母体的特异性抗体(为IgG抗体,此种先天被动免疫可维持6个月或长达9~12个月),成人中约80%曾患过显性或隐性感染而产生一定的特异性抗体,因此约90%病例发生于1~15岁,尤其5~9岁的儿童。流行病学根据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儿科医院1981~1984年8047例腮腺炎病儿分析,以3~5岁发病最多,占56.3%,2岁和6岁次之,l岁以内和11~13岁总共只占3.6%。男∶女为1.34∶1,性别差异不大。成人患者中男性较多,近年采成人病例有增多趋势。一次患病(包括隐性感染和腮腺肿的病例在内)后可有持久免疫力,再发病者极少见。病因腮腺炎病毒(mumpsvirus)与副流感、麻疹、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病毒同属于副黏液病毒,系核糖核酸(RNA)型,1934年自患者唾液中分离得,并成功地感染猴及“志愿者”。病毒直径为85~300nm,平均140nm。对物理和化学因素的作用均甚敏感,1%甲酚皂溶液、70%乙醇、0.2%甲醛溶液等可于2~5min内将其灭活,暴露于紫外线下迅速死亡。在4℃时其活力可保持2个月,37℃时可保持24h,加热至55~60℃时经10~20min即失去活力。对低温有相当的抵抗力。病因该病毒只在人类中发现,但可在猴、鸡胚、羊膜和各种人和猴的组织培养中增生。猴对本病毒最易感。该病毒抗原结构稳定,只有一种血清型。但有六个基因型,即A~F。我国学者在1998年发现一个新基因型,核苷酸水平差异在0.8%~4.5%,氨基酸水平差异在3.5%~12.3%。腮腺炎病毒的核壳蛋白(nucleocapsidprotein)具有可溶性抗原(S抗原),其外层表面含有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和一种血凝素糖蛋白(hemagglutininglycoprotein),具有病毒抗原(V抗原)。病因S抗原和V抗原各有其相应的抗体。S抗体于起病后第7天即出现,并于2周内达高峰,以后逐渐降低,可保持6~12个月,可用补体结合方法测得,S抗体无保护性。V抗体出现较晚,起病2~3周时才能测得,1~2周后达高峰,但存在时间长久,可用补体结合、血凝抑制和中和抗体法 检测 工程第三方检测合同工程防雷检测合同植筋拉拔检测方案传感器技术课后答案检测机构通用要求培训 ,是检测免疫反应的最好指标,V抗体有保护作用。感染腮腺炎病毒后无论发病与否都能产生免疫反应,再次感染发病者很少见。于病程早期,可自唾液、血液、脑脊液、尿或甲状腺等分离出腮腺炎病毒。病因本病毒很少变异,各毒株间的抗原性均甚接近。发病机制多认为病毒首先侵入口腔黏膜和鼻黏膜,在上皮组织中大量增生后进入血液循环(第1次病毒血症),经血流累及腮腺及一些组织,并在其中增生。再次进入血液循环(第2次病毒血症),并侵犯上次未受波及的一些脏器。病程早期时,从口腔、呼吸道分泌物、血、尿、乳汁、脑脊液及其他组织中,可分离到腮腺炎病毒。有人分别从胎盘和胎儿体内分离出本病毒。根据本病患者在病程中可始终无腮腺肿胀,而脑膜脑炎、睾丸炎等可出现于腮腺肿胀之前等事实,也证明腮腺炎病毒首先侵入口鼻黏膜经血流累及各种器官组织的观点。发病机制也有人认为病毒对腮腺有特殊亲和性,因此进入口腔后即经腮腺导管而侵入腮腺,在腺体内增生后再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病毒血症累及其他组织。各种腺组织如睾丸、卵巢、胰腺、小肠浆液造酶腺、胸腺、甲状腺等均有受侵的机会,脑、脑膜、肝及心肌也常被累及,因此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表现变化多端。脑膜脑炎是病毒直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后果,自脑脊液中有可能分离出病原体。双侧视神经也见累及,但视力可康复。腮腺的非化脓性炎症为本病的主要病变,腺体呈肿胀发红,有渗出物,出血性病灶和白细胞浸润。发病机制腮腺导管有卡他性炎症,导管周围及腺体间质中有浆液纤维蛋白性渗出及淋巴细胞浸润,管内充塞破碎细胞残余及少量中性粒细胞。腺上皮水肿、坏死,腺泡间血管有充血现象。腮腺四周显著水肿,附近淋巴结充血肿胀。唾液成分的改变不多,但分泌量则较正常减少。由于腮腺导管的部分阻塞,使唾液的排出受到阻碍,故摄食酸性饮食时可因唾液分泌增加,唾液潴留而感胀痛。唾液中含有淀粉酶可经淋巴系统而进入血液循环,导致血中淀粉酶增高,并从尿中排出。发病机制胰腺和小肠浆液造酶腺也分泌淀粉酶,受累时也可影响血和尿中的淀粉酶含量。本病病毒易侵犯成熟的睾丸,幼年患者很少发生睾丸炎。睾丸曲精管的上皮显著充血,有出血斑点及淋巴细胞浸润,在间质中出现水肿及浆液纤维蛋白性渗出物。胰腺呈充血、水肿,胰岛有轻度退化及脂肪性坏死。临床表现潜伏期8~30天,平均为18天。患者大多无前驱期症状,而以耳下部肿大为首发病象,少数病例可有短暂非特异性不适(数小时至2天),可出现肌肉酸痛、食欲不振、倦怠、头痛、低热、结膜炎、咽炎等症状。近10多年来我国流腮病情较前加重,表现为热程长,并发症增多,住院患儿占门诊患儿的比例也增高。起病大多较急,有发热、寒意、头痛、咽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全身疼痛等,数小时至1~2天后,腮腺即显著肿大。临床表现发热自38~40℃不等,症状轻重也很不一致,成人患者一般较严重。腮腺肿胀最具特征性,一侧先肿胀,但也有两侧同时肿胀者;一般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状如梨形而具坚韧感,边缘不清。当腺体肿大明显时出现胀痛及感觉过敏,张口咀嚼及进酸性饮食时更甚。局部皮肤紧张发亮,表面灼热,但多不红,有轻触痛。腮腺四周的蜂窝组织也可呈水肿,可上达颞部及颧骨弓,下至颌部及颈部,胸锁乳突肌处也可被波及(偶尔水肿可出现于胸骨前),因而使面貌变形。临床表现通常一侧腮腺肿胀后1~4天(偶尔1周后)累及对侧,双侧肿胀者约占75%。颌下腺或舌下腺也可同时被波及,颌下腺肿大时颈部明显肿胀,颌下可扪及柔韧而具轻触痛的椭圆形腺体:舌下腺也可同时被累及,舌下腺肿大时可见舌及颈部肿胀,并出现吞咽困难。腮腺管口(位于上颌第二磨牙旁的颊黏膜上)在早期常有红肿。唾液分泌初见增加,继因潴留而减少,但口干症状一般不显著。腮腺肿胀大多于1~3天到达高峰,持续4~5天逐渐消退而回复正常。临床表现整个病程约10~14天。不典型病例可无腮腺肿胀而以单纯睾丸炎或脑膜脑炎的症状出现,也有仅见颌下腺或舌下腺肿胀者。并发症流行性腮腺炎实际上是全身性感染,病毒经常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或其他腺体或器官而产生相应的症状。甚至某些并发症不仅常见而且可不伴有腮腺肿大而单独出现。1.神经系统并发症(1)无菌性脑膜炎、脑膜脑炎、脑炎:为常见的并发症,上海医科大学儿科医院流行性腮腺炎报道的各种并发症中脑膜脑炎占94.08%。尤多见于儿童患者,男孩多于女孩。腮腺炎时脑炎的发病率约0.3%~8.2%。由于不能对所有的腮腺炎患者进行脑脊液检查,以及有的病例始终未见腮腺肿大,因此难以计算其确切的发病率。并发症有谓无并发症的腮腺炎中30%~50%,甚至65%脑脊液中白细胞数增高,系因病毒直接侵入中枢神经系统所引起。脑膜脑炎症状可早在腮腺肿前6天或肿后2周内出现,一般多在肿后1周内出现。脑脊液和症状与其他病毒性脑炎相仿,头痛、呕吐等急性脑水肿表现较明显。脑电图可有改变但不似其他病毒性脑炎明显,以脑膜受累为主,预后多良好,个别脑炎病例也可导致死亡。25%~50%可无腮腺肿大。国内已有血清学证实的腮腺炎脑炎病例,自始至终无腮腺肿痛者。并发症(2)多发性神经炎、脊髓灰质炎等:偶有腮腺炎后1~3周出现多发性神经炎、脊髓灰质炎,预后多良好。肿大的腮腺可能压迫面神经引起暂时性面神经麻痹。有时出现平衡失调、三叉神经炎、偏瘫、截瘫、上升性麻痹等。偶有腮腺炎后因导水管狭窄而并发脑积水者。(3)耳聋:为听神经受累所致。发病率虽不高(约1/15000),但可成为永久性和完全性耳聋,所幸75%为单侧性,故影响较小些。2.生殖系统并发症腮腺炎病毒好侵犯成熟的生殖腺体,故多见于青春期后期以后的患者,小儿少见。并发症(1)睾丸炎:发病率占男性成人患者的14%~35%,有报告9岁患儿并发此症者。一般13~14岁以后发病率明显增高。常发生在腮腺肿大1周左右开始消退时,突发高热、寒战、睾丸胀痛,伴剧烈触痛,症状轻重不一,一般约10天消退。阴囊皮肤水肿也显著,鞘膜腔内可有黄色积液。病变大多侵犯一侧,约1/3~1/2的病例发生不同程度的睾丸萎缩,由于病变常为单侧,即使双侧也仅部分曲精管受累,故很少引致不育症。附睾炎常合并发生。并发症(2)卵巢炎:约占成人女性患者的5%~7%。症状较轻,不影响受孕,偶可引起提前闭经。卵巢炎症状有下腰部酸痛,下腹部轻按痛,月经周期失调,严重者可扪及肿大的卵巢伴压痛。迄今尚未见因此导致不育的报告。3.胰腺炎约见于5%成人患者,儿童中少见。常发生于腮腺肿胀后3~4天至1周,以中上腹剧痛和触痛为主要症状。伴呕吐、发热、腹胀、腹泻或便秘等,有时可扪及肿大的胰腺。胰腺炎症状多在1周内消失。血中淀粉酶不宜作诊断依据。并发症血清脂肪酶值超过25.01μmol·s-1/L(1500U/L)[正常参考值为3.33~11.67μmol·s-1/(200~700U/L)],提示最近发生过胰腺炎。脂肪酶通常在发病后72h升高,故早期诊断价值不大。近年来随着儿童患者病情越来越重,胰腺炎的并发症也随之增高。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儿科医院1982~1991年因并发症住院的1312例流腮患儿中,并发胰腺炎者35例,占第2位,仅次于脑膜脑炎。4.肾炎早期病例尿中绝大多数可分离出腮腺炎病毒,故认为该病毒可直接损害肾脏,轻者尿中有少量蛋白质,重者尿常规及临床表现与肾炎相仿,个别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肾衰竭而死亡。并发症但大多数预后良好。5.心肌炎约4%~5%患者并发心肌炎。多见于病程第5天至第10天,可与腮腺肿同时或恢复期发生。表现为面色苍白,心率增快或减慢,心音低钝,心律不齐,暂时性心脏扩大,收缩期杂音。心电图可见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期前收缩等。严重者可致死。大多数仅有心电图改变(3%~115%)而无明显临床症状,偶有心包炎。6.其他乳腺炎(15岁以上女性患者31%并发此症)、骨髓炎、肝炎、肺炎、前列腺炎、前庭大腺炎、甲状腺炎、胸腺炎、血小板减少、荨麻疹、急性滤泡性结膜炎等均少见。并发症关节炎发病率约为0.44%,主要累及肘、膝等大关节,可持续2天至3个月不等,能完全恢复。多发生于腮腺肿后1~2周内,也有无腮腺肿者。实验室检查1.外周血象白细胞计数大多正常或稍增加,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并发症时白细胞计数可增高,偶有类白血病反应。2.血清和尿淀粉酶测定90%患者的血清淀粉酶有轻至中度增高,尿中淀粉酶也增高,有助诊断。淀粉酶增高程度往往与腮腺肿胀程度成正比,但其增高也可能与胰腺和小肠浆液造酶腺病变有关。3.血清学检查(1)中和抗体试验:低滴度如1∶2即提示现症感染。近年来应用凝胶溶血试验(gelhemolysistest),与中和试验基本一致,而比中和抗体的检测简便迅速,但方法上还需进一步改进。实验室检查(2)补体结合试验:对可疑病例有辅助诊断价值,双份血清(病程早期及第2~3周)效价有4倍以上的增高,或一次血清效价达1∶64者有诊断意义。如条件许可,宜同时测定S抗体和V抗体。S抗体增高表明新近感染,V抗体增高而S抗体不增高时仅表示以往曾受过感染。(3)血凝抑制试验:受病毒感染的鸡胚,其羊水及尿囊液可使鸡的红细胞凝集,腮腺炎患者的恢复期血清有强大抑制凝集作用,而早期血清的抑制作用则较弱,如两次测定效价相差4倍以上,即属阳性。实验室检查4.病毒分离早期病例,唾液、尿、血、脑脊液以及脑、甲状腺等其他组织中可分离出腮腺炎病毒。手续较繁,目前无条件普遍开展。5.尿肾脏受累时尿中可出现蛋白尿,红白细胞等,甚至类似肾炎的尿的改变。名词解释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以腮腺肿大、疼痛为主要特征,有时其他唾液腺亦可累及。脑膜脑炎、睾丸炎为常见合并症。发病原因传染源本病由腮腺炎病毒(mumpsvirus)所引起,腮腺炎病毒与副流感,麻疹、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病毒同属于副黏液病毒,系核糖核酸(RNA)型,病毒直径为85~300nm,平均140nm,对物理和化学因素的作用均甚敏感,1%甲酚皂溶液、70%乙醇、0.2%甲醛溶液等均可于2~5min内将其灭活,暴露于紫外线下迅速死亡,在4℃时其活力可保持2个月,37℃时可保持24h,加热至55~60℃时经10~20min即失去活力,对低温有相当的抵抗力。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流行性腮腺炎病人和感染了腮腺炎病毒但未发病的隐性感染者。发病原因流行性腮腺炎病人和隐性感染者的唾液中有大量的腮腺炎病毒,腮腺炎病毒随病人和隐性感染者的唾液排出体外后,散播在空气中,吸进了含有腮腺炎病毒空气的人,如果抵抗腮腺炎病毒的能力不强,就有可能患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病毒一般于发病前6天至腮腺肿大后9天可从患者唾液中分离出来。在腮腺肿大前1天和腮腺肿大后3天这段时间内传染性最强。于病程早期,也可从血液、脑脊液、尿或甲状腺等分离出腮腺炎病毒,本病毒很少变异,各毒株间的抗原性均接近。发病原因传播途径早期传播途径主要是患者喷嚏、咳嗽飞沫携带的病毒,通过呼吸道传播。被带病毒的唾沫污染的食物、餐具、衣物亦可成为传染源。孕妇感染本病可通过胎盘传染胎儿,而导致胎儿畸形或死亡,流产发生率也增加。易感人群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染,其易感性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多见于4-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病愈后可有获得持久免疫力。病理生理腮腺的非化脓性炎症为本病的主要病变,腺体呈肿胀发红,有渗出物,出血性病灶和白细胞浸润,腮腺导管有卡他性炎症,导管周围及腺体间质中有浆液纤维蛋白性渗出及淋巴细胞浸润,管内充塞破碎细胞残余及少量中性粒细胞,腺上皮水肿、坏死,腺泡间血管有充血现象,腮腺四周显著水肿,附近淋巴结充血肿胀,唾液成分的改变不多,但分泌量则较正常减少。由于腮腺导管的部分阻塞,使唾液的排出受到阻碍,故摄食酸性饮食时可因唾液分泌增加,唾液潴留而感胀痛,唾液中含有淀粉酶可经淋巴系统而进入血液循环,导致血中淀粉酶增高,并从尿中排出。病理生理胰腺和小肠浆液造酶腺也分泌淀粉酶,受累时也可影响血和尿中的淀粉酶含量。本病病毒易侵犯成熟的睾丸,幼年患者很少发生睾丸炎,睾丸曲精管的上皮显著充血,有出血斑点及淋巴细胞浸润,在间质中出现水肿及浆液纤维蛋白性渗出物。胰腺呈充血、水肿,胰岛有轻度退化及脂肪性坏死。诊断鉴别根据流行情况及接触史,以及腮腺肿大的特征,流腮诊断并不困难,如遇不典型的可疑病例,可按实验室检查方法进一步明确诊断。辅助检查1.血清和尿淀粉酶测定:90%患者的血清淀粉酶有轻度和中度增高,有助诊断。淀粉酶增高程度往往与腮腺肿胀程度成正比。2.对于无腮腺肿痛或再发病例及不典型可疑病例的确诊有赖于血清学及病毒方法。3.补体结合试验双份血清的效价4倍及其以上者可确诊,或一次血清效价达1:64者有诊断意义。诊断鉴别必要时可同时测定S抗体和V抗体。S抗体增高表明新近感染,V抗体增高而S抗体不增高时表示以往曾受过感染。4.血凝抑制试验恢复期病人血清能抑制腮腺炎病毒对鸡的红细胞凝集作用,而早期血清的抑制作用较弱,如抑制效价递增4倍或以上即属阳性。鉴别诊断1.急性化脓性腮腺炎多见于腹部外科大手术后、长期禁食及体质虚弱、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儿童少见。急性化脓性腮腺炎最常见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链球菌(包括肺炎链球菌)、G-杆菌(包括大肠杆菌),革兰氏阴性菌通常见于住院病人。诊断鉴别其通常为单侧腮腺受累。早期症状为患侧耳下突然发生剧烈疼痛,几小时后出现肿胀,波及颊部及下领角,局部皮肤发红发热,并呈硬结性浸润,触疼明显。口内腮腺导管乳头显著红肿,病变早期无唾液或分泌物溢出,当腮腺内有脓肿形成时,轻挤腮腺腺体可见有脓液流出。病人常有毒血症表现,体温升高、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加。急性化脓性腮腺炎一旦发生,常预示病人病情严重,如不积极治疗,后果不良。2.儿童复发性腮腺炎在5岁左右最常见,单侧或双侧受累。诊断鉴别腮腺反复肿胀,伴不适,仅有轻度水肿,皮肤可潮红,挤压单侧或双侧腺体可见导管口有脓液或胶冻状液体溢出。间隔数周或数月发作一次不等,年龄越小间隔时间越短,越易复发。随着年龄增长,发作次数减少,间隔时间延长,并有自愈倾向。腮腺造影表现为腺体部呈斑点状,末梢导管呈点球状扩张。核素检查摄取功能正常,排泄功能迟缓。3.腮腺区急性淋巴结炎又称假性腮腺炎,是腮腺包膜下或腺实质内淋巴结的炎症。发病缓慢,病情较轻,开始为局限性肿胀,以后逐渐扩展。诊断鉴别腮腺腺体无分泌障碍,导管口不流脓。淋巴结脓肿破坏包膜后可侵入腺体,但一般比较局限。4.嚼肌间隙感染多见于青壮年,多有牙痛史,特别是下领第三磨牙冠周炎。患者张口受限,咀嚼困难,但腮腺分泌正常。典型的嚼肌间隙感染常以下颌角稍上为肿胀中心,不难与之区别。但在部分病人,感染咀嚼肌中部份纤维斜向后上扩散,以耳屏前区为中心肿胀,和急性化脓性腮腺炎的表现相似。5.颌下腺炎以慢性多见,多见于成年人。诊断鉴别其主要发病原因为导管的阻塞和狭窄。慢性颌下腺炎病史较长,从几个月至几年不等,其间可见轻重不同的急性炎症过程。6.下颌下间隙感染患者有牙痛史并可查及病灶牙,下颌下区肿胀呈硬性浸润,皮肤潮红并可出现凹陷性水肿。下颌下腺导管分泌可能正常,无涎石阻塞症状。7.下颌下淋巴结炎反复肿大,但与进食无关,下颌下腺分泌正常。下颌下淋巴结位置较表浅,易扪及,常有触痛。疾病治疗1.对腮腺肿大、疼痛较明显、全身症状(如高热)明显者,建议通过静脉给予抗病毒药物、抗生素和维生素C,连续3-5天,症状明显好转后改为口服抗病毒药物3-5天。通过10天左右系统治疗,绝大多数患儿都可痊愈,不会留下后遗症。对于腮腺肿大非常严重的,另外可考虑用一些中药外敷,以促进消肿,但要注意皮肤保护,避免皮肤损伤。需要提醒的是,仅仅通过外敷是不可能彻底治愈流腮,甚至会留下并发症,如复发性腮腺炎等。对那些症状较轻的,可以通过口服抗病毒药物、抗生素和VC,7-10天左右,基本可治愈。疾病治疗2.中医治疗散风解表,清热解毒。用板兰根60-90克水煎服或银翅散加大青叶15克水煎服;局部外涂可用紫金锭或青黛散用醋调,外涂局部,一日数次;或用薄公英、鸭拓草、水仙花根、马齿苋等捣烂外敷,可减轻局部胀痛。必要时内服去痛片、阿斯匹林等解热镇痛药。3.并发症治疗(1)并发脑膜脑炎、睾丸炎、心肌炎时,可短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氢化考的松,成人200-300mg/日,或强的松40-60mg/日,连续3-5天,儿童酌减。疾病治疗并发心肌炎者给大量维生素C及心肌营养药物治疗。(2)睾丸炎治疗:抗病毒治疗同时应用激素,睾丸局部冷敷、制动等对症处理,可给予硫酸镁湿敷肿大之阴囊。成人患者在本病早期应用乙烯雌酚,每次1mg,一日三次,有减轻肿痛之效。(3)脑膜脑炎治疗可按乙型脑炎疗法处理。高热、头痛、呕吐时给予适量利尿剂脱水。(4)胰腺炎治疗:禁饮食、输液、反复注射阿托品或山蓖若碱,早期应用皮质激素。疾病预后流行性腮腺炎经过系统规范的治疗,一般预后良好。疾病预防1.流行性腮腺炎是可以预防的。通常的措施如下:(1)流行性腮腺炎是疫苗可预防性疾病,接种疫苗是预防流行性腮腺炎最有效的方法,儿童应按时完成预防接种,1.5岁接种一针,6岁接种一针。15岁以下儿童均可接种。目前有麻腮疫苗、麻风腮疫苗。(2)在呼吸道疾病流行期间,尽量减少到人员拥挤的公共场所;出门时,应戴口罩,尤其在公交车上;(3)一旦发现孩子患疑似流腮,有发热或出现上呼吸道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有利于早期诊治;(4)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到“四勤一多”:勤洗手、勤通风、勤晒衣被、勤锻炼身体、多喝水。疾病预防2.腮腺炎的传染性仅次于麻疹和水痘,常在幼儿人托、新生人学、新兵人伍时爆发流行。中国的腮腺炎发病主要集中在4-15岁人群,占总病例数的80%以上,爆发占公共卫生事件的20%左右。所以目前预防腮腺炎应以儿童和青少年为主。3.预防中药验方:(1)贯众10克、板蓝根15克、干草5克、大青叶10克、银花10克。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分z次口服,连服3--5天.(2)银花15克、连翘10克、夏枯草15克、大青叶10克、干草5克。疾病预防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分2次口服,连服3--5天。(3)夏枯草15克、板蓝根15克。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分2次口服,连服3--5天。(4)板蓝根30克、银花15克、贯众15克。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分z次口服,连服3一5天。4.暴发区预防措施:在暴发地区进行疫苗应急接种是控制疫情蔓延的主要措施,应急接种可根据发病情况、接种率调查、人群抗体水平调查情况综合分析选择强化免疫或查漏补种。疾病预防加强对乡村医生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及防治知识培训工作,强化疫情报告意识,做到早报告、早隔离、早处理。对病人要隔离至症状、体征消失或发病后10天,对接触者要进行医学观察,对集体儿童机构应留验3周,对疑似患者应立即暂时隔离。加强大众健康教育工作,普及流行性腮腺炎防治知识。饮食注意在流腮发病期间,患者需要多饮水、适度户外晒晒太阳、居室要定时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其生活用品、玩具、文具等采取煮沸或曝晒等方式进行消毒,病情轻者或退热后可适当活动;要科学合理安排患儿的饮食,多吃些富含营养、易于消化的半流食或软食。在急性期不要吃酸、辣、甜味及干硬食品,以免刺激唾液腺使之分泌增多,加重肿痛。症状明显好转后可以吃一些促进唾液分泌的食物,以促进腮腺功能的恢复。疾病护理1.心理护理体会:儿童患腮腺炎时,要耐心做好家属的工作,讲解疾病知识及转归,消除家属的顾虑,使其给患儿正面的心理支持。掌握患儿的心理特征,以亲切和蔼的态度、娴熟的治疗技术,尽量减轻其身心痛苦,取得其信赖。2.病情观察:密切观察病情,观察患儿有无出现持续高热、剧烈头痛、呕吐、颈强直、嗜睡、烦躁、惊厥、睾丸肿大及疼痛等,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3.高热护理:腮腺炎为全身病毒性感染性疾病,常以发热起病,体温一般在39~40℃,伴有全身不适、厌食等症状。疾病护理严密监测体温变化,体温39℃以上可采用物理降温,如冰袋冷敷、乙醇擦浴、冰盐水灌肠,注意观察降温效果,必要时按医嘱应用退热药,效果不明显者,按医嘱少量、短时间应用地塞米松。嘱患者卧床休息,出汗时及时更换被服,以防受凉。4.口腔护理:注意口腔卫生,饭后及睡前用淡盐水或复方硼酸溶液漱口或刷牙,清除口腔及牙齿上的食物残渣,防止继发感染。对于不会漱口的患儿,需做好口腔护理或多饮水。5.并发脑膜脑炎的护理:观察患者有无头痛、呕吐、意识改变等脑炎前驱症状,并做好记录;保持病室内安静,空气流通,避免声光刺激。疾病护理伴有颅内压增高时,遵医嘱用甘露醇快速静脉滴注,静脉滴注时应避免药液渗于皮下组织,并按医嘱持续吸氧,1—2L/rain。6.并发睾丸炎的护理: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局部清洁,一般常用棉垫及丁字带将阴囊托起,避免牵涉痛。患者疼痛剧烈时可局部间歇冷敷,但禁用冰敷,以免引起睾丸萎缩。注意观察睾丸肿大消退情况、有无睾丸鞘膜积液和阴囊皮肤水肿等情况,有变化随时通知医生,及时处理。7.并发胰腺炎的护理:轻度或亚临床型胰腺炎较常见。疾病护理常表现为发热、寒战、呕吐、上腹痛及压痛,血、尿淀粉酶及血清脂肪酶升高。一旦发现,应予禁食、输液,保证水、电解质、热量的供给,必要时可胃肠减压。腹痛缓解后从少量清淡流质开始,逐渐恢复饮食。仰卧屈膝位、上腹部放置冰袋,解痉止痛。观察呕吐物的性质和量,做好记录。8.家庭护理:单纯性腮腺炎患者可在家隔离治疗护理,护理人员需指导患者家属做好隔离、用药、饮食、退热等护理,并学会观察病情,一旦出现严重症状,应立即就诊。疾病护理在流行期间应避免到人多的公共场所。临床上除腮腺炎表现外,也可伴有其他器官的炎症或同时有多器官受累。故应提高对这一多发病的观察与护理。流行腮腺炎的并发症类型虽多,但并发症出现之前各有其临床特点,故应密切观察病情以求对并发症早发现、早治疗,降低并发症对机体的损害,并发症一旦发生,要针对不同症状进行护理,以减轻痛苦,缓解症状,缩短病程,争取早愈。专家观点流行性腮腺炎是儿童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接种疫苗是预防流行性腮腺炎最行之有效的办法。一旦出现发热,咽痛,腮腺肿大等症状应立即就医。该病大多预后良好。
本文档为【流行性腮腺炎】,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徐姐2018
技术学院会计学毕业后掌握基本的会计知识技能,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多年的财务工作经验,现认多家小企的财务会计!
格式:ppt
大小:390K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8-06-07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