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倪海厦伤寒论讲义全

倪海厦伤寒论讲义全

举报
开通vip

倪海厦伤寒论讲义全PAGE\*MERGEFORMAT#倪注《伤寒论》原著:汉张仲景民国:倪海厦倪注《伤寒论》校堪序本《伤寒论》乃由民间的中医爱好者搜集与校正。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渊远流长,中医更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几千年来一直守护着炎黄子孙的健康。继承和发扬中医,本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使命。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使得中医的许多典籍在流传上产生问题;或已出版而校对欠佳,或印量稀少而极难购得,甚或已经绝版而失传。使得这份本应属于整个中华民族所共有共享的珍贵智慧,无法让更多需要的人学习他,大非往圣之本意!我们在校正的过程中,仅对明显的错别字...

倪海厦伤寒论讲义全
PAGE\*MERGEFORMAT#倪注《伤寒论》原著:汉张仲景民国:倪海厦倪注《伤寒论》校堪序本《伤寒论》乃由民间的中医爱好者搜集与校正。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渊远流长,中医更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几千年来一直守护着炎黄子孙的健康。继承和发扬中医,本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使命。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使得中医的许多典籍在流传上产生问题;或已出版而校对欠佳,或印量稀少而极难购得,甚或已经绝版而失传。使得这份本应属于整个中华民族所共有共享的珍贵智慧,无法让更多需要的人学习他,大非往圣之本意!我们在校正的过程中,仅对明显的错别字给予了修改,对于无法确定者则保留原样。我们力图提供正确无误的电子书,但限于能力,自知错误在所难免。本书的原始材料来自于网络,为网络中善心人士传播之电子版本。本书的校正,属于无偿的自发行为,不收取任何费用,亦不得将本书内容用于商业行为。根据相关法律,本电子书仅供网络测试,不收取任何费用。请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如果您喜欢本书,请购买原版。任何人不得将本书用于商业行为否则由此直接或间接引发的任何法律问题,我们不承担责任民间中医爱好者敬校庚寅年庚辰月已未日伤寒论序言经方在我国汉朝以前其实就已经存在,应该是来自西域,而且已经在我国流传千年,只是经方在汉朝之前是没有正式的辨症依据,用来指导如何使用经方。知道如何正确使用经方的医师非常之少,一直等到汉朝出现一位名医张仲景,他是利用内经热论中的六经辨证将经方如何使用系统化的第一人,也因此他至今仍被历代中医尊称为医圣。最初他的经方著作书名叫做伤寒杂病论,而张仲景在此书的前言中就有说明,他的草药知识是来自胎胪药录,到了宋朝以后政府开始成立所谓制版局,当时以林亿为主的一群人将这伤寒杂病论区分为二书,一名伤寒论,一名金匮,自此以后就有这二本书在民间流传至今,本文伤寒教学课程就是指这第一本书伤寒论的教学,其中所有的处方就是所谓的经方,原书结尾有所谓霍乱病脉症治等篇。我将之编入金匮的第一篇,历代对这篇都有许多争议,有些名经方家认为应该留在伤寒论中有些认为应该编入金匮中,我个人对此的认定是伤寒论只讨论六经辨症,可以讨论到厥阴篇就结束,其它的可以都放在金匮中,因为金匮本来就是分门别类的一个杂病论,从内科到肠胃科到妇科等等都有,如此后来的学者就比较容易做一简单的区隔,先研究伤寒论,等到所有伤寒论的六经辨症条辨都能够很纯熟的运用之后再进入金匮时,就可以很迅速的进入这经方的殿堂。读了伤寒论的好处在哪里呢?有心研究经方的有志之士必须知道一点,就是因为有了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法则的基础,我们经方家就敢大剂的、大量的使用经方绝对不会出一点错,由于经方都是使用极峻的药,讲究的是一剂就知,二剂就已的效果,也由于药物的力道强劲有力,而且很多都是有毒的天然药物。过去许多医家就是因为无法透彻了解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法则,于是自然而然就不敢轻易使用经方,同时由于胎胪药录的失传,造成许多医家对于伤寒论更是一知半解,也就是因为如此,所以自汉朝张仲景医圣至今,历代所出现的经方名家并不多所以千年以来真正懂得伤寒论的医家是屈指可数的,温病派也同时因为一些医家对伤寒的误解因而应运而生,由于温病方使用的药物不像经方那样的剽悍,都是讲究温和滋阴调养进补等等方式来治病,与经方是完全不同的境界,因为温病方少用峻药,就算吃错药物,也无多大不良的反应,于是就受到一般医师的喜欢,也由于绝大多数的中医都是温病派中医,终于导致千年以后造成人们对于中医的误解,都认为中医就是慢慢来,中药是吃下死,但是也无法治病的错误观念。这都是历代温病派的中医累积传承错误的中医知识所造成的结果,本次伤寒论的教学就是希望能给有心学习正统中医的后起之秀一个研究经方的机会,伤寒论的六经辨症法则就脈是證进入经方大门的唯一方法,娴熟于伤寒论后,之后再进入金匮时就能很灵活的使用金匮中的经方。附上一重要见证 案例 全员育人导师制案例信息技术应用案例心得信息技术教学案例综合实践活动案例我余额宝案例 :于传授期间,讨论到大陷胸汤时,适逢同学中一位在急诊处服务多年的刘医师存厚,他提及此症之心下痞鞕就发生在急性胰脏炎病人身上,在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片子上可以看到其中积有许多痰水,西医称之为(edema)跟伤寒论所述的大陷胸汤证完全一样的。使本次教学增色不少,也由于他的宝贵经验,必能使后之学者能救病人于危急之中,其功不可没,特于此序文中说明,以传后世。汉唐中医倪海厦谨记01/06/2007。目录校堪序伤寒论序言目录前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下篇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法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法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法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伤寒论方剂索引倪海厦医师经验索引台湾度量衡同大陆换算汉朝伤寒论中的度量衡同当代换算伤寒论校正留念前言:在难经中有“五十八难曰:伤寒有几?其脉有变否?然: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伤寒这两字,就广义的定义来说,应该说是“伤于寒”。以上五种病,广义地来说,都是伤于寒之后所引起的。另一种外感病我们称为时疫,也就是不管体质如,男女老少感染时疫之后,都是同一种症状,所以我们可以分为伤寒、时疫这两类,在治病的时候,处方用药的思路略有不同。医圣张仲景为集经方之大成者,以内经热论中六经辨症的思路,很适当地将古人传下的经典汤方,用六经辨症的法则,来让后学者都能很精准地使用经方。在讲六经之前,我们用一个图来给诸位一个概念,所谓的五运六气中的六气,在一天的十二个时辰,我们分为六气,如图下所示:如果是一般常人正气的运行,是顺时针运行,这是无病的状态,医生必须知道什么健康状态,中医是健康专家,不像西医是疾病专家,病人如果得到肝病,去找西医的肝病专家,结果病人与医生都死在肝病。如果是病情在恶化,往内传,则是由太阳进入阳明或少阳;若进入阳明则不再传,停在阳明;若是进入少阳,则可能进入太阴、少阴、厥阴学伤寒论必须学好条辨;伤寒论的条辨是“言简刚中”,中国的相书上讲到“言简刚中”的人是君子、是人才,讲话扼要有条理。张仲景就是一位“言简刚中”的人,也因为他的“言简刚中”,让很多人看不懂伤寒论。因此学完伤寒论的条辨以后,必须做整理,而我的工作,就是已经帮诸位做好整理的工作,不然学完伤寒论,就算整个背下来,没有整理的功夫,还是不会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篇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对于太阳,可以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经络中的太阳经,也可以代表全体阴阳状态的太阳。八纲辨症中表里的“表”,在这里指的就是太阳。太阳为寒水,所以常人皮肤表面是冰凉的,手脚是温热的,体表有这太阳的寒水,可以保卫我们不受外界寒热的影响,调节体温。这寒水不是停滞的,是不断的代谢更新的。张仲景的观念:人身体很虚弱的时候,就是体力不够,免疫系统较差的时候,平常素体虚弱,本身就很虚弱的人,它的原因就是肠胃不好,因为肠胃是后天之本,有一天突然感冒,风寒一进来,免疫系统马上出去相抗,因为风寒从表面进来,所以免疫系统一抗,一定是在表面上堵到,在皮肤表面上抗争,所以摸到的脉是浮脉,浮在表面上。何谓浮?手指头轻轻的碰,就摸到脉就是浮脉,所以病人有感冒表证的时候,摸到的脉就是浮脉。为什么在表?因为血里面的免疫系统在表上和滤过性病毒相抗产生的现象,所以第一个症状叫作脉浮,就是脉会浮出来,人平常不会脉浮的。为什么有的人常年不感冒?因为他肠胃好,所以后面治疗的方剂都是从肠胃下手的,西医说感冒是滤过性病毒引起的,西医的药物学说,滤过性病毒没有抗生素可以杀它,但是感冒的时候,西医开抗生素的药,来增加抵抗力,抗生素下到胃里面,肠胃第一个受到损害,本来就是肠胃不好,才会表不固,才会抵抗力差,才会得到感冒,所以西药吃下去,肠胃会越来越差。张仲景的脉法,最常用的就是浮沉迟数,浮脉与数脉是阳,沉脉与迟脉是阴。在针灸学中教过,浮脉就是轻轻地摸在皮肤表面就摸到脉。初病如果脉是浮脉,或加上一点“大”、“动”、“滑”、“数”,这是阳脉,代表阳病;若病久了,变成沉脉,或加上一点“涩”、“微”、“弱”、“弦”,这是阴脉,代表阴病;就是病势在进、在恶化中。若反之,原来是阴脉,后来变成阳脉,则是病势在退,在恢复中。正常人的脉是“不浮、不沉、不迟、不数”,就是常脉。张仲景的脉诊只是辅助,望闻问切中,有些中医若单用切法只是巧匠、下工,结果开药方出来七、八十味药,这不是正统中医,治不好病。张仲景很擅长于望诊、闻诊、问诊,不是只有诊脉,因此不需要把脉法分的很细。张仲景的观念中,认为阳有病、不可以看到阴脉,有病当见阳脉。只有经方的力量,才可以很快地把阴脉的病,才几天就变成阳脉。在一些感冒或者心脏病的案例,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为什么头项强痛而恶寒,人身上的穴道,风池、风府、风门,都在背后,后脑是受风的地方,所以有一句话说“神仙也怕脑后风”,不要脸对着冷气孔吹,第二天会面部中风口歪眼斜,脖子后面对着吹,第二天项脖子强硬,因为这个地方就像免疫系统的开关一样,这地方一受到寒,温度就低,温度低,寒则缩,缩则血管、神经就被绑到了,血管变小了,血过不去,病人就会感到酸痛,痛在皮肤表面,在经络学上可以看到。张仲景当年虽然不知道有冷气,但是处方是一样的,理论是一样的,所以经方还是能够通用。为什么恶寒怕冷?恶寒就是一直发抖,因为人身上的水道系统,皮肤表面上都有一层水气在上面,人身上的汗水,是经过汗腺到皮肤毛孔的,如果汗水已经离开汗腺了,但是还没到皮肤毛孔,这时突然碰到表寒,毛孔都闭起来,水出不去,只好停在皮下,水一离开汗腺,汗水就变成冰的,所以会有恶寒的现象。只要出现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些症状,就是太阳证。我们不管他里面是什么病不管是肺癌、肝癌,就以太阳证来处方用药就对了。如果病人原来是厥阴病,治疗了以后,最后变成太阳证,就是快好了。如果反过来,太阳证的病人,治疗后变成厥阴证,你当医生的就要反省检讨了。二:「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的中风证,就有下面的症状,发热,汗出,恶风,脉缓,如果肠胃功能很好,体力很好,也会有得到感冒的时候,如果不动,不会得,如果运动后,汗大量流失的一剎那,突然受风、受寒,感冒了,就会摸到很浮的脉浮的脉,就是有外证,有表证。所以如果摸到很浮,很紧的脉,就代表这病人的身体很好。所以如果摸到浮缓的脉,就代表这病人的身体素虚。为什么会发热,免疫系统产生相抗的时候,会有热能散发出来。这里的『汗出』是主证,是一种“病汗”,平常没事,天气很好,大家都不流汗,只有他一个人流汗,也是一种“汗出”的症状。这里的发热,有时候会发热、有时候没有发热;中风证的发烧,一般不是高烧、温度不是很高。所谓的风,并不会把皮肤毛孔收敛起来,寒,会把皮肤毛孔收敛起来。有一种滤过性病毒,会引起病人的皮肤毛孔收束起来,病人完全没有汗,嘴巴讲好冷,摸身体是滚烫的,热能散不出来,但是病人感觉是冷的,这种就是。有一种是病人会流汗,但是汗流出来,病人的症状并没有抒解。怕风,就是不喜欢吹到风,就是恶风。三:「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暂且不管,“必”,就是一定有的症状,一定有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这就叫作伤寒。或已发热,或未发热,这在临床上有的时候有,有的时候没有,因为人的体质不一样,体质好的人,得到伤寒会发热,体质不好的人,看不到发热,病直接进到里面了,但一定有的症状是恶寒,怕冷的现象。水停在表面上,会感觉到冷,水停滞,造成温度下降。人的神经,血脉系统,都是一直在循环、突然这部份被寒束到,产生障碍,神经没有好的营养去供应,病人会感觉到痛,这个痛就是因为压力而且冷,所以要把水排掉,如何把水排出去,同时把病毒排出去?因为人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水份,如果攻的太过,结果感冒好了,人也脱水了,所以在排水的同时,要把丧失的津液同时补足。为什么会「呕逆」?一般来说,当病情进入少阳的以后,会有呕逆的现象,但在这里并不是进入少阳,而是病人本身肠胃有问题的人才会产生的现象,或平常肠胃很好,而大饱大饥之后或吃坏肚子上吐下泻的时候感冒进来,才会呕逆,呕逆就是东西吃不下去,并不是每个人得到伤寒都会有呕逆的现象。脉阴阳俱紧,阴阳脉,过去有两派说法,一说左手为阴,右手为阳;左手为血,右手为气。一说轻轻摸到表面上跳得紧数强,重按到骨边,跳的更强,表是阳,里是阴,这二说法皆可。现在我们来做个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所谓阴阳脉,所谓寸为阳、尺为阴,这在临床上是最有用的,所以临床上摸到寸脉与尺脉都是又浮又紧,就是脉阴阳俱紧。太阳病,有一种会流汗,没有恶寒,但风吹的很难过,病人会发热、发烧(中风),有一种没有流汗、恶寒、怕冷、全身骨节酸痛,这是因为水排不出去(伤寒)。中风为什么不会骨节酸痛,因为水排得出去,所以滤过性病毒千百种,只分这两种就好了,按症处方,就是辨症论治。若以节气来看“,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也。”所以在霜降到春分这段期间,被寒气所伤,就称为伤寒。因为寒气乃是冬天的正气,所以被冬天的正气所伤而产生的伤寒,并非疫病,所以不会传染。在南方一样有伤寒证,在美国佛罗里达很多,例如长时间在冷气房工作,或是游泳突然跳进冷水中,都可能出现伤寒证。如果是身体很强的人,吹了冷气,可能只是皮肤痒一下就好了,所以平常要保养身体,除了食物选择以外,就是要把肠胃保养好;人体要清灵、天是虚灵,人是清灵的意思,就是食物进入身体,二十四小时就要排出去,新陈代谢很好,就是“清”而能够“灵”动。我们临床使用麻黄或桂枝,就是看病人有汗或是无汗,就是中风与伤寒这两种病症的区别四:「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静者,为不传也;若脉数急者,为传也。一开始初得病,是在人体的表面,也就是太阳,如何知道病有没有入里,如果是进入阳明,就是肠胃,阳明无死证,也就是病进入阳明就停住,不会再进,到此结束。如果是进入少阳,就可能继续进入太阴、少阴、厥阴。一日,是一候,差不多不足七天,正确算起来,足足六天,为什么六天?人和大自然是相通的,中医的观念是天人合一,在风水地理上,有节气,从立春到雨水,这中间相隔十五天,如果把十五天当定数,每十五天分成上元、中元、下元,如果把四十五天定数,每四十五天分成上元、中元、下元如此累积起来,在易经八卦来讲,这是宇宙间的东西,在节气上也可以看到,台风来的时候,没有连吹五天的台风,也没有连热五天、到第六天还没改变节气的。大寒,也没有连冷五天的,到第六天一定会热起来,阳会回复过来,这是自然界的现象,世间没有一样东西在转变中间,超过六种转变,所以易经是六个爻,所以一候,是阳六,人的阳数回复回来了,人也是这样反应。脉静者,为不传也,脉静就是脉没有变化,如果摸到脉是浮缓,到第六天还是浮缓,这病不会传经,一直停留在太阳上面,不会再进入里面了,静就是脉没有变。若脉数急者,为传也,如果脉本来是浮缓的,突然跳的很数很急,就是往里面传了,传到少阳或阳明或少阴,不一定的,为什么不一定?临床上绝大多数都是心脏受到影响而使病情传经,例如情志受到影响,因为人的情志不一样,如果正好感冒,却遭小偷,被吓一跳,恐伤肾,就进入少阴了,如果正好感冒,跟老公吵架,怒伤肝,就进入蹶阴了;这就是传经,传到那一部位不一定的。还有一种是被西药所伤,例如吃了抗生素,结果舌苔变成地图舌,就是心脏功能受损了。所以保持平常心,不要吃西药,就算病进来了也只能在表,「百病风之始」,所有的病刚开始的时候都是风引起的。五:「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颇欲吐,若烦躁者,为传也。太阳症状,分「中风」和「伤寒」,太阳病进入身体的时候,有的时候是进入少阳再进入阳明,有的时候是进入阳明再进入少阳,阳明证主要的症状是「但热不寒」,在太阳少阳的时候,有时候还会觉得冷、寒,进入阳明的时候就看不到寒证了,全部是热证。少阳,就是「往来寒热」,好像打摆子一样,忽冷忽热,一下冷一下热,这是主证。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一进入一条经的时候是一候,就是六天,如果经过了二三候,本来是伤寒无汗关节酸痛,看不到阳明证和少阳证,代表「表证」还在,并没有传经,颇欲吐,若烦躁者,为传也,很想呕吐、烦躁,少阳证的时候,胸胁苦满,如果想呕吐,有吐的症状、恶心感觉的时候,这就是少阳证才有的症状。阳明证,因为是但热不寒,病人一定会烦躁,烦就是心情郁,心情很不好,压力很大的感觉,躁就是情绪很不稳定,看到人就很火大,很容易发脾气,动作上没有办法定下来,情志上没有办法安定下来,晚上失眠反复,通通可以称为烦躁。所以看到颇欲吐,就是少阳证,看到烦躁的,就是代表阳明证。六:「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所以温病跟时疫有关系,譬如夏天的霍乱疟疾,在中医再推衍到因此冬天伤于寒,冬天本来是要保护收敛的,结果不小心伤于寒,病没有好,到春天就变成温病,这是内经上讲的。如果我们用二十四节气来计算,从霜降到来年的夏至之前,这一段时间发出来的有热证的病,是因为伤于寒所产生的温病;如果是夏至以后所发出的有热证的病,才能算是热病、或湿热病。临床上看到,如果大量汗流失的时候,例如运动完或工作环境大量流汗的,在这身体水份很少的时候,得到的感冒都是温病,像小儿感冒多是如此,因为病的来源就是太皮了,小儿好动所以津液流失很多。所以张仲景治疗温病的处方,一定都加上很多生津液的药、把津液补足病人发热而渴,不恶寒者,自身津液本来就不够了,滤过性病毒进来的时候,残余的津液都跑到表面上去了,而津液就是我们的抵抗力,为什么发热而渴?因为津液跑到表面来和病毒相抗的时候,体内津液不够就会令人觉得口渴。为什么不恶寒?人的身上,有百分之七十的水和百分之三十的血,人的体温都是在血里面,所以如果失血过多的时候会发冷,所以血量不足的时候,会怕冷,如果血里面的水不够,病人会发热,就不会恶寒了。所以太阳病分三种,一为「中风」,一为「伤寒」,一为「温病」。七:若自汗出,身灼热者,名曰「风温」如果人一直流汗,体液一直在丧失,摸他的身体很烫,这有一个特别的名称就是「风温」。过去环境不同,是因体力透支造成,例如在我在佛州有一个案例,一个木工在伤寒快痊愈的时候,结果因为工作出汗很多,于是得到风温。现在看到的风温,多是医生开给病人发汗去水的药太重了,补足津液的药太少了,才会看到这种脱水的现象。八:「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息必鼾,言语难出。若发汗者,小便不利;若被下者,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蒸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阴阳脉都浮起来的时候,代表病在表,是风温,病人津液本来就比较少,血比较多,在水份少的状况,病人会出现表热,所以阴阳脉俱浮的时候,左右手的脉都浮缓,病在表上面,而且是热;人的水源,当吃了食物到胃里面去的时候,因为胃很热,所有的水会气化掉了,胃是土,土生金,肺主皮毛,水气到了肺,马上就发到表面了,所以喝水、喝热汤的时候会流汗,另外成形的食物会到小肠去,食物中的水到达小肠之后,才能被吸收成为血液循环系统中的养分。身重,为什么身体感觉到很重?脾脏主四肢、主肌肉、身重是脾脏受到影响了,水和血是同源的,身体里面的水有一定的比例,要由水来带动血里面的营养,到身体的关节组织末稍去,如果水不够、血的循环速度就会减缓,人就会感觉到身体很沉重,精神下好,睡觉会打鼾,话都懒的讲了,这就是为什么多眠睡。西医只有验血报告、没有验水报告,所以光看验血报告不是很准。中医如果看验血报告来看病,也是不对的。伤寒论里有汗、吐、下三法,当病在表的时候,属太阳证取汗法,如果病在里的时候,取下法,吐法用的不多,一般病在膈上,就是胸膈以上的时候,才会采用吐法。若发汗者,小便不利,如果这时候再发汗、病人的水本来就已经不够了,汗流太多,当然津液不足,尿就少了。若被下者,直视,失溲,张仲景伤寒论的精神是,病人有表证的时候,一定是先解表再攻里,发表发太多的话,津液会伤到,攻里攻太快的话,津液也会伤到,没先解表却先攻里,结果把胃、小肠、大肠里面所有的东西都清出来,营养顿失,一下子身体里面的营养都没有了。保持在身体的食物一直在消化,一直在提供我们能量,人的身体在慢慢用它的能量,一下子清出来,源头没了就会没有体力,病人眼睛就直了,小便流出来,失溲,这小便,不是小出来的,是漏出来的,肝主血,肝藏神,肝在管眼睛。我们有五分之一的血在肝里面,这血不是固定在里面,而是一直在循环的,突然源头没有了,肝血就枯掉了,眼睛能看到,都是靠肝脏的血供应的,结果眼睛就直直的不会转动了,很危险的。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北方的人睡在炕上,如果生病了没有用药,用火烤一烤让汗出来,烤出来的汗和用药攻出来的汗是不一样的,用火烤出来的汗。只有津液出来了但是病毒还在里面,所以不要用烤的,火一烤,病人的皮肤表面发黄色,看起来是黄色,其实是血的颜色,血管里看血液是红的。经过一层皮肤,看到的血液的颜色会是黄的,这就告诉你血里面的水没有了,透过皮肤看到的是血的颜色?所以这种发黄,不是肝胆病的发黄,不要弄错了,这种是失水导致的发黄,严重的话,津液丧失太多的时候,脑里面得不到正常的血来滋润,会发惊痫。肝主筋,筋也靠血来养,没有充份的血来供应,就会抽筋,会时瘛瘲,抽搐一下又松开来,抽搐一下又松开来,瘛就是筋松开来,瘲就是收紧。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错了也罢,还可以救,如果再用火去烤他,血里面的水如果完全没有就完了。打点滴,只能暂时缓解,水还是会从小便流失,一定要从嘴吃下去食物中的水,由肠胃吸收后人体才能受用。九: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如果白天得到的病,就是发于阳,过一个晚上,就是第二天了,所以如果足足六天之后,也就是第七天的白天会痊愈,所以说“七日愈”。如果晚上得到的病,就是发于阴;到白天了,才开始算天,所以得病的隔天才算是第一天,足足六天之后,也就是第六天的半夜,会自己痊愈,所以说“六日愈”。不管是阴病或阳病,得到感冒,正常的话,六天一定会好,所以如果感冒不吃药,一个礼拜会好。「阴阳」二字释义颇泛,以寒热分「阴阳」,寒为「阴」,热为「阳」。以表里分「阴阳」,表为「逆阳」,里为「阴」。以脏腑分「阴阳」,脏为「阴」,腑为「阳」。以上下分「阴阳」,上为「阳」,下为「阴」。以左右分「阴阳」,左为「阳」,右为「阴」。以气血分「阴阳」,气为「阳」,血为「阴」。以实虚分「阴阳」,虚为「阴」、实为「阳」。其它以身体组织之内分泌液、水份、血浆等有物质者谓之「阴」,身体之抵抗力、细胞之新陈代谢力、各脏腑之自然机能等无形者谓之「阳」。十:治「太之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头痛,如果自己会好,一个星期就好了,感冒到第七天还没好,就要赶快去看医生了。太阳病,有时候传阳明或少阳,或从阳明进入少阳,或从少阳进入阳明,不一定的,如果太阳病,在还没到足阳明之前,先扎足阳明本穴「足三里」就不会传了,在还没到足少阳之前,先扎胆经的本穴「临泣」就不会传了,如果到了第六天满第七天还没好,可能传阳明或少阳了。如果小孩到了第七天还没好,变成恶心呕吐就是传少阳了。阳明热就是大肠经,因为津液干了,大便会堵在大肠里,如果小孩变成烦躁、不吃、东西乱丢、晚上发狂奔走、捻衣摸床,就是传阳明了,阳明壮热其实就是大便的浊气跑到脑子里面去造成的。十一:「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因为病在阳,六天足尽,到第七天的中午,事实是足六天,就是巳时到未时,中午的时候解掉,所以开给病人处方的时候,如果是太阳病,晚上九点吃药下去,十点的时候,症状都去掉了,还有一点头昏,到了明天中午的时候,精神完全恢复回来,就是病完全好了,如果是病在阴,譬如少阴证,到晚上三更半夜,开始找东西吃,就是好了,如果是病在阳,到第二天中午,胃口大开猛吃,就是好了。十二:「中风」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如果得到伤寒中风,吃了药,表证去掉了,病人还不了了,也就是精神萎靡,很不爽,精神还没完全恢复,如果不吃药,十二天会好,如果吃开心汤,心情好,病马上就好了,所以情志上要注意一下。十三:病人身大热,反欲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此条就是中医在辨症「寒」与「热」,如果摸病人,身体很烫,病人还要穿衣服,就是热在皮肤,寒在骨髓,这是“真寒假热”,表面上是热,其实里面是寒,表示病是往里面走的。人的身体里面是纯阴,纯阴里面有阳,六天以后,阳会复出,所以纯阴中间还有阳在里面。如果滤过性病毒跑到很深的身体里面,元阳就会往外散了,造成里面会更冷,因为体力往外散,外面就成为热的。人的身体能保持一定的恒温,就是阴和阳协调,简单说阳多阴少就会发热,阴多阳少就会发寒,这是「阴阳」的观念。如果寒在里面,里面的阳会往外走,因为阳被挤出来了,所以热在皮肤,寒在骨髓,所以这时候摸病人会身体很烫,而病人还要穿衣服,这是因为冷在里面。如果身大寒,摸病人的身体是冰的,而病人不要穿衣服,要脱掉,就是热在里面,这就是「表寒里热」,热在骨髓,「真热假寒」的现象。鉴别真寒假热:面色:两颧色红,界限分明,红部虽鲜艳,而不红部则白中带青。口鼻气:呼出气不温,且不急促,气亦不臭。舌形:舌虽干而质淡,或红而质润。脉象:脉虽浮数,按之则无力。按胸腹:胸腹部按之不蒸手,初按似热,久按不如平人,不觉甚热。真热假寒:面色:面色表虽冷,面色虽滞,两目则炯炯有神。口鼻气:呼出气必温,且急促,或有不臭。舌形:舌虽干而质燥,苔虽薄而根必厚,或黄而疏松,或润而齿枯。脉象:脉虽沉细,必兼数急。按胸腹:四肢虽寒,胸腹必热,久按且蒸蒸有热气感。以后我们会常看到「上寒下热」,而不用「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看到「上热下寒」,就是告诉你去热和去寒的药必须同用。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不谈阴虚内热,他用的是阴盛、阴亡,阳盛、阳亡,所谓的阴盛就是阴实,阳盛就是阳实。温病派的医生看到每个人都是阴虚,都想到用补药,但是张仲景治病的时候不用补药。他治病的时候小补的时候用炙甘草,中补用大枣、白芍,大补的时候加人参,补阴的药顶多就是这样,反而阳药用的很多。所以治病的时候不用补药。那什么时候吃补药?身体健康的时候才吃补药。这与温病派的观念完全不同。十五:「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伤寒金匮中的方剂,大概有百分之六十的处方都是用桂枝汤做加减,经方家认为桂枝汤是调和阴阳的第一方,这个汤方是古代圣贤历代相传的经方,张仲景将它归经到治疗太阳中风来使用。读伤寒金匮的时候,会遇到三种剂型,有汤剂、散剂、丸剂。什么时候用汤剂、散剂、丸剂?汤者『荡』也,就是说扫荡的力量很强,取它的迅捷之性。当我们要涤荡五脏六腑的病邪的时候,通关活络的时候、阴阳不平衡的时候,这些情况都用汤剂。怎么知道阴阳不平衡?白天昏昏沉沉,晚上精神很好,就是阴阳不平衡;或者是你跟大多数人不一样,也是阴阳不平衡,例如十个人吃虾子,结果九个人没事,一个人有事,那一个人就是阴阳下平衡。如果倒过来,吃了虾子,九个人都拉肚子,一个人没事,那就是虾子有问题,或者是那一个人做了什么事。学中医跟侦探一样要有commonsense还有,病情沉重的时候、病人有痿症、肌肉枯槁的时候、皮肤干枯的时候、要增益气血的时候,都用汤剂。例如桂枝汤,如果做成桂枝丸,结果桂枝丸吃下去等很久才会发汗,桂枝汤一喝下去就发汗,不一样的效果。煮汤也有技巧,大火煮取其“气”,小火煮取其“质”,发表的药,例如桂枝汤要用大火煮,所有发表的药方都用大火煮。攻里的药、温里的药用小火煮,取其“质”。散剂用在久病、或病在四肢,像是风湿的痹症、或者表里游走的病,都可以用散剂。丸剂最主要的可以逐破积聚,或者不进饮食的人,胃口不好的情况下,可以用丸剂,丸剂药缓力专,效力缓脈慢證但力量专一,可以集中于一处病灶,所以如果病邪扩散全身的时候,就要用汤剂才有办法。例如要打虫的时候,用到乌梅丸,集中攻击一个定点,引诱虫来吃,如果做成乌梅汤,乌梅是用醋泡过两天,乌梅汤又酸又辣又苦,怎么喝?勉强喝下去结果虫没吃到,只有你吃到,虫没事只有觉得很爽。以后会慢慢介绍方剂的运用,有很多技巧在里面。阳逆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代表病在表,脉浮在表面上就是热自发,代表身体的免疫系统出来和病毒相抗,阴弱者汗自出,阴弱就是身体素虚的人,本身身体常年不好、瘦瘦的、肠胃不好,身体的固表能力不够,就不能保持身体的津液,而一直往外散,流出来的就是汗,汗是从血里面的水出来的,血因为有水,可以很容易的在身体里面跑,来供应身体里面的能量,表不固的时候水散出去了,相对的血液循环就会受到影响,病人就感觉到啬啬恶寒,一阵一阵的冷,淅淅淅恶风,风吹得很难过,翕翕发热,一阵一阵的热,要发烧也是一阵一阵的热,鼻鸣、干呕者,这些副证,桂枝汤主之,张仲景的第一个方剂。为什么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这方子?因为仲圣知道病人津液不断的在丧失,所以桂枝汤证一定有汗,「桂枝汤」的主证是病人有汗而且恶风,如果无汗,病人感冒发烧高热且完全没汗,就不是「桂枝汤」证,因为有汗,所以体液一直在丧失,要赶快利用红枣补足,肠胃里面有很多黏液,体液一直在耗散的时候,胃、小肠、大肠的黏液都会跟着出去,红枣表面是红的,里面是黄的,火生土,而且红枣煮出来的汤液黏黏的,所以喝之后,等于是肠胃的津液,举凡在肠胃的津液快干掉的时候,要赶快用红枣补足。为什么用「甘草」?「本草」里面写甘草解百毒,但解释不清楚,病人得到伤寒可能已经一段时间了,在感冒的这段时候里,胃口一定不好,因为本身的能量跑去抵抗外邪,能量减少了,肠胃的蠕动就减缓,有很多食物就会坏死在里面,而甘草可以解百毒,可以把食物分解掉,好的留下来坏的分解掉。为什么用「生姜」?因为肠胃蠕动的能源都跑到表面了,生姜下去马上刺激肠胃所以生姜有发阳的功能,阳就是动能,它能让肠胃马上蠕动,这三种大枣、甘草、生姜下去,跟感冒没有关系,只是固本。桂枝这药可以壮心阳,所以心脏病的药一定会用到桂枝,桂枝一下去的时候,心脏的阳,也就是心脏的动能会加速,血一加速,我们的免疫系统就全部出去了,把滤过性病毒赶出去。但是不能光让动脉加速流动,还要让静脉加速回来,所以为什么用「白芍」,在「神农本草经」里面说:白芍轻用的时候,可以补血,重用的时候,可以活血、破血,就是破瘀。所以张仲景只要病人有腹痛,肚子痛,妇人的肚子痛,通通用白芍,芍药重用的时候可以活血化瘀,所以芍药在静脉里面走,可以让静脉的血加速流回心脏。「桂枝」、「白芍」这两味让血液循环加速,一加速把免疫系统带出去,很快的把滤过性病毒赶出去,但是加速产生的后遗症是排出汗来,为了怕津液丧失掉,后面又加了三味药同时补足它,并可以同时把肠子中已经坏死的食物分解掉。因为人身上的动脉和静脉是等长的,所以桂枝白芍用等量,胖子用五钱,桂枝白芍等量,都用五钱,瘦子用三钱,小孩子可以开半钱。如果阳不足加重桂枝、阴不足加重白芍,所以可以调阴阳。生姜开两片,不用开三片会太辣了,桂枝已经很辣了,不过辣些也无所谓,辣一下让肠胃的蠕动加强起来。如果病人得到感冒比较久了,甘草就用重一点,五钱,如果只两三天,就用二钱,甘草尽量少些,因为甘草会把其它药的药性减缓下来,甘草在「本草」里写有缓和的作用。所以有时候为了让药走的快些,不加甘草,炙甘草就是把甘草用蜂蜜炒过,甘草炙过后「性」很热,所以甘草炙过后可以增加发汗的力量,就会进入胸阳,胸是诸阳的通路,所以炙甘草马上跑到肺上面,马上把阳气发散到四肢,如果小孩吃「桂枝汤」太辣了,红枣可以加个十枚,让它甜一点?如果不用红枣,吃完桂枝汤后容易便秘,因为汗都发掉了,肠胃里的津液不足,所以后面三味完全是为了保持肠胃功能而设计的。根据清代名医王朴庄的考证、汉制的八两约等于现在的六钱,所以汉制三两约等于现在的2.3钱。汉制的一升王朴庄说是“六杓七杪”,约是现代的五钱。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二两切大枣十二枚劈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逆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服后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用七碗水,用大火煮,古时候升柴火煮汤药,柴火的“微火”等于现在瓦斯炉的大火、煮成三碗渣拿掉,等温了再喝,一次服一碗。服了以后,等一下再喝热稀饭一碗,来帮忙药力。然后,被子盖起来,躺一时,差不多二个小时,全身微发汗。最好,把感冒病毒从汗排出来了,但是没有伤到体内的津液,这样最刚好。如果药开太重,一下子大汗出就不好了。汗出了以后,不能当风,也不能烤火,都不好。如果第一碗下去,好了就好了,不要把剩下的药喝掉。如果不流汗,再喝一碗,还不流汗,服后小促其间,就是缩短服的时间,就是三到四小时。半日许,令三服尽,十二小时喝三碗,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就是每四小时喝一次,日夜都服,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再去煮,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喝桂枝汤中间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臭恶就是腌制的东西、臭豆腐腐等,为什么要禁?「桂枝汤」是恢复胃阳、脾脏功能的药,就汤剂来看,桂枝壮心让动脉的血流出去,白芍让血流回心脏,所以心脏的力量加强,火生土,土就是脾脏,所以桂枝汤喝下去,脾就充满了血,脾在胃的下方,脾一充血,胃下面很多血管,一充血,胃就开始收缩,就肚子饿,想吃东西,所以桂枝汤是让胃口恢复的药。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这些东西都是容易腐败的。吃了肉类,会有浮热产生,对病情恢复有影响;如果吃了生冷的东西,会抵消阳药发汗的效果,因此都要避免。喝完桂枝汤,为什么喝热稀饭?在中医的观念认为稀饭、白饭是最好的营养,肠胃最能吸收的是稀饭。平时吃蕃薯稀饭可以保护脾胃,蕃薯与稀饭各一半,对养生很好。桂枝汤最明显的表证就是有汗,代表皮肤毛孔没病的,是滤过性病毒在肌肉里面,因此桂枝汤是解肌的。如果滤过性病毒在皮肤毛孔,皮肤毛孔就封闭起来了,就会没有汗。红枣:「朱雀」,就是保护胃的,红枣的加减很重要,红枣是甘饴的东西,很甜,平常肚子(中焦)湿热比较盛的人。如果加了红枣会增甘加腻、遇到这种情形,把红枣拿掉。十六:「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桂枝汤证就是这四个症状头痛,发热,有汗,恶风,风吹得很难过,为什么?因为病在肌肉上面的时候,肌肉被束缚住了,皮肤表面的能源(固表力)没了,所以吹了风会很难过,风的「性」是「阳」的,阳都是往上走,所以感冒的时候病人会头痛,人正常的阳气一直往上走,如果得了桂枝汤证,肌肉被滤过性病毒束缚住,使正常的体温无法往外散,阳出不去就往上冲,所以会头痛。发热,是一种本身的抵抗力和滤过性病毒相抗的现象,这四个症状出现肯定是桂枝汤,两个症状出现就可以了,如果临床上听起来是桂枝汤,但里面的病是淋病、梅毒,不一定的,如果症状是这样,桂枝汤下去就好了,只要是症状一样,汤剂都行得通。十七:「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及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项背强几几,脖子绷得很紧,绷得很紧表示此处的代谢循环系统不是很正常。平常感冒进来的时候,桂枝汤就可以了,管里面是热的,离开血就变成冷的,肌肉里面有一定的水,表水有时候没办法排出去,就会陷在肌肉里面,等于不正常的水在肌肉,就会硬绑绑的,感觉背后到项部冰冷冷的,这时候靠葛根把水提升上来,然后靠桂枝把水排出去变成汗,这样子肌肉中的水就能正常代谢出去,于是项背强几几就解除掉了。葛根这药可以升水,这水除了把肌肉的水提升到表面上发汗发掉以外,最重要的是葛根可以从肠胃里面一路通出来,还有喉咙很干燥的时候,葛根也可以生津,让下面的津液往上走,上到喉部来。「本草」写葛根可以通痹、发痈;通痹、肌肉麻痹没有感觉,用葛根;发痈疽,可能是长肿瘤在里面,可能只是发炎在里面很深的地方,不在皮肤表面上,葛根可以把它推出来,所以葛根很好用。葛根可以升水,把水升到头面上来,所以面部中风、口歪眼斜、肌肤麻木不仁,处方里面一定加葛根,葛根可以通痹,让肌肤活络起来,把肌肉抒解开来,所以葛根功能是往上升,在头、面、颈、脖子的部份。葛根有升引水气,解散凝滞之力,故葛根有通痹、解毒、排脓、破血诸功。如果用针灸,下「后溪」、「申脉」,「大椎」放血去热,上下强硬处再拔火罐。只下「后溪」、「申脉」也可以。桂枝加葛根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劈葛根四两右六味,以水七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将息,及禁忌法。不需要喝稀饭,因为葛根发阳的力量很强,所以就不用稀饭来加强发汗。桂枝和芍药等量,葛根要加重,所以如果桂枝三钱,葛根就要用四钱,如果桂枝五钱。葛根用六钱。如果葛根用的比较轻,葛根就无法发到背部,就被桂枝芍药带到四肢上去了。如果要葛根到脸部就要重用,譬如面部中风、口歪眼邪、在对侧「合谷」下针先麻醉,再「地仓」透「颊车」,矫正后,针「人中」、「承浆」定位,再开「桂枝加葛根汤」给病人服用,如果桂枝三,葛根重用到六,吃下去,第二天全部回正,麻感会全去掉的。临床上,小孩子的感冒,常常都见到桂枝加葛根汤证因为小孩子很皮、很好动,流汗很多的情况下吹到风,因为津液流失很多,所以也需要用到葛根。还有一种情形,体力劳动工作的人,冬天劳动的时候,汗出的同时伤于寒,到了来年夏至以前,发为温病,可能用到桂枝加葛根汤或是葛根汤。临床上,看到扁桃腺发炎,针灸用少商、商阳放血,扁桃腺点刺放血;配合列缺、照海。汤药可以用桂枝加葛根汤,加上连翘、银花、浮萍、蝉蜕,这里的葛根用到四钱就好。十八:「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下可与之张仲景立法:第一原则,有表证时不可攻里。张仲景讲的汗、吐、下、和,有表证的时候,就是刚开始感冒,病还在表的时候,也就是在「太阳」的时候,要解表用汗法,有表证的第一禁忌,绝对不可攻里,也就是不可攻下,所以太阳病解法是发汗,下之后,就是医师误攻下,本来是桂枝汤证,如果误用了承气汤,在大下时候,血会往下集中,也就是血往下的力量会很强,往下的力量很强,它回头的力量也会很强,流回心脏的力量也会很强,一流回心脏,气就往上冲,下去很快,回来也很快,就代表心脏的力量很强,肠胃很强,体力很强,再给桂枝汤,没关系,此误下未伤也。第二,如果不上冲,被下而气不上冲,此误下成伤也,这时候就不可以给桂枝汤了。但是在临床上的情形,有时候,发表与攻里可以同时使用,例如病人现在有表证需要发表,但是已经便秘了两三天,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开两个药方给病人,告诉他先吃这帖药,等表证去除之后,再吃另外一帖药把便秘治好,省得病人舟车往返。如果遇到病人已经一个礼拜没有大便,现在有表证,也许是中风证或伤寒证等等,我们也可以把发表的药与攻里的药同时开在一个药方里,发表与攻下同时进行。张仲景误下的必辨证:一、表寒下陷如果表面是寒证的时候误攻下会造成利下不止。二、表热下陷,就是表阳下陷,会造成胁热痢,就是大便很脓稠很臭,就是病往肠胃里面跑了。三、寒热并下,表同时有寒热,攻下的以后,造成大小结胸,用陷胸汤。四、表寒,攻下后没有痢下不止,就停在胃的地方,心下就是胃,造成心下痞,用泻心汤。十九:「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也。视其脉证,,随证治之。一般的原则来说,当病邪在表,例如有头痛、项强、脉浮、恶风、恶寒、发热等,我们用汗法,当病在上膈,例如吃坏东西、胸腔痰涎很多、鼻黏膜痰很多,我们想要把病邪清掉,用吐法;当病邪堵在下焦,我们用承气汤类攻下,也就是下法。如果是太阳中风,给桂枝汤了,已发汗以后,如果医师再误用吐法、下法、温针,结果病人病一直不解,此为坏病,桂枝汤就没用了,这时候要看它的脉证,到底有什么问题,照理原本桂枝汤就可以解掉了,但被吐、被下、被温针,所以这时候桂枝汤证已没有了,随证治之,随所变之症状依法治之。临床上,有时候处方与治法是对的,但是病人的症状没有解掉,这时候要想到可能有别的问题在里面要做到「,随证治之」,就要熟悉金匮治疗杂病的原则。二十:「桂枝汤」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需识此,勿令误也。中风束肌的状况,就是病人有恶风,有流汗的现象,所以小孩感冒,一摸有流汗,就是桂枝汤证。如果病证在肌,就会有汗,如果病证在皮肤表面上,寒束到表面了,这时候一滴汗都没有的。这就是寒证,若其人脉浮紧,浮就是表,紧代表寒,寒就代表痛。脉分上、中、下,上就是皮表,就是诊他浮,中就是皮肌,皮和肌肉之间,下就是肌骨,骨和肌肉之间。按到骨边了,就是沉,如果按到骨边,就是沉,如果按到骨边,发现脉很紧,这就是沉紧,沉就是里,紧是寒,就是里寒。若这人脉浮紧,就是表寒,不是表风,因为表风会有汗且脉浮缓,表寒,发热,汗发不出来,病人感觉冷,寒都在表,这是「伤寒」,应用麻黄汤,误用桂枝汤,桂枝汤是解肌的,让血液循环加速,桂枝的力量达不到皮肤表面,力量只能达到肌肉,结果血只到达肌肉,不但汗不能出来,病人会增逆,会更烦躁。因为血出去更多,血都集中在四肢上,胸口的血液减少,病人会觉得胸闷甚至气喘。二一: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所谓酒客,就是平常喜欢喝酒的人,酒喝多了,胃的神经都被酒麻痹了,成了习惯以后,吃饭之前一定要先喝酒,等酒精浓度够了,胃才会开始蠕动,所以酒客一定先喝酒才吃饭。酒客一定不喜欢吃甜的,因为酒本身表热里寒,酒喝下去的时候感觉很热很热,这是当时感觉起来热实际喝到身体里面酒是寒,这就是酒的「性」。阳热跑到上面,就是胃阳跑到上面了,造成胃阳不够,当化水的力量不够的时候,水会停在胃里面,水停久了,就变成湿,桂枝汤里面有红枣,红枣黏黏甜甜的会增湿增腻;酒客喝酒多伤到胃以后,吃到桂枝的时候胃会感觉到很不舒服,内经中有苍朮加泽泻可以解酒,治酒客病;那如果酒客得到中风证,能不能把苍朮、泽泻加到桂枝汤来治疗?还是不行。因为他已经伤到胃了,桂枝汤加上苍朮、泽泻还是会让胃不舒服。所以喜欢喝酒的人,最好不要用桂枝,这里的『以酒客不喜甘故也』,这里的『甘』指的是桂枝,不是炙甘草。酒客的病人,一喝桂枝汤会吐出来,喝桂枝汤会吐的一定是酒客病或是有胃癌、胃长肿瘤人或胃溃疡,所以喝桂枝汤会吐的人,胃一定有问题。酒客不给桂枝汤,可给「葛芩连汤」,黄芩黄连化湿热,酒量的大小,可看舌苔,如果舌苔浊腻,乌乌浊浊的,又黄又厚,这种不用桂枝汤,正常的舌头的颜色是很红清很亮,很新鲜的感觉,舌头上一层薄薄的白苔舌苔薄白就是胃消化能力比较强的。平常桂枝汤可做补药,张仲景认为药就是药,所以张仲景的处方,大多开的是「药」,因为人的「阴阳」是平衡的,「阴」不足的时候,不用滋「阴」要壮「阳」,阳一壮就把「阴」拉起来了,「阳」不足的时候,也是要壮「阳」的。所以张仲景都是在「阳」上面治疗,不管病在哪里,开的大多是用阳药。二二、若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仁」。厚朴、杏仁的量和桂枝一样就可以了,杏仁可以加多,李子和杏子的果仁都可以用。喘家,就是本来就有咳嗽,喘包括咳,咳久就变喘。只要是主证是桂枝汤证,有咳嗽或气喘。就先想到桂枝汤加厚朴杏仁。如果得到桂枝汤证,就是太阳中风、有恶风、有汗、头痛,开桂枝汤吃,结果病人喘气,咳得很厉害、就代表这人本来就是其它问题,这时候就用「桂枝汤加厚朴、杏仁」,为什么这样?这病人的中焦素有湿热,这湿热是平常累积起来的、就像喝酒的人一样,不用「葛芩连汤」,用「桂枝汤加厚朴杏仁」也可以。所以舌苔很黄就是很热,热就是发炎,舌苔很厚,口水很多黏黏的,就是湿,平常就有这种病的人,得到桂枝汤证的时候,桂枝汤喝下去。病人会喘,这时候的处方要同时开「去湿」、「去热」的药,有会喘就是肺有问题,所以这热一定是热在肺上面,咳嗽痰黄黄浓浓的,舌苔黄的,就是肺家太热了,这时候加「杏仁」,杏仁的功能在【本草】上写它可以去肺热,第二能够化痰,第三润肤,杏仁会使皮肤变得很光润,因为肺主皮毛,皮肤毛孔的润泽是靠肺来的,杏仁润肺,所以杏仁是很好的保养的药。去湿药「厚朴」,厚朴能去脾脏的湿,脾本身就主湿,脾有一定的湿度,湿太过了,用厚朴去收敛它。张仲景的意思就是,如果这人有桂枝汤证,吃了桂枝汤,桂枝汤证清除了,变成咳嗽有点气喘,再拿桂枝汤给他吃,里面加厚朴杏仁,就可以了。反过来说,如果有桂枝汤证还有气喘咳嗽,且咳黄痰,就吃桂枝汤加厚朴杏仁,如果喝完酒回来,得到桂枝汤证,就是酒客病。于此可见仲景之治病,注重新病,其旧恙则兼及之而已。如果本身的旧病没发现症状就不管它,以新病为主,吃药后发起来了,就顺便治。所以有「主证」、「兼证」同时出现的时候,以「主证」为主就好了。二三:凡吐家,服「桂枝汤」,其后必吐脓血也。吐家,没事会呕吐的人,常常会恶心呕吐的,肠胃不好,没事吃完东西会呕酸的人,不要开桂枝汤逆,因为吐家可能是胃破了,桂枝汤一下去,桂枝芍药发阳的力量很强,血液循环会加速,本来只是胃溃疡的小洞,变成大洞,就吐血出来了,所以桂枝汤不要吃。有胃癌、胃溃疡者,其平素会有胃痛欲吐之证,所以没事胃隐隐作痛、恶心想吐的人要小心注意,不要给桂枝汤。二四:「太阳病」,发汗、逐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这些都是桂枝汤的变证,如果开药量太过,或喝太急,应该二小时后才喝第二剂,造成汗流太多止不住,汗一直往外流,这病人有恶风,因为表虚,毛孔都开着,小便难,小便少了,因为水都被汗排掉了,所以病人脱水,津液不够了,造成四肢微急,因为四肢都靠水份血液来营养它,一旦不足,就会有抽筋的现象,所以难以屈伸者,这时就用「桂枝加附子汤」。附子就是「玄武」,这里的附子是「炮附子」,附子本身是在中药里最黑最咸的药,附子是乌头的根,平常三年采收的就叫做附子,附子是非常阳热的药,所以叫附子为「玄武」,附子入肾,生附,就是附子采收后,用明矾泡一下、晒干就入药;附子有毒,因为附子的表皮上黑黑的毛会黏在气管,造成一直咳,所以要刮皮,或用棉布包住。「生附子」是通经温里寒的,此经指的是全身的血脉神经的经,一吃下去,全身的血脉神经都会打通。「炮附子」专门温肾阳的,肾阳不足,小便就会很清白、腰酸、遗精、脸色白黄得很虚弱。肾阴不足,就是肾水不够,精子就不是很好,肾和膀胱相表里,膀胱经是人身体中主「表」的最大的一条经脉,所以炮附子除了温肾阳还能固表,所以一吃下去,皮肤毛孔马上收起来,一滴汗都不流出去,汗会马上止掉。但是单吃炮附子是不行的,必须加在桂枝汤中,靠桂枝的力量把炮附子带到皮肤表面,才能发挥固表的作用。破八片大约三钱,这是救逆的,平常两钱就够了,像十岁小孩五分就够了。炮附子就是生附子皮剥掉切片,直接在铁锅上面干炒。二四条这人就是发汗太过了,表里两虚,汗流不止恶风,就是表虚了,小便难,四肢微急,就是里也虚了,这时可用桂枝汤加附子。临床上有一种情形,从北方寒冷地区来的病人,天生毛孔腠理比较密实,结果开了麻黄汤给他,他不会发汗,一直在小便,这个时候我们不必硬要发汗。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六味,以水六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若一服汗止,停后服。适寒温。等温了再服,若一服汗止,停后服,吃完一服后,汗停了就不要再喝了。二五:「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张仲景说「太阳病」就是「太阳中风」,就是「桂枝汤」证,发表就好了,如果医生开错了,开成攻下的药,造成病人脉促,胸满者,促脉就是搏动数时一止,就是一下跳得很快,突然没了,脉摸不到,过一下又回来了,胸满,因为攻下的药一下去,身上的血大量往下走,往腹腔走,回流逆的力量会增强,一回流到心脏的时候,第一个会胸满,就是心脏有胀满的感觉。为什么脉促,因为下去的速度很快。而心脏的血来不及喷,下面的血已经走了,这时候中间有间歇性的停下来,所以脉会跳跳跳很快,突然停一下,遇到这种情形,病人桂枝汤证还在,就把桂枝汤的芍药拿掉,否则静脉流回来的太快了,心脏喷出去的力量不够,所以桂枝去芍药汤,用桂枝加强心脏喷出的力量,拿掉芍药让血回来慢点,整个平缓下来。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如果病人除了刚刚的现象还有点怕冷,怕冷代表阳虚了,阳就是人身上的活动力,新陈代谢的力量、生命力,这恶寒,是从里面冷出来的,病人身
本文档为【倪海厦伤寒论讲义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zhouhe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80KB
软件:Word
页数:50
分类:
上传时间:2022-04-05
浏览量: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