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史学史复习答案 (1)

中国史学史复习答案 (1)

举报
开通vip

中国史学史复习答案 (1)中国史学史复习答案1、名词解释1.史学史: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是一门研究和阐述历史学本身产生、发展和演变历史的学问。研究对象一般包括历史上的史学著作、史学流派、史学思潮、历史编纂、史学方法和史料运用等问题。2.中国史学史:是一门研究中国史学产生、发展、演变并揭示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有五个:(1)阐述中国史学的发展演变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揭示其发展规律。(2)对中国历代的史学家及其著述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3)探讨史学流派和历史编纂法的演变。(4)介绍史料存在的情况,总结史料学的研究成果。(5)校订史籍中的...

中国史学史复习答案 (1)
中国史学史复习答案1、名词解释1.史学史: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是一门研究和阐述历史学本身产生、发展和演变历史的学问。研究对象一般包括历史上的史学著作、史学流派、史学思潮、历史编纂、史学方法和史料运用等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2.中国史学史:是一门研究中国史学产生、发展、演变并揭示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有五个:(1)阐述中国史学的发展演变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揭示其发展规律。(2)对中国历代的史学家及其著述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3)探讨史学流派和历史编纂法的演变。(4)介绍史料存在的情况,总结史料学的研究成果。(5)校订史籍中的错误。(6)发掘传统史学的现代价值,弘扬优秀史学传统和史学中的民族精神。(7)探索历史知识的积累过程和人类自我认识之路。3.《春秋》:春秋时期的鲁史,为鲁国历代史官世袭相承集体编录,按时间顺序记录史事,奉周礼为评人论事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着重于对统治集团成员的道德训诫。是我国保存下来的第一部具有历史著作雏形的官修编年史。按年记载了春秋时鲁国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或十六年间(前722~前481或前479)的历史大事。4.《左传》:是左丘明所著,成书于战国初期,记述了列国史事,条理清晰,文字生动,是超越往世的杰作。思想上一方面维护周礼,一方面重民轻神,表现出明显的折衷主义,在表着奴隶社会史学最高成就的同时,也渗入了一些进步的史学思想,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5.《通鉴纪事本末》:汉民族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由南宋袁枢所撰。特点:(1)完全以某些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整个过程为主线来采濒材料,分题列目,组织全书。(2)编排史事的灵活性和独立性;《通鉴》载1300多年的历史,如果按不同的事件区分,可以归为若干个各种性质各种内容的题目。《本末》各项之间相对独立,缺乏历史联系。(3)但它记事的局限性和固有的缺陷,也决定了它并不能取代纪传体和编年体。《通鉴纪事本末》成为本末体史书的代表而与编年体、纪传体并列于中国的史坛,是袁枢历史编纂法、历史思想和政治思想的代表作。6.五德转移历史循环论:邹衍是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的第一位历史哲学家。他提出了“五德转移”(五德终始)的历史循环论,把土、木、金、火、水五行即“五德”和历史过程的某些时期次第对应,认为这是天赋予这个历史时期的总标志和制定政令、服色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总根据,并用这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解释人类历史更迭的必然性。依照他的理论整个人类历史就是按五行相胜的顺序,一代一代往复循环的。7.崔浩史狱:北魏太武帝命崔浩撰著《国纪》。崔浩出身于北朝汉族门阀第一大族,在《国史》中贬低鲜卑拓跋部,美化汉族门阀士族。书刊刻后,鲜卑贵族以“暴扬国恶”罪名,把崔浩及其三个姻家皆夷族。反映的是汉族地主阶级和鲜卑贵族的矛盾,也说明了统治者对史学的重视。8.谱学:所谓“谱学”,即研究谱系之学。它辨其氏姓贵贱,门第高低,为当时的封建门阀士族政治服务。魏晋南北朝的谱学主要包括家谱、姓氏学和谱学专著三个部分。谱学的作用——任免官吏、执行法律、摊派徭役、联姻、合族、交际都看谱学。9.实录:所谓“实录”,就是按时间顺序专门记载某一皇帝大事的编年体史书,并附有该皇帝时期死去的大臣的人物传记。最早见于南朝梁。唐初开始,新继嗣的皇帝都要为前一个皇帝修实录,此后直到清朝成为定制。“实录”为编年体,是“国史”的长编,史料价值极高。10.正史:指官修的史书,主要为纪传体的二十四史。以编年体形式存在的官修的《资治通鉴》一类的史书也是正史。11.纪事本末体:所谓纪事本末体,是一种以历史事件为纲的中国史书体裁,始创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其优点是每一历史事件独立成篇,史事编排灵活,各篇按时间顺序编写,能够完整地反映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可补编年体与纪传体之不足。缺点在于不能表明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12.纪传体: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史实。纪是帝王本纪,列在全书前面,传是其他人物的列传,始于汉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能够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史表和史论的综合。13.编年体:是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是编写历史最早也是最简便的方法。如《春秋》、《资治通鉴》、《左传》等就是编年体史书。14.典志体:又叫典制体,典制体史书,以典制为中心,记述历代典章制度及其因革损益。它以分门别类为表述上的特点,曾被称为分类书。典制体史书是从纪传体史书中的书志分离来的,发展为独立的体裁。典制体就成了和纪传体、编年体并列的官方三大史体,中国古代史学上第一部有影响的典制史是唐代史家杜佑所撰的《通典》。15.庄廷鑨明史狱:明天启朝宰相朱国桢撰《明史概》,明亡前曾刊行于世。康熙初年(1662),浙江富户庄廷鑨以重金购得未刊行的列朝诸臣传,请人对崇祯朝补撰,冒以己名,刻印出售。书中讲到努尔哈赤曾被明朝封为建州都督,写南明史事时不用顺治年号而用南明年号,遂因此构成大狱。时庄已死,被剖棺戮尸,家属被杀。凡为作序、校补、刻印、出售及购阅者都牵连在内,先后杀70多人,流放和为奴者达300多人。16.考据学:考据学,亦称汉学、朴学,因其在乾隆、嘉庆两朝达于极盛,又叫“乾嘉史学”或乾嘉学派。乾嘉考据学家或汉学家继承古代经学家考据训诂的方法,加以条理发展,治学以经学为主,以汉儒经注为宗,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古音学,治学严谨,不尚空谈,消除了古代典籍在长期流传中产生的错漏、误解和故意的篡改。17.《十七史商榷》:为清代王鸣盛所著,本书共有100卷,与《廿二史札记》和《廿二史考异》同为清代三大考史名著,对《史记》以下十三种正史,加上《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实际是十九部正史进行文字校勘和典制事迹考订,因宋人习惯称为十七史,所以沿用旧称。所谓商榷,按他在是书中说的就是为十七史“改伪文,补脱文,去衍文,又举其中典制事迹,诠解蒙滞,审核踳驳”。简单说就是校勘文字和考证典制事迹。书成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为其毕生治史之结晶,对研究正史有重要价值。18.《廿二史札记》:为清代赵翼所著,《廿二史札记》是清代三大考史名著之一,36卷,附补遗1卷。实为廿四史札记,以乾隆初《明史》修成诏刊廿二史之时,《旧唐书》和《旧五代史》尚未定为正史,以明人所称“二十一史”加《明史》而名。书成于乾隆六十年(1795),初刊于嘉庆三年(1798)。全书按廿四史先后分卷编次,每卷以类相从,各立标题,共为六百零九条,有考证,但以论史见长。19.《廿二史考异》:全书100卷,是清代钱大昕萃其平生之学,历时近五十年才写出来的。所谓廿二史,即从廿四史中除去《旧五代史》和《明史》。钱大昕青年时已从事史部之书的研讨,自《史记》、《汉书》,迄《金史》、《元史》,一一校勘,详为考证,偶有所得,写于别纸。直到嘉庆元年(1796)才告完成。该书虽与《十七史商榷》相似,但着重于对史书按卷按篇进行校勘、典制考释和名物训诂等。重点是考订年代、官制、地理沿革、门阀谱系和辽金元的族、姓等。有的则列专题,集中有关资料加以说明。另外,钱氏因长于天文、历算,对诸史《律历志》也作了些考证。以考据的质量和水平而论,则该书位于三大考史著作之首,其成果至今仍有相应的参考价值。20.《畴人传》:《畴人传》是清代阮元编著的—部系统记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史著,也是中国第一部自然科学家传记集。以后罗士琳、诸可宝、黄钟骏分别续著二、三、四编,四书共计71卷,共收录起自上古、迄于清末的天文律历方面的科学家868人,其中有女学者11人,外国科学家170人。书中对科学仪器记录特详,是研究我国天文、历法、数学史的重要史籍。21.《明儒学案》:成书于清初,为黄宗羲所著。黄宗羲在《明儒学案》里,列出明代308名有成就的学者,分前、中、后五个时期,按其学术特点,分为十九个学案,对明代二百七十多年学术思想的发展作了精细的分析。他不仅较详细地叙述了每一派的思想宗旨、学术特点,以及各派之间的联系、影响,而且也叙述了各学派里面每一家之间的区别。《明儒学案》,搜罗极广,用力极勤,是一部系统总结和记述明代汉族传统学术思想发展演变及其流派的学术史著作,开清代浙东史学研究之先河,对研究明代近三百年的学术思想发展,尤其是王学演变的源流很有价值。2、思考题前言1.史学史的性质和研究对象各是什么?答:(1)性质:历史学的一门辅助学科,是一门研究和阐述历史学本身产生、发展和演变历史的学问。(2)研究对象:一般包括历史上的史学著作、史学流派、史学思潮、历史编纂、史学方法和史料运用等。2.中国史学史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答:中国史学史:是一门研究中国史学产生、发展、演变并揭示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有五个:(1)阐述中国史学的发展演变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揭示其发展规律。(2)对中国历代的史学家及其著述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3)探讨史学流派和历史编纂法的演变。(4)介绍史料存在的情况,总结史料学的研究成果。(5)校订史籍中的错误。(6)发掘传统史学的现代价值,弘扬优秀史学传统和史学中的民族精神。(7)探索历史知识的积累过程和人类自我认识之路。3.学习《中国史学史》课有何现实意义?★答:(1)扩大知识面,对中国史学史有一个基本的认识;(2)通过认识中国历史学来认识中华民族自身,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3)从中国历代史学家的成长道路中窥见一些如何做人和成材的经验及教训;(4)总结、借鉴一些做学问的道理尤其是治学方法。(5)领悟中国史学精髓,振兴史学精神和民族精神;(6)领悟史学的作用,认识与完善自我。第一章上古三代,中国史学的萌芽(上古—公元前771年)1.夏、商、西周有哪些史官?答:(1)夏有终古(2)商朝的史官,甲骨文中称为“作册”、“史”、“尹”(3)西周的史官——太史、中史、内史、乍册、史、作册尹。2.夏、商、西周有哪些历史记述?答:(1)殷商的甲骨文,是研究商朝历史的第一手材料。但它每片短的只有数字,最长的也不过百来字,各片刻辞之间又缺乏联系,显得零碎孤立,一般不能反映出完整的史事。(2)西周:今见有名的青铜器金文史料有散氏盘铭、毛公鼎铭、大盂鼎铭、大克鼎铭、史墙盘铭。西周文献资料有《诗》、《书》、《逸周书》。《诗》——歌咏缅怀先王,赞美功臣,包含着商周的国史。《尚书》——夏、商、西周三代政治文献选编。《逸周书》——西周政治文献选编。三代历史记述及其演变的特征——构成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始末等诸要素已经齐备,并且在不断地完善。3.商周时期有哪些历史观点?答:奴隶社会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的第一种社会形态。在居想意识上,由于认识的局限,更出于阶级压迫的需要,奴隶主阶级利用和改造了原始社会的迷信思想,把它变成了直接服务于政治的思想基础,原先幻想出来以建立征服自然的信心和力量,变成了镇压和麻痹被压迫阶级的超人势力,所以宗教迷信思想已成了当时政治的根据,也成了奴隶社会早期包括历史观点在内的一切社会意识的基本出发点。在我国,至少从殷商时代就是这样。(1)商:殷民的神本史观——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他们每事必卜,就是乞灵于上帝。他们以为,上帝决定着国家的兴衰存亡、战争的胜败、年成的丰歉、以及生儿育女、风雨阴睛。(2)周:由神本走向人本的周民尊礼史观——敬天法祖、敬德保民、以史为鉴、顺从天意的神意史观——殷周鼎革是顺从天意。A.敬天法祖、敬德保民:一方面,不放弃对天的尊祟;另一方面,要执政者慎重拿捏权力,讲究统治方法,让奴隶和平民甘心处于被压迫的地位。B.以史为鉴:西周统治者有运用历史知识以巩固统治的目的。C.顺从天意的神意史观——殷周鼎革是顺从天意。西周统治者讲商代夏、周代殷的历史的变动,与天命搅在一起。他们认为,夏、殷的王权,既是天授予的,也是天收回的。(3)可见,西周的历史观依然是神意占着主导地位。但是,由于他们在上帝的旨意中,增添了“敬德”和“保民”的内容,比较商代一味讲无所不能而又空洞无物的“帝”,不能说不是一种进步。第二章春秋战国,中国封建史学的萌芽(前770—前221年)1.简要概述诸子百家历史观的主要特点和内容。答:(1)春秋战国时期道家的历史观是回归原始社会。“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所谓“道法自然”即是道家崇敬自然,主张不以人主动参与的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无为而治”则是要求不要违背自然的规律去追求人的意志实现。代表人物有老子和庄子。(2)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历史观是稳中求变。具体说,孔子是“信而好古”、“疏通知远”,孟子是法先王和循环论,荀子是法后王,儒家的历史观主要是要向古圣先贤学习,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以便更好地治理国家和社会,已经带有比较明显的封建史学思想。(3)春秋战国时期法家的历史观是进化变革。代表人物有商鞅和韩非子。依据历史发展而把社会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提出社会变迁和财富有关。(4)春秋战国时期阴阳家的历史观是循环往复,提出大九州岛说的历史环境论和“五德转移”(五德终始)的历史循环论,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因而也就具有很大的蛊惑性。代表人物是邹衍。驺衍“符应”论是“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5)春秋战国时期墨家的历史观是尚同尚贤,代表人物是墨子。墨子认为,国家政治组织起源于社会和人们的需要。由自然界而人类社会,由人类社会而社会的“礼义”制度,这种顺序所包含的层次,比以往的说明更加完整了。2.《春秋》书法是什么?你对《春秋》一书作何评价?答:(1)《春秋》书法是指记事的方式或手段。通过特定的文字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价值观。《春秋》书法总起来说就是侧重评断,慎字酌句,以周礼为指导思想,惩恶扬善。《春秋》书法的特点,是通过谨慎的用字来表现作者的立场观点,达到“惩恶扬善”的目的,至少从商代以来就发生的利用历史对国君进行劝说的作法,在春秋时期就有意识地扩展到了劝诫统治阶级的主要成员。(2)评价:A.《春秋》的意义:(1)具历史著作之雏形。《春秋》按照明确而连续的时间顺序罗列了我国春秋时期的大事,有取舍详约,于纪事中寓褒贬,对我国史学著作具有发端的意义。(2)书法不隐的精神影响中国后世史德深远。(3)褒贬予夺的书法,对文学的发展有重大影响。(4)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官修编年史著作。B.《春秋》的缺陷(1)记事简略。但是它记事过于简略,每条最多者四十余字,最少者仅一字。(2)没有情节和过程。记事不但简略,还缺乏对史事具体过程和情节的记述。(3)主观立场和思想严重。表达作者态度的方法使不少记载的字面意义违背史实。结论:《春秋》还只是我国编年史的雏形。自孟子特别是汉代学者鼓吹之后,作为经学的主要典籍,引起了普遍的重视。但它在史学史上的实际地位,并不像经学家们议论的那样高妙。3.请谈谈《左传》的编纂特点和思想倾向。★答:相传《左传》的作者是左丘明。它的成书者当是鲁人的孔子门徒或七十子后学。有统筹规划、取舍剪裁、并有意识地显示某种历史联系的编纂方法,我国的历史著作,《左传》应当是第一部。(1)特点:1.试图融各种史事为一书,大体勾勒出春秋时期的历史和社会状况。2.取材广泛,善于运笔。3.略古详今,分别主次轻重。4.以编年为主,兼有他体。5.文字通俗清新,简洁精炼,准确明快,尤长于描写人物和战争。(2)《左传》的思想倾向:1.承继《春秋》笔法,寓褒贬于史评2.天人关系上的天(神)人感应论和天命控制论,在天人关系方面,作者基本上认为国家的兴亡,战争的胜负,生产的丰歉,直至世族盛衰、个人的祸福际遇等,是由冥冥中的神秘力量所规定的。3.假借天道来维护周礼的历史兴亡道德决定论。(1)宣扬天道是为了维护周礼;(2)周礼是评论史事、褒贬人物的准绳;(3)在维护周礼的同时承认诸侯的霸业;4.天德合一、重人事轻鬼神的人本思想,天德合一思想,最终目的是要通过历史记述来维护周礼和治理好现实社会。统治者最终要面对的不是神和天道,而是老百姓即民。4.《左传》在中国史学史上有什么地位和影响?★答:《左传》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完备的编年史书,在史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1)善于描写人物,烘托场面,经纬史事,是我国历史文学的开山。(2)标志着中国比较完备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已基本形成,无论从史料价值或从历史编纂方法来说,《左传》都“自是一家书”。它的出现,说明我国比较完备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的面目已基本形成,标志着我国史学有了巨大的进步。(3)用周礼作为评判史事的标准是西周史学传统,《左传》属于奴隶社会史学(4)作为保留春秋历史的主要史籍和编年体史书的鼻祖,在史料、体例乃至思想上影响后世史学深远。5.战国时期有哪些主要的历史典籍?答:战国时期,一方面各国仍按旧制续作国史,另一方面,私人史学著作不断涌现,是我国历史典籍获得第一次大丰收的时期。这一时期史官的设置,基本上遵循古制而略有变化。(1)水平落后中原的《秦记》和《大事记》(2)国君历史教本《铎氏微》和《虞氏春秋》;初级历史教本《春秋事语》。(3)侧重策谋说辞的《战国策》主要记载了继春秋以后到楚汉时期,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互相辩难的言论。《战国纵横家书》(4)企图博古通今的《纪年》和《世本》小总结:从战国时期诸多历史典籍的编辑可以看出,当时自国君、谋臣、策士以至儿童学习历史的一般情况,也说明,在历史大变动时期,人们对历史经验普遍重视起来。当时的史官在继承以往史学传统的基础上,对史学任务的认识酝酿着重大的转变,著作体例出现了新的探索和创造,史学范围有了空前扩大,历史文学在描写人物、以人明事上更臻于成熟,史料积累也更加丰富了。它们企图囊括古今、包罗万象,稽求国家成败教训的倾向,显示出代表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历史著作,已在孕育之中。第三章秦汉,中国封建史学的诞生与确立(前221—后220年)1.《史记》的著作特点是什么?★答:《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的著作特点:(1)内容广博,观照古今,略古详今(2)首创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各自为用又交互配合的编纂方法,述事体系完备。(3)对史料详加考证,直书实录,是中国古代“信史”典范(4)文彩焕然,跌宕有致,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5)史评言简意赅,发人深思2.司马迁的历史观是什么样的?★答:司马迂的历史观——“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和“述往事,思来者”的著述目的;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2.“究天人之际”——抛弃历史神话和神意,努力从人事上去还原和解释历史现象(1)清理上古史,抛弃了传说中的神话成分。(2)注意把附会在历史中的神意从人类史中清理出去。(3)揭露一些模糊历史事件的“天人相予”谬说。(4)根据具体情况指出这类神秘学说的起因。3.“通古今之变”——批判神学史观,从经济利益来解释人类社会活动(1)对“五德终始说”和“三统说”神学史观采取批判或回避态度(2)提出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重“利”史观,试图从经济条件来说明人们的社会地位、思想意识和政治制度(3)“综其终始”、“原始察终”、“见盛观衰”、“承敝通变”——通古今之变的基本方法(4)也有不恰当地夸大人谋和个人作用的地方和受天命影响的地方。司马迁的历史观只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的历史观。3.班固《汉书》有哪些学术成就?★答:东汉史学家班固著《汉书》成就:(1)《汉书》集司马迁直至班彪近二百年间两汉史学发展之大成(2)承袭《史记》,首开纪传体断代史编纂方法,体裁规整,编订经密(3)写史求实,纪事详赡(4)《汉书》开创了不少新的研究领域,扩大了纪传体史书的记述范围(5)文史一家,浑然一体,是《汉书》取得的又一重要成就。4.班固在《汉书》里是怎么表现封建正统思想的?★答:(1)承继并发挥了五行相生、汉为尧后的封建正闰史观。班固发挥了西汉后期刘向、刘歆父子创始的五行相生、汉为尧后之说,建立起神秘的唯心主义的正闰史观。(2)利用谶纬神学对汉高祖刘邦及其家世进行神化和美化(3)竭力贬低那些与西汉皇朝前后相接或并存过的政权(4)自觉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和君主集权专制制度(5)奉儒家经典为至尊(6)大肆宣扬儒学谶纬化后的天人感应说5.《汉书》在中国史学史上有何地位和影响?★答:《汉书》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1)开创断代史纪传体,标志着中国封建史学的确立(2)《汉书》开创的封建正闰史观,成了整个中国封建史学的统治思想(3)《汉书》阴阳灾异说多为后世史学所效仿,产生了不良影响(4)《汉书》中的历史变易思想也曾对我国封建史学产生过积极的促进作用6.请简单谈谈《汉纪》的史学思想。答:东汉荀悦(148—209年)著《汉纪》,《汉纪》则借鉴于纪传史《汉书》断代为史的作法,专写西汉一个皇朝的历史。《汉纪》取材,多本于《汉书》,间或参考其它资料,所以其书也有不可忽视的史料价值。史学思想:1.天人关系上的神意天命史观(1)《汉纪》中遍载西汉二百三十二年的灾祥,又常附以天人感应的解说。(2)自创天人三势说,“三势”皆由天定。(3)宣扬汉王朝正统论。2.“综往昭来”的鉴戒史观1)“立典五志”的写史标准。(2)“极为治之本,尽君臣之义”的写史目的。3.“应变济时”的历史变易思想。提出了“应变济时”的思想。他反对固守祖宗旧典,主张“古今异制,损益随时”,一切具体的制度和政策,都应当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4.荀悦自觉地把写史同封建政治结合起来,公开宣称写史的宗旨并明确规定了写史的标准和具体内容,反映了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需要,为封建正统史观的巩固提供了事实和理论依据。第四章魏晋南北朝,中国封建史学的初步发展(220—581)1.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现象?★答:乱世裂变的魏晋南北朝,一方面是汉族和一些少数族统治者上层之间逐鹿中原,互相拼杀,刀光剑影,火海血波,给社会和人民造成极大的破坏和无穷的苦难;另一方面是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老百姓奋起抗争,在艰难困苦中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社会动荡,名教危机,儒学式微,学风自由,史学获得了巨大发展,掀起了中国封建史学发展的一个高潮。(1)官私修史热潮高涨,业绩突出A、官府设置专职史官“著作郎”:B、史书的作者、数量急剧增多;C、史书的体裁和种类增加并获得充分发展:纪传体史书的地位得到巩固,编年体史书蓬勃兴起;起居注已跃居为史书的重要种类;典制类史书有一定发展;地理方志开始发达;人物传记、史注、史评等,也是这时期史学中的一些重要部类;涌现出一些新的史体,如实录和谱学D、官修史书和私修史书数量与质量有别总结:官私修史,热情很高,种类很多,业绩很好,珍品很少。(2)与门阀制度相适应,形成了新的史学分支学科谱学A、史学新分支学科谱学的内容及其源流B、谱学的作用——任免官吏、执行法律、摊派徭役、联姻、合族、交际都看谱学C、谱学名家不少,谱学著述风行D、受谱学影响,人物传记极度兴盛E、纪传体史书中的列传和本纪成了门阀士族的家谱和家传F、修史过程中矛盾不断,丑态百出(3)少数民族史学蓬勃兴起A、少数民族王朝注重设置史官,编修国史B、少数族王朝的私人著史热情很高C、修史过程中的民族矛盾严重D、少数民族王朝也在史学中为自己争正统E、史学中的民族统一倾向有所发展F、史书中处理民族矛盾的三种意见,宣扬民族仇杀;隔离少数民族;各民族和睦相处(4)史学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A、由统治者到妇女儿童都注重读史B、史注、史考、历史编纂等学问蓬勃兴起。C、专门的史学评论著述问世D、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2.魏晋南北朝官私都热忠于修史,他们取得了哪些业绩?答:魏晋南北朝中国封建正史的初步成长(1)西晋时期杰出的史学家陈寿著《三国志》(2)南朝宋史学家和文学家范晔著《后汉书》,其书记载了王莽新朝末年至东汉献帝二百余年的政事和人物,是研究东汉史的基本资料(3)南朝梁沈约《宋书》——收录原始文献多,史料价值高,记述南朝刘宋一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4)梁萧子显撰《南齐书》——研究南齐历史的重要史料,记述南朝萧齐一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5)北齐魏收撰《魏书》,书多创见,史料价值很高,记述北朝拓跋氏所建立的北魏及东魏历史的纪传体史书。魏晋南北朝编年体史书的初步发展(1)东晋中叶史学家袁宏撰《后汉纪》(2)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的数十部编年史书,其中有不少名作。据古代一些史书、类书、 目录 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目录特种设备作业人员作业种类与目录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目录1类医疗器械目录高值医用耗材参考目录 书的介绍和节录,以及清人辑本,我们知道:孙盛《晋阳秋》、干宝《晋纪》、王韶之《晋安帝阳秋》、裴子野《宗略》、何之元《梁典》、王劭《齐志》,是当时影响较大的几部编年史。3.魏晋南北朝新出现的少数民族史学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魏晋南北朝史学的一个重大成就,是各民族史学的蓬勃兴起。写少数民族史,是我国史学的传统之一,这时,与汉族史学空前发展的同时,匈奴、鲜卑、羯、氏、羌、巴等少数民族在史学上也取得了接近汉族先进水平的成绩。这种史无前例的盛况是魏晋南北朝史学史上最为绚丽壮观的一页。(3)少数民族史学蓬勃兴起A、少数民族王朝注重设置史官,编修国史B、少数族王朝的私人著史热情很高C、修史过程中的民族矛盾严重D、少数民族王朝也在史学中为自己争正统E、史学中的民族统一倾向有所发展F、史书中处理民族矛盾的三种意见,宣扬民族仇杀;隔离少数民族;各民族和睦相处4.史学在魏晋南北朝是如何发展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答:(4)史学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A、由统治者到妇女儿童都注重读史B、史注、史考、历史编纂等学问蓬勃兴起。C、专门的史学评论著述问世D、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5.简述《三国志》的编纂方法和史学思想。★答:编纂方法和史学思想(1)不以封建王朝为断限,总揽全局,为魏、吴、蜀三国写一书。(2)广泛运用了带叙法来尽量反映时代全貌。(3)始创朝代鼎革“回护之法”,成为此后各朝国史写鼎革之永式。(4)文笔简洁,人物飞动,栩栩如生。(5)封建正统思想比较淡薄,热中于品第人物。6.简述《后汉书》的编纂体例和史学思想。★答:《后汉书》记载了王莽新朝末年至东汉献帝二百余年的政事和人物,是研究东汉史的基本资料。体例和史学思想:(1)新立《皇后本纪》和七个类传。(2)注意总结经验教训,“正一代得失”。(3)无神无鬼论思想。(4)宣扬封建忠义思想。(5)大肆渲染儒学和谶纬神学。(6)浓烈的门阀士族意思。第五章隋唐时期中国封建史学的小总结(581—907—960)1.魏征等修《隋书》等五代史反映了哪些史学思想?答:魏徵监修《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等五代史,较好地体现了唐太宗关于“览前王之得失,为在身之龟镜”的修史宗旨。其中,《隋书》最能反映当时史学的特点。《五代史志》(《隋书·十志》)的体例和思想(1)不立“符瑞”志。(2)自《隋书·食货志》开始,官修各“正史”,不再短缺《食贷志》。(3)神化皇权,宣扬封建秩序尊严和永恒思想。(4)法定“正史”之名,正式把纪传体史书列为“正史”。(5)以法定的形式确定“经、史、子、集”图书四部分类法,并把史书和儒学摆放到了平等的位置上。总之,魏徵总监五代史,尽管各史自有特点,但在以前王得失为鉴戒这一点上,则是共同的。魏徵的一系列史论,充分表述了以史资治的思想,使史学在唐初成为有力的求治工具。2.如何评价“御撰”《晋书》?答:(1)《晋书》是唐初第三次官修的前代史,同前两次修撰相比,在修史思想方面,表现出了较大的异趣,反映着封建史学在其地位巩固以后的变化,同时唐太宗为了炫耀自己。(2)《晋书》宣扬伦理道德,突出孝道,并把孝道和忠君思想融合起来。《晋书》的修撰没有象贞观初那样很好地贯彻“览前王之得失,为在身之龟镜”的修史宗旨。(3)宣扬天命论思想,神化皇权,为了维系和神化皇权,《晋书》还注入了强烈的天命论思想。《晋书》的这种变化,既深刻地反映了封建史学依附于封建政治的基本特征,又给予后世官修“正史”以消极的影响。(4)《晋书》的修撰能“随其学术所长而援之”,集合众手之长,所以组织编排比较细密,全书体例比较严谨。列传多合传,以类相从,多载重要文献;发展了“载记”体例。《晋书》体制方面的积极成份,同其思想内容方面的消极成份结合一起,开了一条“不求笃实”、“注重义例”的修史道路。这正是封建政治发生变化的必然结果。3.刘知几的史学理论是什么样的?★答:刘知幾通过撰著《史通》总结封建社会前期史学的发展,提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史学理论,包括治史宗旨、历史观和历史编纂学等重要内容。1.明确史学在认识自我和治理国家上的巨大作用(“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2.以史核经,批判“五经”和孔圣3.批判了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等神学史观,认为王朝兴替和人物成败不在天命在人事4.批判“是古非今”的经学思想,认为“古今不同,势使之然”5.反对以成败论英雄,但有阶级局限性6.反对华夷之分7.才、学、识“史才三长论”8.“书法直笔论”刘知幾的史学理论,在充分肯定史学的作用和地位,明确史学的研究方向,促使史家注意历史观和历史编纂学等方面,构成一个体系,从而完成了确立封建史学理论的历史使命。4.刘知几的《史通》在历史编纂学上有何贡献?★答:刘知幾则是全面考察我国古代的历史编纂的第一人,《史通》是系统总结我国古代的史书体例的第一部专著。(1)根据史体形成和源流派别,把唐以前的史书归纳为“六家”(2)对编年和纪传“二体”的优劣进行了评价和总结(3)对纪传体“正史”的体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评论,使之更加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严谨和程序化(4)区分了先秦诸侯和汉朝诸侯,批评了司马迁把两种诸侯都编入“世家”的做法(5)记述典章制度的“书志”应该“通博”,五行等志应该删除(6)对中国古代史学史作了基本的考察总结:刘知幾在《史通》中论述的问题,范围很广,包括历史观、史学思想、史学方法、史家修养、史书体例、修史常识以及史学源流等等诸方面的内容,差不多囊括了历史学的全部问题,确实是对唐朝以前中国史学的第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封建史学第—阶段的结束,因而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5.如何看待杜佑《通典》的编纂体例和思想?★答:唐中叶宰相,史学家杜佑(735—812年),撰《通典》。《通典》是记述唐天宝(755)以前历代经济、政治、礼法、兵刑等典章制度及地志、民族的专书。通典》的体例:(1)《通典》的资料来源广泛(2)内容九典,引用文献资料丰富,史料价值极高(3)编纂体例和方法——创立典制史体,开辟了史学著述的新途径,发展了史书自注方法体例:(1)不尚空言,提倡实学——“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2)经邦济世,将施有政,分析封建社会结构,食货居首。(3)“酌古之要,通今之宜”,试图寻求历史演变的轨迹,探明社会发展的根由(4)历史发展变化的决定因素是“事理”和“形势”,主张既弊思变第六章两宋时期中国封建史学的鼎盛发展(907—960—1368)1.宋元有哪些官修前代史?它们的思想特点是什么?答:1.五代宋元官修的六部正史(1)《旧唐书》修于后晋天福六年(941年)至开运二年(945年)。参与撰修者九人,监修宰臣历三任:赵莹(885—951年)、桑维翰、刘昫xù(8R8—947年)。(2)《旧五代史》修于北宋开宝六年(973年)四月至次年闰十月。监修宰臣薛居正(912—981年),参预撰修者七人。(3)《新唐书》从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贾昌朝创议重撰、五年设局,到嘉佑五年〔1060年)七月成书上奏,历时十七年。由于人事数易,最后的监修是曾公亮,终其业的刊修官是宋祁(996—1061年)、欧阳修[1007—1072年)。(4)《辽史》、《金史》、《宋史》是元朝翰林国史院组织史局修撰的官修前代史的思想特点:《旧唐书》等六部官修前代史的修撰,与当时的政治斗争、思想斗争的关系极为密切,实际上已成为当权者们进行权利争斗和加强思想控制的工具。(1)取鉴减弱,讳饰愈甚(2)伦理道德观念不断强化(3)夷夏正统之辨越加突出2.宋元私人修史有哪些主要成就?答:(1)欧阳修《新五代史》,写于北宋景佑三年(1036年),这是这期间唯一列进“正史”的私修纪传史。(2)朱熹《资治通鉴纲目》,成于南宋干道八年(1172年)。其编篡方法,以编年形式叙事,每事皆分纲要、细节两部分,以大字顶格为概括性的提纲,其下以分注形式详叙细节,故称纲目。(3)《太平寰宇记》二百卷,北宋乐史(930一1007年)撰。书中引用历代文书、地志、文集、专著、碑刻乃至诗赋、杂说二百余种,按十三道纪事,增加风俗、姓氏、人物、土产等门,体例有所改变,对后来方志影响较大。(4)民族史、外国史、学术史、金石目录学和史学研究等方面的私人著述大量涌现3.宋元方志学有哪些主要成就?★答:宋代方志的著述和体例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后代方志在体例上基本上没有突破宋代仿照的框架。宋代方志分为总志和地方志两类。1.地理总志有多种:(1)《太平寰宇记》,宋太宗赵炅ɡuì时地理总志。乐史(930~1007)撰。该书撰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尚沿用唐朝分天下为十道的区划,记载了各地自前代至宋初的州县沿革、山川形势、人情风俗、交通、人物姓氏、土特产等。(2)《元丰九域志》,以疆域政区为主体的北宋神宗元丰时综合性地理总志。《元丰九域志》为北宋王存、曾肇、李德刍共同编修。这是研究历史经济地理和历史自然地理的宝贵资料。(3)《舆地纪胜》,南宋地理总志。编纂者王象之,该书以南宋统治区为限。《舆地纪胜》主要是节录当时数以百计的各地的方志、图经编纂而成。2.专记州、县、镇的地方志大量出现:(1)《淳熙三山志》,南宋福州地方志。原系陈傅良等撰写,由梁克家署名,(2)《景定建康志》,南宋地方志。景定时周应合(1213~1280)撰。(3)《咸淳临安志》,南宋地方志。宋度宗咸淳时,潜说友撰。(4)《东京梦华录》,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貌的著作。宋孟元老撰。(5)《武林旧事》,追忆南宋都城临安城市风貌的著作。武林即临安(今浙江杭州)。全书十卷,周密(1232~1298)撰。(6)《梦粱录》,介绍南宋都城临安城市风貌的著作。共二十卷。南宋吴自牧撰。4.《资治通鉴》这部著作有何特点?★答: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司马光(1019—1086年),北宋大臣、史学家,也是北宋中叶重要的政治人物。(1)一部以政治为中心,比较全面地反映战国到五代历史内容的编年体通史(2)记事略古详今,繁简适宜(3)除了赞扬,还暴露了历代统治者的丑恶和腐败行为(4)著述宗旨是“叙国家之兴衰,著生民之休戚”(5)在编年记事中广泛使用追叙法和并叙法,按年、时、月、日的顺序记叙史事(6)通过《考异》建立了优良的考史方法《通鉴》文字简洁,有的地方还很精采,特别是写战争,非常生动。其中写赤壁之战、淝水之战、李愬雪夜袭蔡州等文字已成为千古传诵的佳文5.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主要表现了哪些史学思想?★答:司马光的正统历史思想:(1)历史的研究和著述必须在儒家思想指导之下进行(2)对天命论和正闰说持明显的怀疑和批判态度(3)借历史宣扬“孝慈仁义、忠信礼乐”的封建礼教(4)“国之治乱,尽在人君”,竭力宣扬英雄史观(5)注意到了人心向背对治乱兴衰的影响(6)司马光的正统历史思想,与其保守的政治观点有密切关系6.两宋有哪些有名的编年体史书?★答:(1)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李焘(1115~1184),字仁甫,四川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人,累迁州县官、实录院检讨官、修撰等。《续资治通鉴长编》是他垂四十年精力的代表作,是继《通鉴》之后第一部出色的当代编年通史,亦是中国古代卷帙最庞大的私修编年史。采用《通鉴》长编的体裁,一是记事取“宁失于繁,毋失于略”的原则。二是记事注明资料出处,并胪列异同,考异史实。(2)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作者李心传(1167~1240),字微之,四川井研(今四川井研)人。《要录》取材亦以官修的日历、会要等书为主,同时用采野史、杂记,以丰富记事的内容并考订史事的异同。(3)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徐梦莘shēn(1126~1207),江西清江人。该书会集了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宋高宗赵构三朝有关宋金和战的多方面史料,按年月日标出事目,加以编排,故称为“北盟会编”。该书的特点是记事照录原文,未加裁断,这样作的结果,一方面保存了不少史料的本来面目,另方面一些当时己被歪曲的记载。(4)毕沅《续资治通鉴》,《通鉴》之后形成了一个从古到今的编年体史书系统。(5)朱熹《资治通鉴纲目》,“纲目体”史书的出现,是《通鉴》之后编年体史的又一发展。7.袁枢《通签纪事本末》的内容特征和史学思想是什么?★答:袁枢《通鉴纪事本末》。袁枢(1130一1205年),字机仲,建州建安(今福建建瓯县)人。《通签纪事本末》(以下简称《本末》)是袁枢历史编纂法、历史思想和政治思想的代表作,是本末体史书的代表而与编年体、纪传体并列于中国的史坛。内容特征和史学思想:(1)注意“乱世”的历史(2)侧重选择的是《通鉴》中军事、政治方面的内容(3)对汉族异族关系的历史特别重视(4)封建正统思想很浓厚(5)不满意统治者内部的腐化荒淫和专权用事《本末》以能为现实及时地提供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的充分灵活的形式,对后代史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8.郑樵《通志》的史学思想是什么?★答:宋代郑樵和《通志》。郑樵(1103—1161年),字仲渔,又称夹漈jì先生。宋福建路兴化军蒲田县(今福建省蒲田县)人。《通志》的史学思想:(1)既承认农为国本,又注意社会组织和学术文化的变迁。(2)主张“实学”,反对任情褒贬。(3)倡导“会通”,努力实践9.马端临《文献通考》的史学思想是什么?★答:元朝马端临和《文献通考》。马端临(1254年一?),字贵与,宋饶州乐平(今江西省乐平县)人。《文献通考》的史学思想(1)主张“会通”,提倡“实学”。(2)对封建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结构进行了全面而完整的剖析。(3)通过对典章经制“融合错综,原始要终”的考察来探索历史发展的原因。(4)肯定历史的变革行为,具有“通变”思想。10.中国封建史学中纪传体、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的优缺点各是什么?★答:(1)编年体、纪传体与纪事本末体的优缺点编年体以年代(时间)为中心,但一件史事的起止常常要跨越数年或数十年,在此期间还会发生其他重要史事。因此,在同一年中要记若干史事,而同一事件又会分散记载在若干年中,使一件事的脉络淹没在众多的历史事件中,给读者的翻阅造成极大不便。(2)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但一件史事,往往与多人有关,这样一件史事往往要分散记载于若干人物传记之中,许多重大史事被割裂成片段。同时,同一事件在许多人传记中记述,又会出现重复。(3)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中心,每事各详起讫,自为标题,每篇各编年月,叙述事件始末,没有重复。同时这种体裁把重要历史人物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加以叙述,使读者既可了解事件的始末,又能了解人物在事件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纪事本末体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编年、纪传二体的缺点。纪事本末体的缺点:首先,从保存史料的作用上看,不如编年体和纪传体。纪事本末体只能从全部历史中选择其某些方面作系统论述,而不能对全部历史作全面系统的介绍。其次,纪事本末体将错综复杂的历史有机整体,分割为一些孤立的历史事件,使其失去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七章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史学的大总结与考据极盛(1368—1911)1.李贽的思想有哪些?试做简单评价。答:李贽(1527—1602,图片李贽)明代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原姓林,名载贽。“经史相为表里”的李贽。思想:(1)“经史一物”、“经史相为表里”的经世思想。(2)“变易匪常”的历史评论标准(3)“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利义观(4)“一治一乱若循环”的历史发展观评价:(1)它们反映了儒家的现实政治需要。在宋明理学成为官方学术,不允许人们对儒学经典有一丝一毫疑问和指摘的时代,李贽的这一史学思想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2)李贽把古代史的研究与现实政治紧密结合在一起,对历史人物的评论“一切断以己意,不必合于儒者相沿之是非”。这些都是不合于理学家的传统观点的。(3)当然,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李贽的历史观点还是有一定局限性的,还不可能完全超越儒家传统观点的窠臼。但在明代中后期,他反对空疏无用的学风,提倡历史研究和现实政治相结合,明确提出以史“经世”的主张,这是值得肯定的。虽然他的“经世。只是“经”朱明政权之“世”,但却在史学理论上为明清之际“经世致用”开了先河。2.明清之际有哪些重要的启蒙思想家?他们的主要思想和历史观点是怎样的?答:(1)“经史相为表里”的李贽。思想:(1)“经史一物”、“经史相为表里”的经世思想。(2)“变易匪常”的历史评论标准(3)“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利义观(4)“一治一乱若循环”的历史发展观经世务实的黄宗羲黄宗羲(1610~1695,图片黄宗羲),明末清初史学家、思想家。思想:(1)反对君主专制的政治观(2)经世务实的历史观(3)均田与民和宽以待民的治民主张经世求真的顾炎武顾炎武(1613~1682),明清之际思想家、史学家。思想:(1)“舍经学无理学”的哲学观(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观(3)经世致用的治史观中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者王夫之王夫之(1619~1692),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思想:(1)以气为本、“絪缊生化”的哲学观(2)反对君主专制的政治观(3)述往以为来者师、见诸行事的历史观(4)剿抚并用的治民思想和战和两用的制夷之策3.清朝有哪些私史案件?★答:(1)庄廷鑨《明史》案(2)戴名世《南山集》案:(3)吕留良、曾静文选案:(4)陆生捕《通鉴论》案:清初的私史案件,大多与明史有关。出身于汉族地主阶级的史家们不满于清朝的统治,利用明史的编纂来寄托对亡明的怀念,抒发反清的思想感情,或反对封建专制,这些当然是不被清统治者所允许的。这些私史案件的实质,是当时尖锐激烈的民族斗争在史学领域里的反映,是清初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结果。4.明清两朝官方史学有哪些主要成就?答:(1)《元史》,记录元朝史事的纪传体史书。宋濂(1310~1381)、王祎yī(1322~1373)主编。《元史》的史料价值:①保存国史。②保存蒙古名臣史料。③保存佛道两教和地理资料。(2)《明史》,是清代官修的记述明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顺治二年(1645)开馆,康熙十八年(1679)正式修撰,乾隆四年(1739)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等撰成,先后历时95年,是中国历史上纂修时间最长的一部官修史书《明史》的价值和思想:①体例上小有创新。②对晚明历史肆意窜改和隐讳。③设《流贼传》,大力渲染明末农民战争“荼毒中原,所至糜烂”的恐怖景象。④前所未有地宣扬封建伦理道德。⑤强调君主集权,宣扬封建帝王的“至圣至明”,以适应封建专制的需要。(3)《明实录》明代历朝官修的编年体史书,《明实录》保存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具有重要史料价值,是研究明代历史的基本史籍。(4)《清实录》,《清实录》是清代官修编年体史料长编。(5)《大明会典》简称《明会典》,是记载明代典章制度的官修史书。经明朝官府多次修纂,初修于弘治,续修于嘉靖,重修于万历。今存两种:正德《大明会典》和万历《大明会典》。(6)《大清会典》100卷,记述清朝典章制度的官修史书,通称《清会典》。(7)“续三通”《续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8)“清三通”。乾隆时代,又撰《皇朝文献通考》与《皇朝通典》、《皇朝通志》(9)明朝官修总志《寰宇通志》和《大明一统志》(10)康熙朝《皇舆全图》。开辟了中国近代地图的先河,是当时最详细的地图,也是研究中国清代康熙以来历史地理变化的重要资料(图片皇舆全图局部)。(11)乾隆朝《皇清职贡图》。描绘各国、各民族之男女状貌、服饰及生活习俗,并有文字题记,简要说明其分布地区、历史、社会生产以及向清朝贡赋的情况。是研究这一时期的少数民族史和中外关系史的重要资料(12)《通鉴辑览》116卷。(13)《资治通鉴纲目三编》40卷。(14)《满洲源流考》20卷。(15)《开国方略》32卷。(16)《古今图书集成》10000卷。5.明清学术史的兴起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1)黄宗羲《明儒学案》——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学术思想史专著(2)黄宗羲、黄百家、全祖望《宋元学案》。上起孔孟,下迄明代,按不同时代记述儒家各派学术的授受相承的源流及发展。(3)阮元《畴人传》——古代科学技术史著,这是一部系统记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史著,也是中国第一部自然科学家传记集。(4)朱彝尊《经义考》和章学诚《史籍考》(5)野史和家乘数量浩繁(6)贡献卓著的地理学6.明清史家在地理学上取得了哪些主要成绩?★答:1.明朝私家地理学的贡献(1)罗洪先的《广舆图》。这是明朝的一部著名的地图集,是以元朝朱思本《舆地图》为底本,改编为明朝内容创制而成的,有十三布政司图、九边图和漕运图等(2)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明朝西洋传教士利玛窦也在北京绘制了若干中国地图,其中最著名的是《坤舆万国全图》。(3)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是方志资料汇编,又是一部珍贵的中国社会经济史料集。这部目的在于鉴往知来的地理书,开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之先河。(4)《徐霞客游记》。明朝末年,中国出了一位有名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他就是徐弘祖。其主要贡献是详细地考察和记述了中国西南广大地区的岩溶地貌,成为世界科学史上最早出现的关于岩溶地貌研究的宝贵文献。2.清朝历史地理专著的蓬勃发展(1)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2)清初私家史地著述的勃兴。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经济繁荣后游山玩水的;侧重水利事业的。(3)边疆史地研究的出现。(4)梁份“西陲三书”。7.清朝有哪些著名的考据学家?他们有哪些考据成就?★答:·1、固守汉儒的吴派考据学和吴派考据三大家(1)惠栋和吴派考据学,尊信和固守汉代儒者的说经。所著《易汉学》、《易例》、《周易述》等,驳诘宋人《河图》、《洛书》、先天、太极之说,是吴派经学的奠基作品。又撰《古文尚书考》,辨证《古文尚书》为晋人伪作。主要著述尚有《后汉书补注》、《九经古义》、《明堂大道录》、《松□文钞》等。(2)王鸣盛和《十七史商榷》,王鸣盛(1722—1797),清史学家、经学家。(3)赵翼与《廿二史札记》,赵翼(1727—1814),清史学家、文学家。《廿二史札记》是清代三大考史名著之一(4)钱大昕与《廿二史考异》,钱大昕(1728~1804),清代史学家、汉学家2、戴震与崇汉变通的皖派考据学(1)戴震,(1723~1777),清代思想家,汉学家。他的主要贡献有:一是所校《水经注》解决了长期以来经文、注文混淆的问题。二是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几部古代算经,经其校订,使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得到了进一步的阐发。三是所撰《声类表》、《声韵考》等,析古韵为十六部,创古音九类二十五部之说及阴、阳、入对转的理论,对古音学发展作出了贡献。四是所提出的“通训诂以明义理”、“故训、音声恒相因”、“因声而知义”等训诂学主张,对于清代训诂学的发展影响深远。(2)段玉裁与《说文解字注》,段玉裁(1735~1815),清代训诂学家、经学家。(3)王念孙与《广雅疏证》,王念孙(1744—1832),清音韵训诂学家。(4)王引之与《经义述闻》,王引之(1766~1834),清代训诂学家。3、乾嘉考据学或汉学的产生虽然说与清代文化专制有关,但是它在中国文化史上做出的贡献应该说是巨大的:(1)学术发展趋势所致。(2)治学平实严谨。汉学家们主张“博学”、“实事求是”,具有比较踏实的科学态度,发展了客观而精密的研究方法,我们今天称之为乾嘉考据法,那是历史研究中最基本的方法。(3)诞生了一大批训诂名著。这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为此后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文字、名物和史料基础。8.如何评价乾嘉考据学?★答:乾嘉考据学或汉学的产生虽然说与清代文化专制有关,但是它在中国文化史上做出的贡献应该说是巨大的:(1)学术发展趋势所致。(2)治学平实严谨。汉学家们主张“博学”、“实事求是”,具有比较踏实的科学态度,发展了客观而精密的研究方法,我们今天称之为乾嘉考据法,那是历史研究中最基本的方法。(3)诞生了一大批训诂名著。这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为此后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文字、名物和史料基础。2.乾嘉考据学的缺点(1)研究领域狭小。局限在儒家经典的范围内,不接触现实,不研究自然科学、生产技术,也不敢谈论政治和社会问题。(2)研究方法孤立、静止。缺少从事物的相互联系和运动中去考察,注意微观研究,忽视宏观研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此,虽然对古代典籍爬梳考证,做出了成绩,却不能提供新鲜理论和
本文档为【中国史学史复习答案 (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2163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26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21-05-24
浏览量: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