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覆盖层灌浆施工规范

覆盖层灌浆施工规范

举报
开通vip

覆盖层灌浆施工规范PAGEPAGE5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PDL/T51××—201×━━━━━━━━━━━━━━━━━━━━━━━━━━━━━━━━━━━━━水电水利工程覆盖层灌浆技术规范Technicalspecificationofoverburdengroutingforhydropowerandwaterresourcesprojects(报批稿)201×—××—××发布201×—××—××实施————————————————————————————————国家能源局发布前言本标准是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覆盖层灌浆施工规范
PAGEPAGE5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PDL/T51××—201×━━━━━━━━━━━━━━━━━━━━━━━━━━━━━━━━━━━━━水电水利工程覆盖层灌浆技术规范Technicalspecificationofoverburdengroutingforhydropowerandwaterresourcesprojects(报批稿)201×—××—××发布201×—××—××实施————————————————————————————————国家能源局发布前言本标准是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印发2008年行业标准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的通知》(发改办工业【2008】1242号文)的要求进行制订的。我国在覆盖层地基中进行灌浆始于20世纪50年代,曾在北京密云水库、河北岳城水库等大型工程中应用,后来由于混凝土防渗墙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覆盖层灌浆工程大大减少,渐至少见较大规模的应用。近一二十年来,由于水电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和各项技术的进步,覆盖层地基和围堰工程的灌浆应用渐多,推广较快。为了促进和规范这项技术的应用,保证覆盖层灌浆工程的质量,制定本标准实为必要。经过两年多的工作,标准的编写人员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对国内水利水电工程几十年来在覆盖层灌浆工程中采用的各项技术、工艺进行了总结,参考了国外同类灌浆技术标准,吸取了全国水电水利工程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和有关专家的意见,形成了本标准。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包括,覆盖层灌浆设计原则、灌浆材料设备与制浆、灌浆施工方法、灌浆工程质量检查等。本标准由中国电力行业水电施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管理,由中国水电基础局有限公司负责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中国水电基础局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地址:天津市武清区雍阳西道86号,邮编:301700)本标准主编单位:中国水电基础局有限公司本标准参编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陕西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葛洲坝集团基础工程有限公司中国水电顾问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武警水电第一总队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夏可风赵存厚肖恩尚杨晓东杨西林宋玉才郑治杨月林龚木金黄灿新杨锋刘斌王建功高永刚杨森浩唐玉书宋伟贺永利王碧峰刘松富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梅锦煜许松林吴新琪楚跃先汪毅毛亚杰张建华王琪孙志禹孙来成郭光文康明华陈宏常焕生杨成文温文森吴方明钟彦祥马如骐孙钊陈珙新王行本高广淳目次总则术语设计原则3.1一般规定3.2帷幕灌浆3.3固结灌浆3.4现场灌浆试验灌浆材料、设备与制浆4.1灌浆材料与浆液4.2灌浆设备与机具4.3制浆施工准备与要求套阀管法灌浆6.1钻孔6.2灌注填料与下设套阀管6.3灌浆6.4特殊情况处理7孔口封闭法灌浆8.1钻孔8.2灌浆8.3特殊情况处理8沉管灌浆9质量检查10竣工资料与工程验收附录A覆盖层灌浆工程钻孔注水试验检查方法附录B覆盖层灌浆施工记录与成果图表本标准用词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引用标准名录条文说明ContentsGeneralrulesTermsDesignconsiderations3.1Generalrequirements3.2Curtaingrouting3.3Consolidationgrouting3.4Trialgroutingtests4Groutingmaterials,equipmentandgroutmixing4.1Groutingmaterialsandgrout4.2Groutingequipmentandtools4.3GroutmixingExecutionSleevegroutingmethod6.1Drilling6.2Groutingfillingmaterialandinstallationofsleevepipe6.3Grouting6.4Measurestobetakeninspecialconditions7Orifice-closedgroutingmethod8.1Drilling8.2Grouting8.3Measurestobetakeninspecialconditions8Groutingofcasingpipe9Qualitysupervisionandcontrol10WorksdocumentationandacceptanceAnnexAInspectionmethodsforwaterinjectingtestofoverburdengroutingAnnexBConstructionrecordsandchartsforoverburdengroutingExplanationsforwordinginStandardsStandardsreferredtoExplanatorynotes1总则1.0.1为规范水电水利工程覆盖层灌浆的设计原则、施工技术要求、工程质量检查方法,满足工程安全和经济合理的要求,特制定本标准。1.0.2本标准适用于水电水利工程中覆盖层的水泥黏土类浆液的灌浆。1.0.3覆盖层地基的灌浆处理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应根据工程要求、地质、施工等条件,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后制定。1.0.4灌浆工程的所有相关各方应具有必要的灌浆工程经验。对灌浆过程的监管应连续,灌浆施工过程中的成果应及时与设计参数及预期目标进行比较,如果灌浆中间成果与设计预期有重大区别,应立即查明原因,必要时应跟踪调整设计参数及施工工艺。1.0.5灌浆工程的实施应避免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1.0.6水电水利工程覆盖层灌浆除应遵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2.0.1覆盖层Overburden覆盖在基岩之上的各种成因的松散堆积、沉积物。本标准主要指适宜于灌浆处理的砂卵砾石层、砂土层和人工填筑的碎石土体等。2.0.2覆盖层灌浆Overburdengrouting利用机械压力或浆液自重,将具胶凝性的浆液压入到覆盖层中的孔隙或空洞内,以改善覆盖层的物理力学性能的工程措施。2.0.3帷幕灌浆Curtaingrouting将浆液灌入覆盖层孔隙或空洞内形成连续的阻水幕,以减小覆盖层地基的渗漏量或降低渗透压力的灌浆工程。2.0.4固结灌浆Consolidationgrouting将浆液灌入覆盖层孔隙或空洞内,以增强覆盖层地基的密实性和承载能力的灌浆工程。2.0.5混合浆液Mixedgrout由水泥、水、黏土或膨润土、粉煤灰、外加剂等多种材料混合配制的浆液。2.0.6膏状浆液Colloidalgrout具有较大的屈服强度和塑性粘度、较小的流动度及良好的触变性能的状似膏体的胶凝性浆液。2.0.7套阀管法Sleevegroutingmethod在覆盖层中钻孔,在孔内置入套阀管并在管外环状空隙充填低强度灰浆,在套阀管内使用灌浆塞进行灌浆的方法。2.0.8孔口封闭法Orifice-closedgroutingmethod在灌浆孔口埋设孔口管,使用孔口封闭器自上而下分段进行钻孔和灌浆的方法。2.0.9沉管灌浆Groutingmethodofcasingpipe将钢制灌浆管通过锤击或其他方式沉入覆盖层中进行灌浆的方法,包括打管灌浆法、套管灌浆法等。2.0.10注水试验Injectiontest通过向覆盖层的钻孔中连续注水,测定注水量、注水水位与时间的关系,从而计算覆盖层透水性的试验。3设计原则3.1一般规定3.1.1采用灌浆方法处理覆盖层时,应先查明覆盖层的成因、结构、空间分布范围,各土层的颗粒级配、密度、渗透系数、允许渗透比降等,以及地下水的分布规律、流速、水质等情况。在地震区应对覆盖层的液化特性作出判断。3.1.2覆盖层灌浆设计技术指标应以现场试验及室内试验成果为依据,通过计算分析和工程类比的方法提出,并应符合DL/T5395或其他相关规范的规定。3.1.3覆盖层灌浆部位宜设置混凝土盖板,混凝土盖板厚度不宜小于0.5m,宽度宜超出灌浆两侧边线3m以上。3.1.4为提高近地表覆盖层的灌浆质量,可采用加密浅层灌浆孔、自上而下进行灌浆、增加浆液中水泥含量、适当待凝等措施。3.1.5覆盖层灌浆工程应根据其功能要求和使用条件,设置渗流和变形监测设施。3.2帷幕灌浆3.2.1帷幕灌浆设计应与工程总体的防渗系统设计布置相结合,统筹考虑。3.2.2帷幕灌浆设计应满足工程总体渗流控制的要求,工程渗流控制标准应通过渗流计算及渗透试验综合确定。1灌浆帷幕的允许渗透比降应满足渗流控制标准的要求。2帷幕与其上部的防渗体之间应满足不发生接触冲刷和接触流失的要求。3渗流量应满足工程正常运行时的允许漏失量。3.2.3帷幕的设计标准应按渗透系数(K)控制,并根据工程的防渗要求和渗流控制标准确定。3.2.4覆盖层地基的可灌性可按可灌比(M)或其他指标判别,并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可灌比按下式计算M=D15/d85(3.2.4)式中D15—覆盖层粒径指标,小于该粒径的土体重占覆盖层总重的15%,mm;d85—浆液材料粒径指标,小于该粒径的材料重占材料总重的85%,mm。M>15时可灌注水泥浆;M>10时可灌注水泥黏土浆。3.2.5帷幕的厚度应按式(3.2.5)计算T=H/J(3.2.5)式中T—帷幕厚度,m;H—最大设计水头,m;J—帷幕的允许比降,水泥黏土浆可采用3~6,若大于6应通过试验论证。对于深度较大的多排帷幕,可根据渗流计算的成果和已有的工程经验沿深度逐渐减薄。3.2.6帷幕灌浆孔宜采用垂直孔。帷幕灌浆孔的排数应根据对帷幕厚度的要求确定,不宜少于3排。灌浆孔排距和孔距宜为2m~4m。3.2.7当帷幕设置在混凝土防渗墙墙底时,多排灌浆帷幕与防渗墙的底部应设置搭接段,且搭接长度不宜小于5m,沿防渗墙底端的绕流渗透比降应小于灌浆帷幕的允许比降。搭接段宜先行灌浆并待凝。3.2.8帷幕的底部宜伸入基岩或相对不透水层2m或5m。当基岩或相对不透水层较深时,可根据渗流分析成果设置悬挂式帷幕,并参照类似工程研究确定防渗帷幕底线。3.2.9帷幕灌浆浆液可采用水泥黏土(或膨润土)浆、水泥浆、黏土浆。水泥和黏土灌浆不能满足工程要求时,可采用化学灌浆材料。各种浆液的配比应由浆液试验确定。水泥黏土浆宜采用水泥∶黏土=1∶1~1∶4(重量比,下同),水∶干料(水固比)=3∶1~1∶1。当对浆液结石有强度要求时,水泥的掺量可采用较大值。进行多排孔帷幕灌浆时,边排孔和帷幕浅部宜采用水泥含量较高的浆液,临时性工程可减少水泥含量或使用黏土浆。3.2.10帷幕灌浆压力应通过工程类比和现场灌浆试验确定。帷幕直接与土石坝填筑体或其他建筑物相接并在其后施工时,宜设置变形监测点,灌浆压力应按建筑物的允许变形控制。3.2.11帷幕灌浆施工宜采用套阀管法或孔口封闭法。3.2.12灌浆结束后,应挖除表层未固结好的覆盖层,在完好的帷幕体顶上填筑防渗体,必要时可设置利于与上部结构结合的齿槽或混凝土垫层。3.3固结灌浆3.3.1应根据建筑物对地基承载力和变形控制等使用要求,结合地质及施工等条件进行覆盖层固结灌浆的设计。3.3.2覆盖层地基固结灌浆的范围应大于建筑物的外轮廓线,具体可根据覆盖层的分布和结构物的要求等条件进行分析计算确定。3.3.3覆盖层地基固结灌浆的孔深、孔距、排距可根据现场灌浆试验成果进行分析计算,并参照类似工程经验确定。一般情况下,孔距、排距可采用2m~3m。3.3.4覆盖层固结灌浆宜采用沉管灌浆法或孔口封闭灌浆法。施工时宜先灌注周边孔,后灌注中间孔,各灌浆孔按排间分序,排内加密的原则进行。3.3.5覆盖层固结灌浆的压力应根据地质条件和现场试验成果,按建筑物的允许变形确定,一般情况下可采用0.1MPa~1.0MPa。必要时应进行变形监测。3.3.6覆盖层固结灌浆宜采用水泥浆,也可采用黏土水泥浆或膨润土水泥浆、粉煤灰水泥浆。空隙较大时,可使用膏状浆液或水泥砂浆等。3.4现场灌浆试验3.4.1现场灌浆试验宜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3.4.2现场灌浆试验的地点应具有代表性。地质条件复杂时,应针对不同地质单元和不同施工条件进行灌浆试验。当在工程建设部位进行试验时,应对试验工程的利用及与建筑物的衔接作好安排。3.4.3现场灌浆试验的主要任务是:1试验论证工程采用灌浆方法在技术上的可行性、施工效果的可靠性、经济上的合理性;2评价灌浆帷幕的渗透性和抗渗透破坏能力,固结灌浆后地基的承载能力和变形特性等;3试验确定适宜的灌浆材料、浆液配比和浆液性能要求;4推荐合理的灌浆技术参数,如灌浆孔排数、排距、孔距、孔深等;5推荐合理的施工方法、施工程序和施工参数,如灌浆压力、单位注入量范围等;6研究适宜的灌浆质量标准和检查方法;5施工工效、进度与工程造价分析等。3.4.4对灌浆试验的全过程,包括实施的每一步骤应进行详细的记录。3.4.5在施工前或施工初期,宜进行生产性灌浆试验,以验证灌浆 工程施工 建筑工程施工承包1园林工程施工准备消防工程安全技术交底水电安装文明施工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 详图设计和施工组织设计,调试运行钻孔灌浆施工系统。4灌浆材料、设备与制浆4.1灌浆材料与浆液4.1.1覆盖层灌浆的材料应根据覆盖层的地层组成、渗透性、地下水流速、灌浆材料来源和灌浆目的要求等,通过室内浆材试验和现场灌浆试验确定,可使用下列类型浆液:1水泥黏土(膨润土)浆。2水泥基浆液,包括纯水泥浆、粉煤灰水泥浆、水泥砂浆、水玻璃水泥浆等。3黏土浆、膨润土浆。4化学浆液,如水玻璃类、丙烯酸盐类等。5其它浆液,如沥青、膏状浆液等。4.1.2灌浆采用的水泥品种应根据灌浆目的、地质条件和环境水的侵蚀作用等确定,一般可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复合硅酸盐水泥。当有抗侵蚀或其它要求时,可使用矿渣水泥、火山灰水泥或特种水泥。水泥的强度等级可为32.5或以上。水泥的品质、运输和储存条件应符合GB175或所采用的其它水泥的标准的规定。4.1.3灌浆用黏性土的塑性指数不宜小于14,黏粒(粒径小于0.005mm)含量不宜少于25%,含砂量不宜大于5%,有机物含量不宜大于3%。黏土宜采用浆液的形式加入,并筛除大颗粒和杂物。4.1.4灌浆用膨润土,其品质指标应符合GB/T5005的规定。4.1.5灌浆用粉煤灰,根据工程需要可使用Ⅲ级或Ⅱ级粉煤灰,其品质指标应符合DL/T5055的规定。4.1.6灌浆用水应符合DL/T5144拌制水工混凝土用水的要求。4.1.7根据灌浆需要,可在灌浆浆液中加入下列外加剂,其种类和掺量应通过室内浆液试验和现场灌浆试验确定:1速凝剂,如水玻璃、氯化钙或其他无碱速凝剂等。2减水剂,如萘系高效减水剂、木质素磺酸盐类减水剂等。3活性剂,如碱等。4其它外加剂。所有外加剂的品质指标应符合DL/T5100或其他有关标准的规定。凡能溶于水的外加剂应以水溶液状态加入。4.1.8普通纯水泥浆可不进行室内试验。其他浆液可根据工程需要有选择地进行下列试验:1灌浆材料的细度和颗粒分析;2浆液密度、黏度、凝结时间、析水率、流变参数等;3浆液结石密度、抗压强度、弹性模量、抗渗等级或渗透系数、渗透破坏比降等。4.2灌浆设备与机具4.2.1搅拌机的拌和能力应与所搅拌浆液的类型相适应,保证能均匀、连续地拌制浆液。4.2.2灌浆泵的技术性能与所灌注的浆液的类型、浓度应相适应。额定工作压力应大于最大灌浆压力的1.5倍,压力波动范围宜小于灌浆压力的20%,排浆量应能满足灌浆最大注入率的要求。为减小灌浆泵输出压力的波动,宜配置空气蓄能器。4.2.3灌浆管路应能保证浆液流动畅通,并应能承受1.5倍的最大灌浆压力。灌浆泵到灌浆孔口的输浆距离不宜大于30m。灌注膏状浆液时灌浆管路直径宜大,长度宜短。4.2.4灌浆管路阀门应采用可承受高压水泥浆液冲蚀的耐磨灌浆阀门。4.2.5灌浆塞应与所采用的灌浆方法、灌浆压力、灌浆孔或袖阀管直径相适应。可选用挤压膨胀式橡胶灌浆塞或液(气)压式胶囊灌浆塞。灌浆塞应有良好的膨胀和耐压性能,在最大灌浆压力下能可靠地封闭灌浆孔段,并且易于安装和卸除。4.2.6灌浆泵出浆口和灌浆孔孔口处均应安设压力表。压力表的量程最大标值宜为最大灌浆压力的1.5~2.5倍。压力表与管路之间应设有隔浆装置,且隔浆装置传递压力应灵敏无碍。4.2.7覆盖层灌浆工程宜使用灌浆记录仪。灌浆记录仪应能自动测量记录灌浆压力和注入率,其技术性能和安装使用的基本要求应符合DL/T5237的规定。4.2.8集中制浆站设备的制浆能力应满足灌浆高峰期所有机组用浆需要,并应配备防尘、除尘设施。当浆液中需加入掺合料或外加剂时,应增设相应的设备。4.2.9所有灌浆设备应做好维护保养,保证其正常工作状态,并应有备用量。4.2.10钻孔灌浆的计量器具,如测斜仪、压力表(压力计)、流量计、密度计(比重计)、灌浆记录仪等,应定期进行校验或检定,保持计量准确。4.3制浆4.3.1制浆材料应按规定的浆液配比计量,计量误差应小于5%。水泥等固相材料宜采用质量(重量)称量法计量。4.3.2膨润土、黏土加入制浆前应进行浸泡、润胀,充分分散黏土颗粒。4.3.3各类浆液应搅拌均匀,使用前应过筛。浆液自制备至用完的时间,水泥浆不宜大于4h,水泥黏土浆不宜大于6h。4.3.4水泥浆液和水泥黏土(或膨润土)浆液宜采用高速搅拌机进行拌制。水泥浆液的搅拌时间不宜少于30s。拌制水泥黏土(或膨润土)浆液时宜先加水、再加水泥拌成水泥浆,后加黏土浆液共拌。加黏土浆液后的拌制时间不宜少于2min。膏状浆液、其他混合浆液的搅拌时间应通过试验确定。4.3.5浆液宜采用集中制浆站拌制,可集中拌制最浓一级的浆液,输送到各灌浆地点调配使用。与黏土不发生化学反应的外加剂宜在泥浆配制过程中加入。4.3.6应对浆液密度等性能进行定期检查或抽查,保持浆液性能符合工程要求。4.3.7寒冷季节施工应做好机房和灌浆管路的防寒保暖工作,炎热季节施工应采取防晒和降温措施。浆液温度宜保持在5℃~40℃。5施工准备与要求5.0.1覆盖层灌浆工程施工前应具备下列设计文件或相应的资料:1施工详图和设计说明书。2灌浆区域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3主要灌浆材料来源及料场资料。4灌浆试验报告。5灌浆施工组织设计。6灌浆施工技术要求。7灌浆质量标准和检查方法。5.0.2对需要采取振冲、强夯、振动加密、置换和灌浆等多项措施综合处理的覆盖层地基,应先进行其他措施的施工,再进行灌浆。5.0.3灌浆工程所用的风、水、电、水泥浆液、泥浆等供给应可靠,宜设置专用管路和线路。水源和电源应有备用。大型灌浆工程应设置水泥浆液和膨润土(或黏土)泥浆的集中拌制站,以及必要的现场试验室。5.0.4灌浆工程应制定妥善的环境保护和劳动安全措施。钻渣、污水和废浆应集中处理后排放。5.0.5灌浆应按分序加密的原则进行。由多排孔组成的帷幕,应先灌注下游排,再灌注上游排,然后进行中间排孔的灌浆,每排孔可分为二序或三序。5.0.6在帷幕灌浆的先灌排一序孔中宜布置先导孔,其间距为24m~40m。5.0.7灌浆工程中的各个钻孔应统一分类和编号。5.0.8各项施工记录应有专人在现场随着施工作业的进行使用墨水笔逐项填写,做到及时、准确、真实、齐全、整洁。灌浆过程宜采用灌浆记录仪进行记录,灌浆记录仪的打印记录表应当班签证。5.0.9各种资料应及时整理,编制成所需的图表和其它成果资料。6套阀管法灌浆6.1钻孔6.1.1根据覆盖层地质条件和工程要求,灌浆孔可采用冲击回转跟管钻进或泥浆护壁回转钻进。6.1.2当采用冲击回转钻机跟管钻进灌浆孔时,钻机、潜孔锤、钎头及套管等的性能应满足地层及钻孔孔径、深度等的要求。6.1.3当采用泥浆护壁回转钻机钻进灌浆孔时,钻孔机具、泥浆、孔口管埋设等应符合本标准第7.1节的规定。灌浆孔钻进结束后,应使用马氏漏斗黏度为31s~36s的稀泥浆清孔,孔底沉淀厚度不宜大于20cm。6.1.4灌浆孔位与设计孔位的偏差应不大于10cm,终孔孔径不宜小于Ф91mm,孔深应符合设计规定,孔底偏斜率应不大于2.5%。应严格控制孔深20m以内的孔斜率。6.2灌注填料与下设套阀管6.2.1灌浆孔填料应为析水率低、稳定性好的水泥黏土浆液,填料结石收缩性小,可在开环压力下碎裂。填料的配合比应根据材料性能、施工条件等情况通过试验确定。6.2.2灌浆孔清孔完成后,可立即灌注填料。填料应通过导管从孔底连续注入,不得中途停顿。压注填料的时间不宜超过1h。当孔口返出填料的密度与压注前填料密度差不超过0.02g/cm3并确定灌满后,方可结束填料灌注。6.2.3套阀管管体可由钢管或聚乙烯(PE)管等制成,内壁应光滑,内径不宜小于Ф56mm,底部应封闭,在最大灌浆压力下不应产生破坏。灌浆孔深度较大时,套阀管应分节,两节之间宜采用螺纹连接。6.2.4沿套阀管轴向每隔30cm~50cm设一环出浆孔。每环2~5个孔,孔径可为Ф8mm~Ф15mm。出浆孔外面,应用弹性良好的橡皮箍圈套紧。6.2.5填料灌注完成后应立即下设套阀管。套阀管下放应平稳,不得强力下压或拧动。如套阀管自重不套足以保证下沉,可在管内填砂加重。套阀管底端与灌浆孔底距离应不大于20cm。套阀管的各节长度、下设深度、下设时间、入孔情况等应详细准确记录。6.2.6套阀管下设完成后宜待凝3d以上。6.2.7如灌浆孔采用套管护壁钻进,则套阀管下设完成后应拔出套管,并同时向孔内补充填料。6.3灌浆6.3.1套阀管内灌浆可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进行,也可先灌注指定部位。采用纯压式灌浆方式。6.3.2灌浆时应在套阀管内下入双联式灌浆塞,每次宜灌注一环孔。6.3.3灌浆前应先进行开环。开环可采用水固比8∶1~4∶1的稀黏土水泥浆或清水,开环后持续灌注5min~10min。然后换用灌浆浆液进行灌浆。6.3.4开环和灌浆压力以灌浆孔孔口处进浆管路上的压力表读数和传感器测值为准。开环压力可为1MPa~6MPa,灌浆压力可为2MPa~4MPa。6.3.5灌浆过程中灌浆压力应由小到大逐级增加,防止突然升高。灌浆过程发现冒浆、返浆及地面抬动等现象时,应立即降低灌浆压力或停止灌浆,并进行处理。6.3.6灌浆浆液及其配比可按本标准第3.2.9条执行,通常固定水泥与黏土比例(灰土比),调节水与固体材料比例(水固比),由稀至浓分为3级或4级,以稀浆开灌。6.3.7灌浆浆液按以下原则逐级变换:1当灌浆压力保持不变,注入率持续减少时,或注入率不变而压力持续升高时,不应改变浆液比级。2当某级浆液灌入量达到1000L~1500L或灌注时间已达30min,而灌浆压力和注入率均无改变或改变不显著时,应改浓一级。3当注入率大于30L/min时,可变浓一级。6.3.8达到下列条件之一,可结束灌浆:1在最大灌浆压力下,注入率不大于2L/min,并已持续灌注20min。2单位注入量达到设计规定最大值。设计单位注入量应根据地质条件和工程情况通过计算或现场试验确定。一般边排孔单位注入量不大于3t或5t。中间排孔应采用第1款条件。6.3.9一个单元工程的各灌浆孔灌浆结束,并通过验收合格后,应尽早进行封孔。封孔采用导管注浆法,封孔浆液为最浓一级水泥黏土浆。6.4特殊情况处理6.4.1当施工作业暂时终止时,钻孔孔口应妥加保护,防止流进污水和落入异物。灌浆孔完成灌浆后因故需要保留,可在孔内回填细砂,孔口加塞保护。6.4.2当钻孔偏斜使得相邻灌浆孔之间的距离过大时,应采取补救措施,必要时需补钻灌浆孔进行灌浆。6.4.3若套阀管开环困难,可根据情况采用下列方法处理:1检查灌浆塞位置是否正确,并加以调整。2使用较高压力,进行高压开环。3高压开环无效时,可上移或下移一环进行开环,两环合并灌注。4连续两环高压开环无效时,可采用定向爆破或水压切管器将该部位套阀管炸裂或切开,而后进行灌注。6.4.4灌浆时沿孔壁冒浆或地面发生冒浆,可根据情况采用下列方法处理:1堵塞冒浆处。2降低灌浆压力,浓浆灌注。3间歇灌浆。4在浆液中加入掺合料或外加剂。6.4.5灌浆时套阀管内返浆,应查明漏浆位置,分别采用下列方法处理:1采用自上而下灌浆法。2重新安设灌浆塞或加长灌浆塞。3在套阀管内使用无塞上提法灌浆。6.4.6灌浆因故中止,应尽快恢复灌浆。恢复灌浆后如注入率与中止前相近,可直接使用中止时的浆液配比灌注;如注入率减少很多或不吸浆,可采用最大灌浆压力进行压水冲洗,再进行复灌。7孔口封闭法灌浆7.1钻孔7.1.1钻孔前应先在混凝土盖板上埋设孔口管。孔口管可采用无缝钢管,管径应大于灌浆孔直径2级,长度不宜小于2m,管口高出地面10cm~20cm,埋设要正直、坚固。孔位偏差应不大于10cm。7.1.2灌浆孔宜采用回转式钻机与合金钻头或金刚石钻头钻进。终孔孔径不宜小于Ф56mm。7.1.3钻孔护壁宜采用膨润土泥浆,也可使用黏土泥浆或黏土水泥浆。黏土塑性指数宜大于25,黏粒含量大于50%,含砂量小于5%,有机物含量不宜大于3%。钻孔中耗用的浆液材料应计入注入量。7.1.4灌浆孔孔深应符合设计规定,孔底偏斜率应不大于2.5%。应严格控制孔深20m以内的孔斜率。发现钻孔偏斜值超过设计要求时,应及时纠正或以后采取补救措施。7.1.5钻孔结束后应捞除孔内残留物,冲净岩粉、岩屑。孔底沉淀厚度不宜大于20cm。7.1.6钻孔过程应进行记录,遇地层变化,发生掉钻、坍孔、钻速变化、回水变色、失水、涌水等异常情况,应详细记录。7.2灌浆7.2.1灌浆自孔口向孔底逐段进行,采用循环式灌浆方式。7.2.2孔口管以下5m或10m范围内,段长宜为1m~2m;以下各段段长宜为2m~5m。当地层稳定性差时,段长取较小值。7.2.3孔口封闭器应具有良好的耐压和密封性能,在灌浆过程中灌浆管应能灵活转动和升降。7.2.4灌浆管的外径宜小于灌浆孔孔径10mm~20mm,若用钻杆作为灌浆管,应采用外平接头连接。7.2.5各段灌浆时灌浆管底口离孔底的距离应不大于50cm。7.2.6灌浆压力应按照本标准第3.2.10条或第3.3.5条规定通过试验确定。灌浆压力以孔口回浆管上的压力表读数和传感器测值为依据。灌浆压力宜分级提升。7.2.7灌浆浆液配比及变换可按照本标准第6.3.6条和第6.3.7条执行。7.2.8灌浆过程中应经常活动灌浆管,并注意观察回浆量,防止灌浆管在孔内被浆液凝住。7.2.9各灌浆孔的第1灌浆段灌浆结束并镶铸孔口管后应待凝72h,其余灌浆段灌浆结束后一般可不待凝。7.2.10在规定的灌浆压力下,注入率不大于2L/min后继续灌注30min,可结束灌浆。7.2.11各灌浆孔灌浆结束后,以最稠一级的浆液采用全孔灌浆法进行封孔。7.3特殊情况处理7.3.1钻孔过程中遇塌孔、空洞、漏浆或掉块难以钻进时,可先进行灌浆处理,然后再钻进。7.3.2灌浆过程中发现冒浆、漏浆等现象时,应视具体情况采用表面封堵、低压、浓浆、限流、限量、间歇、待凝等方法进行处理。灌浆过程中发现地面抬动时,应立即降低压力或停止灌浆,进行处理。7.3.3灌浆过程中发生串浆时,如串浆孔具备灌浆条件,应一泵一孔同时进行灌浆。否则,应塞住串浆孔,待灌浆孔灌浆结束后,再对串浆孔进行扫孔、冲洗,而后继续钻进或灌浆。7.3.4灌浆应连续进行,若因故中断,应尽快恢复灌浆。否则应立即冲洗钻孔,再恢复灌浆。若无法冲洗或冲洗无效,则应进行扫孔,再恢复灌浆;恢复灌浆时,应使用开灌比级的浆液进行灌注,如注入率与中断前相近,即可采用中断前浆液的比级继续灌注;如注入率较中断前减少较多,应逐级加浓浆液继续灌注;如注入率较中断前减少很多,且在短时间内停止吸浆,应采取补救措施。7.3.5灌浆段注入量大而难以结束时,可采用低压、浓浆、限流、限量、间歇灌浆;灌注速凝浆液;灌注混合浆液或膏状浆液等措施处理。7.3.6灌浆过程中如回浆变浓,可换用较稀的新浆灌注,若效果不明显,继续灌注30min,即可结束灌注,也不再进行复灌。8沉管灌浆8.0.1沉管灌浆适用于松散覆盖层孔深15m以内、压力较低的灌浆。根据工程要求和地层结构可采用打管灌浆法、套管灌浆法或其他方式进行沉管和灌浆。8.0.2打管灌浆法可按照下列步骤和规定进行:1灌浆管采用厚壁无缝钢管,直径可为Ф50mm~Ф75mm;2灌浆管下部应设花管,末端带锥尖。花管段长1m~2m,出浆孔呈梅花形排列,环距20cm~30cm,每环2~3孔,孔径Ф10mm;3灌浆管采用机械或人工锤击,直至设计深度。沉管时宜在灌浆管周围堆放细砂,让其跟管下沉,保持管壁与地层接触紧密;4在灌浆管内下入水管,通水冲洗至回水变清或大量渗漏时结束;5在灌浆管上部连接进浆管路和阀门装置,自下而上分段上提,分段进行纯压式灌浆。直至全孔灌浆完成。8.0.3套管灌浆法可按照下列步骤和规定进行:1宜采用液压跟管钻机和扩孔钻头套管护壁钻孔,套管直径宜为Ф127mm~Ф146mm,套管护壁深度应不小于设计孔深;2将护壁套管内冲洗干净,起拔套管1m~2m;3在套管内下入灌浆塞,安放在套管底端,灌浆塞射浆管口距孔底不大于20cm,进行纯压式灌浆;4自下而上分段提升护壁套管和灌浆塞,分段灌浆,直至全孔灌浆完成。分段提升和灌浆的长度视地层的稳定情况而定,一般为1m~2m。8.0.4沉管灌浆压力以灌浆孔口处进浆管路上的压力表读数为准。灌浆压力可按照本标准第3.3.5条确定,或采用浆液自流方式灌注。8.0.5沉管灌浆宜使用单一比级的稠浆灌注。8.0.6达到下列条件之一,可结束灌浆:1注入量或单位注入量达到规定值。注入量规定值应根据地质情况和工程要求确定。2在规定的灌浆压力下,注入率不大于2L/min,延续灌注10min。9质量检查9.0.1在灌浆施工过程中,应做好各道工序的质量控制和检查,以过程质量保证工程质量。9.0.2帷幕灌浆工程的质量应以检查孔注水试验成果为主,结合对施工记录、成果资料和其他检验测试资料的分析,进行综合评定。注水试验按附录A的规定进行。9.0.3帷幕灌浆检查孔注水试验宜在该部位灌浆结束14d后进行。9.0.4帷幕灌浆检查孔的数量可为灌浆孔总数的3%~5%,一个单元工程宜布置1个检查孔。检查孔应在分析施工资料的基础上在下述部位布置:1帷幕中心线上。2大块石、细砂层、地层变化区域等地质条件复杂的部位。3末序孔注入量大的孔段附近。4钻孔偏斜过大、灌浆过程不正常等经分析资料认为可能对帷幕质量有影响的部位。9.0.5帷幕灌浆检查孔应采用清水循环钻进,采取岩芯,绘制钻孔柱状图。当检查孔钻进困难时,可以采取缩短段长、套管跟进、在注水试验后进行灌浆护壁等措施。当需要采用泥浆护壁钻进时,应对泥浆性能作出规定并分析论证其对注水试验成果的影响程度。9.0.6帷幕灌浆工程的质量标准和合格条件应根据工程要求、地层特点等因素由设计确定。9.0.7固结灌浆工程质量检查可采用坑探、动力触探或静力触探、弹性波测试等方法,必要时可进行荷载试验,宜在灌浆结束28d以后进行。根据工程需要,也可采用钻孔注水试验方法检查,在灌浆结束7d以后进行。各种检查方法的的质量标准应根据地层条件和工程要求由设计确定。9.0.8固结灌浆检查孔应布置在灌浆地质条件较差、灌浆过程异常和浆液扩散的结合部位,检查孔数量可为灌浆孔数的2%~5%,检测点的合格率应不小于85%,检测平均值不小于设计值,且不合格检测点的分布不集中,灌浆质量可评为合格。9.0.9各类检查孔检查工作结束后,应按技术要求进行封孔。10竣工资料与工程验收10.0.1防渗帷幕灌浆工程的施工记录、成果资料和检验测试资料可包括下列部分或全部内容:1施工记录钻孔记录;钻孔测斜记录;钻孔冲洗记录;注水试验记录;孔壁填料记录;灌浆记录;抬动或变形观测记录;制浆记录;现场浆液试验记录等。2灌浆成果资料灌浆孔成果一览表;灌浆成果分序统计表;灌浆成果综合统计表;灌浆工程完成情况表;灌浆孔平面布置图和灌浆综合剖面图;各次序孔透水率频率曲线图;各次序孔单位注入量频率曲线图;灌浆孔测斜成果汇总表和孔斜平面投影图。3检验测试资料检查孔注水试验记录与资料整理记录表;检查孔注水试验成果表;检查孔钻孔柱状图;灌浆材料检验报告;照片、录像和岩芯实物;施工前后或施工过程中其它的检验、试验和测试资料。主要的灌浆施工记录、成果表、竣工图的样式见附录B。固结灌浆的施工记录、成果资料和检验测试资料应包括的内容,参照上述要求确定。10.0.2灌浆工程的单元工程施工及检查完成后,应及时进行单元工程质量评定。10.0.3灌浆工程完工后,应及时整理编制竣工资料,提出施工总结报告,申请验收。灌浆工程验收应提供的文件有:1工程设计文件:工程地质资料、设计图纸、施工技术要求、设计修改通知等;2施工资料:有关的施工记录、成果资料、检验测试资料、施工报告等;3质量检查报告:单元工程质量评定表及有关说明等。附录A覆盖层灌浆钻孔注水试验检查方法A.1试验方法A.1.1覆盖层灌浆工程先导孔和检查孔的渗透试验可采用常水头钻孔注水试验的方法,试验按照SL345的有关规定进行。也可进行检查孔压水试验,参照DL/T5148的有关规定进行。A.1.2常水头钻孔注水试验应准备下列设备和仪表:供水设备水箱、水泵;量测设备水表、量桶、量杯、流量记录仪、水位计,秒表、米尺等;止水设备套管、栓塞。所用设备和仪表应满足试验检测所需的量测范围和精度要求。A.1.3注水试验孔的钻进应按照本标准第9.0.5条的规定执行。A.1.4在注水试验前,应进行地下水位观测,水位观测间隔为5min,当连续2次观测数据变幅小于10cm时,水位观测即可结束,以最后的观测值作为地下水位计算值。A.1.5注水试验应自上而下分段进行,试验段长度可为2m~10m,地层复杂时分段宜短一些,一个试段不宜跨越渗透性悬殊的两类地层。A.1.6试验段的隔离止水可采用栓塞或套管脚填黏土的方法,也可采用对试验段上部孔段进行灌浆护壁的方法。当采用后者时,试验孔孔口应安设孔口管,在孔口管上可安装孔口封闭器或灌浆塞。A.1.7注水采用常水头方式,水位可与孔口齐平,或采用管路接至某一高程。A.1.8试验注入流量的稳定标准为:在保持水头不变的条件下,开始时每5min测读一次注入流量,连续测读4次;以后每隔10min测读一次并至少连续观测4次。当连续2次测得注入流量之差不大于最后一次注入流量的10%时,流量观测即可结束,取最后一次注入流量作为计算值。当试段注水流量大于水泵排量时,可停止试验并记下最大流量值。A.1.9如采用灌浆护壁法进行注水试验孔的钻进和试段隔离,则上面试段注水试验完成后,应接着进行灌浆,待凝后扫孔至原孔深,以同样水头再测量一次注入流量,如注入量大,则需再次灌浆、待凝、扫孔,直至注入流量降至足够小,方可进行下一段钻孔和注水试验,如此自上而下逐段进行,直至全孔完成。A.1.10如采用套管护壁进行注水试验,上面试段注水试验完成后,应跟进套管、止水和继续钻进,进行下一孔段注水试验。A.2试验成果计算A.2.1计算地层的渗透系数1当试段位于地下水水位以下时,按A.2.1-1式计算地层渗透系数K=16.67Q/AH(A.2.1-1)式中K─渗透系数,cm/s;取2位有效数字。Q─注入流量,cm3/s;如上部孔段系采用灌浆护壁,则流量中应减去该孔段的渗漏量。H─试验水头,cm,等于试验水位与地下水位之差;A─形状系数,cm;分下列四种情况取值:1)套管下至试验孔底,孔底进水,A=5.5r。2)套管下至试验孔底,孔底进水,试验土层顶板为不透水层,A=4r。3)地层水平和垂直向渗透系数相等,试验孔内下套管或不下套管,试段裸露或下袖阀管,且L/r>8,A=2πL/ln(L/r)。4)地层水平和垂直向渗透系数相等,试段顶部为不透水层,试验孔内下套管或不下套管,试段裸露或下袖阀管,且L/r>8,A=2πL/ln(2L/r)。2当试段位于地下水位以上,且50<H/r<200,H≤L时,按A.2.1-2式计算地层渗透系数K=[7.05Qlg(2L/r)]/LH(A.2.1-2)式中:L─试段长度,cm;r─钻孔半径,cm;H─试验水头,cm,等于试验水位至试段中点的高度。其余符号意义同式A.2.1-1。3当试段高出地下水位较多,土层较干燥,介质均匀,且50<H/r<200,H≤L时,也可按A.2.1-3式计算地层渗透系数K=[0.432Qlg(2H/r)]/H2(A.2.1-3)式中符号意义同式A.2.1-1和式A.2.1-2。A.2.2计算地层的透水率按A.2.2式计算试段所在地层的透水率。q=Q/PL(A.2.2)式中:q—试段透水率,Lu;Q—注入流量,L/min;如上部孔段系采用灌浆护壁,则流量中应减去该孔段的渗漏量。P—作用于试段中点的全压力,MPa;当地下水位在试段以上时,全压力为地下水位以上的水柱压力;当地下水位在试段以下时,全压力为试段中点以上的水柱压力;当地下水位在试段以内时,全压力为地下水位以上的试段中点以上的水柱压力。L—本试段长度,m。计算成果取2位有效数字。附录B覆盖层灌浆施工记录与成果图表B.0.1覆盖层灌浆工程的施工记录和成果资料图表很多,情况不一,格式与内容也不尽相同。主要的表格和成果图的基本样式如下:1钻孔灌浆施工记录表(表B1)2灌浆施工记录表(表B2)3灌浆孔成果一览表(表B3)4灌浆成果分序统计表(表B4)5灌浆成果综合统计表(表B5)6灌浆工程完成情况表(表B6)7注水试验记录与资料整理记录表(表B7)8检查孔注水试验成果表(表B8)9防渗帷幕灌浆综合剖面图(图B1)表B1钻孔灌浆施工记录表施工部位孔号桩号排序孔序钻孔顶角方位角孔口高程m机地距m接班孔深m本班钻孔进尺m交班孔深m接班灌浆深度m交班灌浆深度m本班灌浆段长m时间工作内容钻孔情况灌浆情况孔内情况开始终止间隔钻头钻具总长(m)机上余尺(m)进尺(m)孔深(m)段次灌浆段(m)灌注岩性、变层、坍孔、掉块、岩芯采取率、回水、串浆、抬动等情况名称规格(mm)长度(m)始止自止段长结束(+)继续(-)使用机械工时利用(时:分)主要材料消耗使用人工钻机型号灌浆泵型号项目纯钻灌起钻下塞准备冲孔扫孔机修迁安孔故机故停水停电待料其它合计钻头水电油水泥其他技工普工合计钻孔灌浆机长:班长:记录:年月日班注:本表下半部分是为进行施工工效、成本计算所用。如不需要可省略。表B2灌浆施工记录表孔号桩号段次段长自m至m计m孔底沉淀cm射浆管距孔底cm排序次序孔口高程m地下水位高程m开环压力MPa灌前透水率Lu或渗透系数cm/s时间浆液配比浆液配量(kg)加浆量(L)槽内浆量(L)注入量(L)注入率(L/min)灌浆压力(MPa)备注时(h)分(min)计(min)水水泥土水水泥土合计注入浆量(L),注入水泥(kg),废弃水泥(kg),注入土料(kg),机长班长记录质检监理.年月日班注:本记录表可用灌浆记录仪打印记录代替。表B3灌浆孔成果一览表工程名称孔号桩号施工次序孔口高程m开竣工日期段次灌浆孔段(m)孔管径(mm)覆盖层情况简述开环压力(MPa)水固比注入率(L/min)灌浆材料用量单位注入量(kg/m)灌浆压力(MPa)灌浆时间备注注入量(kg)废弃量(kg)小计(kg)开始终止纯灌自至段长开始终止开始终止水泥土水泥土月日时分月日时分时分合计注:计算灌浆段长度时,混凝土部分不计在内。表B4灌浆分序统计表工程名称工程部位单元工程施工日期排序孔号灌浆次序钻孔深度(m)灌浆进尺(m)灌浆材料用量单位注入量(kg/m)单位注入量区间分布备注混凝土覆盖层合计注浆(L)干料(t)废弃(t)总耗量(t)总段数<5050~200200~10001000~3000>3000合计干料注入量总计:水泥(t),土(t)干料废弃量总计:水泥(t),土(t)注:单位注入量区间划分可根据工程具体情况确定。表B5灌浆综合统计表工程名称工程部位施工日期单元排序灌浆次序孔数钻孔进尺(m)灌浆进尺(m)灌浆材料用量单位注入量(kg/m)单位注入量区间分布备注混凝土覆盖层合计注浆(L)干料(t)废弃(t)总耗量(t)总段数<5050~200200~10001000~3000>3000×单元下游排ⅠⅡⅢ小计中间排ⅠⅡⅢ小计上游排ⅠⅡⅢ小计合计总计干料注入量总计:水泥(t),土(t)干料废弃量总计:水泥(t),土(t)注:表中灌浆孔排数次序及孔序按工程具体情况确定,但各序孔应分排统计,多个单元工程汇总也应分排分序累计;单位注灰量和透水率区间划分可根据工程具体情况确定。表B6灌浆工程完成情况表工程部位单元完成孔数钻孔灌浆进尺(m)灌浆材料用量(t)平均单位注灰量(kg/m)施工日期混凝土基岩合计总用量(t)注入量(t)废弃量(t)水泥土水泥土合计表B6注水试验记录与资料整理记录表工程名称:试段编号:覆盖层名称:地下水位:试验深度:m~m试段长度:m试段孔径:mm试段类型:试验时间:年月日序号试验时间试验水头(cm)注入水量(L)单位时间注入量(L/min)备注日时分持续时间(min)Q—t关系曲线试验覆盖层的渗透系数:(1)试段位于地下水位以下:(2)试段位于地下水位以上:试验覆盖层的基本情况描述和需要说明的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试段安装示意图审查:校核:记录:计算:监理工程师:表B6检查孔注水试验成果表工程部位单元检查孔数试验段数渗透系数(i×10-4cm/s)频率分布设计防渗标准(cm/s)合格率(%)备注i<0.10.1≤i<11≤i<2i≥2段数%段数%段数%段数%合计注:渗透系数(cm/s)区间划分可根据工程具体情况调整。工程部位覆盖层防渗灌浆综合剖面图a—孔号;b—单位注灰量(kg/m);c—孔深(m);d—段长(m);e—孔底偏距(m);f—全孔平均单位注灰量(kg/m);g—竣工日期(年月日);k—渗透系数(i×10-4cm/s);○—Ⅰ序孔;○—Ⅱ序孔;●—Ⅲ序孔;△—检查孔;↑—串、冒浆图B1覆盖层防渗帷幕灌浆综合剖面图(孔口封闭法)标准用词说明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均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采用“可”。引用标准名录GB175通用硅酸盐水泥GB/T5005钻井液材料规范DL/T5055水工混凝土掺用粉煤灰技术规范DL/T5100水工混凝土外加剂技术规程DL/T5144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DL/T
本文档为【覆盖层灌浆施工规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腐朽的灵魂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15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21-07-07
浏览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