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333教育综合冲刺背诵笔记

333教育综合冲刺背诵笔记

举报
开通vip

333教育综合冲刺背诵笔记333教育综合冲刺背诵笔记第一篇:《教育学》第一章教育学概述1、教育的含义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和阶级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和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第二章教育的概念2、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的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培养人是教育的立足点,是教育价...

333教育综合冲刺背诵笔记
333教育综合冲刺背诵笔记第一篇:《教育学》第一章教育学概述1、教育的含义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和阶级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组织有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和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第二章教育的概念2、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的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培养人是教育的立足点,是教育价值的根本所在。任何教育,只有通过培养人才能服务社会。只有首先明确了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才能进一步讨论教育的社会属性和社会职能等问题。从实践上看,如果不坚持把培养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学校生活的中心,就不可能搞好教育和办好学校,从而也就不能有效的履行教育的社会职能。3、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者、教育中介系统。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以称为教育者。受教育者: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教育中的承认学生。教育中介系统: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教育的这几个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适当的教育内容,选择一定的教学活动方式,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4、现代教育的主要特点学校教育逐渐普及,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教育制度逐步完善。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5、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人的发展:生理发展,即人的体制机制生理功能的发展;心理发展,即认知的发展,意向的形成,个性的完善;社会发展,即社会经验和文化知识的掌握,社会关系和行为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的习得。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不平衡性、整体性、互补性。顺序性和阶段性:教育必须循序渐进的促进青少年的发展,不能揠苗助长,否则欲速则不达。差异性: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实际,了解学生的发展背景和水平,兴趣爱好特长,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不平衡性:掌握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的关键期。整体性:把学生看做复杂的整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互补性: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发挥优势,长善救失。6、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有正反之分。学校教育:主导作用,是人的发展有效发挥的条件。学校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深刻,学校有专门的教师。人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人的发展,人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改造着自己。第四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7、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制约着人才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课程的设置和教育内容的沿革,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沿革。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教育宗旨和教育目的的性质、部分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文化对教育的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水平、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教育的传统与变革。8、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人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推动社会的改革和发展。教育的经济功能: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生产率、使科学知识再生产、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教育的政治功能:培养人才为社会政治服务、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志,创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传播一定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教育的文化功能:传递保存文化、传播交流与丰富文化、选择提升文化、创造更新文化。教育的生态功能: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理念、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民族素质、引导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活动。9、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职业岗位之间转换,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横向流动功能:社会成员通过受教育和训练,可以结合个人意愿与可能条件更换工作地点,改变环境不提升社会阶层。纵向流动功能:社会成员因受教育的培养与筛选,能够在社会阶层中做纵向的提升(晋升),改变其社会阶层地位。10、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作为社会子系统的教育,他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他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和继承性。即: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用于社会;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和连续性。11、分析论述教育的优先发展战略教育优先发展,是指教育发展先于其他行业或经济发展的现有状态而超前提前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教兴国和人才兴国战略,就必然要求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意义。基础性:人的素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教育的发展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引导作用。全局性:教育的发展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第五章教育目的12、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广义: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狭义: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13、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应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所要追求的根本目的,教育应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来设计。观点有: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都受到社会的制约;教育除了满足社会需要以外并无其他目的;教育的结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的程度来衡量的。积极方面:将对教育的考察角度从宗教神学转移到国家和社会事业上,有助于近代教育与社会的分离,有助于当代动员国家和社会资源发展教育事业。不足之处:忽视了个体价值,否认个人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积极作用,违背了教育的人道主义原则。14.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等自然主义的教育学家。主张教育目的的制定应该根据个人需要。主要观点有: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和需要;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帮助人们充分实现他们的自然潜能;人的本性在于自然性,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积极方面:有助于新兴资产阶级伸张自己在教育和社会政治层面上的权利,倡导人的自由与个性,提升人的价值与地位,是对人性的一种解放。不足之处:将个人利益凌驾于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之上,毁坏了教育的社会基础。15.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含义:指人的劳动能力、个人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自由的发展。意义: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指明了人的科学发展的历史必然,为我国教育目的的制定奠定理论基础。16.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劳动是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光荣职责。人们不论分担什么角色,都要为社会劳动。只有诚实创造性的劳动,个人才能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者,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坚持全面发展: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可以从分类和分层两个角度来理解。从分类的角度看,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从分层的角度来看,根据人的现实生活所要处理的关系,主要包括发展人处理与自然关系的能力、与社会关系的能力、与自我关系的能力这三个层面能力的发展,如果人的发展在这三个方面都形成了健全的能力,那么这个人的发展就是全面和谐的发展。培养独立个性:使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形成受教育者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17.我国的教育目的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使受教育者德智体几方面全面发展,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18.教育目的的功能教育目的的确立不仅是一个国家人才利益的意志体验,更为重要的是他可以规范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使教育活动更加合乎教育的规律性和社会的需要。因而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有许多功能。规范功能:人类教育活动因学生个性差异的不同丰富多彩,但又是在一定的规律下进行。规范了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的教育方向,规范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规范教师教学行为,规范学校管理。选择功能:集中体现在教育活动和内容的选择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学校和教师都会根据教育目的的要求,决定哪些研究成果和社会文化可以进入教育内容,哪些则应该受到批判和抵制。激励功能:教育活动因为有着可以达成的目标,这个目标就可以反过来成为一种激励的力量。人类的教育活动,目标越是具体明确,达成的可能性就越大,就越能调动更多的人的积极性。评价功能:集中体现在现代教育评估过教育督导行为中。具体而言:评价学校的总体办学方向思想路线是否正确清晰,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和需要;评价教育质量是否达到了教育目的的要求;评价学校管理的管理是否科学。第六章教育制度19.教育制度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包括相互联系的几个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和运行的规则,如各种相关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20.教育制度的特点客观性:人们不可能随心所欲的制定或废止教育制度,教育制度的制定或废止有他的客观规律性。规范性:表现在受教育权的限定和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确定上。历史性:随着时代和文化背景的变化而创新。强制性:先于个体而存在,独立于个体之外,对个体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强制作用。21.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是现代教育的核心部分。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2.学制的类型首先解释学制含义(如21)。双轨学制:18,19世纪的西欧,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历史条件的影响下由古代学校演变而来的带有特权痕迹的学术性现代学校和新产生的供劳动人民子女入学的群众性现代学校。一轨是自上而下,结构是大学、中学。另一轨自下而上,结构为 小学 小学生如何制作手抄报课件柳垭小学关于三违自查自纠报告小学英语获奖优质说课课件小学足球课教案全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职业学校。两轨不相通不相接,剥夺了劳动人民子女升入中学和大学的权利。单轨学制:最先产生于美国,结构为:小学、中学、大学。特点是一个系列,多种分段。分支型学制:苏联。不同于欧洲的双轨制,它一开始并不分轨而且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也有权进入对口的高等院校。进入中学开始分支,上通(高等学校)下达(初等学校),左(中等专业学校)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畅通。23.1922年新学制的标准和意义1922年新学制(壬戌学制),1922年11月1日以大总统令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方案》,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学制。7项标准:适应社会进化需要;发扬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实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伸缩余地。学制体系:采用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小学六年,初中高中各三年,大学4~6年,小学之下有幼稚园,大学之上有大学院,与中学平行的还有职业学校和师范学校。特点:根据学龄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初等教育阶段4-2分段,更利于初等教育的普及;中等教育是改革的核心,修业年限增加,提高中学的程度、初高中3-3段,增加教育的灵活性、在中学实行选科制,高中实行分科制、增加职业教育,兼顾升学和就业;取消大学预科。意义:是近代学制改革效法美国的开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新教育制度的确立,也标志着中国近代以来学制体系建设的基本完成;虽照抄了美国的学制,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集中了教育界的智慧和经验;考虑到了民族资本主义对教育的要求和学龄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及年龄分段问题;比较彻底摆脱了封建教育;重视比较基本的民众教育,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而且学制比较简明。24.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1951年的学制1958年的学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的学制改革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25.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26.终身教育含义: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开始于人的生命之初,终止于人的生命之末,包括人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各个方面的教育活动。特点:终身性,全民性,广泛性,灵活性,实用性,主体性。意义:使教育获得新的阐释,促进了教育的社会化和学习型社会的建立,引发了教育内容和师生关系的变革,实现教育平等的制度基础,它的多元化价值标准为学习者指明了一条自我完善的崭新之路。第七章课程27.课程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安排。广义: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如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狭义:某一门学科,如语文课程。28.国家课程从课程开发的主体来看,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国家课程亦称国家统一课程,是自上而下的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一般来说,中央集权的国家比较强调课程的统一性,因而较多的推广国家课程。29.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的课程,是指学校在党的方针政策、国家和地方课程计划的指导下,以明确而独特的办学教育哲学为指导思想以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为导向,在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学校和社会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探讨设计而编制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重要补充,是国家和地方课程计划中不了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30.课程的实施文本课程方案:也称课程计划,是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课程标准:依照课程计划的要求,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教科书:依据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编写的教学用书。31.课程设计的依据学生需要:课程是学生的课程,课程的基本只能就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因而生成课程必须考虑学生的需要。社会生活需求:学生作为个体,最终要成为社会人而融入特定的社会,学校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使学生逐渐社会化。学科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知识是课程的来源,学科是知识最主要的支柱,因此学科知识及其发展应成为课程设计的基本来源之一。32.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1)学科课程(分科课程):根据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学科中选择合适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不同科目的课程。特点:分科设置,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安排内容进度,强调教师的系统讲授。优点: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知识的完整性,便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缺点:忽视了儿童的兴趣,压抑儿童的主动性。(2)活动课程: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一系列不同形式的活动组成的课程。特点: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强调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强调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及个性养成。缺点:学生的知识获得不系统,基本技能训练比较缺乏。(3)综合课程:又称为广域课程,融合课程。是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的一门课程。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相邻领域的学科构成一门课程。根本目的是克服分科课程过细的特点。优点:坚持课程统一性观点,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强化;弥补知识间的割裂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客观世界;是学生未来就业的需要;贴近社会现实和生活实际。缺点:忽视每门学科自身的逻辑结构;开发困难,对教师的要求过高。33.课程目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德智体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34.直线式课程内容组织形式课程内容直线前进,前面安排过的内容在后面不再呈现。对一些理论性相对较低的学科知识、操作性坚强的内容,直线式较合适。35.螺旋式课程内容组织形式在不同单元乃至阶段或不同课程门类中,使课程内容重复出现,前面呈现的内容是后面内容的基础,后面内容则是对前面内容的不断扩展和加深,层层递进。适用于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内容,适用于低年级学生。36.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和特点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掀开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序幕。内容:明确区分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突出学生的发展,科学制定课程标准。37.列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学体制僵化,办学形式单一;地方财政困难,教学投入少,办学条件差;农村中小学辍学率有所反弹,实际辍学率远远高于上报数据;农村学校师资总体素质不高,队伍不稳;城区和经费发达地区教师超编严重,而边远地区或贫困地区教师却严重缺乏,学科配制很不合理;职业技术教育缺位,教学内容与农村需求脱节;教育资源闲置浪费现象严重;管理纪理念落后,管理方法和手段远远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滥发教辅资料,学生用书经费远远超出物价局审核标准。第八章教学(上)38.教学教学是在一定的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下,能动的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德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动的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39.怎样理解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人类长期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认识活动是贯彻教学过程始终的主要基本而特有的活动。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具有不同于人类认识的显著特点。间接性:主要以掌握人类长期积累下来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中介,间接的认识世界;引导性:需要在富有知识的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认识,而不能独立完成;简捷性:走的是一条认识的捷径,是一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再生产。40.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1)传授/接受教学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教师通过语言传授、演示与示范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通过知识接受向他们进行思想熏陶的教学。基本阶段是:引起求知欲→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2)问题/探究教学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阶段.引导学生通过探索获得真知与个性发展的教学。41.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2)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学生智力的发展有赖于他们知识的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他们智力的发展;生动活泼的理解和创造性的运用知识才能有效的发展智力;防止单纯抓知识的教学或只重智力发展的片面性。(3)智力活动和非智力活动的关系学生的学习、认识活动需要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智力因素要以非智力因素为内在动力,非智力因素又要以智力因素为服务对象;按教学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有效的进行智力活动,完成教学任务。(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的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是教师有效的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防止忽视学生的积极性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影响。(5)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关系科学知识的掌握是提高思想觉悟的认识基础;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又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强大动力;防止单纯传授知识或脱离知识教学的偏向。42.教学原则及其基本要求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遵循教学过程的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人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对教学经验的总总结和概括。科学性和思想行性统一的原则: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的人生观科学世界观的教育。~确保教学的科学性、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重视补充有价值的材料事例或录像、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书本知识教学要注重实际、引导学生运用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直观性原则: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的清晰印象。~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重视运用直观语言、防止直观的不当和滥用~启发性原则: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而不是告诉学生现成答案,促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思考,自觉的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发扬民主教学~循序渐进原则:按照学科的逻辑性和学生认知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系统的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按照教材系统的进行教学、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难点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烦、将系统连惯性与灵活多样结合起来~巩固性原则: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的掌握知识技能长久的保存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以便于知识技能的运用。~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重视组织各种复习、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发展性原则:教学的内容方法进度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但又有一定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了解学生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因材施教原则: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的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针对学生特点进行有价值的教学、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挥。第九章教学(下)43.教学策略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活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总体考虑所采用的手段和谋略,也就是说,教学策略是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中使用的指导思想和方法。44.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学科内容的教学法特点,教学过程教学原则和班级上课的特点,学生情趣、可接受水平、智力、学习态度、学风与习惯,教师本身的条件,教师与学生活动的配合互动…45.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基本要求讲授法: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的内容要有高度的科学性思想性系统性、讲授要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注意启发性、语言要准确简练生动形象、讲究讲授的策略~谈话法:(问答法)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师生间的问答对话而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教学方法。~精心设问、富有启发性、提问方法灵活、做好归纳小结~读书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和巩固知识的方法。练习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知识反复完成一定操作以形成技能技巧。演示法:教师向学生显示直观教具或让学生观察教师实验、幻灯录像电影等,使学生获得关于事物感性认识的方法。实验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实验,以获得知识培养操作能力的方法。实习作业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方法。讨论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特定问题而进行讨论,辨明是非以获取知识的方法。研究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独立探索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46.上好一堂课的要求必须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遵循教学规律,全面贯彻教学原则,善于科学灵活的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并且:明确教学目的-前提;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基本的质量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内在动力;解决学生的疑难,促进他们的发展-关键;组织好教学活动-保障;布置好课外作业。47.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定义:把一定学生按年龄层次和智力水平及受教育程度编班上课,最早由夸美纽斯提出,赫尔巴特完善,凯洛夫最终完善。我国最早使用是1862年。优点:大规模的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扩大了单位教师的教学能量,有利于教育的普及;以课为教学活动单元,能保证学习活动循序渐进,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由教师设计组织上课,能保证教师的主导作用;班级人数固定,时间统一,有利于学校合理安排各科教学内容和进度;在班集体中学习,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启发切磋,学生可与教师及同学进行多向交流,从而增加信息来源;在教学任务上比较全面,有利于学生的多方面发展。缺点:教学活动多由教师做主,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受到限制;学生主要接受现成知识,探索性和创造性不易发挥;学生动手机会较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时间内容进程都固定化,不能容纳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强调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缺乏真正的集体性;不利于因材施教。48.教学的组织形式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个别教学制:教师面对个别或少数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优点是教师能够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比较充分的发展每个学生的潜能特长。分组教学制班级授课制49.分组教学制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类型主要有能力分组和作业分组。能力分组:根据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来分组教学的,各组课程相同,学习年限则各不相同。作业分组:根据学生特点和意愿进行分组教学,各组学习年限相同,课程则各有不同。50.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合理选择教法。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一节好课的标准: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恰当、组织有效、积极性高、表达清晰。课后教导工作: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做好对学生的辅导和帮助工作。教学评价:书面考试,口试,实验操作。51.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在学期教学开始或单元教学开始时,对学生现有知识水平、能力发展的评价。如各种摸底考试。目的是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进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比较经常而及时的测评与反馈。如口头提问、课堂作业与评议、书面测验。目的是改进教学过程,提高质量。总结性评价: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如一个学期或一门学科终结时,对学生学习的成果进行正规的、制度化的考查考试及成绩的全面评定。目的是给学生评定成绩。52.教学评价对教学工作质量所做的测量分析评定。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组合过程和结果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作的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对课程的评价。53.教学评价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这是教学评价的基本要求。缺乏客观性,就会失去评价的真正意义。因此要做到:评价标准客观,不带随意性;评价学生要客观,不带偶然性;评价态度要客观,不带主观性。(2)整体性原则:要树立全面观点,评价要从育人的整体发展功能出发,判定教学的综合价值,贯彻整体性原则。应做到:明确中小学教学的基础性目标、教育性目标、发展性目标;施教过程中,各种教学内容不能被割裂,应有机联系起来,面向整体全面的人;有意识进行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建构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3)指导性原则:坚持服务实践、指导教学实践。应做到:明确评价的指导思想在于帮助师生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评价信息反馈要及时;重视形成性评价,不能只进行总结性评价;与被评价者共同分析评价结果,使指导切合实际,确实有效。(4)发展性原则:着眼于学生的主客体发展,为体现教学的更大价值而实施评价。54.学生评价类型及其教育作用学生评价是教育者的一项经常性工作,也是引导学生和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1)传统的评价类型选拔性评价:是以社会认可的统一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级分类,从中选拔最优者。如中考高考。水平性评价:以预设的指标作为统一评价标准,通过对学生的评价判定学生的发展水平是否达到目标。如体育水平达标测试。(2)新课标背景下的学生评价类型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第十章德育55.德育广义:所有有目的有计划的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社区、学校、家庭德育等。狭义:专指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践行,以使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得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56.德育过程的基本特点(1)德育过程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活动中能动的实现的;道德活动是促进外界的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自身品德的基础;进行德育要善于组织指导学生的活动。(2)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德育要有全面性,促进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德育具有多开端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德育要有针对性,对知情意行采取不同的方法。(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和学生已有品德水平的矛盾;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积极转化调节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矛盾。(4)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自我教育能力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学生品德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德育促进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从自我为中心到→他律→自律→自由。57.德育原则及其基本要求理论和生活相结合的原则:德育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点,引导学生把思想政治观念和社会道德规范的学习同参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心口如一,言行一致。~理论学习要结合实际,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注重实践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疏导原则: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的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讲明道理疏通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长善救失原则: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品德上的消极因素,促进他们的道德成长。~一分为二的看待学生、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严格要求和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严格要求与对他们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转化为学生的品德。~爱护尊重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因材施教原则:德育要从学生品德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的进行教育~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惯性:进行德育应当有计划有目的的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协调,使其相互配合,以保障学生品德能按德育目的发展。~组建教师集体,使校内的教育影响一致、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使学校社会家庭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做好衔接工作使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保持一致~在集体中教育原则:进行德育有赖于学生的社会交往、共同活动,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社会交往和学生集体进行教育,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引导学生关心热爱集体、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转变影响集体、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班集体的教育力量结合起来。58.德育途径思想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劳动与其他社会实践、课外和校外活动、学校共青团和少先队活动、心理咨询、班主任工作.59.德育方法说服,榜样,锻炼,修养,陶冶,奖惩。第十一章班主任60.班主任的素质要求高尚的思想品德,坚定的教育信念,家长的心肠,较强的组织能力,多方面的兴趣才能,善于待人接物。61.班集体的教育功能班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巨大力量、班集体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62.班集体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组建阶段:班集体形成初期,对班主任依赖性较大,不能离开他的监督独立的执行他的要求。核心初步形成阶段:师生同学之间有了一定的了解,产生了友谊和信赖,可以通过班干部来组织开展集体的工作与活动。自主活动阶段:积极分子队伍壮大,班集体已成为教育的主体,能自主的开展集体活动。63.培养集体的方法确定集体目标,健全组织培养班干部以形成集体核心、有计划的开展集体活动、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64.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了解和研究学生、教导学生学好功课,组织班会活动,组织课外校外活动、指导课余生活,组织学生的劳动,通过家访建立家校联系,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第十二章教师65.教师劳动的特点复杂性:劳动对象,劳动任务,劳动过程,劳动手段。创造性:因材施教,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示范性:学生的模仿性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66.教师的劳动价值社会价值:延续和发展人类社会(宏观),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发展和幸福(微观)。个人价值:教师劳动能创造出巨大的社会价值;促进自身的完善和发展。67.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权利:教育教学权,学术研究权,获取报酬待遇权,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义务:守法和职业道德的义务,履行教育教学的义务,对学生进行各种有益教育的义务,尊重关心爱护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义务,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水平的义务,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其健康成长的义务。68.教师角色的冲突及其解决社会楷模与普通人角色的冲突,令人羡慕的职业和教师地位低下的冲突,教育者与研究者角色的冲突,教师角色与家庭角色的冲突。(1)社会方面:社会上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为教师角色活动创造良好的外部大环境,理解合理评价教师的角色活动增加教师角色行为的光荣感,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2)学校方面:学校要抓好内部的管理体制,管理科学化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加强教师的角色教育,消除教师的角色紧张,为教师工作与发展营造一个和谐适宜的学校氛围。(3)个人方面:教师首先要提高角色的知觉水平,即对自我角色、对他人角色、对角色期待的认知。69.教师的素养高尚的师德:热爱教育事业,富有献身和人文精神、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热爱集体,团结协作、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宽厚的文化素养: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专门的教育素养:教育理论、教育能力、教育研究素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轻松愉快的心情,昂扬奋斗的精神乐观幽默的情绪,坚韧不拔的毅力。70.教师专业化教师职业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包括: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学历标准也有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标准的要求;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和管理制度;教师专业化是一个不断发展深化的过程。71.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知识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即专业新手到专家型教师的过程。主要包括教师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深化,专业能力的提高,自我的形成。途径有:师范教育,教师发展学校,校本培训,反思性教学,教师行动研究。第十三章学校管理72.学校管理的作用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通过合理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充分发挥学校人、财、物等因素的最佳功能,以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活动。学校管理工作的水平,关系着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发展前景。特征有:以育人为中心,具有教育性;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服务性;在特定的文化中进行,具有文化性;对校内外资源的有效整合,具有创造性。73.校长负责制校长受上级主管部门的委托,在党支部和教代会的监督下,对学校进行全面领导和负责的制度。校长为学校行政系统的最好决策者和指挥者,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对外代表学校,对内全面领导和管理学校的教育教学科研和行政工作。74.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法治化: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依法管理和规范学校行为,学校管理者依法管理学校的各项内部事物。人性化:关注人的情感,满足人的需要,崇尚人的价值,开发人的潜能,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校本化: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来自主的确定发展目标和方向,自主进行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信息化:对信息技术的开发使用,学校管理方式和内容信息化。第二篇:《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有效促进的机制和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和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研究任务:作为心理学科,根本任务是研究揭示教育系统中学生学习性质特点及类型以及各种学习过程及条件;作为教育学科,根本任务是如何根据学生的学习及规律,去设计教育、改革教育体制、优化教育系统,以提高教育效能、加速人才培养的心理学原则。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2.心理发展个体从胚胎经由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持续而稳定的内在心理变化过程。认知发展:儿童在心理上表征世界思考世界的方式的发展。3.人格发展的规律连续性和阶段性并存;发展具有定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共同性和个别差异性。4.认知发展的实质就是适应,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5.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皮亚杰认为认知的本质就是适应,即儿童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1)认知发展观: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中实现的,用图式-同化-顺应-平衡来解释这一过程。图式:儿童对环境进行适应的认知结构;同化:主体用已有图式或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到已有认知结构中,是图式发生量变的过程;顺应:改变已有图式或形成新的图式来适应新刺激的认知过程,是图式的质变过程。平衡:就是同化和顺应的均衡。(2)认知发展阶段论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通过探索感知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需要和表象尚未完全形成,已有客体永恒性和目标定向行为。②前运算阶段(2~7岁):具有具体形象性,思维不可逆性,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语言迅猛发展,动作图示符号化,自我中心主义。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能够进行逻辑运算,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具有守恒性和可逆性,去自我中心主义,进行群集运算。④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思维不再依赖于具体可感知的事物,可通过假设推理来解答问题,假设演绎推理,青春期自我中心,儿童发展思维已接近成人水平。6.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受社会规律的制约,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社会交互作用对认知发展的重要性。7.心理发展的本质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不断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有四个主要表现:1意机能的不断发展;2象-概括机能的不断提高;3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④心理活动个性化。8.教学与认知发展的关系教学:广义—儿童通过活动和交往掌握精神生产的手段,带有自发的性质;狭义—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一种交际形式,它创造着儿童心理的发展。最近发展区;教学要走在发展前;学习存在最佳期;认知发展的内化学说。9.最近发展区儿童现有水平和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10.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启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教学应引导并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学习是主动建构的过程。1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分为八个阶段。2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得冲突;②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3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4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5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6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7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8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埃里克森的理论有助于我们的教育适应中小学的发展:帮助学生适应勤奋感和自卑危机;适应同一性和角色混乱危机。总之~中学生不应该被当作‘孩子’看待;不应该在其他同伴或其他有关的人面前轻视青少年;给予明确的指示,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注意同伴之间的影响;同样一个管理措施,在小学可以,在中学就不一定行得通。12.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科尔柏格的这一理论是基于皮亚杰的理论,认为儿童道德的发展是分阶段的,他在研究中发展,道德发展不止两级水平,应该有多个水平,于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1)前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儿童已具备关于是非善恶的社会准则和道德要求,基本以自我为中心,根据受表扬或被谴责来判断正误。有两个阶段:阶段一惩罚与服从的定向阶段,认为受权威人物表扬就是好的,遭批评就是坏的。阶段二工具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首先考虑准则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初步考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人际关系常被看成是交易的关系。对自己有利就好,不利就坏,是非以自己的利益为标准。(2)习俗水平。以社会为中心,有了满足社会的欲望,关心别人的需要。阶段三人际关系的定向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认为一个人行为正确与否,主要看他是否为别人所喜爱,,对别人有帮助或受称赞。阶段四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意识到普遍的社会秩序,强调服从法律,使秩序得以维持。遵守不变的权威和法则并要求他人也遵守。(3)后习俗水平。阶段五社会契约的定向阶段。不违反大多数人的意愿,道德判断灵活了,能从法律道义上辩证的看待是非善恶。阶段六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阶段。有某种抽象的超越某些刻板的法律条文,在判断道德行为时,已超越了某些规章制度,更多的考虑道德的本质,而非具体的准则。道德教育启示:应首先了解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儿童道德发展顺序是一定的;要让儿童不断接触道德环境和道德两难问题。13.社会性发展亲切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是人们表现出来的一些有益的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维护良好关系的基础。攻击行为: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同伴关系:年龄相同或者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并相互协作的关系。14.场独立: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自己内部作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干扰;偏爱自然科学数学,且成绩较好,学习动机往往以内在动机为主;善于运用分析的知觉方式;适合结构不严密的教学方法。场依存:以外部信息作为参照点,易受环境的干扰;偏爱社会科学;偏爱非分析的,整体的知觉方式;喜欢有严密结构的教学。15.人格差异的教育意义教师应该具有学校心理学的知识;在活动中培养良好的人格;在集体中形成良好的人格;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第三章学习及其理论16.学习的实质学习是由经验所引起的行为或思维比较持久的变化过程。广义: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经验,并引起较为持久的适应性变化。狭义:专指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是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的过程。17.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饿猫打开迷笼实验,主要内容:①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②一定的联结需要通过一定的试误来建立,并遵循一定规律(准备律:学习者在学习开始之前的预备定势;练习律: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受到练习和使用次数越多,就变得越来越强;效果律:一个人当前的行为后果对决定他未来的行为起着关键作用);③动物的学习是盲目的,人的学习是有意识的。18.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说狗的条件反射实验经典性条件反射:一种刺激替代过程,即由一个新的、中性的刺激替代了原先自然引发反应的无条件刺激。习得:将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同时多次呈现,才能建立这种联系。强化: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消退:即使重复条件刺激,有机体原先建立起的条件反射也将会减弱并消失泛化:条件反射一旦建立,那些与原来刺激相似的新刺激也可能引起反应分化(辨别):只对特定刺激给予强化,而对引起条件反射泛化的类似刺激不予强化,这样条件反射就可得到分化,类似的不相同的刺激就可以得到辨别。高级条件作用:由一个已经条件化了的刺激来使另外一个中性刺激条件化的过程。19.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白鼠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实验强化:凡是能增强反应发生概率的刺激和事件就是强化。正强化: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就是正强化。负强化:当某种刺激在有机体环境中减少或消失时,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就是负强化。逃避条件作用:当厌恶刺激或不愉快的情境出现时,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该反应在以后类似的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回避条件作用:当预示厌恶刺激或不愉快的情境的信号即将出现时,有机体自发的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或不愉快的情境的出现,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也会增加。惩罚: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消退:有机体作出以前曾被强化的反应,如果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这一反应在今后发生的概率便会降低~维持:行为的保持,操作性条件作用一旦形成,为了永远保持所获得的行为,应当逐渐减少强化的频次,或者使强化变得不可预测。20.班杜拉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就能学会某种行为,又称替代学习,模仿学习。班杜拉认为,人的一切社会学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通过对他人示范行为及其结果的观察学习而得以形成,不必作出直接行为,不必亲身体验强化,可提高学习效率。四个子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教育应用:较多应用于品德与规范的学习。2择适当的榜样行为并反复示范榜样行为;②给学生提供再现行为的机会,并促使学生不断进行自我调整;③及时表扬良好行为,还要促进自我强化。21.评述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观布鲁纳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理论发展出来,源于其在美国20世纪60年代发起的课程改革运动。一.观点任何学科都可以用适合儿童的方式及早的教给儿童;学生应该掌握学科间的基本结构;强调学生主动去探索发展;重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培养学习兴趣。二.弊端①课程内容脱离了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教材过分强调理论化,课程内容强调专业化;价值取向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精英教育’,而非大众教育和平民教育;脱离教师和学生实际,使教材难度较大,枯燥无味,让很多学生难以适应;认为只有学科的基本结构才可以构成教材内容,拒绝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问题引入课程体系。造成‘学科中心,知识本位’的现实。②教学方法过分强调发现提倡的发现法虽然可以启迪学生思想,激发学生兴趣,但耗费精力过多,而且一般教师也不容易掌握,如果使用过多或使用不当,就会影响教学进度,影响学生获取系统知识。因此发现法可以适当采用,但不能用它来代替其他教学方法。22.布鲁纳发现学习的步骤发现学习,就是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一切形式,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探索来寻找获得问题答案的学习方式,教师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形成一种能够独立研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一般步骤: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和明确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发探究的欲望,提供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检验假设;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思维验证结论,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23.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说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和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1.实质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认为的实质的联系。实质的联系:新旧知识之间,是非字面的,是建立在具有逻辑关系基础上的联系;非人为的联系:这种联系不是任意的或人为强加的,是新知识和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建立的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2.影响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外部条件为学习材料本身,内部条件为学习者自身的因素。①从客观条件看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要有逻辑意义,在学生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在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学生可以通过理解去获得知识所具有的意义。②从主观条件看首先,学习者要有主动学习的倾向。学生必须想要通过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去获得这些知识,而不是死记硬背。其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这是理解新知识,使新旧知识产生相互作用的重要基础。对于一个具有逻辑意义的新知识,如果学生认知结构中没有相应的旧知识或适当观念,要想掌握这种知识也是不可能的。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的使这些新知识与已有旧知识发生联系。加强对新知识的理解,这种相互作用越是充分,越有利于掌握新知识,就可以使外在的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24.下位学习:将概括程度较低或包容范围较窄的新概念新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概括程度较高,包含范围较广的适当命题或概念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上位学习:新概念新命题具有广泛的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水平,将一系列已有观念包含于其下而获得意义。并列学习:新知识既无上位关系,也五下位关系,这时发生的学习就是并列学习。25.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目的在于,为新的学习任务和旧知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26.罗杰斯的学习理论①有意义学习,不仅使人增长知识的,而且能使学习和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四个特征:全神贯注、自动自发、全面发展、自我评估。②学生中心的教学观—非指导性教学认为人本来就有学习的潜能,教育应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在能力;要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习过程不仅是学习者获得知识的过程,而且是学习方法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过程。27.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①知识观: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了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和情境性。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和假设,不是最终答案;知识并不能精准的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不同学习者对同一命题会有不同的理解。②学生观:教学不能无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而是要把学生的这些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引导儿童从已有的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要为学生创设理想的情境。③学习观:学习是学习者主动的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学习者的三个重要特征为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3学观教学应该激发出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经验的生长和学生知识的建构活动;教学要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推理分析鉴别等高级思维活动,同时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处理信息的工具和适当的帮助和支持,促进他们自身建构的意义。第四章学习动机28.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的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着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29.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及其教育意义(人本主义)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由低到高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各种需要不仅有高低层次之分,也有先后顺序,低层满足了,才会产生高层需要。他又把这五种需要分为基本需要和成长的需要。前四种属于基本需要,它们产生的原因是因为身心的缺失,因此是缺失性需要,一旦满足,其强度就会降低。最后一种需要属于成长的需要,特点是永不满足。人的最高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由于种种原因,只有少数人可以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缺失性需要没有充分满足而引起的,这些因素往往会成为学生学习和自我实现的主要障碍。所以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情感,排除一切影响学习的干扰因素。30.成败归因论①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是海德,他曾指出人们会把行为归结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是存在于行为者本身的因素,如努力.兴趣.能力.态度.性格等。外部环境是指行为者周围环境中的因素,如任务的难度,外部的奖赏与惩罚,运气等。②后,罗伯特对该理论进行了发展,提出了控制点概念,把个体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③韦纳吸收前人观点,把成就行为归因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四个具有代表性的原因。他认为,一个人解释自己的行为结果会反过来激发他的学习动机,影响他的行为、动力、情感反应。例如:把成功归结为内部原因,会使学生感到满意自豪;把成功归结为外部原因,会使学生感到惊奇和感激;把成功归结为稳定因素,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把成功归结为不稳定因素,学习的积极性可能提高也可能降低;把失败归结为內部原因,会使学生产生内疚和无助感;把失败归结为外部原因,会会产生气愤和敌意;把失败归为稳定因素,会降低学生的积极性;把失败归为不稳定因素,则可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试图去解释事件发生的原因,试图去为他们的成功或失败寻找能力、努力、态度、知识、运气、帮助、兴趣等方面的原因。31.自我效能论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的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包括结果预期and效能预期。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特定行为的可能后果的判断;效能预期:个体对自己有能力完成某种作业水平的信念。自我效能的功能主要是调节和控制行为,并通过行为调控影响行为结果。1响人们对行为的选择与行为坚持性。自我效能感高的人,通常倾向于选择适合自己能力水平又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却恰恰相反。2响人们努力的程度和对困难的态度具有高度自我效能感的人,多富有自信,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会竭力去追寻自己的目标;自我效能感水平低的人,则会因为怀疑自己的能力而在困难面前犹豫不决,甚至对能够完成的任务也不敢问津。3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效率自我效能感低的人,总是担心自己会失败,把思想纠缠在个人缺陷和潜在困难上,紧张、无助、行为效率低下~有强烈自我效能感的人把注意力集中在分析问题、解决困难上,知难而上,执着追求,行为效率高。④影响人们的归因方式自我效能高高的人~自己努力不够,自我效能感低的人~自己能力不足,天资不够。32.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内部因素~学生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由于个人的生活和经历各不相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需要和认知事物的方式,从而反应在学习动机上的求知需要也多种多样,由于每个人在需要的强度和水平上各不相同,反应在学习上的动力强度和水平也有很大差异。~成熟与年龄特点。小孩子对生理安全过分关注,大孩子对社会影响比较在意。~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别差异。学生的兴趣爱好好奇心意志品质都影响着学习动机的形成。~学生的志向水平和价值观。理想水平越高,学习的动机越强。~学生的焦虑程度。外部因素~家庭环境和社会舆论。~教师的榜样作用33.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1)培养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并为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改变他们的归因倾向,将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让他们明白只要付出努力就可以获得成功;教会学生合适完成他们的计划,并对学生的没一个行为给予及时的反馈。(2)激发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充分利用反馈信息,给予恰当的评定;妥善进行奖惩,维护内部学习动机;合理设置课堂环境,妥善处理竞争与合作;适当进行归因训练,促使学生继续努力。第五章知识的学习34.知识(1)哲学角度:知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应,是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认识;(2)心理学角度狭义:储存在语言文字符号或言语活动中的信息或意义;广义: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一切信息及组织。第六章技能的形成35.加里培林的智慧技能按阶段形成的理论动作的定向阶段:制定目标,明确方向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借助实物学习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外部的物质化活动开始向智力活动转化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内部言语阶段:智力形成的最后阶段,特点为智力活动的压缩、省略,自动化。第七章学习策略及其教学36.学习策略: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计划的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37.注意策略:学习者在学习情境中激活与维持学习心理状态,将注意力集中于有关学习信息或重要信息上对学习材料保持高度觉醒和警觉状态的学习策略。途径:告知学生本课的教学目标;使用标示重点的线索,eg.手势增加材料的情绪性,多带使用感情色彩的词汇;使用独特或奇特的刺激;告知学生后面讲的内容对他们很重要。38.精细加工策略及其教学要求通过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以此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也就是说我们应用已有的图式和知识使信息合理化。精细加工策略:位置记忆法;首次联词法;限定词法;关键词法;视觉想象;寻找信息间的内在联系,利用信息的多余性;联系实际生活;充分利用背景知识。教学要求:给学生适当时间,让学生思考;充分运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精细加工的实例,让学生掌握精细加工的方法;及时反馈评价。39.复述策略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国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有:排除干扰;抑制和促进(倒摄抑制:当先学的信息和新信息混在一起时,先前所学的就会遗失;前摄抑制:当前所学的信息干扰了后面信息的学习)首位和近卫效应(首位效应:人们倾向于记住开始的事,是因为倾注了更多的注意;近位效应:最后的项目几乎不存在什么干扰)及时复习,集中复习,分散复习;部分学习和整体学习;自问自答或尝试背诵。40.元认知对认知的认知,就是个人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的意识和控制。41.元认知策略是指学生在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有效监控,它使学生警觉自己在注意和理解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找出来加以修改。包括:自我计划策略;自我监控策略;自我调节策略;自我评价策略,自我知道策略。资源管理策略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时间管理策略:统筹安排学习时间,高效利用最佳时间,灵活利用零碎时间以提高学习效率的策略。压力管理策略:学习者归因于努力,通过调整心境、坚持不懈、自我强化、自我谈话等方式,激发学习积极性的策略。学业求助策略:在学习中善于寻求老师同学的帮助,或者通过小组中同学间的合作与讨论来促进自己的学习,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第八章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42.卡特尔的流体和晶体智力理论(1)流体智力:不依赖于文化和知识背景而对新事物学习的能力,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在成年期达到高峰后,随年龄的增大而逐步减退。(2)晶体智力:人后天习得的能力,与文化知识和经验积累有关,不随年龄的老化而退化。43.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1)介绍人类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语言智能:有效的利用口头或书面语的才能。音乐智能:感知欣赏音乐的才能,对音乐的旋律节奏特别敏感,有很强的鉴赏音乐的智能。数理逻辑智能:有效利用数字和逻辑推理的才能。空间智能:准确感知视觉空间世界的才能;身体运动智能:善于运用身体来表达内心感受的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察觉并区分他人情绪,意图,动机的才能;自我认识智能:接近自己内在生活情感的智能,是有关人的内心世界的认知。自然观察智能:观察自然界的各种形态,对物体进行辨认和分类,能够洞察自然界的才能。(2)启示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智力观真正有效的教育必须认识到智力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并使培养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才能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有助于转变我们的教学观我国传统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辅之以题海战术,忽视了学生在认知活动方式上面的差异。多元智能则认为,每个人都不同程度的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能,所以教学方法和手段就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灵活多样而因材施教。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对传统的智力化测验和学生成绩考察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因其缺乏对学生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理解能力的考核,所以是片面的、有局限的。多元智能认为,人的智力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种能力构成,因此学校的评价指标和方式多元化,注重对不同人的不同智能的培养.有助于转变我们的学生观多元智能认为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和可取之处,教师应该从多方面去了解学生的特长,并相应的采取适合其特点的有效方法,使其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有助于形成正确的发展观加德纳认为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学生的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征的的职业和业余爱好,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发现自己一个方面的特长,这样学生就会热切的追求自身的兴趣。44.论述问题解决过程中各阶段的主要策略一是理解和表征问题阶段。将问题情境转化为某种内部心理结构,或者说形成某种问题空间;二是寻求解答阶段。存在两种途径:算法式和启发式。算法式:为了达到木一个怒表或解决某一个问题而采取的一步一步的程序;启发式:使用一般的策略去试图解决问题,这种一般的策略可能会导致一个正确的答案。有四种:~手段目的分析法:将目标划分成许多子过程,将目标划分成许多子问题寻找解决每个子问题的方法。~逆向反推法:即从目标开始,退回到未解决的最初问题,this对几何证明题非常有效。~爬山法:先设定一个目标,然后选取与起点临近的未被访问过的任意一点,逐步向目标逼。~类比思维:当面对某种问题情境时,先寻求与此相类似的情境的解答。三是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答阶段;四是评价结果阶段。45.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有关的知识经验这是影响问题解决的个人因素,如果个体有与问题相关的知识背景,即可促进问题的表征和解答,只有依据有关的知识才能为问题的解决确定方向,选择途径和方法。个体的智能与动机个体的智力水平是极重要的因素,动机是促进问题解决的动力因素,动机的性质和动机的强度都影响着问题的解决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问题情境是指呈现问题的客观情境。情境中物体和事物的空间排列不同,会影响问题的解决;问题情境中的刺激模式和个人的知识结构越接近问题越容易解决;问题情境中所包含的实物太多或太少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思维定式和功能固着定式是先前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当问题情境不变时,有利;当问题情境改变时,不利。功能固着是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其他方面的功能。不利于新假设和问题的解决。原型启发和酝酿效应原型启发是指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其中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或现象叫做原型。46.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充分利用已有经验,形成知识结构体系促进学生尽快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不仅要重视陈述性知识的讲解,还要重视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关键要教会学生为什么,怎样做。分析问题的构成,把握问题解决规律在教学中教给学生一些通用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思维开展研究性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训练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对问题展开全面分析,深刻的识别问题。允许学生大胆猜想,鼓励学生实践验证帮助学生习得多种问题解决的策略,是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方式。47.创造性的心理结构和培养?(1)创造性的概念不是单一的能力,而是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多种能力的综合。(2)心理结构创造性认知品质:创造性思维、想象、认知策略;创造性人格品质:创造性动力特征、情意特征、人格特质;创造性适应品质:创造行为习惯,创造策略和技法的运用;创造能力的培养营造鼓励创造的环境;培养创造型的教师队伍;培育创造意识,激发创造动机;开设创造性课程,教给创造技法;发展和培养创造性思维;塑造创造性人格。48.社会规范学习和品德发展社会规范学习是指个体接受社会规范,内化社会价值,将规范所确定的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从而建构主体内部的社会行为调节机制的过程,即社会规范的内化过程。品德是个体社会行为的内在调节机制,是合乎社会规范要求的稳定心理特征,是使得行为产生的原因。实质是人际交往经验结构。规范学习的心理过程49、遵从社会规范的遵从是指一般行为主体在对别人或团体提出的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的认识或情绪时,既不违背也不反抗,仍然遵照执行的一种现象。氛围从从众与服众。从众:主体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缺乏认识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众:主体对于某种行为本身的必要性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时,由于某种权威的命令或现实的压力,仍然遵从这种行为要求的现象。50、认同行为主体在认识、情感与行为上对规范趋于一致,从而自愿接受社会规范的现51、内化主体的规范行为的动机是以规 范本 协议范本下载族谱范本下载临帖范本下载公司章程范本下载监理月检范本下载 身的价值信念为基础,其规范行为时由社会规范的价值信念所驱动的。52、品德不良经常发生的违反道德准则的行为或者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而违背道德规范,有较严重的道德过错,甚至处于违法犯罪边缘的行为。品德不良的成因分析家庭:养而不教,重养轻教;宠严失度,方法不当;要求不一致,互相抵消;家长生活作风不良,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只抓升学率,忽视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有的教师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助长了他们缺点和错误的发展;少数教职工的不良品德给学生直接造成不良影响。社会:随着学生年龄增发,越来越广泛的接触到社会的个个层面,社会对他们的影响也越来越大。53.不良品德的纠正和教育(1)以充满信任的教育关爱,消除疑惧心理和对抗情绪;(2)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3)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4)加强道德意志训练,增强抵抗诱惑能力,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三篇:《中国教育史》第一章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1.学在官府内涵:是西周文化教育上的重要特征,奴隶社会的政治经济条件,决定了当时只有官学,没有私学,官学机构与政治机构联系在一起,没有分离独立。客观原因:为官有学,而民无学;为官有器,而明无器;为官有书,而民无书。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结构。特点:政教合一,官师合一。教育内容:六艺。教育宗旨:明人伦,培养治术人才。2.六艺西周学校以六艺为教育内容。其中,礼、乐、射、御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书、数作为小艺,是小学的课程。六艺教育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注重传统文化,也注重实用技能;既重文事,也重武备;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修养内心情感。六艺教育对后世封建社会的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3.简述六艺教育及其对当今教育改革的启示六艺教育,即礼、乐、射、御、书、数,是一个相当完备的教育体系。(1)六艺教育—生态式教育六艺教育可以说是中国第一个培育完人的教育体系,德智体没诸育并重,无一偏废。这六门学科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融合、礼乐精神灌注其中,作为最古老的生态式教育,六艺教育和古希腊的七艺教育共同闪耀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之中。(2)六艺教育—基于艺术与审美的教育范式即通过艺术教育实现体格、知识、德行的教育,融德智体艺术教育为一体。(3)六艺教育—从生活与实践中学习的教育西周时代的六艺教育起源于远古时代的生活习惯教育,重视从实践中学习。近代杜威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都与六艺教育有着想通之处。(4)六艺教育—提倡个性发展的教育学生资质、性情各不相同,教育方法、教育途径、教育要求也各不相同。第二章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4.稷下学宫战国时期田齐的官办高等学府,始建于齐桓公,因地址位于齐国都城临淄稷门附近而得名。性质:官家操办,私家主持;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是一所可咨政,议政的高等学府。特点:学术自由;稷下先生不治而议政;自由辩论,学无常师;在学生管理上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5.孔子的教育实践与思想(1)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2)‘庶、富、教’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治理好一个国家,需要:较多的劳动力、发展生产,解决人民物质生活问题、然后才能发展教育。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3)“性相近,习相远也”,认为人的先天素质接近,之所以在成长中有了千差万别,是后天学习的结果,承认教育的必要性和关键性。(4)“有教无类”,在教育对象上,认为教育不分等级,人人都可以受教育。(5)“学而优则仕”,认为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成为知识分子学习的动力,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和笼络人才的手段。(6)教学内容:六艺。特别注重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作为其教育思想的核心。特点:偏重社会人事,偏重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7)教学方法:学思行并重,因材施教,启发诱导(thefirstone)(8)道德教育:以仁为核心,仁礼为主要内容、原则:立志,克己,力行,改过,中庸,自省。(9)论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热爱学生,以身作则,教学相长。6.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价值孔子在春秋末期面对官学衰败,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变为学在四夷的社会现实,从“性相近,习相远”理论前提出发,极力主张扩大教育对象,主张打破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允许的人,不论贫富贵贱以及国别都可有受教育的机会。他创办私学,聚徒讲学,广收门徒,扩大了受教育对象的范围,顺应社会历史进步潮流,符合教育事业发展趋势。7.孔子德育论及其当代价值道德教育是孔子全部教育活动和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道德教育以仁礼为核心,以孝为基础。礼是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和规范,仁是礼的基本精神,是爱人。把礼仁推及到社会各个方面,使人人之间各有其礼。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摸索出不少规律,提出许多道德原则,如立志、克己、力行、改过、中庸、自省,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8.孔子教学方法及其现实意义孔子将教学过程看成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把如何教的问题建立在研究如何学的基础上,把学习过程归结为三个紧密联系的环节:掌握知识,进行思考,见诸行动,即学、思、行。在此基础上,他提出几种基本方法:(1)因材施教。主要解决统一要求和个别差异的矛盾。理论基础是“性相近,习相远也”,他本人并未提出这一概念,是朱熹根据他的教学经验,总结而得。实现这一原则需要对学生全面深刻理解,准确掌握学生特点,又要善于发现和注意培养学生的某些专长,避免盲目,一刀切。孔子本人十分注意观察了解学生,他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均能准确概括出个人特点。(2)启发诱导。主要解决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积极性的矛盾。他十分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只有当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时才适合启发诱导。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教学成败的关键。这种教学方法包括三个特点:教师教学要引导学生探索未知领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的启发工作要以学生的积极思考为前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扩大知识范围。(3)学思并重。主要解决学习与思考的问题。“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先掌握丰富的知识材料作为依据,才可能进行有效思考。(4)由博返约。主要解决教学广度与深度的矛盾。知识面广,但不能杂乱无章,必须有一个统帅,强调“博学于文,约之以礼”。9.孔子的人性论及其教育意义孔子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也。孔子从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论证教育的作用,他承认人的成长中,教育起决定作用。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后来之所以差别很大,是教育和学习的结果。人的聪明才智不是先天的,主要靠后天习行,无论何人,只要肯努力,就一定能获得成功。他的这一主张肯定教育在人的成长中的决定作用,顺应并推动人们思想解放的历史潮流,具有极大的进步性,对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理论依据,同时开启了以后对人性与教育关系的探讨,但他没有抛弃“上智,下愚”的老调。10.根据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评述孔子“庶,富,教”的思想。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教育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科技功能,人口功能。“庶、富、教”是孔子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而提出的思想。他认为在实现充分的劳动力、保障人民丰足生活的前提下,必须实行教育,使人知伦理,守本分,他最先论述了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11.有教无类不分贫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孔子的教学实践贯彻了这一方针,他的弟子来自各个诸侯国,分布地区较广;弟子成分复杂,出身于不同的阶层,大多出身平民。有教无类作为私学的办学方针,与贵族的办学方针相对立,打破了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这是历史性的进步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12.比较孟子、荀子的人性观及他们对教育作用的认识两人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同属儒家学派,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方面。(1)教育作用都非常重视教育学在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中的作用。1子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得民心”,这是仁政的关键,而教育是“得民心”的最有效措施;他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指出任何人只要受教育,肯于学习都可以成为圣人;此外,他也看到了环境等外部条件对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2子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他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化性起伪”的作用,即通过教育和学习来改变自己的本性,使人具有适应社会生活的道德智能,环境的影响和个体的主观努力是决定性因素;他也很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认为教育能够统一思想和行动,使国富民强。(2)差异:人性观孟子肯定性善认为人性生来就是善的,君子和庶人的区别就在于保存还是丧失这种善性。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类的礼、义是后天习得的,人们必须通过教育和学习来改变自己的本性,使人具有适应社会的道德智能。教学方法:孟子—内发;荀子—外烁与思的关系:孟子强调~思;荀子强调~学教学过程:孟子把教学过程看作“存养,内省,自得”;荀子把教学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并把行看作是学习的最终目标。13.学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专著,被认为是教育学的雏形。《学记》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和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主要论述教育的具体措施,侧重说明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关系,主要内容包括教育作用和目的,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等几大部分。学制:提出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学年:把大学教育定位两段、五级、九年。是古代年级制的萌芽。视学:十分重视大学开学和入学教育。考试:每隔一年考查一次成绩,包括学业成绩和道德品行,不同年级要求不同。教学原则:预、时、序、摩,长善救失,启发诱导,藏息相辅。学记为中国教育理论发展树立了典范,其历史意义和理论价值是十分显著的,它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专门化的形成,是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良好开端。14.荀子的教师观(1)荀子认为教师工作是崇高而伟大的职业,特别强调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将教师视为治国之本,教师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举足轻重,教师应当受到统治者的尊重。(2)荀子十分强调教师的尊严,认为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教师是礼义的化身,必须绝对服从,统治者绝对不能容许有人背叛怀疑非议教师,否则就要以刑法问罪。(3)荀子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起决定性的作用,学生应当主动的亲近教师,认为学习最便捷的途径便是接受先生的当面教授;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指教与学友的切磋,都有利于学习;先生应培养学生笃学的态度,不能不懂装懂。(4)荀子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主导作用,表现为教师对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和采用。(5)既然要如此尊师重师,对教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有尊严和威信;要有丰富的阅历和崇高的信仰;要有讲授儒家经典的能力,讲授时有条有理,不凌不乱;要有钻研和精通教材的精神。15.比较儒墨两家教育思想的异同儒最早由孔子提出,泛指掌管教育和文化的事业,后人把孔子创立的,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学派称为儒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墨翟,曾入儒门,因不满儒家的繁文缛节和厚葬久丧等学说,从而另立新说,聚徒讲学,不仅是学术上独树一帜的派别,而且是一个严密的政治团体。(1)教育作用儒家认为教育是一种统治手段,优于政治法律,可以感化征服人心,产生一种道德信念的力量,提出人性论,认为教育可以使人性向善的方向发展,这位仁政、德治提供了理论基础。墨家从人性平等的立场去认识和阐述教育作用,对人的教育是一种社会的兴利除弊;在人的发展上反对命定论,重视教育和环境的作用,提出了著名的“素丝说”。(2)教育目的儒家认为教育是为了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学而优则仕,学习是做官的途径,使得平民有了参政的可能,教育为政治服务,为国家培养政治人才,把教育与政治结合在一起。墨家的教育在于培养“兼士”,以备担当治国利民的职业,而兼士必须“后乎德行,辩论乎言谈、博乎倒术”。(3)教育对象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把教育播向平民的人,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限”,认为“性相近,习相远也”,强调教育和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否定人的等级差别,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并且身体力行付诸实践,孔子弟子人数众多,来自社会各阶层,“弟子三千,贤人七十”。墨家代表“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说明“农与工肆之人”是墨家的主要对象,但墨家倡导兼爱的教育思想,说明其教育对象又具有全社会性。(4)教育内容先秦儒家教育内容包括政治道德和文化知识两方面,以政治道德为教育重点,文化知识的基本任务在于为道德教育服务,教材主要为《诗》《书》《礼》《乐》四种。墨家以“兼爱非攻”为教,同时重视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墨家门徒多出于农与工肆,在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中积累了多方面经验,增长了不少科学知识。(5)教学方法儒家:学而知之是教学的主导思想,学是求知的途径,从学开始,由学而思,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墨家提出知识的来源:闻、说、亲。重视思维的发展,注意逻辑概念的启迪。墨翟善于说教,取材于日常社会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经验,语言具体生动,较能启发弟子思想,他还特别重视“强说人”的积极教育态度,与儒家“礼闻来学,不闻往教”恰成对比。(6)道德教育儒家中,道德教育居首要地位,以“礼”为道德规范,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主要内容是“礼、仁”。主要原则有:立志、克己、力行、改过、中庸、内省。墨家把道德修养放在教育工作的第一位,,重视劳动,反应劳动人民的一些道德品质,道德教育的进行在于言传身教,在于感化。16.学而优则仕孔子提出由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这条培育人才的路线,概括为“学而优则仕”。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学习或者学习成绩不优良,也就没有做官的资格。这个口号的提出,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有重要意义。反映了封建制度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学习的巨大力量,与任人唯贤的路线配合一致,为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准备了条件~17.教学相长深刻揭示了教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两者相互依寸,相互促进,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这是学记对教育理论的一大贡献。18.《论语》是四书五经之一,儒家著作之一,记载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语录体散文,全书共二十篇,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19.孟子的教育思想教育作用:强调性善论,认为教育对个人的作用就是扩充善性,即存心养性,求放心;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就是扩充人性进而达到国泰民安。教育目的:明人伦,说明教育就是通过实现“明人伦”来为政治服务的。教育内容:是培养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大丈夫要有高尚的气节和浩然之气。培养大丈夫理想人格的途径: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教育方法:深造自得,盈科而进,因材施教,专心致志。20.荀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实践:传授六经教育作用:性恶论。提出了“性伪之分,性伪之合”,认为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教育目标:以大儒为培养目标。这类人不仅知识广播,而且能己知推未知,自如应对新事物新问题,自如的治理好国家。教学内容:以六经为教学内容,但以“礼”为教育重点。教学方法:闻见、知、行结合论教师:最为提倡尊师。将教师视为治国之本,把教师的地位提到与天地祖宗并列的地位。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无条件服从,师云亦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21.法家的教育思想教育作用:主张人性利己说。认为教育无用,治国还需高压的法治手段。教学内容: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教学方法:禁诗书,禁私学。22.《中庸》是《四书》之一,儒家思孟学派作品,主要阐述先秦儒家人生哲学和修养问题,提出中庸之道,杜绝一切过激行为,以恰到好处的处事原则。两条途径得到完善:自诚明,尊德性;自明诚,道学问。学习过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第三章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形成23.汉武帝文教政策的基本内容(1)儒学独尊董仲舒依据儒家“大一统”思想论证了汉代统一集权政治的天经地义和皇权至上。首先,抑黜百家,独尊儒术。各种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都予以禁绝,以保障思想统一。其次,兴太学以养士。设五经博士,将《诗、书、礼、易、春秋》定位官方学说,兴太学,专为五经博士设弟子,既可培养教化的贤才,也可保证儒术的传递。其三,通过建立察举制选才任官,以儒家德才标准为标准,扩大统治基础。(3)兴办太学汉武帝下令为五经博士设弟子,标志着太学正式设立和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的中国封建教育制度的形成。初建太学有太学生50人,汉末达到3000人,成为全国最高学府太学的正式教师是博士,太学生即博士弟子。初期人少,采用个别或小组教学,随着人数增加,出现集体教学。太学之外,还首设鸿都门学、地方官学等,中国封建社会学校体制在汉代初步形成。(4)建立察举制度始于汉文帝,确立于汉武帝,是先经过考察举荐、再经考试,据考试成绩优劣任人选官的制度,是对太学养士选才的补充。程序:郡守以上的政府官员以德才两方面标准考察士人并推荐,中央政府设秀才、孝廉等常科和贤良文学、贤良方正等特科,根据各科具体要求,经书面考试选拔后予以任用。察举制度的实行,保障了读书做官、以儒术取士的落实,成为科举制度的先导。24.董仲舒三大文教政策的建议《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董仲舒为了适应汉武帝的政治需要,在贤良策中提出三大文教政策,想以政治手段,借国家力量,推行其教育主张。一兴太学以养士,改革选士制度;二兴教化,正万民;三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以统治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于巩固统一的局面,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培养选拔国家所需要的人才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不仅影响汉武帝的文教政策,更影响汉以后封建社会的文教政策。25.鸿都门学创办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因校址位于洛阳的鸿都门而得名。在性质上属于一种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是宦官为抵抗官僚势力而办。在教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首先,打破了儒学独尊的教育传统,以社会生活所需要的诗赋书画作为教育内容,是教育的一大变革;其次,是一种专门学校,作为一种办学的新形式,为后代专门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同时,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第四章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26.论隋唐科举制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分析其历史影响隋代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和选拔优秀人才补充官吏队伍,逐渐以分科举人取代了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产生于隋炀帝大业二年,主要特点是面向全社会公开考试,录取标准专凭试卷成绩,而不是由地方察举。唐承隋制进一步从考试程序、科目和方法等方面完善了科举制度,对学校教育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1方面,由于选才与育才标准想统一,科举制促进了当时学校教育的发展。因为通过科举可以考取功名,而读书进学又是参加科举的前提,所以就引起社会各阶层对学校教育的重视;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这对学校教育内容的统一和标准的一致,具有积极意义;科举科目中有明法、明算、武举等科目,促进了当时专科教育、文武兼备教育的发展。2一方面,科举又使学校教育成为其附庸,对学校教育产生消极影响。科举考试内容局限于几部儒家经典,使学校教育内容脱离社会现实,虚无用;考试方法僵化、死板,使学校教育重记诵,充满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恶习;科举考试把读书与做官联系起来,使学生形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畸形学习思想。27.科举制在我国产生的影响科举制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年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共经历1300多年。1905.9.2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积极影响1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科举制将选士大权从地方官吏手中收归到中央政府,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不断强化的中央集权制的趋势。经过层层选拔,相对提高了官员文化素养,保证了封建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有利于封建国家的长治久安。2选士和育士紧密结合科举制把选士和育士紧密结合,成为儒家“学而优则仕”原则的途径。它通过一定的考试内容来选士,这就要求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有一定的文化修养,从而迫使人们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在客观上刺激了学校教育的发展。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人们为了参加科举考试,就必须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巧妙的将儒家思想潜移默化的灌输到每个人的头脑中,将人们的思想统一于入学,结束了思想混乱的局面。统一的科举考试内容必然促使教育内容和教材的统一,从而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和发展。3使选拔人才较为客观公正科举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制度,考试有一定的内容,分级进行考试,不同的科目采用不同的方法,为确保考试公正而采取一系列防范措施,比以前任何选士制度都更加公正,对以后的考试制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消极影响1家只重视科举取士,而忽略学校教育。学校成为科举考试的预备机构,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科举考试来进行,学校失去了相对独立的地位和作用,成为科举制的附庸。2举制具有很大的欺骗性。人们为了通过考试,贿赂考官,而且很多寒门知识分子终其一身于科场也一无所获。3科举束缚思想,败坏学风。考试内容局限于儒家经典,考试方法迫使人死记硬背,而学校教学又是围绕科举制来进行,形成了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学习风气,从而影响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性格,使他们只重视书本,轻视实践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28.评述韩愈师说中的教师观韩愈关于论尊师重道的论述:1者必有师,学无常师2师的任务:传道授业解惑,历史上第一次全面的反映了教师工作的基本职责;③建立合理的师生关系: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韩愈既肯定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强调师生互相尊重学习,提倡平等的师生观。第五章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29.致良知王守仁十分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提出了“学以去其昏蔽”的思想。良知与生俱来,不学自能,不教自会,良知不会泯灭,但是,良知在与外界的接触中,由于受物欲的引诱,会受昏蔽。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去除这种昏蔽。“学以去其昏蔽”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本心所具有的良知。在王守仁看来,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实现存天理,灭人欲。基于此,他认为用功求学受教育并不是为了增加什么新内容,而是为了日减“人欲”。30.朱子读书法及其当代意义朱熹强调读书穷理,他的弟子汇集他的训导,归纳出“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循序渐进:读书要按一定的次序,不要颠倒;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安排读书计划并遵守它,即量力性原则;读书要扎扎实实的打好基础,切忌囫囵吞枣。熟读精思:读书要有巩固性原则,既要熟读成诵,又能精于思考。强调读书必须读足一定的遍数,熟读的目的是为了精思,如果既能读熟又能精思,那才会有真正的收益。虚心涵泳:“虚心”指读书时要虚怀若谷,精心思虑,仔细体会书中的意思,不要先入为主,牵强附会。“涵泳”指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切己体察:读书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必须见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要身体力行。着紧用力:积极性原则。一必须抓紧实践,发愤图强;二必须抖擞精神,反对松松垮垮。居敬持志:目的性原则。“居敬”,读书时态度要端正,精神专一,注意力集中;“持志”就是要数理远大的志向,高尚的目标,并长期坚持。31.宋朝历史上著名的三次兴学运动的主要内容北宋虽然采取重文政策,但在教育和科举之间,对于科举取士特别重视,导致学校教育衰落,培养的人才多无真才实学,人才缺乏,官僚机构亟待充实,所以宋仁宗以后有三次兴学改革之举,振兴学校,对宋代教育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庆历兴学这是宋仁宗庆历年间范仲淹主持的兴学运动。第一,令州县立学,规定科举考试的人必须在在地方学校读书三百日才能应试;第二,改革科举考试内容,罢贴经、墨义,注重策论和经学;第三,改革太学,取苏湖教法为太学改革模式,体现了明体达用主张。但最终失败,但其倡导的明体达用,取苏湖教学法对当时北宋学风形成有深远影响。熙宁兴学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主持的兴学运动。第1,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第2,整顿地方学校;第3,颁定《三经新义》,作为必读教材和科考的内容和标准;第4,设置专门学校,设置律、学等专门学校,培养专门人才;第五,改革科举制度,固定废除明经,增加进士科名额。王安石发展官学,使教育为之一振,但因政治变动而失败。崇宁兴学宋徽宗五年蔡京发起,下令去昂过兴学,行三舍法,地方县学学校,经考试可升州学。十月建辟雍,扩充学校,添置算、书、画学,使宋代学制更加完备。32.监生历事制度明洪武五年规定,国子监生学习到一定年限,分拨到政府各部门先习吏事,史称“监生历事”。监生历事的具体时间不同,并有考核办法。明统治者选派监生历事,起因是为了弥补明初官吏的不足,然而监生可以通过历事,可以较广泛的接触实际,获得从政经验,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因此,这个制度可以被视为中国古代大学的教学实习制度。不过此制度到后来,已徒具形式,失去了积极意义。33.朱熹的道德教育方法有哪些?(1)立志。朱熹认为,志是心之所向,对人的成长至为重要,因此他要求求学者首先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才会有前进的目标。(2)居敬(3)存养。即存心养性,朱熹认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善性,但同时又有气质之偏和物欲之蔽,需要用存养来发扬善性,发明本心。(4)省察。即经常进行自我反省和检查,表明他既强调防微杜渐,又重视纠失于后。(5)力行。要求将学到的伦理道德知识付诸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转化为道德行为。朱熹的这些见解,已经触及到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接受道德认识的指导,并检验道德认识正确与否这样一些道德教育的基本问题。34.苏湖教法北宋学者苏瑗在主持苏州郡学,湖州州学时,改变传统教法,创立了一种新的教学制度,即在学校中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分斋教学。经义斋选择学习儒家经义,治事斋分设治兵、治民、水利、算数等学科,学生可选择其中一科为主修,另一科为副修。两斋培养目标不同。经义斋以培养高级统治人才为目标;治事斋是为了培养某一方面有专长的技术管理人才。分斋教学制度是中国教育制度发展史上第一次按照实际需要,在同一学校实行分科教学;实用学科正式纳入官学体系之中,取得了与儒家经学同等的地位,也开创了主修和副修的先河。35.三舍法是王安石改革太学的一条重要措施。主要内容是:将太学生分为上舍、内舍、外舍三等,在一定年限及条件下,外舍生升入内舍,内舍生升入上舍。上舍生考到上舍上等即可立即授官,考到上舍中等免解试和省试,可直接参加殿试,考到上舍下等可免解试,直接省试。三舍法是在太学内部建立起来的严格的考试制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太学教学质量,同时又把上舍和科举结合起来,融养士于太学,提高了太学的地位。三舍法是对中国古代大学管理制度的一项创新,不仅对宋朝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36.《白鹿洞书院揭示》的教育宗旨这是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上的一个纲领性学规。首先,提出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明人伦”,父母对子女要慈爱,子女对父母要孝顺;君王对臣子要仁义,臣子对君王要忠诚;朋友之间要讲究诚信。其次,要求学者按照学问思辨行的顺序去穷理,笃行;再次,指明了修身处事接物之要,作为实际生活和思想修养的准绳。总之他把世界观、政治要求、教育目的、学习修养的途径融为一体,按照它来施教,学者自能“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37.以白鹿洞书院为例,分析我国书院教育的宗旨、特点、意义。(1)书院经费来源多样化。书院的经费,得到政府的资助,也依靠民间自己筹集,主要靠学田供给。以白鹿洞书院为例,南宋先后三次由官府增置学田。(2)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管理体制日趋完备。山长是书院最高首脑,他既是主要的教学者,又是最高管理者,并且往往都由著名学者来担任。书院的教职人员人数的扩大和分工管理制度的形成,标志着书院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也是书院教学管理形式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的一个方面。(3)书院实行开放式的教学和研究。求学者不受地域学派的限制,都可来听讲。eg.朱熹的学生黄干讲授《易经》乾坤两卦,山南水北的人都来听讲。此外,教学人员也不限自身,广泛邀请学界明流前来讲学。大大促进了学术交流和发展,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深化了教学。(4)教学注重启发,提倡切磋讨论。书院教学除参加学术活动和教师必要的讲授外,主要是学生自学,所以书院重视对学生的读书指导。例如朱熹的六条读书法。书院也有学规,以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为代表。综上所述,书院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组织形式,既不同于正规的官学,也不同于纯粹的私学,书院的教学组织更加灵活多样,少有衙门气;课程设置也有较大的自主性,少受科举支配;书院向一切求学者开放,不限定入学条件;书院规模大,有教学组织机构,通常有自己的学田、院产、藏书等教学设施,比一般私学优越正规。书院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它扩大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类型,弥补了官学的不足;提倡自由讲学,注重讨论式,学术风气浓厚,成为推动教育和学术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办学和管理领域也创造了许多有效的措施,成为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第六章早起启蒙教育思想38.公其非是于学校是黄宗羲对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独特贡献。学校中大家共同来一轮国家的政事的是非标准,可以上至朝廷命官,下至平民百姓,逐渐养成普遍议政的风气,而不是以天子的是非为标准。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改变国家政事是非由天子一人决断的专制局面,是对中国古代关于学校职能理论的创新,反映了他要求国家决策民主化的强烈愿望。第七章中国近代教育的转折39.京师同文馆是中国清末洋务运动时期由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官办的外语专门学校,后来并入京师大学堂。初期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是近代中国被动开放的产物。学校建立了中国近代最早的化学实验室和博物馆。课程设置上,外语居于首位,侧重西学西艺;教学方法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死记硬背的学风,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最早开始了中国的班级授课制和分年课程。既有封建性,也有殖民性,是清政府在教育上和外国资本主义结合的产物。是洋务学堂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40.中体西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简称中体西用。体即根本,用即具体的措施,这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也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主张在维护清王朝统治的基础上,以中国传统伦理纲常为根本,辅以西方科技,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以达到自强求富。中体西用思想早起对于冲破封建顽固派的阻挠,引进西方自然科学,促进中国工业、军事的近代化和新式教育的产生发挥过积极作用。后期成为清统治者对抗资产阶级维新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中体西用作为中西文化接触的最初结合方式,有其历史合理性。但它作为一种文化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又是粗糙的,没有克服中西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直接嫁接,必然会被新的形式所替代。41.福建船政学堂及其意义作为福建船政局的组成部分,由闽浙总督在左宗棠奏请,经船政局大臣沈葆桢操办,于1869年1月正式开学,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培养船舰驾驶和制造人才的学堂,分前后学堂,前学堂由法国人任教,学习法文,培养能设计造船用零件和整船设计的人才,课程包括算数、几何等学科的基本课程和造船,机械制造和操纵等实践课程。后学堂由英国人任教习,学习英文,培养驾驶和轮机技术人才,分驾驶和轮机两个专业,课程也分为实践和基础课程。1862年2月,前学堂又成立绘事院和艺圃,分别培养绘图人员和舰船技工,艺圃实际上是在职培训学校,开中国近代职工在职培训先声。从开办到1913年改组,在洋务学堂中持续时间最长,为中国海军输送了第一代舰战指挥和驾驶人才。42.论述洋务教育改革一、洋务学堂的兴办(1)举办、类型、特点。最初目的是为了培养洋务运动所需要的翻译,主要类型包括:外国语学堂、军事技术学堂、专门技术实业学堂。特点:培养目标,造就洋务运动所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教育内容,以西文西艺为主,开设自然科学以及与专业相关的科学技术课程,注重理解;教学方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按知识难易程度循序渐进的安排课程;普遍设立分年课程计划,确立学年制,采用班级授课制。(2)京师同文馆1862年6月正式开学,是第一所洋务学堂,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创立之初,是专修外国语的学校,只有英文馆,1866年增加天文算学馆,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特点:培养目标,不再是为封建统治阶级培养后备力量,而是培养懂翻译、外事的洋务人才;课程设置,以西文西艺为主,汉文经学贯穿始终;教学组织,采用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教学管理,以外国人才为主,受列强控制意义:既有封建性,又有殖民性,是清政府在教育上和外国资本主义结合的产物,是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育的开端,具有新的办学形式,而且使科学教育正式列入中国教育之中,教育向前迈了一步。(3)福建船政学堂左宗棠1866年创立,1867年正式上课,是晚清政府为培养造船和航海技术人才而创办的学校,历时半个世纪,是洋务学堂中持续时间最久的一所,是近代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4)洋务学堂的历史影响冲击了陈腐的科举制度,为教育制度的变革创造了条件,在封建教育制度上打开了一个缺口,第一次建立了新型学校,第一次把西学付诸实践,改变了传统以儒经为主的教育内容,培养了中国第一代科技人才。二、留学教育的起步(1)派遣幼童赴美留学始于1872年,最早提出建议的是容闳,1871年9月,曾国藩李鸿章上奏《选派幼童赴美肄业》,1872~1875年先后有4批留美幼童,但由于诸多矛盾,1881年下半年分三批被撤回。(2)派遣留欧学生1876年,魏瀚等随法国工程师日意格赴法,并留在法国学习,他们实际上是我国近代官派留欧的先导,1877年3月31日,中国近代第一批正式派遣的留欧学生出发赴欧。(3)影响规模虽小,但却是中国教育走向世界最名副其实的一步,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和哲学思想,推动了社会进步和中国教育近代化。43.洋务运动中的教育革新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至1894年清政府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持续近35年,以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主张学习列强的工业技术、商业模式,利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模式发展近代工业,以获得强大的军事装备,增加国库收入,增强国力,维护清廷统治,对中国迈入现代化奠定一定基础。教育革新包括:1、教育形式的改变——兴办新式教育1学堂教育2留学生教育3对根深蒂固的科举制度的改革。封建教育是为科举取士服务的,如果不动摇它的根基,洋务运动中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措施就名不正、言不顺,而且难以持久。然而科举制度的根基一时又难以动摇,洋务派不得不采取折中手段,力图在科举制上打开缺口。他们多次向朝廷提出变通考试令,努力让洋务学堂学生得以参加科举考试,并且让洋务学堂学生与科举正途出身可同样保举官职。4翻译西书,传播西学。洋务派很注意翻译西方著作,这些著作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人文思想等知识,为培养近代知识分子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堂。洋务运动中还出现了最早的中国人办的近代报刊,中国近代报刊有了比较显著的发展,中国人有了传播自己的近代文化和社会信息的工具,从此,传播进步思想有了途径。2、教育思想的变革——中体西用思想(见上)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模仿、实施西式工业化的运动,是一场维护封建皇权前提下由上到下的改良运动,引进了大量西方18世纪以后的科学技术成果,引入翻译了大量各类西方文献著作,培养了第一批留学童生,打开了西学之门,深刻激发了中国国民的民族意识,有着深远的影响。44.以张之洞《劝学篇》为例,评述中体西用教育思想。中体西用是近代中国思想的重要潮流,《劝学篇》是其代表作,张之洞因此成为中体西用思想的代表人物。积极评价:体现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幻想性和矛盾性,主张学习西政、西艺、西史,却要剔除里面关于资产阶级民主与自由的成分,主张向西方看齐,却放不下封建纲常伦理。1解放思想。打破了中学一统天下的局面,使中国落后封闭僵化的局面得以改善。在学习器物的同时,也渗入了西方政治和法律制度的内容,这就使向西方学习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张之洞将中体西用论发展成整顿中法,仿行西法,并提出以仿西法为主。2化民族整合。在当时,中体西用原则所包含的中国意识是团结爱国者的l旗帜,它号召人们加强民族团结,抵抗侵略,保卫中华。3给人们思想以新的启示。即学习外国的东西,必须借个本国的实际,开了社会风气之先,为引进西学提供了理论依据,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消极评价:首先,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试图阻碍历史进步;其次,对当时的维新变法造成了很大打击;另外,后期成为清统治者对抗资产阶级维新和革命的思想武器。总之,.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思想在试图阻碍历史发展的中,反而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推动了历史的发展。第八章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45.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是当时中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受到举国关注,但由于清廷的腐败,政府并没有对大学堂给予充分的投入。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既是全国最高学府,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统辖各省学堂。46.百日维新的改革筹办京师大学堂。以培养非常之才,以备他日特达之用为宗旨,课程分普通学和专门学两类,不仅要管理自身还要成为各省学堂的表率,有统辖各省学堂的大权,民国初年改为北京大学。不仅是全国最高学府,也是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改书院为学堂。将各地书院改为兼习西学的学校,鼓励民间兴办中西兼学的新式学堂。筹办专门学堂。积极筹办农务、铁路、医学、编译等专门学堂,培养专门人才。筹办书局,奖设报馆。筹办书局和译书局,编译印行中小学教材;奖设报馆,发行报纸,开放言论。废除八股考试,改革科举制度。1898.6.23,光绪皇帝下诏废除八股,让人们不得不寻求新的学问,促进了西学的传播。不久,再次下诏设经济特科,以选拔维新人才,宣布以后取士以实学实政为主。第九章近代教育体制的完备47.1922年新学制1922年11月1日以大总统令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方案》,,即1922年新学制,或称壬戌学制。因采用美国式中小学六三三分段法,又称“六三三学制”。该学制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小学年限为6年,初中与高中分别为三年,中等教育是新学制的精髓。新学制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新教育制度的确立,标志着中国近代以来的学制体系建设的基本完成。48.蔡元培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一、“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偏向现象世界之观念,隶属政治之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以追求实体世界之观念为目的,为超越政治之教育。军国民教育为体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智育,公民道德教育为德育,美感教育为辅助教育,世纪观教育将德智体三育合而为一,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二、改革北大的教育实践首先,改变校风,明确教育宗旨。因前身是京师大学堂,官僚习气浓厚,学生入学多为升官发财重文轻理,尤重法科,他极力改变这种状况,改变当时不良习气,养成正当健康的娱乐爱好,从而促进北大优良学风的形成。其次,整顿教师队伍,只要有真才实学,热心教学和研究的学者,不论年龄、资格都可以聘用。第三,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这是由大学的性质决定的,各派学说在北大都应该占有一席之地,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学术气氛。第四,提倡教授治校的管理的模式。主张大学应该由真正懂学术的人来管理,成立了最高立法和权力机构——评议会,每五名教授评选议员一名。第五,改革教学体制。针对当时北大重术而轻学的思想,沟通扩充文理学科,废科设系。3、教育独立思想1922年发表《教育独立议》《非宗教运动》阐述了这一思想。教育经费独立。政府指定款项,不能移做他用,建立独立的学校教育会计制度。教育行政独立。教育行政机构不附设于政府部门,教育总长也不因政局变动而频繁变动。教育学术和内容。教育方针稳定,不受政治干扰,能自由编辑、出版、选用教科书。独立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反对军阀控制教育,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革命意义。49.蔡元培高等教育实践对我国现代大学发展的意义20世纪初,蔡元培的高等教育思想领导了中国文化教育的转型,他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广泛吸收西方先进的高等教育理念,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高等教育思想体系,并在教育改革实践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研究蔡元培的高等教育思想,特别是他在北京大学的改革实践,对加快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创办世界一流大学具有重要意义。(1)“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方针的推行首先,蔡元培聘请名人来校访学,吸取不同流派的学术思想,营造学术争鸣的良好氛围。同时,给予大学生充分自由,允许大家有选择的吸收各学派的精华形成自己的见解,在比较中优胜劣汰。其次,在教师聘任方面,唯才是用,兼容并包,把各领域的知名学者教授都邀请来校任教,使当时的北大学者云集,形成了近代中国力量最雄厚,影响最深远的文化人才群,从而为北大后来成为新文化的发祥地奠定了基础。最后,在课程安排上,主张兼顾中西,在传统科目之外建立了中国近代文学和世界新闻学,戏曲文学和小说文学,以及多门外语,这些创举充分体现了北大的开放和包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给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提供了舞台,同时也给国内外学者提供了交流的平台。(2)在大学管理上,倡导学术自治,推行教授治校,首倡男女同校他按照教授治校和欧美各资产阶级民主制的原则,结合当时北大的实际情况,开创了我国民主治校、民主管理的模式。推行校务公开制度,将北大重要事务予以公开,同时接受广大师生的合理化建议,欢迎广大师生的监督。在招生制度上,首倡男女同校,于1920年招收女学生,,同时实行旁听生制度,教学和学术活动向全社会公开。(3)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上,沟通文理,培养完全人格。蔡元培的育人理念是“完全人格”,因此大学生必须具备强健的体魄,深厚博达的学问,对待知识要有科学客观的态度;不断修正自身缺点,培养良好德行,正确评价自己;注重美感教育,陶冶情感,学会生活。因此,在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上,倡导大学生文理科知识兼学并用,重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具有“完全人格”的人才。50.五四运动中平民教育思潮,科学教育思潮(1)平民教育思潮是新文化运动中最主要的教育思潮之一。在民主旗帜的召唤下,人们认识到中国要重新崛起,必须使广大民众觉悟,平民教育开始受到社会的重视。其基本观点是:要实现自由民主平等的社会,必须打破等级制度的阶级差别。当时进行平民教育的人,根据其政治立场,思想倾向和在教育目的内容方法途径方面的差异可分为三大派别。一、以陈独秀,李大钊,邓中夏,毛泽东等为代表受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影响而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认为,要解决平民教育问题,必须先解决经济和政治制度的问题,他们出版刊物,撰写文章,创办工人夜校和劳动补习学校,一面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方面积极进行平民教育。1921年毛泽东创办湖南自修大学,是这一派别平民教育逐渐发展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教育的重要标志。二、由一些受西方平民教育思想(杜威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影响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所组成。他们把平民教育视为救国和改良社会的手段,主张教育救国,因此,教育不应该只为少数贵族享有,而应为广大平民共有。在杜威思想的影响下,1919年10月,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联合组织了平民教育社,创办了《平民教育》专刊,,进行教育调查。三、以晏阳初为首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1923年8月,晏阳初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自任总干事,朱其慧任董事长,陶行知为书记。以“除文盲,作新民”为宗旨,大规模的推行平民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办起平民学校、平民读书处,平民问字处,成立了50多个平民教育分会。由于他们的努力,平民教育达到了高潮。此后,平民教育的主流地位逐渐为乡村教育运动所取代,最终汇集成为30年代流行一时的乡村教育运动。四、影响传播了新知识、新思想,是教育思想的一次重要启蒙;影响了当时教育宗旨和政策的制定;推动了平民教育实践活动的展开;推动了义务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男女教育机会的平等。第十章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建设51.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抗战爆发后的1937年8月,国民政府提出~一方面采取了一些战时的教育应急措施,另一方面强调维持正常的教育和管理秩序。主要内容:在战争期间,学校的课程、学制、学校秩序和教育经费都要以平时为标准;为了适应抗战的需要和符合战时的环境,要对教材作适当的修改,推行战时政策,培养抗战人才;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教育学术鉴定三民主义信仰。意义:既顾及了教育为抗战服务的近期任务,也考虑了教育为战后国家建设的远期目标,使得教育事业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扔苦苦支撑。第十一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52.抗大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是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直接领导下创建和发展起来的一所培养抗日军政干部的学校,前身是红军大学,校址延安。教育方针: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加上激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便能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解放的新中国。校训: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培养目标:训练抗日救国的军政领导人才学风:理论联系实际政治思想教育: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核心,并将其作为一门主要课程。学习中共党内斗争的文件,提高党性意识;开展群众性的自我教育,沿革的组织纪律要求,深入工农群众,向工农学习,向实际学习。教学方法:启发式、研究式、实验式、活的考试。第十二章现代教育家的探索53.活教育(陈鹤琴)(1)目的: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做人:是其最为一般意义的目的;做中国人:意味着要爱护生养自己的这块土地,爱自己国家的光荣历史,爱自己命运与共的同胞;做现代中国人:要求——要有健全的身体、要有建设能力、要有创造能力、要能合作、要服务。(2)课程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从大自然大社会出发,让学生去直接学习,,让儿童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经验和知识。把课程氛围五类:儿童健康、社会、自然、艺术、文学活动。(3)教学论: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重视室外活动和生活体验,以实物为研究对象,书籍为辅佐参考;以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原理及自己的经验,提出了17条活教育教学原则。(4)四个步骤:实验观察、阅读思考、创作发表、批评研讨。54.对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进行分析评定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集中反映在他的教育目的、内容、方法等方面的主张,在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思想的影响下,充分考虑中国的教育国情,提出了这一理论。(1)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内涵为: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从生活横向展开来看,过什么样的生活便在受什么样的教育;从生活纵向来看,生活伴随着人的始终,教育也是。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反对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的教育。(2)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内涵为: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运用社会力量使学校进步,同时运用学校的力量使社会进步。(3)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理论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内涵:在劳心上劳力。读书的人做工,做工的人读书;行是知之始;有教先学,有学有教;反对注入式教学。55.中华职业教育社主要是由教育界、经济界、科技界人士组成的群众团体,是党和政府团结联系国内外职业教育人士的纽带。现归中共中央书记处领导,中央统战部代管。1917年5月6日,由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黄炎培联合蔡元培、梁启超、张謇等48位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在上海创立。在这样一批社会贤达的支持下,创立了符合中国社会实际的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由此开展职业教育实践,开创了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先河。以倡导、研究和推行职业教育,改革脱离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传统教育为宗旨,以“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社会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为目的,追求“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理想,倡导双手万能,首脑并用,敬业乐群的教育理念,有力的推动了中国近代职业教育视事业的发展。56.全人生指导对青年进行全面的教育关心和指导,即不仅关心他们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也对他们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进行正确的指点和引导,使之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成为一个完成的人,以适应社会改进之所用。57.黄炎培职业教育三要旨及其对当前职业教育的借鉴意义。一)三要旨:(1)将为个人谋生作为职业教育的首要目的(2)职业教育的目的更在于为服务社会。他认为为群服务符合人性需要只有在群体合作中,通过整个群的力,人的生活才能更好。(3)为世界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看到了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之间的本质联系,职业教育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二)借鉴意义(1)重视职业教育。黄炎培认为劳心与劳力都是神圣的,职业教育作为以技能性为主的教育,不可或缺,只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才能使人各尽所能,从而各获所需,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职业教育关系到民生,解决生计问题是职业教育不可回避的责任,现在下岗失业的人很多,所以应该发展职业教育,使人们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从而促进失业问题的解决,维护社会稳定。(2)加强职业陶冶。在实施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尊重学生的选择自由,并为其提供支持和帮助。(3)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当前的职业教育过分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职业道德的塑造,是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吃苦精神、合作意识、集体观念,不利于长远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强职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灵魂,所以,必须重视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促进其精神成长,使其爱岗敬业、无私奉献。(4)注重职业教育的实效性。办职业教育必须与现实很好的结合起来,促进个人、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具有社会活力,与社会积极地沟通,以适应需要为主,决不能由理想家和书呆子去办职业教育。第四篇:《外国教育史》第一章古希腊的教育1、斯巴达教育的特点斯巴达是古希腊最大的农业城邦,地处内陆地区,与外界交往极不方便。作为一个奴隶制国家,实行专制的贵族统治,而且经常与其他城邦发生战斗。因此,斯巴达形成了以体育和军事为特征的教育制度,目的是培养体格强壮、富有勇武精神和爱国精神、善于持久战斗的武士。教育在斯巴达被当做国家的事业,完全由国家控制。分为三个阶段:一、实行严格的新生儿体格检查。检查合格才允许抚育,不合格的弃于荒野;二、受国家严格监督的家庭教育。儿童在7岁以前由父母代替国家抚养,由母亲负责教育,主要是使儿童有健康的身体、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斯巴达人的思想品德,为7岁以后打基础;三、公共教育。7~18岁,男女儿童分别在国家教育场所接受体育和军事训练。具体呢荣为五项竞技:赛跑、跳跃、掷铁饼、标枪、摔跤。教育方法实践练习。18~20岁,进入军事训练团接受正规的军事训练,在此期间,青年要参加秘密服役,不重视阅读和书写技能的培养。斯巴达教育是片面的、野蛮的,但又是成功的,因为培养出来的人都是非常勇敢的,能够为城邦英勇作战,甚至牺牲在战场上。2、智者在古希腊教育发展中的贡献(1)智者的教育活动智者原指某种精神方面的能力和技巧,以及拥有这些能力和技巧的人,后来到公元前五世纪被用来指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他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团体,没有统一的哲学基础和政治见解,共同的思想特征是: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怀疑主义。他们的出现在教育思想史上有重要的地位,表明职业教师已逐步取代原有的大众教师,教育工作开始职业化,教育活动的内容方法贵发话,有利于教育的进步,由于智者的出现,希腊思想才真正成型。(2)教育贡献他们对古希腊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云游各地,授徒讲学,以钱财而非门第作为唯一的条件,推动了文化的传播,扩大了受教育的内容范围;拓展了学术研究领域,扩大了教育内容范围使七艺中的前三艺确立(文法、修辞、辩证法);关心政治、道德问题,把系统的道德政治知识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丰富了教育内容。智者不仅促进了希腊教育实践的发展,而且推动了希腊教育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在智者的教育思想中,已经包含了全部希腊教育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方向。3、《理想国》是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的对话,给后人展现量一个完美的城邦。涉及了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伦理、教育、艺术、政治等内容,主要是探讨理想国家的问题。第二章古罗马的教育4、雄辩家西塞罗认为,雄辩家应当是一个能就目前的任何需要运用语言艺术阐述的问题,以规定的模式,脱离讲稿,伴以恰当的姿势,得体而审慎的进行演讲的人。他认为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培养雄辩家。基本条件:广博的知识;修辞学方面的特殊修养;优雅的举止风度。培养方法:练习,模拟演说,写作。第三章西欧中世纪教育5、骑士教育是中世纪世俗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以培养当时封建制度中骑士阶层的成员为目的,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并无专门的教育机构,也没有专门的教育人员。分三个阶段:家庭教育阶段;侍童教育阶段;侍从教育阶段;重点学习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弈棋、吟诗。旨在训练保护封建主世俗利益的武夫,注重宗教道德品质,以养成军事征战能力为主要目的,文化知识极为贫乏。6、中世纪大学最初产生于12世纪的意大利、法国和英国。被分为两大类:学生大学和先生大学。课程:文法神医。文科是其他三科的准备阶段,神学院是地位最高的学院。学生合格后可获得相应的学位。教学方法主要是讲解和辩论特点:见下。7、中世纪大学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文化教育和社会发展的作用(1)形成原因在中世纪以后,随着工商和城市的发展,开始出现新兴的市民阶级,并在文化驾驭上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十字军东征客观上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使西欧人扩大了眼界。中世纪大学由此出现。最初是由一些学生和教师按照行会形式资源结合组成,旨在某一科的学习和研究,最早的中世纪大学是意大利的萨来诺大学(医学)波洛尼亚大学(法学)法国的巴黎大学(神学)。按照领导管理体制的不容,可分为学生大学和先生大学,分文法神医四科,文科是其他三科的准备阶段。(3)对当时文化教育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当时大学享有许多特权,如大学自治、颁发教师许可证等;始创学位制,学生合格后可获得相应的学位。中世纪大学的出现,打破了西欧封建社会的闭塞局面,从人才和思想上为文艺复兴做了准备,现代欧美一些大学的一些做法继承了中世纪大学的做法。8、中世纪大学的特点及意义先解释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原因(见上题)特点:最初的中世纪大学时一种自治的教授和学习中心,一般由一名或数名在某一领域有声望的学者和他的追随者组织起来,形成类似于行会的团体进行教学和知识交易。目的:进行职业训练体制:按领导体制分为两种,学生大学:由学生主管教务、教授的选聘、学费数额、学期期限、授课时数等;先生大学:由教师掌管教务,学校诸事均由教师决定。课程:开始并不固定,后趋向统一,分文法神医四种。制度:已有学位制度,学生修完课程,考试合格,可得硕士、博士学位。意义:由于中世纪大学的性质,以后逐渐为教会所控制,但其体制特点影响深远。是近代西方大学的直接渊源,在现代西方大学高等教育的不少方面,都能清楚的看到中世纪大学所具有的文化精神和教育特征。9、城市学校是为新兴市民阶层子弟开办的学校的总称,包含不同种类、不同规模的学校,虽然在课程设置、教师成分、学习年限上各不相同,但与传统学校相比,城市学校作为一种新兴的学校也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领导权上,由市政当局管理;归属上,属于世俗性质;内容上,强调世俗知识;培养目标上:具有一定的职业训练的性质。10、基督教教育的特点基督教认为神是世界万物的本源,无所不能,通过原罪理论,引发人们对自我乃至人性的否定与反思,对上帝的信仰对精神生活的强烈关注。(1)儿童观:以原罪论为基础,严格控制儿童的欲望,加强对儿童的约束和惩戒,戒尺和棍棒不可缺,儿童是上帝的产物,忽视儿童自身的主体存在,束缚儿童健康积极自主发展。(2)知识观:以神学为最高学问,任何世俗学问都服从于上帝学说,神学为最高目的,科学要服从神学。(3)目的论:教育只为基督教宣传教义,争取信徒。(4)在信仰者眼中,教育就是使人摆脱尘世困扰,从俗世中解放出来,教育的最高目的是使人进入绝对真理的世界,成为具有纯粹信仰的人。11.苏格拉底方法也称问答法,产婆术。在苏格拉底看来,教师教学的过程就像是产婆把胎儿从母亲的肚子里接生出来一样,即思想之接生过程,所以成为产婆术。分成四步:讽刺—教师以无知的面目出现,通过巧妙的连续提问,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原有观点的混乱和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或答案。归纳—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一般共性和本质。定义—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出关于事物普遍概念。12.自由教育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古希腊哲学家Aristotle,他认为自由教育是自由人,即奴隶主贵族所应享受的,以自由发展理性为目标。有两个突出的互相联系的含义:(1)以受教育者具有闲暇为前提,又以受教育者充分利用闲暇为手段。(2)目的在于探索高深的纯理论知识。他认为实施自由教育可以获得智慧、道德、身体的和谐发展,它同职业训练截然不同,自由教育高尚,职业训练低下。认为各种行业的实际操作是奴隶的事物,有损于智力的发展。并且,在法律上虽属自由人,但若醉心于狭隘的功利,必然妨害对理论的钻研,同样不是自由的。第四章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13.简述人文主义教育的主要特征,影响及贡献(1)人本主义。在培养目标上注重个性发展,教学方法上反对禁欲主义,尊重儿童天性,坚信教育可以重塑个人、改造社会和自然,人的力量和价值被充分肯定。(2)古典主义。课程设置具有古典性质,但并非纯粹的复古,而是古为今用。(3)世俗性。教育目的和课程设置都充满着浓厚的世俗精神,教育更关注今生而非来世。(4)宗教性。几乎所有人都信仰上帝,虽然抨击天主教会的弊端,但不反对宗教也不打算消灭宗教,希望以世俗精神和人文精神改造中世纪宗教的陈腐专横。(5)贵族性。教育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教育形式多为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众教育,教育目的是为培养上层人物,如君主绅士等。综上,人文主义教育具有两重性,进步与落后并存,尽管还有不足之处,但它扫荡了中世纪教育的垄断,展露出新时代教育的灿烂曙光,开欧洲近代教育的先河。14.人文主义教育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家所提倡的新文化新思潮,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以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为核心,提倡以人为中心,歌颂人的价值和力量。第五章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教育的发展英国15.《1944年教育法》(名词解释)二战后,为了恢复因战争被破坏的教育系统,英国政府于1944年通过了以巴特勒为主席的教育委员会提出的教育改革方案,即~又称《巴特勒教育法》。是英国教育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教育法令,决定了英国战后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对中央和地方权限进行调整,建立了比较符合英国文化教育传统和不同党派领导利益的教育领导体制,结束了双轨制,建立了初等中等和继续教育相互衔接的国民教育制度,确立了人人受中等教育的观念,扩大了国民教育机会,是英国教育制度的主要基础。16.《初等教育法》(名词解释)1870年初等教育法又称福斯特法,是英国政府在1870年颁布的关于普及义务教育的法案。规定:国家对教育有补助权和监督权;将全国划分成数千个学区,设立学校委员会管理地方教育;对5~12岁儿童实施强迫的初等教育;在缺少学校的地区设立公立学校;学校中世俗科目与宗教科目相分离。这是英国第一个关于初等教育的法案,最有意义的是强迫初等教育,标志着国民初等教育制度的形成。该法案颁布后,英国初等教育迅速发展,到1900年,基本普及了初等教育。17.导生制又称贝尔—兰开斯特制。由英国传教士贝尔和兰开斯特所创。目的是为了解决英国近代教育大发展背景下师资匮乏的问题。基本方法是教师先在学生中选择一些年龄较大,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充当导师,教师先对导师进行教学,然后由他们去教其他学生。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学生数额大大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师奇缺的压力,因此一度受到人们的欢迎,在英国风行三十多年,且流出传到其他许多国家,但这种方法不可避免的造成教育质量下降,最终被人们抛弃。18.公学是一种私立教学机构,这种学校是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教育目的是培养一般公职人员,是在公开场所接受教育。比一般的文法学校在师资和设备上条件更好、收费更高,是典型的贵族学校。公学教育质量较高,在历史上为英国培养了不少政治经济领袖人才,总以天才教育标榜,被成为英国绅士的摇篮。最为人称道的是伊顿、温彻斯特、圣保罗等九大公学。19.简述《1988年教育改革法》的主要内容1988年,英国通过了教育大臣贝克提交的教育改革方案,即《1988年教育改革法》。该法案主要是关于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改革问题,但也涉及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教育管理和经费等多方面问题。主要内容:实施全国统一课程,确定在5~16岁的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三类课程(核心课程、基础课程、附加课程);建立与课程相联系的考试制度,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要参加四次考试,分别在7、11、14、16岁;改革学校管理体制,实施摆脱选择政策。原地方教育当局管理所有中学和规模较大的小学,直接受中央教育机构指导;赋予家长为子女自由选择学校的权利,规定建立一种新型的城市技术学校;对高等教育的管理和经费预算做出了新的规定。这是自《巴特勒法案》以来英国教育史上又一里程碑式的教育改革法案,强化了中央集权式的教育管理体制。20.《巴尔福法案》(名词解释)1902年,英国政府颁布~这是一部有关建立公立中等教育制度的法令,主要内容:设立地方教育当局管理教育,地方教育当局设教育委员会;学校分地方公立和教会学校两种,教会学校得到一定资助,并对其进行一定控制;教会学校保留任免教师的权力。该法案建立了公立中等教育制度,设立统一管理初等和中等教育的机构,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教育管理上的混乱现象,但未改变双轨教育制度。美国21.1958年美国《国防教育法》基本内容和意义进入50年代以后,随着国际国内形式的发展,美国教育上又面临着改革。1957年,前苏联卫星上天后,美国极为震惊,改革教育的呼声更加高涨。1958年9月2日,美国总统亲自批准颁布了《国防教育法》,共10章,主要内容有: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的教学(即新三艺);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加强天才教育;增拨大量经费,作为对各级学校的财政援助。以后《国防教育法》的内容又不断得到修正。《国防教育法》是作为改革美国教育,加快人才培养的紧急措施推出的,美国当局十分重视这次改革,,认识到教育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与国家的安危和命运息息相关。该法案的颁布有利于美国教育得到发展,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培养科技人才。22.20世纪60年代美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美国这一时间的改革主旨是提高课程的学术水准,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智力。具体要求:强调新三艺(数学,自然科学,英语);学科间的基本结构是教学的中心,要求专家参与课程设计、教科书编写和教学大纲的拟订;学校课程编制应采用螺旋式;提倡使用发现法。80年代以来改革主要集中于统一核心课程,设立全国性的和州一级的课程标准。1983年《国家处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中提出五项新基础课,数学英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计算机科学。1994年《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中提出在原有五门基础课基础上,再加上外国语和艺术。23.美国《国家在危机中的报告》(名词解释)《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建议:加强中学五门新基础课的教学,中学必须开设数学、英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计算机课程;提高教育标准和要求;改进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专业训练标准。地位和待遇;各级政府加强对教育的领导和实施。影响:恢复和确定了学术学科在中学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加强了课程的的统一性,对所有学生进行严格的统一要求;增强了公众对教育的关注信心及资助。24.《莫雷尔法案》1862年,林肯总统批准了议员莫雷尔提议的莫雷尔法。该法规定,联邦政府按各州在国会的议员人数,拨给每位议员三万英亩土地,各州应将赠地收入开办或资助农业和机械工艺学院,农工学院的发展开创了高等教育为工农业生产服务的方向,改变了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在该法案的影响下,美国州立农工学院兴起,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形成了美国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性。日本25.《学制令》1872年日本政府颁布《学制令》,在确立教育领导体制的基础上,建立全国的教育体制,规定全国实行中央集权式的大学区制。27.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1868年,日本建立了地主和资产阶级联合执政的天皇明治政府,实施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始称明治维新。主要领导人是一些青年武士,以富国强兵为口号,企图建立一个与西方并驾齐驱的国家,而教育改革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内容:(1)以小学为基础,努力普及国民教育,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明治政府极重视少儿智育发展,着重灌输西方近代文化思想,传授科技知识。在教育内容上小学科目多,内容也深刻,下等寻常小学开15门课,包括语文、算术、历史等,上等寻常小学增添几何等课程,小学还因地制宜设几门外语课。小学学制的变革促进了就学率的提升,为以后的教育打下基础,同时也使日本的识字率大为普及。(2)努力推进中高等教育的发展。明治政府在19世纪90年代后期初等教育牢固确立以后,重点转为改进中等和高等教育,开始发展近代科研事业。4881年制定的《中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中学采取四、二分段,入学资格必须是小学的中等科毕业,继六年初等教育之后,以中学为后续教育机构的制度。后来也一直沿用。(3)兴办女子学校日本第一所女校——东京女子学校,于明治五年在东京设立,授女学生以国书、英学、手艺等,这时女子部专收贵族女子。明治三十二年政府颁布高等女学校令,设立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当时女子教育多重视礼仪和家政,关于社会问题和科学的知识修养,则不被重视。第六章欧美教育思想的发展杜威26.杜威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一、教育实践活动二、论教育的本质(从做中学)(1)教育即生长。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生长,提出了著名的“儿童中心主义”教育原则,认为儿童生长不仅要靠内在条件(兴趣、本能、可塑性、习惯等),也需要外部条件(社会环境)。(2)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活的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生活作准备。①学校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3校要与儿童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根据教育即生活,杜威又提出“学校即社会”的教育原则,即学校不仅要教人成才,也要教人成人,使学校成为社会的同时也让学校成为改造社会的有效工具。(3)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他把教育视为从已知经验到未知经验的连续过程,这种过程不是教给儿童所有的知识,而是让他们在生活中不断增加经验,经验的获得离不开儿童的亲身活动,,由此他又提出了另一个教学原则——从做中学,他认为这是教学的中心原则。三、论教育的目的教育无目的,教育除了其本身的目的之外别无其他目的。四、论课程与教材强烈反对以传统教育以即有知识为中心的课程和教材,提出教材心理化,在课程中占中心地位的是各种形式的活动作业,让儿童从做中学。五、论思维和教学方法提出从做中学,在思维方法上提倡反省思维,即对某个经验情境中的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思考,其功能在于求得一个新情境,解决困难。思维五步法的五个步骤:疑难的情境;确定疑难所在;做出解决疑难的各种假设;确定哪个假设可以解决疑难;验证这个假设。六、论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作用是协调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强调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关于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他认为应该在社会中进行,要求学校、教材、教法都渗透社会精神,把学校的现实生活、教材和方法称为学校德育的三位一体。27、杜威的儿童中心论的主要观点他提出“儿童是中心,是起点,是目的”,要求教师应该考虑儿童的个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发展他们的特长,尊重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19世纪中期以后,资本主义确立并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逐渐普及。对于教育,则存在拜托一般文化教育和古典文化教育,而走向生产性、实践性教育的倾向,原来传统的教学方式偏重灌输说教,与新时期要求的教育以及培养的人才之间矛盾日益尖锐,出现了现代教学体系,杜威是其中的代表。他把赫尔巴特作为传统教育的主要代表,给予了强烈的批评,抨击赫尔巴特剥夺了儿童自我活动的余地,实施强制的、非民主的教育。杜威认为传统的教育消极的对待儿童,机械的使儿童在一起,课程和教学方法的划一是在儿童以外,重心是在教师、教科书等,唯独不在儿童自己的直接的本能和活动。针对传统课程编制的弊端,他提出要改造课程,是能真正适应儿童的生活:(1)儿童和课程之间不是相互对立,而是互相关联的,儿童是起点,课程是终点。只要把教材引入儿童的生活,让儿童直接去体验,就可以使儿童从起点走向终点;(2)学校科目是相互关联的中心点,不是科学、文学等,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28、五步探究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时间活动、根据杜威科学的实验主义探究方法和反省思维方式,提出:(1)疑难的情境;(2)确定疑难所在;(3)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4)推断那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5)验证这个假设。这种方法重视科学探究思维,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行动能力,与传统教育理论有着本质区别。但该方法过于注重活动,忽视了系统知识的传授,泛化了问题意识,在实践中也存在着诸多影响教育质量的问题。29.杜威的课程与教材论及现实意义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家,美国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进步教育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少数几个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他立足于现代社会讨论教育问题,积极吸收人类文化的多方面成果,建立起宏伟的教育理论,为后人留下丰富的教育思想遗产。他批判传统教育以课堂为中心的课程和对儿童的压制。他认为,课程和教材必须建立在社会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提出了从做中学为中心的活动性课程和经验性课程,主张以活动作业取代传统的书本式教材,主张以教材心理化来使儿童同时获得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杜威是世界教育思想史上的巨人,其教育系统不仅全面,更洋溢着清新的现代气息。杜威教育观的基本要求是实现教育的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的结合,使教育过程本身是有趣的、有利于儿童的,且又富有实效,有利于国民生计。这种教育观能使学生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使学生富有智慧。这种教育体现了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结合,源于实践又高于现实,希望通过教育这种手段使不完善的现实走向完美的理想之境。历史地位:立足于新现实、新理论,宣告了教育理论旧时代的终结和新时代的开始。30.杜威从做中学理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做中学是杜威全部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但他所理解的实践只是做,把做看成是人类本能的活动。杜威尖锐的批判了僵化的形式主义教育,儿童只是被动的接受一知半解的东西。他肯定了赫尔巴特在教学理论上的重大贡献,但同时又指出,他忽视了最重要的东西,即儿童具有寻找机会主动表现自己的生命能力。教师应该遵循儿童获取知识的自然途径,为学生提供一定环境,使学生由做事而学习。杜威在做中学的具体实践中却走向另一个极端,即把传统的教学经验统统否定,,致使美国教育出现了'质量低下的恶果。这是一种真正的好教育,潜移默化,日常积累。因此,教育应该为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提供良好环境。首先,营造和谐的家庭心理教育环境;其次,创造良好的幼儿园环境;最后,争取社会的支持创造良好的环境。赫尔巴特31.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根据他的主张,统觉过程的完成大体可以分为三个环节:感官的刺激、新旧观念的分析联合、统觉团的形成。与此相应,提出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单纯的提示教学、分析教学、综合教育。这三种教学方法之间的联系,就产生教学过程。他提出的教学形式阶段理论,实际上就是课堂教学的完整过程,是一个包括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在内的规范化教学程序。他认为兴趣活动可分为四个阶段:注意、期待、要求、行动。儿童在学习活动中的思维状态有两种:专心、审思。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教学形式阶段理论,主要包含以下四个阶段:明了:当一个表象出现,兴趣活动对它产生注意,这时学生处于静止的专心活动,教师运用直观教具讲解,进行明确的提示,使学生获得清晰的表象,以做好观念的联合,即学习新知识的准备。联合:由于表象的产生并进入意识,激起原有的观念活动,因而产生新旧观念的联合,这时兴趣活动处于获得新观念的期待阶段,教师的任务是与学生进行无拘无束的谈话,运用分析的教学方法。系统:新旧观念最初形成的联系并不有序,因而需要对前一阶段得到的结果进行慎思,兴趣活动处于要求阶段,需要用综合的教学方法,使新旧观念的联合系统化,从而获得新的观念。方法:新旧观念的联合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这就要求学生自己进行活动,通过联系巩固新习得的知识。32.赫尔巴特课程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主张:一、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儿童的经验和性趣相一致经验: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经验是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基础,但儿童早期的经验并不是完美无缺的,需要教学加以补充整理,反应在教材中为直观教材。兴趣:兴趣存在于经验之中。因此只有与儿童经验相联系的内容,才能引起儿童浓厚的兴趣,它能使儿童保持意识的警觉状态,从而更好的接受教材。兴趣课程体系:赫尔巴特把多种多样的兴趣分为两大类:经验的兴趣:经验的、思辨的、审美的同情的兴趣:同情的、社会的、宗教的各种经验兴趣对应应设的课程。二、课程设计要以相关和集中为原则相关:学校不同课程的安排应当相互影响,相互联系;集中:在学校所有的课程中,选择一门科目作为学习的中心,其他科目都作为理解和学习它的手段。三、课程与儿童的发展相呼应儿童个性和认识的发展重复了种族发展的过程,故在儿童学习过程中要按人类认识发展史上的相应阶段取得的文化成果来安排课程。婴儿期——加强身体保护幼儿期——学习《荷马史诗》以发展想象力童年期和青年期——学习历史、数学来发展理性33.赫尔巴特在世界教育史上的独特贡献赫尔巴特是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先驱,是教育性教学的首创者和教学形式阶段的发明者,在西方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1)明确提出教育学的科学性问题。在哲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基础上建立起教学理论,在伦理学基础上建立起道德教育理论,从而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2)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性教学思想,他的开创性在于阐明了教育教学之间的关系,不存在也不承认无教育的教学,德育问题是不能同整个教育分离开来的,使道德教育落实在学科教学的基础上,成为教育的基本原则,推进了教育理论的发展。(3)他还根据统觉学说,强调教学是一个统一完成的过程,提出形式教学阶段论。他将教学过程分为清楚、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后来,他的学生又将其发展为五个阶段,即准备、提示、联想、概括、运用,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了一个易于掌握的教学模式。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不仅对德国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还对世界其他许多国家的教育产生较大影响。34.论述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理论赫尔巴特认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就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他是历史上第一个这样明确的阐述教学的教育意义的。赫尔巴特揭示了教学必然具有教育性的规律,并强调在教学中必须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教学具有思想品德教育意义。首先,教学具有教育性,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客观需要。任何学校的教学总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服务。其次,教学具有教育性是教材内容的必然反映。科学知识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思想品德教育的价值。意义:在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要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教学过程既是学生的认知过程,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启示:(1)教学必须在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有意识的渗透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以得到教学的德育效果;也必须有意识的发展学生的智力,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效果;(2)教师必须注意正确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丰富的知识去教学学生,以高尚的品德去影响学生。必须注意学生的身心健康,使教学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发育。35.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理论他将道德教育的目的分为:可能的目的:与儿童未来从事的职业有关的目的;必要的目的:教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和最为基本的目的。教育的基本目的就是要养成五种道德观念。他利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将道德教育与教学结合起来,a提出教育性教学原则。36.赫尔巴特教育目的论在赫尔巴特看来,教育目的可分为两部分,即选择的目的和道德的目的。选择的目的又称可能的目的,是指培养和发展儿童多方面的能力和兴趣,以便其将来选择职业。他认为选择的目的固然重要,但仅居次位。最重要的是道德的目的,又称必要的目的。就是培养五种道德观念,使之具备完美的道德品质。赫尔巴特说: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总结在道德这一概念中,道德普遍的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37.裴斯泰洛齐的要素教育理论要素教育理论是他基于教育心理学化理论对初等教育内容和方法的重要论述。认为初等学校的各种教育都应从最简单的要素开始,然后逐渐转移到日益复杂的要素,以便循序渐进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原因:儿童天赋能力和力量的发展有其自然顺序;为了使广大劳动人民都能受到更加简单有效的教育。详细论述了智育、德育、体育、劳动教育中的要素问题。(1)智育整个要素教育的核心,儿童智力的最初萌芽是对事物的感觉和观察能力。这种能力的萌芽是由于眼前事物的最基本最简单的外部特征相统一,即事物的数目、形状、名称。培养这三种要素能力的相应学科是算数、几何、语文。(2)体育体育的萌芽在于儿童身体各关节的活动,因而关节活动是体育最基本的要素,体育教育必须依据儿童日常生活中各种最简单的动作进行,通过这些动作训练发展儿童的体力,也可以让儿童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这些训练应与感觉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3)道德教育最基本的要素是爱,儿童的爱最初表现为对母亲的爱,然后由爱母亲扩展到爱父亲、爱家人、爱周围的人、乃至爱全人类。裴斯泰洛齐认为德育最基本的要素是儿童对母亲的爱,智育最基本的要素是数目、形状、语言,体育最基本的要素是各种关节的活动。38.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一、教育实践:贫儿之家、斯坦茨孤儿院、布格多夫小学、伊佛东学校。二、教育目的:促进人的一切天赋能力和力量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完人或真正的人性。三、教育心理学化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1)教育目的和理论指导心理学化.教育要适应儿童心理的发展。(2)教育内容心理学化.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儿童学习心理规律。(3)教育原则和方法心理学化.教学过程要和儿童认识过程相协调。(4)教育者要适应儿童的心理,调动儿童学习的主动性,让儿童成为他自己的教育者。四、要素教育五、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从要素教育和教育心理学化思想出发,分析了小学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被誉为现代初等各科教学法的奠基人。语文教学法:发音教学、单词教学、语言教学。测量教学法:基本要素是直线,先利用直观图形和实物让儿童形成直观印象,然后进行测量,最后通过绘画表现出来。算数教学法:先让儿童对数目形成感觉印象,学生可以用实物学习计数,掌握初步加法以后,再学习乘除减法。39.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1)论教育目的和作用从宗教世界观出发,教育是为达到永生,并为来世做准备。现实的教育目的:享受今生,培养学问、德行、虔信的人。对社会的作用的:改造社会,建设国家对人的作用:天赋发展在于教育。(2)论教育适应自然原则这条原则贯穿于他整个教育思想体系。他认为,在宇宙万物和人的活动中存在着一种秩序,即普遍规律,人的活动应该遵循这些自然的、普遍的规律,他把遵循这一法则称为教育适应自然原则。依据人的自然本性和儿童年龄特征进行教育,是教育适应自然原则的又一个重要内容,中心思想是普遍的秩序,即客观规律。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教育工作应该是有规律的,教育者应该遵循这些规律;二是应该努力探明这些规律。他的这一贡献是零散的教育经验理论化,引导人们注意遵循教育规律,使教学理论从神学中解放出来,解放人们的教育思想。(3)论普及教育和统一学制从民主主义泛智思想出发,提出了普及教育思想,要求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一切儿童都可以教育成人,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为了使国家便于管理全国学校,使所有儿童都有上学的机会,提出把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分为四个时期:婴儿期,1~6岁;儿童期,6~12岁;少年期,12~18岁;青年期18~24岁,按这种年龄分期设立相应的学校。(4)学年制各年级应在同一时间开学放假,每年招生一次,学生同时入学,以使全班学生教学进度一致,学年结束,经过考试,同年级学生同时升级。(5)班级授课制根据儿童年龄及知识把学生编入相应的班级,作为教学的组织单元,班级一同上课,每个班级有一个教师同时对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班级又分成许多小组,每组十人,选出一个组长帮助教师管理小组同学。采用这一教学组织形式,扩大了教育对象,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集体的形成,为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化、标准化提供了可能。(6)论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系统性和循序渐进原则。(7)论道德教育突破了宗教教育模式,把世俗道德培养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不以基督教教义为理论基础,而以功利主义和人文主义为理论基础;在内容上,把勇敢、智慧、公正、劳动教育作为教育内容;方法上,正面教育,养成道德行为习惯榜样等40.卢梭自然教育思想(1)自然教育的基本含义核心是归于自然,他认为教育应顺从大自然的法则,发展人的天性,在教育中更侧重人性中的原始倾向和天性的能力。善良的人性存在于纯洁的自然状态之中,只因为社会的文明特别是城市的文明才使人性扭曲,因此只有归于自然的教育、远离喧嚣城市的教育才有利于保持人的天性。他说每个人都是自然教育、事物教育、人的教育三者培养起来,但人力不能控制自然的教育,只能是后者向自然的教育趋于一致,以自然教育为主轴,使人的教育和物的教育配合自然教育,以儿童的内在自然为依据,通过恰当的教育,使儿童的身心的以顺利发展。要求儿童在自身的教育和成长中取得主动地位,无需承认的压制强迫,教师只需创造学习环境,防范不良影响,被称为“消极教育”。(2)培养目标最终培养目标是自然人。由于自然状态和专制制度的对立,培养自然人和培养公民是两个对立目的,因此不能同时教育这两种人。卢梭所憧憬的身心协调发展的自然人,就是摆脱封建羁绊的资产阶级新人,在这些问题中论述了重视普通教育、反对等级教育、强调手脑并用,培养独立判断能力和适应能力等教育思想。(3)方法原则正确对待儿童。猛烈抨击父母和教师向儿童强迫灌输旧的道德知识、摧毁儿童天性的做法。自然教育的前提就是改变对儿童的看法,所以儿童有他的地位,应把成人当成人,孩子当成孩子畸形教育。给儿童充分肯定。反对在儿童心灵成熟之前就向他们灌输成年人的东西,要想取代这种教育职能遵循自然天性的教育,在任何事情上让大自然按它最喜欢的办法去照顾孩子,成人不必干预。自然教育的道德教育理念。卢梭极其重视道德教育,把培养具有善良本性的道德公民作为教育理论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人在自然状态中时最道德的,进入社会状态以后,人会失去自然状态中的本性。道德教育就是遵循自然的法则,最好的道德就是自然的道德。41.洛克的绅士教育是近代欧洲大三教育思潮之一,对英国的学校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目标是培养身体健康,精神健全的各种社会活动家和企业家,即绅士。洛克提出绅士应当具备德行、智慧、礼仪、学问四种品质,反映了英国近代化过程中对精英人才的需求,是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教育理想,成为当时公学教育的主导理念。主题思想:绅士既要有贵族的风范,能活跃于上流社会和政治舞台,又有事业家的进取精神,是发展资产阶级实干人才,绅士应当受体育德育、智育等方面的教育。42、洛克的白板说是17世纪唯物主义学家洛克。当时笛卡尔提出的天赋观念论受到怀有野心的宗教支持者的鼓吹,宣称上帝观念天赋说,洛克批判了这种学说,认为人的心灵是一张白纸,上面没有任何记号和观念,一切都来自于后天的经验,。这就是“白板说”。一切知识都源于经验,是洛克认识论的基本命题,也是他认识论的基础和出发点。43、斯宾塞的科学教育理论斯宾塞,19世纪英国著名的教育家,他反对当时英国学校的古典主义教育,提倡科学教育,对英国教育的内容产生过深刻影响,代表作《教育论》。教育目的:他呼吁教育应从古典主义的传统束缚中解放出来,适应生活生产的需要。通过详细论证活动与科学的关系后,得出科学知识对人类生活最有价值。斯宾塞以科学知识为中心,重视个人和社会生活,是教育思想的一次变革,冲破了古典教育的束缚,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教育的发展。他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德育智育和体育概念的人,并将三者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斯宾塞的教育思想促进了当时英国教育的改革,影响了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教育发展,对我国也产生了一定影响。44、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1)马卡连柯是苏联早期的著名教育家,集体教育的倡导者。他教育的核心思想是—通过集体,在集体中,为了集体,即教育的工作对象是集体,教育的主要方式是集体教育。(2)集体教育原则又叫做“平行教育影响原则”,意思是教师对集体和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的影响是同时的,教师和整个班级对每个成员的影响是同时的。(3)马卡连柯认为,集体和个人两者关系密切,可同时作为教育对象,强调教育个人和教育集体的活动应该同时进行,每一项针对集体展开的活动应收到既教育集体又教育个人的效果。45、对苏霍姆林斯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评述(1)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是世界著名的教育学者,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其中最著名的是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2)他认为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和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所以必须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实施和谐的教育,即把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个人的自我表现结合起来,使二者达到平衡;他还认为,应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观点出发进行教育。(3)苏霍姆林斯基的理论研究是与教育、教学实践密切结合的,并且他注意总结历史经验并得到了比较正确的结论,对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原理的深入掌握和运用,是使他在教育研究和实践中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保证,被誉为“教育思想泰斗”。46、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赞科夫认为教学要在学生的一般发展上取得尽可能大的效果,目的是让促进学生理想的一般发展,这就是发展性教学的思想。一般发展包括智力、道德情感、意志、身体等各方面的发展。包括教学原则、教学大纲、教学法等几个方面,其中以教学原则最为重要。教学原则主要有五项:(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难度是指,教材要有需要克服的障碍,学生采取努力掌握,才能促进其智力等方面的发展。难度的分寸限于最近发展区。(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这条原则在他的教学论体系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是针对传统教育进度慢、重复多的弊端提出的。要求教学不断引导学生向前运动,用各方面的内容丰富学生的智慧,为学生越来越深的理解知识创造条件,根据能否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确定速度。(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是对高难度原则的补充和限定,要求高难度必须体现在提高理论知识的比重上,而不是追求一般抽象的难度标准。把教学内容的中心转移到奥学科的知识结构上,就能使学生举一反三,加快思维发展过程。(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原则。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智力活动区探索获得知识的方法和途径,掌握学习过程的特点和规律。(5)使班上学生都获得一般发展的原则。这条原则是前面四条原则的总结,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注意对差生的帮助,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培养他们的求知欲,发展他们缺乏的心理品质。这五条原则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他揭示了教学的结构与发展进程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在教学实践中促进儿童一般发展的具体途径。但是,他把他的理论和传统教学法截然对立,这是欠妥的。47、道尔顿制是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帕克赫斯特针对班级授课制的弊端而创立的一种个别教学制度。主要内容包括:(1)在学校里废除课堂教学,课程表和年级制,代之以公约或合同式的学习;(2)将教室改为实验室,按学科性质安排餐卡书和实验仪器,供学生学习之用。各实验室配有该科教师一名负责指导学生。(3)用表格法来了解学生学习的速度。道尔顿制的两个重要原则就是自由与合作,让儿童自由学习,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安排学习,养成独立工作的能力,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以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48、实科中学德国近代讲授自然科学和实用知识的学校。产生于18世纪初,当时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拉丁文和希腊文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文科中学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以实科教学为主的学校纷纷建立。这类学校通常修业6年,主要培养农、工、商业方面的管理和技术人才,学生多为市民子弟,但学校名称不一,授课内容也不完全一致。这是一种具有普通性质和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排除了教学科目、课程内容的纯古典主义的倾向,适应了德国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与封建方式的较量。49、泛智论夸美纽斯在总结前人教育思想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泛智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构建一个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把一切知识领域的精粹灌输给每个人,使每个人都能掌握对生活有用的知识。认为人人均应受教育,人人必须学习一切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都应该学习一切重要的知识,主张一切男女都应该进学校。50、恩物恩物是福禄贝尔为儿童精心设计的游戏材料和教学用品,即玩具。万物能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真正的恩物应满足三个条件:(1)能使儿童理解周围的实际,又能表达他对这个世界的认识;(2)每种恩物应包含一切前面的恩物,并与时后继的恩物;(3)每种恩物本身应表现为完整的有秩序的统一观念,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可形成有秩序的整体。51、《爱弥儿》是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是第一本小说体教育名著,写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的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巨大。在此书中,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资产阶级的教育思想。全书共分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是一大进步,但这种把德智体教育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52、《教育漫画》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和思想家洛克的《教育漫画》,集中反映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教育观。以“绅士教育”为主题,阐明了如何次啊能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有理性、有德行、有才干的绅士或开拓性的事业家。本书1893年问世后,成为欧美乃至世界文化教育的瑰宝,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53、习明纳Seminar以词的音译,最早由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发明,是一种专题讨论式的教学方式。如今成为德国大学里的一种教学和研究制度,是德国大学改革和发展的必然。习明纳的发展是政府在经济等方面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在教授的指导下,由高年级学生和优秀学生组成研究小组,定期集中在一起,共同探索新的知识领域。通过对其特点及其影响的初步探究,揭示了它对我国教育的意义,并通过研究、借鉴,更好的服务于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54、终生教育始于20世纪20年代,在国际上流行于60年代,终生教育是人们在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综合。包括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方式,既有社会教育又有学校教育,既有正规教育,也有非正规教育,主张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终生教育的思想成为很多国家教育改革的指导方针。55、《普通教育学》是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是有关教育一般问题的知识体系,它使教育科学的基础性学科之一,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的基础和必修课程,目的在于帮助他们养成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技能和一定的教育管理研究能力等。56、终生教育思潮的基本观点是什么?终生教育思潮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法国,60年代后期在世界范围得到广泛传播,代表人物是朗格朗,其《终生教育论》被公认为是终生教育的代表作。主要观点有:(1)终生教育是现代社会的需要现代社会所面临的一切挑战,向人们提出了新的教育问题和教育需求,要求人们在智力、体力、情感等方面做好准备,因而就需要终生教育。它包括一切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2)终生教育没有固定的内容和方法终生教育的任务是让人养成学习的习惯和继续教育学习所需的各种能力,以便更好的应付挑战。此外应该采取更好的显现个性更加灵活的方法,确保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各种教育和学习过程,并能以其所学回报社会。(3)终生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战略对于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和学习型社会,终生教育意义重大。必须使教育成为生活的工具,成为使人成功履行其生活职责的工具。从学校毕业将不再被看做是教育的终结,而是新的教育的开始。57、论述要素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作为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教育的对立面的要素教育最初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末,标志是1938年在美国成立的“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委员会”。前期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巴格莱;50年代中期以后,要素主义教育在美国教育界取得了优势,对五六十年代的教育改革产生重要的影响。后期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柯南特。(1)把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教育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使学生学习人类文化遗产中那些永恒不变的、共同的要素。学校的课程既要保证学生学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要按照逻辑系统编写教材、进行教学。(2)教学过程必须是一种训练智慧的过程。学校要提高智力标准,注重思维能力的严格训练。注意天才的发掘和培养,发现最有能力的学生,激发他们最大的潜力。(3)学生在学习上必须努力专心。对学生的学习应该有严格的学业标准,如果学生对学习共同要素不感兴趣,那就要强迫他们学习。(4)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地位。要树立教师的权威,加强教师的控制,但是教师必须要有渊博的知识,很强的传授知识的能力,全心全意的献身于自己的工作。要素主义教育由于忽视学生的兴趣、身心特点和能力水平,加上所编的教材脱离实际,70年代起,逐渐失去其优势地位,但仍有相当的影响。58、列举五种现代欧美教育思潮(1)改造主义教育—布拉梅尔德、康格等。教育应该以改造社会为目标;教育要重视培养社会一致的精神;强调行为科学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教学应该以社会问题为中心;教学应该进行民主的、劝说的教育。(2)要素主义教育—柯南特、巴格莱等,1928年“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委员会”的成立是其形成的标志。把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教学过程是一个训练的过程;强调学生在学习上必须努力和专心;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3)永恒主义教育—美国的赫钦斯、英国的利文斯通等。教育的性质永恒不变;教育目的是要引出我们人类天性中共同的要素;永恒的古典学科应该在学校课程中占有中心地位;提倡通过教师的教学进行学习。(4)存在主义教育——奈勒和博尔诺夫。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在于使学生实现自我生成;强调品格教育的重要性;提倡学生自由选择道德标准;主张个别教学的方法;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信任的关系。(5)新行为主义教育——美国的斯金纳、加涅。59、进步主义教育20世纪上半期盛行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源于反对传统教育的形式主义。代表人物有杜威、帕克尔等。主要理论和教学方法有前期的帕克尔昆西教学法、约翰逊的有机教学;后期帕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主要观点有以儿童为中心的学生观,以生活为内容的课程观等。进步主义运动及其思想是美国教育界对美国社会现代化过程中一系列重大变革所引发的挑战的回应,是现代城市工业文明条件下改革美国教育的一种广泛努力和选择。60、比较杜威和赫尔巴特教学过程理论(1)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学派的代表,其教学理论主要有: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教材的重要性,主张学生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核心权威地位。(2)杜威是现代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教学理论与赫尔巴特争锋相对。主要有:强调目的和活动的统一,主张从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掌握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组织教学。(3)教育目的不同赫尔巴特强调教育是为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杜威提出教育无目的论,反对外在的固定的教育目的。(4)教师与学生地位不同赫尔巴特强调教师是中心,教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杜威提出儿童中心论,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的天性。(5)课程方面不同赫尔巴特强调以系统的知识为中心,重视学科学习,忽视学生生活经验;杜威提出从做中学和从经验中学的课程理论,强调对直接经验进行组织、抽象和概括。(6)教学方法不同赫尔巴特强调教师的讲授;杜威则推崇从做中学和从经验中学习的教学方法,使儿童积极主动的学习。(7)教学重点不同赫尔巴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杜威—-非常关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8)教学过程不同赫尔巴特—-试图根据心理学来阐述教学过程,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杜威—-依据学生在做中学的认识发展提出了五个阶段的过程。
本文档为【333教育综合冲刺背诵笔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2.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xxj758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36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建造师考试
上传时间:2020-03-23
浏览量: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