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总结: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总结:教育知识与能力

举报
开通vip

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总结:教育知识与能力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2.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2)教育具有历史性(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

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总结:教育知识与能力
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2.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2)教育具有历史性(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3.教育与人口的相互关系(一)人口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2)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3)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4)人口流动对教育提出挑战(二)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教育的人口功能)(1)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手段之一(2)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4.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一)生产力对教育有制约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课程设置和教学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的选择(3)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学校结构(5)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5.教育与社会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4)政治经济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3)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或者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6.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一)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二)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7.人的发展规律(1)个体发展的顺序性(2)个体发展的阶段性(3)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4)个体发展的互补性(5)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8.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1)遗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展,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被夸大的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2)环境(3)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身心发展的动力(4)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他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第二,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9.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10.义务教育的特点(1)强制性,又称义务性(2)普及型,又称统一性(3)免费性,又称公益性11.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1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1)国家的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类各级教育的 培训 焊锡培训资料ppt免费下载焊接培训教程 ppt 下载特设培训下载班长管理培训下载培训时间表下载 要求。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3)教师的教学目标13.教育目的作用(1)导向作用(2)激励作用(3)评价作用14.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5.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6.马克思阐述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人的全面发展(2)社会条件决定了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上看来,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5)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到实现(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17.素质教育的内涵(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18.中学教育科研的特点(1)研究角度的多维性(2)研究目的的针对性(3)研究主体的多元性(4)研究方法的多样性(5)研究成果的滞后性19.中学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1)观察法(2)调查法(3)历史法(4)实验法(5)行动研究法20.学科中心课程论基本观点: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学科为中心,与不同学科对应设置课程,通过分科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科教学的基本知识、技能、思想方法,从而形成学生的知识结构。21.制约课程发展的因素(1)学生的年龄、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3)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22.课程内容(1)课程计划(2)课程标准(3)教材23.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计划的内容主要包括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课程计划是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24.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1)目标评价模式—泰勒(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3)CIPP评价模式(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2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1)基本理念第一,三维目标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二,综合课程观第三,内容联系观第四,发展评价观第五,校本发展观(2)核心理念—以人为本26.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27.综合实践活动课(1)信息技术教育(2)研究性学习(3)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4)劳动与技术教育28.教学的特点(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2)教学由教师的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3)教学具有多样性,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29.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2)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30.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3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引导性、简洁性3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统一(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2)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双边性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33.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1)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2)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前提(3)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34.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35.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36.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37.上课的基本标准(1)目标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4)表达清晰(5)组织严密(6)气氛热烈(7)板书有序(8)态度从容38.教学原则(1)直观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3)巩固性原则(4)循序渐进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7)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8)量力性原则39.国外教学方法(1)探究—研讨法(2)纲要图示教学法(3)暗示教学法(4)非指导教学法40.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1)个别教学制(2)班级教学制(3)分组教学制(4)设计教学制(5)道尔顿制(6)特朗普制41.班级授课制优越性(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学生的集体作用(4)有利于学生的多方面发展42.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43.感觉特性(1)感觉适应(2)感觉对比(3)感觉后像(4)感觉的相互补偿(5)联觉44.知觉特性(1)知觉的理解性(2)知觉的选择性(3)知觉的整体性(4)知觉的恒常性45.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范围(2)注意的稳定性(3)注意的转移(4)注意的分配46.记忆过程: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47.影响遗忘的因素(1)学习材料的性质(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4)识记的方法(5)时间因素(6)识记者的态度48.记忆在教学中的应用(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49.复习方法(1)及时复习,在学习的当天进行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做到分散与集中相结合(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50.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51.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1)问题的特征(2)迁移(3)定势(4)功能固着(5)原型启发(6)动机的强度52.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1)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2)注意原型的独立性、完备性与概括性(3)根据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4)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53.学习动机的功能:激发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功能54.学习动机的分类(1)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2)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3)远景性动机和近景性动机(4)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5)奥苏泊尔成就动机55.奥苏泊尔成就动机(1)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2)自我提高内驱力—荣誉和地位(3)附属内驱力—家长和教师认可56.一个总是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57.学习动机理论(1)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2)需要层次理论(3)成就动机理论(4)成败归因理论(5)自我效能感理论58.学习动机的培养(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59.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正确指导结果归因(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60.学习迁移的分类(1)正迁移和负迁移(2)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3)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4)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5)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61.学习迁移的理论(1)形式训练说(2)共同要素说(3)概括化理论(4)关系转换理论(5)认知结构迁移理论62.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1)关注知识经验,完善认知结构学生原有认知经验的丰富性、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与组织性、原有知识经验的可利用性(2)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精选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顺序(3)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63.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订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64.学习策略的特征(1)操作性和监控性的有机统一(2)外显性和内隐性的有机统一(3)主动性和迁移性的有机统一65.学习策略分类(1)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2)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3)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资源利用策略66.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1)记忆的容量日益增大,短时记忆广度接近成人(2)对直观形象的材料记忆要优于抽象材料,对图像记忆要优于词语。(3)中学生能主动选择记忆方法,有意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4)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记忆逐渐成为主要的记忆手段(5)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较快,逐渐占据主导地位67.中学生智力发展特点(1)智力水平得到飞跃性提高,智力发展进入关键期(2)智力基本达到成熟(3)各方面智力发展不等速,并存在个体差异68.中学生情绪的特点(1)爆发性和冲动型(2)不稳定性和两极性(3)外露性和内隐性(4)心境化和持久性69.中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方法(1)敏锐察觉情绪(2)平和接纳情绪状态(3)有效表达情绪(4)保持和创造快乐的情绪70.中学生良好情绪的标准(1)能正确反映一定的环境的影响,善于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2)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当强度的反应(3)应该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4)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71.中学生情绪调节的指导(1)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2)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3)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问题(4)学生情绪的调节方法—合理宣泄法、转移注意法、意志调节法、幽默法、补偿法72.人格:人格是个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系统的独特的反应方式,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73.人格的特征—独特性、稳定性、整体性、功能性、社会性74.人格的结构(1)气质与性格气质—胆汁质、多血质、粘稠质、抑郁质性格—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2)认知风格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冲动型和沉思型、同时型和继时型(3)自我调控系统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75.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1)生物遗传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3)家庭因素—权威型、放纵型、民主型(4)学校教育因素(5)个人主观因素76.中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1)激发中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2)进行人格素质的整合教育(3)实施以提高文化素质为基本内容的综合素质教育(4)强化情感陶冶与行为训练(5)优化育人环境,协调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形成人格培养的正合力(6)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7)建立健全良好人格培养的激励与约束机制77.埃里克森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1)婴儿期(0-1.5岁):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2)儿童早期(1.5-3岁):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3)学前期(3-6、7岁):主动感对内疚感(4)学龄期(6、7-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5)青年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感对孤独感(7)成年中期(25-50岁):繁殖感对停滞感(8)成年晚期(50岁至死亡):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78.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1)过渡性(2)闭锁性(3)社会性(4)动荡性79.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1)阶段性与连续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80.中学生性心理特点(1)性意识的出现:渴望了解性知识、对异性充满好奇和爱慕、在异性面前容易紧张和兴奋、性冲动和性欲望的出现(2)性情感的发展变化:疏远异性阶段、接近异性阶段、异性眷恋阶段、择偶尝试阶段81.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的指导(1)加强教育,理解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变化(2)更新观念,认识异性交往的意义(3)知道行为,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处理性冲动、恰当地与异性交往82.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体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能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83.心理健康标准(1)智力正常(2)情绪适中(3)意志品质健全(4)人格稳定协调(5)自我意识正确(6)人际关系和谐(7)社会适应良好(8)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点84.中学生发展性心理障碍(1)自我概念发展问题(2)人际交往问题—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异性交往(3)学业发展问题—学习动力问题、学习能力问题85.压力产生的来源(1)躯体性压力源(2)心理性压力源(3)社会性压力源(4)文化性压力源86.中学生障碍性心理问题(1)抑郁症(2)恐惧症(3)焦虑症(4)强迫症(5)网络成瘾87.心理辅导内容(1)学习辅导(2)人格辅导(3)生活辅导(4)生涯辅导88.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1)强化法(2)系统脱敏法(3)认知疗法(4)来访者中心疗法(5)理性-情绪疗法: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ABC理论89.品德: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90.品德与道德的联系(1)个体品德来源于社会道德(2)个体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道德(3)道德和品德的直接根源不同,但它们的最终根源是相同的,它们都要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91.品德的心理结构(1)道德认识:道德观念,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2)道德情感: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3)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通常表现为一个人的信心、决心和恒心。(4)道德行为: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92.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依从(从众、服从)、认同、内化93.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成分明显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在道德动机中占据相当地位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要经历一个长期的阶段,表现出阶段性道德行为逐步巩固品德结构更加完善(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94.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1)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2)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识95.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1)有效地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给与恰当的奖励与惩罚(5)价值辨析96.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1)自我中心阶段(2-5岁)(2)权威阶段(5-8岁)(3)可逆性阶段(8-10岁)(4)公正阶段(10-12岁)97.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价值(1)重视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2)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需要采取不同的德育方法98.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1)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3)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4)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6)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99.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价值(1)提倡民主化的道德教育(2)遵循学生的道德发展规律(3)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4)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100.学校德育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部分组成。政治教育是方向,思想教育是基础,道德品质教育是核心,法制教育是保障101.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2)德育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必要条件(3)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102.我国目前的中学德育内容(1)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2)理想和传统教育(3)集体主义教育(4)劳动教育(5)纪律和法制教育(6)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103.中学德育过程的内涵:中学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中学德育目标对学生在品德发展上所提出的要求,借助于相应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其政治意识、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其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过程。104.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105.中学德育原则(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4)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知行统一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7)依靠(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8)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106.中学德育的途径(1)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社会实践互动(3)课外、校外活动(4)共青团组织的活动(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6)班主任工作107.中学德育方法(1)说服教育法(2)榜样示范法(3)陶冶教育法(4)时间锻炼法(5)品德修养指导法(6)品德评价法108.班级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是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1)有利于促进学生相互学习与共同成长(2)有利于学生社会化与个性化发展(3)有利于学生提升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功能109.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由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坚强的领导核心及良好纪律和舆论的班级学生所组成的活动共同体。班集体不是学生的简单集合,是不会自发形成的。班集体是班级群体的高级形式,班集体的形成需要全班学生和班主任以及各学科教师的共同努力110.班集体的发展阶段(1)初建期的松散群体阶段(2)形成期的合作群体阶段(3)成熟期的集体阶段111.班集体的基本特征(1)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组成的共同活动(2)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3)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健全的规章制度(4)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5)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112.班集体的建设策略(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2)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3)建立班集体的领导核心(4)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113.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有效利用时间、创造愉快的和富有建设性的学习环境以及减少问题行为而采取的组织教学、设计学习环境、处理课堂行为的一系列活动与措施。114.影响课堂管理的基本因素(1)背景情况(2)教学目标(3)课堂规模(4)凝聚力(5)课堂规范(6)教师领导115.课堂管理的原则(1)让全班迅速静下心来学习(2)坚持要求全班学生予以充分地配合(3)对教室内发生的一切保持警觉(4)有清晰明确的对策应付紧急情况(5)教师对同学的注意力要一视同仁(6)不要将学生之间做比较(7)遵守诺言,付诸行动(8)确保学生有充足的实践活动(9)尽量把课堂常规事务全权交给学生(10)顺利结束课程116.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策略(1)准确的鉴定、分析课堂气氛是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前提和基础(2)时刻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感染学生(3)树立典型,利用榜样示范积极引导学生(4)妥善处理矛盾冲突,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117.课堂纪律的类型(1)教师促成的纪律(2)集体促成的纪律(3)任务促成的纪律(4)自我促成的纪律118.课堂纪律的影响因素(1)课堂情境结构—班级规模的控制、课堂常规的建立、学生座位的分配(2)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时间的合理应用、课程表的编制、教学过程的规划119.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1)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2)合理组织课堂教学(3)做好课堂监控(4)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120.课外活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由学校组织指导或由校外教育机关组织指导的,用以补充课堂教学,实现教育方针要求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根据受教育者的需要和自己的努力以及教育教学的需要,在教育者的直接或间接指导下,来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活动。121.课外活动的特点(1)参与的自愿性、自主性(2)内容的灵活性、综合性(3)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122.课外活动的意义(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社会化(2)促进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个性化(3)课外活动给学习生活增添了乐趣(4)课外活动在发挥学生特长方面也有重要作用123.课外活动内容(1)班会(2)科技活动(3)文体活动(4)节日纪念日活动(5)课外阅读活动(6)其他班级活动124.课外活动组织管理要求(1)要有明确的目的(2)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样化,要富有吸引力(3)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125.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3)班主任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126.班主任的工作内容和方法(1)建立健全班级组织(2)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3)班级日常管理工作(4)组织指导班级活动的开展127.教师角色的构成(1)“家长代理人”的角色(2)“学生楷模”的角色(3)“知识传授者”的角色(4)“严格管理者”的角色(5)“心理调节者”或“心理医生”角色(6)“学生的朋友和知己者“的角色128.建立教师威信途径(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3)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129.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方法(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的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130.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1)能积极悦纳自我,即真正了解、正确评价、乐于接受并喜欢自己(2)有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3)教师热爱职业,积极地爱学生(4)具有稳定而积极的教育心境(5)能控制各种情绪与情感(6)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7)能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131.职业倦怠(1)情绪耗竭—主要表现在生理耗竭和心理耗竭(2)去人性化—可以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和忽视的态度(3)个人成就感低—表现为消极地评价自己,贬低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132.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1)个体积极的自我调试(2)组织有效的干预(3)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本文档为【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总结:教育知识与能力】,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6.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肥猫叫noah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604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高中语文
上传时间:2020-03-31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