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0、无量寿经(第二十四下品至第二十七品)

10、无量寿经(第二十四下品至第二十七品)

举报
开通vip

10、无量寿经(第二十四下品至第二十七品)10、无量寿经(第二十四下品至第二十七品)心清能除贪瞋痴烦恼,能修持智德悲德。第四,“起立塔像”,塔是安置佛舍利之处,《会疏》说:“安塔有其三义:⑴表人胜(六道之中,人道是最为有利修持佛法的;天道享乐太多,难以思佛修佛;三恶道太苦,求脱离恶苦还来不及,不暇修持佛道,所以起立塔像表人胜)。⑵令他信(塔像的庄严能提醒众生对佛的信仰)。⑶为报恩(起立塔像也是供养的方式之一,所以具有恭敬报恩之义)”。起立塔像不要将其看作是偶像崇拜,主要还是表示佛法的理性,塔像只是相,以相来表达佛的理性。立塔像是事为,以事为表达理体。第五、...

10、无量寿经(第二十四下品至第二十七品)
10、无量寿经(第二十四下品至第二十七品)心清能除贪瞋痴烦恼,能修持智德悲德。第四,“起立塔像”,塔是安置佛舍利之处,《会疏》说:“安塔有其三义:⑴表人胜(六道之中,人道是最为有利修持佛法的;天道享乐太多,难以思佛修佛;三恶道太苦,求脱离恶苦还来不及,不暇修持佛道,所以起立塔像表人胜)。⑵令他信(塔像的庄严能提醒众生对佛的信仰)。⑶为报恩(起立塔像也是供养的方式之一,所以具有恭敬报恩之义)”。起立塔像不要将其看作是偶像崇拜,主要还是表示佛法的理性,塔像只是相,以相来表达佛的理性。立塔像是事为,以事为表达理体。第五、“飯食沙门”,这是斋僧,也就是以饭食供养僧众。现在有一句名言流行全球:“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它之所以是名言,在于它道出了社会商品化后的一条“真理”——人与人的关系是经济交易的关系,注意,这只是社会商品化后“真理”。而社会商品化也只是人们有为造作的产物,当然必将遵循因果律各得其所。饭食沙门,广而言之是供养诸佛,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不是在造作另外一条有免费午餐的“真理”,真正的真理是无法造作的。饭食沙门只是说我们除了赤裸裸的交易外,还存有慈悲性德,我们人类也许要依靠商品经济以活身命,但还得有依靠慈悲性德以活的慧命,如果人类只是为了财富享受而活命,那么人类就失去了灵慧,也就不成其为人类了,如果人类踏上唯物之欲的道路,就踏上了畜生锇鬼地狱之道。爱因斯坦曾说:“我们切莫忘记,仅凭知识和技术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人类完全有理由把高尚的道德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和价值的宣道士置于客观真理发现者之上。在我看来,释迦牟尼,摩西和耶稣对人类所做的贡献,远远超过那些聪明才智之士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如果人类要保持自己的尊严,要维护生存的安全以及生活的乐趣,那就应该竭尽全力地保卫这些圣人所给予我们的一切,并使之发扬光大”。第六、“悬缯然灯,散华烧香”。缯是帛的总称,然同燃。现代人为了标榜自己,都设有自己标志性的旗帜和徽标,从联合国到各个国家,乃至企事业团体,即使是个人也有精美的名片。这些都是为了张扬个性,表示一种象征和某种观念。为了宣染气氛还要用声光电来装饰景色,向空中燃放礼花,这些都叫做悬缯然灯,散华烧香。但佛教意义比世俗要深切,依有关经论,悬幡是“受福快乐”,“烧香”是遍至法界,如《大日经》说:“如天树王开敷时(开花时),香气顺风,自然流布。菩提香亦尔(菩提正觉之香也是这样),随一一功德,即为慧火所烧(随其功德烦恼被慧火所烧),解脱风所吹,随悲愿力自在而转,普熏一切”。可见悬缯燃灯,散华烧香是表示恭敬功德施,恭敬心即是清净心,清净心就是智慧解脱德。第七“以此回向,愿生彼国”。发愿回向在佛教中义理非常重要,前文已多次说及,现再将有关的论述摘录如下,以明发愿回向的紧要。慈照师说:“持戒无信愿,不得生净土。唯得人天福,福尽受轮回”。只做善事,没有信愿仅能得福,福尽还堕。又说:“发愿持戒力,回向生乐园。如是各行持,千中不失一”,有信愿并持戒修行,便是千万妥当;《会疏》说:“回向愿生者,如上诸善回向,则心作生因(往生净土之因)。若不回向,则不作生因”,这是说发愿回向是生因,生极乐净土之因,无生因则无生果。以上是中辈往生的因缘,下段是往生的品位之德。“其人临终,阿弥陀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前后围绕,现其人前,摄受导引,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无上菩提,功德智慧,次如上辈者也”。上辈是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亲自来迎;中辈者临终得见化身佛,也决定得往生。所谓佛的现身来迎接,亲自也好,化身也好,佛的诸身并无差别,乃一体三身,现身就是见佛身,现乃见也。见佛是慧见佛理,佛理就是法身,也叫亲身,佛理之用就是化身,化身是佛义,见法身佛理是上等之人,见化身佛义是次一等之人。能悟解佛义佛理便是往生,得此往生便住不退转,只是见佛义理程度深浅不同,见佛往生的本质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应力求明理,若明理实在困难,也要解义,否则修学佛法就难有成就。其下辈者,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下辈往生的条件只有两个:一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不论是上中下那一辈,都是必要的条件。二是至诚愿生。这是说,假使不能作种种功德,但要“欢喜信乐,不生疑惑”,这就是至诚愿生,如果根本不欢喜,那就谈不上信乐,如果欢喜相信但还有疑惑,那也谈不上至诚。如果我们发了菩提心,也一向专念,但不至诚,口念心不念,那下辈往生便没有我们的份。所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而且要至诚愿生,这才是下辈往生的具足因缘。上辈往生是亲身佛来迎,中辈往生是化身佛来迎,下辈往生是梦中佛来迎。梦中佛是什么佛?梦中佛是至诚心念之佛,一念净心,三辈往生,这其中的道理,藕益大师在《要解》中说得明白:“十万亿佛土,不出我现前一念心性之外,以心性本无外故,又仗自心之佛力接引,何难即生。如镜中照数十层山水楼阁,层次宛然(层次清楚不乱),实无远近,一切俱了,见无先后,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极乐亦如是;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亦如是;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亦如是。当知字字皆海印三昧(又叫海印定,佛所得的正定,如大海中印象一切事物一样,佛的智慧海印现一切法),大园镜智之灵也”。大意是说,言佛接引,也只是自心佛的接引;说远不可及的地方,有个极乐世界,其义也是一念心性;说极乐净土有佛叫阿弥陀佛,其实就是自心佛;说命临终阿弥陀佛前来接引,只是临终时心不颠倒得生极乐。这些字字句句只不过是佛海印三昧大园镜智的显现而已。若有众生住大乘者,以清净心,向无量寿,乃至十念,愿生其国,闻甚深法,即生信解,乃至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于彼佛,此人临终时,如在梦中,见阿弥陀佛,定生彼国,得不退转,无上菩提。大乘是对小乘而言,大乘小乘都是佛的教法,从理上讲大乘小乘并无差别;从修持方法和修持程度来讲,有所不同:以求灰身灭智,空寂涅槃的教法为小乘教,小乘教中的声闻乘,是悟入四谛之理证阿罗汉果者;缘觉乘,则依缘而自觉十二因缘之理,证辟之佛果者。大乘也叫菩萨乘,修六度,植三十二相福因,证无上菩提果者,《法华经譬喻品》说:“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这是说上求佛智,下度众生就是大乘。《十二门论》说:“摩诃衍(译为大)者,于二乘为上(在声闻缘觉二乘之上),故名大乘;诸佛最大,是乘能至,故名为大,诸佛大人乘是乘,故名为大。又能灭除众生大苦与(给予)大利益事,故名为大,又以此乘能尽一切诸法边底(能含摄一切诸法,无有边底),故名为大”。从总体上说,能乘至佛果为大乘,从事相上说,能灭除众生大苦,给予众生大利益为大乘。《宝积经》则说:“诸佛如来正真正觉所行之道,彼乘名为大乘”。这是从修持方面说,行持正真正觉之道叫大乘。“住大乘者”,即是常住于大乘中之人,能常住大乘法者,可不是凡人小乘,虽还是肉身,但可以说是菩萨,这是指上中下三辈以外,修习其他禅密教下等法门的菩萨。“以清净心,向无量寿”。清净心,前文已述,再现略说之,《中阿含经》说:“清净心,尽脱婬怒痴,成就三明”。明,智之知境而显了分明,谓之明,也叫智明,智 证明 住所证明下载场所使用证明下载诊断证明下载住所证明下载爱问住所证明下载爱问 ,这个明可不简单,是脱尽淫(贪)怒(瞋)痴。三明:一、宿命明,知自身,他身宿世的生死相。二、天眼明,知自身他身未来世的生死相。三、漏尽明,知现在的苦相,明了断一切烦恼之智。这三明也就是六通中的宿命、天眼和漏尽三通,所以三明也叫三达,住大乘者以此清净心归向无量寿,三明通达无止尽即是无量寿。“乃至十念,愿生其国”。此处所说十念,是指住大乘者的菩萨十念,不是我们凡夫十念,我们凡夫已经归到上中下三辈之中,这是三辈以外的大乘菩萨,是脱尽婬怒痴,成就三明智,以智德清净心,持名念佛愿生极乐净土者。“闻甚深法,即生信解”。甚深法,甚深微妙之法,诸法实相为深法之极。信,心所法之名,对诸法的实体,三宝佛法僧的净德,世出世之善根深为信乐,使心澄净,名之为信。《唯识论》说:“云何为信,于实德能信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信是以实德欢喜净心为性,对治不欢喜善行之业的心所法;《俱舍论》说:“信者令心澄净”。心乱即是无信的表现,我们世人无时不在见境思迁,心意散乱不定,这就是没有信念,心澄净必须有智信的支持。《晋华严经》说:“信为道元功德母,增长一切诸善法。除灭一切诸疑惑,示现开发无上道”,这是说信是成就无上道的根本。“即生信解”,“解”有二义:一、释文知义而消疑滞,所以叫解释或解义,这是释文解义的释解。二、由见闻义理而生心解,这是了知义理从心里得解,所以叫知解,信解,领(会)解,了(证)解。“乃至获得一念净心”。由于闻甚深实相理,即生信解,所以获得一念净心,净心乃信解之心。“发一念心,念于彼佛”,彼佛即阿弥陀佛。一念心即是一心,一心即是十法界之本体,法界本体即是真如实相的异名,《止观》说:“一心具十法界”。又一心有事理二种,无杂余之念,一心于所对之境谓之事一心,如我们专心做某件事,专心学某门知识,心不分散,这叫事一心;一心于实相谓之理一心。《观音义疏》说:“一心归凭(倚),更无二意,故名事一心也。理一心者,达此心自他共无,因不可得”。物我两忘,空有皆不可得叫理一心,如能一心事念阿弥陀佛即得往生,往生后得不退转无上菩提,无上菩提者即理一心。“此人临命终时,如在梦中”。此处的如在梦中,不同于三辈往生中的下辈梦见彼佛,因为此处之人是住大乘者,是生死情尽,凡圣体空,明解佛无来无去,了达世间皆如梦幻泡影。生死本空,说是佛来迎接,说是舍此生彼,皆如幻梦,所以说:“此人临命终时,如在梦中”,此梦是正知正觉之梦。本品是讲往生极乐净土的因缘,分二部分讲,一是三辈往生,都由“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旨,离此宗旨往生弥陀佛国的因缘便无从谈起。二是住大乘者,也要“一念净信,念于彼佛”,此一念净心即是实相,也是本经的理体,一念净心,举体是菩提心。“念于彼佛”正是一向专念,所以修习其他法门的大乘者,往生的因缘也符合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的宗旨。往生正因第二十五复次阿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此经典,受持读诵,书写供养,昼夜相续,求生彼刹。发菩提心,持诸禁戒,坚守不犯,饶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与之。令得安乐,忆念西方阿弥陀佛,及彼国土,是人命终,如佛色相,种种庄严,生宝刹中,速得闻法,永不退转。复次阿难,若有众生,欲生彼国,虽不能大精进禅定,尽持经戒,要当作善,所谓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欲,四不妄言,五不绮语,六不恶口,七不两舌,八不贪,九不瞋,十不痴,如是昼夜思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种种功德,种种庄严。志心归依,顶礼供养,是人临终,不惊不怖,心不颠倒,即得往生彼佛国土。若多事物,不能离家,不暇大修斋戒,一心清净。有空闲时,端正身心,绝欲去忧,慈心精进,不当瞋怒,嫉妒,不得贪餮悭惜,不得中悔,不得狐疑。要当孝顺,至诚忠信,当信佛经语深,当信作善得福,奉持如是等法,不得亏失。思惟熟计,欲得度脱,昼夜常念,愿欲往生阿弥陀佛清净佛国。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断绝者,寿终皆得往生其国。行菩萨道,诸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皆具金色三十二相,皆当作佛。欲于何方佛国作佛,从心所愿,随其精进早晚,求道不休,会当得之,不失其所愿也。阿难,以此义利故,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无有等等无边世界,诸佛如来,皆共称赞无量寿佛所有功德。上品是说往生的等级次第,本品是说往生正因,这两品相互涵摄,也可认为上品是果,本品是因。复次阿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此经典,受持读诵,书写供养,昼夜相续,求生彼刹。发菩提心,持诸禁戒,坚守不犯,饶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与之。令得安乐,忆念西方阿弥陀佛,及彼国土,是人命终,如佛色相,种种庄严,生宝刹中,速得闻法,永不退转。往生正因第一条:“闻此经典,受持读诵,书写供养,昼夜相续”。闻读书写是学,受持供养是行,《观经约论》说:“不读大乘则不明佛心,不明佛心,则不契佛智,不契佛智,从(纵然)生彼佛,不得见佛”。不读大乘经典则难明理,理不明则心不明,心不明如何得智明,这在佛教中叫闻慧,即听闻读诵熏习而得的慧明。现在交通通讯印刷都十分发达,经典的流通也很方便快捷,已无书写的必要,但若能手工抄写佛经,会使散乱之心趋于安定,能净心明智,只是一般人没有这个耐心和定力,如果每天续本经一至两遍,开始不必求解,清读,出声默读都可。读到一千遍以后,必然净心明智。因为读经的过程就是去除杂念,渐渐定心的过程,其实就是在修戒定,心定必然开智,有缘者不妨去一试亲证。第二条:“求生彼刹”,以上第一条是信入,这一条是心愿,求生彼刹便是心愿,无此愿心,一切免谈,有愿则有信,信则能入,愿者能生。第三条:“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是本经的宗旨,三辈往生的正轨。第四条:“持诸禁戒,,坚守不犯”。这是戒定慧三学中的戒学。现在社会的法律,社会公德乃至民间社区的乡规民约都是戒学的范畴,所不同的是社会法律道德等是世法的戒学;佛教的戒律是修定慧的戒学。世法的戒学是为了维护社会安定有序,佛教的戒学是为了息灭贪瞋痴三毒烦恼,断惑证真,园成智慧。持诸禁戒,首先要持守世法的法律道德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只有完成品德涵养的修正后,才谈得上持修戒定慧三学。不少人想学佛,如果不先完善自己的人品而去学佛,说难听点,叫鼠尾续貂,不但成不了貂,连原来的鼠样也失掉了。佛法的定慧之学是建立在完善的人格基础之上,完善人的品质是戒学的首要内容,一个人其身体行为不端正,其心必定不正。道宣师在《四分律序》中说:“世间,王为最,众流,海为最,众星,月为最,众圣,佛为最,一切众律中,戒经为最”。可见戒律与佛自身,具有同等地位。第五条:“饶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与之,令得安乐”。一生作善全都是为了饶益有情,令得安乐,在物欲横流,一切都为了金钱的商品社会,能做得到吗?普贤随顺众生的行愿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这就是大菩萨只管耕耘不计收获的无私奉献。一切为令众生得安乐,这是为了什么?为了不为自己求安乐!我们世人都是为自己求安乐,这就是佛法与世法的不同,这种不同就是智慧与世聪的不同,就是解脱与烦恼轮回的不同。第六条:“忆念西方阿弥陀佛,及彼国土,是人命终,如佛色相种种庄严,生宝刹中,速得闻法,永不退转”。忆是记忆不忘失,念是心系住一处不散失,后念继前念,中间不杂余念,如此的忆念即是正念与禅定,也叫念持。正念阿弥陀佛,正定于弥陀净国土,这就是念佛往生的真实义。是人命终,心不颠倒,如佛色相安详,心生宝刹中(解脱中),永不退转。复次阿难,若有众生,欲生彼国,虽不能大精进禅定,尽持经戒,要当作善,所谓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欲,四不妄言,五不绮语,六不恶口,七不两舌,八不贪,九不瞋,十不痴,如是昼夜思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种种功德,种种庄严。志心归依,顶礼供养,是人临终,不惊不怖,心不颠倒,即得往生彼佛国土。上一段是从总体上、原则上来说往生净土的六方面的正因。这一段主要是说具体事修上的三种正因:第一、“要当作善,所谓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欲,四不妄言;五不绮语;六不恶口;七不两舌;八不贪;九不瞋;十不痴”。这是说首先要修十善业,善是以顺理为义,息止颠倒归于真顺,行善能通至乐果。十善是止以前的恶,不恼害于他人,行今后之善,以利乐一切众生。一不杀生,杀生是对一切生命的侵犯,包括自杀,自己的生命也是生命,自杀与杀他都是首恶之一,杀生以凶残为性,杀生之人其心性凶狠恶毒,其心性常处于地狱道的境界,止心性的杀心恶行,改行慈悲利益众生之善。二不偷盗,凡不给予,而取为己有者,都属于偷盗,其范围很广,明偷明抡,走私逃税,巧取豪夺,皆是偷盗,如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巧言哄骗等都属于巧取偷盗,以权势逼迫,欺行霸市,趁人之危等都属于豪夺偷盗,偷盗以恶贪为性,偷盗之人常处地狱道或饿鬼道的境界。我们应该止以前偷盗的恶行,当行布施之善。三、不淫欲,在家之人为不邪淫,出家之人则断淫。淫欲是生与死的第一因缘,淫欲训义很多,如放溢、不净、邪、无厌等等,淫以贪痴为性。邪淫之人如畜牲愚昧不知廉耻,所以常处在畜牲道的境界。我们应止非合法夫妻不淫,行恭敬之善。四、不妄言,妄言即假话,妄言以虚伪为性,因心虚假,常处地狱道的境界。我们当止以前欺骗虚伪等恶行,行实语之善。五、不绮语,绮是华丽丝绸,绮语即花言巧语,而居心不良,也即巧言令色。绮语以奷诈为性,因心术不正,所以常处地狱道的境界,我们应当行正理正言之善。六、不恶口,恶口是指恶语毒言伤人,如漫骂,抵毁等。恶口以瞋恨为性,瞋恨心是地狱境界的重大生因,所以当止言语伤人的恶行,行软语饶益之善。七、不两舌,两舌即搬弄是非,挑拨离间,挑斗两方。两舌以奷恶为性,犯两舌处地狱道境界。我们当行和合解怨之善。八、不贪、贪是三毒之一,以欲望为性,贪欲能驱使有情众生的身心,使人系缚于三界生死而不得出离,贪是饿鬼道的境界。九、不瞋,瞋即仇恨心,三毒之一,瞋恨是以恶毒为性、,瞋恨心一起诸恶即从之,所以《决定毗尼经》说:“宁起百千贪心,不起一瞋恚,以违害大慈,莫过此故”,瞋恨心是堕地狱的重要之因。十、不痴,又叫无明,三毒之一。迷于事理,而起一切烦恼,痴以心暗为性,是畜牲道的生因。当止不信因果,归心正道,生智悲善心。以上十善,身体行为三:不杀,不邪淫,不偷盗。语言行为四: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意识行为三:不贪、不瞋、不痴、这十善是做人的起码品德,如果连这都做不到,那我们为人就很成问题了。第二、“如是昼夜思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种种功德,种种庄严”,这是说念佛相继不断。《往生论》立五念门:(1)、礼拜门,礼拜是恭谦致敬之义。尊重别人是涵养深厚的表现,若以佛教而言,礼拜恭敬诸佛就是归命于诸佛,归命于心性正觉,这是念佛的身相持。(2)、赞叹门,以偈颂赞叹佛德。我们世人往往只讲自己好,用现代时髦的话说:“充分显示自我”,很难称赞别人的善行功德,这种傲慢心、妒嫉心,是很大的心障。严重障碍慧心的开明,行赞叹门能除此心障,这是念佛的口相持。(3)、作愿门,发自利利他的大誓愿,而且如实修行念佛法门作愿往生净土,这是念佛的意相持。(4)、观察门,察观妄惑,达观真理,这是观察门的内容。观察是智慧的别名,《大乘义章》说:“粗思名觉,细思名观”,觉即是智,观即是慧。《往生论》说:“彼观察有三种,何等三种?一者观察彼佛国土庄严功德。二者观察阿弥陀佛庄严功德。三者观察彼诸菩萨庄严功德”。对这三种庄严以观察智达真理知,即真正证知这三庄严就是实相理的成就,这是理智念佛持。(5)、回向门,将一切功德回向众生,回向极乐净土,“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这是行相持。这样行身持、口持、意持、理持、行持的五念门,就是昼夜思惟极乐净土阿弥陀佛,种种功德,种种庄严。第三、“志心归依,顶礼供养,是人临终,不惊不怖,心不颠倒,即得往生彼佛国土”。归依就是归命,《往生论》说:“故知归命即是礼拜。然礼拜但是恭敬,不必归命,归命必是礼拜。若以此推,归命为重”。归命包含了礼拜之义,但是礼拜只是恭敬,所以归命比恭敬重要。《往生论》又说:“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行成就,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这是由因致果的必然。此人临终不惊不怖,心不颠倒,惊是不惊慌失措,人在临终时独来独往,无人为伴,无人可代,若要不惊必须有所归依,归依誰?归依阿弥陀佛。不怖是不畏怖恐惧,生离死别,世间的财产名誉地位妻儿老小无一样可带去,唯有业识随身,若要不怖必须有正定,正定什么?正定智觉,若要心不错乱颠倒必须有正念不断,正念阿弥陀佛,正念往生极乐净土,正念就是智慧的正定。上面两大段分别说总体和事相上的往生正因。下一段是说如何忙里偷闲修持念佛功德。这也是时间保障上的正因。若多事物,不能离家,不暇大修斋戒,一心清净,有空闲时,端正身心,绝欲去忧,慈心精进。不当瞋怒,嫉妒,不得贪餮悭惜,不得中悔,不得狐疑。要当孝顺,至诚忠信。当信佛经语深,当信作善得福。奉持如是等法,不得亏失,思惟熟计,欲得度脱,昼夜常念,愿欲往生阿弥陀佛清净佛国,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断绝者,寿终皆得往生其国。假若多事务,更不能离家专修,没有时间去修持斋戒,也要清净自心。现代社会,工作节奏快,生活压力大,没有心思和时间修学戒定慧。为了生计,身劳心苦难得清净,所以现代人以旅游度假,声色娱乐、丽衣美食来松弛自己,这是松懈不是脱解。我们应该忙里偷闲,善择时机,遇缘修行解脱道,不使空过。“不离佛法而行世法,不废世法而证佛法”。“有空闲时,端正身心,绝欲去忧,慈心精进”,人在空闲时,是最容易散慢乱性的时候,北宋高登有首《慎独铭》:其出户如见宾,其入虚如有人,其行无愧于影,其寝无愧于衾(心)。单独一人的行住坐卧都如同有人看着,这个看着的人就是正道。慎独即是端正身心,绝欲去忧,心平气和,身心纯正,慎独者其言行不悖,坚守正道,自自然然安详自在,表里如一,光明磊落,邪恶自私等恶习自然全部得以清除,六欲不生,三毒消灭,这些就是清净心,不能绝欲至少不要邪欲。去忧即放下世间一切忧虑,而放下必须有智慧支持,否则想放下也放不下。五代时明州(宁波)奉化有个布袋和尚,身背布袋,见人就将布袋放下,笑视人,见人不懂又将布袋背起,所以真能放下是解悟真谛之人。慈心是指饶益有情,善待众生,据说布袋和尚是弥勒菩萨的化身,寺庙多在正门入口处,照布袋和尚笑容可掬的样子塑造大肚弥勒像,笑容满面,心量广大,给人们一种皆大欢喜,放下一切忧虑的享受,这正是慈心的体现。“不当瞋怒,嫉妒,不得贪餮悭惜,不得中悔,不得孤疑,要当孝顺,至诚忠信”。瞋怒是憎怨之心。害贤叫嫉,忌恨他人盛事叫妒,瞋怒嫉妒都是很坏的心理,害人害己之源,若不根除,终将招至灾祸。贪餮是贪食,有些人虫蝎蝼蚁,飞禽走兽,水游陆行无所不吃,食欲过盛不仅害身,也招杀报,生态环境的破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食欲造成的。悭惜即吝啬,执著于自我,不能施舍利人,悭惜是贪欲之心,我执坚牢,三毒之首。中悔是信仰不坚,先信后疑,这是没有正定智力的表现。狐疑,狐狸性多疑,所以说狐疑,犹豫不决叫疑,疑即会中悔,疑心能害善根慧命。以上这些都是我们在修行时不应该有的心所法。在佛教中属于戒,戒掉这些我们才能得定慧,同时有定慧才能更好的持戒,以戒得定,以定得慧,戒定慧三无漏学是三位一体,一而三,三而一的关系,不可分割开来。“要当孝顺”,这是修三福之首,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之一。如果我们连孝顺父母都做不好,还能饶益众生吗?“至诚忠信”,现代社会最缺的就是这个至诚忠信。至诚是极致的真心,忠于国家,忠于同事朋友乃至一切众生,信是真实不欺,这些都是基本的道德品质。失去至诚忠信,人将不成其为人,家将不成其为家,国将不成其为国。“当信佛经语深,当信作善得福”,此处的信是指出世法,比世间的忠信要深刻。信佛经语深是信佛法的实体,《唯识论》说:“云何为信?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深信者,住于善法,乐于修持,信为能入,由人乘以信而入大乘,由信作善得福,进而信入阿弥陀佛极乐净土。“奉持如是等法,不得亏失,思惟熟计,欲得度脱,昼夜常念,愿欲往生阿弥陀佛清净佛国,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断绝者,寿终皆得往生其国”。如是等法指以上所说的善法,亏失是指减损。思惟熟计,欲得度脱,即深思熟虑,明了度脱生死之理。昼夜常念,即净念相继往生正行。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是善根积少成多,只要不断绝,不少善根因缘,乃至寿终前念佛一日一夜皆得往生阿弥陀佛净国。行菩萨道,诸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皆具金色三十二相,皆当作佛。欲于何方佛国作佛,从心所愿,随其精进早晚,求道不休,会当得之,不失其所愿也。阿难,以此义利故,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无有等等无边世界,诸佛如来,皆共称赞无量寿佛所有功德。这一段是表以上正因之行所致的果,虽然因行三辈有别,但其果一味。行菩萨道,往生者行的都是大乘菩萨,一旦往生均得不退转阿惟越致,“以此义利故”,“此义”是指真如智慧。所以有无量的不思议的,无有等量可比的世界,这些世界的诸佛,都在称赞无量寿佛的所有功德。礼供听法第二十六复次阿难,十方世界诸菩萨众,为欲瞻礼极乐世界,无量寿佛,各以香华幢幡宝盖,往诣佛所,恭敬供养,听受经法,宣布道化,称赞佛土功德庄严。尔时世尊即说颂曰:东方诸佛刹, 数如恒河沙。恒沙菩萨众, 往礼无量寿。南西北四维, 上下亦复然。咸以尊重心, 奉诸珍妙供。畅发和雅音, 歌叹最胜尊。究达神通慧, 游入深法门。闻佛圣德名, 安隐得大利。种种供养中, 勤修无懈倦。观彼殊胜刹, 微妙难思议。功德普庄严, 诸佛国难比。因发无上心  愿速成菩提。应时无量尊, 微笑现金容。光明从口出, 遍照十方国。回光还绕佛, 三匝从顶入。菩萨见此光, 即证不退位。时会一切众, 互庆生欢喜。佛语梵雷震, 八音畅妙声。十方来正士, 吾悉知彼愿。志求严净土, 受记当作佛。觉了一切法, 犹如梦幻响。满足诸妙愿, 必成如是刹。知土如影像, 恒发弘誓心。究竟菩萨道, 具诸功德本。修胜菩提行, 受记当作佛。通达诸法性, 一切空无我。专求净佛土, 必成如是刹。闻法乐受行, 得至清净处。必于无量尊, 受记成等觉。无边殊胜刹,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 自致不退转。菩萨兴至愿, 愿己国无异。普念度一切, 各发菩提心。舍彼轮回身, 俱令登彼岸。奉事万亿佛, 飞化遍诸刹。恭敬欢喜去, 还到安养国。复次阿难,十方世界诸菩萨众,为欲瞻礼,极乐世界,无量寿佛,各以香华幢幡宝盖,往诣佛所,恭敬供养,听受经法,宣布道化,称赞佛土功德庄严。尔时世尊即说颂曰:瞻礼即瞻仰礼拜,十方菩萨携以香花幢幡宝盖到阿弥陀佛处所恭敬供养。幢幡是旆旗之类,竿柱高端悬安种种彩帛庄严称为幢,长帛下垂者称幡。宝盖,饰以宝玉的伞状天盖,悬挂在佛菩萨所坐上方。听受经法,宣布道化,《会疏》解说道:“听闻受持弥陀所说经法,宣传流布其道德化益也”。尔时世尊即说颂曰,是指释迦牟尼世尊以颂赞说:东方诸佛刹, 数如恒河沙。恒沙菩萨众, 往礼无量寿。南西北四维, 上下亦复然。咸以尊重心, 奉诸珍妙供。这是赞说东南西北上下十万恒沙菩萨,以恭敬心奉各种珍品妙物供养无量寿佛。畅发和雅音, 歌叹最胜尊。由衷地从内心而发叫畅发,其音和谐雅致叫和雅。歌叹即歌颂,阿弥陀佛是佛中王,所以称为最胜尊,这是说以优雅的发自内心的声音歌颂阿弥陀佛。究达神通慧, 游入深法门。究是究竟,达是通达。神通慧,《六波罗密经》说:“弥勒白佛言,何名为神通慧?佛言:神通者,能以通力见极微色,是名神通。以净法眼知色性空。亦不取著,是名智慧。复次,闻世间极微小声,是名神通,于诸音声,悟无言说,离诸譬喻,是名智慧。复次,能知一切有情心行,是名神通,了诸有情妄心非心,是名智慧。复次,于过去际,悉皆忆念,是名神通,了佛土空,是名智慧。复次,了知根性差别之相,是名神通,了胜义空,是名智慧。能知诸佛,是名神通,了俗如幻,是名智慧”。这是从色(物质)、声、心、真、俗、义、理等方面来论述神通慧:以清净心见色性空,即证知一切物质的本性为空。爱因斯坦曾说:“物质是由场强很大的空间组成,并非既有场又有物质,因为场才是唯一的存在。物质形成于场,而场是具有能量强度的空间,其中并无一物”。另一位科学家赫尔曼·外尔也证实说:“一个物质粒子,例如电子,只是电场的一个小区域,其中场强值很高,这表明在这很小的空间,集中了相当大的场强。……事实上,任何时候也不存在构成电子的物体”。认知物质的本性空,但不执著于空,空而妙有,这就是神通慧——天眼通。以清净心悟无言之说,无声胜有声,以比喻而离比喻,这就是神通慧——天耳通。以清净心证知所有意识皆是妄心,意识只是有情众生缘起缘灭的心行,妄心非心就是神通慧——他心通。以清净心证知过去世,证知一切佛土皆是空,证知胜义空,这就是神通慧——宿命通,神足通。以清净心证知诸佛义理;证知俗世智,证知法性理体,就是神通慧——漏尽通。“游入深法门”,法门,肇公说:“言为世则谓之法,众圣所由之明”。大意是说世间的轨则称为法,此法是众圣入道的所由,所以称为门。“游入”《会疏》说:“出入无碍名游,能彻奥域为入”。大意为:出入无阻叫游,能明彻深奥秘密源域,即穷尽本源,名之为入。诸佛赞叹阿弥陀佛究竟通达神通慧,穷尽诸法实相之本源,所以颂之为:“游入深法门”。穷尽根源,当然是深法门。闻佛圣德名, 安隐得大利。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有十五愿都是因闻佛名号得离种种诸恶苦,得究竟安乐,这就是闻成就,成就安稳大利。这个安隐大利就是极乐净土,这要我们细细去读解四十八愿才会感悟得到。种种供养中, 勤修无懈倦。种种供养就是财法等供养,《普贤行愿品》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又说:“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我们有能力布施一些财物汤药给三宝弟子和穷苦众生,是修人天福,这是应该尽力去做的。但人天福是有限的,真正的供养是按佛教肓我们的方法去修行,所以要“勤修无懈倦”。观彼殊胜刹, 微妙难思议。功德普庄严, 诸佛国难比。比起我们人世间的秽土,极乐净土是“殊胜刹”,殊胜在什么地方,殊胜在种种庄严,这种种庄严入一法句,即清净句,即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极乐净土是实相功德所庄严,平等普现,这种平等普现不是我们意识思量议论所表现,而是以智慧观察所普现。佛国都是由功德而庄严,不是人世间由业力所缘成。说“诸佛国难比”,只是为了突出极乐净佛国,以醒我们世人耳目,佛平等无有差别,这是主伴园明具德门。因发无上心, 愿速成菩提。我们世人都好追求最高级的,第一等的,极乐净土是无以伦比的境地,所以应发无上正觉之心,速成菩提正觉,也成就如此的刹土。应时无量尊, 微笑现金容。光明从口出, 遍照十方国。回光还绕佛, 三匝从顶入。菩萨见此光, 即证不退位。时会一切众, 互庆生欢喜。这是赞述参加《无量寿清平觉经》法会的众生得佛授记。“应时”是指发无上菩提心之时。“微笑现金容”,我们的心情表情往往受外界的影响而喜怒无常,佛是慈悲安详大智慧的集成者,常住三昧,安住在慈心慧心之中,将要说法才安详而动。微笑,出光,光绕三匝从顶而入等等,这些是表示授记之相,《嘉详疏》说:“正行授记,表得时机,所以欣笑口出。先还从顶入者,表吐言说,为物(为物之机,即时机)授至极法身之记也”。大意是说佛正为大众授记,表示时机成熟,所以金容微笑,口放光明绕佛入顶,这些是表示佛吐言而说,为至极法身之记,究竟果觉之记。参加法会的诸菩萨见此佛的瑞相,知已证不退位,所以互庆生欢喜,见是智见,佛瑞相即是佛的智慧德相。佛语梵雷震, 八音畅妙声。此处的佛指阿弥陀佛。“梵雷震”,梵是清净义。《智度论》是这样说的:“如梵天王五种声从口出:一、甚深如雷,二、清彻远闻,闻者悦乐。三、人心敬乐。四、谛了易解。五、听者无厌”;而《嘉详疏》则说:“震雷能骇动物情,譬说法能动无明之识也”。这是说佛语雷震能骇动无明妄识;又《净影疏》说:“震法雷者,法无碍智化众生也”。这是说佛法雷震是以无碍智度化众生。“八音”,《梵摩喻经》说八音为:一、最好声,其声哀妙。二、易了声,言辞辨了(容易知了)。三、调和声,大小得中(不偏大小,调和于中道理)。四、柔软声,其声柔软(能使刚强不驯之人柔软心意)。五、不误声,言无错失(闻者都得正见)。六、不女声,其声雄明(闻之敬服归顺)。七、尊慧声,严肃,被世尊重,有慧入声(闻者净心开慧)。八、深远声,其声深远,犹如雷震(佛理愽大精深,闻者证甚深之理)。畅是畅说,八音义理微妙深远,故称“妙声”十方来正士,吾悉知彼愿。此二句至“必成如是刹”,是释迦牟尼佛转达阿弥陀佛意旨。“正士”是菩萨的别称。“吾”是阿弥陀佛。十方来生净土的菩萨,都是具足大愿,吾阿弥陀佛全知道。这在佛学上叫“无上相应之法”,我们的愿望与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相一致,彼此必定相应而心知,这叫同愿,同愿同相知也。志求严净土, 受记当作佛。“志求”,有志誓求,即大愿。“严净土”,庄严的净土。“受记”,受阿弥陀佛的记别,必定成佛。我们有心有愿往生极乐净土,与阿弥陀佛同愿,当然会得到阿弥陀佛的帮助加持,当然也能成为阿弥陀佛。觉了一切法, 犹如梦幻响“觉了”,即证悟了知“一切法”,《大智度论》说:“一切法,略说有三种:一者有为法。二者无为法。三者不可说法。此三已摄一切法”。“犹如梦幻响”,犹是比喻,法性本空寂,都是虚妄无实,如妄梦,如虚幻,如声回响。《会疏》说:“如梦者,如梦所见,虽有种种事,毕竟不可得,诸法亦复如是,如幻者,如幻所现,虽似实化现,其体本寂灭,诸法亦复如是。如响者,如空谷响,虽因声出发,自性无所有,诸法亦复如是”。梦是虚无,幻是不真实,响是因声而发,这些都是缘生缘灭无有自性,也就是没有恒常性。满足诸妙愿, 必成如是刹。《净影疏》说:“举彼智愿,记必得土,觉了一切如梦幻等,是举智也。满足诸愿,是举愿也。成如是刹,记得土也”。大意是说:悟解了知一切犹如梦幻,是智慧。满足诸愿,是大志愿,而且能依愿修习,具证所愿,以此二者为因,故得受记“必成如是刹”。简而言之,这是从智满愿,以智而观,诸法性空,以満愿而行,从愿建土,也就是不落空有二边,妙契中道之理,此乃净宗本旨。知土如影像, 恒发弘誓心。究竟菩萨道, 具诸功德本。接上句义,应知所建立的极乐净土也如影子之像,虽从实体生,但无实性。明知如影像仍然“恒发弘誓心”,这是为了从愿起行,行中道理,只有如此才能“究竟菩萨道”。菩萨道,是园满自利利他而成就佛果的菩萨六度大行,菩萨道是智愿双备,解行皆优,所以说:“具诸功德本”。功德本是指一切功德的本源,《胜鬘经宝窟》说:“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本源是行善众生本具的心地,《园觉略疏序》说:“是众生之本源,故曰心地”,本源与心地又称为本极,即法性的理体,法的根本穷极,故又称本极。可见“具诸功德本”,是穷尽心源,安住法身,入诸法实相。修胜菩提行, 受记当作佛。《安乐集》说:“菩提者,乃是无上佛道之名也”,所以“修胜菩提行”,是修无上佛道之行。“受记当作佛”,上文已述,是智慧誓愿的妙行,《净影疏》所说的“举彼智行,记必成佛”,便是此义。通达诸法性, 一切空无我。《会疏》说:“一切有情非情,净秽凡圣,名为诸法。性者不改义,其理体也,因缘合成,假名诸法。自性寂灭,体不可得,故云空无我”。不管是如同我们一样的有情众生,还是无情众生;也不管是我们秽土凡夫还是净土圣贤,都名之为法。而法的性是法本具的理体,永无改变,当然也无生无灭。性空缘起,诸法都是因缘合成,实皆虚妄,只是假设命名而已。我们众生也是因缘和合而成,因缘散坏而灭,我们的自性本体了不可得,所以说“空无我”。对于“我”的认识有二种,一种是人我,凡夫不了解五蕴(色受想行识,五蕴涵指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和合假现,只是在一定时间空间现有我相,妄认为这种暂现的人我能做主宰,以人我实有为观念者,称人我执。如果了达人我只是五蕴假合,实无自体,就叫无人我,这是小乘人的修行,以无人我而断烦恼,证得涅槃。第二种是法我,固执于诸法有实体,有实用,就叫法我执,如果了达诸法只从因缘生,实无自体,叫无法我。小乘只悟入无人我,还执法我,所以是有余涅槃,并不究竟。菩萨则人我法我皆悟入,所以是无余涅槃,究竟佛道。空与无我同义,《大乘义章》说:“空与无我,眼目异名”,空与无我如同眼与目,只是异名同义。专求净佛土,必成如是刹。《净影疏》说:“通达法性一切空无,是举智也。前觉一切如梦幻等是世谛智,此通法性(通达法性),一切空无(我),是真谛智,专求净土,是举愿也。必成是刹,记得土也”。我们有些人已悟到人世间“犹如梦幻响”,这是很不容易的了,但这只是世间俗谛智,有此智便有信心“专求净佛土”,以俗谛智生愿,在求净佛土的行持中进一步以“此通法性”,悟知“一切空无我”,这是真谛智,真谛智的愿行“必成如是刹”。《会疏》说:“所以菩萨虽洞达三空,智无所著,而能大悲熏心,发愿净土,虽净佛土,而常寂静。是则即一法句而二十九种(往生论说极乐世界共有二十九种庄严),即二十九种而一法句之义也”。一法句者,即清净句,阿弥陀佛名号即清净句,此清净句即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一法句义即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出,求佛土也好,成就如是刹也好都是一法句的智慧所体现。闻法乐受行,得至清净处。必于无量尊,受记成等觉。“乐受行”,乐是乐慈,受即信受,行是持行,清净处就是净土,而心土不二,清净处也就是清净心。如果我们听闻本经,乐意信受持行,一念相应,直彻心源,本然清净,契入实相理,那么我们就“得至清净处”了,就是往生净土了,到了清净处见佛成佛则是自然,所以说:“必于无量尊,受记成等觉”。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无边殊胜刹,那当然是极乐净土啦!这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功德庄严所成就。是“其佛本愿力”所然,我们之所以得知这个无边殊胜刹,也完全是因为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以及诸佛的称赞宣扬,我们得以闻名才愿往生,一经往生便得解脱,永不退转失菩提。菩萨兴至愿,愿己国无异。普念度一切,各发菩提心。这是往生净土的菩萨,师学阿弥陀佛,兴发至愿,《会疏》说:“至愿者,弥陀尊摄土(国土),摄生(众生),摄法(法身)愿,本是至极难思,菩萨愿同于此”。这个“至愿”是含摄了我们众生的心和佛的法身理,我们的心相应法身理就与弥陀极乐国无异。普念是平等大悲,为普度一切众生而各各发无上菩提之心。舍彼轮回身,俱令登彼岸。轮回身就是苦难身,我们的身心是由业报与业识组成,身是业报,心是业识,业报就是苦果,业识就是苦因,苦因造苦果,苦果成苦因,这就是以因果生灭构成的圈,我们的身心就在这个圈里被迫地接受一个又一个的苦难。能舍彼轮回身,要有大福德大智慧,这福智两德是从六度万行中得。依净土法门便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往生净土,得不退转。此时便舍轮回身了,便“登彼岸”了,此岸是生死轮回身,彼岸是无生无灭寂静智慧身。奉事万亿佛,飞化遍诸刹。恭敬欢喜去,还到安乐国。假若我们往生极乐净土,便能奉事无量寿佛,游化所有佛刹,恭敬欢欢喜喜地去,欢欢喜喜地回到安乐国。这是随愿、自在、安乐的境界。歌叹佛德第二十七佛语阿难:彼国菩萨,承佛威神,于一食顷,复往十方无边净刹,供养诸佛。华香幢幡,供养之具,应念即至,皆现手中,珍妙殊特,非世所有,以奉诸佛,及菩萨众。其所散华,即于空中,合为一华,华皆向下,端园周匝,化成华盖,百千光色,色色异香,香气普薰。盖之小者,滿十由旬,如是转倍,乃至遍覆三千大千世界,随其前后,以次化没,若不更以新华重散,前所散华终不复落。于虚空中共奏天乐,以微妙音歌叹佛德。经须臾间,还其本国,都悉集会七宝讲堂,无量寿佛,则为广宣大教,演畅妙法,莫不欢喜,心解得道。即时香风,吹七宝树,出五音声,无量妙华,随风四散,自然供养,如是不绝。一切诸天,皆赍百千华香,万种伎乐,供养彼佛。及诸菩萨声闻之众,前后往来,熙怡快乐.此皆无量寿佛本愿加威,及曾供养如来,善根相续,无缺减故,善修习故,善摄取故,善成就故。前几品都是我们随十方正士到极乐国土礼供听法。本品是极乐界的菩萨到十方礼供诸佛。这是敬成就,以恭敬成就心性。佛语阿难:彼国菩萨,承佛威神,于一食顷,复往十方无边净刹,供养诸佛。华香幢幡,供养之具,应念即至,皆现手中,珍妙殊特,非世所有,以奉诸佛,及菩萨众。其所散华,即于空中,合为一华,华皆向下,端园周匝,化成华盖,百千光色,色色异香,香气普薰。盖之小者,滿十由旬,如是转倍,乃至遍覆三千大千世界,随其前后,以次化没,若不更以新华重散,前所散华终不复落。于虚空中共奏天乐,以微妙音歌叹佛德。“承佛威神”,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如果我们仔细去观察,这四十八愿,摄尽遍虚空,心量无穷尽,这就是威神之力。“于一食顷,复往十方无边净刹,供养诸佛,华香幢幡,供养之具,应念即至,皆现手中,珍妙殊特,非世所有,以奉诸佛,及菩萨众”,比如我们一念心礼敬十方无边诸佛,只要这个念头一闪而过,我们也就于一食顷,一刹那间,复往十方无边净刹,供养了诸佛,所以我们一念心诚敬便可遍供诸佛,不要只认为施财物才是供养,我们如法修持,一心净念是法供养,是最殊胜的供养,这就是佛学中一念三千的道理,观一念之心而具三千诸法。三千是指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六道加上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再加上佛共十种境界。此十界相互具摄十界,相乘便为百界,百界中每一界有体性、相状、力用、造作、原因、缘由、结果、报应、本来、究竟共十如,相乘而为千如,此千如各有众生,国土,五蕴三世间之别,则相乘而为三千世间。由此可知,三千世间已摄尽了一切法,一念即是三千。诚心一念,华香,幢幡,供养之具也就“应念而至,皆现手中”,当然,这种应念而至,现于手中是非常珍妙奇特的,非世所有。比如菩萨“其所散华,即于空中,合为一华”,意即一念净心;“华皆向下,端园周匝,化成华盖”,意为一念净心皆向极乐一处,这些周园的华盖是菩萨的万德所成。“百千光色,色色异香,香气普薰,盖之小者,满十由旬,如是转倍,乃至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这是说佛的园满万德,大小随意自在,普遍庄严。“随其前后,以次化没,若不更以新华重散,前所散华终不复落,于虚空中共奏天乐,以微妙音歌叹佛德”。佛德,《俱舍论》说:“佛德者,诸有智者,思惟如来三种园德,深生爱敬。其三者何?一因园德。二果园德。三恩园德”。随其前后新花重散,前花方落,后花继散,这是表示佛德相续不断义。“天乐”,空中的音乐,天籁之音,无音之音,以此微妙音歌叹佛德,这是修持赞叹供养。经须臾间,还其本国,都悉集会七宝讲堂,无量寿佛,则为广宣大教,演畅妙法,莫不欢喜,心解得道。“须臾间”即片刻之间。“还其本国”,由十方佛刹土还归极乐国。“七宝讲堂”,极乐国全是七宝所成,讲堂也不例外。“大教”即大乘一法印之教法,明旸师说:“一法印就是诸法实相的道理,因为大乘教义是以实相真心为根本。实相真心就是真如心,实相无有一切虚妄之相。真心就是真实之心,而不是虚妄之心”。“妙法”是第一最胜不可思议之法,一法印的教法就是妙法。“心解得道”,道是指断惑证理的智慧,愿得此智慧叫“得道”,自心开解叫“心解”。即时香风,吹七宝树,出五音声,无量妙华,随风四散,自然供养,如是不绝。“出五音声”是妙乐供养。“无量妙华”是花供养,这种供养是“自然供养”,《会疏》说:“自然供养,不有为法故”。其意是说,这种供养不是作意有为的供养。我们有些供养是作意的,是企图得报的,比如供些水果,鲜花,燃三炷香,礼拜叩头,希望佛祖保祐健康长寿,发财升官,子孙发达,说实在这是欲望心,不是正信。佛要我们自觉、觉他、觉满,要我们恭敬赞叹智慧德,解脱德,法身德,这样去礼拜供养才是“自然供养”。自然供养的功德无量,所以说:“如是不绝”。一切诸天,皆赍百千华香,万种伎乐,供养彼佛,及诸菩萨声闻之众,前后往来,熙怡快乐,此皆无量寿佛本愿加威,及曾供养如来,善根相续,无缺减故,善修习故,善摄取故,善成就故。这是诸天供养,赍是送东西之义,送百千种的花与香,“万种伎乐”,伎是舞蹈,乐是音乐,音乐舞蹈也可供佛,藏传佛教中就有带面具的音乐舞蹈,是一种供养的仪式。“前后往来,熙怡快乐”。这些歌叹恭敬佛德,都是无量寿佛本愿的威力使人们歌叹恭敬。佛德是习善所得,极乐净土是以善所摄取,阿弥陀佛是善的集大成者,以善心连续无缺的修习才摄善得善成就,所以说“善根相续,无缺减故,善修习故,善摄取故,善成就故”。
本文档为【10、无量寿经(第二十四下品至第二十七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5422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85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21-04-29
浏览量: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