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张之洞教育思想论

张之洞教育思想论

举报
开通vip

张之洞教育思想论 社会科学研究 � � � � · 张之洞教育思想论 何晓明 张之洞 �� � � �一 � � � �� 是洋务运动的殿 军式人物 。 他的一生 , 可以说与教育结下不 解之缘 。 入仕之初 , 即连续十年出任浙江 、 湖 北 、 四川三 省考官 、 学政 。 身膺疆吏后 , 抚 晋 、 督粤 , 兴学育才 , 多有辛劳 。 尤其是移 节湖广及暂署两江期 间 , 主持创设各级各类 新式学堂 , 改造 旧式书院 , 开中国近代教育 之先河 。 晚年与袁世凯会奏立停科举 , 推广 学校 , 实际主持重订学堂章程 ...

张之洞教育思想论
社会科学研究 � � � � · 张之洞教育思想论 何晓明 张之洞 �� � � �一 � � � �� 是洋务运动的殿 军式人物 。 他的一生 , 可以说与教育结下不 解之缘 。 入仕之初 , 即连续十年出任浙江 、 湖 北 、 四川三 省考官 、 学政 。 身膺疆吏后 , 抚 晋 、 督粤 , 兴学育才 , 多有辛劳 。 尤其是移 节湖广及暂署两江期 间 , 主持创设各级各类 新式学堂 , 改造 旧式书院 , 开中国近代教育 之先河 。 晚年与袁世凯会奏立停科举 , 推广 学校 , 实际主持重订学堂章程 , 制订出中国 近代第一个 比较系统完备 、 包括普通教育和 专门教育的 “癸卯学制” , 奠定了中国近代教 育体制的基础 。 古稀之年 , 他又 奉旨管理学 部事务 。 清廷管学大 臣张百熙称赞张之洞为 “当今第一通晓学务之人 ” , 实非溢美之辞 。 关于张之洞兴革教育的行政实绩 � 多见 于报章 。 本文拟对张 氏教育思想的各个层面 �教育目的论 、 教育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论 、 教学论 、 师资 论 � 略抒管见 , 敬祈方家不吝指正 。 一 、 教育 目的论 � 德智体 “体用兼赅 , 先后有序 ” 张之洞的教育 日的论十分明确 , 这就是 · � � · 他在著名的 《劝学篇 》中提出的 “学术造人 才 , 人才维国势 ”� 。 他兴学育才数十年 , 目 的始终如一 , 即培养思想立场 “卫道 ” , 知识 能力 “开新 ” 的忠实干练的 “经世致用 ” 之 刁一 。 尤其引人注 目的是 , 张之洞在中国教育 史上较早提出德 、 智 、 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培 养 目的 。 �� � � 年 � 月 , 他在 《筹定学堂规模 次第兴办折》中论道 � 考 日本教育 , 总义 以德育 、 智 育 、 体育 为三大端 , 沟可谓休 用兼 赅 , 先后有序 。 � 张之洞特别强调 “体用兼赅 , 先后有序 ” , 显 然是以德育为体 , 以智育 、 体育为用 。 这既 是张 氏本人 “旧学为体 , 新学为用 ” 总体文 化观的表现 , 也直接因袭了中国的德化主义 教育传统 。 他的新贡献在于 , 在强调德化主 义的同时 , 明确提出德育 、 智育 、 体育全面 发展的必要性 、 重要性 , 具有近代教育思想 的意蕴 。 �� � � 年 , 张之洞亲撰 《学堂歌 》, 颁发至 各学堂 。 其歌唱曰 � 天地泰 , 日月光 � 听我唱歌赞 学堂 。 圣 天子 , 图 自强 , 除去兴学 别 无方 。 教体育 , 第一桩 , 卫 生 先 使民强壮 。 教德育 , 先蒙养 , 人人 爱 国民善 良 。 孝父母 , 尊君上 , 更 须公德联四方 。 教智育 , 开愚氓 , 普 通知 关于发布提成方案的通知关于xx通知关于成立公司筹建组的通知关于红头文件的使用公开通知关于计发全勤奖的通知 识破天 荒 。 物理透 , 技 艺长 , 方 知谋生 并保 邦 。 � 简言之 , 张氏的德育思想 , “惟以激发忠爱 , 讲求富强 , 尊朝廷 , 卫社樱为第一义 ” � 。 �� � � 年他主持制订的 《学务纲要》仍规定 “以忠 孝为敷教之本 , 以礼法为训俗之方 ” , 这些认 识在今天已成过时之论 。 不过 , 张氏的德育 思想在一般道德品行 的培养方面 , 也蕴含若 干有价值的内容 。 例如他在 《转轩语》中所论 至��的德行谨厚 �心术 慈良不险刻 , 言行诚实 不巧诈 , 举动安静不轻浮 � 人品高峻 �求功 名 不黄缘 、 试场 不作弊 、 教书院 义学 不素 餐 � 、 立志远大 �不以一拎而 自足 , 不 以能文 而 自满 � 、 砺厉气节 �持正不阿 , 方可无愧为 士 � 等等 , 在今夭仍可参酌 。 张之洞反对将学生培养成 “高而不切 ” , “ 不知时务 ” 的 “陋儒 ” , 引导学生关心天下 忧 乐 � 以此作为德育 的重要 内容 。 他认为 “扶持世教 , 利国利 民 , 正是士人分所应为 ” 。 “国家养士 , 岂仅望其能作文字乎 �� · · ⋯ 明悉 当时事务 , 方为切实经济 ’,� � 这是中国教育 “ 经世致用 ” 传统的发挥 , 同时又暗合近代社 会对 丁人才素质的买用要求 � 衷现出张氏德 育观的开 日月性 。 关于智育 � 张之洞的思想变化轨迹十分 明显 � 但要而论之 � 总不离 “人才维国势 ” 的 厂巴, 匕二山万不 曰 。 历任浙 、 鄂 、 川三 省考官 、 学政期间 , 张 氏智育思想囿于传统儒学 的范围 � “通经 ” 被 列为智育的首要内容 。 从开发青少年智力以 建设近代国家而论 , 这一认识显然落后于时 代的要求 。 从 �� � � 年外放山西巡抚起步 , 张 之洞开始 向洋务大 吏转化 。 在 一系列 “求 富” 、 “求强 ” 的实践活动中 , 张之洞对于社 会所急需的专门人才的知识结构 、 素养 、 技 能 , 有了 日益丰富的新的认识 , 他的智育思 想 , 也随之发生改变 。 他看到 , 传统的 “修 齐治平 ” 功夫 , 显然不敷时用 , 社会急迫需 要的 , 不是泥古不化的迂儒 , 而是 “道义兼 通 ” , “文武兼爱 ” , “内外兼通 ” 的干才 , 因 而智育的内容必须扩充 , 结构必须调整 , 重 心必须转换 。 �� � � 年 , 他在 《创设储才学堂 折》中说 � “晚近来惟士有学 , 若农若工若商 无专门之学 , 遂无专门之才 ” , 决定在学堂内 分 立交 涉 、 农 政 、 工 艺 、 商务 四 大纲 。 在 《劝学篇》中 , 张之洞认定的智育内容 , 已远 远突破经史子集 、 修齐治平的陈旧范畴 , 而 以 “新旧 兼学 ” 、 “政艺兼学 ” 为标帜 。 所谓 “新旧兼学 ” , 是说既要学习四书五经 , 又要 学习西政 、 西艺 、 西史 。 所谓 “政艺兼学 ” , 是说盯要 节习学校 、 地理 、 度支 、 赋税 、 武 备 、 律例 、 劝工 、 通商等 “西政 ” 之学 , 又 要学习算 、 绘 、 矿 、 医 、 声 、 光 、 化 、 电等 “西艺 ” 文学 。 从所列科目的广泛与完备看 , 近 代教育的智育内容 , 至此 已基本定型 ,� 需要指出的是 , 由于张之洞的 “智育 ”是 服从于挽救清王朝 “贫弱废弛 ” 的 “国势 ” 的 目的 , 所 以在 “开新 ” 的同时 , 又 留有顽固 的 “卫道 ” 尾巴 。 其典型例证是 , 他在 自己 开办的第一所近代学堂—广东水陆师学堂中 , 要求学 习管轮 、 驾驶等专业 的学生 于 “每 日清晨 , 先读四 书五经数刻 ” , 且于 “ 洋 教习歇课之 日” , “试以策论 ” 。 这种不伦不类 的课程安排 � 真切反映出张氏智育思想的深 刻的内在矛盾—旧的拖住新的 , 死的拖住活的 。 关于体育 � 正如 《学堂歌 》 所唱 , 张之 洞将其置于 “第一桩 ” 的重要地位 。 为了培 养学生强健的体魄 , 张氏在 《学务纲要》 中 规定 “各学堂一体练习兵式体操以肄武事” 。 对此 � 他的好友 、 军机大臣瞿鸿 机表示异议 。 · � � · 张之洞专函复瞿 , 说 明 “学堂兵操万不可少 。 ⋯ ⋯此乃环球各国办学者第一注意之事 , 在 中国今日学堂尤为 自强要端” , “似不宜删除 也” 。� 二 、 教育制度论 � “科举夙为外人垢病 , 学堂最为新政大端 ” 随着张之洞 “洋务 ” 事业的展开 , 他对 于 已实行一千三百余年的 、 教育制度 与官僚 制度合一的科举制的病灶洞察 日渐透彻 , 认 为这一制度 “文胜而实衰 , 法久而弊起 。 主 司取便以藏拙 , 举子因陋以侥幸 ” , 必须予以 改革 , 而代之以新式学堂 , 他的教育制度论 由此而发 。 张之洞对废止科举 , 广兴学堂的认识 , 有 一个渐进过程 。 甲午战争以前 , 他虽有改革 教育制度的零星设想 , 却并无系统 。 甲午以 后 , 张之洞研读了传教士李提摩太 《新学八 章》等文 , 联系对 日战败的刺激 , 于 �� � � 年 在 《劝学篇 》中提出 “救时必自变法始 , 变 法必 自变科举始 ” , 但 尚未明确要求废除科 举 , 而是主张 “宜存其大体而斟酌修改之 ” 。 十九 、 二十世纪之交 � 张之洞在创办新 式学堂方面已有众多实绩 , 对于科举 、 学堂 的优劣短长 , 也有了更 明确的比较 � 科举文 字每 多剥窃 , 学堂功课 务在实修 � 科举 只 凭一 日之短长 � 学 堂必尽 军年之研 究 � 科举但取词 章 , 其品 谊无从考见 , 学堂兼重 行检 � 其 心术尤可 灼知 。 � 总之 , “凡科举之讲 习者 � 学堂无不优为 � 学 堂之所兼通者 , 科举 皆所未备 。 是则取材于 科举不如取材于学堂彰明矣 ” 。 尽管如此 , 出 于可行性方面的考虑 , 张之洞此时仍主张用 递减员额的温和办法 , 使科举逐渐消亡 , 以 缓解习惯势 力对于改革的顽强阻力 , 其具体 步 骤是分期减额 , 十年减完 。 他还 特别 为 � � � � “旧应科举之老儒 ” 而 “不能改习新学者 ” 安 排出路 , 使 充各新学堂经学科 、 文学科教习 , 定期查其成绩 , 予以奖叙 。 张之洞的考虑 不可谓不精细入微 , 用心 良苦 。 但是 , 实际情况却是 , “科举一 日不停 , 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 , 以分其砒砺实修之 志 。 民间更相率观望 , 私立学堂绝少 , 非公 家财 力所能普及 , 学堂决无大兴之望 。 ” 在这 种形势下 , �� � � 年 � 月 , 张之洞与袁世凯联 衔奏请立停科举 , 大兴学堂 。 其奏称 � 科举夙为外人垢 病 , 学堂最为 新政大端 。 一 旦毅然决然 , 舍其旧 而新是谋 , 则风声所树 , 群且刮 目 相 看 , 推诚相 与 。 ⋯⋯ 故欲补救时 艰 � 必 自推广学校 始 � 而欲推广学 校 , 必 自先停科举始 。� 清政府采纳了这一建议 , 宣布 “ 自丙午 � �� � � 年 � 科为始 , 所有乡 、 会试一律停止 ”� 。 科 举制的终结 , 是历史的必然 , 是中古制度行 将就木的文化征象 。 张之洞极力促成了它的 实现 , 有功于历史 。 破与立是一个问题的两面 。 在改革科举 的同时 , 张之洞于创立新的教育制度体系方 面 , 也耗费心血 , 做了大量工作 , 在近代中 国教育史上占有突出地位 。 在兴办 “洋务 ” 的二十余年间 , 张之洞 经手创办了数十所各级各类新式学堂 。 与此 同步 , 在建立一种完备 、 系统的新式教育制 度方面 , 他也进行 了总体性的思 二� 并最终 形诸章程形式 , 其革路蓝缕之功 , 不可磨灭 。 �� � � 年 � 月 � 张之洞上 《变通政治人才 为先遵 旨筹议折 》, 就 “兴学育才之大端 ” 提 出建议 , 其中便有教科书官定颁发 、 通国一 律等学制方面的构想 。他还分学校为蒙学 、小 学 、 中学 、 高等学堂与京师大学堂五级 , 各 级入学年龄 、 修业年限都有明确规定 。 这一 构想未能在全国推广 , 但张之洞却以此认识 为基础 , 在湖北地区基本建立起成龙配套的 区域新教育体系 。 � � � � 年 , 张之洞奉旨入京 , 与张百熙等 会商重订学堂章程 。 经过数月紧张工作 , 诞 生了近代中国第一个经正式颁布在全国推行 的新式学制 , 即通称的 “癸卯学制 ” �因 � � � � 年为干支纪年癸卯年而得名 � 。张之洞曾在给 瞿鸿 机 信中自述其间的辛劳 � “惟此事繁难 已极 , 关 系甚重 , 改定不止十次 , 两月来昼 夜赶办此事 , 困惫已极 , 寒天病躯 , 十分心 急 , 而无可如何 ” � 。 “癸卯学制 ” 共分三段七级 。 第一段为初 等教育 , 含蒙养院四年 , 初等 小学 小学生如何制作手抄报课件柳垭小学关于三违自查自纠报告小学英语获奖优质说课课件小学足球课教案全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五年 , 高 等小学四 年 , 共三级十三年 。 第二段为中等 教育 , 含中学堂一级五年 。 第三段为高等教 育 , 含高等学堂或大学预备科三年 , 分科大 学堂三到四年 , 通儒院五年 , 共三级 , 十一 到十二年 。 与以上普通教育并行的 , 还有师 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两 系 。 前者分初级 、 优级 两段 � 共修业八年 � 后者分初等 、 中等 、 高 等三段 , 共修业十五年 。 关于各级学校的不同任务 , 《学务纲要》 作出简要说明 � 蒙养院及初等小学堂 , 意在 使全国之民 , 无论贫富贵贱 , 皆能淑性知礼 。 高等小学堂及中等学堂 , 意在使入学者通晓 四 民皆必知之要端 ,仕进者有进学之阶梯 ,从 业者有谋生之智能 。 高等学堂意在讲求国政 民事各专门之学 , 为国家蓄养任用之人才 。通 儒院意在研究专门精深之义蕴 , 稗能 自悟新 理 � 自创新法 。 � 在新式学校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的草创方面 , 张之 洞堪称近代中国第一人 。 随着湖北地 区新式 学堂的陆续开办 , 张之洞逐渐认识到设立隶 属地方行政首脑的专职管学机构以取代旧制 下与 曾、督 、 巡抚平起平坐的 “学政 ” 的迫切 需要 。 �� � � 年 � 月 , 他率先设立湖北学务处 , 作为统一管理全省教育行政的机构 。 这一做 法后被纳入 “癸卯学制” 中 。 不仅如此 , 张 之洞还对建立全国统一的教育管理体制提出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 于京师专设总理学务大臣 , 统辖全国 学务 。 学务大臣应设属官 , 分掌专 门 、 普通 、 实业 、 审订 、 游学 、 会计六处 , 各省学务处 则按此对口设立六科 , 以期上下贯通 , 有效 运转 。 总之 , 张之洞在学科分类 、 课程设置 、 行 政管理等方面 , 提供了前辈所无的新东西 , 在 相当程度上 , 奠定了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基 本格局 。 三 、 教学论 � “学之为事 , 讲习与历练兼之 ” 张之洞并非职业教育家 , 但通经致用的 个人阅历与兴学育才的丰富实践 � 使他对于 教学规律形成基本正确的认识 , 即 “学之为 事 , 讲习与历练兼之 ” � 。 无论是开设旧式书 院 , 还是创办新式学堂 , 他的这一教学论思 想一以贯之 。 张之洞是正途科举出身 , 但他绝非读死 书的冬烘 。 他一向认为 , 一切学术 “要其终 也 , 归于有用 ” � , “读书期于明理 , 明理 归于 致用 ” , “非欲驱引人才尽作书蠢也 ’,� 。 他毕 生追求 “经济之道 ” , 而此道本 “不必尽由学 问 , 然士人致力 , 非书无 由” 。 为了纠正这一 时弊 , 张之洞十分强调 “讲习与历练兼之 ” , 亦即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 。 他告诫诸 生 � “要之学以躬行实践为主” � 。 基于这一思想 , 张之洞主张生动活泼的 教学方法 , 反对死读书 , 读死书 。 他认为读 书 “不贵多 , 贵真 � 过 目不贵猛 , 贵有恒 � 不 贵涉猎 , 贵深思 � 不贵议论 , 贵校勘 � 不贵 强记 , 贵能解” 。 他还反对加重学生负担 , 搞 疲劳轰炸 , 认为 “必有余力 , 乃可读书 ”� 。 在 与梁鼎芬讨论两湖书院课程设置 的信 函 中 � 他写道 � 行检二 百题 , 诚 觉甚多 。 三 年 学生断不能作许 多题 , 若 其作完 , 则 与小试无异 � 但有交卷之功 , 断无 · � � · 读书之暇 , 一也 。 况又兼 习各门精 细繁重之学 , 学生安能人人有此敏 才强 力 , 外人必 以为各 门皆是教衍 , 教不 真教 , 学不真学 , 二也 。 如其 真学 , 诸生断 不堪其苦 , 外人必议 其过于繁苛 , 三也 。 � 在教学法方面 , 张之洞认为 , “山长之教 法⋯ ⋯非善诱不可 ” , 启发学生思维 , 举一反 三 , “课一解即通一经义也 , 课一论即知一史 案 也 ” 。 � 他主张诸生相互切磋 , “经史繁重 者 , 一人翻之则畏难而 自废 , 同力检之则多 得 。 疑义难解者 , 独坐冥思则窒 , 洁难推求 , 谈谐趣妙则通 。 此友之益亦师之亚 ”� 。 转化为洋务派以后 , 张之洞在创办新式 学堂 , 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时 , 更加注意 将课堂讲授与实际演练操作结合起来 。 �� � � 年 , 他开办广东水陆师学堂 , 规定学生每年 九个 月在校学习 , 三个月到军舰和军营实习 。 为了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 , 学堂附设机器厂 一座 , 又配广 甲轮一艘 , 作为学生练 习用船 。 �� � � 年 , 他在武昌开办湖北农务学堂 , 为方 便学生耕作 , 学堂专门由大东门内迁至武胜 门外 宝积庵 �今湖北大学校址 � , 以与农事实 验场相毗连 。 四 、 师资论 � “振兴教育 , 必先广储师资 � 师资不敷 , 学校何以兴盛 � ” 新旧 学制交替之际 , 师资问题实为当务 之急 。 仅知 “子 曰诗云 ” 的塾师 � 显然无法 胜任声光化 电之教学 。 广兴学堂所需的数量 庞大 、 知识全新的教员从何而来 , 成为新学 制能否全面推行的成败关键 。 张之洞于此有 诸多论述 。 他多次强调 � “振兴教育 � 必先广 储师资 � 师资不敷 � 学校何以兴盛 � ” “各属 开办学堂 � 全赖师范得人 , 课程方能合度 , 管 理才能得宜 。 ”� “是以兴办师范尤为小学之 先务 。 ”忍 由此形成他的师资论 。 · �� � · 在湖北推行新式学堂之始 , 张之洞为解 决师资之急需 , 从经心 、 两湖 、 江汉三书院 选派优等学生赴 日本学习 , 但这毕竟不能从 根本上解决问题 , 于是他决定在省内自办师 范学堂 。 �� � � 年 , 张之洞在武昌城东宾阳门 以南创设湖北师范学堂 , 课程除普通学科外 , 另加教育学 、 卫生学 、 教授法 、 学校管理法 等科 目 。 学额一百二十名 。 速成科一年毕业 , 正科两年或三年毕业 。 该校与张誊于同年开 设于江苏的通州师范学校 , 同开近代中国独 立 、 完备的师范教育之先 。 张之洞高度重视师范教育在整个教育体 系中的基础地位 。 他在 《筹定学堂规模次第 兴办折》 中说 � “师范学堂为教师造端之地 , 关系至重 ” , 故而在 “各学堂办法十五条 ” 中 , 将师范列为第一的位置 。 张之洞认为 , 教育 的质量取决于师资的质量 , 而合格的教员非 经正规师范训练不可 。 兴学之初 , 湖北各地 出现中学堂发展过猛的情况 。 张之洞看出其 中的弊端 � 立即札伤各府暂停中学 , 先办师 范传习所 。 札文称 � “小学不兴 , 不但普通 、 实业各中学堂无合格学生 , 而国民教育亦终 无普及之一 日 。 ”他批评各府盲 目发展中学堂 “实为惜昧可异 。 ⋯ ⋯其实府 中学堂此时安有 许多合格学生 , 此正如无根之条终归于萎 , 虽 长奚为 � 无址之墉立见其倾 � 虽高安用 。 ” 与 其办一些名不符实的中学堂 , 不如扎扎实实 从抓合格师资入手 � 办好小学堂 , 以强固国 民教育之基础 。 因此 � “伤各该府将 听设中学 堂一律暂改为初级师范学堂 , 或先办速成师 范 � 或先办师范传习所 。 ”� �� � � 年 � 张 之洞 奉旨参与重 订学 堂章 程 。 他重 视师范 教育的 思想 , 在 “癸卯学 制 ” 及 《学 务纲要 》中得到充分体现 。 《学务 纲要 》载明 � “师范学堂 , 意在全国中小学各 有师资 � 此为学堂本源 , 兴学入手第一义 。 ” 在 “癸卯学制 ” 中 , 各级师范教育相互衔接 , 形成独立的 、 完整的体系 。 初级师范与 中学 堂平行 , 相当于现在的师范专科学校 。 优级 师范与高等学堂平行 , 相当于现在的师范学 院或师范大学 。 此外 , 还有简易师范科 、 师 范传习所 、 实业教育讲习科等 。 中国近代师 范教育的格局 , 从此形成 。 作为上一个世纪的历史人物 , 张之洞的 教育思想 自有其落后的一面 。 特别是他将教 育作为维系腐朽封建制度的手段这一主观动 机 , 更应予以完全否定 。 但是 , 从客观效果 看 ,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又蕴含着不少近代因 素 。 对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 我们应该批判地 继承 。 这也正是本文的写作初衷 。 注 � � � 《劝学篇 · 内篇 · 同心第一 》。 � 《张文襄公全集 》 � 以下简称全集 � 卷五十七 。 � � 《全集 》卷一 百零六 。 � � 《全集》卷二 百零四 。 � � 《全集 》卷二百二十 � � 《全集 》卷六十 。 � 《张文襄公年谱》卷 九 。 � 《上谕档 》光绪三十一年七月 。 � 《近代中国教育史科》第 � 册 , 第 � 页 。 � � 《全集》卷二十一 。 � � � 《全集 》卷二百一十三 。 � 《全集 》卷二百一十九 � � 《张文襄公犊稿》卷二十 、 二十一 。 � 《张文襄 公治鄂记》。 �作者系湖北大学中国文化史研究所 副教授 � 责任编辑 张小路 �上接 � � 页 � 注 � � 、� � ��之亏�珍�� � � � � � � � � � � 《孙 中山全集 》第 � 卷 � 中华书局 �� � � 年版 , 第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 、 � �� 、 �� 页 。 � � 丈印� � 国 � 《孙中山全集》第 �卷 , 中华 书 局 �� � 年版 , 第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页 。 � � 《孙中山全集》第 � 卷 , 中华书局 � � � � 年 版 , 第 � � � 、 ��� 页 。 �� 《孙中山全 集》第 � 卷 , 中华书局 �� � � 年 版 , 第 �� �一�一� 、 �� � 、 �� � 页 。 � 林家有 � 《辛亥革命与民族问题 》, 中山大学出 版社 �� �� 年版 , 第 � ��一 �� � 页 。 � 《孙中山全集 》第 � 卷 , 中华书局 �� ! 年版 , 第 �� � 页 。 �函仗陈旭麓学术文存 》, 上海 人民出版社 �� �。年 版 � 第 �� � � 页 。 � 《孙中山全集 》第 � 卷 � 中华书局 � � � �年版 � 第 ��� 页 。 � 《孙中山全集 》第 �� 卷 , 中华书 局 �� � � 年版 , 第 �� 页 。 � 戴季陶 � 《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 》, 民智书局 �� � 年版 , 第 � � 页 。 � 《瞿秋白文集 》 �文学编 � 第 �卷 , 人 民文学 出版社 �� � � 年版 , 第 � �一 � � 页 。 �作者 来广州休育学院马列教研室讲师 � 责任编辑 张小路 �� �
本文档为【张之洞教育思想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09720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6
分类:
上传时间:2011-10-19
浏览量: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