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1(更新版导则)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1(更新版导则)

举报
开通vip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1(更新版导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HJ 610-201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Groundwater Environment 本电子版为发布稿。请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 2011-02-11 发布 2011-06-01实施 环 ...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1(更新版导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HJ 610-201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Groundwater Environment 本电子版为发布稿。请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 2011-02-11 发布 2011-06-01实施 环 境 保 护 部 发布 HJ 610-2011 目 次 前 言............................................................................................................................................. II 1 适用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总则 ........................................................................................................................................... 2 5 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 ............................................................................................................... 5 6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级................................................................................................ 5 7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要求.............................................................................................. 10 8 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 11 9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 ............................................................................................................. 18 10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 20 11 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对策 ................................................................................................. 21 12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文件的编写.................................................................................. 22 附录A(资料性附录)不同类型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 ............................................... 24 附录B(资料性附录)典型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 ............................................................... 25 附录C(资料性附录)地下水位变化区域半径的确定 ............................................................... 27 附录D(资料性附录)废水入渗量计算公式 ............................................................................... 32 附录E(资料性附录)环境水文地质试验方法简介.................................................................... 33 附录F(资料性附录)常用地下水评价预测模型........................................................................ 35 I HJ 610-2011 前 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 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范和指导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保护环境,防治地下水污 染,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内容、工作程序、方法和要求。 本标准的附录 A、附录 B、附录 C、附录 D、附录 E、附录 F 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环境保护部环境 工程 路基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工程量增项单年度零星工程技术标正投影法基本原理 评估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吉林省 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 2011 年 2 月 11 日批准。 本标准自 2011 年 6 月 1 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II HJ 610-201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内容、工作程序、方法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以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及对地下水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建设项目的环境 影响评价。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 标准。 GB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 50027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HJ/T 2.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 HJ/T 19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非污染生态影响 HJ/T 164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 338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地下水 groundwater/subsurface water 以各种形式埋藏在地壳空隙中的水,包括包气带和饱水带中的水。 3.2 包气带/非饱和带 vadose zone/unsaturated zone 地表与潜水面之间的地带。 3.3 饱水带 saturated zone 地下水面以下,土层或岩层的空隙全部被水充满的地带。含水层都位于饱水带中。 3.4 潜水 unconfined water / diving water 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地下水。 3.5 承压水 confined water/artesian water 充满于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地下水,其承受压力大于大气压力。 1 HJ 610-2011 3.6 地下水补给区 groundwater recharge zone 含水层(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水量的区域。对于潜水含水层,补给区与含水层的分布 区一致;对于承压含水层,裂隙水、岩溶水的基岩裸露区,山前冲洪积扇的单层砂卵砾石层 的分布区都属于补给区。 3.7 地下水排泄区 groundwater discharge zone 含水层(含水系统)中地下水在自然条件或人为因素影响下失去水量的区域,如天然湿 地分布区、地下水集中开采区、接受地下水补给的河流分布区等。 3.8 地下水径流区 groundwater flow zone 地下水从补给区到排泄区的中间区域。对于潜水含水层,径流区与补给区是一致的。 3.9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 centralized supply drinking water source 指进入输水管网送到用户的和具有一定供水规模(供水人口一般大于 1000 人)的饮用 水水源地。 3.10 地下水背景值 background values of groundwater quality 又称地下水本底值。自然条件下地下水中各个化学组分在未受污染情况下的含量。 3.11 地下水污染 groundwater contamination/groundwater pollution 人为或自然原因导致地下水化学、物理、生物性质改变使地下水水质恶化的现象。 3.12 地下水污染对照值 control values of groundwater contamination 评价区域内历史记录最早的地下水水质指标统计值,或评价区域内受人类活动影响程度 较小的地下水水质指标统计值。 3.13 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environmental hydrogeology problems 指因自然或人类活动而产生的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问题,如地面沉降、次生盐渍化、土 地沙化等。 4 总则 4. 1 建设项目分类 根据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特征,将建设项目分为以下三类。 Ⅰ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 的建设项目; Ⅱ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 下水水位变化,并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建设项目; Ⅲ类:指同时具备 I 类和Ⅱ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特征的建设项目。 根据不同类型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程度与范围的大小,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 作分为一、二、三级。具体分级的原则与判据见第 6 章。 2 HJ 610-2011 4. 2 评价基本任务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任务包括:进行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预测和评价建设项目 实施过程中对地下水环境可能造成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危害(包括地下水污染,地下水流场或 地下水位变化),并针对这种影响和危害提出防治对策,预防与控制地下水环境恶化,保护 地下水资源,为建设项目选址决策、工程设计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应按本标准划分的评价工作等级,开展相应深度的评价工作。 4. 3 工作程序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可划分为准备、现状调查与工程分析、预测评价和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编写四 个阶段。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见图 1。 4. 4 各阶段主要工作内容 4.4.1 准备阶段 搜集和研究有关资料、法规文件;了解建设项目工程概况;进行初步工程分析;踏勘现 场,对环境状况进行初步调查;初步分析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确定评价工作等级 和评价重点,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 4.4.2 现状调查与工程分析阶段 开展现场调查、勘探、地下水监测、取样、分析、室内外试验和室内资料分析等,进行 现状评价工作,同时进行工程分析。 4.4.3 预测评价阶段 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依据国家、地方有关地下水环境管理的法规及标准,进行影 响范围和程度的评价。 4.4.4 报告编写阶段 综合分析各阶段成果,提出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防治对策,编写地下水环境影响专题 报告。 3 HJ 610-2011 图 1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框图 现状调查与工程分析阶段 识别环境影响、确定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重点 编制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专题工作方案 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监测 水文地质条件 调查 环境水文地质 问题调查 地下水污染源 调查 地下水环境 现状监测 工程 分析 环境水文地质 勘察与试验 一级评价 二 / 三 级 评 价 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 模型概化及参数确定 一级评价 二级评价 三级评价 数值法 数值法或解析法 类比考察或经验判断法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提出环境保护措施和对策 编制地下水环境影响专题报告(或章节) 准备阶段 预测评价 阶段 环境状况初步调查 收集相关资料,了解项目工程概况 初步工程分析 报告 编写 阶段 4 HJ 610-2011 5 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 5.1 基本要求 5.1.1 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分析应在建设项目初步工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在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方案编制阶段完成。 5.1.2 应根据建设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三个阶段的工程特征,分别识别其正 常与事故两种状态下的环境影响。 5.1.3 对于随着生产运行时间推移对地下水环境影响有可能加剧的建设项目,还应按生产 运行初期、中期和后期分别进行环境影响识别。 5.2 识别方法 5.2.1 环境影响识别可采用矩阵法,参见附录A。 5.2.2 典型建设项目的地下水环境影响参见附录B。 6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级 6. 1 划分原则 Ⅰ类和Ⅱ类建设项目,分别根据其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类型、建设项目所处区域的环境 特征及其环境影响程度划定评价工作等级。 Ⅲ类建设项目应根据建设项目所具有的Ⅰ类和Ⅱ类特征分别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工作等级划分,并按所划定的最高工作等级开展评价工作。 6. 2 Ⅰ类建设项目工作等级划分 6.2.1 划分依据 6.2.1.1 I 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应根据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 防污性能、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污水排放量与污水水质复杂程度等指 标确定。建设项目场地包括主体工程、辅助工程、公用工程、储运工程等涉及的场地。 6.2.1.2 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 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按包气带中岩(土)层的分布情况分为强、中、弱三级, 分级原则见表 1。 表 1 包气带防污性能分级 分级 包气带岩(土)的渗透性能 强 岩(土)层单层厚度 Mb≥1.0m,渗透系数 K≤10-7cm/s,且分布连续、稳定。 中 岩(土)层单层厚度 0.5m≤Mb<1.0m,渗透系数 K≤10-7cm/s,且分布连续、稳定。 岩(土)层单层厚度 Mb≥1.0m,渗透系数 10-7cm/s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与方式及施用 农药、化肥情况。必要时可补做渗水试验,以便了解单位面积渗水量。 e)对工业固体废物堆放(填埋)场,应测定其位置、堆积面积、堆积高度、堆积量等, 并了解其底部、侧部渗透性能及防渗情况,同时采取有代表性的样品进行浸溶试验、土柱淋 滤试验,了解废物的有害成份、可浸出量、雨后淋滤水中污染物种类、浓度和入渗情况。 f)对生活污染源中的生活垃圾、粪便等,应调查了解其物质组成及排放、储存、处理 利用状况。 g)对于改、扩建 I 类建设项目,还应对建设项目场地所在区域可能污染的部位(如物 料装卸区、储存区、事故池等)开展包气带污染调查,包气带污染调查取样深度一般在地面 以下 25cm—80cm 之间即可。但是,当调查点所在位置一定深度之下有埋藏的排污系统或储 藏污染物的容器时,取样深度应至少达到排污系统或储藏污染物的容器底部以下。 8.3.3.4 调查因子 地下水污染源调查因子应根据拟建项目的污染特征选定。 8.3.4 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 8.3.4.1 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主要通过对地下水水位、水质的动态监测,了解和查明地下水 水流与地下水化学组分的空间分布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和环境影响预测 提供基础资料。 8.3.4.2 对于 I 类建设项目应同时监测地下水水位、水质。对于 II 类建设项目应监测地下水 水位,涉及可能造成土壤盐渍化的 II 类建设项目,也应监测相应的地下水水质指标。 8.3.4.3 现状监测井点的布设原则 a)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井点采用控制性布点与功能性布点相结合的布设原则。监测井 点应主要布设在建设项目场地、周围环境敏感点、地下水污染源、主要现状环境水文地质问 题以及对于确定边界条件有控制意义的地点。对于Ⅰ类和Ⅲ类改、扩建项目,当现有监测井 不能满足监测位置和监测深度要求时,应布设新的地下水现状监测井。 b)监测井点的层位应以潜水和可能受建设项目影响的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含水层为主。 潜水监测井不得穿透潜水隔水底板,承压水监测井中的目的层与其他含水层之间应止水良 好。 c)一般情况下,地下水水位监测点数应大于相应评价级别地下水水质监测点数的 2 倍 以上。 13 HJ 610-2011 d)地下水水质监测点布设的具体要求: 1)一级评价项目目的含水层的水质监测点应不少于 7 个点/层。评价区面积大于 100km2 时,每增加 15km2 水质监测点应至少增加 1 个点/层。 一般要求建设项目场地上游和两侧的地下水水质监测点各不得少于 1 个点/层,建设项 目场地及其下游影响区的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不得少于 3 个点/层。 2)二级评价项目目的含水层的水质监测点应不少于 5 个点/层。评价区面积大于 100km2 时,每增加 20km2 水质监测点应至少增加 1 个点/层。 一般要求建设项目场地上游和两侧的地下水水质监测点各不得少于 1 个点/层,建设项 目场地及其下游影响区的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不得少于 2 个点/层。 3)三级评价项目目的含水层的水质监测点应不少于 3 个点/层。 一般要求建设项目场地上游水质监测点不得少于 1 个点/层,建设项目场地及其下游影 响区的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不得少于 2 个点/层。 8.3.4.4 地下水水质现状监测点取样深度的确定 a)评价级别为一级的Ⅰ类和Ⅲ类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监测井(孔)点应进行定深水质 取样,具体要求: 1)地下水监测井中水深小于 20m 时,取二个水质样品,取样点深度应分别在井水位以 下 1.0m 之内和井水位以下井水深度约 3/4 处。 2)地下水监测井中水深大于 20m 时,取三个水质样品,取样点深度应分别在井水位以 下 1.0m 之内、井水位以下井水深度约 1/2 处和井水位以下井水深度约 3/4 处。 b)评价级别为二、三级Ⅰ类、Ⅲ类建设项目和所有评价级别的Ⅱ类建设项目,只取一 个水质样品,取样点深度应在井水位以下 1.0m 之内。 8.3.4.5 地下水水质现状监测项目的选择,应根据建设项目行业污水特点、评价等级、存在 或可能引发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而确定。即评价等级较高,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可 适当多取,反之可适当减少。 8.3.4.6 现状监测频率要求 a)评价等级为一级的建设项目,应在评价期内至少分别对一个连续水文年的枯、平、 丰水期的地下水水位、水质各监测一次。 b)评价等级为二级的建设项目,对于新建项目,若有近 3 年内至少一个连续水文年的 枯、丰水期监测资料,应在评价期内至少进行一次地下水水位、水质监测。对于改、扩建项 目,若掌握现有工程建成后近 3 年内至少一个连续水文年的枯、丰水期观测资料,应在评价 期内至少进行一次地下水水位、水质监测。 若无上述监测资料,应在评价期内分别对一个连续水文年的枯、丰水期的地下水水位、 水质各监测一次。 c)评价等级为三级的建设项目,应至少在评价期内监测一次地下水水位、水质,并尽 可能在枯水期进行。 8.3.4.7 地下水水质样品采集与现场测定 a)地下水水质样品应采用自动式采样泵或人工活塞闭合式与敞口式定深采样器进行采 集。 14 HJ 610-2011 b)样品采集前,应先测量井孔地下水水位(或地下水水位埋藏深度)并做好记录,然 后采用潜水泵或离心泵对采样井(孔)进行全井孔清洗,抽汲的水量不得小于 3 倍的井筒水 (量)体积。 c)地下水水质样品的管理、分析化验和质量控制按 HJ/T164 执行。pH、DO、水温等 不稳定项目应在现场测定。 8.3.5 环境水文地质勘察与试验 8.3.5.1 环境水文地质勘察与试验是在充分收集已有相关资料和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的基 础上,针对某些需要进一步查明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和为获取预测评价中必要的水文地质参 数而进行的工作。 8.3.5.2 除一级评价应进行环境水文地质勘察与试验外,对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复杂而又缺少 资料的地区,二级、三级评价也应在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评价区进行必要的水文地 质勘察。 8.3.5.3 环境水文地质勘察可采用钻探、物探和水土化学分析以及室内外测试、试验等手段, 具体参见相关标准与规范。 8.3.5.4 环境水文地质试验项目通常有抽水试验、注水试验、渗水试验、浸溶试验、土柱淋 滤试验、弥散试验、流速试验(连通试验)、地下水含水层储能试验等,有关试验原则与方法 参见附录 E。在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可根据评价等级及资料占有程度等实际情况选 用。 8.3.5.5 进行环境水文地质勘察时,除采用常规方法外,可配合地球物理方法进行勘察。 8.4 环境现状评价 8.4.1 污染源整理与分析 8.4.1.1 按评价中所确定的地下水质量标准对污染源进行等标污染负荷比计算;将累计等标 污染负荷比大于 70%的污染源(或污染物)定为评价区的主要污染源(或主要污染物);通 过等标污染负荷比分析,列表给出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因子,并附污染源分布图。 8.4.1.2 等标污染负荷( )计算公式: ijP j ij ij ij QC C P 0 = (1) 式中: ijP —第 j 个污染源废水中第 i 种污染物等标污染负荷,m3/a; ijC —第 j 个污染源废水中第 i 种污染物排放的平均浓度,mg/L; ijC0 —第 j 个污染源废水中第 i 种污染物排放标准浓度,mg/L; jQ —第 j 个污染源废水的单位时间排放量,m3/a。 若第 j 个污染源共有 n 种污染物参与评价,则该污染源的总等标污染负荷计算公式: ∑ = = n i ijj PP 1 (2) 式中: jP —第 j 个污染源的总等标污染负荷,m3/a。 15 HJ 610-2011 若评价区共有m个污染源中含有第 i种污染物,则该污染物的总等标污染负荷计算公式: ∑ = = m j iji PP 1 (3) 式中: iP—第 i 种污染源的总等标污染负荷,m3/a。 若评价区共有 m 个污染源,n 种污染物,则评价区污染物的总等标污染负荷计算公式: ∑∑ = = = m j n i ijPP 1 1 (4) 式中: P:评价区污染物的总等标污染负荷,m3/a。 8.4.1.3 等标污染负荷比( )计算公式: ijK P P K ijij = (5) 式中: ijK —第 j 个污染源中第 i 种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比,无量纲; ijP —第 j 个污染源废水中第 i 种污染物等标污染负荷,m3/a; P—评价区污染物的总等标污染负荷,m3/a。 P P KK n i ijn i ijj ∑∑ = = == 1 1 (6) 式中: jK —评价区第 j 个污染源的等标污染负荷比,无量纲; ijP —第 j 个污染源废水中第 i 种污染物等标污染负荷,m3/a; P—评价区污染物的总等标污染负荷,m3/a。 P P KK m j ijm j iji ∑∑ = = == 1 1 (7) 式中: iK —评价区第 i 个污染源的等标污染负荷比,无量纲; ijP —第 j 个污染源废水中第 i 种污染物等标污染负荷,m3/a; P—评价区污染物的总等标污染负荷,m3/a。 8.4.1.4 包气带污染分析 对于改、扩建 I 类和Ⅲ类建设项目,应根据建设项目场地包气带污染调查结果开展包气 带水、土污染分析,并作为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的基础。 8.4.2 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 8.4.2.1 根据现状监测结果进行最大值、最小值、均值、标准差、检出率和超标率的分析。 16 HJ 610-2011 8.4.2.2 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应采用标准指数法进行评价。标准指数>1,表明该水质因子已 超过了规定的水质标准,指数值越大,超标越严重。标准指数计算公式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a)对于评价标准为定值的水质因子,其标准指数计算公式: si i i C CP = (8) 式中: iP—第 i 个水质因子的标准指数,无量纲; iC —第 i 个水质因子的监测浓度值,mg/L; siC —第 i 个水质因子的标准浓度值,mg/L。 b)对于评价标准为区间值的水质因子(如 pH 值),其标准指数计算公式: sd pH pH pHP − −= 0.7 0.7 ≤7 时 (9) pH 0.7 0.7 − −= su pH pH pHP >7 时 (10) pH 式中: pHP —pH 的标准指数,无量纲; pH —pH 监测值; supH —标准中 pH 的上限值; sdpH —标准中 pH 的下限值。 8.4.3 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分析 8.4.3.1 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分析应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及环境水文地质调查结果进行。 8.4.3.2 区域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状况分析,应叙述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的面积、漏斗中心 水位的下降幅度、下降速度及其与地下水开采量时空分布的关系,单井出水量的变化情况, 含水层疏干面积等,阐明地下水降落漏斗的形成、发展过程,为发展趋势预测提供依据。 8.4.3.3 地面沉降、地裂缝状况分析,应叙述沉降面积、沉降漏斗的沉降量(累计沉降量、 年沉降量)等及其与地下水降落漏斗、开采(包括回灌)量时空分布变化的关系,阐明地面 沉降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危害程度,为发展趋势预测提供依据。 8.4.3.4 岩溶塌陷状况分析,应叙述与地下水相关的塌陷发生的历史过程、密度、规模、分 布及其与人类活动(如采矿、地下水开采等)时空变化的关系,并结合地质构造、岩溶发育等 因素,阐明岩溶塌陷发生、发展规律及危害程度。 8.4.3.5 土壤盐渍化、沼泽化、湿地退化、土地荒漠化分析,应叙述与土壤盐渍化、沼泽化、 湿地退化、土地荒漠化发生相关的地下水位、土壤蒸发量、土壤盐分的动态分布及其与人类 活动(如地下水回灌过量、地下水过量开采)时空变化的关系,并结合包气带岩性、结构特 征等因素,阐明土壤盐渍化、沼泽化、湿地退化、土地荒漠化发生、发展规律及危害程度。 17 HJ 610-2011 9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 9.1 预测原则 9.1.1 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应遵循HJ/T 2.1 中确定的原则进行。考虑到地下水环 境污染的隐蔽性和难恢复性,还应遵循环境安全性原则,预测应为评价各方案的环境安全和 环境保护措施的合理性提供依据。 9.1.2 预测的范围、时段、内容和方法均应根据评价工作等级、工程特征与环境特征,结 合当地环境功能和环保要求确定,应以拟建项目对地下水水质、水位、水量动态变化的影响 及由此而产生的主要环境水文地质问题为重点。 9.1.3 Ⅰ类建设项目,对工程可行性研究和评价中提出的不同选址(选线)方案、或多个 排污方案等所引起的地下水环境质量变化应分别进行预测,同时给出污染物正常排放和事故 排放两种工况的预测结果。 9.1.4 Ⅱ类建设项目,应遵循保护地下水资源与环境的原则,对工程可行性研究中提出的 不同选址方案、或不同开采方案等所引起的水位变化及其影响范围应分别进行预测。 9.1.5 Ⅲ类建设项目,应同时满足 9.1.3 和 9.1.4 的要求。 9.2 预测范围 9.2.1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的范围可与现状调查范围相同,但应包括保护目标和环境影响的 敏感区域,必要时扩展至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以及可能与建设项目所在的水文地质单元存 在直接补排关系的区域。 9.2.2 预测重点应包括: a)已有、拟建和规划的地下水供水水源区。 b)主要污水排放口和固体废物堆放处的地下水下游区域。 c)地下水环境影响的敏感区域(如重要湿地、与地下水相
本文档为【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1(更新版导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25147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704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46
分类:生产制造
上传时间:2011-11-05
浏览量: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