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从重庆方言俚俗语看俚俗语与地方文化

从重庆方言俚俗语看俚俗语与地方文化

举报
开通vip

从重庆方言俚俗语看俚俗语与地方文化 2006年 4月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第 23卷第 2期 Ap r. 2006 Journal of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123 NO. 2 从重庆方言俚俗语看俚俗语与地方文化 3 杨月蓉 (重庆工商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 ,重庆 400067) [摘要 ]俚俗语与地方文化密切相关 ,既是地方文化的反映 ,同时又使地方文化得以传承。 本文主要以重庆方言俚俗语为例 ,从...

从重庆方言俚俗语看俚俗语与地方文化
2006年 4月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第 23卷第 2期 Ap r. 2006 Journal of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123 NO. 2 从重庆方言俚俗语看俚俗语与地方文化 3 杨月蓉 (重庆工商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 ,重庆 400067) [摘要 ]俚俗语与地方文化密切相关 ,既是地方文化的反映 ,同时又使地方文化得以传承。 本文主要以重庆方言俚俗语为例 ,从方言文化、地理文化、人文文化三方面论述了俚俗语与地 方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 ] 重庆 ;方言 ;俚俗语 ;文化 [中图分类号 ]H172.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 0598 (2006) 02 - 0146 - 05   一、俚俗语的特点及其与文化的关系 汉语中有一些含义丰富、短小而定型的固定短 语或句子 ,这些固定短语或句子统称为熟语。例如 成语 (胸有成竹、马到成功 )、格言警句 (知己知彼 , 百战不殆 /知识就是力量 )、惯用语 (戴高帽、开夜 车 )、歇后语 (菠菜煮豆腐 ———一清二白 )、谚语 (十 年树木 ,百年树人 )、俗语 (雷声大雨点小、在一棵 树上吊死 )等。在熟语的各个类别中 ,成语和格言 警句主要来源于古代和现代的书面语或者名人名 言 ,具有全民性和书面语色彩 ,其他几类则主要来 源于人民群众的口头创造 ,具有明显的口语色彩 , 很多还是特定方言的产物 ,限于某个方言区使用 , 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俚俗语就是指有口语色彩 的通俗而定型的固定短语或句子 ,包括惯用语、歇 后语、谚语和俗语。通俗化、口语化是俚俗语的主 要特征。 俚俗语具有通俗性 ,但通俗不等于粗俗。有人 把俚俗语解释为“民间流传的鄙俗的不文雅的词 语 ”① ,这个解释不完全对。由于俚俗语来自于普 通人民群众 ,良莠不齐 ,不可避免有粗俗的成分存 在 ,但这些只是俚俗语中极少的一部分 ,大多数内 容是健康的。俚俗语表达的是人们对生活的认识 , 对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 ,对丑恶现象的鞭挞。俚俗 语往往是在通俗的外衣下包裹着朴实的真理 ,有的 还带有很强的哲理性和教育意义。人们用日常生 活中随处可见的事物现象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例如 重庆话中的俚俗语“围着灶头转 ,是想锅巴吃 ”,一 句平实的话道出人的行为都是受利益的驱使 ,总带 有一定的目的 ;“火到猪头烂 ”,则比喻时机成熟事 情自然会成功 ,告诫人们做事不要急躁。有的俚俗 语产生年代久远 ,甚至可能先秦两汉就出现了 ,一 直沿用至今 ,这些俚俗语之所以能长盛不衰 ,就是 因为它们表达的内容是永恒的 ,表达的道理经过时 间的检验证明是正确的。古往今来严肃的作品中 引用俚俗语来证明自己观点看法的不在少数 ,现当 代许多政治领袖、著名作家的讲话和著作中都可以 找到引用俚俗语的例子。 除了一些流行范围比较广的俚俗语外 ,各地还 有一些独特的俚俗语。这些俚俗语是人民群众创 造并流行于人民群众的口头上。由于过去知识分 子对民间文化的轻视 ,俚俗语很多没有被收入辞 典 ,除了极少数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的文学作品 外 ,书面语中很少出现 ,因此 ,它没有在辞典和书面 作品中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化、定型化 ,带有一定的原始性 ,往往直 接反映出一个地方的文化特点。所以具有文化上 的地域性也是俚俗语的重要特征之一。 641 3 [收稿日期 ]2005 - 12 - 10  [作者简介 ]杨月蓉 ,女 ,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教授。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杨月蓉 :从重庆方言俚俗语看俚俗语与地方文化 2006第 2期 各个地方都有一些自己独特的文化。语言是 一种社会现象 ,是文化的一部分 ,同时又是特定文 化的反映者 ,在语言中负载了丰富的文化内容。 “文化 ”这一术语内容极为广泛 ,但概括起来可以 说主要包含“一个社区诸成员有着共同的政治或 伦理观念 ,以及在很大程度上对解释世界的方式、 客观现象如何分类和赋予这种分类以何种意义有 着类同的认识。”②而这些文化内容主要是通过语 言反映出来。语言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并反映一个社会的物质文 化和精神文化 ,反过来说 ,语言又对一个社会的文 化产生影响。 俚俗语来源于生活 ,特定的文化是俚俗语产生 的源泉 ,同时俚俗语又是特定文化的反映 ,其中包 含了深刻的处世道理和对人生的体验 ,反映了各地 人民的世态人心 ,是人民群众心理认识的自然反 映。另一方面 ,俚俗语又对文化的传承起到很大的 作用。俚俗语是民间的教科书 ,人们把俚俗语看作 是前人的经验总结 ,是永恒的真理 ,所以常常引用 俚俗语来教育别人或告诫自己 ,另外 ,由于俚俗语 具有表达上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幽默诙谐 ,富于生 活的情趣 ,同时也是人们智慧的结晶 ,所以人们乐 于使用 ,乐于传布 ,这样 ,也使俚俗语包含的文化得 以延续固定下来。由于俚俗语表意相对完整 ,其内 容涉及人生的各个方面 ,所以俚俗语就像一面镜子 比较完整地反映着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特定的文化 内容。对方言俚俗语的研究可以了解各方言区人 的生活习惯、生产经验、宗教信仰、喜好厌恶、文化 遗迹等 ,可以说 ,它包括各地以口头方式代代传承 的所有知识、理解、评价、态度、幻想、感情和信仰 等。下面主要以重庆方言中的俚俗语为例谈谈俚 俗语与地方文化的关系。 二、俚俗语中的方言文化 俚俗语往往是某个地方的人民语言上的创新 , 具有明显的方言特征。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特 点在人民群众口头创作的俚俗语中得到充分的展 现。俚俗语的语言特点首先反映在语音上 ,因为任 何方言的俚俗语都是以方音为物质外壳而存在的 , 有的俚俗语就是以特定的方音现象为依据而构成 , 可以说 ,没有方言的特定语音 ,就没有这些特殊的 俚俗语。这样的俚俗语是很难被别的方言借用的。 例如山东方言有一个歇后语 : 牛耳 —离角 (家 )近 在山东方言中 ,“家 ”谐“角 ”音 ,这里字面说 牛耳离角近 ,实指人离家近。其他地方如果“家 ” 和“角 ”读音相差甚远 ,人们就不能理解这个歇后 语的意思。 下面几个重庆方言俚俗语就包含有一些独特 的语音现象 : 三月的菜薹 ———不嫩 (论 ) (重庆方言中有些字 en与 uen不分 ) 筲箕 锅 ———不严 (谙 ) (重庆方言中表示严实的“严 ”与“谙 ”同音 ) 土地老汉搬家 ———神 (承 )不住了。 (重庆方言中表示承受义的“承 ”与“神 ”同 音 ) 由于方言语音的不同 ,字面相同或相近的俚俗 语不同方言区的人的理解可能有不同 ,例如 : 叫化子卖米 ———只有这一升 (身 ) /没几升 (声 ) 这个歇后语重庆话的注解是“只有这一升 (身 ) ”,实际上是说“ (衣服不多 ) ,只有这一身 ”。 例如 :“不管到哪里去 ,我都是叫化子卖米 ———只 有这一升 (身 )。”这是因为重庆方言中 en和 eng 不分 ,都读 en,所以“升 ”与“身 ”谐音。而陕西渭 南地区的方言 ,引出的注解是“没几升 ”,因为在渭 南话中 ,“升 ”与“声 ”谐音 ,都是后鼻音 eng,所以实 际上是说“ (讲的话不多 , )没有几声 ”。例如柳青 的《创业史 》:“高增福是啥东西 ? 凭啥当农业社的 副主任 ? 论讲话是叫化子卖米 ,没几声 (升 )就完 了 ,论办事 ,他没能力 !”显然 ,相同的引子引出的 注解不同。 各地的方言词也各有特色 ,人民在创作俚俗语 时往往灵活运用当地的方言词 ,使语言显现出鲜明 的地域性 ,例如徐州方言有一个歇后语 : 脚把子泥墙 ———也不看你那抹儿子 这个歇后语用来讽刺那些无能而偏要逞强的 人。抹儿子本是泥墙工具 ,与“母儿子 ”谐音 ,而 “母儿子 ”在徐州话中表示本事、才能。这里 ,字面 指没有“抹儿子 ”,实际指没有“母儿子 ”(即没有本 事、才能 )。其他地区没有“抹儿子 ”“母儿子 ”这样 的方言词 ,当然也就听不懂这个歇后语的意思。重 庆方言俚俗语中就包含有大量具有特殊意义的方 言词 ,惯用语如 : 吃福喜   扯把子   占欺头 巴倒烫   软打整   开黄腔 翻坎坎   敲棒棒    包包散 歇后语如 : 741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杨月蓉 :从重庆方言俚俗语看俚俗语与地方文化 2006第 2期 癞格宝吃豇豆 ———悬吊吊的 较场坝的老鸹 ———飞起吃人 龙灯的脑壳 ———耍亮了的 担沙罐挞扑爬 ———没得一个好的 谚语如 : 腰长肋巴稀 ,定是懒东西。 穷人气大 ,烟锅巴劲大。 汗禢巴肉 ,瘦肉巴骨。 树老心空 ,人老癫东。 俗语如 : 起半截就开跑 扯草草奏笆篓 捏倒鼻子哄眼睛 黄瓜还没起蒂蒂 同一事物各个方言可能有不同叫法 ,因此一些 俚俗语在不同方言区有不同的变体 ,表达同样意思 的俚俗语不同地区的人们往往使用自己的方言词 语。例如重庆方言没有“胳膊肘 ”一词 ,叫胳膊肘 为“手倒拐”,所以北京人说“胳膊肘往里弯 ”,重庆 方言说成“手倒拐往内撇 (读 [ p ie3 ] ) ”,意思相同 , 但说法不同。要表示人性格耿直 ,说话直截了当 , 北京人说“小胡同赶猪 ———直来直去 ”,而重庆方 言中没有“胡同 ”一词 ,叫“巷子 ”,所以同样的意 思 ,在重庆方言中说成“小巷子 竹竿 ———直来直 去 ”。重庆与成都过去都同属四川省 ,重庆话和成 都话在俚俗语方面虽大多相同 ,用法一致 ,但也有 一些差别 ,如成都人说“菢鸡婆打摆子 ———又扑又 颤 ”,颤 (读 [ zan4 ] ) ,本是颤抖的意思 ,成都话中有 一个惯用语“颤翎子 ”,指爱出风头的人 ,因此“颤 ” 也就有爱出头露面表现自己的意思 ,重庆方言没有 成都话的“颤翎子 ”这一惯用语 (也不用“颤 ”这个 词 ) ,所以借进来改说成“抱鸡婆打摆子 ———又扑 又抖 ”,虽然“抖 ”也有颤抖的意思 ,但没有爱出风 头的意思 ,而是表示境况从穷困到发达因而表现得 趾高气扬。又如歇后语“缺牙巴咬虱子 ”这一引 子 ,成都话的注解是“碰端了 ”,重庆方言的注解是 “碰倒了 ”(即“碰巧了 ”) ,是因为成都话“端 ”有 对、准的意思 ,而重庆方言没有这样的用法。 方言语法特点同样也在俚俗语中有所表现 ,像 重庆方言俚俗语中大量的重叠式名词 (翻坎坎、吃 麻麻鱼等 )就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构词法 ,又如“百 货大楼的衣服 ———套是套的 ”,其中“套是套的 ”这 种“量词 +‘是 ’+量词 +‘的 ’”的格式表示事物 以什么形式存在 ,这种格式普通话中就没有。 俚俗语大多有表里两层意义。表层的意思就 是字面义 ,里层的意思是字面义的比喻义或引申 义 ,不是本方言区的人是不能仅从字面体会出其真 实意义的。例如 ,惯用语“吆鸭子 ”,字面意义是指 跟在鸭子后面吆喝 ,赶鸭子前进 ,里层意思指名次 落在最后。俗语“打不出喷嚏 ”,字面指想打喷嚏 但又打不出 ,里层意思指吃了亏却有口难言。歇后 语“一坛子萝卜 ———抓不到姜 ”,字面是泡菜坛里 全是萝卜 ,没有姜 ,但“姜 ”谐“缰 ”,所以实际表达 的是“抓不到缰 ”,而骑马抓不住缰 ,人就坐不稳 , 比喻做事找不到头绪 ,不知所措。这个歇后语要表 达的真正意思其实是这个比喻义。很多谚语也有 表里两层意思 ,例如 ,“不是汗衫不巴肉 ,不是瘦肉 不巴骨 ”,因为汗衫较薄较软 ,所以穿着时贴在身 上 ,而瘦肉也是紧挨着骨头长着的 ,比喻只有亲生 的孩子才会跟父母亲近。 三、俚俗语中的地理文化 俚俗语大多是人民群众的口头创造。在创造 俚俗语时 ,他们往往是取自己最熟悉、最接近的事 物为喻。重庆是内陆城市 ,是长江和嘉陵江的汇合 口 ,重庆很多市镇都在沿江地带 ,因此产生了许多 与水、江河、码头等有关的俚俗语。例如 ,踩假水 (说假话 ,办假事 ,弄虚作假 )、水场合 (欺哄人的场 合 )、找错码头 (找错了人 )、跑码头 (到处漂泊求 生 )、哪河水发了 (什么地方出了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等都与重庆 特殊的地理有关。 俚俗语的地域性的另一种表现是包含有特定 地名或有特定地方特点的事物 ,例如 : 粪塘湾的大粪 ———兑 (对 )了又兑 (对 ) 解放前 ,重庆没有完善的地下水系统 ,人们的 排泄物是卖到农村作肥料。那时南纪门河边是一 个粪便集散地 ,挖有专蓄粪便的大坑 ,当地就被人 们称之为“粪塘湾 ”。先由人工挑到粪塘湾倒入粪 坑 ,然后上船运走。为了增加重量 ,粪把头让人往 粪坑里掺沙掺水 ,因此产生出这样一个歇后语。 又如 ,唐家沱是重庆的一个地名 ,得名于长江 中游重庆段中的一个回水沱。在这里 ,漂浮着的物 体往往沉积在那里不再往下漂 ,所以在唐家沱上游 的长江里淹死了人其家属往往到唐家沱去打捞尸 体。由于这个原因 ,重庆人在打牌输完时说“输齐 唐家沱 ”,做生意亏本亏完了时说“亏齐唐家沱 ”, 带有一种夸张的语气 ,表示输得彻底或亏得彻底 , 无路可走 ,只有跳河 ,最后到达唐家沱。 841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杨月蓉 :从重庆方言俚俗语看俚俗语与地方文化 2006第 2期 相同的意思 ,不同方言的俚俗语可能反映出不 同方言区的特点。例如北方驴多 ,而重庆地区少 驴 ,所以北京土话里很多含“驴 ”的俚俗语 ,相同意 思重庆人都用别的事物代替。例如 ,表示好心不得 好报 ,北京话说“好心当作驴肝肺 ”,重庆话说的是 “为好不得好 ,反而遭狗咬 ”。表示外表好看 ,内部 空虚或没有本事 ,北京话说“驴粪蛋子外面光 ”,重 庆话则说“马屎皮面光 ”。北京话说“三张纸画个 驴头 ———好大的脸面 ”,重庆话说“三张纸画个人 脑壳 ———好大的脸面 ”。 四、俚俗语中的人文文化 俚俗语也是方言区人文文化的反映 ,它反映了 当地的历史、民情、风俗及习惯 ,有些俚俗语其他方 言区的人是很难理解的。例如上海有一个俚俗 语 ———“讲法兰西话 ”,这是因为旧上海是半殖民 地 ,有各国租界。其中生活在法租界的法国人极其 霸道 ,欺压华人 ,不讲道理 ,所以上海也产生这样一 个俚俗语 ,意思是讲蛮横无理的话。没有经历过半 殖民地的生活 ,没遭受过法国人的欺侮 ,是无法理 解这个俚俗语的。 重庆人的人文特点也在俚俗语中得到充分的 体现 ,例如 ,“不存在 ”、“吃得亏 ,打得拢堆 ”这两个 俚俗语就是重庆人的性格的形象表现。重庆人性 格豪爽、耿直 ,当慷慨解囊或主动援手后 ,对方说 “这事麻烦你了 ”“谢谢你了 ”时 ,当对方担心有什 么困难时 ,重庆人往往会说 :“不存在 !”不存在 ,是 “不存在什么问题 ”“不存在什么困难 ”之省 ,是一 个新产生的俚俗语 ,言简意赅 ,说起来给人以豪气 冲天、阳刚气十足之感。重庆人与人交往的信条之 一是“吃得亏 ,打得拢堆 ”,这个俚俗语道出一个久 为人们验证的事实 :不怕吃亏的人才能与别人搞好 关系 ,如果事事斤斤计较 ,害怕吃亏 ,就很难与人友 好相处。 火锅是重庆的具有特殊风味的食物 ,重庆话中 有一些与火锅有关的俚俗语 ,如“内部油碟 ”就是 其中一个。火锅食物又麻又辣又烫 ,为了减少对胃 部的刺激 ,人们用一个小碟 ,倒上麻油 ,加上味精、 蒜泥等 ,这就是油碟。吃火锅时把食物从锅里拈出 来在碟子里蘸一下再吃。“内部油碟 ”字面意思是 如果认识火锅馆内部的人 ,油碟的佐料就好一些 (如麻油倒多一点 )。作为俚俗语 ,用来比喻有内 部关系的人 ,表现出对当前不正之风的讽刺。又 如 ,“三伏天吃酒烫火锅 ———热心热肠 ”,这个歇后 语形象地表现出重庆人的生活特点和性格特点。 语言是文化的表现。俚俗语作为比较完整的 表意单位 ,更是比较系统地反映了当地的文化。有 些俚俗语本身就来源于本地文化。例如 ,“打假 叉 ”“幺不倒台 ”等就来自于川剧。打叉是川剧中 武生的一种特技 ,演出时打叉者用数根钢叉 ,连续 掷向另一个人的周围 ,钢叉钉进其身后木板嘣嘣作 声 ,距被掷者只差分毫。有时为了产生更刺激的效 果 ,表演者还故意即兴表演“打假叉 ”。在打叉时 被刺者表现得胆怯害怕 ,逃到观众席中 ,而打叉者 则紧追不舍 ,边追边掷出一把把叉 ,吓得观众四散 奔逃 ,后才发现是纸做的假叉。由此产生“打假 叉 ”这一惯用语。现在用“打假叉 ”表示说假话 ,做 假事。重庆话把戏剧舞台表演最后一个节目结束 叫幺台。“幺不倒台 ”本是指由于表演好 ,观众再 三欢迎 ,因而不能闭幕。引申出骄傲自满 ,瞧不起 人的意思。 俚俗语也具有时代性。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民 社会生活和物质生活的改变 ,又可能出现一些新俚 俗语 ,相反 ,一些旧的俚俗语 ,则随着时代的变迁 , 观念的改变而退出历史舞台。例如 ,“业余华侨 ” 是改革开放初期出现的一个俗语 ,当时国门初开 , 一些前卫者率先模仿回国省亲的华侨以及港澳台 同胞的穿着 ,花衬衫、大裤腿、蛤蟆镜就是当时一些 人的典型形象 ,对于这样打扮的人 ,人们奉送一个 “雅号 ”———业余华侨。可是 ,这一称呼并没有流 行多久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观 念的更新 ,衣装早已是百花齐放 ,过去看来怪异的 服装人们已司空见惯 ,因此 ,“业余华侨 ”也就不再 出现在人们口头中。又如用“全国粮票 ”“地方粮 票 ”来称呼国家或地方承认的学历 ,也是改革开放 以来由于办学形式多种多样才出现的俚俗语。重 庆话中“打牙祭 ”“拈闪闪 ”“吃油大 ”等俚俗语的 由盛而衰则充分表现出人们生活水平的变化。过 去生活艰难 ,逢年过节才吃一次荤食 ,帮工的人则 每月初二、十六吃一次 ,这就像古时军队祭祀牙旗 一样 ,定期用荤食上一次供 ,所以叫“打牙祭 ”。难 得吃上一回肉 ,一般是尽量买肥的 ,肥肉油多 ,切得 薄 ,筷子拈起来微微颤动 ,所以把吃肉又叫做“拈 闪闪 ”“吃油大 ”。改革开放后 ,人们的生活水平提 高 ,买肉时挑肥拣瘦 ,选的是瘦肉。所以这些惯用 语现在一般也不再说。 各地俚俗语反映出不同的地域文化 ,表现出汉 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性。俚俗语研究属于语言学 , 941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杨月蓉 :从重庆方言俚俗语看俚俗语与地方文化 2006第 2期 也是文化学的一部分。研究俚俗语可以揭示正式 记载之外的民众的思想、语言、文化。“要掌握一 种语言 ,就要熟悉其背后的文化特殊性 ,就要洞察 本民族文化与他民族文化的差异。人们常说的语 言障碍就是指这种文化间的差异。”③不同民族语 言是如此 ,同一民族的不同地区的语言也是如此。 对不同地区的俚俗语的比较研究可以让不同地方 的人互相增进了解 ,可以让人了解不同地方文化间 的差异并消除由此产生的语言障碍。近几十年来 随着普通话的普及 ,方言逐渐趋于萎缩 ,以方音承 载的表现地区文化的词语正在逐渐消失。同样 ,方 言俚俗语的使用频率大大降低 ,使用范围大大缩 小 ,很多青少年已不懂父母辈所说的俚俗语 ,有些 俚俗语已经从人们口语中消失了。目前语言学界 有专家正在疾呼“抢救方言 ”,呼吁为后人留下一 份宝贵的文化 资料 新概念英语资料下载李居明饿命改运学pdf成本会计期末资料社会工作导论资料工程结算所需资料清单 ,我们认为 ,对方言俚俗语的调 查研究也应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注释 ] ①高更生. 现代汉语知识大词典 [M ]. 山东教育出版社 , 1992. ②③朱文俊. 人类语言学论题研究 [M ].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出版社 , 2000. 64. 65. [参考文献 ] [ 1 ]崔希亮. 汉语熟语与中国人文世界 [M ]. 北京语言文化 大学出版社 , 1997. [ 2 ]方言与俗语研究 ———温端政语言学论文选集 [M ]. 上 海辞书出版社 , 2002. [ 3 ]温端政. 谚语的语义 [ J ]. 中国语文 , 1984, (4). [ 4 ]郭在贻. 俗语词研究概述 [ J ]. 语文导报 , 1985, (9). [ 5 ]牛思涌. 熟语探微 [ J ]. 郑州大学学报 , 1989, (7). [ 6 ]王瑛.俗语探源 [ J ]. 中国语文 , 1989, (3). [ 7 ]张清常. 再说惯用语 [ J ]. 语言教学与研究 , 1993, (2). (责任编校 :朱德东 ,徐新华 ) On slang and folk adage and loca l culture ba sed on Chongq ing’s d ia lect and slang YANG Yue - rong ( School of A rt and N ews,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 usiness U niversity, Chongqing 400067, China) Abstract: Slang and folk adage, which have close relation with local culture, not only reflect local culture but also carry on local culture. This paper, based on examp le of dialect and slang and folk adage of Chongqing, describ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lang and folk adage and local culture from three aspects such as dialect culture, geological culture and humanistic culture. Keywords: Chongqing; dialect; slang and folk adage; culture 051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本文档为【从重庆方言俚俗语看俚俗语与地方文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70077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30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5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1-11-29
浏览量: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