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络病的内涵及其外延释义

络病的内涵及其外延释义

举报
开通vip

络病的内涵及其外延释义 中 医 药 ●_— — 96 __— — 掌 刊 第 23卷 第 1期 2 0 0 5年 1月 中 医 药 学 刊 CHINESE ARCHIVES OF TRADITIO l^AL CHINESE MEDICINE VoI.23 No.1 Jan.,200 5 文章编号 :1009—5276(2005l01—0096—03 络病的内涵及其外延释义 徐光福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感染科,北京 100700) 摘 要:络病是以络脉损伤为基础,以气血...

络病的内涵及其外延释义
中 医 药 ●_— — 96 __— — 掌 刊 第 23卷 第 1期 2 0 0 5年 1月 中 医 药 学 刊 CHINESE ARCHIVES OF TRADITIO l^AL CHINESE MEDICINE VoI.23 No.1 Jan.,200 5 文章编号 :1009—5276(2005l01—0096—03 络病的内涵及其外延释义 徐光福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感染科,北京 100700) 摘 要:络病是以络脉损伤为基础,以气血瘀阻为特征,以脏腑功能障碍为临床表现的一系列病症。络 脉首见于<内经)、<金匮要略)记载络脉瘀阻的 因机证治。清朝叶天士正式创立络病理论,当代研究则与时俱 进 .涉及到理论和实验各个领域,迄今 为止尚未形成明确定论。认 为络病的研究应该明确 病位 、病理和病 因 病机以及通络法的现代机理.为提 高临床效果服务。 关键词:络病;气虚血瘀;通络法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B 络病是以络脉损伤为基础,以气血瘀阻为特征,以脏 腑功能障碍为临床表现的一系列病症。“络脉”首见于 <内经),<金匮要略)记载络脉瘀阻的因机证 治,清朝叶天 士正式创立络病理论,当代研究则与时俱进,涉及到理论 和实验各个领域,迄今为止尚未形成明确定论。笔者不 揣简陋.撰写此文,意在抛砖引玉。 1 络病的病位 经脉是祖国医学的重要概念。经脉,又叫血脉,亦称 脉、脉管、经脉、脉络.基本含义是血液循行道及其调节机 制。络脉的分布是以经脉为纪,支横别出,从大到小,呈 树状、网状.广泛分布于脏腑组织,形成一个通彻全身的 网络系统,是脏腑内外通行气血、协调阴阳及交换信息的 重要结构,可维持机体内稳态,并协调机体使之适应外 环 境的变化,即所谓“人与天地相应”。其物质基础包括微 动脉、毛细血管、后微静脉、毛细淋 巴管等微小血管及其 功能调节机构 。<索问·气血论)说:“孙络”能“溢奇 邪,以 通营卫”。<灵枢)描述了“十五络”.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 各 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共计 15条,其功能主要是 沟通表里经,有网络的性质。<灵枢·经脉第十)日:“经脉 者.所 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内经)认 为,络脉具有渗灌血气、互渗津血、贯通营卫、保证经气环 流的功能,乃脏腑气血阴阳之所系,经脉之“行血气,营 阴 阳,⋯内灌脏腑,外濡腠理”,主要通过络脉实现。 古人论述脏腑气血阴阳,虽不脱离脏腑实体结构,但 对实体结构并不作深入解剖,而是重视实体结构表现出来 的外在征象及其变化规律,即所谓“脏象”,蕴含着深奥的 意义.但其互相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影响,表面看起来概念 不清,现代人不易理解是其缺点。因此欲进行细致的现代 医学研究,应首先解决病位问题,否则无从入手。络病研 究固然不能简单落实到某一具体解剖结构,就像有人曾试 图在人体上寻找单独存在的经络结构一样,但也不能在器 官、组织、细胞和分子水平全方位开展,研究所得全部归为 络病。目前来看初步将络病研究定位于毛细血管相关病 收一 日嬲 ;2004一O6一ll 作者简介 :馀光福(1962一).男.副主任医师.博士后。 变,既保留了中医学思维特点,重视络病对机体的全面影 响.有利于区分络病本身和继发损害,在一定时间内对络 病研究的突破有帮助。虽然病久入络之后,对全身都有影 响.但还是以某一脏腑为重点,脏腑中又以络脉的病变为 重点.其他都是继发或者派生病变,络脉病变不突出的,虽 然病程很久.也不一定归入络病范畴。因此确定络病的病 理解剖位置.搞清楚各个器官络病病理特征及其调控机制 和影响所及,进而证实或证伪辛温通络和搜剔通络的现代 医学机理,将有力地促进络病研究的现代化。 2 病因病机和病理改变研究 人与天地相应、外感六淫、内伤七情 、跌仆损伤 、时疫 酒毒等均可影响络脉气机,继而引起血行瘀阻,久而久之 则形成络病。这主要由于经粗而络细,经脉气血旺盛,不 易受邪,而络脉细小则容易受邪,气血阴阳容易失去平 衡。另外气虚之人,染 邪机会增 多,而且缠绵难愈,容易 形成络病,说明络病本虚是主要原因,从本质上来说络病 是一个虚证 。 络脉病证产生的原因首先是本虚气弱,再感受六淫 之 邪。如风、寒、湿、热之邪,久居不去,蕴结络脉,与络 中 气血相搏结,瘀凝阻滞,络脉痹阻乃发而为病。<索问·举 痛论篇)日 :“寒气客于脉中则气不通”,盖寒主收引,可致 血络收缩,血气稽迟,痹阻不通。<灵枢·百病始生)记载 寒邪可导致络脉血行瘀滞,郁怒可使阳气不化,导致“汁 沫迫聚不得散,”及“津液凝聚,著而不去”,风为百病之 长.本虚之人最为怕风,风邪又每与寒、热、湿邪相合,侵 犯经络,使其痹阻不通,形成络病。 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也能损伤络脉气血。如<灵 枢·百病始生)日:“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六输不通 ⋯ ⋯ 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着而不去而积皆成矣。” 说明五志过极,可致气机逆乱,血行不畅,出现瘀阻络脉 之病变。若平索操持太甚,形劳伤阳,阳气不足,气不行 血,亦成瘀痹。暴饮暴食、起居无节、用力过度可使络脉 受伤而出现出血症。内伤于忧郁、愤怒,则络内外气血痹 结不行而形成积聚。络脉为人身气血渗濡之通路,此通 路受阻,则会变生诸证。其中以损伤气阴、停痰聚饮为临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 i期 徐光福:络病的内涵及其外延释义 床多见。瘀血阻络,气血精微濡渗不畅,机体失养,脏腑 生理功能失职,日久必会导致整体气血虚弱之证。正如 (素问·举痛论篇>所言:“脉泣则血虚。”若瘀血阻络,血不 归经,泛溢脉外,或衄或崩,气血自当耗损。络阻日久,势 必化火化燥,消灼津液,损伤阴血。(血证论>日:“痰水之 壅,主瘀血使然,但去瘀血则痰水 自消。” 毒邪可以损伤络脉。如酒毒、药毒、疫毒之邪。如嗜 肝病毒、流行 性 出血热病 毒 、SARS病 毒等 皆可 损伤络 脉,导致络病。对于酒毒伤人,古人记载颇详。如(灵枢· 论勇>说:“酒者,水谷之精,熟谷之液也,其气傈悍⋯⋯不 知避之,名日酒悖也。”梁陶弘景(别录>以为“酒,味苦甘 辛,大热有毒”。(诸病源候论·饮酒大醉连日不解候>说: “饮酒过多,酒毒溃于肠胃,流溢经络,使血脉充满,令人 烦毒昏乱⋯⋯是酒毒热气所为。”酒毒初期损伤肝络、胃 络,日久也可损伤脑络,导致络病。故毒邪损伤络脉,偏 重于病理过程,应该不 同于久病入络的络病结局本身。 络脉形态细小,分布广泛,形态迂曲,具有渗濡灌注、 互渗津血、平衡阴阳和交通营卫的功能,络脉本身的营 养,亦有赖于机体气血阴阳平衡输注而完成。经脉久病, 脏腑病证,日久传入络脉,影响络脉气血和津液运行。亦 可导致络病。(素 问·痹论>说 :“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 经络时疏,故不通。”(临证指南医案)指出:“百日久恙,血 络必伤。”说 明络脉 病变是非 常普遍的。络病 的病理过 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络脉 自病或气机瘀滞;引起血行瘀 滞;继而出现津液凝聚;痰饮内毒生成。 (灵枢·脉度>说:“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 月之行无休。”邪气侵入络脉,不仅会引起不同程度的络 中气滞、血瘀或津凝等病理变化,而且 日久延虚,虚气留 滞、血瘀津凝等常常相互影响,互结互病,日久蕴毒,毒损 络脉,又常加重病情,变生诸病 ,形成恶性循环。此 即叶 氏“邪与气血两凝弟聚络脉”之谓也。因此络脉的气滞痰 凝血瘀是络病的基本病理变化,络病是一组虚实夹杂 的 证候。本质上乃为正虚 。 3 络病的特点和临床表现 1)病变范围广泛,临床表现多样。终脉分布于人身 之上下内外,具有“行血气,营阴阳”之功用,一旦发生病 变,则血气不行,阴 阳失衡 ,病 久气血 推行不利,血络之 中,必有凝瘀,病气缠绵不去。说明络病的表现除气血推 行不利之外,尚有凝瘀。病气缠绵 ,虚实诸证并作,临床表 现变化多端。 2)病程较长,久发难愈。叶天士认为,脏腑内伤外感, 主气及血,留恋于络脉,因虚或因瘀导致瘀阻不通是络病 产生的基础,并提出了“初起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的 观点,说明络病的形成有一个从气到血的发展过程。在气 在经之病,或久延不治,或失治误治,病势入里累及血络方 能成为络病。所谓“久发频发之恙,必伤及络。络乃聚血 之所,久病必瘀。”可见叶氏论述络病,强调一个“久”字,绝 非一般初起急感之类。又日:“经年累月,外邪留着,气血 皆伤⋯其化为败瘀凝痰,混处经络⋯⋯多年气衰,延至废 弃沉疽。”说明络病的治疗亦不同于新感之病。 3)病 邪入络 ,必致瘀凝 ,病气缠绵不去。众医家对络 病的认识都强调“凝瘀”的存在,但因“病气缠绵”,在临床 上往往会掩盖凝瘀征象,需临床医生仔细辨别。 综合历代医家对络病的 阐述,其相关 临床表现主要 概括为 :①疼痛:(临证指南 医案 ·诸痛>章华玉堂 指 出: “络中气血,虚实寒热,稍有留邪,皆能致痛。”疼痛是经脉 不通的典型症状。②结聚或包块:包块是气郁血结津液 凝聚导致络脉痹阻日久而成。③闷I}长或痞满:多见于胸 腹,或兼疼痛,乃久病导致胸中之络脉气血或津液痹阻而 成。④出血:(灵枢 ·经脉>谓:“阳络伤则血外溢,⋯⋯阴 络伤则血内溢⋯”。⑤痹证:(素问·痹论>日:“病久入深, 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又日:“痹⋯在于经则血 凝而不流。”指出久病不愈,经络不畅,可致瘀血停阻。⑥ 寒热不均:瘀血痰浊,痹阻经络,气血无从出入,阴阳无法 协调 ,即忽寒忽热,发无 定时,日轻夜重,上午轻下午重, 或午后潮热,至晚尤甚,多于久病之后出现,或有跌仆损 伤历史。⑦发黄:痰瘀阻滞血络,面目黧黑,皮肤红丝赤 缕,属久病入络。⑧肌肤甲错,面目黯黑:(金匮要略·血 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说:“五劳虚极,⋯内有干血⋯,肌肤 甲错。”系络痹血瘀津燥,因而肌肤失养所致。血瘀脉络 已久,血气不华于面,瘀浊反而外露,多见于面部、眼眶四 周,部位固定不移,易受气候影响。⑨皮肤青筋暴露或血 缕赤痕 :为脉络瘀阻所致。⑩脉涩、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 点 :舌为心之苗,心主血脉,瘀血最容 易在舌象上有所 反 映,脉涩者,血络瘀阻,血流不畅也。 4 络病的治疗原则探讨 络脉病证治疗原则是“通络”,虽然病邪有寒热虚实 之别,但其病因病机之共 同者,是脉络中血气不通 ,津液 痹阻 ,属于虚证为主,邪实为辅 的虚实夹杂证候。(灵怄· 九针十二原>日:“宛陈则 除之 ”,络病的产生在于络脉痹 阻不通,故治疗时就应以通络为原则。而通络之法。颇多 讲究。前文 已述 ,络病常致瘀凝 ,故有医者以为活血理气 为治络病之大法,但叶天士认为:“理气逐血,总之未能讲 究络病工夫。”故“参芪术附不能固阳以益其虚,归桂地芍 无能养营以却邪矣。昔轩歧有刺疟之 旨,深虑 邪与气血 ?昆成一所,汗吐下不能分其邪耳。后汉张仲景⋯⋯制方 鳖甲煎丸,方 中大意,取 用虫蚁有 四,意 谓飞者升,走者 降,灵动迅速,追拔 深混气血之邪。故圣 人另辟手 眼。以 搜剔络中混处之邪,治经千百,历有明验。”将通络法与单 纯的活血化瘀法区别开来,并根据(内经>中“辛甘发散为 阳”的论述,利用辛味药物的宣通行散作用来疏通痹阻不 通的络脉,提出了“络以辛为泄”的著名论点,创“辛味通 络”之大法治疗络病,对后世极具影响。临床上,各 医家 对具体病证,灵活运用辛温通络法、辛润通络法、补气通 络法、虫蚁通络法等通补络脉诸法,均未背离“辛味通络” 之大旨。通络之法,许多临床报道十分有效,但现代医学 机理不明,应当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茂仁,江惠.冠心病络病说[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 1994,18(2) 87 中 医 药 __— — 97 __— — 学 刊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 医 药 _ _ — — 98 _ _ — — 学 刊 中 医 药 学 刊 2005年第23卷 [2] 衡光培 .叶天士络病学说初探[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18] 1995,18(3):5 姚传龙.浅谈络病证治[J].辽宁中医杂志,1996.23(12): 565 陈宪民.络病初探[J].山东中医杂志,1998,17(8):341 雷燕,黄启福,王永炎.论瘀毒阻络是络病形成的病理基 础[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2(2):8 罗小菊 .络病学说的理论与临床运用初探[J].云南中医 中药杂志.2000,21(1):13 徐培平,符林 春.内经络病中的营卫病机 [J].中医药研 究,2000.16(2):23 王继明,倪世秋 .络病用药规律初探[J].中国中医基础 医 学杂志,2001,7(3):56 曾虹.内经络病 中的营卫 病机 [J].光 明 中医,2001,16 (5):8 张 晓阳、论 络病的 临床 辨治要 点[J].辽 宁 中医杂志, 2001,28(9):523 李 孝刚、叶士络病 新议 [J].中国中 医基础 医学 杂志, 2002.8(7):72 李岩。赵雁。黄启福,等、中医络病的现代认识[J].北京中 医药大学学报.2002,25(3):1 刘绍能。刘为民.络脉病证治探讨 [J].中医药研究,2002, 18(4):2 吴以岭.从络病学说论治冠心病心绞痛 [J]、中国中医基 础 医学杂志。2001,7(4):71 汤铁城.络病学说临床运用举隅[J].江西中医药,2001, 32(1):16 张建斌,王玲玲 .对(内经)中病理性络脉的分析 [J].江苏 中医.2001。22(10):43 何建平。张愍 .(黄帝内经)络脉理论与老年冠心病病机相 关性探析[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1999.19(4增刊):9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陈 以国.络 脉与微循 环的 再认识 [J].中 医函 授通讯, 1998。17(4):35 李岩,赵雁,黄启福,等.糖尿病肾病络病机制研 究[J].中 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3):68 肖文君,王一平,刘小菁,等.层粘连蛋白及其整合素受体 在肝窦毛细血管化 时的协 调表达 [J]、中华 内科杂 志, 2001,40(9):618 肖文君,王一平,刘小菁,等、整合素 a6在肝窦毛细血管 化 中的表达[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2,10(2):90 刘小菁,傅华,杨丽,等.肝纤维化大鼠肝窦内皮细胞整合 素a6口l及粘着斑激酶表达的变化[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1,9(6):349 郝瞢华,石军,任万华,等.慢性乙型肝炎时肝窦内皮细胞 变化及其意义[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2,20(3):160 陈文慧。刘平,徐光福,等.脂质过氧化在二甲基亚硝胺诱 发大鼠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J].世界华人消化杂 志,2001,9(6):645 陆雄,徐光福,陈文慧,等.大鼠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肝窦 毛细血管化的动态变化[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0,8 (12):1415 陆雄,刘成海,徐光福。等.大鼠肝纤维化形成中肝窦壁层 粘蛋白及Ⅳ型胶原的变化[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1, 9(3):260 徐光福,团德禄.肝窦毛细血管化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 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2,10(5):314 Xu GL et al、Dynamic changes of capillarization and peri·si· nusoid fibrosis in alcoholic liver diseases[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04,12(2):278 徐光福。葛桂玲。李澎涛,等.铁剂诱发大 鼠肝纤维化的组 织学变化[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4.12(3):714 Abstract:“Luobing’’were diseases related with capinary S injury and noted by circulation obstruction and viscera draw— back.“Capillary”Was first nominated in Internal classic.Abstract of golden classic has recordation of the ca1.1Se.mechanism. syndrome and treatment of“Luobing”.Doctor Ye Tiamhi in Qing dynasty created“luobing”theory in due form.As tO the pre— sent study the solid opinion Was not form ed yet.The author think that the location,pathology,cause and mechanism are key problem tO be solved in order tO serve for patients、 Key words:Luobing:circulation obstruction and viscera drawback;Tongluo method (上接 第91页)缓缓搅拌约 20min.使其全部溶散 .按(中 国药典)2ooo年版一部 (附录 XD)挥发油测定 甲法测定, 读取结果。结果:本品按每 27g成品含挥发油量应不低 于 0.15mL为宜。 醚浸出物含量测量【引。方法:取本品研成粗粉约 6g。置五氧化二磷干燥器中,干燥 12h。精密称定重量.置 索氏提取器 中。加乙醚适量.回流提取 8h时,取 乙醚液. 置干燥至恒重的蒸发皿中.放置,挥去乙醚。残渣置五氧 化二磷干燥器中,干燥 18h。精密称定重量,缓缓加热至 105℃,并于 105℃干燥至恒重。其减失重量即为挥发性 醚浸出的重量。结果:本品含挥发性醚浸出物不得少于 0.12% 。 其它:按文献法[ J检察。应符合浓缩水泛丸的各项规 定。 3 讨 论 根据广藿香、佩兰、紫苏含挥发性成分.体轻量大.而 两面针、救必应含生物碱等成分,其纤维多、质坚 硬。对 五味中药进行提油水煎综合法提取.运用正交试验优选 提取 工艺 钢结构制作工艺流程车尿素生产工艺流程自动玻璃钢生产工艺2工艺纪律检查制度q345焊接工艺规程 ,对挥发油等成分进行 B一环糊精包结,能充分 确保诸药的有效成分。 沉香、木香为芳香之品.其主要含挥发性成分,且沉 香为名贵中药材,茯苓所含成分难于煎出,对三味中药运 用先进的贝利微粉机粉碎。其油性及挥发性成分在混合 粉碎的同时吸附在一些固体表面。通过表面活性物质使 其易于 同亲水性成分相亲和,达到均质 目的,保证挥发性 成分不受损失。同时,药材中的纤维已达到超细,使其具 有药用辅料中成型剂的作用,所以易于成型。并且纤维 具有一定的吸收膨胀性,而超细纤维的膨胀质点多,到胃 中崩解速度较快。药物崩解后,因粉质极细。各组份会被 人体均 匀吸收。 参考文献: [1] 李进 才.香香镇痛丸 的制备及质量控 制 [J].光 明中医, 2004,19(1):29 [2]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349~350。附录 IA、VIB、XD i i { { j 引 引 引 川 川 川 ; ; } }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本文档为【络病的内涵及其外延释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90864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80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3
分类:
上传时间:2011-12-01
浏览量: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