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藏族的家庭教育與寺院教育_穆赤·雲登嘉措著_青海社會科學1994年4期_5頁

藏族的家庭教育與寺院教育_穆赤·雲登嘉措著_青海社會科學1994年4期_5頁

举报
开通vip

藏族的家庭教育與寺院教育_穆赤·雲登嘉措著_青海社會科學1994年4期_5頁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青海社会科学 》 年第 期 藏族作为具有悠久厉史和灿烂文 化的伟大 民族 , 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 发展壮大 , 教育在其中起了举足轻重 的作用 特别是藏族的家庭教育和寺 院教育是很发达的 , 藏族缺乏的是现 代科学知识 , 也就是说 , 落后的只是现 代教育即学校教育 本文试图就藏族 家庭教育和...

藏族的家庭教育與寺院教育_穆赤·雲登嘉措著_青海社會科學1994年4期_5頁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青海社会科学 》 年第 期 藏族作为具有悠久厉史和灿烂文 化的伟大 民族 , 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 发展壮大 , 教育在其中起了举足轻重 的作用 特别是藏族的家庭教育和寺 院教育是很发达的 , 藏族缺乏的是现 代科学知识 , 也就是说 , 落后的只是现 代教育即学校教育 本文试图就藏族 家庭教育和寺院教育的形式 、 内容以 及可资目前学校教育借鉴的经验作一 概述 , 敬请各位方家指正 。 在新旧 唐书中 , 都记载着这样一 个故事 吐蕃王朝时期的大相禄东赞 , 为松赞干布求婚而觑见唐太宗 , “始人 朝 , 占对合旨 , 太宗报拜右卫大将军 , 以琅邪公主外孙妻之 ” , 虽经禄东赞以 本国有妻为 由坚辞未就 , 但太宗礼之 有异诸蕃 ‘ 唐书中还有记载 , 禄东赞 “ 虽不识文记 , 而性明毅严重 讲兵训 师 , 雅有节制 , 吐蕃之并诸羌 , 雄猫本 土 , 多其谋也 ”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吐 蕃王朝虽没有象唐朝那样发达的学校 教育 , 却有象禄东赞这样举止有礼 、 占 对合旨而颇得礼仪之邦君主贫识的天 相 , 这都是藏族家庭教育发达之功 。 藏族厉来非常重视家庭教育 把 家庭教育视为子女们走向社会的第一 步 , 民族厉史 、 宗教信仰 、 风俗习惯 、 为 人处世 、 待人接物 、 道德伦理 、 求生本 领等等课程 , 都是在家庭中父母兄长 们的言传身教中完成的 藏族谚语说 得好 “ 儿童养成的一切习惯 , 多是来 社会传统和为人处世的教育 , 即便是 对那些顽皮的或犯 了错误的孩子 , 也 不打不骂 打骂儿童在藏区是一种不 可思议的行为 , 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 责 , 只有心平气和地温言相责 , 维护 子女的 自茸心 , 同时使他们自己认识 错误并改正错误 “ 原木做成材 , 需从绳墨 后生成 良材 , 功六教育 ” 为使子女成为有用 之材 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很严格的 , 要求子女做到以下几点 一 、通过体育锻炼 , 具有健康的体 魄 , 要孔武有力 、 耳聪 目明 , 因为这是 在草原上生存 、 做一个合格牧人不可 缺少的条件 同时要求子女有 良好的 气质 , 具备吃苦耐劳和不畏艰难的倔 强性格 。 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 严酷而恶劣 , 而藏族大多生存于平均 海拔 。。米以上的崇山峻岭之间 , 在 这种高寒缺氧的“ 地球第三极 ”世代生 存的藏族人 民深深懂得 , 必须具有强 健的体魄 , 具备吃苦耐劳和不畏艰险 的倔强性格 , 才能在这块高原上繁衍 生息 “走马的飞快是久跑之功 , 人体 的刚健是久练之功 ” , 四五岁的藏族儿 童 , 就开始在草原这个天然体育场上 进行摔跤 、 投掷 、 拔河 、射箭 、 骑马等等 体育锻炼 , “ 草原上练脚力 , 马背上练 骨骼 , 臂强多射箭 腰硬多摔跤 ” , 这是 藏族进行体育锻炼的经验之谈 经过 穆赤 。云登嘉措 藏族的家庭教育与寺院教育 自父母的影响 ” , “ 父母是子女的镜子 , 一举一动要身 体力行 ” , “ 走马是从幼驹训练的 , 教子女要从 , 、 奠 荃 ” , “ 畜牲只有舔犊的溺爱 , 人类却有教子成人的理 想 , 正因为有龟样既反对打骂子女 , 又反对溺爱子 女的思想 藏族家庭一般都和睦相处 , 很少看到吵吵 闹闹的场面 , 尊老爱幼是家庭铁律 , 父母对长辈毕恭 毕敬 , 关怀备至 , 这不仅是在尽人生的义务 , 也为后 代言传身教作傍样 对子女永远有无限的耐心 常常 为孩子们唱歌 、讲故事 , 以叙述本民族的历 史 进行 长期的锻炼 , 到十六 、 七 岁 , 已是一个身强力壮的膘 悍牧人 。 笔者曾在冬季去牧区调查 , 常常看到四 、五 岁的小孩在早晨光着身子追逐牛犊 , 拽着牛尾 巴与 牛较劲 而我们却盖着两条皮袍在四面透风的帐房 里冻得发抖 , 看来优裕的城市生活 已使我们的体质 减弱了 据主人介绍 这只是锻炼孩子身体和毅力的 方法之一类似的方法还很多 , 诸如在数九寒夭让孩 子们露宿 、单独到远处放牧等等 , 既便如此 , 很少有 哪个小孩由此而患感冒之类的疾病 。 看来 , 强壮的身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体 , 决诬长期泊 诚炼 。 之年青海省儿童 医院对全省 各族儿童约身体状况进行抽查 , 结果 , 藏族儿童 无论 是身体发育还是钵质 , 都是最好的 。 二 、 要求 于女们树立高尚的品格 , 做到勤劳 、 勇 玫 、 礼倪 、 忠信 、 团结 、 友爱 。 藏族历来以勒劳 、 勇敢 、 礼貌 、 忠信 、 团结 、 友爱 为美德 , 并世代相传始终不渝 , 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 功于藏族的家庭教育 。 藏族认为 , “ 勤劳是成事的法 文 , 敷衍是欣事的根子 ” , “ 早上成为民族英雄 , 晚上 死去也是大乐 ” , “ 坚石可以烂 , 忠信不能变 ” 。 从懂事 起 , 子女们便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中接受品格教育 , 父 母经常给孩 一 子们讲述松赞干布 、 格萨尔王等民族英 雄的丰幼伟绩 , 讲述历代英勇捐躯的民族将领 、 普通 百姓 , 使孩了 一 们懂得忠诚勇敢的品格来 自于对 民族 的 一 圣爱 在待人接物方面 , 父母总是身体力行 , 待 人 珍 几瑰 、 忠信为本 , 处世以团结友爱为先 , 使孩子 们 在 发结友爱的集体中 , 在暇貌徉和的氛围中健康成 飞几二 三 、 要求子女犷了率握 川畜牧业为主 的生产技能 、共啥拜关常识 。 藏族素以畜牧业为主要的经济生活 , 逐水草而 游攻是其主要生产方式 , 因此掌握与畜牧业相关的 告种技能常汉 , 是求得 主存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犯 保证 父母 一 终先要教子女掌握既是生产资料又是生 活资抖的性畜的各种情况 , 诸如牲畜的品种 、性别 、 生 言周期 、 习性等等 其次是教他们了解草原及牧苗 〔 ’ 「书况 , 如选择冬季牧场和夏季牧场 、 转场的时机 、 一 月 牧直的分布情况及生长情况等等 第三是教他 一 次牧的技能 , 如骑马 、选场 、 赶牛羊的方法 、 畜病的 防治等等 第四是教他们掌握畜产品加工的技能 、如 宰牛杀羊 、 挤扔 , 灌肠 、 煮肉作饭 、 缝衣制靴 、 织牛毛 帐房 、 割皮绳 、 操皮子等方法 第五是教他们掌握从 一到十 、 百 千 、万 、 亿 、 兆的数字 , 白天观 日计时 , 夜 晚观星计时 , 确定方位等夭文地理知识以及观云 测 天 观物测天的气象知识等等 ,使 子女们成为能独立 放牧的合格牧人 。 四 、要求子女熟悉本民族的风俗习惯 , 信仰父辈 们所信仰的宗教 。 衣 、 食 、 住 、 行等风 俗习惯 , 对子女来说不教 自 知 因为他们一 出生 , 从小吃的是酥油糟耙和牛羊 肉 、 穿的是与身相等的长 皮袍 , 住的是牛毛帐房 , 随 父母在马背 、 耗牛背上转场游牧 这一切对他 们来说 如同本能一样 一 与生俱来 。 但是诸如人生礼仪 、 岁时礼 仪 、 社 会习俗及其禁忌等习俗 , 还须 由父母言传身 教 , 告诉他们哪些可做 、 可说 、 可行 , 哪些不可做 、 不 可说 、 不可行 , 使他们在人前进退合乎礼仪 , 言行举 止合乎规矩 。 藏民族几乎全民信仰藏传佛教 , 造成这 种现染的原因很多 , 但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家庭 熟育 , 孩子一出生就已经打上了佛教徒的烙印 , 父母 要给子女讲述佛本生的故事 , 讲述高僧大德的传奇 , 教他们学会进行宗教活动的礼仪 , 还要教他们背诵 儿部祈祷吉祥 、镶灾驱魔的经文 , 使子女懂得信仰佛 教 。 在现世可以逢凶化吉 , 遇难成祥 , 死后可以升入 天堂 , 而不信仰佛教 , 在现世多灾多难 , 不得安宁 , 死 后还要坠入阿鼻地狱受火海炼狱的煎熬 这种教育 的延续 便使佛教世代传承 , 造成许多消极影响 这 可以说是藏族家庭教育的百利一弊 , 它的直接影响 , 就是使藏族下一代失去了思想 、信仰的独立和 自由 在学校教育不发达的时期 , 藏族家庭教育对民 族文化的传承 、 民族素质的提高 ,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 用 。 可以奄不夸张地说 藏族家庭教育是藏族文化不 至泯灭失传的主要保证 尽管过去还有寺院教育 , 但 这种教育所涉及的面毕竟有限 , 尤其在十年动乱时 期 寺院教育被禁止 民族学校教育又遭破坏 , 使家 庭教育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 。 如果说家庭教育是围绕着为在严酷的大 自然中 生存而进行的话 , 那么寺院教育则是围绕着社会 、 自 然 和人生的生 产生 、 住 存在 、 异 变化 、 灭 消 亡 而进行的 。 寺院教育伴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出现 , 又伴随着 佛教在藏区的发展而发展 。 公元七世纪初 藏族历史 上 出现 了第一个统一的王朝 —吐蕃王朝 , 它的缔 造者松赞干布 , 为了巩固来之不易的统一局面和发 展吐蕃王朝的政治 、 经济 、 文化 , 采取兼容并蓄为我 所用的开放政策 佛教便是在这种政治环境中 , 分别 由印度和中原地区传入藏区 公元八世纪 , 赤松德赞 执政时期 吐蕃王朝发展到鼎盛阶段 当时 , 崇佛的 赤松德赞为使佛教在藏区迅速传播 , 延请印度高僧 菩提萨睡 、 莲花生等大师 , 到藏区主持修寺传徒大 业 , 于是 , 藏区便出现了第一座有藏族僧人 当时剃 度仅七 人 , 史称“ 七觉土 ” 的佛教寺院 —桑耶寺 , 藏族历史上也因此而出现专门的教育机构 —寺院 喇嘛教育机构 。 此后 , 随着佛教的传遍整个藏区 , 佛教寺院也随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之在全藏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兴建 , 无论是繁华街市 , 还是穷乡僻壤 , 处处朗朗诵经声 、 香烟撩绕 , 寺庙古 刹无处不在 , 而寺院在藏族人民生活中的作用和地 位也 逐渐变得不容忽视 , 尤其是地区性的政教合一 制度的出现 , 使寺院由宗教道场变成藏区的政治经 济和文化中心 它几乎垄断了藏区的教育大权 , “ 小 儿能言 , 即由喇嘛授以六字明 ⋯⋯少长 喇嘛择其聪 隽者入寺 , 授以浅近经法及文字 、算学等 , 每年一试 , 精明者授以深奥经典及高等文学 、 术数 、 技艺 ⋯⋯” ①贫民子弟 自不必说 就连贵族子弟 , 入寺为僧是获 取文化知识和加官进爵的进身之阶 僧人入寺 , 按其学习 、 生活 、工作等情况 , 有种种 等级分工 专学念经 、念咒 、降神 、打卦等 , 准备接受宗教 职业者 专学藏医 、 历算 、 绘 画 、雕塑 、 铸造 铸佛像 、 刻经版 、 印经典等知识 、技术者 , 培养专门人才 , 专门从事寺内杂务及武装保卫者 担任寺院各级组织机构的僧职者 正规的学经僧人 , 藏语称“ 灰恰娃 ” 意为念书 的人 , 其占僧人的四分之一 , 专门学习显密经典 , 逐 级升班 , 最后考取格西学位 相当于博士学位 。 这种等级分工既是封建等级制度的缩影 , 又说 明藏族的寺院教育除学习佛教经典和仪轨之外 , 还 包括部分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内容 , 填补了 藏区学校教育不发达的空白 关于寺院教育的方法 、 形式和内容等 , 兹以青海塔尔寺为例介绍如下 塔尔寺是在藏传佛教格鲁派 俗称“黄教 ” 创始 人宗喀巴大师罗桑扎巴的诞生地 —青海鲁沙尔 , 建起的藏区黄教六大寺院之一 , 始建于公元 。年 明嘉靖三十九年 , 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 史 。 经过 四百多年的发展 , 已成为格鲁派在安木 多地区最大 的寺院 , 其中有参尼扎仓 显宗经院 、 居 巴扎仓 密 宗经院 、 曼巴扎仓 医明经院 、 丁科尔扎仓 时轮经 院 等四个集修习 、研究于一体的经院 。 参尼扎仓共分十三个班级 , 学习内容主要为“ 五 部大论 ” 法称撰《释量论 》, 主讲因明学 , 学期为五 年 慈氏撰《现观庄严经 》, 主讲“ 定 ”学 , 学期为四年 月 称撰《人中论 》, 主讲龙树中观说 , 为“ 慧 ”学 , 学期 为二年 功德光撰《戒律本论 》, 主讲“ 戒 ”学 , 学期为 一年 世系撰《俱舍论 》, 主讲般若学 , 学期为二年 除 此之外 , 还须学习格鲁派前辈的有关注疏 , 如普觉 · 罗桑崔巨强 巴嘉措的《央增堆扎 》、赛 · 阿旺扎西的 《赛堆扎 》, 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论 》等等 , 作为 辅助教材 参尼扎仓的学僧学完因明学和般若学的 课程 , 如能熟读并通晓《现观庄严论 》、《释 论 》之大 意者 , 则授予“然坚巴 ”称号 相当于中学毕业 。 如果 学 完“ 五部大论 ”全部课程 , 就授予“ 噶仁巴 称号 相 当于大学毕业 获得“ 噶仁巴 ”称号的学僧 , 不再参 加 日常的讲辩活动 , 而是在 自己的僧舍博涉群经 , 自 行钻研 , 准备参加学位考试 。 塔尔寺的显宗学位有两种 第一种是“林赛伙又 叫 “ 噶居巴 ”或“ 夏仁巴 ” , 相当于硕士 , 这种学位是 学 僧在当了“ 噶仁 巴 ”以后的一两年内即可考试考 取 。 第二种是“ 拉仁 巴 也叫“ 多仁 巴 ” , 相 当于博 士 , 这种学位要求学僧当了“ 噶仁巴 ”之后经七 、八 年乃至十几年的钻研后 , 才可参加考试考取 。 考试由 扎仓的堪布主持 , 考试方式主要是辩论 由五位高僧 依次问难 , 每位高僧主问一部大论 , 顺序正好和学习 时的顺序相反 , 即依次为《俱舍论 》、《戒律本论 》、《人 中论 》、《现观庄严论 》、《释量论 》。 试题由堪布拟定 , 考试前口 授给问难的高僧 , 每部大论只问一次 , 围绕 一个中心进行间答 , 成绩优异者根据名额授子学位 。 居巴扎仓将一学年分为十个学期 , 多则一月 , 少 则半月 , 学习内容也因学僧来源之不同而不同 自小 进入密宗学院的学僧 , 主要修习密宗本善胜乐 、 密 集 、 大威德三金刚和其他金刚 、 护法等密法 、 修供仪 轨 、 建立坛城的有关知识以及求雨 、 防雹 、 驱魔 、 念咒 等本领 , 学到一定程度就可四 处云游 , 为 人念咒诵 经 、 降神驱魔 , 而不参加密宗学位的考试 由参尼扎 仓学完显宗课程的学僧 , 无论是否获得学位 都可升 入居巴扎仓进行显密结合的修行证悟 , 系统修习密 宗教义 、 仪轨 学僧在居巴扎仓修习三至十年后 , 可 以参加密宗考试 , 考取者授予“ 俄仁 巴 ” 密宗博士 的学位 这种学位名额有限 , 一般一年只取一名 , 而 获得学位者便可称为“ 曲杰气法王 , 得到信徒们的 布施供养 , 故成为学僧竭尽毕生精力奋斗的目标 曼巴扎仓是专门学习 、研究藏医知识和治疗 、 采 药技术的经院 。 藏医历史悠久 早在两千多年前 , 藏 族先民就有了“ 有毒就有药 ”的思想 到吐蕃王朝鼎 盛期的赤松德赞执政时代 , 一代名医宇妥 · 元丹贡 布继承和发展藏族治病防病的经验 , 吸收汉族医学 和印度医学 的一些成份 , 开创了医药史上的一个新 系统 —藏医系统 公元 年 , 青海塔尔寺第十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八代赤饮 · 曲戴呼图克图 · 罗桑敦 比绛称大师 , 建 立青海地区第一人 “ 曼巴扎仓 ” , 专修医方明 , 传授脉 诊 、 舌诊 、检查大小便 、 验痰等诊断方法 , 内服药 、 外 敷药 、 艾灸 、 放血 、 药浴等治疗 以 及采药 、 制药 的方 法 。 学 习的墓本教材是宇妥 · 元丹贡布所著《四部医 典 》, 学 习成绩犹异者授予 “ 曼仁巴 ” 医学士 称号 , 便可开诊行医 。 丁科尔扎仓可以看作是天文历算经院 , 研习的 内容有三 一 、 研习佛教时轮金刚香拔拉理想国的道 理 , 即认为在印度北方有一个十分富饶安乐如同西 方极乐世界的香拔拉国 , 学僧们研习并坚信这种说 教 , 并发愿转生到那个国度去 二 、 研习佛教外 、 内 、 别三种时轮的道理 ②。 三 、 主要研习藏族历法 、 天文 等知识 。 学习成绩优异者 , 经考试授予“ 孜仁巴 ” 算 师 的称号 。 寺院教育对藏族地 区文化教育的垄断和控制 从根太上限制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 使现代科学 文化知识的教育被以佛教知识为主体的宗教教育所 代替 , 致使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群众沦为文盲 。 然 而客观地分析 , 通过寺院教育 , 又 多少保存了藏族大 量的文化遗产 , 延续了藏族传统文化 、同时 , 寺院教 育摸索出一套独特的教育方法 , 培养出许多学富五 明 、 饮誉海内外的学者 。 笔者认为 , 寺院教育并非一 无是处 , 它所采用的一些教育方法 , 至少是我们今夭 的学校教育值得借鉴的 首先 , 寺院教育非常注重学习方法 、 思维方法以 及 立论推理方法的教育 。 在各经院必修的“ 五部大 论 ”中 , 《释量论 》就是进行方法论教育的课程 。 在塔 尔寺的参尼扎仓所分的十三个班级 , 其中卡 多 、 堆 仲 、 堆钦 、达桑 、 洛桑等班级 , 是主修《释量论 》即因明 学的五个班级 , 每年一级 , 逐级深入 , 学时长达五年 , 占参尼扎仓整个学习过程的百分之三十八 。 “ 因明 ” 二字 , 系梵语 “ 希都费陀 ”的意译 , “ 因 ’,指推理论证的 依据 , “ 明 ”即知识和智慧之意 , 它是通过宗 、 因 、 喻所 组成的三支作法 , “ 考定正 邪 , 研核真伪 ” 。 因此这 一 学问受到寺院教育的高度重视是很 自然的 。 汉族格 言说得好 “ 工欲善其功 , 必先利其器 ” , 学通 因明学 的学僧 , 如同掌握了攀登 “ 经山 ”的称手工具 , 往后的 学习 、研究 , 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终生受 用不尽 。 其次 , 在寺院教育中 , 辩论是重要的教学方法和 考核方式 , 主要是因明学三支作法的逻辑推理 它分 两种形式 一种 叫“ 立宗辩 ” , 即 由立宗 人树立一宗 , 并为此辩论 , 他只可就对方的提问间难加以解答 , 不 得反问或发挥 , 要忍耐 、镇静 问难人则可拍掌高呼 , 手舞足蹈 , 甚至奚落椰榆和拉拉扯扯 另一种叫“ 对 辩 ” , 即由两人或两方互相问答对辩 。 通过这种辩论 , 可促进学僧读诵经典的积极性 , 因为 只有博闻强记 佛教经典 , 细心观察周围的一事一物 , 才可在辩论 中 对答如流而立于不败之地 同时 , 这种辩论方法可使 学僧才思敏捷 、 口齿伶俐 。 第三 , 博闻强记是寺院教育对学僧的基本要求 。 自小出家的学僧 , 先要在师傅的指导下学习藏文 , 等 初步掌握藏文字母及拼写法 则后 , 便开始背诵一些 简 单的经典 , 如《坚 卜重 》饭依烦 、《直玛 》救度母 赞 、《忏悔经 》、《密宗事部三估主总持经 》等 , 到 十 二 、 三 岁进入扎仓学习 , 依然要背诵经典 。 可以说 , 从 孩提时入寺为僧的那天起 , 背诵强记成为每 个兰伪 必备之功 。 汉族俗话说 “ 小和 尚念经 , 有 口无心 ” , 许 多学僧对大本大本的经典能倒背如流 , 但问起其 甲 三味 知者甚少 , 似乎这种背诵之法不可取 。 其实不 然 ,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 会阅历 的丰富而变码 心 ” 过去的背诵之功就会显 出它的内在潜力 许 多 过去难懂的理论在此时便会融会贯通 、达到举一反 三的 目的 。 第四 , 师傅领进门 , 修行靠 自己 。 寺院教育注重 鑫我修行证悟 , 每个学僧一进寺院 , 首先要拜一位师 博 , 这位师傅在学僧的整个学 习过程中的任务 , 主要 是传授藏文知识和佛教经典的基本 内容 , 而修行证 悟主要靠学僧的自学 。 在 自学过程中 , 如果遇到疑难 问题 , 才去请教师溥 , 由师傅对症下药 、 释疑解惑 。 笔 者汰为 , 这种师傅讲授与学僧 自学 相结合的教学方 法 , 较之 目前学校教育 “ 填鸭式 ”的教学方法 , 效果要 好得多 , 其优点在于 , 它能充分发挥学僧的主观能动 性 , 士咨荞学僧发现问题 、 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北 力 同时 , 它给学僧一个“ 反当 ”的机会 , 更好地消 化 、 吸收所传授的知识 。 第五 , 深入 浅 出 , 是 寺院教育 中优 良的教学 方 法 。 众所周知 , 论起理 沦之完善 、 教义之深奥 、逻辑之 周密 , 在世界三大宗教中非佛教莫属 。 那么寺院教育 如何使这些教义 、理论为十几 岁的孩童所接受 , 是很 多人感兴趣的问题 。 笔者曾到青海牧区的一座寺院 调查 , 正赶上喇嘛给众学僧讲解有关因果报应 、 生死 流转的佛教理论 。 当时这位喇嘛给众学僧先讲了这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位国王 , 给大臣出了这样一道 题 目 什么人在这边不在那边 什么人在那边不在这 边 什么人不在这边也不在那边 什么人在这边又 在 那边 聪明的大臣苦思一夜 , 第二天他带了四个人来 见国王 。 这四个人分别是妓女 、苦行僧 、 乞丐 、 慈善 家 。 大臣指着这四个人对国王说 妓女即时行乐而不 修来世 , 她只会有今世的“ 幸福 ” , 而不会有来世的幸 福 , 所以她在这边不在那边 苦行僧虽在今世苦苦修 行 , 但来世定有幸福果报 , 所 以他在那边不在这边 乞丐在今世为果腹而奔忙 , 来世也无幸福可言 , 所以 他不在这边又不在那边 慈善家在今世行善积德为 世 人敬仰 , 来世必有好报 , 所 以他既在这边又 在那 边 。 国王听后满意地笑了 。 故事虽然简短 , 却包涵着 佛教深奥的理论 喇嘛讲述得绘声绘色 , 学僧听得津 津有味 , 在这轻松愉快的气氛中 , 一个深奥的理论便 被学僧们所接受 。 第六 , 前面提到藏族的学校教育是 比较落后的 , 时至今 日学校教育的发展状况也不能尽如人意 , 存 在许多巫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认为 , 造成这种状况的 原因是多方面的 , 它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 , 又有主观 方面的原因 。 解放前 , 由于 民族压迫制度的存在 使 藏族学校教育发展极为缓慢 , 据 年统计 , 青海 省藏族人 口共 , 而学生只有 人 , 仅占本民 族人 口 的 。 ③ 当时青海教育厅的要员也不得不 承认 ⋯ ⋯蒙藏教育 , 尚未顾及 , 以致蒙藏教育 , 未 得长远发展 ” ④解放后 , 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发展 民 族教育 , 从人力 、物力 、财力各方面对 民族教育进行 大力支持 , 在广大藏区 , 几乎每个乡都有民族学校 , 但适龄儿童入学率始终无法提高 , 毕业率更是难 以 保证 , 中途辍学者屡见不鲜 为此 , 教育部门采取了 各种措施 如送子女入学者 , 学生的吃 、 住及学 习生 活用具皆由政府提供 , 而对不送子女入学的家庭进 行罚款等等 收效并不明显 , 很多家庭仍然宁愿送子 女入寺为僧 , 也不愿意送子女进学校学 习科学文化 知识 。 那么 , 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 笔者认为症结之 一在于 目前的学校教育与藏区 现实生活相脱节 , 培 养学 生的 目的和方向与藏族人 民的愿望相悖 , 总给 人一种航天 飞机拉犁耕地的感觉 。 一位牧民对笔者 兑 , 他送儿子上学 念 了近十年的书 , 不仅没考上大 学 , 回乡后连放牧都不会了 , 简直成了一个 白痴 , 还 不如当初送他进寺院 , 既可学到藏文 , 又可学到念经 驱魔或藏医等知识 , 既受人尊敬 , 又可获得谋生的一 技之长 。 这位牧民的话是带有普遍性的 , 说明我们目 前的学校教育在课程设置等方面觅待改革 现代物 理 、 化学 、 数学等课程不是不需要 , 而是要吸收和借 鉴寺院教育的某些成功经验 , 在这些课程之外更多 地设置一些实用技术的课程 , 诸如藏医 、 畜牧兽医等 等 , 使寺院教育和学校教育优势互补 这样 即使不 能上大学深造 能上大学者毕竟少数 , 回乡后仍有 一技在手 , 成为受牧区欢迎的能人 , 为牧区的现代化 建设服务 笔者认为 , 教育的目的一方面在于为现实服务 , 为人类改造生活环境和生活状况服务 另一方面 , 在 于提高人 自身的素质 包括身体素质 、 文化素质 、道 德紊质等 , 而不在于采用统一的教材 、 统一的课程 设置 、 统一的教学模式为升学率服务 升学 固然重 要 , 但它只是手段 , 而不是 目的 , 我们不能本末倒置 在这方面 , 藏族的家庭教育和寺院教育将给我们不 少有益的启示 。 注 ①李翔灼《西藏佛教史 》第 页 , 中华书局 年版 ②外时轮指佛教所谓须弥山 、 四大洲和八小洲 等器世间 内时轮指五欲界 、 六欲夭 、十六色界 、 四无 边处等三十一有情世间 别时轮指生起次第的能依 、 所依坛场和圆满次第的风 、脉 、 明点等 。 ③李思明《青海民族教育概谈 》第 页 , 青海人 民出版社 年版 ④杨希尧《青海教育概况 》第 页 。 ⑤文中所用藏族谚语 均引自许英国编译的《藏 族民间谚语选编 》一书 作者单位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 民研所
本文档为【藏族的家庭教育與寺院教育_穆赤·雲登嘉措著_青海社會科學1994年4期_5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75916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93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5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1-19
浏览量: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