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Q/GDW 625-2011《配电自动化建设与改造标准化设计技术规定》

Q/GDW 625-2011《配电自动化建设与改造标准化设计技术规定》

举报
开通vip

Q/GDW 625-2011《配电自动化建设与改造标准化设计技术规定》 Q/GDW ××× — 2010 I ICS 29 240 29.020 96-2008 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 Q / GDW 625 — 2011 配电自动化建设与改造标准化设计 技 术 规 定 Technical rule for distribution automation and retrofit of standardized design 2011...

Q/GDW 625-2011《配电自动化建设与改造标准化设计技术规定》
Q/GDW ××× — 2010 I ICS 29 240 29.020 96-2008 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 Q / GDW 625 — 2011 配电自动化建设与改造标准化设计 技 术 规 定 Technical rule for distribution automation and retrofit of standardized design 2011-05-25 发布 2011-05-25 实施 国家电网公司 发 布 Q/GDW Q/GDW 625 — 2011 I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总则 ·························································································································································· 2 5 配电自动化实施基本条件 ························································································································ 2 5.1 配电网网架 ·········································································································································································· 2 5.2 配电设备 ·············································································································································································· 2 6 配电自动化设计一般技术原则 ················································································································ 3 6.1 配电主站 ·············································································································································································· 3 6.2 配电终端 ·············································································································································································· 6 6.3 馈线自动化 ········································································································································································ 10 7 配电自动化系统信息交互设计 ··············································································································· 11 7.1 基本要求 ············································································································································································ 11 7.2 对相关应用系统数据要求 ················································································································································ 11 8 配电自动化对通信系统的要求 ···············································································································12 8.1 基本要求 ············································································································································································ 12 8.2 骨干层通信要求 ····································································································································12 8.3 接入层通信要求 ································································································································································ 12 8.4 主要通信方式下的技术指标 ············································································································································ 13 附录 A(资料性附录) 配电自动化系统功能列表·····················································································14 附录 B(资料性附录) 配电终端功能 ········································································································18 附录 C(资料性附录) 配电主站硬件配置图 ····························································································20 附录 D(资料性附录) 配电主站软硬件配置 ····························································································21 附录 E(资料性附录) 典型应用场合配电网设施设备信息量 ··································································23 Q / GDW 625 — 2011 II 前 言 配电自动化是提高配网生产运行管理水平和提升供电可靠性的重要技术手段。为有效指导公司配电 自动化建设与改造相关工作的开展,在全面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和提炼配电自动化试点工作经验基础上,公司组织制定 了《配电自动化建设与改造标准化设计技术规定》,将本规定作为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标准体系的重 要组成部分。 本规定由国家电网公司生产技术部提出并解释。 本规定由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归口。 本规定起草单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浙江省电力 公司、北京市电力公司、宁夏电力公司。 本规定主要起草人:赵江河、林涛、王鹏、郜士其、林杨宇、马振宇、沈兵兵、丁建武、薛东。 本规定首次发布。 Q/GDW 625 — 2011 1 配电自动化建设与改造标准化设计技术规定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中压配电网配电自动化及系统的配置原则、功能规范、性能指标等主要技术要 求。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开展配电自动化及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和改造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DL/T 1080 电力企业应用集成 配电管理的系统接口 Q/GDW 382 配电自动化技术导则 Q/GDW 513 配电自动化主站系统功能规范 Q/GDW 514 配电自动化终端子站功能规范 国电电网调〔2011〕168号文件 关于加强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安全防护工作的通知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定。 3.1 配电自动化 distribution automation 配电自动化以一次网架和设备为基础,以配电自动化系统为核心,综合利用多种通信方式,实现对 配电系统的监测与控制,并通过与相关应用系统的信息集成,实现配电系统的科学管理。 3.2 配电自动化系统 distribution automation system 实现配电网的运行监视和控制的自动化系统,具备配电 SCADA(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 馈线自动化、电网分析应用及与相关应用系统互连等功能,主要由配电主站、配电终端、配电子站(可 选)和通信通道等部分组成。 3.3 配电 SCADA distribution SCADA 也称 DSCADA,指通过人机交互,实现配电网的运行监视和远方控制,为配电网运行和调度提供 服务。 3.4 配电主站 master station of distribution automation system 配电主站是配电自动化系统的核心部分,主要实现配电网数据采集与监控等基本功能和电网分析应 用等扩展功能。 3.5 配电终端 remote terminal unit of distribution automation system 安装于中压配电网现场的各种远方监测、控制单元的总称,主要包括配电开关监控终端 feeder terminal unit(即 FTU,馈线终端)、配电变压器监测终端 transformer terminal unit(即 TTU,配变终端)、 Q / GDW 625 — 2011 2 开关站和公用及用户配电所的监控终端 distribution terminal unit(即 DTU,站所终端)等。 3.6 馈线自动化 feeder automation 利用自动化装置或系统,监视配电线路的运行状况,及时发现线路故障,迅速诊断出故障区间并将 故障区间隔离,快速恢复对非故障区间的供电。 注:本规定的术语和定义引用 Q/GDW 382 的定义 4 总则 4.1 配电自动化建设与改造应以对实施区域供电可靠性、一次网架、配电设备及相关系统的全面评估 为基础,设定合理目标,制定明确方案,因地制宜、分阶段实施。 4.2 配电自动化建设与改造宜结合配电网一次网架的建设与改造进行,配电网规划应考虑配电自动化 建设和改造需求。 4.3 配电自动化建设与改造应满足相关国际、行业、企业标准及技术规范要求,并遵循“标准化设计, 差异化实施”原则,按照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要求,充分利用设备资源;配电自动化建设与改造应选用 模块化、少维护、低功耗设备。 4.4 配电自化系统应根据实际网架结构、设备状况和应用需求合理选用“三遥”自动化终端。对网架 中的关键性节点,如架空线路联络开关,进出线较多的开关站、配电室和环网柜,采用“三遥”配置; 对网架中的一般性节点,如分支开关、无联络的末端站室,可采用“两遥”配置。 4.5 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监控对象应依据一次设备及配电自动化的实现方式合理选择;各类信息应根据 实时性及网络安全性要求合理分层。配电自动化系统通过与相关应用系统信息交互与服务共享,实现功 能扩展和综合应用。 4.6 配电自动化系统与相关系统间的信息交互应遵循相关标准,在涉及到电力企业生产控制大区和管 理信息大区之间的信息传递时,必须满足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相关规定要求。配电自动化系统应符合 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相关规定要求。 5 配电自动化实施基本条件 5.1 配电网网架 5.1.1 实施配电自动化建设与改造的区域,其配电网网架结构应布局合理、成熟稳定,且供电可靠性 指标应已达到 99.9%以上。不满足供电可靠性要求的区域,配电自动化建设宜结合配电网建设改造实 施。 5.1.2 实施馈线自动化的区域,配电网线路应满足供电安全 N-1 准则要求。 5.1.3 配电网应根据区域类别、地区负荷密度、性质和地区发展规划,选择相应的接线方式。配电网 的网架结构宜简洁,并尽量减少结构种类,以利于配电自动化的实施。 5.2 配电设备 5.2.1 需要实现遥信功能的设备,应至少具备一组辅助触点;需要实现遥测功能的设备,应至少具备 电流互感器,二次侧电流额定值宜采用 5A、1A;需要实现遥控功能的设备,应具备电动操作机构。 5.2.2 配电设备新建与改造前,应考虑配电终端所需的安装位置、电源、端子及接口等。 5.2.3 配电终端应具备可靠的供电方式,如配置电压互感器等,且容量满足配电终端运行以及开关操 作等需求。 5.2.4 配电站(所)应配置专用后备电源,确保在主电源失电情况下后备电源能够维持配电终端运行 一定时间及至少一次的开关分合闸操作。 Q/GDW 625 — 2011 3 6 配电自动化设计一般技术原则 6.1 配电主站 6.1.1 配电主站建设原则 配电主站要根据各地区配电网规模和应用需求合理配置。配电主站支撑平台应一次性建设,功能 选择应依据系统容量要求,具体功能配置表见附录 A.1。 a) 对主站系统实时信息接入量小于 10 万点的区域(设计时一次设备对应实时信息量的取量,参 见附录 E 典型应用场合的信息量表),推荐设计选用“基本功能”构建系统,实现完整的配电 SCADA 功能和馈线故障处理功能。 b) 对主站系统实时信息接入量在 10 万点~50 万点的区域,推荐设计选用“基本功能+扩展功能 (配电应用部分)和信息交互功能”构建系统,通过信息交互总线实现配电自动化系统与相关 应用系统的互连,实现基于配电网拓扑的部分扩展功能。 c) 对实时信息接入量大于 50 万点的区域,推荐设计选用“基本功能+扩展功能(配电应用及智能 化部分)和信息交互功能”构建系统,通过信息交互总线整合信息,实现部分智能化应用,为 配电网安全、经济运行提供辅助决策。 6.1.2 配电主站基本功能 a) 数据采集,采集配电终端上传的模拟量、状态量、电能量及其它信息,根据数据的实时性和重 要性要求分层分类采集; b) 状态监视,通过人机界面监视配电网运行工况与设备状态; c) 远方控制,对远方设备进行遥控操作,支持单点和序列控制,并可对配电终端或有关保护、控 制等装置的参数进行设置; d) 人机交互,在人机界面上实现遥控、人工置位、报警确认、挂牌和临时跳接等操作,并具有相 应的安全约束条件; e) 防误闭锁,遥控操作时具有操作预演和防误闭锁功能; f) 图形显示,实现配电网络图、电气接线图、单线图、地理沿布图和自动化系统运行工况图等显 示; g) 事件告警,通过自动推图、告警窗、语音提示等手段,对配电网的各类事件/事故进行报警, 并可实现自动记录; h) 事件顺序记录,记录配电终端上传的事件顺序,可按需进行查询,并实现实时和召唤打印; i) 事故追忆,事故追忆应至少记录追忆触发前 1 分钟至后 5 分钟内本次事故模拟量和状态量的变 化; j) 馈线故障处理,根据接收到的故障信号启动故障处理模块,确定故障类型; k) 数据统计,对系统采集的模拟量、状态量和电能量具有自动日、月、年统计功能,可满足一个 可选时段的统计需求,并提供图形和表格等方式的显示; l) 报表 企业所得税申报表下载财务会计报表下载斯维尔报表下载外贸周报表下载关联申报表下载 生成,根据预先设定的要求生成各类报表,提供多种形式方便引用,并可实现定时和召唤 打印; m) 配电通信网络及配电终端工况监视,实时显示配电通信通道及配电终端的运行工况,对于通信 及配电终端异常具有报警功能; n) 系统和网络管理,显示配电主站各服务器、工作站、应用软件及网络的运行状态、CPU 负载率 和硬盘剩余空间等信息,对于异常节点具有报警功能,具有完善的权限管理功能。 6.1.3 配电主站扩展功能 a) 馈线故障处理自动化,配电主站根据接收到的故障信号启动故障处理模块,在故障判断和故障 定位告警的基础上,提供故障处理及供电恢复方案。 Q / GDW 625 — 2011 4 b) 电网分析应用 1) 模型导入/拼接,从相关应用系统导入配电网模型,对分块的模型进行拼接,形成完整的 配电网络拓扑; 2) 拓扑分析,通过分析配电网各个电气元件间的连接关系和运行方式,确定配电网络的实时 拓扑结构,对负荷转供路径选择、停电区域分析和电源点追踪等应用提供支持; 3) 解合环潮流,在配电网解合环操作前进行潮流计算,提供辅助决策支持; 4) 负荷转供,发生故障后,生成优化的恢复供电方案; 5) 状态估计,通过数据相容性分析辨识不良量测数据; 6) 网络重构,满足安全约束条件下,优化调整配电网络运行方式,实现减低降低网损和负荷 均衡目标; 7) 短路电流计算,根据设定的短路故障点和故障类型,计算各支路的短路电流; 8) 电压/无功控制,以各节点电压为约束条件,形成优化控制策略,自动投切电容器; 9) 负荷预测,根据区域的负荷历史信息和现状,实现负荷预测功能。 c) 智能化功能 1) 分布式电源/储能装置/微电网的接入及应用,实现分布式电源/储能装置/微电网的接入、运 行、退出的互动管理,具备相应的优化控制策略; 2) 配电网自愈控制,在快速仿真和预警分析的基础上,控制配电网从事故、异常、警戒向恢 复、正常和坚强状态的转移; 3) 经济优化运行,实行网络优化,提高供电能力,实现配电网的经济运行。 6.1.4 配电主站软硬件配置 a) 配电主站由前置采集服务器、历史数据服务器、SCADA 服务器、电网分析应用服务器、信息 交互服务器、Web 服务器,以及调度员工作站、维护工作站、报表工作站、物理隔离装置、防 火墙、局域网络设备、对时装置及相关外设等构成。具体配置参见附录 C; b) 配电主站硬件应采用标准化的通用设备,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可替代性,符合安全性、可靠性 原则; c) 大型配电主站应采用多前置多应用服务器;中型配电主站应采用多前置双应用服务器;小型配 电主站应采用双前置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可根据应用需求合并使用。具体配置参见附录 D; d) 配电主站增加新的软件模块时不应影响系统运行的稳定性;软件升级时应兼容已有的硬件设 备; e) 配电主站服务器和工作站宜采用 Unix/Linux 操作系统,系统数据库宜采用实时数据库和商用数 据库相结合的模式; f) 配电主站应配置基本功能软件,在配电网监测信息完整,且系统模型、网络拓扑和参数维护及 时的条件下,可根据实际需要配置相应的电网分析应用软件。具体配置参见附录 D; g) 在配电自动化覆盖率达到一定规模,配电主站功能成熟应用的基础上,可结合本地区智能电网 工作合理配置智能化功能。 6.1.5 配电主站的主要技术指标 6.1.5.1 主站系统指标 表 1 主 站 系 统 指 标 内 容 指 标 冗余性 热备切换时间 ≤20 秒 冷备切换时间 ≤5 分钟 Q/GDW 625 — 2011 5 表 1(续) 可用性 主站系统设备年可用率 ≥99.9% 计算机资源负载率 CPU 平均负载率(任意 5 分钟内) ≤40% 备用空间(根区) ≥20%(或是 10G) 系统节点分布 可接入工作站数 ≥40 可接入分布式数据采集的片区数 ≥6 片区 I、III 区数据同步 信息穿越正向物理隔离时的数据传输时延 <3s 信息穿越反向物理隔离时的数据传输时延 <20s 6.1.5.2 基本功能指标 表 2 基 本 功 能 指 标 配电 SCADA 可接入实时数据容量 ≥20 0000 可接入终端数 ≥2000 可接入通信交换机数 ≥50 可接入控制量 ≥6000 实时数据变化更新时延 ≤1 秒 主站遥控输出时延 ≤2 秒 数据记录时标精度 ≤10 毫秒 历史数据保存时间 ≥3 年 85%画面调用响应时间 ≤3 秒 事故推画面响应时间 ≤10 秒 单次网络拓扑着色时延 ≤2 秒 6.1.5.3 扩展功能指标 表 3 扩 展 功 能 指 标 馈线故障处理 系统并发处理馈线故障个数 ≥10 个 单个馈线故障处理耗时(不含系统通信时间) ≤5 秒 状态估计 单次状态估计计算时间 ≤15 秒 潮流计算 单次潮流计算计算时间 ≤10 秒 负荷转供 单次转供策略分析耗时 ≤5 秒 负荷预测 负荷预测周期 ≤15 分钟 单次负荷预测耗时 ≤15 秒 网络重构 单次网络重构耗时 ≤30 秒 系统互联 信息交互接口信息吞吐效率 ≥20kB/s Q / GDW 625 — 2011 6 信息交互接口并发连接数 ≥5 个 6.1.5.4 主站系统运行指标 表 4 主 站 系 统 运 行 指 标 模拟量 遥测综合误差 ≤1.5% 遥测合格率 ≥98% 状态量 遥信动作正确率(年) ≥99% 遥控 遥控正确率(年) ≥98% 遥控拒动率(年) ≤2% 注:本规定的主站主要技术指标引用 Q/GDW 513 中的指标 6.2 配电终端 6.2.1 总体要求 a) 配电终端应采用模块化、可扩展、低功耗的产品,具有高可靠性和适应性; b) 配电终端的通信规约支持 DL/T 634.5—101、DL/T 634.5—104 规约; c) 配电终端的结构形式应满足现场安装的规范性和安全性要求; d) 配电终端电源可采用系统供电和蓄电池(或其它储能方式)相结合的供电模式; e) 配电终端应具有明显的装置运行、通信、遥信等状态指示。 6.2.2 基本功能与指标 a) 采集交流电压、电流。其中: 1) 电压输入标称值:100V/220V,50Hz; 2) 电流输入标称值:5A/1A;或电压、电流传感器模式输入; 3) 电压电流采样精度:0.5 级; 4) 有功、无功采样精度:1.0 级; 5) 在标称输入值时,每一回路的功率消耗小于 0.5VA; 6) 短期过量交流输入电流施加标称值的 2000%(标称值为 5A/1A),持续时间小于 1 秒,配 电终端应工作正常。 b) 状态量采集:开关动作、操作闭锁、储能到位等信息,软件防抖动时间 10、60、1000 毫秒可 设,遥信分辨率不大于 10 毫秒; c) 采集直流量; d) 应具备自诊断、自恢复功能,对各功能板件及重要芯片可以进行自诊断,故障时能传送报警信 息,异常时能自动复位; e) 应具有热插拔、当地及远方操作维护功能:可进行参数、定值的当地及远方修改整定;支持程 序远程下载;提供当地调试软件或人机接口; f) 应具有历史数据存储能力,包括不低于 256 条事件顺序记录、30 条远方和本地操作记录、10 条装置异常记录等信息; g) 配电终端应具备通信接口,并具备通信通道监视的功能; h) 具备后备电源或相应接口,当主电源故障时,能自动无缝投入; i) 具备软硬件防误动措施,保证控制操作的可靠性,控制输出回路必须提供明显断开点,继电器 触点额定功率:交流 250V/5A、直流 80V/2A 或直流 110V/0.5A 的纯电阻负载;触点寿命:通、 断上述额定电流不少于 105 次; Q/GDW 625 — 2011 7 j) 具备对时功能,接收主站或其它时间同步装置的对时命令,与系统时钟保持同步。 6.2.3 馈线终端 6.2.3.1 必备功能与指标 a) 具备 6.2.2 的基本功能; b) 应具备串行口或以太网通信接口; c) 具备当地/远方操作功能,配有当地/远方选择开关及控制出口压板; d) 具有故障检测及故障判别功能; e) 双位置遥信处理功能; f) 数据处理与转发功能; g) 工作电源工况监视及后备电源的运行监测和管理。提供后备电源电压监视。后备电源为蓄电池 时,具备充放电管理、低压告警、欠压切除(交流电源恢复正常时,应具备自恢复功能)、人 工/自动活化控制等功能; h) 提供通信设备的电源接口,后备电源为蓄电池供电方式时应保证停电后能分合闸操作三次,维 持终端及通信模块至少运行 8 小时; i) 整机功耗不宜大于 20VA(不含通信模块)。 6.2.3.2 选配功能 a) 具备同时监测控制同杆架设的两条配电线路及相应开关设备的能力; b) 可根据需求具备过流、过负荷保护、重合闸功能,发生故障时能快速判别并切除故障; c) 具备单相接地检测功能; d) 与开关配套完成单相接地故障的检测和隔离功能,支持就地馈线自动化功能; e) 配电线路闭环运行和分布式电源接入情况下宜具备故障方向检测; f) 可以检测开关两侧相位及电压差,支持解合环功能; g) 支持 DL/T 860(即 IEC 61850)对配电自动化扩展的相关应用。 6.2.4 站所终端 6.2.4.1 必备功能与指标 a) 具备 6.2.2 配电终端的基本功能; b) 应具备串行口和以太网通信接口; c) 具备当地/远方操作功能,配有当地/远方选择开关及控制出口压板; d) 具有故障检测及故障判别功能; e) 双位置遥信处理功能; f) 数据处理与转发功能; g) 工作电源工况监视及后备电源的运行监测和管理。提供后备电源电压监视,后备电源为蓄电池 时,具备充放电管理、低压告警、欠压切除(交流电源恢复正常时,应具备自恢复功能)、人 工自动活化控制等功能; h) 后备电源为蓄电池供电方式时应保证停电后能分合闸操作三次,维持终端及通信模块至少运行 8 小时; i) 整机功耗不宜大于 30VA(不含通信模块)。 6.2.4.2 选配功能 a) 可根据需要配备过流、过负荷保护功能,发生故障时能快速判别并切除故障; b) 具备单相接地检测功能; c) 支持就地馈线自动化功能; d) 配电线路闭环运行和分布式电源接入情况下宜具备故障方向检测功能; Q / GDW 625 — 2011 8 e) 可以检测开关两侧相位及电压差,支持解合环功能; f) 支持 DL/T 860(即 IEC 61850)对配电自动化扩展的相关应用。 6.2.5 配变终端 6.2.5.1 必备功能与指标 a) 具备 6.2.2 配电终端的基本功能; b) 实现电压、电流、零序电压、零序电流、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功率因数、频率的测量和 计算; c) 具备整点数据上传、支持实时召唤以及越限信息实时上传等功能; d) 应具备串行口或以太网通信接口; e) 电源供电方式应采用低压三相四线供电方式,可缺相运行; f) 3~13 次谐波分量计算、三相不平衡度的分析计算; g) 提供通信设备的电源接口,如果采用无线通信方式,在终端失电情况下,后备电源可确保与主 站进行不少于 3 次的信息传输; h) 整机功耗不宜大于 10VA(不含通信模块); i) RS485 通信接口防误接线功能,端子间应能承受 380V 的交流电历时 5 分钟不损坏; j) 抄收台区电能表的数据,并可对电量数据进行存储和远传; k) 具备越限、断相、失压、三相不平衡、停电等告警功能; l) 具有电压监测功能,统计电压合格率。 6.2.5.2 选配功能 a) 可累积电能量; b) 可根据需要扩展采集高压侧的数据; c) 当需要对无功补偿设备进行控制时,终端应具备相应的投切触点或通信接口。可接受主站下发 的命令进行无功补偿投切; d) 可支持有载调压功能。 6.2.6 配电终端的主要技术要求 6.2.6.1 环境条件 a) 工作条件 1) 环境温度、湿度见表 5; 表 5 工作场所环境温度和湿度分级 级别 温 度 湿 度 范围℃ 最大变化率 ℃/min 相对湿度 % 最大绝对湿度 g/m3 C1(3K5) 5~+45 0.5 5~95 20 C2(3K6) 25~+55 0.5 10~100 29 C3(3K6) 40~+60 1 10~100 35 CX 特定 注:CX 级别根据需要由用户和厂家协商确定 工作在户外的配电终端,当在表 5 规定的 C3 级环境条件中工作时,或工作在遮蔽场所的设备,在 表 5 规定的 C1 和 C2 级的环境条件中工作时,装置的性能均应满足 6.2 的技术要求。 Q/GDW 625 — 2011 9 2) 大气压力:70kPa~106kPa。 b) 周围环境要求 1) 无爆炸危险,无腐蚀性气体及导电尘埃,无严重霉菌存在,无剧烈振动冲击源; 2) 接地电阻应小于 4。 6.2.6.2 供电电源 a) 配电终端运行所需电源的提供方式 1) 市电交流 220V 供电; 2) 电压互感器(或电流互感器)供电; 3) 现场直流屏供电; 4) 或其它新型能源供电; 5) 在原电源维修或故障情况下,为维持配电终端正常运行,可由后备电源供电。 b) 交流电源技术参数指标 1) 电压标称值为单相 220V 或 110V(100V); 2) 标称电压容差为+20%~20%; 3) 标称频率为 50Hz,频率容差为±5%; 4) 波形为正弦波,谐波含量小于 10%。 c) 直流电源技术参数指标 1) 电压标称值为 220V、110V、48V 或 24V; 2) 标称电压容差为+15%~20%; 3) 电压纹波为不大于 5%。 6.2.6.3 结构要求 安装在户外的装置其结构设计应紧凑、小巧,外壳密封,能防尘、防雨,防护等级不得低于 GB/T4208 规定的 IP54 的要求,安装在户内的装置防护等级不得低于 GB/T 4208 规定的 IP20 的要求,并满足下列 要求: a) 配电终端应有独立的保护接地端子,并与外壳和大地牢固连接; b) 配电终端的接口宜采用航空插头的连接方式; c) 配电终端应有独立的接地端子,接地螺栓直径不小于 6mm,并可以和大地牢固连接; d) 配电终端中的接插件应满足 GB/T 5095 的规定,接触可靠,并且有良好的互换性; e) 提供的试验插件及试验插头应满足 GB/T 5095 的规定,以便对各套装置的输入和输出回路进行 隔离或能通入电流、电压进行试验。 6.2.6.4 绝缘要求 a) 绝缘电阻 在正常大气条件下绝缘电阻的要求见表 6。 表 6 正 常 条 件 绝 缘 电 阻 额定绝缘电压 Ui(V) 绝缘电阻要求(M) Ui≤60 ≥5(用 250V 兆欧表) Ui﹥60 ≥5(用 500V 兆欧表) 湿热条件:温度(40±2)C,相对湿度 90%~95%,大气压力为 86kPa~106kPa 下绝缘电阻的要 求见表 7。 Q / GDW 625 — 2011 10 表 7 湿 热 条 件 绝 缘 电 阻 额定绝缘电压 Ui(V) 绝缘电阻要求(M) Ui≤60 ≥1(用 250V 兆欧表) Ui>60 ≥1(用 500V 兆欧表) b) 绝缘强度 设备在正常试验大气条件下,设备的被试部分应能承受表 8 规定的 50Hz 交流电压 1min 的绝缘强度 试验,无击穿与无闪络现象。试验部位为非电气连接的两个独立回路之间,各带电回路与金属外壳之间。 表 8 绝 缘 强 度 额定绝缘电压 Ui(V) 试验电压有效值(V) Ui≤60 500 60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检修信息和计划停电 信息以及配电网图形(配电网络图、电气接线图、电气单线图等)、网络拓扑等。 c) 电网 GIS 平台 获取中压配电网(包括 10kV、20kV)的配电网络图、电气接线图、单线图、地理图、线路地 理沿布图、网络拓扑等。 d) 营销管理信息系统 获取低压配电网(380V /220V)的相关设备参数和低压公变、配变的设备参数、运行数据、用 户信息等。 e) 95598 系统 Q / GDW 625 — 2011 12 获取用户呼叫信息、故障信息和特殊情况信息。 8 配电自动化对通信系统的要求 8.1 基本要求 应根据实施区域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通信方式,实现规范接入。 a) 配电通信系统的建设和改造应充分利用现有通信资源,完善配电通信基础设施,避免重复建设。 在满足现有配电自动化系统需求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业务综合应用和通信技术发展前景,统一 规划、分步实施、适度超前; b) 对于配置有遥控功能的配电自动化区域应优先采用光纤专网通信方式,可以选用无源光网络等 成熟通信技术。依赖通信实现故障自动隔离的馈线自动化区域采用光纤专网通信方式,满足实 时响应需要;对于配置“两遥”或故障指示器的情形,可以采用其它有效的通信方式; c) 全面确保通信系统满足安全防护要求,必须遵循公司《中低压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安全防护补充 规定(试行)》(国家电网调〔2011〕168 号)标准,所有通信方式,包括光纤专网通信在内, 对于遥控须使用认证加密技术进行安全防护。 注:详细要求见,国电电网调〔2011〕168 号文件。 8.2 配电自动化骨干通信网的要求 配电自动化骨干通信网应优先采用光传输网络,并充分利用光传输网络链路层和业务层的保护功 能,形成具有动态路由迂回能力的 IP 网络,与其它应用系统共享通信网络时,骨干通信网应具备支持 虚拟专网(VPN)能力。 8.3 配电自动化对 10kV通信接入网的要求 10kV 通信接入网可采用光纤专网、电力线通信、无线通信等多种通信方式,并应同步考虑通信网 络管理系统的建设、扩容和改造,实现对配电通信系统的统一管理。 a) 光纤专网 1) 配电通信光缆的芯数应满足设计要求并作适当预留; 2) 光纤专网应具备相应的检测和管理功能,业务端口应便于配电终端的接入; 3) 光缆路由的设计应当满足配电自动化规划布局的要求,兼顾其他业务的扩展应用,对于沟 道和隧道敷设的光缆应充分考虑防水、防火措施。 b) 电力线通信 1)对于光纤通信难以覆盖的区域,可采用电缆屏蔽层载波通信方式; 2) 在确保传输性能情况下,应优先采用便于 施工 文明施工目标施工进度表下载283施工进度表下载施工现场晴雨表下载施工日志模板免费下载 和减少线路停电的耦合方式。 c) 无线公网通信 无线公网通信方式应符合相关安全防护和可靠性规定要求,采用可靠的安全隔离和认证措 施,支持用户优先级管理,并宜以专线方式建立与运营商间高可靠性的网络连接。 d) 微功率(短距离)无线通信 1) 微功率(短距离)无线通信覆盖范围较小,可用于其它通信方式难以覆盖的配电自动化终 端的本地组网,并利用其它通信方式作为远程信道完成配电自动化终端的网络按入; 2) 微功率(短距离)无线通信使用的频段和发射功率应符合国家无线电管理的有关频率划分 和功率限制的规定; 3) 微功率(短距离)无线通信接入应符合相关安全防护规定要求。 8.4 主要通信方式下的技术指标 表 10 配电自动化系统指标 内 容 指 标 Q/GDW 625 — 2011 13 模拟量 遥测越限由终端传递到主站 — 遥测越限由终端传递到主站 光纤通信方式 <2 秒 载波通信方式 <3 秒 无线通信方式 <30 秒 状态量 遥信变位由终端传递到主站 — 遥信变位由终端传递到主站 载波通信方式 <3 秒 无线通信方式 <30 秒 光纤通信方式 <2 秒 遥控 命令选择、执行或撤销传输时间 载波通信方式 ≤60 秒 光纤通信方式 ≤6 秒 Q / GDW 625 — 2011 14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配电自动化系统功能列表 表 A.1 配电自动化系统基本功能列表 功 能 平 台 服 务 支撑软件 1)关系数据库软件; 2)动态信息数据库软件; 3)中间件; 数据库管理 1)数据库维护工具; 2)数据库同步; 3)多数据集; 4)离线文件保存; 5)带时标的实时数据处理; 6)数据库恢复; 数据备份与恢复 1)全数据备份; 2)模型数据备份; 3)历史数据备份; 4)定时自动备份; 5)全库恢复; 6)模型数据恢复; 7)历史数据恢复; 系统建模 1)图模一体化网络建模工具; 2)外部系统信息导入建模工具; 多态多应用 1)具备实时态、研究态、未来态等应用场景; 2)各态下可灵活配置相关应用; 3)多态之间可相互切换; 多态模型管理 1)多态模型的切换; 2)各态模型之间的转换、比较及、同步和维护; 3)多态模型的分区维护统一管理; 4)设备异动管理 权限管理 1)层次权限管理; 2)权限绑定; 3)权限配置; 告警服务 1)语音动作; 2)告警分流; 3)告警定义; 4)画面调用; 5)告警信息存储、打印; 报表功能 1)支持实时监测数据及其他应用数据; 2)报表设置、生成、修改、浏览、打印; 3)按班、日、月、季、年生成各种类型报表; 4)定时统计生成报表; Q/GDW 625 — 2011 15 表 A.1(续) 功 能 平 台 服 务 人机界面 1)界面操作; 2)图形显示; 3)交互操作画面; 4)数据设置、过滤、闭锁; 5)多屏显示、图形多窗口、无级缩放、漫游、拖拽、分层分级显示; 6)图模库一体化; 7)设备快速查询和定位; 8)国家标准一、二级字库汉字及矢量汉字; 运行状态管理 1)节点状态监视; 2)软硬件功能管理; 3)状态异常报警; 4)在线、离线诊断工具; 5)冗余管理、应用管理、网络管理; WEB 发布 1)网上发布; 2)报表浏览; 3)权限限制; 配 电 SCADA 数据采集 1)满足配电网实时监控需要; 2)各类数据的采集和交换; 3)广域分布式数据采集; 4)大数据量采集; 5)支持多种通信规约; 6)支持多种通信方式; 7)错误检测功能; 8)通信通道运行工况监视、统计、报警和管理; 9)符合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规定; 数据处理 1)模拟量处理; 2)状态量处理; 3)非实测数据处理; 4)多数据源处理; 5)数据质量码; 6)统计计算; 数据记录 1)事件顺序记录(SOE); 2)周期采样; 3)变化存储; 操作与控
本文档为【Q/GDW 625-2011《配电自动化建设与改造标准化设计技术规定》】,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96685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765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32
分类:建筑/施工
上传时间:2012-02-19
浏览量: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