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定道資糧頌講錄(海公)

定道資糧頌講錄(海公)

举报
开通vip

定道資糧頌講錄(海公)定道资粮颂讲录 [ 能海上师讲授(壬午年(一九四二年)正月上旬于蓉南近慈寺金刚道场) | 弟子隆莲笔记 ]   前言   前讲比丘戒律,兹续讲定道资粮颂。戒防身口,犹有迹象可寻,定为心学,犹精微而难显。诚以心之为物,不可见,不可取,不可触着,不可举示,最难对治。世尊四十九年说法,不外为此一事,令欲由戒学进窥心学,此定道资粮颂,实为津梁,故续讲之。   于讲本颂之先,且略谈内地之心学。内地心学,自达摩东来以前,先有天台,后有贤首,禅宗则自六祖以后,尤为发煌。宗风之兴替,与世运隆污同一转移。降及近代,...

定道資糧頌講錄(海公)
定道资粮颂讲录 [ 能海上师讲授(壬午年(一九四二年)正月上旬于蓉南近慈寺金刚道场) | 弟子隆莲笔记 ]   前言   前讲比丘戒律,兹续讲定道资粮颂。戒防身口,犹有迹象可寻,定为心学,犹精微而难显。诚以心之为物,不可见,不可取,不可触着,不可举示,最难对治。世尊四十九年说法,不外为此一事,令欲由戒学进窥心学,此定道资粮颂,实为津梁,故续讲之。   于讲本颂之先,且略谈内地之心学。内地心学,自达摩东来以前,先有天台,后有贤首,禅宗则自六祖以后,尤为发煌。宗风之兴替,与世运隆污同一转移。降及近代,言台宗者,惟宁波谛闲老人于观宗寺振其坠绪。贤受一宗,几于绝迹。如宝光寺等处,虽曾数度敷讲华严,然八十卷之大文,仅消正文,亦须二三年之岁月,而学者又多见异思迁,此二三年之中,听者已数易其人,求能始终听讲,已为难得,何言修证。至于禅宗,因举世竞趋学教之途,更复成广陵散。一者领导乏其师资,二则学者根器陋劣,无篤信守道之士,浅尝辄止,何能成就。高旻寺来果和尚,有鉴于此,故限定住禅堂三年为期,用意故佳,然学者望望然去之矣。至净土一宗,固特与东土有缘,于在家修行事多无暇者,犹为契机。但今之学念佛法门者,仅守一卷小品弥陀,便谓已足,未免狭隘。夫小品弥陀,乃正修之观境,欲由此一门而得成就,前后次第方便必须俱学,则《大品弥陀》《观无量寿经》不可不读。夫九品往生,修行各别,若不志求上品,勤修众善,惟依一句洪名,纵得往生,花开见佛,更须百千万劫,乘愿再来,恶道众生,何能待乎。次则最近研究佛学者多尚唯识,惟成思慧,偏废思修,旷日累年,不求内心,辄举三大阿僧祗劫方能成佛果以自慰。夫佛说三大阿僧祗,非同世间时日可比。校内生徒,学年既满,即为卒业。唯执文字,尚无能入加行道,遑论见修无学。三大阿僧祗劫,何时方能究竟,于六道父母众生,悲心无乃太薄乎。至于密宗,固已早来内地,然其教不传。今大藏中密乘经典虽多,仪轨及二种次第均尚阙如。北京雍和宫,虽有蒙古喇嘛建立道场,如法修行,然与内地僧伽完全隔绝,自为风气,影响殊小。汉僧之学密法者,近人以大勇法师为最早,能海(上师自称)亦与同时,而动机略异。勇法师最初志学密乘,适有日本僧人来华,为赞日本密法殊胜,遂相偕东渡,殊至日本后,备历艰苦,戒亦几于不保,所得亦少。因日本密法传至东土,所谓东密者,其初祖仅留三阅余,所得仅有念诵仪轨之一部分;所谓台密者,其初祖亦仅留华二三年,归日后,于密法中有不能解者,则以台宗教义解之,故称台密。勇师既不满于日本之密法,遂归国,嗣从雍和宫白尊者闻西藏密法之殊胜,遂决意入藏求密法。   能海入藏之因缘,复异于彼,内学院欧阳居士有弟子名黄某者,少年颖悟,志学梵文,得梵文弥陀经一卷,与中文对较观之,久之遂通其义。后于俄国公使馆有秘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通藏文,教其学藏文以为学梵文阶梯,彼既研究藏文,乃从雍和宫所藏藏文经论中举其内地尚无译本者,译其标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列为目录,其所译书目,流来成都,适余出家未久,见之,遂兴求法之念。时同戒者有永光师、传品师、果瑶师、果玉师四及巡视师即恒亮师一人,与余同志,遂相偕行。至打箭炉,从降巴格西学不久,即到里塘,值有军事,不能前进,遂阻于彼处,就一老格西学经。老格西问以欲学念颂乎,答欲求略知法相及翻译经论。老格西既不能汉语,余等亦不通藏语,问答全仗翻译。老格西既知余等之志,遂留余等授以泽马朗登,问泽马朗登何义,老格西亦未为余等道之,但言极好而已。余等遂从老格西学,从藏文拼音加、卡、迦、额始,学至数月,仍不知泽马朗登何义,唯诵其音,如持咒然,同人多不能耐。闻某寺有明板汉藏对照之经典,亟往求观,主者初秘不以示,继获见之,仅书首之序、书末列监刻臣工之名、及经名标题系汉文而已,乃大失望,幸有所汉文经籍,聊可自修而已。久之,传品师与巡视师先回内地,果玉师果瑶师亦回打箭炉。余觉修行中间有须就先师佛源法师请益之处,亦拟外出。殊此志方萌,即得先师圆寂之消息,余乃大恸。盖余入藏时,恐师不许,未及面辞,心中常歉然也。师初虑余知见不正,误入歧途,嗣知余入藏之见尚无大谬,常来书温慰,今余虽不及见面请益,亦决志回内地一行,并拟至打箭炉,劝果玉果瑶师仍入藏。殊行至打箭炉,二师已外出。余念及同行六人,已有四人外出,余若再去,殊失檀越之望,遂仍留打箭炉,从降巴格西学《菩提道次第》、《俱舍论》、《现观庄严论》、《比丘戒》等,亦学泽马朗登,始知为因明也。三数年后,始依老格西学,乃略知修行途径。勇发市亦在此,时勇法师居未数月,即欲西进,求老格西打卜,言西进甚好。勇法师至甘孜,仍阻于军事,遂在甘孜圆寂。余仍依老格西,频闻赞叹拉萨殊胜。问可到拉萨否,则言未可。后老格西方劝余往拉萨,求老格西及降巴格西打卜,均吉。余乃先回四川一行,筹办资金,时民国十七年也。余既筹备就绪,复转打箭炉,同行者二十余人,慈亲法师等在焉。既至,均留打箭炉学藏语,遂同永严永光永轮师出发。时道路仍阻兵旅,汉人不能通过。德格老格西教余等改装负背筴、持长矛、作藏中苦力状前进,以为可免人眼目。殊出门后,藏人遇者,皆呼甲米(言汉人也),始知伪装不能掩护,乃昼伏业+最薄中,旦绕小道前进,但德格为必经之道,心中恒悬悬。一日打尖,遇壮夫持矛来就余等釜中煮菜共饮,为余等言,彼知道能绕过德格至昌都,余等随行,又虑其为暴客,恒遣其前行而随其后。越山爬岭,皆人迹不到处。行多日,粮尽,还不知昌都在何处。壮夫偕永光师购粮,遂负其行囊逸去,永光师只身回。余等既失向导,问道于土著,知距昌都尚远,乃耐心问路前行。时余等久经跋涉,肤色都变,人不复以甲米目之,故得畅行,直达拉萨,访康萨仁波钦。 --------------------------------------------------------------------------------   释科目标题   兹讲定道资粮。定道之有资粮,犹远行必具资斧,资斧不具,虽数百里途程,犹不可达,况修定之事,欲达成就之境,较之升云汉览日月,犹为遥远者。资粮有福德智慧二种。无福德资粮,如远行无资斧;无智慧资粮,如远行不识途径。关于前者,戒律仪属之;关于后者,《菩提道次第》属之。此书所列,即二者所不摄之一切习定必具之资粮也。   先讲比丘戒,其用在防护身口粗习气,其于佛法中之作用,即所以摄取于僧、乃至令正法久住而已,欲出生死成佛道,非仅此一支便为已足。佛说法四十九年,言定居多,以出世正因,非此不能成就也。故戒定慧三学,如手五指,但有一指,不能取物,五指马+并生,亦不能取物,必相得益彰,始各成其妙用。无定之慧,是为世智,遇境随缘,颠倒不免;无戒之定,易入歧途,魔障横生,危难甚多,偶得境界,亦如蠹牙穿木,偶成文字,于得于失,无济于事;无定之戒,一暴十寒,始勤终怠,不能持久。必三学俱修,循序渐进,则如土就型,决能成器,楷模既具,型式无乖也。   将释颂文,先明科别。   (初)门类大别 明禅境界之大略。正诠定学,具见下集各篇所明,唯略陈观境,使学者粗知名相。   (二)发心正邪 为习定初基,最须观察。   (三)内外圆满资粮 观暇满难得,始能生殷重心,精勤不懈。   (四)决定出离资粮 明定须离世间八法,其心乃定。   (五)戒律仪资粮 明别解脱戒于习定之用。   (六)根律仪资粮 调柔诸根,悉令如律。若儒家所说四勿,亦根律仪所摄,但儒家仅言非礼勿视,而不详其何者非礼,何者勿视,何者应视,遇不应视而不得不视者,又如何?此皆根律仪所详者也。此二科为本篇正文。   (七)于食正观资粮 具前二资粮,内尚有特易引生障,即为饮食。欲界众生一依段食住,此根难断,虽久修行人,亦多因此事为障。或拣精粗,或嫌迟早,妨碍正修。出家二众,能过午不食,亦可于半日中暂息食欲,最应力行。在家居士,骤难行之,亦应时时持八关斋戒,养成习惯。西藏有观音法,减食法,依法修行,间日一食,行之既久,数日不食亦不为苦。人+矣将仪轨译出照修,于习定之益大矣。   (八)牿寤瑜珈资粮 减少睡眠,远离沉没,策勤精进。   (九)时存正知资粮 总摄以前各支,时存正知,亦即正见。时人多谓某也有正见,或就某人求正见,夫正见者在心内,岂可举以授人乎。   (十)杜多行资粮 杜多,亦译头陀,亦译抖擞,即发起增上精进之意。 --------------------------------------------------------------------------------   (初)释门类大别   (甲一)禅派   (乙一)总分二派颂   震旦禅派二 次第非次第 次第依教观 非次一心禅   震旦梵语,义翻文物,以中国为文殊菩萨所化文物之邦也。「禅」,具云禅那,即止观双运。有云我修禅不修止观,谬甚。   禅派:五天竺禅派,千差万别,西藏以接壤故,求法者众,皆承受之。逮阿底峡尊者时,法流极为紊乱,尊者乃廓而清之,法传白衣弟子仲登杰。尊者为弥陀化身,仲登杰则观音化身也,是为萨迦派。逮其末流,白衣杂处寺院,娶妻生子,略同日僧,梵行比丘,几于绝迹。我宗喀巴大师,始于萨迦教中出家,革除旧习,中兴佛法。其最大之成就,一为复兴戒学,一为建立修行次第。今中国佛法混乱,略同西藏当时,大师之二种成就,亦正吾人今日所急需也。   禅派虽多,总分为二,一依次第,一非次第。依次第者,依三藏十二部教典所示,次第修观。非依次第者,即达摩祖师所传之一心禅也。   达摩祖师为观音化身,非不明次第也。以当时中国佛法,竞尚文字,补偏救弊,故特以此一门,摄受众生。达摩示寂,有人见其担一履西去,启棺视之,惟存一履。盖菩萨示现,仅留佛法之片面,未可知也。 --------------------------------------------------------------------------------   (乙二)别示   (丙一)一心禅颂   灵山拈花笑 心心相印传 证教海精髓 第一义悉檀   惟论见佛性 绝次第言谈 摄上根上知 喻如天龙雨   我说二种通 宗通及说通 说者授童蒙 宗为修行者   「灵山拈花笑」者,直指心源也。若非汝心,花于何有,随举一法,法法皆然,乃至柏树子、干屎橛,莫非此意。   「心心相印传」,如遇敌人,冥然神会,不假言论,二心默契。六祖以前,无非如此,逮后人根器陋劣,乃假话头以为方便,念佛法门,亦从此流出,惟多得弥陀加持。至于密乘,亦非不修此法,最切要者,即在生起次第修法身时,尤不可少。五代达赖,著有一书名遇事生心。所谓心者,即般若空慧,于一切境,皆能以慧眼观之是也。   「第一义悉檀」,悉言普,檀言施。佛说法普施众生,有四悉檀:(一)世界悉檀。如说修行,则获世间善利;(二)对治悉檀。随众生心行差别而说;(三)为人悉檀。随众生根器差别而说;(四)第一义悉檀。惟佛与佛乃能知之。   「惟论见佛性」,仅就见谛果位而言,不涉前后。   「绝次第言谈」,教授传承,端赖师资调伏,不假文字。   「摄上根上智」,根智释如后。二祖乃至五祖,均深通三藏,六祖乃示现此宗普摄群机者也。   「喻如天龙雨」,天龙降水+树大雨,坏陵谷,漂庐舍,令人恐怖。外道闻真空理,忧怖惊恐亦如是。法水横流,入海悉平,佛法大海,本相如是,更何恐怖乎。   「我说二种通」,引楞伽经。通谓转根,下者转上,钝者转利。根若不可转,则闻思修慧皆无用矣。   禅独称「宗」者,以达摩东来之时,诸宗林立,统摄诸尊,归于一尊,故独以宗名也。   「童蒙」,言初修行者,必假次第,故曰「说者授童蒙」。已知次第,学有根底,方能言下顿悟,如画龙点睛,破壁飞去。故曰「宗为修行者」也。且如世间学科学者,必由中学而大学而研究院,已有专门学识,然后偶触寻常物事,即有发明。牛顿见苹果堕地,发明地心吸力,余人见者,何不能发明乎。故今人辄不甘自居童蒙,欲自列于修行者,是犹出母胎欲与壮夫争长也。   上所论一心禅者,于密法修法身,应用境理事三者俱修。直至中土,初则理事均修,六祖时已惟就事修矣,然当时利根者多,故易成就,后众生根渐陋劣,乃参话头,后又更就话头求解,指月绳蛇,去道愈远。夫西来意者,乃活泼泼之般若,执定境者已非,安立知见者尤谬,故现在驰逞机锋,皆在禁制之列。然本道场于修行之中,即无处不寓此意,若其正修教观,即在生起次第;一心,即在圆成次第中。 --------------------------------------------------------------------------------   (丙二)次第禅分二颂   次第禅总二 世间出世间   (丁一)世间禅颂   观下地粗劣 忻乐上地静 若定若上生 久住于观行   从欲至非想 世间九次第   世间谓欲天、四禅、四空九地,外道修镡,世间修福,均得生此。不断生死,故名世间。   欲界六天:   (一)四天王天 在须弥山周围,如中国所谓洞天者是。天人皆长寿,自在受乐,或持戒修福,或以修定而生,业尽还堕。   (二)仞利天 在须弥山顶,持戒修福更圆满者生之。(以上二者为地居天)   (三)夜摩天 又称时分天,日月居其下,天人宫殿随身,身有光明,以花冠开合为昼夜。   (四)兜率天 藏语嘎登,意为欢喜。内院同净土,宗大师即往生于彼,外院即有外道。   (五)化乐天 报得能自化现一切乐具。   (六)他化自在天 一切受用,随意令他化现。   欲界天,有饮食之欲,受触食,非段食;有睡眠之欲,唯有昏沉,非真睡眠;有男女之欲,亦地地渐上渐轻。(以上仅论其依正二报略言,欲详见《瑜珈》、《俱舍》、《毗婆》等,学者可自求之,至其禅支于后更解。)   色界天:   初禅梵行特胜,以戒胜故,亦成定力。大梵天为主,梵辅天为臣,梵众天择其人民也。   二禅光胜,光即法身体,亦即空相。初为少光天;光炽然盛者,为无量光天;   三禅净胜,净者自心清净,即是空理。如前次第,为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   四禅无云天,云者障也。福生天,广果天,诸佛说密法,乃修密行者未成就多在此。   广果天上有无烦天,无热天,就清凉言也。喜见天,观见下地过失,起清净心。色究竟天,为佛化身常说法处。大自在天,威势福业定力均极增盛,烦恼亦胜,有大权威,有护法,亦有大魔。   别有无想天,为一类修定者所生。彼辈以一切不想为禅定,与重眠闷绝无异,虽间亦有引生四大轻安之触,而由此养成心之习惯,致老修行成为无作用之别名,或有讥为行尸走肉之标志,其所感之报,即生无想天。彼天亦名长寿天,为八无暇之一,虽佛出世,放光说法震动三千大千世界,彼亦不知不觉。然其定力如仰天射箭,力尽还堕,仍流转六道,即生人中,其人虽慈祥恺悌而性善忘,极难学佛法。   无色天:   惟有定心(或云细色)。初空无边处,二识无边处,三无所有处,即心之作用亦不缘矣。自此而上,有二途:出世间定者,即由此入灭尽定,是为阿罗汉最后定。若世间定,即入非想非非想处,其境虽有,心不明利,恍兮惚兮。习禅之人最易堕入此种细昏沉中,非善修生圆次第者,不能考验也。喇嘛仁波卿以《菩提道次第》、《止观》、《生圆次第》、《现证庄严论》合讲,最胜无上,欲如是讲,教者、学者均尚须预备也。此种细昏沉,常随逐一切定境,通常自以为十二分钟在定中者,实则只有最初一分钟,余时均在此细昏沉中也。显教亦有对治之法,即顺逆出入是也。   虽修世间,欲得色界定,亦须先转变欲界身之四大。若但讲不做,于实何补。   偶因福业上生,犹人之中彩票也。 --------------------------------------------------------------------------------   (丁二)出世间禅颂   由亲近善士 聪 慧具堪能 知苦思断集 修道趣涅槃   得有学智见 继续修圣道 见修所断断 自离系涅槃   永超越三界 是为出世禅   出世禅异于世间禅者,端在发心。世间禅厌下欣上,不出三界,犹如城中人间警报,则出城暂求安全,解除,又复入无已。出世间禅则离欣厌。   「由亲近善士,聪慧具堪能」是资粮道。教流不断,次第犹存,由十德正士作证之人,摄引自身,复具能达四谛之义意、与决定出离心及菩提心,是为堪能。   「知苦思断集,修道趣涅槃」是加行道。知世间苦,求断苦因,修戒定慧,究竟出离三界。此四谛分为十六行观,若对境能起,是即正念。若于苦不知不畏,或行善则畏苦退怯,作恶则悍然不故,前者应观苦空而不观,后者不应观苦空而观,是皆颠倒故。所谓见者,于此境为正,于他境为倒,不可不察。「得有学智见」为见道,「继续修圣道」为修道。见道如技始通,修道则更加熟练,补不足、断烦恼,皆修事。   「见修所断断,自离系涅槃」:见道所断烦恼:(一)为身见。于身爱着,是不得出离之因,故打七者要将衣袍放韦驮前告假,以示拼舍此身,决定取证也。(二)为疑。即主意多,或谓病弱恐不堪能、或忧将来、多方计较皆是。(三)戒禁取。即习俗移人,习非成是,凡事不合圣教,而畏世间非笑,不能改革,皆是。学者于此即宜致意。自离系者,谓惟依禅力,不仗福德也。 --------------------------------------------------------------------------------   (甲二)禅科颂   共菩提无量 八背舍解脱 八胜处十遍 禅空灭尽定   「共菩提」者,共谓大小显密共通,菩提谓三十七道品,是佛法之总纲。一切方便皆由此出,顺此则是,逆此则非。有与相违者,则无上密,然彼为就一时一事方便对治烦恼。犹如渔者,服砒可潜水中多日不死,出水则死,不入水人服砒,必死无疑。无上密、犹砒之用也。三十七道品:   初、「四念处」 即是正见。对境时,心能住于是处,即为正念,故又称念住。循此修习,如人练其眼根,眼根既利,视物则明矣。不练心,惟求正见,如无目人,虽戴眼睛,亦复何用。   (初)观身不净。戒修行人临境、恐见盛壮端严、生身净想也。即此头颅,剖皮视之,惟有血肉,除其血肉,即与本尊头冠不异。比丘练不净观,求难提断命,厌之甚也。更观身中即是行厕。九不净观,应时修习。且因此身始为饥寒等苦,为脱此苦百计营求,一切不得自在。要言之,身者自性不净,亦能引生不净(烦恼也)。   (二)观受是苦。不知诸受皆苦,妄冀求乐,为求故,反种苦因,不出轮回。修世间定者,为味著定乐也,乃至杀盗淫妄,莫不为求快心适意,世界大战,亦由此起。应于乐境当前,观知是苦,苦受来时,思惟业果,忍受现报,不造后来苦因。修行之人,尤应深观其苦。轮回系执,业果随逐,目前苟安,转瞬难保驴胎马腹,三途可畏。如此正知,则出离心易生也。   (三)观心无常。世计执、皆由恃我可信,其信我者,又信其刹那迁流之心。夫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即此现前之心,亦不过是过去未来中暂宿逆旅之过客,执为主人,已为不可,况遍计过去未来之心,何可保信。贪求无厌,随事谛观,尤为显而易见其无常也。   (四)观法无我。我是有自性、有主宰义。即此主宰,便是我执之根。依此修习为生慧之总法。然无我之义,非随波逐浪,随人起倒。依戒定慧为方便而求出离,方便如尸杖喻、筏喻等。   此四念,好高骛远者,多以为卑无高论,不屑修习。夫最高之法,尚有过于无我者乎,废此而求知见,纵有知见,亦与事实无关。学者于此下手,时存正知,颠倒习气自渐消除,出世正因自然生起。古来教观,如天台宗亦以四念住、五停心为入手法门也。   昨讲三十七道品,外道经论与佛法之大差别,即外道经论中、绝无有如此严整完备之修行系统;再者,外道修行之究竟,亦非永久离系之解脱;故虽间以观苦断集,而与佛所建立之四谛,相去悬远。三十七菩提分法,为佛法全体大组织,犹学校教育之课程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也。四念住为入般若之门,不由此,虽得解脱,亦不能得解脱知见,犹机器房中工人,虽日行其中,而不知其构造原理,故不能说示他人。欲求顿悟不依次第者,常坐此病。或空学无果,或误入歧途,即偶有成就,亦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今修四念处,无论在定出定,应事接物,皆由此用心,自渐能入于大般若,否则所得般若,但有空言,不能起行也。   次、「四正勤」 谓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世人勤苦,就出世法言,皆非正勤,以不能出生死苦故。宗喀巴大师常言,农人毕生耕作,积其一生耕种所获,不知其量,然彼所食有限,死时仍一粒不能将去。其余积金钱衣物、乃至园林甲第者,莫不犹是勤苦成功之道,所以造成五欲自恣、造作众恶之资具,佛眼观之,皆可悲愍。出家弟子,不耕而食,不织而衣,应思所以报施主恩,即发起正勤,自出生死,亦度彼出生死,如实思维,何敢放逸。今道场中人,如有欲出外稍得休息者,切勿萌此想,休息自有定时,要依戒律,即迦提月中是也。此外,如在家居士,自不能与比丘相提并论,但亦应随时受持八关斋以为练习。   已生恶令断者,或已萌念,或作加行,即应悬崖勒马,回头是岸,若徘徊瞻顾,必堕罪渊。   未生恶令不生者,一念未萌之先,预为防制。亲近善友,念诵经咒,诵戒安居,皆是方便。   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者,十善三学,一切善法,先由听闻正法,如理作意,令其生起,更令其增长,纯熟是也。   此四正勤断恶修善,为持一切大小显密戒之总法,不同于精进、惟对一事一法而言也。 --------------------------------------------------------------------------------   三、「如意足」 或谓属定,或谓属通。非定则通不能发生,非通则定不能增上。宗喀巴大师自言,我五十余岁于三宝始生大信,五通择真信尚不生,遑言定乎。初学戒人即有通,惟除依止师及少数同学前,不可说,说即失通,或起魔事,闻他人说,亦应为隐秘。此如意足就神通言,神足通摄。依于此足,五道易行。言如意者,就定而言,以定心力,千里万程,刹那可到也。   (一)欲 谓修定之意乐,为定之主要资粮。初修定人如不知定之功德,则如小儿持重宝不知珍贵,力不能胜,必半途而废,以外缘牵引之力大也。应观古人习定公案,明其功过得失之相。有山系贾客游宝光寺,偶随众僧禅堂坐香,遂忆起十余年忘失之账单。以此推之,多生屡劫善根种子,定中必能引发,固无疑义。又佛世有弥猴学比丘坐禅,但有其威仪,亦证初果。念诵亦能引发,且不忘失,然不如心之捷速,能二者兼修,则相得益彰矣。修习纯熟之后,仪轨铃杵,均可放下,心中自有一部手印,不依事相,专在定上修习矣。本道场中,修行有一定之次第,依之修习,欲不得定亦不可得,如秫加麦+菊,决定成酒。况此间坐法,不似一般禅堂,但具威仪,并无艰苦。若能认清此为出生死成菩提之惟一法门,生起大欢喜心,欲探其宝,虽极重难负,亦必力持至家,决不中途而弃也。故此为定道唯一资粮,无此,习定即出勉强,欲成甚难。   (二)念 念佛、念法力乃至念阿弥陀佛、参话头、皆是念。念佛者,如念上师、念文殊、念本尊是。念法者,如修五字真言、念菩提心、十大愿、咒轮咒义皆是,时时提撕,念念不忘。若初不能心念,则依仪轨念诵,使心法和合,如麦+菊投米中、精华升发,则有为无漏之正念善法,自然生起。本道场中,所以出去之人不准回堂者,即以此种功课一经排定,必须一战成功,来一人必成就一人,若时来时去,犹如逆旅,如树始萌,而移其根,炊将熟而息其灰,何能成就。在此有本尊三宝之加持,尚不能安心行道,出外更必入歧途矣。在家居士事多,修持尤易间断,若遇事缘为障,应有方便应付,最大方便,即是精进,起稍早,睡稍迟,事无不办矣。然此过度精进,只可暂时用以克服困难魔障,不可以为常法。若遇事缘,不得不中止时,心念绝不可放舍,如慈母之念幼子,刻刻不忘幼子,若为母弃,则不能生存矣。故密法所谓胎藏,亦即是念,如鸡孵雏,绵绵密密,四加行中谓暖位,喻如钻火,木暖烟生,不可停息,如心沉没,应念佛、法及修行功德,以为对治。   (三)进 修定得益,更生精进心,于此尤宜谨慎,善养其定。如外道发触生喜,辄生执着,不更前进,且多退失。念诵得加持,善根发现,活定中梦有所见,不可泄露,若泄露,必退失;或有因此而过勤精进,如贫人得宝,喜极不眠者,亦必生障。然生障亦是加持。若一帆顺风,不经逆境,则智慧不生。如养尊处优之人,横逆若来,则不堪险阻艰难也。故得加持时,当修法忍法空以为对治。加持之象,为于三宝倍生信敬,起慈悲增上、法空慧增上、断恶修善、难行能行,是正得加持,余皆无关。若放逸增长,即是着魔。神足所趣之处为定、触,为得定之前相,非正所求也。   (四)慧 即抉择,所以判别是非违顺取舍也。此四如意,虽有先后次第,亦应同时兼修。若有慧无决心,随人转移,欲之一支,即不能起。欲养成抉择之慧,应先读《贤愚因缘经》一类教典、及前贤传记,明功过得失之分。本道场承宗喀巴大师之法,修十三尊之法,略有五尊,再略三尊,一大乐金刚,摄无我慧多;二瑜珈大教王,摄戒分多;三大威德,摄定分多。今修三尊亦不能,则唯修大威德,然修前后必有次第,否则如小舟重载,未有不覆没者。本道场初修十三尊,用聚巴法,亦为息灾故。专修大威德者,因开珠杰问宗喀巴大师说大威德有五殊胜,为他尊所无也。初拟外坛修一尊,内坛修十三尊,今有兼修者,是则不可。本道场以稳健之修法,先修《菩提道次第》于千颂中译《菩提行经》合修,并依五字真言以修各种资粮。于中愿资粮尤为重要,以彼即一切密法成就之相也,若无此愿,则修大威德威猛相何为哉。以下士道为方便,作上士道之资粮,即本道场修行之纲要也。   兹所讲三十七道品,为成就无上菩提之资粮,如作屋之必有木石也。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是配戒定慧之三学,其于佛法中,如鼎之三足,不可增减,三者互为增上,相得益彰。由慧出生之戒为三昧耶戒,出生之慧为金刚慧,即此金刚杵所表,通真俗二谛也。 --------------------------------------------------------------------------------   四、「五根」 根力为依四念处等而修成之分果。根如种子,耕耘灌溉,则转成力。   (初)信根 此所谓信,非人云亦云之浅信,乃依三学修行,真知三宝功德,而发生之信心也。就大乘言,为菩提心发后之十信位,就小乘二十二根言,则为众生本具之种子,非必皆正信也。真信三宝之心,最可贵,此信若发,修行不易退堕,纵退亦能继续。《菩提道次第》中,皈依三宝,修有专科,是又在四念处等以前之修法,若于三宝生大欢喜,即为暖位,必证涅槃也。   (二)精进根 修行之道,勇猛精进易,持久难,专一尤难。若次第完备,依前四念处等持久专一而修,依自己久修经验,自能前进不懈,即或中断,亦易继续。   (三)念根 此根成就,则于所修法门,若少修或间断,则感不安。其修法要于本尊及咒时时在念,忙乱之中,尤应提起念头,无论作何事时,均可念咒。内地毗尼亦修,念之初应受持。或嫌作事时难专一,不知心虽不专,口念亦好,熏习既久,则专修之时,一往坦途,无复阻碍。欲清净方修,一生那有闲日哉。   (四)定根 泛言定,即对佛法决定,不为外道转移,对所修法门,有认识,明次第,不疲厌,不动摇,虽曰归元无二,谓方便有多门,只可以慰非转换法门不可之人。夫人命短促,能经几多波折,健步疾驰,夜以继日,犹患不及,况迂回曲径乎。余年二十六始遇师,三十始出家,常苦来日之短,每发愿以十余年坐山修净,终不可得,今已五十七,去花甲不远矣。人生七十,谓之古稀,今人六十已为上寿,除幼稚衰病,余无多,修行者亟宜警策,不可见异思迁,亦不可贪多务广,如人行道,行囊重,则负累难行,少则轻捷易进,人+矣到达目的地时,服用所需,自可任意多办。余入藏时,途中因负行李过重,日只行十余里,亦困乏不堪,后于途中往见一善知识,众皆谓为疯喇嘛,彼遂向余等索所携之物,凡所必需者皆索去,行李重量减少三分之二,以后即能按站前行矣。到拉萨,喇嘛仁波卿将余所携之汉文经籍,即束之高阁,只与《小品般若》、《摩诃般若》各一部,以为学《现观庄严论》之助,藏文经亦之数部,反复玩索,今学者但将《菩提道次第》与戒律精眼熟练,自有大受用,再将大仪轨学地通利,以后方易进修圆成次第,以后功课,只有加多,不患少也。   (五)慧根 慧即决择。今修此法门,其胜利何在?次第如何?修法如何?均应认识。佛处处教弟子要能抉择,因凡事均有是非二面,不抉择则易堕颠倒,能遇事练习,此根自起。今坐中诸人,能学此法,机缘不易,故要能择别取紧要密切有关之法门修习,若普通讲经普摄群机者,非本道场所应采之办法也。   以上五根,互为增上,五即一,一即五也。 --------------------------------------------------------------------------------   五、「五力」 力为从根发生之作用。根为种子,力为种熟;根为萌芽,力为枝干,不退为根,发挥功能为力。   (一)信力 信增上,不惟不间断不动摇,且能从己之信念,转移他人 。   (二)精进力 精进增长,则得方便善巧,不为外缘间断,亦易复续持久不变,且能转令他人发起精进。   (三)念力 念根增长,忘念时少,即或失念,亦易提起,且观境明了,定中定外,皆住正念,一切境中,均能观察。   (四)定力 定根久久修,则成习惯,或遇外境牵引,务须努力放下,又缘境外驰,又放下,频频练习,定力成矣。   (五)慧力 若有此力,择难抉择之事,亦能正确判断。然此力必由定中引生。若难决之事,或遇病缘,但须通身放下,一心修定,难题自迎刃而解,病亦不药自愈;若学法求文字义理之开解,更勿论矣。   六、「七觉支」 觉即菩提,此即依定而求菩提之七法,亦是总略之止观,不明乎此,遂习广大止观法,必不能得问津矣。   (一)念觉支 七觉支所以治修定之沉掉二过,此支通治沉掉。四念处之念为慧,四如意足之念为戒,八正道之念为定,五根五力之念,于定生起欢喜及经验,合此诸念,即成念觉支。   (二)择法觉支 此下三支,皆专治昏沉。所谓昏沉,粗者为睡眠,细者为对于定境不明了。此支为观修定功德,不修定之过失。若修定决定成,猕猴尚且能成;修定必有利益,贾人亦能忆起忘失之单据。如是观察,生决定好乐心,又观乱心放逸过失,沉没之心,自能振起。   (三)精进觉支 于遇障难时,以勤勇克服之。   (四)喜觉支 此支为轻安之前导,修定之时,如身有喜触,自不沉没,如人有极喜事,即彻夜不眠。   (五)轻安觉支 此下三支,专治掉举。忽如忘我是轻安,于我及外境能放下,则心掉举易以轻安。掉举生时,即缘先所得轻安之境以为对治。   (六)定觉支 此为转细之轻安。真定要初禅始得,禅以前,名未到地定,即欲界轻安也。息外攀缘,妄想不起,但仍有入定出定住定之相。   (七)舍觉支 此择虽在定,而无入定出定住定之相。定如人始着衣,心知我着衣也。舍则如人着衣多时,心不复于衣作想也。 --------------------------------------------------------------------------------   七、「八正道」 自「念处」至「正道」七聚,各能摄三十七道品,而其用不同,譬之学校,念住为科目,正勤为规则,如意为宗旨,根力为学业,觉支为专修学科,正道择以前各支之应用也。   (一)正见 四念处皆是正见,益以如意足之慧,五根之慧根、五力之慧力、七觉支之择法、合成此支。故正见亦诸法和合,当体即空,若执有一正见,即是法执也。   (二)正语 属语业,依于正见而发语。   (三)正思维 与三学相应不颠倒之思想,此属意业。   (四)正业 谓圣弟子乃至思择力故,除越邪命之身恶行及身三恶行,于余身恶行非所行处、不守威仪、随情逸身、应作不作、游闲睡眠、若身往来不敬不礼、如是等修行不作,所得无漏乃至远离无表身业,是名正业。   (五)正命 如法养命。所谓如法者,出家人不为五种邪命,不以世俗技术自活,如法受供。在家人如务正业者是。   (六)正精进   (七)正念   (八)正定 凡与前支语不违者为正。   「无量」者,为四无量心。任何仪轨,必修四无量,以不修则障缘多起,福德不增,烦恼不断,罗汉果不得而成也。佛言:以一念清净心修四无量,三世诸佛不能说其功德,以世界无量,众生无量故。有某太守嗜鱼,渔者百计取鱼以献,后移他州,他州之鱼皆怖,及发心戒杀,不复食鱼,是州之鱼皆喜。又如警报来时,全城皆惧,警报解时,全城之人皆喜,可喻此理。由此心力,能除诸障,以能消众生怨对故,成佛必具之菩提大悲,亦由此养起也。所缘之境,应遍一切有情,遣一有情,则不成无量心矣。其缘怨亲平等,如不能一时遍缘,则次第缘之,其法有二:一依罗什法师、智者大师之次第,先缘上品亲如父母师长,次缘中品亲如兄弟朋友,次缘下品亲如子女弟子,次下品怨即睚眦小怨,次中品怨害己身者,末上品怨如杀父母之仇等,其后缘者,因初修力弱,缘之则热恼生故。二依宗喀巴大师修父母在左右,怨家在前,其余有情在后。此法虽难,然断烦恼甚速,若怨家在后者,恐其为害也。   慈为与乐,自身得乐时,忆一切有情皆得。   悲为拔苦,自身受苦时,愿一切有情之苦,我皆代受。   喜治嫉妒,于一切之乐,深生随喜。   舍则等视怨亲,无有偏私。怨亲本无自性,犯而不校,逆来顺受,勿执一时恩怨,自忘成佛大事。若不修四无量心,则恩仇了了,睚眦必报,仇心为障,何能得定乎。   「八背舍解脱」者,不通外道之禅支也。解脱者,谓解小地之系缚乃至究竟解脱三界之系缚。初未能骤即解脱,即以八背舍为初步。出家离五欲,在家呵五欲。如银钱戒,本到场必须建立。各部分各举一人执掌,一人发菩提心,众人得护净戒,亦得解脱。相传有老参上座毕竖蓄积得白镪一锭,怀藏不稍离,于打七中登厕,忽堕厕中,不及举出。呷站仓校钅畈煌咂诩缺希叭。秩艘孕?坚嗤,愧恼不干语人,久之形体消瘦,寺人苦问所苦,乃嗫嚅自陈,为竭厕出之,有蝦蟇抱其金不去,盖其积想所成也。不舍五欲,可畏如此。即此八背舍,已摄尽一切禅法,唯未学密法者,不易了解耳。   一、内有色相观外色解脱 内有色者,如观自身吽字、莲花、光明等观。外色者,谓观父母众生等。此为不净解脱。如修三归依观,自他皆白骨,外内均不净也。解脱者,解脱三界欲贪也。   二、内五色观外色解脱 内五色者,如观十方护轮,护轮入宫殿,宫殿入明妃,明妃入本尊,乃至那打入空观。外色者,如观光明,兰色等。此为净不净杂观,但观外不净也。如无上密中凡有佛母者,均修不净观也。   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 净者,不杂不染,凡密法中修一尊者是,如释迦文殊是。身作证者,初观本尊在对面,次降顶上,次下住入心间,最后自成本尊。具足住者,谓所观圆满,如观本尊,由目而面、而耳、而五佛冠、而顶髻、顶上严、身及手足、全身璎珞、月轮、莲花,无不显。   (以上三支,摄尽一切修法。显教经论,虽处处说,而不学密法,仍茫然不解所谓,今依仪轨点出,但不可向未受传承者说,说则犯三昧耶戒。)   四、空无边处解脱 如三归依观由内身、屋宇、乃至山河大地、十方世界,无不皆空,如此修者,为增长法身所不可少。禅为理修,此为事修,理事合修,法身速成,以破我执最利故。内空则我执根本之身,现无处可安放,外空则我所执无处安放。   五、识无边处解脱 修空无边处成就时,即必转入此定。如修破瓦成就时,觉渺茫五把握处,如欲死之感觉,因诸境既空,则得大解放,久在系缚之心,不惯此解放之境,故须从洗境系而观光明,即心力也。   六、无所有处解脱 缘识亦无之境。   七、非想非非想处 如前已释,兹不再敖+贝。   八、灭受想定身作证具足住 世间有情,著于受故,求乐避苦,种种追求,故受为我执之根;外道颠倒乱想,位法执之根;故受想为生死根本。欲出生死,必以此定力拔之。此乃前之七支成素所起作用所成,其修法至细。必须先知细昏沉而去之,所得之定,方能认识受想,再修清净背舍,方得此定。如何断除细昏沉之法,在显教经论,亦说顺逆升降等法,但徒知名称,不知体相,亦复无益。详细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在生圆次第中。如十三尊曼荼那层层互摄之修法,灭受想定时之细昏沉,非此细观境,不能振起之也。   「八胜处」者,八解脱所生,前粗后细,前难后易,前不自在,后得自在。解脱中之观境,有时观此见彼,此则观何境即成何境也。若观境不随自心,必须努力使其随自心转,再不能者,可转换观境,必使其成就自在也。初二两支属八解脱第一支。三四二支属八解脱第二支,余四属八解脱之第三支。外色少者,谓观少数有情,外色多者,观多有情也。青黄赤白者,如观曼荼轮围,东南西北,各有定色也。此中或惟观一色,或观多色,胜处成就,则随观何色时,即见何色。修时于外境亦有观,如修白文殊,则衣服房屋乃至食物,皆用白色,他色亦如是。   「十遍处」者,又解脱胜处之所引生也。遍处者,谓所观之境,大则遍满法界,小则无微不入,如修广大日轮,是广百万踰缮那,故言遍也。修月轮者,修白色于水大,修日轮,则修赤色与火大也。   以上明禅境,以下明禅心。世间禅以欲界定及四禅四空为九次第,出世禅以「四禅四空及灭受想定」为九次第。(禅空者为四禅四空八根本定,参阅附讲第一页《俱舍颂》)(四禅四空八根本定颂文见《戒定慧基本三学》第一九二页 校者附识)   「静虑」即禅,「各二者」,生得与修得二。「于中生」者,世间品已说。「善」,谓此定心求自他解脱,无有染污,不同外道之定有不善心,不同无想定是无记心也。「一境」谓不杂乱。「伴」谓同时心所,即正知正念不放逸是也。「五蕴」谓修定之身心也。   初禅五支:寻、伺、喜、乐、定。定如上释,寻伺皆推求之作用,惟寻粗而伺细,「寻」如路遇旧识,追忆姓名,「伺」则如猫伺鼠,屏息狙伏,待机非动,一发即中,藏文谓之尖心,若善用之,则定成矣。一切念咒观想,无非此定力,乃至禅宗门下念佛是谁等话头,亦是练习寻求。身是色法,非念佛者。念佛是谁,即寻求念佛之心也。若以心不动为禅,乃是大错。「喜」为身发之触,如冷热转动,乃至见闻色香等奇境,或通达难忍之理皆是,此乃寻伺引发诸根之作用,非动乱心可发。宗门亦有此境,恐生我执,故不许说。此触亦有善不善,执着则善者成不善,改正之,则不善亦成善也。「乐」者,较喜为尤胜,身生轻安,忽如忘我,在境中,顺乐则起乐,不顺乐,则起空,是时之心,与风火和合,已转成色界四大矣。「定」,离五欲而生之心一境性。   二禅四支:内净、喜、乐、定。「内净」者,远离寻伺,不为外境转动,如水澄清,渣秽既去,虽加动荡,亦不浑浊,此由加持力引生加持,又由信根力得也。   三禅五支:舍、念、慧、乐、定。「舍」、谓行舍,习定已久,不须用力,欲修即成。「念」、谓定中之念。「慧」、谓断烦恼之慧。「乐」、谓无比胜妙之乐。诸佛受乐,皆受三禅乐,大乐金刚亦指此乐也。   四禅四支:舍、念、中受、定。「中受」、即不苦不乐,得大自在,与行舍有别,详细,以后生圆次第再讲。(四禅共有寻、伺、喜、乐、定、内净、舍、念、慧、乐、中受,共十一支)   「四蕴」者,除色蕴,由空中有三近分。「后色起从心」,谓无色界生下界时,由心有细色种为色蕴种子。「昧劣」者,谓心观力弱也。   「本等至」者,等至即定,初名等引,中名等持,已至地者,名为等至。本者,为百千三昧根本也。「味」谓对定境之爱着。「后味净二种」者,后谓非相非非想处,非出世间,故有漏。   「净谓世间善」者,谓此诸定由持戒、四无量心、深信等所引生也。   此禅定法门者,佛之亲宣,佛在世时,由舍利弗集为《舍利弗阿毗昙论》、目犍连造《法蕴足论》等释之,后交由五百尊者抉择决定,以《大毗婆沙》释之,世亲菩萨根据《毗沙》参考经部而成《俱舍》。学者欲得禅法之详,可于诸论自求之。   释灭受想定者,附讲第二页一颂。(颂文见《戒定慧基本三学》第一九二页 校者附识)   「使恒行染污,」谓我执。唯识家言第七我执有四烦恼:   (一)我痴 正理寻求,我不可得,仍觉有我,是故曰痴。亦称无明。   (二)我见 者,见利则趋,遇害则避,执着有我,受苦乐故。   (三)我爱 顾形自怜,衣务轻暖,食欲肥甘,百计将护,故曰我爱。   (四)我慢 于胜己者谓已可及,于等己者喜已堪与匹敌,于不及者鄙夷是也。   「诤根」,谓想。思想者,同居必争故,是为法执。「生死因」者,谓受。是为我执。「灭」者,以智炬灭无明也。 --------------------------------------------------------------------------------   (甲三)修禅之果颂   除惑愿智满 神通正等明   「除惑」谓断烦恼,无始惑垢,非定水不能洗故。「愿满」者,随所发之愿,要七地以上,三明既发,方渐圆满,至十地具足圆满,方得成佛。「智满」者,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要由定生故,否则雪山六年,岂非无义受苦耶。   「神通」有六:初神境通。或生得、或修得、或业感、或咒力、或药力得。二他心通。有生得、或咒力得。天眼天耳宿命通。有生得、或报得。漏尽属三明,唯佛得也。神通之用,在修定时得通,则倍生信心而成功速。若欲以示现于人,或以求名利,反堕地狱。通未究竟,有时为鬼神所弄,如说八月十五天地混沌之类是也。且烦恼未断,得天眼天耳他心等通,寻常不见之逆境,皆了然现前,反增痛苦,故护法深亦为障,不许得通也。   「正等明」,谓三明。宿住知过去,死生知未来,漏尽知现在。 --------------------------------------------------------------------------------   (甲四)禅用颂   引百千三昧 十力四无畏 唯佛不共法 皆从禅定生   「十力」者:   一、知是处非处智力 是处谓是,非处谓非,即判别是非之力。此支总摄下文九支。   二、知三世业报智力 佛制戒,即依此智力。业果不可思议,戒律中,有吾人认为不关紧要之事,而犯罪甚重者;有吾人认为严重之事,乃节律中治罪甚轻者。以佛智力所见因果,非吾人所知也。   三、知诸禅三昧智力 为定之智力,一切三昧入住,佛无所不知故。   四、知种种根智力 众生种种根性不同,佛因此智力,能应机施教,今之教人者,无此智力,故唯佛有以总持法门遍摄诸机。   五、知种种解智力 知众生根力意乐。   六、知种种界智力 知众生种性。   七、知一切至处道智力 知众生修行造诣深浅,五道十地等。   八、知宿命无碍智力 天人声闻,宿命通有限,佛之宿命通智,尽过去际无限齐。   九、知天眼无碍智力 一般天眼有限,佛之天眼无限。   十、知永断习气智力 有此智力,过去一切习气灭尽不生。   「四无畏」者:一等觉无畏,二漏尽无畏,三说障道法无畏,四说出离道无畏。   如是一切功德,皆由禅定引生。禅定成功,须要真实修证,若但学不修,但记名相不知体性,既得,一知半解,定力亦终不能成就。今既得此师师相授次第完备之法门,可不珍重修习耶。本到场唯一限定唯一习定之法,即从念诵入手。人命无常,各须努力,不可妄冀便宜。须知即所谓一脚踏到底之顿教,其中仍须经同一次第,无非迟速不同,如飞机与步行者,自成都至重庆,其所经地段无不皆同也。   (二)释发心资粮   (甲一)依世间邪僻心修禅之类颂   发心遵智者 拣邪明正义 为利养修禅 多属地狱心   名称堕鬼神 眷属堕畜生 胜他修罗心 若怖畏恶道   息诸不善业 多属人类心 若善心安乐 多属欲天心   得势力自在 多属魔罗心 欲利智捷疾 多属外道心   发心不正,决无成就,兹依智者大师教授,分别邪正。此中所言邪心,各各皆有一分世间定。世间之定,出世间定,修法虽不同,发心尤为主要之差别。乱心发愿,感果犹缓,定中发愿,感果极速。发心不正,将来感恶道之果,现在招修行之障,极宜慎之。此颂务须熟读记诵。   以上亦皆称为世间定   希清净梵处 属色无色心 无悲心正智 邪僻二边行   若住此心修 道之初步错 知见愈超妙 距果路更遥   「无悲心正智」者,无利生大菩提心与法空正智,于法空理,不惟不能证知,亦不能信解。   「邪僻」,独行己意,虽遇善友,不能引转也。定中尤不能僻执。散心执着,如和土作坯,犹可改转;定中执心,如淘气经火后,其形不可复易矣。   「二边」,谓偏空偏有,此障定道,不得速成。   「道之初步错」者,犹南辕被辙也。   (甲二)出世间二利心修禅颂   发心利他故 乐正等菩提 未度者令度 未解令解脱   未安者令安 未证灭令证 宏愿无穷极 知愿无自性   摧我慢大山 除极细习气 方便不舍悲 修禅清净意   「知愿无自性」者,离骄慢也。「摧我慢大山」者,慢为苦因,世人之苦,多由好胜生起,慢如大山障道,惟定能 摧之。「极细习气」者,我执也。「方便」谓禅定次第。广言之,十波罗密皆方便也。 --------------------------------------------------------------------------------   (三)释内外圆满资粮   (甲一)内分五种   (乙一)善得人身颂   善得人身难 丈夫根成就 或得女人身 非诸黄门等   修定既久,则生懈怠,念圆满难得,所以发精进力也,。此段从《菩提道次第》《瑜珈师地论》集出。   「善」者优胜也。人身难得,圆满三身,尤难得。   「诸黄门」等,不得受具足戒,即不能具修佛之法门,今得丈夫身,或得女人身而发大乘心、即是女身丈夫,亦能具足修行佛法。人身中,得南瞻部洲人身尤难,北俱卢洲人寿千岁,受用殊妙,不劳而获,与极乐世界略同,但不闻佛法,即闻亦不能接受。东西二洲,寿命较短,受用较劣,闻法亦偶能信受,旋即退失,终无成就。唯南洲人寿命短促,始念无常;依报下劣,始知厌苦。其心刚强难调,然若善用之,能及现身成就,证大般若,亦恃此难调之心也。   (乙二)生处中国颂   生圣处中国 四众贤善城 不堕蔑戾车 边方邪见地   「中国」谓佛法僧三宝所住之地。释迦之世,以五印度为中国。今印度惟有坏塔犹存,为佛宝之遗迹。中国僧侣着袈裟,印度儿童已不知为何物矣。故有三宝处,最为难得。试观今日中国数十省中,真讲修证者,究有几何?以前高旻观宗等处,今皆沦于战区,成都以前亦盛行三宝之说,今举国之内,能如成都之各丛林尚可见如来幢者,亦不可多得矣。具足四众文明之邦,谓「善域」。「蔑戾车」,谓邪见外道盛行之地。外道不与佛法为敌者,如三教一家之说等,尚可趋向佛法,其余与佛教立于反对地位者,若生其地,非为邪教强力所制不可。「边方」谓三宝不备之地。「邪见」谓无因果等。世界三灾,以致将来人类绝灭,由此等邪见。   (乙三)诸根不缺颂   不愚钝玩騃 盲聋喑哑等 不缺诸根支 解语能精勤   「愚钝」谓不近佛法,不起作用,随人转移。「玩」谓刚强难调,如水浸石,终不可入。性「騃」谓醉生梦死,糊涂过日,「盲」则不能看经典观相好。「聋」则不能闻法。「喑」者不能说法问答。「哑」者既不能说,亦不能闻。缺根支者,不得受具足戒。以上皆闻
本文档为【定道資糧頌講錄(海公)】,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1507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98KB
软件:Word
页数:36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4-06
浏览量: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