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清代丧葬习俗特点之研究

清代丧葬习俗特点之研究

举报
开通vip

清代丧葬习俗特点之研究 2004 年 5 月 辽 宁 大 学 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May. 2004 第 32 卷 第 3 期 Journa 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 . 32 No. 3 历史研究 清代丧葬习俗特点之研究X 葛玉红 (南京邮电学院 社科部,江苏 南京 210003) 摘要: 丧葬反映了社会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作为几千年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 ) ) ) 清朝, 其丧 ...

清代丧葬习俗特点之研究
2004 年 5 月 辽 宁 大 学 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May. 2004 第 32 卷 第 3 期 Journa 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 . 32 No. 3 历史研究 清代丧葬习俗特点之研究X 葛玉红 (南京邮电学院 社科部,江苏 南京 210003) 摘要: 丧葬反映了社会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作为几千年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 ) ) ) 清朝, 其丧 葬习俗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等级更加森严;二、带有民族特色;三、具有时代特点。民俗反映着 民意 ,丧俗关涉着时政。清代丧葬习俗特点的变化, 一方面说明清朝统治逐渐走向衰落、灭亡;另一方面 它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与文明。 关键词:清代;丧葬习俗;特点;西式 中图分类号: K249/ 892. 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3291( 2004)03- 0135- 06 对于丧礼,历代封建统治者不但大力提倡, 不断强化, 并且使用相应的法律条款从政治上给以保证。违背了 它,就要受到严厉处罚。这里不必从汉、唐、两宋礼学的发展中看丧礼, 仅从明朝法律中/ 若毁弃缌麻以上尊长死尸 者,斩0的规定,就可见一斑。统治者对维护丧礼最底等次丧制的重视, 既反映丧礼政治文化的统治, 也表明这时老 百姓对这种礼俗已有所抵制的历史。历代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宗法制的传统统治 ,都要对丧礼给予特殊的关注。这 样,经过漫长封建社会政治的洗礼, 丧礼文化一直完好地被保存下来。 清王朝入关后的民族统治,实行着融合汉文化的满汉联合专制政治, 从而把中国封建专制主义推向一个从未 有过的高峰 ,疆域空前辽阔, 以/ 天朝大国0自居。汉民族几千年的丧礼文化投向满族贵族, 并获得了巨大的生命 力。尔后又面临内忧外患及西方文明的冲击,出现了/ 数千年未有之变局0 ,这些使清代丧礼又独具特色。在此仅 就清代丧葬习俗的特点作一概要的历史考察和梳理。 一、等级更加森严 中国的丧葬礼仪,自从产生之日起, 便具有等级制的色彩。到了清朝,封建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其等级尤为森 严,更具有强烈的阶级性。 11 复衣 招魂用的复衣随贵贱尊卑的不同而有严格的区别。5清通礼6记, 官吏用公服、朝服覆尸, 而平民百姓 只能用普通的常服盖尸。 21 饭含 死者的饭含之物, 或珠玉,或钱贝, 也有严格的等级差异,不能乱用。清代丧制规定:天子含实以珠, 一品至三品,含小珠玉五块, 四品至七品,含金玉屑五块 ,士人含金银屑三块, 庶人含银屑三块。 31 铭旌 清代丧制规定:铭旌以绛帛,三品以上长九尺, 五品以上八尺,八品以上七尺, 九品官及有顶戴者为五 尺,庶人用红绢五尺。不仅铭旌的长短有贵贱之别, 而且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字亦与官品的高低有关。5清通礼6云:/ 品官铭旌题曰 某公(内丧书某封某氏)之柩,士(谓八、九品及有顶戴者)题曰某官封 (未仕则否)显考某府君之柩, 妇则书显某某 #135# X 收稿日期: 2003- 12- 16 作者简介:葛玉红( 1971 ) ) ,女,江苏沛县人,历史学硕士,现为南京邮电学院社科部教师。主要从事清史及中国近代史的 研究及教学工作。 氏0 (5钦定大清通礼6, 卷 50,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年)。 41 殓衣 死者大小殓的殓衣因身份的不同有严格的等级规定。清代丧制规定:品官常服一袭,复衾一。殓衣, 三品以上五称,复三单二;五品以上三称,复二单一;六品以下二称,复一单一。皆以缯。士常衣一称,殓衣一, 复衣 一。庶人常服,殓衣、复衾各一(5钦定大清会典6卷 38,商务印书馆, 1908 年)。复衾使用的颜色, 清丧葬礼制规定:一二品绛 色,三四品缁色,五品青色,六品绀色, 七品灰色,朝衣冠带, 各视其爵。(5钦定大清会典6卷 38, 商务印书馆, 1908 年)至于殓 衣质材的好坏因官品地位的不同而异, / 君锦衾, 大夫缟衾, 士缁衾0, 大小殓所用的席子, 亦/ 君以簟席,大夫以蒲 席,士以苇席0 (张文修: 5礼记#丧大礼6,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5 年)。 51 棺椁 棺椁的使用更强烈地显示了贵贱的等级差异和阶级性。棺的使用重数有规定, / 棺施漆,三品以上比 葬,每月三漆。五品以上月再漆, 七品以上月一漆0(5钦定大清通礼6 ,卷 50,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 年) , 而且对棺的色彩亦有 严格的规定:/ 公用彩棺朱鳜棺帷青蓝云缎,九品官及有顶戴官员 ,覆棺用青绢, 兵民, 覆棺以布0 (5钦定大清会典6卷 38, 商务印书馆, 1908 年)。 61 墓碑 墓碑的题字,碑身碑首碑趺的尺寸,首趺的形状和花样, 也无一不依据墓中人的身份。皇帝的墓碑最 大,雕刻也最精美。而臣民的墓碑是无法与其比拟的。清代丧制规定:公侯螭首龟趺, 碑身高九尺 ,阔三尺六寸, 碑 首高三尺二寸,碑趺三尺八寸;一品官螭首龟趺,碑身高八尺五寸 ,阔三尺四寸, 碑首高三尺, 碑趺三尺六寸;二品麒 麟首龟趺,碑趺三尺四寸;三品天禄辟邪首龟趺,碑身高七尺五寸 ,阔三尺, 碑身高二尺八寸, 碑趺一尺二尺;四品至 七品圆首龟趺,碑身高七尺, 阔二尺八寸,碑首高二尺六寸,碑趺高一尺 , , 以下品官相次削减(5钦定大清会典6卷 38, 商 务印书馆, 1908 年)。至于庶人, 原则上是不许使用墓碣的。5清通礼6明确规定:/ 庶人有志无碣0。关于墓碑上的题 字,5清通礼6又云:/ 品官墓碑书某官某公之墓, 妇人则书某封某氏。八九品以下及庶人碑文曰了某官某之墓, 无官 则书庶士某之墓,妇称某封氏, 无封则称某氏0(5钦定大清通礼6卷50,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年)。 71 仪仗 葬礼所用仪仗最足以显示这种等级和阶级之分。帝王出殡时仪仗最为风光,场面也最为壮观。嘉庆 二十五年( 1820)七月二十五日嘉庆帝崩 ,出殡时仅杠夫即达 7920 名, 有关抬柩人数, 清礼制规定:/ 二品以上六十 四人,五品以上四十八人, 八品以上为三十二人,九品及有顶戴者为二十四人,庶人十六人0 (5钦定大清会典6卷 38,商务印 书馆, 1908 年)。柩舆荒幛及舆杠亦各有定制, /品官柩舆四檐垂旒苏, 青蓝色缯荒缯帏, 公侯伯织五彩, 二品以上施散 金,五品以上画云气, 七品以上素绘无饰,士(谓八九品及有顶戴者)绢荒绢帏, 仍垂旒苏。杠, 五品以上皆髹朱, 九 品以上饰红垩。而庶人只能用布衾罩棺, 柩舆不施幛盖, 杠两端饰黑, 中饰红垩0 (5钦定大清会典6卷 38, 商务印书馆, 1908 年)。 81 陵墓 至于陵墓,统治者更是高度重视,其大小高低皆有定制, 官品越高, 则墓地越大, 坟墓也越高, 墓室的 结构和装饰也愈加精致,这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不能变动的一大原则。清代礼制更加严格规定:/ 公侯墓地一百步, 坟高二丈,围墙高一丈;一品墓地九十步,坟高一丈八尺, 围墙周围三十五丈;二品墓地八十步, 坟高一丈四尺, 围墙 周围三十五丈;三品墓地七十步, 坟高一丈二尺,围墙周围三十丈 ;四品墓地六十步,坟高一丈, 围墙周围三十丈;五 品墓地五十步,坟高八尺, 围墙周围三十丈;六品墓地四十步, 坟高六尺,围墙周围十二丈;七品以下墓地为二十步, 坟高六尺,围墙周围十二丈;庶人墓地九步,坟高四尺, 围墙周围八丈(5钦定大清会典6卷 38,商务印书馆, 1908年)。对于立 于墓地的神道碑及石人、石兽等, 清代礼制亦规定:/ 公侯至二品,石人二,石马二,石羊二, 石虎二, 石望柱二;三品, 石虎二,石羊二, 石马二,石望柱二;四品,石虎二, 石马二, 石望柱二 ;五品, 石羊二,石马二,石望柱二(5钦定大清会典6 卷 38, 商务印书馆, 1908年)。当然, 庶人是无法享受这种哀荣的。 除了上述外,更有一些专属品官的哀荣, 如殡葬日期、辍朝、赐祭、赠赙、赐谥及遣使治丧临吊等, 都因身份不同 而有等级差异。 以上详细地阐述了清代对丧葬礼仪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具体规定。从这些品官士庶所用丧葬仪物的限制上, 我们可以清楚 地看到这种规定所具有的等级性和阶级意义。我国奴隶社会里形成的一套等级制度、纲常伦理, 成为封建地主阶 级最有力的精神统治工具。经过宋明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形成了严密的伦理网络。对此, 清王朝按着自己的政治 需要把它继承下来。清初统治者处于较大范围民族融合后及新的民族统治时期 ,对某些处于变化中的民俗,一旦 感到它涉及政治统治,他们便比汉人更汉人地翻出汉民族祖先的经典礼仪。清朝对丧葬礼仪的全面继承, 正是在 既可用以笼络汉族上层权贵和地主阶级,又可借此宣扬维护封建制度的等级观念, 以利于自己的统治 (当然,其中 也反映了汉文化对少数民族的融合力量)的一种统治术。假人性天伦,行尊卑名分, 便是清朝统治阶级继承丧礼的 重要原因与政治动因。 透过清统治者大讲丧葬之礼的表层,不难看到封建统治者处处表现的为维护封建等级制的用心。清王朝十分 注重维护丧礼的等级制度。如雍正八年( 1730)三月, 据詹事府少詹事伊尔敦奏称: / 看得八旗官员兵丁, 遇有喜丧 #136# 等事, 不按定例遵行,仍有任意糜费者0 , 因此建议,凡喜丧之事办理, 应/ 按其职分之尊卑, 明白分晰, 著为定例, 刊 刻成书0 (5八旗通志6卷 60, 曲礼志11)。清朝统治阶级正是用对死人的重视, 维持着专制主义政治统治的生命力。 清统治者认为礼制不仅能维系风气,辨别等威, 且有/安上治民0的作用。因此, 他们要求大小官员作导民正俗 的表率。一旦发现官员有违礼现象,即以劝戒和惩罚。为了让官民/ 悉遵定制0, 严防军民逾礼, 除诏令外, 清代法 律也对此有明确的规定,对违者根据情节轻重处以不同的刑罚。清律规定:/ 器物之类有违禁品, 有官职者杖一百, 罢职不用;无官者杖五十, 罪坐家长,违式之物责令其改正0 (5钦定大清律例6卷 17,礼律、仪制、服舍违式, 4 ) 5, 乾隆 33年 1768. 江 宁府学衙门藏版)。如,康熙二十六年( 1687) , 康熙帝发现汉军在父母丧期内聚集亲朋好友, 演戏豪饮, 形同喜庆宴会; 孝服鞍缰之类及所用的素帛,都异常豪华美丽 ,于是下令主管部门对违礼之人照赌博案例处罚, 并加以禁止(5清圣祖 实录6卷131、418,中华书局 1985)。雍正年间/ 丁末,古北口游击刘继鼎于圣祖忌辰婚娶,为提督郭成功所劾, 革职治罪0(徐 珂: 5清稗类抄62册, 505, 中华书局 1984)。乾隆亦如此,有人上奏湖南地区绅士参与乡民居丧违礼, 乾隆马上下令, 从绅士 始,严格要求。如查出违礼者, 杖一百,并革去功名(5清高宗实录6卷 284、709) , 同时, 对官员有失纠察者, 也给予罚俸降 级的处分。 其次,清统治者还将责任放在承办丧事的行人、工匠等贫苦百姓身上。如丧主违犯丧葬礼制,则承办丧事的行 人、工匠难逃罪责。清律规定, 承造违式器物的工匠并笞 50, 自首免罪。 此外,清统治者还专门设立违礼纠察队, 查禁违礼行为,并责成地方官推行礼制, 要求/ 居官以正俗为要务0 , 对 士庶治丧遵礼之人量加劝奖等等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和措施,在全国上下施行礼制,从根本上避免了以前礼制徒具虚文的不足, 确 保了社会生活依礼而行。它使礼制既有朝廷的总纲总则, 又有地方的细纲细则,上下结合形成严密的礼制网络。这 是清代甚至中华民族/以礼治国0的产物。 清统治者用各种方式来维护丧礼的等级制,要人们分等级地去实行。但逾礼现象日见增多, 仅从人民群众的 逾礼, 即可见一斑。如清末对五常厅和长春府二处城乡礼俗调查表中 ,皆有/ 其持轻服之制往往过礼,然仪节多有 未当,而情愿能挚0的记载(5吉林将军衙门档6, 吉林省档案馆, 31 ) 20)。这足以证明人民群众不拘礼仪的务实与抵抗精神。 又八旗官员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对他们的丧葬礼制的要求可以提格和放宽,因而造成了/ 向来八旗官员于丧葬等事 已极糜费0的情况。这势必在统治者面前造成了一方面要讲丧葬之礼, 一方面又要保持敦厚风俗的矛盾。这种丧 葬为政治服务的困扰,从一个角度反映了满族统治阶级陷入了日渐腐败的深渊, 也反映了清朝封建统治的日趋衰 落。 二、带有民族特色 清灭明之后,满洲成为统治全国的民族。由于受汉族封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影响而迅速走向封建化的道 路。其丧葬风俗也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最明显的特点是将其先世旧俗与汉族丧葬礼仪及佛教思想揉和在一起, 形成一套繁复细密的新的丧葬风俗,但是在许多方面仍然保留着本民族的特点。 11 截发 这是满族旧俗。原来皇后丧礼不截发辫, 至康熙年间规定:凡是父母之丧或帝后大丧,成服时男子全 要截发辫,女子要截发。所谓截发辫又称剪发辫, 或称割辫, 也就是将辫子长发剪去些, 究竟剪多少, 如何剪,文献 并未有清楚的记载。据道光十三年( 1833)孝慎后丧仪,当时因皇子年幼遂无截发辫礼节,是必有长辫乃可截, 则所 剪必多(5钦定大清会典事例6卷 488. 4. 商务印书馆.光绪 34 年1908)。关于剪发,乾隆曾说, 自行剪发为国法所最忌。 21 丹 即出丧时在前面为棺柩引路的旗子, 也叫魂幡。凡人死,丧家应立丹 于门前, 男在左, 女在右。所 谓丹 就是红色长幡,用丝织品制成, 上有织金龙绮, 男用龙, 女用凤, 以绮文多少为尊卑。皇帝用织金九龙绮, 皇 后用织金九凤绮(5钦定大清会典6,卷 90. 内务府、掌仪司. 3. 1. 商务印书馆. 光绪 34年 1908)。设木座立高竿悬挂。每天黎明悬出, 日暮取下,放在棺柩旁侧, 发引时用丹 为前导,殡后焚掉, 可见是用作招魂的, 又5清会典6卷 54 注/ 旗人用丹 , 汉人用铭旌0 , 可知这是满俗,且没有强迫汉人去用。 31 殷奠 在移殡以前,择期将死者生时所着衣服焚燔,并焚大量楮帛, 这在清代礼制里叫做殷奠,是一种最隆 重的仪式。太宗于天聪二年( 1628)正月初五下谕, / 凡送死者殉葬焚化之物, 各遵定制, 毋奢费0112, 并定官员各限 焚三袭, 庶人各一祭, 不得新制(5清文献通考62册, 卷195, 刑考. 1. 6600, 商务印书馆, 光绪 34 年, 1908) , 就是指此而言, 可见此俗 由来已久。降至清末,奢风更甚, 竟有作锦绣新衣来焚的,孝钦皇后的殷奠礼就是一例。小说中亦能见到此俗, 5红 楼梦6 69 回说, 尤二姐死后,贾琏开了尤氏的箱笼, 有几件半新不旧的绸绢衣裳, 都是尤二姐素日穿的,一齐包了自 己提着来烧,写的就是当时的旗俗。 41 百日剃头 满洲人头顶边缘的头发是要时常剃去的, 但是遇父母之丧或帝后之丧则不准剃, 必须候得一百 日满,这是服丧的表示之一。剃头是满俗, /然古者丧而毁容, 其时亦必剃发, 乃至本朝, 于居父母之丧者不剃发, 自 #137# 天子以至于庶人皆然,亦满俗也。而皇太后、皇帝之殡天,曰国葬 ,臣民亦百日不剃发0122。圣祖之丧,据高宗说, 世 宗于移葬后始剃。圣祖于二月二十三日满百日,三月二十七日移葬, 是则剃头在百日期满之后。而康熙五十六年 ( 1717)十二月初(张文修: 5礼记#丧大礼6 , 305,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5年)六日孝惠章皇后之丧, 于三月十五日百日期满,圣祖命 诸人均于四月初七日移葬后再行剃头, 亦在百日期满之后 (5钦定大清会典6卷 477. 6. 商务印书馆, 光绪 34 年 1908)。由此可 知,百日剃头之期亦可改变, 但不能在百日之内。乾隆之后,百日剃头遂明定于丧制内,并且不许满百日后不剃(5钦 定大清会典事例6卷482. 4.商务印书馆, 光绪34年 1908. )。至于在百日以内剃头的治罪尤严,乾隆十三年三月十一日孝贤后之 丧,都司姜兴汉、知府金文醇、总河周学健、巡抚彭树葵、杨锡绂、总督塞楞额全以在百日内剃头几乎处斩, 后乃特 赦。 51 摘冠缨 即帽顶用红缨为饰,遇丧事就将红缨摘去,也是表示服丧之意。康熙十三年( 1674)孝诚后之丧, 因 对三藩用兵,曾令军前不摘冠缨, 于是成了后丧定制,乾隆时又恢复一律仍摘冠缨。 满族有自身重视宗祭的传统,经过满洲贵族进一步加以等级化和制度化, 也就最后完成了满族先天重祭祀和 现实政治需要的并合。决定其并合的首先是满族统治者有着接受汉族等级制文化丧礼的先天条件。皇太极崇德 元年,不断壮大中的后金政权就规定了有关月朔致祭的严格等级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因为满族有自己民族特点的/ 立竿致祭0习 俗。当时定下:/亲王、郡王、贝勒,每家各祭三竿;贝子、镇国公、辅国公, 每家各祭二竿;镇国、辅国、举国将军, 每家 各祭一竿。0并特别强调/ 无爵宗室不祭, 有违例多祭,并争祀神者议处。0(5八旗通志6卷55. 曲礼志 6)清军入关后,清廷在 长安左门外建堂子,内设祭神殿, 总祀诸神。南向有拜天园殿,殿南仍有民族特点的立祭竿石座。满族这一习俗在 东北老家一直保存到宣统元年,调查绥芬厅城乡礼俗时记/ 八旗丧葬旧风不奉本主,亦无铭旌, 惟于院中立竿挂幡, 每日叩奠三次,余与民俗同0 (5吉林将军衙门档6,吉林省档案馆, 31- 8)。满洲贵族为了保持自己的等级尊卑,入关后, 用更 多地接受汉文化,完成了民族的政治选择。其次, 在接受汉文化的方式时, 丧葬礼仪上的尊古与其保持封建王朝的 统治需要相一致,从而促使清王朝的封建专制达到了顶峰, 专制主义思想统治浸透着社会的全部生活。专制主义 的民族统治和对传统礼俗的利用,也就在各个方面表现出自己的民族特色。它具有满承汉统的民族性。 另外也表现为满汉互融。受清统治者的影响, 在丧葬礼俗上, 满汉两大民族逐渐融合, 在一定程度上汉人满 化,满人汉化,或采取满汉合璧的形式。清代,汉官丧葬礼仪掺杂满礼;满人丧葬礼仪也掺杂汉礼。如满人出殡学 汉人的摔盆儿,就是典型的例子。这种情况, 集中体现在某些名人葬礼上, 因为其礼仪排场越大, 越是满汉合璧。 什么满汉全席,满汉执事, 全都往一起堆砌。例如:袁世凯是汉官, 但在他死后的丧礼中, 许多方面都是按清室皇家 的满旗礼仪进行的。出殡时的仪仗既有汉执事的五堂幡、伞;又有满执事中的门纛、曲律、黄鹰、细狗、骆驼、刽子 手、蒙古包等象征游牧民族出猎的仪仗, 带有民族色彩, 是典型的满汉合璧形式。这种特点主要集中在北方及官员 身上。 三、具有时代特点 20 世纪是中国历史上变化最剧烈的世纪。战火之猛烈, 内忧外患之深重,朝代更替之频繁均为 5000 年所仅 见,出现了/ 数千年未有之变局0。尤其到了风云变幻、新旧交替的清末, 此时,西学东渐, 新潮泛起, 国人一时仰慕 西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口的剧增, 都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人生观以及生存环境, 一切旧的意识形态都在逐渐更 新。中国社会的这一翻天覆地之变化也反映到中国的丧葬领域, 产生了丧葬改革。作为传承文化的丧葬礼俗, 此 时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清末民初的丧葬习俗,呈现出新旧、中西杂用并存的特点。一方面传统的丧葬礼俗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 但已 明显呈现出衰颓的迹象;另一方面, 在近代西方文明的影响下, 一些文人士大夫及上层官僚、商人中的丧礼已开始 采用新式的丧葬礼仪。 11 传统丧葬从简 清末民初, 中国的传统丧葬礼俗已明显呈现出颓废的迹象, 总的趋势是丧葬从简。如江苏 武进, /凶丧之礼,民国初年, 少数士绅,曾有改革陋俗, 力从节俭之举0132。丧葬从简具体表现在: ( 1)丧服简单化。 / 古礼丧服曰斩衰, 曰缌麻,曰袒免, 分别繁琐,今则势不能行。新丧均以白粗布代之, 其后, 则在帽结或鞋以白色分 别而已0。因此多数人值先人逝世时, 只是/子女当日成服, 以白粗布作开义孝衫0142。宣统三年 ( 1911)的5安图县 志6卷四载:/ 此时凡晚辈记述反映的形式者, 男易冠,女去笄, 皆服白衫,哭于灵柩之旁0142。这个白粗布、白衫似有 古丧服遗风。至于官员士绅的丧礼,5吉林通志6中则记有:/ 期功以下丈夫素冠, 妇人去首饰,皆易素。男哭床东, 女哭床西,异向, 作魂帛0(长顺5吉林通志6 ,卷 37. 18. 中华民国19年( 1930)重刻本. )。这些都反映了当时官民丧服已明显简单 的变化。( 2)丧期缩短:/ 按旧礼,亲丧守制二十七月, 不茹荤,著麻衣, 百日不理发, 娱乐场不入;今则情势一变, 古 制渐废,滔滔者不知伊于胡底矣0。至民国初年,5新城县志6载:/ 民国丧礼, 改三年之丧为二十七日, 官不解职, 士 #138# 不辍考,自父母始殁以至除服, 凡先圣、帝王所定一切之礼,悉废不用。此四千余年一大变也。0152这正是民初丧葬 从简的反映。从时间上,原有的斩衰三年已不复存在。一切形式也日趋从简,那种追昔复古的作法已不得人心了。 另外,由于文明的日益发达、科学的进步,清末民初, 丧葬中的迷信现象也越来越少。如民国 20 年铅印的5迁安县 志6载:/ 至斩殃、饮啖、演剧诸陋习, 早经革除净尽;而延僧道诵经荐醮或间有行之者,是诚非礼之礼焉。0民国 18 年 铅印本5新绛县志6又曰:/士夫之家不作佛事, 不用俳优, 反目为俭亲丧。诵经超度, 作乐愉尸, 幢幡塞道。力不能 备,则宁停柩。又多溺地师之说, 卜地、卜日, 动经数岁。现国体既已改革, 迷信渐为破除,已有不拘风水时日者, 然 行者甚少01 52。 21 西式丧礼的出现 丧葬内容:至清末民初,长达数千年的丧服制度在这一时期仅存名义 ,甚至无衰服而仅有 黑纱。已出现/ 至来宾, 则男子左腕佩黑纱,女子胸际缀黑纱结0152。仅以北京为例/ 民国以来, 效西俗者, 则以黑纱 缠臂为服,一扫历来斩衰期功缌麻之制0162。在袁世凯的丧礼中亦有/ 文武官及士兵左臂及刀柄上缠黑纱 27 日0 172。另外也出现了:在灵堂前供上一张亡人影像,并且陈列香花等件,以及亲朋好友所赠的挽联、挽幛、香花、花圈 等。安葬中的明器也出现了西式的,如, 昔日纸做的堂皇殿宇已变为耸拔的洋楼 ,纸轿、纸马又为纸扎黄包车、汽车 所代替,冥镪也变为/ 冥洋0。 丧葬礼仪:清末,中国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民主、平等思潮日炽,反对跪拜之声渐起, 认为这是/ 卑躬俯首,生气 毫无0 , 大有伤于人格。据认为,梁启超先生首倡(在平辈之间、晚辈对长辈)易跪拜礼为西方鞠躬礼, 但遭顽固派痛 诋而未果。辛亥革命后, 1912 年元旦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先生马上宣布取消跪拜礼。后袁世凯政府 1912 年 8 月 17 日于北京公布民国5礼制6 ,规定:丧礼为脱帽三鞠躬(/ 男子礼均为脱帽鞠躬, 女子礼为不脱帽鞠躬等0 )。一 时社会上竞相效仿,引为风尚, 脱帽鞠躬礼被视为有教养的表现。在北京, / 民国时代, 婚丧喜事仪制,前请拜跪礼 节,今概改用鞠躬0。在福建, / 有用新丧礼者,吊丧之人行脱帽三鞠躬。0 1917 年, 湖南省慈利县一还乡官员在其父 亲丧仪中亦采用鞠躬礼。尔后历代政府的官方丧礼均遵从此礼。1929 年南京政府行/ 奉安大典0迎葬孙中山先生 灵柩于南京东郊紫金山安葬。1976 年 9 月 9 日毛泽东主席去世,丧礼中均用三鞠躬礼。之外, 举哀、奏乐、吊丧等 新式丧礼都已出现。/ 奏乐、唱歌、上花、献花、读祭文、向灵前行礼三鞠躬。来宾致祭, 一鞠躬。演说亡人事实。举 哀、奏乐唱歌、谢来宾,一鞠躬。发引用檀花提炉、盆花、挽联、挽幛、花圈、亡人照影、祭席。主人随之,后为灵柩, 接 着是来宾送葬者01 52。 清末出现的吊丧,亦开吊, 它本在丧家或寺院或公共处所进行, 到光绪时改变为开追悼会, 会所设在广场, 男女 都可参加,来宾不一定送礼, 仪式的主要内容是: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开会宗旨,宣读祭文, 宣读诔词, 行三鞠躬礼, 述行状, 演说, 家 属答谢来宾,奏乐散会。由开吊演进为开追悼会, 是葬式的变化, 反映了丧葬活动中人际关系的演变。 殡葬服务方式上出现了殡仪馆、公墓、火葬场等。它们首先兴起于租界内, 后逐渐推广开来。它们的出现使丧 事办理走向社会化,并推动了中国火葬葬式的重新兴起。上海开风气之先。1843 年 11 月 17 日上海正式开埠以 来,寓居上海的外侨逐年增多, 为解决死有所葬的问题(洋人大体无死后回葬故乡之俗) , 1844 年出现了第一个由外 侨(英国人)开办的公共墓地 ) ) ) 山东路外国公墓。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由外国人在中国开办的最初的殡葬服务(公 墓)设施。1863 年, 英租界工部局又置地辟八仙桥公墓。19 世纪末年, 美国人韦伦斯在上海设立/ 松茂洋行0 , 专理 外侨殡殓。由于收费甚高,当时中国人无人问津。这是由洋人经营的第一家殡仪馆。关于火葬, 由于中国的文化 传统,它受到禁止, 自西方文化传入,火葬又被从外输入。1927 年, 在上海英租界工部局开办的静安寺公墓的火葬 处安装了上海的第一只煤气火葬炉。这是上海第一处现代意义上的火葬场182。这些变化对于推动中国的丧葬改 革都起了很好的先导作用。 31 新旧并用 近代以来,一些文人士大夫及上层官僚、商人等由于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其丧礼已开始采用新 式的丧葬礼仪,如奏哀乐、用黑纱、挽联、开追悼会等。但是由于丧葬礼俗具有顽强的传承性, 因此, 此时的丧葬礼 仪尤其是名人出丧,无论仪仗、响器,均大搞/ 土洋结合0, 有的竟然以印度巡捕为先导, 借用新兵, 吹奏军乐,与中国 传统的民 ) ) ) 前后穿插而行。丧家不考虑两者是否协调, 只图时髦, 以为荣耀。近人朱文柄5海上竹枝词6有云: / 丧仪究竟胜他邦, 开路先锋印捕房。漫诩新兵供借用,挽歌军乐不同腔0172。 如,末代皇太后隆裕的大丧, /其奉安典礼仍如制0。然亦有/ 左腕围黑纱0 , / 举行哀悼会0 , / 殿内蟠龙金柱, 红 柱及殿壁四围皆挂满了挽幛、挽联0 , / 又悬挂一丈开外的红、黄、蓝、白、黑象征五族共和的国旗 (皆半旗式)0172。 又,清末曾任工部左侍郎、会办商约大臣、邮传部尚书、皇族内阁邮传部大臣盛宣怀, 其丧礼以印度巡捕骑马开道, 并用以各种军乐、西乐、间杂于传统仪仗、响器之间。盛宣怀之丧可谓/ 中西合璧古今一体, 破天荒的沪上奇观0。 时人余槐青5海上竹枝词6反映了这一实况。/丧仪绚烂满长街, 古今中西一例排。经费宽筹三十万, 破天荒是盛宣 #139# 怀!0172这充分体现了当时新旧、中西杂用并存的丧葬特点。 丧葬习俗的变化特别是新旧交替必然要有个渐进的过程, 虽然旧的意识形态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但由于 丧葬礼俗较之其他礼俗(如岁时节礼俗、婚嫁礼俗、寿庆礼俗等)具有更为顽强的传承性, 这主要是丧葬的/ 礼0和 / 俗0比较统一, 群众基础很深, 难于一时从根本上彻底改变。另一方面, 辛亥革命在某种程度上只是政权的更迭, 其他方面的旧意识形态则是任其自然存亡。同时,民国肇建, 新制未修,在无典章可循的情况下, 必然要沿袭其旧。 故清末,尤其是民初的各名人葬礼, 几乎都是新旧、中西杂用并存的,在某种程度上, 新的形式仅仅作为传统形式的 附加部分,成为一种点缀。这也反映了丧葬习俗变化的局限和不彻底。 清代特别是清末的丧葬习俗最鲜明的变化就是引入西方礼俗。新式丧葬礼仪在推行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 而 是经过一段相当曲折的过程。如,人们一方面认为鞠躬礼/ 诚为简便0 ;另一方面又嫌/ 寻常庆吊三鞠躬, 礼神谒圣 亦三鞠躬,未免礼无差等0。1917 年,湖南省慈利县一还乡官员在其父亲丧仪中采用鞠躬礼,结果/ 阶下群声哗沸, 谓以鞠躬易稽颡,父死之谓何兹礼也, 不欲观之,则一哄立各散去0。即使是北京城里士庶人家在治办丧事时, / 灵 前仍设拜垫,亲友往吊者, 概用拜跪,不用鞠躬0152。国内有人急于推行丧事鞠躬礼, 但民间难以接受,遭到强烈反 对,故民间仍用跪拜礼, 只是一切从简。 尽管如此,清朝末年的丧葬礼俗中出现了相对文明的西式丧礼,这是显而易见的,它是中国近代丧葬礼俗发生 变革的开端。缠黑纱、鞠躬、花圈、挽联、追悼会等诸多进步文明的丧葬习俗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正是有了这样 一个良好的基础,才会出现/ 五四0时期丧葬习俗变革的新时代。同时, 这也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国情的认识,消除封 建主义的残余思想、移风易俗, 建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新的、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以及适应 21 世纪的丧葬礼 仪,从而进行正确的丧葬活动导向。 总之,丧葬习俗反映了社会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清代丧葬从等级森严到日趋颓废,又出现了西方文明丧礼, 反映了清代封建统治从鼎盛走向衰落、灭亡的过程。民俗反映着民意,丧俗关涉着时政。社会变革, 西方文明的冲 击,民俗必然发生大的变化。民俗改革是时代前进的路标。时代要前进, 必然要改革陋俗。丧礼日趋简化并出现 文明礼俗都是时代进步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12郑天挺#清史1M2 . (上)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9. 122徐 珂#清稗类抄1C2 .北京:中华书局, 1984. 132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1M2 .下篇.卷三.丧礼.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6. 142丁世良.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1C2 .东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89. 152徐吉军.中国丧葬史1M2 .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1998. 162王献忠.中国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1M2 .北京:中国书店. 1993. 172常人春.近世名人大出殡1M2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7. 182王夫之.殡葬文化学 ) ) ) 死亡文化的全方位解读1M2 .下册.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1998.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uneral Custom in Qing Dynasty GE Yu- hong ( Depar tment of Social Sciences, Nanjing Post and Telecommunica tions Insitute, Nanjing 210003, China ) Abstr act: Funeral custom reflects t he featur es of the day of particular , histor ical stage, As Qing dynasty, thousand years, feudal society, the last dynast y, its funer al custom. s characteristics had three, r igider grade, national and earl fea2 tures. Folkways reflect popular will, funer al custom concerns the current political situation. Evolution of funeral custom, Qing dynasty, one side explained that rule of Qing was on the decline and became extinct, and the other side it reflects so2 cial progress and civilization. Key words: Qing dynasty; funer al custom; Character istics; Western st yle =责任编辑:孙 琰 责任校对:康 艳> #140#
本文档为【清代丧葬习俗特点之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31783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33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6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2-05-03
浏览量: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