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民意识与清末革命进程

国民意识与清末革命进程

举报
开通vip

国民意识与清末革命进程 国民意识与清末革命进程 廖大伟 “民智幼稚 ”是立宪派反对共和革命的一大理由 , 但其国民意 识的启蒙和扬播却与革命派的追求不谋而合 , 从而客观上为辛亥 革命打造民众基础作出了贡献 。 关于清末国民意识的研究 , 近年 来学术成果颇丰 , 不过从政治史的角度 , 着眼国民意识与辛亥革命 的关系 , 探讨革命派和立宪派在国民意识启蒙和扬播这一过程中 的异同 , 目前尚付厥如 。 � 一 、 历 史话语 � 近代 “国民”的最初阐述与界定 “国民”一词 , 古已有之 , 《左传》“先神命之 , 国民信之”此 “...

国民意识与清末革命进程
国民意识与清末革命进程 廖大伟 “民智幼稚 ”是立宪派反对共和革命的一大理由 , 但其国民意 识的启蒙和扬播却与革命派的追求不谋而合 , 从而客观上为辛亥 革命打造民众基础作出了贡献 。 关于清末国民意识的研究 , 近年 来学术成果颇丰 , 不过从政治史的角度 , 着眼国民意识与辛亥革命 的关系 , 探讨革命派和立宪派在国民意识启蒙和扬播这一过程中 的异同 , 目前尚付厥如 。 � 一 、 历 史话语 � 近代 “国民”的最初阐述与界定 “国民”一词 , 古已有之 , 《左传》“先神命之 , 国民信之”此 “国 民”强调地域概念 , 意指本国人 。 封建时代 , “国民”一词很少使用 , “中国人不知有国民也 , 数千年来通行之语 , 只有以国家二字并称 者 , 未闻有以国民二字并称者” , 更多使用的是 “臣民 ” 、 “顺民” 、 “庶民” 、 “黎民”等反映上下的字眼 。 近代话语“国民” , 政治色彩浓 � 近年清末国民意识研究主要学术成果有梁景和 �《清末国民意识与参政意识研 究》, 湖南教育出版社 !∀哭〕年版 # 严昌洪 、许小青 �《癸卯年万岁— !如∃年的革命思潮与革命运动》,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 年版 # 沈松桥 �《国权与民权 �晚清的“国民”论 述 , !)∀∗ 一 !∀ !!》,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集刊》第 +∃ 本 , %以刀年 。 梁启超 �《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 《饮冰室合集》第 ! 册& 四 ( , 第 ∗, 页 , 中华书局 !∀ ) ∀年版 。 !) + − 郁 ,有着特定的近代涵义 , 与古代“国民”截然不同。 “国民 ”作为近代名词 自康有为开始使用 , 它与 “臣民 ” 、 “顺 民” 、 “庶民” 、 “黎民”相对应 。 �� � 年六七月间 , 变法维新之初 , 康 有为在《请开学校折》里用了两个新概念 ! “国民学”和 “国民” 。 “国 民学”是指欧美各国的近代新式教育 , 即“教所以为国民 , 以为己国 之用 , 皆人民之普通学也 ” 。 � “国民学”要 “教成国民之才” , 此处 所谓“国民”并非一般的国人 , 它是通过新式教育而培育成的富国 强兵有用之才。 康有为认为只有办近代学校才能培育国民 , 其为 国家长远之大略 , “夫养人才 , 犹种树也 ,筑室可不月而就 , 种树非 数年不荫 , 今变法百事可急就 , 而兴学养才 , 不可以一 日致也 ” 。 康有为的“国民” , 一开始就同“新式教育” 、 “强国” 、“长远之计”等 相关联 ,显露其直接为维新变法服务的特征 , 即所谓“鼓荡国民 , 振 厉维新 ” , . 不过他此时的“国民”虽包含“兴国振邦”之才的涵义 , 但并没有否认特权 , 强调平等 , 并没有对此概念作具体的界定 , 所 以使用时有模糊性 。 最早是梁启超给“国民”作了初步界定。 !) ∀∀ 年梁启超在&&清 议报》上发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一文 , 在这篇文 章中 , 他将“国家”与“国民”作为对立统一的概念加以阐发 , 认为国 家是封建专制社会中皇权至上的产物 , “国家即联” , “联即国家” , 国家一直被视为私产 , 是家族相分相角而“化家为国”的结果 。 “国 家者 , 以国为一家私产之称也 。 古者国之起原 , 必自家族 。 一族之 长者 , 若其勇者 ,统率其族以与他族相角 , 久之而化家为国 。 其权 无限 , 奴畜群族 ,鞭答叱咤 。 一家失势 , 他家代之 , 以暴易暴 , 无有 � 康有为 �《请开学校折》, 汤志钧编 �《康有为政论选》上册 , 第斯 页 , !∀) !年 , 中 华书局 。 同上 , 第刃+页 。 . 同上 , 第义巧页。 !) ) · 已时 , 是之谓国家” 。� “国家”既为一私家 , 就与“国民”相分离 , 从 而导致“国土云者 , 一家之私产也 # 国际 &即交涉事件(云者 ,一家之 私事也 # 国难云者 , 一家之私祸也 # 国耻云者 , 一家之私辱也 。 民不 知有国 , 国不知有民 ” 。 “ 国民”恰恰不同 , 梁认为 “国民者 , 以国 为人民公产之称也 。 国者积民而成 ,舍民之外 ,则无有国。 以一国 之民 , 治一国之事 ,定一国之法 , 谋一国之利 , 捍一国之患 。 其民不 可得而侮 , 其国不可得而亡 , 是之谓国民” 。 . 梁启超的这段话 , 是 近代最早自觉阐述 “国民”概念的文字 , 它提示了国家与人民之间 的关联 � 国由民而成 , 国为民所有 , 国家与国民是整体与局部的关 系 , 相辅相应 , 不可分离 , 国事 、国法 、国利 、国患都与民休戚相关 , 从而否定了封建专制时代的“联即国家”观 。 梁启超所阐发的这个 概念虽还不够完备和系统 , 但开始注重国民主体在治理国家中的 重要作用却已十分明显 。 “它是清末国民意识在少数先进知识分 子意识中的最初反映 , 无疑为清末国民意识的生成和发展作了最 初的思想导引’, 。/ 梁启超对 “国民”概念的阐发和界定 , 源于他对西方理论的学 习 、理解和接受 , 也出自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和感悟 。 他引人和介绍 西方国家学说 , 力图启蒙国民意识 。 他在 !∀0 !年《清议报》上发表 的《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一文中指出 � “国家者 ,本于人性 ,成于人 为” , “国家者 , 同一之国民 , 自然发生之团体也 , ” “国家为人民而立 者也 。 ”国家精神即国民精神 , 国民意识即国家意识 , “国家与人民 � ∗, 页 。 印 页 。 . ∗, 页 。 / 梁启超 �《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 《饮冰室合集》第 !册 &四 ( , 第 梁启超 �《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爱中国前途》, 《饮冰室合集》第 !册 &四 ( , 第 梁启超 �《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爱中国前途》, 《饮冰室合集》第 !册 &四 ( , 第 梁景和 �《清末国民意识与参政意识研究》, 第 1 页。 !) ∀ 一体 , ⋯⋯人民之盛衰 , 与国家之盛衰 , 如影随形 。 ” “有治人者 , 有 治于人者 , 而无其级 。 全国民皆为治人者 ,亦皆为治于人者。 一人 之身 , 同时为治人者 ,亦同时即为治于人者。 ” � 立宪派从国家与国民的关系阐发和界定“国民”概念 , 革命派 从奴隶与国民的不同来加以区别 。 邹容在《革命军》中指出 � “一国 之政治机关 , 一国之人共司之 ,苟不能司政治机关 , 参预行政权者 , 不得谓之国 ,不得谓之国民 , 此世界之公理 , 万国所同然也 。 ”他说 � “奴隶者 , 与国民相对待而不耻于人类之贱称也 。 国民者 , 有自治 之才力 ,有独立之性质 , 有参政之公权 , 有自由之幸福 , 无论所执何 业 , 而皆得为完全无缺之人 。 ” 而能否成为国民 , 革命派认为关 键在民众自己的主动和努力 。 国民者“天使吾为民而吾能尽其为 民也 ” , 奴隶者“天使吾为民而卒不成其为民也 ” 。 “故奴隶无权利 , 而国民有权利 #奴隶无责任 , 而国民有责任 #奴隶甘压制 , 而国民喜 自由 #奴隶尚尊卑 , 而国民言平等 #奴隶好依傍 , 而国民尚独立 。 此 奴隶与国民之别也 ” 。 奴隶与国民的本质区别在于有无独立意识 和自由平等权利思想 。. 由此可见 , 从政治的概念对“国民”加以阐发和界定 ,革命派与 立宪派基本相同 。 二 、 救亡图存 � 国民意识启蒙的时代背景 近代国民意识的产生源于对君主专制主义的斗争 , 出于救亡 图存的时代背景 。 国民作为权力主体与君主专制相抗衡 , 这种观 � 梁启超 � 《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 《饮冰室合集》第 !册&六( , 第 !∃ 一 !, 页。 邹容 �《革命军》, 张丹 、王忍之编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 ! 卷下册 , 第 ,∗2 、,+ !页 , 三联书店 , !∀日(年 。 . 《说国民》, 《国民报》第 %期 , !00 !年 。 !∀ 0 − 念在 � 世纪末由日本 、欧美传人我国 。 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等人 对国民素质的关注逐渐表现为权利主体意识的增强 。 以国民概念 取代臣民概念 , 呼唤国民意识 , 淡化臣民意识 , 这在立宪派和革命 派的理论中形成一种相行不悖的趋势 。 甲午战败 , 举国震动 , 救亡图存成了时代呐喊 , 朝野共识 。 然 而 , 如何救亡 , 怎样图存 , 由于抱负 、理想和认知的不同 , 事关各方 利益要求和未来政治走向 , 所以各政治力量在这个由外压而内化 的问题上均有自己的寄托 、思考和实践 。 清廷为代表的执政力量 , 着眼于君权帝制 , 考虑的是大清江 山 , 于是以练兵 、新政 、仿行立宪来应付内外 , 其中既有求强之心 , 又有不得已的让步之意 。 他们中的一部分汉族官绅 , 由于不满专 制保守 , 逐渐从思想到行动游离出来 , 最后选择了彻底的背叛 。 近 代知识分子的两股力量 ,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始终坚持武装 暴力和宣传鼓动的革命实践 , 从不放弃创建民国 、民主共和的追求 和主张 , 以康有为 、梁启超为代表的立宪派 , 前后的思想与实践随 时势变迁有过变化调整 , 前期努力民权诉求 , 眼睛向上 , 争取朝廷 改良维新 , 后期提倡君民立宪 , 视野朝下 , 改变了思维方式 , 把对社 会客体的思考转向对社会主体的探讨 , 把救国与国民意识联系起 来 。 曾经有论 , “揽中国之大势 , 十年之路 , 世变亦巫矣 。 甲午以 后 , 欲雪割地赔款之耻 , 于时人人言自强 ∀庚子以后 , 欲弥赔款失权 之憾 , 于时人人言自立 ∀ 至于癸卯以来 , 日俄开衅 , 战事延长 , 穷其 结果 , 国患方迫 , 于是忧时之士 , 人人则言自存 。 十年之内 , 国势三 变 , 故其士夫议论 , 即各因其时会之缓急以为轻重 。 三者之持论 , 虽有不同 ,要其救国之心 , 未始或异 。 盖必 自存而后能自强 、能自 立 。 未有不能争自存而可强可立者也 , 天演家物竞争存之旨莫要 � � 于存其所最宜” 。� 一个民族 , 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 , 必会全 力探寻究竟问题所在和返魄还魂宝方 。 清末十年间有许多救国方案 , 有变法维新的改良救国论 , 有推 翻清王朝的革命救国论 , 有发展经济的实业救国论 , 还有文化救 国 、科学救国 、文学救国 、教育救国等等方案。 但每一个方案的努 力都得到这样一个启示 �救国是一个系统工程 , 是一个综合事项 , 最终将落实到人 , 落实到占人口大多数的民众。 于是思考的重点 集聚在国民与国家的关系上 , 把塑造国民与救国这两个层面联系 起来 , 注重民众 , 启蒙民众 , 改造国民素质 , 呼唤国民意识 , 便成了 当务之急 ,首选之事。 立宪派把救国的思考点从客体转向主体 , 而 这正是革命派一贯的实践和坚持。 革命派指出 , 中国已到了生死枚关的重要时候 , %0 世纪的中 国“不兴则亡 ,不亡则兴” 。 而振兴中国 , 必须启蒙民众 , 唤醒国 民意识 。 西方因“国中有国民而无臣民 , 有主人而无奴隶”而强盛 , 中国衰败并受列强欺侮是因为“以我无国民故也 ” , 所以欲救国 , 必 先造就国民 , 使民众有参政意识 , 参与国事 , 对国家命运和国人命 运进行主宰 。 呼唤国民意识 , 就是 “在种吾民革命种子 , 养吾民独 立之精神 , 而可一言以蔽之日 �民权而 已” 。 “民权之集 ,是为国权 # 民而无权 , 国权何有3 ”. 立宪派指出 , “国家之盛衰强弱 , 必视国 民之力以为衡” 。 / 民弱则国弱 , 民强则国强 , 民穷则国穷 , 民富则 国富 , “其民在权者谓之有权国 , 其民无耻者谓之无耻国 ” 。 因此 , “今欲极言新民 &即国民—作者注 (为当务之急 ” 。 4 � & 自存篇》, 《新闻报》5叨∗ 年 ∗ 月 ) 日。 《二十世纪之中国》, 《国民报》第 !期 , !卯!年。 . 同上 。 / 《论国民不可无政治思想》, 《东方杂志》第 ∃卷第 2 期 , !侧拓年 。 4 梁启超 �《新民说》, 张丹 、王忍之编 �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 !卷上 册 ,第 一∃∗ 、一!) 页。 · !∀ % · 显然 , 革命派与立宪派都感到呼唤和倡导国民意识的重要性 , 彼此都意识要为此努力 。 正是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 , 革命派与立 宪派在这个问题上达成共识和默契 , 国民意识于是在这样的社会 历史条件下开始启蒙和扬播 , 并逐渐呈现社会思潮之象 。 三 、 论异行同 ! 革命派与立宪派 关于国民意识的论争和扬播 清末 , 革命派和立宪派都积极主动地呼唤和倡导国民意识 ,他 们利用创办报纸 、组织社团 、举办教育 、文艺宣传等形式启蒙和扬 播国民意识 ,并以身作则 ,作出表率。 正是由于革命派和立宪派的 倡导及国民意识本身具有的张力 , 特别是这种思想意识被包括留 学生在内的一部分知识分子 、开明绅商所认同 , 甚至被部分普通民 众所接受 , 遂生成一股物质力量 , 成为辛亥革命取得胜利的一个重 要缘由。 “民智是民权之本 ”的思想 , 是严复 、梁启超等人的共识 , 他们 把“新民”放在首位 , 用报刊廓清民众的思想 , 培养民众的国民意 识 。 在 “救国新民”理念的指导下 , 《循环日报》、《中外纪文》、《强学 报》、《时务报》、《国闻报》、《清议报》、《新民丛报》等报刊媒体起到 了“政治宣传家” 、“精神导师”的作用 , 担负起“救亡图存” 、“思想启 蒙”的使命。 革命报刊更注重 “反清和民权 ” , 孙中山具体指导了《民报》的 创办和前期的编辑工作 , 明确了《民报》的使命是将革命的主义“灌 输于人心 ” 。 该时期著名的报刊有陈少白主编的《中国日报》、章士 钊主编的《苏报》、章太炎主编的《民报》和于右任主编的《神州 日 报》与 “竖三民” #《民呼日报》、《民吁 日报》、《民立报》∃等等。 革命 派的 “反清和民权”理念与维新派的“救国新民”理念既有部分的冲 突较量 , 又有内中的相辅相成 。 � % & 首先 , 对国民文明程度的认识和评价。 革命派与立宪派对国 民文明程度评价均不高。 前者认为“中国人以柔顺为教 , 特别之奴 隶根性 , 已深人于脑浆 , ” � 后者更是强调这一点 。 立宪派认为中 国多年来是一个专制国家 , 国民程度太低 , 既缺乏自治习惯 , 也不 懂得团体公益 , 没有当“共和国民之资格” 。 但是 , 革命派认为不 是“我们同胞不能共和” , 他们的文明程度高于现在的政府 ,他们有 资格做共和国民 , 国民能革命 , 就能实行民主共和 。 “中国现在的 人物皆无用 ,将来取法西人的文明而为近世的文明而用之 , 亦不难 转弱为强 , 易旧为新” 。 孙中山指出 � “现在中国要由我们四万万国 民兴起 。 ⋯⋯我们放下精神说要中国兴 , 中国断断乎没有不兴的 道理 。 ” “将来我中国的国力能凌驾全球 , 也是不可预料的 。 ” . 其 次 , 如何培养国民意识 。 康有为认为“今者广开学校为最要矣” , / 梁启超认为“教育之本旨在养成国民” 4 。 革命派并不否认学校教 育培养国民意识的重要性 ,但更强调政治体制的重要性 , 更强调竞 争。 他们认为 , 共和国民的各种能力不可能在专制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下养成 , 只 有通过革命 , 在实现共和制度后养成 。 6 他们指出 � “竞进者 , %0 世 纪不二之法门” ,在竞争的世纪里 , 只有具备竞争 、进取的精神 , 才 能敢于抗衡强大的对手 ,争取最后的胜利。7 再者 , 培养什么样的 国民意识 。 立宪派要培养的是能与君主立宪相适应的国民意识 , 认为“国民之文明程度低者 , 虽得明主贤相以代治之 , 及其人亡则 � 《二十世纪之中国》, 《国民报》第 !期 , !如!年。 康有为 � 《法国革命史论》, 《新民丛报》第 )∗ 一 )) 号 , 5以巧年 # 梁启超 � 《开明专 制论》, 《新民丛报》第 +∗ 一刀号 , 5侧巧年 。 . 孙中山 �《在东京留学生欢迎大会的演说》,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等合 编 �《孙中山全集》第 !卷 , 第%+ ) 一 %) ! 页 , 中华书局 , !兜!年版 。 / 康有为 �《请开学校折》。 4 梁启超 �《教育政策私议》, 《饮冰室合集》第 !册&九( , 第 ∃∃ 页 。 6 汪精卫 �《驳新民丛报最近之非革命论》, 《民报》第2号 , 5驯巧年 。 7 宋教仁 �《汉族侵略史叙例》, 《二十世纪之支那》第 !期 , 5如∗ 年 。 !∀2 · 其政息焉 ” , “国民之文明程度高者 , 虽偶有暴君污吏 , 虔刘一时 , 而 其民力 自能补救之而整顿之 ” 。 � 革命派要培养的显然是共和国 民意识 , 使“举国之人皆有 ‘我即国 , 国即我 ’之理想” , 从而民为自 主独立之民 , 国为自主独立之国。 由于各自的政治目标和途径设定不同 , 立宪派与革命派关于 国民意识的内涵认定 、价值判断和滋育途径存在一些分歧和论争 , 但彼此的共同点还是主要的 , 那就是播种 “国民”种子 , 启蒙国民意 识 , 提高国民素质 。 革命派指出 � “今 日者 , 愿吾同胞万众一心 , 支 体协力 , 以求为中国之国民 , 并以播国民之种子 。 非然者 , 天演如 是其剧 , 物竞如此其酷 , 而世界有国民之国 , 将群起染指于亚洲大 陆极东之地 。 以国民而伐奴隶之兵 , 奴隶安有所不败 # 以国民而握 奴隶之利 , 奴隶安有所不穷 。 此固优胜劣败之理 ,无可逃于天地者 也 。 乃犹有沁沁现视 , 无一人求为国民如我中国者 8” . 立宪派同 样认为唤醒国民意识“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 ” 。 / 他们指出 � “顾吾 以为今 日即未能为救国之实事 , 然不何不为救国之预备。 天下固 未有无预备而能成实事者也 。 今 日我辈所以欲救国而无其道者 , 正坐前此预备工夫之太缺乏 。 今日所应为之事 ,宜以十年 、二十年 而整备之者也 , 唯前此不为 , 其窘我者犹今也 。 ”4 为启蒙和扬播国民意识 , 立宪派和革命派分别作了相应的探 讨和阐述 , 其中 , 梁启超发表在《新民丛报》上的《新民说》和革命党 � 梁启超 �《新民说》, 张丹 、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 !卷上册 , 第 !!) 页。 《论中国之前途及国民应尽之责任( , 《湖北学生界》第 ∃期 , !姗 年。 转见 &辛 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 !卷上册 , 第 肠∃页。 . 《说国民》, 《国民报(第 %期 , 5卯5年。 / 梁启超 �《新民说》, 张丹 、王忍之编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 !卷上 册 , !!) 页。 4 梁启超 �《警告我国民》, 《新民丛报》第%) 号 , !卯∃年。 !∀ ∗ 人发表在《国民报》上《说国民》较为突出。 《说国民》宣传民重思想 ,该文劈头便道 ! “今试问一国之中 , 可 以无君乎∋ 日可 。 民主国总统 , 不得谓之君 , 招之来则来 , 挥之去 则去 , 是无所谓君也 。 又试问一国之中 , 可以无民乎 , 曰不可 。 民 也者 , 纳其财以为国养 ,输其力以为国防 , 一国无民则一国为丘墟 , 天下无民则天下为丘墟 。 故国者民之国 , 天下之国即为天下之民 之国。 ” “以一国之民而治一国之事 , 则事无不治 ∀ 以一国之民而享 一国之权 , 则权无越限。 ”接着对国民与奴隶作了区别 , 国民者“天 使吾为民而吾能尽其为民也 ” , 奴隶者“天使吾为民而卒不成其为 民也 ” 。 “故奴隶无权利 , 而国民有权利 ∀奴隶无责任 , 而国民有责 任 ,奴隶甘压制 , 而国民喜自由 ∀奴隶尚尊卑 , 而国民言平等 ∀奴隶 好依傍 , 而国民尚独立 。 此奴隶与国民之别也 。 ”然后该文着重阐 发了这些内容 ! #(∃ 天赋人权思想 , 鼓励争权 , 提倡主动 , “无权利 者 , 非国民也 ” ∀ #)∃ 责任意识 , “一国之事即一人之事 , 一人之事即 一国之事” , “无责任者 , 非国民也 ” ∀ #%∃ 自由主义精神 , 没有 自由 , 便不成国民 , 国民既不受君权压制 ,也不受外国压制 , “无自由之精 神者 , 非国民也 ” ∀ #∗∃ 平等理念 , “天之生人也 , 原非有尊卑上下之 分” , 现在贵贱尊卑是后天造成的 , “故不平等者 , 非国民也 ” ∀ #+∃ 独 立精神 , 奴隶者 , “奴颜牌膝唯唯听命 , 牛之马之不以为苦 , 盗之贼 之不以为辱 ,敬能遂其高车驯马锦衣美食之心 ,则甘为一姓之家奴 而不辞” , 而国民则不同。 文章指出 ! “今日之中国 , 有国民乎 , 无国 民乎 , 此 ), 世纪之一大问题也 。 中国而有国民也 , 则 ), 世纪之中 国 ,将气凌欧美 , 雄长地球 , 固屏足可待也 。 中国而无国民也 , 则 ), 世纪之中国 , 将为牛为马为奴为隶 , 所谓万劫不复者也 。 ” � 梁启超的《新民说》, 实际是他 !卯% 一 5驯又 年间发表的有关论 文汇集 。 在洋洋十余万言中 , 他就 “公德” 、 “权利思想” 、 “ 自由” 、 � &说国民》, 《国民报》第 %期 , 5卯5年。 !∀ , · “进步”等 �− 个国民须备的要素进行了阐发 , 并号召时人朝此方向 努力 。� 国民意识的启蒙和扬播 , 通过新型知识分子 、开明绅商及报纸 刊物 、书籍 、新式学堂 、公共场所等传播载体扩大到更广泛的社会 , 从而为民主革命思潮的高涨注人了强劲内涵和加速力 。 四 、 “伸我国民气” � 国民意识与辛亥革命 不能说国民意识的启蒙和扬播是辛亥革命前唯一思想意识准 备和动员方式 , 但它确确实实促进了辛亥革命的到来 , 为辛亥革命 打造了更加厚实的民众思想基础 。 历史是前后相连续的 , 没有第 一步 , 就没有第二步 、第三步 。 辛亥革命前十年的国民意识启蒙和 扬播 , 对扩大民主革命思想 , 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 正是这思想 “范式 ”的巨大改变 , 正是这国民意识的集体形成和大众传播 , 为不 断升级的社会变迁与王朝败亡提供了可能的背景 , 使得辛亥革命 以不断实践的积累和愈来愈多的附和 、理解与支持而完成了对清 王朝的最后一击 。 行动的革命 , 首先是思想意识的革命。 革命是行动 ,行动得靠 人完成 。 然而思想意识的影响和接受是一个过程 , 不可能一毗而 就 。 辛亥革命成千上万人的响应和投人 , 这说明多年来宣传鼓动 卓有成效 , 其中包括革命派与立宪派共同努力的国民意识启蒙和 扬播 。 国民意识的启蒙和扬播 , 不仅仅表现在文字上 , 有的就是实 践本身 。 !∀0 !年上海张园集会电阻 “俄约 ” , 是国民意识的表现 # !∀&( ∃年拒法拒俄运动的发生 , 是国民意识的表现 # !∀0 ∃年 2 月在 上海张园成立了国民公会 , 由蔡元培倡议 , 各省旅沪人士组成 , 当 � 梁启超 �《新民说》, 张丹 、王忍之编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 ! 卷上 !∀ + 场签名入会者五六百人 , 嗣后又及千人 ,这更是国民意识的重要表 现 。 辛亥革命过程中 , 许多人正是受到国民意识的大潮熏陶而加 人革命行列的 。 上海久成府绸庄的店员沈子搓 , 革命前参加了商 团 , 随后参加了上海起义 , 驻守北站 , 南京克复前又护送军晌到南 京。 他回忆说 , 当时他们就是唱着这么一首歌投身革命的 ! “四万 万同胞 、四万万同胞都是亲兄弟· · · ·一心一意 , 吓 . 立个好团体 , 还我那汉山河 , 伸我国民气 。” � 清末国民意识启蒙和扬播 , 事实上也给清王朝施加了压力。 近代中国宪法文献中最早使用 “国民”一词是 !∀! !年 &宣统三年( 清王朝发布的“重大信条” &又称 “十九信条” ( , 其中第七条规定 � “上院议员由国民于法定特别资格中公选之 ” 。 中华民国成立后 , “国民’,一词在民国的历部宪法文献中都作为主权者的意义在使 用 。 清末国民意识的扬播和初步形成 , 既是时代变迁的一种反映 , 也是新知识阶层在救亡图存思想指导下寻求振兴中华良方的表 现 。 首先 , 国民意识与当时的民主革命潮流相契合 , 有力地促使了 民主革命思潮的高涨 #其次 , 国民意识的启蒙和扬播或多或少地改 变了人们对 “下等社会”的看法 , 一定程度上认识到民众中所蕴藏 的巨大力量 #再次 , 国民意识的启蒙和扬播 , 加速了广大民众的自 我认识和觉醒 , 为辛亥革命打造了良好的民众基础 , 甚至为以后传 统民族精神的转型和现代民族精神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当然 , 还 须看到 , 辛亥革命前国民意识的启蒙和扬播 , 还只是初步的 , 匆忙 的 , 实际上它并未真正解决间题 。 国民意识是个常讲常新的话题 , 自有其常新的内容 , 直到今 � 沈子搓 �《我加人商团参与辛亥革命的经过》, 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上海文史资料存稿汇编》第 !册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犯年版 。 !∀ ) − 天 , 这个问题仍然值得关注 。 不过本文的重点 , 乃在探讨国民意识 当初破题的意义 ,而其中革命派和立宪派的贡献 , 自是都不可忘却 的 。 #廖大伟 , �/ � 年生 ,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
本文档为【国民意识与清末革命进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03558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670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3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5-27
浏览量: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