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动员模式研究

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动员模式研究

举报
开通vip

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动员模式研究 2011 年 1 月 第 15卷第 1期 扬州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 al of Yangzhou University ( Hum anit ies & Social Sciences) Jan. 2011 Vol� 15 No� 1 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动员模式研究 郭 维 平1 � 左 � � 军2 ( 1� 嘉兴学院 平湖校区, 浙江 嘉兴 314200; 2� 嘉兴学院 商学院, 浙江 嘉兴 314000) � � 摘 � 要: 在不同历史时期, 党的社会动员模式呈现出不同的形...

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动员模式研究
2011 年 1 月 第 15卷第 1期 扬州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 al of Yangzhou University ( Hum anit ies & Social Sciences) Jan. 2011 Vol� 15 No� 1 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动员模式研究 郭 维 平1 � 左 � � 军2 ( 1� 嘉兴学院 平湖校区, 浙江 嘉兴 314200; 2� 嘉兴学院 商学院, 浙江 嘉兴 314000) � � 摘 � 要: 在不同历史时期, 党的社会动员模式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国家与社会关 系的重构, 社会动员的基本前提、主体、方式、轴心等发生了很大变化。构建新时期的社会动员模式, 应 着眼于改革动员结构、调整动员内容、创新动员方式。 关键词: 党的建设; 社会动员; 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 D 26 � � � 文献标识码: A � � � 文章编号: 1007- 7030( 2011) 01- 0015- 05 � � 中国共产党成立近 90年来, 一直把社会动 员作为党的基本工作方法之一。由于党所处的历 史环境以及社会变迁中民众的觉悟与诉求不断变 化, 党的社会动员模式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改 革开放以来, 我国社会逐渐转型, 势必 要求 对教师党员的评价套管和固井爆破片与爆破装置仓库管理基本要求三甲医院都需要复审吗 党的 社会动员模式随之变化,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相吻合的社会动员机制与方式。 一、社会动员的涵义与价值 中西学界对社会动员的认识有一些差异。西 方学者对社会动员的理解有多种角度, 广义的观 点把社会动员看做是一个社会的现代化过程, 或 是现代化的一种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 狭义的观点则把社会动员 集中理解为对社会中资源和人力及精神的动员 上[ 1]。美国政治学家卡尔 � 多伊奇 ( Kar l Deutsch) 率先用 �社会动员� 来描述现代化过 程中个人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转变, 并将社会 动员下定义为: �人们所承担的绝大多数旧的社 会、经济、心理义务受到侵蚀而崩溃的过程; 人 们获得新的社会模式和行为模式的过程。� [ 2] 2美 国政治学家亨廷顿 ( S. Hunt ing ton) 注意到了 社会动员与政治参与之间的密切联系, 把社会动 员当做一种政治发展的手段, 认为 �社会和经济 的变化, 如城市化、文化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工 业化以及大众传播的扩展等, 使政治意识扩展, 政治要求剧增, 政治参与扩大�。[ 3]我国学界对社 会动员的定义相对狭义, 一般是指对资源、人力 和人的精神的动员和发动。郑永廷先生认为: �所谓社会动员, 就是广义的社会影响, 也可以 称之为社会发动。它是指人们在某些经常、持久 的社会因素影响下, 其态度、价值观与期望值变 化发展的过程。�[ 4] 这个定义包含两个方面的涵 义: 第一, 社会动员是一个社会因素影响的过 程, 通过它, 人们的思想与态度发生了变化; 第 二, 它旨在调动人们参与社会经济、政治、社会 生活等各方面转型的积极性。从某种角度而言, 社会动员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前提。 长期以来, 社会动员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政 治优势, 最大限度地把广大人民群众动员起来, 是我们党的工作法宝, 也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 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主要经验 之一。若把改革开放前近60年我党的社会动员 收稿日期: 2010- 12- 12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 � 纪念建党九十周年� 专项课题资助 ( 10JDJNJD133) 作者简介: 郭维平 ( 1956- ) 女, 上海金山人, 嘉兴学院教授, 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左军 ( 1964- ) , 女, 湖南湘潭人, 嘉兴学院商学院党委书记, 副教授, 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15� 称之为传统的社会动员, 则它呈现出几个显著特 征: 第一, 动员的广泛性。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 将发动工农大众作为自己的使命, 将政党的力量 延伸到广大工矿和农村, 团结各阶层一切可以团 结的力量, 进行最广泛的社会动员, 这是因为党 的全部奋斗都是为了追求人民利益的最大化。此 外, 广大人民群众是我党争取民族民主革命胜利 的主要资源, 是革命战争胜利的基础, 正如毛泽 东所说,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 存在于 民众之中� [ 5] , 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 胜利之本。第二, 动员的群众运动性。可以说, 我党传统的社会动员主要方式是搞群众运动。从 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 党发动了一系 列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运动, 这是中国共 产党推翻反动统治的基本手段。第三, 动员的行 政性。新中国成立后, 在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经济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下, 政 治、经济权力和国家资源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 社会经常处于被行政性动员的状态。自上而下的 行政机制向传统的乡土社会渗透, 将最广大底层 的农民动员到现代政治体系中来。总的来说, 我 党传统的社会动员属于由组织者发起的有明确目 标的社会动员。 可见, 社会动员是一种带有导向性的社会过 程, 对于推动社会的发展、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进 程具有重要作用。我党社会动员的价值主要体现 在三大方面: 第一, 激发民众积极性, 增强社会 凝聚力, 实现了人力资源的开发。中国是长期落 后的农业国, 分散落后的经济地位, 造成了农民 封闭保守、安于现状、思想游离于国家政治之外 的状况。我们党从农村入手, 通过打土豪、抗日 救国、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等, 把广大农民调 动和组织起来了, 使农民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的 主要依靠力量。同时建立统一战线, 通过各阶层 的社会动员, 使广大民众的国家意识、公共精 神、政治参与意识大大增强, 整个中国出现了革 命和建设的高潮, 并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共同理想。第二, 集中起民众的力量和国家 的力量, 实现了资源的优化与合理调配, 攻克了 革命和建设中的难题, 推进了社会发展。革命战 争时期, 我党通过动员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 和支援, 赢得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 战争的胜利; 新中国建国初期, 党又通过坚强有 力的组织领导和广泛的社会动员, 顺利完成了社 会主义改造任务, 克服和战胜了社会与经济发展 中存在的许多不确定因素和风险, 新型的社会主 义制度为 �集中力量办大事� 奠定了基础。一个 国家的 �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现代化过 程的理智方面和政治方面, 依赖于知识和政治领 导动员资源的能力� [ 2] 27。我党通过社会动员, 使各种资源调配得到了优化, 从而解决了经济与 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和危机。第三, 提高了我 党的人民性和领导活动的合法性, 增强了党的执 政能力。党的性质和宗旨, 决定了我党的社会动 员目标是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 是为了中华民族 的复兴、国家的富强, 早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 标。所以, 党的社会动员深入人心, 得到人民群 众的热烈响应。我党不仅通过自身的活动、行为 去影响人民群众的思想与行动, 而且在追求人民 群众的最大利益中实现了自身主体的人民性与领 导活动的合法性, 提升了执政能力。 二、新时期社会动员基本要素的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社会逐渐从计划经济社 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转型。随着社会转 型, 社会动员的基本要素比如动员前提、动员主 体、动员方式等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1� 动员前提: 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构 中国的经济和政治改革, 从某种意义上说就 是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下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一次 较大规模的调整。这种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构, 使得我国社会动员的前提发生了变化。无论是学 者、专家们提出的从 �总体性社会� 到 �后总体 性社会�, 或是从 �强国家 � � � 弱社会� 向 �强 国家 � � � 强社会� 的转变, 都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着这样一个事 实: 改革开放 30多年来,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已 发生了很大变化, 由高度一体化向良性分化转 变。表现为: 第一, 国家直接控制的社会资源已 经大大减少, 在权力高度集中下, 国家获得了对 社会中绝大部分稀缺资源的控制和配置权, 从而 形成个人对国家的高度依附性。现在社会政治结 构良性调整后, 非国有经济迅速发展壮大, 社会 资源来源多样化, 社会资源的拥有主体呈多元化 存在态势。第二, 国家的社会控制手段渐趋多样 化, 改变了以往依靠行政命令与计划指令控制社 会的状况, 经济、法律等其他社会控制方式的作 用越来越大。 �单位体制� 逐步瓦解, 许多单位 �16� 实际已成为一种经济利益主体; 乡村治理体制也 已由公社制向村民自治制转变。第三, 国家自身 的权力结构也在进行相应的调整, 地方、部门、 企业乃至个人占有与处置社会资源的自主权、对 结构性社会活动的支配权不断扩大。第四, 随着 基层民主与社会自治的发展, 人们的参政、议政 意识和能力增强, 个体自主意识、权力淡化意识 等逐渐孕育生长。所有这些变化, 各种市场经济 组织、市场主体和各级政府组织分享着对稀缺资 源和结构性社会活动空间的支配, 因而也分享着 对民众的动员潜能, 致使国家和执政党社会动员 的实际能力下降。目前 �强国家 � � � 强社会� 的 模式已成为国家与社会关系改革的目标, 在这种 模式中, 国家在经济发展中仍处于一种突出的地 位, 但同时又面对着强有力的、高度组织化而且 有自己经济利益的社会群体, 我们党的社会动员 当然要在这个前提下进行。 2� 动员主体: 从唯一性向社会多元性转变 在计划经济时期, 党和国家是社会动员的唯 一主体, 其他社会力量没有动员群众的权力和能 力, 因此计划经济时期的社会动员方式就是党或 国家主导的组织化动员, 一发动往往就是全国性 的群众运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党和国家已经 不再是社会活动的单一发出者和组织者, 社会活 动的民间发起越来越多, 各种市场经济组织、市 场主体或民间组织既然分享着对稀缺资源和结构 性社会活动空间的支配, 当然也直接参与社会的 目标定向、价值分配并通过各种形式影响国家政 策的利益定向, 这些组织和个人也拥有较大的动 员潜能, 成为市场经济体制下新的社会动员的主 体构成。经常可看到一些非政府组织或草根行动 者因其文化、经历、见识和谋略而在当地具有一 定的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 从而担当了社会动员 的主体角色。因为我党对民间社会组织的覆盖面 还不够大, 有些组织动员的内容也会与主导价值 观、国家意志产生一定距离, 动员主体作为整个 动员活动的组织者与执行者, 其归属和价值取向 是确定动员性质的重要指标, 多元动员主体的介 入显然让整个社会动员过程呈现出更为复杂和丰 富的色彩。 3� 动员方式: 从组织化走向半社会化 传统的社会动员方式, 主要是一种组织动 员、领导动员、层层动员的方式。这种动员方式 适应了革命战争时期集中统一需要, 也适应了解 放后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 我们把它称之为 �组 织化动员� 或 �人为的动员�。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的建立, 使得人们交往的途径、机会空前 增多, 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与行为; 人们从事 的工作发生变化, 利益关系充斥其间, 原先具有 高度同质性的社会成员逐渐分化为具有异质性的 利益群体, 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和贫富差距, 社 会竞争日渐加剧, 民间涌现出不少利益群体的代 表组织; 随着民主化程度的提高, 社会提供了人 们更多参与社会活动的条件和选择、发展的机 会, 民主参与成为民众的迫切需要。现代社会动 员的方式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急风暴雨式 的群众运动已从社会淡出, 党的活动方式正在由 行政发动向与群众深入沟通转化, 代之而起的是 渐近式的半社会性质的动员, 表现为媒体动员、 竞争动员、参与式动员、内化动员等等, 可称之 为 �半社会化动员� 或 �自发的动员�。 4� 动员轴心: 从国家利益转向大众利益的 整合 传统社会动员的内容是为当时党的中心工作 服务的, 很大程度上是革命斗争、阶级斗争的内 容, 这在当时顺应了党的革命斗争的需要。今 天, 社会的主要矛盾已发生根本性变化, 社会动 员的轴心也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2003 年 10 月,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 � 坚持以人为 本� 的新要求, 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全 面、协调、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目标的发展。党的 活动显然不是单单追求社会治理与政治稳定, 更 重要是沟通民众, 把发展和满足民众的需要、表 达民众的利益诉求放在第一位, 以求真正代表群 众。所以, 党不会再单纯地以政治灌输来谋求民 众的支持, 而是更多地考虑如何解决好民生问 题。由于个体利益日益凸显出其合理性并成为社 会成员最为重要的诉求, 新的社会动员轴心就不 能再仅限于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等国家利益, 而 是要以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为动员轴心, 更多地 考虑国家利益与大众利益的整合。在具体运作 上, 就要实现邓小平所提出的目标要求, � 一定 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 使人民 的物质生活好一些, 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 貌好一些� [ 6]。 �17� 三、社会动员新模式的建构 在社会转型期, 党要促进企业、非政府组 织、公民等对主流价值理念的认同, 共同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 就需要新的社会动员。所以, 创新党的社会动员模式, 构建与和谐社会、公民 社会相适应的社会动员机制, 就成为我党的一个 重要课题。 1� 改革社会动员结构: 吸纳社会多元化主 体参与 促进社会动员模式转型的关键是改革社会动 员结构, 吸纳社会多元化主体的参与, 而不是承 续以往的以政府为唯一主体的治理与动员格局。 我党应把关注点转向对新的社会动员主体 (多样 化、多重、混合主体) 的认同与培育, 逐步形成 以党和政府为主导、单位和社区及社会组织协 同、广大群众积极投入的新型社会动员机制。具 体而言, 它有以下明显特征: 首先, 党是社会动 员的核心与领导, 尤其是在关系国家利益、人民 利益的重大事件面前, 党的决策指挥能力、统筹 整合能力和强大的号召力, 是任何组织与个人都 无法取代的。第二, 加强对社区、乡村基层组织 的领导和扶持, 形成社会动员组织机构网络, 使 得在重大事件面前, 各级部门、单位能协调联 动, 进行广泛的社会动员, 使之更加有效和顺 畅。比如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 党和国家在 紧急动员的过程中, 部队、机关、企事业单位、 社区、社会组织及人民群众迅速展开救灾行动, 可谓感天动地, 气壮山河。第三, 各种民间组 织、社会团体的动员能力得到重视和培育。目前 不少发展中问题涉及到的是某些集团与群体的利 益, 不是政府动员能解决的, 让民间组织比如各 种行业协会实现充分介入, 利用其紧密联系群众 的优势, 发挥其号召、组织某些群众的作用, 促 进一些问题的解决。且群众可以通过社会团体表 达自己的意愿, 与政府形成互动, 如 �消费者协 会�、�慈善总会� 组织等。第四, 党、政府和社 区、乡村各种社会组织间保持稳定的配合关系和 成熟的沟通渠道, 建立起有效的合作机制, 以保 持和巩固党的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 在党 的领导下, 形成社会动员的合力, 维护国家与民 众的共同利益。 2� 调整社会动员内容: 着眼于最广大人民 群众的利益 社会动员有两层含义, 除了影响和调动人们 的积极性外, 还指社会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 的过渡期间社会成员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 化, 即广大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思想 观点从较落后或较封闭的状态向较先进或较开放 的水平进化。[ 1] 现代社会动员的目的不是推翻当 前社会结构和基本制度, 而是稳步推进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 大力发展生产力, 实现各方统筹与 和谐发展, 也就是改善和提高社会结构的整合程 度, 达到共同富裕。所以现代社会动员的核心内 容不在于政治变革而在于利益协调, 应围绕党的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的基本路线, 以推进现 代化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中心内容, 兼顾 发动与生成动员两方面。第一, 从发动群众角度 而言, 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动员的出发点 和主要内容, 深切关注民生。由于具体的个人或 组织的利益与整体利益有时并不一致, 党必须针 对不同阶层的利益要求, 作出不同的回应, 注意 保护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不受损害, 其中首先要 考虑的是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 使动员的 结果惠及全体人民, 这关系到党的执政全局和社 会安定的大局。第二, 从自发生成的角度而言, 要努力促进民众的心理素质、思维方式和行为模 式从传统的方式向现代的方式转变。虽然这种社 会动员是经济发展的结果而不是人为的设计, 但 需要党的引领和推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 大众化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就显得十分重要。党 要注重先进思想与先进文化的渗透, 以体现动员 目标的时代性, 使社会动员保持先进的方向。 3� 创新社会动员方式: 注重社会性和自发 性 社会动员主体构成和内容的变化必将带来动 员方式的变化。我们应努力寻找并不断完善与信 息化、市场化、经济全球化相适应的社会动员方 式, 注重社会性和自发性。从实践来看, 以下几 种社会动员方式值得提倡: 一是参与式动员, 即 人们亲自参与社会活动而进行的动员。随着民主 化程度的提高和法制的健全, 社会已为民众创造 了更多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 如果能让民众出于 �18� 某种利益的需要而主动参与到某个活动或事件中 来, 把动员的结果看作是自己所希望实现的目 标, 那么这种社会动员属于自觉的动员, 其效果 更佳。目前党和政府对主流公共空间的开放, 比 如村民直接选举、市民参与工程、市民论坛等就 是一些有效的参与式动员形式。二是传媒式动 员。我们党已充分认识到传媒动员的重要性, 加 强了对现代传媒的领导和建设, 注重对主流网站 的引导与管理, 以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 营造社 会主义的文化舆论环境, 充分发挥大众传媒正向 作用, 使其潜移默化地渗透主导价值观, 实现了 有效的社会动员。三是竞争性动员。即通过有组 织、有制度的竞争、评估、交流、奖惩、比较等 具体方式而进行的动员。因为竞争具有正向激励 性, 能有效提高对事业发展目标的期望, 所以恰 当的竞争有利于激发开拓创新精神, 促进社会的 进步。四是内化式动员。就是动员客体要有目标 内化的实际行动, 自觉成为动员的 �积极分子�, 甚至从动员客体转化为动员主体。比如大量的志 愿者行动, 就属于内化动员。这些新的社会动员 方式使我党的社会动员有了新的活力, 今后还需 继续创新, 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 1]杨龙.经济发展中的社会动员及其特殊性[ J] . 天津社 会科学, 2004( 4) : 52- 54. [ 2] S. N .艾森斯塔特. 现代化: 抗拒与变迁 [ M] . 张旅平, 等,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8. [ 3]塞缪尔 �亨廷顿. 变动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M ] .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 5. [ 4]郑永廷.论现代社会的社会动员 [ J] . 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0( 2) : 21- 27. [ 5]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 第2卷[ M ]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501. [ 6]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 第2卷[ M ]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4: 128. On the Social Mobilization Model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GUO We-i ping1 , ZUO Jun2 ( 1. Pinghu Campus, Jiax ing Universit y, Jiax ing 314200, Zhejiang , China; 2. Business Schoo l, Jiax ing University, Jiaxing 314000, Zhejiang , China) Abstract: In dif ferent histo rical phases, the social mobilizat ion models of the Party take on different fo rms. With the beginning of Chines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and the reconst ruct ion o f the state-socie- ty relat ionship, the basic elements of social mobilizat ion, such as the pr em ise, the subject , the meth- od, and the centre, have all changed. T he new-era so cial mobilizat ion model should be constr ucted by reforming the mobilizing o rganization, adjust ing the content and innovat ing the approach. Key words: Party constr uction; so cial mobilizat ion; new model (责任编辑 � 丛 � 琮) �19�
本文档为【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动员模式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43060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518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5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2-06-21
浏览量: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