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口就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人口就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举报
开通vip

人口就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一、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一)经济增长对就业总量的影响 一般认为,经济增长能带来就业增加。但改革开放三十 年的经济运行证明并非如此。就业受经济结构、经济增长方 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20世纪 80年代是经济增长的高就业 阶段,经济快速增长带来就业的增加,就业弹性系数较高。进 入 20世纪 90年代,中国经济增长依然保持较高速度,但就 业人员增长幅度却很小,远远赶不上每年的劳动力供给量, 就业弹性系数急剧下降。其原因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得 到快速发展,劳动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趋于下降,资本、技 术等投入要素...

人口就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一、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一)经济增长对就业总量的影响 一般认为,经济增长能带来就业增加。但改革开放三十 年的经济运行证明并非如此。就业受经济结构、经济增长方 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20世纪 80年代是经济增长的高就业 阶段,经济快速增长带来就业的增加,就业弹性系数较高。进 入 20世纪 90年代,中国经济增长依然保持较高速度,但就 业人员增长幅度却很小,远远赶不上每年的劳动力供给量, 就业弹性系数急剧下降。其原因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得 到快速发展,劳动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趋于下降,资本、技 术等投入要素及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性要素的贡献率提高[1]。因此,经济增长 时,就业不一定增加,经济增长能否带来就业的同步增加,取 决于经济增长方式。 (二)解决就业问题有利于经济平稳运行 中国人口众多,资源环境面临巨大压力,严重的失业问 题影响着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扩大就业,充分利用中国劳动 力资源,尽可能的用技术和劳动力替代各种自然资源,发挥 人的主动性,鼓励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人是经济活动中最为 活跃的因素,解决好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问题才能实现经济 的持续发展,保证社会稳定。同时,提高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 (三)产业结构决定就业结构 不同的产业和行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不同。经济发展 初期,以农业和工业为主,技术水平落后,劳动者依靠体力劳 动就能解决衣食住行的问题。因此,科学文化素质低但身体 素质好的劳动者占大多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促使着经济结 构不断调整,随之产生大量的结构性失业。即所谓的长期失 业和短时期职位空缺同时存在,经济和社会承受着转型期的 痛苦。之后,劳动者会根据市场的需要转变求职观念,提高自 身素质,成功实现就业,产业结构决定了就业结构。 (四)合理的就业结构有助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中,如果人能积极有效地掌 握各项技能,提高自身科学文化水平,就能促进经济增长方 式的转变。研究经济运行规律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进 程,提前做好各项人事准备。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 强国战略,培养科研人员和技术熟练工人。同时,培养高素质 的服务人才队伍,提高服务质量。 二、中国人口就业结构现状 (一)人口结构 人口结构是指反映一定地区、一定时点人口总体内部各 种不同质的 规定 关于下班后关闭电源的规定党章中关于入党时间的规定公务员考核规定下载规定办法文件下载宁波关于闷顶的规定 性的数量比例关系。它依据人本身所固有的 自然、社会、地域的特征,将人划分归类,然后计算所占的比 重。通过分析可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从年龄构成看,中国劳动力资源极其丰富。据国家统计 局资料显示,2005年,中国总人口达 130 756万。从年龄结构 来看,0~14岁的 26 504万,占 20.3%,15~64岁的 94 197万, 占 72.0%,65岁及以上的 10 055万,占 7.7%。这意味着有劳 动能力的人群(即青壮年和中年人)占总人口的 72%,整个社 会的人口抚养和赡养负担比较轻。人力资源属于高层次的资 源,可以部分替代自然资源,弥补自然资源的不足。同时,随 着知识的增加、经验的积累和个性的日趋完善,人力资源可 再生、可反复利用[2]。 2.从学识结构看,中国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据 资料显示,2004年,中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达 到 93.6%;人口粗文盲率(15岁及 15岁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 少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减少到 8.33%,比 1990年时下降 了 7.55个百分点[3]。高考扩招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 经济研究导刊 ECONOMIC RESEARCH GUIDE总第 113期 2011年第 3期 Serial No.113 No.3,2011 收稿日期:2010- 10- 18 作者简介:郑伟(1985-),女,山东济宁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管理研究;刘前(1985-),男,山东济宁人,硕 士研究生,从事金融学研究。 人口就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郑 伟,刘 前 (山东省济宁市市中区老龄工作委员会 办公室,山东 济宁 272000) 摘 要:经济增长不一定带来就业增加,用技术和劳动力替代自然资源能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决定了 就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合理化能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国劳动力资源极其丰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但老龄化 问题突出。当前,第三产业、非公有制经济、东部沿海地区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但劳动力就业仍不充分。政府应千方百 计扩大就业,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人力资源开发。 关键词:就业结构;经济增长方式;人力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 291X(2011)03- 0102- 02 102— — 大量的适龄青年进入大学,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快速提 高。大学生正逐渐成为人才市场的主要求职者,这有利于中 国朝着依靠科技创新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但同时, 中国高水平技术工人供不应求,科技领军人物和前沿学科带 头人缺乏。 3.从人口发展角度看,中国老龄化问题逐年加重。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生育率大幅减少,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 善使得人口寿命越来越长。2005年底依据全国 1%人口抽 样,显示中国 65岁以上人口达到 10 055万,占总人口数的 7.7%[4]。按照国际标准评判,中国已经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 行列,且老龄问题会越来越突出。据预测,到 2020年,65岁 以上老年人口将达 1.64亿,占总人口比重 16.1%。快速步入 老龄化影响经济发展,给社会带来较大的压力。 (二)就业结构 所谓就业结构,是指在整个劳动者群体中,事先按不同 的标准进行划分和归类,然后研究各类所占的百分比。其中 有就业部门结构、经济类型结构、地区结构等。 1.第三产业就业吸纳能力逐渐加大。就业部门结构是指 就业人口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布。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一、二产业就业人数趋于下降,第三产业快速增长,劳动力 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是规律现象。1980年以来,中 国从事第一产业就业的比重从 69%降低到 49%。相应地,第 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分别从 18%和 13%提高到 22%和 29%[5]。 2.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吸纳能力最高。就业地区结构 是指就业人口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分布。它与经济发展、自 然地理区位以及政策影响相关联。沿海地区、江河流域往 往是经济发达区域,就业人口密度大。中国目前东中西部 地区的人口比重大约为 40%、32%和 28%。东部沿海地区 经济发展迅速,第三产业发达,就业机会较多,吸引着大量 的劳动力。 3.非公有制经济吸纳劳动力的能力逐渐加大。就业经济 类型结构,是指就业人口在不同性质的企事业单位的分布, 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有限公司、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和 个体。就业的经济类型结构是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 外开放政策而发展起来的。其中,国有经济吸纳劳动力数量 在缓慢下降,非国有经济吸纳速度相对比较迅速。 4.中国就业问题不容乐观。就业是公众获取收入的主要 途径,是民生之本。然而,中国目前面临着严峻的失业问题。 在 2001—2010年间,中国每年新增劳动人口大约为 1 200万, 然而,全国城乡新增就业岗位仅 950万个,仍有 250万的就 业岗位缺口[6]。资金、先进设备的引进及新型工业化道路,导 致大量人员下岗,结构性失业并存。严重的失业问题影响中 国技术进步、资本深化和产业结构升级。 三、人力资源开发有利于经济平稳健康快速发展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部署 人力资源开发是指,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并对其进行 教育投资,通过知识积累,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形成合理的 人力资源结构。实现依靠人力资源开发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是个长期的战略任务。尽快安排大量的经过简单和短期 培训 焊锡培训资料ppt免费下载焊接培训教程 ppt 下载特设培训下载班长管理培训下载培训时间表下载 的体力劳动者就业,有效利用已经培养出来的优秀脑力劳动 者,并加快培养高层次人才。政府出台有利于促进劳动者就 业的政策;把国企改革、经济结构调整与扩大就业的政策结 合起来,让就业成为各级政府的民心 工程 路基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工程量增项单年度零星工程技术标正投影法基本原理 [7]。 (二)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的具体措施 1.发展现代农业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目前中国农村 人口所占比重大,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需尽快转移到 第二、三产业中。政府应提供各项技能培训,利用财政税收、 银行贷款等各种优惠政策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壮大。加强农 业生产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态环境保护意 识,逐渐普及农业绿色资格认证制度,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新农村建设中,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建设农村基础设施。 包括道路、农田水利、电网、通讯设施、医疗卫生服务、生态环 境以及农村文化活动场所[8]。对农民生产进行有效的科学指 导,发挥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的作用。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与重视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走新 型工业化道路关键在人才的培养,努力提高劳动者科学文化 素质。人才是第一战略资源,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 素质人才队伍建设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中国经济实现 腾飞最为关键的环节[9]。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大政府财政投 入,制定政策进行扶持。职业院校要实施订单式培养,学习国 外先进经验,紧跟人才市场需求。企业要提高自身创新能力, 重视新技术使用和新产品开发,提高国际竞争力。 3.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与扩大就业人口。随着知识经济的 来临,第三产业吸纳劳动者的能力越来越大,信息技术和生 物技术将引领世界,保险、金融、证券、教育、医疗卫生、科学 研究等将快速发展。大学生将是从事高端服务业的主力军, 建设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和大学。同时,规范低端服务业的发 展,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 蒲艳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资本深化过程及其就业效应[J].经济问题探索,2008,(3):13-16. [2] 王首道.以人力资源替代自然资源 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21-25. [3] 赵景峰.中国人力资源与劳动就业探讨[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2003,(4):13-17. [4] 史及伟,杜辉.中国式充分就业与适度失业率控制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68-175. [5] 蔡昉.中国就业增长与结构变化[J].学术述评,2007,(2):15-18. [6] 赵军山.中国就业问题的现状及就业增长战略[J].日本研究,2002,(3):27-31. [7] 谈松华.人力资源开发与人才强国战略[C].第三届中国教育家大会论文集,2006. [8] 胡鞍钢.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为人民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J].改革,2001,(1):5-10. [9] 洪银兴.实现科学发展观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有机衔接[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2-17. [责任编辑 陈丹丹] 103— —
本文档为【人口就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15885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01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2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6-25
浏览量: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