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代文论全

古代文论全

举报
开通vip

古代文论全 一、填空题 1. 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 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即《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发愤著书”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3. 《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4. 陆机《文赋》是第一篇系统探讨文章写作的专论,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

古代文论全
一、填空题 1. 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 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即《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发愤著书”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3. 《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4. 陆机《文赋》是第一篇系统探讨文章写作的专论,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5. 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诗经》和《楚辞》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第一次把“滋味”说作为衡量诗歌的主要美学标准提出来。 6. 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不平则鸣”论。 7.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的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白居易的著名书信体论文《与元九书》。 8. 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别是—家”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9. 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立了“雅正”的审美标准(见《词源序》),又提出了“清空”和“意趣”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10. 明代公安派作家袁宏道继承了思想家李贽提出的“童心”说理论,为了抨击七子派的摹拟复古之风,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口号,因而提出了“性灵”说的诗学主张。 11. 诗歌创作都面临如何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其对象的问题,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该做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12. (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 为政》) 13. 《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14. 《毛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15. 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提出了“兴寄”和“风骨”说,要求文章寄怀深远,言之有物,因物喻志,托物起情,意想鲜明、语言精警。 16. 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中提出了“诗穷而后工”说,将作家的生活境遇、情感状态直接地与诗歌创作的自身特点联系 17. 清代的李渔在《闲庭偶寄》中认为戏曲创作要“立主脑”这是指一部戏曲的要有主要 人物和中心情节。 18. 汉代王充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疾虚妄”。 19. 曹丕《典论·论文》特别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对后代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很大影响。 20. 清代诗论家叶燮创作分成“在物者”即创作客体与“在我者”即创作主体两个方面。 21.《孟子·公孙丑上》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 22.《庄子》书中提出了“虚静”、“物化”的艺术创作论,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也最为旺盛。 1.以意逆志 出自《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在鉴赏诗歌的时候读者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2.诗缘情而绮靡 这是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陆机对诗歌创作的要求是:只讲缘情而不讲言志,主张诗歌重在感情的抒发,实际上起到了使诗歌的抒情不受“止乎礼义”束缚的巨大作用。这对后来刘勰“率志委和”说颇有影响。    3、“风骨”说 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提出他著名的风骨论。风是作品感发人心的情感力量,骨是作品发人深省的思想力量。风骨是作家人格和精神风貌在作品中的体现,其根源在于创作主体热爱生命,坚持理想的崇高精神,其条件是人格与文格。(它具有普遍性,是文学创作中作家普遍追求的审美特征,也是文学作品在内容与形式上应具有的风貌。“风骨”说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代创作家和文论家无不标榜“风骨”以反对柔靡繁缛的文风。) 4.知人论世 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原则和方法。出自《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孟子的这一原则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历代文学批评家所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 5.体性 刘勰提出的“体性”概念,讲的是文学作品的 体裁 、风格与作家 才能(才性) 之间的关系。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体”的概念,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文学作品的不同 体裁形式 ,二是指文学作品的不同 风格特点 。“性”,是指作家的 才能 和 个性 。 PS:中国古代文论中所言的体性内涵简答题不用答刘勰那一句。 6.“气盛言宜”说 这是韩愈在《答李翊书》中继承孟子“养气”说而提出的诗论。这里所谓的“气盛”,是指作家的仁义道德修养造诣很高而体现出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格境界。先道德而后文章,人品与文品的统一,这本是传统儒家的重要文学思想,而韩愈则对此作了较为深入的阐发,进一步发展了这一传统文学理论。 7.诗有“别材”“别趣”说 严羽以“别趣”、“别材”之说反对宋人“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所谓“别材”,是从创作主体上讲的,而这种诗人的特别才能主要地便体现在“妙悟”上。所谓“别趣”,是就诗歌的审美特征而讲的,这种特别的“趣”便是“兴趣”,而不是有些宋诗里充斥着的道理、性理。 8.神与物游 是刘勰文学创作的构思《神思》篇中文学思维活动的特点。“神”指人之神,即作家的审美心理。“物”指客观外物,即作家审美感知的对象。“游”指“神”对于“物”的意识活动,即审美活动。“神与物游”较全面的揭示了作家构思的审美活动特点,即这是一种游移的、流动的、有意无意之间的心理体验。 9.隐秀 是刘勰论文学形象特征的观点。秀,是指的艺术意象中的象而言的,它是具体的、外露的,是针对客观物象的描绘而言的,故要“以卓绝为巧”;隐,是指意象的意而言的,它是内在的、隐蔽的,是寄寓与客观物象中的作家的心意情志,故要“以复义为共”。隐和秀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10.“不平则鸣”说 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不平则鸣”论,他的“不平则鸣”认为作家、诗人在不得志时,就会用创作表达的思想感情,从实质上看应该是和司马迁提出的“发愤著书“说一脉相承的,但并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对此理论有了更多的思考,从而发展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思想。 11.三准 刘勰为做到“剪截浮辞”而提出的,指使情、事、辞三者达到和谐统一。“设情以位体”指文体结构安排应当符合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酌事以取类”是要选择适合于表达思想感情的具体内容生活内容,使题材与主题思想互相契合。“撮辞以举要”是说情和事确定后,要用确切的文辞来加以表现。 12.六观 六观是分析文学作品优劣的方法。包括观位体、观置辞、观通变、观奇正、观事义、观宫商,其中位体、通变、事义属于作品内容,置辞、奇正、宫商属于作品形式。 13. 点铁成金 “点铁成金”是江西诗派的鼻祖黄庭坚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源出其《答洪驹父书》。这一命题的意思是:要求取古人陈言经过诗人的重新陶冶熔铸,为我所用,以前人作品中的佳句善字点化自己的作品。黄庭坚的这一理论表现了一定的求变创新精神,其自身创作也有成功的一面。这一命题也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后人不善学习,往往以抄袭代替创作,违背了创作规律。而且认为杜甫诗歌和韩愈散文“无一字无来处”,也不符合实际。 14.夺胎换骨 “夺胎换骨”是江西诗派的鼻祖黄庭坚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源出于惠洪《冷斋夜话》。所谓夺胎换骨,就是用新的文字词汇重写前人诗意,以前人诗歌内容作为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黄庭坚提出这一命题,主要是为了方便初学者尽快掌握学习与借鉴古代丰富的语言艺术遗产的一条捷径。这一理论虽有一定的借鉴古人、推陈出新的意义,却否定了诗人的自我个性和创造精神,否定了诗人的独特心理感受,是违背诗歌创造规律的。所以受到后代诗论家的批评。 15.直寻 出自于钟嵘的《诗品序》,实质上是对用典风气的一种态度。根本主张是提倡“自然英旨”强调感情真挚,强调诗歌应以抒情为主,对一切妨碍抒情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技巧,他都表示反对。提倡“直寻”和“自然英旨”,主张诗歌创作要以自然为最高的美学原则,强调感情真实。他说:“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即不是借助于掉书袋的数事用典,而是语言自然明晓。 16.诗缘情 出自西晋陆机《文赋》,从诗的特征上强调了诗的艺术本质,是陆机对于文学体学风格而提出的文学批评理论,一是指是个因情感激动而作,二是强调诗歌整体上的美好。 17. “言不尽意”说 庄子提出来的。意即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的复杂思维内容充分体现出来。这对文学艺术创作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尤其是诗歌创作,往往是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   18.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这是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的文学主张。所谓“独抒性灵”,即“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所谓“不拘格套”,即自由抒写,“信口而出,信口而谈”,不为章法拘束,不蹈前人之作。 19.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明代“前七子”,“后七子”为代表的复古派垄断文坛,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写文章要模仿秦汉时期的风格,写诗歌要遵循盛唐时代的气象,他们在敬文创作中抛弃了唐宋以来文学发展的既成传统,走上复古的道路。影响所及,致使一些文人学者在散文创作中一味以模拟秦汉古人为能事,其作品成为毫无灵魂的假古董。 1.兴观群怨四种作用。 《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兴观群怨:是孔子对诗歌的社会功能和艺术价值的高度概括。兴,是“引譬取类”,指诗的启迪、鼓舞、感染读者的艺术魅力而言。观,指是个反映现实、认识社会之功用。群,指诗能团结教育组织群众的社会功能。怨,一指对反仁义者之怨,二指讽刺不良政治之怨,三指君子无端遭受诽谤打击而爆发的个人怨愤之情。 兴观群怨四者,兴与怨侧重于个体心灵感发的抒情功能,观和群侧重于群体审美时诗歌所表现出的社会教化功能。 意义:“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一项重要贡献。虽然对它的具体社会内容,需要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分析;但是,从文学理论的角度看, 它总结了我国文学在当时的实践经验,特别是《诗经》所提供的丰富经验,把文学的社会功能概括得相当完整、全面,反映出对文学现象的认识十分深刻。在中国文 学发展的早期就能提出这样的理论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2.魏晋时期由思想解放所引发的文学变化的主要表现 A创作主题的变化 ①创作主题由从政治教化和美刺讽谏为中心转为写个人悲欢遭际为主,着重抒发个人喜怒哀乐之情,描写个人的曲折经历,以及对动乱现实的深沉感慨; 创作主题的变化,反映在文学思想上就是从“言志”道“缘情”的变化。魏晋之际的“缘情”突破儒家礼仪之束缚,自由抒发自己的感情。 B 创作主体的变化 由政治性群体到独立的人的自由创作。文学主体意识到自己作为独立的人的存在价值,反对用共性来扼杀个性,要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 C 审美观念的变化 由原来的内容为主导,形式为内容服务,片面强调为政治教化服务转为重视对艺术本身创作规律的探讨,重视艺术的审美形式的探讨。 3.曹丕云:“文以气为主,……,不能以移子弟”,所言之“气”的内涵。 首先,所谓“气”是指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文章中的“气”是由作家不同的个性所形成的。这是先天赋予的,没有伦理道德色彩的自然禀性,是属于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气。其次,提倡“文以气为主,”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特殊的个性,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创作个性。另外,由于作家个性的不同,“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文章的风格也必然会不同。这就说明了文章风格的多样性的原因。曹丕“文以气为主”说的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5.刘勰在《体性》一篇中归纳的八种文学风格。 八体:一典雅,二远奥,三精约,四显附,五繁缛,六壮丽,七新奇,八轻靡。 8.唐初文论种对于齐梁文风的两种不同的态度。 一种是对齐梁乃至整个六朝文学持根本否定态度,甚至把产生华靡淫丽文风的根源一直追溯到以屈原作品为主的《楚辞》,这一派可以李谔、王通、王勃等为代表;另一种是在批评齐梁文风过于追求形式华艳的同时,充分肯定其成就与积极影响,主张对齐梁文学采取具体分析的态度。这一派可以唐初史学家魏徵、令狐德棻(fèn)等为代表。 9.“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含义 10.严羽所总结的宋诗的特点 ①以苏轼、黄庭坚为代表的宋诗主流,突破了唐以前诗歌的传统,运用古文创作的方法来写诗,细腻流畅而富有理趣,议论深邃而饶有兴味,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散文化特点,这就是后人所说的“宋人以文为诗”; ②以黄庭坚为宗师的江西诗派,则片面的发展了这种创作风气,使宋诗的散文化逐渐走向它的反面,从说理、议论、用事、押韵为工,而不重视意象之情妙和意境之深远; ③“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说他们刻意追求语言的出新、出奇,大量使用拗句,拗律,未免有损于情趣的自然,影响诗歌意境的浑成与含蓄,造成文理不当;作诗者喜欢在诗中卖弄才学,挪用成语典故;在诗作中长篇大论其对各种问题的见解,议论说理取代了诗情画意的表现,从而导致诗歌意象的贫弱干枯,寡情乏味,损害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11.儒家文艺观与道家文艺观的基本特点 道家文艺思想之基本特点:①着眼文艺的审美特性以及文艺的创造过程; ②注重探讨文艺创造的主体修养问题; ③将理想的审美境界与道德境界统一起来。 12.谈谈你对天籁、地赖、人籁三者的理解 这是三个不同层次的音乐美境界,是按“人为”因素的大小、有无来划分的。 人籁是指人们借助于丝竹管弦这些乐器而吹奏出来的声音,它即使再好也属于人为造作,属于最低层次。 地赖是指自然界的各种不同空企窃,由于受风的吹动而发出的声音,它们是靠风力的大小来形成不同的声音之美。地籁虽没有人的作用,但要依赖于风这个“外力”,所以还不是最自然的。 天籁则是众窃的“自鸣”之美,它们各自有自己的天生之形,承受自然飘来之风而发出种种自然之声音。“咸其自取,怒者其谁也?”它和地籁之区别在于不受“怒者”之制约,完全是“无侍”的,所以是最高层次的音乐美。符合于天籁的音乐成为天乐,其特点是:“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包裹无极。”唐代成玄英认为这就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之境界。 13.《毛诗大序》主要内容 第一:“发乎情,止乎礼义”。《毛诗大序》明显的反映了儒家文艺思想的保守性进一步加强的特点,具体发挥了《礼记·经解》篇中的“温柔敦厚”诗教说,《大序》肯等诗歌创作要“发乎情”,这是正确地,但是他要求这种情必须受“礼义”的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和约束,就势必要影响诗歌创作的健康发展,而使之流为经学之附庸,封建说教的工具。 第二: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充分肯定了文艺批评现实的意义与作用。下层百姓可以通过文艺对上层统治者进行批评,而且是言者无罪,问着足戒,这还是具有一定的民主因素。 第三:六义说。包括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是指对《诗经》的分类,而赋比兴是对《诗经》表现方法的归纳。 第四:情志统一说。比较明确的指出了诗歌通过抒情来言志的特点。《毛诗大序》认为诗歌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结果,而“志”正是在“请”指中的,故孔颖达说:“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情志说的提出对后来文学批评发展影响很大。 16.刘勰所认为的道与文的内涵及两者之关系。 刘勰认为文学的本质是: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这是对文的实质的说明。文作为道的体现,其意义是很大的,它是和天地并生的,因为天地也是道的体现。广义的文即宇宙万物的表现形式,而宇宙万物又都是它内在的本质和规律,便是道。 文是道的一种外化,所以无论是天地之文,还是动植之文,都是“道之文”。作为万物性灵的人,自然也就有内在的道与外在的文。天地万物的道和广义的文,在人身上的体现即为心和文。人的心也是道的体现,“心之文”即是“人文”,也是狭义的文,即用语言文字表达的文章,它也是“道之文”。 17.韩愈对于古文的主要主张 答一:(1)道与文——提出文以明道、注重实用的思想。文章写作的目的是明道,而不是为文而文,所以内容必须充实,这种内容不应当泛泛而谈,而须密切结合现实,有使用价值。 (2)人与文——文如其人,自内发外。他特别重视人品与文品的一致,认为作者要写好文章,关键是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修养。 (3)语言形式——兼收并蓄,推陈出新。 (4)韩愈古文理论的意义:克服内容贫乏,道德文章并重,丰富语言表现。 答二:1、非常明确地提出了文以明道、注重实用的思想。他在《争臣论》中说:“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甚道。” 由于是明道而非载道,因此,在《送孟东野序》中他又提出“不平则鸣”,强调了时代、社会环境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际对文学创作的巨大影响。在《答李翊书》中提 出了“气盛言宜”说,认为作家的道德修养达到一定的境界,那末写文章无论言长言短、声高声低都能左右逢源。这些理论,继承了孟子“气”论和司马迁“发愤著 书”的思想,并影响到后来欧阳修“穷而后工”理论的形成。     2、重视语言上的独创性     韩愈重视文章内容的充实,但并没有因此而轻视文章写作的技巧,他提倡古文并不是要人们机械地模仿先秦两汉文章的语言,他希望创造一种吸收唐代语言发展中的 新成果、甚至某些口语因素、并对先秦两汉文学语言加以改造的新的书面语言,或者说,一种适合唐人习惯、具有唐朝时代特点的新的文学语言。在《答李翊书》中 明确提出“惟陈言之务去”的主张。   20.公安派性灵说的主要内容。 (1)求真     《叙小修诗》:“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提倡诗文假作必须抒写作家的性灵,表现作家内心的真实感情。反对任何的因袭模拟、剽窃仿作。  (2)求变     《叙小修诗》:“惟夫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所以贵者,原不可以优劣论也。”认为随着时代的变化,文学创作方法也有的特点,而非代代相沿袭,“诗之奇之妙之工之无所不极之,一代盛一代。”这才是文学“可贵”之处。   (3)求趣     文学提倡性灵,就要要求作家有自己的个性,其作品自然也就有特殊的趣,即一种审美感受、审美趣味。   (4)求奇     《答李元善》“文章新奇,无定 格式 pdf格式笔记格式下载页码格式下载公文格式下载简报格式下载 ,只要发人所不能发,字法句法调法,一一从自己胸中流出,此真新奇也。” 14.翻译并评析以下文字 凡人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译:一切音乐都产生于人的内心。情感在心中激荡,便通过声音表现出来。声音组合成条理,就叫做音乐。所以太平盛世的音乐安详而快乐,这是政治宽和的表现;乱离时代的音乐哀怨而愤怒,这是人民困苦的表现。音乐的的道理,与政治是相同的。 析:音乐对社会政治有重大的反作用。这里提出的是“声→音→乐→心→物”(社会政治)的音乐作用论。音乐源于物,又作用于物,这就是后来“文学→人心→治道”的 公式 小学单位换算公式大全免费下载公式下载行测公式大全下载excel公式下载逻辑回归公式下载 的由来。《乐记》认为音乐的功用在于“治心”,它可以使人欲无穷的人性得到节制,而不至于产生悖逆作伪之心,达到改恶从善的目的。民心善恶又关乎社会风俗,并直接影响到政治的治乱。所以由音乐可以见出政治良窳(yǔ),是谓“声音之道与政通矣”,为此《乐记》认为音乐乃是王道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进一步突出了文艺和社会政治的密切联系。 15.标点并评述 夫象者,出意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析:这段论述是玄学认识论的纲领,也是玄学的美学和文艺思想的基本原则与出发点,许多文艺理论问题是由此而生出来的。一方面:“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可以“寻言以观象”;另一方面言不等于象,象不等于意,“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也”。所以“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言象都是有形的、有限的,而意则是无形的、无限的,它们并非意,而只是得意之工具,然而无此种工具,又无以得意。此种方法既可以说明如何去领会至妙的玄理,又可指导人们的人生处世态度,亦可作为文艺创作指导思想。寄言出意,得意忘言是有无、本末、体用思想的具体,不要拘守于有形有限的言与象,则不能体会无形无限的情与意。 18.评析苏轼的以下文字 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矣。(苏轼《答谢民师推官书》) 析:这段话是苏轼关于创作中“知”与“能”,“道”与“艺”的透彻的分析。他认为艺术家不仅要认识和了解创作对象,还要有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和丰富的表现技巧,不只要使物“形于心”,而且要使物“形于手”“做到内外齐一,心手相应。苏轼所谓“了然于心”是指对“道”的深刻体会,而所谓“了然于口与手”是“艺”或“技”的精到纯熟。只有既“了然于心”又“了然于口与手”,才能艺术的再现“物之妙”。由此可见,苏轼对文学创作中“知”和“能”的论述是很全面、很深刻的,他看到了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不“知”则无所谓“能”,不“能”则知也就落空了。他要求文学家、艺术家不但要“知”之深,还要善于“能”,认为这是进行文学艺术创作的基本前提。 19. 评析苏轼的以下文字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文说》) 析:苏轼认为对艺术形象描绘和刻画的总的原则是:“随物赋形”“尽物之态”。这是对陆机所说的“虽离方而遁圆,期穷形以尽相”的发挥。这段《文说》的迭文,苏轼从泉水流经高低不平的山石而随物赋形为例,说明他自己的创作原则是符合创作对象本身的内在特点,顺乎自然,恰到好处的表现事物的本质特点,以便准确的描绘出它的真实状态。所谓“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是要求作家应当尊重现实生活本身的内在规律性,而不以自己主观偏见去任意改变它。苏轼强调“随物赋形”的目的,是要求艺术形象的刻画应合乎自然造化为最高标准。艺术创作本身无固定样式,但形象描写准则应当是“随物赋形”而能“尽物之态”。
本文档为【古代文论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3552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9KB
软件:Word
页数:8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2-06-29
浏览量: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