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唐宋时代的烧田(畬田)农业1

论唐宋时代的烧田(畬田)农业1

举报
开通vip

论唐宋时代的烧田(畬田)农业1中国历史地理论丛,论唐宋时代的烧田亩田农业日大泽正昭著亿里译为反映中国唐宋时代农业生产的整体水平,除论述农业的先进技术外,还有必要从更广阔的视野进行考察。本文即对被视作相对落后农耕方式典型的多在山地经营的烧田雷田农业进行论述,并考证舍田方式在唐宋一般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占据怎样的位置。’从探索日本文化起源的角度出发研究稻作的起源与传播,同时解明日本稻作以前时代的农耕,这是日本学术界比较热衷的研究趋向其中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即是火耕在日本和东南亚各地的实际状况及历史地位。这方面研究成果最有名的是佐佐木高明,他...

论唐宋时代的烧田(畬田)农业1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论唐宋时代的烧田亩田农业日大泽正昭著亿里译为反映中国唐宋时代农业生产的整体水平,除论述农业的先进技术外,还有必要从更广阔的视野进行考察。本文即对被视作相对落后农耕方式典型的多在山地经营的烧田雷田农业进行论述,并考证舍田方式在唐宋一般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占据怎样的位置。’从探索日本文化起源的角度出发研究稻作的起源与传播,同时解明日本稻作以前时代的农耕,这是日本学术界比较热衷的研究趋向其中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即是火耕在日本和东南亚各地的实际状况及历史地位。这方面研究成果最有名的是佐佐木高明,他认为火耕是稻传播的过程中先行的农耕方式。另外,渡部忠世也注意到了稻作传播过程中的火耕方式,认为稻作的展开过程是由初期的在丘陵山间的火耕农业逐步走向平原低地的②。这些成果对我们从事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发展史的研究者开说很有启发,我们也应该深人探讨这方面的问题,因为借鉴吸收这些成果进行中国经济史的研究还很薄弱。至今有关中国古代火耕农业的专佐佐木氏《稻作以前》旧本放送广播出版协会叶树林文化之路》,日本放送出版协会年②渡部氏《亚洲稻作之谱系》,法政大学出版局年同氏《照·门论文仅只有千叶德尔的《华南山岳地带的烧田耕作》。当然,还有一些不是专门论述但也涉及到火耕农业的研究成果。佐竹靖彦在考察宋代土地所有制特征时,首先研究了民族问题,他认为其生产力的基础是由火耕旱地向定居与水田耕作发展的②。缘田诚之也进行过这方面的研究,他把火耕的发展纳人了华南少数民族生产形态的变化环节之中③。还有,李剑农曾经从唐诗中辑出唐代火耕的资料以作为唐宋时代江南开发进展的例证④。草野靖也使用相同的方法把唐代火耕农业舍田当作唐代以前开发状况下耕地的一个类型—古典之田⑥。以上成果从不同角度深化了对火耕农业的研究,也丰富了我们的认识。但他们都没有对唐宋时期烧田农业进行过综合论述,也无法明确其在农业生产力发展阶段的地位,因而还存在不少能够深化的方面。另一方面,也可看出学术界某些流行观点的不足之处,比如在围绕江南三角洲的专题研讨会上与火耕有关的发言认为,十世纪末的江南三角洲仍然实行“被称作火耕水褥的粗放式水田火耕农业”⑥。有关“火耕水褥”的新观点已有渡边信一郎进行过论证,这里不在赘述⑦。我只是说,到十世纪末即唐末江南三角洲实行“水田火耕农业”的观点在史料上是无法得到证实的。至少有关唐代的《地理科学》四卷一号,年。②佐竹氏《宋代四川夔州路的民族问题和土地所有问题》,《史林》五卷六号,五一卷一号,其后收人其《唐宋变革的地域性研究》。③缘田氏《唐宋时代华南少数民族的发展—以左右江流域为中心》,《史学杂志》九二编三号,年。④李氏《宋元明经济史稿》,生活读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新知三联书店年⑤草野氏《唐宋时代农田的存在形态》,《熊本大学法文论丛”号,年。⑥参照《中国江南的稻作文化》旧本放送出版协会年足立启二有关此书的评论,见《东洋史研究》卷号,年⑦渡边氏《火耕水褥的背景》,刊《论集·中国社会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文化史诸问题》中国书店年,后收人《中国古代社会论》史料,至今也没有发现。如后文所述,唐代的火耕盛行于山地,上述江南三角洲农业是火耕农业的观点很难成立。关于此点,有机会再作详述。本文旨在探讨唐代火耕农业的实际状况,由于史料短缺,以下尝试若干单项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一火耕·谬·合—相关述语的分析在考察唐宋时期的雷田农业之前,有必要探讨一下史料上的相关述语及其意义,因为随着汉代以来农业的发展,其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示用语也不断变化。汉以来表示烧田方式的名词很多,诸如火耕、火种、火褥、火田、烧种、呼、宙、刀耕火种等。只这些述语的使用方式不尽相同,也随时代而发生变化。首先,整理这一点。据后汉的《说文解字》,表示烧田方式的字只有“喂”一个,其释日“烧种也”。这说明当时表示烧田的一个字形式的述语只有“喂”,其他象“火耕”这样二字形式的,我认为是一种熟语。后世表示烧田的最常用文字“宙”,《说文》中先日“二岁治田也”,表示开垦种植第二年的田地接着日“从田,余声,以诸切”,读作“”。舍存在于《毛诗》与《周易》之中,是一个相当古老的文字。而且我认为“舍”的这种含义在南朝的《玉篇》中也是相同的,现行的《大广益会玉篇》并没有超出《说文》的解释,不能看到其意义上的变化。不过,到了唐代其含义发生了若干变化,据《唐写本王仁晌刊谬补缺切韵据周祖漠《唐五代韵书集存》,此书成于公元年,“略”为“田不耕而火种”,这较《说文》更详细,同时“舍”字又增加了新的音和义,也就是除了音“”时,仍作“田二岁”外,更注有‘,”的读音与“舍田”的含义。这说明至迟在唐初“舍”已有二··种读音,相应地也增加为二种意义。读“”时是指开垦二三年的田,读‘,”时则为“舍田”的含义。后者虽没有直接注明是指烧田,但其却无疑地表示烧田,因为宋代的《广韵》卷二注“”音日“烧檐种田。又音余”。由此可知,到随唐之际,“合”表示烧田的含义已经固定下来,唐以后这种用法在很多史料中出现。与此相反,“略”在唐代以后的一般史料中变得租少使用,其音与义也好象被遗忘了似的。例如南宋的《海录碎事》老一匕引有“洞庭霜橘喂田栗,岁计犹堪比撤侯”的诗句,其后有对其音义的解释“哆,力周切,田不耕烧种也”。其背景当然是大家已对此字不太熟悉。“喂”字的不再使用,原因可以说是现实中这个字表达的实体已经消亡,也就是其表现的农耕方式的衰退消失,正如渡边信一郎分析的那样,“喂”是在有简单灌溉设备的山地低平地上用火耕方式进行的水稻耕作②。而且这种方式的衰退消失就是对火耕方式的抛弃,逐渐确立了利用灌溉以维持地力的稳定的水稻耕作方式。比如通过整顿建全灌溉设施,含有肥份的灌溉用水可以经常供给,在地力维持方面当然要较烧田方式提高很多。这样随着增肥管理技术的增强,就可以获得固定下来的至少一年一熟制的安定生产。“哆”的烧田方式到唐代已经消亡,只有在山地残存下来的烧田方式遗存到今日,因此,唐代以后常用的“舍”、“刀耕火种”等述语,与现在的烧田性质基本相同,都表示山地的烧田。那么,山地的烧田方式与“合”的作用是同时开始的吗对此现在还没有肯定的史料。只知道此时期人们所习知的烧田方式已与以前完全不同,“火耕”、“略”等字不能表达的实体出现了,当时用火开垦山地或荒地,只能连续种植二三年,而这与“舍”字的含此点有二说,《说文解字》认为是指第二年的田,而《尔雅》则认为是指第三年的田。渡边氏《火耕水褥的背景》,刊《论集·中国社会制度文化史诸问题》中国书店年。义有相通之处,于是就自然地用这个字表示了。自古以来农地的开垦都是伐采草木进行火烧后种植,唐代这种方式也没多大改变。因此使用“雷”字是表示开垦后耕地利用方式的差异,反复用火代替耕垦而且必须定期移动的山地烧田方式,与固定下来不用火的一般农耕方式当然有着根本性的差异。故给“宙”字赋以新的内容和读音也是必要的,这就促使了舍又一读音,’”的产生。这样一来,原来“火耕”、“曙”代表的幅员广阔的烧田概念,此时收缩为只表示山地烧田的“雷”。以上简单分析了烧田述语不同所显示出的实体变化,下面将从地理分布、与民族的关系、耕作技术诸方面较全面考察以唐代为中心的烧田农业实况。只是从史料状况来看,不可能完全限定在唐代,必要时也使用一些宋代尤其是北宋的史料。二唐宋雷田农业的地理分布唐代与舍田相关的史料极其有限,这给弄清其实况带来不少困难,这是因为舍田方式已经脱离了当时农业的主流,只在人们较少接触的山地区域存在的缘故。不过,盛唐以后,宙田频繁出现于诗歌等文学作品之中,例如李剑农就列举出约篇诗歌,草野靖又增加了数篇。因此,本节分析这些诗歌,并介绍一些新的作品,首先来探求唐代舍田实施的区域分布特征。把诗歌这样的文学作品当作史料运用时会有一些问题,比如某些作品虽有舍田的字样,但却不能断言其是现实情景的忠实描述。沿用某种典故或作为诗歌技巧,也可能使用舍田等字。不过,合田被诗歌作用,大部分是与主题对象的区域有关连比如《旧唐书》卷一四四《李元谅传》“贞元四年春,身率军士,与同劳逸,荃林难草,斩荆棒,俊干,尽焚之。方数十里,皆为美田。劝军士树艺,岁收粟菠数十万解,生植之业,陶治必备”。··的,这可以理解为盛唐以后原来平原烧田方式几乎被人遗忘,合田的分布区城缩小,已经是某些区域特殊的风俗。如此,我们分析带有舍田描述的诗歌时,就能够勾勒出舍田实施区域的轮廓。这里暂不分析有疑问之处,只按自己的意见考察宙田的分布特征。下面将不厌其烦地按不同作者罗列与特定区域相关的诗句与题目,其后分析其描写的具体相关区域。本文没有特别注记者全部引自四部丛刊本。温庭箔《温飞卿集笺注四部备要卷三《烧歌》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郁翁能楚言,倚插欲潜然,自言楚越俗,烧雷作早田⋯⋯新年春雨晴,处处赛神声,持钱就人卜,敲瓦隔林鸣。卜得山上卦,归来桑枣下,吹火向白茅,腰镰映撷蔗。风驱拼叶烟,拼树连平山⋯⋯②同前,集外诗《题谷隐兰若》半坡新路富才了,一谷寒烟烧不成。说的是楚越之地一般风俗的“舍”,具体区域不详,后半部分写到了舍田方法。②以谷隐寺为主题。考虑到他在襄阳做巡官的经历《新旧·唐书》之本传,及《元氏长庆集》卷一《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中“贪过谷隐寺,留读叽山碑寺在亭侧”说明的视山谷隐寺,而据《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一现山在襄州襄阳县。贯休《禅月集》卷八《怀武夷红石子》竹鞘雷刀缺,松枝猎箭牢。②同前卷一《桐江闲居作》茶和阿魏媛,火种柏根馨。③同前卷一三《送僧人石霜》烧富平虎窟,分瀑入香厨。贯休及其作品详见小林太市郎所著《禅月大师的生涯和艺术》·创元社年,其后收人其著作集。据其所论,的武夷是建州建阳县新唐书·地理志的武夷山见其《著作集》页一。②的桐江指睦州同上、页等。③的石霜指潭州的石霜山同上、页等。全是描写各地风景的诗歌。元结《唐元次山文集》卷三《喻旧部曲》漫游樊水阴,忽见旧部曲⋯⋯劝汝学全生,随我雷退谷。“樊水阴”及“退谷”在当时元结居地的附近。据孙望《元次山年谱古典文学出版社年,其地当“武昌樊水之郎亭山下”鄂州武昌县。只是诗中所谓“雷”含有谦逊的成份,很难确定元结亲自进行了雷田活动。不过,也是可以说明其地与“宙田”相关连的。元棋《元氏长庆集》卷一《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扣梨通带朽,大米带芒欢。②同前卷二《南昌滩》渠江明净峡透迄,肛到明滩拽答迟。梅金动摇妨作梦,巴童指点笑吟诗。言余宿麦黄山腹,日背残花白水沥。⋯⋯③同前卷二一《酬乐天得微之诗知通州事因成四首》之一、二首一沙含水弩多伤骨,田仰舍刀少用牛。二市井无钱论尺丈,田畴附火罢耘锄。因题注有“此后江陵作”,故可以判定与江陵即荆州相关。②据卞孝聋《元棋年谱齐鲁书社年,乃元和十年元镇赴任通州途中所作,其地据《蜀中名胜记》乃明朝的广安州,即唐的渠州。③前书所论是元和十年在通州的作品。岑参《岑嘉州诗》卷一《与鲜于庶子自梓州,成都少尹自褒城,同··行至利州道中作》前日登七盘,旷然见三巴,⋯⋯水种新插被秧,山田正烧舍。②同前《早上五盘岭》找道澳雨滑,富田草原干。据陈铁民、侯忠义《岑参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年。②均为大历元年岑参赴蜀时的作品,大致走的是兴元府褒城县翻越五七盘岭趋向利州的路线。根据前书,五七盘岭在四川省广元县东北。薛能《文苑英华》卷二九四《褒斜道中作》《唐诗记事》卷六所引略同鸟径恶时应立虎,吉田闲日自烧松。褒斜道是沿着褒水与斜水连接汉中和关中的道路,直接连接的是兴元府褒城县和凤翔府眉县。杜甫《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卷七《自壤西荆扉且移居东屯茅屋四首》祈雷应费日,解缆不知年。②同前卷一二《铜官清守风》不夜楚帆落,避风湘诸间,水耕先浸草,春火更烧山。③同前卷一三《戏作徘谐体遣闷二首》西历西羌坂,南留白帝城。⋯⋯瓦卜传神语,雷田费火声。④同前卷一以秋日夔府泳怀,奉寄郑监审李宾客之芳一百韵》煮井为盐速,烧吉度地偏。的壤西、东屯均在夔州。②的“铜官诸“有注日“赵日潭州长沙传有铜官山,乃楚铸钱之处,则此诸由此而得名也”。又日“郑日,寰宇记谓铜官山在湘县南一百一十八里,与长沙分界”。不过现·存《太平寰宇记补网》长沙县条中只有引自《水经注》的铜官山。本文把它看作长沙县的地名。③白帝城在夔州奉节县周边。④也是以夔州的一般情景作为主题的。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二《赠友诗五首并序》银生楚山曲,金生都澳滨。⋯⋯雷田既墉祈,稻田亦懒耘。②同前卷一《孟夏思渭村旧居寄舍弟》九江地卑湿,四月天炎焕,⋯⋯泥秧水吐稻,灰种吉田粟。③同前卷一一《初到忠州,登东楼,寄万州杨八使君》隐隐煮盐火,漠漠烧吉烟。④同前卷一四《和梦游春诗一百韵并序》请为江府棣,遣事荆州枚。⋯⋯宅荒诸宫草,马瘦含田粟。⑤同前卷一五《得微之到官后书,备知通州之事,怅然有感,因成四章》衣斑梅雨长须熨,米涩吉田不解锄。⑥同前卷‘一六《东南行一百颜》南去经三楚,东来过五湖,⋯⋯吏微鱼户税,人纳火田租。⑦同前卷一九《送客南迁》烧处愁云梦,波时忆洞庭,春富烟勃勃,积瘴露冥冥。⑧同前卷五二《和三月三十日四十额》杭土丽且康,苏民富而庶⋯⋯水苗泥易褥,言莱灰难锄。并举出“楚山”与“都溪”,是把与其对应连接的宙田与水田进行对比。同样②歌泳的是九江即江州周边的情景,也是水田与舍田并举。③如题所记乃居忠州时的作品,又绍兴刊本为底本的中华书局出版的《白居易集》同卷《南宾郡斋即事》有注日“忠州刺史以下悉以雷田粟给禄食”。④是和被贬作江陵府士曹参军的元棋之诗《梦游春七十哉中华书局《元镇集》外集卷一而作,脑子里想着的是江陵府的情景。⑤是得到成为通州司马的元棋的信而作成,描写的应是通州的情景。据顾学领《白居易年谱简编前·述《白居易集》所收,⑥是元和十一年作成,又据朱金城《白居易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年,是元和十二年所作,此二年白居易均在江州任上。恐怕描写的是由长安赴江州的途中情景。⑦中云梦与洞庭并举,我认为是云梦即安州附近的情景。朱氏、顾氏的年谱均谓⑧是大和二年的作品。直到宝历二年,白居易一直任杭州、苏州刺史。其所以用两州的对称表现出来,乃是一种苏州为水田,杭州为舍田的特征。柳宗元《增广注释音辩唐柳先生集》卷四三《自衡阳移桂十余本,植零陵所住精舍》水耕困烟尽,薪采久摧剥。描写的是衡阳即衡州与零凌陵即永州的事情。刘禹锡《刘梦得文集》卷三《武陵书怀五十颜并序》“⋯⋯永贞元年,余始以尚书员外郎出补连山守,道贬为此郡司马,至则以方志所载,而质诸其人民,顾山川风物,皆骚人所赋,乃具所闻见,而成是诗⋯⋯”。照山雷火动,踏月但歌喧。②同前卷八《莫谣歌》莫谣自生长,名字无符籍,⋯⋯星居占泉眠,火种开山脊。③同前卷九《舍田行》何处好雷田,团团鳗山腹,钻龟得雨卦,上山烧卧木⋯⋯下种暖灰中,乘阳拆牙草,苍苍一雨后,菩颖如云发。巴人拱手吟,耕褥不关心。④同前《竹枝词并引九首》“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见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九银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富。如序所言乃贬作武陵郡即郎州司马时,以当地的见闻为基·础而作成。②如后节所述是描述一个少数民族“莫摇”族的风俗。③是有关巴这个地方的雷田,也涉及到舍田的方法。④如引言所记,乃描写的是建平即夔州巫山县的情景。因此③也可能与此是同一地方。刘长卿《刘随州诗集》卷一《送州人孙沉自本州却归句章新营所居》火种山田簿,星居海岛寒。②同前卷五《赠元容州》海徽长无戍,湘山独种雷。③同前《三月三日寒食,从刘八丈使君,登迁仁楼眺望》楚国连荒岁,随人若有年,空波交水垮,重袖来富田。从诗咏内容可看出是描述句章即明州附近的情景。②是“湘”地方的山地。③是以随州为中心的楚地区山地上的舍田。以上考察了余篇与地域相关的作品,不用说,有关舍田的诗歌除此之外还有不少,不过前揭的诗歌已经能基本勾勒其分布特征。还有一些注明特定舍田实施地区的史料也保留了下来。下面结合文学作品以外的少数史料及北宋的若干材料,把与舍田相关的地名制成表,并表示在地图上,见图。由图、表可知唐宋时期实行舍田的地域相当广大,包括有唐代山南、江南两道的大部分以及剑南道的东部。这里明确的地名是以州县为代表的,实际上宙田实施区域仅是这些州县周边的山间地,并没有包括山地的全部范围。后来特别著名的与舍田相关地区的岭南道,只在北宋时期的材料中见到一例,其原因恐怕是岭南道除少部分外,并不在当时人们一般见识范围之内。在这个意义上讲是限制了我们的考察视野,但对我们本文的主题却无大碍。··表与雷田相关地域一览表府府州·县等等资料来源源府州‘县等等资料来源源陌州·县县资料来源源商商·丰阳阳利州道中中岑参永永柳宗元元上上津津通通元镇③白居易⑤⑤道道江江陵陵元镇白居易④④渠渠元镇②②辰辰安安安安安白居易⑦⑦珍珍峡峡峡杭杭白居易⑧⑧沪沪夔夔夔杜甫④④睦睦贯休②②龙龙一一奉奉节节杜甫③③明明刘长卿桂,阳朔朔巫巫山山刘禹锡④④建·武夷山山贯休歉歉汀汀汀汀宁化化澄澄澄漳漳朗朗朗刘禹锡江江白居易②⑥⑥⑥⑥忠忠忠白居易②②鄂,武昌昌元结结结襄襄,襄阳阳温庭摘②②潭长沙沙杜甫②②②②随随随列长卿③③石霜山山贯休③③③③兴兴元元梁汉之间间衡衡柳宗元元元元褒褒斜道道薛能能能能能能五五盘岭岭岑参②②②②②②注还有一些泛指区域楚,见白居易楚越,见温庭摘巴,见刘禹锡③湘,见刘长卿②②资料来源除上述诗文外,尚有用符号表示者,特引述如下、《太平广记》卷四二三所引《北梦琐言》“大江之南芦狄之间,往往烧起龙唐天复中,澄州叶源村民邓氏子烧金,柴草积于天井,火势既盛,龙突出⋯⋯”、《旧唐书》卷一一七《严震传》“建中三年三月,德宗至梁州⋯⋯,梁汉之间,刀耕火褥,民以采招为事,虽节察十五郡,而赋额不敌中原三数县”。··、《全唐文》卷一六四,陈元光《请建州县表》“⋯⋯爱从视职以来,不敢少有宁处,况兹镇地极七闽,境连百粤,左枉居椎髻之半,可耕乃火田之余⋯⋯窃以臣镇地日安仁,诚为治教之邦,江临漳水,实乃建名之本”、《唐元次山文集》卷一《谢上表》“臣某言去年九月,救授道州刺史,属西戎侵轶⋯⋯臣见招辑流亡,率劝贫弱,保守城邑,宙种山林,冀望秋后少可全活”。、的后半段,“朱梁末,辰州民向氏因烧起一龙,四面风雷急雨,不能扑灭,寻为垠烬,而角不化”。、《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版卷三《江南道·珍州》“右并贞观十六年,开山洞与州同置,三县并在州侧近,或十里,或二十里,随所亩种田处移转,不常厥所”。、《册府元龟》卷二五《帝国部·符瑞》“元和七年十一月,东川观察使潘孟阳上言,龙州武安川舍田中嘉禾生,有麟食之”。王禹傅《小畜集》卷八《亩田词并序》。“上锥郡南六百里禹邑,有丰阳、上津,皆深山穷谷,不通辙迹·其民刀耕火种,大底先研山田,虽悬崖绝岭,树木尽仆,俊其干且燥,乃行火焉火尚炽,即以种播之。然后酸黍被,烹鸡豚,先约日某家某日有事于舍田,虽数百里,如期而集,锄斧随焉,至则行酒唱炙,鼓噪而作盖剧,而掩其土也。掩毕则生,不复耕矣。俘俘有者,勉励督课之语,若歌曲然,且其俗更互力田,人人自勉”《欧阳文忠公文集》居士集卷一一《寄梅圣俞》据目录乃景字右四年于夷陵即峡山时所作击鼓踏歌成夜市,邀龟卜雨赵烧宙。杨杰《无为集》四库全书珍本卷一四《故温州录事参军陈君墓志铭》“再调汀州司理参军,宁化军有盗六人,持亩刀,夜割人禾,田主逐之,五人逸去,其一独留,且杀主人”《太平寰宇记补朗》卷八八《临州·风俗》“地无桑麻,每岁舍田,刀耕火种”。陶弼《琶州小集四库全书珍本题阳朔县舍》“舍田过雨小溪浑,远近云峰互吐吞”《新安志》卷二《叙贡赋》“大山之所落,深谷之所穷,民之田其间者,层累而上,指十数级,不能为一亩,快牛刻貂不得施,其间刀耕而火种之”·、《全唐文》卷一六四,陈元光《请建州县表》“⋯⋯爱从视职以来,不敢少有宁处,况兹镇地极七闽,境连百粤,左枉居椎髻之半,可耕乃火田之余⋯⋯窃以臣镇地日安仁,诚为治教之邦,江临漳水,实乃建名之本”、《唐元次山文集》卷一《谢上表》“臣某言去年九月,救授道州刺史,属西戎侵轶⋯⋯臣见招辑流亡,率劝贫弱,保守城邑,宙种山林,冀望秋后少可全活”。、的后半段,“朱梁末,辰州民向氏因烧起一龙,四面风雷急雨,不能扑灭,寻为垠烬,而角不化”。、《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版卷三《江南道·珍州》“右并贞观十六年,开山洞与州同置,三县并在州侧近,或十里,或二十里,随所亩种田处移转,不常厥所”。、《册府元龟》卷二五《帝国部·符瑞》“元和七年十一月,东川观察使潘孟阳上言,龙州武安川舍田中嘉禾生,有麟食之”。王禹傅《小畜集》卷八《亩田词并序》。“上锥郡南六百里禹邑,有丰阳、上津,皆深山穷谷,不通辙迹·其民刀耕火种,大底先研山田,虽悬崖绝岭,树木尽仆,俊其干且燥,乃行火焉火尚炽,即以种播之。然后酸黍被,烹鸡豚,先约日某家某日有事于舍田,虽数百里,如期而集,锄斧随焉,至则行酒唱炙,鼓噪而作盖剧,而掩其土也。掩毕则生,不复耕矣。俘俘有者,勉励督课之语,若歌曲然,且其俗更互力田,人人自勉”《欧阳文忠公文集》居士集卷一一《寄梅圣俞》据目录乃景字右四年于夷陵即峡山时所作击鼓踏歌成夜市,邀龟卜雨赵烧宙。杨杰《无为集》四库全书珍本卷一四《故温州录事参军陈君墓志铭》“再调汀州司理参军,宁化军有盗六人,持亩刀,夜割人禾,田主逐之,五人逸去,其一独留,且杀主人”《太平寰宇记补朗》卷八八《临州·风俗》“地无桑麻,每岁舍田,刀耕火种”。陶弼《琶州小集四库全书珍本题阳朔县舍》“舍田过雨小溪浑,远近云峰互吐吞”《新安志》卷二《叙贡赋》“大山之所落,深谷之所穷,民之田其间者,层累而上,指十数级,不能为一亩,快牛刻貂不得施,其间刀耕而火种之”·现在拿图与千叶德尔以《明一统志》为基础作成的地图进行对比,可知除山南道与关内道的过渡地区即秦岭山地的雷田在后世消失了以外,再没有大的变化。两幅图因史料关系均只是概略图,有关详细的宙田区域变化很难比较。从大势上也可以判断出雷田区域有逐步缩小的倾向。如此看来,李剑农认为唐代江南开发的过程是与雷田的广泛存在相联系的观点就有些勉强啦②。唐代以后,江南的开发更进一步,雷田区域却是缩小的,这与上述观点不太一致。我认为不如把雷田看作古代农耕方式的残存形态,曾经如“修”那样在低平地上实行的烧田方式变成了现在的只存在于山间地的舍田方式。三雷田与民族的关系前节所述广大区域内存在的宙田是由什么人实施的呢是否与特定的民族有深刻关系呢下面考察这个问题。作为前提,首先分析唐代以前的汉民族以外各民族的分布情况,现在要做的就是分析前文雷田区域内居住的民族成份。从史料上说,表示少数民族的名词有撩、蛮③、氏、羌、山棚④、山越等。各民族到底有何严格区别,其区别与称呼可否信赖,都是留有疑问而无法确认的。这里只有暂置疑问,以史料上的称呼为线索,分析三国以至唐代他们的分布地区。在这个考察中,《元和郡县图志》给我们提供了综合性情报,其⑧③千叶氏《华南山岳地带的烧田耕作》,《地理科学》四卷一号,年。李氏《宋元明经济史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年有关蛮的历史变化,竹村卓二《蛮族的历史与文化》弘文堂,年有简洁综合。日野开三郎《唐代的叛乱与山棚》收人其《东洋史学论集》第一卷有对山棚的论述··叙述各州县‘二时,相当多地记载了上述各民族的发展动向。遗憾的是对本文佑述不可缺少的山南道这一部分其书却散佚了。虽然也进行了拾遗补缺的工作,但不用说也不可能恢复到原形,这里参照《新唐书·南蛮传》以及其它一些史料,整理各民族居住的州县,制成表,并用图表示出来。表诸民族居住地一览表道道道府州·县县民族族资料来源源别别别别别别河河河汝汝山棚棚南南南一貌貌山棚棚道道道蔡蔡山棚棚山山山江陵·当阳阳蛮蛮宋宋南南南临沮沮蛮蛮宋宋道道道峡,宜都都蛮蛮宋宋夔夔夔夔蛮蛮宋宋巫巫巫山山蛮蛮宋宋澄澄澄澄莫摇摇隋隋石石石门门蛮蛮宋宋一一一良肠肠蛮蛮兀兀涪涪涪涪王戮蛮蛮宋宋襄襄襄襄莫摇摇隋隋泌泌泌唐撩撩元元哪哪哪哪山棚棚郑郑郑郑山棚棚山山山山棚棚蛮蛮蛮蛮蛮兀兀道道道府州’县县民族族资料来源源别别别别别别山山山洋洋撩撩新新南南南利景谷谷氏氏兀兀道道道凤凤氏、羌羌夕乙乙两两两当当氏、羌羌元元河河河池池氏、羌羌兀兀兴兴兴兴氏氏元元成成成成氏氏兀兀文文文文氏、羌羌元元扶扶扶扶氏氏兀兀集集撩撩元、新新壁壁撩撩新新一一一巴巴撩撩兀兀会会会口口撩撩元元归归归仁仁撩撩元元符符符阳阳撩撩新新白白白石石撩撩新新蓬蓬蓬蓬撩撩元元间间间间撩撩渠渠渠·邻山山撩撩兀兀邻邻邻水水撩撩兀兀··道道道府州,县县民族族资料来源源别别别别别别淮淮淮光,光山山蛮蛮宋宋南南南黄黄五水蛮蛮宋宋道道道道道道江江江明明山越越南南南处处山越越道道道汀宁化化蛮蛮邓邓邓邓蛮蛮岳岳岳岳莫摇摇隋隋潭潭潭潭莫摇摇隋隋衡衡衡衡莫摇摇隋隋常常常宁宁蛮蛮元元永永永永莫摇摇隋隋郴郴郴郴莫摇摇隋隋黔黔黔黔蛮蛮兀兀辰辰辰辰蛮蛮元元锦锦锦·洛甫甫撩撩元元叙叙叙叙撩撩兀兀播播播播蛮蛮新新费费费费蛮蛮新新漆漆漆珍蛮蛮元元剑剑剑嘉嘉撩撩元元南南南绥山山撩撩元、新新道道道罗目目撩撩元元玉玉玉津津撩撩兀兀平平平羌羌撩撩元元道道道府州’县县民族族资料来源源别别别别别别剑剑剑眉洪雅雅撩撩兀兀南南南青神神撩撩兀兀道道道邓邓撩撩兀兀临临临邓邓撩撩兀兀简简简简撩撩兀兀金金金水水撩撩兀兀平平平泉泉撩撩兀兀资资资资撩撩兀兀盛盛盛石石撩撩兀兀内内内江江撩撩兀兀龙水水撩撩兀兀一一一清溪溪撩撩兀兀街街撩、蛮蛮兀兀苏苏苏神神撩撩兀兀昆昆昆明明蛮蛮兀兀会会会川川撩撩兀兀雅雅雅雅撩撩兀兀黎黎黎,汉源源撩撩兀兀冀冀冀冀羌羌兀兀维维维维羌羌兀兀戎戎戎开边边撩撩兀兀归归归顺顺撩撩兀兀姚姚姚姚蛮蛮元、新新·道道道府州·县县民族族资料来源源别别别别别别剑剑剑松松羌羌兀兀南南南茂茂羌羌道道道当当羌羌兀兀谷谷谷和和羌羌兀兀悉悉悉。归诚诚羌羌兀兀昌昌昌昌撩撩兀兀道道道府州。县县民族族资料来源源别别别别别别剑剑剑真真羌、项项兀兀南南南昭德德羌羌兀兀道道道昭远远羌羌兀兀鸡鸡鸡川川羌羌兀兀荣荣荣荣撩撩元元威威威远远撩撩兀兀和和和义义撩撩兀兀沪沪沪沪撩撩兀兀江江江安安撩撩元元注还有一些广泛的有关民族分布的情况,如《新唐书·南蛮传》有南平撩分布于智、渝、南、涪诸州间,葛撩分布于戎、沪州间《魏书蛮传》有大阳蛮,居于汉水以北,继叶以南《宋书·南蛮传》有摧水诸蛮。②资料来源处原始文献元即《元和郡县图志》,新即《新唐书》卷二二二下《南蛮传》,隋即《隋书》卷三一《地理志》,宋即《宋书》卷九七《南蛮传》,魏即《魏书》卷一一《蛮传》③有关符号所代替文献《颜鲁公文集》卷五《容州都督兼御史中垂本管经略使元君表墓碑铭》。《资治通鉴》卷二三九,元和十年八月条。一《新唐书》卷一二三《徐商传》。《册府元龟》卷三五七《将帅部立功·窦轨》。《资治通鉴》卷二三五,贞元十四年条《权载之文集》卷一四《唐故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章事⋯⋯齐成公神道碑铭》《资治通鉴》卷二五七,乾宁元年是岁条《舆地纪胜》卷一三一《福建路漳州·官吏·陈元光》《陈伯玉文集》卷八《上蜀川安危事》。由图可知,各民族的居住地有一定的区域特征,其中蛮占了绝大部分。只是蛮这个称呼具有相当广大的内涵,不仅莫摇族包括其中,山棚好象也是其一部分。因此也可明了大阳蛮、篮水蛮与山棚的分布地域有一定重复的原因。一鑫凡矛之寸恭耳不关蘸、叹卜、,产、、、曰李诊、、、、产洲了、小心心户洲已、一、是、叹、厂晕曰。积祠州︸叫考吠现在把图与前揭图进行对比,可以看出宙田的分布地域与这些少数民族的居住区域有相当程度的重合。那么,这两者的重合是偶然的呢,还是这些少数民族作为舍田生产者占居主要地位集团呢以下来探讨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提到前述刘禹锡②的《莫摇歌》,象诗歌所咏“火种开山脊”,莫谣人从事舍田活动。他们作为民族是以《隋书·地理志》而闻名的“长沙郡,又杂有夷蜒,名日莫摇。自云其先祖有功,常免摇役,故以为名”。到了唐代还以其族专设了使职“莫摇军使”。他们免除摇役的传说有广泛深刻的基础②,甚至与今天的摇族有关千丝万缕的联系③。总之,被看作蛮族之一的莫摇是从事舍田活动的。其次,《元和郡县图志·江南道·珍州》条有载“夜郎等三县并在州侧近,或十里,或二十里,随所舍种田处移转,不常厥所”。因为同条还有珍州乃“缴外蛮夷之地”的记述,故可断定此处舍田从事者应该是“蛮夷”。还有黔州以西居住的东谢蛮也从事雷田,每年更换其耕地,而其南的西赵蛮习俗与其相同,恐怕也是舍田经营者吧④。再举一例来说明漳州的蛮也与舍田相关,即陈元光在请置漳州的上表文中说,“况兹镇地极七闽,境连百粤,左推居椎髻之半,可耕乃火田之余”⑤,此地雷田很盛行是明显的。因为陈本人是后③④《权载之文集》卷二《唐故大中大夫守国子祭酒⋯⋯韩公行状》,“洪州刺史张镐,以故相之重,作镇江西,奉授本州长史,莫摇副使,怀徕夷落,向方率教”《通典》卷一八七《边防三·南蛮上》举南蛮之一“蔡毓种”,并谓“长沙、黔中五溪蛮皆是也”。竹村卓二《摇族的历史与文化》,弘文堂年。《新唐书》卷二二二下《南蛮传》“东谢蛮,居黔州西三百里,⋯⋯宜五谷,为舍田,岁一易之。·,·⋯东谢南有西赵蛮,东距夷子,西属昆明,南西洱河也,⋯⋯俗与东谢同”。《全唐文》卷一六四,陈元光《请建州县表》··来死于与周边之蛮的战斗中,故可知漳州的雷田与蛮关系密切。据《舍族简史》②,现在的宙族广泛分布于浙东与福建,也从事舍田。据说他们渊源于“山越”,可以断定他们与唐宋史料中所见的“山越”、“蛮”等有密切关连。象这样各民族现代的实况也应该给于关注。由上可知,包括莫摇的蛮从事舍田是明确的,不过,包括汉族内在的其他民族是否从事宙田,现在还不能确认。还有一点引人注目,即宙田经营者的横向联系很强。据前述王禹傅的《舍田词》,距山棚居地较近的商州内部在经营舍田时,在草木伐采与覆土的作业上,集合了数百里外的远方的人们来进行共同劳动。此处虽没有记载民族的名称,却说明了同样从事合田事业的人们保持着各种各样的联系,而又散居于广大的范围之内。这里也可能是古老的民族性或血缘性的紧密联系。如此看来,前述刘禹锡中的“巴人”也许有着那样的联系吧总之,我们可以判定舍田与民族性的关连特别紧密。下面我们再从其技术层面进行分析。四舍田农业的技术本节根据前述资料考察唐宋时期舍田的技术即劳动过程。首先,舍田前必须选定合适的土地。其具体选择方法还没有史料证明,只知道进行占卜来预测舍田能否成功。温庭绮诗中所述“新年春雨晴,处处赛神声,持钱就人卜,敲瓦隔林鸣,卜得山上卦,归来桑枣下”,其中卜得“山上卦”以后就开始了雷田的经营。这种占卜是否与日本等地舍田时进行的对山神祭祀的性质相《舆地纪胜》卷一三一《福建路漳州官吏·陈元光》“庙碑云⋯⋯公请泉潮之间,创里一州。垂拱二年遂救置潭州,委公镇抚久之,蛮贼复啸聚,公讨之,战投因庙食于潭”②福建人民出版社年版。·同还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定存在着卜问神的意志的行为。元镇在通州劝民众从事宙田活动时,曾用酒肴以祭祀“三阳神”与“竹山神”。只其祭祀似乎为山地草本伐采工作的中间或终了后进行的活动,与宙田前进行的祭祀性质略有不同。对“三阳神”的祭祀是“维元和十三年岁次戊戌十一月辛巳朔十日庚寅,通州司马镇用肴酒为州人告于雷三阳之神,⋯⋯乃劝口州人,大课荃锉,人人自利,若受鞭秩,旋六千里,功旬半毕⋯⋯’,②。而对“竹山神”的祭祀则是“开山三十里,为来年农种张本,自十月季旬,周甲癸而功半就,郡司马元棋,率属枚置酒肴,以告于神”③。如此可知上述祭祀乃舍田中间或结束后进行的,为的是祈求其后具体是指来年舍田的成功,这里的“三阳神”和“竹山神”未祥是怎样的神抵,只从同年元镇的《报三阳神文中有感谢霖雨停止的事体来判断,似乎“三阳神”是专司晴雨的天神。又“竹山神”如其命名那样应该是个山神吧此点暂待后考⑥。当时的雷田如后述的那样几乎不进行施肥管理,其收成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自然条件。因此,存在着不得不依赖与自然混为一体的神抵。还有一个例子也可以说明此点,即焚烧采伐之草木的这项工作一般是在占卜会下雨的日期以后进行的,刘禹锡诗③中说“钻龟得雨卦,上山烧卧木”,前述欧阳修《寄梅圣俞》诗中也说“邀龟卜雨赵烧舍”。这样是向专司降雨的神问卜以后才开始焚烧佐佐木高明《稻作以前》旧本放送出版协会年《元氏长庆集》卷五九《告亩三阳神文。》《元氏长庆集》卷五九《告金竹山神文》。《元氏长庆集》卷五九《报三阳神文》日“维元和十二年九月十五日,以报于三阳神之灵,越九月始践朔,霖雨既旬,式从荣典,稗吏拜稽首,祈三辰克界于神”金文京,在其《竹林神考》《中国古典小说研究动态》最终号,年注意到了竹林神与出产的关系“竹”与生产相关,因此,“竹山神”也是同类的神吧②③④一枯干的草木的。杜甫诗③所谓“瓦卜传神话,舍田费火声”描述的就是这一事实。第二步是选定土地后进行草木的采伐工作,此时使用的工具乃是舍刀。杜甫诗所附杜田的注日“其刀以木为柄,刃向曲,谓舍刀”。知舍刀木柄,刃内弯。刘禹锡诗③中称其为“长刀”,又可知其刀具有一定的长度。又前述杨杰《无为集·故温州录事参军陈君墓志铭》明确记载收割庄稼也使用舍刀。象这样山地的采伐与庄稼收割使用最便利的工具就是合刀了。不过,采伐草木不一定只使用舍刀,象前述王禹假《小畜集·舍田词》所序那样,恐怕有时候也使用斧子。当然,唐代以后雷田也得到了一个普通称谓即“刀耕火种”,顾名思义,舍刀应该是与合田密不可分的工具草林采伐后,放置起来令其干燥,而且如前所述在占得降雨日的头天放火焚烧之。如能按预定计划,草木燃尽后随即降雨,则不仅可以防止山林起火,而且尤其促进种子发芽。对此,前引刘禹锡诗③咏道“下种暖灰中,乘阳拆牙孽,苍苍一雨后,苔颖如云发”。南宋的范成大也有详细叙述“舍田,峡中刀耕火种之地也。春初祈山,众木尽撅。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夕火之,藉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土下种,即苗盛倍收,无雨反是。山多挠确,地力薄,则一再研烧始可艺。春种麦豆,作饼饵,以度夏,秋则粟熟矣⋯⋯虽平生不识稻航,而未尝苦饥”同时也可知,其时如不能预期降雨则收获就会相当少了。加上地力贫乏的山地条件,不下雨可以说收成无望。这也可算作自然条件左右其收成与否的一个例证。焚烧播种后进行覆土作业,如前王禹俱所述,覆土是用锄的多人集体作业。这种集体作业不仅是为了解决采伐与覆土过程中的困难,而且也是为弥补单位收获量低下而努力扩大种植的面积。因此,有必要集中起较多的劳动力,他们携“斧、锄”由远方赶来参加劳动。《石湖居士诗集》卷一六《劳舍耕并序》。象这样用锄的作业如前述白居易诗⑧所述是普遍进行的。舍田没有耕地、整地的过程,用以锄覆土的作业来代替之,故这种覆土作业,虽说很简单,却有着相当的重要性。这样一连串作业结束后,舍田并不进行施肥、中耕、除草,元棋诗③所咏“田畴附火罢耘锄”,白居易诗日“金田涩米不耕锄”,刘禹锡诗③所咏“巴人拱手吟,耕褥不关心”,前引王禹谓《小畜集·宙田词有序》所说“掩草则生,不复耘矣”,都说明了这一点。在采伐、干燥、焚烧、播种、覆土的一连串作业以外,直到收获基本不用其他作业,其间不事田作。由此来看这是一种相当原始粗放的农法。现在的舍田已经有一定程度的施肥、中耕、除草工作,与此相较,唐宋时期的舍田只能算发展的初级阶段。但是这种粗放农耕方式的存在也应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对此我们也应该深人考察。在此之前先分析一下当时舍田中种植的作物种类。雷田中主要种植作物及其证明材料如下粟,见于白居易②④⑧及其《山鹤鸽》②,前引范成大《劳畜耕》,元结《送谭山人归云阳序》③。麦,见于元棋诗②,前引范成大《劳雷耕》。豆,前述元结《送谭山人归云阳序》,范成大《劳雷耕》、王禹俱《舍田词》。芋,见白居易诗及《续资治通鉴长编》④。②《白氏长庆集》卷一八《即事寄徽之》。《白氏长庆集》卷一二《山鹤鸽》“金田有粟何不啄,石楠有枝何不栖”。《唐元次山文集》卷七《送谭山人归云阳序》,“我于九疑之下,赏爱泉石,今几三年⋯⋯水可灌田一夫,火可烧种获粟”。《白氏长庆集》卷一六《夜宿江浦,闻元八改官,因寄此什》“若极报生涯应笑杀,结茅栽芋种舍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熙宁三年八月辛己“陆洗言,川陕四路,与内地不同,刀耕火种,民食常不足,至种芋充饥”··火米,见元棋诗、李德禄《滴岭南道中作》。其中最后的“火米”指的是什么孟洗曾记述粳米中有“火稻”这个名称,至于是否就是“火米”却无法证明②。不过,《本草纲目》卷二二载“时珍日⋯⋯西南夷亦有烧山为亩种旱稻者,谓之火米”。至今因没有见到唐宋时代的史料,只能把“火米”看作为早稻。可以确认以上五种作物是唐宋雷田的主要作物。这些作物的收获量从其粗放经营方面也可知是相当低下的,前引《旧唐书·严震传》,谓梁汉之间是著名的刀耕火种之区,生产力低下,人民贫困。《宋史·陆洗传》日“洗言,蜀峡刀耕火种,民常不足”。象这样舍田一般被看作是生产力低下的农耕方式。那么,这样粗放而又生产力低下的雷田为何能存在下来呢不用说,舍田是适合山地斜面土地条件的农耕方式,同时,其经营者又颇具民族特色,这是支持合田一直存在下来的重要原因。不过,这里还要深人分析舍田的其余优点其一,就从粗放方式反向推求,即宋唐时的舍田主要是春季的集中劳动,其后直到收获没有田间作业,这是收获量低下的重要因素。但反过来看,却能产生大量的劳动力乘余时间。舍田只在春秋二季使用劳力,其外基本没有与农耕有关的劳动。如此这种剩余劳力就可能经营其他生产活动,否则经济生活就有困难。如此看来,舍田在与其他生产活动同时并存时是特别有效的。当然这种多种经营形式在舍田地区是以农业为主要生产形态的前提下而形成的。如果取消这个前提,雷田的地位就会发生变化。比如在由猎为主的社会向以农为主社会的过渡阶段,可以考虑雷田经营方式。舍田与其他生产活动结合的实况是能够探求到的。在说到宋《李文饶文集》别集卷四《滴岭南道中作》“五月舍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卷二五“孟洗云⋯⋯江夏贮仓,人皆多收火稻,其火稻⋯⋯烧之去芒,春春米,食之即不发病耳”安化州的蛮夷时,《宋会要辑稿·蛮夷五》有载“安化州,旧抚水‘⋯⋯,其保聚山险者,虽有舍田,收粟甚少,但以药箭射生,取鸟兽,尽即徙它处”,说明其采取了狩猎与舍田结合的经济生活方式这一点前述山棚也基本相同,虽然有文献说他们“民不耕作,专以射猎为生”,不从事农业生产,但王禹俘所见舍田是在商州的内地进行的,紧接山棚的居住地,元结遇到的“旧部曲”也可能就是山棚⑧,元结劝其舍田。由此来看,山棚部分民众从事舍田也是很自然的,我认为他们正处于由以猎为主的生活,向定居农耕的新经济形态转变的阶段。舍田与其他生产活动相结合,也是东南亚雷田的特色,这也是佐佐木高明特别强调的一点,他认为狩猎、采集活动与舍田结合紧密③。舍田一般是移动性强的农耕方式,事实上唐宋时的合田具有这方面鲜明的特点。比如前引《新唐书·南蛮传》记载有东谢蛮每年更换其耕地,珍州人甚至连居住地也不一定,见前引《元和郡县图志·江南道·珍州》。还有如王禹僻诗咏“莫言火种无多利,林树明年如乱麻”。总之,舍田为确保地力实行移动是应该的杜甫诗有薛梦符的附注,对此有如下记载“梦符日右按荆楚多雷田,先纵火汽沪,候经雨下种,历三岁,土脉竭,不可复树艺,但生草木,复汽旁山⋯⋯田凡三岁不可复种,取合之义也”。此处谓舍田下土地使用期限为三年,因为土脉被消耗尽了。这种地力问题只有增加施肥等田间管理措施方能解决。不过,对于狩猎采集这样移动性强的生活方式,具有此种特性的舍田却是最适合的农耕方式。《资治通鉴》卷二三九,元和十年八月“东都西南接邓、貌,皆高山深林,民不耕种,专以射猎为生,人皆赶勇,谓之山拥”。②元结在安史之乱时招募的义军中就有山拥,《颜普公文集》卷五《容州都督兼御史中示本管经略使元君表墓碑铭》日“乃拜君右金吾兵曹,摄监察御史,充山南东道节度参谋,仍于唐、邓、汝、蔡等州,拓辑义军,山棚高晃等率五千余人一时归附,大压贼境”。③佐佐木氏《稻作以前》旧本放送出版协会。·以上明确了唐宋时舍田的农耕技术,从当时一般技术来看,其是一种相当粗放的落后技术。不过其也包括在以后继续存在下去的因素。在考察宙田时不仅要从农业生产的侧面,而且还要从宙田与其他生产形态相结合的侧面进行深人分析。不过,后一问题必须在社会性生产分工的更广阔层面上考虑,限于篇幅,这里无法讨论,本文仅限于从农业生产的侧面进行研究。以上我们研究了唐宋时期雷田农业的诸多问题,如果以上理解能够成立,则如何判断宙田在唐代农业生产与农业经营中的地位呢最后试进行概括论述。从历史纵向上看,唐宋时代的舍田一方面是由前代大范围的烧田方式缩小的结果,雷田集中于山地区域有自然与社会两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心的自然与社会条件优越区域,基本抛弃了烧田方式,旱地种植只在新拓耕地的发展区域有舍田的残留,水稻种植中发展了灌溉等技术,烧田方式已经全部消失了。从劳动力编成的方式来看,舍田活动中表现的同族集体劳动在农业生产中心区域几乎看不到。中心区一般采取家庭式的劳动,既使在庄园经营时也是使用“庄客”这种隶属性的劳动者进行个别性的耕地管理。在必须集体劳动的场合,地主组织劳动力、自耕农相互协作也是利用契约或租贷劳动的形式进行的。这一点与舍田方式差异明显。六朝以来的农业生产发生了很大变化,与这种发展趋向并行的表示山地舍田的文字“舍”、“刀耕火种”从史料上也逐渐增多,这揭示了唐宋时代农业生产各种基本类型已经逐渐固定下来的事实。无论旱地作物种植,还是水田稻作种植,其农耕基本方式都是在唐宋时期形成的,舍田农业也在其中占有一个较小的位置。··
本文档为【论唐宋时代的烧田(畬田)农业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05009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27
分类:
上传时间:2017-03-22
浏览量: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