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OGTT实验

OGTT实验

举报
开通vip

OGTT实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方法和意义正常糖耐量:空腹血糖<6.1mmol/L(110mg/dl),口服葡萄糖30min~60min达高峰,峰值<11.1mmol/L(200mg/dl);2小时恢复到正常水平,即<7.8mmol/L(140mg/dl),尿糖均为(-)。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是指给病人口服75g葡萄糖,然后测其血糖变化,观察病人适应葡萄糖的能力,正常人口服葡萄糖后,迅速由胃肠道吸收入血,30-60分钟时血糖值达高峰,但一般不超过8.9mmol/l(160mg/l)。这...

OGTT实验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方法和意义正常糖耐量:空腹血糖<6.1mmol/L(110mg/dl),口服葡萄糖30min~60min达高峰,峰值<11.1mmol/L(200mg/dl);2小时恢复到正常水平,即<7.8mmol/L(140mg/dl),尿糖均为(-)。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是指给病人口服75g葡萄糖,然后测其血糖变化,观察病人适应葡萄糖的能力,正常人口服葡萄糖后,迅速由胃肠道吸收入血,30-60分钟时血糖值达高峰,但一般不超过8.9mmol/l(160mg/l)。这是由于血糖升高迅速刺激胰岛素分泌增加,使血糖迅速下降,2小时血糖接近正常,3小时恢复空腹正常水平。而糖尿病患者则不同,始终为高峰值,持续时间过长。  糖耐量试验的意义在于它能尽早发现轻型糖尿病病人。试验的方法及正常值: WHO标准化的OGTT:  成人75g葡萄糖,孕妇100g,儿童每公斤体重1.75g,总量≤75g用250ml水溶解,5分钟内口服。服糖前抽空腹血,服糖后每隔30分钟取血,共四次。采血同时每隔1小时留尿测尿糖。根据各次血糖水平绘制糖耐量曲线。  1、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之前每天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不少于150g,有正常的HYPERLINK体力活动至少三天。  2、试验前过夜空腹10~16小时,可以饮水。  3、试验过程中禁止吸烟。  4、取得空腹血标本后,饮用含75g葡萄糖的水300mL,5分钟内饮完。  5、分别于服糖后0.5、1.5、2小时抽取血标本。  6、若血糖测定不能立即进行,血标本应放在含有氟化钠的试管中,每mL全血可用氟化钠6mg。离心分离血浆,血浆可冰冻待测。  7、正常的血糖水平。空腹不超过6.0mmol/L,服75g葡萄糖0.5、1.5小时都不超过11.1mmol/L,2小时不超过7.8mmol/L。  8、葡萄糖耐量减低。应具备以下三条:即  ①空腹血糖<7.0mmol/L;  ②OGTT中服糖2小时血糖>7.8mmol/L,低于11.1mmol/L;  ③OGTT中,服糖后0.5、1、1.5小时三点中至少有一点血糖≥11.1mmol/L。  9、空腹血糖≥7.0mmol/L,临床已诊断糖尿病,则不再作OGTT。  正常人在进食米、面主食或服葡萄糖后,几乎全被肠道吸收,使血糖升高,刺激胰岛素分泌、肝糖元合成增加,分解受抑制,肝糖输出减少,体内组织对葡萄糖利用增加,因此饭后最高血糖不超过10.0mmol/L,且进食或多或少血糖都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范围内。这说明正常人对葡萄糖有很强的耐受能力,即葡萄糖耐量正常。但若胰岛素分泌不足的人,口服75g葡萄糖后2小时可超过7.8mmol/L,可等于或大于11.1mmol/L,说明此人对葡萄糖耐量已降低。糖耐量受损(IGT)  糖耐量受损(IGT)者是最重要的糖尿病高危人群,每年有1.5%~10%进展为HYPERLINK糖尿病。荷兰一项调查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明50~75岁IGT者每年有13.8%演变为糖尿病。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的报告,中国人IGT者向糖尿病转化危险居世界前列,达8%~11%/年。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糖耐量低下患者可以发展为糖尿病,经长时间随访观察发现,10年后10%~50%的糖耐量低下患者成为临床糖尿病病人。而且糖耐量低下者可与HYPERLINK"http://baike.baidu.com/view/6632.htm"\t"_blank"高血压、HYPERLINK高脂血症、肥胖同时存在,并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葡萄糖耐量的检测  通过葡萄糖耐量实验来检测。  方法:口服一定量葡萄糖后,每间隔一定时间测定血糖,利用这一试验可了解胰岛β细胞功能和机体对糖的调节能力。  [项目名称]葡萄糖耐量实验  受检者口服一定量的葡萄糖后,定时测定血中葡萄糖含量,服后若血糖略有升高,两小时内恢复服前浓度为正常;若服后血糖浓度急剧升高,2--3小时内不能恢复服前浓度则为异常。临床上常对症状不明显的病人采用该实验来诊断有无糖代谢异常。  [别名]OGTT实验葡萄糖耐量实验的主要适应症  ①无糖尿病症状,随机或空腹血糖异常者;  ②无糖尿病症状,有一过性或持续性糖尿;  ③无糖尿病症状,但有明显糖尿病家族史;  ④有糖尿病症状,但随机或空腹血糖不够诊断标准;  ⑤妊娠期、甲状腺功能亢进、肝病、感染,出现糖尿者;  ⑥分娩巨大胎儿的妇女或有巨大胎儿史的个体;  ⑦不明原因的肾病或视网膜病。糖耐量与糖尿病临床上做糖尿病的诊断试验时,通常是测定静脉空腹血糖。当静脉空腹血糖<5.0mmol/L,可排除糖尿病;当静脉空腹血糖>7.0mmol/L并且有临床症状时,则可以诊断为糖尿病;而当静脉空腹血糖在5.5~7.0mmol/L之间并且怀疑糖尿病时,就应该进一步做HYPERLINK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葡萄糖耐量检测结果及意义  1.正常糖耐量:  空腹血糖<6.1mmol/L(110mg/dl),口服葡萄糖30min~60min达高峰,峰值<11.1mmol/L(200mg/dl);2小时恢复到正常水平,即<7.8mmol/L(140mg/dl),尿糖均为(-)。  此种糖耐量曲线说明机体糖负荷的能力好。葡萄糖耐量曲线2.糖尿病性糖耐量:空腹血糖浓度≥7.0mmol/L;服糖后血糖急剧升高,峰时后延峰值超过11.1mmol/L,2小时后仍高于正常水平;尿糖常为阳性。其中服糖后2h的血糖水平是最重要的判断指标。许多早期糖尿病病人,可只表现为2小时血糖水平的升高。糖尿病人如合并肥胖、妊娠、甲状腺功能亢进,使用糖皮质醇激素治疗或甾体避孕药时,可使糖耐量减低加重。3.糖耐量受损(IGT)空腹血糖6.11~7.Ommol/L(110~126mg/dl),2小时后血糖水平:7.8mmol/L≤2h血糖<11.1mmol/LIGT病人长期随诊,最终约有1/3的人能恢复正常,1/3的人仍为糖耐量受损,1/3的人最终转为糖尿病。4.其他糖耐量异常  (1)平坦型耐糖曲线:  特征:  ①空腹血糖水平正常;  ②服糖后不见血糖以正常形式升高。不出现血糖高峰,曲线低平;  ③较短时间内(一般1小时内)血糖即可恢复原值。  原因:可由于胃排空延迟,小肠吸收不良引起。或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减退及胰岛素分泌过多等引起。此时由于糖异生作用降低,组织对糖的氧化利用加强而表现为糖耐量增加。  (2)储存延迟型耐糖曲线:  特征:服糖后血糖水平急剧升高,峰值出现早,且超过11.1mmol/L,而2h值又低于空腹水平。  原因:胃切除病人于肠道迅速吸收葡萄糖或严重肝损害的病人肝脏不能迅速摄取和处理葡萄糖而使血糖升高,引起反应性胰岛素分泌增多,进一步致肝外组织利用葡萄糖加快,使2h血糖明显降低。葡萄糖耐量检测注意事项  1.OGTT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年龄、饮食、健康状况、胃肠道功能、某些药物和精神因素等。假阳性可见于营养不良、长期卧床、精神紧张、急慢性疾病;口服避孕药、糖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烟酸、苯妥英钠、利尿剂及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者。  2.对于胃肠道手术或胃肠功能紊乱影响糖吸收的患者,糖耐量试验不宜口服进行,而需采用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IGTT)。对OGTT正常但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可进行可的松OGTT,但50岁以上者对葡萄糖的耐受力有下降的趋势,所以不宜做此类试验。  3.试验前一天晚餐后即不再进食,次日早晨开始试验。若正在使用胰岛素治疗,则必须在试验前三天停用胰岛素。葡萄糖耐量的意义  1.糖耐量降低:表现为血糖增高幅度高于正常人,回复到空腹水平的时间延长。如:糖尿病;甲亢、垂体机能亢进、肾上腺机能亢进;胰腺炎、胰腺癌;严重肝病和糖原累积病。  2.糖耐量增高:空腹血糖值正常或偏低,口服糖后血糖浓度上升不明显,耐量曲线平坦。多见于内分泌功能低下,如甲状腺功能低下、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和垂体功能低下。  3.迟滞性耐量曲线:口服葡萄糖后在正常时间内可回复到空腹水平,但有一个明显增高的血糖峰值,往往超过10mmol/L,这种情况以后可能发展为糖尿病。在IGT人群中进行干预预防糖尿病的合理性  美国Pima印地安人群的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发病存在两阶段模式,第一阶段:从糖耐量正常NGT演变为IGT,在此阶段胰岛素抵抗起主要作用。第二阶段:从IGT进一步恶化为糖尿病,在此阶段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功能损害都起重要作用。所以胰岛素抵抗是正常人群发生2型糖尿病的基本因素。这种胰岛素抵抗来自遗传和“有害”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环境因素中饮食摄入过多和体力活动减少引起的肥胖是2型糖尿病在全世界流行的最重要的因素。大庆市629例非糖尿病人群6年随访中发现,基线血糖正常、血糖水平相似的人群中BMI>27者的糖尿病发病率为BMI<24者的4倍。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减轻10%~20%可显着改善血糖控制和胰岛素抵抗,因此,以健康饮食和增加体力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生活方式干预将有助于高危人群预防糖尿病。在芬兰DPS研究中改变生活方式不仅可以减少发生糖尿病的风险,也会降低研究对象的血压及血甘油三酯水平,因此也会起到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强化生活方式干预预防糖尿病的可行性  世界上已有不少国家尝试了以生活方式干预在高危人群预防糖尿病,如瑞典Malmo研究和中国的大庆IGT研究,两者分别证明生活方式干预可使糖尿病发病危险降低50%和30%~50%,芬兰的DPS研究的规模和方法与大庆研究十分相似,结果证明在该人群生活方式干预可降低糖尿病发病危险58%。美国的DPP研究规模更大,研究对象3200人,随访3年,其结果成功地显示了生活方式干预也使美国人糖尿病发病危险降低了58%。这些结果不仅证明生活方式干预在全世界范围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而且显示中等强度的干预既有效又能为广大人群接受并常年坚持。药物干预防糖尿病的可行性  我国大庆的研究表明生活方式干预使胰岛素抵抗较轻组的IGT者每百人年糖尿病发病危险下降44.3%,而在胰岛素抵抗严重组仅下降28.8%。国外的研究发现生活方式干预在非肥胖者糖尿病每百人年发病危险下降63%,在肥胖者每百人年发病危险下降49%,在OGTT2小时血糖<153mg/dl者每百人年发病危险下降75%,在OGTT2小时血糖>173mg/dl者每百人年发病危险下降47%.即有相当数量的IGT者对生活方式干预的效果尚不满意,需考虑药物干预.目前在全世界有几个药物干预预防糖尿病的临床试验,如二甲双胍、阿卡波糖和胰岛素增敏剂。国内外的研究都证明药物干预预防糖尿病也是有效的。如何进行IGT、IFG人群的生活方式和药物干预  因人群中有50%2型糖尿病病例只有经过筛查才能检出,故推荐对下述高危人群进行筛查:  (一)IGT、IFG人群的筛查:  筛查方法:推荐应用OGTT,进行OGTT有困难的情况下可仅监测空腹血糖。但仅监测空腹血糖会有漏诊的可能性。  1、筛查人群  重点筛查人群为年龄≥45岁者,特别是≥45岁伴超重(BMI≥24)者。若筛查结果正常,3年后重复检查。年龄小于45岁者,有其他危险因素:肥胖(BMI≥28);糖尿病者的一级亲属;高危种族;有巨大儿(出生体重≥4Kg)生产史或妊娠糖尿病史;有高血压(血压≥140/90mmHg);HDL-C≤35mg/dl(0.91mmol/L)及TG≥250mg/dl(2.75mmol/L);曾为糖耐量受损及(或)空腹血糖受损者。如果筛查结果正常,3年后重复检查(参见“糖尿病的一级预防”部分)。  2、空腹血糖测定  应早晨过夜空腹至少8小时后进行。  (二)生活方式和药物干预  1、生活方式干预  相对中等程度地纠正生活方式就会产生效益。  一般要求:主食减少2~3两/日;运动增加150分钟/周;体重减少5%~7%。  改变生活方式的目标是:  (1)使BMI达到或接近24,或体重至少减少5%~7%  (2)至少减少每日总热量400~500cal。  (3)饱和脂肪酸摄入占总脂肪酸摄入的30%以下。  (4)体力活动增加到250~300分钟/周
本文档为【OGTT实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超哥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只有自己拥有了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因而,自身知识的完善、自身素质的提高是搞好教育教学的前提,利用业余时间给自己充电
格式:doc
大小:15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20-02-22
浏览量:2